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地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模型是被研究对象实质性的描述和某种程度的简化,是被研究对象的一种抽象。分析模型就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描述,它略去了枝节,反映了被研究对象最本质的东西。借助模型进行分析,是被地理学的研究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复习人文地理时,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建立以下几个分析模型:工业区位分析模型、农业区位分析模型、城市区位分析模型、交通区位分析模型、旅游区位分析模型、商业区位分析模型、流域治理与开发分析模型、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治理分析模型。需要指出的是,在建立人文地理分析模型时要注意与区域地理的案例性素材紧密结合起来。本文重点介绍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城市区位的因素和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分析模型。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
二、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因地、因时、因工业部门制宜
■
三、影响交通区位的因素
■
四、影响城市区位布局的因素
■
五、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分析模型
■
上述几个影响相关对象因素的分析模型既将相关知识点的主干内容突出来了,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在新情境下自主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复习效果,真正做到了“纲举目张”“四两拨千斤”,不失为人文地理复习的妙药良方。
反馈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许昌拥有大大小小近百家发制品企业,是世界上最大发制品生产基地,一直占据着美国发制品市场份额的65%以上。许昌发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通过2000多个收购和销售网点,印度、俄罗斯、越南等地以及中国各地的人发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许昌,经过许昌姑娘的精心梳理,变成了各种漂亮的发制品,又运往美国、西欧、韩国、日本、俄罗斯、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 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
(1)假发生产属于_____导向型工业,许昌大力发展假发生产的最大优势是_____,取得这种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出影响假发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结合材料分析以上因素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如何变化的?
(3)许昌发制品生产基地拥有大大小小近百家发制品企业,假发生产企业之间具有_____上的工业联系,这些企业大量聚集的优点有哪些?
【解析】(1)假发生产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许昌大力发展假发生产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取得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发达的产业链。(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原料、交通、信息、科技、市场等都可以影响假发的生产。假发原料的多样化,表明原料对假发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假发原料来源于世界各地,市场面向不同国家,表明交通、科技、市场和信息对假发生产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假发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假发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将会减少,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增强。(3)假发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答案】略。
反馈训练2: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黄河中游煤炭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一直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简述该地煤炭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2)黄河流域有我国的多个农业区,列举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
(3)图中A、B、C三处都有重要的水利工程,试比较它们的主要效益。
(4)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的开发和治理现状,请就今后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略。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 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一定的条件、环境和人本思想指导下,为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实现员工个人愿望和单位未来发展的总体需要及目标,通过组织、协调、计划和激励等相关职能,对单位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作出有效计划,并通过招聘、遴选、甄别、培训和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运用以及对单位中涉及到的人与人、事与事和人与事三个关系进行协调的全部活动的过程。
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在高校的诸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需要,也是当前地方高校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先进理论和管理手段层出不穷,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广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工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当前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和分配激励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由于用人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双肩挑”人员担任,他们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因此很难保证用充足的精力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中,有的管理者不但业务生疏,而且综合素质不高,但依然不得不对人力资源工作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有的对管理制度朝令夕改,不用制度管人,而是用制度去适应人,工作随意性较大;有的管理者责任心严重缺乏,实际管理过程中,对待工作极其不严谨、不严肃。另一方面是分配激励制度不够科学合理。如有的地方高校在制定分配方案时根本没有深入的征求、采纳各类人员的意见建议,或者虽然征求了意见,但并没有对各类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以至于制定出来的方案既粗枝大叶又缺乏公平合理性和严谨性。有的高校一个分配方案包治百病,执行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是在执行分配方案过程中避重就轻,方案形同虚设,更无约束监督可言。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配置手段简单、管理模式单一,管理目标短期化。一直以来,多数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能仍停留在人员手续办理、考勤和工资增长审批等事务堆里,日常管理中以事为中心,用人配事,忽视了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个人的素质、知识、能力、特长与职位脱节。在这样的管理目标主导下,员工没有被当做资源加以开发,因此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需求也往往被忽视,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工作缺乏创新,决策者和管理者观念落后。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陈旧,有的地方高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一用就是近十年,情况早已发生了改变,而只制度却一成不变,这些管理制度基本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人力资源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观念仍停留在以管理人为主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上,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仍把自己当普通的办事员,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简单的管理控制工作,因此很少能为员工提供内部的咨询和服务工作。
4.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分配制度僵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然而当前多数地方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都不够科学,主要表现为考核指标粗泛空洞。有些岗位、特别是行政管理岗位,缺乏可量化的考核指标,考核标准没有很好地根据不同岗位和专业划分,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岗位、工种和不同技术人员的业绩,绩效的激励导向作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其次是分配不公现象突出。一是职工的收入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工作的繁重程度、付出的多少和业绩贡献,而是取决于有无职务职称和职务职称的高低。二是职务职称终身制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由于职务职称都受制于一定的职数和岗位数,加之权利拥有者和决策者认识、观念和考核、考察失衡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人在职务职称的晋升上不得不使尽各种招数,而那些确有真才实学、业务素质过硬、无暇于职务职称晋升的老实人,不但职务职称得不到晋升,工资得不到相应的增长,其工作热情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三是激励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主要表现为:在奖惩方面缺乏明确和相对固定的标准,对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导致奖惩不均,或是只重视奖不重视罚,忽视了员工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和需求的多层次以及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此外是忽略了员工特别是管理、工勤岗位员工对未来发展的心理需要,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对前途感到迷茫。以上种种弊端,必然衍生出一种病态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
