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中医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代社会医疗水平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变成了现在的以预防为主,中医的这种养生和保健的理念正好切合当代人们的健康要求。而且随着中医神秘面纱的一层层被揭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对中医的疗效和保健功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世界中医热正在不断的升温,这是我国中医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养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二十一世界的医学不能停滞在以往的疾病治疗领域,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将预防疾病作为首要的健康话题明确的提了出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中医治疗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养生保健的方法:
1 饮食上的养生保健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首先一点就是饮食要有节制,过度的饮食有损脾胃,吃饭中的很多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过快的饮食容易导致进食过量,口腔唾液不能充分发挥抗癌助消化的作用,增加肠胃的负担,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再加上如今食品添加剂的日益增多,其中很多都是致癌物质,因此在进食的时候细嚼慢咽能够使口腔分泌大量的唾液,能够分解和消化某些致癌物质,将致癌物质拒之身体的门外。
另外在饮食结构上也要有所注意,当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种非健康食品横行当道,例如人们常吃的快餐和方便食品,这些都是人类健康无形的杀手,因此在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例如都吃一些绿色的蔬菜,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纤维素可以帮助消除便秘,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排除体内的毒素;大蒜已经被公认为有效的抗癌食品,除此以外还能够对虚乏的身体起到一个良性的进补功能,同时也能帮助消耗大量的脂肪,增强体力。
2 运动养生驱走亚健康
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电脑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必需品,然而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以及长期坐在电脑前的缺乏运动都是这个时代带给人们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而导致经脉不通、气血积淤以及脏腑器官功能的失调调节,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余适当增加运动量,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都对于消除亚健康状态有着十分的作用。在《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惜阴康之时,民气郁遏,筋骨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里的阴康就是指的现在的亚健康状态,处在这个健康状态的时候,气血不通,体力匮乏,所以就要做一些运动来做增补和疏导,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3 针灸养生有助于保持健康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中包含着针法和灸法两种施针方法,针法就是将银针按照人体的一定穴位刺入,利用捻转和提插等手法来治疗疾病,而灸法则是将燃烧的艾绒按照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可以使经络保持畅通,使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不受到损害,换言之,如果经络不通则很有可能出现气血运行受阻,在临床上就表现为肢体的疼痛和麻木肿胀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针灸来消除。
4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常见疾病
推拿在中医学中讲是用手按住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用推、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在家庭中非常的方便有效,同时又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和保健功效,其可以疏通经络,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调和气血,由于其非常的方便,目前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主要中医手段。例如小孩如果患上痢疾的症状就可以用推拿的来减轻或者是消除病症。目前由于人们的工作方式的原因,颈椎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的难题,很多上班族都受到颈椎病的困扰,有效的推拿按摩不但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疼痛,缓解病情,同时还能够彻底的根除颈椎病。这些都是十分方便和快捷的,不需要专门的抽时间就诊,广大上班族提高了健康水平同时又减轻了病痛。
由于推拿按摩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也不会受到天气和气候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并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因此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
5 拔火罐有助于驱走体内寒气
篇2
论文摘要: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思维模式培养的结合,注重个性化,为达到培养目标莫定基拙。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篇3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中,其主要的趋势是眼于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而所谓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则是为初中在校学生终身体育活动打好基础,在进行终身体育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同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以及意识强化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终身的体育意识对于学校的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初中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重点培养
一、终身体育这一思想是新时代的体育观念
终身体育是从人的生涯角度上来对体育进行理性的认识,同时这一思想以人为其自身的出发点。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则可以从人、体育、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旨在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且有效的去充实一个人的人生,有效的去提高人的的身体素质,进而来实现体育运动对于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终身体育本质上来讲就是指一个人从开始接受体育教育一直到生命的结束都应该去从事体育的锻炼,这一事业会使人们感受到身体的健康、身心的愉快,并且终生受益。这种教育是一种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自主的、自发的教育。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教育都没有教师以及相关的课业来进行辅助。目前,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生活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从一开始的只求生存变成了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感受,然而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让人们更加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一个根本原因,而终身体育主要的范围包括:长期不懈地去坚持体育的锻炼;对于体育的兴趣浓厚,并且稳固而持久;掌握有关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和以及相关运动的技能;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总体感觉好,并且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把体育活动当做是生活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过去,很多的体育教师都习惯性的把体育教学的任务局限在老师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学生在运动技术上的接受这一方面。然而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以及深入的发展,在本质上需要体育教师对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做出改变,需要老师给学生树立一个终身体育的基础思想,并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并且接受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基础体育以及终身体育之间进行相互的结合。
