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河流污染的建议

篇1

然而,之美,尚有“美中”。水浊,水浊是因最近污染,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的带领下,源头,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在各的联动下,意图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河水环境现状

河流经贵阳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在水库河段,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属于清洁。在水库下游,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段主要为生活污水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河,近年来,各级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厂,使城市污水率92%。为此,污水工程被建设部和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十大成就”。该工程采用土地系统工艺,的主要工艺为截流将污水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不同的沉淀池,分别厌氧和氧化,水产养殖,最后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后的污水,其水质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河安河防洪设施要五十年一遇标准,防洪安全;水清要河溪水清澈、水质;景美要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要人水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和乡镇联合行动,综合措施,长效机制,计划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5年整治治理。

(三)对策。

1、健全管理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日常管理等方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及各乡镇的与支持。的整治工作主要在水利主管,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由各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组成,各自职责,工作计划和任务,,齐抓共管。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县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健全的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及各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整治工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率为,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10〕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0〕41号)要求,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四点建议,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的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建议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污水厂,努力城市污水率。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考虑到县城污水厂的日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厂的成本等因素,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

4、污水排放监控。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策略,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得以绿水环绕;好文溪安保设施,警示提示标语,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环境。

三、总结

很难设想,西子湖,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贵阳还会妩媚动人。

河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前景仍看好,该河上下落差大,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每年的山水足以对河流清洗,是夏天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篇2

关键词:中小河流;工程设计;治理方案;解决问题

1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治理规划不全面

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为综合规划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逐渐完善,在对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流经里程较长,而在管理方面一般都是由地方的河道管理站执行,并且仅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域进行管理,由此出现了一条河流分段管理的现象。这种分段管理现象不利于中小河流的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导致一条河流的上下游规划不一,在资源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够完善。

1.2 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其具有公益性和生态性的特点,而一些比较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河流都是由中央或者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和治理的。但是对于中小河流来讲,主要是由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而对于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的地区来讲,投入到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资金有限,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治理存在很大的难度。

1.3 防洪能力较低

从对我国历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中小河流所造成的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较低造成的。在很多边远地区,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设防,所以在遭遇大雨或者暴雨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较大的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4 水资源浪费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很多的河流已经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因为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时空不均匀,而在配置方面没有得到优化利用,并且管理模式不科学,所以导致中小河流的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很多的农村地区,由于节水意识淡薄,所以在农田灌溉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不利于河流治理。

1.5 水环境污染严重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工农业得到了进步,但是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导致污水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中小河流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在农业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所以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现象,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不利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

2 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

2.1 统筹兼顾,加强合理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规划方面,应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的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的目标,建设的标准和内容,采取的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多元投融,加强执行力度

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水利投入一般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我国却不足1%。按照中央与地方权事划分原则,中小河流多属于地方管理,治理资金也以地方投入为主,但由于治理工程投入较大地方财力又不足,没有一点国家补助资金很难拉动起来。国家应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对重要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当予以补助,加以引导,地方省财政也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县乡政府投资水利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可以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2.3 因地制宜,完善防洪体系

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对重要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应尽快进行治理,针对中小河流所在地区采用不同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体系,例如,在具有山区特点的中小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以工程措施为主,采取修建中小水库、淤地坝、堤防护坡等多种形式,但要防止盲目修建堤防,以免抬高洪水位,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中小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方式,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稳定河道,保护两岸土地资源。同时,要加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洪灾损失。

2.4 完善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要加大有关农业节水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中小河流分布于广大的农村,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仍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农业节水灌溉,要根据中小河流所处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包括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制定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和推广成熟,适用的节水技术为重点,特别加强推广应用各种改进地面灌溉的新技术。

同时积极示范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变生态危机为可持续发展。

2.5 重视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防治水污染是重要的途径,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执行。第一,针对工业污水的治理,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对于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价值的企业可以关闭,对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可以停业整顿,对于新建的企业要从严审批。第二,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农业污染源的产生,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第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第四,加强水环境的统一管理,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的局面,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而关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地方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农村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提高人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切实提升中小河流的规划治理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云伟.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J].民营科技,2011(06).

