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中村改造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城中村改造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篇1

【关键字】银川市旧城更新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旧城改造,就是旧城区的再开发,是指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当前银川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促进城市土地科学合理化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对旧城实施全面的更新改造,已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银川市旧城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一是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未能协调统一,旧城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相对空间规划不协调。

二是道路网不完善,路幅宽度偏窄,东西不顺畅、南北联系弱。道路通行能力低下,支路和小街巷连接不畅,未能形成循环网络,通行效率不高。

三是丁字路口多,路口错位交叉比较普遍,不利于交通组织。

四是慢行系统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叉口渠化设计不合理。旧城慢行系统尚不完善,机非难以分离,过街设施缺乏,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干扰严重,安全隐患突出,影响道路整体通行能力。

五是公共交通线网布局不均衡、运行低效、准点率低、舒适度不佳、运行时段短和服务能力不足。公共交通线路过度集中在主次干路上,对主要支路利用较少,线路重复系数过高。

六是停车设施规模严重不足,动静态交通相互干扰。旧城居住小区、各类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不足,原有建筑后退道路空间不足,可拓展的停车空间有限,停车供需矛盾尖锐。部分路段利用非机动车道、车行道划设停车位,加之车辆违停和行人、非机动车占道行驶、越线行驶现象严重,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干扰严重,道路通行能力不断下降。

用地功能布局不合理

一是行政办公用地过度聚集。旧城核心区域和繁华地段大量分布着区、市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吸引了大量人流、车流,造成周围地段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

二是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总量少,分布不均衡。以新华百货、购物中心、东方红商业广场、银川商都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高度集中于新华街核心商业区内,居住区级的商业副中心尚未形成,不能合理疏散购物人群。沿街底商业态重复,对沿路交通影响较大,中低档次的专业市场,聚集了大量人群,对旧城交通环境影响严重。

三是公共绿地总量小,分布不均衡。银川市旧城尚未形成结构清晰的绿地系统网络,公园绿地总量严重不足,较大的绿地仅有中山公园、宁园、怡园等处,分布失衡。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普遍缺乏,人均绿地面积不达标,特别是结合绿地景观建设的观赏性、休憩性健身娱乐活动场地不足。

四是老旧小区房屋建筑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及物业管理问题多。银川市老旧小区住房、直管公房普遍存在建筑质量不高,抗震和耐久性能不佳,缺乏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物业管理滞后,房屋出租率高,老人及外来人口较多,部分小区上下水、采暖、燃气等配套设施老化严重。

市政设施服务水平差

银川市现状旧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及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一些老旧小区的市政设施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多。

对策建议

(一)明确目标,找准原则。以破解旧城交通拥堵顽疾为突破口,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化旧城内部路网结构,调整旧城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统一整体规划,分区、分片推进,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系统化、规范化操作,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发动群众,和谐、稳步、妥善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工作。

(二)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

1、统筹全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在现有四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长远规划城市二环高速公路,加快形成“二环五射”的高速公路网络。首先拓宽改造银青高速公路,整合优化收费站的设置,加快建设贺兰山东路、北京东路向东延伸工程,实现中心城区与滨河新区的高速高效连通。

(2)加快旧城东部路网功能调整。利用原京藏高速公路东绕成段置换替代现有国道109线的穿越通功能,使清和街作为城市内部交通性干道,改善沿线交通环境。逐步将丽景街当前承担的物流运输和过境交通功能调整置换到友爱中心路上,恢复丽景街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功能,同时优化友爱中心路与银青高速公路的交叉口设计。

(3)做好立体交通设施用地规划和预留。在城市出入口方向机过境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的地段,规划预留交通换乘枢纽用地。

(4)建设立体换乘枢纽。结合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将小南门货场、北门旅游汽车站改建为立体换乘枢纽,形成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干,以普通公交、支线公交为辅线,覆盖全城、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2、完善内部路网,力保道路畅通。

(1)延伸城市路网,东西向打通湖滨西街、新华西街、老宝湖路等城市道路,南北向打通进宁南街、鼓楼北街等城市道路。

(2)拓宽道路和加快天桥地道建设,拓宽解放街、新华街、南熏街、清和街、丽景街等人流、车流密集街道,增加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条件成熟的道路可建设辅道。

3、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

(1)有效利用现有学校操场、广场和公园用地的地下空间,改建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

(2)鼓励单位停车场适度开放,错峰使用,加强立体停车场的建设,推广限时停车,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在城市道路两侧施划路侧停车泊位。

(三)调整提升旧城区功能,优化旧城空间格局

1、搬迁机关单位,减少交通吸引。

对老城区现有聚集的区、市两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金凤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周边集中规划行政办公区予以安置,原有旧城办公楼用地考虑规划改建为公共绿地、停车场或公寓、廉租房和公租房。

2、改造市属直管公房等老旧小区。

(1)优先改正南熏路、北京路等城市主干道周边,西门片区(凤凰碑周边)等老旧小区进行更新改造前的详细摸底调查,拆迁改造成栋的老旧直管公房,改建街头绿地和公共停车场。

(2)合并管理相邻规模较小的住宅小区,调整小区出入口设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完善,增加小区绿地等休闲活动场地。

3、升级完善老城商业格局。

(1)对老城新华商圈内的新华百货、购物中心、国芳百盛等大型商业建筑,采用空中连廊连通,减少人行穿越地面对交通的干扰。

(2)对银川商城周边的东方商城、温州商城、南方商城等服装、副食和百货批发同类重复低业态市场适度调整、分散,不再增加新华商圈现有商业规模,在其他条件允许地段规划建设高业态、高品质的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4、结合用地改造,增加绿地空间。

(1)结合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整治,对老城区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建设的老旧小区进行同步改造,规划建设地上为绿地,地下为商业和停车场特色的文化商业区。

(2)逐步拆迁地震断裂带上的老旧小区,规划改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丰富空间层次,增加城市绿化量和开敞空间。

篇2

一、全南县城中村的现状

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1057个村民小组。大部分城中村集中在县城周边规划区内的金龙镇、城厢镇等两个乡镇。

(一)主要特点

一是城中村面积大人口多。全南县城中村共涉及金龙镇河背村等9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其中:处于县城建成区,已经完全没有农业耕地的一类村庄有46个村小组,村民约1745户,人口约6280人;处于县城建成区周边,还有少量农业耕地的二类村庄有10个村小组,村民约376户,人口约1456人;处于县城建成区郊区,还有较多农业耕地的三类村庄有37个村小组,村民约1546户,人口5772人。

二是经济发展基础弱。目前,县城建成区内的许多城中村,为了县城的发展,已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了县城建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这就使得这些村委既没有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又失掉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三是社会保障待遇低。县城建成区内的村民大部分仍然为农业户籍,由于大部分农用地已被征收,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是群众生存环境差。城中村范围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生活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堆放、道路交通不畅。城中村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已成为危房,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城中村范围缺少公建或公益设施,给群众的居住、出行、休闲带来较大不便,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与党的“十”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要求不相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瓶颈”问题难以突破。土地问题事关规划、拆迁和安置补偿等问题,涉及村民的根本利益,是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公认的“瓶颈”问题。因“城中村”现有村落的房屋建筑密度大,道路体系凌乱且宽度小仅容人行通过,城中村改造必然需增加村庄建设用地,一方面由于村庄周围少部分空地均为村民个人所有,村集体基本上无自留地,新增建设用地必须从村民之中征收,相当多的村民对失去自留地后的就业、经济收入等问题十分担忧,在实际土地征收中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村民原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小不一,如对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部分村民不愿腾让宅基地,要求拆一补一予以安置,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建设用地难以满足安置要求。

