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浪费粮食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农业系统生产的1/4粮食被损失或浪费掉,这对减少饥饿人口和满足全球快速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食物浪费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在环境方面,食物浪费会导致化肥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过度耗用,更多的燃料用于运输,更多腐烂的食物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大量的食物浪费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据最新的研究报告《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显示,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多半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发生在消费阶段;相反在发展中国家,约2/3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归于农作物收割阶段的财政、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局限,如食物的储存和冷餐设备等。研究指出,以目前全球的食品消费趋势,到2050年全球的粮食需求将会是2006年粮食需求的0.6倍。该报告表示,减少当前一半的食物损失和浪费,会使这一差距缩减1/5,这也会减少水资源、能源、农药和化肥的耗费和使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调查指出,全球每年有13亿吨的食物被浪费,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每年的粮食生产总量。全世界1/7人口仍处饥饿状态,每天超过20000名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饥饿。今年世界环境日,让人们意识到食物的选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做出明智的决定。
>>>相关链接
减少食物浪费与损失的小窍门
美国:减少食物的分量,以此减少每天餐厅和食堂里食物的丢弃。一些大学已经停止使用托盘,采用“按重量计费”其他的方式。其中,一所大学不使用托盘后,被丢弃的食物比往年减少了13公吨,每年节约10万多公升的用水和7.9万美元的浪费。
阿富汗:发展中国家,食物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粮食存储技术与设施,收获的粮食无法在密封的条件下保存。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有个项目为阿富汗1.8万个农村家庭提供了金属筒仓用以存储粮食。使用过金属筒仓的农户表示,使用这种存储设施后,粮食的损失从每年的15到20%减少到1到2%,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斯里兰卡:运输食品采用塑料箱,取代之前的袋子,使蔬菜损失从30%减少到5%。菲律宾有个类似的项目,农户使用塑料箱能减少1公斤的水果损失和16%的蔬菜损失。
澳大利亚:非营利性组织SecondBite通过收集农民、零售商和其他捐赠者的食物,分发到急需它们的社区团体。去年,SecondBite重新利用了3000吨可能被丢弃的新鲜食品。
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有名教师发明了一个名为“zeer”的成本不足2美元的蒸发冷却系统,它可以在没有冷藏设备的条件下,保存水果和蔬菜。该系统能容纳12公斤的食品。在没有冷藏设备的条件下,西红柿和番石榴仅能保存2天的时间,但在“zeer”系统中,可以保存20天。
十招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由美国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和英国废物与资源行动计划提供)
1.理智购物:制定饮食计划,使用购物清单,避免冲动购买,不要屈服于营销技巧而购买不必要的食物。
2.不要介意购买长相奇怪的水果:很多的水果和蔬菜被丢弃,是因为它们的大小形状或颜色不规范,其实它们的营养价值也很高!请在农贸市场购买这些水果,它们更容易被人丢弃,进而造成浪费。
3.理解过期日期:“此日期前食用最佳”是生产商为保证食品最佳质量的建议。大多数的食物可以在这个日期之后安全地食用。最重要的日期是“此日期前食用”——在这一日期食用食物或检查是否可以冷冻保存。
4.消灭冰箱剩余食物:推荐废物与资源行动计划的网站,可以帮助消费者使用任何有可能很快变坏的食物,制定有创意的菜谱。
5.使用冰箱冷藏食物:冷藏食品可以保持更久。如果你不能在食物变坏前吃完,请冷藏新鲜农产品和剩菜剩饭。如果你不打算第二天吃这些食物,可以将其打包或外卖。
6.要求小份食物:有些餐馆经常会根据顾客要求提供半份食物,并且会打折。
7.食物堆肥:食物堆肥可以减少气候影响,同时回收养分。
8.实行“先进先出”的厨房规则:检查你的储藏室。做饭做菜时,首先使用最先购买的食材。新购买的食材放在储藏柜的后面,之前购买的放在前面,以方便取用。
9.珍惜剩饭菜:今晚剩下的烤鸡,可用来做明天的三明治。面包丁可用来做油炸面包块。要求餐馆打包剩余的食物,如果你不马上食用,请立即冷藏它们。
10.捐赠食物:不易变质和腐烂的食物,可以捐赠给当地的食物储备、救济厨房、施舍处和避难所等。
低碳我先行
科普微童话(选登)
@v微童话亚东:“同学们,我们现在是在东方明珠里,往外可以看到马路和高楼。海参同学,跟上队伍哦,刚才在环球金融大厦你就差点掉队。龙虾同学,不要拧那螺丝,博物馆的东西要爱护。好了,参观就到这一层,再往上就是海面了……”22世纪的一天,章鱼老师在带学生们参观。温室效应已让很多城市变成了海底。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执行总干事埃瑟琳·库桑于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可解决的难题》一文称,杜绝在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浪费,应是未来各国粮食政策的核心之一。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应充分协调彼此的行动来支持农民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接触市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联合了《小农、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报告,关注“可持续粮食体系的建立”问题。报告认为,“小农农业”将成为帮助10亿贫困人口脱贫和可持续养育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捷径之一。
全球从事小型农业的人口达25亿,向发展中国家供应超80%的粮食,为粮食安全、减少贫困、保护环境作出巨大的贡献。全球农业产量增加10%,将减少非洲7%和亚洲5%的贫困人口。而农业投资不足,土地和水资源的竞争加剧,燃料和肥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和气候变化等,令小农摆脱贫苦的努力愈加艰难。
篇2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只是对耕地总量的控制,但更重要的是运用价格机制保护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和控制对粮食及农副产品的过度消费乃至过度浪费。粮食过度消费与浪费,同样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所以,农产品价格应按照市场机制重新校正,要纳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农产品价格按照市场机制重新校正后,不但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防止“舌尖上的浪费”,还会鼓励一些工业产品生产中减少粮食使用,寻求其他替代产品。当然,鉴于食品价格在CPI中的占比较高,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校正需要更高的CPI容忍度。
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村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面向市场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村已实施30多年,农村劳动力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社保体系也逐步建立,农村土地赋予的社保功能逐步弱化。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再加上农业收益很低,很多耕地存在荒废现象,农村土地闲置状况比较严重。当前,具备了因地制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应本着农民自愿、有偿和依法的原则,从法律、制度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但不应搞运动式推进。
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污水排放等使耕地受到污染或退化。建立保护性的轮耕方式可确保我国粮食单产维持较高水平,实现粮食自给安全,而适度进口粮食可维持轮耕制度长期执行。应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尤其是进口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如棉花),同时,积极鼓励国内农业企业到南美、非洲等其他国家投资农业。保护性的轮耕制度和适度进口粮食,不但有助于提高国内单位耕地的产出率,也相当于进口了耕地和水资源,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同时,轮耕制度实施后,更有利于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价格,鼓励现代农业发展和遏制粮食浪费。
必须统筹考虑农业保险和碳汇等问题
政府应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承担农业保险主要费用。这有利于调动农民耕种和绿化的积极性。事实上,种植业和林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完全可通过建立类似国际上碳配额交易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在不存在类似机制的情况下,政府对工业部门的征税并对农业部门通过农业保险补贴,客观上起到类似作用。
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节约; 粮食; 开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0-01
一、思想是先导,行动是落实
