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学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心理健康学

篇1

幼儿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这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家庭的基本结构,父母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无一不影响着幼儿自身的心理变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性适应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幼儿园依赖老师.因此,如果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的良好发展.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够的母爱和父爱的温暖.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造成和幼儿的交流时间过少,不够关注幼儿等问题.并且很少真正从孩子兴趣出发考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致使幼儿产生攻击和反抗.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要帮助其通过合理的方法宣泄出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其获得平衡的心态,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体发育上形成障碍.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行为容易引起幼儿的模仿.教师教育幼儿时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教师可能觉得是无意的一次训斥幼儿,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规划是否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也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这些细微的过程贯穿幼儿成长阶段的始终.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园教育倡导玩中学:“活动游戏是独立性培养和合群性养成的极好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维护心理健康.并从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通过这种具体且形象的活动方式,幼儿的心理不断地得到成长与发展.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教师也应该多表扬幼儿,幼儿往往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并从中获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每天都在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从原始的在书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儿园的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区域角,开展角色游戏.通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多种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助、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让每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幼儿.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2良好心理环境的建构

生态学指出,要把幼儿的心理发展放在多个心理系统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儿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幼儿园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际文化为主要元素的人文环境.除了必须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环境安全的保护.教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过多的厉声责备幼儿.尽管他们的心理年龄尚且还小,但是他们对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们作为幼儿最依赖的人,更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觉得幼儿年龄尚且比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顾他们的心理想法,做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而是应该多鼓励、表扬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对于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2.3幼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据笔者了解,现今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还在比较低的水平.幼儿教师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的.相对别的国家来说,还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们对于儿童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与矫正.也更没有能力来预见和干预了.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水平要求相当高的职业,因此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培养.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基础的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儿教师得到很好的职后训练,从而保证其能胜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然而,心理问题对于幼儿在该阶段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壮大幼儿教育群体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的开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自身的心理水平.这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教育的途径和教育的方法等.

2.4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中各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辨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家园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时间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表现,以取得家园一致性教育.同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对于某些内向的幼儿来说,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憋在心里.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个案法,给予特别的关注,及时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根据不同,制定出不一样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我们通过老师、和家长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沟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及时、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也应常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加强家园共育.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的.只有在学校与家长的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专注的倾听儿童诉说的态度、方式及内容,是儿童对辅导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引导,才能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学前教育是对于幼儿的一种启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理论研究表明:幼儿身上表现出的问题,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师要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确保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应该使双方达到统一的认识高度,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的双方的主动和创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则得到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多于家长沟通,力求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影响和教育,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深感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陆续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3结语

篇2

关键词:儿童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阳光地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价值被逐渐认可,传统的谈话式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有时将话憋在心里不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谈话式心理辅导便无法开展后续疏导。儿童绘画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其绘画的天性,在绘画中表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实地呈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儿童绘画为载体,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象征意义的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儿童心理绘画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准备

(1)营造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安静、舒適的绘画环境是孩子进行儿童心理绘画创作的前提,绘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内容及绘画风格。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真实、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可以在宽敞的美术教室或音乐教室中开展儿童绘画,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走动,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孩子描绘的天性和本能。在这般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心理绘画,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及内心诉求。

(2)提供多样合适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对儿童的艺术表现及创作兴趣产生重要影响。丰富多样而又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能够帮助其更真实、准确地表现内心情绪。色彩的选用、搭配及表现手法都暗含着孩子的心理情感。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白色卡纸、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尺子等丰富的绘画材料,保证绘画材料的多样性,适应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动作协调水平及特殊需要,为其创作真实、丰富的心理绘画提供物质保证。

(3)建立信任接纳的治疗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对孩子的创作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内心创伤,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学生创作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绘画,正确理解其绘画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及心理空缺。

(4)保证充裕必要的绘画时间。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创作儿童心理绘画的时间应当得以保证。在充裕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整地在绘画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反之,其表现的情感将是不完整的。绘画时间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儿童心理绘画治疗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一般绘画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绘画的有效策略

儿童绘画是折射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他们乐于借助美术这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