二是农村传统的居住理念阻碍居住方式的转变。许多村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把“单家独院、有天有地”视为理想居家。他们对新颖、集约化的多层住宅怀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在新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不能适应。

三是城中村改造中的违章建筑处理问题。由于村庄内的违章建筑大多为乱搭乱建,对村庄原有布局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如对城中村整体改造,必定涉及到违章建筑的拆除和补偿问题;对一部分保留的违章建筑户在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按照“一户一宅”宅基地的规定必须收回原老宅基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原老宅基地难以收回,造成土地资源分配不公平,对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造成较大的阻碍。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实行城中村改造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抢抓政策机遇、借势城市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推动城镇化建设提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县城城市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县的对外窗口。而城中村的存在直接影响县城形象,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全县的形象,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所以积极稳妥地解决城中村问题,促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方式转变,使城中村直接融入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地,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目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地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而县城建设又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城市的发展正逐渐从粗放的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改造城中村,盘活效益低下的城中村土地,腾出更多建设用地,缓解土地供求紧张矛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科学合理的城中村改造,将会大大促进城市土地潜力的提高,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通过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会使原来的城中村融入县城,从根本上解决原来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脏、乱、差,生产生活质量低劣等问题,改造后配套绿化、休闲、健身、环卫、物业等基础设施,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村民居住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共享县城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提升县城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村建新村,拆平房建楼房,更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通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将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为凸现城市现代化气息的文明社区,将会变成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扮靓县城,提升县城品位,使县城容貌得到显著改观,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城市现代魅力进一步显现。这样以来,县城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必将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城中村自身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是城中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发展也需要城中村在环境卫生、城建、治安等方面向社会化转变,需要村民向市民转变。对城中村改造,将其城市化,是城中村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一次机遇,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还是从城中村自身发展来看,目前的存在形式都有其严重弊端,如果不加以改造,必然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探讨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各“城中村”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房屋状况等情况不同,经听取较大多数村民及有关乡镇的意见建议,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改造较为合理。

(一)拆旧建新型。即在政府引导下,由村委会组织,由村民自行筹资建设,完成原有旧房拆除,在原宅基地上回迁建设的全部工作。拆旧建新改造模式的优点有:一是不需增加村庄建设用地,村民按原有宅基地面积进行重建;二是不改变村民原有的“生存、生产、生活”模式;三是该改造村民普遍较愿意接受,实施难度相对较小。存在的缺点有:一是由于保持村庄原有建筑布局,村庄道路、排水等设施用地维持原貌,对于布局凌乱的村庄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村民居住环境,出现仅有新村没有新貌;二是部分宅基地面积小的村民,由于满足不了新建宅基地的需求,对改造缺乏积极性。拆旧建新改造模式仅适用于村庄建筑布局较为整齐,原有村庄道路满足要求的村落。

(二)原址重建型。即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对原有村落进行整体拆除,在不严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有宅基地重新合理分配给村民自行进行房屋建设。其优点有:一是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不改变村民原有“生存、生产、生活”模式。存在的缺点有:一是需要得到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同意全面拆除;二是对村庄无房户、多房户的宅基地合理分配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模式适用于村庄规模小,原有村庄用地面积满足村庄整体新建规划用地需求的村庄。

(三)原址商业开发型。即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对原有村落进行整体拆除,在不严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有宅基地在满足规划条件下进行多层住宅或专业市场建设,由村民按原房屋面积比例进行分配。其优点有:一是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对有条件的村庄,可利用地理优势,开发商品住宅或商业店面,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失地村民的经济来源问题。存在的缺点有:一是需要得到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同意房屋全面拆除;二是所建房屋为多层住宅或专业市场,为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此模式适用于原有村民接受居住多层住宅方式的转变,村庄位于县城中心区域或靠近主要道路附近,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路段。

(四)异地新建型。即在原有村庄附近另行征收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用于城中村改造用地。其优点有: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存在的缺点是:必须解决新建村庄建设用地问题。此模式适用于:一是户数较少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将其并入附近较大规模的村庄进行改造;二是对原有村庄建筑密度大,实行拆旧建新、原址重建等改造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村庄,对一部分村民进行易地建设,腾让出的宅基地由国土部门收回,用于安置另一部分村民的改建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五)新征预留型。即政府在征收集体土地中,按照所征农用地面积的10%左右留做村庄建设用地,其余征为国有。块内土地除优先安置原“城中村”范围内村民,剩余土地按照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商品房开发,办理土地证和房屋产权证。其优点有:对有条件的村庄,可利用地理优势,建设商业店面,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失地村民的经济来源问题;存在的缺点是:已完成土地征用的村庄村民意见较大,可能要求政府按相同条件解决。此模式适用于目前还保留有较多农业耕作的村庄。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对县城城中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是县城建设扩容提质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美做精县城,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城中村改造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深化理念。城中村改造表面上是一个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组织变革问题。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经济耕作方式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身份的变更,建筑形态的变化是这种经济形式变化带来的一种表象而已。实践中由于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这种艰巨性和关联性认识不足,往往简单地着眼于建筑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对经济耕作方式的变革,结果改造工作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旧的问题一边在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政府规划在执行中往往走样,致使改造效果有时不理想,有时一改再改,造成很大的浪费。城中村改造的实质就是要改掉城中村,让村庄与城市融为一体。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民变居民、村庄变社区、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为混合经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组织形式、社会保障等方面同时努力,需要民政、劳动、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各个部门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二)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城中村改造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组织领导,成立县级层面的城中村改造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措施,协调解决城中村改造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造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拓宽思路,探索模式。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艰巨任务,要根据城中村不同实际确立合理的改造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改造,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审批改造一个,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保证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与社会和谐稳定。城中村改造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合理调配,兼顾中长期发展,实行“一村一案”。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城郊结合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改造和自行改造。

篇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urbanized advancement's quickening, presented more and more “Chengzhong Village”. not only “Chengzhong Village” has restricted the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lso has brought the huge pressure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order, must therefore carry on “Chengzhong Village” the transformation, realiz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fusion gradually. Right “Chengzhong Villa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 position and the solution measure's research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中村 困境 建议 昭潭乡

key words:Chengzhong Village Difficult position Suggestion Illustrious deep pool township

作者简介:唐逢九,女,汉族,1988年出生,本科大三学生,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生。

一、昭潭乡“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一)拆迁补偿困境。拆迁补偿困境首先来自于土地产权不清,由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土地产权归属难以进行明确划分,对于部分违法建筑的拆迁改造问题,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难以区分土地产权的情况地。同时,昭潭乡现今所采用的按农村集体土地政策补偿的方式,给予村民的补偿安置费往往偏低,加上目前房价上涨,大部分村民买不起商品房。