以创建“节约型学校”和健康促进学校为抓手,把节约粮食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推进节粮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节粮征文等形式宣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知识,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校营造“节约粮食”活动的氛围,让节能减排、节约粮食的理念入脑入心,积极践行“不浪费粮食”的管理理念,把节约粮食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节粮一日行”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活动。让学生实践了解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自己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和意见。比如为“节约家庭”提供的建议有:家中不倒盛饭、馍块、米粒等粮食……社会上张贴节约粮食宣传标语等。
2.长期推行“不丢捡起”的节约活动。“不丢捡起”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是修养,是高尚。“不丢”就是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浪费粮食,他是一种低层次的自我修养,但是要做到就是了不起;“捡起”就是看到、发现小同学掉在地上馍块能自觉捡起,发现浪费粮食的行为能主动检举揭发、敢于批评,自觉爱惜粮食,做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3.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小卫士”活动。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许多学生也清楚应该改掉,但需要的是一个相互监督机制。为有效促进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改掉学生不良习惯,特开展人人争当“节约粮食小卫士”活动。
4.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创美好节约家园“三走进”活动。通过班会、板报、标语、社会调查等形式,带领“节约粮食小卫士”深入社区、街道等张贴节约粮食标语,使节约粮食行动从小开始。积极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
三、了解国情,为国分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
1.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
2.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3.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
四、节粮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五、节粮措施
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
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2)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3)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4)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5)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碗里不盛饭菜及一粒米;(6)跟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回家;(7)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积极督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尽力减少浪费;(8)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
七、收获体会
1.学生体会。我们虽然从小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不开展这个活动我还真不能深刻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到田里采访农民,还亲自收割庄稼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一粒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以前自己还如此浪费,想起都脸红。
2.家长体会。我们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不但提高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重要的是使孩子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以前老说我不吃剩饭剩菜,现在倒是主动让我把饭菜少做;万一剩下的留下热上再吃,也不像以前那样和同学攀比吃的和穿的了。
篇4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节水
1严峻的水资源供需形势
据统计,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危机。水资源问题将是制约我国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平水年年缺水量35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FONT>400亿公斤;1997年,黄河断流长达700多公里,295天无水入海;全国50%以上河长被污染,其中严重污染占10%。21世纪,我国面临着16亿人口高峰的巨大压力,缺水总量将达1000亿立方米。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指出,“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应该未雨绸缪。”
2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于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FONT>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例如,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浪费却相当严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45,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2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灌区处于两难境地,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它既没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种限制,不能象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2.3灌溉工程老化,严重威胁21世纪粮食安全
据统计,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失效的占16%,报废的占10%,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可能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2.4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全国出现56个漏斗区,总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点多处,秦皇岛市已经形成32.4平方公里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2.5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低支,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左右,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存处于困境,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3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探讨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高峰对粮食的需求,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势在必行。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过程,作者认为,目前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篇5
1.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品的间接影响。
1.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影响。(1)农业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毁坏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洪灾冲毁耕地而造成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风雹剥蚀土壤,使耕地沙化。(2)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将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而造成对耕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的pH值及微量元素等都遭到改变,严重时可能导致耕地的粮食产出能力发生不可逆转的下降。
1.2农业自然灾害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粮食生产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降低水灾、干旱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然而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水利基础设施本身也可能成为被损毁的对象。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六七十年代的设施设备还在被广泛使用,因此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
1.3农业自然灾害对劳动力的影响。
