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浪费粮食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大学生;饭菜;浪费;调研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改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90后或者95后的大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日趋薄弱,很多大学生渐渐淡忘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就大学生饭菜浪费的现象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案例分析这些方法探析这些浪费的原因,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92份。经过小组制成统计图对图表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右图为第一个问题的统计图。由此图可以看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同学花费在4元以下,大多数同学平均每餐花费4元到10元。我们对这些花费4元以下的同学进行个人访谈得知,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并且家庭情况并不允许他们浪费食物。而花费10元以上的同学较少,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访问他们对食物浪费问题的态度时,好像并不以为然,觉得无所谓。这张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每餐的花费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息息相关。

左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不会把剩菜打包。当我们小组成员问他们原因时,大部分的回答是觉得没必要而且太麻烦。仅有百分之四的同学会把剩饭打包,他们所给的回答是其实很少剩饭,吃多少点多少,意外情况会把饭菜打包,比如当时没胃口,有急事需要处理等等。这幅图可以反映大多数同学没有节约粮食的意识,对剩饭的处理方式不当,以致造成浪费。

对于此图可以知道同学们大多数会点太多吃不完导致食物浪费。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认为饭菜不好吃导致浪费,对于这个选项有位小组成员感觉诧异,便向这部分同学提到这个问题,他们解释说在家也很挑食,这是个人原因。由此图可知部分同学没有去考虑自己的饭量导致浪费。

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认为别人浪费食物和自己无关,只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同学觉得可惜,极少数同学会上前制止提醒不要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食物浪费问题置之不理,节约意识薄弱,没有勤俭节约的观念,缺乏社会责任感。

此外,大部分同学是愿意参加节约粮食绿色活动的宣传的,对于部分同学的个人访谈得知,他们很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只是个人能力有限,而且这种组织又少见。说明同学们有这个节约意识,如果加强对节约粮食的宣传,也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

结论:食堂饭菜浪费情况严重,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节约意识,还和我们身边的环境有关。浪费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希望,作为一名高素质人才,更是应该以身作则,加强自我意识修养,发扬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希望这次的问卷调查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予以反思,呼吁更多的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

二、相关建议

本次调研报告让大家认识到了浪费粮食的严重性,我们必须以身作则,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势在必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这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经过小组整理分析,就本次调研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方面。增强个人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节约行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身体力行,从点滴做起,鼓励身边的人,向他们灌输节约粮食的重要性。饮食要有规律,采取吃多少打多少原则。

(二)学校方面。首先,要提高饭菜质量,加强卫生安全意识,餐具要进行彻底消毒,认真监督后勤人员是否尽责,招收优质厨师等等。饭菜是否可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浪费,这是学校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提倡食堂接受大学生建议和投诉,可以有效改善浪费问题。大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将来进入社会时就会把这种风气带到社会,所以学校在宣传节约粮食绿色活动方面势在必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参加绿色活动。其次,打饭阿姨应该控制饭量,女生胃口小可以少打点,以免饭多造成浪费。对于菜品可以展开评选活动,对于同学们不喜欢的菜进行淘汰,也可以减少因为饭菜不好吃而造成的浪费。对于我们学校的打饭方式,我个人觉得可以换小一点的勺子,菜的量打少一点,降低菜价,换可以打三个菜的托盘,不仅不会多花费餐费,还可以增加菜色,增加营养,也不会因为某一个菜打的多导致口味不好。再次, 加强就餐环境的改善。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继而会影响人的胃口。及时清理餐桌,夏天较热情况下要打开空调,以免影响就餐环境。营造舒适干净的就餐环境。

(三)政府方面。要制定相关有效政策力行节约。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市民节约粮食。对于严重浪费的群体或个人,进行通告批评,媒体曝光。对各高校进行评比,实地考察各高校食堂浪费情况,对进行节约活动有效的学校进行表扬和奖励。

篇2

关键词: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243-04

引言

作为我国的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一直肩负着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化水平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及。由于受到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有些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深,或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层面,认为信息化就是配置电脑、使用软件,忽略了其在管理和决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深入理解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应用上,基层企业对信息平台建设和技术运用上不够重视。从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来看,要进行现代化信息体系建设必须得到政府支持、企业重视,加大信息开发投资力度,带动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基层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

