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赵勤,孙艳玲,王元广,Zhao Qin,Sun Yanling,Wang Yuanguang
放置活性γ型IUD与TCu220C IUD临床观察 刘润兰,Liu Runlan
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乔善亮,许军,张丽华,Qiao shanling,Xu Jun,Zhang Lihua
偏瘫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51例 王祯,Wang Zhen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王缨,李弼民
浅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李彩霞
冠心病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潘有龙,郑直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马晓丽,冯晓纯
清阳痫速康胶囊治疗癫痫痰火内闭证68例 黄毅,Huang Yi
八正散化裁方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李剑锋
血栓通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曾留芳,Zeng Liufang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乙胺碘肤酮治疗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雷琳,Lei Lin
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临床观察 杨吉林,Yang Jilin
糖尿病治疗中运动干预的意义 王红,Wang Hong
经皮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256例临床观察 高书图,杜贵强,陈献韬,Gao Shutu,Du Guiqiang,Chen Xiantao
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肛裂104例 邓泽潭
调制中频电疗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于志国,Yu Zhiguo
试论中医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 李毓秋,刘福艳,王莹莹
轻微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辨治思路 袁泉
漫谈"胃不和则卧不安"与小儿哮喘 许兵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进展 李春艳,周建民
中医药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王璐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长期不降258例临床观察 王海丽,Wang Haili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马春,杨丽华,Ma Chun,Yang Lihua
马普替林合柴胡疏肝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探讨 于海亭,付慧鹏,Yu Haiting,Fu Huipeng
化瘀通脉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60例 刘玉庆,刘贵颖,Liu Yuqing,Liu Guiying
周期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40例疗效观察 陈何红,Chen Hehong
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分析 黄惑,曾雯洁,Huang Huo,Zeng Wenjie
血清AFP、CEA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 孙胜菲,Sun Shengfei
骨炎膏外敷为主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53例 吴亦新,徐小艳,Wu Yixin,Xu Xiaoyan
肝硬化病程中的治疗问题探讨 王昌明,华
糖耐量减低的中医研究进展 魏军平,刘芳
头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叶险峰,张会芳
《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 钱超尘,Qian Chaochen
陈可冀院士辨治冠心病医案的数据挖掘 张京春,谢元华,Zhang Jingchun,Xie Yuanhua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周然,王永辉,Zhou Ran,Wang Yonghui
李文瑞教授论治少阴病热化证 李秋贵,黄飞,王小刚
南征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的验案 韩雨航,冯晓纯
针刀干预L3横突综合征兔对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刘灿坤,乔晋琳,向东东,王倩,汲广成,李金牛
幼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行为学观察 杨秀丽,张文高,郑广娟,Yang Xiuli,Zhang Wengao,Zheng Guangjuan
红景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AchE及神经元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燕清,李丽,Chen Yanqing
枇杷叶药材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林文津,林玉霖,林力强,徐榕青
2 518例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仝小林,毕桂芝,甄仲,常柏,刘霞,翟翌,陈良,董柳,李红皎,于波,王佳,周立波,张燕妮
气血并治方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董国菊,刘剑刚,史大卓,王永炎
开郁清热降浊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多中心、随机对照降糖作用的临床研究 连凤梅,魏子孝,吕肖锋,王立,柳红芳,高彦彬,白煜,赵昱,王昕,张高魁,胡镜清,邓慧敏,仝小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临床观察 周乃强,韦南山,覃黎葵
中医心理治疗对复发生生殖器疱疹患者精神症状的作用研究 刘若缨,虢周科,杨曙东,杨旭云,杨玉峰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 范洪,侯英荣,兰洪英,Fan Hong,Hou Yingrong,Lan Hongying
自拟解毒祛斑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何伟东,He Weidong
三七总皂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唐敏,Tang Min
关于《宋以前伤寒论考》 郭秀梅
经方治流感病的临床运用浅析 温桂荣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论与还原论统一的最佳形式 丰哲,刘华盛,黄有荣,黄国东,岳桂华
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王剑,金国强
发酵技术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概述 杜道辉,刘亚明
活血化瘀法在肾脏病中的运用现状与进展 夏晓健,谢建祥
中医古籍从痰证治月经病的方药特色 曲淑艳,吴效科
高清顺老师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泻的经验 王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寒饮蕴肺证大鼠模型评价 孙广仁,薛武更,高博,巩会利,SUN Guang-ren,XUE Wu-geng,GAO Bo,GONG Hui-li
儿童急性脊髓炎后脊髓不连续性空洞症1例 吴国玉,徐严明,马振兴
