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39-01
一、当下中学美术教育形式
我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我的了解认识有以下几点:
1、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意识淡薄,淡薄的课程意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师、学生均不重视,往往只能消磨时间,流于形式。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然而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而农村的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美术课程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
3、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在高考压力下,部分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被迫参加各类短期美术急训班,“病急乱投医”,不考虑个人是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重视文化课知识的积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美术带给孩子整整一个少年时代的只是痛苦,已经不再是享受和快乐了。
4、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美术课不作为考试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显得十分随意,多把简单、基础的美术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艺术认识兴趣
1、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 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2、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三、中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拓展
美术基础知识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研究物质基本特征——形态、比例、结构、色彩、明暗、空间感、立体感、质感、量感等。培养他们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具体有三种:临摹、写生、创作。
临摹:通过借鉴优秀美术作品,并且把它画下来,训练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认识及技法的表现,有利于提高绘画水平。
写生:通过实物的观察,充分认识物体的形体、结构、颜色、质地等特征,在进行描绘的过程中,注意构图比例、明暗、色彩、空间等,经过多次反复的观察、描绘、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包含着认识、记忆、表现的多次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
创作: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各种物体的理解,并掌握表现物象的必要方法和表现技巧从中领略和锻炼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取舍概括、分辨美、丑。并启发学生在实际运用艺术规律时,去发现美、创造美。
长期以来,一些美术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所以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王主任:如今,有很多人因为对自己的关注不够,生活方式的不科学、不健康而导致一病不起,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健康。那应该如何关注呢?关注在于科学的方法。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课程,很多专家、教授,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似乎说得都非常好。但是,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只说了一个方面,健康、养生不是一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说吃一种保健品就能把所有的健康问题都解决了;不是买一个健康的器具戴在身上,像磁疗、热疗、光疗、项圈等就能解决健康问题。我们知道,冠心病的发生有九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尿酸、高半胱氨酸、抽烟、喝酒、不良生活方式等,只有把这九大危险因素都解决了,才能把冠心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全部的健康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我提出了“练养调治”四个方面共同促进健康 。
“练”指形体的运动,动则生阳,通过外在的“动”达到身体内部的气血旺盛,脏腑强健。“养”包括养神、养心、养正,让心神归于宁静。静则神藏,机体只有在静的状态下,先天才能得到后天的滋养,不至于消耗太过。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养正――养正气,一个人如果没有正气、没有正义感、没有社会责任感,那么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何谈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呢?
《科学生活》:我们传统的中医学博大精深,它成为了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那么古代中医学是如何关注人的健康的,它与现代医学有何不同?网络上常有人拿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认为西医是科学而中医不是科学,您作为中西医都精通的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主任:先谈谈古中医学。什么是古中医学?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医师已经不是传统的中医了。因为现在的中医师无论名气有多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影响。现代中医的思路都是要解决患者的病。比如,患者找某个知名的中医去看病,都有其特定的诉求,像看肿瘤、看失眠、看便秘,等等。而古代的中医关注的是人的整体有什么问题,看的是人的阴阳气血是不是平衡,从阴阳五行的角度阐释发病的机理、转归、预后,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目的是怎么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这是古代中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现代中医是不一样的。 《河图》
网上经常有人对中医是不是科学而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西医是科学而中医不科学。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只能说中医是一门伟大的学问,西医同样也是一门伟大的学问,他们都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是不是科学,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方法对人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人们解决病痛,能不能让人们从痛苦和苦难中走出来,从而改变现状。我觉得这才是医学和人类的正确关系。医学能改变我们,让我们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这才是医学的根本任务,至于它是不是科学,是哪一类科学,这都不
重要。
《科学生活》:现代文明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但现代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似乎离自然越来越远了,现代人疏离自然的现象是否对健康也有影响呢?古代医学又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呢? 《洛书》
王主任:古代医学讲究的是中气升降、出入的圆运动理论。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科学,它把人放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去研究,不仅仅关注人的本身,还关注人的生存环境。这里面指的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环境,还包括看不到的环境,比如大气、日月星辰。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人很可怜,我把现代人比作为“笼中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早晨从家里出来去办公室,或开车或坐公交,是几乎接触不到太阳的;中午吃盒饭或去食堂吃饭,然后再回到办公室,也接触不到太阳;下班去超市、菜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也不见阳光。晚上吃好晚饭看电视然后睡觉了,所以晚上也没机会看到星星、月亮。所以我把现代人称之为“笼中人”――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星星、月亮。
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已经脱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人们被装在笼子里面。西方的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把我们人本身当成了试验品,和实验室中的小白鼠没有本质区别,人成为了现代科学、现代文明的牺牲品。现代文明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它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常常忘却了我们还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为什么现在旅游产业如此之火爆?因为人有回归自然界、与自然界接触的主观需求。这也是当代人之所以这么喜欢去旅游的原因。
我们知道,《易经》中的《河图》《洛书》这两幅图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初的源头。图中的黑点白点分别代表阴阳,表示阴阳环抱,有四层,代表的是人的整个生理的图,也可以是宇宙运转的图,也是地球生物圈的图。这两幅图把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描绘出来。说明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是高度智慧,那时的文明发达到即使是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也无法将之完全解释清楚。
《科学生活》: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的检查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而古代的医生是根据什么诊断疾病的呢?古人对生命的认识和现代人有何不同呢?
