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造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苏州电网;“坚强”;“智能”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构建坚强网架
统筹推进苏州各级电网建设,形成“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匹配合理、互济互通”的坚强电网架构。到2020年,苏州电网具备400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能力,充分满足全市2700万千瓦的最高用电负荷需求,各项网架指标达到“世界一流”。
特高压方面,在已建成±800千伏锦苏直流特高压工程的基础上,全力保障1000千伏淮上线按期投运,率先形成江苏首个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输电网方面,有力承接特高压电源,建设“三横一环”500千伏骨干网、“分层分区”地区输电网。500千伏网架与区外来电规模相适应、短路电流水平可控的;220千伏电网建成七片“分区清晰、结构稳定、容量匹配、互济互通”的双环网,加强分区之间联络通道建设。配电网方面,建设“单元供电”中低压配电网,每个供电单元均具备“2个及以上电源点支撑、环网结构”的标准网架结构,满足相应供电等级的指标要求,适应远景负荷需求,示范建成“区域清晰、接线标准、负荷均衡、可靠灵活”的世界一流智能配电网。
二、推动智能运行
1.“一大三全”智能输电网运行
提高苏州电网区外来电承载能力,实现“大功率能源承载”;推进气象信息在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智能化程度,实现 “全天候风险防御”;加强电网运行状态和设备自身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全景式运行感知”;优化升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全方位开展正常、预警、故障、应急四类状态的运行分析和智能调控,实现“全状态安全稳定”。
2.“两全两快”智能配电网运行
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投运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全方位监控配电设备。应用分布式电源并网接入和源荷协调控制等技术,保障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新型用电设备大规模接入和安全可靠运行。深化“单元化供电”运行管理,应用配电网智能自愈控制技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隔离、恢复、负荷转供。建设智能互动型抢修指挥系统,建立配电网异动管理和停电管理协同机制。
3.全面升级三大技术支撑。
升级建成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建高可扩展性、高性能、按需共享的统一电网管控平台。搭建企业泛在电力通信网络,升级具有光纤化、网络化特征的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网,支撑电网智能化控制、海量信息流传输和配电自动化运行。开展标准化和集成化变电站设备改造升级,支撑电网智能运行。
三、加强智慧管理
1.“设备信息数字化”建设,研发应用设备电子身份标签、智能个人终端,变革数据收集方式,制订标准统一的数据规范,实现不同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2.“状态感知实时化”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带电检测和智能辅助监控技术,全面提升对设备运行状态、设备运行环境的实时感知能力和管控水平。
3.“诊断评估智能化”建设,建立完善的设备基础信息、状态检测和历史故障等三大数据库,深挖数据价值,制定状态检修策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
4.“设备巡检高效化”建设,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式装备等先进智能运检装备,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推进“故障恢复快速化”建设,建立抢修基站、拓展抢修分站、增设移动抢修点,形成“三站式”立体抢修网络。依托营配调一体化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未报修先响应”的主动抢修模式。
四、强化智能服务
1.建立现代营销服务体系
融合“4G”、光纤通信、互联网技术,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高速通道。建立客户服务诉求响应平台,实现客户需求向各专业、各职能层级高效传递。普及云端电力营业厅、微信、手机APP、“电滴”等服务方式,满足客户个性多样化服务需求。试点应用直接互动智能电表,拓展新型互动方式。构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以电力为核心、涵盖多种能源方式的互联网能源服务。建立用电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深度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全面支撑客户服务、市场开拓、智能用电等各项业务。
2.加强需求侧管理
深化苏州市电能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整合电网、政府、节能服务商等多方力量,建成全市工商业企业能效监测、诊断评估、节能改造等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大规模非生产性负荷实时调控以及用户自动需求响应建设,实现电网高峰负荷降低5%以上。
五、支撑“两个替代”
篇2
全球经济疲软,航运业的冬眠期还未看到尽头。中国造船业也面临着较2009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状况,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船舶工业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针对这一态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认为――
当前,中国造船业面临着较2009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状况,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船舶工业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船舶工业必须要转型升级才会有出路。
第一,要将企业创新管理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据日本国土交通省2015年数据,以日本主要造船企业生产效率为100计算,韩国企业为84,中国企业只有17, 差距在5倍以上,我国生产效率明显低于行业先进水平。管理上存在严重短板是制约我国企业效益提升的重要原因。
第二,要将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船舶工业智能制造的水平相比流程工业以及电子、汽车、工程机械等离散制造业仍然较低。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船舶行业要准确把握时展脉搏,抓住智能制造发展历史机遇,立足船舶工业行业实际,逐步实现从智能分段、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的转变。
第三,要将培育市场新动能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一是培育和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二是重视和关注邮轮游艇业发展;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利用互联网+,围绕产品全寿命周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和远程监控管理的需要,开发和建立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核心配套领域的数字化运营保障体系,形成全球化的服务能力。
第四,要强化政产学研用作为转型升级的引领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能力已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还不足。要鼓励船舶配套企业联合船东、船厂、船舶设计单位、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和首台(套)示范应用,真正建立起企业为主体,政府牵线、协会搭台、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平台。
第五,要将优化产能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硬任务。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组织业内有关单位和专家历时两年多编制的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CCI)正式。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以产能利用率为核心指标,选择若干影响造船产能实际利用情况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充分考虑船舶行业产业特点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形成能够反映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程度,并对未碜呤破鸬皆げ庾饔玫淖酆现甘。希望该指数的能为政府部门政策决策、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制造业是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组长林忠钦:船企在实现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要重点做足、做实四方面的“功课”:
首先,要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智能加工,实现曲板、肋骨成形、管子等加工数控化、智能化,提高建造效率与质量。
其次,重点推广智能焊接工艺技术、建造质量在线监测技术等的应用,支持国产化造船专用焊接机器人开发与应用,提高船企智能化焊接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再次,不断扩大生产自动化装备及生产线应用,实现各类小组立部件、平面分段、曲面分段、涂装等的专业化、自动化、柔性流水式批量生产,提升生产效率;最后,积极投入物流自动化装备,引进自动导引运输车、搬运机器人、自动分类等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提高造船企业物料、部件和分段等的装卸、输送能力及效率。
最终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显着改善劳动作业环境,减少人员健康损害。
近年来,复合材料在船舶制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应用上的改进,船只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增强,从而保证了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主任助理郑一铭:新常态下的中国船艇行业正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期。2015年我国船艇制造业的发展形势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2015年船艇出口贸易有所回升。据海关统计,2015年,娱乐或运动用充气快艇、帆船、汽艇和未列明娱乐或运动用船艇等四大类船艇出口总量同比增长549%,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85%;数据表明船艇市场正在逐步复苏。
