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气化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电气化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CEATEC2009的会展场馆已经人去楼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3D电视喧嚣的余波仍未散去,看上去很美的3D电视,会不会成为未来平板电视市场的新宠,还是会由于“生不逢时”的早产原因夭折?市场将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遥远的3D电视元年
毋庸置疑,对于日系平板电视“昔日的四大天王”而言,3D电视承担着提升平板电视附加值,遏制由于市场均价持续走低,平板电视“刀片”利润越来越薄的不利趋势;甚至帮助日系平板电视巨头摆脱中韩同行压力,重温昔日辉煌的“中兴使者”的使命。但是,与在德国柏林举办的IFA2009不同,CEATEC并没有太多的非日系厂商参与。由于三星电子、LG电子、飞利浦以及中国同行的陪衬性出场或者“缺席”。热闹的日系平板电视巨头的3D电视竞赛,多少显得有点孤独、有点自我陶醉的意味。
“高画质3D电视‘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已经听到在家里也能够体验电影院同样的高画质3D电视时代的脚步声,正在向我们走来。”Panasonic社长暨CEATEC2009展会主办方JEITA会长大坪文雄在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强调。
但是,现在说3D电视的普及还为时过早。据了解,LCD电视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真正成为全球电视市场主导产品却在本世纪初;三星LED电视起步于2004年,直至今年才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出。包括CRT电视替代机械式电视,彩色电视机真正全面替代黑白电视,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尽管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年数均在两位数以上。
相比较LCD替代DLP(背投)、PDP(等离子)以及日前出现的LED替代LCD趋势而言,3D电视之于全球电视市场(包括平板电视在内)而言是“革命性”而非“革新性”的变革。在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LED电视替代传统LCD电视趋势刚刚发轫,“革新尚未成功”的情况下,均将成为3D电视普及化之路首先要迈的一道坎。
尽管有报道称日本BS11套今年3月份成为目前惟一在BSD卫星上播传3D立体影像节目、广告的电视台,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则计划明年推出英国第一个三维电视频道等,但是,对于中国电视用户而言,推出一个3D频道高达数亿元的成本,长达数十年的投资回报周期。对于目前全国近千家各类电视台而言,从投资总额上而言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从时间上而言,将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漫长过程。
坎坷的3D电视上市路
索尼、松下两大巨头并没有回避3D电视信号在全球市场上尚未正式推广的问题,因此,同步推出了播放3D影像的数字影像及FULL高保真显像的高清蓝光影碟机。并将其作为“3D电视正式普及的土壤”视之,并积极向国内外关联制造厂商提供有关技术和工艺的进口许可证等,以培育3D蓝光播放器产业。
但是,与3D电视信号源匮乏类似,3D影碟片源也同样面临“无米下锅”或者“杯水车薪”的问题。据了解,2010年3D电影片源最多约为20部,而2012年则仅有可能累计增加到80—100部。这一数据对于处于婴儿期的3D电视而言,显然不足以提供支持其“快快长大”的营养元素。
正如日本数字传媒评论家麻仓怜士所说:“在内容的匮乏的情况下,3D电视要真正起飞,所面临的困难相当之大,令人望而却步。”麻仓同时表示,3D蓝光播放器、东芝的“变频”3D技术会否起到3D电视“助推器”的作用,目前尚无法做出乐观的判断。
另外,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款3D电视或者3D影像节目,不需要3D视镜即可让你感到“大白鲨铺面而来”的震撼体验。再加上,目前一副3D视镜的售价约为50美元左右,家电化则意味着按照家庭成员人数配置的话,一台3D电视至少需要配置2—5副3D视镜;再加上一台3D平板电视的售价约高出普通电视150美元左右,那么购买3D电视用户至少要多支付250—400美元的费用,这显然超出了“寻常百姓家”的承受极限。
3D电视未来之路在于“等 ”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3D电视就已经出现在美国市场上,但是至今尚未跻身美国平板电视市场消费的主流阵营之列。
同时,3D电视也并非日系平板巨头的“专利”。三星电子及LG电子目前均掌握了3D电视的制造技术,也推出了试制产品。但是,韩国平板电视双雄目前仅将3D电视定位于展示其技术领先实力的产品储备,而是热衷于LED电视竞赛。
篇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期
公司产能释放正逢其时,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有充分保障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二次设备行业有望步入历史性景气高峰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发改委的要求,08年11月14日,国家电网提出了未来2-3年投资规模、投资重点和相关建议。国家电网预计未来2-3年内投资规模将达到1.16万亿元。
按照06年国家电网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计算,国家电网“十一五”的投资额度为1.2万亿元,其中,06、07年分别完成投资1893、2254亿元。08年国家电网计划完成电网投资2520亿元,扣除06-08年电网投资6667亿元外,09、10年国家电网的投资额度约为5500亿元,平均每年为2750亿元。
此次国家电网计划将未来2-3年的电网投资额度调整为1.16万亿元,如果理解成09-11年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未来三年平均每年至少投资3866亿元元,比原计划增加约1116亿元,电网投资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一般情况下,电力设备行业投资规律是电厂建设先行,接下来是电网建设,在电网建设初期,电网运营商对一次设备需求高涨,而在电网建设中后期,则对二次设备的需求加大。考虑到08年底电网投资已经开始加大力度,因此,我们判断电力二次设备子行业将在09年底开始步入历史性的景气高峰期。
变电站自动化前景广阔 数字化变电站是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企业在从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面向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从企业规模和竞争实力方面来看,行内的主要生产厂商有国电南瑞、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许继电气等,这几家公司合计占有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包括110kV 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这几家公司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竞争格局,新厂商进入壁垒相对较高。
如果按每年4700亿元的整个电网投资规模看,估计与高端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关的市场需求每年至少在120亿元。因此,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2007年开始进行全国数字化变电站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每年对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与系统的需求约80亿元,随着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完善,2年以后该领域市场规模可达8亿元以上,并逐步达到40亿元左右。
