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2 11: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

篇1

对于以服务环境为竞争优势的民营医院而言,优雅舒适的医院环境自然是至关重要。站在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医院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的结构,治愈患者的疾病才是医院设计最重要的目的,设计需要灵敏地感受到全体使用者的需求。增进健康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满足利用医院各个群体的需要,可以使医院更具竞争力。

构成医疗环境的诸多要素与患者尽快康复、减少治疗的痛苦以及降低失眠干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在大楼中厅现场演奏音乐、通风、将公共区域与患者转送区域分离、水景观以及家庭式病房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医院环境是无声的语言,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这患者的就诊心理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医疗服务的竞争首先从视觉的竞争开始。

我们来看看加拿大一个私立养老院的环境设计

外观均有着欧式古典风格,大厅、房间、环境均很舒适。需要老人或子女联系入住。按护理级别分区域,凡是痴呆住的区域,通道大门是凭密码开关的,每个探试的家属凭密码进入,防止老人走失。

房间全部是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公寓,配置舒适的家具,基本和住就酒店一样,费用含概了一切。当老人入住后,每月的养老金不再全额付给本人,政府直接从帐户划到养老院,但不是全部,每月会余点零花钱给。

老人院的一楼大厅,布置的很温馨和古典,就和这些老人以前的家一样。这里每个月每一天每一时间段的娱乐安排都在日历上,每个老人一份,然后你可以选择参加与否,总之很丰富。各种设施也很完善。设有健身房、电影院、图书馆、餐厅等,每周还有相关课程,如上网、网络游戏等。

国内的医院环境设计之中也不乏出色之作,我们选择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医院以供参考:

医院环境设计案例

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

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打造了西部妇产科服务的新高度。安琪儿深知,优雅环境是作为一个高端产院的一个基本元素,安琪儿的服务环境围绕着“您,最珍贵!”这个核心理念展开。安琪儿率先引进了“3H”管理及服务标准,即Hospital(医院)、Hotel(酒店)、Home(家),将“医院的关怀、酒店的舒适、家的温馨”三者完美融合,促进客户生理、心理的双重康复。安琪儿在环境设计、人性化服务和人才引进上下的功夫,全面导入数字化系统和“绿色环保”理念,最终目的就是为准妈妈们提供超五星级的环境和服务。

总 结

医院设计领域的专家们最多考虑到的就是医疗环境对于使用者的生理和内心感受方面的影响,受到影响的群体既包括就诊的患者,也包括医院的员工。了解员工和患者对于医院环境设计的需要,将资源集中利用在必要的环节上十分必要。但医院管理者往往很少考虑到医院的环境对其员工所产生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会所;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57-02

在政府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和谐社区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具体来说,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加强社区居住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影响整个城市风貌,增强社区凝聚力。

一、社区会所

社区会所是承载着文化功能的社区综合服务性建筑,目前国内居住区会所的功能主要是各类健康运动项目,辅以餐饮、超市、物业管理等其他功能设置,较大规模的会所可提供如商务项目等特殊服务。社区会所的功能设置非常灵活,但是利用率却明显不如公园。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会所的作用,应该特别注意会所环境的营造。

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社区会所在造型上要突出其中心位置。景观形态学研究表明,空间的明晰影响着使用者的感知,为了形成愉悦和兴奋的情绪、明快的颜色,应利用迅速变化的寓意、令人惊讶的结果去营造环境。体现在环境设计中,开敞与密集的对比,低矮与高大的对比,都可以在视觉上创造兴奋点。社区中心的开敞空间通常是中心绿地,在密集的建筑群中出现大片的绿色,使人的视线得到充分放松,而在绿地的尽端突出主体建筑,给视觉上以强烈的对比。

在视觉中心的营造手法中,中心轴线的建立是必要环节,轴线的明确有助于突出社区会所的中心特殊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把中心轴线作为等级制度的标志,中者为尊的思想适合东方的习惯思维。建筑所在的轴线上可以安排纪念性雕塑、喷泉水景,并利用地形、植物、铺装的变化等方法,使居民的心理随着空间的起承转合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会所建筑属于一次性建设项目,建成后就基本固定成型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时尚的发展变化将引导居民对住区会所的功能需求不断更新。所以,住区会所的功能设置要有“可持续化”的设计观念,预留出今后发展的空间,方可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运动场所及设施

通过上述对社区内文化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休闲运动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中设置运动场地及设施已成为现代社区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活动场地及设施的安排,将传统的出游式休闲方式引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居民的户外休息、锻炼及游戏提供场所和器械。

社区内运动场所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原则

第一,对社区中所选择设置的活动场地及设施本身的成本进行控制,以便运动场地及设施能够在社区中得以广泛设置;第二,活动场地与设施的数量应根据社区的规模、人口进行控制,既不能过少,也要避免空间和经济上的浪费;第三,活动场地及设施的种类,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年龄构成,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修正,如社区中老年人较多,就应适量增加一些使用难度低、安全度高的项目,或者在活动场地及设施的具体设计上注意无障碍设计,强调符合老年人的活动需要等;第四,运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还应考虑日常的管理和维护,节约后续费用。

(二)便易性原则

所谓便易性,是指社区中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安排可达性强,场地设施的使用难度适中。可达性指应考虑服务半径,不同的项目一般不超过500~1000米,且在设计上强调视线及路径的开放性;使用难度适中指住宅区中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为普通居民服务。所以,这些运动场地及设施,在使用时不需要较多的技术要求、专业训练或严格的环境条件,但安全程度要高。