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及肾功能的影响 王岭,南红梅,WANG Ling,NAN Hong-mei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伴发热疗效观察 王晓钰
复方中药对小鼠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梁朝晖,潘智然,李娟,LIANG Zhao-hui,PAN Zhi-ran,LI Juan
综合措施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效果研究 侯加平,袁晓斌,李秀云,孙毅平,HOU Jia-ping,YUAN Xiao-bin,LI Xiou-yun,SUN Yi-ping
中药熏蒸加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临床观察 陈敢峰,CHEN Gan-feng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便失禁的临床观察 孙莉,项颗,尹科,焦欣
参麦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梁建华,郑献敏,宋群利,黄丽华,林国彬,王频
妇月康胶囊在药物流产后的临床作用研究 吴丽芳,王小玲,艾婷华,江丽娜,WU Li-fang,WANG Xiao-ling,AI Ting-hua,JIANG Li-na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裴世荣,PEI Shi-rong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毛国庆,李中丽,毛会芬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部带状疱疹35例疗效观察 李保国,LI Bao-guo
不同血糖指数食物对糖尿病患者代谢的影响 曲丽卿,QU Li-qing
虫类中药灌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孟令坡,李庆娟,徐因,MENG Ling-po,LI Qing-Juan,XU Yin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疗效观察 王晓君,宋新龙,高鹏,王文文,WANG Xiao-jun,SONG Xin-long,GAO Peng,WANG Wen-wen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儿童颅脑损伤昏迷30例临床观察 季宪晚,王晓勇,叶辉,叶强,申屠刚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配合中药治疗骨不连185例 高书图,阮成群,GAO Shu-tu,RUAN Cheng-qun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脾损伤临床研究 李劲,李金龙,陈勇,陈生贵,王俊,张福鑫,张乙川,何平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郝松莉,侯丽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应用 周天羽,周学文
缺血后处理及药物后处理对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李爱勇,尚菊菊,刘红旭
"徒手旋转"枕后位分析 赵秀英
肾上腺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王秀秀,李威,吴效科
单纯性肥胖病与高脂血症 姜军作,衣运玲
三七的现代研究与进展(二) 李冠烈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8例疗效观察 董亚平,乔瑞华,张春强
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治疗近况 张胜昔,王玉明
针灸推拿并治儿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例 沈红岩,王雪平
心脑同治学说的涵义及临床应用 曹晓岚,韩宁,Cao Xiaolan,Han Ning
会阴侧切缝合方法探讨 曹卫芬
姜良铎应用通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 魏文浩
消抗灵Ⅱ号对小鼠解脲支原体感染及感染后血清中TNF-α的影响 韩延华,于晨芳,韩延博,Han Yanhua,Yu Chenfang,Han Yanbo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窦黏膜CGRP和SP影响的实验研究 魏玮,郝建军,田俊,薛凯旋
正交试验优选复方百部止咳颗粒中黄芩苷的提取工艺 戴航,侯小涛,程世贤,Dai Hang,Hou Xiaotao,Cheng Shixian
富铬酵母的制备及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窦婕香,黄登宇,裴晓丽,宋强
冻干鲜鱼腥草/干品酚类活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 孟江,董小萍,赵中振,Meng Jiang,Dong Xiaoping,Zhao Zhongzhen
氧哌嗪青霉素联合利福平治疗细菌性痢疾30例疗效观察 颜海森
中药内外结合治疗甲亢疗效观察 胡方林,刘鹏,罗长青,易法银
补肾健脾养血活血方对女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性激素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沈晓东,沈双宏,Shen Xiaodong,Shen Shuanghong
活血通脑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84例临床观察 周小华,李振光,刘绪银,Zhou Xiaohua,Li Zhenguang,Liu Xuyin
补损续筋丸化裁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舒玉林,吴文华,王绳新,陈国金,王慧
中药足浴治疗早期糖尿病足30例 许祥云
止咳平喘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李静,冯晓纯,安雪松,Li Jing,Feng Xiaochun,An Xuesong
龙胆泻肝汤辅助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观察 艾婷华,夏平,刘伯云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乔栋,马永泽,Qiao Dong,Ma Yongze
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分析 李剑锋,Li Jianfeng
躋寿馆事迹考 李俊德
关于针灸医学与补充和替代医学、结合医学的共通疗效机理的研究 森和,邓良月,葛林宝,陈汉平
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循证思维方法 金玉龙,Jin Yulong
肥胖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琴华,吴效科,侯丽辉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史明忠
RIP140在女性生殖和脂代谢中的作用 张锁,侯丽辉,吴效科
失眠的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朱春燕,冯秀娟,邹伟
怡力康含片对抗运动疲劳效应作用的研究 李湘奇,张笃超,
中药及早期功能锻炼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功能评价 康雄,江阿古丽,李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曹优文,代云琼
三金排石汤联合手术治疗胆总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 张广业,邢继霞,邢继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6例疗效观察 赵焕东,张文学,王松龄,王改凤
保肾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型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李保华,申秉龙,赵维洪,张如玲,吕欣,刘强,禇改仙,要改梅,李海华
消渴止痒方治疗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 聂焱,郑雪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11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史通方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张勐,刘晓敏