在变电站自动化产品市场领域,国电南瑞在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监控市场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超过40%。同时,在数字化变电站方面公司优势明显。08年以来,公司在数字化变电站领域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中在广东电网2008年变电站技改批量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15座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工程,为今后公司在南方电网乃至全国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益城市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建轨道交通。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5年的规划线路长度是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7000亿,截至2008年11月已完成了1000亿元投资。根据经验统计,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中,车辆信号、通讯、屏蔽门、防淹门、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环境与机电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综合监控等二次设备约占总投资的5%。据此推算,在2010年以前,轨道交通自动化每年约有8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不低于70%的要求,使得国内优势企业更能享受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力自动化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核心技术和综合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实施技术的单位,同时具备大型系统集成开发能力和经验。其前身也是我国最早涉足地铁自动化监控的系统供应商。先后在广州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重庆轻轨较新线、北京地铁5号线、广州地铁4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深圳地铁2号线、上海地铁10号线、伊朗德黑兰地铁项目中成功应用。公司是国内首家将城市轨道交通电力
监控系统国产化的供应商。
农村电网自动化增长稳定
农村电网自动化公司在2007年5月向南瑞集团新购买的业务,产品主要包括ON2000配网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110KV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五防产品、为各主站的节点子站提供自动化的装置,该业务增长一直稳定。
国电南瑞原有业务主要集中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的高端领域,南瑞集团的农电自动化业务属低端领域,主要为地调、县调、110KV以下变电站及配电终端提供自动化产品,因此,收购该业务可以与公司原有产品形成很好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公司适应当前电力企业招标要求,整合市场资源,降低营销费用,获取更大市场空间,增强国电南瑞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国电南瑞产品应对不同招标模式的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电南瑞在国内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地位。
农网自动化产品适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需要。近年来,为积极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的需要,农网建设与改造投入不断加大,农电自动化系统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大,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公司农网自动化产品仍会保持平稳增长。
公司未来业绩有保障 主力关注度持续上升
在电网投资加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三大高端开关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产品受益最大,同时,公司产能释放正逢其时,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有充分保障。预测09-10年EPS为0.67和0.86元,目标价为28元。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篇3
关键词:电线电缆;行业政策;市场需求与容量;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Q3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电线电缆行业简介
电线电缆是指用于传输电(磁)能、信息和实现电磁能转换的线材,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电磁转换以及制造各种电机、电器、仪表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器材。电线电缆制造行业按照其产品用途可分为电力电缆(承担电力传输作用)、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将电能从电力系统的配电点直接传送到各种用电设备)、通信电缆与通信光缆(传输电话、电视、广播、传真等电信信息数据)、裸导线(主要用于电网主干线、铁路电气化、轨道交通接触网线领域)和绕组线(主要用于各种电机、仪器仪表等领域)等五个领域。
二、行业政策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实行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体制。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管理组织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国家对电线电缆行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对电力电缆、控制电缆等电线电缆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并对列入国国家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目录的电线电缆相关产品,实行强制认证。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等促进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政策。上述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之一,占据电工行业四分之一的产值,是机械工业中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线电缆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国内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已超过2%,之后年度基本稳定在2%左右的水平,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2012 年,我国电线电缆总产值超过万亿,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电线电缆生产国。
2.行业收入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受益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电线电缆行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64.6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458.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84%之高;行业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11.7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97.3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7.01%,均远超国内同期GDP增长率。
3.“料重工轻”的成本结构特征明显
据统计,电线电缆行业总成本构成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超过90%,而主营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为铜、铝、绝缘料、屏蔽料等直接材料成本。其中,铜、铝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高位决定了电线电缆行业其“料重工轻”的内在特征。
4.行业高度分散,高端产品较少,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特种电缆需求旺盛
目前,国内电线电缆行业生产厂商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末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内的大小企业已超9,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2,000家。国内最大型电线电缆企业远东电缆市场份额也不足2%。
从产品结构而言,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大量资本涌入低端电线电缆市场直接导致了低压电线电缆领域的产能过剩,市场呈现明显供过于求状态;国产电线电缆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非理性的价格竞争已由低端市场向终端市场延伸。在产能过剩和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励的压力下,低端电线电缆市场已处于充分竞争格局,行业利润率较低。高压、超高压电线电缆等高端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国内高压、超高压电线电缆市场主要由少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内资电线电缆行业龙头企业所垄断。