(三)协调性原则

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布置应具有系统性,高、中、低档和大、中、小型合理布局。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住区规模,可专门或结合宅间、组团绿地及公共设施的附属部分,分级设置,不同层级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在规模、种类上既有区分又相互配合,为居民提供多样选择的同时,这些活动场地及设施的设置应注意彼此之间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避免对环境造成干扰。

(四)多功能性原则

当社区用地较为宽松、规模较大时,可适量设置专项运动场地;开发多功能使用的可能,使得一处场地(或设施)能够满足两项乃至两项以上的活动要求。如在设置篮球场地时,通过画线的不同和附属设施的灵活处理,使得同时能够满足打羽毛球者的需要。

(五)特色性原则

运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不仅要具有明确的目标人群,而且在组合方式、空间布局及造型特征上都应努力形成某种特征。这种特征的确定,不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社区期望形成的特色相结合,促成社区总体特色的形成。如果住区的总体设计强调休闲与活动的理念,那么在设计中可以考虑设置较多有特色的活动场地及设施。

三、儿童游乐场所

儿童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在社区中,儿童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社区中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尺度适宜

儿童都喜欢从高处往下看,所以,游戏空间设计应该考虑他们在走、跑、登、爬时眼部的高度。如成人可以轻易看到的屏障也许就完全挡住了3~5岁孩子的视线,他们的平均身高是90~100厘米。此外,还可以通过联想或假设的活动来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用缩小尺寸的游戏器具再现成年人的活动。所以,必须考虑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使用尺度。

(二)丰富性和多样性

所谓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指器具数量丰富,且每个器具都有几种不同的利用方式。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大型的综合性器械出现在户外活动中,为儿童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机会,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判断和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内容和场所,每一位儿童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和使用机会。

(三)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场地和器械本身的安全问题。对于儿童来说,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在他们大脑里并不存在,通常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对于他们都成为安全隐患。游戏器械不宜过高,并且要有护栏,金属器械的尖锐处要用圆滑的软塑料或橡胶包好或加以钝气;游戏场地的地面应采用柔软材质,避免孩子摔倒受伤。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的照顾要方便,出现意外能及时赶到,儿童游戏场地周围要视线良好,并且设有家长座椅。

四、结语

社区居住环境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只是选取其中一部分与居民的文化行为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人们最开始的选择并不具有文化选择上的目的性,然而当大家普遍接受这种选择时,一个群体就形成了,文化也就悄然出现。居住生活是一种细腻的行为,其选择呈现出多样性。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注意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更多可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要素 设计规划 设计创新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1.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

2.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1.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2.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3.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

4.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5.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 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 Bamboo 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1.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2.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3.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摘要: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和空间的概念,需要我们环境设计工作者去充实它,给它赋予灵魂和肉体,让环境更具人性化,更加适合人类居住。装置艺术和环境的结合,使得环境蓬毕生辉,如果说环境是一片天空,那其中的装置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关键词:装置艺术 独特性 主题性 感受性 可参与性 迷惑性

作者简介:江浩(1980-),男,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学。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雕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

装置艺术源自于雕塑,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装置艺术在诞生时就使用了与雕塑相同的物质材料和多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现成物象置换后互为动因文化意义,这是与雕塑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室内装饰与装置艺术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环境的设计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内装饰,对室内墙壁、天花、门、窗、家具等的修饰,而装置更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装置艺术的主题性

《招魂》,作者吕胜中以人形剪纸为元素,“疯狂地”复制再复制,运用装置的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一个“招魂”作为主题,用装置的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性,给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广泛的主题选择,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种风俗、多种文化等等,这些使它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各式各样的主题变化来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装置艺术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正因装置艺术不是供收藏的艺术,它更具备实用价值,他缤纷的出现形式,同样也具备了艺术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时,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设计者更能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毫无保留的实验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来一个结合,通过实用的作品给于人们艺术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装置艺术的迷惑性

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该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在《丧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装置小把戏”,在宴会场地里,他大胆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蜡烛的装置,与以往人们常见的丧场不同,这样的装置效果削弱了丧场内原本悲伤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浓浓的缅怀亲人的柔情。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氛围的场所,它特定的内容、涵义、氛围,都要求设计者在创意上去突破、去创新。装置艺术的迷惑性,让它在这样的一些环境场合中,得到运用。就像灯光、声效等等这些普通的元素一样,装置艺术做为这些环境中的一员,可以在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下,通过不规则的,刻意性的摆设、铺装和放置,改变原本环境物语。装置艺术变成环境的魔术转轮。

五、装置艺术的感受性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当装置艺术成为设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味到不同的思想。一个作品的成与败,要看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作品是否与观众形成共鸣。“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都会不同,设计者可以运用装置艺术来引导观众在环境中“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体会作者。

六、装置艺术的可参与性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苹果社区展厅,在展厅内外,设计者搬来数以万计的苹果,创作了建筑装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个大众参与性极强的装置作品,强调参与者与装置的存在关系,苹果作为材料在完成对空间的围合后又成为信息的载体进入参与者的思想与身体,并且构成话题。在苹果被吃掉的同时,装置的视觉效果又回到虚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强调了这一装置作品的可参与性。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鼓励参与,加大了人们与环境的互动,让环境不仅仅是冰冷的环境,让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装置艺术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特征,所以它在以商业为社会运转和生存基础的时代里,频频以商业行为的形式出现。在商业空间环境里,有的商家用装置艺术作为哗众取宠的门面装饰,有的在 商铺里用激光制造任何形体和图案,制造相应的室内气氛,制造空间幻觉。大胆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八、结论