一、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库点布局来看,西部、中部库点相对密集,东部、北部产粮区库点相对稀疏;铁路沿线库点相对稀少,非沿线库点相对较多。由于库点布局不够合理,在粮食流通过程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遇到粮食丰产时,因库点少、仓容不足,农民粮食不能及时出售,出现卖粮难问题;二是国家调控急需时,由于粮食集中发运,造成铁路专用线极度紧张,严重影响发运进度;三是非沿线库粮食出库时,因有短途公路运输致使粮食物流成本提高。

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仅凭所辖中储粮库的几条专用线、简单的仓储配套设施,组建了黑龙江省中储粮铁路物流有限公司是不足以做大做强和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的,也不利于发展中储粮库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规模的。

(二)物流体系节点流程规范参差不齐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储粮库35个直属企业的实际调查,从各直属企业财务部门和仓储部门了解到,各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情况参差不齐。其中,纳入中储粮总公司核算的12个直属企业从物流体系节点业务流程规范上相对较好,如粮食采购业务流程、物资材料采购业务流程、装卸搬运用工作业流程、库内用工作业单传递流程、中储粮轮换销售联合办公业务流程、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流程、中储粮直属库综合治理信息网络、粮食干燥系统脱硫等;而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仅限于一少部分库点的个别仓房得到试验性的应用,并没有普及。从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储粮来看,普遍存在着粮食入仓时水分偏高,加之仓温较高,湿度较大,粮食底层低温与上层高温冷热气接触,粮食易出现结顶或结露现象,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变质坏粮。应对所辖粮库仓房进行改造,安装智能控温系统,完善普及应用仓储系统智能化管理。

其他库点物流体系流程规范上与上述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的差距表现不一。有的是一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也有的是多个节点上的业务流程不规范。这样的粮库物流体系节点流程不但不便于整体管理,影响整个物流体系的规范性,而且在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增加物流成本,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三)信息与物流体系节点智能化衔接不到位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调查发现信息平台建设没有与物流体系节点有效衔接。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建设和启用处于初级阶段,在应用范围上,仅仅局限于报表、市场信息。现场收购及环境监控、粮情检测等方面,还没有广泛应用于粮食生产、运输、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仓储等物流体系节点上,同时,信息平台的建立手段不够先进。

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仓储体系建设来看,各库点的仓储设施实力差别较大。例如,哈尔滨直属库库内仓容达45万吨,齐齐哈尔库库内加分库仓容达60万吨;而有近15个以上库点仓容不超过10万吨,同时,仓储配套设施参差不齐。从调查数据显示,新建库30%的仓房和老库20%的仓房实现了智能化和科技化管理;近60%—70%的仓房管理还没有安装配套设备达到智能通风、空调控温管理;更有约15%的仓房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尚未安装电子检温系统、环流熏蒸系统和机械通风系统等。由于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出现仓容多的大库因周边粮食数量不足,一方面,造成粮仓闲置,资源浪费,储存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从远距离收粮用于装满闲置的仓房造成粮食物流成本加大。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是由于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所辖中储粮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落后,都是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储粮库近一半的企业很多办公事务和业务处理工作都是依赖业务系统和网络来完成,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不能独立完成系统出错后的处理工作,或不能完成基本的维护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更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维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在发展中,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找准自身定位,要根据物流服务的需求和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基础,进行资产、人员、业务等方面的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企业内部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权责明晰、相互监督、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提升标准化运作。企业外部要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与供应链上各成员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利益机制,加强互相信任与沟通。

(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中储物流组织形式多样化,基础设施资源较为分散的特点,企业应大力提倡资源整合。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区域布局,建设物流中心,逐步构建适合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物流的发展;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等现有物流基础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效用,进一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鼓励传统物流组织,如运输、加工企业等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支持物流企业的合并重组,使其扩大经营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它们是物流快速实施的保障和手段,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公路、铁路、光缆的覆盖率,增加电话和宽带的使用量,为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粮库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库形成黑龙江省中储物流信息网络,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采用MIS(管理信息系统)与EDI(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物流流程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最大限度的整合自身业务流程,同需求方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准确、快捷的交易方式,从而降低物流费用。