双手微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疗效观察 简平东
结合雌激素片或妈富隆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石红英,戴红,何银芳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思路浅析 佟号,梁学林,王秀云
试述痰浊瘀毒在糖尿病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高华,胡晓灵
《名老中医谈养生——长寿有道》付梓
试论中医症状的规范 闫丽芳
中医学肺说的"现代化"与呼吸性循环的发现 李志刚
点按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胸胁屏挫伤40例体会 林超
用"乘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中自交产生的F2表现型比例问题 张瑞霞
肠蠕动和脂肪移动在女性肥胖与生殖中的作用 刘阳,李威,吴效科
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4616
国内刊号:42-1789/R
邮发代号:38-15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第3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肾茶合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33例临床观察 黄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年各期重点内容
口服“消斑化瘀汤”和雷公藤多甙片并潘生丁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 孙虎生,孙树起
“肾衰宁胶囊”治疗老年急性肾小管坏死疗效观察 蒋茂剑
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黄芪注射液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76例疗效观察 李兴才,吴萍,杨涌
第8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合用参麦注射液的近期减毒效应观察 马智勇,姚亚民
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体会 怡学忠,徐军礼
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肿瘤化疗时增效减毒作用的观察 丁爱秀,王昌华,陆杏锦
中药“慢肾康”对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观察 李燕林,杨楠,林凯旋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指导 陈爱玲,李红峰,兰银霞
卡托普利联用冬虫夏草制剂对Ⅱ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微白蛋白尿的影响 贾峥嵘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监护 夏欣华
联用黄芪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血脂血液流变性和肾功能影响的观察 李银,于晓云,刘洪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心脏病变的疗效观察 韩履祺,宋跃飞,赵淑珍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邹超英,朱燕文,张聘
纳络酮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在内科急诊中的应用 韩爱玲,袁剑萍
中西医结合抢救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自发性肾破裂1例 邱根祥,王先喜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0年学术活动计划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药对102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疗效观察 刘幸福,宁爱英,刘凤秀
截断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思路探讨 谷春华,王卫平,刘囡洁
中药912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颖,张淑文,王宝恩
芍药甘草汤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蔡宛如,钱华,朱渊红
活血化瘀中药对内毒素性休克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杨海贤,白景文,张宏
小剂量肝素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中的作用 张艳芳,杨庆福,张艳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年各期重点内容
自拟“喘灵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李凤云,沈海萍,刘宏丽
胆腑舒胶囊对实验性胆囊结石胆汁卵磷脂、总胆汁酸、粘蛋白及血清脂代谢的影响 龙明照,龙凤昌,刘悦新
参麦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衰30例疗效观察 云武,黎荣秀
肾衰宁灌肠液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产生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 王景明,孙奕,叶传蕙
ICU病房中住院肺炎38例病原菌分析 吴迪,张霞,陈宁
脑宁康颗粒治疗中风先兆证临床疗效研究 魏江磊,邵念方,王海颖
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 王万铁,徐正衸,陈寿权
注射用呋噻咪与多巴胺在输液中的配伍变化 胡甜,李碧峰,戴学清
中药大黄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薄世宁,张淑文,王宝恩
临床病理(病例)讨论栏征稿 杂志编辑部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张兆霞,卞礼恩
2001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交流会征文启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大剂量葛根素抗心绞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关国跃,唐丕玉
甲状腺术后出血窒息1例 张爱玲,李正霞
血液稀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治疗大鼠百草枯中毒的效应研究 许鸿举,陈韩秋,陈穗
评价经皮给药治疗仪佐治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李娟,杨军,肖岳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出血性卒中 郭宝平,何炳威,钱东翔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观察 高红梅,曹书华,刘懿禾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48例 张保荣,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并肺外并发症18例 何美玲
黄芪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蔡瑛,黄青青
生脉注射液和尼莫通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王鹏巨,吴勤,尹致良,万勇
丹参注射液对肝硬化血液流变性改善的作用观察 李吉彦,崔英花,曹光,王庆莉
生脉注射液对非高血压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紧张素和心钠素的影响 孙中吉,卢青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 李世昌,范金凤,李世平,柴瑛,孔水珍,于晓梅