另一方面,特种电缆作为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端电线电缆领域,市场竞争趋缓。凭借其安全、环保等众多特性,特种电缆已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利润率较高。
四、市场需求与容量
我国电力工业长期以来“重发电,轻供电”,因而造成输配电的投入不足,电网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规划建设滞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虽然国家在多年来已累计投入数万亿进行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但仍存在人均用电量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7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每年都有“电荒”季节的现象。随着各行业、各领域对于电力需求的日益膨胀,用电量快速上涨。
伴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电机装机总量亦持续升高,建设大规模、高效率的输电网络已迫在眉睫。当前国民经济对大规模的电力输送和供应需求已将220KV、110KV等高压输电线路深入推向电网建设与改造,“十二五”期初年均新增220KV及以上线路长度超过35,000公里,500KV(750KV)超高压、特高压电缆不久将来亦会进入输电线路。
五、行业发展前景
1.高端产品前景广阔
高压、超高压电线电缆等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是我国电线电缆行业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的高压、超高压电缆、配套连接头等附件、以及相关的绝缘料、核电站用电缆主要等领域产品依赖进口。国产高压、超高压电缆的附件不配套、不能成套供应已成为阻碍高端电线电缆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本土电线电缆厂商加速推进与提升高端产品的研发已迫在眉睫。
2.特种电缆市场需求旺盛
特种电缆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耐高温电线电缆、功能化电线电缆、新型绿色绝缘环保电线电缆、用途和结构特殊的电线电缆。相比量大面广的普通电线电缆而言,特种电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严格使用条件、批量较小、较高附加值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建筑防火等级提高,特种防火电缆面临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中,矿物绝缘电缆凭借其良好的耐火性、防水性、耐高温、耐腐蚀、耐辐射、防爆、过载流量大、机械强度高以及良好的接地性能,已成为近年来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种电缆。随着国家对各类项目的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矿物绝缘电缆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从2006 年开始,上海、北京、大连等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娱乐场所试点推广使用防火电缆,国内防火电缆市场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报告预测,该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将在2015年前以年均15~20%的速度递增。以 15%的增速审慎估算,到 2015 年矿物绝缘电缆的市场将达到 77 亿元。
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问题措施电力产业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智能电网理念逐渐形成,代表未来电网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电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电网智能化也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在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持续恶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可以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推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智能电网概述
简单来说,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智能电网建立在双向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将高级测量体系、传感技术、通讯技术、高温超导技术和储能控制等新技术成果应用于传统的物理电网;引入了新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能互动地满足现代用户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电能损耗,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进而推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智能电网浓缩世界技术革命精华于一身,是最先进的通讯、IT、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等产业和技术的集成,直接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开辟电力行业管理的新时代,推动了电力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
1.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世界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界定有差别,各自建设智能电网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智能电网简单地说就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是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我国的智能电网要以特高压骨干输电网为基础,建立坚强的输电系统,以便实现能源的大范围合理配置,为电力系统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提供坚强基础。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
2.智能电网建成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智能电网能保障能源供应、大规模接纳可再生能源并实现智能互动,较之普通电网,它的建成将会大大降低能耗和阻塞,以较高的能量效率、较高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较低的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减少对发电和输配电的资产投入,使得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大幅提升。
二、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电网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类问题会不断涌现。就目前而言,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1.明确智能电网分步建设目标。国家应制订适合国情的智能电网分步发展目标。应以坚强电网为基础,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现代电网。可将这一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国家电网公司强调我国智能电网的基础在于坚强的网架结构、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如前文所述,这是以解决能源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实现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为前提的。“坚强可靠 ”应当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初级目标,即提高供电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初级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分散化、小容量、多数量接入为目的的智能电网建设就成为中级目标。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实现电网的无歧视开放,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经济高效、清洁环保 ”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第二阶段目标。