王主任:我们现代人想知道肾脏是怎么工作的,就会做动物实验,解剖一只小白鼠,做生理、病例实验。但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的内脏,一旦把它打开了,它就不是原来的状态了,你永远不知道它在打开之前是什么样的。再聪明的医学家都无法说清楚我们的内脏在打开之前是怎么工作的。
在内脏没被打开之前,处于混沌的状态时,内脏是怎么工作的呢?古人靠天人相应的原理,通过观察植物的变化,通过观察生物的变化,通过观察天上的变化,来推测人体内脏的工作规律。
古人认识生命的第二个方法是取类比象,就是把相同属性的事物归类,通过归类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
古人的第三个方法是以象测藏。比如说,一个人吃饱了,他的脸色就和没吃饱完全不一样,吃饱了的人会打嗝、也不想动了,这个象与饥饿的人的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人的象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的,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它在变化。而一个高明的医者是可以观察到这种变化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往湖里面投一个很大的石头,那么,我们就会看见湖里面水波的运动。当我们投的石头越来越小的时候,可能就看不到水波的运动了,那么虽然看不到运动了,水里面还有没有运动了呢?当然有运动,因为只要投进东西,无论大小,都会对湖水产生影响,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我们中医的以象测藏理论就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表象就会知道内在有没有发生变化。可见,中医是一门非常高级的学问,也是一门非常科学的学问,还是一门最省钱的学问。
西医看病,需要做各种检查,比如看头疼,需要拍CT,如果没检查出问题可能还会做核磁共振甚至全面检查。但依然可能查不出什么,因为你没有器质性病变,可能就是因为头天晚上和老婆吵架了,没睡好,第二天气得头疼。而这么多检查都没法查出问题,因为现有的科学水平、仪器根本无法感知你身体里的这种变化,就像我们在池塘里面投一颗很小的石子一样,通过检测水流的速度、温度、湿度根本无法测出这个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河面有微微的波动,感觉到湖里面应该是有变化的,中医就是根据这种以象测藏的方法来探知事物的内在原因。
《科学生活》:中医的典籍中关于养生的经典论述有哪些?现代人很关注养生,那么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其养生的重点是什么?
王主任:古代中医学的代表作也有不少,如《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在《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这段话说明,人生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他的五官、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是和天地之气相通的。所以,我们不能违背天地的气的变化,否则,久而久之,邪气就会伤人。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神秘又不言而喻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上称为“天人合一”,在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称之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可见,寿命的根本是就是要顺天时。
《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讲述了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成为中医学中描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经典。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而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就是说,女子每隔七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改变;而男子是每隔八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所以在这些节律点上,男女都要注意养生以应对身体上所发生的变化。
里面提到男性五八四十岁时,肾气开始衰竭,表现为“发堕齿槁”,就是头发开始变白、没光泽、脱落,同时,牙齿开始松动,咬不动硬东西了,以前就喜欢啃硬骨头现在可能啃一会就牙疼了。这些都是衰老的表现,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有这个体会。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以象测藏”,中医通过头发和牙齿这两个最典型的表现就可以推测出这个人的肾气开始衰竭了。
等到六八四十八岁的时候,阳气继续衰竭,出现头发变白,“面焦”就是脸没有光泽了,不像二三十岁的时候红光满面,看上去水灵灵的。
等到七八五十六岁的时候,肝气也开始衰竭了,“筋不能动”是指关节开始出现问题,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一般来说,老年性的骨关节炎大都是发生在56岁左右。这时的身体也不好了,走路时也困难了,腰酸腿疼,起坐都困难了。
等到八八六十四时,齿发去,肾气衰退到极点了。当然,这时一个一般性的规律,有的人可能到九十岁牙也不掉,头发也不白,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存在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