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中村改造实施办法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中村,是指在本市城市建成区**街道范围内,周边已改造、规模较小、未经改造的村落及周边地区。

第三条为加强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民政局、国土局、建设局、审计局、环保局、规划局、法制办、城管执法局、行政审批中心、房管局、园林局、人防办、动迁办、**街办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由规划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部门协调、监督实施等工作。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设在**街办,由街办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城中村改造的实施工作。**街办设立城中村改造开发公司,专营城中村改造。

第四条城中村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封闭运作、自求平衡、政策支持、规范操作”的原则执行,城中村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由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方案经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并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由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拆迁实行就地建设,就地安置。

第五条城中村改造涉及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村民小组按市有关规定实施撤组,全部村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全体村民小组人均耕地都不足0.1亩的在集体资产量化的基础上可撤销村民委员会。

第六条鼓励所在行政村参与改造,原未兑现每村30亩留用地的行政村,在城中村改造时可结合考虑,也可将30亩地的净值评估后以门面房、商品房、办公用房等多种形式等值返还。

第七条采取各种方法,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单位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

第八条城中村改造按规定的方式出让土地,土地收益金扣除省级业务费、用途变更费、农业开发建设重点资金等规费后,净收益拨付给**街办,专项用于城中村改造。

第九条城中村改造拆迁严格执行市政府现行拆迁安置政策和规定,由**街办组织实施,村、管理区属地负责,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拆迁安置原则上实行就地安置,提倡和鼓励货币安置。

第十条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单位在改造工程中必须接受**街办监管,在户型设计时必须优先满足拆迁安置户型。

第十一条城中村改造中应交的规费,市政府在市级规费范围内予以最优惠支持。

篇2

一、“城中村”改造的近期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保障机制。我们把“城中村”改造工作列入我区十五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下设有办公室,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该项工作的总指挥,并安排有丰富城区工作经验的副区长张立同志具体负责。“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同时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办公经费落实到位。“城中村”改造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正在着手研究制定之中。

(二)宣传发动,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改造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市委书记到街道调研“城中村” 问题之后,我们就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尤其是深入到初步确定的两个试点村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先后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试点村的村民大会,进行个别走访座谈20多人次,印发、张贴宣传标语50余条。街道干部还走村串户,向群众讲清楚市委市政府改造“城中村”的意义,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到目前为止,两个试点村都没有出现群众逆反心理和产生阻挠滋事的行为。

(三)调查摸底,做好试点村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两个试点村成立了由街道领导干部、社区居委会干部以及试点村村民小组组长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工作组。对企业村和虎田村的人口、土地、房屋、集体资产、生活就业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据初步统计,有关试点村的物业数据如下:企业村:居民85户,人口463人。建筑面积:楼房占地面积有砖混结构5260平方米,砖混结构8721平方米,砖瓦结构3600平方米。空地面积6360平方米。有集体就业用地135亩。 虎田村:居民162户,人口605人。建筑面积:有楼房7192.08平方米,瓦房8968.94平方米,门楼66.18平方米,祖厅(瓦屋) 308.21平方米,猪栏62个,水井29个,水池3个,冲凉房20间,简易厕所21间。

(四)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公司一起商榷改造试点村。从我区的财政状况、试点村的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状况等实际出发,只有通过招商引资这个途径才能进行试点村的改造。目前,汪大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有意向参与承办企业村项目的改造建设,立意投资有限公司有意向参与虎田村项目的改造建设。汪大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经对企业村改造项目进行周密调查后,现已初步形成项目建议书,计划投资1.5亿元和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上沙村的改造任务;立意公司多次对我市“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了调研,与我区进行了多次友好协商。该公司的股东一致同意在我市成立股份制开发企业,计划首期投资2个亿,选择包括虎田村在内的1—2个项目,参与我市“城中村”改造。该公司还表示在我市打造样板工程及标志性工程,力争创造全国“城中村”改造的“我市模式”。

(五)加强衔接,与市直部门通力合作做好有关工作。我们与市政策研究室、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一起,成立了“城中村”问题的联合调研组,调查撰写了《关于我市“城中村”问题的调研报告》。按照投资商的要求,我们及时与建设规划衔接,由建设规划派出专家绘制了两个试点村的红线图,提供给客商作决策参考。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改造要求,我们报请市建设规部门停止两个试点村居民自行报建房屋审批手续,已报批的项目也责令停止动工兴建。

二、试点村改造的目标及今后工作打算试点村改造的目标是创造政府、村民和投资商的“三赢”局面。政府方面:通过城中村改造,将破旧屋村改造为具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房地产开发水平的都市新区。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吸引各地资金参与我市建设。政府不投资,不追求经济回报,可以获得合理的税收来源。通过“城中村”改造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方面:不用投资,将由原来传统的简陋居住形态转入到现代新建筑,享受现代生活。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就业;投资商方面: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

下一步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抓紧进行项目评估论证和立项报告审批工作;二是协助开发商,按照项目内容具体要求组织实施;三是配合开发商解决在建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快项目进程。三、试点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招商引资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要环节。连日来,我们积极与投资商加强联系。有关客商为了进行规范的技术经济论证,也要求我方向他们提供的正确资料和参数。有关试点村的确切用地面积、用地红线图、村现有物业面积及权属情况、村户数、人口构成的详细资料,村物业的补偿标准及村民的补偿意向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已经完成,并且及时地提供给有关客商。但有些问题超出我区职能管理范围,希望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帮助解答。

(一) 立意公司提出必须由上级职能部门给予解答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1、虎田村由集体用地转变为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需经过什么程序?预计在何时可以完成?转变用地性质交什么费用?费用由谁分摊?

