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篇1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篇2

[关键词] 复发性自然流产;抗心磷脂抗体;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01-02

复发性流产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殖健康,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1%~5%,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不孕症。其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内分泌、感染、生殖器及免疫因素等,还有一些病因不详的称为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1]。抗磷脂抗体属一类针对各种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临床上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抗磷脂抗体有20余种,其中以抗心磷脂抗体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关系最为密切,曾有报道20%的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有关[2-3]。对抗心磷脂抗体导致的复发性自然流产的西医治疗方法有较大进展,并取得一定疗效。笔者对于抗心磷脂抗体所致的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妇科收治的45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首先除外非免疫性病因,如黄体功能不健,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生殖道畸形或生殖道占位性病变等,并且血液化验2次,相隔6周均检出血抗心磷脂抗体IgG或IgM滴度处于高水平,符合抗心磷脂抗体所致的复发性自然流产标准。随机将45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分为西医对照组和中西医治疗组。西医对照组22例,年龄20~42岁,平均31岁。中西医治疗组23例,年龄21~41岁,平均31岁。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2 例给予肝素钠75 mg静滴10 d,肠溶阿司匹林75 mg/d,30 d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经中医辨证论治后施以中药进行治疗。治则: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方药:菟丝子30 g、桑寄生30 g、川断15 g、阿胶(烊化)10 g、黄芪15 g、白术15 g 、党参10 g、丹参10 g、大当归6 g,每日1剂,水煎服,30 d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下次月经过后可继续下一疗程。两组均治疗6~12个月。加减:若腰痛明显,小便频数或夜尿多,加覆盆子、益智仁加强补肾安胎,固摄缩泉之功;若小腹下坠明显,黄芪加量,再加升麻益气升提安胎,若阴道出血不止去当归、丹参,加山萸肉、地榆固冲止血;若大便秘结,加肉苁蓉、熟地滋肾增液润肠,临证时结合肾之阴阳的偏虚,选加温肾(如杜仲、补骨脂、鹿角霜)或滋阴(如山萸肉、山药、二至丸)安胎之品。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成功分娩婴儿。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抗心磷脂抗体转阴,正在妊娠中。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抗磷脂抗体转阴,未妊娠。无效:临床表现及医院检查无改善,再次发生流产。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 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典型病例

患者,30岁,工人,2009年7月就诊,婚后5年,流产4次,每当受孕2个月左右即无故流产,到处求医问药均告失败。面色晦暗,精神疲倦,腰酸腿软,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弱。血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证属肾阳亏虚,孕后肾气愈虚,冲任不固,胎无所依而流产。治以补肾温阳,养血活血,调摄冲任之方药。投以菟丝子30 g、桑寄生30 g、杜仲15 g、补骨脂15 g、川断15 g、阿胶10 g(烊化)、丹参10 g、当归6 g。连续服药1个月复查血抗心磷脂抗体转阴,其病情较前好转,诊治脉象缓而有力,及脾气渐盛,肾气渐复,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15 g、白术15 g、党参15 g以补肾健脾益气。2个月后来诊告知尿HCG(+),嘱其照前方隔日1剂服至孕3个月后减至每周1剂继服,孕4个月末停药,于2010年6月分娩一男婴。

3 讨论

复发性自然流产即中医的滑胎,是常见的妊娠病之一。其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古人云:胞脉者系于肾。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胎儿居于母体之内,全赖母体肾以系之,气以载之,血以养之,冲任以固之。若母体肾气健壮,气血充实,冲任通盛,则胎固母安;反之,若母体脾肾不足,气血虚弱,伤及冲任均可导致胎元不固而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孕前宜以抗心磷脂抗体转阴,以补肾健脾,养血活血,调理冲任为主[4],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并且维持超过既往自然流产的时间1个月以上,万不可等到发生流产先兆以后再进行诊治。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固摄冲任,肾旺自能荫胎,故重用菟丝子为君,桑寄生能养血,强筋骨,能使胎气强壮,川断补益肝肾,养血安胎共为臣,阿胶最善伏藏血脉,滋阴补肾,补血而能安胎,四药合用,共奏补肾养血、固摄安胎之效。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是以后天养先天,生化气血以化精,先后天同补,加强安胎之功。当归、丹参活血养血行气,使瘀去血行,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凝血,激活纤溶,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抗血栓形成,抗菌、消炎并有中枢镇静作用,能够使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呈明显的下降,直到抗体转阴[5]。党参、黄芪、白术、菟丝子、川断、桑寄生等药物具有维持黄体,改善滋养层功能,促进受精卵发育,松弛子宫平滑肌,提高孕妇的免疫力,减轻自身免疫反应等作用[6]。正如《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包括人体的免疫力,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强调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即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消除致病因子,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本组方正是通过补肾健脾,养血活血,使机体阴阳平衡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养血活血清除体内已形成的抗体并抑制新抗体的产生,从而使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消失。中药治疗组全部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生副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的复发性自然流产是一种疗效高,无明显副作用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其德. 原因不明复发流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81-483.

