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FTA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乃至阶段性的交替发展,凸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及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本质性特征。
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限制,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条件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协调和规范了国际贸易发展的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双边和区域层次上的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仍然十分活跃,由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再次兴起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热潮,自由贸易协定(FTA)及优惠贸易安排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40个区域贸易协定,135个自由贸易区,涉及世贸组织97%的成员,其中双边的FTA约占90%左右。FTA的蓬勃兴起,表明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推进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当今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多边贸易体系自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无所作为,特别是WTO欲启动新一轮贸易谈判受挫后,期待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进一步获得经济及贸易利益的理想变得渺茫,WTO成员便纷纷转向双边或区域经济合作。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WTO成员急剧增加,受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不同利益要求的制约,多边贸易体制在进一步推进多边层次的合作上不断遇到障碍。如协调及谈判范围已从过去的关税措施、市场开放准入等,逐渐转向各种非关税措施如各种技术标准、环境要求等。由于多边贸易体系不易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因此WTO成员便希冀从区域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中寻求获益的机会。加之,区域内若干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贸易自由化范围相对较小并易于推进,遂使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
再次,在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的驱动,特别是受现有区域贸易集团内既得利益的局限性,一些集团开始进行新的调整,如吸收新成员,或与其他集团联合成更大规模的贸易集团,或是集团内成员再与集团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新的组合,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FTA的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已出现三大区域性集团。欧盟逐渐从西欧六国扩大到目前的十五国,拟于2010年以前与北非及中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组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显示了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国家由北向南形成的经济整合;亚洲地区一些国家及地区所组建的亚太经合组织,推进了发达成员及发展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目前10+1已达成协议,拟在10年内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东盟及中、日、韩)及中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商及谈判的启动,无不显示亚洲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潜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FTA的建立和发展的确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1.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测算,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300万个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也使三国受益:墨西哥贸易出口最高年增长率达20%,加拿大为10%,美国是5%.
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及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其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更少了。近年来,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直接投资便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
3.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由于FTA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而区外的国家及地区享受不到此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竞争力下降,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使墨西哥产品对美国输出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对美国出口遭受巨大冲击。现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纺织品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国。
二、FDl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政府竞相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大幅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获得了有利的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数字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带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其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减少“交易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生产、销售越来越多地在内部进行。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80-9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80%与跨国公司有关。需要指出的是,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国际贸易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三、电子商务引发了交易手段的革命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需要,九十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
众所周知,90年代以前的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1997年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2000年增至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10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交易规模约在10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届时,欧盟的网上出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或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实践,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瞰而就,但人们努力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以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以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另外,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以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方式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到终结均在网络中运行,基本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以及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篇2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融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由于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融资方式信用证交易方式开始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开始涌现出了适用于多种融资产品交易的结算方式,以订单以及货押融资的方式为例来看,其可以同时满足企业对信用证使用与进出口贸易汇款的需求,另外,在融资结构方面来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我国原来融资主要由国内银行进行供给,国外的银行只限于放款打包等之类融资服务,仔细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可以发现,随着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为了满足发展需求,融资模式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为了保证企业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不断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这就意味着国际贸易融资不仅仅依赖于国内外的银行企业,部分金融公司和商企也将参与其中。
(二)中小企业逐渐成为融资对象
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机遇。一般来讲,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依靠大型企业的产业链,所以,中小企业会紧跟大企业发展的步伐,随之面向全球发展;同理,大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得到快速补充,也要依靠中小企业。换言之,保证我国产业走向国家化的前提是,合理规划并实施把中小企业加入到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大潮中去。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大型企业实行垄断政策,就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中小企业明确自身在经济市场中的定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呈现极速增长趋势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了稳步提升,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也走上新的发展台阶,尤其是近年来,各国之间往来频繁,交流互动日益明显,积极外交,而促进贸易交流,在带给本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还可以及时了解世界市场发展趋势,因此,实现贸易极速发展指日可待。
(二)多元化贸易发展趋势
就现阶段人们的发展分析,先进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及时了解到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在网上聊天、购物、交友非常方便。当然,另一方面也会有人质疑网络的安全性,因此,互联网已经交由特定机构予以合理把控,人们可以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使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网上经营国际贸易,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提升区域间合作
就各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很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大多是利用大宗贸易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国际间往来交流的话语权。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加速区域间合作发展将成为主流模式。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趋势下,实现了区域成员国经济的腾飞,而且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区域贸易额高达一半以上,可见,未来的发展中心将围绕此模式展开。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启示
(一)深入认识并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深入认识并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是我们展开贸易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我们要深入了解国家间贸易发展变化趋势,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具有危机意识,对在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用数据说话,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效规避风险。
(二)完善融资信用评估制度