二、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干事”。所谓“干事”,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合适的工作调配计划,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分配工作岗位,充以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大化保证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基于上述认识,为使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使人力资源管理在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力和物力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对人力资源进行质的管理,是对人的心里和行为的管理,即采取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协调、控制和有效的管理,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组织目标。其次,应从战略实施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从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应避免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看成是事务性的工作,由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去应付。
2.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知识武装头脑,转换角色,使人力资源管理者由办事员向职能专家转换,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事务性部门向战略性部门转变。首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人是最复杂的,他们不仅有物质需求和得到别人尊重、友好对待的愿望,更有胜任工作、取得成就、得到培训和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具备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并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其次,战略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事务性部门走向战略性部门的关键,这一转变,无论对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战略地位,还是对整个地方高校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作为核心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重视集体内部、上下和平行间的沟通以及员工发展的长远规划,对员工的需求经常进行评估,定期做员工满意度调查,主动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制定出最有利于单位发展的制度,并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建立科学的绩效制度、考核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
4.转变观念,使人力资源管理由重管理走向重开发。一流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具有一流的“造血功能”。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以学校的长远目标为导向,充分认识人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当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开发,将员工培养成各类人才。此外是要变随意性大的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趋势发展。一是组织结构必须精简和优化,二是要重视工作分析,编写完善的岗位说明书,三是要切实搞好职位评价,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方案,四是要采用规范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正确的能力评价。
5.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借鉴别的高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是用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考核,就难分贤愚优劣,也无法实施正确的赏罚。对此我们首先是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程序,并在干部任用、职称评定上尊重事实和群众的意愿,要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切实改变单一的委任制和个别领导说了算的做法,做到人岗相宜,形成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对全校的人力资源现状和构成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基础上,根据职工的岗位特点和分类,建立科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考核,做到定量考核、量化评估,以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外在绩效方案的制定和绩效分配上,应充分考虑到职工的工作表现、能力水平、贡献大小、群众评议和不同岗位职责、条件及要求等因素,切实建立起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绩效分配制度和构建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使绩效的激励导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第三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切实奖勤罚懒、用人所长、优化组合,使竞争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体现公道和善意。第四是必须严格按协定、规定办事,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领导者必须对所有人都采取与人为善的、鼓励和帮助态度。第五是竞争要有度,即指竞争要适度,要掌握好竞争的尺度。没有竞争或竞争不足,会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但过度竞争则会适得其反,一方面使人际关系紧张,破坏协作,甚至以邻为壑,一方面是产生内耗和排斥力,损害组织的凝聚力。因此竞争必须以组织目标为重,必须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目标包含在组织目标之中,形成良性竞争。
6.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建立既科学、合理又具有一定差异化的、公平有序的校内分配激励机制。首先,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不仅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而且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对此地方高校应努力营造一个管理科学、规范,运作有序,氛围友善、环境整洁的人文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统一职工的意志,使广大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地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当作自己的努力目标。其次,建立校内激励机制,其根本目的一是在于正确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及需要积极工作,二是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并继续保持、发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校内激励机制的制定首先必须建立在公平、透明和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必须以体现绝大多数职工的利益为前提,同时应让每个员工知晓、熟悉激励制度,使制度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应根据不同职工的类型和能力大小及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以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
7.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建立一支素质过硬和能为地方高校发展壮大添砖加瓦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才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积极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变简单的管理控制工作为咨询服务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首先是要对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现状作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整改。其次是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建立一支业务一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适应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队伍。
参考资料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2]陈玉萍.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中的绩效工资初探[J].现代经济管理,2008(1):1-2.