尿比重及其相关因素对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影响 赵建国,王立波,傅立新,陈冰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意识障碍患者的影响 庄伟端,欧利民,郑俊忠,吴育彬,郑璇
阳明腑实喘满证中血管活性肠肽改变与肺损害及修复的关系 李玉梅,曾兆麟
第14例--纳差、消瘦、皮肤渐黑 李跃英,伊丽
从死亡病例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李钢,陈海平,王凯诚
参麦注射液预防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症状性低血压 曾德珍,程世平
中药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71例 吴福宁,巩延忠,姚旺
大黄对肠道细菌易位预防作用及检测方法的探讨 张英谦,田利远,胡皓夫
中西医结合救治肝性脑病伴高血糖12例 李欣越,周静冬
中药大黄的现代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唐立明
大黄的研究进展与危重病防治 袁正强,曹建林
急性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施锦治,陈卡斌,林培生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的应用近况 杨俊阁
篇4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66-01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表现,并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疾病。2006~2008年,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60例,结果如下。
1 资料
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2.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平均3年。所有病历均符合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粗糙、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②病变部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3)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4)黏膜病理学检查。依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所见①、②、③中之一项和(或)黏膜活检或临床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所见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2 方法
2.1 中医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脉象分型治疗:①湿热型:主症为大便黏腻不爽,夹带脓血,里急后重,灼热,烦渴溲黄,舌苔黄腻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凉血调气。方用白头翁汤加减。方药组成:白头翁15g、黄连12g、黄柏12g、白芍20g、槟榔15g、地榆炭15g、丹皮15g、甘草10g。腹胀者加川朴、木香,恶心者加半夏、竹茹。②寒湿型:主症为腹痛隐隐,大便稀溏,夹带白色黏液或黏冻,肢倦乏力,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或迟濡。治宜温中散寒,醒脾化湿。方用理中汤和五苓散加减。方药组成:干姜15g、党参15g、白术15g、薏苡仁15g、猪苓15g、桂枝12g、甘草10g。腹痛明显者加吴茱萸,黏液量多者加芡实、泽泻。③脾肾阳虚型:主症为大便频溏,夹带黏液,或五更泄泻,甚者完谷不化,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四神丸加减。方药组成:补骨脂15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巴戟天12g、山药15g、诃子12g、白术15g、炙甘草10g。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米壳,消化不良者加神曲、焦山楂、炒麦芽。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2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后,可改为隔日1剂,巩固疗效3个月。
2.2 西医疗法:地塞米松片1.5mg早晨8:00服,每日1次;复方苯乙呱啶片1~2片、谷维素片30mg每日3次口服。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舌脉基本正常;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粪常规检查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舌脉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粪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1级以上;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粪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3.2 结果:显效24例,占39.29%;好转32例,占53.57%;无效4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6%。
4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有胃肠外表现,病情轻重不一,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机制异常以及遗传因素有关。与细菌、病毒或原虫的感染尚未发现有特异性联系,精神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虽然尚难肯定,但在症状复发和恶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病变部位在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分布。多数在直肠与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和横结肠,累及到全结肠者少见。其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消除炎症、愈合溃疡以及防止并发证的发生和预防复发。目前认可的治疗原则为整体治疗与肠道治疗、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常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故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证型灵活掌握。大肠湿热型多表现为初次发作期,对久病脾胃已伤,兼脓血便者,宜扶正祛邪。另外,部分病程较长,脾肾两虚,需用健脾温肾法治疗,其主要作用有:①可覆盖肠腔表面,并吸附多种病原体,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②可减轻空肠弯曲菌所致的粘膜组织病变。③可通过和肠粘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加粘液凝胶的内聚力,粘弹性和存在时间,从而增强粘液屏障,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由于每个患者体质虚实不一,病邪轻重各异,因此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的原则进行治疗。本组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庆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
[2] 张洪昌,赵景和,刘少平,董桂芝.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1例[J]. 中医药学报,2000,(2)
