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造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疆科神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传统的农业机械制造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技术挑战,创新已经成为现今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促进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对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兵团与内地该技术进行了比较,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化;现状;发展
1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工业智能技术的衍伸,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技术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一系列职能程序,并能将这些职能中的程序与智能机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各种分系统,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替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中人的智能信息进行采集、记忆、计数、互动、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1],很多专业性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在农业制造领域,还在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专门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乃至维护维修的整个技术过程,并将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含了生产对象、生产资料、能源、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信息等内容。其中,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与能源属于硬件范畴,生产和质量信息则是软件范畴,而人力资源则是两者都属于。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之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
2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及其与内地的差距
2.1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在农业制造业方面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像北疆的科神数控设备已占企业机加工设备的30%以上,且已经引进了CNC加工中心,企业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公司已经启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和服务。南疆的天诚对企业设备也进行了较大投资,且已经在某些焊接生产线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这些进步与内地专业化农业及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兵团与内地在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上的差距
2.2.1管理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都较为重视,并对生产模式加以完善,力求达到准时、快速、高效的生产制造。比如采用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计划排产、过程纠偏、质量控制、资源优化、数据采集、电子看板、ERP集成等模块。系统依据ERP或手工输入的生产任务,通过精细排产,得到可执行的工序级生产排程,并通过对生产执行过程的详细进度、用料、用时及质量等信息实时跟踪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智能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生产全过程。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水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陈旧的经验管理阶段,是兵团农业机械的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2.2.2技术设计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厂家对设计方面要求严格,且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开始脱离图纸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使用尚比较局限,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推动力不足。
2.2.3制造工艺
内地农业机械专业厂家比较广泛的使用数控加工,许多新型的加工方法,例如:激光切割、高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技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兵团农机制造企业基本没有应用,有的甚至还在企业议程之中,使得兵团农机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3发展建议
3.1系统优化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较高。在采用高速控制系统的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使得机床的速度、精度及效率大大提高。而柔性化不仅仅指机械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设计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制作流程的要求不同自动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得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1]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中要做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科学计算的可视化与多媒体的结合和应用。用户界面是系统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桥梁与窗口,由于使用人员的要求不同和专业性差异,给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后,使用者在使用时较为方便。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使可视信息直接使用,比如说图像、动画演示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环境结合起来,使智能化领域又进一步得到拓宽。而计算机、声像以及通信技术完整的结合便形成了多媒体技术,它使计算机拥有了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多媒体在智能化数控领域中可综合化、智能化地处理信息,在现场监控系统中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3.3体系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较为重要。首先,企业数控机床占用比例应不低于50%,使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效率达到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集成企业CPU资源系统来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采用高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RD、CPR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并应用LED平板显示器平台,以实现超大尺寸的显示传导和发散信息。采用增强集成电路的密度来改进性能,使组件的尺寸减小,可靠性提高。其次,硬件的模块化使数控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更加简单和方便。如显示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存储器等最基本的模块,都可成为独立的载体,在通过不同方法的组装、搭配以及减持和增加以便构成档次和功能不一的数控系统。最后,通过系统中心枢纽对机床进行网络化,通过机床联网的手段,可以在任意一台机床上进行多台操作,使不同机床的画面在同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出现,实现对机床的远程控制或者是无人化操作。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使产品制作过程灵活多变,以适应当前农机市场多品种、多批次的市场需求。
4小结
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推进将会给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带来巨大活力,可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较为有效地促进兵团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BIM技术;实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住宅建筑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其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向舒适、高层、智能、环保、美观等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建筑施工的工程内容、技术要求和资料信息越来越繁杂[1]。而BIM技术正是基于这一行业现状发展起来的,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当中,不仅极大的减轻了设计人员的任务量,也有效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文章就BIM技术以及其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BIM技术的概述
1、BIM技术的定义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建筑与计算机博士查克・伊斯曼所提出的[2],其涵义主要指的是将各种建筑几何模型的功能、信息、性能等进行综合、统一的整合建模,且包括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使用等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的一种建筑模型。如:建筑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进度、运作建造、管理维护等等[3]。
2、BIM技术的实施原理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原理即是利用CAD 技术,将建筑工程的各阶段、各环节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描述,并将其全部存储于同一个电子模型当中进行统一的计算、统筹和调阅[4]。
3、BIM技术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建造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有效的整合工程项目在研究决策阶段、图纸设计阶段、施工验收阶段、使用维护阶段以及销毁阶段的各类资料信息,并进行统一、科学、有效的运算、规划和设计,使工程的各个阶段情况均能在3D模型中得到准确、完整、切实的体现,加强了对繁杂信息的运作处理,明确了各环节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建筑工程统筹协调的效果和设计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工程设计建造的效率和水平[5]。
二、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住宅建筑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在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缺乏系统、规范的设计标准体系;3)设计规划技术体系的高、新科技性严重缺乏;4)绿色节能住宅的设计意识严重不足;5)相关设计新技术、新科技的交流推广平台严重不足;6)城市中能源结构的分布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7)缺乏严密、有效的行政监管机制。
2、BIM技术的应用实施
目前,在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对BIM技术的应用实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具体包括有:
1)建筑空间规划方面的应用实施
一般来讲,住宅建筑的空间特征主要包括三点,即交通流线、住宅造型以及周围景观。因而,在应用BIM技术进行空间设计规划时,要运用3D可视度分析法以及地形分析法对住宅建筑的交通流线、外观造型以及周围景观进行科学、综合、统一的设计。设计人员要实现勘察好施工现场的详细地形,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土层结构、起伏变化、承重情况以及与住宅间的体量关系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规划和确定住宅外部的环境规划,从而为住宅建筑的整体3D信息模型的构建奠定科学、良好、正确的基础。简单来说,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空间规划步骤和内容为:地形分析和3D可视化分析(室内视野分析、规划可视度分析、道路可视度分析等)。