(1)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将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的减少,使农民因灾而致贫或返贫。调查表明,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将会增加2%-3%,而农民的贫困将造成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建设落后,文化、卫生、教育水平差,最终降低了粮食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2)粮食生产因经常受到低温、干旱、台风、暴雨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而变得不稳定,粮食作物种了毁,毁了种,加之种植效率低下,农民反复对生产进行投入,同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不断攀升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农民辛苦一年却收入微薄。在自然灾害降临时,农民们可能会无法承受因承种土地而带来的风险与压力,由于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机具闲置浪费很大加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以致种一年的地不如打一个月的工,由此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粮食生产积极性逐年下降,很多农民就宁可让耕地荒芜也不愿耕种,出现弃田荒田的情况。
二、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地方政府必须制定严厉的政策规范,禁止胡乱砍伐树木、破坏草地及毁林开荒等行为,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种草还草的运动,提高森林覆盖率,让其充分发挥生态“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财政投入和补偿力度,最大程度上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屏障。第二,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水利工程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来确保现有的水利设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并且加快先进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此外,在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时,一方面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到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各项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市场的竞争机制,因为市场的介入将可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水利工程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要把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防灾同等主要的位置,不能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了管理,而是应该再加大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相应地增加管理资本的投入,做到“建设和管理并重”。
2.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
第一,选育抗逆粮食作物。为了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粮食作物的抗灾能力,育种工作中在选育粮食作物时要尽可能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或人工物理化学方法来挖掘与抗逆相关的新基因,选育耐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确保它们能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第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增加粮食作物的抗逆性。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大部分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更适合其生长发育;但当生长环境出现恶化时,粮食作物具有的性状可能就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人们为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釆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制剂来改变粮食作物的性状提高其抗逆性(例如施用矮壮素抑制株高来增强作物抗风能力),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研发出效果更有效、使用更方便、价格更便宜的化学制剂或发现新的物理方法来提高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第三,科学栽培管理来增强粮食作物的抗逆性。科学栽培管理能极大地增强粮食作物抗逆性,例如科学灌溉能有效控制小气候湿度,从而影响粮食作物性状发育提高其抗性并减轻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改良土壤结构,使其疏松绵软且透气良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有利于粮食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合理轮作能调节地力,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3.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在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同时,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力度,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让农民生产粮食能够获得利润。只有建立科学、规范且统一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在财政、税收及信贷等各方面给予粮农实惠,使农民减产年不减收,丰产年大增收,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二,加大粮食生产保险的投入。农业保险属于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产业,而保险公司作为利益主体,难以在低保费、高赔付之间寻求平衡,所以必须依靠政策性支持。因此要以政府为主体,建立农业保险长效发展机制,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发挥政策促进作用,运用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尤其是水稻保险),建立将农业信贷、救助政策和支农惠农政策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这样做,既能增强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结语
篇6
1.1加快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融合
任何时展的过程都需要各种技术的融合,各技术并同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几倍帮助作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技术,而中国的农业技术如今正处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过渡期,这一关键性时刻正需要信息技术的科学融合[1-2]。信息技术帮助农业技术在粮食收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是每个农民梦想的庄稼,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巩固生态环境,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避免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同时也加强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安全性。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融合使得农业技术更好更快发展,农业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民专家的头脑,也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协助作用,农业技术的农业的运用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需要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极力协助。
1.2增强资源的可用性
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资源的可用性,包括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劳动力是农业技术一大重要资源,农民收割庄稼的传统方法就是雇佣劳动力,并采取每日一结的付工资方式作为回报,同时庄稼的主人在每日三餐中也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和精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农业技术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而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利用收割机等其它的科学产物来帮助收割庄稼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力资源和资金时间资源的浪费,还有效地增大了粮食的产量。相对于传统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物在农业发展中能够合理地保护土地资源,不仅能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此外,市场资源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民收获的粮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寻找买家,而买家也可通过信息技术找寻合适卖主,信息技术搭建了一条虚拟化的农民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渠道,也是将农业资源推广到市场中的重要途径。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农情监测