(1)“绘”画——播种积极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绘画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态,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学生在绘画中使用单一的黑色来表达家庭图,教师应让其通过不断地观看画面效果,并将五颜六色的生动画面图与该画进行对比,帮助其认识到单一色的沉闷、压抑,学会用多种色彩表达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回忆家庭中的点滴幸福,用鲜艳的颜色表现美好的事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心理绘画的同时,即是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情绪型学生往往将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扩大,表现出自卑、抑郁,教师通过色彩的运用及图形的重构指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孩子。

(2)“说”画——沐浴开放乐观的阳光。教师应树立“问题就是问题,儿童不是问题”的心理辅导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例如:当学生创作完心理绘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绘画。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样的颜色和图形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怎样,他们会说什么话?通过类似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安全宣泄。在倾听学生“说”画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通过与画面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其缓和心境,常回忆生活中幸福的时刻,遗忘不幸的苦难,引导学生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学会悦纳自我。

(3)“同”画——绽放安全温暖的花朵。儿童心理绘画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疗法,学生通过色彩、图形、布局、大小等表现自身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及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应准确地抓住儿童心理绘画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意识及不良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真实渴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篇3

内容摘要:藏区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趋势,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更是关注的焦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藏区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家校联系;家庭教育

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撤校合校已成趋势,于是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我校于2006年成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寄宿制双语学校。这对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藏区寄宿制学校的运行并非易事,学校不但要承担普通学校的教育角色,还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将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范畴。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这一现象,本人从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学校,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认为藏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对心理健康的潜移默化,加强集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1.创建美丽舒适的吃住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教育。低龄寄宿的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合并以前的乡村学校,学生大多数是藏族孩子,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缺乏关爱,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与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父母与孩子的天然联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造成孩子心灵情感贫乏,易使孩子成为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贫乏儿童。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因此民族寄宿学校,首先要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楼一墙,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另外,住宿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宿舍和餐厅度过的,住宿楼和餐厅人文环境的美化更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阵地之一,有意识的将宿舍环境家庭化,生活化,并尽量满足藏族学生的饮食习惯,使他们进校如到家,爱同学如爱兄弟姐妹,消除学生的思家情绪,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能力。

2.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民族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极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或沉默寡言、孤僻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因此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时间在学校度过,接触最多的便是学校和教师,营造班级宽松的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同学,真诚与他们交往;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要多渠道、全方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家校联系重视养成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变化,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我们极大的努力和耐心帮助,多年来,寄宿学校里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刚入校的孩子不适应离开父母的新环境,不适应学校的饮食、起居、管理等生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有些孩子因想家就偷偷地哭了,老师询问,只好说肚子疼、头疼,遇到这样的情况,宿管老师不得不给家长打电话......因此,所有的宿管班主任都为此想尽了办法,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预防问题发生。我班里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想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又怕伤害到他们,于是我经常找与他们要好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情况。全校四百多名学生寄校,面对小学生归集后的安全保障、饮食起居、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问题和责任,学校和教师就要围绕如何办好寄宿制小学,不断进行实践探索,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目前,我校所做工作已初见成效。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民族寄宿制学校,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对于那些低龄的寄宿学生,从七、八岁开始就要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这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极大挑战。即使有寒暑假期的见面或者是临时回家请假的机会,但是父母也只是关注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学习这些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父母疏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内心倾听,这样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就越来越大。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定期召开公寓楼学生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并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到学校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并进行家长谈话,师生谈话,亲子谈话等活动。通过谈心、交流,了解寄宿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发展感和成就感。顺便教给家长一些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

篇4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59-01

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离不开精心呵护与无限关怀。教育学者叶一舵曾说过:“随着我国社会文化要求的不断进步,家长和人们更多得会密切关注着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引导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知教师作为爱的传播者,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不仅仅是某一学科、某一位教师的任务,它需要每一位教师、每科教育将它容纳进去,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在信息时代迅疾变幻的灿烂图景中,当代艺术教育要坚持在科技与人文这两道思想护堤的引导下发展。一方面积极利用当代科技给艺术带来的观念与创作材料上的多种可能性,在视觉文化的创造上体现时代的新质;另一方面要强调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内涵,突破传统艺术教育过分注重技艺化的不足,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全面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更有利的发展。”(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刻意的。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即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

那么,怎样在学校教学中体现健康的心理教育机制,并让学生感受爱的艺术殿堂呢?