二是船艇进口价格趋向理性。国内船艇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变着船艇市场的结构,促进我国游艇消费回归理性,趋向中小型,大众化的产品。2015年,我国进口船艇的平均价格从2014年3.7万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2万美元,下降幅度超过50%。
三是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船艇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随着复合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复合材料的功能将更好、造价将更低,未来复合材料在军民用舰船中的应用还将更加广泛。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于节能环保的越发重视和一系列IMO环保新规的生效,高性能复合材料作为船舶减重的最佳选择,必将更加受到国际海事界的青睐。
当前国际航运市场异常低迷,新增造船订单严重不足,修船业举步维艰――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主任朱桂明:修船业想要走出困境,只能是“浴火重生”。修船业一定要技术升级、工艺创新。市场要高端化,要能者先行,做好技术先导、资源整合,做到4S服务。要贯彻标准、推行红本。要将精细化管理进行到底,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流程再造,以获新生。必须重提工匠精神,对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要配合“一带一路”深化供给侧改革,全国、全球资源整合,合理布局,消化过剩产能。要借助海事展、修船论坛、亚洲修船会议、SPCC 等平台,业内多交流、共促进步、同谋发展。
《中国修船质量标准》研究项目组长詹树明:为了尽快扭转我国船舶工业标准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状况,工信部装备司有关领导高度重视船舶工业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并创新管理方式,把船舶工业系列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列入高新技术船舶科研计划,《中国修船质量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15年第2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期待着《中国修船质量标准》颁布以后,得到有效的实施,为国内打造修船“4S店”,深化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我国船舶工业,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船协红本编委会副主任张庆:当前国内修船厂的价格本,普遍用的是中船总92黄本、96蓝本价格本作为参考。为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行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对价格表进行了修编,编著出版了《中国修船价格指引(2016版)》(简称红本)。新的价格表旨在完善大型船规格;填补新船型空白;反映安全环保投入;形成劳动力、材料等随行就市的机制。
红本既是行业标准体系和团体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本行业运行的指导性文件,中国船协《船舶修理价格表(2001版)》(绿本)以及国内各部门、各行业主管门以往制订和使用的各类行业修船价格本将同时废止,在国际贸易、海事仲裁和司法诉讼上,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力推红本,SPEC成员理当起带头,率先自律,非SPEC成员既是行风监督,也是执行红本的主力。共同愿景是在试运行期间,集思广益,同舟共济,确保修船厂在2017年1月7日生效并试运行。
2016年即将过去,船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市场情况又如何――
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贺文军:高速铝合金船具有很大成本优势,铝合金公务执法船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市场潜力巨大。
从船体结构方面来说,铝合金船船体结构较轻,这样就可以降低燃料消耗、减少废气排放,实现了节能环保;提高船舶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减少吃水,扩展限制水道的营运;减少船舶在有限和人口稠密的水道下产生的波浪尾流;使船舶有更好的操纵性能、更低的营运成本、更高的航速、更易停泊、更小的主机功率。
在腐蚀性方面,铝合金比传统钢结构具有更多益处。钢的腐蚀产物不产生对金属表面的保护物质。铝表面会产生提高耐腐蚀性的天然保护性氧化物层,这种保护性氧化物层可以使铝合金船舶内部不需要保护涂层,维修保养更少。
高速铝合金双体船具有质量更轻、维护方便、机动性更好、航速更高、回转稳性更好且营运成本低、节能环保等优点。随着未来船东对船艇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的要求日益严格,高速铝合金双体船在水上客运交通、公务执法、旅游休闲的船舶细分市场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篇3
关键字:智能建筑
大势所趋,就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尤其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有数千年历史的建筑行业形成重大的改革性影响。它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保暖防寒的庇护所,进而使建筑物成为一个有感觉、能反应、能传递信息、能判断决策,特别是能适应各种变化条件的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保证这些设备系统的运行安全可靠。而且,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的内涵在不断地发展,赋与建筑的新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说:智能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业已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这些科技为建筑提供的新功能,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许多设施和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对科技的要求愈来愈高,愈来愈迫切。而智能建筑正是满足了信息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人心所向。
现在公认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楼是1984年出现在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这是一栋38层的办公建筑,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建筑设备系统,例如,较早地应用了数字程控交换机;办公自动化机器的集中使用;设置计算中心;消防、安保的自动监控等。
这些设备系统应当说都不是什么特别新的东西。但是,就当时来说,将通信系统集成后引进来。承担工程总体设计和安装的UTBS公司,不仅承担了工程项目,而且在项目完成之后成为这些系统的二包,即从业主手中将系统总体包下来,再转租给最终的使用者。在租出的过程中UTBS向最终用户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例如它在提供通讯服务中提供股票信息服务等。这样,最终的使用者不必自己去投资建设自己的通讯系统,只要向UTBS租用所需的设备和服务就行了。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对设备系统使用的所谓“承租人分摊制度(STS)"。这种制度促进了智能大厦的建设和发展,而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这个名词,也就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遮风挡l:14、保温防寒功能,增加了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智慧功能。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大体上也就规范了欧洲智能建筑后来发展的道路。
在美国以后,日本很快跟上来,但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日本在1986年建造的东京本田青山大厦和NTT品川大厦等大体上都是大公司建造的自用办公大楼。因此,对其设备自动化,通讯网络的建设等就更有针对性。由于目的明确,所以在大楼建设中同时将其内部的办公网络(0A)系统以及相应的应用系统一起建设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后来所说的智能建筑的“3A"体系,所谓“BA,0A,CA”就是这么来的。日本最早的一批智能大楼也就是这么起来的。多数是一些大公司,特别是大型电子公司,如NEC、N17、松下、三井、东芝等办公大楼,它们具有很完善的设备系统,设备与建筑设计配合融洽。这些大公司建设这些系统主要是为了自己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改善企业形象。
80年代后期,智能建筑风靡全球,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通讯、控制三,项技术在楼宇自动化,通讯网络以及它们的系统集成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无论从硬件、软件到集成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加以90年代初期,国际互联网(因特网)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时高新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更便捷方便的环境。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电脑的进入家庭以及互联网的联系千家万户。随之,智能化的住宅和网络化的小区也提到日程上来。一个蓬蓬勃勃地建筑智能化的普及业已在全球形成。
智能建筑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的技术领域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在此期间,一些报刊上亦曾出现了一些介绍智能建筑的论文。80年代后儿年出现了较早的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尽管那时在一些建筑中已有了一些功能先进的系统,但由于当时“智能建筑”这个名词还未风行。很少有人叫它们为“智能建筑”。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的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当时,风起云涌的形势发展,以及,由此兴起的房地产热潮。随着一大批高标准办公楼项H的提出,伴随着的是一系列先进的设施和系统以及它们的开发技术。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并不真懂得智能建筑,而更多地看到的是在这个标签下可以为他的房地产商品大大增值;另一个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商,他们多半原来是搞通信或是承担网络工程的,从做网络转向专门做综合布线,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需赘言。但是,他们进入建筑市场,却对建筑行业缺乏了解。