[2] 肖云山,林其德. 抗磷脂抗体与不孕[J]. 现代妇科进展,2005,13(3):166-168.

[3] 胡汉萍,林秋华.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与反复流产[J].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0):1161-1164.

[4] 顾萍,郭亮霞,杨雁. 袁慧霞主任医师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经验[J]. 现代中医药,2010,30(5):4-5.

[5] 付辛芳,刘晓红. 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2006,15(1):76-71.

篇3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硫酸镁;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十分凶险,病死率较高,属于临床上的危重疾病,目前该病的致死率在10%~15%之间[1]。我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联合使用硫酸镁对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同时与常规治疗组43例患者的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共对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治疗,全部86例均满足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1996年)[2],包括男56例,女30例,患者年龄在21~67岁之间,平均为(46±11)岁;55例患者为SAPⅠ级,31例为SAPⅡ级。

12治疗方法对于已经确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即接受保守治疗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3例与联合硫酸镁的实验组43例。常规治疗组43例患者需严禁饮食,给予持续的胃肠减压,使紊乱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得以纠正,控制胰腺的分泌及感染,同时适当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43例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还需给予浓度33%的硫酸镁,通过胃管内注入导泻,用量为10 ml/次,3次/d,保证患者日排便次数在2~3 次;并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10 ml浓度为25% 的硫酸镁+胰岛素8 个单位溶入10%葡萄糖500 ml中,用量为1次/d。当患者腹痛消失以及血淀粉酶水平至正常范围后即停药。以碘化色法对患者的尿淀粉酶以及血清淀粉酶进行测定,并记录各组患者临床腹痛消失及淀粉酶恢复所需时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3疗效标准患者在三日内体征或症状出现缓解,一周内消失,血及尿淀粉酶水平正常者为痊愈;一周内体征或症状明显好转,血及尿淀粉酶水平正常者为显效;一周内患者体征或症状出现好转,血及尿淀粉酶水平降低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者为有效;一周内患者症状未见改善或进一步出现恶化,血或尿淀粉酶水平未见下降者为无效。

14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1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14例为痊愈,占3256%,20例为显效,占4651%,6例为有效,占1395%,有效率达9302%,3例为无效,占698%,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d;对照组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包括10例为痊愈,占2326%,8例为显效,占1861%,12例为有效,占2791%,有效率为6977%,13例为无效,占3023%,平均住院时间为(18±41)d。实验组的痊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硫酸镁能够恢复肠蠕动,排除肠内毒物,同时还具有镇痛、解痉以及保钾的功能[3],尤其是能够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有效避免发生并发症,使死亡率大为降低[4, 5],本组结果显示实验组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14例为痊愈,占3256%,20例为显效,占4651%,6例为有效,占1395%,有效率达9302%,3例为无效,占698%,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d;对照组4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包括10例为痊愈,占2326%,8例为显效,占1861%,12例为有效,占2791%,有效率为6977%,13例为无效,占3023%,平均住院时间为(18±41)d。实验组的痊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硫酸镁能够在多个环节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发挥有效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硫酸镁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生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2年世界胃肠病大会工作组报告介绍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 2:171176.

[2]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996年第二方案中华外科杂志,1996,35(12):773.

[3]董瑞,王自法,吕毅, 等炎症介质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作用肝胆外科杂志,2004,12(2):156158.

