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

篇1

东北地区以其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全球环境条件变化的背景下,这里的环境变化既有大自然的原因,也有农业产业化的人为原因。

1.1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处于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还是各种气象灾害。农业的生产对象包括种植和养殖两方面,这两种产业的生长发育都受到气候和天气的制约。东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和水灾,前两年发生了严重的水灾,2014年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些灾害都发生在粮食作物正在生长的夏季,给粮食生产带来的灾害是灭顶性的。这类的自然灾害常常是连续发生,这几年开始由洪涝灾害向干旱转变。究其原因,这些自然灾害的出现和地理环境有较大关系。在辽宁锦州一带以丘陵居多,坡陡山秃,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水灾一部分是因为台风和海潮的袭击,另一部分则是暴雨所致。因为缺少植被,暴雨造成山洪暴发,致使水库决口,溢洪现象严重。水灾的特点来得快,泄得也快,由于这里地势平坦,所以受灾面广。还由于洼地多,积水不能及时排放和渗入到地下,积攒起来成为涝灾。

1.2人为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植被破坏产生的水土流失,还有农药化肥对土壤的侵蚀以及工业排污造成的影响。由于20世纪大量垦荒造田,致使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加上采薪对森林的破坏,使植被面积减少,土地大量,地面缺少遮拦,蓄水能力下降。因此,在雨季地面无法吸水,造成雨水白白流失。这不仅是对雨水的浪费,在雨水流过地面时,也带走了土壤和养分,使土壤养分减少,沙土化严重,形象农业收成。此外,各类工矿企业生产的工业废水排放在河流里,然后被引用到土壤里,使土壤里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重金属渗透到农作物里,对食用者的危害更大。同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形成的烟尘和酸雨对土壤也有较大的危害。还有城市生活排放的废水都对土壤造成伤害。

2影响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2.1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防治自然灾害要从预防和提高抗灾能力抓起。防治旱涝灾害的基础就是要顺其自然。例如,不能过度地垦荒造田,将一些靠近山坡的田地退耕还林,增加植被面积。同时,还要在山坡地头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还可以预防风蚀土壤。对于土地的使用还要进行科学搭配,如在容易被水淹没的河边种植水果,草地这样的农作物,既可以增加植被,也不怕水淹。在预防自然灾害中,还要定时清理河道,疏通水路,做好蓄水工作,这样才能在水灾来临时减少损失,旱灾来临时有备无患。

2.2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的防治

在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防治时,首先要做到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要将由此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点。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时,尽量使用有机的绿色肥料,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在防治病虫害时,要尽量利用自然界的生物链而减少农药的使用,例如在稻田里养殖鸭子,利用鸭子捕捉害虫。在对工业排污造成的对农业环境破坏的治理上,首先要减少工业的污水、废渣的排放。在这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工业排污治污进行监督。最主要的是要发展生态型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唯有这样才能从源头来遏制污水、废渣的排放。针对工业排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要做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征收环境税的办法来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促进节能减排,保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3结语

篇2

[关键词] 化肥 零增长 科技政策 支撑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63-01

1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背景

肥料在人类食物供应及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食物供应角度分析,当前粮食的供需情况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而且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实践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作物产量对于肥料的依赖性已经高于50%。而合成氨技术的应用能够养活地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由此可见,地球中将近一半的人口都需要化肥养活。一旦缺少化肥,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将大幅度降低。站在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大部分人认为肥料,尤其是化肥,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极大[1]。但是,如果缺少化肥,粮食单产将为当前一半,甚至会更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土地耕种粮食,也就无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因此,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化肥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肥料属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一旦施用不合理,也同样会引发诸多问题。其中,肥料无法被植物所吸收,就会流失于生态环境当中,严重污染环境,比较常见的就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大气雾霾等等。而针对现阶段国内化肥用量进行估算,尤其是主要农作物施肥的水平,能够满足到2020年粮食生产需求。因此,若增加化肥的投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为此,在合理化施肥的同时,也必须要实现化肥零增长。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满足病虫可持续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节本增收以及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四方面的需求。为此,要想实现农药化肥的零增长,就必须要有科技与政策的共同支撑。

2 农业施肥零增长的科技途径

所谓的农业施肥零增长,具体指的就是减少化肥使用量但不减少农作物产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若施肥技术亦或是肥料的生产技术不能够实现突破,化肥量的减少必然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为此,必须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提高肥料效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降低化肥使用量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2]。

其中,施肥量的减少需要提升肥料的效用,进而在减少肥料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粮食产量不发生变化。为此,必须要保证施肥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肥料的正确选择。积极创新肥料技术,以保证所生产的肥料与国内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相适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减少损失,简化施肥步骤。

第二,施肥量的合理性。国内针对测土配方施肥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研究,并且致力于找到与农作物生长最匹配的施肥量。一旦肥料使用量超出农作物实际需求,就会浪费肥料。而肥料量的减少也同样包括了减少不合理的过量肥料。

第三,施肥时间的正确性。农作物在实际生长的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需要的养分不同,所以,肥料量需求也同样存在差异。一旦施肥的时间不合理,那么肥料将无法被农作物吸收,进而长期存留于土壤当中,挥发或者是淋溶,浪费现象严重,甚至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一定要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求施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施肥的效果。