在上述两个目标实现之后才有可能达成电网、电源和用户三方面信息的透明共享,从而促进发电企业和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运行调节。“透明开放、友好互动 ”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最终目标。
2 .建立并完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关键设备(系统)及其技术标准不适应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而关于智能电网系统的技术研究尚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引导,不同产品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标准。如何在一体化的系统架构、系统规范、参考标准、最低性能规定和最优标准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使其具有互操作性,甚至掌握标准制订的主导权也是在编制技术标准时需要注意的前瞻性问题。
3.防范跨国公司的控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电网公司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时表明,要全面提高我国电力装备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强调在保证技术质量的前提下重点采用自主产品和技术。同时,由于我国逐步减少国有垄断经营,不断放开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资源和能源领域也迅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领域。因此,跨国公司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渗入程度还需谨慎对待。
4.促进行业整合。对于国内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尽快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提高设备制造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握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和重点领域,避免造成投入的浪费。这就需要集中优势力量,促进行业整合。作为电工行业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在智能电网设备方面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智网委工作的开展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推动智能电网设备行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5.可再生能源和负荷资源的不匹配分布。我国要重视电网的容量建设,很多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会对其发电时产生的发电功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重视对未来高容量电网的管理,实现高效、可靠和安全的运行。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可再生能源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在存在统一大电网时,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分布式发电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了出来。要充分地对发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最大限度地使相关资源和负荷得到优化平衡,对于电网系统的总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的退出。未来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的退出将会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未来电网的负荷特性与现代电网的负荷特性相比将产生很大的变化,会有大量包含电气化机车的移动负荷和大范围分布的充电电站,以代替加油站之类的设施供汽车等交通工具充电。
三、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1.发展储能技术。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未来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考虑到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遵循的是生产-传输-使用的模式,在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可以在其中增加“存储”电能的环节。存储技术的应用将使电网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且对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对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开发利用带来便利,不仅为其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为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支撑。储能技术的应用将会使电网运行无论在安全性、经济性还是灵活性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2.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所谓分布式智能电网,即一种构建起临近用户的小型发电机组、储能系统和微型电网,并且与外部电网进行互联的智能电网。在分布式电网中,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也可以不同,可以太阳能、风力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混用。且原有配电网的结构不会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发生改变,这可以延缓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而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会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分布式智能电网,可以大大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率。
3.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长期以来,我国的电网发展总体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加快电网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以外延发展为主,以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为首要任务,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供电能力,营造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同时,要大力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效率,优化供电服务,做到外延发展和内涵提升并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边远地区的用电比较困难,因此,还要大力提升输配电能力,做好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电力输送,保证输送的电力高效、可靠、稳定;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提高用电的互动能力,提高用电增值服务水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产业的促进作用
智能电网建设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全面升级和集约化发展,电力系统各领域都将产生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发电环节。在能源危机和全球碳减排压力下,水力发电、风电并网、太阳能发电并网、大容量储能成为发电侧的重点建设方向。对于目前的常规电源而言,智能电网建设将促进其网厂协调和调峰技术创新,推进快速并网、抽水蓄能等装备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发电监控设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2 .输电环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智能电网首先强调电网的坚强,因此要加速特高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不仅对变压器、电缆等传统电网装备制造产业有较大需求,而且对状态检测设备、保护测控装置、安稳调度系统等制造业提出了刚性需求,将促进其产业规模的扩大。