篇4

亲爱的校友们:

老师们、同学们:

六十年前,一所简陋的农村初中在富阳小剡李氏宗祠呱呱坠地。它就是富阳中学的前身——富阳县立初级中学。紧随着我们民族前进的足迹,它经历了和的洗礼,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它摆脱了十年的噩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揭开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六十年来,由于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学校在校园建设、师资培养、素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及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至今,它已从仅有3个班级、13名教职工的一所农村中学发展成为拥有2,700多名学生、230多名教职工的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中学。1981年,它进入了全省80所重点中学的行列,1996年被确认为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薪火传承,六十年自强不息。今天,当我们济济一堂欢庆母校六十华诞的时候,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历届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六十年中先后有21,000多名毕业生惜别母校,足迹遍及五洲四海。你们秉承师长的教诲,兢兢业业,报效祖国,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骄人的业绩,有的成了国内外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喜看今日桃李芬芳、争奇斗艳,母校得以弦歌不辍、青春永驻。

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学校发展蓝图的规划,办学方向的把握,政策资金的扶持都离不开你们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取得的点滴进步无不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和智慧。这是学校逐步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

向我校的前辈领导和同仁志士表示深切的怀念之情。是他们筚路蓝缕、崇德敬业,开启一代风范之先河;是他们寒窗青灯、矢志不渝,甘作莘莘学子之人梯。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层累了我校丰厚的文化积淀。

母校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后人加以梳理和感悟,继承和发扬。十年前的金秋十月,当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把“勤奋、求实、乐群、创新”定为校训;提出“创建花园式的校园、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具有特色的育人机制”的奋斗目标。十年来,我们坚持育人这一个宗旨,确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这两个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校园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这三项任务。

——10年内我们相继完成了4000平方米的新教学办公大楼,4000平方米的教工住房,120__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近7000平方米的体艺馆。斥资60多万元建立电教实验中心,基本完成了教育设施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学校现拥有五套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使“信息高速公路”直通学校各个部门,做到了信息交流快捷和资源共享,并已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优美的校园和先进的设施为学生提供了求学成材的理想之地,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设了功能强大的硬件平台。1998年我校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

——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是学校走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的源头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现在,师资队伍的梯队结构已经形成,占全校教师总数的年青教师正在健康成长;名师工程已初见成效,学校已拥有5名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多名省市级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积聚教师教学创新的能量,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这一基本方针,注重强化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及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自96年以来学校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95-96年度和98-99年度学校两次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趋深入,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立高效的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教风和学风,我们对教师在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推行优教优酬的激励措施,提倡竞争,鼓励个人冒尖;提倡合作,注重群体效益,营建在协作基础上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品格塑造、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方法指导”四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尊重个性差异,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0以上,今年有6名优秀学生进入清华和北大深造,创下了历史新记录。1999年,由富中校办企业投资5000万人民币创办了富阳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寄宿制初中——永兴中学;今年又配套建立了永兴双语小学。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基础教育内部的衔接和整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亲爱的校友们:

老师们、同学们:

富阳中学是富阳市基础教育的龙头。它今天取得的成绩,与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相比,与那些积淀厚重、成就斐然的名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最近,在各级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基本拟定了学校近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的目标是:高规格、现代化、有特色的全国示范性学校。

篇5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国家及政府部门已经下大决心予以解决之,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应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项矛盾。中小河流的治理是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已将其列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然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非常的艰巨,因此加强对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问题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河流治理目标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近期中小河流治理的目标:通过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近期治理,使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中小河流和重点河段的防洪能力得到增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所涉及的主要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流域或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一治理目标也适用于非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

二、目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分布比较偏远,地质条件复杂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城镇,交通不便利,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治理中小河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一些中小河流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喀什特地貌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

3、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河流人为污染严重

由于现阶段民众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中小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4、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5、干支流综合防洪能力亟待提高

中小河流众多,控制面积较大。受局部地形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突发性暴雨洪水产生的机率很高,干支流洪水遭遇概率较大。目前流域防洪体系的建设存在重干流轻支流、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骨干防洪工程若得不到有效保护,长期受到中小支流的冲刷,会影响其防洪能力。

三、中小河流治理策略

1、统筹规划,为小型河流治理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为先的原则,规划要突出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

二是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规划工作要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1994)的技术要求,按照设计标准留宽留足河道,对过去侵占河道修建基本农田的,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还田与河,为水让路,保证河道的行洪畅通。

三是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沟治理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将整片的河流划分为一个一个方块,分别进行整治工作,在治理上,要保证坚持工程施工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均衡各方面的利弊,做到更好的涵养水土,培植树木花草,有些地方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就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治理了,更好的做好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