2、项目用地转到立意是否一定要走公开出让程序(不少城市是直接拨红线,不搞挂牌、拍卖等程序的)。

3、项目地价标准(如有可能,希望政府提前做一个评估,可作为公司的决策依据)。

4、村民回建房的标准问题。

5、项目税费减免,可以考虑哪些项目。

6、地价返还或地价抵偿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汪大置业有限公司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必须给予解答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1、开发用地如何办理手续,转为国有土地费用是多少。

2、项目实施改造时,房地产部分的集体土地变国有,办理手续时间是否与回建时间同步。

3、企业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路网、供水、排水、供电走向等。居民住房面积(三层半)有没有变动,如果个别住户要求加层,多出部分是否由居民负责。

4、要求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减免各项能减免的费用(如报建费、人防费等等),建筑税全免,营业税减半征收,实行先征后返原则,即按税率征收后返还50%给开发企业。

篇3

一、城中村土地存在的方式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现象的产物,是城市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课题。所谓城中村是城市在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得不保留的仍在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结合本市的实际,我们可以初步把城中村化为三种形态,每种形态的土地存在方式也各不相同。

1、已被改造的农村(城市化的农村)。这种城中村的农用地已经基本上被征用完。剩余的只有村民的宅基地和村办集体企业用地。如原细河区所属的沙海村,就属于这种情况,沙海村现已更名为沙海管委会。正在建设中的阜新市的玉龙新城就是在细河区六家子村所辖的土地的原址上开工建设项目起来的。“玉龙新城”的规划建设对于扩展我市的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环境品位、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我市城市化的进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已被城市包围的农村(典型意义上的城中村)。这种城中村除有村民的宅基地和村办集体企业用地外,还有部分农用地还未被征用。但随着城市化的改造进程,这种村庄已完全被城市所包围。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区内的东关村与西关村现在是街道与村委会并存。

3、已列入城市规划进行初步的城市化改造以及尚未进行城市化改造的农村。这种农村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其土地存在的现状与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并无区别,农用地、村民的宅基地和村办集体企业用地都还存在。阜新市城区周边的细河区所辖的四合镇、海州区所辖的韩家店镇、太平区所辖的水泉镇等城镇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城中村土地现状产生的原因。

城中村土地现状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的。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长期土地承包制度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绝对支配农村的体制被打破,市场经济使城市对郊区农村的“指令”或“指导”影响越来越弱,城市已不可能借助行政手段无偿或低偿获得近郊农村土地,而只能通过经济方式与村镇协商。对于土地出让中经济补偿数额的多少,“城、乡”双方并非总能顺利达成一致。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城中村土地征用补偿金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城中村土地改造的目标。

前面已经谈到,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意味着对于目前现存的城中村,其土地性质均要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但问题在于,这个转化过程如何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所有权的转化问题是“城中村”改制的难点之一。之所以难,一是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在转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利益、社会利益;二是由于“城中村”土地改制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是以前期的改制工作为基础的,必须在农转非和撤村转居之后才能进行;三是土地改制涉及行政村多,面积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如一户多宅、一宅超面积、集资房等情况比较多,处理难度大。农民也怕变成城市户口后无业可就,无田可耕。怕失去已有的既得利益。怕政府承诺不兑现,在改造中的经济损失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本市城中村土地存在的现状是三种形态并存,而每种形态中的土地存在形式又各不相同。那么,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就又存在如何平衡的问题。

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土地转化的法律途径。

1、对城中村土地转化方式的分析:

(1)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农用地,土地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但使用权权属不变。如果城市建设使用时,则需按照出让或划拨的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反之,转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如按原用途继续使用时,则是无偿的,相当于划拨使用。

(2)集体农用地(村集体留用土地)和村民宅基地,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集体和村民享有土地使用权。其使用也是无偿的,相当于划拨使用。同时享有的优惠政策是,转让时免交土地出让金,这意味着转让金将归现在的村集体和村民所有。

以上转化方式,其有利的一面是:在城中村土地改造(转化)过程中,政府无须提供大量的资金给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补偿,就可实现土地性质的转变,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后土地开发的转让过程中,即土地二级市场。

其不利的一面是:集体农用地在转变为国有农用地时,原土地的所有者(村集体)和使用者(承包户)将得不到任何补偿;建设单位进行城市建设使用时,则需按照出让或划拨的方式办理用地手续,所付的出让金也是上缴国家的。

2、我们建议的方式极其法律依据。

从全国看,大量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改造的“城中村”并无可供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更无传统意义中的村级集体企业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此时,村民变市民,无非是以失去承包农地为代价,换取一份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城市户口本罢了

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所得到的补偿金不能完全弥补实际损失。又由于农民文化技术偏低,造成了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略有下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 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是涉及被征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当前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城中村土地改造的核心问题。城中村土地改造核心问题是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如何使农民失地不失保,失地不失业,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就成为城中村土地改造关键问题。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具体办法可参照广州市的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改造后的土地利用方式 。依法建立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土地使用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进行合法流转,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进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小城镇内的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兴办企业。

