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学的重要性

篇1

1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

[1],医学的两重性决定了医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领域重中之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2]。近几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仍有不足。有学者对全国81家医药院校(包括独立建制的医药院校、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军队医学院校、医学类高职高专)进行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医药院校的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发展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充足,课程建设不规整[3]。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有7门,分别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史学和医学社会学。但很多院校将这7门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以致很多医学生并未受到这些人文医学的教育,也减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王美霞等人比较了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发现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时达20%~25%,而我国学生课时只占7%[2],说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策略实施不到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不夯实,医学生的不重视导致了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不断上升的今日,作为人类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认真学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从生命角度出发,掌握患者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信托关系,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权利,最终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所以在医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人文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熟知,在儿科学这个特殊的学科,人文教育更加重要。儿童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急且变化快,多位家长陪护一位患儿,就诊时常要求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最快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如今这样儿科医生严重缺乏而儿科患者逐渐增长的情势下,需要接诊医生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强大的心理,在吵杂的诊疗室内既要认真诊治患儿病情又要以温和态度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家属担心患儿病情,或对医生诊疗技术的不信任容易产生过激情绪,甚至出现打骂医生现象,这种情况在儿科急诊室极为常见。因此,只有经过医学人文教育洗礼后才能胜任儿科医师一职。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结合实例,针对性培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应具有犀利的观察能力,在医患矛盾发生前遏止,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我校遵从国家推进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了多名五年制临床医学系“卓越医师”,这些学生在儿科实习阶段表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他们能以患儿为中心,言语亲切,态度温和,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得到了患儿信任与之交友,不但取得患儿的积极配合治疗,更赢得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赞扬。卓越医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职业的荣誉感及责任心会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表现和人格特征的形成[4]。培养卓越的人才是国家教育的根本,追求卓越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人文医学教育进入人们视线已非一两日,人们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如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上都有所提高,甚至部分院校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教育之路仍有许多改善和提高之处。总之,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儿科医师。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不愧于白衣天使的称谓。

作者:刘红 南虎松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永梅,姚淞元,何今成,等.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J].海南医学,2015,26(4):595.

[2]王美霞,殷胤.从医患关系看传染病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65.

篇2

所谓“二次备课”,可以是课后反思后的再备课,是对第一次上课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也就是与之前的备课相比,把经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具有总结性、反馈性的备课。也可以理解为:它指的不单单是第二次备课,是指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改进,完善提高的过程。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1.养成研究历史、追踪历史发展动态的专业习惯

《历史教学》总编任世江先生曾说:中学历史教学“不敢取学术之公论,仍坚持旧说。” “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即使自己常教的内容,研究方面有何变化也不问不理,史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历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作为知识继续向青少年灌输。”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不能仅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还要关心历史学术的发展,追踪历史发展动态。这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2.养成反思分析的习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课后反思分析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而二次备课就是糅合了反思和备课。这就进一步说明二次备课的重要性了。例如在讲授了《美国国父华盛顿》这一课之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 (1)在导入课堂时引用华盛顿昔日的部下亨利・李对华盛顿的评价:“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是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并提问学生华盛顿在当时美国人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预设时认为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思考。但是毕竟华盛顿离我们比较遥远,学生对他了解的不多,让学生感悟华盛顿作为“第一人”好像有点空中楼阁,结果学生反映并不强烈。(2)课堂预设的意图太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对课堂的自然生成重视不够甚至扼杀;(3)某些教学片段形式单一,比如让学生概述华盛顿“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主要事迹,基本是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图片,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得出,其实答案都在教材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容易使学生疲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进行了二次备课,让我在接下来的班级教学中重新调整这些不合理的或者一厢情愿预设方法和模式。这无疑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大多数是多班教学,都有在短时间里重复上课的经历。而且所教班级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层次也各有差异。课前备课处于教学预设阶段,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各班学生可能的反应做了周密的考虑,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学生的情绪变化、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程度,甚至是学生对课堂上教师出示的实物的反应等等。所以在进一步了解学情后的二次备课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使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生的“口味”,让优秀生“吃得饱”,差生“吃的了”。

有时候集体备课并不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不能被任教班级的学生所接受,有时候,是一些环节、细节不适合,有时候是整体的结构不适合。所以需要在二次备课后,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授课前要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这样的二次备课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利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相长

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评课交流是促进教学的重要环节。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我们在听课评课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学习别人的经验,理解别人的教学意图,发现别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自己的二次备课实质上是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结果。

