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水利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水利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改革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部分,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继续施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模式。依托个体家庭为主体的生产经营体制与水利设施的集体经营模式产生了矛盾,由此开始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使用、维护以及管理不善和主体产权人出现缺失等问题,最终导致农田水利设施效率的低下,不能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绩效,促进农业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强化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因此,必须全面开展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明晰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一、十堰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处,年均降雨量为830mm,年均径流总量401.18亿立方米。目前在十堰区域内已经建成除丹江水库和黄龙水库以外的大、中、小型水库供共计490座;引水干支渠9924条9117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际达到的灌溉面积已达到69万亩;已建成提水泵站520处629台、塘堰16500口、堤防1959.35公里、水电站220处、装机201万千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59处”①。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和防汛抗灾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和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十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抗旱、防洪、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十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农业抗自然的能力较弱。部分地方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自从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多数地方没有开展过规模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现有的水利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十堰市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堰市“万名干部近万村入万户”活动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只有14.8%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地农田水利设施5年间有了明显改善,42.2%的受访村民认为有所改善,有37.9%的农民认为没有任何改善,有5%的认为甚至不如以前,比以前还要差。比如十堰市委党校“三万”工作队驻村点小堰村目前没有小型水库,仅仅有一座小型拦水坝,机井有6口,能够正常使用的有5口,小型堰塘有12座,能够正常蓄水的有6座,没有任何泵站,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勉强维持农田灌溉和村民饮用用水。虽然十堰属于半湿润丰水区,但由于降水与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多年最大无雨日为110天,10年一遇为150天,20年一遇为164天,如果仅仅靠天吃饭,难以满足农村生产与农村居民的用水需要。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老化,病险库塘多、淤塞严重,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缓慢,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投资主体缺位,导致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险病隐患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量资金严重缺乏,建设、管理、维护与用手之间的矛盾严重,由此产生了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农业用水粗放管理,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水利,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主体存在严重缺位,农村水利建设仍然依赖于国家投资,集体和个人办水利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十堰农村生产的迅速发展,影响到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规范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水利活力,提高水利设施综合效益。 必须深化十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

三、十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的形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就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以及用水协会等形式,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原来由国家和集体拥有的产权通过转移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收益权的形式,出售或出租给民营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以及村民联合体,通过产权的出售或出租以改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维护及维修的效率,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和使用寿命。

(1)承包

承包是水利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的基本形式之一,承包不改变水利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改变的是其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通过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价方式获得承包权,然后由承包方和发包方签订合同,承包方按照合同经营并缴纳承包费用。承包期限到期后,承包方应该严格按照合同实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值和增值。

(2)租赁

租赁是承包制的衍生和拓展,其对象主要是资产,偏注于经营和开发,租赁者在租赁期限内完全拥有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管理权,在获得发赁方的同意后可以转租和改变其经营范围。租赁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缴纳租金。

篇2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展顺利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2006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篇3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规划

1 周至县水资源利用现状

1.1周至县水资源概况

周至县是西安市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猕猴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素有"金周至"之称。县域东西长67.5km,南北宽56.5km,版图面积2968.74 km2,居全省第23位。全县水资源总量10.99亿m3,人均水资源1400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周至县河流水系为黄河水系渭河流域,全县沿秦岭北麓有大小峪沟52条,在平原形成河流15条,其中主要有黑河、田峪河、骆峪河、就峪河4条河流;秦岭以南的河流水河在周至县境内全长21km,多年平均径流量5253万m3,平均流量17m3/s,全部流往外县;渭河为过境河流,流经周至县北边缘,年平均过境流量44.47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78.55亿m3,由于水位低下,水量又多集中于汛期,能够利用的水量很小。黑河径流量占全县地表水总量的81.9%,是周至境内主要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补给源,由于作为西安市水源黑河水库启用后,黑河下游面临旱季河流来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缺水严重,而汛期洪水泛滥成灾的状况。

