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将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问题浅述如下。
1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能相互阐述或表达
20世纪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出这个观点,是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呢?中西医结合可否理解为用中医理论阐述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如果这样理解会走向极端的,也是不科学的。如细胞属于哪脏哪腑哪经哪脉?中医学的经络为什么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谁能找到经络可获诺贝尔医学奖。这和那些否定中医的观点一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误解了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象和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点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中医学理论阐述人体的“功能”。中医藏象学说表达的是人体某一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医学概念的“肾”,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1]。其内涵不仅仅是西医学上的肾脏,还包括生殖系统,同时还包括人体生长与发育。中医学概念的“脾”,与西医学概念的脾脏,意义完全不一样。气血津液学说中的“气”,其组成,中医学认为有先天之“精气”,食入之“谷气”和自然界中的“清气”。“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而西医学不知“气”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和体液,如中医学所说的“气血虚”所致月经量少或闭经等,通过西医学的化验检查不一定是贫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换句话说就是把各种功能联系起来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医学对“经络”是无法理解、无法想象、无法找到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死亡是“阴阳离绝”,死人没有阴气也没有阳气。无阴气无阳气,不是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中医学研究的人体是“活”人。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它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西医学研究的是“分子”、“细胞”,是“看”得见的物质,而不是功能。西医学认为,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功能单位,由许多分子组成细胞。由许多形成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方式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器官。若干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的生理功能构成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无论细胞、组织、器官还是系统都是由“看”得见的物质——分子构成的。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已进入分子水平,是从分子的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从分子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西医学研究人体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人体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动消失或者脑细胞功能活动消失。当人体死亡、生命活动消失时,分子还存在,细胞还存在,仍可作为研究对象。西医学研究人体好似把人体当作机器一样来研究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医学研究的是“死”人。
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相比较,中医理论讲述“功能”,而西医理论讲述“分子”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关系,像唯物辩证法中“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因此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阐述和表达的,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不是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药物的研究
2.1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的角度不同中医治疗疾病应用中药,是从药物的功效着手的。所谓功效,也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功能变化,实际上讲的是药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等[2]。西医治疗疾病应用西药,讲的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即药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内某种分子、细胞、组织或系统的影响过程;或者某种抗生素分子在体内对微生物分子的作用过程,实际上讲的“分子”或“物质”,比如多酶片、氢化可的松;又如磺胺类抗生素等都是讲的药物分子。可见,中医和西医在治病时,研究药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药的西药化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有学者认为同一患者一张处方中药,一张处方西药,这样是中西医结合。这种方法一方面浪费金钱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浪费宝贵的药物,而且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为每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单一,可能和西药有效成分重复或拮抗。这不是中西医结合。
中药治疗疾病有五千多年历史,中药确有疗效。中药学博大精深,单《本草纲目》就收集了一万多种中药,每一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药,药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样,比如柴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根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黄酮、挥发油等;而茎叶主要含挥发油和芦丁等,不含皂苷;其挥发油主要在茎叶中,根含量甚微[3]。从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药物,其药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样,功效也不相同。
中医中药要发展要推广,必须证明中药有疗效;中医中药为什么有效或者说中医中药有效的依据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就必须结合现代科技,也就是应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称为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西医学应用现代科技从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粒细胞性白血病,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难治性疟疾等;常用药物黄连素就是从中药黄连、黄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4]。这是中药的西药化研究的最好例证。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医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也无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药的中药化研究。
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药,而可以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作西药的中药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药的西药化研究呢?首先,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药物,是“看”得见的物质;其次,每味中药功效的概括,是经过长期实践后归纳总结而来,要经过相当长时期,而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用时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进行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3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结,是结而非集,集是聚和总合的意思,结是联合和发生关系的意思[5]。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4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4.1疾病预防现代医学即西医已认识到,许多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精神因素导致消化性溃疡[6]。这类疾病怎样预防呢?西医学在这方面无具体的论述,而中医学却有详细、确切、系统的阐述。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较高。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介入疗法开展较多,而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个月或1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冠脉再狭窄。要预防再狭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取得了理想疗效[7]。
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4.2疾病诊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对健康要求比较高,许多疾病,患者要求给了明确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如心脏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是最好的抢救方法,如果采用针灸或灌服中药的方法,而放弃心肺复苏,是不恰当的。又如发生在夏天,以发热、全身酸痛为主证,又无“上感”症状的患者,经西医手段检查后,考虑为病毒性感染。这类患者,中医诊断为“暑湿”感冒,应用中药治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而西医对病毒性感染治疗无特效,因此,该类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就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4.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停止、颅内高压消失之后;以及各种术后恢复期患者,西医怎么办呢,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总之,中西医结合应正确理解,恰当运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
2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85-787.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9-232.