加强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要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和省的实施办法,依法取得建设用地指标。未经依法批准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 2005(07)

篇4

关键词 建筑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198-02

近年来,城中村改造以及各类市政、民用建筑的新建与扩建等在加速昆明市现代化步伐,同时产生的大量的建筑垃圾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在发展的同时解决好生态和环境的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给世界展示一个充满魅力的春城,应该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为此,我们的课题小组对昆明市的多个施工现场进行走访调研,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针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1 建筑垃圾的界定

建筑垃圾是指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除或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废料和其他废弃物。根据产生途径源不同,建筑垃圾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大量建筑垃圾都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如果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好建筑垃圾,其不仅可以减轻建筑垃圾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问题,而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财富。

2 昆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9年2月27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拉开序幕以来,昆明市平均每年产生760万吨建筑垃圾,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重大的压力。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于2010年出台了《昆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市住建局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加快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的通知》。同时,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建筑垃圾的排放、清运、中转、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动产业发展。按照《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按照相关政策,可获得补助、产品、税收减免、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各设计部门在建设工程的设计中,优先采用建筑垃圾资源化材料及其产品。财政、税务等部门对规范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以“立项资助”、“以奖代补”、“政府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了解,自2010年至今,昆明市已有多家企业先后投入使用了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同时也有几家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相继成立,并在不断的发展。

3 目前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课题小组通过对昆明市各施工现场的调查走访,部分施工现场依然存在扬尘污染、垃圾堆放而产生的坏境污染现象。通过现场的走访与调研我们得出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及再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2010出台的《昆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在实践中还未得到完全高效的实施,市住建局出台的《关于加快加快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的通知》也未深为每一个人了解。为达到建筑垃圾的有效控制,我是必须加快完善相关立法。

2)建筑垃圾处理没有达到合理的规范,目前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还特别低,绝大多数建筑垃圾还是被浪费掉。

3)虽然近年来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处理设备和提高了一些回收处理工艺技术,但相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还是落后。

4)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比较优秀的建筑垃圾综合开发利用的企业。我们必须加快这一行业的发展,不断使其产业化,最终实现昆明市建筑垃圾的高效利用。

5)施工人员等还没有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这一价值,必将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找不到“归宿”。

6)施工企业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还没有得到普及,建筑垃圾的再生材料还未充分被建筑市场利用。

4 昆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处理的对策建

1)采取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措施。

①从建筑设计就开始着手,用最优的设计来提高我国建筑生命周期的总体水平,借此来控制建筑垃圾的频繁产生,从而减少建筑垃圾。

②各个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避免材料浪费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在新建,拆迁,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企业要综合考评,充分发挥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价值。

③严格把关,保证建筑质量,避免因劣质工程问题造成大量建筑垃圾产生。

2)向国外学习。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建筑垃圾建的再生利用,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好多国家都实现了对建筑垃圾的高效利用。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建筑垃圾减量化政策,制定符合我们国情的相关政策,在标准、规范、法规等方面着手,从建筑设计到现场施工严格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从源头出就开始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其次在技术方面我们亦必须向国外学习,同时向国外引进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加大加快发展建设我们的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可以学习德国建设多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

3)制订建筑垃圾处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

昆明市于2010年出台了《昆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昆明市住建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加快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建筑垃圾处理的标准和规范建设,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立法工作,真正从法规方面规范昆明市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

4)积极推动建筑垃圾治理向产业化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采取经费补助、低息、贴息或免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来推动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产业化,使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在经济上确实

可行。

5)加强宣传教育,让每个公民都意识到对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与广度,使每每一个人都知道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并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方法进行推广,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项目基金

课题来源:该项目为“昆明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DXS14038。

参考文献

[1]王武祥.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J].中国建材,2005(8).

[2]李平.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6).

[3]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4]昆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关于加快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的通知.

作者简介

篇5

我代表海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1.4%;实现税收73.93亿元,增长17.8%;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1亿元,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20*年的0.6:27.7:71.7调整为0.5:25.6:73.9,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会展经济龙头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成功举办20*广州(海珠·琶洲)会展经济论坛,有效推介琶洲会展品牌。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等知名展览的带动下,会展业加快发展,全年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展览达37场。琶洲地区商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香格里拉大酒店、保利国际广场建成投入使用。保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总部企业相继进驻。

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编制了《海珠区商业网点规划20*-2020》。区内首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广百新一城开业运营。广州纺织博览中心等展贸型市场建设和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取得新进展。完成了15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任务。特色旅游业有新发展,小洲村获“20*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古村镇文化奖”殊荣。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18.28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40亿元,增长30.1%。

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制定并实施了《海珠区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对49家科技企业、20家工业企业实施奖励共1380万元。我区被认定为省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创新医药及现代化中药产业基地。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软件企业4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民营科技企业23家。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珠江电影制片厂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加紧筹建。科技产业基地技工贸收入16.80亿元,增长19.1%。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34亿元,增长11.0%。

工业优化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90.31亿元,增长12.3%。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现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占全市五分之一。全面完成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签约工作。珠江啤酒集团成为全国纳税500强企业。