环境设计里的装置艺术有着独特性、主题性、感受性、可参与性和迷惑性,我们要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环境设计的精神需要和物质载体需求,同时,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还承载了作品的灵魂 ,将环境设计作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装置艺术的种种特性,在标新立异,不断变革的环境设计界里,被环境设计师们看中,在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拜倒在了装置艺术的石榴裙下。愈来愈多的设计者用装置的构置方式来充实和美化空间环境,他们把装置艺术与环境空间氛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空间结构更为丰富,独特,让环境更富于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篇5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时期重要的生活和生长环境,它对儿童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幼儿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空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轻松的环境。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的现在、原则以及设计要求进行了分析,旨在改善我国幼儿园的建筑环境设计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设计;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1引言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是幼儿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保护的容器,而且要组织一个拥有这不同的物质空间,创造人工的儿童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考虑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把握儿童建筑的本质,寻找其意义和价值。

2幼儿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可以毁灭人才,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至理名言。环境的重要性就好比狼孩儿,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母狼去抚养,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具有狼习性的人。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这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幼儿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资环境是孩子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待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藏在物质环境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以东西,并将其融入到自身当中去,总总迹象都说明了儿童早期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儿童教育必不可少的。

3当代幼儿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今天,人们要创造幼儿园环境的重要地位,被称为“儿童第三任老师”!好的幼儿园环境是丰富多彩的,是充满活力的。一部不用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教科书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这些年来,我们的室内设计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以独具匠心的创意和小心仔细的观察巧妙的构思出来一个又一个具有教育作用又不失童趣的幼儿环境。然而,许多访问,发现一些幼儿园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3.1首先,用成年人的审美眼光去看待儿童的环境。大多数幼儿园的环境布置都是根据幼儿园老师的理解和审美去布置设计的,一味的追求方便和漂亮,缺乏了自然和童趣。这种环境可以一时吸引住孩子的目光,可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反而是一些大人觉得不合理、不漂亮的设计可以获得小朋友的喜欢。这是孩子们的一些我们这种“奇怪的大人”不会懂得的,只属于孩子的特殊癖好。

3.2在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中,幼儿园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由一个有这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来设计的,没有一定的专业设计知识和设计审美,所以设计出来的幼儿园往往更注意一些教育方面的细节,从而忽略了儿童的生理健康,这是外行人在设计师的一些无知。

3.3设计缺乏自主创造性。在幼儿园环境装饰设计的选择上,过于强调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东西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卡通人物,努力把幼儿园布置成了一个现实中的童话书。这是对“童趣”两个字的片面理解,童趣不代表幼稚和单一。应该留给一些孩子进行自我选择的空间。

3.4只有大主题,没有具体的主次。老师们在环境布置上有太多的想法个构思,总想把一切能想到的教育元素和设计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中去,这就好比一颗大树枝繁叶茂却没有主干,看上去华美异常其实却没有内在美,这使得幼儿园看上去杂乱无章,非常的无序。反而失去了这些布置本来所想表达的含义。

3.5过分强硬,限制住了儿童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习着。这种过度计算出来的设计并不适宜,商品都是可供选择的,何况学习。我们应该多设计有一些类似国外的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大自然,完全以玩耍为主的可以释放孩子天性的幼儿园。

4幼儿园设计思路

在设计方向上我们应注意:1、结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运用当代的材料和技术,来体现空间的趣味性和现代气息。2、运用一些大自然的元素和符号来增加空间的活跃感和韵律感。3、结合主体建筑,合理设计,巧妙利用几何形状增加空间的时尚气息和刺激孩子的发散思维并加强孩子的认知能力。4、色彩要明亮自然,3-5岁的孩子一般喜欢明亮和谐的颜色。设计中可以运用一些明亮的大色块进行点缀和空间的划分,更具有时尚气息。5、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规划活动布局,不同年龄不同高度的孩子使用不同高度的桌椅和玩具柜。

5总结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环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幼儿长远的积极参与,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年轻的孩子得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能力。根据孩子的需要,对墙的内容创作主题继续丰富,让孩子继续收集、存储、组织、交流和分享信息,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