(二)村民安置困境。昭潭乡在1992年对商贸特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全乡村民已全部完成建制转户。当时,对年满16周岁的村民每人给予7000元的劳动力安置费用,而现今7000元根本难以解决村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另外当时有上千人未满16周岁而至现在以到该年龄的村民没有进行安置,现在进行征用拆迁,导致这一部分人要求安置。而目前对于村民的这种安置补偿昭潭乡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村民安置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三)就业发展困境。由于土地的征用,昭潭乡村民的土地大量减少,而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状态。目前,昭潭乡村民主要依靠出租房屋、小本经营等方式取得收入,较少人员主动在文化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村民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不仅使政府安排的一些就业机会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也给昭潭乡长远的发展埋下了不利隐患。

(四)规划实施困境。要改变“城中村”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合理对“城中村”进行规划建设,如果“城中村”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会给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今后的城市建设带来不便,造成“城中村”改造混乱无序。而事实上这种规划不仅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要涉及到众多村民的意愿以及利益,村民的补偿要求、搬迁地点众口难调等问题的出现给规划问题带来了困境。

(五)财力不足困境。昭潭乡在“城中乡”改造的主要瓶颈来自资金缺乏。无论是村民的拆迁、安置补偿、就业保障,还是“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都离不开资金。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不足,仅靠改造后的土地增值所带来的部分建设资金,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资金的匮乏状况。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由于目前“城中村”改造在我国尚没有形成具体指导制度和体系,城中村改造的很多政策尚无先例可循,为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开展,笔者建议首先对以下几个重大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解释:如旧村居民宅基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法律依据;违章建筑的界定;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城中村”改造规划指导方案;“城中村”改造资金支持政策等。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村落进行具体分析,按照“一村一方案”的方式,对各个村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尽量照顾旧村居民的利益。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做法,对规模较小、区位较好、问题较少的旧村先进行改造,为其他旧村树立榜样,然后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旧村改建项目,最终从总体上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三)提高村民就业能力。为了保证“城中村”改造以后的社会稳定,除了让村民安居以外,还应当保障村民的生活来源,这就需要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昭潭乡村民素质普遍不高,因此,让这些失去了土地的村民去从事二、三产业,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政府一方面要保障他们的生活,积极实施养老保险,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组织村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村民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规划管理。规划设计要统一切具有长远眼光,着眼于城市自身的品味和特点,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和眼前利益随意进行开发,要确保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城中村”改造和谐两者的双向平衡。

(五)拓宽资金支持面。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优惠招商制度,在对招标的开发商加强管理的同时,对此类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开发商的经营风险,保障其获取一定的经营利润,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来,使旧村改造得以顺利实施。

总之,在“城中村”改造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实现人民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城市规划符合城市品位,开放建设互利共赢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月红,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初探――以广西西林县为例,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0期

篇4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现状;障碍;改造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vill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is a common effect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city two yuan management results.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 in city has affect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towns and villages must be used in crunch time.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villages and the status quo, formation reason of village in c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order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re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the status quo; disorder;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0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村镇建设、旧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能够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是提高农民向非农化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我国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对村镇进行了规划。

(一)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村镇逐渐被城市包围。虽然这些农村已经包含在城市中,但是村民的户籍、土地权属、行政管理体制等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有的农村形态。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进行介绍:

第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城市周边的村庄逐渐被城市所包围。但是,城中村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报率却很低,加上城中村改造包括农民的拆迁和社会保障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改造难以顺利地开展。

第二,由于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再加上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情况很复杂,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很难顺利的开展。再者,因为没有政策要求开发商从自己的经济效益出发,开发商不会涉足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使得城中村改造计划被搁浅。

第三,城中村改造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完成农民的拆迁问题以及对农民的经济补偿等问题。再者城中村的改造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妥善安排农民的就业问题和保障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另外,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许多农民对城中村改造问题有抵触情绪。

(二)城中村的现状

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耕地都被征用了,村民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耕种。但国家并不能该所有的村民安排工作,这就导致村民必须自己寻找工作,这就要求村民慢慢适应城市的生活。

2)村民的居住环境差。由于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使得城中村的建筑密度过大,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房屋建筑结构简单,高低不一,土地利用率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环境绿化几乎没有。

3)人口密度过高,社会治安混乱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到城市来谋生存,求发展。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外来人口很少能在城市中定居,而选择了城中村,这就导致了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过大、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征

4)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城中村中的供排水、供电、供气、消防系统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达到村民的需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城中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点等设施不足,村民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城市。

(三)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1)因为城中村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村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随意建造搭设出租房屋。再加上城中村不注重环境卫生,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阻碍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对城市的交通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由于城中村实行的是农村管理制度,城中村的街道管理不按照城市建设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城乡管理体制的不统一,导致城中村的规划不合理,管理混乱。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精神面貌,对市容市貌造成了不良影响,降低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3)由于城中村的改造美誉整体规划和统一要求,村民自行设计自家的院落。房屋高度低,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占有率高。并且,城中村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优越,但发展落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4)由于城中村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村民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村民拥有土地资源,所以村民往往采取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方式获利,以此来满足生活需求。精神文化相对匮乏,生活质量较低,不能使用城市的生活节奏,严重阻碍了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第一,对城中村的农房建设和旧村改造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1)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布局,统一规划土地,实现城中村向城中村发展的进程。

(2)改造过程中,加强规划管理,遏制违法建筑,随意搭建,建设统一的中高层居民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城中村的改造要符合村民的需要。定位要准确,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是原有居民和外来户从中获利,才能降低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抵触心理。降低改造难度。处于人性化考虑,尽量保留城中村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征。

(4)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法规、法律、配套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对违法建筑的处罚力度,建立农房建设报建制度和备案制度,规范程序,严格贯彻落实。     (5)已建成的房屋必须符合文件规定,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只有合法的房屋在城中村改造时才能获得补偿。针对未建或在建的农房,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符合的也要拆除。

 (6)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严格控制,对拟改建项目和正在改建的项目都要逐级审批。改造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建设过程中对整个施工过程都要有效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对规划、土地、建设相关手续齐全的建设项目才能颁发房屋产权证书。只有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每一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诚征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7)由于城中村的道路不能满足城市对道路的要求,所以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对道路的建设应该归纳到城中村改造统一计划中。按照城市对道路的需求进行建设,来满足当代城市建设的需求。那些已经建好正常使用的道路应该由城市道路维护部门进行保养。没用开放使用的道路交由办事处、居委会进行管养。         (8)由于城中村村民的耕地已经丧失,村民主要靠集体分红和出租房屋作为经济来源,因此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很感兴趣。所以在做拆迁补偿时,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补偿制度,避免随意提高补偿额度,这样就会使村民提高补偿额度,还有钉子户的出现,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除了经济补偿以外,政府应该开办急速教育机构,通过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工作技能,让村民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再者就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等,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保障。

     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通过对城中村出现的原因、现状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城中村的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刻不容缓。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不仅是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求并且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健康、文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城中村的经济结构和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是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需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同样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建生,郑立志.“城中村”改造的效益分析[N].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7(2):27-28.

[2] 金兆森等主编.村镇规划[M] 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23-224.