1.2周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周至县水资源总量为10.9968亿m3/年,其中地表水为9.4357亿m3/年,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4.0005亿m3/年,二者重复计算量2.4394亿m3/年。截止2014年底,全县地表水开发利用量为3.92亿m3/y,其中城市供水3.05亿m3,农灌用水为0.87亿m3/年,仅为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10.9968万m3的35.65%;地下水实际开采量5638.6万m3,占可开采量27932万m3的20.2%;供水工程在50%保证率代表年可供水量20070万m3,占自产水资源的20.4%,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同时周至县水资源利用分布不均,据统计,渭河一、二级阶地及沿河防洪排水区地下水位低,易开采,但开采量仅占可开采总量的18.7%,南部山塬区地下水位高,开采难度较大,地下水开采量仅占可开采总量的1.48%,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而且全县地表水资源92.8%分布在秦岭山区,7.2%分布在山外平原区;全县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94%分布在北部渭河平原区,6%分布在南部山塬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2 周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周至县水资源总量10.9968万m3,西安引水量30500万m3、全县水资源总补给量每年减少9268万m3、大气降水补给减少668.1万m3、沿山沟峪河流减少1560万m3、渭河过境客水2742万m3,周至的实际水资源总量69573.9万m3。按最大70%计算:周至的实际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8701.7万m3。据统计,目前全县工业、农业、生活及其它需水量31676万m3,实际开采量14351万m3,缺水17325万m3,其中工业缺水1921万m3、农业缺水13546万m3、生活缺水1498万m3、其它类缺水360万m3。加之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供需矛盾逐年突出。

2.2水利灌溉设施基础薄弱

周至县的灌溉用水占整个用水的75%,比重大。但全县80%以上井灌区和引水灌区修建于40~70年代,至今已超年限带病运行,工程能力和效益逐年下降,在渠灌区主要表现为田间渠道配套不全,衬砌率低,灌溉效率低,水量浪费大。在井灌区主要表现为井泵配套不齐,输配电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工程效益无法正常发挥。截止2014年底,全县还有53%(33万亩)的农田仍然采用常规地面灌溉方式灌溉。

2.3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周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人口59.26万人,目前,全县的饮水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自黑河水库建成通水后,周至县9个镇179 km2范围内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据省控及市控30眼观测井地下水动态观测调查,从1972年至今,周至的地下水位已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快速发展。

2.4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

据统计,周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06.16 km2;森林覆盖率仅为60%,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防洪安全存在隐患;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等,使农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 周至县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对策思考

目前,周至农村水利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因此,保护好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应该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3.1应首要抓好水利水资源规划

一方面依靠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自身潜力,做好周至蓄、引、提水源工程的规划工作,以解决周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做好周至的地下水的规划工作,做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不断补给。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建立高效、可靠的供水系统,包括农业灌溉供水、生活供水、乡村工业、排水系统供水等,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周至是农业大县,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更应做好水利水资源的规划工作,突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水资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发挥更大效益。

3.2切实保障农村用水安全

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要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不良思想和陈旧观念,广泛深入开展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调研工作,尽快拿出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村镇供水工程规范化运行管理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使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指导已成人饮工程良性运行的标准和依据。

3.3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要大力推进以节水为中心的灌排技术,搞好农田灌排设施建设。二是实施综合节水,组建用水户协会,在条件成熟的镇村和企业安装IC卡智能水表,实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其次在严格实施取水许可的基础上,对全县用水大户安装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引导企业节约用水。三是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四是提高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培训节水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水管人员,普及节水灌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使农民尽快掌握节水灌溉技术。

3.4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一是对秦岭山区进行森林抚育保护,做好水土保持,强化山区水源涵养和保护。二是做好平原河道、灌溉排水渠、新建工业的污水治理,加强河道和排污口管理,减少污染源。三是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控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

结束语

周至县是西安市农村人口最多的区县之一,也是我省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同时兼顾生态与环境发展需求,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周至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化区划报告》,1984年

[2]《周至县2010到2020年农田水利规划》,2010年;

篇4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结构调整;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04-04