一、通过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完善人格

小学生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具有发展、扩充和成熟等特点。它需要外界教育以及自身教育不断地完善,达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塑造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通过自我的体验―领悟―实践,去不断地开发潜能,达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考虑到同学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时常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常让他们在课前找好小伙伴,有时也会帮他们搭配组员,课后让他们写心得体会,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与真实想法,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再加上课后及时反馈,可以更快、更好得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二、了解艺术和优秀作品,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小学中、高段的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学习让孩子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乐意一味听教师讲解,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思考是否可以换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配上诗或者讲故事、音乐、舞蹈等手段让原本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我就上过这样一堂课,内容是《白毛女》中的《北风吹》选段,一开始,学生只是边听边兴致不高,不是很能理解我讲解之意,为了让班级的课堂气氛好点,我只能以试探的口吻说: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有一首歌曲?没想到,话一出口,学生马上有了热烈地响应,一个个马上坐直了腰板,张着大眼睛听我讲《白毛女》的故事配合着这段音乐。整堂课下来,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对此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收集戏曲资料,小组讨论。看到他们这么热情地学习,我感到很高兴。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感受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

相信我们的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对教科书中的歌曲跑调离奇,却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而且还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并不是评论流行乐曲的褒贬,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如此疯狂地迷恋,我深感不妥。前段时间,校内外特别流行街舞,我就琢磨,与其让学生一味模仿,不如就大胆地让他们在课堂上正视它,了解它。于是,我设计了《感受HIP―HOP音乐》这节综合课在五年级进行试上。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街舞音乐、舞蹈特点及其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街舞的内涵,以及对世界音乐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本堂课受到良好的效果,使我受益非浅。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作为引导人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艺术成长环境。

四、发展学生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强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是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艺术趣味,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的素质教育。

篇5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6

一、概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城里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儿童”事件,让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压力增大。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1. 性格缺陷

冷漠孤僻、逆批任性。父母作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其作用不可忽视和替代,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所造成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这使他们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容易形成性情孤僻。自卑忧郁的性格特点。自卑是与自信相对立的负面情绪,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或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并且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缺乏理性认识,行为上以叛逆方式表现出来。亲情的缺失、同龄人的不相容,更容易使其形成任性自私、冷漠孤僻的性格。

2. 人际交往障碍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家里经济条件落后而长期外出打工,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不足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所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隔代抚养的另一个缺点是祖辈对孙辈的教养方式通常过于娇惯、迁就、护短,使得儿童性格浮躁、道德水平具有不平衡性;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提到父母时,部分留守儿童情感冷漠,没有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求,在看到非留守家庭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产生嫉妒不满的情绪,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有隐瞒、说谎的行为,这些都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

3.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

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使得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或以谋求财富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或以消极、不思进取的心态应对生活。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 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 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4. 个人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得儿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加以引导。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概念在儿童发展的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要引导儿童全面的认识自身,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及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不给自己贴被留守、缺少父母疼爱的标签,不一味自卑,而是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勇于逆流而上的意志品质;其次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教会他们自我安慰、自我排解。

篇6

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及教育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隐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区小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往往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父母不在身邊让山区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自卑心理是他们当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逐渐增加和泛化。这类学生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敢向人请教。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信心。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二)普遍厌学 

大多数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强,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是一个恶性循环:学习效果不理想——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更糟糕——更不愿学习——厌恶学习。 

(三)怨恨父母 

亲情关系对孩子健康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监护人之间又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的情绪无法及时得到排解,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思想极端的孩子甚至会由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与他们产生情感隔膜。 