外经贸工作取得新成果。在市政府对外商投资设立总部企业奖励中,落户我区的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市政府重奖500万元的2家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企业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与广州华新集团联合成立华新商贸物流有限公司。全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53个,新批合同使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个;合同使用外资4.43亿美元,增长7.3倍;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90.3%。

(二)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规划引导作用不断加强。制定新城市中轴线(海珠段)规划方案。开展南洲路、龙潭果树生态公园、十香园、小洲村等景观整治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以及太古仓、大阪仓转型改造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推进龙潭万年围地区、凤和康乐地区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配合市推进会展中心(二、三期)、地铁(二、八号线)、广州新电视塔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了南洲路(广州大道~海珠区看守所)、石榴岗路、仲恺路延长线、华洲路(新滘东路~华洲街道办事处)、仑头路(新滘东路~华南快速干线)等11项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推进革新路、南泰路(江南大道南~东晓南路)等道路建设,新增道路面积50.23万平方米。做好成片危破房改造工作,海天四望项目建成绿化广场,南华西(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公房搬迁。改造20*年在册危破房4.43万平方米。完成沙园社区(三期)、海印南社区、昌岗街社区(一期)、小洲村社区(一期)4个社区的综合整治,整治面积达63.7万平方米。完成素社街、艺苑路等16项“水浸街”改造项目。官洲岛安置复建用房基本建成,整体搬迁工作正在推进。区机关新办公大楼、区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区委党校、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区教育发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率先完成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7条重点整治河涌之一的黄埔涌的综合整治工作;台涌、龙潭涌整治完成过半,康乐涌、西碌涌整治正在进行前期设计。完成了龙潭果树生态公园(一期)、磨碟沙公园、潘鹤雕塑园等公园、绿化建设,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4万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集中力量攻克“城中村”、“五小行业”2个管理难点;重点抓好农贸市场、道路交通、群众投诉及媒体曝光问题3项专项整治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带头巡查督办和责任追究,人、财、物保障,公众参与,长效管理4项工作机制,顺利通过创卫国家暗检、技术评估和考核鉴定。新建、改建公厕18座。我区在“羊城市容环卫杯”竞赛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全年新增城管协管员120人。处理“12319”投诉20308宗,办结率达100%。推行网格化执法,拆除新旧违法建设25万平方米。开展了餐饮业油烟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对各类污染源的监管。做好海德、港联、凤安、宝岗大道8号地块等31宗烂尾地块处置工作,解决了6741户、18775人的拆迁补偿安置问题。加快推进旧城区物业管理,全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76%。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服务和管理,登记出租屋13.89万套、流动人员55.2万人,征收“两费一税”1.08亿元,增长41%。我区作为市流动人员信息系统研发示范区,成功建成第二代流动人员信息系统,并在全市推广。积极推动琶洲地区公共配套建设,协助规划设置琶洲塔公交站场,增设琶洲大道东公交站。推动开通了6条“城中村”小公交线路。增加停车泊位6510个。

(三)民生工作扎实开展,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76项惠民措施,民生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社会稳定得到维护。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覆盖全区的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我区南华西街被推荐为全省2个应急工作受国务院表彰的单位之一。妥善处理了官洲岛“3.20”聚众斗殴等突发事件。我区群众越级集体上访的数量连续3年下降,去年到省集体上访的人数下降96%,**期间实现了“零越级上访”。全年调处调解纠纷1299宗,成功率达97.54%,涉及1.54万人、金额9110万元。凤阳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向凤阳、南洲、瑞宝、江海4个街道派驻整治工作组,开展“城中村”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力度,查处事故隐患8580处,其中重大隐患58处,整改率100%。充实了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力量,各街道成立了安全生产监察中队。全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分别下降38.5%、37.5%和50%。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转好。加快构建治安防控“天罗地网”,新建成围院式小区317个;新建治安视频监控点8542个、升级改造1368个,在全市率先完成视频建设任务。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组织开展了“雷霆07”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全区刑事立案9304宗,下降10.3%;“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39.5%和24.2%。南华西派出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称号。区公安分局民警实战技能“战训合一”培训模式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食盐和酒类、百日打击私屠滥宰、保护知识产权、药品市场、医疗市场、娱乐文化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场所3309户,引导办证照9929户,清拆私宰窝点89个,查扣非法营运人力三轮车7613辆。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45宗。

劳动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30789人,就业率79.1%,“零就业家庭”1人以上就业率达100%。完成了132个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为39146人次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和指导。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劳资纠纷及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社会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全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达54.19万人,增长14.1%。“农转居”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1310人,占应参保总人数的62%,中老年“农转居”人员参保工作基本完成。及时对4723户困难家庭实施救助,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3097万元,基本医疗救助金372.6万元,资助重大疾病医疗费860.87万元。在全市率先为全区5859户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每户每月发放20元的临时物价补贴。做好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解决了1103户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受理经济适用房预登记申请5700多户;开展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共受理申报16735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区域卫生资源不断优化,辖内医院本年度完成投资3.24亿元,新增医院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区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增加2865万元。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92%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支付范围。计划生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连续17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教育质量步入全市前列,中考、高考成绩分别在全市各区列第2、3位。青少年素质教育成果丰硕,获体育、科技、艺术等国际、国家级竞赛奖项124项。区财政增加投入6300多万元用于提高教职员待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免书费、杂费)制度和高中阶段扶困助学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创建文明社区40个,区级以上文明社区共204个,覆盖率达79.38%。“十香园”展览馆建成对外开放。成功举办广州首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复赛。我区作品《伐木场》荣获国家美术群星奖。由岭南画派名家和我区书画艺术家联合创作的“中国最大扇面画”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对外开放工作,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落成。街道文化站建设全部达到省级标准。成功承办首届全国跳绳公开赛。配合做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相关工作。