第四,肥料施用的位置要正确。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最好将位置选择在与根部距离较近的地方,可以增强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果[3]。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能够有效地节省化肥量。其中,大部分施肥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使用的意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操作相对复杂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对农民进行引导与鼓励,为实现施肥零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3 农业施肥零增长的政策途径

3.1 国家政策引导新型肥料发展

肥料不仅仅是产业,同样也关乎了国计民生,与粮食安全供应、生态环境健康、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在新型肥料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引导。

第一,积极加大新型肥料科研的力度,全面提高科研投入。现阶段,国内已经构建了肥料产业体系,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科研后备严重不足。针对当前国内新型肥料发展的状况,因为新型肥料市场排它性明显,所以,要想进一步增强肥料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将国家级科研院所与大专院作为主体,与相关企业联合,有效地转变成生产力。

第二,构建新型肥料评价机制。针对新型肥料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避免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的资源,同样也应当对真实的新型肥料给予切实地鼓励,以保证所研制的新型肥料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2 肥料是生产厂家的思路创新

在未矸柿仙产方面,应当加大养分形态与各形态之间的比重,以保证肥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尽可能降低肥料施用量。而在肥料助剂方面,国际范围内对可以促进植物肥料养分吸收的植物生物雌激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非生物抗性,同时还能够增强农作物质量并提高实际产量。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深入,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为此,在未来研究中应提高关注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肥料产业正在面临重组与升级的状态,所以,肥料厂家需要实现生产技术的全面创新,增强品牌效应,提高农化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行业调整中站稳脚跟。通过上述研究与探讨可以发现,化肥零增长的实现必须要有科技与政策两方面作为支撑,因而应给予科技和政策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婷.化肥实现零增长需要科技政策双支撑[J].化工管理,2016(16):29-32.

篇3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粮不稳”的铁律,所以我国的粮食问题格外重要,因为这关乎着国计民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粮食生产都是头等大事,国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其重视和支持。历史上,还曾经多次减免税负以刺激粮食生产。但在现实中,往往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尤其是当下,在“地板价高于天花板价”的大力挤压下,过低的粮食价格伤害的已不仅仅是农民的利益,它还会影响到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谷贱伤农”再认识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上的“丰收悖论”,指农业丰产一般会引起农民收入下降的现象,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悖论。事实上,早在古代,先民们就已经觉察到“谷贱伤农”现象。东汉班固所著《汉书・食货志》上就有“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的记载。17世纪英国作家格雷戈里・金发现,农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好年成时要比在坏年成时得到较少的总收入……

为什么农民在丰年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学用弹性的概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弹性衡量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人们对粮食的生理需求决定了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其可替代性很低,因而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其粮食生产都经历了丰年与灾年,粮价也都有涨有落,但人均粮食的消费量均未出现大起大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人们对其的需求通常不受价格的影响,也就是说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需求曲线非常陡峭,缺乏弹性。

农民的收入取决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由于粮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价变动时,对粮食的需求会相应变动,但变动得不多。当遇上丰年,农产品的丰收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食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粮食的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使农民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理论上,这就是“丰产不增收”的原因。现实中,我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当然,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是如果价格过低,就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粮价持续下跌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国家也及时调整了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并持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

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的补贴政策,表面上看是让农民增加了收益,但实际上各种补贴很大一部分又转化为对种粮的投入。专家经过测算,2014年小麦一亩田净利润是87元,2015年小麦丰产粮价大跌,虽然一亩田产量高于2014年,但一亩田小麦的净收入却只有33元,一亩田少收入54元,即便是按2014年一亩田小麦净收入算,种粮显然也是不赚钱的行业之一。如果再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种粮赔本更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和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非常低,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一些关键的农资品的投入又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才是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粮价倒挂”让人忧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亿吨,同比增长2.4%。奇怪的是,一方面连年丰收,粮仓满满,另一方面却是进口量不断攀升,屡创新高。2015年,全年粮食进口量达1.2亿吨。按照进口粮占比计算,我国每5斤粮食里就有1斤来自国外。

我国大规模进口国外粮食的原因,并非国内供给不足;与之相反,粮库里满满的都是国产粮食,而能卖出去、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多是进口的粮食。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导致国产粮入库,国外粮入市,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

显而易见,粮价下跌的原因还在于进口粮价低于国内,致使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宁愿选择进口也不愿内购。进口与国内粮价的“倒挂”足以说明国外种粮成本的低廉。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口粮价低于国内,但这种低价却是建立在国内粮食充足的市场行为,不可持续,一旦国内粮食大幅减产,价格主动权出现转移,进口粮价注定会大幅攀升甚至出现价格垄断。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农民增产增收,农民转移超过限度,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针对国内外粮价倒挂的事实,2016年2月27日,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给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他说,针对最主要的稻谷、小麦、玉米几个粮食品种,国产粮的市场价格总体上比国际市场价格高30%~50%。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

进口不断激增最终会导致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大跌,谷贱伤农。一边是粮食连续增产,一边是进口量不断攀升,我国粮食产品缺乏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粮食定价权旁落,才是中国最为痛心的事实。

我们为什么会进口国外的农产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质量好,二是价格低。但是我们要知道,廉价进口过多的农产品或将压垮中国农业。廉价农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农业的打击将是显而易见的,撂荒、倒牛奶、水果烂到果园里这些现象将会不断发生。而且,这些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打击更是难以用金钱来弥补的。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改革”是根本

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显然在于质量农业,即针对不同的生态农业区,如高山、丘陵、草原、荒漠和湿地,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停用或少用化学物质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食品供应,同时还可稳定农业就业队伍。