1 概述

近年来,广德县大力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并综合多种因素能力,科学全面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主动适应市场,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充分利用地处“三省八县”交汇处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程,争当承接苏、浙、沪农业产业转移“排头兵”。广德县国土总面积2 165km2,是山区农业大县。独特的地貌特点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元化格局,水稻、油菜、小麦是主要种植作物,西瓜、吊瓜、草莓、葡萄、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且品种多,布局及茬口复杂。板栗作为本地特色经济作物广泛分布于全县低山、丘陵、岗地。

广德县的土壤质地级差较大,从砂土到粘土均有分布。且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地形地貌格局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近30a,如今,我县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农药使用、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耕地质量和土壤地力状况也有很大改变。因此,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为平台,通过此专题分析报告,为广德县今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资源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保护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评价方法

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和《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的要求,组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以摸清本区域内耕地地力和作物布局状况,研究分析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地力演变规律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确立广德县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种植业生产区划。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野外调查资料和土壤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调研。除认真分析了全县4 026户农户调查资料外,还专门走访了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村组干部、种田大户等,收集了解各地作物种植和土壤地力变化情况,将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摸排整理。

参入本次专题分析的基本资料有:广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广德县2006-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广德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广德县农业统计年报等。感谢宣城市土肥站给予了具体指导。

3 评价结果

3.1 种植业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3.1.1 种植业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在我县实施后,广德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种植业生产基本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充分利用毗邻苏、浙、沪的区位优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德县是全国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08年、2010年又2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据2015年广德县农业统计年报,全县耕地面积约75万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0.15hm2。农作物播种面积8.2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3.8万hm2(水稻2.8万hm2,小麦1万hm2),油料作物(油菜)播种面积1万hm2左右,经济作物(西瓜、吊瓜、蔬菜、草莓、葡萄等)播种面积0.4万hm2,果树栽种面积1.87万hm2(板栗1.67万hm2,其它0.2万hm2),花卉苗木面积0.2万hm2。目前,广德县主要种植制度为稻―麦、稻―油、瓜―稻等。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粮油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已由过去的单一粮油生产,逐步发展成粮油、瓜果、苗木、花卉、蔬菜等并举的结构模式,设施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如潘村草莓、下寺蜜枣、四合蚕桑、凤桥板栗、卢村吊瓜、东亭紫竹、誓节蔬菜、五合茶叶、清溪苗木等一批“一村一品”结构调整示范村和箐箐生态、白杨生态、润华生态、援农高科、天生粮油、新龙油脂、三兄弟薯业、广益食品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

3.1.2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经过多年努力,我县标准化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农田水利设施和耕作条件仍比较落后,加上独特的“盆地式”地形特点和较为靠近沿海,易涝易旱,易受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粗放经营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广德县县域经济位列全省前列,人们“重工轻农,重商轻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近年来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始终偏低,种植业效益低下,导致涉农投入增速不快,经营管理粗放,部分山区乡镇甚至出现抛荒田、冬闲田。

(3)农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量逐年增加,同时,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急剧增加,而城乡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造成了部分水质恶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德县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畜禽粪便有利于我县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但也存在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农民滥施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仍然存在,极易造成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

(4)种植业布局不尽合理。通过多项农业项目的实施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我县种植业布局逐渐趋向合理,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意识决定了农民“跟风”种植的思想无法遏制,往往形成一拥而上,盲目跟风的局面,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不畅,从而出现局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差等情况。

(5)农产品加工能力稍显不足。目前,广德县拥有家乐米业、天生粮油、新龙油脂、三兄弟薯业、广益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已今非昔比,但总体水平与日新月异的种植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加工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不畅,市场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广德农业迈上新台阶的瓶颈。

(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城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老人和妇女已逐渐过渡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弱、小农意识强、耕作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等诸多不利因素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2 耕地质量状况 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合广德县地形地貌特点和养分含量情况,将全县耕地划分为:南部低山区(绝对高度500~1 000m,相对高度>200m),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部的马鞍山―太山―棉花山一带,由震旦纪的硅质岩类以及白垩纪燕山运动阶段的花岗岩类所组成;北部丘陵区(绝对高度

3.2.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利用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对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外部属性数据库进行操作,检索统计耕地各等级的面积及图幅总面积。评价结果表明,广德县一级地0.5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二级地3.39万hm2,占45.2%;三级地2.82万hm2,占37.6%;四级地0.58万hm2,占7.8%;五级地0.16万hm2,占2.1%。

