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养生学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养生学前景

篇1

摘要:主体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之一。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教授式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学法为根本的教法观。

关键词:浅议 数学 教学 主体 精神 培养

主体性是人的个体特征之一。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教授式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的教育观,以学生学法为根本的教法观。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作为广大的一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呢?下面我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有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引入时,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直时,可联系到“大漠孤烟直”的古诗。好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小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无用的看法。例如学习无理数时,可讲一些数学发展史。学习圆和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学习坐标系时,介绍笛卡尔对数学做的巨大贡献。学习圆锥曲线时,可联系生活实际,介绍数学对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掉数学的历史,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如果在教学中渗透上述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数学史还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评价中国数学的历史与现状,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枯燥干瘪的公式理论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章节中的商店打折销售问题,可以让学生放学去市场商店中参与调查。同样教育储蓄问题时,也可以让学生到银行了解利率知识。学习一百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数大米或绿豆等等,这比老师单调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既为本节内容的学习积累了富的感性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活动学生的经验较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勇气的话,教师要做好相关的提示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取得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如开展好了,有时让学生终生难忘。

三、开展数学小组合作讨论

数学虽和语文等语言学科不同,但也并非没有彼此借鉴的地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的给予引导。讨论学习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初中数学生活中的数据一章,老师教学设计应定位在学生的自主讨论活动上。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示独立的个性。教师不应轻易的否定学生的观点,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习自主添活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2

一、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在短短的两个月教学中,我积极探索艺术教育,不断优化课堂的

教学模式,在艺术学科中尝试实施“情景――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激发――体验――创造模式”,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材料。例如我在上《秋色的秋天》时,就采用了情景教学模式,我在教室的墙上挂了玉米、麦穗等象征秋天的道具让学生去参观,这种情景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

二、 开拓课外天地,提供创新条件。

学校的艺术教育,离不开课外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那课外活动无疑更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我校在进行课外活动时,比较注重内容的丰富、新颖,讲究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在开展课外活动时,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去发现探索,大胆求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制作、新方法,让学生努力挖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比如了解本地的秦腔艺术,我们还通过举办学生才艺展示、办报办广播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艺术类活动,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的评价。因此,在评价形式上我们采取了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个体评估、群体评估等,真正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凸现创新素质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出正确的导向功能。

四、 采用激励教学法,激励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激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多采取激励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强的品质,引导他们去追求真、善、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五、 讨论交流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讨论交流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群

体协作、相互取长补短的能力。讨论交流教学法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运用较多,一个艺术品的形成,往往需要群策群力,集体献智慧。我在给学生上《秋天的节日》时,让学生自己搜集各样树叶做粘贴画来装扮秋天。学生们兴趣极高,然后我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在经过激烈且快乐的交流后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表达自己爱秋赞秋心声的图案,有粘贴“娃娃头”的,有粘贴“中秋圆月”的等等。总之,花样繁多,这让我感到无比喜悦,毕竟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交流后所得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同学间互相交流起到了催化作用。

六、 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篇3

一、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任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是学校教育教学推卸不了的责任。在所有学科中化学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最近20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要树立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学生乱扔废电池、食物包装塑料袋,乱吐口香糖,乱放鞭炮,乱排污水等,这些都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表现。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求重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教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要强化人文教育。所以,化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课堂教学切实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对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几点建议

1.在平时教学中强调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说明环境污染和保护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空气”时,可以给学生强调“在英国伦敦因有毒性烟雾照成无数人死亡的事件”,“随着工业的发展在空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烟、灰尘等污染着空气。受污染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有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害,破坏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素材,具体说明环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做表率

曾有学者说过“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这说明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深刻,学生在无形中模仿着教师的言行(特别是行为),所以教师要带头做好环境保护的榜样。例如,化学实验结束后要妥当处理垃圾,预防污染;不要吸烟等等。

3.组织参观、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清环境污染问题,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在“爱护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江、河、湖等地调查分析水的情况后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可以让学生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收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水污染的信息,把这些以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分类后整理并交流。通过这些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生存必须的物质,为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爱护水资源,即节约用水的同时要防止水的污染。

教师要结合本地的情况开展学生的研究活动,时刻关注环境科学的动态,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环境保护意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而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当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引以为豪,并获得一种满足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去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和交流等方式,查找废旧电池的资料,分成小组实验并要求写成小论文;让学生设计环境调查表,发放给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有些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生动的动画片呼吁人们增强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这些都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标准,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是现代人才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主要针对职业教育中,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各类院校均不可缺少的关键教学内容之一,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不同,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 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体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 