2)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实施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住宅建筑也增加了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利用BIM 技术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必须要着重突出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加强节能技术的设计应用。通常情况下,住宅建筑BIM模型的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①单体节能,即在整个建筑中大量的运用现代节能科技,将建筑物室内室外的各方面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并按照特定程序进行模拟设置,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循环、综合的智能节能体系,包括充分利用太阳能、墙体储能、被动式致凉、喷淋屋面、绿化降温等等;②总平面节能,即利用相关分析软件对住宅建筑的实际外部环境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建筑平面设计的调整,以达到节能效果。如:规避风影区、开敞南空间、植土降温、规避恶性风流、充分利用树木屏障效应等;③基地规划设计节能,即在BIM模型中导入相应的环境分析软件(如GBS软件等),通过对住宅周围的阳光、风向、气温、树木等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定位,模拟和设计出最佳的节能、低耗方案。
3)建筑模型构件制作方面的应用实施
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模型构件是保证其构建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设计人员在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时,要对各类建筑模型构件进行正确、精准、标准的数字化转变,实现从传统三维建模到信息建模的优化发展。目前,BIM技术对建筑模型构件制作的设计主要采用参数化模型技术,即将住宅建筑的体系结构按照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划分为不同的模型图元(视图图元、模型图元、注释符号图元),而后分别对各类图元进行全面、详细、正确的参数设置(包括结构参数、材质参数、标高参数、施工参数等等),并结构住宅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及时的参数修正,从而有效构建起建筑工程的给类整体图形信息(如住宅三维视图、楼顶平视图、楼层剖面图等),并明确各种非图形信息(如荷载标注、尺寸标注、符号、文字标注等),使住宅建筑的构造设计更加趋于立体化、直观化和真实化,进而更加保障和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设计的切实性和质量性。
结语:
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建筑建模方法,在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的利用BIM技术进行建模,充分发挥BIM模型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优势,简化和优化设计内容,不断提高工程设计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建筑节能设计,从而使住宅设计更加的直观、真实,有效推动和促进BIM技术在住宅建筑领域上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良丽,方婉蓉,吴子昊等.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1)
[2] 宋翔宇.论BIM技术在未来建筑设计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
[3] 姬丽苗,管瑜,韩进宇等.基于BIM技术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初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01)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设计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绿色建筑是重视人、自然、建筑三者互动关系的产物,需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把握好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下面就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思考。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其耗能大大降低。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
3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1 节能能源资源: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就地取材,生产节约型材料。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在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就地选材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3.2 以合理的设计达到建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节约
在建造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结构工程师可以根据经验和计算使钢筋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下尽量减少钢筋的用量,在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
3.3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3.1 太阳能的利用:设计太阳能住宅。光热转换是人类直接采集太阳光能量的方法。转换装置,基本上分为平板式集热器和聚光式集热器两类。因此可以利用阳光直接射在黑色粗糙表面上变热设计出太阳能住宅,另外还可以利用反射镜或透镜聚光产生热原理,在屋顶上装上薄铁皮制成的集热板上,当集热板被晒热,光变成了热。当空气从集热板下面流过,就可以把热量带走。需要时可通过风道,送到房间里取暖。 太阳能住宅的另一优点是光电转换。就是通过光电器材,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最通常的光电器材是硅电池。其原理是硅晶材料在光的照射下释放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都能用这种硅太阳能电池。
3.3.2 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通过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后,用于发电、提水、致冷和致热等
(1)风力发电
利用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2)风力致热
风力致热的主要原理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
3.3.3 建筑材料
环保型材料主要有:a.基本无毒无害型。指天然的,本身没有或极少有毒有害的物质、未经污染只进行了简单加工的装饰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b.低毒、低排放型。指经过加工、合成等技术手段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积聚和缓慢释放、因其毒性轻微、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
4 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雨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5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5.1 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人们越来越注重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的质量,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5.2 研制生产绿色建材
开发出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复合地板、涂料、地毯、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等装饰建材。
6 结论
绿色建筑是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工作中如何解决好建筑的朝向、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因素能使得建筑更趋于理性。我们要努力维护好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更完美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黄宁.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及比较.建筑学报。
[2]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报.。
[3]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 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篇4
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点
安全舒适性是指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是指采用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建造智能化大楼,将建筑的“智能”和“绿色”融为一体。
3、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
随着全社会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目光。虽然从前文叙述中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显而易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效益,但这毕竟是针对长远效益来说的。而实际上绿色建筑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回收成本,这些缺点降低了很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建筑识别技术尚不完善,致使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存在误解,以为绿色建筑就是先进的、智能的、高成本的建筑,如此盲目的追求“高、精、尖”的建筑,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大,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解决建筑耗能高的缺点,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做好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绿色能源的利用,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广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而且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绿色建筑能源的最佳选择。若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还能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绿色建材的选用,传统建材工业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消费大量资源能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一现象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的,所以建筑的“绿色”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选用的建筑材料决定的。绿色建筑对建材行业的要求就是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加工的绿色化进程,即所谓的“绿色建材”。应选择高效经济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用钢结构,高强预应力混凝土体系,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材料,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尽量采用可循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如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便是一项性能优良的备选材料。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除此之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合理、完善的室内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按照使用用途分别设置水表,并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合理设计热水和开水供应系统;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园林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等。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生活水平;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问题;措施