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 存在问题 治理措施 建议

1、基本情况

梅花河发源于马坝镇山子背,集雨面积80.9km2,河流长度26.4km,河床坡降3.81‰,在马坝镇曹溪坪汇入马坝河,属北江二级支流。国有企业韶关钢铁厂位于梅花河中上游,韶钢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梅花河,污水携带大量的有机质及重金属导致河水严重污染,据河流污染物调查,梅花河水中总悬浮物、氢化物、六价铬、镉、铅、砷等全部超标,由于污水排放量大,河流已失去了自净能力,因此整条河水一直到马坝河交汇处就像一条排污渠黑臭刺鼻,而这样严重污染的河水也最终流入了北江。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腹部,全市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市内保护耕地面积约1000多万亩,人口300多万人,全市辖7个县3个区,境内河网纵横交错,所有河流均属珠江河流域水系。由于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因地方财政困难、经费等因素制约,河流治理投入有限,治理难度大。尽管市财政困难,但在治理城防洪工程中,全市从“轻重缓急”考虑,多方面的争取资金,在上级扶持下,人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全市防洪工程在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已建城区及部分乡镇防洪工程约300多km。但中小河流建设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多年来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目前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2 堤防残缺不全、单薄且沟口不封闭

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加之耕种、人为取土,堤防损毁现象较普遍,现有堤防大多堤身单薄、高程低于设计标准。近年来,在丰水年份常有漫堤和决口现象发生。另外汇入中小河流的大、中沟较多,由于沟口缺少防洪设施,汛期易发生洪水倒灌现象,加重了低洼地区的洪涝灾害。

2.3 低洼地区缺少抽排设施

韶关市中小河流的地面比降一般在1/8000 ~ 1/15000,地势平缓,一般在河流的下游存在部分地面高程低于外河设计排涝水位的圩区,由于受下游洪水的顶托及上游高水位的影响,区内涝水无法自流排出,每年均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2.4 管理机构不健全

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着重建轻管、建而不管以及只管建、不管理的现象,目前中小河流大多由乡镇、村群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工程缺乏管护资金,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到位, 损毁堤防、侵占河道的事件屡屡发生。

3、中小河流治理措施

3.1 打通排水通道,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

首先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实施骨干河流整治工程。由于骨干河流一般涉及到几个县、区,因此应统一规划,自下而上逐步实施,确保排水通道畅通。其次应加大面上大、中沟的治理力度,逐步建立、健全面上排水沟洫, 形成“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洼地抽排”的排水系统。

3.2 配套建筑物,充分发挥河流治理效益

现有中小河流上已建桥、闸、涵众多,在方便交通及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给排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排水标准低,阻水严重的桥、闸、涵必须按标准进行扩建或重建,使其达到排涝标准的要求,以充分发挥河流治理的效益。

3.3 健全河流整治管护运行机制

真正建立起河流管护队伍。各区县要在现有河道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针对每一条河流的管护机构,明确管护责任,制定考核、奖惩办法,落实工资报酬;明确河流整治与管护的重点。把堤防取土、耕种、侵占河道、违章建房作为管护重点,明确具体要求及惩罚措施;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服从河流整治和行洪需要的前提下,行洪滩地和护堤地可按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承包给沿河村民利用,受益区乡村与个人收益按比例分成,以河养河,切实发挥河流治理的工程实效和经营效益。

4、治理经验及建议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和谐。根据梅花河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河流特点,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整治。

4.1水质修复治理

水质修复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也就是污柒源的制造者要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韶关钢铁厂年产钢600万吨、年用水量5000万立方,虽然韶钢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梅花河,使梅花河的各项指标严重超标。因此,我的建议是希望政府出面与韶钢沟通,督促其加强污水处理能力,争取做到污水零排放。

在污水排放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整治中,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这一步需要的材力、物力比较大,目前条件下还无法达到。

4.2修建生态护坡工程

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

梅花河河堤自韶南大道公路桥到入河口段已进行了改造,公路桥以上还是原始河堤,建议将左岸河堤改造成用镀锌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与种植土的复合种植基,使河堤不仅能达到抗洪、防冲的能力,还能促使植物及水生生物共同生长。右岸河堤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改造,种植耐水、根系发达的树种,坡面采用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及表土层组成的一个集防护与生态共存的生态防护堤。需要整治的河堤长度左、右岸共约10公里,工程造价约为2500万元。