作者:李晓峰 孙晓漫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陈家山村落建筑选址于山坳之中,从远处观看,房屋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四周群山环抱,优美和谐。陈家山村庄在选址设计上很讲究,其规划布局整体符合风水上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祖右社”的思想。这在陈家山陈氏家谱也有反映,家谱《义门陈氏宗谱》卷三记载,“右地乾龙过,峡飞凤成形,左仓右库,前障后屏,崇山峻岭,修竹茂林,义门分派,江州余声”。现如今村庄仍基本保持原设计意图,除规模在扩展以外,其余没有太大改变,建村200年来基本遵循原设计而发展延续。村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背山依次而下,一字排开。西北山上是家族墓地,正南面朝向有一小山,正北面最远处有蜿蜒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庄对面有一个树木茂盛的低矮小山,整个村庄就布局在形似凤凰造型的凤腹山坳之中。村庄前面有一个月牙形的大池塘,四周山顶植被茂密。整个村庄民居落差明显,舒展有序,这样的地貌特征和建筑布局有利于排水,有效地避免泥石流和水泽的危害。村庄民居属于木构建筑,防火系数低,容易引起火灾,池塘既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来灭火,满足防火的需求。利用山坡的高差地势来建造民居,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冬天可以迎来较好的阳光日晒,夏天可以迎来凉爽的偏南风,又可以少占或不占农田,视野开阔。这样的规划布局也容易形成围合封闭、富于层次感的景观。山上的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温度,令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还容易形成一个局部生态小气候。这些民居建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简单的建筑技术,通过环境设计,巧妙地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陈家山最重要的建筑,也就是陈氏祖堂屋,位于“凤凰造型”的腹部正中心位置。村落建筑布局类似“九龙攒珠”布局方式,这样规划满足科学合理的居住需求。村庄的陈氏祖堂屋建筑,放置在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其别出心裁的目的就是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出建筑的礼制关系,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二、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在我国历史上,祖堂屋属于宗法礼仪空间,主要是用来祭祖、迎宾、婚丧嫁娶、家族节庆活动的场所。祭祀时在族长带领之下,按照等级高低依次进行,祖先的牌位供奉在中堂,祭祀的时节和准备各种礼仪行为都有具体规定。陈氏祖堂屋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作用上占据核心位置,具体到建筑的空间规划布局,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该建筑是由槽堂、中厅和上堂屋三部分组成,由天井院落组织空间,沿轴线依次递进,总共15间,其规模在陈家山所有建筑中为最大。整体建筑特别讲究正统,符合建筑本身代表的宗族家长制意义。陈氏祖堂屋每进房子都是由宽度大小不超过两米的窄小天井组合而成,前两进落差小,置三步台阶,上堂屋的建筑落差最大达1.3米。在中轴线上置七步台阶,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建筑空间,供有祖先牌位,主要用作祭祖活动场所,左右两边分别还布置两个窄小台阶,平常中间宽大台阶是不准人走的,唯有在特别重要的场合和时刻,例如在春节祭祖之时,族长才可走。平常重要男人走左边,女人走右边,等级明确,如图3所示。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存在着一条主要中轴线,在整个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上起到统领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关系。由于民居建筑受主要轴线关系的统领,陈氏祖堂屋形成以天井多进纵向的空间层次关系。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建筑排水和人的冷热舒适度问题,陈氏祖堂屋采用了天井这一空间形式。因此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具有虚实关系。天井还可以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虚实相映,陶冶人们情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营造出巨大内部空间的同时,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除此之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陈氏祖堂屋在空间上还表现了一定的位序关系。遇到居住或大型活动时,辈分高(或地位高)的人居住在上房,辈分低(或身份低)的人居住在下房,等级明确。可以说,陈氏祖堂屋通过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既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注重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的结合,又体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统一。

三、建筑结构及其材料设计策略

鄂东陈家山村庄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当地主要盛产林木、石材。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当地人们在建造民居建筑中立足当地,就地取材,石材、林木和不同材质的砖块是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陈氏祖堂屋建筑结构继承了我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采用了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的这种结构,相对于完全的穿斗式、抬梁式而言,既可以满足人们营造更大的室内空间的需求,又可以减小对梁柱木材用料强度的要求,受力也更加科学合理。建筑材料立足当地的出产,陈家山处于环山之中,其木材和石材资源比较丰富,考虑到木材容易受潮,不管是石柱还是木柱,柱础一律采用石柱,既可以承载上面柱子所传来屋顶的荷载,起到受力作用,又可以防止木柱受潮和虫蚁的侵害。当地的建筑墙体材料和当地的环境结合十分紧密,房屋的根基都是采自当地的石材砌成。山区的潮气大,加之没有铺设下水道,村落又布置在坡地上,建筑落差大,后面很多都是快两米的山体,怕雨水的冲刷,所以每家的墙体1.5米以下部分都是大块石材砌成,包括内部柱子部分,这样防止水对墙体的破坏,还增强了墙体承重。房屋都可以修建4.5米高,保持了屋内凉爽透气,防止屋内空气不流通湿气大,另外也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墙体1.5米以上部分是用田地的泥巴和小石子混合而成的泥土砖,手工制作,有专门的制砖木模,规格是古代的标准砖大小(3寸高,6寸宽,9寸长)。这种砖也是当地特有,一般平畈地区的房屋只用泥土砖,里面不混合石子,但承重力度要小,而且较容易受潮风化。屋顶大部采用小灰瓦,为防止山风,一般不采用茅草顶。整体看,陈家山房屋的建造都立足当地,采用循环可再生材料,无污染,而且还保温隔热。修建时普遍采用简约的方式,不追求奢华,给人以朴素感,同时又极具有地方特色。总体来看,陈氏祖堂屋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解决保温隔热问题,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采用简单有效的建筑结构技术,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改善小环境的目的,这是环境设计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体现。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逆向思维;环境设计;想象力;无秩序

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思维枯竭的时候,忽然发现脑子不转了,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大脑太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人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受到抑制,不能充分的开发。当我们殚精竭虑、百思不得其解时,逆事物的过程、结果、条件和位置等进行思考,就会茅塞顿开。此时,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帮助我们摆脱这种迂回境地,并且回到充满灵感的创作中的方法。在这里,笔者阐述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它确实能够在某些时候发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逆向思维就象一位智者引导你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而进入另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想要探索的正是理念创新、形式创新,从认知最底层的“观看”与“思维" 出发,解决设计创意困扰,正如“Raymond Savignac曾说:“创意必须是作品的灵魂,形式只是触及你的视网膜,而创意穿过头脑,触及心灵”。

变换角色是辩证逆向思维的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集“正”与“反”、“好”与“坏”、“美”与“丑”等于一体,每一组的两个方面都是矛盾的双方,但又可相互转换、互为补充,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方面或中间的模糊判断,逆向思维就是找到矛盾的关键之处,反向地、多向地重新思考,对熟悉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最直观的逆向思维认识事物,就是将熟悉事物的特性转变为与其对立、矛盾的另一特性,首先视觉上会获得新的感官刺激,看到的是熟悉事物崭新的另一面,必然也唤起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图为 马格利特的作品《视听室》

我们印象中的苹果是放在果盘里或可握于手心之上的,而作品中的这个苹果大到房间刚刚能容下,或许房间再扩大些,它仍能随之膨胀。借助参照物的衬托.相对原本小体积的苹果变得如此巨大.逆向思维为这个形象安排了新的角色或者也可再反过来看这幅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大小并无差别的一个普通苹果,而那个房间却是相对正常房间比例缩小了很多,从房间的角度看待这幅作品,也是逆向思维的另一角度,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形象上,作品初次带给我们的非常规视角也逐渐弱化――即苹果形象的巨大,只有随着作品角度的变化,犹如一个大特写,房间被压缩.新的视觉心理认识就会产生。所以,在认识一个事物时.我们往往容易关注事物本身,而将今物放大化、复杂化.却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缩小,设计中创意的着眼点往往是对现有事物的逆向的质疑与否定.