篇2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1
【摘 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0 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以此为基础加用中药汤剂(鼻饲“升降白虎汤”),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结果: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6 天后其氧合指数为192.19±31.436,显著低于治疗前265.70±29.82;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鼻饲“升降白虎汤”),6 天后其氧合指数为306.12±25.8,显著高于治疗前273.29±25.62。治疗6 天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氧合指数。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更助于患者临床指标恢复,利于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重症肺炎;随机对照;治疗效果
重症肺炎患者是具有并发症或者严重中毒症状的肺炎,该类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该类患者病症不典型,较难发现,但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病情恶化的患者则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因此而衰竭,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因而该类疾病患者病死率高,且预后效果极差[1-2]。我们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0 例重症肺炎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50 例包含26 例男性以及24 例女性,2 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排除年龄超过70 周岁、过敏体质、严重免疫抑制以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进行化痰、平喘、抗感染、调节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辅助呼吸治疗。依据痰培养鉴定病原菌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特点抗生素,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加用抗真菌药物,氢化可的松加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组以此为基础每日2 次加用中药汤剂,鼻饲升降白虎汤:生黄芪30 g,生石膏30 g,金银花15 g,知母15 g,栝楼15 g,连翘15 g,杏仁9 g,姜黄9 g,生甘草6 g,大黄6 g。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 标准差(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6 天后其氧合指数为306.12±25.86,显著高于治疗前273.29±25.62。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鼻饲“升降白虎汤”),6 天后其氧合指数为192.19±31.43, 显著低于治疗前265.70±29.82。治疗6 天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氧合指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3 结论
重症肺炎是重症病房常见危险疾患,其在重症社区病死率接近五成,该类疾病患者由于营养状况较差,基础疾病较多,抗生素使用较多等原因导致该类疾病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因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缓病程,降低病死率尤为关键,中西医结合使用方法对于该类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3]。
氧合指数可以有效反应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可以有效反应机体在吸氧条件下实际的缺氧状况,而肺内血流分流量与此具有较好相关性,明显优于单纯氧分压对于肺部病变情况的指示效果[4]。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抗炎抗感染治疗,可有效提高自身正气,有效抵御外部邪气,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力。各种中药成分混合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有可能相互制约,细菌对中药较难产生抗药性,因而中药可以有效抑制细菌而有效促进西药发挥治疗作用[5-6]。升降白虎汤具有多种有效成分,生石膏性辛凉,可发散、清热;杏仁清宣而化痰;黄芪补益肺脾、益气固表、促进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大黄与姜黄通腑,平胃下气;金银花和连翘清热解毒;栝楼清热化痰,黄芪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大黄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降低患者病症。
我们的研究显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氧合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鼻饲“升降白虎汤”)氧合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6 天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氧合指数。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更助于患者临床指标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勇, 张义东, 盛陈卓娅.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01):120-121.
[2] 谢东.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5(28):46-47.
[3] 董剑青. 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肺炎58 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9):155-156.
[4] 李娣. 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妊娠期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2012(27):171.
篇3
关键词:腹部外科;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91-01脓毒症(sepsis)是指机体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它是一种发生在创伤、感染、缺血、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受到感染的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国际方面欧洲急重病医学会、危重病医学会和国际脓毒症论坛在2002年10月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争取在今后5年内将脓毒症的死亡率降低25%,国内一些权威性研究者提出在中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进行脓毒症的救治,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肯定。
1 腹部外科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技术特征
在探索治疗腹部外科脓毒症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时,先要了解脓毒症的病理,从而实施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是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脓毒症治疗指南来探寻中西医结合救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1、采用序贯性抗生素。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控制使用不同抗生素的成分和用量,这个治疗方案食欲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方案相一致的,并取得良好效果。2、用中医来调节全身炎性反性及免疫机制。本研究在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解毒固本汤”作为调理全身炎性反性,改善机体免疫紊乱状态的配合治疗方法。3、采用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及免疫营养支持治疗保护和支持器官,推进各种代谢通路,缓解患者的高分解代谢,降低危病患者的死亡率。4、以短程山莨菪碱、地塞米松为主的综合救治方案,能改善组织供氧及微循环,减少微血栓的形成。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有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160名,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包含80名,主要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短程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综合救治+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解毒固本汤的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对照组包含80名,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通过研究钱和研究后的对比,治疗组80例患者,27例死亡,死亡率为39%。对照组80例患者,死亡率40例,死亡率为50%。两组经过对比,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首先,免疫营养支持治疗。采用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及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补充谷氨酰胺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严重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的水平。。第一阶段就是在患者的高度应激状态、有效循环量等得到初步处理后,床位功能仍存在明显障碍时,每日从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注入营养液,从而实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目标。第二阶段是当患者病情有所缓解,且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得到明显的修复时,可以用能全素、安素、艾伦多等易于消化和吸收的要素饮食供给肠内营养。第三阶段是当病情得到完全控制时,此时肠道功能也得到充分的修复,逐步过渡直至全部应用肠内营养。
其次,采用“解毒固本汤”牌配合治疗调理全身炎性反应。“解毒固本汤”的成分包括黄连、栀子、玄参、僵蚕、知母、羌活等,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临床和实验证实,它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治疗作用的特点。在实证中,标准治疗组入院后在进行手术、抗炎、禁水、补液等综合性治疗以后被给予口服解毒固本汤,两组病例在接受14天治疗之后,临床报告显示治疗组80例中治愈率为60%,显效率为9%,有效率为6%,无效率为4%,显示总有效率为92.3%。而对照组80例中治愈率40%,显效率5%,有效率6%,无效率8%,总有效率为78%。由此可见,在常规西医治疗过程中加以中医“解毒固本汤”配合治疗,能缓解脓毒症患者的症状。
最后,采用序贯性抗生素。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采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覆盖腹部引起感染的致病菌,如抗厌氧菌的甲硝锉等。其次经3―4d取得药敏报告后,再对原来的抗生素做出调整,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来救治,救治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二重感染的发生。最后在抗生素治疗5―7d,患者情况好转可改用口服治疗。这个治疗方案食欲脓毒症治疗指南的方案相一致的,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180例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0例采用序贯性抗生素治疗,死亡8人,死亡率为10%。常规治疗组80例,死亡12人,死亡率为15.4%。两组经过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腹部外科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技术的意义
腹部外科脓毒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当前医学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步探索到一套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技术路线来救治脓毒症患者,包括“解毒固本汤”以及山莨菪碱、地塞米松等的应用,对降低腹部外科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岳茂兴,刘志国,李瑛等.腹部外科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救治适宜技术研究[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2009,(5).