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篇4

关键词 河流水质;评价;防治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123-02

1 武烈河水体污染成因

武烈河是承德市区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也是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供给水源,其水体污染主要成因如下:城市部分未经收集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排入区域受纳地表河流,造成流域水质氮、磷等生化指标超标,污染河段主要集中于城市下游;当地农田施肥、灌溉排水等原因造成面源污染也是河流水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此类污染在承德市比较普遍);工业污染源废水不能做到完全达标排放,同时其废水未经当地污水处理厂收集,对其下游地表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承德市区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河流稀释作用也相应减小,污染物沉积量相应增加,部分河道管理不到位、河道内无组织采砂作业较多,造成污染物通过河流自净作用自然降解率逐年降低,即使河流污染物排入无增量,也会相应加大区域河流污染负荷。

2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表水评价参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1年3月下发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执行。

2.1水质评价标准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标准对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除外)。

2.2 断面水质评价

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

2.3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2.4 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1)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断面水质超过Ⅲ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当氰化物或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对于pH 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

2)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

将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一般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对于断面数少于5 个的河流、流域(水系),按“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确定每个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

3 水质监测结果及评价

3.1 武烈河水质监测结果

通过监测数据可见,“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有8项污染物出现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质标准限值现象,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污染程度最高的为氨氮,其最大值达到91.0毫克/升,超标90.0倍。

3.2水质状况评价

根据《河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断面标准类别评价武烈河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类别, 2006年~2008年主要污染断面为雹神庙断面,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2009年~2010年武烈河所有断面均已符合III类标准,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有3个断面稳定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功能区达标率为88.7%。

3.3“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水质与“十五”期间对比情况

由上表可见,武烈河水质由“十五”期间的中度污染变化为轻度污染。断面达标率和功能区达标率均有明显上升,分别提高了36.3和21.4个百分点。武烈河的4个断面中,“十五”期间IV类断面3个、劣V类断面1个,污染严重的断面为雹神庙断面;“十一五”期间III类断面3个、劣V类断面1个,污染严重的断面为雹神庙断面。

从上述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水质明显好转。

3.4 “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水质变化趋势

对武烈河每年的全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得出武烈河的断面达标率等情况。“十一五”期间武烈河水质从2006年的中度污染变化为良好。断面达标率由2006年的63.2%上升到80.7%;功能区达标率由77.3%上升到100%,实现全部断面稳定达标。

3.5 河流污染物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武烈河的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其中化学需氧量的三类水超标率最高,氨氮的污染程度最高,其最大超标倍数达到90.0。对这三项污染物的年均污染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趋势变化分析可见,“十一五”期间武烈河三项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均明显下降,其中氨氮下降幅度最大。从时间变化看,2008年下降幅度最大,2009年~2010年逐年小幅递减。

4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1)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河北省政府与承德市政府签订的《承德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要求,开展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工业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规定;实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和循环利用工程,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截止到2009年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出现拐点,COD排放量降低到3.45万吨,较2008年削减了0.31万吨;

2)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区全部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总投资9.90亿元,2009年底全部运营,按设计能力核算削减COD总量7.665万吨;

3)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测和水质动态监测。全面实行工业污染源强制性年检和大中型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实施大型河流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监测,定期河流水质状况公报、预警报告,增强水环境状况的透明度;

4)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结合承德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橱、改圈等工程,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承德市主要河流污染问题,使得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好转。

5 建议

1)在保证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加城镇污水管网收水量,提高处理效率,同时逐步发展中水回用。进一步加强监督性监测,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是改善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2)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清洁生产,使所有工业企业均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以防出现达标企业偷排的现象;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

4)开展主要河流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监测,定期河流水质状况公报、预警报告,增强水环境状况的透明度;

5)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先进科技推动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降低水耗,创建节水型企业。

参考文献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环境立县战略和建设和谐*的总体部署,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前段,县政协对东潴龙河治理及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一、切实增强对东潴龙河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东潴龙河是流经我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对我县中部沿河的村、镇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东潴龙河流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事关全县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和谐*、平安*的建设,对此,全县上下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淄博市高新区已经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东潴龙河内进入*的客水已经达标。目前,东潴龙河*段内的污水主要是来自县内企业,因此,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整治,切实为东潴龙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东潴龙河的现状及治理情况

东潴龙河全程47公里,其中*境内长度21.5公里,贯通南北,流经中部6个镇22个村。长期以来,由于主客污水的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县内一些企业的污水排入,严重影响了沿岸镇村6万多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加大了对东潴龙河的治理力度,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东潴龙河清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了对东潴龙河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促使所有排污企业提高了认识,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成果。