但是,在“智能建筑”突然起飞的时候,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尽管其中某些设备系统原本就是他们的专长,如空调,照明等,但在新的要求下也不免措手不及。此时,行业中的一些先知先觉者为了规范市场,统一认识,便在上海首先提出了制订“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问题,此标准在1996年作为上海市的地方标准出台。它根据各类工程的作用和功能、管理要求以及工程建筑的投资标准,对智能建筑划为三级,各级智能建筑均制定了功能要求和不同的设施标准。这一标准尽管其本身尚有不尽完备之处,但它对全国智能建筑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对不同需求的智能型建筑按不同要求分成不同的档次,以便于业主及设计人员针对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设备标准,由此,规范了智能建筑的技术市场;另一方面,这一标准的颁布,大体上指明了智能建筑应当具备的内涵和适当的深度,这样,使得业界人士,特别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提供了一个急起直追的目标。
在这短短几年中,国内建造了大量高标准的高楼大厦,仅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自1990年至1996年就建造了20层以上高楼89幢。上海全市自1990年至1996年间建造了20层以上的高楼有497座,总计约1062万m2。自上海一地可以看到全国,尤其是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但迅速向内地推广,不仅在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才七边险也建造了智能大厦。如此巨大的建造工程量,形成了一个广大和具有无穷潜力的市场,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宏大的中国技术群体。这支技术队伍不仅存在于设计院和安装公司以及系统集成企业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纷纷进入市场的国外企业中的中国技术人员之中。这是一支训练有素和技术素质很高的力量,足以胜任相当先进和复杂的智能建筑技术要求。
智能建筑在短短的几年里突然起飞造成了无限商机。正象一切新生事物进入市场所出现的必然的现象一样,技术准备不足、市场暂时混乱、其中尤以管理上的滞后更为突出。由政府出面辖顿市场、规范业界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尽管在这种新兴市场上,某些早期的混乱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不加治理放任自流的话,它就将影响到这项新技术本身的健康发展。罄理的日的就是使无序的市场变成有序。
为此,建设部在1997年10月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这一规定中:界定了有关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建设部,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设计部门应是本工程的设计总体负责机构,设计负责人应对工程总体(包括智能化系统工程)负全面责任。规定了任何智能建筑工程应在力:项时就应将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经批准立项之后,即作为设计要求下达到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承包分项的系统集成商应在工程总体设计的指导下进行本系统的细化设计。系统集成商除系统的细化设计之外还要承担设备安装、调试、用户培训!|以及交工后的维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规定还指出智能建筑在竣工和正常运转一段时间后要进行评估。评估为优秀者要进行奖励。这个管理规定应当说是政府关于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总令。对于罄顿市场和规范业界行为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后。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将排斥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目前,资质的申报工作,业已开始运作。
这只是由政府颂布的两个全行业的管理规定,这不过只是开始,目前已着手编制全国性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其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将陆续订入计划,陆续进行编制。使得这一行业逐渐走向健康有序。1998年6月在建设部勘察设计司领导下成为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委员会,协助政府进行一些行业管理和推进智能建筑事业的工作。
智能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横跨多个行业,例如涉及邮电、消防、安保、广播电视、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就必须与这些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除了必须遵守有关的专业规定外,还必须在若干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
面对信息时代,智能建筑的发展必然性己广泛地被业界人仕所瞩目,对此方面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和追求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目前国内由各种机构举办的智能建筑培训班为数甚多,少者数十人,多者上百人,涉及到各种行业和各种层次的技术人员、业主、管理人员等等,足见大家对此方面要求之迫切。由于对办班条件并无严格规定,因此,在众多的培训班中难免良莽莠不齐,如何提高办班质量是一重要课题。
智能建筑物的类型,早期以办公楼(包括自用的办公楼及出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为主,后来建造了一批综合办公楼(即指在一幢大楼兼有办公及酒店两种功能,有时底层还开辟为商场的多功能大楼)。在此期间,亦建造了一些设施完备,系统齐全的智能型医院、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在功能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其别令人注意的是近儿年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的发展。
智能住宅及智能小区问题的提出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其背景除了当前家庭中家用电器数量和品种的日益增多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视、电话的普及,计算机的进入家庭以及网络的开通。另外,智能家庭及网络社区的若干产品进入市场也促进了这一发展。但相对智能办公楼而言,智能住宅和小区究属开始起步阶段,目前,从报导上看,号称“智能小区,''''的建设项H不下30个,未见报导的试点可能还有。随着近儿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住宅建设将是国家投资和建设的黄点这一前提下,智能住宅与小区的建设将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这一趋势业已形成。但住宅建设与办公楼建设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能办公楼一般是业主一次投资,只要财力殷实,尽可选择最先进的产品、最高级的设备。但住宅和小区建设就不能这样,它量大面广,直接面向普通百姓,故此必须考虑到若通住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在此方面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就更为突出。而且,在网络联通之后,住户更多着眼在网络所提供的实用功能。也就是说智能住宅和小区的建设绝不仅是其硬件的设置,如社区布线、接入网、节点建设等等。还要注意到网络接通后的信息源建设和提供的服务功能建设(网上购物、网上医疗与保健咨询、网上教育、生活顾问等)。实际上,从发展远景上看网络建设的前途无限光明。它为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的家庭办公打下基础,那将是改变人们生活模式的章大举措。如果,把信息高速公路网作为一项全民的工程来看,那么,我们的智能办公楼和智能住宅都只是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站点建设,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当前,中国的智能住宅建设方兴未艾,充满着无限生机。
智能建筑的大规模建造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中默默地进行着,企业与院校,企业与研究机构的联合开发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自办企业,这两种方式都加速了将研发成果尽快地变成产品,这种工作包括了软件和硬件的开发研制,若干成果业己应用于工程之中。例如,近两年,在控制技术上,先进的L0NW0RK开放系统的开发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它已试图应用于多个应用领域,如空调、消防、防盗、门禁、电梯等方面。一些产品已进入市场。但是,就L0NW0RK系统来说,目前尚属小规模的应用,开发者也多属中小企业,大规模、大范围的实践尚有待时机。其他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在进行,不仅成果甚多而且研发范围也在扩大。某些外国企业也在寻求和正在与中国的科技力量合作,利用中国的力量推动他们产品的发展和改进,由此,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研发力量的提高与成长。
由于中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均为世界之最。所以世界上此方面的著名品牌产品儿乎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之中,无论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车管系统等,均已成为外国名牌产品角逐的天下,国产的设备和系统力量十分微弱。因此,如何培植国产品牌与国际名牌产品一争高下,也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要有一定政策的支持,形成自己的精品市场。总而言之,在这么大的智能建筑市场面前,国产品牌不能没有一席之地。
但在系统集成市场上则是另一番景象。除少数国际上著名大企业从事系统集成工程的业务以外,绝大多数的是中国的企业。通过儿年的锻炼,有一些中方企业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人才与装备),资金殷实,信誉良好,业绩突出的中型和中型以上的企业。他们是今后国产化设备与系统集成的希望所在。
篇4