就现阶段的贸易?l展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金融机构看重的是企业首次融资后的还款能力和诚信问题。所以,要求我们的银行完善融资体系,综合企业整体资质和各方面信息,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经营的整体情况,作为借款标准。不仅如此,面对首次进行融资的客户,还应该完善担保体系,不断减轻融资机构的风险,保证融资市场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新形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竞争也在逐渐增强。将各国贸易纳入全球贸易这个大环境之中,各国之间竞争激烈,研究当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价值
(一)是当前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科技、政策等其他因素的综合推动。国家的竞争力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还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综合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将企业纳入世界版图之中,科技所带来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曾经,我国是世界工厂,进行大量的代加工,是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剥削”的。但是,现如今,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切实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从而促进贸易产品的更新。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外部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撑,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可以说,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间接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我国应该从当前新形势的特点出发,寻找自身发展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对其利弊有着清晰的认知,才能够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有利地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世界话语权。总之,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实现自身长足的发展,推动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其中又一影响因素。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过程中,需要的是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才能够迎接来自世界的竞争。因此,科技和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除了表面的经济贸易外,还会带来经济背后科技的交流,使得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推动科技产品的优化升级。对于各国经济贸易发展来说,需要不仅仅是加强经济贸易,还应该主动抓住贸易背后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陷阱技术,加强自身科技研发,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是迫于当前世界市场竞争压力,而另一方面是来自世界科技交流的产物。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需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和挑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把握好国际竞争与贸易这一机遇。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并不是简单某一个国家处于优势或劣势,提高了多少经济总量,而是推动了一个企业、整个行业以及国际分工格局。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逐渐下降,将各国企业纳入巨大的市场之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便从侧面推动了企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搭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不再是“闭门造车”,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更好地迎接“世界贸易的风雨”。因此,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能够主动推动企业将自身的眼界放到世界之中,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使各企业处于良性的竞争之中,不断推动行业发展。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的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的经济带有鲜明的个性化标签。比如,中国互联网、通信领域的慢慢崛起,改变了当前世界互联网格局。毕竟,经济发展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永不止步的前进者。时代的快速发展,让贸易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当前国际贸易和信息技术的巧妙结合,打破了传统贸易限制,拓展新渠道的同时,拓展了各国贸易信息渠道,实现了教育、商业、农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趋势,不同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世界这一个大市场开始新的分工,让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下降,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多元化的趋势,带来的是全方位的交流和竞争,也是当前中国在新形势下所要采取积极主动地策略,夯实自身经济基础,搭建多样化发展格局,在国家经济与贸易中崭露头角,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科技含量逐渐增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过程中,科技占据着重要地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科技化趋势已经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一大方面。首先,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实现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提升本国的科技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其次,便是科技竞争力影响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充分展现自身的科技优势,将服务行业外包,实现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绝对的话语权。但是,近些年,美国科技实力略有下降,虽然说仍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美国一些高新企业其竞争力却略有下降。因此,从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与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化竞争仍旧是国际竞争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各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体系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科研实力,实现自身国际经济与贸易良性、快速发展,进一步规范国际经济与贸易,不断提升竞争力。
(三)自由贸易趋势扩大在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贸易秩序。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对稳定贸易平衡会被逐步打破,实现在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前提下的自由贸易。自由贸易能够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满足各个贸易国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虽然自由贸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的局面,打破原本的贸易稳定的状态。但是,就长期而言,自由贸易能够实现各个贸易国的自身需求,实现“优胜劣汰”,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也需要看到自由贸易背后带来的挑战,每一个贸易国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伙伴,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对一些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增加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承受“自由贸易”下的压力。
(四)区域合作趋势加强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不少的贸易国都建立了区域性组织,实现合作下的竞争。在1991年,欧洲六国建立在“欧洲联盟”(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资源共享,在推动区域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意义,让欧盟成员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金砖五国”等等都是区域合作趋势加强重要标志。在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坚固、稳定的伙伴关系,团结起来面对国际竞争。区域合作,能够实现充分利用区域组织的优势,形成一定的保护罩,推动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未来,区域贸易与合作将会是一大趋势,也是各国开展积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体现。
篇4
伴随科技技术的进步与经济规模的飞速增长,现今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出现根本性变化,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大并成为国家间主要的竞争领域,使得各国都加大对国际贸易的重视,也给各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国际性经济挑战。中国企业在这一复杂错综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如何应对各类机遇与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与方针,就成为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提升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笔者以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就国际经济对贸易发展的影响意义予以阐述,并详细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具体新趋势与方向。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贸易对一个国家最大的影响即是在经济发展上的有益推动,提升国家的经济基础,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是其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与基础目标所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增长需要各国将其发展模式从传统的内部发展,转变为在国际贸易框架下的经济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推动国际贸易在国家间的交互发展,进而促进国际经济的有效增长。其次作为带动国际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壮大还能有效完善各国经济往来体系,在国际贸易进程中增加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的增长提升。
(二)加强国际竞争
发展就意味着竞争,伴随国际贸易的壮大与推广,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会变得愈发激烈,国际竞争的加强将刺激企业加大对技术与人才创新的投入力度,进而提升企业在技术手段到人员素质上一系列指标的进步优化,以竞争带动技术与人才创新。通过这类循环发展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为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壮大提供前进动力。同时在全球经贸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自身也需要将生产经营方法与管理监督观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符合国际经贸发展的背景与需求,在促进企业发展理念与模式转型的同时,也带动企业在生产效率、经营手段上的进步提升,推动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强化。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全球化
伴随国际贸易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加强,各国企业在国际间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推动中,其自身的技术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激烈贸易竞争在给各国企业带来挑战困难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企业在合作竞争中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进行企业的自我改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大潮下不断转变为服务型贸易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体系与形式,令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由本国内部发展,逐渐转变到全球性经济互动与贸易结构,各国企业在生产经济结构上的转变将最终使得本国经济机构出现变化,进而推过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显现。
(二)信息化