篇4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ve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us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diet control and exercise. The group with the remedy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the project to reduce the blood sugar by taking western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blood glucose, weight, former dose-taking, together with basic therapy. The group with the combinative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B) was given the same treatment as Group A in addition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for Yin deficiency and extreme heat, Qi and Yin deficiency, Yin and Yang deficiency,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After th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the change of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TCM syndrome were collected for statistics, the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by two years follow-visi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noticeable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after the treatment. But Group B showed relative superior improvement in the reduction of low-glucose and other complication two years later.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ve therap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 of diabetes patients, and it may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Key words: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diabetes;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受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上升。据我国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上的数字显示,我国仅城镇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可能已经超过4 100万[1]。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医疗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尚未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38例,并与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在降糖效果、临床症状的改善、2年后并发症发生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3月-2007年6月的门诊患者,共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以1∶1比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3~70岁,平均(51.2±6.5)岁;病程1~15年,平均(7.2±4.8)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平均(49.4~5.8)岁;病程1~13年,平均(6.8±5.1)年。2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医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凡具有糖尿病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BG)≥7.0 mmol/L(126 mg/dL);②随机静脉血浆血糖≥11.1 mmol/L(200 mg/dL);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75 g葡萄糖)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
1.2.2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经理化检查证实尚无糖尿病并发症;年龄小于70岁,且同意以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者。
1.2.3 排除病例标准 1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年龄大于71岁;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主要根据患者的体重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首选二甲双胍,3个月后如血糖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加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或噻唑烷二酮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如经以上药物治疗3个月血糖仍不达标,加用胰岛素治疗。对于非超重患者选择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或格列奈类(两者之一)、α糖苷酶抑制剂。3个月后如HbA1c>6.5%,则加用胰岛素。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型。①阴虚热盛证以消渴方加减:黄连5 g,天花粉15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麦冬15 g,丹参15 g。②气阴两虚证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太子参15 g,知母15 g,石膏20 g,山药20 g,黄芪30 g,鸡内金15 g,玄参15 g,丹参15 g。③阴阳两虚证以肾气丸加减:山茱萸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茯苓15 g,熟附子(先煎)15 g,肉桂2 g,田七10 g。④血瘀气滞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15 g,当归15 g,桃仁15 g,红花10 g,赤芍15 g,枳壳15 g,柴胡10 g,桔梗15 g,牛膝15 g。每日1剂。
2组病例均采取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疗程均为6个月,6个月后继以西药降糖治疗。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口渴、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按中医症状轻、中、重分别计1、3、5分,治疗前后及每2个月各记录1次。
2.2.2 实验室指标 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行FBG、餐后2 h血糖(PBG 2 h)、HbA1c及血脂(TC,TG,HDL-C,LDL-C)测定。
2.2.3 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 按发生低血糖的人数计算。
2.2.4 并发症 2年后随访,统计上述患者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情况。
2.3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的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资)±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3 结果
治疗组在6个月内有2例患者因服药依从性差而中断中药治疗,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迁去外省而中断治疗及随访。
3.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
3.2 2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见表2)表2 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FBG、PBG 2 h、HbA1c的变化(—(—化)±s)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见表3)表3 2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变)±s,mmol/L)
3.4 2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低血糖3例(8.3%),对照组发生低血糖6例(16.2%),治疗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 2年后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4)表4 2组糖尿病患者2年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5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消渴方首载于《丹溪心法》,白虎加人参汤及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上三方均是古今治疗消渴的常用方剂,而血府逐瘀汤则为《医林改错》中治疗血瘀证的五逐瘀汤的代表方。现代药理药效学研究表明,消渴方及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和血府逐瘀汤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4-7]。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糖疗效方面虽未见明显优势,但在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却卓有成效,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方面,表现为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病变等。以上病变的发生与中医的瘀血内阻,或者西医的血液循环障碍密切相关,而中医瘀证产生的根源或为气虚推动无力致血流迟缓,或为阴虚液涸、血流迟滞,或因阳虚失于温煦而血液凝滞,或因气滞而阻碍血液运行……西医针对并发症的防治主要以降糖、降压、降脂、阿司匹林抗凝等治疗,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如针对气虚血瘀采用益气活血,针对阳虚血瘀采用温阳活血等,使瘀证从根本上得以消除,所以,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②已有研究报道,血糖变异指数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8]。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少低血糖的发生且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这可能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以上只是我们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方面的一些尝试,因观察时间相对较短,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柏林,徐 峰.发挥指南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J].药品评价,2009,6 (5):186-191.