表1 广德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面积

[地力等级\&面积(万hm2)\&占总面积比(%)\&一级\&0.55\&7.3\&二级\&3.39\&45.2\&三级\&2.82\&37.6\&四级\&0.58\&7.8\&五级\&0.16\&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德县耕地地力等级在三级以上的6.76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1%。表明耕地质量总体情况良好。

3.2.2 耕地地力空间分布 由耕地地力等级分级图中可以看出,一级地、二级地主要分布在广德县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水利设施相对良好,灌溉排涝能力较强,其利用类型多为灌溉水田,并且农民的耕作、施肥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土壤各类养分含量丰富;三级地在新杭、邱村和桃州三镇交界处及东亭乡、誓节镇分布较多,该地区地势平坦,灌溉条件等也相对较好,影响耕地等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养分含量有缺失,特别是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较缺乏;四级地、五级地主要分布在卢村、四合、柏垫、杨滩等乡镇的山地、丘陵地区,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以望天田居多,且土壤缺素症状相对严重。

4 结果分析

4.1 种植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根据广德县耕地质量状况,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全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产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的特色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逐步建立总量适合、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种植业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把广德县建设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特色农业示范基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由山区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角色转换。

4.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面向市场,突出优势;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形成规模,独具特色;种植、加工、贸易全方位协调发展。依据各类型区位置优势和养分状况,因地制宜规划作物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防止区域间的过度重复;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倡导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4.3 种植业生产布局 广德县地处皖东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地貌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盛产水稻、油菜、小麦、茶叶、毛竹、板栗等。按照区域化、优质化发展思路,结合市场取向、品牌战略的要求,以南部低山、北部丘陵、盆缘岗地、广德盆地4个类型区进行种植业生产布局。

4.3.1 南部低山类型区 本区位于我县南部,辖柏垫、杨滩、四合等乡镇及卢村、誓节、东亭等乡镇一部。全县四、五级地主要分布在该区。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灌溉条件较差,土壤养分含量低,缺素明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强化有机肥施用,提高无机肥料用量,重点增施磷、钾肥,防止肥料流失及肥料施用时的土壤水、肥、气、热失调。结合区域特点,其发展方向为: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立足各地初具规模的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结构调整示范乡、村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走品牌发展之路。建议具体布局:四合乡大力发展蚕桑业,巩固壮大该乡“安徽丝绸第一乡”地位;杨滩乡充分利用“五合茶叶”的知名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柏垫镇紧紧围绕凤桥“中国板栗之乡”称号做足文章,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保鲜、加工技术水平;卢村乡以“卢湖风景区”为依托,全力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猕猴桃、西瓜、葡萄、吊瓜、板栗、草莓等作物的优良品种是本乡的种植重点,以实现游客的时令采摘为发展目标;东亭乡以“三兄弟薯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薯类种植,以“志云笋业”为基地,培育竹类丰产林;誓节镇以出口创汇农业企业“广益食品”为抓手,极力倡导山地蔬菜种植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开发。同时,本区竹资源、林地资源丰富,竹木加工业,花卉、苗木、盆景、兰花、南天竹、山地西瓜等产业基地亦是发展重点。

4.3.2 北部丘陵类型区 本区位于我县北部,辖邱村、新杭、誓节等乡镇北部地区。该区耕地地力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4级),坡度大于5°,水利设施相对较差,土壤质地多为轻壤土或重壤土,土壤pH