 1.体育教学强化竞争意识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游戏、体育比赛以及团队练习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竞争当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还能够避免竞争意识的无序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盲目地竞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将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同时降低了竞争意识的负面作用,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竞争意识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涵盖了日常的体能锻炼,也包括了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和紧张刺激的体育竞赛,这些活动大多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以团体协同对抗的形式展开的,因而要求学生在进行团队内部合作的同时,与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通过体育教学中建立起来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为自身设定恰当的奋斗目标,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展现自我、挑战自我,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从而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途径 

 1.培养正确处理对手和朋友的意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既互为对手,又互为朋友。如何正确地处理好对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竞争意识对学生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便成为了体育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任何事物都存在有两面性,因此竞争和合作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优秀的竞争对手同样也可以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团体活动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到在竞技场上是对手,在生活当中是朋友,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手与朋友之间的心态转换,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与对手竞争和自我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谓竞争不仅仅包括了对手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自我的竞争与挑战。与对手的竞争过程,是以人为镜,不断提高自我的一种过程,与对手进行竞争时,可以根据对手的表现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自身的奋斗目标,达到转变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与自我的竞争则是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恰当的奋斗目标,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进步。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竞争精神,还需要激发学生自我竞争的意识,令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课堂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教学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体育教学内容多样的特点,将更多的内容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不断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竞争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模仿职业的体育竞技,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小组合作中承担相应的职责,从而在训练中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立俭.探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j].才智,2009.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终身体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08-01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体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能力的储备和心理素质的坚实基础?。我就对如何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途径谈几点自己的借鉴。

1.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长、学校、社会向他们灌输的、要求的就是学习好,而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的能力从来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阶段虽然有所好转,也仅局限于大一、大二年级,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学分,为了评优不得不参加体育活动。到大三、大四,由于没有了体育课,在大一、大二中刚刚培养出的体育兴趣,也随之懈怠。再加上现在的高校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学生必须在老师的陪同下进行锻炼,离开老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而且体育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得甚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健身知识和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需要,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增强体育的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途径

2.1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值得欣赏的是日本的“快乐体育”,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人手,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强调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培养,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达成学校体育的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建立诸如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选修课和保健康等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积极有效的把学生正确地引导到体育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使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乐趣。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掌握动作技能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应使学生正确认识,深刻了解体育丰富的价值属性,明白体育在自己一生中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担心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业,甚至有的同学害怕进行体育活动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些都是体育知识贫乏,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所致,其实,据科学研究证明,坚持体育锻炼,能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泡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而且在体育运动中,最能培养和发展人的勇敢、果断、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如果迁移到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减缓人的精神压力,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的各种潜力和潜能得以发挥和实现。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体格;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2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满足终身体育需要

众说周知,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师资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场地、器材和一支思想过硬、敬业精神强、业务精专的教师队伍,否则就无法进行。

2.3加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偏重技术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就不能自主锻炼了,也就难以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因此,要想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首先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接受打捞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体育改革更进一步。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现状 校企合作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41-01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石。而现今,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1 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扩招的影响,中职学校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生源素质出现了整体下降的趋势。很大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以下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欠缺,缺乏学习主动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混日子的较多,纪律观念淡薄,无视校纪校规,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甚至顶撞老师,人际关系较差,严重时甚至伤人伤己。由于存在以上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中职学生在校时不能认真学习,以至于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身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而在就业时工资福利待遇不高,而许多毕业生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有一部分人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在工作时容易与同事及领导发生矛盾冲突,又不能理智正确的处理出现的问题,导致了频繁跳槽的现象,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也刻不容缓。

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它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

2.1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的正确形成。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把握自己的职业人生。

2.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就。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是人的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获取成功的关键能力,也是能获得满意工作、幸福生存的重要基础。

2.3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就业需要,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地与人相处。同时,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有较好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3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3.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观念转变

培养中职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论,转变执教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3.2明确目标,革新教学大纲,开设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既让学生学会做人,又让学生学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质,又具备高综合素质,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中职教育必须革新相关的课程大纲,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3.3以潜移默化为重要方式,在中职教育的各个教育环节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指导下,本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宗旨,根据不同专业与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情境贴近工作环境,立足于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认知中去体验、去实践。

(2)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开设各种学生社团,创建具有中职特色的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文化,组织学生创业活动,在此引导下,锻炼核心能力。