在原始的体育教学中,其教学理论的比重相对较少。而现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减少对于理论教学的偏见,把身体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的健康教育两者进行融合。加强体育课内以及体育课外的结合,加深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以及能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因地制宜的体育锻炼的能力;加强对于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的研究与改革,全面地、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培养和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及其途径
(一)转变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
想要更好的让学生去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的宣传工作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去参加各种不同的课内外的体育活动,更好地去实现家庭、社会的参与。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橱窗、多媒体等多种宣传模式来进行宣传。
(二)重视并且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目前,随着终身体育这一思想的确定,体育的兴趣培养就更加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体育课程改革可以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的喜好和身体状态,培养他们不同的体育兴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并且要经常进行实践。只有经常地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产生兴趣,维持兴趣,同时也才能更好地从体育运动中得到好的结果,让学生更好的维持体育运动。
四、总结
终身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去维持学生自身的身体状态良好,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慧丽,赵静,张照哲,王琰,曾万梅.高校学生健康教育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3:98-101.
[2] 邱水生.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104.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迁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1.迁移能力的基本内涵
迁移能力应属于能力范畴。能力的概念通常表述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紧密相连的,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因此迁移能力也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对迁移规律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对于迁移的概念也有较为明确的定义。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至方法、情感和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因此迁移也是一种活动,这个活动能否完成,效率高低取决于学生自身这方面的能力,即迁移能力。
所以,在迁移教学中应关注和立足于培养、发展学生迁移能力。教学中以学习化
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和态度,并以此迁移来进一步学习、扩展、深化而获得新知识,在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迁移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和检验,而不能只限于研究迁移活动设置多少,应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初中化学教学中迁移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化学虽只学习一年,从入门到各种方法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由于学习时间之短,在方法、能力的目标管理上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学生迁移能力培养应侧重以下几个层次。
2.1 感受与认识层次
使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方法有一定的体验和印象,形成感性认识。
使学生具备将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提炼出成功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的意识,具有将自己己理解的方法迁移到其它活动中去的愿望与意识。
2.2 理解性运用层次
经过反复体会,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使用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概念,熟悉应用条件、步骤与程序。
2.3 应变性运用层次
学生在方法迁移过程常常不是生搬硬套,而能有意识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方法
做相应的变动处理,并能在问题解决后积极反思,不断积累一些处理的经验。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能将己掌握的方法,结合要完成的具体任务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是所谓的准备性的应变。在实际过程中,比较与选择常常有几次反复,这种反复的次数越少,就表明迁移能力的发展就越趋于成熟。第二个阶段是根据问题调整原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有关的方法,即所谓顺应性应变。
2.4 反思层次
逐渐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有意识地、不断地深化对方法迁移的再提炼与再认识,
从而强化迁移学习模式。
3.初中化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杜威等人将生活视为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据。教科书也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物质。因此,从生活选择教学情景,建构化学学科中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内容,为最终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提供了可能,也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一种高效途径。
3.1 化学实验家庭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科书中许多实验都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药瓶、口服液瓶、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果冻盒、喝牛奶吸管及厨房中的食盐、食醋、口碱,还有常见的石灰石、木炭、铁、铜等材料来完成。如果教师能把教科书中的一些实验安排在家中完成玉使化学知识日常化,化学实验家庭化,化学知识就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学习和巩固,同时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不知不觉地就会对化学产生亲近感。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
3.2 在生活中寻找元素化合物的足迹,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物质大多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可接触到,如常见金属铁、