经过前期调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于2012年3月启动,由大宗蔬菜、葡萄、桃、食用菌等几个产业技术体系联手,从栽培基质、节水与生态、温室设计与建造、园艺品种选择、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和市场研究等方面,设置了6个项目,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主要区域设置示范点,希望摸索出园艺产业西移的配套技术模式和市场模式,给地方政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模式。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齐飞研究员主持的 “适合西北非耕地园艺作物栽培的温室结构和建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1203002)”(简称 “西北非耕地温室结构与建造技术”项目,编者注)是“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设置的6 个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的,旨在以工程技术研究为手段,以集成创新为特色,通过分析西北非耕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影响温室设计建造等的相关因素,研究适合西北非耕地不同类型设施园艺生产的温室结构、材料、技术装备、配套基础设施和发展模式,提出适合在西北非耕地进行设施园艺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温室设计和配套建设标准化方法,显著提高非耕地上温室的技术经济性能、建造水平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初步形成非耕地设施园艺装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为西北地区转变农业用地方式、提高设施园艺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同时,为我国非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有效增加全国耕地保有总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克服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相关障碍,助推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项目成果总体目标
项目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以设施大型化、装备省力化、栽培无土化、管理智能化为设计原则,围绕温室结构、温室骨架、温室墙体、节能保温覆盖、主动蓄放热加温装备、应急加温设备、智能通风、抗风保温技术、室内省力物料运输、植株机械落蔓等设备开展联合攻关,研发出适宜日光温室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宜西北非耕地的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在西北非耕地示范点建造适宜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生产的装配式日光温室进行综合集成与示范。
项目实施内容与进展
项目实施以来,先后组成专家组赴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进行了西北非耕地区的专项调研,考察了当地的资源、环境,非耕地的利用现状和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设施园艺技术和装备现状;项目组成员赴世界设施园艺强国――荷兰、美国进行了温室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研制出了高强度、易装配、轻简化新型骨架;开发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为建造材料的墙体结构;提出了优选的墙体复合砌筑方案;开发出适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标准化日光温室结构。试制了复合墙体材料表观热导率测试系统;试制了墙体热流率测试系统;研究开发了保温被机械寿命试验设备;完成温室外保温覆盖保温性试验台改进工作;筛选出适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的优良性能保温被;研制了日光温室内部水媒蓄放热系统和控制装备;试制了温室内物流设备;研制了保温覆盖材料安全卷铺装置;开发了基于遮阳和保温的低成本内拉幕装置;研制植株落蔓机械调整系统。分别在甘肃酒泉、青海德令哈、宁夏吴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结语
篇5
关键词:专家系统;智能控制
1 引言
由于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梯控制技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以前的简单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发展成为可编程程序控制器(PLC)控制和微机控制,而微机控制技术现在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电梯运行速度、质量和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减少在现场的接线和调试时间,电梯控制柜都是先按照要求在厂里接好并调试好,但微机电梯控制柜的参数众多,接线复杂,传统的人工查找故障和处理故障的方式就越来越不适应了,为了减少工人的调试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设计了一个电梯测试平台,以模拟电梯在现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信号,同时建立了一个专家系统,用于测试时的在线监测以及实时故障的诊断。
2 系统结构
该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以研华工控机为主机,它主要功能是通过软件模拟电梯运行现场的各种信号,对电梯控制柜的端口状态进行监测利用5块研祥的PCL-722直接和工控机的总线相连,通过软件设置各个通道的I/O状态配合相应的输入/输出端口板直接与电梯控制柜的端口相连,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发送,采集的实时数据送给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数据库中,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根据现场的实时数据对电梯控制柜当前的状态进行监控和诊断。
3 电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结构
本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实时数据库、推理机、知识获取机制、解释机制、人机接口和系统数据接口7个部分组成。
知识获取是将人类专家获取领域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库的过程,是建造专家系统的主要困难阶段,而知识库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获取是建造专家系统的瓶颈问题。知识的自动获取是未来专家系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目前主要采用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相结合的人工获取知识方式。采用工厂调试专家向知识工程师提供故障时端口的状态和目前故障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知识,同时知识工程师现场调试获取故障信息,知识工程师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合适的结构和规则,最终变成知识系统接受的知识表示形式,设计出专家知识库,同时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现适合的知识,则对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完善,以达到真正的实用、好用为止。
在建造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过程中,其大量的工作就是要设计和建造好诊断知识库。设计和建造好诊断知识库的第一步是:从领域专家那里获取诊断知识,作为知识获取。第二步是:将获取的知识进行编码,把知识按一定的结构存人计算机而形成知识库。
知识库存放问题求解需要的领域知识,知识的种类一般包括作为专家经验的判断性知识,以及描述各种事实的知识。知识的表示形式是多样的,包括产生式规则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框架表示法,概念表示法等。专家系统的利用以拥有知识为前提,而知识在系统中有一定的表达模式。在本系统中,系统的知识由诊断知识构成,知识的表示采用框架表示法。系统主要由两个框架所组成,一个是故障框架,一个是判断规则框架。故障框架主要包括故障名称槽,电梯控制柜各端口当前状态槽,判断故障规则槽。判断规则框架主要有判断规则正文,故障原因,解决故障的方法。框架容易由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和实现。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另一核心。推理机实质上是一组计算机程序,其主要功能是协调控制整个系统,决定如何选用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对电梯故障进行判断推理。
电梯的故障有两类,一类使电梯禁用,即使故障排除,也必须由维修人员到现场使电梯控制柜恢复正常,另一类是使电梯不禁用,故障解除后,电梯控制柜能自动的正常运行。根据电梯控制柜故障的特点,采用深度优先的搜索策略,利用正向端口数据推理和逆向目标推理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查找故障原因。
在实际测试的时候,如果电梯控制柜端口不正常,则根据当前的电梯控制柜状态,得出出现故障的名称,然后根据故障名称查找故障判断规则,根据置信度的大小从大到小查找,找到对应的错误,则系统立即通过对话框的方式提示给测试人员,并同时将故障方式的时间和原因写进故障数据库。
测试的电梯控制柜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出现故障的状态保持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然后控制柜自动将根据故障类型,自动停止或者是处于锁定状态。为了能实时的检测控制柜的故障,利用PCL-722自带的Windows下的端口采集函数,利用定时器,每隔200ms采集一次端口,采集满100次后向实时数据库写一次数据,以减少写数据库的时间。为了能实时识别故障,每秒将电梯控制柜当前各端口的状态与电梯控制柜正常运行时的各端口状态表中的状态进行比较,如果正确就继续,如果不正确,才启动推理机进行判断,以减少故障查询时间,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同时因为电梯控制柜上的端口可以自定义,在程序中设置了一张参数表,用于用户选择端口的定义,该定义应该和实际的电梯控制器上的端口定义一样,然后程序会自动的动态生成一样端口数据表,用于存放实时端口数据。
人机界面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采用VisualBasic6.0做界面,包括对电梯井道信号的模拟,在有故障时,采用实时对话框和声音的方式进行提示,同时将故障信息和发生故障的时间同时写进故障信息数据库,以便以后的查看和打印,用户也可以删除里面的信息。
4 结论
随着电梯故障诊断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电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必将为电梯故障诊断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服务。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电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进一步提高电梯可靠性和减少现场调试的要求,是电梯控制技术的方向。随着电梯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控制电梯替代PCL电梯是必然趋势,针对原先PLC电梯的故障检测设备很难适用于微机电梯,因此国内一般的中小企业还没有配备专门针对微机电梯的故障检测系统。
该系统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基本上能实时检测中控制柜的故障,大大缩短了电梯控制柜的检测时间。
参考文献
[1]田盛丰,黄厚宽等.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蔡自兴.智能控制(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彭莉萍,刘载文.电梯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1999,3.