信息技术的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都较为广泛,在农业中的主要作用为农情监测。所谓农情监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耕地变化的检测,检测不同地域耕地的流动情况以及自然气象对耕地的影响;大面积的粮棉检测需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检测相当费时费力。在自然灾害时期,遥感技术的运用明显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增强了安全可靠性,农户可通过遥感技术所获取的灾情信息与自己亲自调查到的信息相对比,这样的有机结合可准确有效实现虫害、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数据可以使农户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及时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近几年的调查,遥感勘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够准确反映出土地及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大面积耕地的农户应用信息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和处理,有效地避免了耕地受灾害的侵袭以及灾害时期的及时预防。
2.2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作物的生长过程可被信息技术虚拟化,所用到的信息技术为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作为预测农作物生长趋势的关键性信息技术,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利用专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预测、并经过后期的计算来帮助农作物更好更快地生长、发展。众所周知的嫁接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植物的合体生长,而嫁接农作物的发展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且此类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生长,细心地照料与呵护是培育嫁接植物的基础[3]。此过程中,作物生长模拟通过对植物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数学模型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潜在性的威胁和不利情况都能够通过作物生长模拟技术被检测出来。
2.3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影响力决定着土地质量的等级,不同的土地等级关系着农作物的产量[4]。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更新都是以土地质量的等级作为评估指标,高质量的土壤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与中低质量土壤不同,这需要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分析功能。评估土地质量的等级还能有助于激励农民合理爱护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间接地增强国家土地资源的利益,土地、耕地资源的质量评比是保护资源的基础性技术,同时也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学发展的实际运用。
3结束语
篇7
“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发展空间较大,如果仅看名义增长,年均12%的增速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质增长5%都将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李国祥说。但他还表示,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要看自身的增长速度,还要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相适应,两者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此外,李国祥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整体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落后,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粮食加工业对农产品价格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在土地日益稀缺,农民收入亟待提高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可能会适度上涨,但受经济总体运行制约,食品价格不能提高太多。这就要求粮食加工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利用效率,发展规模化生产,将原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消化掉,以防食品价格出现暴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粮食加工业最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产能问题,更主要的是技术问题。如果一味在低水平基础上增加产能,实际上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无论对社会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提高加工业发展质量,就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李国祥说。 建议实行配额管理制度 规划提出,要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加工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引导生产、促进流通、以工促农、动态调节供求、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加工和消费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参与执行国家调节供求、稳定市场和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的调控政策。
对此,李国祥建议,对粮食加工业不能单单依靠政策调控,更需要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如果非食物用途的粮食加工业增长速度太快,会出现跟食用粮食争资源的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威胁粮食安全。因此,需要对粮食加工业实行配额制。在粮食产量大时,可以适当提高配额,加工企业可以多储备多加工;粮食产量小时,就应该降低配额,粮食加工企业减少生产,造成的缺口用粮食丰产时的产量来弥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完善粮食加工业的产业体系,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工业用粮之间的矛盾。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国家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对实力强、资信好、效益佳的粮食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粮食加工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相应财政资金支持。
篇8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大气中污染物达到了有害程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基本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其中以人为因素影响最为严重,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组成。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是煤,所以在大气污染物中固体颗粒是一种污染源,固体颗粒有工厂的粉尘和大地产生的尘埃等。煤烟性污染中,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其余还有碳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大气污染对人类以及环境危害巨大,大气对人的危害可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对于农业来说会影响植物生长、影响植物水体酸化、使生物绝迹。对于气候来说,导致了臭氧洞、温室效应等等。针对大气污染,各地监管部门力度不足。