在建设黑龙江省中储粮库信息平台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邮件及文件传输系统软件进行改进和更新,使之更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序进行流程再造,改进和完善业务数据的报送、汇总和查询方式,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同一平台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为领导提供更充分的分析数据和决策参考依据。此外,还要注意完善物流企业内部的储运设施。要彻底改变依靠人力搬运的方式,提高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针对于农产品鲜活、易腐等特点,应配备如自卸车、集装箱运输车、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等农产品专用设备。

(四)粮食运输可借鉴煤炭运输车载应用GPS/ELS管理系统

目前,煤炭运输车辆装卸作业电子解封监管系统,简称“电子签封”系统(ELS),是专门针对这一生产运输环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设计的一套管理系统,可有效监控车辆运输作业过程,规范和监督各环节操作行为,为加强运输车辆作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车载GPS/ELS监管系统”,实现数据远传,实时监控,中心管理。从而提高车辆安全运输管理水平的同时,承运信誉也得到保证,因此该系统具有现实意义。建议黑龙江分公司对所辖中储粮库在完善自备散粮运输车辆,包括铁路散粮罐车、集装箱和汽运配送车辆的同时,科学借鉴“车载GPS/ELS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粮食运输车辆安全管理水平。

(五)增强仓储系统智能化监管

黑龙江省中储粮库打造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传感网技术建设感知物流系统。从粮食安全监管角度来看,建成感知物流系统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后,可在第一时间发现粮食质量问题,增加监管的覆盖面,将销售企业自律、物流中心自管和粮油质检部门监管有机结合,并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食品安全追溯奠定基础。建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利用PROFI-BUS现场总线的监控网络,可以保证粮食储运过程的快速安全和准确。某公司自主研发的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运用于粮食仓房温湿度的监控。ADL自动温湿度记录仪有2种监测方式,第一种是实时检测,将记录仪连接电脑,运行监控软件即可在电脑上查看记录监测点的实时温湿度数据。第二种是在电脑上设置好记录间隔时间,上下限报警,启动监控时间,然后将记录仪挂在粮食仓房监测的相应位置,定期将记录仪接在电脑,通过监控软件导出数据查看。

(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信息化项目负责人,这部分负责人必须管理和技术兼备,必须对MIS系统和EDI系统有足够的了解,必须深刻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切实担负起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组织信息化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指导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和运用。培养其熟练运用MIS和EDI系统平台开展辅助决策的能力,组建基于信息化运用的工作管理团队,并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培养核心技术人员。由于MIS系统和EDI系统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因此要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有在信息化领域中技术和商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技术人员,包括网络工程、服务器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人员。信息系统建好后最重要的是运用,凡是与信息化系统运行有关的终端人员,都必须能够真正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忽略了对领导层与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因此,要经常给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

结语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是仅仅服务于日常工作减轻劳动,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中储粮库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黑龙江省中储粮库管理不断创新,不断向技术化、精细化迈进,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帆,霍建军,杨晓宇.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现状评价[C]//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哈尔滨:黑

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420-430.

[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0.

[4] 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7):15-17.

[5] 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3):7-9.

[6] 侯立军.国外粮食物流的走向及我国的应对举措[J].粮食流通,2007,(36):39-44.

[7] 山东省外经贸厅.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R/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8] 贾述评,房筱莉.物流业在日本的发展特点及趋势[J].吉林交通科技,2009,(4):65-66.

[9] 田学军.美国物流与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12):40-41.

[10] 谷杭杰.国内外粮食物流的发展[EB/OL].宁波市粮食局网.

[11] 侯立军.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粮食物流体系比较[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4).

[12] 国家发改委“物流管理”赴加拿大培训总结报告[Z].2011年3月.

[13] 黑龙江省发改委.关于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Z].2009,11.

[14] 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政办发[2012]2号.2012,1.

[15] 孙宏岭,阮承健.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11.

[16] 郑晔,佘欢.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09,(6):28-34.

[17] 郭秀芳.基于电子商务的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11,(3): 68-72.

[18] 李明发,任怀民,吴刚.建立哈尔滨粮食物流中心的构想[J].粮食加工,2006,31(5):65-68.