因此,我们不能与国外拼土地数量、拼农产品数量,而是要拼质量,释放城市人群对优质农产品的购买潜力,反哺农业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就是当前热议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众所周知,农业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农产品和食物供给,比如粮棉油糖、茶瓜果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因此,需要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生产粮棉油和瓜果蔬菜,外国也生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口人家的呢?矛盾和问题就出现在了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未能很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消费者对牛奶质量、信誉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生产和供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又比如,我国大豆产需缺口很大,但玉米生产的增长却明显地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农产品供给侧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给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影响当前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还直接影响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以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言之,那就是又该如何生产出来又好又便宜的农产品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加充足、在品质上更加符合消费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主产区和功能区协调。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园”,形成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二是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化学投入品过量或由于不合理使用而导致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恶化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治地治水治环境,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农产品,调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物联网和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

篇4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实施;管理

“三农”问题自古便是制约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我国积极进行了农业投资项目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对该项目进行实施及管理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加强了对农业投资项目的实施及管理的探讨,希望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农业投资项目的实施

1.1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的落后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在建设农业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在进行农业投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同时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当地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时花费相应资金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大力进行宣传,确保当地农民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学会应用这一技术,这就要求当地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应用相关投资,为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农民,给予推广单位足够的资金,确保宣传的及时有效性。在实施农业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资金是最基础保障,同时只有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才能够提高项目质量,促进农业的进步[1]。

1.2促使农民成为农业投资项目的主体

在实施农业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各项科学技术的研发、农业投资项目的进行都要以农民为主,同时农业也将是农业投资项目中最主要的受益者。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也积极的增强了对受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实施农业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盲目浪费。这是受传统农村习俗及封建思想所影响的,部分地区农民没有将资金应用到学习先进技术当中,而是应用到一些迷信活动当中,如建庙烧香等;在实施投资项目过程中,侧重于对物化型硬技术的应用和学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型软技术,导致不合理的农业科技投资现象的出现。例如,资金被大部分应用于都化肥、耕地的购买当中,而没有及时采用新工艺和技术,在技术投入当中只对单项的农业技术感兴趣,忽视多项技术的配套组合,导致当地农业科技始终无法取得进步。同时投入科技的过程中,拥有较单一的结构,科技大部分应用于种植业,而对林、渔和副等产业的应用较少,导致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2]。

2加强农业投资项目的管理

2.1更新理念

在进行农业投资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注重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农业投资项目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应使用国家财政理念来管理这些项目。将粮食主产区作为项目重点,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粮食的安全长期增产;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服务能力;大规模改建中低产田,促进我国农田建设的标准化。新时期在管理农业投资项目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出发点落实到以农为本之上。同时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以农民基本利益的满足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化经营,积极进行结构调整等。

2.2构建科学组织管理体系

在对农业投资项目进行管理过程中应从我国实际农业发展状况出发,在实践中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综合整合林、农及水利等项目,并且在当地省份构建农业投资项目开发厅,督促并监督县级部门的工作,同时相关服务部门应及时参与到该项目中,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构建工程监理机制,促使农业投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严格的监督和把关。在现阶段的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农业发展项目监理机构,因此由监理企业进行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项目既小又分散,而且拥有多种类型,因此在科学的管理体系当中应明确会计支出项目。

3结论

农业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联系,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的发展速度加快。现阶段我国在加强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农业投资项目,并且应加强实施与管理。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高新技术的使用,并将农民作为主体,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应更新理念并构建科学组织管理体系。

作者:韩守圣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节约用水;农村水利工程;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8-1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技兴农是我们的国策。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减少,沙化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环境遭到恶劣破坏,我国大部分省份造成大面积干旱,影响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角度论述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以及灌溉应用技术。

1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建设

1.1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概况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资源,也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工业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投资建设水坝、水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通过它们来为百姓创造经济收入的增加点,通过它们来保障农村农资产物的产量。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有如下特点: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原动力发生了改变:水利工程项目的发展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起先水利工程项目走的是传统路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走向现代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的转型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已经由原始的经济型水利转变到现在的绿色环保型水利。在统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环保、经济的水利工程布局已经成为现代水利工程所考虑的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是民生项目,农田水利建设主要由政府领头,层层分解责任,根据地区的的特色,建立符合自身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

1.2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各省市的标志性水利工程项目都已经初步落成,但是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主要是从水库把水引进到田地还需要一段距离。现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是落在“最后一公里”建设中。除政府发展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外,各乡镇企业积极响应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从水坝主渠道引进支流渠道,在农田区域打井和建设中小型水泵站。

大型的水利工程在政府的领导下,能够科学的、有规划的完成,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用的效益,但是作为县镇级建立的工程项目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工程项目建设的比较随意,没有合理的布局,从而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建设以及社会效益不能够兼顾。

2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技术

目前,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建设,这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前提条件,其次在建设好“最后一公里”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实施灌溉技术。

2.1 建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完毕后,应该落实“最后一公里”建设。这个任务应该落实到乡镇级行政单位之上,为了能够落实好最后一公里项目,应该对水渠道以及各村的地理环境有清楚地认识。其次,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河道、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好渠道的引流工作,然后,在合适的位置建立水泵站,保障灌溉水源的流量。最后,在各个村设立水利工程项目责任人,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2.2 大力发展、宣传节约型灌溉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都采用漫灌方式,漫灌是直接从水源处开挖渠道,把水源引到田间,如果渠道过长,输送渠道是土质渠道,这样会造成极大地浪费,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今天,我们应该尽量的少采用这种灌溉技术。为了节约水源,在农作物的各个生长期分别推广管灌、喷灌、微喷灌以及滴灌技术。

