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

篇1

关键词:二道沟 河流污染 治理措施 水资源保护

科研项目:由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资助,项目编号是:42205991501113。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河流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本次实践践行十精神,以朝阳区二道沟为例开展调查研究,对城市居民区河流污染问题做深刻的研究了解,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希望能够借此契机为建设国家美丽城市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1 水资源现状

水污染现象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会产生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

1.1 河流污染总况

水污源的来源主要是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1.2 城市居民区水污染原因

1.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城区年产生居民生活污水360万吨,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灌注于河流内,恶化了水体生态环境。

2.随意丢弃的废弃物。城区内很多河道周围是散乱的民居,随意往河道内倒放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现象随处可见。

3.工业废水。城镇内的河是工业废水和铁东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点,虽通过了“一控双达标”验收,但排入河流入江口的污水每年仍有25.1万吨。

2 二道沟河流概况

2.1 二道沟河流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现状

二道沟河属于通惠河水系,是亮马河和通惠河之间主要的排水沟,长约7公里。由工人体育场水系、二道沟明渠、二道沟泄洪暗沟、国华神华热力集团热电厂大循环、红领巾湖退水渠5部分组成,在朝阳北路之南、延静东里之北分为两支:一支向北注入红领巾公园内的湖泊;一支向东南流淌,经八里庄南里、十里堡北里、甘露园居民住宅区,注入高碑店北路暗沟,之后流进通惠河。注入红领巾公园湖的二道沟污水,再从红领巾公园湖东南角流出,在八里庄南里西侧与直接东流的二道沟汇合,构成“T”形河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红领巾公园湖治污,二道沟不再与红领巾公园湖通,成为盲河。1999年东四环路北段通车后,注入的河道成为暗沟,而这条沟从青年路至三间房段又称青年沟河。而东四环辅路桥的二道沟西起水碓子,东到京东快速路北,高碑店西边的华润饭店处与通惠河交汇,全长不超过10公里。二道沟与朝阳北路同向东西,以桥为界分三段:西起水碓子至金台路为第一段,从金台路至延静西里桥为中段,从延静西里桥至四环路为第三段。

2.2 二道沟河流的污染现状

二道沟是京城水系的一部分,也是朝阳区工体周边排洪的重要通道,上游与3.58公里的工体水系暗沟相连,由于暗沟内部分雨水和污水存在混排问题,金台西路暗沟出口存在排污现象,导致暗沟出口至东四环显塔寺闸1.7公里,水面面积约2.5万平方米河道水质较差,河道处于死水状态,河水散发臭味,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

联系这二道沟河流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的血泪史,二道沟河流的污染状况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了,且亟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证治理效果,以达到环境真正治理的目的,几近刻不容缓的地步。

3 城市居民区河流污染问题的调研与数据分析

篇2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企业;排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的污染情况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不断的恶化。以前河流中的水是可以洗衣、游泳、养鱼,但现在部分的河流却出现河水暗黄、草木枯黄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进行排污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地污水处理就直接将水排放到河流中,以及人们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直接丢弃在河流导致。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河流防污以及污水治理迫在眉睫。

1.污染现状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4 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Ⅴ类水质标准) 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从七大水系污染情况来看,我国南北有差异,即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 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从地表向地下渗透, 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重视河流污染问题,为我们未来的用水以及子孙的用水提供可能。

2.污染原因

从根本上了解问题的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河流污染的原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河流出入提供方便,以及为我们更好的寻找解决河流污水处理方法提供突破口。

我们所了解的河流污染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企业污水处理不彻底,甚至有的企业未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也较低,物资消耗严重,因此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过高,而为了逃避治污方面的资金,部分企业就不购买污水处理装置,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河流中,或者有的企业污水处理装置治污不怎么彻底,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均会导致河流污染。(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化肥以及农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而化肥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必然会造成部分化肥以及农药随着灌溉以及降水流入农田附近的河流中,在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之外,将会造成河流的污染。(3)大家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长久以来大家都没有环保意识,不懂得自律,因此会随意向附近河流倾倒垃圾以及排放污水等。(4)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河流污染的恶化,也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而且蒸发量增大,将导致河流中污染浓度加大,超过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将会导致水污染。(5)大家环保意识淡薄以及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污染扩大化的一个原因。现如今虽然我国拥有比较健全的监管制度,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造成部分企业仍是知法犯法,不注重污水治理的问题。有的城市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认为先让企业发展发展起来,再进行治污也是可以的,但你可曾想过但你想要治污的时候,说不定以及晚矣;有的甚至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就没有想过治污问题。你可曾想过河流污染的弊端?这将会造成我们的可用水资源更加缺少;会造成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即河流受到污染后,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逐渐减少,甚至会发生珍稀水生动物的灭绝现;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以及经济损失。这些你可曾想过?

3.污染治理

河流污水治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的建议是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应控制污染源,尤其应控制河流中上游企业等的污水排放。控制河流污染源,可以很好的控制河流的污染。因为河流水从上游流向下游,如果上游水污染,可能会导致整个河流的污染,所以我们应加强控制上游河流的污水排放量,可以很好地进行河流污染治理。(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如今我国要想有效的治理企业排污问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施加压力,才可以有效的防治。(3)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知识对河流污染进行处理。运用物理方法治污,可以清理其淤泥,从根本上治理;运用化学方法治污,可暂时处理河流污染,但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运用生物方法治污,则是运用微生物等治理,直接、有效、是现如今研究的热点。(4)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农村人民讲解环保知识,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的环保建设,减少垃圾及污水的随意倾倒。(5)沿河道种植树木,进行河岸治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都已严重下降,而通过对河岸的治理来加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加快河流对污水的净化速度,所以可以进一步达到对河流污染进行治理的目的。

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河流污染情况已经是相当的严重,而我们大家一般都不了解,依然随意的丢垃圾以及排放污染,没有意识到河流污染对我们的健康以及未来的危害。希望大家能从本篇文章中感受到河流污染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可以在以后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加强环保责任意识,希望企业可以有效的治理其污水,在达标后才将污水进行排放。 [科]