此外,武装、国资管理、人事、统计、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外事、人防、台湾事务、档案、方志、粮食、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府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区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各派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区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共办理省、市、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7件,答复率100%,满意率96.5%;办理省、市、区政协委员提案96件,答复率100%,满意率97.7%。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规范和监管行政执法行为。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我区在全市政务公开考评中排名居各区首位。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组织开展对区教育、卫生系统的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对创卫和拆除违法建设工作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增强领导干部依法理财意识。全面推行街道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工作。发挥街道属地管理职能,各街道办事处在创卫、征地拆迁、处置突发事件以及社区服务和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三改一拆

所谓“三改一拆”就是对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进行改造,同时也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的一项行动,有效的对旧住宅区、旧厂区以及城中村进行改造,可以全面的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而对违法建筑进行适当的拆除,可以有效的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随着“三改一拆”的有效实施,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某种成效,使得违法建设的行为受到了有效的控制。下面就针对浙江省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进行系统的分析。

1 三改一拆实施的有关要求

1.1 明确工作责任

“三改一拆”将分级负责以及合力推进等作为其工作开展的机制,在“三改一拆”中,行动的负责人员主要指代的是乡镇政府以及市、县等,市、县在开展“三改一拆”的过程中,要建设专门的领导小组,而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则主要由相关的领导进行兼任,组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的对各个工作机构进行责任的划分,保障“三改一拆”可以顺利的实施。加强各个部门以及地方的合作,有效的整合地方资源,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

1.2 强化规划管理

各地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科学合理推进“三改一拆”相关工作。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相关规划,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的指导调控作用。

1.3 坚持依法行政

浙江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违法建筑认定和分类处理办法的指导意见与政策措施,有效规范“三改一拆”行动各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抓紧做好我省“三改一拆”相关立法工作,并制定具体的配套实施办法。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通过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要规范处理违法建筑的行政裁量权,细化违法建筑的认定标准和分类处理的具体办法,明确违法建筑拆除的主体、程序、保障措施,制订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具体举措,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4 创新工作方法

要坚持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惠及群众。要坚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将违法违规占用农耕地、影响公共安全和重大建设、严重影响城乡规划、交通干线两侧的违法建筑作为重点率先拆除。要坚持因地制宜、融合推进,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注意“三改一拆”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浙江和美丽浙江建设、改善城乡群众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紧密结合。

1.5 严格督查考核

将“三改一拆”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省政府每年将下达具体年度工作责任书,实行每月上报工作进度、季度督查通报、年度实施考核等制度,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考核奖惩相挂钩。对“三改一拆”工作不力的市、县(市、区),将采取通报批评、新闻媒体曝光及组织处理等措施。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订相关监督考核办法。

2 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

浙江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在将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其依然坚持以法治建设为基础,共同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进行。在长期的努力后,构建出了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公民形成了自觉守法的习惯,有效的推动了浙江省的发展和建设。而就法治方式下的三改一拆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发挥立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在“三改一拆”中,重点工作内容就是要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俗称拆违,但是拆违在实际的实施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法律针对拆违进行了有效的接线划定,规定什么需要拆除,什么不允许做等,浙江省在2013年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后,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针对这些矛盾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在法治的基础上,对钉子户进行了有效的开啃,为保障拆违的实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依据拆违立法有效的开展了“三改一拆”工作,在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拆违决策,依据立法进行有效的引领,同时依据拆违立法进行改革的具体实施。

浙江省在2013年也拟定并且通过了相应的违法建筑的处置若干条例,该条例的实施,为“三改一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正常的开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浙江省的人大常委还相继出台了各种决定,这些决定的出台为浙江省政府进一步的开展“三改一拆”工作奠定了合理的法律依据。

2.2 坚持依法行政,维护法律权威

浙江省实行“三改一拆”的主要目是对政府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宣扬,是政府实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充分的反应出政府的行政以及执法能力和水平。在法治条件下,坚持依法行政,对相关的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对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行为的规范,使得政府的能够提升其法治的管理力度,但是行为的约束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少行事。而是政府要在合理的法律范围之内,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法律赋予其的责任,为人们提供满意的服务,这是政府行政的主要目的。就相关的处置规定可以了解到,针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政府有权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相关的机构必须依据浙江省既定的法律规程,对违法建筑实行拆除,清楚了解自身的责任,毫不懈怠的履行自我的职能,以为人民谋得幸福。

2.3 坚持依法行政就要大胆实行规范管理

通过制定规范实行行政管理是宪法和组织法赋予行政机关的一项基本权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制定规范就是权力自限,就是限制自由裁量权。《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的出台即是对“三改一拆”实行规范管理的典型例证,该《实施意见》细化了违法建筑的认定标准,明确了违法建筑拆除的主体、程序、保障措施等,这些都有助于规范处理违法建筑的行政裁量权,实现权力自限。