铜、金、铂,白铁皮上的锌,电池上的锌、石墨、二氧化锰,铁锈、铜锈,铜表面的黑色氧化铜、发令枪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厨房中的醋酸、口碱,建筑上的生石灰、石灰石、熟石灰,医院用的双氧水、紫药水、碘酒、葡萄糖注射液、酒精、钡餐等等。学生从生活中接触到的比从实验室中看到物质有更深的印象,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学习化学,养成根据物质存在的环境及与之有关的现象,来推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好习惯。只要我们教师能这样坚持下去,就可轻松、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如能把所学内容"溶"入生活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从生活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智慧
任何一项发明都是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果,没有一个知识架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之外独创而成的。因此,教科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及物质结构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他们的雏形。如果我们能对一些深奥的难懂的知识,真正地从它们在生活中的雏形开始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学生会恍然大悟:这些化学知识只不过是它们方法的迁移,现象的浓缩、概括而己。掌握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技巧,化学的学习就不再可怕了。当然,教师要把这些知识"溶"入生活中,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学会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与思考。
3.4 帮助学生总结,使相关知识成块,提高其可辨性和稳定性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完整的基本框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贯通,造成知识零散、孤立地记忆,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网络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易于遗漏而且阻碍迁移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总结,使相关知识成块,形成知识群,提高其可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迁移能力的提高,如:物质的颜色、俗称,三种置换反应类型、三个高温、三大化石燃料等。
4.结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广泛的迁移,经过同化与顺应,使知识经验不断得到整合、改造,做出理性概括后,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概括化、系统化,形成能力,才能够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别同玉.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2010(l)
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终身体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校体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体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今后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尽快建立顺应现代教育思潮,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把育人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主观上学生对终身体育认识程度不够。目前学生对体育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以及锻炼价值认识程度不够,更不懂得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另外怕苦、怕累、意志差也成为当代中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进而妨碍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客观上是由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性质决定的。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教学也必然要主动地适应这种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6
【关键词】 中医;专科生;临床技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99—02
中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亦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瑰宝,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逐步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这种理论渊源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要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更对优秀中医医师的需求,都将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更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合理的教学模式、合适培养中医人才的机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1 中医专科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和问题
中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培养出的学生临床技能无法适应医疗市场需要,特别是实践教学长期被沦为理论学习的附属,而且现行临床培养方案与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不相符合。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践教学在学时安排上相对不足,同时实践技能课上“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医德意识相对薄弱,这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不相符合,其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起贵贱贫富,……等,皆如至亲之想。”所以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部分医学生受功利与世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如何培养中医专科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技能,这一问题摆在教育者面前,这将直接影响中医专科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2 采取的措施
从大的方面讲,大多中医院校在统管全局的基础上,不能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抛弃祖国医学经典课程的教育,加上中医专科生在校学习期短,中医理论不扎实,西医知识不系统,最终成为一个“不中不西”的半吊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眼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推动中医专业知识完善和发展,使理论与临床更加的契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医知识的真正价值和真正魅力。同时,对教师要提出更高要求,要系统的整理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有用经验,以老带新,以新促旧,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要把教师培养成“双师型”人才,这样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规范操作、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悟到真知、学到技能,最终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近十几年,为了响应国家扩招以及更好的就业。部分高等中医院校采取了西医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过多的西医课程干扰了中医专业思维的形成,一方面造成中医特有的诊断方式被西化(实验室检测过多取代中医“四诊”),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被慢慢淡化,失去它独特的优势。当然,学习西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必须的,但在哪个阶段学习和课程量的多少是管理层必须严谨思考的问题。本末倒置的结果,致使大量中医学生对中医传统理论产生困惑、误解、甚至蔑视,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不中不西。对于以上问题应对措施如下:
2.1 课堂上加以引导 目前,要采取积极措施,在新生入校之初,先组织专家给学生讲解中医治病的理念以及博大精深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在第一学年上半学期课程的安排上,除了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外,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多阅读“四大经典”,以提高中医临床思维;组织学生到中医药标本馆、中医实训室、药用植物园参加临床能力的初期培训;组织学生利用身边不同人物的体质去体会中医理论实践问题,带着问题探讨它的理论本质,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
2.2 假期见习 学生可以在假期时间,利用身边各种有利条件,跟随医院理论水平较高和临床实践比较丰富的中医师接诊,这不但可以见习他们的医疗水平,而且可以见证他们高尚的医疗道德;在见习中,不仅可以学习书中没有的知识,而且还能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用中医理论去解释,保证临床见习有所成效。
2.3 实训课上动手操作随着知识水平的递增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需要更多动手能力较强的年轻医师,学校根据变化也要调整相应的知识结构,将实训课的学时增加。实训项目借助模拟人和模拟教具进行实地培训,利用模拟人进行新生儿抚触、小儿推拿手法等培训,通过临床上经典的病例让同学们模拟进行操作训练,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组织同学相互实训,实训老师也可以更好地纠正学生操作的错误,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掌握临床上的基本技能,以便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训操作前,让学生有意识地准备实训内容,训练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文字处理的能力。掌握正确诊病的过程及治疗规律,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面对病人时沉着冷静,有条不紊。
2.4 临床实习匆匆忙忙的理论学习一结束,马上进入毕业前实习阶段。实习对每一位医学生都至关重要,在平时实训可以说是虚拟的场景,出错误可以有回头的余地,而在临床上,应紧跟带教老师的思维,处理具体病例前做到心中有数,胆大中有细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多听专家关于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训练的专题讲座,对本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辨证论治,体现中医理、法、方、药,老师给学生处理意见做适当的评判,多肯定学生优点,并分析不足之处,切记一味嘲弄。
3 考核体系建立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是走向临床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我系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案来确保学生掌握临床技能:坚持以学科为主线,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注重全面的能力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实验室主任统筹安排,并由实训教师带教(实训教师由不同学科“双师型”教师组成),考核形式与方法尽量与执业医师的资格考试接轨,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①考核时间统一;②考核内容统一;③考核方法统一;④考核专家统一。使每个学生在不进入临床前而跟随不同临床特长和学术方向的教师学习临床技能,这样有利于“百花齐放”。
篇7
摘 要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对中学生体育运动非常重视。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体育运动中的伤害。本文简要介绍了体育安全意识,并对当前中学体育安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安全意识 体育运动 体育教学
在中小学中开展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保障学生睡眠时间的基础上,使中学生每天有1小时锻炼时间。体育运动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有效的预防来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一、体育安全意识
所谓的安全是指人的身心的存在状态不会受到外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所谓的安全意识指的是当人的身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不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响时所持有的所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安全意识包括对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客观事物的戒备和警觉心理。体育的基础是身体的活动和练习,没有一项体育活动可以完全排除安全风险,只是安全风险的高低不同而已。可以说校园体育安全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通过有效的预防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体育安全意识指的是中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和锻炼时,人体从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方面对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预防的认知过程。
二、中学体育安全能力的现状
对于中学生而言要对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伤害进行预防,降低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安全意识能力水平,才能够了解运动环境和运动项目,并对其进行控制、评估。然而,当前中学生体育安全意识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要对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严格的控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体育安全知识,并具备自救能力。但是当前的中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比较欠缺,主要体现在欠缺安全控制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学校缺乏齐全的体育器材和完善的体育场地,难以对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普及,导致中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比较陌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评估。(二)学校很少开展关于体育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动,导致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和知识有所欠缺。(三)学校校园的体育环境较差,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及时的监控和管理[1]。
三、培养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安全意识
(一)明确各方责任完善相应的制度
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校园体育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和管理,例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应该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将校园体育安全工作的责权和范围划分清楚,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校园体育工作找到明确的方向,用法律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学校参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园体育安全的义务、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制定校园体育运动健康纲要。
(二)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对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视
为了减少校园体育安全事故,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对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和体育场地进行完善,及时排查和处理硬件设施和场地中存在的安全事故,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和环境,使体育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对一些办学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对中学体育运动的重视。
(三)构建完善的安全意识教育体系