1、前言
人民的生活与住宅小区的建设存在很紧密的关系,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并影响国家、社会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如果没有规划好小区建设,对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住宅小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和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区建设也更加趋向于商品化,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利益,并考虑小区周围的环境,以及小区建设是否具有生活舒适的要求。本文将对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2、良好住宅小区建设的相关要求
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以人为本、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既要满足人们居住、出行、上下班、购物、安全、舒适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审美和陶冶性情的需要。在整个过程总要保证三个可持续发展,第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更要满足未来环境、生态和节能发展的需要;第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为所有居民提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交流文化及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第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具有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及信息化的经济结构和保值、增值的经济能力。良好的住宅小区规划图,应很好的体现小区的绿化程度,与建筑物的完美融合,并达到人们舒适生活的要求。
3、住宅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较为人性化的考虑
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居住条件,规划者会想方设法对住宅小区进行良好的规划,充分考虑各种物质空间的布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忽视了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忽视了公共交往的空间建设。而且住户只能接受已经设计好的居住环境与设施,没能做到让公民共同参与的程度。因此只是考虑物质环境内容,而忽视居民的交往空间,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做法。
3.2、绿化用地的数量不达标
根据国家或是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存在许多新建居住区没有达到绿化面积的要求,许多开发商只是单纯的追求利益,片面地增加住宅用地,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居民公共绿化活动的面积,使得小区的整体居住环境较不理想。
3.3、没有充分理解住宅小区新概念的设计
存在部分开发商,对绿色生态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小区的绿化与美化就是绿色生态,对小区的环保、舒适、效率、健康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绿色生态的设计要求,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大环境、能源、生态、美化、绿化等问题。
3.4、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
许多开发商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时,在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少的考虑,只是单纯的追求自身的开发利益,许多居住区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设施,比如城市边缘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应的教育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居住小区逐渐与城市脱离,出现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甚至会提高犯罪率。没有充分保障住宅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连接,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现很大的问题,并且对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很大的影响。
3.5、没有将人与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统一
许多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没有达到景观设计内外生态统一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并且对周边环境,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使得人、自然与建筑物没有做到和谐统一。
4、在进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4.1、重视住宅小区环境质量的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环境进行良好的规划,只有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居民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住宅小区的建设,要进行分阶段设计。能够在小区原有的风貌基础上,进行现代设计手法的加工,在最大程度上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住宅居民对人文氛围的相关要求。而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住宅小区原有的树木、绿地、河流、山坡等,并对其原样进行保护,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优雅,并且满足对本地特色的要求。
4.2、适当的建立合理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
当今,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之势越大,似乎象征着小区的档次越高。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建造的多、功能全,这只能说对城市功能的不足起到了弥补的作用。但是公共设施建造的越大、越多,想要得到正常的经济效益、维持正常的运营,那么,就得从小区外招揽人员进来。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区的环境,更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干扰。
4.3、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第一,住宅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在采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的同时还要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另外,不仅对屋顶采取绿化的技术,还要采取窗户遮阳的新技术,以此达到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目的。第二,绿化系统。除了以草坪为主的绿化方式外,还要尽量的多种一些花草树木,减少用水量,建设一个效果良好的绿化景观系统。
4.4、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引入智能化建设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我们国家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发展,智能化建筑已经引入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智能化的内容主要是:将小区的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然后再由总指挥部派专们的工作人员对个户居民的水表和电表以及煤气表进行集抄,另外还包括小区网络的建立,三防的建立,信息的综合服务,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内容。
5、现状和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国家将住宅建设定位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住房制度则由福利型分配逐步转成货币型分配,而住宅建设的开发正逐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5.1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
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风貌,逐渐摒弃了那些缺乏特色的小区,小区需要向独特个性的方向建造。建造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传统文脉的延续
作为城市的构成细胞,小区应当良好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各要素,注重保护各城市自身的文化风格。
.因地制宜地布局
由于各自不同的小区基地状况,应当根据地形、地貌和地物,进行小区的规划和布局,充分体现小区的自身特色。
.建筑形式的创作
住宅建筑,作为小区的主体,对大规模的住宅如果没有处理妥当,就会显得平淡而杂乱。对小区的住宅建筑进行处理时,应注重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确定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主题符号,然后在小区建筑的各个部位上进行应用,符号在尺度和形状上略作变化,但始终保持总体的一致和统一;二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或民风,尽量显示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小区居民的认同感。
5.2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前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看出,具体如下所示:
一是,以人为本,住宅建设力求提供一个方便而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是,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节能消费,提倡节能、节地以及节材,建立一个可持续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住宅体系,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尽可能少地制造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是,反映科技的进步,社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的设施是住宅装备的必然趋势,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才能让新世纪住宅能够适应高科技社会、信息化社会。
五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一个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只有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才能使住宅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其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6、结语
对住宅小区进行良好的规划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考虑,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系统性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程度的规划、策划以及管理等设计手段,并经过多方面的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为了保证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在最大程度上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从而保证居民居住的理想、舒适、优美与文明,创造出一个科技环保、健康舒适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06).
[2]陈向韶.探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J].广东科技,2008,(02)
[3]李湘洲,才东明.住宅与小区建设.21 世纪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4]汪维,韩继红,安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与示范[J].住宅科技,2006(3):16.