(2)劳动力污染。关于劳动力污染,现在基本都未提及,但是企业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增长,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是劳动力大国众所周知,由于劳动力廉价,所以发达国家都是注重创造而把简单廉价的手工制作交给我国。劳动力密集的工业更容易造成环境问题,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2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明显遏制了环境的保护。由于众多企业产业的增长、农业产业的增长,大量的污染性气体被排放出来,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据调查表明,北京、天津、山东和上海地区随人均GDP的增长,粉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长。粮食产业下降9%,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水位下降,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化占用农田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农民工减少。城市化占用农田,过度的砍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会使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的能力减退、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财富的增长,会使人们消费水平增加,无疑会导致粮食的浪费和对稀有动植物的扼杀。中广网湖口8月1日报道,今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强力整治影响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取得良好成效。派出6个督查组,聘请15位行风建设特约监督员,不间断地深入各乡镇、各部门、宾馆酒店、KTV进行明察暗访,组成12个调查小组,深入138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共收集到涉及供电、环保、供水及一些职能部门的18个影响发展环境的问题。
3寻求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加强各部门合作,严格控制排污量,加大执法力度,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确定环境目标,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目标太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势必加剧,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过高,投资过大,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3)以长远经济和角度出发,利用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注重生态及资源的循环再使用,提高地方宣传提升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把经济中不理性部分做足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环境好、人的精神面貌佳更容易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篇9
[关键词] 化肥 零增长 科技政策 支撑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63-01
1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背景
肥料在人类食物供应及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食物供应角度分析,当前粮食的供需情况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而且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实践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作物产量对于肥料的依赖性已经高于50%。而合成氨技术的应用能够养活地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由此可见,地球中将近一半的人口都需要化肥养活。一旦缺少化肥,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将大幅度降低。站在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部分人认为肥料,尤其是化肥,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极大[1]。但是,如果缺少化肥,粮食单产将为当前一半,甚至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土地耕种粮食,也就无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因此,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化肥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肥料属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一旦施用不合理,也同样会引发诸多问题。其中,肥料无法被植物所吸收,就会流失于生态环境当中,严重污染环境,比较常见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大气雾霾等等。而针对现阶段国内化肥用量进行估算,尤其是主要农作物施肥的水平,能够满足到2020年粮食生产需求。因此,若增加化肥的投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为此,在合理化施肥的同时,也必须要实现化肥零增长。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满足病虫可持续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节本增收以及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四方面的需求。为此,要想实现农药化肥的零增长,就必须要有科技与政策的共同支撑。
2 农业施肥零增长的科技途径
所谓的农业施肥零增长,具体指的就是减少化肥使用量但不减少农作物产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若施肥技术亦或是肥料的生产技术不能够实现突破,化肥量的减少必然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为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肥料效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2]。
其中,施肥量的减少需要提升肥料的效用,进而在减少肥料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粮食产量不发生变化。为此,必须要保证施肥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肥料的正确选择。积极创新肥料技术,以保证所生产的肥料与国内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相适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减少损失,简化施肥步骤。
第二,施肥量的合理性。国内针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研究,并且致力于找到与农作物生长最匹配的施肥量。一旦肥料使用量超出农作物实际需求,就会浪费肥料。而肥料量的减少也同样包括了减少不合理的过量肥料。
第三,施肥时间的正确性。农作物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需要的养分不同,所以,肥料量需求也同样存在差异。一旦施肥的时间不合理,那么肥料将无法被农作物吸收,进而长期存留于土壤当中,挥发或者是淋溶,浪费现象严重,甚至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一定要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求施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施肥的效果。
第四,肥料施用的位置要正确。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最好将位置选择在与根部距离较近的地方,可以增强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果[3]。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省化肥量。其中,大部分施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使用的意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操作相对复杂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对农民进行引导与鼓励,为实现施肥零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3 农业施肥零增长的政策途径
3.1 国家政策引导新型肥料发展
肥料不仅仅是产业,同样也关乎了国计民生,与粮食安全供应、生态环境健康、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在新型肥料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引导。
第一,积极加大新型肥料科研的力度,全面提高科研投入。现阶段,国内已经构建了肥料产业体系,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科研后备严重不足。针对当前国内新型肥料发展的状况,因为新型肥料市场排它性明显,所以,要想进一步增强肥料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将国家级科研院所与大专院作为主体,与相关企业联合,有效地转变成生产力。
第二,构建新型肥料评价机制。针对新型肥料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避免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的资源,同样也应当对真实的新型肥料给予切实地鼓励,以保证所研制的新型肥料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2 肥料是生产厂家的思路创新
在未矸柿仙产方面,应当加大养分形态与各形态之间的比重,以保证肥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尽可能降低肥料施用量。而在肥料助剂方面,国际范围内对可以促进植物肥料养分吸收的植物生物雌激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非生物抗性,同时还能够增强农作物质量并提高实际产量。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深入,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为此,在未来研究中应提高关注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肥料产业正在面临重组与升级的状态,所以,肥料厂家需要实现生产技术的全面创新,增强品牌效应,提高农化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行业调整中站稳脚跟。通过上述研究与探讨可以发现,化肥零增长的实现必须要有科技与政策两方面作为支撑,因而应给予科技和政策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婷.化肥实现零增长需要科技政策双支撑[J].化工管理,2016(16):29-32.