篇3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奥尔夫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已经是十分普遍。而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由于初中生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对音乐课的主观认识不正确,造成了初中的音乐课偏向于"欣赏课",课堂上"沉默寡言,进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走进初中音乐课堂,让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下面本人具体谈谈做法。

1.兴趣引导,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我们选择的音乐教材最好是简单、易懂,而且最好带有游戏性。但是我们现在的音乐课本里面的歌曲内容老旧、无聊。所以,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变化上要慎重。教师应先熟悉教材,再分解教材,最后把教材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浓厚的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得到启发。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就会很活跃。再加上教师对孩子们引导做"音乐性的动作",他们必然会沉浸在游戏般的欢乐中。进而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青春舞曲》这首歌曲里面学习变化音时,学生们对于升号,降号仅限于了解字面的意思,实际在音乐中他们也分辨不出来。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课前把教室的合唱台放好,然后让学生分组站在中间的台阶上。同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聆听钢琴弹奏两个单音,并轻声跟着哼鸣。跟随着自己的哼鸣乐音的感觉,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起伏上下行台阶。最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积分比赛。孩子们就很有动力,争先恐后举手练习,整个课堂氛围就很欢快,把枯燥单调的乐理知识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解决了。

不过,奥尔夫音乐游戏不仅仅是单纯性的游戏,而是要求有真正的音乐目的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自觉地进行训练,老师们却是要目的明确的进行音乐性的引导,知道自己的知识目标是什么,要训练什么方面的技能,又要有趣味性,更要全面考虑孩子们的年龄、能力和情绪,进而合理的安排科学的教学环节。

2.降低难度,节奏模仿,感受音乐

律动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同样在《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教学中,我设计了用??X X X X X?蛘飧銮蟹纸谧嗬次?歌曲伴奏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切分节奏时比较不好掌握,嘴巴会念,但是一运用到歌曲里面就全乱了套。所以,我一开始,就把??X X X X X?蛘飧龀さ慕谧嗉蚧?为??X X X?颍?然后用嘴巴夸张地念一次这个简化后的切分节奏,提问学生:"你们听出来这三个音中,哪个音长,哪个音短?重音在什么地方?"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通过教师夸张的读法之后,都能回答前后两个音短,中间的音长而且重。这时候我就趁机介绍什么叫做切分节奏。这样的方法既简单又直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了解,更加加深了他们对这个节奏的印象和记忆。

接下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用肢体来模奏这个切分节奏。这时候学生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最后我采取了拍腿--拍手--拍腿这样的形式,由慢到快地引导学生跟着我打节奏。再进行几遍简化节奏以后,跟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再加入两个音符,同学们能不能跟得上呢?"学生们纷纷表示信心。这样就很好地消除了以往教师生硬地介绍乐理知识,学生死记硬背却不理解也不会运用的局面,大大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循环几遍下来,切分节奏这个难点就被消化掉了。奥尔夫音乐就是这样,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节奏开始,训练孩子的乐感。活动中孩子始终是以自己的身体在感受乐音的特点。

3.即兴创造,声势训练,注重合作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初中的学生比较不爱动,有时候起来表演也不如小学生那么活泼自然。根据这些特点,我选择一些需要动点脑筋的,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来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喜爱。这样课堂气氛就会相当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会一下子调动起来。

比如说在欣赏《森林狂想曲》中,我让学生聆听了乐曲之后,拿出几种学生们从来没有玩过的奥尔夫乐器,让学生们先自己摸索一下,这些乐器可以怎么发出声音,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声音。于是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用双响筒敲击时候发出的声音模仿鸡叫的,有用刮奏螺纹筒的方法模仿青蛙叫的,还有说用乐器的高、中、低三个音区分别模仿大象、狗还有猴子的。甚至有个学生还提出改变乐曲的拍号,把二拍子的乐曲改成三拍子来唱,说是模仿天鹅湖里天鹅游来游去优雅的模样。五花八门,十分丰富。然后再由学生小组组合,一部分唱唱乐曲的旋律,一部分用刚才自己想到的乐器的打击方式来为旋律增添色彩。使得整堂欣赏课流动起来。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没有对学生的创作有具体的要求,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他们去摸索,去做。有可能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是比较幼稚的,不完美的。但是对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整堂课中,大家都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都非常积极地投入思考,这个就是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篇4