4.3.3 盆缘岗地类型区 本区为围绕广德盆地盆缘耕作带,辖桃州、邱村、新杭、誓节、卢村等乡镇一部。耕地地力水平属中等偏上(2~3级),受粮油主产区影响,种植制度以稻―麦、稻―油为主。该地区地势较平坦,灌溉条件也相对较好,但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特别是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较缺乏。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突出有机肥的增施,加速土壤培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其次是“稳氮、增磷、增钾、补施中微量元素”。整合区域特点,其发展目标为:以提升品质,提高单产为目的,巩固粮油种植面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和观光农业。建议具体布局:桃州镇盆缘地带以“白杨生态”模式发展观光农业,以“潘村草莓”模式引导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建设;邱村镇盆缘地带依托“新龙油脂”推广油菜、大豆、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依托“和威饲料”发展玉米、大麦等作物种植;新杭镇盆缘地带以“箐箐生态”为龙头发展猕猴桃、葡萄、青梅种植,形成生态观光农业与果酒酿造业并举格局,以“流洞西瓜合作社”为载体,建立优质早熟小西瓜生产基地;誓节镇盆缘地带以“红梅山庄”为中心,打造杨梅、青梅生态观光园区,让一年一度的“广德杨梅采摘节”享誉“长三角”;卢村乡盆缘地带依靠“卢湖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种植,满足游客及当地“农家乐”的消费需求。

4.3.4 广德盆地类型区 本区分布在广德县城周围,其盆缘围绕着丘陵、低山,主要是近代山河冲积物,为我县粮油主产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水利设施相对良好,灌溉排涝能力较强,多为灌溉水田,农业生产管理、耕作、施肥水平较高,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丰富。区域配方施肥的主导是实行有机肥增施和无机肥料施用比例的调整,做到“稳氮、调磷、增钾、巧施中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拟合区域特点,其发展规划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步伐,结合“高产创建”、“高产攻关”、“产业提升行动”等项目活动的开展,抓单产促总产,将该区建成具有广德特色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议具体布局:稳定水稻、油菜种植面积,运用“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措施,大力推广优质粮油品种,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实现优质高产。立足“家乐米业”、“天生粮油”、“新龙油脂”等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抓住城市扩建、开发区扩容用工需求量大的有利因素,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以城区为中心,建立富家村蔬菜种植基地,清溪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将“援农高科”葡萄种植基地打造成有影响的农科教示范观光园区。

5 对策措施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争当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排头兵,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现对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5.1 加强政策宣传,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农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着力解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增加支农信贷份额,改善农业融资环境,对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大、适宜当地发展的农业项目给予倾斜性扶持,确保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按布局规划稳步推进。

5.2 加强农业科研,加速成果转化,确保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逐步加强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我县农业科研、推广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名、特、优、新、稀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让广大农民切实得到结构调整带给他们的实惠,积极主动配合结构调整工作。

5.3 加强企业扶持,加快品牌建设,确保结构调整长期稳定 全力扶持各类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体系,坚持品牌战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商标注册意识,最大限度的提升广德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过去“盲目跟风”易造成农产品“局部过剩”的种植观念,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后作物布局的长期稳定。

5.4 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县位于苏、浙、皖“三省八县”交汇处,地处上海、南京、杭州“三小时经济圈”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引导我县作物布局可以有针对性的围绕苏、浙、沪的市场需求进行。因此,通过深入细致地市场调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开发种植符合质量安全国际标准且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应成为我县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之一。

5.5 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美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风景区”,卢湖景区、笄山竹海、桃姑迷宫、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底蕴深厚的“祠山文化”以及蓬勃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览胜。所以,应充分利用气候适宜、地貌独特、物种多样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旅游土特农产品,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5.6 加强农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广德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农产品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二、三产业产生的“三废”达标排放,加强畜牧养殖业管理,以沼气、有机肥等方式强化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杜绝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止面源污染,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7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实现科技进步的基本途径在于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应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业技术骨干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狠抓“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带动各地农业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让广大农民真正掌握、主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使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贤胜,叶军华,杨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J].土壤,2009,41(3):490-494.

[2]李贤胜,杨平,等.皖南山区土壤酸化趋势研究-以宣城市广德县为例[J].土壤,2008,40(4):676-679.

[3]聂文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

[4]叶军华,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小麦种植适宜性定量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35.