[4]李国勇,谢克明,杨丽娟,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家庭组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5-0058-03
0引言
智能家居,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中常被称为Smart Home。与智能家居的含义近似的还有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电子家居(Electronic 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网络家居(Network Home)及智能家庭/建筑(Intelligent home/building),在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还有数码家庭和数码家居等称法[1]。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家居表现为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同居住环境中的各种物品设备松耦合或紧耦合)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传输网络连接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家居智能化。智能家居系统一般包括智能家居控制管理系统、终端(家居传感器终端、智能控制器)、家庭网络、信息中心等。
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应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能够节约各类能源等。
物联网大潮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阔的前景,是一个朝阳行业。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全世界将有近亿的家庭构建智能、舒适、高效的家居生活[2]。
1推动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导向,面对智能家居的巨大市场,各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均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智能家居产品。例如,霍尼韦尔、海尔、三大移动运营商、有线运营商、国家电网等[3],均在大大小小的物联网展会上出现智能家居应用展示的身影,全方位地宣传及真实场景的演示,使普通民众对智能家居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但是,如果智能家居仅仅停留在应用演示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普通群众生活中,不能真正为普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就必然会丧失智能家居所产生的初衷,也就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步入2012年以来,国家及各省、市级政府都着力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信部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4]。智能家居应用示范不仅是目的,更是手段,通过应用需求牵引,推动智能家居各项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培育。在智能家居应用示范过程中,通过创新应用模式来构建与各类智能家居应用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一批模式新颖、机制灵活的成功案例和应用模板,并逐步向更大范围内规模化推广。
2家庭组网技术的选择
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与智能家居应用演示有着本质的区别。应用演示主要用于展现各项夺人眼球的新应用、新产品,展现智能家居的创新发展思路。但是,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却必须要求能够为普通民众提供实实在在的生活服务。家庭组网作为智能家居中的一项核心关键技术[5],必然要根据应用演示和示范工程的目标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进行研究和验证。
在各类展会上的智能家居应用演示中,具体组网技术的选择只需要能确保相应的演示效果即可。而在智能家居示范工程中,家庭组网技术需要针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验证后再进行选择使用。
2.1家庭安防
智能家居要能够真正为普通民众提供生活服务,就要从普通民众的具体需求出发,以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感兴趣的业务应用作为选择技术实现手段的驱动力。在智能家居的发展过程中,运营商、家电厂商、IT企业等纷纷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智能家居体验应用,不断拓展智能家居所涵盖的内容。
家庭安防一般由两方面内容组成:家庭安防传感节点监控以及视频监控。其中,家庭安防传感节点包括门窗磁传感器、水漫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燃气传感器等。家庭安防传感节点与家庭内部核心控制节点之间需要有信息的交互,由于交互信息数据量较小,提供窄带传输即能满足要求。而视频监控则要求传输视频流,对于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高,因而需要能够提供宽带传输。便利生活服务则是将后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在家庭内部显示终端上进行展现,该项功能仅仅要求家庭内部能够接入到外部互联网即可。
可见,从普通民众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出发,要求家庭组网能够同时满足宽带加窄带的网络传输能力。在组网技术中,有线组网技术均能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无线组网技术中,特别是一般设计用于设备控制、节点间通信的组网技术(如ZigBee、Z-Wave等),通常只具备较低的数据传输速率[6];Wi-Fi、Bluetooth4.0、UWB等技术所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一般较高[7-8]。因此,要同时满足智能家居各项应用需求,往往需要结合多种组网技术,单纯依靠一种组网技术是无法达到全部目标的。
2.2家庭内部建筑结构
在智能家居应用演示中,展示厅通常都是设在同一平面的一块相对较小的敞开区域内的,因此,对于家庭组网技术的网络拓扑无需做太多要求。但是,智能家居示范工程是要在实际的居民家庭中进行建设,家庭内部的建筑结构必然需要纳入到网络系统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
家庭内部建筑结构根据房产开发商的设计可以有多种户型样式,而且住户也可能根据自身需求,在家居装修时对房屋户型结构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更改。家庭内部不同房间内的节点设备之间需要进行通信,且各个房间之间都有墙体阻隔,因此隔墙通信对家庭组网技术也提出了一定的特别要求。
对于有线组网技术来说,若房屋尚处建造阶段或是内部装修阶段,则可以在墙体内布放相应线缆(电力线、同轴电缆、以太网线等)来实现隔墙通信。而当房屋已经建造并装修完毕后,有线组网就会存在两种方式的问题:其一,如果不考虑在墙体内重新布放线缆,则需要通过已布放的线缆来进行信息传输。通常在家庭内部装修时,只有电力线布放的范围最为广泛,能够覆盖到整个家庭的各个房间角落,但是电力线组网传输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电器设备的影响(比如劣质电源适配器的影响)。其二,如果考虑在墙体内重新进行线缆排布,则需要破坏已有的建造装修成果,成本较大。