在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也逐渐向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媒介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使得整个国家贸易与经济体系呈现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特别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竞争、国际贸易中,有利于从技术手段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与经营成本,并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是新形势下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必然转变趋势,也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必经途径。
(三)规范化
如前文所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但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满足人类基本的道德标准与科学规律,同时国家经济与贸易体系的发展也需要遵守相应的规范与准则,若没有基本的贸易规范限制,在国际贸易中将难以避免投机倒把、恶意倾销、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的出现,进而危害整个国际贸易秩序与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针对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贸易准则与规范,防止各国或企业为自身利益采用各类违背整个国际经贸发展形势的手段措施,例如反补贴调查等,进而影响该行业的国际竞争与发展进程,使得行业出现畸形发展甚至贸易壁垒,严重危害国际贸易的整体结构与经济增长走势。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相互辅助、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也必须符合新形势下的经济增长需求与特性,在现有的社会经济与技术背景下,国际经贸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显现出全球化、信息化与规范化的特点,需要各国企业针对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转变策略,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促进自身国际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增长发展。
篇5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发展动因知识化
按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的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国与另一国发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主要是各国拥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不同,按照生产成本的不同和资源要素丰缺盈余的程度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能获得拥有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的贸易利益。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迅猛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世纪上半叶不到50%,但到90年代却达到80%-8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协会统计,美国“新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科学技术,今天对美国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当年的三大汽车公司。此外,又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表明,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关的工作岗位比制造业的平均工资高15%,高新技校产品的出口不仅利润较高,而且使美国对经济紧缩或经济周期的抵抗力更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首先,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1993年以来,主要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1975-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了73.1%,而1985-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其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日益高级化。1985-1993年,世界高科技产业年增长率为14.3%,高科技产业产品在制造产业产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也日益上升,估计到2002年将占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的1/4。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普遍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第二,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也是加快国际技术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蒸汽机从研制到产品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平面型晶体管从研制到产品只用了5年的时间;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在80年代是4-5年,在90年代则是1.5-2年;第三,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最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进一步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
3.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1](P34-35)。,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7年网上交易额就为1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到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将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如1997年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4.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据《商业周刊》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疯狂暴涨时的一次统计,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5.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外围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外围”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占80%,其中美、英、德、法、日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90%以上,仅美国就占了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3,而且全球技术贸易的85%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在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国际信息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同样占领重要地位,1995年国际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达6000亿美元,市场份额基本被美、日、欧盟所瓜分,在全球电信市场上美、日、欧也占了3/4;在网络贸易中发达国家也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网络贸易总额500亿美元中仅美国就占了170亿美元。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外围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与创造。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95%以上的是被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所获得,战后世界的主要技术新成果也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仅美国就占其中的40%,日本、欧盟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垄断了其余部分;其次,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6.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所关注的也从自然资源转向了知识资源,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协调的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以服务业、电信业、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领域,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2](P24-25)的签订就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对于网络贸易,1998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就向WTO提交了一份提案,旨在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1998年5月17日至20日召开的WTO第二次部长会议上,就网络贸易关税豁免问题达成一项单独协议,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从现在开始至少一年内免征关税,还同意下次特别会议就此问题将制订全面计划,以便检查所有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WTO第三次部长会议进行讨论。在即将发动的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谈判中,高技术领域谈判更是发达国家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重要分歧之一。目前,美国在转基因作物上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主张在“千年回合”谈判中提出建立有关管理转基因作物和其他生物技术进展的规则。显然,高技术领域的协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而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技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而且我国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有意识地干预和市场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可以获得超越现有资源禀赋约束的知识资源优势。现实性主要是指有两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一是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投入体系正在面向市场经济改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势在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即加大第三产业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继续发挥其“剩余的价值”,这对我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行产业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适时推行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据美国《商业周刊》当时预测,2000年网络贸易将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到2000亿美元(注:这个预测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虽然,2000年以科技、网络股票为主体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到重创,但它仅仅是挤干了资本市场里的一些泡沫,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的破灭。),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波音公司自1997年建立网址后的头七个月就有10亿美元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网上交易可以节省企业成本的5%到10%,仅此一项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到200亿美元,厂商的存货平均下降35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与宣传,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其次,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特别是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最后,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有6家,分别是中石化(73位)、工商银行(160位)、中国银行(171位)、中化(304位)、中粮(362位)和香港怡和(402位),且大多是商业或服务性公司,这对我国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十分不利。因此,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行业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应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总之,积极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使我国企业更多地走进世界跨国经营的行列,这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5.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世界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
[1]Lee.Mcnight and Joseph P.Bailey,Internet Economics[M].London: MTI Press,1997.