篇3

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已深深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治污迫在眉睫。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众多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中,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三大类技术,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性。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物理技术;化学类技术;生物/生态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rivers, to summa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in types of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a number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inciples.Key words: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class technology; biological /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

前言

河流为城镇提供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对城镇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城镇赖以生存的河流,却成为城镇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河流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问题摆在各级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面前。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三大类。

1物理技术

物理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

1.1调水

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1],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改善水质,但并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对于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该技术不失为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1.2曝气复氧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缺氧的特点 ,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 ,加速水体复氧过程 ,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 ,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性 ,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净化 ,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人工曝气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并形成食物链去除有机物。

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2]。主要应用于过渡性措施使用和对付突发性河道污染使用。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净化中小型河流。实例有英国泰晤士河,德国 Emscher 河,韩国釜山港湾,美国圣克鲁斯港,北京清河,上海上澳塘,上海苏州河等。

另外 ,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 ,放养水生动植物等集成技术治理河道 ,效果比单纯复氧更好。[3]

1.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去除底泥中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的治理。应用形式有放水作业和带水作业两种。[4]

底泥疏浚因能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因而被较多用于湖泊和小型河流。然而,底泥疏浚技术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此外,疏浚河道的缺点:一是工程量大,耗资巨大;二是疏浚河道工程的环境后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化学类技术

2.1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且由于其除磷效果良好,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5],有一定效果,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一般通过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或者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永久(或临时)构筑物中,再投加药剂进行河水的化学一级强化处理。

2.2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经有应用,也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具有致癌作用;化学除藻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6],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不采用。

3生物/生态技术

3.1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7]。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8,9]。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2生物促生技术

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3.3生物浮岛技术

生物浮岛技术[10]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作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恢复,降解水体的 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适用于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还具有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以及消波护岸的功能。生物浮岛依据浮岛植物是否和水接触分为干式浮岛和湿式浮岛两种。生态浮岛可就地处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自然景观和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避免重复污染,重复治理,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3.4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11]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3.5稳定塘技术

稳定塘技术是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将被污染的河水在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内经长时间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用于河水处理的稳定塘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这时的稳定塘称为河道滞留塘。一条河流可以构建一级或多级滞留塘。

3.6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土壤填料,植物及粘附在它们上的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絮凝、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12]。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工湿地在河流污染治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人工湿地的分类:按植物的存在形态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11, 20];按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surface flow wetlands,SFW)、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i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HSF)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Vertie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VSF)。[13]

3.7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指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陆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净化被污染的河水,使河水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污染河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根据水力负荷、污水路径、布水方式、土壤-植物系统结构以及再生水收集方法,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慢速和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等主要类型。

3.8多自然河流构建技术

多自然河流构建是要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流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使河流充满自然气息。包括生态河床的构建以及生态护岸的建设。

3.8.1生态河床的构建

构建手段主要有:恢复蛇形河槽;利用植石和浮石带法设置深沟和浅滩;在河床比降较大的地方,设置人工落差;设置粗柴捆床等。

3.8.2生态护岸的构建

生态护岸是结合治水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护岸技术,在水陆生态系统之间跨起了一道桥梁,对两者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生态护岸的特点是进一步加固堤防,滞洪补枯;修复水域生态系统;为城市景观添光增色。

发展趋势

截污是从根本上解决河湖污染的关键,只有污染源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才能真正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改善,故此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河湖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

在治理技术上,生物处理技术因其净化费用低,环境影响小,污染物降解效果好,在污水处理中倍受青睐。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向水体中投加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加速毒性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提高对河流湖泊的净化效率,还可实现对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

另外,随着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热点,尤其在城市内河污染水体的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内河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有效地吸收,达到减轻和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培养,还可以起到美化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14]

我国的河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起步晚,在制定适合我国河流污染特点的技术路线时,可以参考外国的治理经验,同时考虑治理技术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根据不同河流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并加以组合使用,使各种技术之间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1]章营军,孙从军.浅谈污染河道水体治理.造船工业建设,2001

[2]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1

[3]苏冬艳,崔俊华,晁聪,张建辉,王培宁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魏高峰.江河湖库污染内源治理中的环保疏浚.浙江水利科技,2002

[5] 何淑英,李继香,徐亚同 污染河流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李静会,高伟,张衡等 除藻剂应急治理玄武湖蓝藻水华实验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

[7] 徐海娟,冯本秀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广东化工 2008

[8] GROMMEN R , HAUTEGHEMI V, WAMBEKE MV , et al. An improved nitrify - ingenrichment toremove ammoniumand nitrite fromfreshwater aquaria systems Aquaculture ,2002

[9] VEZZULLI L ,PRUZZO C ,FABIANO M. Respons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to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 - rich sediment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2004

[10] 介绍日本的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浮岛 2005

[11]田伟君,翟金波.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3

[12] El-Khateeb, M.A., et al., Use of wetlands as post-treatment of anaerobically treated effluent. Desalination, 2009

[13] R. Haberl, R.P.a.H.M.,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Europ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14] 董晓丹,周琪,周晓东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及发展趋势 地质 与资源 2004

篇4

【关键词】水污染;污水治理;主要问题;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污染物排放造成的水体破坏不仅威害人民生活,更威胁到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求发展、生活质量求提高、社会求和谐的情境下,群众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诉求日益强烈,国家对此也在政策层面进行大力倡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先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这是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省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具体要求,其中的一个就是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正在并行实施两个国家级发展战略,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战略。2009年通过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是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一部分,这一发展规划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在资源环境方面通过提倡“强化渤海环境治理和保护”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辽宁省内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不仅是国家发展政策所提倡的,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所必需的。