二、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关爱不到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把子女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很少与孩子联系,孩子极度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者,山区老人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等与孙辈们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次之,极少会关注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小学生恰恰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纵观我县山区学校,虽都已配备标准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辅导教师,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十分缺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留守儿童原本已有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又增加了无形的学习压力。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方式。然而网络事物良莠不齐,孩子们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的正确引导,更容易在各种诱惑面前误入歧途。 

三、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山区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没有责任。所以,学校首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引导他们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重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努力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隔代教育,使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无法避免时,应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一位具备一定素质的,能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的人作为监护人。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利用电话、视频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他们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做好学校教育 

作为学校本身,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使他们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追求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家庭状况、父母外出信息、临时监护人的相关信息,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并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告知监护人及家长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再次,学校应尽量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他们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等,以预防和解决山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结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各界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从另一方面有效的弥补家庭对其的关怀不足。作为学校,首先可以联系社会的力量,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学生,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不良信息对缺乏家庭管制的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宣传,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更多关注山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 

总结 

总之,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甚至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呵护、宽容与关爱,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愉快的心境、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俊霞,周春耀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67-01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发展进行了调整,农民谋求新的出路发财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将儿童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或单独生活,或与亲属生活。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类群体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存在缺乏热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绩不佳等问题。如何调整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为7~14岁左右,该年龄段为儿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发展以及形成时期,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段重要时期。而作为留守儿童,这时期只能自我发展,没有父母的陪伴,周围的孩子甚至会对其进行侮辱、歧视,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无安全感,极易形成偏执性格。这样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调查某地的留守儿童,结果一些留守儿童,有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习惯,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健康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 给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农村地区,学校在家长以及孩子的心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其是一个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个关键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及爱护,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1.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学校可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并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联系方法,儿童代养人的住址、电话,将这些具体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备案。并建立畅通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养人进行沟通,彼此共同关注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可以建立帮扶制度,督促并辅导儿童学习,并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怀。

第二,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见面会或必要的短期培训,让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改进教育方法,调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父母可通过电话联系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注,从精神方面重视鼓励孩子学习。同时学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针对存在思想方面问题的孩子进行教育座谈,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好地配合给予儿童教育。

第三,学校可组织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组活动,选择一些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多存在一些明显的心理特征,通过组织互帮互助小组活动,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彼此分担快乐、烦恼以及疑虑,这样有利于有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消除其不良的消极心理情绪。

2.老师方面应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开办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农村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其焦虑以及敌对性明显强于一般儿童,同时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满、不快,儿童心理会产生不满,积聚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偏执的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应掌握产生的原因,并了解如何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护理,排解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进行适当宣泄,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绪影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

三 总结

作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氛围,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教育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以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井坤.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4)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创伤儿童期创伤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男生52人,女生58人;城镇53人,农村57人。

2.研究工具

(1)儿童期创伤问卷。采用1988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ernstein等编制的CTQ-SF[7],用来测量儿童期创伤经历的工具。此问卷包含五个分量表及一个效度评价: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待及L量表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分量表的分值在5~25分,创伤总分为各个量表总和,分值越高心理创伤越严重。(2)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来考查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90项症状清单共10个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此外还有其他7个项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通过10个因子来体现。SCL-90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低。[8]

3.统计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用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期创伤问卷的平均总分为47.67,其中单题均分为1.679,约处于中等程度范围;由于儿童期创伤问卷未提供等级指标仅提供量化指标,所以根据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的描述统计情况可知各个量表的平均的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待。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呈阳性的有26.4%,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需考虑筛选阳性,进一步检查的有29个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平均得分为137.65,各个分量表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抑郁,强迫症症状,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其他,恐怖,敌对,偏执。

3.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儿童期创伤的情感虐待因子与心理健康因子及总分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强迫症症状因子在0.05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创伤总分与心理健康因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scl-90总分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总体结果讨论

儿童期创伤个量表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待。此结果与傅文青在《儿童期心理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大学生组男女比较及与人格障碍组比较的研究结果一致。[9]其中情感忽视得分最高,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方式有关,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子女的温饱穿暖问题就是尽到父母的责任,对子女的情感需求不够重视,忽视心理情感对子女的重要性。躯体虐待得分低可能是因为中国历来比较宠爱孩子,也认为“棒棍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2.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结果讨论