2.2.1 管灌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水渠的一种灌溉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在传输过程中渗入地底的损失,而且使用管灌的设备比较简单,价格也适合现在农民的承受力,可以在田间推广使用管灌,最主要的是这种灌溉技术比较适合比较干旱的农田。

2.2.2 喷灌技术 这种技术是指利用动力机、水压枪、水泵等把水喷射到田间。喷灌比较适合大多数的植物灌溉,主要的应用在蔬菜、大田作物、苗圃等,也主要应用到园林的绿化(比如说足球场、公园等)。

2.2.3 滴灌技术 是指在输送管道上开放低压支管、毛管滴头,使其能够向土壤缓慢滴水,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棚蔬菜、果园、温室花卉种植,而在管道中往往会加一些化学肥料。但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为滴灌可以及时有效的农作物供水、供肥,它也是最节约用水,对土壤的适应力最强的灌溉技术。

2.2.4 微喷灌技术 它集喷、滴灌技术之长、避二者之短,它是一种局部灌溉技术,更节水、节能。主要应用在育苗、大棚花卉、果树,以及部分露地蔬菜,它是利用折射、旋转微型喷头喷洒到作物枝叶等区域的灌水形式,属于微范畴。它的特点是水流柔和,对作物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但是采用这种技术的成本比较高,一般应用在经济作物之上。

这几种灌溉技术都有自己的好处,可以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农产物上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这样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又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朱维斌.农田灌溉方式的经济学透视[J].节水灌溉,2003,(04).

[2] 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 卢燕芬.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灌渠的设计[J].科技资讯,2008,(21).

篇6

关键词 农业经济 节水灌溉 增大投入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替代农业以非农方式生产食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1.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

1.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获取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变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这些地区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部门到农户都将节水视为自觉行动。临沂市针对当地水资源匮缺、灌溉用水浪费的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广泛运用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水管理等节水技术、节水措施,在研究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抗旱节水作物为主导,对各单项节水技术进行了有机地链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以节水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

3增大农业投入,充分利用先进农业技术

分析影响农业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确立的一个出发点是,这些因素是随农业发展渐次出现的。土地和劳动是最早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而资本则是适应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因素。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简单的过程是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当然,这种结合离不开一定工具的运用。而在较早的农业生产中,非常简单的工具尽管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但是,这种工具的较少变化使得投资具有的增长意义并不明显。当农业生产突破一定的界限,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具越来越复杂,人工控制的农业生产条件,如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资本作为农业增长的因素相应地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资本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实际上与农业技术变化密切相关。农业技术变化呈现的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资本因素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应地,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业使农业技术越来越进步并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普遍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是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因素。之所以说这几个因素是基本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现代社会中,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被当作农业发展的必需条件。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高资本投入、先进技术的采用无疑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因素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不同的土地制度又会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的不同土地制度以为生产者提供多大的自而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形成不同的激励,而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行的价格、财税制度又以形成的利益空间的大小影响到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的制度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另一个层次的因素,它们通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的影响使得农业增长的基本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

4发挥好强农富农的政策

中国改革前后农业生产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从集体制转变为以单个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即。因此,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基本取得共识,是改革前后农业增长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改革前后农业增长变化不可忽视的原因,即农产品价格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尽管没有触动由国家定价的价格制度,但在国家控制价格的范围内所做的价格调整也起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农村改革后的农业迅速增长,是上述两个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相应的农产品价格调整及提高,使农民不仅生产出更多农产品,而且获得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施工管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63-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技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起步较晚,在农田水利管理和施工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有效措施,以提高新疆地区的农田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1 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方面存在资料欠缺、标准不一的问题。一是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为土坝和土渠,建成年代较为久远,管理上属于粗放型管理,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没有相关的档案资料,一些重复建设的工程、半拉子工程等,这些工程真实有效的资料数据非常混乱,无法给以后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三是一些水利工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来对具体工程的设计参数进程勘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四是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中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对于衬砌高度、垫层厚度、设计流量、断面面积等的取值,设计人员通常都是按常规进行设计,例如对于渠道过水断面的设计,往往采用原有土渠的过水断面数值,这种不经过计算的设计可能造成例如水池墙体单薄等问题的出现,给工程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面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不强的问题。我国的水利工程实施部门较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新疆地区由于天然条件以及经济条件与内地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这种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更为严峻。农田水利工程通常工期较为紧张,特别是改造工程,一般秋后才能开始施工,第二年春天农田灌溉前要求完工,这就给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和质量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一些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施工管理技术欠缺,还有的不按照工程设计进行施工,人为赶工期抢进度,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体制不健全、经费不到位的问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责任不能有效落得的问题。在新疆地区,有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土地分产到户,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主体脱位,监管存在脱节现象。另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经费不足,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养护,使工程破损严重,对农田灌溉带来不利的影响。

2 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的几点建议

(1)做好前期工作,严格方案审查。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严格的立项程序,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招投标工作,避免不合理的水利项目以及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符合规划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单位的资质要予以严格审查,保证工程的设计水平。同时对于工程前期的调研工作,有关部门要安排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做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调查勘测工作,确保工程设计的数据和资料的准确可靠,为设计方案的编制做好前期工作。