肢解、重组法也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好的方法。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众多现象本身就是种混合物,是原先事物的演化,是原本事物与存在环境的融合,甚至附带了许多与其它事物反应后的产物。由于过多的外界环境的干扰,认识的继续进行蒙蔽我们眼睛的杂物就会越来越多。事物的存在离不开环境,但我们可以做到将复杂的外界环境简单化、单纯化,将事物独立出来,使其他事物在其身上的投影与反射减少或消失,事物的特殊属性才能显露出来。而这种与环境的分离如肢解一样需要一层层的剖析与脱离,留下事物质朴、原始的样子。“环境”包含了这个原型以外的所有,环境并不只是对事物单一方向的影响.事物是与环境相融合的,所以事物对环境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与改变.在对环境的剥离过程中,环境总会影射着事物的个别的、微弱的特征,所以肢解也是新的认识角度,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事物就最终集中形成一个主要、具代表的特性。将事物从外界、从自身进行的分解都是再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也是再认识的一种方式。将事物分解开来寻究其结构,目的是为了通过“探里”而“知外”,将事物打散,破解,分割还需重组,使其恢复“合”的状态。但这种“合”完全不同于分解之前的“合”,如同破碎的镜子重新粘合之后“折射”出的物象早已不同于之前。有秩序的重组是遵循了原本事物的组成顺序.即使事物完全‘恢复”为分散之前的形象。当重组之后再来看待这个事物时,那个部分的特征或许会使事物的整体印象发生变化,原本一个次要的特点变为整个事物的显著特征,结构之间在整体性的外在表象下,却有着转换、自我调整的可变性及多样性.通过打散、重组事物.对内部组成结构的认识,进而重新组合,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事物各结构之间、结构与整体之间、整体本身等的可转换性、自我调整性,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也是这样一个不稳定、多变化的动态过程。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设计始终是尝试性的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寻找非常规认识、 表现事物的视角,论文及创作都只是认知事物时的部分角度,只是自己在设计学习道路上迈出的一步,逆向思维不仅仅是对物的再认识,更是对生活现象及社会文化的反思与质疑,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应将这种“实验性精神”作为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与信念。

参考文献

[1]纬傀.孟菲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住宅设计,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大潮冲击着我国的方方面面,它在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却冷漠了人间最可珍贵的情谊。建筑设计师有责任用有尽量富于人情味的住宅及其环境设计打破商业时代的寂寞,为人们工作之余居家之中,促进相互交往,相互关照提供一片温馨的户外活动场所。综观近年来,各地试点小区凡是成功的范例,都是在效能(如环境、功能、环保、交通组织等)和效果(创造性、艺术性、感动性)三方面获得好评。这充分说明环境设计的好坏确实是住宅设计成败的关键。

2.住宅环境问题及其意义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为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劳动效率的提高,服务行业的兴旺发达必然使家庭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随之需要的生活空间也必须相应的增大。宁静、舒适、安全、富有意境的生活空间及其环境的设计已经成为时代要求。“绿色”设计和反传统的住宅设计开始提出挑战,“以人为核心”,立足对下一个世纪的展望,注重环境设计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时势所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3.住宅环境设计及其因素分析

3.1 大环境和小环境

环境的大小是相对的:可以是区域大环境和城市小环境,城市大环境和住宅小环境;也可以是住宅大环境与宅前小环境。对于住宅设计,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设计理顺住区小

环境与城市大环境的关系。显然居民不仅居住在城市里,更直接地是居住在城市里某个社区内,所以社区作为城市“细胞”,也要营造具有上述属性的小环境,从而为城市大环境增色。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民的日常活动区域逐渐形成了工作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块。清晨,涌向中心工作区,傍晚回到生活社区。因此,与紧张、拥挤、繁忙的工作社区相反,生活社区应该以它的闲逸、舒适、温馨来迎接暮归的倦舟――工作之后的疲倦人群。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各个组团可围绕公共水域、绿地、社区服务中心展开。每个组团内部又有属于自己的小环境空间,空间“大―小―大”单位为以及“小―大―小”韵律式的过渡、穿叉、再将散布其间的街坊住宅加以控制和联系,使整个待形成构图谐调、统一,色彩变化丰富,环境优雅的生活空间环境的大与小的另一面是环境的内与外,一个小的空间环境,相对于比它大的空间范围,是这个范围的内环境,而对于比它小的空间场所,它又成了外环境,环境的内与外也是相对而言的,研究这种关系也是住宅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3.2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首先,安居乐业的家庭需要拥有舒适,实用的住宅内部环境设计。住宅内部设计最重要的是合理组织厅、室、厨、卫及辅助用房的关系,力求尺度宜人设施方便,实用、舒适。其次,还应注意对住宅的出入口进行精心设计。出入口附近是人们与外界接触及过渡地区,更是邻里邂逅,打招呼,联络感情的交点。为了支持人们在出入口附近的交往活动,应适当强化入口的开放性及邀请性,增加相应的过渡空间,提供坐息的地方。住宅有内部环境,也必然少不了外部环境。环境的整体性是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因此,外部的整体设计十分重要。以往并未引起设计师的重视,我认为,一个好的住宅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外部环境设计与管理。住宅外部环境指的是小区范围内住宅建筑之间的空间环境,其整体形象是通过整个小区的空间轮廓,住宅的群体组合,单体建筑的造型,小区的整体色彩,绿地的配置,地面的铺砌材料与方式等综合体现的。