(3)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中职学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3.4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养成,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

(1)校园办公司。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将企业引进校园,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企业经营实体。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同时又是实习指导老师,公司的实际经营业务又是教学案例和素材,做到教学过程与公司业务进程同步。这种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的模式,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篇7

创造是应用创新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发现并不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或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成果,但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却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能够敢于突破前人的旧框框,突破自己的老一套,使自己从保守封闭,万事拘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俗话说的好:先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他人。展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经常考虑问题的新解答、新方法、新结论。教师则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情景与课堂结构。

一、设计、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要用现代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设计成非常规的问题,即一种具有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时时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与创造的热情,并不断调空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进行学习。我在讲解八年级下册的《你能证明吗》的知识的讲解时,我从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出发:我们发现远处的电杆总比近处的电杆看上去小,因此小明说近处的电杆大,远处的电杆的电杆小!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请你说出理由。这一问题洒向学生,这是一个贴近生活显而易见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对生活探讨的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实际远处的和近处的一样大,因为眼睛的视觉效果,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也未必正确,近而引出验证数学结论的方法。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常用手段,简便易行,适用广泛,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经常要从不同的角度、形式、方式进行提问,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造力有显著的效果。原来学生对问题充满了疑惑,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为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思考、探讨,教师在这过程中稍加点拨,指导学生从通过讨论、分析,就拨开疑雾、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本质所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因此,在教学中必需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创造冲动的源泉。

二、精心设置课堂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课究竟要上出怎样的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我几年的感悟:首先课堂条理清楚、知识明了、学生上课有激情、参与性较高。常州特级教师杨裕前在一次教师的角色的报告会上说:明确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今天这堂课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样学、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水平,怎样讲、讲会什么等。在课堂上要三大解放:解放学生的手、学生的口、学生的脑。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发现,多思考。几何对于一些女生相对薄弱一些,几何的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相转换是她们的弱点。男生的逻辑思维较强,但条理性较差,女生的条理性好,但逻辑思维较差;为此在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证明过程中。学生对性质和判定搞不清,什么是性质或什么又是判定?我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如什么是鸟,你能给鸟下个定义吗?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归纳:会飞、长有羽毛的翅膀、卵生的动物是鸟。虽然他们没有给鸟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能从这三点能辨别一个事物是否是鸟。从鸟的定义可以辨别事物是否是鸟,转化到数学上,定义也是一种辨别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依次类推(菱形、矩形、正方形)。在课堂上学会学生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辅助的作用。新课改虽然淡化上一些定义、概念。虽然不要学生死记硬背。但我认为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其定义,比不可少。理解是记忆的源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千万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观众,做课堂的看客,要让他们成为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篇8

【关键词】网络;中职学生;自律能力;选择能力

多媒体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功能,引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也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在无“网”不胜的时代,多媒体网络对于宣展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世界。然而,现代文明从来都是双刃剑。在数字化乐园中,亮点和阴影、得乐和失乐、希冀与失败同样并存,沉浸于网络的人群中一大部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网上冲浪早已成为这些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恩泽的同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网络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和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便利。但互联网带来的道德观念淡薄,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也日益凸显。在此环境下,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是中职学校德育的必然趋势。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首先,中职学生由少年步入青年时期,他们的思想品德具有过渡性和可塑性。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上有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青年时期的独立性。其次,中职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展、趋向成熟。特别是他们由相对封闭的初中阶段,进入较为开放的中专阶段,其人际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他们逐步涉猎人世。中职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很容易受到多媒体网络的“诱惑”和影响。再次,中职学生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

二、网络背景下中职学生的表现

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扩展,网络教育对学习者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并引为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迷失症

中职学校的学生时期是情感体验和不容易自控的高峰期,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难以准确把握分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日沉湎于网上,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在这些人眼里,网络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唯独不能没有网络。网络的这各负面影响在中职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也说明了处于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学习者的自律能力是较差的。

(二)角色混淆症

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互动是以角色系统为基础的。每个人都要根据社会的角色要求,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旅程。学习者尽管也有自己的住址和姓名、网址,但他们可以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状态下肆无忌惮地做事说话,而不必负什么社会责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此外,大批精彩刺激的网络游戏极大地吸引、消耗着学生的体力和精力,他们甚至常常用端坐在计算机面前通宵达旦,流连忘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在这个时代对自己角色的选择是处于迷惘状态,需要成人进行引导。