篇5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途径;城市规划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村庄向城市变迁。然而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重要事实是,部分村庄不仅没有被城市化发展所“终结”,而且还被城市所“包围”,并且还依然保留和实行着农村管理体制。城中村现象在我国不是孤立个别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现象便日益普遍。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变快,城中村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尖锐。以奉化市为例,奉化长汀村因为人居密集、房产性质多样、民情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城中村改造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就论述奉化市城中村改造途径做了研究,提出了几种改造途径。

2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难点

2.1 规划建设问题

城中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状况差。不仅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也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如在奉化城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长汀村,曾是当地最大的城中村也是奉化市最典型最亟需改造的城中村。这里人口密度大、房屋大多年久失修,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市内的几条干道都通向这里,而到这里又“戛然而止。给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不便。

2.2 城中村的宅基地问题

城中村土地产权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最主要问题,也是最大的障碍、难点。政府要收回城中村土地的规划控制权,城中村居民对原有居住土地的使用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对于城中村这样人口稠密的地区,对于政府、开放商开发政策下较难获得赢利。

与任何一种交易―样,城中村产权出售这笔交易能否达成,关键要看价格,具体说,政府、开发商出价能否为城中村的居民所接受,也可以反过来说,城中村的居民的出价是否能够为政府所接受。而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在定价上。

2.3 体制的问题

城中村存在许多的社会、政治遗留问题,使得城中村未能纳入城市管理的轨道,在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而随着城市的二元发展,这些问题越积越多,如户籍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点。

2.4 资金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城市规划问题,无论是居民的安置,房屋的拆迁,还是城中村居民政策的变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奉化市政府不可能承担如此大改造费用,而对于开放商来说,在缺少赢利的驱动下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本。

3 城中村改造途径研究

3.1 市场主导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

政府不直接介入城中村的改造。这是因为,如果以政府作为项目改造的主体,不仅要有巨大的建设投入之外,还将承担大量的补偿包袱,背上沉重的财政压力,同时这种以行政强制力为后盾的手段会引起城中村农户的反感、抵触。因此,政府可以尝试从拆迁补偿的纷争中解脱出来,通过统一规划,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极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项目的改造。允许其他开发单位参与改造,但需经改造项目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这种做法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拆迁补偿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但考虑到开发单位合理的利益需要,政府需在规划或地价改策上作出进一步的调节。

3.2 统―建设、成片改造,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分散的“据点”式开发或“把肉吃了,留下骨头”式的零星插建,奉化市改造还可以依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来进行统一建设、统一改造。同时,为了保障城中村改造得以实现,还应确保城中村统一或分步规划改造的基本地量。同时,城中村改造事关农民经济来源、外来务工人口的住房及社会稳定,其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同时,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纳入全市统一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防止造成土地供应失控,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冲击

3.3 运用基准容积率和地价杠杆对城中村改造实行双重调节

用基准容积率和地价杠杆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多方位的调节应该是政府针对辖区内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容积率――基准容积率,就具体的改造项目而言,对基准容积率高于规划容积率的那部分项目用地实行优惠地价政策,对高出基准容积串的那部分项目用地收取全额的甚至更多的地价。这样可以调节奉化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整体开发强度在可以接受、掌控的程度上。同时还可以促进平衡各城中村居民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违法滥建行为的发生。

3.4 采取房地产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进行改造

一般来说,房屋拆迁补偿有房地产产权调换(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考虑到奉化市城中村现状以及广大农户对城中村改造的意愿,应实行货币补偿与房地产权调换相结合的方式,并规定补偿给农户的房地产而积不得超过一定标准,对于超出部分一律实行货币补偿或采用人股分配红利的方式彻底解决。

4 城中村改造途径的注意事项

4.1 政策配套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

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改造涉及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奉化市城中村改造应配套出台有关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劳动就业及来来发展等方面问题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同时,加大政策的推进力度,使“村改居”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从根本上消除村民的思想顾虑,为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加强市场引导

城中村改造能否吸引到充足的资金是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依靠单一的资金来源显然是不能整个改造和建设项目的。建议更多地强调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和组合化,利用市场引导机制,吸引众多开发单位参与改造,不但会使改造工作顾利进行,而且也将促使奉化市城市建设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4.3 注重科学的改造规划

科学规划是城中村的发改造规划是前提,城中村改造,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规划研究,结合奉化市市总体现划要求,充分协调多方意见,均衡各方利益关系,仔细推敲落实各类用地空间布局,提出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规划方案,确保规划方案落到实处。

5 结语:

奉化市城中村的改造涉及数以万计的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同时也涉及居住在城中村外来务工者的利益,而且还会涉及政府、地产商等等单位的利益。城中村的改造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功能,城中村居民的市民化,则是城市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城中村的改造问题不仅仅是拆迁安置的问题,也不是单靠资金、政策手段能解决的,城中村的改造必须从科学、宏观的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对改造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弦,刘谷一.谈城中村改造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J].三峡大学学报,2008,5(12):102-104

[2]E.F.舒马赫(E.F.Schumacher) (英).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吴亮.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2(7):231-234

篇6

(深圳供电局罗湖分局,深圳 518020)

摘要: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各地城中村,导致城中村用电负荷暴增,残旧的城中村电网以及各种违法用电行为使得城中村用电陷入频繁停电的困局。该文通过对城中村用电现状的描述,分析造成用电困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城中村用电困局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 城中村;用电困局;措施

中图分类号:V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46-02

作者简介:陈泰霖(1988-),男,广东普宁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配电管理工作。

0 引言

近些年,随着各地城中村建设的迅猛发展,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城中村台区的用电负荷急剧增长,在用电高峰期间,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网等相关供电设备严重过负荷运行。如何破解城中村用电困局俨然已成为供电系统的一道难题,而其中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城中村用电难题尤为严重。

1 城中村用电负荷现状

目前,广深两地的城中村普遍存在人口密度大、用电密度大的现象,城中村内电力设备及线路老化严重,且供电线路以架空线居多。电话线、网线、有线电视线等各种线路缠绕在电线上,像蜘蛛网一样盘踞在头顶的现象屡见不鲜,用电安全隐患较大。由于用电负荷连年增长,城中村配网更新改造跟不上用电规模增长,从而造成迎风度夏时期屡有停电现象发生。

2 造成城中村用电困局的几个原因

2.1 外来人口剧增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猛扩张,一线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口急剧增加,城区内高昂的房屋租赁价格及较高的物价水平使城中村成为生活成本的价格洼地。因此,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分散在城区各处的城中村,随着租户越来越多,城中村人口密度急剧增长,并导致用电量的快速增长。

2.2 大功率电器使用率提高 目前居民收入年增长率远超电价增长率,电价占我国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趋势明显。因此,夏季城中村居民对空调的使用率大大提升,由供电局负荷监测系统监测数据可知,迎风度夏时期,每晚十点至凌晨一点是用电负荷最高的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是大部分居民进入睡眠的时间,而炎热的天气及高温使空调成为降暑首选,到夜间随着温度逐渐下降,用电负荷也随之下降。这一用电规律在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比赛期间更是得到最佳证实,由于世界杯比赛大多于凌晨进行,因此比赛期间的用电负荷高峰时间段通常会延长至凌晨四点。除了空调,电热棒、电热水壶等大功率电器广泛使用也加重了用电高峰期间的用电负荷。