要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现安全事故的几率,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和完善安全意识教育体系,不断拓宽体育安全教育渠道,提高体育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并建立完善的安全预防和应急体系。
首先,校内外应该定期召开体育安全讲座和报告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不同形式的体育安全推广活动,例如辩论赛、征文、体育安全意识知识竞赛等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接受体育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巩固学生的安全知识。
其次,建立家校一体的体育安全教育途径,与家长就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培养问题进行沟通,并取得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提高体育安全教育的质量[2]。
第三,设置体育安全知识咨询室和资料室,以供学生随时进行咨询和阅读,并配备专人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
第四,学校主管体育教学的副校长要牵头成立校园应急安全事故、体育安全预防领导小组,结合相关文件精神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故应急体系和安全预防宣传计划。
第五,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安全监督职能,积极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要降低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就必须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学生心中普及“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体育运动理念,纠正学生体育运动中的错误观念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牢记安全理念、树立体育安全预防意识、体育安全知识。
四、结语
在中小学中广泛地开展学生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体质,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校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减少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使学生树立体育安全意识理念。
参考文献:
篇8
高效课堂情境创设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好奇的探索中产生问题
在永昌六中每周一课,构建高效课堂的活动中,自己进行了极积探索实践。2012年3月22日,我在公开课《浮力》教学上是这样引入的。这是澳大利亚悉尼麦加里湖面上拍摄到的一张照片,一天一名男子在湖边散步,忽然看到一个皮球在麦加里湖面上动来动去,觉得好奇,就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鲶鱼误把篮球当做自己的“美食”,结果篮球卡在嘴里,动弹不得。这条倒霉鲶鱼试图带着自己的“美食”游到水下,但是,一次次的又被篮球带回水面,几番折腾后,这条鱼已经精疲力竭了。幸运的是这条鲶鱼被这名好心男子救起。同学们针对这个信息,提几个自己感兴趣问题?立刻课堂活跃起来。吴康宁提出怎样有效帮助鲶鱼摆脱困境?吴泽煜又提出在这个情境中蕴涵哪些物理知识?何超又提出了物体的浮沉决定于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结合问题情景来走进浮力,老师很自然的引入浮力教学。在《探究液体压强》教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的压强,同学们想一想,你游泳时,在水下有什么感觉?猜想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再想一下我们在陆地上为什么见不着活的带鱼?
二、让自然的、生活化情境走近物理课堂
物理来源于生活,丰富有趣的自然、生活中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物理教学更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与自然,让自然的、生活化科技信息走近物理课堂,走进学生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初步领略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技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
例如,我在讲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将科技信息巧妙的引入课堂,小芳在公园天鹅馆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只天鹅在没有栅栏和护网的不大池塘里却飞不走。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原来这里有许多物理科技知识。管理员告诉他,天鹅在展翅高飞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其滑翔、如果滑翔助跑线过短、天鹅就无法飞上天。请大家帮我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给我。
三、在问题情景中,教给问的技巧,让学生善问
提问题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很多技巧,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入手,例如我在《浮力》教学中,搜集到一张死海照片,这个人一动不动,为何会浮在水面上呢?近年来在我国的深圳到珠海航线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水陆交通工具——气垫船,它速度比一般的轮船快得多,气垫船可以径直由水上航行到陆地或由陆地航行水上,对道路的要求不高,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交通工具,气垫船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叫什么?又如在2012年9月13日我校每周一课中《简单电路设计与连接》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是一个理发用的电吹风,我让一个同学来感受一下,它工作时有几种状态。一个扮演理发师、一个扮演顾客针对这个信息你还能提哪些你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立刻提出了许多问题。是先吹风还是先发热?在这二种状态下,带动风扇的电动机,发热用的电热丝以及开关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呢?老师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联系问题情景,结合实际生活来进一步探究一下简单电路设计与连接。
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入手,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密度,那么下面有段对话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小明说一个最多能容纳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酒精。小芳说一个最多能容纳1千克水的瓶子,不能装下1千克的酒精。教师适时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关键处质疑,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知识容易混淆处入手,在讲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时”教师给出一幅漫画指出,一女士开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正前方时的速度是100km/h,被正在值勤的交警发现,要求接受处罚,这位女士狡辩到“不可能,我从家里开车出来还不到十分钟呢”假如你是这位交警该如何回答?一下学生活跃起来,提出许多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了速度概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张开嘴,让更多的同学成为成功者,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努力构建高效课堂,重视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展示自信和魅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篇9
1.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识记和保持的效果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看、听、闻、摸相互配合,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对象,才能收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的效果。另外,力求课堂上条理清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要特别强调;对容易混淆的地方要加以对比。比如“电解”和“电离”这两个概念学生常常混为一谈,在学习电解时我提出问题:电解和电离是一回事吗?有区别吗?并引导学生从电解质电离和电解发生的条件、过程、特点及二者的联系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要象擂鼓一样,重槌敲打,以唤起学生的共鸣,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提高识记和保持的效果。