篇5

关键词:后税费时代村民自治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先后到四川省遂宁市、南充市、巴中市、广元市等地一些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2006年底又组织了近2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寒假期间,专门以村干部为调查对象,对四川省大部分地市州的100多个村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解村干部对当前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和看法。此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四川省的19个地级市(自治州),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依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多少进行统计排名来看,调查样本选取量最大的前十个地区依次是:成都、南充、广安、泸州、阿坝、绵阳、眉山、宜宾、广元、遂宁。

此次调查中男性占调查对象的84.1%,女性占15.9%,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说明村干部的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从年龄构成来看,有74.7%的调查对象年龄处于36-55岁阶段,而18-35岁阶段和55岁以上阶段分别只占11.8%和3.5%,可见村干部的年龄构成以中年人为主,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都不高。从文化程度上看,被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5.6%,高中或中专占40.8%,可见绝大多数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属于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现将此次调查汇总的情况以及我们的分析报告整理出来,供有关部门领导和对村民自治感兴趣的学界同仁们参考指正。

一、村干部对于当前村民自治状况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认识和看法:

1、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1)从选举程序看,调查显示,62.4%使用流动票箱投票,33.5%秘密划票,4.5%由村干部。可以推测大部分村庄的投票做法是比较规范的。

(2)从选举效果看,91.8%认为上届村委会选举效果很好和一般,仅有8.2%认为效果比较差和非常差。因为此次调查对象即为现任村干部,他们都是通过上届选举当选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是肯定这次选举效果的。

(3)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28.3%的对象表示所在村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13.1%表示以前开过,而36.2%表示很少召开,另外有22.3%的对象表示不清楚此事。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的村民大会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情况并不理想。

(4)村务公开情况:94.1%的村干部对村务公开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仅有0.6%表示不关心,另有5.3%对此抱无所谓态度。

(5)一事一议的情况:76.4%认为一事一议效果很好和比较好,12.1%说不清楚,11.5%认为不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看来大多数村干部还是认为一事一议的效果是好的。

(6)对本届村委会工作的评价问题。45.5%认为很好和好,50.3%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只有4.7%。

可以看到,与近期以来我们同样在上述地区就村民自治工作对普通村民所作的调查结果来对照,【1】村干部对于村民自治工作的总体评价较之于村民而言,是明显偏高的。因为此次调查对象的身份是村干部,所以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问题

调查也表明,取消农业税之后,被调查者中有84.5%认为干群关系比以前好,14.3%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2%认为比以前恶化了。由此看来,农业税的取消可以说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3、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负担问题

被调查者中有80.5%的人认为没有负担或负担合理,有19.5%的人认为负担仍然很重。可见,与以前相比,农民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

4、关于村委会工作成效问题

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最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调查显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列为:村集体缺乏资金(54.1%),村干部能力不够(14.6%),村务管理不民主(14.6%),村民对村务管理比较抵触(10.8%),宗族势力干预村务管理(5.1%),其他(0.6%)。

5、关于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问题

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原因主要是:工作难开展46.3%、报酬低14.9%、得罪人10.4%。

6、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依次为:

选民投票率低32.7%、乡镇政府影响干预24.5%,个别人通过非法手段操纵选举14.5%,候选人竞争激烈14.5%。

7、关于选举的竞争性问题

认为村委会选举应该加强竞争,并愿意和非常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愿意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的人有47.3%,说明较多村干部还是愿意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参加竞选。

8、关于乡村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65.5%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35.0%认为是“指导和被指导”和“主要是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9、关于两委关系问题

调查对象中有58.6%认为两委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和“各管各的事”,说明较多的村干部对两委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有86.7%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但也有33.7%认为应由村支书管村委会,只有7.7%认为应由村委会管村支书,这表明在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村主任。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问题,66.3%表示不赞成,16.0%表示说不准,仅有17.8%表示赞成。可见,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一肩挑”。

10、上届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29.4%认为选举动员不够,20.1%认为乡镇领导干预选举,17.9%认为部分村民借选举要求解决个人问题,16.0认为候选人贿选拉票,9.9%认为受到家族势力的干扰,3.5%认为黑恶势力的影响,3.2%其他。