[2]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 8(1):5-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5.
[4] 田颖欣.消渴方改善胰岛素抵抗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2):55.
[5] 李伟令,王兴华.白虎加人参汤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甘肃中医, 2006,19(9):7-8.
[6] 徐守生,苏 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82例[J].陕西中医,2003,24(12):1084-1086.
篇5
【关键词】失眠症;中西药结合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26-01
失眠是一种在明显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以长时间睡眠障碍为表现的心理、生理障碍性疾病。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不适感,白天困倦,严重者可加重或诱发心悸、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属于中医“不寐”范畴。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所致,此外有环境因素、生物制剂因素、躯体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及其他因索,如个性特性、遗传因素、白天生活影响等。失眠不与精神因素或躯体因素相关则为原发性失眠。2007年2月到2009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失眠症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本院收治的失眠症妇女64例均符合《OCMD一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症状标准: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 一般资料:本组6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5岁;表现为入睡困难且易醒者20例,多梦或早醒者5例,彻夜不眠者7例。对照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2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者18例,多梦或早醒者10例,彻夜不眠者5例。2组患者年龄、症状等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西地泮,每次5~10mg,每晚1次,连续服用1周,或服用至睡眠改善后停用。乙烯雌酚,每次0.5mg,每晚1次,连服3周为1疗程。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百合地黄汤加味中药:百合、知母、川芎各10g,生地30g,酸枣仁、麦冬、丹参、合欢花、枸杞子各15g,白芍、龙骨各20g,茯苓12g,甘草6g。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2g,龟板胶15g;偏心阴虚者加五味子、远志各6g,夜交藤10g;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10g,熟地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周为1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在3h以上。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但仍不足3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
1.5 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副作用:同时服用中西药的治疗组出现胃部不适者2例;单服西药者出现白天明显头晕、头痛者2例,精神不振、疲乏、思嗜者2例,2组比较,副反应出现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因此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阅的睡眠的质和量的不满意状况。临床表现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等。患者对既屈感到恐惧和焦虑,严重时可影响其精神效率和正常生活工作。从发病年龄来看,失眠的分布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老年、妇女。青年人失眠可能跟升学、就业等压力比较大有关,老年人失眠可能跟身体虚弱、并发其他疾病等有关。失眠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身体都比较消瘦,可能跟妇女月经、生育、更年期等生理变化有关。
目前治疗失眠症的药物很多,但都有利有弊。安眠类药物是最常使用的药物,这一系列药物具有的优点是见效快、经济,患者用药后睡眠很快得到改善,但这一类药物也存在不足之处即依赖性,停药时出现戒断症状或反跳等。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宁”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中医认为,不寐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静,卫阳能入阴,该病是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在现代精神病学中,将影响大脑的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属于标准的治疗方法。已有证明,在许多情况下,联合治疗的结果优于单一治疗。百合地黄汤加味由多味中药组成,百合、知母、川芎、生地、酸枣仁、麦冬、丹参具有滋补肝肾,养血安神之功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难治性失眠取得较好疗效。同时该疗法无镇静催眠药的日间残留效应,顺行性遗忘和反跳性失眠,药物依赖等副反应,患者易接受,依从性好。
总之,本研究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与副反应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付草新.黄芪凌霄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所致失眠200例[J].中医杂志,2006,47(7):537
[2] 张丽丽.中药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更年期不寐7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8):707-709
[3] 黄宏星.从生理和心理因素看女性更易失眠[J].中国医药导报,2005,7(2):84
篇6
关键词:肿瘤治疗中医治疗肿瘤中西医治疗肿瘤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医学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的优势[1]。但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当中,无论是利用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未取得应有的成绩,自然也未获得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因此,对于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法,我们必须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将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疗当中的有效经验,争取做出让国际医学界认可的成绩,以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也能够认识到中医证的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1人类疾病治疗的方法
在对人类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治疗:病因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以及病理生理学治疗[2]。
1.1病因学治疗。病因学治疗法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疾病治疗法,它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疾病治疗法。病因学治疗主要是从病因产生的原理来对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消除。但其只适用于病因比较单一且明确的疾病,对于肿瘤这种病因不明确且发病机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学治疗。病理解剖学治疗是指利用手术、物理学或是化学等方法将所需要进行治疗的部位进行直接破坏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对患者的最终结构性病变进行靶向治疗[3]。其是现阶段西医临床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对于很多其他类型的疾病也有着很好的疗效,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将粥样硬化斑块给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学治疗。病理生理学治疗则是指利用药物或是治疗方法使得患者体内的各种病理生理学发生变化,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策略[4]。对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产生很大的治疗作用。
2中医治疗肿瘤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取中医当中的辩证及辩病治疗两种方法[5]。
2.1辩证治疗。辩证治疗是利用中医进行疾病治疗的最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最基本策略。辩证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证首先进行了解,其次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治疗。通常来说,辩证治疗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化痰祛湿等。经过众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利用中医的“证”来对疾病进行治疗是病理生理学理论当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过程中的一种,辩证治疗其实包含于病理生理学治疗的范围内。利用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肿瘤进行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辩证治疗所产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药对患者体内所出现的因肿瘤而引发的病理生理学变异进行调节,对其异常病理进行改变,使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以使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据临床资料显示,辩证治疗还可使部分肿瘤的体积缩小,这表明,辩证治疗可能会对抑制或是杀伤肿瘤细胞产生作用。另外,实践表明,辩证治疗可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比如说在利用辩证治疗法进行手术时,可同时配以中药进行治疗,以加强辩证治疗的效果,同时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2.2辩病治疗。通过多年的辩病治疗经验,我们了解到,有很多中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还可以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在临床当中,利用中医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先选择一些抗癌的中药对患者进行辩病治疗。利用中医中的辩病治疗法对肿瘤进行治疗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以毒攻毒、清热解毒以及逐瘀散结等。利用辩病治疗肿瘤其产生的疗效机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其就是利用中药“以毒攻毒”,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产生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6]。