2.加强理解,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的关键是理解,根据我所带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直观性固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依据德尔(E.Dale)的经验锥形可以看出,对年龄相对大一些的高三学生就要注重言语符号的运用了,毕竟更多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而这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对所学对象要进行思维加工。而这个思维加工是在学生头脑中完成的,老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思维,只能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使他们学会思维的方法,理解所学内容。有不少学生只记现象、事实和结论而不重视、不会进行思维加工,不理解所学内容,导致大量可理解可记忆的内容,成为死记硬背。不仅记忆不准,记忆不牢,而且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知识应用也就更难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积极思维,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意志努力,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原理,首先分析元素的原子结构或者物质的分子结构。结构搞清楚了,如此的结构特点,必然决定了它具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物质的性质。这样从理性到感性,由感性再到理性,使学生既能从结构理论上理解物质所应具备的性质,又有直观的实验演示和事实验证,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3.明确记忆要求,掌握记忆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中哪些内容要熟记,哪些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哪些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在教学中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在提出记忆要求时,还要使学生了解识记的意义,提高学生识记的自觉性、积极性。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使之记得快,记得牢,重现也容易。我给学生总结了如下记忆方法:
3.1 准确记忆:对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符号及化合价、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溶解性表等等,要一字不漏的准确记忆。
3.2 理解本质:对化学基础理论等内容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背诵,但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事实,记现象及主要原理。
3.3 先整体后部分地记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记忆,对单质或化合物的物性、化性、制法各包含几点要先有个整体记忆,然后结合回忆,检查整体知识是否准确、完整,若有遗漏,每记忆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内容上。
3.4 韵律记忆:把难记的内容编成韵语,提高记忆效率。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记住“失、升、氧化还原剂”,“得、降、还原氧化剂”。
3.5 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求并指导学生写好笔记,在每个章节学完后,指导学生读书,并总结出笔记,使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块,连成知识网。同时胸中有数,做到举一反三。
3.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记忆是个艰苦的脑力劳动,意志薄弱、懒惰、判断力差,都会使一个人的知识记忆不牢,在必要的时刻所需要的知识回想不起来,而造成学习成绩差。学生是否有毅力和坚韧性,机智和判断力,对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树立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刻苦耐劳、严肃认真的学习品质。
4.组织有效的复习
篇10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爱因斯坦则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到教学领域。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它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形成用英语思考的思维方式。
2.有助于学生把握英语这门外语的语言规则,更好地学好英语。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本文粗略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观念障碍。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好问题按步骤地提问,缺乏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枯燥过程,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思考书本中自己认为存在困惑的问题。然而,按照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G・卡尔汉的观点,“提问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最后,是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就是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已,这样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2.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导致师生都过分追求所学知识的效果。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单词、短语、句型,甚至课本。这样学生就被淹没在“题海战术”之中不能解脱,无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数理化等科目的传统的“重讲解,轻归纳”的授课方法也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新问题。
3.技能的因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许多学生的口语水平不高,这就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有些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缺乏提问的技能,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表达出来,或者提问题不知怎样问,这也将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自信心以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以上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本文提出创设情境、培养技能,以及互动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因地、因时适宜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比如:(1)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用英语思维方式去思考和理解文章;(2)布置旨在解释现象的问题性作业,把语言学习变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4)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5)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做出概括等等。
2.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模糊的问题意识逐步清晰明了。另外,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去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发言,对学生的提问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关注。要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就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基金项目:2010年度秦淮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第五期个人课题《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