通过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村干部对目前村民自治工作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同时又认为还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村民自治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应对挑战,这正是当前村民自治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其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的问题。此次被调查的村干部中,有54.1%的人认为,影响村委会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村集体缺乏资金,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各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事实上,自农村实现以来,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解体消失,成了“空壳村”。但在税费改革之前,村里还可以通过提留获得一些资金用于村庄公共事务。而在农业税取消之后,彻底断绝了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集体资金的缺乏导致村庄公共事务的经费投入没有来源和保障,这就必然影响村委会的工作成效。所以相当多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事务难办。与此相关的还有三个问题,一是74.3%的村干部认为村级债务是村委会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二是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70.6%认为村干部的报酬太少和较少。这次调查表明,有近1/3的人不愿参加下届村委会竞选,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报酬低;三是认为税费改革后最难办的事情是(共有450个选择,这里依次排列前五位答案):25.3%公共建设,15.3%计划生育,12.7%债务纠纷,11.6%社会事业,10.9%发展经济。可见,集体经济的空虚薄弱是制约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因素。

2、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9.4%的村干部认为选举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首先是选民投票率低,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排列首位的选项。村干部们的这种担忧可以说既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理论分析的必然结论。因为,无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要推行一种科学的民主管理的机制,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了,并且也有能力当家作主了,村民自治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村民自治也才有内在的动力。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尽管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经济的原因是始终是基础性的制约因素。因此,村民自治要高质量地运行,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保证。美国政治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2】在中国,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与大多数农民最贴近的只能是较低层次的物质利益。用明恩溥的话来说,“中国农民的生活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胃’,一个是‘钱’。”【3】民主政治对广大农民来说还不像阳光、空气一样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贫困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并不真正需要高级的民主政治,从而导致村民自治往往流于形式。这从我们在四川各地一些农村进行实地考察时了解情况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许多村民的看法是:“村干部拿他的工资,我种我的田,各管各的事”。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许多村民觉得村委会与自己已经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农业生产是自己的事,现在村干部不像以往那样收取税费,干群关系也比以前缓和了,村集体也没有什么资源值得关注,村委会也不能帮助村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至于上面所倡导的所谓“一事一议”,也就是要村民自己出钱办事,而许多事情由于人心不齐也办不成,于是许多村民对村民自治也就越来越感到没有多大意思,村民的政治参与也就越来越缺乏动力。

3、农业税取消之后的乡村关系问题。有65.5%的村干部认为现实中的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和“主要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对村民调查中得出的看法也大体如此,有53.5%的村民认为乡村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应当说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乡村关系的实际状况。然而,近期以来学界曾经有人想当然地以为,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不再需要村干部去征税,村干部也就不能从税收中获得利益,这就打破了乡村的利益共同体,于是村组织不再履行征税的任务而减少了行政职能,从而就可以更好地管理村务,成为真正为民谋利的自治组织。但从我们的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推论。而实际上,村自治组织如果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治,仍然不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政府派出机构”,而且可以说今天的自治组织甚至比以往更大程度上被“附属行政化”。其理由非常简单,既然现在村干部不再从村提留中获得经济报酬,而是从乡镇政府领取补贴和各种奖金,完全没有一点经济上的独立性,那么,正如俗话所说“吃人家的饭,为人家办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因而村干部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承担乡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名副其实地成为乡镇政府的“一条腿”。况且,村干部的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又是乡镇政府对村干部年终进行个人工作绩效评价乃至个人升迁的标准,所以说,以往存在的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的状况在今天决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并且在许多地方比从前更有甚者。由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经常被倒置,村委会应有的自治色彩被淡化,因此,村委会不但难以充分体现农民意愿,反而更多地作为乡镇政府一些行政职能的延伸,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乡镇政府意志的执行者,那么它自身的自治功能也就很难实现了。

4、现实中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关系即两委关系问题。此次调查表明,有86.7%的村干部认为两委关系是很和谐与比较和谐的。当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意见不一致时,90.4%认为应相互协商,还有7.8%认为村主任应听村支书的,另有1.8%则认为村支书应听村主任的。从上述7.8%和1.8%两个数据的比较也可以推测,现实中村支书的权力影响通常要大于村主任。通过这上述这组数据也充分表明,大多数村干部是能够正确看待两委关系的。而对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的做法,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赞成。这表明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这两个职位分设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肩挑”虽然可以避免某些矛盾和摩擦,但显然不利于合理分工,更不利于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有悖于村民自治的初衷的。