【关键词】知识图谱;共引分析;儿科医学;CMSCI

1.引言

随着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方式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转向图形表达方式,知识地图从显示科学知识地理分布转向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科学知识图谱已悄然兴起。近几年来,科学知识图谱在我国的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中不断涌现,本文将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展开对儿科医学科研现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通过引文可视化研究,可以直观获知现阶段儿科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到底有哪些?主要的分支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哪些?各个分支领域研究主题和知识源流的演化进程是怎样的?各个研究领域的关键知识源流和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些?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展示科研机构知识单元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通过数据挖掘、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使人们得以清晰直观地了解其发展进程中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趋势。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有效地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为儿科医学的科研成果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研究立足于CMSCI数据库(中国医药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Citation Index),选用多元、分时、动态且综合集成多种分析方法的新一代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来对儿科医学系统地进行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2.我国儿科医学卫生学分年度知识源流

2.1 2004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4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7,1,7)、(7,1,7)和(7,1,7),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节点数12,连接数5,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1所示。

图2.1 2004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1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可以清晰的看出频次排名前面的文献分别由金汉珍胡亚美所著,表明其是儿科医学研究所借鉴的关键文献。根据图2.1可以看出,在2004年儿科医学整体被引用文献频次比较低而少,最多的是胡亚美和吴瑞萍《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可以看出此文在儿科领域重要性。其次是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所著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和《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对儿童哮喘的防治影响很大。

2.2 2005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5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4,1,6)、(4,1,6)和(4,1,6),得到节点数38,经pathfinder精简算法简化后得到的网络中连接数为连接数21,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2所示。

图2.2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胡亚美和吴瑞萍所著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所著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表明其是这两年儿科医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小儿肾小球疾病也是专家们研究的重点,也表明2005年儿科医学的学者们认为胡亚美和吴瑞萍很重要。根据以上图表,发现排名前十的有四本著作是关于实用儿科学的,说明实用儿科学是儿科医学中重要的医学知识,同样也是重要的知识源流。其次小儿肾病,小儿外科学,小二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源流。综合图2.2,可以得到2005年被引频次较高且中心中介度大雨0.1的核心关键引文有胡亚美和吴瑞萍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医学》,王亚娟的《北京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图2.2 2005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2.3 2006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6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4,1,6)、(4,1,6)和(4,1,6),得到节点数74,连接数55,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2.3所示。

图2.3 2006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3共有15个关键节点,可以清晰的看见中介中心度排名考前的分别是李万镇的《加强对川崎病诊治的研究》,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杨锡强的《儿科学》,左启华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表明这些文章是2006年儿科医学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献。分析图3.3,可以看到2006年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医学》依然具有最高的引用频次,表面其依然是最重要的知识源流,但是还可以看到张清友有三篇文章的引用频次非常高分别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研究》,《儿童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他已经在儿科医学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参考国外文献,表明我国的儿科医学研究正在与世界接轨。

2.4 2007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7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7,1,10)、(7,1,10)和(7,1,10),得到节点数116,连接数109,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4所示。

图2.4中圆环的大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其中频次前三的被引文献分别是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金汉珍的《实用新生儿学》,表明他们是2007年重要的知识源流。分析图2.4,可以看出期刊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被引用的频次非常高,表明其已经成为儿科医学的核心知识源流。而国外文献已经占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频次。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比起前两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了中国儿童肥胖的问题,从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被引用的频次可以看出。

图2.4 2007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2.5 2008年儿科医学知识源流

2008年儿科医学研究的来源文献和有效引文有很多篇,节点类型选取Cited Reference,阈值设为(2,1,10)、(2,1,10)和(2,1,10),得到节点数92,连接数87,自动聚类后结果图谱如图2.5所示。

图2.5 2008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2.5中,金汉珍的《实用新生儿学》的中心中介度是最高的,可见其是该网络图谱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文献。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依然具有最高的引用频次。通过图3.5,可以看出,2008年总体引用论文的频次和中心中介度都是不高的,相比于前两年是有下降的。但是《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依然是核心知识源流,其次2008年儿科医学研究领域依然延伸前两年的,并无较大的延伸。

3.2004-2008年儿科医学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绘制2004-2008年整体的文献共被引图谱,来揭示这5年来儿科医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节点类型Cited Reference,阈值(4,2,7)、(4,2,7)和(4,2,7),得到节点数190,连接数134,经过软件处理后,知识图谱如图2.5所示。

图3.1 2004-2008年文献共被引图谱

图中根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控制节点标签的显示,节点大小与所代表文献的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颜色代表年份信息,每个节点由里到外圆环的厚度表示对应年份的被引次数,节点间连线的颜色表示这两篇文献共被引的年代信息。我列出图4.1中被引频次大于15(包含15)的文献共26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