[3]马新建.薪酬管理与公平分配[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篇4
Abstract: In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of cryogenic pressure vessel,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low-temperature toughness of steel welding head is very common. In order to solve such problem, sufficient improvement should be made on a welding material and weld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improvement technique for the temperature toughness of pressure vessel welding joint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关键词: 压力容器焊接接头;低温韧性;改善技术分析
Key words: pressure vessel welding joint;temperature toughness;improvement techniqu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G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49-02
0 引言
对于压力容器来说,其工作在低温条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应当具有高韧性。其也只有在具备高韧性的基础上才能够避免容器在工作过程当中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遭受破坏。在我国,对容器低温性能的好坏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工程之中都普遍要求应当使接头具有强韧性。同时,随着近年来高强钢级别的逐渐增大,也使得人们对于焊缝金属的各项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焊接接头韧性的高低是由其中的热循环以及焊接材料所决定的,如果不能够对以上两者的质量进行保证,那么所生产的接头韧性也就很难能够符合人们的要求。
目前,我国应用于深冷技术容器中的低温用钢主要有镍钢、镍奥氏体不锈钢、16MNDR以及高锰奥氏体钢。而在国外所用钢则主要为高铬镍。而无论对哪种低温用钢进行使用,其自身的焊接工艺以及焊接材料都会有所区别。
1 低合金低温用钢
随着近年来我国钢铁技术的发展,使得低合金高强钢的韧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为了对其性能进行保证,其焊缝韧性就应当保证同基材能够基本保持一致。
而为了对焊接接头的低温韧性进行良好的改善,就应当从焊接材料的变化开始。对于其韧性加强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对其合金化处理。在焊接的过程中,其中的某些钢体都需要使用强度级别较高的碳钢焊条,这种焊条则具备较好的可焊接性。目前,我国已有公司研制出了具有高韧性的低合金焊条,其具有更高的焊缝冲击韧性。而其中对韧性起到主要提高作用的元素为硅以及Ni。同时,此焊条还具有非常有益的焊接工艺性、抗冷裂性以及低温缺口韧性。
E5018则属于低氢钾型的材料,比较适合应用在低合金钢和碳钢之间的焊接工作中,同时,其焊缝的抗拉强度也会高于400Mpa以上。但是目前我国生产的E5018在低温冲击韧性的使用方面却还是存在着不稳定的缺点,在测试的过程中产生的波动较大。而经过相关研究机构对其进行实验得知,在E5018中,其焊条具有的熔渣碱度对于使用过程中的冲击韧性有一个最佳值的存在,而无论熔渣碱度大于还是小于这个最佳值,都会对金属的冲击韧性造成降低。而当熔渣碱度的值大约为2.1时,那么此时焊缝金属则具有一个稳定、较高的冲击韧性。对此,我国武汉钢铁集团特别开展了相关实验,其通过向焊缝之中尝试性的加入不同的元素,并分别对不同元素加入之后其焊缝强度以及低温韧性进行了一定的测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不同合金元素,但是其具有的温度曲线以及冲击性能都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之中,其中,使用Ni、B以及Ti元素的冲击性能更为明显。
2 镍合金钢
在我国大庆石化中,其所使用的ET1901是深冷区主要的设备,以四段、现场组装的方式焊接的。其主要材质为SA203E,设计的最低工作温度为零下101℃。且其使用N-3焊条对其进行焊接,且其对层间温度以及预热温度所进行的控制也能够对接头韧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其使用低线能量焊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获得更强的冲击韧性。但是在焊接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对性能的适当把握,如果能量过低的话也会对防止冷裂纹出现方面存在缺陷,通常来说对接线能量的调节应当控制在20KJ/cm以内为宜。从而能获得较好的韧性效果。
压力容器钢板使用的为3.5Ni钢铁,其在较低温度工作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以及冲击韧性。在我国西安某公司中,其所制造的浓缩塔的封头材料为SA203GrD,其可以工作在零下60℃温度中。通过其试验表明,其所使用的ETC PH焊条以及TGS-3N等等都能够通过对层间温度控制以及减少焊条摆动等方式对焊缝低温韧性性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其对于此浓缩塔进行以上方式的焊接控制之后,获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而在大连冰山集团所制造的浓缩塔中,其制造的主题材料为SA203GrE,此浓缩塔可以工作在零下80度以上的温度中。在其制造材料中,其焊接材料使用了ETCPH87,从而能够对设备的低温冲击性做到保证。同时,其还将破口角度进行了适当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焊接工作量相比以往有所增加,但是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多层焊接,从而对韧性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另外,在该产品焊接的过程中,还是用了以快速、小电流焊接的方式,从而能够有效的对焊缝过程中的热输入实现降低,并对层间温度实行良好的控制从而最大程度使其韧性得到加强。而对于不能够以多层焊接的焊缝来说,则可以使用退火焊道的方式使其韧性得到提高。
而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已经建立了很多大型天然气接收设置,在其中,其使用了9Ni钢来其他原有的Ni-Ci材料,其具有更好的低温韧性,从而成为了该取低温储罐的主要制造材料。但是9Ni钢的焊接也是一个难点,其同其它材料相比具有更难焊接的特点。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如果焊材具有较高的含碳量,那么就会使得材料的低温焊性得到降低,而当焊接能量没有处于规定范围之中时,也会由于影响到材料的最佳温度而使韧性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所以在对9Ni钢进行焊接的过程中,应当将层间温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同时可以尝试对冷却速度提高,从而能够对焊接过程中硫、磷之间的聚集效果得到减少,并结合合格的焊接流程,从而保证焊接的成功率。
3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