一、辽宁省水资源污染现状

辽宁省河流众多,海域广阔。全省境内有大小河流390多条,其中大部分河流汇往中南部注入渤海,小部分河流注入黄海。辽宁省并不是水资源大省,但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却成为水污染①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伴随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工业区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水污染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范围,出现新的趋势。因此,密切关注水污染的发展动向并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成为当前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水资源概况。辽宁省水资源总量341.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3。

(二)主要河流现状。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和鸭绿江是辽宁省的6条主要河流,鉴于省内河流污染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近年来,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大,开展了以辽河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整治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9年,辽河干流断面按化学需氧量考核已经实现全部消灭劣Ⅴ类水质。截至2010年底,42条支流河按化学需氧量考核也全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据《2010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省6条主要河流中,浑河、太子河、大凌河源头已为Ⅰ类~Ⅱ类水质,鸭绿江支流干流全年保持Ⅱ类水质。2011年1至10月,在辽河的26个被监测干流断面中只有7个为劣Ⅴ类水质,超标断面同比下降34.6%;在被监测的支流断面中,48.8%的入干流河口断面为劣Ⅴ类水质,这一数量也同比下降14.0%。以辽河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也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支流水污染依然严重。在2009年对辽河支流的监测中,3条支流的化学需氧量在60mg/L以上,氨氮在3.0mg/L以上;11条支流的化学需氧量在40mg/L以上,氨氮在2.0mg/L以上;27条支流的化学需氧量在30~40mg/L之间,氨氮在1.5~2.0mg/L之间。

2.河流氨氮污染总体严重。通过对省内水污染的污染成份分析得出,污染物主要有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挥发酚。除西辽河水资源区外,全流域的其他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均表明,氨氮已成为导致流域水质达标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010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4.16万吨,氨氮污染仍然较严重,57.7%的干流和59.5%的支流断面氨氮超Ⅴ类水质标准。

3.辽河流域水生态退化严重。据辽河干流藻类、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调查资料表明,辽河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数量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90多种减少为现今的仅10余种,辽河水生态系统结构退化严重,生态功能衰退明显。

4.重化工业污染特征明显

据污染普查统计最新数据表明,冶金、印染、制药、石化、等行业,排污总负荷占总量(扣除造纸行业)34.62%,各自分别占3.27%、6.09%、7.73%和17.53%。

以上各项统计数据均表明,辽宁水污染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辽宁省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内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行多年,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反映在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主要河流的污染治理上。必须指出,在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布局的调整,在水污染治理原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治理的领域、治理的主体和治理方式和路径等方面。

(一)在治理的领域方面,前一个阶段的努力重点在城市,即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流经城区的主要河流的治理。然而,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区的地理范围不断外扩,即原本农村的地方成为郊区,原本郊区的地方成为城市外延,而且使得一些产业向城市边缘迁移。近年来国家倡导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生活居住区、工业发展区和环境保护区并行发展,要求“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②在新的工业发展区内由于纺织、石油、化工、造纸类企业的运营,工业废水排放有时会避开监管漏洞,引起新的环境问题,因此新工业发展区的污水排放成为污水治理的一个新领域。此外,经济发展在带动农民生活进步的同时,也在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农业产业中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使用的化学药剂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③、农业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和治污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水污染问题等。“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污水量还在不断增加,而80%以上的村庄没有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往往将污水随意地排入周围的水系之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农村污水已经是我国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长久以来,水污染被无意识地局限在陆地范围内,即城市、农村以及主要河流的污染,近陆海域的海水污染问题虽然日益严重,但是还没有被明确列入政府水污染的治理范围。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作出明确规定,即“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辽宁省作为环渤海大省,拥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环海海洋资源,但是同时也肩负着环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水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陆地上水污染治理的不彻底、污水随河流入海而导致的近海污染情况,加之海洋开发作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使得近海污染治理工作迫在眉睫。邻国日本的核污水泄漏入海事件以及我国的渤海湾石油漏油事件均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水污染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在治理的主体上,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为主导进行水污染治理工作。在全省范围内,上至省政府,下至各地市政府都有专门的环境保护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行政管理式上令下行的做法便于工作过程的层层纠责,但是单独依靠行政力量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在关乎民生的水污染问题面前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如何发掘更为广大的力量参与到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就成为全省人民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三)在治理的方式和路径上,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对水资源的保护长久以来走的都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这一路径其实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即经济发展初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各种经济指标的提升上,而没有意识到环境代价的严重性。但时至今日,当各种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突显、水资源保护重要性被广泛认同的时候,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就不再可行了,必须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水污染治理路径。

三、辽宁省水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辽宁省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在今后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无论是在治理的方向、治理的主体、还是在治理的路径及方式上都出现了新的趋势和要求。

(一)在治理的领域上,继续深化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同时,分重点、分阶段地开展城郊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废水处理、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海洋水体污染特别是近海海水污染治理。在农村污水处理中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目前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从而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低到最小或变废为宝。”⑤相对于河流水污染控制而言,海洋污染控制的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只有坚持综合治理,控制陆地水污染,加强对入海河流的综合整治,即工业点源、生活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才能切实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有效解决环渤海污染问题。此外,各种近海海域作业也必须注意环境保护,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

(二)在治理的主体上,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现状,提倡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力量参与到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来。鼓励包括企业在内的赢利组织和其他非赢利公益组织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水污染治理工作,争取在最广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这一重大民生工作中来。具体措施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比如美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与具有资质的民间管理实体签订合同,委托其完成分散系统的规划、评估、技术咨询或培训等工作。”⑥

(三)在治理的路径和方式上,改变原有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探索预防在先的水污染预警机制。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污染治理的办法,鼓励市场机制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探索水污染治理的产业化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治理方式。

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有效办法在资金和法律上提供有利的保障,使辽宁省水污染治理工作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在密切关注水污染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调动各种积极力量参与到水环保工作中来,通过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把水污染治理工作引向下一个胜利。

注释:

①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②参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03月17日.

③面源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④谢良林,黄翔峰.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第13期.

⑤王佳慧,杨立男,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3期.