三、对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的建议

县政协认为,去年,县委、县政府对东潴龙河干流进行清淤、治理,是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环境,解决东潴龙河长期污染而采取的果断措施。为了进一步巩固东潴龙河*段的治理成果,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彻底解决前治后污的问题,使东潴龙河*段水质达到省、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要求,切实保护东潴龙河下游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实施综合整治。为此,县政协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人民尤其是东潴龙河沿岸群众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要从根本上转变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只注重快不注重好的旧观念,树立没有环保就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发展不能只看既得利益,必须把环保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只有努力实现治污达标排放,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确保治污制度化。东潴龙河治理工程只是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步。治标必治本,治河先治污。建议县委、县政府把该河的治污作为全县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出台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综合整治、严格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或条例,做到有章可循,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三)严格落实防治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东潴龙河的污染防治,必须对沿途各镇实行辖区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制,哪一区段出现问题,就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新旧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大治污力度,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到既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又通过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把各种产品的生产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来考核,重点发展科技先导型和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建立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落后工艺以及设备产品。对沿岸15家有污染的企业要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登记造册,提出整改时限。对现有污染企业,继续走"技术改造、扶大关小"的路子,加快企业污水治理步伐;对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尤其要加大对那些屡次严重超标排放的小化工、小造纸等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提高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科技含量和治污水平,确保污水排放从源头上达标。对于我行我素,既不治理、又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要顶格处理,真正使东潴龙河水变清、地变绿、气变爽,成为*境内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五)严格把关新上项目,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进一步做好新上、改造和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控制新的污染源。新上项目必须坚持环评第一关,未经环评的新项目一律不上,对有污染的项目绝不能批建。对新上的污水治理设施要确保正常运转。

(六)强化措施,下大气力解决东潴龙河沿岸垃圾污染问题。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沿岸镇、村、企业负责监管,严禁单位、企业、个人向东潴龙河倾倒各类垃圾,确保东潴龙河沿岸环境整洁卫生。

篇6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发展;治理措施;江油市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5-0086-02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实行无公害绿色消费是21世纪人类的主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防治水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油市境内的昌明河和涪江一道,是江油人民的“母亲河”,是穿越江油城市内十分重要的河流,盘江是江油市第二大河流。江油市境内河流两岸环境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年来,江油市加大对昌明河和盘江河的综合治理,对全市畜禽养殖户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积极创建省文明卫生城市。通过一系列措施,美化了江油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档次,拉动社区文明建设,使原有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江油市境内,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的现象仍然存在,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对江油市畜禽养殖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

1 江油市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大量投入,江油市畜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一批设施先进的规模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2-4]。

2012年,江油市全年存栏生猪67.06万头,年出栏肉猪82万头;存栏小家禽650万羽,年出栏家禽1 650 万羽。共有养殖专业户3 458户,其中鸡年出栏500羽以上的有588户,鸭存栏500羽以上的有320户,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 2 545户。

目前,江油市有畜禽宰杀场(点)42 个,其中25个为生猪屠宰场,另17个为家禽宰杀点。

在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畜禽粪尿对江油市境内涪江、昌明河、盘江等河流水环境的污染加剧。

2 发生污染的原因

随着江油市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远远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造成江油市境内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未建立粪污处理设施或设施落后,达不到治污要求。

(2)家禽宰杀污染极为严重。境内大部分的家禽宰杀点都无污染处理设施,尽管有少部份家禽宰杀点修建有污染处理设施,但其设施也达不到环保要求。

(3)个别生猪屠宰场修建有沼气池,但建而不用,使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4)外地人员到江油市租用农房从事养殖业,治污设施不到位,加重了江油市污染区。

(5)治污设施缺乏检修,达不到治污效果,甚至闲置。

3 治理措施建议

加大畜禽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降低畜禽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江油市畜牧生产工作的重点。

3.1 加强领导管理,实施专项整治

畜禽养殖粪污治理是一项变废为宝、为社会和人民造福的重要工作。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费用高。江油市对此高度重视,对相应部门下达目标任务,设立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承包人制度,层层落实具体责任。

(1)推行行政主管污染治理工作的乡镇负责制。分管农业的乡镇长(街办主任)负责落实,明确具体办事人员,并与年度考核业绩挂勾,确保养殖污染治理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把养殖污染纳入法制轨道,做好治理污染宣传工作,加强对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畜禽养殖户充分认识养殖业造成水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