3.变电环节。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背景下,我国智能变电站将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在变电环节,新建智能变电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智能变电站运维集约化、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4.配电环节。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规划,未来10年将全面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配电自动化、配网调控一体化、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电网的接入下协调控制这些领域的市场前景广阔。
5.用电环节。这一环节与终端用户联系比较紧密,包括供电服务中心的省级集中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涉及的主要设备是智能终端、智能电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将面临爆发式增长。
6.通讯信息平台。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对配、用电环节信息交互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电力用户通信、电力光纤到户、电力线载波等新型通信技术的创新有广阔的空间。智能电网与信息、计算机和自动化等技术密切相关,发展智能电网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有较强的带动性。这些领域包括电力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并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联系,将显著带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五、结论
电网智能化是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和分布式智能电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市场的需求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电网智能化会不断地升级、优化,进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童.加快步伐加强力度发展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访智能电网研究所孙强博士 [J ].电器工业,2012,(2).
2.王玉胜.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在京成功召开[J].电气技术, 2012,(4).
篇5
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服务业办公室、市局着手研究车辆外挂整治工作,自10月份起。期间就我市的货运量、运力、货源分布及税票开具、抵扣等情况做了大量的调研,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大会,重点对车辆外挂治理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并出台了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全市新增和吸引外挂车辆回流近380余辆。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从“大物流、大流通”角度,搞好现代物流业的规划,引导我市运输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有效整合市内的运力和货源,强化监管和服务,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现就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必要性、优势、存在问题及保障措施,提出初步的探讨意见,供参阅。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而重要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首先。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理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次,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国际上,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再次,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现阶段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几年来年的发展,临清经济实现了较大跨越,工业立市、商贸兴市、科教强市、农业支撑、城市带动”方针的指导下,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加速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成为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市位于两省交界处。东接沿海开放前沿,北连京津都市圈,南望中原腹地,重要门户。今年聊城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宋远方书记提出聊城要立足区位优势,成为产品和服务业西进占领中西部市场、中西部能源向东进入桥头堡,这种优势在临清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加之邢临高高速、德商高速、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315省道拓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市的区位优势必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市可借力中原经济区大物流业发展格局,实现自我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不仅要依托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煤炭、钢铁等重要原材料和商品,更重要的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只要我市融入这个流通体系,就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二)产业优势。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铜加工、棉纺织、轴承、汽车及工程机械、特钢及钢铁加工、农机制造、食品及医药等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88家。中冶银河、三和纺织、奥博特、德能生物、彩虹电力等多家骨干企业年货物的吞吐量达800多万吨,运力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商贸流通业不断繁荣。按照“大商贸、大流通”格局要求,狠抓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了烟店轴承市场等一批在周边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烟店商贸物流园区被评为省首批重点服务业园区。烟店轴承市场经营业户3200多家,年贸易额在40亿元以上。同时,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态,上海华联、济南银座、聊城百大等企业纷纷在临清开设分店。市场的大发展带动了商品的大流通,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三、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市物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体看来。具体表现在
(一)骨干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通过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实现了较快发展,经成为我市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千千佳物流公司现拥有各类营运货车160部,从业人员640余人,吨位2300吨,大型停车场面积达14000多平方米,多功能仓储面积1079平方米,配备了货物分拣、车辆快修等设备。临清通达物流公司,着力改造提升装备水平,现有120余部大型货物运输车辆,全部装备了gp卫星定位系统,公司多项业务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初步具备了集约化物流经营的专业水准。
(二)货运量不断加大。完成货运量38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5%和16%
(三)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东至等地市,专线运输能够覆盖等发达省市和中心城市。