3.3 封闭正式环境与开放式环境

居住小区内,住宅之间的外部空间环境根据建筑布局的情况可以形成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种类型。在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为了保障环境质量,应淡化居住组团,强化居住院落,形成相对封闭式的环境空间及其管理体系,营造封闭式的住宅有多种手法。例如,可利用住宅本身的造型转斩,叠错进行封闭;也可利用围墙、花栏、绿篱进行围合,并留有通蔽的出入口和值班房。经过围合设计的空间便生成了一个“积极空间”,它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为了加强院落间的有机联系,并完善小区级公共设施,院落与院落之间宜建立对外开放的公共开放空间。积极、有生机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当组织成为一座立体化的生活在舞台,使老人、孩子、居民都能够在此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一定的行为参与和情感介入,人们把自与环境有机结合,从而显示生命的价值。

3.4 软环境与硬环境

近十年以来,我国的住宅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设计水准不是建设速度都引起世界瞩目,然而实际使用状况却问题丛生。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发现,住宅及其环境使用质量,不仅与环境的空间及配置设计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特别取决于环境的使用和管理水平。在住宅小区环境的设计中,软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认为,参与环境的公众对于环境的使用方式,特别是行为的文明程度以及环境主管对于环境的服务和物业管理是构成软环境的两个主要内容。其中使用方式,从设计方面看,应当以合理的设计来加以积极地引导和改善。适当增加公共设施,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信息中心。物业管理对于营造高质量的软环境有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靠的物业管理会使人们的心理感到安全、健康、放心有资料表明,物业管理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区建成后的使用,而且无疑对销售也将产生不可替代的宣传广告效果。除了心理影响,对人的生理存着很大影响的则是硬环境,其诸要素包括空间环境,声环境、凡环境、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等。

3.5 绿地的分度与共享

在硬环境设计中有一个特殊的环境因素值得重视,即如何设置绿地。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绿地植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降低噪音,防止灰尖。绿地指标无疑是环境好坏测试的重要依据。住宅设计中,应尽量保证绿地配置上点(单株或成组植物)、线(成行绿篱)、面(大片草坪或成林树木)相结合,以点代面,以面盖点,而这两者都要求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中,绿地布置既要因地制宜分别设置,又要彼此关联让人们共同享用。在设计手法上,分设的集中绿地可利用连廊、铺面、台阶等进行联接,以达到分设之后的共享,既利用绿地将空间化整为零,又利用绿地将空间化零为整。这样,人们的休闲、步行活动得到了丰富,空间感受也得到满足。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环境设计;氛围的营造与体验;意境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空间环境中度过的,避免不了的长时间和环境打交道,因此,人们创造出来的环境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在今普遍注重提升环境在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两方面功能的同时,更该进一步重视环境空间中氛围的营造和设计,并倚靠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氛围的巧妙营造,是环境设计中提高意境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升华途径,它能更好地诠释设计的理念,突显时代的进步性。

以往我们对设计的研究都是有具体的对象,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空间设计等,很少对设计现象本身进行讨论。就好比曾经出现过的功能主义一样,氛围的设计营造也包括其他设计问题的解决,只不过核心是氛围问题的解决。功能主义靠高新技术来解决,而氛围的营造就看设计者如何从满足人的多元化情感需求入手了,因为氛围恰恰是情感的孵化器,并潜在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如欢快热烈、朴实无华、安静亲切、古朴典雅等用来表述氛围。古人云:“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正是强调了氛围设计的感性属性,目的是人的感受和体验。

1?氛围营造依托于道具和背景,核心是人

人、道具和背景是氛围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人的需求与感受在氛围营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道具和背景均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并且始终要为人所认知与解读。通过形、色、光、声等外在道具的物质表现刺激人的感官,强调处理形式、空间、色彩、材质、光、声等与氛围的关系,结合深藏于内、不易察觉的如地理气候、社会关系、意识形态、民俗风情等不同时代与特殊地域的非物质性文化因素,有助于更好的营造氛围。

2?氛围营造必须始终抓住整体空间氛围的心理感受

要抓住整体空间氛围的心里感受,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完全情景复制或部分情节再现的情景展示法,如现在全国各地所兴建的三国城、水浒城等;可以通过运用抽象的符号或较为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或比喻较为抽象的事物或隐含意义的象征指示法,如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陈列大量烈士遗物而引发人们对先烈的缅怀和战争年对的回忆;可以通过采取动态反馈机制促进和增强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交互法,如模拟驾驶的游戏机往往处于设计成驾驶室的环境中,结合屏幕上随着人的驾驶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情景,从而使玩家更加切身的体验到驾驶的乐趣;可以通过设置故事情节并让观者扮演角色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角色扮演法,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非常6+1》就是提供了一个让普通人扮演明星的机会,并营造出舞台表演的氛围;可以通过借助形态、语言、文字等“力”的结构样式引发人心里产生相应张力的心里诱导法,如在朗香教堂造型中各个方向大小不相等的“倾向性张力”给人游离不定的动感;可以通过根据情绪易于相互感染规律的情绪渲染法,利用物质环境的特征或者群体共同体验和感受来影响个体情绪,总之在环境中氛围营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中选优原则,以达到优化氛围的整体营造。