[2]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字】 航空运输 服务贸易 运输联盟 运输自由化
国际空运服务贸易,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空运服务贸易,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航空运输及其相关服务,其范围包括国际航空运输与空运辅助服务,一般由各国根据双边航空协议的约定,由各方制定的航空公司进行。而对于国内空运服务贸易,因其涉及“国内载运权”问题,一般各国都严格禁止外国公司和国民的介入。航空运输作为一种服务商品,自WTO成立才开始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中。探讨国际空运的发展进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了解世界航空运输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促进中国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
(一)萌芽阶段:18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
飞机最初是用于邮件运送,后来发展为载运旅客和货物,但仅限于特定的短程航线,而且每次载重量仅为一二百公斤。1783年6月5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前面的大广场,法国猛戈尔、费埃兄弟俩当众演示用热空气充入球形气囊,飞上高空,是人类历史上有正式记载的世界航空货运的开始。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赖特兄弟制造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试飞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能够载人和货物的飞机,从此以后,世界航空货运也随之飞速发展。
1909年法国最先创办商业航空运输,接着德国、英国、美国等相继兴办这种运输方式。仅仅在1918年全世界就制造了总共3,500架飞机和52,000套飞机发动机,飞机的性能不断改进,航空技术持续快速革新。
(二)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民用航空飞机制造业始于1920年,当时德国的航空工程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再用于战争破坏的飞机很快被人用于快速递送邮件,并且迅速发展为经营收入可观的航空货运业。从1919年至1939年,世界各地的航空邮件快递公司的收入超过邮电总额的一半,同时军用飞机制造和应用也很快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有很多军用运输机转入民用运输。西方国家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改进航空技术,增添航空设备,开辟国际航线,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航空运输网,使航空货运业脱离了过去传统的运输模式,而演变成一种更具有使用价值的运输方式。航空货运作为国际贸易运输的方式之一随之产生与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海上货运的高增长率,诱使许多航空公司开辟了全货运航线加入货运市场的竞争,逐渐使航空货运成为一种独立的业务。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航空货运作为国际贸易运输的方式之一随之产生与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大型宽体货机的问世,标志着航空货运完全结束了从属于客运的地位。
(三)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航空货运业处于由发展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国际贸易中适于航空运输的货物大量增加,促进了航空货运量的高速增长。反过来,航空事业的发展又为航空货物运输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国际贸易与空运业务相互促进,航空技术与空运共同发展,使得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形成了当今的庞大规模。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纷纷把货运业务分拆成独立运作的货运航空公司,提供其他配套、增值服务,将航空物流塑造成为利润中心。其中较成功的包括汉莎货运航空、新加坡货运航空、英航货运和日本货运航空等。航空货物运输已经成为国际货运,特别是洲际货运的重要方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
二 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航空运输联盟化趋势加强
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要受到政府间双边协定的严格限制,多数国家出于本国整体利益的考虑,一向对第三、第四自由权以外的外航运输权持排斥态度,并且还干预本国航空公司的股权结构,硬性规定外资所占的份额比例。航空业仍然是一个受到严格管制的产业,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组织结构中进行的,呈现出网络化竞争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成功地进入对方航空市场,很多国家的航空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合作形式,如营销合作、候机楼共用、联程订座、航班代码共享等,并初步形成联盟化趋势。航空公司联盟化,既是航空公司之间合作关系发展的新形式,也是推行放松管制政策、促进企业竞争的直接后果和航空运输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航空业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从选择航线的代码共享(code sharing)到一体化航空公司的网络化服务体系等等。
世界航空公司联盟经历了探索阶段(1985―1988年)、发展阶段(1989―1995年)和成型阶段(1996年至今),最初主要由欧洲和北美的航空公司发起,1990年以后,亚太地区的航空公司也加入进来,现已进一步扩展到拉美、加勒比地区和非洲,但从目前联盟的航空网络来看,亚洲特别是东北亚和中国大陆部分参加的航空联盟较少,今后有待继续发展。
(二)航空运输自由化趋势
航空运输自由化主要是指改革航空运输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从政府对空运企业(国际和国内)航空运输经营活动的全方面管理到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予以调节,给予空运企业更多的经营空间和灵活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航空运输的自由化。即基本取消经济性管制(放松管制)对本国从事航空运输的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对市场准入、价格、航线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基本不受人为限制。二是国际航空运输的自由化。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双边自由化、地区或次地区的自由化和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航空发达国家开始对该产业实行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政策,国内航空运输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对国际航空市场也带来了一定影响。航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外推行自由化政策,提出“天空开放”主张,要求在双边或多边航空协定中互相开放对方市场,允许企业的自由进入,目前航空运输自由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 孙南申.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 出版社,2000.
[2] 郑兴无.WTO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民航的改 革[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4) .
[3] 刘志云.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实践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12).