表4.1 2004-2008年间科研成果中热点被引文献

表4.1中26篇引文可以看作2004-2008年的重要知识源流,不难看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献大部分是图书,表明这些著作的出版对这5年来儿科医学的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胡亚美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被引频次位居第一,可见是儿科医学研究经典的关键文献。表4.1中突变率大的引文按发表时间排列依次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00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2005)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2004),这3篇文章的发表迅速得到了儿科医学学者的引用,很好的印证了儿科医学各年度的研究热点内容转变。

通过对表4.1中28篇引文的时间分析,可以得出,儿科医学对胡亚美2002年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和金汉珍2003年的《实用新生儿学》的引用频次最高,可见这两部著作给儿科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分别在中医诊断及中药研究中较多被学者引用。通过对图4.1和表4.1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科医学研究的知识源流的结构组成,对而儿科学卫生学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地补充。

4.小结

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一种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以CMSCI数据库中2004-2008年儿科医学在核心期刊中的有效发文及引文数据为样本,利用新一代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来绘制儿科医学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文献共被引图谱利用表格和图谱直观详细地揭示了分年度的知识源流,继而对整个时间段(2004-2008年)进行了综合的知识图谱分析,将儿科医学这5年的知识源流演进、主题演化、作者合作情况及学术整体结构用可视化图谱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篇5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

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

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

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

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

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1).

篇7

1.“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陶行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而提倡社会即学校。主张把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延伸到社会上,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视野。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能拘泥于幼儿园的固有环境和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应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多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教育,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学做合一”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标不是教人学,而是要教会人学做事,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在“教”与“做”上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实现动手、动脑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策略

1.将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弱,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或强制幼儿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不利于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热情。将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到所学科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提高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热情。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开发和利用幼儿身边的科学事物、科学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幼儿发现周围生活中科技力量的神奇,体验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无疑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教育素材。

2.将科学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

幼儿的知识理解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要敏锐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

3.让学生边学边做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45-0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文科背景”,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望而却步”,教师们对组织科学活动的热情远低于语言和艺术等其他领域,久而久之,科学活动成为幼儿教育的短板,也成为幼儿教师发展的瓶颈。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幼儿科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一、当今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从浮力、弹性到光学、电学,从蜗牛、树叶到器官、指纹,包罗万象。这对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关注更广泛的物质世界,无疑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也给予幼儿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使得幼儿教师基本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缺乏问题日益暴露。由于对学科知识理解肤浅,从总体计划上来讲,教师不善于选择水和空气、能量和变化、人体和感觉等最适合幼儿的主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探索;从具体课程设计上来讲,教师不能很好地就某一科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班,或针对不同需要层次的幼儿设计出多元的、渐进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活动,并及时准确地解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运用现代技术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教师现代技术的学习,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学习活动。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制作小型的科学现象flash,制作科学现象的白板课件等,并通过网上搜索有关的科学知识,开阔教师的科学视野,提升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用新的理论去武装自己,去开展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三、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制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知识的培训计划。结合幼儿园实际和老师们的要求,制定有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例如:中班“沉与浮”的沙龙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开展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们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在研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此外,进行“让科学活动生活化”、“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等类似专题讨论;通过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开展科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参加园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

四、利用家园合作,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及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可见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两大重要教育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这一教育资源,寻求幼儿家长中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技术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桥梁,以获得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科学活动准备前夕,科学专业家长可向教师提供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以扩展教师的专业科学知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中,语言更加严谨,知识面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利用科学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科技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知识植根于情境之中,个体必须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知识。目前许多幼儿园意识到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但还不善于利用环境,在环境创设中存在“一劳永逸”的现象,重金建造的科技宫、购买的大型科普设备利用率不高,墙饰内容、活动区材料长时间不更换等。环境应当反映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还要与孩子生活的真实世界相结合,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要让幼儿与环境材料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必须进一步把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篇9