对于不锈钢中所使用的A107焊条来说,通常厂家都从工艺性的角度对其耐腐蚀性以及抗裂性展开研究,而很少对其在低温状态下的冲击性能进行考虑。比如在某企业中,其用于改造的两台分离器中,两个焊条之间低温韧性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对冷却速度调整以及改进焊接规范之后,其韧性也没有得到改观。这时所应当使用的方式就是将焊条中M0的比重由0.8降低到0.3,则能够有效的对焊接韧性起到改善作用。另外,对于铬镍奥氏体不锈钢韧性实现保证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不锈钢之中铁元素以及氢元素的含量进行降低,并同时使用小焊接规范,则能够对不锈钢韧性起到良好的加强效果。同时,在焊接的过程中,还应当尽可能使用较小坡口且能量线较小的焊接方式,也会对金属的低温韧性起到有效的加强。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一些工业设备中重要的技术规范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于焊接接头低温韧性也是一样,其是对设备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上文中对于压力容器焊接接头低温韧性的改善技术材料以及实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应当以此为参考,以有效的技术方式对接头低温韧性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郭伟.Q345D钢埋弧焊的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及应用[J].科技信息,2010(22):282-283.
[2]闫霞,屈金山,韩志伟,黄峰.高温下16Mn钢双丝自动埋弧焊接头性能分析[J].电焊机,2010(01):86-89.
篇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对图文资料的分析。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图文和影像资料的分析解释某些城市现象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使用“造城”视频,或给出城市轮廓变动图,动静结合,培养观察和比较能力。
图一
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通过观察图一或观看“造城”视频,城市形成或扩张的大致过程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用地需求扩大平整土地城市工程建设厂房、住房建设,建筑物高度稠密人口汇聚,交通流量大。
二、使用景观图或地理示意图,培养地理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图表资料出发,分析其对生物、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等要素产生的影响,比如分析平整土地过程中对地形地貌和生物的影响(见图二):
图二
又如,读城市内涝景观图与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三),可以分析市政工程和城市建筑对水文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图三
由图三可知,降雨按自然通路各行其道:一定比例的蒸发、蒸腾,以“地之气”补充“天之气”,为降雨做好储备;一定比例的入渗,使地下水得以更新。在城市,成片的不透水地面改变了蒸发、径流、入渗的比例,降雨中的大部分变成了径流。地面和屋顶的灰尘、油污随雨水一起流入城市的自然水域系统。由此可见,城市化使城市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和水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必修二课本P37图2.25和文字资料,可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恶化的过程与原因,根据生活体验进一步引导,城市化对城市的人文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恶化、新增就业困难、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三、逆向思维训练及反思,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既然城市化会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为什么还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呢?我们不能因此而陷入误区,认为城市化一无是处。其实,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只要是合理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问题会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缓解,甚至解决。
四、善用、常用思维导图,推进思维导学,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
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思维导图(图四)再次验证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①恶化生态环境;②诱发自然灾害;③产生环境污染。
篇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一、试题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能力
1. 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 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 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 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
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 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 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 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 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
总之, 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备考的前提,要做到心中有题,脑中无题,学习时才会更关注学习的方法性、系统性,提高备考的效率和备考质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篇8
【关键词】地理高考 能力训练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51-02
区域地理,是探讨一个区域中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可以探讨地理的各项因素,从区域的特征中找到地理因素和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地理是一门能够呈现出地理学科特点的科学知识。在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区域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区域地理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学习心理,教学效率很难提高。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则会有效促进学生学好区域地理知识,从而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一、增强学生的基础能力
区域地理的一般命题思路是,给予学生一些综合的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地理分析技能。现用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地图为例。
习题 1:分析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区的区域地图、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现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说明该处地貌形成的原因。(2)为什么说贺兰山守护着银川平原?(3)你认为适合该地域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是什么?