[19] 单庆晓,等.采用大弄PLC的筒式粮库集散控制系统[J].电工技术,2003,(8):60-62

[20] 王耀.推行散粮火车集装箱运输,促进粮食“四散”进程[J].粮食问题研究,2009,(6):19-21.

[21] 平海.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粮食加工,2006,(4):76-79.

[22] 胡瑜.大型粮食仓储运输系统的计算机监控[J].超重运输机械,2009,(10):81-84.

[23] 罗乔东,等.基于Profibus现场总线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控网络的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170-172.

[24] 李智彬,易伟义.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9,(1).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grain storeroom

LIU Jian-guo

(Heilongjiang state grain reserves Fuyuan depot,Fuyuan 156511,China)

篇3

关键词 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建议;河南开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7-02

近几年来,开封市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大大增加。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采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成为完善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找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对推进开封市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从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和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求结构性矛盾。目前,开封市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玉米生产过剩,而大豆较为缺乏。

1 制约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 农村劳力条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开封市农村普遍存在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留守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劳动力少。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开封市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达近100万人次,有的村18~50岁的青壮劳力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基本无力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素质偏低。下乡推广粮食作物适用技术时,前来听课的多数为文化层次偏低者或老年人,根本o法达到精耕细作,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1-4]。

1.2 土地流转经营缓慢,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由于土地流转受到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制约,农村土地连片开发种植比较困难,缺乏合理机制。一是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认识不深刻。二是土地流转自发性强,管理不健全。三是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合同不规范。

1.3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乡、村2级几乎没有农技推广机构,致使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难以全部到位,指导群众科学种田更无从谈起。二是资金短缺,农技人员待遇偏差。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4 粮食产业化发展滞后,种粮效益较低

近年来,开封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开封正大集团、天丰面粉有限公司、江南面粉有限公司、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5 耕地地力水平不高,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

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开封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空间有限。一是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较大,逾2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8%,制约了开封市粮食生产的发展。二是农民普遍存在“重用轻养”思想,多年粮食增产主要靠增施化肥,施用农家肥较少。三是施肥技术不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料比例不合理,普遍重视氮肥,忽视磷肥、钾肥及有机肥料的施用。四是全市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速效钾缺乏的面积比例由1982年的28.9%上升到52.98%,从钾有余已经变为钾缺乏,不能充分满足粮食作物高产的需要。五是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5-8]。

1.6 各类病虫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各类病虫害发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据统计,目前开封市粮食生产当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地下害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螟、玉米粗缩病等。二是重大病虫害有扩大发生态势。条锈病、全蚀病、吸浆虫等是严重危害夏粮生产安全的重大病害,一旦大面积暴发,危害极其严重。

2 促进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国家投向农业、水利、林业、移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实行捆绑整合使用,按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重点,多建精品骨干工程。二是出台有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渠道。三是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规划设计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四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营运管理体制,确保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效能。

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经营

一是正确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达到一定规模且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的流入或流出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提高各方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同时,出台一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优化环境配置,促进土地流转,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三是统一科学规划,实施规模流转。重点是完善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指导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统一规划、科学安排。以土地托管为载体,集中统一管理流转的土地,使之形成规模开发。

2.3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提高整体科技素质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一是正确认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培养学习型农民。不仅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传统学习方式,还要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加快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和文化素质。三是加强科技推广。多渠道、多行业、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为科研院所与农户之间牵线搭桥,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以适应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4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有效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在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采取与公务员或者村官公开招聘类似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准入资格的控制,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三是转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基层机构采取聘任、合作、入股等方式与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进行定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增加对农技推广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技服务整体水平。

2.5 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农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尤其是在良种选择、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促销等服务方面,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坚持服务机制市场化,积极改革和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坚持服务内容系列化,做好粮食生产的系列化服务,继续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打造开封市粮食生产品牌,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序、稳健运行。

2.6 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尽快制作耕地地力等级图,建立耕地地力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数据库,实现耕地质量的数字化、动态化管理,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二是加强耕地地力与环境污染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开封市2万hm2碱化潮土的监测,防止盐碱和次生盐碱的发生。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秸秆快速还田腐熟、测土配方施肥、深翻耕等技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合理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7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细化和落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防治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等项工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最大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三是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和病虫害发生分布区域,补充完善乡村级测报基点,充分发挥测报体系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作用。四是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测报工作F代化进程。引进高新技术的病虫监测调查工具,不断改进测报技术,充分发挥病虫测报信息对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作用。五是严格检疫程序,凡无植物检疫证的种子,坚决不准进入市场。六是广泛宣传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对路农药、喷药技术、防治时期等,及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七是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3 参考文献

[1] 刘媛,姚於康,汪翔.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6-20.