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腺癌;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1-01
1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1.1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带给患者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大多需化疗,以减少或减慢癌症之再发,或暂时解除疼痛及其他症状,但易成消化道不良应及骨髓抑制作用,术后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手段,是除手术治疗外一重要治疗手段。中医界认为化疗药物在中医中属有毒之品,易伤人体正气,耗伤气血,损伤脏腑。[2]在经过化疗后,医生可以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来进行身体恢复,患者可以服用益气生血汤(主要由黄耆、党参、白术、生熟地、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以及菟丝子组成)联合西药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4三种升白细胞药口服治疗,可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能够有效的使化疗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缩短白细胞减少后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患者在化疗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纳差、便溏等胃肠道反应,患者在进行化时会出现不良反应,这是因为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还有就是在化疗中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损伤脾胃,使其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发生恶心呕吐。患者可以艾灸联合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治疗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1.2可以有效的缓解手术后的其他并发疾病
围手术中除必须切除患侧以外,还需清扫腋窝淋巴结,局部组织切口,部分血管的损伤造成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上肢水肿、上臂肘旁肿胀,肿甚可连及手背、手指,指间关节板滞,皮肤麻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患者术后上肢水肿的痛苦。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患肢向心按摩、加压袖带由远而近物理治疗后穿戴弹力袖套、口服中药等,结果效果明显,有效的减轻了病患的痛苦。
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乳腺癌抗复发转移的作用
2.1有效的防治并病情复发和转移
根据乳腺癌为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的特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扶正固本、化痰散瘀、解毒散结为原则治疗乳癌术后患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4]槐耳颗粒对照观察治疗手术后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其结果发现槐耳颗粒可以明显预防其转移复发,尤其是内脏转移。临床观察表明扶正疏肝消癌方槐耳颗粒对防止肿瘤复发转移与改善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均有良好疗效。
2.2减轻治疗期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
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基本药物主要分为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孕激素四类,所以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类似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面部潮红、乏力、头痛、阴道分泌物及月经异常、骨质疏松等。患者可以在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旱莲草汤,这种汤药主要由旱莲草熬制而成,可以有效的减轻治疗期间内分泌的不良放应。
结语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说法已经被普遍接受,治疗方式也从单纯手术治疗转变为全身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段,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已经逐步得到认可。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及辅助治疗作用的总结,有助于中医药与国际医学的发展接轨,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病防治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维志,张力尹,桂明亮,董洪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路哈伯,刘平福,孙志平,郑武,邹荣生.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20例[J].福建中医药,2013.
篇6
犬瘟热是狗和野生肉食兽感染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和急性败血性疾病,以双向回归热、急性鼻卡他性鼻炎、严重的胃肠炎和神经症状为特点。犬瘟热常年可以发生,尤以连绵多雨的夏秋季节或寒冷的冬季多发,4 ~ 12 月龄的犬发病死亡率最高,甚至成窝死亡。笔者根据十几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各地的有效方法,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犬瘟热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症状
病犬体温升高至39.5℃~ 41℃,持续两天后体温降至常温,然后再度升高,呈双相热;精神沉郁、鼻、眼出现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形成脓性分泌物,口吐白沫,咳嗽,呼吸困难,流涎,呕吐黄水,拉稀、初期呈水样或稀粥样,带有未消化食物,后期出现出血性肠炎,粪中带粘液和脓血块,味腥臭,鼻镜干裂;有的后期再腹部、腿内侧皮肤上出现大红点或化脓性疱疹,有的呈现神经症状;咀嚼肌群反复出现阵发性颤动、转圈、有的步履呈醉态,视力模糊全身肌肉痉挛、惊厥、尖叫。
(二)辩证分析
犬瘟热体温升高,下痢、腹部和腿内侧皮肤出现红点或疱疹,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是热入心包,邪入营血之证,这些证候符合中兽医营血分的辩证阶段。
(三)治疗
初期体温高,呈现细菌感染的败血症症状时重用黄连,注射30%安乃近2 ~ 6 ml ;对伴有神经症状者可用氯丙嗪静注或肌注,或投服安定片。当症状基本消失后,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200 ~ 500 ml,以促进康复。芍药、生地丹皮、黄连、黄柏、桔梗,煎水胃管投服;对拉稀脱水犬胃肠灌注云南白药,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
篇7
一、李叔同的艺术教育主张