(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抓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以及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水利工程人员的业务水平。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基层水利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例如可以将技术人员派出去学习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和经验,或者去请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来,还可以采取短期培训的办法,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

(3)实施技术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标准,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质量要求。考虑到农田水利工程在经济、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化策略,要做到工程规划布局合理,施工管理技术先进,施工过程科学高效,并广泛采纳各类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使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4)采取节能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新疆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做好总体的规划工作,利用区域环境以及人文特色去推动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一是大量利用新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例如新疆阿尔河以及和田河、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地等诸多地形环境,加之古河道较多的特点,非常适合发展湿地灌溉技术,这些人工的小型湿地将非常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二是采用管灌、喷灌以及滴灌技术代替农田漫灌的方式。漫灌是农村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既原始又落后,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含量也很低。一般是从水源处开挖渠道直到农田,通常渠道较长并且输送渠道多为土质渠道,给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农田灌溉效果还不好。新疆地区水资源贫乏,从节约的角度讲,漫灌是非常不适合的。而上述其它几种技术,都是用管道代替明渠进行输水灌溉,管灌出水口流量较大,成本较低,适合较为干旱的农田;喷灌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也被广泛使用;滴灌技术具有较强的节水、节肥和省工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着眼于未来,发展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3 结语

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土地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部门要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玉米作为世界的三大谷物之一,既是重要的口粮资源、畜牧业饲料,也是食品工业、纺织、医药以及新能源的重要原料。玉米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优势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市场前景好等特点,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加快构建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玉米产销

201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634.2亿斤,其中玉米467.8亿斤,比2010年增长16.72%;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96.8万亩,比2010年增加370万亩,其中玉米5429.2万亩,比2010年增加308.18万亩,增长6.02%。

2011年秋粮上市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玉米、水稻和大豆收购政策。根据玉米实际临时收储通知,敞开收购,价格为0.99元/斤(国标、三等),标准水分收购价格在每市斤1.02~1.06元。

2011年1~10月,玉米价格一直大幅上涨,最高到1.107元/斤,11~12月略有下跌,2012年3月时的价格又接近上年10月份的最高点了,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收购价已经达到1.07元/斤。

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11年玉米种植成本普遍较2010年增长10%~20%,尤其以化肥价格涨幅最大,部分品种达20%,种子价格整体也较2009年增长20%多。成本增加支撑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存储条件的改善使较长时间存粮具有现实可行性,集中上市数量越来越少。2011年度玉米价格的持续走高,农民对于粮价期望值很高,玉米价格难以大幅回落。二是需求拉动,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增加了库存。三是游资炒作,近年来我国货币超常规发行,也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

2011年底时,农民卖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其一是农民还在观望,期盼价格能够进一步上涨。由于近几年的价格都是高开高走,或者低开高走,农民晚卖粮的收益比早卖粮好,形成了晚卖的习惯。其二,近几年,吉林省推广科学储粮仓,农民的储粮条件逐渐改善,第二年夏季卖干粮的条件形成。

2.玉米深加工产品

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深加工主要是将淀粉进行糖化、氢化、发酵、氧化等,然后提取各类产成品。因此,玉米深加工需求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淀粉需求的前景。淀粉工业是最古老的工业之一。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是食品、能源、纺织、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淀粉的品种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和木薯淀粉等。

玉米是吉林省淀粉生产中最主要的加工原料,玉米淀粉占淀粉总产量的90%以上。在100千克的玉米加工过程中,除了能够产生66千克的纯淀粉(76.7千克的粗淀粉)外,还能产生蛋白粉6.6千克,玉米油3.2千克,纤维饲料24.2千克。

吉林省作为玉米生产大省,其玉米淀粉产能位居全国第二位,约占22%,玉米深加工企业700多家,规模以上22家。吉林玉米淀粉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梅河口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四平新天龙酒精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其中,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玉米加工能力最大的深加工企业集团之一,玉米处理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化工醇生产技术全球领先,赖氨酸产能居世界第一。

吉林省酒精产业基础雄厚,现有规模以上酒精生产企业7家产能在220万吨以上,占全国酒精装置产能的五分之一左右,且原料丰富,装置优良,技术成熟,人力资源充足,具备形成强势产业、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现状是布局散,规模小,无序竞争,且大多停留在原料性输出型初加工层面上,深加工开发不足,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经营效益良莠不齐,没能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尤其是松原吉安生化集团两个酒精企业和四平红嘴集团农高公司由于资金短缺,使企业被迫停产。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近几年来,吉林省各地积极探索,依靠科技的推动,非粮植物作为农产品加工原料开发取得成功,玉米籽粒不再是赖氨酸、化工醇的唯一原料,玉米秸秆等废弃物都可作为原料。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3年多的科研攻关,自主研制出用玉米秸秆和非粮植物生产化工醇的新技术,2吨玉米秸秆即可生产1吨多糖,可作为制造化工醇的原料。目前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掌握了用多样化的植物原料生产植物化工醇工艺技术的全部专利,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原料的多样化。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具有资源量大、可再生、含硫量低和作为能源利用时二氧化碳零排放等优点,对缓解国家能源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实现清洁环保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吉林省辽源、梅河口等地实施玉米秸秆发电项目,目前均已启动投产。