篇6
张家港使用墙体外保温的节能办法
外保温可以应用到墙体中,从而有了外保温复合外墙。这种墙体优点主要有:(1)外保温材料对主体结构有保护作用,避免内部的主体结构产生大的温度变化,使主体寿命延长。(2)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局部传热过多的热桥作用,如果采用内保温,则热桥问题就相当严重。热桥作用会产生热损失,产生冷凝结露现象,造成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使用寿命。(3)主体结构在室内一侧,由于蓄热能力较强,可避免室温出现较大波动。(4)既有建筑采取外保温进行改造施工时,可大大减少对住户的干扰。目前,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是张家港市主要采用的保温节能的主要施工方式。此种施工采用的原料是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人将加聚苯乙烯塑料经过加工,将其破碎为0.5mm~4mm大小的颗粒,这些颗粒便是用来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或是面层防渗抗裂二合一砂浆层)。其中ZL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技术在1998年就被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工法。可以说,此种方式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外墙保温技术。该施工技术操作较为简便,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不但不影响结构质量,而且还可以修补、找平有缺陷的墙面。在修复有缺陷的墙面时,只需使用保温料浆即可,使因抹灰过厚造成的脱落现象得到了避免。此外,也将因使用条件恶劣造成的界面层易脱落空鼓、面层易开裂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因其成本较低,在相同的社工条件和达到相同的施工效果的情况下,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低房屋建造的造价。
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在张家港发展的瓶颈
目前,张家港绿色节能住宅的进一步推广,国家的政策与开发商的成本常常冲突,难以达到双方利益的双赢。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第一,国家部委出台的鼓励发展绿色节能住宅的文件或政策,难以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到企业,以致房地产企业常认为政府对其并未有足够的政策支持。第二,政府对地产企业并未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地产公司所建造的绿色节能住宅经常自己“埋单”。除此之外,在销售市场和租赁市场上,高品质节能住宅的价值并不能完全被展现出来。这是因为,地产公司的积极性常受到压制,因此,整个地产行业绿色节能发展水平呈现降低的形势。
对张家港市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应用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建筑节能工作机制。依托建筑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发展中心、勘察设计协会、大专院校等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这样结合各方面的努力使节能建筑更加实惠和实用,才能激起更多人的兴趣。(2)加强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筑节能监管工作。各部门的每个工作人员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从立项、规划、设计、图审、监理、质监、竣工验收等方面,建筑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不但要对整个实施过程实行闭合跟踪式管理,还要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控制。(3)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绿色节能低碳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4)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从根本上实现节能的目标。
篇7
1.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
智能理论是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与规律及在机器中复现人类智能的科学,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目前智能理论及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于智能理论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智能的产生、形成和工作机制的立接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如何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以及研究如何提高机器,特别是计算机的科能水平,使机器成为且合感知、报理、决策的智能机器系统。前者称为自然智能理论,主要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所从事的工作:而后者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理论,主要是理工学研究者所从事的工作。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后者——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1)是相对于自然智能(即人脑智能)而言.人工智能研究的是怎样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认为需由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由计算机来表示和执行人类的智能活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自动机器或智能机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或脑力活动自动化。显然,对于人工智能的这种定义,受到了当前电子计算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它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定义。
AI是计算机研究和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问题,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它可加快解题运算速度和扩大记忆存储量,但这只能说是简单智能化。一个高水平的智能程序,应该与人的思考、求解方式相仿。譬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不断修改、补充、构造出所需的设计对象,它通过计算系统、数据库与显示装置,配合辅助程序,与人一起完成设计工作。
2.制造智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早期,智能制造系统大量运用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来提高制造智能,例如基于ES的机床自适应控制,其智能行为体现在符号推理上。这些ES多数属于非实时型的系统,数据是静止的且与外部环境没有信息交互,是低水平的封闭式的智能系统。为了克服Es存在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性、知识获取困难、现代计算机依据VanNeumann原理,用逻辑知识表达不灵活以及通用性较差等缺陷,AI的最新研究已向基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智能方向发展。
当前,用计算手段实现智能的较新方法和新理论,如FL,NN,GA,混沌,分形以及粗一集理论等科学,都属于计算智能的范畴。计算智能的灵活性、通用性及严密性明显优于基于知识的径。ES更能提高制造智能水平。现今,计算智能的研究应用重点在FL,NN,GA等方面,其在IM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智能传感器,加工过程的智能控制,制造系统的智能检测与监控,切削参数的智能优化,机械零件可靠性分析及最优化设计,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智能学习、决策与预测等多个方面。
1943年,心理学家McCalloch与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NN的第1个数学计算模型——MP模型,从而开创了NN理论研究的新时代。五十多年来,NN的研究虽一度陷入低谷,但自从1982年J.Hopfield提出HopfieldNN模型成功地解决了“旅行商问题以来,NN的研究再次进入阶段,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向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方向发展
综合NN几十年的发展,其典型特征如下:并行处理机制具有众多可调参数,可以描述较为复杂的系统;神经之间的连接强度可调,具有自适应能力}信息存储是分布的,具有记忆和联想能力;集体计算,有较强的计算能力;高度的冗余能力,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具有自组织和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较强;多层前馈型NN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建模}组成NN的人工神经元较为简单,能用硬件实现;黑箱型工作模式,逻辑分析难;传统BP学习算法的学习时间长,易局部收敛,学习不稳定等。
进化计算(EvolutionaryComputation,EC),也称为行为主义的AI,是自6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仿照生物的进化过程,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优化规律和方法,来解决难以用传统方法解决的优化计算问题。其中GA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EC技术。GA是根据生物进化的模型提出的一种优化算法,是一种全局意义上的自适应启发式搜索技术它依照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经过遗传、变异演变出满足给定精度的较优解GA的中心问题是鲁棒性(Robustness)。所谓鲁捧性,是指能在许多不同环境中通过效率及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以求生存的能力。
3.智能研究途径和方法
智能是脑,特别是人脑所具有的。那么,要实现人工智能,自然就离不开入人脑的借鉴,其中包括对人脑的结构、功能相人脑具有智能的原因、过程等的借鉴。于是就产生了如下几种人工智能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结构模拟,神经计算
所谓结构模拟,就是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即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来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用所谓神经计算的方法实现学习、联想、识别和推理等功能,从而来模拟人脑的智能行为,使计算机表现出某种智能。