[4] 刁伟民.中国与东盟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篇7
【关键词】入世;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1、贸易额的变化。从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化上来看,入世之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总额在80-120亿美元之间浮动,出口总额的浮动范围是130-160亿美元。入世之后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2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948.7亿美元,增长了663.8%;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607.5亿美元,增长了237.1%。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入世后大部分年份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甚至2003年高达52.42%。进出口增长速度的差距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逆差日益增大,2004年作为标志性的一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转变为净进口国,贸易逆差也逐年增长由2004年的46.4亿美元到2011年的341.2,七年间增幅635.3%。
2、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主要以土地密集型商品为主。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并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我国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相对缺乏比较优势。2011年中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种类为食用油子、纺织纤维类、植物油类,分别占进口总额的33.2%、10.2%、9.49%。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食用油与植物油类的进口比例增长比较快,成为了主要的进口商品,而谷物类的进口量下降最明显,已经从1990年的40.5%减少至2011年的2.15%。2011年蔬果类、畜产品、水产类的农产品规模继续提高,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57.7%。与90年代的出口结构相比,现在我国农产品的集中度更高,并且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3、贸易伙伴的变化。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市场分布的变化,从199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分布的变化上来看,主要的出口市场分布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以亚洲为主,但是亚洲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相对于1995年,2010年的主要出口国家与地区分布集中性减弱,出口日本的出口额所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有所下降。2011年日本仍然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出口额110.1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1%,与去年相比下降了0.4%。这说明我国出口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二、未来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发展趋势
1、政策进一步放开,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不断完善与贸易投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关税水平急剧下降。目前,中国已全部完成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已从2002年的15.3%降至2011年的9.8%,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低的,也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双边方面,过去几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等都已经在实施和建设,同时中国目前还启动了与印度、韩国、秘鲁以及挪威的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将更进一步的提高。
2、农产品贸易将长期成逆差状态。我国农业资源比较匮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再加上近年来的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尽管很多农产品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但大多数都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进口数量连年上涨并且增速大于出口,上图显示为2001至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出口差额,可以看出自从2004年之后我国就改变了过去长期顺差的状态,转变为近几年的逆差状态,近年来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差情况有所缓解,其他年份我国农产品贸易中逆差迅速扩大。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农产品需求逐渐多元化,并且需求量也逐渐增长,然而受各种资源的限制,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障碍重重。这些都将导致长期内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状态的存在,并且差额将会呈现扩大趋势。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目前的情况,在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首先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注重企业间的联合,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其次,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以初级产品贸易为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把出口重心转移到深加工产品上,减少初级产品贸易,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2、优化农业政策,改善我国农业环境。为了改善我国的出口状况,应当适当的调整农业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当重视对农产品收购价格上的支持。当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偏低时,尽量增大对这些产品的价格支持力度,兼顾农民的增收与农产品的稳定。其次,在不引起大多数WTO成员强烈反对的条件下,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力度。例如:种子补贴、农机补贴和技术补贴等。再次,要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制度,通过推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进而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3、建立预警与保障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增多,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和保障机制就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出口预警机制,一旦察觉进口国国内有贸易保护措施的动向,立即向全行业预警信号,及时协调出口量、出口方向和产品出口价格,有效的阻止和避免贸易争端的真正发生。建立农产品产品出口预警通报制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出口竞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避免我国农产品对某个目标市场的出口过于集中,而且还可以避免目标市场所在国对我们实施反倾销等其他保障措施。
最后,我国应当积极参与与WTO多边贸易谈判,充分利用我国作为WTO正式成员的平等权利,积极与相关贸易国家谈判,采取有理有节、攻守结合、以攻为主的策略,要求发达国家成员按照公平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推动建立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相关规则,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营造公平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威尔·马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农业贸易政策[J].世界经济,2004(10).
[3]韩一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08(6):41-44.
[4]倪洪兴.农业贸易政策选择应注意的六大误区[J].农村经济问题,2008(6):27-32.
篇8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纺织品服装 出口 贸易壁垒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如期告终,曾意味着世界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体化的新时代,然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时代仍未到来,配额也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当世界各国在享受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时,欧盟和美国相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了特保调查,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和斡旋,我国在2005年先后与欧盟和美国签订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我国被迫对部分纺织服装产品进行出口管理,延长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配额期限。当前,两个备忘录面临到期,而除了高关税、特别保障措施以及新一轮配额制的延续,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也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主要手段,本文拟对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主要贸易壁垒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经历了2005年以前《多种纤维协定(MFA)》和《纺织品服装协定(ATC)》框架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制、2005年配额制取消后历时近一年的磋商、调整时期和从2006年至今的在《中美关于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下文简称《备忘录》)框架下的出口数量控制时期。可以说《备忘录》的签署本质上是配额制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部分延续。
《备忘录》的签署肇始于2005年美国政府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出的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从美国2003年5月公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的规定提起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诉程序到2005年11月8日中美签署《备忘录》,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受理的纺织品保障措施案件共计46起(包括重复申请)(ITA,2007)。2005年1月1日后,美国加快了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别保障措施的步伐,多次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使刚刚摆脱全球纺织品配额约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重新陷入更加复杂的贸易环境。