通常来说辩病治疗所用到的中药有喜树碱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就是指利用西医的病以及中医的证来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及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就是指利用西医的辩病治疗法结合中医的辩证治疗法来治疗肿瘤,相对于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来治疗肿瘤,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医中利用疾病的“证”来进行诊断与治疗也包含于西医病理生理学当中所使用的诊断与治疗的范围内。所以,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肿瘤的方法。其一,中医中的“证”可以对肿瘤的综合诊断进行完善,而西医中的“病”可以对肿瘤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进行指导。也就是说,现在临床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在利用西医病理治疗的解剖学治疗的前提下,再将中医当中的“证”给利用上,以对病理生理学进行诊断,即同时将西医的病理解剖学治疗结合中医的病理生理学治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医的解剖学进行治疗,即使用手术、放疗或是化疗等各种解剖学治疗法将肿瘤细胞给消灭掉,这样做可以达到祛邪的目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肿瘤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以及其远期疗效;其次,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当中,病患体内会有很多异常的病理会产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中医中的辩证治疗法来对这些导常现象进行纠正,以使得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这样不但可以将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提高,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如此看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不但可以将患者的很多症状进行改善,而且可以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长期的保证,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4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医治疗病症其核心为证,因此,必须尽快使中医理论实现现代化,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说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让国际医学界能够理解中医中证的内涵,明白中药所能产生的作用,认识到利用中医可进行同病异治以及异病同治的科学性原理。这将是我国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为只有让国际医学界人士了解到中医中证理论,国际医学界才可能会接受利用中医辩证治疗肿瘤的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才能真正实现。
其是临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临床研究。患者患上肿瘤的早其是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因此,现在临床就诊肿瘤的患者都属晚期,对于晚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为止,业界人士还未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独使用中医或是西医都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通过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肿瘤治疗的临床道路上,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将会是以后临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虽然会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但应该明确临床研究目标,努力找到治疗的突破口。现在,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我们不仅关注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同时也很重视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而经过多年的中医病理治疗肿瘤的研究表明,中医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当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研究目标,找到治疗当中的突破口,使得临床治疗当中能真正取得成绩,也让国际医学界认可中医对于治疗肿瘤的效果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5结语
利用中医治疗肿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界治疗肿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则是我国医学界人士一直以来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辩证治疗法,而西医中则主要是利用解剖学进行诊断,两者在对肿瘤进行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肿瘤成为了我国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国今后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及龙,张金光,张力,张世春,李利清.关于肿瘤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0(03)
[2]沈绍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J].世界中医药.2009(05)
[3]王晓玲,李江涛,徐瑞荣.肿瘤的中医治疗对策[J].癌症进展.2009(06)
[4]杨文娟,田永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8)
篇7
小儿厌食症为小儿常见的症状,长期厌食可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根据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厌食症诊断标准[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腹胀、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便秘,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性因素及药物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儿科门诊厌食症患儿235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1~7岁(平均4.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2.3个月)。纯西医治疗组:115例,男51例,女64例,年龄1~8岁(平均4.9岁),病程1~34个月(平均12.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自拟健脾助运汤:太子参5~10g,白术5~10g,茯苓5~10g,甘草1~3g,炒谷麦芽各5~10g,莱菔子3~6g,炮甲1~3g,三棱1~3g,蓬术1~3g。随证加减:偏湿者加藿香、佩兰,肝郁加柴胡、郁金,食滞加榔、焦楂,偏热者加胡黄连、芦根;气虚者加黄芪、怀山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服用西药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10mg/kg,2周为1个疗程。纯西医治疗组:口服多酶片,每次1片,每日3次;吗丁啉片5~10mg/次,每日3次;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10mg/kg,疗程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1.3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与食量恢复正常水平;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3/4;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的3/4;无效:食欲与食量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0例,痊愈78例,显效3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17%,平均疗程18d。纯西药治疗组115例,痊愈54例,显效32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78%,平均疗程34d。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好于纯西医治疗组,平均疗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短于纯西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典型病例举例患儿,女,4岁,2006年5月10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素偏食,不爱吃蔬菜、水果,唯喜吃甜食。近4个月来逐渐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痛、大便稀溏、夜寐不安,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腻,脉滑。实验室检查:血清锌9.38μmol/L,Hb8.5g/L,RBC2.9×1012/L。证属脾胃失调、乳食内伤之厌食症。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助运,处方:太子参10g,炒白术6g,茯苓6g,甘草3g,炒谷麦芽各10g,焦楂10g,胡黄连2g,炮甲2g,三棱3g,蓬术3g,鸡内金6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葡萄糖酸锌片每天5mg/kg,3次/d。服药1个疗程,患儿食欲和进食量显著增加,其他症状均见消失,继续服药1个疗程,实验室查空腹血清锌15.03μmol/L,Hb126g/L,RBC3.8×1012/L。病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讨论
近年来儿科门诊小儿厌食症常见,西医认为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与饮食习惯、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特别是锌的缺乏有关。缺锌一方面使患儿味蕾功能减退,味觉敏锐度降低,摄食量减少,另一方面含锌消化酶活力降低,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发生。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素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匀,家长过于溺爱,任其过食生冷肥甘厚味之品,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助运之法,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补后天之本。鸡内金、炒谷麦芽、莱菔子和胃消食导滞,炮甲、三棱、蓬术醒脾行瘀助运,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开胃助运之功。配合葡萄糖酸锌,改善味觉功能,增强食欲[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无单纯西药治疗那样的药物依赖性及毒副反应,而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可比纯西药治疗明显缩短,因此,作者认为,中药健脾助运汤与西药葡萄糖酸锌合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诸福棠编.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76~1077.