(3)及时总结,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将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各乡镇在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中及时反馈进展情况、治理经验、整治难点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与有关部门协商,以便及时处理,确保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监督检查。各乡镇实行专人负责治污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畜牧、环保等单位进行不定期督查,确保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顺利完成。

3.2 治理措施

(1)根据江油市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养殖小区的建立逐步规范江油市养殖业,引导全市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解决好养殖污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在江油市中坝、三合、太平三镇的城区范围内设立禁养区,统一规划,对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户,动员其搬迁到规范化的养殖小区。

(3)种养结合,实施生态养殖模式。对畜禽粪便可采取干燥法、发酵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处理,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将畜禽粪便生态还田。畜禽养殖场(户)不得任意向水体或者其它环境直接排放畜禽粪便、废渣或者污水等污染物。

(4)对市内河流周边的畜禽屠宰场进行综合治理。由当地乡镇政府牵头,畜牧、工商、农业、商业、环保等部门配合对所有畜禽屠宰场进行全面检查,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有设施建而不用、不符合生产要求的屠宰场一律予以取缔或停产整顿。

(5)对市内河流周边的养殖场进行规范,根据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通过修建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处理养殖粪污。条件好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沼气池的修建要提高科技含量,要组织专业队伍定期进行检修、清渣、换粪等。

(6)加强对外来养殖户的管理。外来养殖户在江油市租用本地农户的场地进行养殖,由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没修建畜禽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因此,应制定适当措施,对外来户必须要求他们修建粪便治理设施,无设施的当地政府要强制其搬迁。

(7)实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公害处理。江油市境内沿河两岸有少部分养殖户向河内丢弃病死畜禽,针对这种情况,各乡镇要加强监督,设立举报制度,对乱扔病死畜禽者进行严惩。

(8)推广粪污治理新技术,继续探索粪污治理新途径。采取微生物净化、粪尿分离、粪便生物处理、利用粪尿产生沼气、改善日粮配方、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养殖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4 小结

城市河流是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水环境质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对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水环境污染,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以促进江油市畜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美解,何华西.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4):315-318.

[2] 李丽立,张 彬.降低畜禽粪便对水源污染的日粮营养调控的措施[J].中国商办工业,2000(5):47-49.

篇7

摘要:河道治理是传统实用的工程,是一个古老而活跃的领域。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际科技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水利理论与实践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

编辑整理本文。

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4]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8):53-55.

篇8

1.1点源修复点源修复主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节能减排,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生产方法。对于企业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采用中水回用技术,添加或改进污水处理设施,降低污染物排放。农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种植耐旱、抗虫、高产作物,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优先施用农家肥。对畜禽养殖场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粪便集中处理,同时做好防水防渗工作,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破坏。

1.2线源修复对河流进行截污导流,防止外境污水流入武城县,保证受污染的河水不进入其他河流,及时调水降低河流污染物浓度。合理种植本乡水生植物,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较好,而且清澈见底。适当放养水生生物,在水质较好的河流养鱼虾。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鱼虾在水里自由洄游,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使河道、湖泊显得生机蓬勃。同时,模仿原有生态环境,适量放入曝氧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以达到分解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效果,改善河流的水质。

1.3面源修复针对武城县农村实际,进行合理规划,优化群落结构,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居住更加合理,建设、健全乡镇垃圾中转站。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2012年县环保局编制了《武城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规划方案》,预计申请资金465.42万元,惠及全县3个乡镇,48640人。水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态控制,还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同时使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达到持续的协调统一。

2水生态保护

水生态保护的重点是保障生态系统维持正常水循环所需的水量平衡关系。大气降水量中只有一部分形成水资源量,其余部分为自然生态系统所利用,这部分天然生态系统直接利用的降水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十分重要。

2.1保持水量要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对水体及涉水部分进行保护,加强水土保持,保持原有水量;疏浚河流,改造塘坝,增大蓄水量,增强河流、塘坝等的水调节能力。

2.2保证水质保证辖区水源的质量,防治水污染,使其质量不再下降,同时提高直排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督促排污量大的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力度,突破高污染、高耗水的发展瓶颈。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对排污量多、用水量大的建设项目实施限批制度。建立企业污水处理厂,将全县的企业污水纳入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2.3保全物种保护水系和河流的自然形态,对水中生物进行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物群落结构。适当放养原有水声生物,增加生物数量。保护本地历史物种、特有物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栖息地。