二、行业存在问题与预警建议

1.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已经形成了以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企业群,其中加工能力最大的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加工能力位居亚洲之首。但总体来看,技术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赖氨酸、化工醇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其他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种类少,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45%属于初级产品形态——淀粉。这种结构的失衡,从总体上降低了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2.企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缺少资金和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对污染环境的治理严重滞后,给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吉林省玉米加工过程中酒精生产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酒精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目前,由于酒精生产已经造成松花江污染。因此,要适度发展燃料乙醇生产,在保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找到该行业发展的空间是促进环保加工发展的关键。

3.粮食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玉米深加工业的兴起,使得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大幅增加,吉林省不但不再向外销售玉米,而且出现玉米供不应求的现象,必须从省外采购玉米。所以应加强玉米加工业的宏观管理,严格控制初加工项目的发展,避免低附加值的初加工项目与深加工项目抢夺原料,造成原料紧张和浪费。鼓励玉米加工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对有一定技术基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调整玉米加工业的结构,促进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

篇9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旱灾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满足防洪除涝及农业用水需求仍是治国安邦头等大事。就乐亭县而言,濒海傍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成该地区年降水量极不均匀,旱涝交替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乐亭县农田水利工程在经济中的作用,探讨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2 乐亭县基本概况

乐亭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地处滦河下游,地势平坦,属滦河冀东滨海平原区。全县陆地总面积 1 308 km2,海岸线长 124.9 km,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乐亭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07.4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707 mm,7、8、9 三个月占全年雨量的 79%,易造成洪涝灾害;春秋冬季多干旱少雨,往往造成干旱。

乐亭县以生产粮食和果菜为主,工副业生产为辅,素有“冀东粮仓”、“渔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乐亭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在保证粮食作物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已逐步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禽、水产四大特色主导产业。

3 农田水利工程对乐亭县农村经济的影响

3.1 防洪除涝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乐亭县地势低洼易涝,全县低洼易涝面积达 43 万亩。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兴修水利工程,防洪除涝,建设稳产高产田,是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全县有滦河防洪大堤 14.9km,滦河防洪围埝79.6 km;建有 10 年一遇的骨干排水河道 12 条,总长 366 km;5 ~ 10年一遇的重点排水渠道17 条,总长 133 km;3年一遇的乡村三、四级小型排水渠1 900多条,总长 2 600 km;修建小型桥、闸、涵 7 680 多座。全县控制流域面积1 278.6 km2。上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使乐亭县沥涝灾害基本得到控制,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3.2农田灌溉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乐亭县农田灌溉工程系统称为滦乐灌区,包括滦乐灌区工程和引滦综合开发工程。由于乐亭县受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影响,虽然境内有 29 条河流,但都属于季节性河流,主要作用是排水除涝,根本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打深水井采地下水灌溉农田,对沿海乡镇来说又存在成本高、效率低,过量开采易形成漏斗区甚至出现海水倒灌问题,为了彻底解决乐亭县农业用水问题,引滦河水是唯一的正确选择。为此,乐亭县政府制定了全县农业用水的方针,沿海乡镇以引滦河水为主、其他乡镇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灌溉农田,并通过30 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全县农田灌溉工程体系,成为全国农业水利化县。①滦乐灌区工程。滦乐灌区工程是乐亭县唯一由外调水组成的灌溉体系,由滦县孟营闸引入滦河水,跨越滦南县直至乐亭县沿海。滦乐灌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体系,使滦河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输水能力和水的利用率。滦乐灌区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彻底改变了当地群众的落后面貌。②引滦综合开发工程。该工程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滦河水资源,改善滦河沿岸农业灌溉条件,对引滦综合开发工程荒滩及中低产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主要受益乡镇有 6 个,总效益面积 15 万亩,其中开荒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5 万亩。A:滦河橡胶坝工程:该坝主体工程座落在滦河上,距滦河入海口18 km,总投资 970 万元,坝长 160 m,一次性可拦蓄水量 400 万 m3,年可调节水量 2 000 多万 m3。橡胶坝的建成改造了乐亭县东南部沿海荒滩和缺水导致的中低产田,充分利用部分滦河水资源,发展水浇地,开发和改造两岸的荒地和中低产田,同时对两岸大面积的地下水进行补充和淡化,扩大灌溉面积约5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杨家林橡胶坝工程:该工程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行,一次性蓄水 212 万 m3,解决沿河乡镇 5 万多亩地的灌溉用水,与姜各庄橡胶坝形成联合灌溉系统,总效益面积 16 万亩。B:桥周干渠工程、二滦河清淤工程、王庄子供水工程和汤家河供水工程均系橡胶坝续建配套工程。供水渠道共计 24.58 km,各类桥闸涵建筑物32座。

滦乐灌区的建设运行不仅解决了沿海6 个乡镇农业用水问题,对沿海农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是开发盐碱荒滩、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没有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就没有今天乐亭沿海农村的繁荣和发展。

4 干旱少雨对乐亭县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00年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滦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乐亭县滦乐灌区引水量骤然减少到 1.5 亿 m3,仅相当于正常年引水量的55%,而且不能适时供水,当年造成 2.91 万亩稻田未插秧,死苗面积 7.49 万亩,部分稻田严重减产。从 2001 年至今,每年灌溉面积不足 10 万亩。2008年分配乐亭水库用水 9 700 万 m3,灌区完成植稻面积仅为 8.5 万亩。上述事实说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既要充分考虑防洪除涝、灌溉工程建设,更要重视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更应全方位提高防御旱灾的能力。