⑥范彬,武洁玮,刘超,严岩.美国和日本乡村污水治理的组织管理与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第10 期.

本文系201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建设生态辽宁的思路与对策”(L10BJL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河道治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一、当前河道治理现状

我国现有河流是由人工河流与自然河流两部分组成的,虽然人工河流并不少,但因为开挖历史悠久,其人工痕迹逐渐褪去,已拥有了自然河流的特点,所以占据大部分比例的还是自然河流。我国现有河道污染严重,根据环境公报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就有大量水源受到污染,其中海河、辽河污染程度最重,黄河、松花江等次之。近年来,部分地区城市水灾频发与部分地区供水严重缺乏的反差越来越严重,说明了河道治理的不足。因此相关工作人员想办法研究政策对此方面问题进行解决,加强河道的治理,保证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河道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一)泄洪以及防洪治理

在对河道进行构建施工的时候,因为各类建筑物众多,又不能轻易对其进行排除,就导致了没有足够空间来进行河道防洪建设。不但如此,部分构建物因其特殊的位置或独特的构建结构会对河流走势进行改变,还会造成水流阻雍。这些都造成防洪泄洪的问题,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许多城市存在洪灾问题,有些由于河道堤防未有达标整治防洪标准不够高,有些由于不能及时泄洪导致内涝,需要综合考虑防洪排涝功能也是河道治理的难点。

(二)无法对自然风险进行管控

自然环境是施工人员无法确定的一个因素,所以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也成为了一个治理难点。自然风险包括水文气象、作业环境等。因为各地环境不同,所以治理方法也不同,但是自然风险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所以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只能尽可能做多方面设想,防治自然风险。

(三)难以设计出完全科学的工程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质有所区别,每条河流的河势流路也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创造一套能够通用的科学工程设计。另外,河道水流是属于自然水流,流势并不稳定,没有办法进行良好的控制,加上工程配套不齐全、主流控导能力很差、也会造成防洪压力大、水流散乱等问题。一旦因为工程设计而出了工程事故,不但危险性很大,而且没有办法进行及时抢险,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四)河流污染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的河流污染严重,而且势态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虽然河道治理包括对水质污染的处理,但是河道治理也没有办法短期完全将污染水质进行恢复。而且水污染并不完全是由河道建设所引起的,其大部分原因还是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不但造成人民生活质量下降,还会造成生活用水资源的短缺和工商农业发展的阻碍,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但是,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忽视了生态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导致的结果是河道难以治理,造成生态破坏。

三 加强河道治理的有效策略

(一)修建河道整治建筑

河道整治建筑可调整水流,稳定河水走向,防止河流横向变形,巩固堤坝。通常的有丁坝、护岸等,采用的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土、石、竹,另外柳石枕、石笼也是不错的选择。丁坝通常以组布设,还可等距离的布置,切忌布置一体丁坝,因其可造成上下游水混乱,极易被冲垮。锁坝用于拥堵河道汊道,可集中水流,利于航行。根据地形水文条件选择优越工程。护岸则是在河岸布置抗冲刷材料,减少水流对河岸的侵蚀。

(二)实施河道裁弯

曲形河道虽然优美,但是在防洪方面却无能为力,裁去河道过于弯曲的部分,既可以增加防洪能力,也可以使通航更加的顺利。河道弯曲,河流对凹面冲击大,凸面泥沙极易堆积,会阻碍河道的畅通。所以在适时的情况下,可进行人工裁弯,改变河道平面,使流水通顺。进行河道裁弯工作时,关键重视引河的设计,综合考虑施工条件、河水年流量变化平均水平等。

(三)实施河道扩宽

河道的扩宽指在原有河道的宽度上人工的增加宽度。河道扩宽能够使大流量水快速通过,防止河道水面上涨过快带来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经过城市中的河道,河道过于狭窄在于洪峰来临时,疏导不利,城市变为海洋。河道扩宽施工中,要考虑河岸房屋树木的补偿问题,维护人民物权。还应考虑开挖泥土的运输以及开挖宽度,做到适度与实用的原则,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堤坝维护。

(四)实施河道清淤疏浚

泥沙的大量汇入导致河流水平面上涨,在暴雨时,高水位流量容易出危险。河流清淤疏浚后,减少泥沙淤积,增强了河流的泄洪能力;对清淤泥沙还可以用于堵塞洼地,一举两得。工程施工应该做好准备,实地进行勘察,做好记录,设计、作业与指挥上做好管理,工程的验收要严格。

(五)对河道水质整治

a 截污清淤。污染物的及时排除有利于增强水的自净能力。滚雪球越滚越大,污染自然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截污清淤上要做到设计与施工上的完美衔接,可采取浮船清淤法,淤泥的运输上面做到避免后续的再污染,保重质量保证安全。

b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在人工水池或沟槽地面布置防渗漏的隔水层,填入一定量的土壤或者植物根茎,然后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在湿地一端流入,污水在与植物介质生物膜接触后,植物自身功能修护,分净化水资源。人工湿地可保证污水的处理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利用自然的自解能力的很好实例,具有投资小,回报率高,工程简便,处理效果优越等特点。

c 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在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前提下兼具自然美景的河道护坡方式。在河岸种植固土植物即可保持水土,还能涵养水源,枯水季节可返渗河流,洪水来临能削弱洪峰。生态护岸还可加强河流水与植物的水气循环,减缓流速,使得水生植物增多。河道两岸的植物根系可使氧传入水中,有利于鱼类的生长,水质改善。

结语

城市河流对于城市建设非常重要,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生产发展的推动力。而河流治理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它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特别注意。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平衡,好的技术要大力推广,并且不断的进行研究,克服其重点难点,争取实现河流的良好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6

一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分析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万t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1 L废水会污染8 L淡水; 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而水面面积却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河流的自净能力在减少,相对于20 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 倍,造成了河流的严重污染。