可见,针对已建造装修完成的房屋,采用无线技术进行组网较为合适。但是,无线组网技术在家庭内部会受到墙体影响,传输信号会逐步衰减。因此,需要设计采用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来保证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在众多无线组网技术中,ZigBee技术所设计使用的树形网络路由器节点[9]、Bluetooth技术所设计使用的散列网桥节点等,均能够用来解决家庭中隔墙传输信号的中继问题[10]。
2.3技术发展成熟度及产业化规模
智能家居示范工程的建设就是为了能够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链,建立商业运营模式,并在以后能够进行智能家居的大规模推广。受此建设目标的驱使,在不同于智能家居应用演示中,可以采用最前沿的家庭组网技术,在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针对家庭组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度、产业化规模化支撑等进行评估。
以无线组网技术为例,Z-Wave从设计之初就专用于家庭自动化领域,包括照明控制、读取仪表(水、电、气)、家用电器控制、身份识别、门禁窗禁防盗、预警火灾等。与ZigBee相比,Z-Wave的工作频段干扰少、功耗低、设备激活时间短[6],但是,Z-Wave最为明显的劣势就是无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根基,不利于发展推广,且芯片供应商短缺。据了解,在国内进行Z-Wave模块开发的技术提供商屈指可数。可见,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并不适宜采用Z-Wave技术进行家庭内部组网。
以有线组网技术为例,G.hn家庭联网标准已经于2010年6月正式获得ITU批准通过。G.hn的设计初衷是要解决既有有线组网技术的问题,透过家庭内部既有的同轴电缆、电力线和电话线,以1 Gb/s的速率传输数据,并促进周边媒体的共存,更强调以低功耗的电源管理,来促进家庭网络中智能型装置的应用[11]。ITU已于2011年12月了更完善的G.hn标准,据业内人士预计,搭载G.hn方案的机顶盒、家用网关等产品将于2012年上半年登场。可见,虽然G.hn家庭联网标准能够兼容家庭内部既有的电力线、同轴电缆及电话线,可使家中各类设备无缝互连,同时支持数据传输、高清视频、语音服务、共享服务等所有家庭多媒体业务,但是,G.hn芯片问世时间尚短,很多针对标准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技术理论层面,市场化成本因素等还无法进行准确估计。鉴于搭载G.hn方案的产品距离规模化应用尚有一段时日,G.hn组网技术同样并不适用于当前的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
2.4系统的扩展性
在各类展会的智能家居应用演示中,一旦布设好一套智能家居系统,那么,在整个展会期间,基本不会再对该系统进行任何升级和更新操作,而只需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即可。
但是,在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家庭住户的需求通常是会发生改变的,例如家中增添了一些全新的设备或是对原有设备提出了新的功能控制要求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无法预计到,在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会出现具备何种功能的日常家居设备。若要在已建设好的智能家居系统中能够便捷地纳入这些全新的家居设备,则要求智能家居系统,特别是家庭网络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对于家庭网络的核心控制节点而言,具备可扩展性尤为关键。原因是一旦家庭内部新增了一类全新的家居设备,并且要求该类设备节点能够与核心控制节点进行通信,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核心控制节点要进行升级更新,增加控制新设备的相应功能;二是设备节点在经过配置后加入到已有的家庭网络中。在上述两个方面要求中,核心控制节点升级更新的效率将会直接对建设单位的运维成本以及家庭住户的感知体验产生影响。
通过对现有ZigBee组网产品学习研究的结果显示,新入网设备节点所需要的配置工作量相对较小,工程实施人员在10 min左右即可完成相应的配置工作;但是,对于核心控制节点的升级更新,目前尚无比较好的方案,而仍需要通过主程序升级来实现,工作量相对较大。如何保证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具备优良的可扩展性,如何使家庭住户新购置的家居设备能够方便地加入到家庭网络中并接受控制,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也是智能家居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家居示范工程建设中,针对家庭组网的问题,不仅要从家庭组网技术本身来进行理论分析,更要从示范工程的实际需求与后续运营维护升级的角度来考虑。通过选择合适的家庭组网技术进行组合,打造满足各类通信要求的家庭网络,实现家庭内部区域的全覆盖,从而为智能家居各项业务应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网络通信基础。
参考文献
[1] 向忠宏.智能家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冯凯,童世华.智能家居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6):7.
[3] 马建.智能家居抢滩登陆谁鸣头枪[J].物联网技术,2011(1):20-21.
[4]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北京:工业与信息化部,2012.
[5] 刘化君,刘传清.物联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丁飞,张西良.Z-Wave与ZigBee的比较及应用分析[J].现代电信 科技,2005(12):54-57.
[7] 徐峰,刁节涛.蓝牙技术标准的发展与未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5):4057-4059.
[8] 阮星.几种智能家居无线组网技术的分析和比较[J].科技信息,2010(10):39-42.
[9] 张周.ZigBee技术研究及其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低碳 节能 建筑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 ,娱乐的主要场所 ,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 ,到施工 ,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 :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 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 ,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 ,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4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 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 ,而是将能源的消耗 、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 ,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 ,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 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 发展低碳生活、建造低碳建筑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5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7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o6.