[2] 罗琼,王昆,许靖波,等.农业生态环境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1):58-60.

[3] 刘媛,姚於康,李睿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3):410-412.

[4] 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等.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66-70.

[5] 孙光奇,李建宇,骆阳.大国农业靠大户 财政政策扶大户: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财政,2016(20):34-36.

[6] 姚鹏.锦州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2(2):23-24.

篇4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豫东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篇5

庄头乡____x庄村位于雷独路北500米,柏门村南两公里,全村现有农户73户,320口人,耕地面积900亩,人均耕地面积2.7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目前中药材种植已经占到全村85%以上,养猪户16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____x2年底生猪存栏600多头。

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县农村目前都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普遍现象:(一)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建筑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农用塑料薄膜的普及,造成白色垃圾污染。 (二)畜禽粪便污染。禽畜粪便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三)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四)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经过全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只片面的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

(二)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就是有些新建的中心村,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三)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态破坏的根源入手,转变资源粗放利用和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整体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1、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有关制度。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资源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经济和环境双赢。

2、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的效力,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克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干扰。

(二)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综合利用、秸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的发展,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四)加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

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五)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篇6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行为(consumer behavior)指的是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用等活动。我们认为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小而产生的一种购买行为。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水平、消费意识、消费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展开了调查研究。

1.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问卷1000份,分别在湖南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医学院、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五个学校各做200份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当场回收。收回问卷978份,其中有效问卷969份(对问卷所设问的题肢故意乱答视为无效)。有效回收率97%。基本符合统计学上的分层抽样原则和随机原则,所以该问卷调查有效。

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交互分类统计分析,依据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大学生消费心理进行描述和解释,发现相关问题。

1.1大学生消费基本情况

(1)饮食方面开销大。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平均每月的饮食费占生活费的1/2-1/3。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2)学习消费较少。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所消费占生活费比例基本小于1/5,且在学习消费去向是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

(3)“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平均每月的其他消费(包括恋爱、旅游、人际交往、护肤着装等)的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高达1/3,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但在对于消费过程,是否男女,59%的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质量的。

(4)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9%,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也有3%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1.2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思想趋势。

根据上述调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虽然每月基本费用所占比例最大,但大学生用于其他消费(包括恋爱、旅游、人际交往、通讯、护肤着装等)的比例逐年上升。很多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许多同学有iphone,在这种环境下,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的学生出现“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又有“趋同消费”、“攀比消费”之说。

同已有研究成果来相比,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的确存在着上述类似问题,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渐渐完善,自控能力也慢慢变强,尽管“趋前消费”、“奢侈消费”、“趋同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风气横行,但在消费时,所调查的学生仍比较注重质量,而不是品牌;并且调查中51%大学生认为储存是月生活费有盈余的最好处理方式。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调查的大学生中虽然只有15%认为自己有较强理财能力,但63%的大学生都是坦然承认自身的理财能力是一般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只是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从上可见,大学生不再是“昨日”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而是慢慢成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

2.提出的有关建议

2.1给高校的有关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要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第二,构建节约型校园。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学校不仅只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老师领导更应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使大学校园处于节约消费的氛围,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学校还应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

第三,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

2.2给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

3.结语

总之,虽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度地追求时尚与攀比,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以及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理财观念淡薄等,但大学生稳定的消费观念渐渐完善,自控能力也慢慢变强。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的不合理,大部分同学是正确客观的对待。不过,当前大学生的财商仍需要培养和加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依旧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13)

[2]武长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科学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3]宋倩.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报告[EB/OL]..

2011年5月27日

[4]董小苹.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

作者简介:

陈逸方(女)、刘洁(女)、梅婕(女)、寇威(男):长沙医学院药学系10级本科药学班学生。

指导老师:

篇7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