2.4 坚持依法行政亦要求公正执法

公正执法是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拆违中,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所有违法建筑一视同仁,不选择性执法,即查即拆,不受法律适用中的不相干因素的干扰。

2.5 有助于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

干部群众在“三改一拆”的法治实践中接受了法制教育,有助于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改一拆”是全省上下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自行动之初,浙江省即深入开展了“三改一拆”的法制宣传教育,各地普遍进行了以“三改一拆”为主题的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宣讲活动,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依法治理活动,提高政府“三改一拆”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而且,政府在“三改一拆”中所展现出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也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换言之,“三改一拆”的每一天都是普法日,“三改一拆”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 用法治思维来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进行

浙江省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为了形成法制的省会而在不断的努力中,在这一氛围下,“三改一拆”也受到了影响,其在工作的进程中,也受到了法治思维的影响,其也不断的向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使得“三改一拆”工作可以实现法治化,就需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的认识到实施“三改一拆”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人民群众可以依照省委以及省政府的要求行事,在工作中,要以法律为基础,在保障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保障“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实施。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摘掉有色眼镜,做到客观的评价和公平的对待,在“三改一拆”工作中贯穿法治思维,利用法治思维来谋取人民的幸福,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社会的发展。

浙江省在2013年就开始实施“三改一拆”,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规定,在这一规定中,对“三改一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一时期,浙江省为了能够高效的推动“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并引发了相应的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了各种有效的处置方法和处置流程,从而使得“三改一拆”工作可以正常的开展。

为了保障“三改一拆”工作开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每个处理违法建筑的干部的手中,都印发有一套相关的工作执行手册,在手册中对违法建筑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也对违法建筑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为了保护当事人的一些合法权益,在对违法建筑进行处理之前,当事人可以先进行自我处理,在处理过后,再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接手。在查明该建筑具有违法的性质,就需要强硬执行,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对违法建筑依法进行拆除,保障大多数公众的利益。

对违法建筑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使得社会的法治氛围更加的浓郁。在这两年的“三改一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一边进行改革和拆除,一边进行法治的宣传,做到了法律的普及。由于法律常识的普及,使得一些乱占用耕地以及公共道路的行为逐渐减少,在社会中形成了一股法治风潮,使得群众了解到平时所并不注重的违法问题,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法治观念。

浙江省实施“三改一拆”的这两年期间,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拆违行动,在全省形成氛围后,群众再也容不下法外之地、漏网之鱼。在坚持“依法”这个底线思维下,浙江各地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由于拆除违法建筑涉及多个执法主体,以往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在“三改一拆”中,国土、规划、建设、城管、水利、交通、检察机关、法院等各部门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形成了综合执法的合力,保证了各工作环节不脱节、不重叠,各部门既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又不“越俎代庖”,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三改一拆”更是成了学法用法的考场,学习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浙江省在2013年-2015年实施“三改一拆”工作,不仅使得城市的法治氛围逐渐浓厚,同时也使得农村地区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法治方法以及法治思维的影响下,“三改一拆”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效的推动了浙江省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浙江省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全民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对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人民谋求了幸福,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

参考文献

[1]厉佛灯.谱写“法治浙江”建设光辉篇章―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述评[J].今日浙江,2012(9).

[2]沈宗.建设“法治浙江”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J].今日浙江,2011(9).

[3]陈志忠,陆剑锋,王祺国,许闹.建设“法治浙江”纵横谈[J].今日浙江,2013(9).

[4]本刊评论员.扎实推进“法治浙江”建设[J].今日浙江,2011(10).

篇7

第二条中低价位商品房是指向市区高速公路围合范围内拆迁项目中符合条件的被拆迁人定向销售的普通商品住宅。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项目优先安排。

第三条市房产管理局是市区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政府在市房产管理局设立“市市区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中低价房管理办”),统一协调市区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物价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实施。、亭湖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分别是其辖区内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和征地拆迁的责任主体,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建设管理工作由各区指定机构负责。

第四条市区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选址,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原则。城中村改造和农民拆迁安置统一纳入市区中低价位商品房管理。

第五条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布局与规模在市区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需求,选择交通便捷、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块定点建设。同时,在三级及三级以外地段新建的普通商品房项目中,安排不低于15%的中低价位商品房。

中低价位商品房项目选址,由市规划局会同市国土局、市中低价房管理办和、亭湖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根据拆迁需求,实地勘察后提出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按规范程序实施土地供应。用于农民拆迁安置的项目选址要照顾其生产生活方便。

第六条中低价位商品房年度建设计划,根据城市建设计划和城市拆迁计划等因素确定。具体由市中低价房管理办会同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拆迁管理办等部门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当年房地产开发计划。

市国土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根据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年度用地计划并优先安排。

第七条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用地,采取限定房价、限定套型、竞争地价的方式出让。中低价位商品房的房价比同类地段普通商品房市场基准价低10%,具体由市物价局会同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根据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核定,在土地出让文件中公布。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根据有关政策和拆迁需求,确定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单套建筑面积、套型比例和开发周期,同时在土地出让文件中公布。