[2]李湘洲.才东明.21世纪建筑【M】.北京:建材 工业出版社.2002
[3]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 建筑节能 以人为本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高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坐标或者是高档居住社区,设计的方向和要求更加严格。
一、绿色建筑设计
1.1绿色建筑理念的产生背景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未来,节能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1.2绿色建筑实现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二、高层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今后的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将具备以下特性方: (1) 舒适性
使人们在智能建筑中生活和工作,无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均感到舒适。为此,空调、照明、消声、绿化、自然光及其它环境条件应达到较佳和最佳条件。 (2) 高效性
提高办公业务、通信、决策方面的工作效率;提高节省人力、时间、空间、资源、能量、费用以及建筑物所属设备系统使用管理方面的效率。 (3)适应性
对办公组织机构的变更、办公设备、办公机器、网络功能变化和更新换代时的适应过程中,不妨碍原有系统的使用。 (4) 安全性
除了保护生命、财产、建筑物安全外,还要防止信息网信息的泄露和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被破坏,防止被删除和篡改以及系统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5) 方便性
除了办公机器使用方便外,还应具有高效的信息服务功能。 (6) 可靠性
努力尽早发现系统的故障,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 高层建筑设计向节能环保发展的要点
新住宅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可持续发展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来定位节能住宅以及节能技术,根据住宅的全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建设。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节能住宅要进行高标准、科学合理的规划
首先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正确选择房屋的最佳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通过朝向与周围环境的合理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的巧妙处理,使其能在冬季采集、保持、贮存太阳能。这不但自然利用了太阳能,而且也节约了常规能源。
其次住宅内小区的道路设计尽量采用可渗透地面。可渗透地面或可渗透地砖,不仅可以蓄积大量的雨水,缓解小区的“热岛效应”,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而且可以缓解对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
最后房屋单体设计时,应该增加房屋的进深,减少体形系数。一般情况下,房屋体形系数越小,节能效果越好。
(2)建筑节能与空间布局设计
建筑节能在空间布局设计上主要要考虑立面和平面两个方面,主要要满足通风的要求。
立面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在建筑物的上部设置出风口,使建筑物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具体可在建筑物中部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垂直空间,出风口应高于建筑物屋面。二是进出风口的高低要适宜。进出风口的高低决定了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对室内环境影响很大。其高度应结合房间的实际使用功能设计,起居室、书房、餐厅要以坐姿为参考,厨房可以站姿为参考,卧室可以卧姿为参考。
平面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可能地形成室内空气对流。合理安排房间的门窗
增加进出风口面积,合理选择窗户的开启形式,有利于室内保持较为稳定的风速和均匀的流场,提高室内舒适度。
(3)因地制宜的选用成熟的节能技术
住宅建筑的节能技术包括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节能门窗、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低耗能采暖制冷方式,屋面保温、遮阳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应该是因地制宜利用各项成熟节能技术,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
(4)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提高施工水平
节能住宅建设虽然已经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对节能住宅的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有些规范标准可操作较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节能技术与传统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施工技术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高。施工前,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编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能够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施工工艺文件。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5)完善对节能住宅的检测和验收方法
节能住宅的检测主要包括节能效果的检测和施工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求对节能体系进行认真检测;其次根据其离散程度,确定可靠的保证率。同时加强工序的专项检查和隐蔽检查,规范验收方法。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用科学统计的方法,求出节能产品的平均值、标准差和质量保证率等指标,绘出质量控制图,综合评定节能系统的质量
(6)建筑细部设计
细部与建筑整体之间,由于建筑物是由部件构成的,部件的尺寸对于整体的关系就能构成一种尺度。细部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体量的比较,无论其实际尺寸如何都会产生一种尺度。与常规尺寸相对比,同样的体量,尺度比常规尺寸大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矮小一些,而尺度比常规尺寸小的细部处理会使整体显得大一些。
建筑本体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导致不同样式的细部出现,反过来细部形体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特征与几何特性,也同时赋予细部以象征性,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更好地理解建筑及其环境。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前言
近些年来,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程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建筑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为此,要明确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根据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无论什么工程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针对建筑工程而言,在其发展的初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比较单一,仅仅是将建筑看作是休息的地方,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建筑工程技术也呈现出单一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结构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比较单一。建筑材料主要为石头、木材等,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建筑工程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木头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再加上搭建技术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导致建筑工程技术由传统的搭建技术向砖木混合技术发展,发展了建筑工程领域的混凝土技术。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不高,建筑作业主要由人工来完成,利用砖块混合水泥的方法就可以满足建筑要求。这种建筑技术增强了建筑物的坚固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但是,利用这种建筑技术进行建筑施工,容易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在使用这样的建筑技术,甚至在近代社会也在使用,这是由这项技术的实用性、经济性、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等因素决定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等原因,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呈现出单一化的发展特点,技术性不强,建筑工程技术也没有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得到较大的进步,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在传统社会也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工程,但这些建筑工程大都是为皇家贵族等上流群体建造的,主要是为了避暑、观光或修建陵墓使用的,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也表明了传统社会建筑工程技术的单一化特点,在技术种类和普及程度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利于保护环境,能源与资源消耗也比较多。
二、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智能化
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行业。建筑可以运用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强建筑物中的科技含量,使建筑工程更趋向智能化发展,比如建筑的通讯设备、电力系统、安全防盗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而人们的生活也更加便捷化、舒适化、高效化。当今时代,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下的建筑管理正在逐步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生态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更受人们的欢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追求生态、自然正在成为人们的新居住理念。而生态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综合运用气候学、材料科学、建筑设计、建筑物理等一系列学科知识服务于建筑工程项目,增加建筑工程的舒适度、健康度以及科技含量,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此外,生态建筑技术不仅追求建筑物的生态美,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也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生态化利用,讲究因地适宜,体现建筑的自然美。故此,生态建筑是在极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的基础上建造的,更加契合人们的生活理念,也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理念。生态建筑技术是一种备受青睐的建筑工程技术。
3.绿色化
建筑工程项目建造中运用绿色建筑技术能够降低建筑施工、建造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绿色建筑技术也是在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正遭破坏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与生态建筑技术一样,绿色建筑倡导因地适宜、物尽所用、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消耗与破坏。相比较而言,生态建筑技术比绿色建筑技术范畴更广但二者所倡导的理念却是一致的。环境问题的频发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绿色建筑技术促进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此得以在建筑项目中受到推崇。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广泛运用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环保与自然的居住空间。
三、建筑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集成化
未来建筑工程技术将会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集成化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将多种工程技术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带给居住者前所未有的便利居住条件。比如建筑安装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工程技术综合效益,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水平,满足未来建筑的建造要求,实现人们对未来建筑的居住诉求。集成化建筑便是最好的例子。
2.信息化与数字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的建筑工程技术也必将因计算机技术更进一步。计算机技术将在建筑安装施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并监控建筑安装过程,还能够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节省时间。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发挥实时监控、实时校对的作用,保障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由此可见,信息化与数字化在建筑工程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为建筑安装提供便利,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3.精细化
当代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建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设备的安装技术、施工技术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建筑工程钢结构的焊接与安装技术中就有所体现,精细化程度较高。比如在安装钢结构方面,工程质量的监控技术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发展为新型的工程质量监控吊装技术。由计算机控制的多吊点分散荷载吊装技术等监控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准确度,同时也提高了质量控制的精确度。在钢结构焊接中,射线检测焊缝技术、材料控制技术以及焊接水平控制等新的焊接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了如WMS 技术等多功能焊接管理技术。
结语
在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就意味着终将会被淘汰。在建筑业也同样如此。传统建筑工程技术在艺术性与功能性方面的单一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了。随着人们居住需求的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集成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精细化发展。而智能化、生态化与绿色化的建筑也必将更受人们青睐,随之产生的建筑工程技术也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迪.论建筑施工技术与研究[J].江西建材,2015.