近些年来城市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远小于市政建设资金,造成中小河流的治理远远落后于市其它市政设施的建设。由于中、小河流不仅承担着城市的排涝功能,同时还承担着一部分排污的功能,雨污河流的排水体制,造成河流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

河流的建没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河流的治理在城市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近几年来广州市河涌治理的经验本文以城市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中河流的整治不应只局限在防洪、排涝等传统水利的范围内,而应增加改善水质、清於、断面的生态系统恢复、打通因人为原因及城市建设填埋的断头河流、调整调度措施改变网河区内河流的水流方向、枯季为干枯的河流补水、增加河流水文化功能等多种措施,将城市中的河流治理成为不仅可以为城市减少灾害,同时又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景观带、游览区、休闲区等。

二城市中小河流治理方法

1、局部扩大河流断面,调节洪峰并为城市居民增加休闲空间

在河流中间扩大断面,建调蓄湖或湿地,用来调蓄雨洪又可为市区建设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发挥其综合功能。水面可集调洪、补水、景观、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即调节了洪水又为城市增添了色彩,还会增加社会效益。

2、河流清淤,加大排涝能力

湖泊、平原河网水库中的沉积物是湖泊、平原河网水系及水库等营养盐的重要积蓄库。污水抽排放、地表径流的汇入以及水系中水生生物的死亡残骸,加上植物枯叶、降尘、垃圾等,往往导致水系中沉积物营养盐逐步积累,尤其是城市湖泊及水库等会形成营养盐的内负荷。因此水环境改善不能无视水体河底污染内源所起的作用。

对于感潮河道,大多为双向流,经常由于潮水作用,造成河道淤积层较厚或河道底高程中间高、两侧低,使河流过流断面缩小,影响排涝能力或水体自然交换的,同时也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其多余的底泥也必须清除。从河流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涝、纳潮和通航所需断面宽度及深度而言,疏浚河流更有其必要。

3、河流截污,改善水质

从近些年来河流水质变化的速度及污染程度可以看出,河流水质的变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为的污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工业的迅猛发展是导致河流近些年来水质变坏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方法就是从污染的源头治起—截污,截污是水质改善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河流生态环境恢复的先决条件。

4、将网河区断头的河流连通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大量的城市用地侵占了河道,河道缩窄、被填埋的现象经常出现,城市中网河区的断头河流分布较多。由于涨潮与落潮之间水流的回荡,造成垃圾也在涌内回荡,河流断头处水质极差,涌内淤积严重。

河流水质污染单靠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建设还难以达到水清水净的目的,人们受“流水不腐”自然现象的启示而提出“变死水为活水”的水网概念。

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除以上方法外,更为有效的办法是———打通断头河流,使河流中的水流动起来。把已被埋填的城市河流重新复原,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是北京的转河整治工程。

5、改变城区现有水库功能,枯水期为中小河流补水

城市中的水库原建设目的基本为防洪及灌溉,而随着水库控制区的城市化进展,灌溉面积逐步减少,水库的功能逐步减退,而河流在枯水季节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可以利用水库剩余水量在枯水期为其下游的河流补水,调整水库的功能,满足河流的生态用水要求。此方案广州市萝岗区已对“水口水库改变功能为下游乌涌补水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的论证,方案已通过。

6、通过水闸的调度调活水体,改变网河区河流双向流为单向流

网河区河流多为感潮河流,且水流方向多为双向流,且涌底多为平底没有坡降,可以利用自然潮汐,落潮排水、涨潮引水,利用涌口水闸,将潮水留在涌内,通过水闸灵活调度控制河流水位,改变河流双向流为单向流。从而改善水体的水环境,增加区内水系的流动性,实现水质、水环境改善的目的。即当落潮时,打开闸门排水,当涨潮时,关闭排水所用的水闸,打开同一河流另一方向水闸,引清水入河流,达到引清换浊的目的,这样往复循环,将河流内的水体调活,可以使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7、注重与周边人文相结合,体现水文化

河流周边往往会有古文化遗址及保护建筑等,在河流整治过程中将河流局部景观节点与古文化遗址及保护建筑等结合建设,并将河流的景观设计特色与遗址及保护建筑特色相同,力争将城市中的河流改造成一河一风格,一河一特色,如浙江绍兴的河流、广西桂林的河流等。

8、堤岸整治重视生态环境,恢复自然河流

城市现有大部分中小河流堤岸形式单一,且多为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护岸,不利于水环境修复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堤岸整治是河流治理的重点,并应与两岸绿化林带和特色居住区的开发相结合,以顺应自然的构思将流水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局部设景观节点体现亲水、自然、生态、历史和人性化有机的结合。

新建护岸应尽量避免采用硬质材料,而是多用木桩、块石、卵石堆砌自然型驳岸,使其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生产微生物,并在河岸上种植绿化带,恢复、加强与扩大该河沿岸带植物,充分发挥沿岸带的过滤、拦截能力,达到减少入涌污染物的作用。

生态护岸技术不仅保证工程安全,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河道自我净化能力、提升河涌的环境景观并创造亲水空间,而且节约工程投资,创造经济价值。

有条件的河流,尤其是上游段,应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以恢复弯弯曲曲的天然河道的自然形态,河中有巨石、有急滩、有跌水,有不同的流速带。在滩地或湿地种养适生的水生植物,以吸收氮磷,净化水质。这一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削减了河道的洪峰量,对防洪亦不无好处。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是水环境整治中带有根治性质的创新思路,好比恢复“造血”功能,是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措施,对恢复河流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河流的治理涉及到防洪、清淤、排涝、景观、补水、截污、水文化等诸多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使我们在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观念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变,不仅要解决当前各方受益的问题,还要对未来年代人类利益和生态环境考虑。

参考文献:

[1] 我国河流治理取得五大成就但问题不容忽视[J]. 治黄科技信息;

篇7

关键词: 中小河流治理;提升;河流防洪;能力

1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1 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偏低