(三)道德弱化症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由于受年龄、学养、经历、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至使其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均处于成长和完善之中。而实际生活中,对这方面的“供给”自然落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肩上。然而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网络人格具有不确定性,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较少,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性中的弱点,加之网络道德系统尚处于建设之中,中职学生自我约束不足的特点很容易暴露出来。

(四)交往失衡症

网络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把双刃剑,其推进着人类文明,引领历史向信息化迈进,然而网络又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一堵具有诱惑力的墙,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再成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唯一。尤其对害怕与人交往的青年学生或在现实世界感到孤独的青年学生会更加依赖网络虚拟式的交流,在这里他们能找到“自我”,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满足感,吸引着他们每天都要在网上转来转去,找人聊天、抒感、接收来往信件。所以长期与计算机网络交往的学生很容易形成网络的依赖心理,并逐渐地“模糊”着其现实和网络的两种交往方式。一方面他们是网络沟通高手,擅长于在网络上用各种语言技巧与形形的陌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么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要么懒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其参加现实社会活动的时间,致使这部分青年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走向缺乏正确的判断,出现选择偏颇。

三、网络背景下培养中职学生自律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意义

网络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学习者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无视现状,而应该迅速做反应,采取措施积极地、超前地应对。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心理情感,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说就是要自己管理好自己。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遵循的纪律和规则是自律的内容。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也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秩序可言。面对着网络的巨大“诱惑”,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极需“自律”这一戒尺来约束自己,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人的一生,要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当历史车轮驰入二十一世纪时,人类文明也迈入了网络时代,此时,面对社会纷繁莫测的变化,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提升学生能力上来。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这种种能力中,对于当下的中职学生最需的一种能力是选择的能力。朋友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等,选择的好与坏,将影响其一生。

四、网络背景下培养中职学生自律能力和选择能力之方略

我们常说消极躲避或强制性的剥夺,都不符合当下青年学生的教育心理。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这一时代产物,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教育的好帮手,从而实现网络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方面将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以学科教育为基础,人文价值教育为目的,重塑人的价值、信心和情感,从而促进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四是尽可能地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师生间的“相容性”;五是在课程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任务模块”的设计,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任务,在任务中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并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做出选择的勇气。

另一方面我们要更新教育者的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正视网络对学生带来的消极作用,综合网络时代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统一认知与情感。更新几种观念:一是网络教学过程将取代传统教学过程的思想;二传统教学过程排斥网络教学过程的思想;三是网络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相容的思想。

(二)坚持正确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我们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美感,使他们真正成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

与此同时,网络时代,学校周围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大量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营造的环境和内容与广泛而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空间交织在一起,甚至处于劣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因此,中职学校必须研究网络条件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中职学校的德育老师和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等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地网络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网络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他们自我教育能力和鉴别力,自觉抵制网络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和侵蚀。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参与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律

要使学生达到自律,树立榜样,加强他们情感上的认同十分重要。作为中职生适当开展学习榜样人物的活动,特别是传诵身边的耳闻目睹的公众人物的事迹故事,让他们从中体会自律的重要意义,体会自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知道羡慕别人的时候不要忽视那双羡慕你的眼睛,自己做得最好。只要自律自强,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设计开展“自尊、自强、自律”的主题班会,点击国内外的先进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那些榜样人物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认识学会自律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事前做准备,有选择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关注社会争议的热点问题,借助网上各种论坛了解各种观点及其交锋的方法、过程,在了解中参与、探索、升华,进而达到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思辨的目的。

(四)引入网络手段,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会自律,做好选择

中职生的自控能力相比普通高中显然不在同一层次。作为中职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既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也不要将错误轻易放过去。实际上,每一次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的成长过程,所以,在学生犯错误时,身为教师,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既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又要给他们改过的机会。同时要多想一些办法,可以在网络上建立QQ群,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可以与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聊天,一方面减少了学生面对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促使学生敞开心扉。通过交流,老师将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心理,学生在老师耐心,朋友式的谈心中懂得了是非与真善,这种沟通更加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观点认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供学生信息的论坛或BBS,使其成为师生信息交流和反馈的中转站,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思想,发表观点的勇气,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其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所做出的选择奠定思想基础。

五、结语

世界已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地步入了网络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因此中职学校在信息网络的冲击下,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挥网络信息共享、传播迅速等优势,找准对接点,着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及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中职学生判断能力,提升其对朋友、工作、良善的正确选择,这一也是当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重要的任务。只要教育者能从实际出发,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模式,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学会自强,养成自律,适应职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