李叔同青年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加剧之时,他于1905年东渡日本寻求强国之道。李叔同在日本期间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坚定了他“艺术教育救国”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他于1906年独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音乐小杂志•序》中,他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他认为,音乐教育对于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及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也成为他以后从事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李叔同的执教生涯始于1912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在这期间他实践了“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主张。唐代名臣裴行俭曾说:“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李叔同认为,“器识”是指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李叔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也遵循着这个思想。他常教育学生要先培养高尚的品格,而后再追求技术的精湛,“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他的弟子丰子恺曾回忆道,李叔同常读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记载了历代许多圣贤的言行举止。李叔同还在封面上手写“身体力行”四个大字提醒自己。他尤其爱读“唐初,王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志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这一段。每当读至此时,他总是很激动,以致略微口吃。丰子恺等学生们都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课,是真正的艺术启蒙课。“先器识而后文艺”是李叔同一贯坚持的艺术教育主张。在他作于1905年的《图画修得法》中便指出:“若夫发挥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与德育者也。”可见他十分注重“器识”的修炼。这一观念指导着他的艺术实践。在《音乐小杂志》上有音乐史专栏,介绍《乐圣彼独芬传》一文中,除了对贝多芬的生平及成就的介绍外,李叔同还特意介绍了他“天性诚笃,思想精邃,每有著作,辄审定数四,兢兢以遗误是懔;旧著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诋之,其不掩己短如此”的个性品质,这种乐品与人品并重的研究方法可谓开风气之先。
二、李叔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创新
李叔同少年时便已名扬海内,他受到“美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艺术人才来报效国家。来到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后,他教学上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艺术教育的创新上,他认为,艺术贵在创新,所以艺术教育不能固定不化,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李叔同的课堂跟其他老师的课堂截然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从开学第一课起,他便精心做好一切准备。他每次开课前都把课程教授和训练的内容以及课程进度公布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他一起制定进度计划,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进度计划。学生如果想在某方面特别发展,也可以加大训练强度,他便施以不同的教育。李叔同在艺术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对学生们影响很大。刘质平是他的得意门生,李叔同在教学中发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除了正常的音乐课外,李叔同每周单独指导他两次,介绍他跟随当时在杭州的美国人鲍乃德夫人学钢琴,后来又资助他留学日本。这一系列的帮助最终使刘质平成为了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艺术教育上的创新还体现在他不落前人窠臼、锐意进行课堂改革方面。早在1903年时,青年李叔同便显示了他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吾国吾民应有国际思想,加强与世界之交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以兴吾大中华。”后来他的这种锐意创新的精神鲜明地体现在了他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在他担任浙江第一师范的美术教师后,便力推以写生代替临摹的教学方法。他把写生分成室内写生和室外写生。在室内写生中,他大胆使用了人体模特来进行训练和教学;在室外写生中,他带领学生们到西湖等风景区画风景。为了开阔视野,李叔同还开设了艺术设计、水彩、木刻等课程。在他教授的音乐课上同样有不少令人称道的创新。他率先采用五线谱进行教学,他的音乐课形式丰富,深得学生喜爱,器乐课有钢琴、风琴;声乐课有齐唱、合唱,歌曲有英文和中文。李叔同开展了大量的课外创新教育活动。1913年,中国最早的校刊《白阳》杂志由他创办。在杂志的发刊词中,他写道:“技进于道,文以立言,悟灵感物,含思倾妍。”表明了他创办杂志的初衷。杂志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学、学堂乐歌创作、音乐知识、美术知识等。杂志还刊登了李叔同自己创作的《春游》三部合唱曲。李叔同在执教之前,就已经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把西方的作曲方法引进中国。《春游》更是我国合唱音乐的首创,淳朴的音乐、淡雅的歌词、工整的旋律与和声使这首曲子成为经久不衰的典范,被广泛传唱。作为一名教师,李叔同可谓尽职尽责。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知识与技巧,他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他自编的《西洋美术史》讲义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的《西方美术史》著作。他为学生们开设的木刻版画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他成为中国木刻版画的先行者和最早的实践者。他的学生丰子恺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对木刻版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现代木刻版画大师。李叔同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成立了洋画研究会,介绍西方美术史,赏析西方名作,教授水彩画、油画等。他还成立了金石书画研究组织——乐石社,并担任第一任社长,向青年学生们普及书法知识,展览金石书画名作等。李叔同的执教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但在这七年中,他对艺术教育领域所做的创新却极为繁多,对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有着重大贡献。
作者:张璐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篇8
在贷款中介发展的区区几年时间里,不少贷款中介倒下去,又有一批贷款中介冒出来。不需要显眼的办公地点,不需要张扬的宣传,“低调”的贷款中介凭借小广告就可以迎来广阔的市场,也足以验证贷款中介顽强的市场生命力。
贷款中介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实并不难以洞察,然而它们之所以“生生不息”,既反映出有关机构监管的缺失,又从侧面体现了银行现有贷款业务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凸现监管缺失
事实上,贷款中介的一些违规行为在前几年就已经暴露出来,有关的监管部门也曾经发出过警示,指出贷款中介的部分行为涉嫌违法。银监会所颁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也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于介入房地产贷款中介机构的选择,应着重于其企业资质、业内声誉和业务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考核,择优选用,并签订责任条款,对于因中介机构的原因造成的银行业务损失应有明确的赔偿措施。