3制度保障

3.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法》《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建议县政府出台有关水生态保护的规章制度,各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职权,认真履行职责。

3.2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行动涉及与水生态系统有关的多个部门,如水务局、环境保护局和企业、团体、学校以及社区等,因此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到勤沟通、多联系、多协调。建议制定详细的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注重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协调。

3.3建立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水环境信息共享建议由县环保局和水务局合作建立全县水环境网上数据库,将全县的水系、水量、污染物浓度和定期监测数据进行公布,实现全县的水环境信息共享,便于各有关部门的查阅和对水环境的监督管理,便于对突发水环境事件作出及时处理,防止水环境变化,维护现有的水生态环境。

篇9

[ 关键词 ] 防汛抗旱 中小河流 治理前言

全国5万多条河流大部分为中小河流,其中山区河流约占3/4,平原地区河流约占1/4。与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仍然是防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尚未进行过有效治理,防洪标准低,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3―5年一遇,有的甚至不设防,对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小河流灾害严重。在近年来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和山洪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人数的2/3以上。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针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且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按照轻重缓急,先将保护人口和耕地多、洪涝频繁的2209条重点河流纳入规划,2013年底完成治理任务。在此基础上2013―2015年,继续安排治理2800条左右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治理河长约3.45万公里。争取到2015年治理河长6万公里。中小河流的治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的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一、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3.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5.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二、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3.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5.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6.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7.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8.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9.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10.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中小型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郑玄洵,唐雅雯.浅谈龙岗河的治理.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

[2]陈致泰.汾河水系全流域污染治理建议.山西水利科技,2010.

篇10

关键词:河流;堤防建设;绿色设计理念;全面规划;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防洪堤防的设计要符合标准

1、防洪的标准要符合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

中小河流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堤防的标准需要符合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堤防工程的级别最大30年一遇防洪标准,级别3级;大于等于20年小于30年之间的防洪堤防级别为4级;大于等于10年小于20年的防洪堤防级别为5级。在这个防洪堤防级别判定的基础上,仍需要对于城镇的社会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密集程度以及城镇的主营产业等进行调查分析,堤防的级别可根据城市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譬如,根据洪灾事后损失情况的评估,可针对影响十分严重的情况,将防洪堤防工程的级别适当的提高;损失较小的情况,可将防洪堤防工程级别适当的降低。位于山区的中小河流,由于环境所限,山多地少,河道边的川地更加宝贵,也可考虑实际情况,洪水标准或堤防超高适当降低,即所谓的“防冲不防淹”设计思想,一次做好堤身基础,在大洪水来临时,允许保护对象短时间淹没。

2、中小河流堤防基础埋深的确定

堤防基础埋深根据计算冲刷深度及实际调查冲刷深度再加一定的安全余度分析确定,在有些工程中,基岩较浅,堤线处基岩高程高于深泓高程,若基岩强度满足要求,则基础埋深高程可以放置于新鲜基岩面上。

3、中小河流堤防加高及堤顶道路的要求

防洪堤防工程的加高安全值应该根据防洪堤防工程级别以及防浪的要求去限定,根据防洪堤防工程级别3到5级,不允许越浪的堤防的加高安全值应该在0.5到0.7m之间;允许越浪的堤防的加高安全值在0.3到0.4之间。对于城镇防洪中,弯道多、转弯急,横向超高不能忽略。一般不允许超过1m。如果太高会导致很多问题的衍生,譬如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太高的堤防会给城镇居民带来压抑感,不利于城镇的美观性等等。堤顶道路宽度可结合防汛和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一般不大于4.0m,对于个别山区的中小河流,土地稀少,土地极为宝贵,堤顶道路宽度可适当降低。路面结构宜采用泥结碎石型式。

二、当前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河流治理任务艰巨

中国南方地区中小河流范围比较广,再加上降水量比较大,雨季将会出现大范围降水,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有很大一部分河流上游并没有能够对较大洪水进行拦蓄调节功能的控制工程,中下游所建设的堤坝的防洪能力普遍比较差,河道的堵塞情况时常出现,大多数河道的泄洪能力能够抵御5-10a一遇的洪水,更有甚者还达不到5a一遇,面临的治理工作非常的艰巨。