四是在工程建设中,事情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制订一系列相应的建设计划,不可盲目硬干,要遵循一定的建设原则,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城,后农村;先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后基本农田设施,分期分批、长期建设。

2、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当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河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并落实责任,尤其要注意做好前期工作,落实管理资金,优化管理程序,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保障管理措施。以上注意事项的前提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此应当重视对中小河流所处地区的各种地质、水文以及风土人情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整理,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根据中小河流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同时还要从河流所处位置的防洪实际出发,确定重点河段和关键环节与位置,因地制宜,优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注重实效。

3、理顺投资渠道,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投资管理机制

治理河流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以资金的需要也是要缓缓而至的中途不可中断,所以对于投资商来说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机制,工程方也要对投资渠道进行合理的梳理。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而言,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方可成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稳定的投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引导和带领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河道治理工作中去,从而加快河流治理步伐。同时,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坚持“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加强对中小河流或某河段的科学治理;笔者建议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实行租赁管理机制,或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动治理与开发。

4、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扶持

小型河流防洪安全及治理工程依靠地方现有的财力难以完成,因此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河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缓解小型河流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

5、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之原则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对相关河段进行科学的治理。同时,在中小河流治理与水利建设布局方面,应当加快对现有水利工程问题的治理,并在此基础上续建相关配套的水利工程,以保证现役水利工程的自身功能能够达到预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加强防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抓紧防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快中小河流两岸农田保护区域的河堤护岸工程项目建设。

结束语

在环境保护中,河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治理工作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是重点难点越应该细心建设并治理,否则听之任之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恶性肿瘤,难以拔除,这样既有损于城市形象,更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可见中小河流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的安排,不仅要加强洪水防御,安排洪水的出路,而且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之缓急,对河流进行分期分段治理,同时还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向立云.中小河流治理应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J].中国水利,2010,(17):9-10.

[2]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5):6-7.

篇6

关键词:喀什地区;中小河流;存在问题;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P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大河治理工作一直被社会上的人所广泛的关注,而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却发展缓慢,大多数的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落后、工程质量较差。造成近几年洪涝灾害频繁的发生,特别是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侧重于中小河流的治理。

一、 概述

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特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较远湿热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形成的河流属于内陆河流,其特点季节性河流,河流短小,水流较急春季冰雪融水水域面较广但来势较猛,夏季河水暴涨两者都易引起洪涝灾害。据统计,人们的聚居地大多数沿河、沿路分布,在喀什地区共有11条河流,都是居民聚点并且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和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由于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不健全防洪设施贫乏,落后。遭遇洪水时没有抵抗力,财产损失较大。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喀什地区的中小河流的治理势在必行。

二、 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薄弱,向河水里倒垃圾阻塞河道,沿河胡乱开垦土地种田,加之不合理的踩石、踩沙、伐木获取经济利益,长期以来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暴雨山洪,导致洪水灾害频繁,人民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质条件复杂

山区和城镇是中小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河流加上山区交通闭塞,河流的治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喀什位于我国西北部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显著土质疏松,土壤沙化严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因素都影响着中小河流的开展。

(三)防洪设施落后水库年久失修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落后大部分水库多年运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加之防洪意识不强,水库大多年久失修。水利设施超负荷的运行其实际的防洪能力与设计标准能力相差较大,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对下游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加大的威胁。

(四)水利设计技术有限,管理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明确的水利法,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群众投入水利建设力度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还比较落后,水利建设专业技术力量较弱,具有高水平的水利建设队伍还尚未建成。

三、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贯彻落实水利设施制度

对于加强水利建设我国颁布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对进一步加强水利监管有了明确的规定,有效的针对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项目建设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为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切实的保障了喀什地区的河流的治理,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制定治理方案

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质结构,以及喀什地区河流防洪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改建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取保护植被、种植草木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重点治理的河段要经过详略的商讨采用经费低、效率高、安全适合的治理措施,对喀什地区的地貌、地形、气候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避免自然因素影响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

(三)加强水利建设队伍的专业技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科技人员才华施展提供宽松的平台,积极的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水利建设人才。定期的组织科技人员到其他的水利建设队伍中进行考察学习,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技人员,为喀什地区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保护喀什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发展。

(四)发动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水利工程

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的投身于水利建设的工程中,组织群众进行共同维护河道堤坝,严谨乱开垦土地,乱砍伐树木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鼓励群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护堤林。政府也要关注民生,加大对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关注力度,积极地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方法协助喀什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