2.3 城中村违建现象严重 城中村村民的违建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村民违法将房屋分割成若干小屋,形成隔板房,通过增加租户增加租赁收入,这种隔板房存在极大用电安全隐患,屋主私自改造房屋用电线路,租户也大多漠视用电规范私搭乱接,往往容易使线路烧毁引起火灾。二是村民在自己原有的宅基地上不断加建房屋或者违法加盖楼层,挤占原本就不大的公共空间,加剧安全隐患。同时,为了提高房子租金,高层小楼宇还会加装电梯。因此,这两种违建现象都会使城中村人口密度增大,用电密度加大,从而大大增加用电负荷。

2.4 偷电现象严重 城中村楼宇密集,除了主干道稍微宽敞,大部分楼宇之间间隔较小,甚至形成握手楼,且由于城中村电力线路以架空线居多,许多沿墙架设的线路经过居民窗户前,部分用户为节省电费,通过私拉乱接获取电力供应,造成严重偷电,从而导致配电设施在用电高峰期严重过载、频繁停电。以深圳罗湖区湖贝村为例,该片区存在大量“三小”用户(小工厂、小作坊、小商铺)。众多耗电量惊人的小作坊、小工厂隐藏在居民楼中,挤占普通居民的用电资源,且海鲜市场、商铺成群,握手楼大量存在,架空线路凌乱,私搭乱接现象普遍存在,是偷电事件泛滥的重灾区,近年来新增的变压器几乎全部过载。

2.5 新增变压器无地可建 由于违建造成城中村用地紧张,许多原本的供电走廊已不复存在,且城中村地产为村民带来巨大收益,因此村委会大多不愿意向供电局提供新的变压器及配电房用地,从而造成新增变压器无地可建的尴尬局面。新增变压器找不到安身之所,不少经过反复勘察选定的地点,临到施工时,又会因村民认为变压器与房屋距离过近、噪音及辐射较大等缘由遭到阻挠。为了遵循配电变压器使用规范,城中村变压器最大容量一般不可超过1250kVA,供电范围也不宜过大,种种原因都造成城中村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供应受限。

2.6 箱式变压器的局限性 目前为了在城中村中节省用地,供电局为城中村新增的变压器多采用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即是将传统变压器集中设计在箱式壳体中,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重量轻、低噪声、低损耗等优点。但是箱式变压器也有其缺点,一是其负荷开关浸在油里,油被电弧碳化、分解,产生乙炔等有害气体,使其性能下降,从而容易发生低压负荷开关跳闸。二是由于箱式变压器长期处于太阳的直晒下,影响塑壳断路器的散热,使得断路器不能正常开断负载及短路电流,容易引发高压侧故障。在炎热的夏季,箱式变压器这两个缺点就更是被放大,因而在同等情况下,所能承受的负荷比室内变压器要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中村用电难的问题。

3 破解城中村用电困局的几点建议

3.1 实行“公改专”及用户自筹资金建设台区 所谓“公改专”,是指将公用变压器台区中 “报小用大”的非居民用户用电,通过用户自己投资设置专用变压器供电的形式,避免与居民生活争电用。用户自筹资金建设台区则是针对城中村地区利用居民住宅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用户,实际用电负荷未达到专用变压器供电标准的,通过用户自筹资金联合建设台区的措施,将其用电负荷迁移出原公用配电变压器。在政府对于城中村违章建筑用电政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该方案可以作为折中办法缓解城中村用电难问题。

3.2 限制违章建筑的用电负荷 解决违章建筑用电问题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明确违章建筑用电的相关政策,供电局应积极配合政府对违章建筑进行断电。其次,供电局应组织人员不定期巡查违章建筑的用电情况,对私拉乱接、转供电等非法现象,一经发现坚决拆除;第三,加强用户报装资料的审核,凡“三证一书”(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不全的用电申请一律不予受理,对于新增违建房屋及进行隔板房改造的业主所申请的新增报装用电坚决不能批复,对已接受申请但未送电的建筑施工用电用户进行摸底排查,如有“三证一书”不全等违法情况的一律停止办理相关业务。

3.3 利用城中村改造项目解决变压器用地问题 长期以来,城中村的建设都存在着无序性、盲目性等特点,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城中村配电网络的改造与重建,电网建设及电力设备安置都存在着征地难这一老问题。为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市化进程,近年来各地政府普遍推动各种模式的城中村改造计划,供电企业应利用好这一契机,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通过城中村改造项目解决变压器用地问题。

3.4 调整变压器分布结构 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增加变压器用地的同时,供电企业也应积极调整城中村变压器分布结构,依照城中村土地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在不影响供电可靠性及用电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在城中村外围新增变压器,结合原本处于村内负荷中心的原有变压器,形成“以中心辐射为主、外围补充为辅”供电网格化模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因土地问题而与村委产生的摩擦,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捷。

3.5 坚决打击偷漏电行为 打击偷漏电行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供电局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在改造项目中对老化的电力设备进行改造,并对电网进行重新规划,将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电缆直埋敷设,增加用电安全性,尽量减少沿房屋墙壁架设的架空线路,尤其是表前线路应加装套管,增加偷电难度,从源头上杜绝偷电行为;二是加大用电检查力度,联合政府进行用电检查,供电企业没有执法权,能做的工作有限,但还是应该继续加大反偷查漏工作力度,对私拉乱接、转供电等非法现象,一经发现坚决拆除。

4 结束语

城中村电网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一个城中村的电网容易,但要改造所有城中村的电网并非易事,其中所牵涉到的建设维修资金问题、产权问题、协调问题等等都是解决城中村用电难题的关键。要彻底解决城中村用电难问题,还需要在政策上进行研究,明确对历史遗留及新增违章建筑的供电政策,以便供电局能够根据城中村实际用电需求,合理安排电网建设投资以及用户用电负荷接入,保障民生用电。城中村用电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与电力系统改革结合起来,明确用电执法的主体及权责,使用电、供电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的用电困局。

参考文献:

[1]李刚.南方电网公司破解城中村用电困局[N].南方电网报,2012-11-24.

[2]吕楠芳.城中村用电困局难破[N].羊城晚报,2014-02-28.

篇7

关键词:高度城市化;全面改造;公共基金;利益均衡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城市发展已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高度城市化地区在面临土地与空间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历史条件下,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演化、经济结构调整、环境改善关系紧密,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高度城市化地区旧城改造出现的普遍问题在于旧改资金不足、开发商与被拆迁人矛盾突出、土地超强度开发、中心区空心化、全面改造与综合改造不协调等。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全面改造模式是解决旧城改造难题的关键,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制定政策和创新体制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快速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中村的形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郊区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征用,由于未开发建设用地开发成本和开发效率远低于和优于已建成区更新改造,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远落后于快速扩张的城市地区,因此造成城市包围农村的独特现象。

从根本上看,城中村的形成源于外在的快速城市化和内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快速城市化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形成城中村沦陷,成为外来劳动力廉价聚集的“贫民窟”;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的近郊区的政府不愿意放弃对这些行政村庄的管理权,而城市的政府部门因城中村改造资金、规划、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城中村开发建设和管理没有热情。最终形成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了城市中的“孤岛”。