针对出口产品进行的配额数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出口税”的效果,当产品受到出口数量限制时,出口成本和出口价格都将增加,这意味着为了获得出口许可,出口企业可能需要产生的额外成本。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用“出口关税等价率”(export tax equivalent,ETE)来衡量配额等数量限制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如表1所示。通常数量限制越严格的产品,其ETE水平也越高。
(二)反倾销措施 按照《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5条,中国人世后15年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将使得反倾销诉讼国以“第三国替代价格”核算反倾销幅度。这一规定加大了反倾销认定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因此反倾销成为针对中国出口的产业保护工具。例如,在美国诉中国艺术画布的反倾销案例中,美方就用印度画布作为第三国替代价格,在初裁时近乎荒谬地得出我国产画布的最高倾销幅度达264.09%的结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一步在2006年4月26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艺术画布做出损害终裁,对中国画布出口企业课以77.09%至254.09%的惩罚性关税(ITC,2006)。
(三)反补贴措施 2007年3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产铜版纸产品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起用反补贴法,并开始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此次裁决了美方自1984年起就确定的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做法,为美国纺织业提供了在2008年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后限制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另一种工具。虽然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戴维・斯普纳在4月18日访华时信誓旦旦声称“对于其他的中国商品,我们没有考虑征收反补贴税”,但美国商务部于6月28日宣布对中国产环状焊接碳素钢管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而反补贴的暗潮迅速波及到了纺织品服装行业。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我国输美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意味着美国开始运用反补贴调查干预中美纺织品贸易,这将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内在的隐蔽性、内涵上的歧视性和形式上的复杂性,尤其是它具有在名义上的合法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往往利用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在保护人类或动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名义下,以危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为由来限制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受到抵制和反对,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却可以披着合理合法的外衣畅行无阻。目前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即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有不良影响。 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是全球第一个道德规范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都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SA8000标准的产生,为约束企业道德、保护劳工权益提供了合理的途径,但在当前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削减,作用不断减弱的形势下,这一标准很容易被美方利用,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业这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出口的新型贸易壁垒。
(五)美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关税及结构
虽然当前美国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很低,2006年按照最惠国待遇(MFN)关税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平均关税水平为3.5%,2005年按照不同产品类别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仅为2.5%。但是纺织品、服装类的进口关税高达7.9%和11.4%,远高于非农产品2.4%的平均关税水平(WTO,2007),如表2所示。
同时,在美国的进口关税税则中,关税升级的现象严重,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关税幅度也不断增加,如表3所示。2005年美
国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关税水平高达9.4%,位于低端加工水平的纺织绒呢,进口关税仅为4.4%,但是一般纺织品的关税则上升到6.4%,特别是窗帘与帷幕,关税在9.3%的水平上,而到了深度加工的服饰类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在10.6%的水平,这种关税结构大大提高了对于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严重影响我国对美的纺织品出口,特别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商品结构,阻碍我国的高端纺织品出口。
二、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贸易壁垒的设置与否、设置多少的问题,是中美政府、相关企业、进出口商、行业协会,甚至包括欧盟以及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等第三国的相关机构、团体及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的结果,其间关系错综复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可以推测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一)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
依据中美2005年底签署的《备忘录》,中方出台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对部分出口欧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做出了有效的管理,而美方也将克制使用特别保障措施。迄今为止,中美双方对《备忘录》的贯彻都是比较好的,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的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体现了合理、有序、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可以预见,在不发生贸易战等极端情况的前提下,在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以前,中美双方依然会恪守双方《备忘录》中达成的宝贵共识,为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创造一个相对平稳、可预见的贸易环境。从长期来看,2008年年底《备忘录》到期后,《中国人世工作组报告》第242款这一专门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保障过渡期也将结束,但《中国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的适用于中国所有的出口产品保障的过渡期依然还将延续到2013年12月10日,因此特别保障措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会悬在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头上。特别保障措施在2008年以后依然会成为美方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壁垒。美方需要比以前稍微忌讳一点的是《人世议定书》第16条中规定了中方可以其他国家采取特保措施两至三年后还继续实施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补偿或贸易报复行为。《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将于2007年年底率先到期,到期后欧盟对中国的做法必将会对2008年后的美国产生示范效应。
(二)反倾销和反补贴 中国在入世15年内都不能享受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美方在反倾销调查中可以用第三国替代价格作为调查依据,这让中方在应诉中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如果中国不做出较大的让步(如进一步开放国内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市场,而这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单纯通过外交途径是很难争取到美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国家”性质的承认的。反倾销作为一种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美方也将会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继续使用。2007年7月一个月间美国对中国连续发动三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包括~起纺织品案件。加上最早的铜版纸和紧接着的钢管反补贴案,截至2007年7月美国已经对我国发起了5起反补贴调查。反补贴作为美国对中国适用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必然会在今后体现出其贸易保护的作用。
然而,反倾销措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作用在下降,2007年9月,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指出,随着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由于一半以上的中国出口产品是由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的,欧洲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生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盟有必要反思现行的反倾销措施和贸易救济机制,因此,长久地在欧洲维持劳动密集型生产毫无意义。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这三种苛刻的限制标准,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必然也将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存在。我们反对利用制定苛刻标准来限制贸易自由化,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不断发展,追求更先进更环保的技术标准和更人性化的劳工权利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和号称“最尊重人权”的国家,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不仅会长期存在,其标准也将会不断提高。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贸易壁垒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只有坦然面对这些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并努力加以改善和解决,才可以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业,在一体化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特别是ATC结束后,在中美、中欧两个备忘录的框架下,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平稳,出口增幅放缓,份额逐步增加,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价格指数升高,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是当前的出口模式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快速发展中,我国出口纺织品的附加值偏低,缺少自主品牌,在价值链上未能占据优势地位,在技术含量与产品标准、环境标准中存在不足,此外,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也为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们应对美国设置的纺织品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应该优化出口结构,改善出口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激励高新技术在纺织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和附加值。例如,通过大幅度减免先进设备的进口关税,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在出口政策上鼓励、支持资本、技术密集型纺织品的出口。