受到中小河流特点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绝大多数的河流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治理,这导致中小河流自身的防洪能力相对比较低,甚至在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没有任何的防洪设施,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有很多比较突出的防洪问题,这给地区的防洪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威胁,也威胁到了生活在河流两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汛期遇到雨水比较多的年份,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投入不足

中小河流一般流域面积小、河流也比较短,大多是由县级单位所进行管理的。由于县级财政的制约和影响,大多数县级政府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入都不足,这造成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相对比较落后,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不足。加上县级政府办公人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对于偏于地区的河流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造成一些河流的河道经常会出现了违章建筑和随意倾倒垃圾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河流的正常行洪,造成河流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威胁到生活在河流两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更为普遍的是中小河流的提防建设标准比较低,河流的提防质量较差,在遇到大洪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溃堤。

1.3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4分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1.5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1.6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会影响其防洪能力。

1.7中小河流立法不完善

国外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充分考虑了河流治理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已经上升到立法保护的高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对中小河流开展大规模的治理,即使一些已经展开的中小河流治理,也更多地侧重于防洪安全,还没有对由此产生的水生态、水环境方面的影响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比如,河流堤防建设采用人工材料、沿河修建公路等原因,导致两岸湿地消失、边坡岩石、植被破坏;还有一些城市的中小河流河道用混凝土包裹,河道变成暗渠;比较片面地强调防洪、排水,忽略了河道的其他功能,致使河道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越修越直,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河流水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2 治理中小河流提升河流防洪能力措施分析

2.1增强部门之间沟通能力

在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各个承建单位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强化国土资源、林业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沟通,定时举行中小河流治理的专题会议,沟通项目治理的相关进展情况,群策群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已经获得的经验开展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和推广,为中小河流的科学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2.2要采取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的措施

在对中小河流开展治理的过程中,水行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和监督项目前期的各项工作,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依据相关的规定编制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当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选择那些技术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勘查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勘查,最大限度的确保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能够万无一失,减少漏洞避免损失。

2.3 控制河流的污染

目前一些地区的中小河流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上很难达到国家允许的相关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这些河流进行治理,提升河流的水质,符合广大群众的基本愿望。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河流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人们赖以生存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治理中小合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河流环境,减少河流的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开展中小河流的治理,提升河流防洪能力的同时要减少可能对河流造成的二次污染,还青山绿水给广大群众。

2.4易灾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措施分析

对于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开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强化对于现有生态环境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加强对于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明确容易出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做好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规划,有针对性的提出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其次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依据泥石流再去的实际情况,提出预防灾害发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减少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后还应当依据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自然灾害监测的重点工作,建立常态的监测机制。

2.5探讨适宜且强有力的河沙采集管理体制,避免人为加重洪水风险

合理有序的采沙,既能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还可以适度扩大河流的行洪能力。台湾曾经也遇到同样的难题,最后是将河段分段承包给有实力的采沙企业,促使零散的业主组合成规模化的采沙公司,并以遵守政府采沙规划作为获得开采权的条件。而采沙公司为了保有合法的采沙权,也愿意与政府配合。显然简单禁止采沙,只堵不疏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要收到双赢的效果,必须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创新之路。

结 语

中小河治理是一项极为繁复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小河流治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在治理时,全社会应上下齐心,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保护好。只有真正的做好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才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够发挥好水利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河流湖泊;污染;现状;整治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更为恶劣的破坏,河流湖泊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所以,研究河流湖泊的整治技术是挽救河流湖泊生态的一个重要举措,必须要加以重视。

二、污染现状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4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Ⅴ类水质标准)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从七大水系污染情况来看,我国南北有差异,即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重视河流污染问题,为我们未来的用水以及子孙的用水提供可能。

三、城市河流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作者的分析和总结,上述城市河流污染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农业污水三方面的影响。

1、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污水的处理率没有同步增加,致使河流遭受严重污染,既影响了城市河流的水质,又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损害。

2、工业污水排放仍是城市河流目前的重要污染源。虽然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对污染严重的工厂采取了关闭、搬迁等措施,但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废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偷排、漏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对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不许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仍排放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日趋严重。

3、农业污水的排日益增加。随着郊区城市化发展,小城镇的生活污水量急剧增加,化肥、农药的流失量也越来越多,而且郊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规模化养殖场的粪尿和废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河流,成为日益严重的污染源。

四、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光合作用下,水体中藻类原生质的生成有赖于碳、氮、磷的存在,碳、氮、磷是生成藻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构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因此,磷常被作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湖泊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是当代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忽视自然规律,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水体排放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植被(如水产养殖)、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如围星、筑堤),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五、河流湖泊污染的整治技术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三大类。

1物理技术

物理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

(一)调水

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改善水质,但并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对于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该技术不失为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2、曝气复氧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性,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人工曝气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并形成食物链去除有机物。

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主要应用于过渡性措施使用和对付突发性河道污染使用。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净化中小型河流。实例有英国泰晤士河,德国Emscher河,韩国釜山港湾,美国圣克鲁斯港,北京清河,上海上澳塘,上海苏州河等。

另外,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放养水生动植物等集成技术治理河道,效果比单纯复氧更好。

2、化学类技术

(一)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且由于其除磷效果良好,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有一定效果,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一般通过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或者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永久(或临时)构筑物中,再投加药剂进行河水的化学一级强化处理。

(二)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经有应用,也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具有致癌作用;化学除藻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不采用。

3、生物/生态技术

(一)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二)生物促生技术

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三)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提高整治的效果和技术含量已经迫在眉睫,今后必须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河流湖泊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整治措施,提高整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2]江红梅,王正中,王东刚,曹满,任鑫.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篇9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在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河道的水流运输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从整体上而言,其不仅能够让整体的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还能让城市河道的污染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在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河道的生态治理也得到了较为显著性的改善。因此,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生态治理的效果得到增强十分关键。