习题 1 是区域地理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典型的试题。学生如果要做对这道习题,必须具备四种能力。第一,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文字资料的能力。学生必须能读懂习题 1 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即:学生要回答出该地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如果学生要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地貌特征分哪几个类型,这就考核了学生的地理基础能力,学生必须结合已知条件分析出它符合哪种类型的地貌特征。如果学生能够仔细地分析出文本资料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就能从文本资料中得到答案,该地属于冲积扇地区,因为该地山区河流流出了山口,突然流速偏小,大量的泥沙、碎石等堆积成一个平原地区,所以它是冲积扇地区。第二,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抽象的图像、图表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阅读了图像图表的能力,才能理解区域地图中描述的意思,并分析出抽象区域地图里描述的地形特征。第三,学生必须具备阅读地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学生只有能够读懂区域地图的比例尺、经纬度、山的高度,才能结合地理知识理解这一幅地图里给出的地理信息。第四,学生必须具备读懂标准的图例符号的能力。地理图例符号是既标准又抽象的,学生只有读懂了图例符号,才能理解地图描述了哪些地理特征。
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资料的技能、分析图像图表的技能、归纳地理数据的技能、理解图例符号的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的技能,才能深入地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具备了基础的地理技能后,部分学生表示依然不能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表示,区域地理试卷给出的问题太多,不能理解区域地理试卷要考什么,很担心不能运用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回答区域地理试卷提出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回答出区域地理试卷问题的自信,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抓不住区域地理试卷考点的缘故。地理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方向。以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2 为例。
习题 2:观察我国 30?N 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的数据。绘制出示意图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 30?N 剖面线上,区域东、西部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异是多少?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是什么?(2)从剖面线上,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平面与四川盆地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哪片区域?为什么该地年辐射量较低?(3)长江中下游平原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区适合不适合种水稻?并且说明原因。
很多学生看到习题 2,就表示习题 2 中的问题太难,并且涉及的问题太多,这些问题似乎难以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试卷的基本概况、特点及方法、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这三个分类的角度分析区域地理试卷谈到过的所有题目,然后这些问题归纳为一份区域地理问题的学习表,学生归纳的表格如表 1,当学生看到表 1 的内容时,发现区域地理考核的知识点全部都在表 1 中。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理清楚了区域地理需要讨论的问题以后,学生能否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分析区域地理的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表示当他们把区域地理问题分类以后,发现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并不困难,学生只要运用学过的地理基础知识来讨论影响区域地理的每一个因素,探讨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找到区域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探讨的思路来探讨影响区域地理的因素,当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出区域地理的每一项因素时,学生便能找出区域地理特点形成的因素,并能诠释出与区域地理相关的各种自然问题、人文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找出学生学习的问题,并给学生仔细地讲解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地思考教师找出的地理问题,他们用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知识的能力,就不会了解知识系统中出现的漏洞,就不能定向地弥补相关的知识。如果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学好区域地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 3 为例。
习题 3:分析美国的地形特征,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美国地图中的某地适合发展哪种经济?(2)某地为美国的重要电子工业区,该地能成为电子工业区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的棉花产区相比,与之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与之不相似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适合我国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自然因素是什么?(4)请描述美国年降水量的特点,结合区域地图信息给出的数据分析美国年降水量发生的原因。
学生完成习题 3 的回答以后,可以从地理课本中找到问题1 及问题 2 的答案,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地理资料,通过阅读美国地理材料及新疆地理材料找到问题 3 与问题 4 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当学生学习完区域地理知识以后,要主动去网络上找区域地理试卷来做,运用完成习题的方法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还不能了解知识结构出现的问题,便要用搜索资料、印证答案的方法找到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学好区域地理知识,就要学会反思知识结构的不足,定向地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定向地、高效地吸收区域地理知识,在考试中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篇9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滨海县 乡土地理素材 应用方法
乡土地理主要是指本县(市)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理技能,也就是本乡本土的地理。滨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沿海地区,乡土地理素材十分丰富。然而,乡土地理素材在滨海县初、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却并不乐观。