三、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建设问题

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一方面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城市发展“储备用地”。城中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利益的非均衡分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城中村以其廉价私房为外来人口提供居住场所,但城中村在基础设施投入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存在严重的消防、治安隐患,使外来人口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2、城市改造投资分配的非均衡性。旧村区位条件好的一般实行全面改造,开发利润较高,是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的新宠;而区位条件较差的因可开发性较弱,改造意愿不足。城中村改造的不均衡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3、改造主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城中村改造成本高、相关者利益复杂,各方利益博弈盲目追求相关者利益造成旧村改造对城市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高密度开发,忽略城市生态和文化在内的整体理性,破坏城市整体功能结构,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和历史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布局形成新的紊乱,阻碍城市发展。

四、城中村改造土地价值超额提升与改造主体利益博弈研究

1、城中村改造土地价值超额提升内涵。城中村是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现象。而城中村土地价值因快速城市化和城乡二元结构进入土地价值“洼地”。城中村改造的实质是对城中村土地价值的释放。城中村改造土地产出投入比远大于一般状况下的土地产出投入比,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周边成熟土地价值对城中村土地价值具有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城中村分享城市价值提升的结果。

马克思地租理论级差地租Ⅱ表明土地价值与对土地投入有关。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土地开发投入促使土地价值不断提高;而城中村土地因缺少投入,土地利用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土地价值较低。但土地的替代性决定了土地价值具有连续性,城中村土地价值会受到周边土地价值提升的支撑而自然提升。同时,区位价值取决于整个片区的区位价值和周边区位发展状况,具有协同的和共振的特征,相邻区位土地价值具有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城市价值是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统一,是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经济、社会诸方面价值的统一,是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与未来预期价值的统一。城中村作为被包含在城市空间内的单元之一,与外界不可能孤立存在,相反会以其特殊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功能,分享城市价值提升的收益。因此,城中村土地价值超额提升的内涵就在于城市整体价值提升。

2、旧城改造主体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主要市场化的改造模式(即开发商或开发商+股份公司改造模式),涉及主体有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其利益分配分别表现为土地出让金、开发利润和安置补偿,但存在利益不均衡性。

(1)政府公共管理角色与公共利益湮灭。政府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是公共管理者,对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旧城改造中城市政府却存在显著的角色错位、缺位和越位等偏差,钉子户、补偿不到位、安置房质量差等问题都体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失;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土地出让金只实现国家投入成本的回收,但城市价值提升带来土地超额升值部分并未转化成公共收益。

(2)开发商的中介特征与超额收益。开发商在土地开发中以其资本优势取得土地进行开发,而开发的房地产真正的产权人将是业主,所以,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真正承担的是中介角色,提供垫付资金和组织建设。但其地产开发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银行利息远低于房地产投资收益,所以银行资本利息以外的收益被开发商占有,也占有了政府忽略的那部分超额提升价值。

(3)被拆迁人的安置补偿超额实现其财产损失。在城中村改造中,安置补偿是对被拆迁人财产损失的一种补偿行为。而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村民借助城市经济繁荣,违法占有宅基地或增加私宅面积进行出租经营,同时相对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拆迁补偿标准更高,致使在改造时对村民安置补偿额度巨大,一夜暴富成为旧改安置补偿的代名词。

五、基于利益均衡的城中村全面改造模式:公共基金+项目管理公司

1、“公共基金+项目管理公司”改造模式的特点。基于当前高度城市化区城中村改造利益分配的均衡性,笔者提出公共基金投资与项目管理公司开发运行的改造模式,该改造模式特点如下:

第一,公共基金收益将城中村改造土地超额收益转化为全社会利益所得。旧改公共基金主要引入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政府旧改投资债券等,投资收益将用于社会公共福利,取代开发商借用银行信贷资金获得超额投资收益,将城中村土地价值超额升值部分转化成公共利益。

第二,项目管理公司还原开发商的中介本质降低城市价值的耗散。项目管理公司以管理费用取代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利润,减少城市价值向社会利益转化的损失。

第三,该改造模式能综合发挥政府公共执行力和项目管理公司经济技术管理能力。该改造模式实质是政府主导,项目管理公司的一种改造形式,在改造中,政府能有效控制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强度,切实使城中村改造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科学进行;另一方面在税收、地价、被拆迁人安置等优惠政策上具有统筹安排的优势。

2、“公共基金+项目管理公司”改造模式运行机制建议。首先,规定投资基准收益,加强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督审核力度。规定公共基金基准收益,保障公民财产的稳定增值;另一方面公共基金关乎社会安全,公共基金利用也具有利弊两面性,具有较大风险,因此在公共基金投资中应加强资金运用的监督与审核力度,防止公共财产的损失。其次,采取项目管理公司信用审核和准备金制度。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中村改造关系复杂,任务艰巨,利用公共基金进行城中村改造具有一定风险,因此改造主体须具备相当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以及良好的信用水平,为保证公共基金的安全性和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必须实施项目管理公司信用审核和准备金制度。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新宏.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篇8

[关键词]“城中村”;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马继迁,江苏工业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16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76-03

“城中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内学者从地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经济、社会等角度出发,对“城中村”现象,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研究领域

(一)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和诠释

1 关于“城中村”的内涵。“城中村”被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学者们对“城中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代堂平从地域、社会关系角度认为:“城中村”是指从地域角度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就其社会属性来讲,仍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李俊夫从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角度认识:“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张建明从外部景观和思想观念角度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2 关于“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田莉认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和政府调控力度的不足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李立勋将原因归结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成为“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吴晓则认为,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造成了“城中村”问题。周大鸣、郑庆昌等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主要原因。李培林指出,“城中村”的产生归结于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以及“类单位制”的块状管理。蓝宇蕴认为,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村落共同体的利益性内聚是形成“城中村”问题的关键,非正式经济是“城中村”赖以兴盛的体制外支柱,而村落历史的认同感则是“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3 关于“城中村”形成演变机制。对于“城中村”的形成演变机制,很多学者都作了探究。张建明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城市发展提供了总动力、土地制度成为主要因素、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成了加速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是制度壁垒,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中村”。李立勋认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及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演变。常辉从空间扩张、体制竞争和城乡文化交流三方面分析其变迁演变的机制。

4 关于“城中村”的类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分类。张建明根据广州市“城中村”的资料,把“城中村”分为三类: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常辉对西安、广州的“城中村”进行分析对比后,归纳提出了目前“城中村”三种主要发展阶段的形态类型。李培林按地理位置将“城中村”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城外村”三类。吴晓从社区构成和组织的角度把“城中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同乡、同村、同业或同族为群体聚居,以地缘、亲缘、业缘为基本纽带的缘聚型聚居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另一类则是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性纽带或产业体系、居民来源混杂的混居型聚居区。

5 关于“城中村”的文化观念。李培林、周大鸣等认为,“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具有被动性和激进性,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明,村民难以适从;物质财富的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中青年村民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丘海雄提出“二世祖”等概念。刘钧演认为村民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的没落,法律意识的淡薄日益成为“城中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关于“城中村”治理的研究

1 总体性治理思路。田莉、房庆方等从村镇预先规划、城市发展统一开发,出台规范“城中村”法规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总体性治理建议。李弱通过分析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实例的经验教训,提出目前“城中村”改造应注意到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需要。李培林则认为,“城中村”改造的困难不仅在于生活改善,也不仅在于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网络的重组。韩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的动力“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城中村”改造要调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