篇8
【关键词】 中医药;西医药;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运动不足,老龄人口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已超过两亿。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是脑、心脏、肾脏疾病发病以及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高血压病主要以药物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1]。同时,中药、西药还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诊治和存在不足
在中医学中,没有原发性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是,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头晕、头痛的症状,所以中医学将其列为“眩晕”“头痛”[2]。造成眩晕、头痛的原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本病主要在心、肝、脾、肾,诸脏邪实主要表现在湿浊、痰浊与血瘀。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在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发病机理多为复杂。
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机理的不同、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和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将高血压病大致划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等,针对不同的类型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配方对症治疗。例如肝阳上亢型用清肝泻火的方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采用滋肾平肝的方法治疗等[3]。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单味和成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在诸多中药中,影响钙通道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黄芩、丹参、前胡、肉桂、羌活、独活、三七等[4];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中药当归、红花[5],可抑制肾素活性;甘草、白芍、地黄、板蓝根、半夏、山楂、何首乌、牛膝、泽泻[6]等影响血管紧张素;利尿的中药有茯苓、泽泻、桑寄生、杜仲、山楂叶、防己、罗布麻、决明子[7]等。多数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他们还分别具有镇静、补肾、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
尽管有多种中药具有降压特性,但是,如果单一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比西药降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中药降压起效较慢,对于危急性高血压病患者救治效果欠佳;②中医辨证施治,对不同个体的高血压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中药汤剂煎煮费时,气味难闻,若常年连续服药患者很难坚持。
2 西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副作用
在我国,西医临床使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五大类,并已联合用药。这些降压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作用靶点明确,降压作用较强,能迅速地控制血压。但几乎所有的降压西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就会产生耐药性,只有不断增加剂量或定期反复变换其他西药,或者合并多种西药使用才能控制住血压。另外,还存在即使用药后血压已经降到正常,但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却得不到明显改善等问题。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仍以西药降压为主,中药降压为辅。西药重点是快速使血压降到正常值,与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减小西药用药的剂量,减轻西药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可以弥补中医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所引起的局限性。中药主要是纠正和弥补西药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症状。中西医结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和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使患者长期、稳定地服用一种中西药联合配方,消除用药过程中的耐药性,克服患者经常变换降压药的烦恼,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4 中药+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探讨
根据中药、西药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不同特点及存在的副作用,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联合用药的经验,采用中药配方(天麻、龙胆、钩藤、丹参、地龙、桑寄生、黄芩、杜仲、白芍、罗布麻、泽泻、川芎、当归、生地黄、牛膝)共为散剂,临床称之为天麻平肝散,配合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患者500例口服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片,每天1次25mg,硝苯地平片每天1次10g。治疗组(大部分为口服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者,或有明显副作用反应的患者)5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天麻平肝散每天每天1次,每次3克。观察组治疗3个月,结果对照组显效205例,有效212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3.4%,且有6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恶心、干咳、面部潮红、肌无力等症状;治疗组显效47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4%,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多数患者反映经过上述联合用药后,眩晕、头痛、烦躁、干咳、水肿、失眠、口干口苦等高血压的不良症状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采用上述联合用药的方法,已为4000多例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建立了治疗病案,跟踪服务。患者最长的服药时间已达13年,血压水平非常稳定和正常,服药每天1次,非常方便,经济实惠。且用药量可随着血压水平稳定的情况,逐渐减少用药剂量,有的患者目前已达到间隔2d或间隔3~4d服用一次,仍然保持血压正常和稳定。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中药或西药。
在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中,正确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达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减毒增效的作用,治疗效果也非常理想,使得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从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82-1883.
[2] 宋安华.中医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5),164-165.
[3] 张坦生,王荣霞,等.自拟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J]安徽中医临床,2011,21(5):138-142.
[4] 孙晓光,蒋伟哲,黄仁彬,等.龙眼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SD大鼠血压的影响[J].中草药,2001,23(8):727-729.
[5] 刘发,魏苑,杨新中.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药学学报,1992,27(10):785-787.