4.1实施机井灌溉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手段。乐亭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有着悠久的地下水开采历史。全县拥有机井数量已达 26 136 眼,全县耕地面积全部达到水浇地条件。乐亭县机井建设和机井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全县农业抗旱保丰收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干旱少雨,沿海地区植稻因供水无保证,地下水便成为灌溉的主要水源。井灌区使全县农业达到了受灾不减产,从而有利地推动了乐亭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4.2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减少,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之传统的灌溉方式落后,造成农业用水浪费和浇地成本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为农业用水提供科学的灌溉方式、实现节约用水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效农业的必要保障,也是应对干旱、节约用水的革命性措施。通过乐亭县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工程的实践证明: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具有节水、节地、省工、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

4.2.1 地下管道管灌。乐亭县 1990 年 10 月引进地下管道灌溉技术,在乐亭县的 4 个乡镇 11 个村庄进行试点示范并逐步推广,被列入河北省 《节、打、蓄、引》 节水示范县。目前,管灌已成为乐亭县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2011年乐亭县实施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工程项目,在12个乡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14万亩。整个工程总投资 7 000 万元,项目实施后,年综合效益主要是:一是增产效益,亩平均增产153 kg,增产效益为3 425万元。二是节水效益,年节水量 893 万 m3,折合成电量246万度电,每度电 0.61 元计算,年节省 150 万元。三是节地效益,按节地 2%计算,则项目区节地 2 800 亩,亩平均收入按 800 元计算,则可增收效益224万元。四是省工效益,亩地节工 1.5 个,则项目区可节省劳动用工 21 万个,每个工按25 元计算,则增收效益为 525 万元。本项目综合效益 4 324 万元。

4.2.2 滴灌。乐亭县于 1985 年首次在于坨乡一户人家建成固定式果树滴灌系统,控制面积 85 亩,投资 1.2 万元,具有省水、省工、果品增产等优点,效果良好。膜下滴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节水技术,适用于大田、大棚作物,节水增产效果明显。2003 年 4 月,县水务局在王滩镇苑庄村进行膜下滴灌推广试点,安装滴灌面积368 亩,投资 14.5 万元,为县内膜下滴灌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造价较高、易堵塞和不易检修等原因,因此该项节水灌溉技术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尚未能大面积推广。

5 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5.1完善灌区工程设施建设,提高灌排标准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灌区已占全国 4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因此,加强和完善灌区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5.2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面对世界性缺水状况,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时期节约用水的意义,要通过渠道衬砌、管灌、滴灌、喷灌、灌溉用水计量等技术措施和试点示范作用改变传统灌溉模式,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提高效益的目的。

篇10

灾后各城乡(街道、社区)要完善救灾防病领导机构,把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作为眼前抗洪抢险,重建家园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大领导、分工分责、协调各有关部门主,号召各界力量积极加入,同心协力做好灾期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各城乡(街道、社区)应安排专项的救灾防疫紧急补助经费,用于消除疫情和改善灾后环境所需药品、疫苗及灾民医务急救用品、药品和防疫治病最紧要的器械、物质的购置等。

二、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灾后防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灾区和乡镇(街道、社区)、各部门要组织发动单位职工、社区群众彻底清理本单位、室内外垃圾,清理人畜粪便,加强人畜粪便无害化管理,科学实施消毒、杀虫、灭鼠,清除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条件。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理环境、除“四害”的过程中,要以生活环境及公共场所为主,坚持“先进行清淤、后实施消杀灭”的原则,对水淹地区和居民住宅、厕所、垃圾点、临时住所等地要全面实施药物喷洒消毒杀虫处理,特别是要做好学校、街道、医院、安置点等人员密集区域的消毒、杀虫、灭鼠,清除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条件。要坚持科学消杀,各乡镇(街道)、重灾区可设置消杀药水配置发送点,指导群众科学使用。

(一)清理室内外环境。

清除淤泥、清理垃圾杂物,垃圾必须集中收集,定点处理;排除积水,填平坑洼,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掏除水井(池)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即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填埋处理,适时用漂白粉,敌敌畏等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二)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集中处理。

如果有大量动物尸体,掩埋的地点要远离居住地方,挖土坑深2米以上,在坑底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体先用10%漂白粉上清夜喷雾(200毫米/米2),作用2小时后,装入塑料袋,投入坑内,再用漂白粉按20-40克/米2的量洒盖在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参加环境清理的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三)环境消毒。

再彻底清理环境后,使用500毫克/升漂白粉上清液或含氯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环境消毒应采取科学的方法,避免滥用,使用不当还污染环境。可在受灾点集中设置消毒药水发放处,漂白粉的使用,应将漂白粉按比例用水溶解,取上清液,提供给家庭和场所消毒。凡是水淹和受灾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曝晒。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人居住。

(四)灾民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

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工作,供给安全卫生饮用水。新搭建的帐篷和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避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设置临时厕所、垃圾收集站点,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做到日产日清。

三、饮用水卫生处理

洪涝灾害期间饮用水源一般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污染,细菌孳生;垃圾、粪便、动物尸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有机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工业废物等化学品冲入水中,并可能有剧毒物质存在。要把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清洁放在首位。加大对水源质量检测的频次,坚持每天检测,特别要对非水厂供水地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好水源的清洁和消毒,不留死角。