2、缺乏系统规划治理

主要由以下2个方面:①河道的距离比较长,治理工作难以系统的进行;②河流治理工作对于防洪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其他功能的重视程度。未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工作,只是简单进行局部应对,简单的修建一些防洪工程,工程质量较差且年限已久,防洪问题非常的棘手,有很大一部分中小河流河道几乎处于未设防状态。

3、管理薄弱,河流功能衰减

很多河流着大量岩石,堤防质量较差,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砂土资源滥用,违法建造拦河装置,一部分居民任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还存在一些违章建筑私自就侵占河流,这些情况无疑对防洪工作产生消极影响。还有一部分河流的两岸存在私自开发耕种以及任意堆放残渣废土的现象,这一切严重挤压河道空间,一旦发生暴雨天气,很容易导致洪灾发生。工农业污染每况愈下,河流附近的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顺流直下,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4、长期投入不足

中小河流距离较长,治理范围比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群众对此投劳较少,上级部门对此实行的是补政策,地方政府没有或者无力配置相关的投入,造成河流整治工作长期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河流治理的进度。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河流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1、统筹全局,有机结合

河流的规划治理不可简单的限制在河道之内,必须将全河流进行统筹规划,把河流区域内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现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耕田的开发利用、农村沟渠的开发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科学的对河流用地进行规划,清除河流违法占地,逐步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寻找适宜的节点,建造一些供人们休闲娱乐亲水平台或者娱乐空间,最终实现河流治理、水利建设、人文娱乐、城镇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即将水环境、人文、经济、景观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河道的防洪工程的建设尽量结合河道自身的天然情况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原有的岸坎、峭壁、漫滩等,进行立体式的构建。

2、修复河流

一些河流的上游经常对河流进行截流利用,特别是一些小水电梯级开发造成中下游水资源严重匮乏,很难满足自身生态需求,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断流。为了不影响中下游水源的利用,开源方式应该进行多渠道化,电站的泄流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另外加强对区间水源和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对于不具使用功能的废旧坝堰要予以清理或者改建,这样有助于河流的连续性。其次,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作为河流修复工作的指导原则,因势导流,多采用蜿蜒盘旋曲线,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最后,水域空间建设要注意多样性,后撤堤线,营造出浅滩、湿地、深水等样式的水环境,这样将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空间,有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重塑。

3、防止水土流失

一些河流地势陡峭,尤其是山区河流,雨季水流湍急并且夹杂大量的泥沙,给下流的治理工程带来不小的压力。中小河流应将全流域的治理进行协调,增加裸地的植被覆盖率,必要时采取退耕还林措施,修建沉淀池、谷坊等工程,有效抑制河流的含砂率,防止水土流失。

4、防治水污染

加大对河流污染的整治和预防措施,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对此严加控制,工农业污染物、生活垃圾等严禁向河道中直接排放倾倒,对河道内的污染物进行集中搜集处理,在河流两岸营造绿色地带,并且适当制造人工湿地,增强河流自净能力。

5、建设生态岸滩

岸滩是河流跟陆地的换分界线,它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加水土渗透交互程度以及工程对自然系统的融入程度,护坡堤防应该多使用一些柔性材料。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又能够在“堤身”种植绿色植物。生态护岸的外露部分可以将草本植物种植在其上,另一部分处于水下,为了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空间,应多使用抛石、石笼等。在植物的选择方面,应多选择一些固滩效果明显的植物,不但有助于防洪,又能绿化自然环境。

6、已成堤防加固技术

对已成堤防应根据现行规范进行堤顶高程、堤身和堤基的抗滑及渗透稳定性的复核。对于堤坡稳定不满足要求,可放缓边坡;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拆迁量大的河段,可采用防浪墙等型式。对于堤身出现塌陷的问题,应重新填筑堤身,并压实,若堤身出现范围很大的裂缝,则需要将堤身挖开,重新填筑堤身,对于工程量大难以挖除的部分或挖除不经济时,可以利用灌浆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对于灌浆加固的堤段,要首先进行堤身隐患探测,在查明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补孔充填灌浆。对于渗漏问题,可根据其重要性采用土工膜、防渗墙等方案进行防渗处理。若堤防破损严重,可根据情况提出改建的建议,并尽快实施。加固需要根据不同的堤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处理。

结束语

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河流堤防建设当中,不单单对河流的防洪功能予以加强,更重要的是将根本入手,站在全局角度进行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河流的生态治理工作,最终实现人、河、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春,韩玮.浅析堤防建设的生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