篇9
ICH(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跟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ICH占全部脑卒中10 %~20 %[1]。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及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现代医学虽在治疗ICH上有很大进展,但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上仍未有更大突破。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ICH取得了满意疗效,为今后ICH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现代医学认识
1.1 ICH发生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1.1.1 炎症反应
脑出血后,凝血酶大量释放入血,已凝固的血块回缩形成的一些列产物释放到周围组织,从而触发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的聚集,并释放细胞炎症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从而使血脑屏障受损。研究发现[2],脑出血12 h内即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渗出,其吞噬作用可对脑组织周围神经细胞造成损伤。
1.1.2 脑水肿的形成
脑水肿是ICH后重要的生理病理变化,其主要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渗透梯度及占位效应。脑出血早期,形成的血肿反应性的回缩,从而释放血浆蛋白至周围组织,使间质内胶体渗透压升高[3]。②凝血酶的释放。凝血酶与血脑屏障上受体结合,使脑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从而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加剧脑水肿。③红细胞的溶解。
另外,早期脑水肿的扩大引起颅内压的急剧升高,使得正常的脑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血脑屏障受损,是影响神经功能及预后的重要因素[4]。
1.1.3 脑局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高慧娟[5]等通过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高于正常组。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以及血小板膜凝血酶敏感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1.1.4 局部脑血流量改变
脑出血后,由于水肿组织的直接压迫作用、机体的应激反应以及再灌注的损伤作用,使得出血局部的脑血流量下降。
1.2 脑出血的影响因素
高血压病是ICH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导致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血压突然升高时,脑动脉破裂而产生ICH。另外,高血压还可以引起脑小动脉痉挛,痉挛可造成其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发生点状出血和脑水肿[6]。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基因与家族聚集性的ICH发病关系尤为密切。有卒中家族史者的ICH患病率要明显高于无卒中家族史者。Banerjee等[7]对基于亚洲人群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汇总分析则发现,ε4基因点的变化大大增加ICH的危险。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国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ICH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内经》中论述之“仆击”、“大厥”、“薄厥”、“偏枯”等与中风之昏迷及后遗症期之表现颇为吻合。
就病因学说之发展,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金元以后则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提出肝风内动学说。李东垣提出了中风的正气自虚学说。朱丹溪则提出了湿痰生热生风之说。元·王履以病因分真中、类中。明·缪希雍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虚暗风”说。明·张景岳创立“非风”学说,认为非风主要是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清·叶天士进一步阐明“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病机。由此,中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阴虚、阳亢、动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
2.2 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临床上关于中风的分型存在多种观点,一种按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可分为中经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肝阳上亢),中脏腑(阳闭:痰热内闭清窍、阴闭:痰湿蒙瑟心神、脱证:元气败脱神明散乱)。一种是各个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如魏千程[8]提出风痰瘀血,肝阳暴涨,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痰湿蒙塞心神和元气败脱等9型。杨光福[9]提出ICH中络(证属风阳上扰、瘀痹于络)、中经(证属风阳上扰、瘀痹于经)、中经络(证属风阳上扰、瘀痹经络)、中腑(证属风阳上扰、痰热腑实)、中脏(证属阳亢阴亏、脏气衰退)、中脏腑(证属脏衰阴竭)的观点。
3 ICH治疗
3.1 ICH的西医疗法
脑出血病理生理有三个重要阶段:①脑动脉的破裂。②血肿形成及扩大。③血肿周边的水肿。西医治疗多从以下几方面:首先,控制脑血肿的增大。包括控制血压、止血治疗及早期手术治疗。其次,控制脑水肿。包括脑血肿的清除、控制炎症反应、抑制补体活化、凝血酶抑制剂、亚低温疗法。单纯西医疗法个体化程度不高,用药相对单一,且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并无统一认识,所以总体疗效并不满意。
3.2 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
3.2.1 平肝熄风法
李贤[10]采用镇肝潜阳、平肝熄风法,以镇肝熄风汤合羚羊角汤(天麻、怀牛膝、代赭石、羚羊角粉、夏枯草、牡蛎、龟板、白芍、麦冬)加减配合西医治疗急性期ICH60例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对照组,并且颅内血肿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
3.2.2 活血化瘀法
王晓君[11]等对45例ICH患者采用活血化瘀、通腑醒脑法,与单纯西药治疗组40例对照,治疗组在意识状态、运动功能恢复、总体疗效水平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P
3.2.3 益气活血开窍法
中医认为,血液运行要靠气的固摄与推动,气不摄血而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发为出血性中风。故刘平[12]以益气活血开窍法治疗脑出血,以黄芪、西洋参、当归、地龙、石菖蒲、冰片、大黄为主,煎汤口服或鼻饲,治疗四周后显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
3.3 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期)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大多数医家采用“益气、调脾、补肾、活血通络”方法,选用方药及辅助针灸。也有报道采用穴位注射与口服汤药相结合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取得良好疗效。
4 展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脑出血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出血提供了新的挑战。单纯西医治疗用药单一,个体化程度不高,中西医结合治疗ICH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治疗脑出血疾病上的完美结合。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抢救危急患者的生命,在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控制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出血后缺血半暗带面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在恢复期用中医中药加以调理,能够有效的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ICH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使之形成一套完美的治疗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孙树杰.ICH的诊断和治疗.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274-1278.