第八条中低价位商品房套型设计以中小户型为主,原则上单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90平方米,各类中小套型的比例根据拆迁需求确定。安置农民和撤组转户居民的房源,套型面积可适当放宽。

第九条中低价位商品房严格执行国家规划建设有关技术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

第十条中低价位商品房必须由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开发建设。开发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开工建设,按期交付。市中低价房管理办与开发企业、拆迁人共同签订《中低价位商品房开发建设协议》并认真履行。

第十一条拆迁人在实施拆迁项目前,应将中低价位商品房的需求数量和套型比例函告市中低价房管理办,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根据房源情况,统筹合理安排房源供应。拆迁人或拆迁实施单位收到房源后,要及时组织被拆迁人选房。中低价位商品房竣工验收时,拆迁人仍未组织被拆迁人购房的,由拆迁人承担开发企业相应的银行同期贷款利息。

第十二条被拆迁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已与拆迁人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可申请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

城市居民住房被拆迁的,每户可申请购买一套中低价位商品房。

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被拆迁人,可申请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不再享受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但其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可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

高速公路围合范围内的被拆迁农民和撤组转户居民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时,选择购买一套住房的,其住房面积可适当放宽,原则上不超过130平方米;选择购买两套住房的,两套住房的面积分别不得超过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农民中符合分户条件但未安排宅基地的家庭,在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时,价格比核定的中低价位商品房房价低20%,其差额部分由拆迁人承担。

第十三条被拆迁人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在合法拆迁面积之内的可放宽10平方米,执行核定的房价,超过部分按市场基准价购买。

市场基准价与核定价之间的差额,由市中低价房管理办会同市国土局审核,收缴至政府收益指定专户。

第十四条执行最低补偿标准的被拆迁人可在指定地段购买45平方米左右的小套型中低价位商品房,45平方米(可放宽5%)以内的房款以拆迁补偿费抵冲,不足部分由拆迁人支付;超过45平方米(可放宽5%)的部分,按市场基准价购买,由被拆迁人支付。

第十五条拆迁人或拆迁实施单位负责填写有关资料,为被拆迁人办理购买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审批手续,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根据被拆迁人的合法拆迁面积核定购房面积,并发放中低价位商品房购房通知单。

第十六条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持中低价位商品房购房通知单到中低价位商品房开发企业办理购房手续。

第十七条中低价位商品房的物业管理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中低价位商品房开发企业要定期向市中低价房管理办报送住房建设和销售有关报表。

篇8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宅基地流转;流转模式.

中图分类号:V55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rough the horizon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concluded: China's rural land circ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fects, backward village planning, basic regulation lack and so on. After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China, sums up the mode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our country mainly include the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ternal transfer, external free transfer, farmers, local governments, leading a transfer several types, such as on the basis of thi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 rural homestead; Land circulation; Flow pattern.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引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其中最重要的变迁之一是农村人口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村正在进行根本性的结构变革。寻找建立新型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创新性办法和途径,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宅基地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符合规定的成员,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标准享受使用,用于建造自己居住房屋的农村土地,是农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取得的财产。不同地区、不同地段的宅基地价值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宅基地主要用于满足农户的居住需要;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郊区,宅基地除了满足农户其自身居住需要外,绝大多数农户将其用于商业用途或房屋租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郊区、城中村是城市化推进与改造的主要地区,也是农民房屋拆迁的主要发生地。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农户宅基地权利受损或个别农户抵制拆迁、漫天要价的情况。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整体福利的同时,引导农户有序流转农村宅基地,保障其合法权益,使其分享城市发展和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平衡地方政府利益、公共利益、村集体利益与农民宅基地权益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管理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秩序得到明显好转。2004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及此前公布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体现了各地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探索实践,与此相对应,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如河北、山东、浙江等都制订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施办法与细则。但是,目前我国在农村宅基地用地与管理上,仍然存在非法占地、非法转让、超面积占地、一户多宅、擅自改变宅基地用途、管理粗放等现象。

二、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模式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模式

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模式是存续时间最长,发生地域最广的一种宅基地流转方式,是发生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一般是邻居或者亲戚进行见证,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仅凭口头协议。按照“地随房走”的原则,转让或者出售房屋后,房屋随附的土地使用权也一同流转。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模式

村集体经济组织外部转让模式在农村也较常见,农民将自己多余的房屋或者自己不需要使用的房屋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外部的农户或者城镇居民,其动力在于其可以获得比卖给本村村民更多的收益。但是此种宅基地流转模式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农村房屋买卖,发生宅基地流转只能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否则认定为无效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三)、农户主导自由租赁模式

农户主导自由租赁模式是指农户将自己的余房自由租赁给求租者而不加以任何限制,出租房屋的农户直接与求租者就租期、租金达成书面或者口头协议。这种模式在各地普遍存在,但是租赁比例各地存在很大差别。经济活跃地区或者城市郊区、城中村,自由租赁比较频繁,农户出租房屋的比例普遍较高,不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农户出租房屋的比例较低。这种模式的求租者主要是城市中低收

入群体,居住对象主要为城市农民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此种模式容易导致多占、抢占宅基地,搭建违章建筑获取更多的租金收入,进而造成布局无序、建筑混乱、治安条件差、居住环境差、居住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等。