篇10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测量;常见问题
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是当前时期不可逆转的建设趋势,它通过借用各种智能化的系统与设备,可以充分地推动建筑物实现舒适、健康、多功能、生态化,从而满足当前时期建筑住户的各种需求。但是,智能建筑建设较为复杂,从策划准备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各方面都具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而且贯穿于建筑建设中的测量工作较为繁琐。而目前的智能化建筑的建设人员往往存在着对细节建设与具体测量等工作的忽视,致使建筑工程存在明显问题,难以达到标准的建设质量,极其不利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建设水平的提升,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建筑智能化以及工程测量二者的常见问题分析
1、建筑智能化问题
智能化作为新时期建筑建设的主流趋势,它是工程整体建设中对先进技术与高素质人才应用最多的环节,体现出对技术、人员素质以及管理工作方面的较高要求。正是鉴于此种状况,建筑的智能化建设成为当前的建筑建设中问题频发的一个环节。本文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智能化建设常见的问题:
1.1 设计工作不足
1)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普遍更加重视对整体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而忽视了对智能化的系统与设备应用及安装等工作的设计,为此项设计工作投入的人才较少。2)智能化设计的人才缺乏专业的有效区分,致使各项智能化的设计成果只能处于较为浅显的水平,而无法体现出专业深度以及精度,也不能使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实现在整体与部分方面的有机协调。3)我国各个建筑设计单位在开展智能化的设计时,普遍采取境外设计而境内顾问的方式,虽为我国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利于我国智能化设计工作的创新与水平的提升,且容易使设计工作陷入与建筑工程实际状况不相符的境地。4)各参与设计工作的单位及人员,在进行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导致智能化的设计经常出现落后于工程施工进度要求的状况,为建筑施工工作造成了诸多的阻碍。
1.2 技术水平低下
1)当前时期,我国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依然是以计算机作为主要控制设备,来开展智能化系统的构筑,这种构筑方式在短期内可以满足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需求,但是,从建筑的长远使用利益来看,此种系统必将迅速地落后于时展的要求,对智能化技术的提升刻不容缓。2)我国设计单位在为建筑的智能化的设计选择技术的过程中,普遍是以对未来时期人们的智能化需求发展的预测作为技术方案的设计基础,缺乏对于智能化现状与人们需求的有效调研与分析,致使某些具有创意的高性能的设计方案难以通过设计要求,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低技术水平,难以有效迎合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3)设计人员对建筑中各个方面的智能化设计也处于粗略的估算状态,未能针对冷热负荷、水平平衡、电力供给、消防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计算与设计,致使建筑中各方面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无法满足人们的应用要求。
2、工程测量常见问题
智能化建筑的施工队伍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展开各方面的放样、复测、定策等几项工作,此项工作开展于施工控制网完成建设之后,施工人员以施工图纸为基础,针对智能建筑的场地、形状以及高低等参照,进行实地测量与标注,以作为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依据。但是,目前智能化建筑的测量工作存在众多问题。具体来讲,其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测量人员失误
从目前智能化建筑的建设来看,它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测量人员普遍缺乏对于智能化建筑的全面掌握,致使他们在开展测量工作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依据总施工图纸、细节施工图等各方面的材料,展开精准无误的测量。而且,他们在测量中经常会出现放样方法错误、测量顺序颠倒、测量数据计算方式错误等问题,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实际的施工图纸相差甚远,从而使得测量工作产生了对实际施工的错误引导。
2.2 技术定位偏差
智能化建筑作为高精度的系统化工程,它在水平度、斜行度、平面度、铅直度、曲线度、直线度等方面皆具有较高的精准度要求,这就需要测量人员必须能依据控制点坐标、轴线测量标志等因素,做出对各方面测量的精确放样定位。就目前来看,我国测量人员开展智能化建筑的测量工作普遍采用的是光学准直、光学弦线、激光准直等基准线法以及弦线支距、距离交会几种方法,测量人员在以设备辅助开展施工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对于设备精度的有效定位,过高定位造成高技术成本耗费,而定位过低则难以达到测量要求。
二、建筑智能化以及工程测量二者问题的解决策略
我国建筑的智能化建设以及其工程测量二者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阻碍了国家智能建筑发展速度。因此,智能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努力结合现有问题,严格做好对于各项问题的应对与解决,以推动智能建筑良好建设的实现。本文下面就具体对二者问题的解决策略加以分析:
1、智能化问题解决策略
1.1 完善设计工作。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作为保障建筑建设质量的首要因素,它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智能化的问题,必须要推动设计工作的完善。1)设计人员要加强对于工程实际状况的分析与掌握,以根据其建设目的、内容、规模、施工条件等各项因素,全面协调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目的,开展严谨的设计工作。2)设计单位应当着力依据各自的设计优势,以及建筑的实际设计需求,做好对于所有部门以及人员的有效分工,以保证设计职责与任务的具体明确划分,使各项设计工作实现个人负责与集体协调的良好运行。
1.2 健全建设规范。智能化建筑的优化建设依赖于各项规范制度的保障,以健全的制度与规范为设计、建造等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标准与约束,方能使建筑的建设目标顺利达成。1)建设单位加强对于智能化建筑特点、要求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分析,在遵循国家建筑整体建设规范的基础上,为智能化建筑设计出更加完善的针对性设计规范。2)智能建筑设计规范要加强对安全性方面问题的侧重,在各项规定中体现出人身安全、机械设备可靠运行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工作要求等各项规定,以切实地保证智能化建筑实现安全可靠的设计建设。
2、工程测量问题解决策略
2.1 提升测量人员素质。1)测量人员在对智能化建筑进行测量之前,要着力对相关的智能建筑建设理论、要求、规范与测量经验等进行学习,以达到对于智能建筑测量工作特殊性的有效认识。2)测量人员还要认真分析总体图、细节图等各种图纸,以达到对于各个点与线的用途与二者关系的有效把握,从而依据智能化建筑测量的实际需要展开测量工作。3)测量人员应当努力加强对方向线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等测量方法的学习以及试验,通过工作经验总结从中找到更加适合智能建筑建造的方法。4)测量人员还要努力结合现有的智能建筑测量规范开展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依据自身实践经验,提出对现有规范的改进建议,以推动测量工作规范的优化完善。
2.2强化测量精度定位。1)测量人员要加大对于智能化建筑各种线度的学习与分析,熟练掌握平行度、平面度、垂直度、直线度、曲线度等各个方面的精度要求,以结合具体的轴线、点之间的关系,做好对于各项测量工作的精准定位,进而为测量工作提供坚实基础。2)测量人员还要认真学习激光准直法、光学弦线法与准直法等方法的应用优势与缺陷,争取达到对于各种方法的有效掌握,在测量工作中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高效的应用,以保证自身的测量工作在良好测量方法的支撑下顺利开展。3)测量人员还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智能建筑测量相关方面的要求,以及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做好对于设备的选择以及调试,将各种准直设备、量距设备的精度定位到科学合理的水平。
三、结语:
当前时期,智能化建筑代表着一国建筑建设整体水平,我国在此方面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中测量环节的重大问题,直接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建筑建设与国家的接轨,降低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建筑建设人员在新时期要努力加大对于各项建设与测量问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解决,以优化我国智能建筑当前的建设状况。
参考文献:
[1]葛红,刘雪峰.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以及改善对策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 2009(09)
- 上一篇:统计学重点
-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