关键词: 发散思维培养儿科教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去认识、记忆既定的唯一答案,教师也以此评定学生成绩,片面注重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忽视了求异性、发散性等创造思维的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级形式。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陈佳洱教授曾经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各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医学院校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当前被忽视或者说较为薄弱的环节――发散思维。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等特点。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如何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实践中高质量地开展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呢?通过实践摸索,我对此有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不少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都谈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学生感知力敏锐、思维迅捷、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那么,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其实,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语言。训练启动前,教师要预先精心设计好开场白,语言力求简练、独特、生动、幽默,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介绍《儿科学》的绪论时,我首先向学生强调儿科学在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及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同时让学生思考:“学好儿科学对自己还有什么好处?”稍稍停顿后说:“今后自己的小孩是否健康可以不求人。”对此学生甚感新奇,高涨的热情为随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动力和情绪准备,从而帮助他们形成了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此外,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高超教学技巧和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存储,但平时的训练和开发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每一个环节上重视想象力的训练。如我在介绍完消化系统疾病时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目:“如在一小孩的下腹部触及包块,临床可考虑什么?”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症、卵巢囊肿、阑尾脓肿、腹壁疝、结核性腹膜炎包裹性腹腔积液、腹壁脂肪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直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膀脱肿瘤,等等。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此包块考虑大便。其他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而我却说,这位同学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能在下腹部一旦触及包块就考虑是什么病,下腹部触及到的包块,就有可能是充盈的膀胱或者滞留于肠道的大便。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人体内出现包块的病态与常态联系在一起了。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老师要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在儿科学临床课程教学中,我将教学内容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课前预习,前次课内容上完后留几分钟时间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即提出2―3个思考性的问题将下次课讲授的内容,如疾病的概述、流行情况、发病率、临床重要性等教给学生。第二步:教学内容讲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以启发式的方法或自问自答等方式组织教学;讲授中重点精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及回答前次课布置的思考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的目的,同时使学生适应临床课教学的规律和思路。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重点难点突出,内容精简,语言简单明了、生动、流畅、抑扬顿挫等。第三步:病例分析提出,在每个系统或章节讲授完后安排一次课进行,教师根据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及要求精选2―3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病例,通过多媒体逐步展示给学生,如对小儿佝偻病的病例讨论、分析,首先向学生展示该患儿的病史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下列问题:1.患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2.引起这些症状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并解释其产生的机制。3.为确立假设还需要什么资料?然后展示体格检查资料,继续讨论下列问题:根据以上体检资料,你能确诊本病例吗?诊断是什么?如果还不能,你还需要哪些实验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支持你的最后诊断?最后展示实验、辅助检查资料,继续讨论:1.目前对该患儿能做出最后诊断吗?主要依据是什么?2.本病应该和哪些疾病作出鉴别诊断?3.提出对病人的治疗原则。4.讨论预防原则和方法等,创立诸多的问题情境。由于病例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涉及讲授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很多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答案纷纷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找答案,反复地钻研教学内容,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对疾病的理解和记忆也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发散思维的原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要求。21世纪是医学生命科学的新纪元,迫切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跨世纪人才,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教育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因此要把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要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林崇德,辛淘.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郭立.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第2卷).学苑出版社,1998,8.

篇10

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孩子们对于他们看到的自然世界已经构造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孩子们对于自然界的解释和想法通常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一些文献中,孩子们的这些不同的概念叫做“前概念”、“迷思概念”、“错误概念”等。有大量的文献事实表明,孩子们是带着大量的先前概念走入正规教育的课堂的,这些概念会影响到孩子们后来的进一步学习,而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便经过老师的讲授,这些概念仍然会存在。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概念转变理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儿童可通过对原有概念的转变和重建来获得正确的概念。在针对儿童概念转变的策略上,很多研究者做了探索。对于幼儿园的教师们,应该了解概念转变导向教学的用法以及它的重要性,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重在发掘学生的前概念,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关注幼儿前概念,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2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年龄差异

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实物概念。从幼儿期的发展趋势看,下定义的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不会说或不会解词的人数在四岁前所占的比例较大,4~5岁以后有所缩小,5岁以后显著降低,而达到初步概念的人数,则在5岁以后显著增加。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获得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授科学概念方面,教师要了解幼儿科学概念发展的普遍情况,分析其概念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各水平的特点,重视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科学教育的总要求,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同时,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3重视幼儿课堂上科学活动的运用

幼儿掌握科学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建构过程,它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智慧的引导。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主题的方式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更符合年幼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范围、幼儿的基本经验,选择、生成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幼儿教育要把幼儿探索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中。科学活动的主题多以游戏方案的形式进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的活动热情。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精心地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目的。

4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

内隐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人类有两种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环境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与外显学习相对,内隐学习是指人们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某种规则,习得知识和技能。内隐学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儿童没有刻意地去学习规则,也没有意识到学习材料里隐含的规则,却在无意识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有研究者比较了两种教学方法对幼儿获得科学概念和科学解决技能的影响,这两种教学方法分别是反应性教学(RT)和反应性与显性教学的结合(RT+EI)。实验结果发现,两种教学方法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概念,而且反应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结合组的儿童学习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词汇。这些发现表明,当显性教学和反应性教学结合一起运用时,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问题解决技巧。也就是说,在教授新概念和词汇过程中,隐性和显性教学策略的结合比隐性教学策略更有效。

5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