[2] Xue M, Bigio MR. Intracerbral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whole blood in rats:time course of inflammation and cell death. Neurosci Lett,2000,283(3):230-232.
[3] 朱宏伟,师蔚.脑出血早期病理基础研究进展.卒中与神经疾病,2004,11(2):120-122.
[4] Mayer SA. Ulra-early homeostatic therap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rock,2003,34(1):224-229.
[5] 高慧娟,黄永勤,等.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48-51.
[6] Chiquete E, Ruiz-Sandoval MC, Alvarez-Palazuelos LE, et al.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very elderly. Cerebrovasc Dis, 2007, 24 (2-3): 196-201.
[7] Banerjee I, Gupta V, Ganesh S,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 polymorphism with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stroke in Asian populations: a meta-analysis. J Hum Genet, 2007, 52 (3):205-219.
[8] 魏千程.中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浅识.实用中科内科杂志,2007, 21(4):2-3.
[9] 杨光福.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ICH.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5(2):7-9.
[10] 李贤.中西医结合治疗ICH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0,32(8):1193-1194.
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9-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造成的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糖代谢紊乱造成肢体血管改变,导致肢体的缺血坏死,当患者继发严重感染时,溃疡面长期不愈合,损伤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最终形成干湿性坏疽,导致截肢,属中医的脉痹、消渴、脱疽范畴。
1 糖尿病的定义
1956年,Qakly最早提出了糖尿病足(diabteic foot,DF)的诊断名词。1972年,Catt-Rall再次对糖尿病足的定义加以明确:凡因神经病变而失去知觉,因为缺血而失去活力和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
2 糖尿病足的病因
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西医认为周围神经的营养障碍和患者肢体缺血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重要原因。中医多认为本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热毒壅盛。不同学者对糖尿病足的病因的理解略有不同。如奚九一[2]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基础为气虚,患者津血无力运达肢末,同时伴有阴虚津少,足端气血精津不足,筋脉、肌肤失于营养。阙华发[3]等认为此病坏疽为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本,气血淤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其标。安峻青[4]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之阴血亏虚,阴虚生内热,肝失疏泄,气血瘀滞,气血久郁,热瘀相合,血腐肉烂,故发为脱疽。
由于糖尿病足病变复杂,病因多样,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此病的病因,虽然得出的结论略有不同,但从根本上分析,病因不出虚、阻两种病因。
3 糖尿病足创面的处理
3.1 干性坏疽的处理:足趾或创面变黑、变干、剧烈疼痛。常规消毒后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肌肉、筋膜等。给予止痛药治疗,如剧烈疼痛可以加罂粟壳10g熏洗。
3.2 湿性坏疽的处理: 创面红肿,渗出明显,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合并感染。为防止细菌在肌腱、筋膜扩散,不宜过分冲洗创面。简单冲洗消毒后切除全部坏死组织,保持窦道引流。可采用中药三黄浸泡汤浸泡创面,浸泡后逐步清洗坏死组织。
3.3 创面处理后的中西药治疗:清理创面后,外用糜蛋白酶,促进残余的坏死组织液化;外敷中药去腐散、生肌膏等去腐生肌。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对周围神经有直接的影响,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 选择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5]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4.2 改善患者肢缺血状态:应用抗凝、抗栓药物促进患者患肢血液侧支循环的建立,常用药为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塞通,前列地尔注射液等。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6],逐步改善患肢的血运情况。
4.3 辨证施治:糖尿病足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每位患者的病情的发展与转归都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辨证施治。例如,贾文华根据糖尿病足的病因将本病分为3型:气阴两虚型,用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湿热壅盛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吴明志根据糖尿病的轻重将本病分为3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用当归、黄芪、川芎、生地黄、丹参、牛膝、红花等;热毒炽盛、湿热下注型,用当归、玄参、金银花、黄苓、苦地丁、连翘等;气血亏虚、阴寒血凝型,用白芥子、当归、鹿角胶、麻黄、桂枝、赤芍药、桃仁、红花等。治疗疗效达83.8%。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应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足,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以西医降糖、抗炎、扩血管、神经营养等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施治,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剂,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胡承晓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糖尿病足330例。以中医扶正祛邪法为主,辨证施治,方剂用消疽汤,同时结合西医降糖、抗炎、扩血管和支持疗法。同时给予清创、植皮、中药外用等治疗。总治愈率达76.97%,截肢率为6.06%,死亡率为1.52%。临床效果显著。
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足部的自我护理,防止足部创伤的发生,足部有溃疡时要尽量减轻溃疡部分的负担,卧床患者患肢抬高。
嘱患者控制饮食,限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气阴两虚患者,多吃益气滋阴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等。湿热毒盛者,多食清热泻火、解毒滋服、生津清热的食物,如海带、苦瓜、绿豆等。气血两虚患者,易多食滋补气血的食物,如黄芪、大枣等。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防治感染、改善循环、减轻疼痛、局部处理为治疗原则,发挥中、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足上的不同优势,采用整体综合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
[2]奚九一,赵兆琳. 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9(5):1-4.
[3]阙华发,唐汉钧,向寰宇,等.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30-32.
[4]安峻青.养肝生肌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3280-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