(2).功能模拟,符号推演
具体来讲,功能模拟法就是以人脑的心理模型,将问题或知识表示成某种逻辑网络、采用符号推演的方法,实现搜索、推理、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来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机器智能。基于功能模拟的符号推演,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使用且直至目前还主要使用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两条主要途径。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从这两种方法所擅长处理的问题来看,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刚好互为补充。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将模糊推理与神经计算相结合,已展现出相得益彰的喜人前景。因此,将功能模拟与结构模拟相结合是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总趋势,
(3).行为模拟,控制进化
除了上述两和研究途径和方法外,还有一种基于感知行为模型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我们称其为行为模拟法。这种方法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如自寻优、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等,来研究和实现人工智能。
4.智能技术的未来
智能革命的时空动力是网络革命,使信息网络发展为智能网络。智能网络的发展趋势:一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二是建造智能机网络——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网络。显然,当计算机发展为智能机,智能机网络就会应运而生。
工厂智能化的关键是采用智能制造系统(IMS)。随着计算机向智能机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必然要发展为智能机集成制造系统(IIMS),成为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目前,一般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即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运用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之成为智能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CIMS)。这样的制造系统,也是一种智能制造系统。
农业生产也能像未来工厂那样,那么农业生产也可由自动控制进入智能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现在,日本已经出现了植物工厂,展示了农业工厂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广阔前景。
智能机器不仅进入工厂和田间,还要进入办公室和家庭,现在已经在建造“智能大厦”和“智能住宅”,实现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服务和网络通讯,使办公室和家庭自动化推而广之,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
正像蒸汽机的能量革命魔术般地创造出工业社会一样,智能机的智能革命也会奇迹般地创造出智能社会。智能机、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网络推动社会智能化,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社会,便是智能社会。
结束语:
作为高技术核心的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其关键是人工智能。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引发智能“核爆炸”,把人工智力和人类智力的潜能爆发出来,导致智能革命;也会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智能社会。因此,工业社会之后不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无非是由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篇8
关键词:城市住宅;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住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载体,所谓“吃、穿、住、行”,其中的大部分行为都需要在住宅中进行,可见住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住宅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地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同时住宅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一个地区的基本风貌及宗教人文的直接表达。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最初挡风遮雨、抵御严寒、躲避野兽的作用,而是对其功能、构造、形式、用材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这使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材质的住宅建筑相继出现。
在我国,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住宅需求及对住宅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住宅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建筑技术、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建筑形式层出不穷。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住户的角度为基础进行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将环境、建筑和人进行有机的统一。住宅设计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住户物质与精神的层面上提升对住房产品质量要求,我国住宅建设正在向着人性化、科技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住宅发展现状
1、住宅呈现多层次化,整体发展不平衡。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从乡镇到城市,从东边到西部,居民住宅的设计理念、建设水平,人均面积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住宅从设计到住宅建造质量,都有着很大的落差,发达地区的住宅基础设施建设及住宅产品质量远远要高于欠发达地区。这种多层次化和发展的不平衡,既拉大了全国整体的贫富差距,又影响着全国整体住宅建设的发展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宁稳定。
2、住房价格高企,居民购房压力大,人均面积较小。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居民住宅价格不断攀升,居民收入的增加难以抵消房价的上升,居民购买住宅的压力不断增大。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相对以前而言,城市居住人口的人均住宅面积不断缩小,虽然社会总体的房产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不断炒高的房价,虽然有更多的住宅,能够购买住房的城市居住人口比例逐渐减少,居民的实际住宅购买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下降。
3、环保节能性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的居民住宅和房产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迅猛。短短的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的房产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设计建造速度太快,加上环保技术的落后,中国的居民建筑和房产在节能环保上发展相对缓慢,居民住宅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流失多,产生的废弃物难以得到良好的处理,因此,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多种环境污染,居民住宅的可持续绿色环保居住理念难以得到贯彻实施。
4、住宅建设面积大进程快,住宅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的居民住宅建设进程不断的加快,修筑的居住建筑面积越来越大,很多地产商,施工管理人员,出于对工程进度的考虑,不断加快建设进程,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为了降低建筑成本,不惜采用一些劣质建筑材料,或减少建筑工序,忽视了居民住宅设计施工的严密严谨性,而国家在居民住宅和房产建设中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被一些人钻了法律的漏斗,或是一些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实施,难以保证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很多居民住宅在入住之后,多存在着漏水,裂缝,甚至是坍塌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和威胁。
三、当今住宅的发展趋势
1、高层住宅建筑将加大建设比例,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由于其固定且不可再生性,早已变成了稀缺的资源,如何充分的使用这种资源,以建造更多的房屋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增加土地使用强度,尽可能的提高容积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的住宅产品,于是住宅建筑越来越高,低层变高多层,多层变高层。因此高层建筑势必成为城市住宅建筑发展的主流。
2、绿色生态住宅,遵从可持续性和生态原则将会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因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所的品质和舒适度,但伴随着各种传统能源的日益匮乏,以及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问题导致城市里的环境越来越差,这个时候设计师不得不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绿色环保的建筑便应运而生,也势必将成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住宅的智能化设计范围将更加广泛,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可控的人居环境。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住宅的智能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充分的利用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人居环境更加智能化,满足人们对居所日益增长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可控性的要求,将会成为住宅建设总体质量评判的重要依据。智能化建筑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必然结果,是对建筑基本功能的扩展与延伸,智能化的人居环境也必将成为新型住宅建设的必由之路。