(一)保护水源,尽可能减少饮用水源受污染。

在洪水期间,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对非水厂供水地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好水源清洁消毒,不留死角。经水淹的井或水池,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灾民集中安置点就增设临时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时,应远离水源,防止污染水源。

(二)饮用水处理。

1、饮用水混浊,不能饮用,可在混凝原水中投放混凝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等。

2、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应于采用。

3、饮用水消毒。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

(1)直接加入水缸。根据待消毒的水量,利用漂白粉澄清液和漂白粉精,根据有效氯含量计算取出定量药剂,加少量水,搅拌均匀,倒入待消毒水中,搅匀,放置30分钟,不能过量加水,搅拌均匀,倒入待消毒水中,搅匀,放置30分钟,不能过量加入,以免产生强烈刺激性气味。漂白粉精片简易实用,一担水(50公斤)加1片即可(或参阅该剂说明书进行)。

(2)供水设施消毒。水进或水池清洗后,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0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小时后,排空进(池)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正常投入使用。

(3)利用井水(水池)为饮用水水源的,将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倒入简易消毒器中,置于井水中。一个大口水井每次消毒可维持半月左右。简易消毒器可用商品简易消毒器,也可自制,方法如下:取两个空竹筒,用绳连接,下部竹筒内装消毒剂,并钻有数个小孔,投入井中。也可用两个空塑料瓶,经绳连接,其中之一装消毒剂钻数小孔,投入井中。消毒剂的投加量,处理水的需氯量约为5-10mg/L,经处理后的水中余氯应达到0.7mg/L。

4、饮用水质检测。饮水检验项目:浑浊度、余氯、色度、臭和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目每日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的进行。

四、食品安全管理

(一)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防止病从口入。

不要吃被洪水浸泡的食品和洪水淹死、病死的家畜家禽,以及霉变的食品、蔬菜、水果。不吃腐败变质和过期的食品。

(二)食物要生熟分开保存、煮熟煮透,尽量不吃生的。

不能销售被洪水浸泡的粮食和淹死的家畜家禽。不吃来源不明、不是经过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食品,包括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品名的“三无“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肮脏水漱口和洗瓜果、碗、筷等。

(三)对轻度霉变粮食的处理。

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漂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水搓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取出,要使霉变率降至4%左右再食用;霉变重的粮食,毒素含量高,难以去除,因此不能吃。

(四)水淹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后,经当地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

五、厕所卫生和粪便的处理

厕所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加强厕所粪便管理。

(一)临时的厕所应达的应急、便利、实用和合理。

搭建的临时厕所一定要做到: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远高水源至少3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塑料缸、桶、陶瓷缸来代替粪池;在无条件的情况下,可挖坑、坑的深浅可考虑土质。坑的周围或底部可用塑料膜衬里或水泥和砖砌成。厕坑应做到不渗不漏,粪坑满时应及时清除。

(二)禽畜应建临时栏饲养,栏里的禽畜粪便可随时用土垫圈,粪便做到及时清理,减少蚊蝇孳生。

采用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消毒处理。

六、除四害

洪灾后,如环境处理不及时,或清理不干净,容易引发蚊蝇孳生,其补救的措施就是采取物理和化学杀虫。以化学防治为主,提倡速效杀灭,减少药物污染和浪费。提高个人防护措施,提倡环境防制。

(一)杀虫

1、防蚊蝇。措施首先要采取环境治理,将居住处附近杂草清除掉,杂物整理整齐。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

2、杀来蚊蝇。

(1)室外速效喷洒将1%-2%敌敌畏乳剂用压缩喷雾器喷雾。

(2)室内(帐棚内)壁周围喷奋斗呐(10-20mg/m2)、凯素灵(10-20mg/m2)或二氯杀虫(2.0g/m2)。晚上可喷市售喷射剂和气雾剂。

3、杀灭幼虫措施。

清除住区内外小型积水,填平小坑。清理环境,减少孳生场所,加强防护,减少蝇类与人等接触。科学规范使用杀虫剂,使用要得当,也要注意尽量不要污染水源和食品。

(二)灭鼠

1、根据各地条件不同,受灾过程有异,只有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对策,才能奏效。

采取综合治理,防、灭结合,注意治本,要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互相补充。灭鼠的方法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和粘鼠板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严禁自拉电网捕鼠,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2、慎用毒饵。

当鼠密度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

毒鼠只能用国家准用的高效、安全的抗凝血灭鼠剂,如0.005%溴敌隆或大隆。严禁使用毒鼠强、氟乙酚胺等禁药,不用未获得国这民的其他药物、无资质单位配制的毒饵和集贸市场上私卖的毒饵。溴敌隆、大隆在第1和第4晚各投1次,磷化锌连投3晚。

3、确保人畜安全。

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更不能用饼干或方便面等。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同时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

(一)报告灾情。

灾害发生后,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系统》按要求上报灾情,同时电话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市卫生局统一部署实行灾区疫情每日报告与零报告制度,在灾后续报一个月。

(二)重点监测的症状:发热和腹泻。

监测的疾病包括:霍乱、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疾病。

(三)实行日报告和疫情零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于每日9时前向防疫站报告,防疫站于每日10时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防疫站报告疫情,立即组织现场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四)做好疫情分析,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疫情分析应有时间比较,如当年各月比、各旬比、当年和去年同期比到等,疫情分析还应有地区比较,如灾区与非灾区比等。此外,还应有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