一、河道生态水利系统恶化的现状

1.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差

河道以直线为主,且多为平面。在河道里,人们会随意丢弃垃圾废物,没有秩序的采集河道经常的砂,以及在河道里面设置障碍物,甚至用混凝土衬砌河床,导致原本的河道的水流走向和形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断面形态,导致水流流通不畅,行洪会有阻碍,以上这些都十分不利于河道的生态环境。

2.河流的水质环境恶劣

在我国基本有80%的河道都已经受到了污染,有的甚至已经被严重污染,每年会因为河道污染损失将近377亿元。在这个经济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产业的生产结构不合理、污水处理不当以及河道的开发严重超标的情况下,河道内的水资源数量比较少,河流的自净能力远远低于河道内的污染数量。

3.河流的生态系统损坏严重

因为河道被混凝土三面衬砌,因此切断了河道和其他的河流之间水资源的沟通。即使有些河段进行了引水冲污或者是截污分流的办法来降低污染带来的危害,虽然降低了污染水质的数量,可是增加了水体污染的负担,即使减少了水道当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积累,但若是再进行过度的挖泥、破坏水体和生态系统生物结构却又没有及时恢复[1]。最终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

4.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其水利工程的河道整理也十分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整体的河道治理效率得到显著性的提升,需要结合生态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对于周围的很多生物而言,在生态环境日趋严重的今天,其周围的生物同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还会对生物的生存空间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且在水利工程的持续作用下,原本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因此,在河流逐渐被污染的今天,生存环境的质量也在日益下降。因此,河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二、城市河道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构建

1.生态河道的概念

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和谐安全的情况下对河道引起作用。在进行生态河道的体系构建中,需将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相互融合。尤其是对于动物的栖息地,需要进行重点的保护。对于草本植物,需要尽量不影响其整体的生长。在避免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对水利工程体系进行初步性的完善。这样,就能避免水利工程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针对不同的建设范围,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巡视。严禁出现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系统、稳定性高、生物多样化、河道功能健全的不是自然原生的河道,以此来对河道的生态工程建筑设施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城市的河道需要进行防洪,其在整体的景观上还有一定的景观作用。所以,在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整体的河道治理背景,加强周围景观的环境建设,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使得整体的水面看起来更为清澈。

2.生态河道的内容

生态河道系统主要以自然为主导,进行保护物种多样化、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以及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动态式平衡,对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改善环境等方面进行提高。生态河道不仅仅是生态学的特性,更是集社会经济和力学为一体。其需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观景环境适宜,不仅可以提供水和谐共处的过渡,还能让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但是生态不止是只有河道,更需要和周边的生态系统交换能量和物质信息。还要对生态河道的内容进行全面丰富。

3.河道横断面的设计

在河道的整体设计上,梯形的横立式改造同样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其具有多层面的改造方式。尤其是在河道的水量逐步减少时,各个堤坝之间的水体就会发生一定性的变化。从设计体系上而言,堤岸一般采用硬质的河床让堤坝能够得到整体性的加固。同时,采用栅格墙体,让河道在整体的分布上更为均匀。

4.河道横面的设计

在河道的横断面设计上,需要对其河堤的下游变化进行河床的断面层设计。硬质河床会根据河堤的面水变化进行河道的断层的控制。同时,在河堤的上游还要做好挡水墙。这样,河堤的稳定性才能更强。

三、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河道岸坡治理方案

1.河道断面整治

纵面整治。河流的纵段面是根据河流上下游的河流生态来维持的走廊。同时,还要保证断面层的畅通。加强河道的稳定性。防止崩塌。考虑到河流的生态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降低河水冲击的势能。抑制河流对凹岸的冲击。

2.河床的位置的确立

泥底疏浚。可以挖除河道表面的污染,清除水体当中的沉积物,减少泥污污染,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水生态环境,选择技术先进、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低耗能疏浚设备,争取有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高定位和高开发精准,清除污染物减少超挖量,减少二次污染的水体泄露。对多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再选取最适合的办法。其通常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将沿岸的和底垫高,形成潜水区域,在潜水区域种植一些湿生植物。②堆砌一个河中的人工小岛。③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的花卉和苗木以及果园基地建设。④将河道两岸的绿化肥料的大小自然石进行疏通,建造一个与河床利于鱼类生长。另外是抛食糊底将,河床上抛洒出钧匀和大小相同的石块或者是卵石来保护河床,石块的大小取决于汀道的流速,让不被水流冲击为主。抛石的厚度可以对河床的床制进行保护,以水流不被带走为准。

3.护坡河道改造

(1)护岸工程的材料选择首先根据河流所在的区域进行条件的协调和划分,将河流景观河护岸进行区分,材料选择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再进行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根据河流的位置,以及他的施工条件和自然条件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考虑材料的性质,以及材料对生态方面的影响,再来决定选取的材质。其次,对材料的选择需要注意按表面形态的多样化,比如自然朴素有动感的良好环境观可以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进行干砌,叠砌和抛块是对石护岸形式和大自然最朴素最自然特点。更需要让人提起的是,石料厂的各种废弃材料以及各种规格不同的石板料可以用来保护河岸来更好地表现出一种古朴自然的艺术感[3]。(2)河道护坡的整治优化、组合河道整治中的各项技术,建立了包括河道断面的整治、河床的处置、护坡改造工程景观设计等相关技术,以建立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河道,为生态水工学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要适应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在护坡的整治上,要结合环境的整体变化进行护坡的加固。让护坡的稳定性得到全面增强。

四、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建设自然化河流

在进行河道的生态建设中,需要尽量保持其河道的蜿蜒性。这样,河道不会在水流的冲击下而被损坏。而且,因为河道的弯曲,其蓄水量需要得到增加,从而使得水流量大幅度的增加。这样,生物的生存空间也会全面性的扩大。对于水体的经度,并对水体的整体容量进行扩增。并对生物的空间进行整体的体系控制。在水资源的控制层面,需要对其河道的水利变化进行自然性的控制,并做好生态性的研究。在河道的蜿蜒性上,要对河道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尤其是在自然河道的设计方面,利用不同的层面角色进行河道的蜿蜒扩展。在自然生态水的建设层面,需要对河流的生态效果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控制。从而使得自然化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更为显著。

2.构筑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

为了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需要对现代生态水网工程进行河道的全面治理。这样,在现代生态的构筑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层面的水网构筑工程进行河道的综合控制。最终使得水网工程得到相应的完善。水网工程体系在构建上,要结合生态的标准进行展开。并利用现代化技术让河道的治理更为良好。让水网工程能够促进河道生态的恢复。

五、结语

河道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下的整治措施分析十分重要,其能够让城市的水质环境得到全面性的改善。在进行生态河道的治理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河道的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还要对河道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做好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最后还要建立河道岸坡的治理方案。让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叶嘉康.关于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

[2]范磊.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0):75-76.