4、居住区及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居住区及住宅小区的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势必得到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区及住宅小区的景观环境也成为人们在选择居所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后所产生的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需求,景观环境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由于其对提高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有较大作用,势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
5、保障性住房会快速发展,在新建住宅中将占有较大比重。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而兴建的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宅。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将利于实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的公平性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通过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提高到20%以上,在新建的住宅中占有较大比重,用于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结束语
从人类诞生至今,住宅一直是在发展、进步的,这也直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也将继续提升。同时,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会使未来居住模式发生变化,这也将对住宅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面向21新世纪,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生态住宅将是人类必然选择。在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效节能材料,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居住环境能体现出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交环境、健身环境等多重环境的整合效应,从而让人居环境品质更加舒适、优美、洁净,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王彦彦;浅析我国绿色生态住宅发展的趋势及要求;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
[2] 郭清平;对未来住宅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科技与教育);2008年11期;
篇9
关键词:船舶制造;精度管理;控制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78
1 船舶制造精度管理
(1)精度管理的发展现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国外已经将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引入造船行业,逐步探索各工序间的公差要求;70年代中期,通过生产实践积累的原始数据,编制出经验公式来解决焊接热变形的补偿量问题;到了 8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又开发出智能数据补偿系统,真正做到了船舶的无余量建造。我国从70年代开始接触精度管理,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没有学到精度管理的精髓。我国造船精度管理仍属于初期的船体建造精度管理阶段,尚未延伸到后续舾装件的制作安装,精度控制技术也仅限于平直分段以补偿量代替余量,艏部、艉部等曲面分段仍然通过在合拢口加放余量的方式进行建造,至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补偿量数据库和一整套管理技术体系。
(2)精度管理的工作内容。精度管理不仅是一种品质管理,而且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内外精度管理的发展历程,归纳出精度管理的内容大致包含了如下五个方面。
1)组建精度管理组织。为了实施造船精度管理,必须完善精度管理的组织体系。其根本在于从高层领导开始就给予足够的重视,统一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成立精度管理小组,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全面推动企业内部的建造精度管理工作。
2)制定精度标准。船舶建造精度是精度管理的行为准则,其标准必须在各船级社规范的质量标准要求前提下,结合企业内自身的实际建造水平而制定。精度标准通常包含了补偿标准、工艺标准和检验标准。主要通过研究典型船舶的各工序阶段的精度管理控制点,制定出适用于本企业的基准作业指导书。
3)加强精度控制。精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过程控制。从零件的下料开始,小组立、中组立、大组立、分段中组,直到船台的合拢搭载,每个制作过程的精度状态都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
4)改进测量方法及工器具。精度控制离不开测量技术,准确地测量船舶各个部位的数据是船舶建造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靠的检测工具和较高的测量技术水平是提高船舶精度的重要保障。为避免出现不合格品的误判,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必摒弃落后的测量方法,选择先进的测量工器具,定期校准测量工器具来减小测量误差,使得前后道工序间的数据能够得以搜集和采纳。
5)推广信息技术。精度管理广泛采用数理统计技术,需要不断的采集各种数据。目前,已经从原始的个人测量,手工记录方式逐渐过渡到利用PDA、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检测,并通过计算机整理后进行人工分析。但随着精度管理的深入研究,大量三维空间数据无法得以分析,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配套软件,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
2 精度控制技术研究
(1)补偿量的加放技术。补偿量是指相对于船舶零件理论尺寸而多加放的量值,补偿量的加放是否合理恰当,直接影响着船舶的建造质量。目前,船舶建造过程中补偿量加放的计算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几何量公差》中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求解补偿量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由后一道工序向前一道工序提出具体的精度要求。这些要求包含了零件下料、余量的切割范围、初始余量的设计值、余量的切割时机、具体补偿值的大小等。
由于船舶结构非常复杂,不同的建造方法形成了不同的部件、分段结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尺寸关系中,找出对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有影响的那些尺寸,形成不同建造阶段及不同结构部分的尺寸,进而求解尺寸链。
(2)对合线基准技术。对合基准线的应用是精度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船体的各个装配阶段,如零部件、分段、总段以及型尺寸所依据的点、线、面,均是借助对合基准线的方法。
对合基准线是由设计在三维TRIBON软件建模,转换生成零件套料版图,再通过数控切割机的喷粉划线功能实现。
对合基准线一般包含了中心线、直剖线、肋骨检验线、水线、拼板对合线、肋骨校直线、合拢端100mmMark线等,其大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精度控制手段。
(3)数理统计技术。数理统计属于统计学范畴,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1)如何合理有效地获得资料数据;2)如何利用获得的资料数据得出尽可能精确的可靠结论。
船舶建造过程中通过精度控制测量手段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必须经过搜集、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精度数据库,然后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和统计技术对此类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借此来为精控标准的修正、余量与补偿量的加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4)模拟搭载技术。传统的船舶建造搭载方式是采用二次定位方法,即先将一个分段(总段)吊装至船坞(船台)进行定位,现场施工人员依据相关基准线对搭载分段(总段)进行余量线的勘划并进行余量切割,待余量修割完毕后再重新进行分段的吊装定位(二次定位)。
模拟搭载技术,简称OTS(一次定位)。其方法是使用PDA连接全站仪进行船舶分段(总段)三维数据的采集,把测得的分段数据导入到三维精度分析软件ECO-Block中,并进行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的自动套合,然后对将搭载的分段与已经搭载的分段在电脑上用ECO-OTS软件进行电脑模拟搭载,预先了解分段焊接后的变形、错位情况,同时分析搭载后的分段离空、错位等状态,确定搭载分段余量修割值,在分段吊装搭载前将余量进行割除,从而达到一次吊装、直接定位。
通过模拟搭载技术来取代传统的船舶总组,将设计的三维坐标模型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无余量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尽管我国精控管理技术已取得了一部分进展,但始终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技术体系和完善的补偿量数据库,尚局限于船体建造尺寸精度。因此,为了缩小与国外先进船舶企业的差距,我国企业必须熟知精度管理的工作内容,明确精度管理的方针、目标,采用先进的测量方法,完善精度管理的标准,加强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建造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孔祥华.船舶制造精度管理及过程控制技术简析[J].建材与装饰,2016(31).