其次,企业要注重发展自主品牌,发展国际化经营。政府、行业协会要支持和保护有关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在政策上向企业自主出口倾斜。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方便 灵活 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主要作用是对出现在进出口的不同环节的资金缺口进行弥补。第一,融资业务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所带来的利益是综合性的。第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够将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有效解决,使得在谈判过程中能够占据更大的优势。如今,随着国内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理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的收入也逐渐占据了银行总收入主要的部分,已成为中外银行开展竞争环境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出现的新变化
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逐渐被开办起来,并在最近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传统做法相比,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变化。
(一)融资机构与方式由从单一贸易融资到结构性贸易融资
从融资机构的角度来看,传统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提供者是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进行经办的主要机构是外汇银行。按照结算方式与结算阶段的不同,以打包放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没有除却外汇银行和客户的其他机构的介入。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的越来越多样和如今市场不断发生的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经不仅是外汇银行才能够提供和完成的业务,很多机构诸如保理商、包办商、信托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也开始介入,即可以选择与银行进行合作,又可以自立门户自己发展,融资机构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包买商作为专门进行融资的机构,主要是在无追索权的条件下对已经实现承兑的融资服务进行购买,但它与一般的融资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在这项业务的进行过程中,出口商卖断了实际应收的账款,这样做就把收款的权利和风险责任对包买商进行了转嫁。
(二)融资方式逐渐由信用证过渡到汇款、托收
从融资方式的角度来看,如果进出口双方互不了解,采用汇款方式结算可能需承担很大风险,与新客户交易时应尽量选择其他结算方式。其中信用证是安全而且可靠的,融资方式也与此对应,以信用证为主要中心逐步展开。但是伴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发生的不断的变化,进出口商对信用证的使用越来越少,原来曾经一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而现在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下。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曾经被认为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但是却开始大行其道,汇款方式已成为我国国际结算的主流。为了能够更好的顺应这种变化的形势,融资方式由以前单纯的使用信用证到开始进行诸如进出口押汇的汇款和托收。
(三)由对出口融资的单纯重视转变为进出口融资的双重重视
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对应着国际贸易的进口和出口,也就随之出现了出口和进口的贸易融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出口融资的重视程度要明显高于进口融资。例如,中国银行在这项业务上的开办时间最早、经验积累也最丰富,在2007年以前此银行中已经推出了十几种贸易融资产品。如融易达、订单融资、托管出口退税的账单的融资、保理等。但是对进口来说,相应的融资业务就很少。只有授信开证、信托收据等为数不多的几种。这种情况是由我国的政策导向造成的,而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水平的失衡,我国由对出口融资的单纯重视转变为进出口融资的双重重视。
二、对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主要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贸易融资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国际贸易供应链也变得越来越完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市场组织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
(一)做好市场借鉴工作,把握国际融资发展新趋势
首先,要对其他市场进行借鉴,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更加的灵活和方便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来说,由于它较短的周期、单一的业务、简单灵活的操作和低廉的成本使得它在服务贸易金融时变得更加的方便,尤其能够吸引小金额的普通商品贸易。但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如高风险地区的条件它无法满足,面对大宗或者资本商品也先的力不从心。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应当对其他市场进行借鉴,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更加的灵活和方便。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形成二级市场和进行技术创新使得贸易投资变得更加的透明和流动,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直接的参与等。
(二)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识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首先,要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做到正确的识别与评价。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它所在的行业与地位、自身的运营能力以及面对的市场环境都是很不同的,因而具有不同的因素引发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比如对于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商来说,风险主要存在于对原材料进行采购、对销售价格和结算方式进行确定等过程以及资产流行性和运营能力高低上。对于贸易类的企业来说,它的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于上下游的客户是否稳定、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强弱等方面。因而,要做好风险控制,首先要正确的识别和评价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对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及对信息有一个充分的把握等。
(三)加强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手段,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内银行要实现高效率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必须以有力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比如建立完善的国际电子化处理平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给予比较优惠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价格,符合贸易融资管理及国内银行业务的需求。还有强化业务监控系统、完善业务审批系统等,方便而灵活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10
[关键词] 贸易顺差 成本 减缓
一、我国贸易顺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我国的贸易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81年~1989年贸易逆差为主的起步阶段,1990年~1996年较小贸易顺差的发展阶段以及1997年至今以较大贸易顺差为特征的成熟阶段。特别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度增加(图1),2006年为1774.8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为8.1%。然而,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而来的是我国所需面对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以及以G7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向中国施压,促使人民币升值幅度不断提高。甚至有的国家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以及国际分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良好的投资环境,世界各国厂商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根据2007年的对外贸易数据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有以下几个特征;(1)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50.7%,占进口贸易总额的38.5%,其贸易顺差额占我国总差额的72.1%,充分说明了附加值低的加工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从进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57.1%,其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8.5%,其贸易顺差额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1.9%;(3)从贸易顺差的来源地来看,欧盟占51.2%。美国占62.3%,但是这两个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多;(4)从商品种类来看,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服装及附件,以及纺织纱线及制品等方面。
二、结合多种因素的变化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趋势