然而这一行为并没有就此被遏止,很多贷款中介改头换面,以“投资公司”、“金融咨询公司”的名义卷土重来。贷款中介由于只作为普通工商企业注册,所以不需办理金融许可证就可以开办。有的贷款中介甚至不报批真正的营业范围,连营业执照都不具备,仅凭着一处办公场所、几部电话就开始招揽生意。在经营活动中,贷款中介的很多操作手法不乏“灰色”或是“黑色”。他们利用违规、违法的手段――如修改资信记录、伪造合同、骗取贷款等来为自己谋求利益。可遗憾的是,无论是工商部门还是金融机构都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这在无形之中,为违规贷款中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许多贷款人找到贷款中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贷款中介可以满足他们的非合理贷款需求,这无疑大大加剧了贷款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暴露银行不足
当然,并非所有的贷款中介都应当“一棒打死”,从一些贷款中介的运作和市场需求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银行现有贷款业务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采访中,曾有一位贷款中介的工作人员反问记者:“什么可以贷,什么不可以贷,有多少人可以搞清楚?就算银行有相同的业务,你知道是在哪家支行的哪个部门办理吗?”贷款中介赖以立足的根本就在于信息不对称。如果贷款中介通过这种信息上的优势,为贷款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取中介费用,照理说也无懈可击。然而这个信息不对称,是如何造成的,倒是很值得人们去深思。
篇9
通讯作者:黄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 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 辩证; 治疗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慢。中医认为其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1]。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诊所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0年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 100例,均有口干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55.8岁,病程1~22年,平均10.6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1~18年,平均9.2年。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气短乏力、倦怠劳累、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组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对照组11例伴有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同时要求戒酒戒烟。
1.2.2 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 mg,分2~3次口服。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病例,可补偿外源性胰岛素,同时并用胰岛素增敏剂;有并发症者按相应并发症治疗。血压高加服硝苯地平或缬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其分型为:(1)阴虚燥热型。方药:知母、黄柏、生地、丹皮、山萸肉、枸杞、天花粉各12 g,泽泻9 g,茯苓、玄参、麦冬各15 g,山药30 g。(2)气阴两虚型。方药:党参、太子参、苍术、山萸肉各12 g,麦冬、沙参、茯苓、玄参各15 g,五味子10 g,黄芪、山药、葛根各30 g。(2)血瘀型。方药:红花、生地、当归各12 g,川芎、丹皮、桃仁各10 g,山萸肉、赤芍、川牛膝各15 g,丹参、益母草各30 g。(4)肝郁型。方药:柴胡、陈皮、香附、川芎各9 g,丹皮、枳壳、栀子、当归各12 g,白芍、茯苓、白术各15 g。(5)痰湿阻滞型。方药:法半夏、甘草、远志各6 g,茯苓 15 g,陈皮 10 g,天麻12 g,苍术12 g,白术30 g,厚朴12 g,薏苡仁30 g,石菖蒲30 g。偏热者加川连、瓜蒌;偏寒者加砂仁、藿香等。所有方剂均加水煎服,1次/d。以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
1.3 检测指标 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及餐2 h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内,或较治疗前下降50%,血脂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或者改善3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空腹血糖6.1~6.9 mmol/L,血脂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1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纯西医组显效22例(45.8%)有效18例(37.5%)总有效率8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显效34例(65.3%),有效16例((30.8%),总有效率96.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10.32,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比较 对照组显效20例(41.7%)有效16例(33.3%)总有效率达75.0%,治疗组总显效30例(57.7%),有效19 例(36.5%),总有效率9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13.62,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缓解比较 n(%)
3 讨论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3]。
3.1 素体阴虚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1)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2)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3)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 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4)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2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1)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2)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3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症。