三、积极应对现实挑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村集体缺乏资金,因而只有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集资修路、兴修水利等等,于是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又出现了反弹。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资金短缺是一个很现实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主要包括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广播电视、优抚定补、五保户补助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农村履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重大问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是“多予少取”还是“多取少予”的基本政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应当转变观念,在履行公共职能上,应当本着城乡平等对待的原则,既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也要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要理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渠道,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乡镇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公共产品的多少取决于农业税费多少的局面。考虑到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欠账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政府应加大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

第二,逐步增强村委会选举过程的竞争性,提高当选村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解决村干部的一些后顾之忧。据调查显示,现任村干部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通过一些积极主动的方式参加竞选。因此,有必要增强选举的竞争性,使竞选者通过走家串户、贴海报宣传、发表演说等方式竞选,这样既可以加强竞选者与选民之间的直接接触,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也可以使当选者任职后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增强其合法性、责任感与自豪感。这是有利于村干部履职后顺利开展工作的。同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也应适当提高和增加村干部的补贴,条件具备是还应解决退休村干部的养老保险等问题,使他们解除各种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上来。

第三,乡镇政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改变过去随意干预等不妥做法。有的研究者提出,近年来村民自治呈现出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一是某些地方强制推行党支部和村主任“一肩挑”,使的村民难以自主地选举村委会主任;二是全面推行“村财乡管”这一做法,削弱甚至取消了村民在财务方面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三是某些地方政府规定村级组织主要领导由县乡财政发工资,把将工资作为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手段;四是党政机关往村里下派干部,特别是把新毕业的大学生派到农村当“村官”,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但实际是把村民自治变成官员统治了。【4】“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村民自治的应有之义就可能被曲解和取消,村民自治的已有果实就有逐步丧失的危险”。【5】这种情况在四川省一些农村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如果乡镇政府不能还权于村,村民自治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而且目前确实有逐渐弱化以至退步的倾向。

第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群体组织,增强农民与村庄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有的基层干部这样描述农民对待民主的态度:“如果民主与他们的利益相关,他们就热心参与;如果民主只是一项在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他们就不感兴趣。”这与雅安市委副书记张锦明的观点有着相似的逻辑:“在上面,民主是个理论问题,是制度设置问题;对基层政府官员来说,只是操作程序问题;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是个利益问题。”【6】由此看来,实行村民自治,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这是决定他们政治参与是否具有积极性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展村民自治,一定要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相结合,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这个战略目标相结合。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等五位教授向中央汇报,他们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无法参与政策制定及实施有关。面对组织化程度薄弱的中国农民,这些为“三农”问题奔走呼吁的学者,更多地希望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能够有一种组织化渠道以供意见表达。【7】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五,加强培养和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村民自治。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对于目前一些地方村民自治面临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农民不愿意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有的即使参加了也是勉强应付,草率从事。有的村民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把选票连同自己的民利一同出卖。有的在决策村内重大事务时,不发表意见,而按法律要求应当完成的任务也不积极完成。这些现象都与村民的主人翁地位不相匹配,也难以适应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村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和文化知识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终究要靠农民群众自己,只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切实履行自己的民利和责任义务,这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才能越过越红火。

(注:本文由项目负责人任中平执笔完成。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青年教师尹学鹏、2005级政治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崔山磊、李睿、高峰、王潇雨、葛长鲜、田谢辉、黄东华、张晓燕以及我校近200名本科生参与了此项农村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并由崔山磊同学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注释:

1、另一项专门对村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村委会不能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2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村委会工作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而52.9%选择了“一般”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还有18.0%则表示不满意。可以判断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不高。参见:任中平.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归因与出路[J]软科学研究.2007.5

2、塞缪尔·亨廷顿[美].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明恩溥、林欣译.中国人的素质[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于建嵘.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果有逐渐弱化倾[J]南方周末.2006.8.10

5、刘松山.民主为什么不能只从基层开始[J]法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