3?氛围营造建筑于客观实在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实在即人、道具、背景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系统性、地域性、文化性的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功能、环境适应性、动态性以及有序性等特征。氛围营造的对象是某些人造物所组成的环境,但缺少不了人的参与和活动,故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中又需要格外的注重结合过程的参与性、整体的主题性以及人的情感性等因素,力图实现和满足人的感性需求这一非功能主义要求。如北京的一家名为“恐龙谷”的大型主题酒吧、东京迪斯尼乐园和巴黎迪斯尼乐园、北京昆仑饭店的“东部好莱坞”夜总会、河南开封的宋城、苏州乐园等场所就使得环境在人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和延伸,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也就是属于自身的氛围。

4?氛围营造过程要注重把握整体格调、虚实关系、注重文化的传承

在营造氛围时,不应计较单个事物静止状态下的运动再现,把重心放在体现整个空间大环境中的神韵,也就是气势或者说意境;实由虚而生,虚因实而成,始终保持虚实关系贯穿由实境诱绪的心理空间;注重文化的传承,努力抓住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传统主流文化、地方区域亚文化出发,通过充分缜密的文化调查分析提炼文化特色,提取文化精髓,形成个性化文化氛围,通过有效持续的传播交流,最终达成环境中人们对空间所营造出的氛围的认同感和共鸣感。

环境设计中的氛围营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营造特定氛围为目的,强调多种感官刺激,只是按一种格局、一种情趣、一种感受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多种审美取向,必须灵活地运用多种设计技巧有机地组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元化信息素材,加强空间体验的心理过程感受,营造出一种意象,传递一种感觉来满足人们潜在的情感需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氛围设计必将在环境设计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指导老师:王海涛)

参考文献:

[1] 氛围设计/余晓宝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2] 室内设计/程瑜怀编著——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篇10

关键词:旧厂房;艺术工作室;改造利用;空间营造

1旧厂房改造的整体思路

相比从零开始建造一个新的艺术工作室,改造旧厂房建筑更富有挑战性,因为旧厂房已经具备了建筑的总体框架,要在此基础上去设计艺术工作室,将艺术工作室建筑的要求融入到旧厂房的原有建筑当中。因此他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把握很多特殊的问题,我们应该整体把握这两类建筑的特性,对此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1)旧厂房从文化属性上看,属于工业文化的遗产,在改造过程中从文脉传承的角度看,不应全部抹去这种特性。在改造过程中应当保留旧厂房通常风格独特。2)旧厂房作为工业建筑,体量较大。依照工作室的规划大小应当适当进行剪裁。旧厂房外形大多老旧,因此应当考察其结构的安全性。3)旧厂房在改造过程中,其结构设计应当服务于工作室的建筑功能需求,因此其功能空间需要从新设计。将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其改造过程中,既要使其具备新的建筑文化性,同时也应保留其原有的建筑文化特点,即应是一个保护建筑与传承文化的过程。在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风格设计上,应当以改造后的建筑需要为准;另外还要考量结构的稳定性,保证改造后结构的安全性.

2旧厂房改造艺术馆的设计策略—以东京高桥裕子艺术工作室为例

2.1东京高桥裕子艺术工作室概况。日本艺术家高桥裕子为了工作需求,选取了一栋位于东京押上地区的老旧废弃厂房,意在将其打造成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该厂房为钢结构,与东京晴空塔接近。该改造项目的改造由Schemata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接手。本次项目准备设计层一个三层建筑,底层准备构成一个一个多功能的办公场所与艺廊空间,底层与中间层设置一个夹层,作为一个舒适、可供观赏的休闲空间,中间层则设计成和服的陈列室,同时需要具备承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功能。顶层则作为艺术家的私人空间,包括办公室和植物温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功能的艺术空间,不仅承担着展览的功能,还包括了办公、设计以及绿化。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2东京高桥裕子艺术工作室设计理念。艺术设计包括建筑的装饰设计以及空间设计,要求不仅能够创造一个舒适、美观的空间,同时其设计还能对建筑或者自身展示的展品进行解读,使艺术的主题更加突出。术的环境设计必须要与其主题相协调,在建筑空间、装饰中无不体现着这一主题。但实际上,很多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设计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或是设计与主题不搭调;或是设计太过精致,以致喧宾夺主;还有的甚至完全相冲突等。因此在设计中,务必要严格按照弱化装饰,突出主题的要求,做好背景色彩的合理搭配、选取合理的材料等,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现代艺术工作室的设计还要做到符合一些基础的功能,包括方便参展者和工作员的流动和集散。不同的高、宽、长尺寸的室内空间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低矮的空间会给人压迫和紧张,宽大的空间则容易让人感到辽阔和陌生。艺术工作室作为一个工作和展陈空间,从使用性质上来说属于静态空间,设计时并不能一味追求宽大,也不能过于狭窄,因为过于高大的空间,容易给人产生一种渺小、陌生的感觉,使空间的感染力下降。过于窄小的空间,则让人感到压迫和不适,同时太过拥挤不利于参观者停驻欣赏。在设计中,尺寸设计应当结合人的使用需求和心理尺度。使展品成为空间的主体,让参观者能够尽情、自由地参观。