篇10
关键词 :总承包管理 施工 智慧 创新
建筑业长期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目前需由劳动力密集型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高技术型竞争过渡,建筑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逐步集中在专业突出、资本雄厚、管理先进、技术装备程度高的大型建筑企业之间展开。为促进我国建筑业转型,作为建筑施工过程的主体管理方-总承包企业,其总承包管理模式的升级改进也势在必行。
1. 总承包管理的特征
对于一个城市建筑物,其参与方繁多,要最终实现其建筑功能,需要对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有序的管理,而施工过程的总承包管理就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建筑物今后使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其中,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又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复杂性、动态性等主要特点。
1.1 总承包管理的系统性
各参与单位、各专业、各工序、材料、机械、场地等都是总承包管理的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紧密有序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总承包单位必须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建立特定的组织架构,根据组织中不同的部门分工建立管理制度,使总承包管理工作在可控的流程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1.2 总承包管理的多维性
总承包管理可分为时间维、目标维、参与方维等多个维度进行管理。
1.3 总承包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变、复杂,海量信息的处理,各参与方、利益主体众多,多行业的交叉等导致总承包管理的复杂。
1.4 总承包管理的动态性
施工现场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作业人员、总平面布置、施工工况等时刻变化。
2. 总承包管理的重难点
总承包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有:安全和质量要求高,工期紧张,建设规模大、场地有限,海量信息处理,各专业立体交叉作业等;应针对这些问题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精细化地管控。
(1)安全和质量要求是施工过程中最核心的重点。对于一些特定性质的重点工程,建设方往往还会提出额外的安全质量要求,或采用了新的技术,需重新订立安全质量验收标准,增加管理的难度。
(2)建设工期直接关系到建筑投入使用的时间。大多数地产项目,需要尽快回笼资金,建设方经常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以及过程中频繁的工程变更,都给工期造成压力。
(3)建设规模大、场地有限,有效同步协同难度大。如贵阳未来方舟总承包工程总建筑面积850万,贵阳花果园项目总承包工程总建筑面积1830万,而位于城市区域的建筑工程四周常临靠地铁及其他公共建筑,施工场地极其狭小。
(4)对于一座现代化建筑来说,其项目管理过程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从小的检验批到大的单位工程,从建设单位到各专业分包单位,这些数据繁多,需要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以备在建筑物剩余的全生命周期中查看。
(5)各专业立体交叉作业多。施工过程中存在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吊装、幕墙安装、钢筋绑扎、机电安装等多专业同步立体施工,必须进行总体协调安排;建筑施工过程人员多、材料多、设备多,组织管理难度大。
(6)结构复杂超高、建造难度大。墙体平面变化复杂,竖向墙体不规则,建筑外立面多变。
3. 总承包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既源于知识管理及经验管理,又优于后两者,是究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成因、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性,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管理;其主要特性有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体系化、标准化、协同化。
以智慧引领、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协调为方针,以价值创造为总承包管理的最终导向,实现以创新科技为驱动引擎的智慧管理。
3.1 智慧引领
智慧引领首先是文化引领,它是实现价值创造的思想基础;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文化认同是总承包管理的前提。为工程项目营造诚信、共赢的文化理念和氛围,只有大家都讲诚信、讲共赢才能做好总承包管理。通过诚信、共赢的文化引领,实现“思想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资源统一、步调统一”,心系项目,共同努力,让客户满意。
智慧引领其次是科技引领,项目建设,科技先行。智慧科技引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总承包管理这辆“列车”行驶是否更加快速、平稳,先进的技术方法、工艺、材料、设备、方案、标准等能有效起到引领作用。如运用BIM技术,建立信息模型,接口各专业软件进行协同工作,实现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成本、进度、资源的智慧管理。
智慧引领最后是管理引领,智慧管理引领就是要抓住制度、组织、流程、会议、培训教育等方面进行引领。制度方面如:进度策划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资源保障制度、专题例会制度等;组织方面如:通过科学、严谨、有效的组织架构对各分包、各部门进行有效管控;流程方面如:实现管理流程的程序化、标准化、简约化,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失误;会议方面如:形成完善的会议制度,通过生产例会、专题会议、过程检查会议等,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交流、讨论,提高效率,形成正确、统一意见;培训教育方面如:针对工程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工人的培训,提高其技术能力,以便满足项目施工需求。
要敢于推广使用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做好文化引领、科技引领、管理引领以实现项目总承包的智慧引领。
3.2 智慧监管
监管是保证总承包管理工作安全高效运行的“红绿灯”,建造过程中,必须把工作任务纳入统一管控,通过有效的过程监管,确保管理目标如期完成。
3.2.1 智慧监管的方式