2 具体治理模式和策略。张立生认为,可以在新城建设或城市用地扩展时引入农业景观,将“城中村”改造成“都市型农业社区”张建明和李立勋等强调对“城中村”建设景观进行改造,从分散、混杂、设施不足、居住环境差的传统农村聚落,转变为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人居环境,流程为“拆迁一补偿一重新安置”。郑静、郑庆昌等提出自上而下的“撤村改制”模式,即直接用城市管理体制取代农村管理体制。陈鹏认为,在政府职能上应从政府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在土地制度上应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在改造模式上应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优惠政策上应从宽建设向宽用地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应从强制管理向协调管治转变。

二、研究视角

梳理学术界有关“城中村”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于“城中村”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共同体”、“社会变迁”等三个视角。

(一)社会问题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城中村”现象的学者比较多。他们认为,“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在现代大都市中,“城中村”几乎成了“脏、乱、差、黄、毒、赌”的滋生地,因而多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建议政府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中村”的治理或管理。

代堂平、李俊夫等学者从犯罪、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环境卫生、文化冲突等方面论述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目前“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在“城中村”内,“发廊”林立,赌博盛行,吸毒猖獗,黑帮肆虐,各种恶性案件不断。二是潜伏严重火灾隐患,“城中村”内街内巷狭窄弯曲,根本无法满足消防需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

不堪设想。三是规划管理严重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形象,制约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二)共同体视角。代表性的学者有李培林、蓝宇蕴等。他们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对“城中村”现象作了“类型化”的研究。李培林认为,“城中村”是一个“村落单位制”社区,并存有坚固的“社会关系网络”。“村落单位制”是由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村落管理制度下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也是以往“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延续。二是村集体经济产权下的股份分红(资源分配)。首先是按村籍分配,其次是按工龄分配,这种分配本身体现了“单位制”的某些功能。

蓝宇蕴认为,“城中村”是一个“新都市村社共同体”。这种村社共同体是与传统小农村社共同体相对应相区别的一种村社型组织,特指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村社区以行政村庄为边界,建立在非农产业经济基础之上,并在非农化过程中依赖自身的经济、权力、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等资源进一步凝聚起来的共同体组织。“新都市村社共同体”是弱势的农民村民走向城市的“新社会空间”或“过渡地带”。

(三)社会变迁视角。代表性的学者有周大鸣、孙庆忠等。周大鸣对广州市南景村50年来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南景村从一个市郊的农村变成现在的“城中村”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南景村是一个“都市边上的村庄”,农村社区特征明显,村民全部为农民,并与全中国的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南景村是一个“都市扩展中的村庄”,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大量被征用,人口增多,非农产业发展快,村民的消费习惯在向城里人看齐;90年代以后,南景村变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已基本没有耕地,同时体现了与一般“城中村”所共有的一些特征。孙庆忠也对南景村50年经济变迁的基本形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城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南景村,经历了地主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集体化时期的土地公有、村社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和以股份制为标识的经济共有等几个发展阶段。南景村的变迁轨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

三、总结与展望

篇9

[关键词] “城中村” 商业形态 更新研究

一、“城中村”商业形态的特点

1.具有“城中村”特色的商业服务设施

在“城中村”中,主要存在的是自发形成的商业服务设施,很少甚至没有公共的文化娱乐服务设施。以沿街小商铺为主要模式的商业街在“城中村”社区空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中心自然呈现出带状分布特点,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发组织功能,是“城中村”商业服务的特色。表现有:

第一,很容易改变经营内容,比如说卖饰品不景气,过一段时间可能要卖百货;

第二,商铺很容易易主,今天这个老板在这经营,明天可能就换作另外一个生意人;

第三,如果现有的门面房不能满足需求,那么会有新的临街住宅改造成门面房,但如果大家都不在此开店的话,就会作为住房租出去。

第四,由于“城中村”缺乏公共开放空间,街道便承载了社区中心的大部分功能,并成为村民聊天、休闲、散步的场所。

2.人口组成情况

在对西安市“城中村”调研中,发展成熟的“城中村”外来人口都是本村村民的几倍。如地处西安南二环边缘的草场坡村,其中本村村民约占总人数的20%,租住的外来人员占80%。其成员组成如图1所示。

3.商铺租金情况

“城中村”主要交通道路的人流量相对其他位置的人流量要多,相应的租金也有差别。在草场坡村通向村口的主要街道,一间15平米左右的商铺,近几年一直保持月租金1000的状况承租。位置稍差的街道商铺基本在600-800左右。在大明宫家居城附近的东木塔寨村,一间房达到月租2000元,村民一个月单靠房租收入上万。

可以看出,处于位置优越的地段,不仅保障房子出租率,也能使其中的商铺价格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房东收入。

4.商铺形态

“城中村”中的商业大多都是“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形式,而且几乎都是自发形成的。

从“草场坡村”调研中可以看到,一条主要街道的54家商铺中,有48家是属于商住混合型;另外一条主要街道的44家商铺中,有37家属于商住混合型。但是,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事先考虑到商业需求而设计的,基本上都是根据村民的需要自己改造。村民根据自己家里住宅的布局,将底层的房间打开作为门面房,形成“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居住模式。

5.商铺经营种类齐全

商业服务项目种类全,数量多,在这些项目中,餐馆及食品店、日用品商店、所占比重较大。由于这些商业服务设施以私人经营为主,规模较小、任意性、变动性很大。

二、“城中村”商业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商业形态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而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形态纷杂,主要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商铺形态不固定,流动性大,但是能够满足居于其中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从商业功能,环境状况和规划状况方面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

1.商业功能不全面

“城中村”商业种类繁多,商业气息浓厚。外来商业介入快、自由灵活。但是功能不全,一些商业活动介入困难。由于租金税费等问题,导致许多低利润的商业服务项目无法进入。特别是新鲜蔬菜、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在“城中村”社区内不能得到满足。

2.环境状况差

大部分“城中村”的环境状况很差,缺乏统一的管理,社区服务意识差。沿街的小型餐饮店卫生状况差,管理混乱,大都没有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垃圾随意扔,即使有垃圾站,也是随意地在街道的一个角落存放,容易滋生病菌。

3.规划状况

由于“城中村”由自然的原始村落演变而成,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被包含在城市中,成为都市中的村庄。近些年,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随意地改建、扩建自己的住房,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现在“城中村”中住宅层数、住宅间距、住宅类型不规整的混乱局面,而底层的商铺随着住宅、街道的改建、改造,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立面。

三、“城中村”商业更新原则

1.更新的定位

在“城中村”商业更新中,定位“城中村”的商业形态应针对居住人群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以此来确定商业项目的辐射范围及影响力。在“城中村”调研中,大部分第一代人由于原始耕地的消失,都没有正当的职业,第二代人中部分有固定的职业,还有一些做个体商贩。但是调研发现,长期以来的城市化生活使村民的观念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要彻底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不仅考虑外在形态上更新,还有生活方式,精神思想上的更新,这是保证更新改造成功的前提。

2.更新的延续性

“城中村”更新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历史和现状,协调村里物质环境与村里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俗,继承城市在历史上创造并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各类资源和财富。这是延续并发展城市文化特色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更新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3.更新的阶段性