但同时市物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物流企业发展多存在自发性,一是物流体系和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滞后。全市物流产业发展缺少统一有效的科学规划。难以承担大型物流运输业务,也不能实现运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既没有建立健全起完善的物流体系,也缺乏物流园区这一发展平台。
由于车辆“外挂”现象严重,二是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市大型货运
市营业性载货汽车为7536辆,车辆极少。目前。而小型三轮汽车和轮式拖拉机达到6318辆,占总量的83.8%总体运力也不大,仅为7871吨。过多的小型货车多也增加了道路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经营结构不合理。市内除千千佳、通达物流等骨干企业外,其余运输企业大都存在整体经营方式、管理水平和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方式和内容有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比较脆弱,传统物流业仍占较大比重等问题。
市有货运战场及各类配货站共计200余家,三是道路货运站场还须进一步整顿。据调查。无证经营或超许可范围经营现象严重,规范的运输企业往往竞争不过价高、质劣的黑物流,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运营市场秩序。
并能从战略高度将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缺少行之有效的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物流信息技术尚未广泛地应用到行业中,四是人才和信息化工作不足。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信息传递方式和手段落后且未形成网络。
四、下一步我市物流业发展重点
(一)立足优势。市区北部靠近邢临高高速、京九铁路两侧,建设轻工、纺织专业物流及仓储园区;市区部及京九铁路东侧,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市区南部南外环路北侧,建设农贸、农资产品配送物流园区。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我市烟店轴承专业市场被评为省级服务园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烟店轴承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围绕轴承市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建成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品研发中心、轴承产品会展中心和交易大厅,不断更新市场经营理念,优化市场经营环境,规范交易行为,增强市场的吸引带动能力。
(二)强化整合。应积极整合市内规模以上企业的运输业务,由本地优质的运输企业优先承担;另一方面,整合运力资源,鼓励市内运输企业之间开展有序竞争,优化运力结构和资源配备。同时积极引导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结合,使物流企业进入生产企业的一体化供应链,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发展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业骨干企业,并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着力培育24个集仓储、运输、装卸、保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着力提高物流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篇6
关键词:机电 一体化 发展 系统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机电工程概要
机电工程亦称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工程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工程系统或机电工程产品。因此,“机电工程”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
机电工程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工程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工程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3)模块化 由于机电工程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工程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工程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工程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知识和方便。
(5)人性化 机电工程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工程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工程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7)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
(8)带源化 是指机电工程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带源化是机电工程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工程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二、机电工程产品
机电工程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工程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工程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工程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机电工程的未来前景
1.全息系统化全息系统化也即智能化,是对机器的行为描述,即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运筹学、混沌动力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方法、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使它如同人一样具有思维、意识等能力,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控制目标。随着机电工程技术的发展,机电工程产品智能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也是日趋上升,新世纪机电工程技术中的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机电工程的研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当然,要使机电工程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永远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工程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微型机电化在实验室中,目前,通过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如果这一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时,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什么是控制器、什么是机械部分了,这时就完全的实现机械和电子的“融合”,这样CPU、机体、传感器、执行机构就可以集成在一起,而且体积小,同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前进方向,更是机电工程向微观领域和微型机器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人们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也指外观尺寸不超过1cm3 的机电工程产品,一并向微米级、纳米级发展,正因为微机电工程产品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优势。
3、 光机电工程光机电工程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机电工程系统是由机械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的,因此,在机电工程技术中引进光学技术,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有效地改进机电工程系统的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篇7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