智慧监管就是对总承包管理引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监管的形式包括过程检查、隐患排查、例会检查、过程考核、过程验收等。
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过程信息的实时录入、虚拟与现实对比、策划与实施的对比,并通过数据化的对比,体现总承包管理的智慧。
3.2.2 智慧监管的内容及做法
(1)劳动力监管。通过工人佩戴芯片的方式对施工过程劳动力分布情况进行计划与实际的对比,有效地掌控不同工作面、不同专业的劳动力分配。
(2)材料监管。对材料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和信息反馈,确保进场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现场分布合理和使用有效。
(3)机械设备监管。对塔吊、电梯等机械设备所在区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和高效化使用;采用GPS远程监控系统对泵机参数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总部、现场两地共同实时跟踪、记录设备施工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解决。
(4)工作量监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各分包工作量的量化确定和信息实时反馈,依据策划方案对各分包的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管。
(5)安全监管。通过对项目施工过程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监管和防护,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
(6)质量监管。通过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实现工程质量的数据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7)进度监管。利用BIM技术进行进度虚拟模拟,设置工期滞后自动预警机制,加强对虚拟工期与实际工期的对比,合理安排各专业工序的穿插时间,实现进度的智能管理。
(8)成本监管。通过虚拟技术对工程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实时对比分析,设置预警值,实现成本预算、成本分析等监管工作。
3.3 智慧服务
服务就是加油站,不断给总承包管理的这辆火车提供动力。要想监管到位,必须要服务到位,要让各分包真正得到总承包方的支持和帮助。
3.3.1 智慧服务的方法
通过对各分包的服务需求、服务功效进行合理分类、量化,让服务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服务的信息传递更及时、服务的效果反馈更好。
3.3.2 智慧服务的内容及做法
(1)分包场地。对工作场地进行的信息采集、分析,为分包提供科学合理量化的工作场地及使用时间,保证工人有足够的施工面,不造成窝工,不影响工期。
(2)机械设备。通过对机械设备运行情况的信息采集、效率分析,为分包的机械设备需求提供合理的使用时间,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工效。
(3)材料需求。根据分包需求,实时将材料采购计划录入办公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材料采购的信息共享沟通,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满足分包施工材料所需。
(4)生活、办公、生产设施。采用虚拟建造技术在合理范围内提前为分包策划合适大小的生活、办公空间位置,保证分包正常施工的基础条件。
(5)临水、临电、通信设施。根据量化需求,设置合理储备,保证不间断的供水、供电及网络服务。
(6)门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安保、门卫系统的实时监控,进出场人员信息的实时录入,确保安全。
(7)报批报建。整合社会资源和项目资源,对各分包作业报批报建的行政事务提供有效服务。
(8)提供社会资源。为工人提供社会服务,如医疗资源、农民工子弟教育资源、节假日交通信息等。
3.4 智慧协调
协调犹如给生锈、运转不畅的齿轮打上剂,总承包单位不仅要提供服务,还需协调各分包作业,以做到管理过程中思想文化一致、管理制度一致、办公平台一致、施工进度一致。
3.4.1 智慧协调的方法
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各分包的工作量、工作场地、作业面、工作时间、设备需求时间等进行数字化统计和分析,实现交叉作业有序衔接,资源均衡利用。
3.4.2 智慧协调的内容及做法
(1)场地协调。根据场地布置的计划、场地实时现状信息对场地进行预模拟布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材料堆场、交通道路等场地的科学布置、有序协调。
(2)作业面协调。对作业面进行合理分配和模拟分析,加强作业面信息的实时反馈,科学合理组织同一工作面多专业有序、高效的作业。
(3)工序协调。通过BIM技术对各专业、各工序穿行模拟分析,合理协调各工序的施工顺序;模拟分析洞口、管线的预留预埋,确保各专业的精准协同。
(4)塔吊协调。根据工作量大小及进度安排,量化各专业的塔吊使用需求及其塔吊设备的工效,通过对塔吊的吊力、吊装区域等进行综合模拟分析,合理进行垂直运输作业协调,实现塔吊错峰运行。
(5)电梯协调。通过对电梯运输区段、运力、平面位置的综合模拟分析,基于数据库智能合理协调分配各分包的电梯运输时间、区段、数量,实现电梯的错峰运行,保证电梯的高效作业。
(6)其他资源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模型对资源需求及其延伸资源需求(加工设备、运输设备等)进行量化统筹和分析,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结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资源消耗高、建筑寿命短、管理方式粗、实力差距大的发展现状,通过与一些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结合,思考智慧的总承包管理方式,使总承包管理的过程更加顺畅可控,才是未来发展之路。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与同行企业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升我国施工企业总承包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淼,城市综合体工程项目的总承包管理,建筑施工,2013 .35(7)
[2]杨德慧,复杂性条件下的大型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实践与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4)
[3]翁海,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科技与企业,2014(5)
[4]冯涛,施工总承包管理原则,施工技术,2012.41(16)
[5]刘光民,试论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发展思路,建材与装饰,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