“城中村”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改建都不是最后的完成(也从来没有最后完成),而是处于持续的更新之中,应当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城中村”更新应该从现状出发,区分不同的情况,分类分阶段的逐步进行。

四、“城中村”商业形态的更新策略

1.再现街道商业生活的繁荣

在“城中村”的改造更新中,应当结合村落的传统乡土文化,再现街道商业生活的繁荣。如特色商业街、小吃文化街、民族风情街等,这样既满足村中商业经济利益的需要,也使村落的内在文化特征保留并遗传下来。

2.交往、娱乐空间的塑造

调研中发现,“城中村”中基本没有专门的娱乐、邻里交往空间,因此,在“城中村”商业更新中重新塑造交往场所,促进村民的心理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村民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村民可以在交往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强化区域认同感。

3.合理利用村中资源

改造“城中村”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应针对“城中村”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例如有的“城中村”由于传统文化遗留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的保留下来,建立特色文化旅游观赏区,一定范围内保留村中原始的文化资源,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城中村”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城中村”不是单纯的物质体系,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体系、经济体系、社会文化体系的综合体。“城中村”改造不单是物质形态上的转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城中村”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城中村”的全面城市化。

参考文献:

[1]陈鹏.“城中村”改造的策略转变.规划师,2004,5.

[2]周锐波 阎小培.“城中村”文化透视,规划师,2004,5.

篇10

关键词:城中村;消防安全感;社会安全感

一、调查居民消防安全感的重大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如中国大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版图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其中,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城市里的村庄”。 广州城中村,观其祠宇千年,庙堂巍然,积淀着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城中村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就是最贴切的形容。

2012年3月1日上午,广州市召开2012年度消防工作会议。会上,副市长谢晓丹直言点名批评石牌村。谢晓丹说,一遇到火灾,没有消防栓,消防车无法进入,只能接水管灭火,而且村里用的还是手推消防车,这是退回了清朝时代的消防水平[1]。副市长的一席话,精准地概括了目前城中村存在的最大的安全问题:消防。

消防安全感是人们对周围环境消防安全隐患和消防措施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是社会安全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保证城中村居民这一“边缘群体”的生活安全质量,提高其消防安全感刻不容缓。

此外,目前对城中村的研究较多都集中在城中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改造的政策措施上,而且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了不同的理论知识对此提出不同建议。

如《村落的终结》[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中,通过对中国发达地区DD广州“城中村”的调查,在调查中详细记录了村落终结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对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又如《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土地经济学求解》[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张鹏),认为制定好的城市规划和项目方案在政府的主导和开发商、原住民的参与下,可以找到城中村改造的土地经济学答案。

二、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项目调查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广州市典型的城中村――石牌村的调查,了解城中村居民对消防安全的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考察,了解广州城中村居民整体对消防安全和居住安全的的普遍感受,同时由点而面、由特殊到一般、由典型到整体地了解当前城中村居民社会安全感和消防安全感关系的真实情况。

问卷内容紧紧围绕以下四大部分:受访者的基本资料(性别、籍贯、年龄段、教育程度、职业、暂住或长住)、城中村环境、居民的消防意识及消防常识、和社会安全感及其与消防安全感的关系。

2.观察法。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我们通过①沿街拦防、②店铺“扫街式访问”、③与石牌小学的学生互动、④与石牌村老人院的长辈交流、⑤采访石牌村居委会消防相关负责人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为: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石牌东步行街、石牌小学、石牌村养老院、石牌村居委会、石牌村内)。

回收情况: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300分,有效率为100%。共进行200份实地走访考察,记录有效手稿为200份,有效率为100%。

(二)对象

1.对调查对象的性别进行区分,是因为在安全感方面男女的感受会有所不同。2、在户籍方面,分为广东户籍和省外户籍,原因是外籍居住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对家产、安全的意识可能与本地人的观念不同。3、对年龄段进行区分,是因为不同的年龄结构对消防安全有不同的认识,如老年人普遍比较重视,万一发生火灾,老年人逃生的可能性没有年轻人高。4、对教育程度进行区分,是因为我们认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收到有关消防教育的可能性越大。5、将居住属性分为暂住、长住、本地居民和路人。其中暂住时间为2年内,长住为2年以上但非本地户口。

三、结论性评述与建议

(一)关于消防安全感的结论差异

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的各个角度独立分析,虽然城中村居民的消防安全感在性别、年龄、居住时长等方面呈现着各自的特殊性差异,我们可看到,对城中村安全环境持乐观态度的受访者比例占到了绝对性的优势,所以观其总体趋势可以看出在城中村受访群体中消防安全感总体上来说属于中上水平。

根据调查显示,在受访居民看来,只要在自己居住时期内,未曾发生过火灾,未给自己的人身财产带来损失,生活能够正常进行,就是安全的,至于今后怎么样?是否存在隐患?他们则并不关心。

然而,另一方面,从客观的实地走访结论,我们发现,在消防设施、预防、现状改进、环境因素各方面,消防安全环境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亟待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的。也就是说,石牌城中村居民心目中的消防安全感与我们所预期的消防安全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两种消防安全感差异存在的原因

经过我们的调查总结,石牌村居民心中似乎存在着“较高”的消防安全感,然而本文所定义的消防安全感是在城中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消防环境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求,是独立于居民自我意识之外,不因事物存在而改变的;在城中村杂乱的消防环境下,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居民对消防环境却表现为“自我的”满意,这种“高”安全感实际上一种虚无的、微弱的消防安全意识的体现,是对周围消防环境的漠视和无力感。由此可看出,这两种消防安全感的差异是由于居民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消防安全的要求不高引起的,在藏着多种消防安全隐患的环境下,居民薄弱的消防安全意识导致了这种虚假的安全感的出现。

(三)结论

居民消防安全感是盲目的、过于乐观的、无依据的。在安全感较强的情况下,实质的安全防范是没有的,石牌城中村居民心中的安全感概念是缺失的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安慰。

城中村居民们的盲目安全感来自于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责任感。在石牌城中村消防安全措施配备不完善、消防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隐患意识不够的情况下,为城中村居民其建立科学、客观的消防安全感观念,迫在眉睫。

四、建议与对策

调研结果给我们的启迪是:要尽可能提高城中村居民消防安全感,首先是要给予城中村居民真正的“安全”,而这个主导者只能是管理部门。从政府方面出发,采取一些适当的强制措施较为有效,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普及消防知识。

政府要合理安置外来人口,解决居住问题,以防出现像猎德村改造时大批外来人口涌向其他城中村,增大改造难度;其次,由于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众多,政府应定期举行消防安全讲座,并按区域“硬性”要求居民去参加和演练,提高居民消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增加消防投入。

政府可从村民的福利基金中抽取一定数量金额,对村内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更换或维修,在应急通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增加应急灯,更换的旧电线。

3.放慢改造速度。

在规划过程中,政府应把消防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合理安排道路,均匀设置消防栓位置,切不可为了改造进度而忽视消防安全。

通过思想动员、设施到位、强制保护,可以有效加强城中村民众消防安全感,从而消除陋习,保护民众安全,给予民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周皓. 村在最现代闹市 消防却回到清朝[J]. 南方都市报,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