3.4 外感六,毒邪侵害外感六,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现通行的糖尿病规范疗法由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五部分组成。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方法。西药降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但是异常升高的血糖虽得到控制,但还是有口干舌燥、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等症状。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理论分析病情的类型,确定是属于“燥热伤阴”或“气阴两虚”等证型,经过全身综合调治后,症状明显改善。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融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从临床效果上可以看出,它既高于单纯的中医治疗又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如许多胰岛功能衰竭的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出现了体重的增加,增加了心肺的负担,极大的降低生存质量[4]。这一大难题是使用西药无法回避的。但单一中医治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其中表现在降糖力度弱,往往不能使患者血糖有效达标。
根据西医的指标和中医的四诊合参,舌相,脉相以及临床症状,制定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开出有针对性的中医处方,促进已经衰老的细胞功能代谢的恢复,建立有序有效的能量代谢,最大限度的减轻降糖药物带来体重增加的副作用。控制西医难以控制的并发症[5]。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严格控制各项理化指标,还是改善临床症状,都具有良好的互补性。(1)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和西药一起合用,能减少西药的用量,而减轻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2)避免口服降糖药失效: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难题之一。在磺脲类降糖药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给予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辨证治疗,能有效增强磺脲类药物疗效。(3)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疗法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黄芪、丹参、生地、知母、决明子、黄连等组成复方制剂经临床证实,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效果[6]。
总之,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配合中药治疗,辩证实施,统一调节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状况。提高了糖尿病的诊治效果,对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一定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刘淑清,王振友.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95-9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3] 郭跃,崔梅梅.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 86例.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2010,18(7):48-49.
[4] 王永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9(6): 342.
[5] 原爱琴.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76例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41-142.
篇10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2]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4]杜甫所写的十二首马诗中。有7首为七言古体,这七首古体诗中有6首是歌行体诗歌。如《高都护骢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各有十六句,《骢马行》24句,《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达34句之多。杜甫为何要用歌行体来写马呢?歌行体可长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对马进行细致的描绘,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议论。以《高都护骢马行》[5]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被囚于长安,后冒险投奔唐肃宗,肃宗见其忠诚,授予左拾遗。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从权势,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忠言善谏,不被采纳,后被贬到地方任微职。他一等再等,始终没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对肃宗的失望,他最后辞去官职,举家搬到边地秦州。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
二、李贺对“马”意象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从《诗经》开始,“马”的意象就成为中国古诗人抒写的对象,并且赋予了马一种精神品格,如《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③写出了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扬斗志,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则又以“马”的意象来寄寓诗人的壮志,以至到唐代,“马”的意象频繁出现,进而形成了一种写作有关“马”诗的传统,虽然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曾经出现有关“瘦马”意象,但却不如李贺笔下的“瘦马”刻画的传神、意境构设的独特。
三、李贺诗中“马”意象的影响与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写“马”的意象的诗人。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就是写作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语言、或在意象上受过他的影响。南宋、金元的诗人也有模仿他的诗歌的。”[6]在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出现最多的是“马”的意象。
马意象是李贺怀着一种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该意象背后的独特内蕴;李贺以“瘦马”自比,寄寓忧愤之情,与“肥马”相比,深怀嘲讽之意,以“走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已成为一种人格的显现。不仅李贺,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品格,或积极向上或平庸无能或悲惨凄凉。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诗人的所咏之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写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并彰显了其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王充闾.李贺咏马. [M]中华诗词,2007:57.
[2] 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 [J ]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3] 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 上一篇:对心理学的了解
- 下一篇: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