3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的设计方法

3.1内部划分空间及界面。在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的室内空间设计时,可对原厂房内部空间形态根据艺术工作室的需求进行改造,重构空间形态。在改造时通常遵循以下的设计方法:另外改造过程中,原先厂房的路径的作用已经不在,因此随着建筑功能的改变,路径也因进行变化,艺术空间中,艺术家、展品、游客等的进驻,使得面向于工业生产的道路转向多元化。因此必须就其廊道空间与及路径进行改变,使其符合艺术空间的需求。设计师在改造高桥裕子工作室的过程中,将旧厂房分为了三层,底层是一个多功能的办公场所与艺廊空间,底层与中间层还有一个夹层,是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中间层则设计成和服的陈列室,同时承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单口相声表演。顶层则作为艺术家的私人空间,包括办公室和植物温室。3.2朝向与采光。光是一个空间环境表达关键因素,光线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规划空间界限、营造特色的空间感受等。因而这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合理的设计光线,提升艺术工作室的品味与情趣特点。高桥裕子工作室所用的整栋厂房的朝向为西北、东南朝向。自然采光条件优越。光照设计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照明这两者。自然光照可采用顶部采光和垂直采光。前一种即为院内空间的上方,光线垂直而下。垂直采光则是通过门窗侧面空间照射进自然光,两者都要考虑自然光线能够达到的照明深度、光线强度,当在光线较弱是,就必须开启人工照明。比如说下图高桥裕子工作室的顶部采光设计。另外按照改造的规划,侧面的墙体除去剪力墙以外,整体换为玻璃幕墙。窗口能够直接照射或者漫射进光线。与自然采光相比,人工照明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它能够稳定、全时段地供应灯光,且能够主动去营造空间氛围。人工照明对于现代建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设计要点。对于艺术工作室的设计来说,照明方式的选择、灯具形态的选择、光线、色彩的选择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他们以独特的组合,能够通过色调、明度与形态营造一个极具魅力的空间环境。因此,旧厂房改造过程中,人工照明需要在考虑基础照明功能的基础上,清晰地照亮室内设施,另外还需采用特殊的灯具、灯光色彩,烘托出环境氛围。3.3空间色彩设计。色彩是人们感知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环境设计中,对于色彩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色彩并不体现在某一个方面,并不只是说墙体、地板、顶棚这种结构的色彩,还包括了内部家具、装饰、门窗、灯光以及植物的色彩。这些事物都是有色彩的。整个空间中,其环境色与重点色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两个点。就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色彩选择上,应当结合建筑自身的风格、艺术工作室的具体功能,对于新旧部分的色彩关系进行调整,选取一个主色,再加多个辅助色彩,让内部一切的陈设、灯光等都围绕这些色彩进行搭配,使得色彩的主次得当,令人惊艳。高桥裕子工作室采用的主色为白色,对于支撑的构架,原本建筑的框架、防火板及其他的板材,全部采用白色这中中立色彩进行处理,白色是一个白搭的背景色,几乎能与任何色彩相配,同时又不争夺其光明,并大面积的白色给人洁净、高雅的感觉。对于地板、展示台、椅子和部分隔墙,则采用了浅黄棕色,这种颜色贴近自然,且比较低调,与白色一起很好地构成了整个空间的背景色彩,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3.4空间材料的选择。不同的材质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因此在室内的环境设计中,材料选择与搭配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体空间给人感受的好坏。一个合适的材料设计,应当是与建筑主题相呼应,能够让人感受到温馨、舒适,并对建筑内的事物起到衬托的作用。比如说对于历史艺术馆而言,一定要突出其历史性、文化性,因而采用传统的木质就非常的合适。而旧厂房改造还具有另一种特殊性,因为建筑内有些材质是已有的了,各种室内材料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原有建筑的影响,且通常原有建筑材料与新加入的材料在结构、特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改造高桥裕子工作室时,考虑到了旧厂房已有的各种材质,为了使新加入的各种材质需要与之相融,在搭配上避免材料之间的突兀。改造设计中,我们可以挖掘旧厂房建筑本身的材料特性,比如说废弃的管道、桁架、砖墙等,将其作为设计元素带入到艺术馆中,营造一种独特的空间魅力。3.5功能与动静分区。平面布局要从使用者赋予的功能出发。作为一个及展览、工作与休息的建筑空间。为了将工作与休闲分开,大致可以分为静区和动区,减少展览与工作、休息之间互相干扰,在设计上,将一层作为艺廊空间,中间层作为陈列室,顶层作为艺术家的工作休息空间,有一个中间的陈列室,很好地将喧闹的底层和顶层隔开。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的实践案例还比较少,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改造成果。就当前整体的改造情况来说,很多改造的规划存在思路不明确、方法不恰当等问题,使得改造过程花费过多、改造成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本人对于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进行系统地分析,其中包括设计的思路、改造的具体部分以及环境设计等几大要点。并对空间布局及界面设计、光照设计、空间色彩设计和空间材质的选择也进行了浅在分析。最后通过对优秀的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实例进行分析,挖掘出旧厂房改造的现实问题和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潘冬东.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7(1):75-80.

[2]肖冰,赵园生.基于“城市触媒”的旧厂房改造研究——以鄂尔多斯康巴什热源厂改造为例[J].建筑技艺,2016(11):99-101.

[3]郑美艳,王正伦,耿文光.旧厂房改造为体育设施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27-132.

[4]任高鹏.旧厂房改造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5]艾萌,范桂芳.旧厂房改造节能技术体现——以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为例[J].建筑节能,2016(3):106-109,118.

[6]任庆昌,汤燕良,黄开华,等.城市旧厂房改造规划探索——以广州黄埔区旧厂房改造专项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8):100-104.

[7]程智力,任高鹏.浅析旧厂房改造设计中各界面的处理手法[J].艺术教育,2015(7):271.

[8]张磊.楼梯在旧厂房改造中的革新设计[D].青岛科技大学,2015.

[9]武乾,余晓松,武晓然.旧厂房改造项目的进度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安某创意产业园改造项目为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5(3):9-14.

[10]罗鹏.广东省“三旧”改造中旧厂房更新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11]王春生.旧厂房改造、利用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2.

[12]柳红梅.基于旧厂房改造的盈利模式分析——以大华纱厂为例[J].能源与节能,2011(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