1.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将从政策上减缓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消费总额占GDP的比例为36.1%,而该指标在发达国家均为70%以上,甚至在与我国同等类型的国家巴西、印度也能达到70%。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同时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而我国居住于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57.1%,除去城镇以上的消费,乡村居民消费仅占我国总消费额的20%~25%之间,因此我国农村还存在巨大的消费空间。而我国大量出口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甚至服装、纺织品,以及家具等日常商品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市场却非常有限。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不断提高,2007年实际收入增长率达到9.5%,在我国三农政策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日益健全的前提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的提高将会强力拉动内需的增长,实现我国经济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局面,从而减缓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
2.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出口的商品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低廉的劳动成本大大增强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06年我国在岗职工平均日工资为83.66元,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工人工资,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小时工资为16.8美元。而新劳动法的出台,要求企业要给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措施,这将会直接增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实行最低工资制,每年几乎都有调整和提高。根据十七大的政策要求,2008年以后在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方面、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企业会承担更多的成本,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一点。受这些法律政策影响最大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朱明春),而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五个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在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的条件下,民营企业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而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可能会因为投资成本的变化相应地将一些加工制造业转移至别的东南亚国家,从而最终导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另外,有的学者分析,新的《劳动合同法》使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其他国家转移(陈志武)。
3.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会减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不断加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人民币在2008年头3个月,就升值了近4%,它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几乎每个月都上升1%,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对我国的大多数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的打击。部分专家指出,对于人民币升值,受影响最大的将是纺织、家电、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全球产业的大转移,我国家电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制造中心,超过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 2007年仅仅家用电器产品(不包括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就达到300亿美元以上,这表明中国家电行业对出口贸易的巨大贡献。然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家电行业的出口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从而最终导致其出口能力的下降。与家电行业形似,占我国出口商品绝大部分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会因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受损。
4.我国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困难重重
据商务部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将近70起,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反补贴案件首次出现,2007年我国共遭受8起反补贴调查,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国,2007年竟连续对我国发起7次反补贴调查,而之前的23年里,没有对我国发起过一次反补贴调查。另外,2007年我国所经受的贸易摩擦还有一些新的情况。以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借口反倾销来保护他们的夕阳产业。而现在,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他们拥有的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对我国提出的反倾销案数量急速上升,逐渐成为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又一大族群。更为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又开始设置更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所生产制造的产品所含的各项指标提出重重质疑。2007年的中国玩具召回事件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壁垒,该事件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总体而言,我国面临贸易摩擦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我国的产品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由于受次级债的影响,美国经济放缓,消费需求开始显著下降,美联储也多次降息以求能刺激国内消费的增加,增强消费者信心,但并没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次级债究竟会给美国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是,自次级债爆发以来,我国各项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开始呈下降趋势,应该说,美国经济在将来一定时期内的放缓会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5.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遏制贸易顺差的增长
2007年我国又一次进行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据财政部负责人表示,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在2007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江苏省统计,2007年,原出口退税为13%、8%的商品受退税取消影响,出口明显下降,出口额分别为2.9亿美元、2692万美元,降幅分别为37.9%、67.9%。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于简单的依靠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对于以质量和品牌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大中型企业则是发展的机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商品是靠低价格取胜,利润率相当低,如服装、纺织、玩具,以及一些加工贸易产品等等,此次调整无疑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出口增长。
6.其他因素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我国贸易顺差还受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我国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一定程度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务工的趋势,这有可能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下降,间接造成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第二,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那么在政策上也将向服务业倾斜,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遏制一些制造性或加工性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第三,我国原有的对外资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在逐步取消,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这样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能在我国获得明显成本优势的外资企业将部分产业向别的国家转移。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难免不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影响。
三、对我国贸易顺差趋势的总结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在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下,我国的出口会受到一定的制约。然而,我国的现在的贸易地位主要由当今的国际分工格局所决定的,而且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效用的发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在很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改变,那么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分工的体系下,我国要改变在国际生产中的地位还面临很大的困难。另外,我国的贸易出口优势并不会因为上述因素的作用而彻底改变,反而因为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我国制定多项调整政策来促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增加研发投资,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求实现我国在国际分工生产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真正促进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2008年及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进出口贸易的激励机制,在努力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加快转变经济和外贸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多样化的作用,缩减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陈志武:《对改革路径的再思考》,中宏网
[2]梁福涛:《缩小贸易顺差关键要转变要素禀赋结构》.上海证券报,2008/01/17
[3]尚广东:《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研究》.财经界,2007年01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