一、乡土地理素材在我县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数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滨海乡土地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笔者对本县的多所中学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为了高考,对滨海乡土地理知识是避而不谈的。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老师都认为,高考根本不考滨海乡土地理知识,所以没有必要拿滨海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地理分析。种种现象表明,滨海乡土地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实在让人担忧。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本县的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储备让人担忧,主要原因如下:(1)许多地理教师没有重视滨海乡土地理素材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平时也就没有注重对滨海乡土地理素材的收集和整理;(2)有许多地理教师都是非专业地理教师或为非滨海籍地理教师,他们对滨海的乡土地理知之甚少。
(三)滨海地理教育中缺少统一的、实用的乡土地理教材。
在滨海,目前只有1991年编写的32开共60页的“滨海地理”小册,随着滨海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本乡土地理教材早已是昨日黄花,早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目前各学校所进行的地理校本教材编写,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缺少资金,因而,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工作也就很难落到实处。
二、乡土地理素材在滨海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滨海县的乡土地理教育素材十分丰富。在位置上,滨海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沿海,滩涂面积广;气候上,滨海县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地带;在河流上,滨海有著名的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和古废黄河;在农业上,滨海县主产水稻、小麦、和棉花。在现代农业上,柳编、有机大米和何首乌被称为滨海的“吉祥三宝”;在工业上,滨海兴建了头罾化工园区;在旅游业上,滨海可发展滩涂旅游,还有著名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那么,我们应如何把乡土地理素材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去呢?
(一)地理教师要加强乡土地理知识的储备。
一方面,地理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和外籍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对于我们所生活的某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现状及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思考这些材料与本课哪些内容相关,同时思考把乡土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的方法。
另一方面,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潜能,集中力量深入开展滨海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工作。要加强对地理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和非滨海籍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知识培训工作。
(二)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让滨海乡土地理素材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
在自然地理方面,当我们讲中国的温度带和干湿状况时,我们要特别向学生介绍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过程并和大家一起讨论苏北灌溉总渠在全国的重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理解;老师在讲东亚季风的时候,可以和滨海的季风结合起来;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滨海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在讲洪涝灾害时,我们应让学生分析淮河入海道对防洪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方面,讲农业地理时,我们应强调滨海农业的“吉祥三宝”(柳编、大米和何首乌);在讲工业的区位条件时,应介绍滨海头罾化工园区和滨海新滩盐场,并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在讲人口和城市地理时,让学生回想一下滨海的民工流现象和滨海县城的发展过程;在讲港口和交通时,要让学生重点分析滨海港的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和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在讲旅游地理时,要特别介绍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三)引导学生参加地理社会实践,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
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使地理教学从课堂走向了自然、社会。让学生结合课本学过的知识去野外观察,去做社会调查研究,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滨海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做如下的调查:在学习台风的影响时,可以调查滨海本年度当地的台风次数、时间和对当地的影响;在学习工业区位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滨海头罾化工园区,分析其区位优势,同时分析该工业园区对滨海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学习旅游地理、海洋湿地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研究海洋湿地的功能和开发条件及海洋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在学习港口和交通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滨海20年来交通的变化,并参观滨海港的建设;在分析交通与聚落的关系时,可以就204国道在滨海改道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204国道为什么要改道?这样的分析,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而且,分析后也不容易忘记。
滨海县乡土地理素材十分丰富,广大的滨海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乡土地理素材对滨海地理教学的意义,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认真总结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各种方法,使乡土地理素材有机地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从而更加有效地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 教材编写 教材应用
当前乡土地理被广泛开发,但教材编写的时代感不强,教材应用的随意性强。“新义标”理念下如何开发和应用,让它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过程,是基层地理教育者关注和实践的取向。最近三年,笔者带领部分地理同行挖掘永泰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秉持实践探究和绿色理念,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编写了《绿色永泰》一书作为地方课程的教材,并组织教学实验(下列例子均为本教材教学实验观摩课的课例)。