篇10
[关键词] 农机化 秸秆处理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211-01
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产物的附属品,其产量的多少和粮食产量的多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量提升,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长。现阶段,我国每年仅秸秆的产量就能达到7亿吨以上,其中玉米、小麦和水稻的秸秆占据总体秸秆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农民生活依然缺乏相应保障[1]。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机化等农业科学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粮食和秸秆的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过剩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人们务必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1 秸秆的实际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也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煤气、电、太阳能的使用和普及,使得人们在对秸秆的使用上面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依赖性,所以对其需求和运用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近年来秸秆带来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1.1 秸秆产量大且过于集中,难以有效对其进行处置
由于我国农作物的收获季节性较强,并且其面积相对来讲比较大,因此很多农民在对粮食进行抢收的过程中只顾着粮食的收获,但是没有对收获的标准进行重视,很多秸秆在短时间内集中但是得不到有效处理,使其无处堆放,造成很大困扰。
1.2 农民很少对秸秆进行直接使用,导致大量秸秆处于被丢弃的状态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千上万,甚至数亿吨的秸秆,人们在对其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多用作原料、饲料、燃料等,总用量仅为百分之三十五,但是在对秸秆进行清理的过程中,相对来讲劳动量比较大,因此在农作物收获以后,秸秆被大量丢弃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下茬作物的农业生产工作[2] 。
1.3 农业技术不配套的现象较为严重
虽然现代很多企业和个人都会对秸秆进行收购,但是由于其在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存储效率相对较低,并且需要花费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很多企业会受到环境保护因素的影响和相关政策的制约打消其收购的积极性,使得秸秆大量被滞留在田间,得不到有效应用。
2 农机化在秸秆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2.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对这项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农机部门中新老农机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根本上增强其法律知识的掌握,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其责任意识,通过提升农业科技的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其模范和带头作用。同时应该要求和国家、政府的政策进行相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进一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完善[3] 。
在农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可以相应的结合先进生物技术将其进行粉碎还田,帮助土地的肥力进行有效增长。当然当秸秆用作其他环节中,则应该要求其在农作物的收获过程中保留一定的割茬高度,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有针对性的对农机科研工作进行增加,并加强推广经费的增加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农机科学和推广费用,鼓励和支持现今农机化的应用,增加农机作业,对这项的开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秸秆的回收和加工工作的开展,充分借助现代化农机技术对这项科研工作进行深入投资,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着稳定的经济支撑和保证,从而有效做到以点带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秸秆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大帮助,进而实现农机化和农业生产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4] 。
2.3 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
在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该做到有据可循,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对农机化在秸秆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要适当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证这项工作的正确性,同时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有制度和规定可循,为工作质量的提升奠定稳定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产物的附属品,其产量的多少和粮食产量的多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量提升,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长。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作物秸秆是良好的再生资源,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严重的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秸秆进行正确的认识,提升自我觉悟,减少对秸秆的燃烧,科学对其进行正确运用。特别是应该加强农机化的发展,通过农机化设备的正确应用,对现阶段秸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逐步走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为我国农业水平提升提供更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卜献真.农机化在秸秆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J].湖南农机,2014,55(8):5-6,13.
[2] 冯源,吴景刚.秸秆饲料加工利用技术的现状与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2,39(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