[3]吴俊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22(03):75-76.

篇10

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现状 规划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20-02

从高空俯瞰,黄河像一个巨大的“几”字,盘旋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了九个省或自治区,它们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据统计,黄河全程达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七十九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又因水土流失,支流则带入大量的河沙,致使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作为我国北部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年平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百分之二。而黄河流域约共有1.4亿的人口及2.4亿亩农耕地,都靠黄河水源供给,另外许多重要能源基地也依靠黄河水源的供应才能发展下去。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对我国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它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但是,从1972年起,黄河就常出现断流现象,而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再加上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黄河开始呈现出巨大的承载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摸索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理方案是当务之急,对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评价。它们分别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大致地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作出一个定位。

1.1 总量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黄河流域的地下水流量与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之和,并扣掉其中的重复计算量。首先来看地下水流量。所谓的地下水流量,指的是在特定的流域内的地下含水总量。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汾渭河谷盆地、宁蒙平原引黄灌区以及伊洛河等地区。地表河川径流量则是指在河流、冰川、湖泊等水体中那些由降水构成的水量,而这些水量是时时更新的,并显出动态的趋势。从空间上看,黄河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主要是来自郑州的花园口及以上的中上游地区,形成如此不均匀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于黄河的地理条件造成的。另外,从时间上的分布来看,由于黄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到十月的汛期,因此,黄河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大半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至十月。根据近年的调查显示,由于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黄河流域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已日趋减少,现今其年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可见,黄河水资源总量少,并且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求情况。

1.2 水质状况分析

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也是评价水资源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根据近年有关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中劣III类水资源比例约高达百分之六十,劣V类水资源量也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黄河全流域的水质劣差之程度。另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还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干流的水质优于支流的水质;汛期的水质也优于枯水期的水质。检测出黄河中的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挥发酚、氨氮等,也有极少数河段检测出镉、汞与铅等化学污染物。相对而言,黄河干流的污染比支流的污染严重,其中当以潼关河段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潼关河段全年的河流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而其它河段多为Ⅳ类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调查公告,黄河水资源污染程度列于全国第二,可见其水资源水质状况之劣,此形势的说明也给予我们敲响了水污染防治的警钟。

1.3 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当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量的开采已有三百零七亿立方千米,就地下水的储量开发也达到了九十七亿立方千米,利用率相对较高。其次,已建立各类水库达三千一百四十七座,总库容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此外,引水工程与提水工程也分别高达4500与29000个,建立引黄济青、引黄入淀、引黄济晋与引黄济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除了以上所涉及到的水利工程外,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解决了黄河流域五十多个城镇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为农业灌溉引水与城市工业的发展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更有越来越多的开采项目投入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中去,导致其利用程度已大大高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一个过渡开发的状态。

2 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所涉略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着不少问题,并呈现持续恶化的态势。而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突出表现为:

2.1 供需矛盾尖锐化及其原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已不是一朝之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虽作为我国北部地区供水水源,却只以占全国径流量百分之二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百分之十二的人口与百分之十五的耕地及其它相关的供水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压力逐渐加重,以致供需矛盾尖锐化。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人口的递增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如今其人口数量已高达约一亿。如果任其情况发展,将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更令人惊讶。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均水资源量将相应地递减,难以满足生活所需。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供水量的需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次,是现代居民用水浪费与工农业浪费所致。除了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存在用水的浪费现象外,农业灌溉技术落伍与设备的老化也会导致农业用水的浪费,再有发展高耗水量工业也使得工业供水效益低,出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第三,则是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而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又与一定原因相关的。比如,断流的频发。据统计,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间歇性的断流后,黄河流域的断流现象愈演愈烈,无论是干流或是支流,又或是断流的次数与河道的长度都与日俱增。第四,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黄河流域大多都处于干旱与半干早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加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降水量尚不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之二十七。又因为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不均匀,对地下水的自我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以来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以致破坏了黄河自我调控系统难以恢复。综上所述,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供需矛盾的存在使黄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2.2 水质每况愈下及其原因

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质量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水质的影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了生活废水的排放: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增加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三是农业耕种农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再加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水质得不到恢复、日益下降。另外一方面,则是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得水体自我分解污染物、自我净化的能力下降,更是使得水质得不到改善,导致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3 整治与规划

只有充分了解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后,才可能更好地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个全面的规划,从而展开治理与保护工作。

3.1 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实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制定出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应当以这法律法规为导向、手段进行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以实现管理的正规化。依据法律可以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而统一管理则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问题。

3.2 开源节流,建立节约用水型社会

可以看到,黄河以非常有限的水资源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供水任务,我们必须致力于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等各个方面尽量减少用水量,发展节水型工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用水浪费现象。而以上所提到的,又必须以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基本前提。只有当广大民众都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

3.3 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调蓄。而对入河排污的管理也应当列入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内。应当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减少生活废水与工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加快水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的同时也要防止进一做到防治并重。还可以将市场引入治理工作,激励企业与社会都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中来,使防治工作企业化、社会化,从而扩大防治工作的力量。此外,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减轻黄河的供水压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作出全方位的规划,以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蔺生容,张遂业,黄河,上游,水沙[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黄河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