调查群体中需考虑筛选阳性进一步检查的共有29人,占此次调查群体的26.4%,比1989年原国家教委调查结果高出6.17%。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量表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抑郁,强迫症状,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其他,恐怖,敌对,偏执。

篇9

论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10

敬请有关教科研院所、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及会员单位,于2016年12月30日之前,提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和精彩心理课活动设计,推荐(或自荐)心理健康教育结对互助学校及个人。具体内容可输入“学校心育委枣庄会议”在网站或公众微信号(心育之角)上查询,或直接详询秘书处联系人。

秘书处联系人:吴老师、徐老师 电子邮箱:

电话:010-68017497 88569162,13911387024,13681575637

咨询、投诉电话及微信:1391113106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

2016年10月10日

附件1 会议内容有关说明

1. 2017年4月27日,全天报到。

下午:团体会员单位交流研讨会议

2. 2017年4月28日上午:开幕式、颁奖表彰、大会报告、全体合影

下午:小学、初中、高中组,每组六节,分别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育班会课)

晚上:友好互助结对校与导师校汇报工作及经验交流

3. 2017年4月29日上午:(主会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论坛或专家报告

下午:(分会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及学校品质构建实践报告

晚上:平行分论坛或专家工作坊

4. 2017年4月30日:专家工作坊

会议日程确定后将发出正式通知,届时也可输入“学校心育枣庄会议”在网上查询。

附件2 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收录说明

请按下面的分类提交材料。

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特色

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与成长特色

3. 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与辅导特色

4. 心理健康教育同伴交往与互助特色

5. 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渗透与学科渗透特色

6.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建设与个体辅导特色

7.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引领与教研活动特色

8. 心理健康教育校外活动、家校联动与互联网建设特色

材料不用面面俱到,有特色的地方就写,没有的可以不写,重点突出自己学校或本地区的亮点、特色和好做法。字数2000~3000字,每个特色配发2~3幅图片,总图片数不超过10张(图片文件名需注明该图片的解释文字)。同时,提交学校简介300~500字,包括学校地域特征、教师基本构成、学生基本情况、学校所获荣誉等。

附件3 心理健康教育课(心育班会课)收录说明

每所学校须同时提交至少两个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育班会课)活动设计(简称“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应该是学校开展过的独具特色、效果最好且为原创的设计。活动设计选送要求如下。

一、基本要求

1. 活动设计完全为本校或本人原创;

2. 内容与过程设计均富有特色和吸引力;

3. 活动已经实际操作过且效果很好;

4. 学校出具推荐意见:300字左右。

二、活动设计格式要求须包含以下内容

1. 活动名称:

2. 活动主题(请确定活动设计的分类,在你选择的分类前划√:

学习:引导学生趣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原创活动设计

自我: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活动设计

人际: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友善交往、幽默相处、异性互动的活动设计

情绪:陪伴学生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适情绪、管理情绪的活动设计

生涯:提高学生时间意识、择业意识、生涯意识、责任意识的活动设计

适应:鼓励学生适应环境、适应角色、应对挫折、解决困难的活动设计

其他:(如选择此项,请在横线上自行填写分类

3. 设计背景:

4. 活动目标:

5. 参加对象:

6. 活动时间:

7. 活动准备:

9. 活动操作建议:

10. 活动效果:

请将有关点评写在此处,注明点评人所在单位、职务、何时、在何种情况下的点评。

11. 特殊说明:

(1)活动设计字数不超过2000~4000字,配发图片数不超过10张(图片文件名处需注明该图片的解释文字)。

(2)需注明活动设计曾在何时、何场合、由什么单位组织的何活动中获几等奖或参加展示,并附获奖证明(扫描件)。如没有获奖或展示,可不注明。

(3)需提交设计者的简介(300字以内,包括单位、职称、心理工作经历和主要成绩等),并附四张照片:一张标准照,一张生活照,两张活动情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