一、地理“新义标”之“新要求”:改变课程性质界定,凸显实践性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中“乡土地理”部分修订以后精减为六条“标准”,要求注意精减语言类的活动,更为鼓励和提倡操作类的、体验类的、室外的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同时指出: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二、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设置案例和活动,强调实践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均对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或校本教材,但他们编写的乡土教材大多为读本的形式,并不切合具体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绿色永泰》一书是在对永泰乡土资源挖掘、利用的基础上编写成的,其在内容选用和呈现方式上都强调实践探究。
1.内容选用
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取舍组合,尽可能构建完整体系,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家乡。课文内容侧重于知识了解、情感熏陶与实践活动,侧重于对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历史文化等的系统梳理,力求科学、系统、深入,并具有探究性。
2.内容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安排力求图文并茂,尽量多以活动性课文的形式出现。在具体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量多设置案例探究、活动探究、地图、阅读材料,减少叙述式课文。全书安排了37个活动探究、7个案例探究和36个阅读材料供实践和思考,233幅地图供读图、析图、填图探究,10个数据表格供分析。
三、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四条路径,皆重实践参与
在新义标理念的引领下,在夯实乡土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关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促进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力促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实现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化,是乡土地理教材应用的关键。基于乡土,强调探究,依托乡土教材,《绿色永泰》的应用主要是“四条路径”。
1.作为独立学习的课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乡土地理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就在学生周围,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因而利于学生课内探究,利于学生开展野外地理实践活动。
(1)课堂教学:分析分享,问题探究。例如王绍润老师在教学“建筑之乡”时,顺着这一流程:学生展示收集的古代建筑图片(说明永泰县建筑业历史悠久,富有盛名)――汇报调查结果并讨论(理解永泰建筑业的形成)――展示相关数据图表(理解支柱产业地位)――阅读材料并谈想法(展望未来,激发爱乡情感)。
(2)课前课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的课堂扩展到社会天地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围绕“教材”中设置的“活动探究”开展调查、参观、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习评价:善于参与,鼓励实践。评价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护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动手操作。在评价的运作过程中,教师科学设计“量表”是关键。“量表”必须体现学生在实践活动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在交流、讨论、制作、调查、测量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在运用知识、运用图表、运用地理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对家乡的情感态度等。
八年级(下)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 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将所学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中,因此“乡土地理” 教学安排在初二年级下学期更合适。每周安排1课时,一学期安排9―16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课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与“国本”中学地理教材整合的课程
从“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角度看,统编教材(“国本”教材)具有局限性,如果能联系好乡土地理知识,让二者内容互补整合,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使抽象的地理内容直观、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乡土教材内容替代或拓展延伸是常见做法。
学生对乡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活动、图表加以举例说明。 例如,在八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中,“活动: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由《绿色永泰》“活动探究:阅读永泰1971―2000年月平均气温数据表,回答问题”替代。用乡土地理教材内容拓展延伸的,譬如在八年级地理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时,用《绿色永泰》“阅读材料:闽江北水南调工程”和“活动探究:大樟溪流域设立禁养区”来拓展。
3.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课程
二者的整合是基于理念的相同和方法、技能的关联性。首先,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探究式学习,而“新义标”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其次,学生用地理的思想、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分析家乡常见的地理现实问题。再次,学生通过乡土研究培养起来的实践能力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家乡这一方热土,情之所系,是乡土地理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共同的平台。例如,在“基于永泰乡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近爱国词人张元帧吠ü学生学习《绿色永泰》中的相关内容,到张元止示拥鞑椋了解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宋朝永泰人文地理特征,了解到名人爱国的事迹,感悟名人爱国的精神,并掌握查阅、收集、整合资料和影像采编等技能。
4.与其他学科相渗透的课程
例如,《百分数》一课分别以家乡青云山的旅游、交通、物产、名人来创设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生机盎然”;小学语文《桂林山水》在“读写结合,延伸课外”环节教学时,作这样的设计:同学们游览过很多风景名胜,我们永泰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去过哪些风景区呢?学生朗读第八章之“天门山”,展示插图,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与《绿色永泰》中的语句不重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