(五)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

喀什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特殊,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夏多洪涝灾害,秋冬则缺水、干旱,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的这方面因素,使现有的水利工程发挥巨大的效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效的统筹兼顾防洪与抗旱,在洪水泛滥的时候能够治理洪水并储蓄水,在干旱的时候能够将储蓄的水资源合理的利用度过干旱时期。

(六)明确治理目标

在对喀什地区的河流进行治理的时候,针对各个需要治理的河段,要对当地的河流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调查得出有效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治理经验,从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明确河流治理的原则、任务、治理提出治理措施。

结 语:根据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以及河流防洪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治理喀什地区的中小河流。首先河流的治理要从人们的切实利益出发,保障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加大财政拨款对喀什地区的河道梳理改签、工程队伍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充分的保护好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并统筹兼顾喀什地区城镇的建设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9.(06)

[2]李宏亮. 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初探[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15)

篇7

关键词: 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主要来自于河流,其不仅制约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没有城市河流作为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景观相映衬,城市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充分展现。而且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城市河流的开发现状参差不齐,致使河道萎缩严,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 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河流现状

1.1 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城市河流由于大量承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都比较严重。在主城区河段,穿堤排污管道多而乱,而且向河道排放的大多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再加上沿河两岸居民及工商企业密集,居民任意向河道倾倒残土、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使条河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1.2 河流水面被缩窄

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不断被人为缩窄,或者是水质污染严重时一埋了之。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河道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

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当前,我国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工作已经投入重大力量,但其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出,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一般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河堤年年加高,且大都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方式护砌,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使人类自动放弃了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存在的问题

2.1 防洪设施较弱,河道萎缩严重

由于我国国内的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太少、标准还比较低,其中很多都是处于不设防状态中,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2 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2.3 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有关“两工”政策取消,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使中小河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 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1 对策

1.1 统筹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1.2 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依靠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扶持一点加以解决。

1.3 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4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使用年限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治理河流的关键。

2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 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3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4 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5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6 要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四项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在项目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规范标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在工程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质量监督部门要随时跟踪检查督导,同时要把工程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5万多条。由于河流两岸水土资源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大多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工矿企业、城镇也都是傍水兴建。一旦江河洪水泛滥,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中小型河流大都未进行过综合治理,洪灾频发,旱涝交替,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在一些中小型河流治理中,存在着重兴利、轻防洪,或者重工程、轻生态等若干问题。

一、中小型河流的特点与治理的必要性

中小型河流的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一般在平原区只流过很短一段即汇入上一级河流,因而比降均较大,一般在1%~4%,个别河段可高达6%,纵向比降分布亦不均匀,纵剖面陡峻,形态不规则,因而造成径河系数大,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另外流量、水位变差也很大,有的河道最大与最小流量的比值可达数百至数千倍,汇流时间也很短,有的暴雨过后即发生洪水,甚至有暴雨与洪水同时出现。

从防护对象来看,中小型河流保护的多为农田和村镇,一般防洪标准均较低,防护工程等级及质量也较低,但出险的几率较大。由于中小型河流分布范围广,如果发生洪灾,会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泛滥,大量的农田与村庄可能会被淹没、冲毁,各种水利工程设施、桥涵道路、通讯电力设备等均受到威胁。从中小型河流分布的广泛性和在洪灾中所占损失的比重看,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显得十分迫切。

二、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3.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5.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三、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3.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5.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6.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7.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8.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9.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10.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篇9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篇10

最近,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转贴于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流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责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黄河流域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对水利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水利不只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涉及农业、城建、环境、国土等诸多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乡等各级政府,涉及管理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个主体。只有理顺体制机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机构职能明晰,才能实现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

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

在依法治水管水方面,需要继续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修订《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说,实现依法治水管水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水利社会管理的部门规章体系。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地方水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行政审批程序,开展水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范水行政许可行为。

实践水利高科技,水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发展的意义有四个:第一,大力加强科技兴水,是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第二,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第三,科技创新是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汛抗旱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科技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条件。

三、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并研究采取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贴息规模等措施。

《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水利的总投资大概要达到1.8万亿元左右。这1.8万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的水利建设: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0%左右;二是防洪工程建设,占38%左右;三是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占35%左右;另外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我国一直鼓励水利建设积极利用外资,在“十一五”期间,积极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用于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比如农田节水的建设、水土保持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还将积极利用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