(四)、地方政府主导转让模式

为了缓解建设用地的矛盾,提高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效益,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同时为了提升区域形象,一些地方政府对宅基地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采取旧村改造、宅基地换住房、两分两换等方式,有地方政策出台规定,引导宅基地有序流转,形成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流转模式。

三、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农村宅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坚持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农村宅基地的有偿和有限流转,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保障农户权益,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农村宅基地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关于农村宅基地管理及权益的规定,进一步提高该法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我国土地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进一步制订与完善同《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等。如关于土地管理部门权责的规定,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使用、估计、保护等方面的规定等,制订《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减少土地管理、开发利用过程的人为干扰因素,有法可依,有效遏制土地开发违法案件高发的态势。

(二)、建立农村宅基地有限流转制度

在不违背《土地管理法》、《继承法》、《物权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内,

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限流转制度,调整农村宅基地的产权设置,建立健康有序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居民住房情况表显示,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都呈逐年增长态势,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增长幅度提高的趋势非常明显,2009年城镇和农村新建住宅面积分别为8.21亿平方米和10.21亿平方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将导致农村空置住宅不断增加。因此,推动农村宅基地的有限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促进城市化进程,允许农村宅基地采取买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

(三)、实行无偿与有偿并存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

实行无偿与有偿并存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就是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的颁布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对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标准执行两种制度:一是无偿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对于初次取得农村宅基地或是在法律法规限定范围内

的农村宅基地实行无偿使用制度;鼓励满足农户的合理需求,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实行有偿使用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对于一户多宅及超标占用宅基地农户,对其超出法律法规规定标准的宅基地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农村宅基地无偿取得,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成本为零,对多占、滥占缺乏经济约束,农民在申请宅基地和建房时存在少批多占、人为分户的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农村宅基地浪费现象严重。实行农村宅基地收费有利于农村土地产权的建立,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引导农户建房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参考文献:

[1]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J].农村工作通讯,2009(12):16-17.

[2]周宏霞.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篇9

基础性保障: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机制

城乡空间结构的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建立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机制,其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关键。按照“城乡一体”、“市域一体”的理念,统一编制城乡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项子规划,是义乌市的一个大胆探索。2003年,义乌市按照市域一体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思路,制定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把市域1100余平方公里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主城区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副城区为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城郊区为生态农业区;远郊区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同时,委托深圳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高标准编制了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社区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重点区块详细规划。在市域基础设施规划中,城乡交通、供排水、电力、通讯、环保、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都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而且还预留了与周边县市相衔接的发展空间。在社区布局规划中,把全市811个村庄(社区)整合改造为290个社区,其中城市型社区196个,农村型社区94个。

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义乌市每年都按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逐步形成了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和3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在城乡社区建设中,把城市社区、城中村、园(工业园区)中村、近郊村,全部作为城市居住小区,分类分批推进整治、改造和建设。对于城市中心的老小区,重点进行小区道路、卫生、停车等基础设施改造;在城中村实行集中联片全拆全建,鼓励建造高层、多层公寓,建设高水平的城市小区;对于园中村鼓励在保障居住用房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比例的生产、经营、仓储用房,实现生活与生产功能分区;在近郊村全面实施“空心村”改造,重点整治、改造村庄基础设施,根据规划适度拆除村内的危(旧)房,统一规划建设新房;对于远郊村则按照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全面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分集中安置、货币补偿安置、就近行政村安置等三种类型实行搬迁,引导农户到城镇和中心村购房建房。城乡一体的规划与建设,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改变了城乡分割建设和差别发展的状况。

核心性保障: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与流动机制

破除户籍制度限制,建立公平准入、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义乌市于20世纪末开始探索“以居住地申报户口、以职业划分人口结构”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依托商贸业、小商品设计制造业,建立了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标准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逐步取消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赋予进城就业农民与市民同等待遇,采取设立统筹城乡就业奖、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和举办就业洽谈会等措施,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2000年,义乌市出台《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加快人口聚集的若干规定》,2001年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工作的通知》,明确对镇(街道)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目标责任制考核,工商企业凡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100人以上或使用本地农村劳动力达到用工总数20%以上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此外,还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市总工会与新闻媒体、律师事务所、劳动部门、司法部门、兄弟县(市、区)工会和高等院校等协同的社会性联合维权新机制,实施建立职工法律维权中心、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会会员法律诉讼垫付基金、设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妥善处理农民工工资及劳动关系矛盾,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不仅吸引大量本地农民进城就业,而且吸纳了90多万外地劳动力,形成了一个超过本地总人口的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就业队伍。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2002年起,义乌市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和社会力量实施农民技能培训,探索建立校企联动、订单培训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义乌市民大学建校8年来,市财政预算每年拨款200余万元,为全市市民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学历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培训。在市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些社会力量也主动参与承担面向农民的免费培训任务。浪莎集团和城镇职校联合设立“浪莎三农学院”、工商业主组建的“来料加工联合会”等民间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农民培训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4?郾48万人,实现培训转移就业2?郾41万人。2012年,全市投入农民培训经费1121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郾57万人。

充分兼顾农民利益,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2003年以来,义乌市不断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加大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003年,从历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一次性筹集500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征地调节资金制度,此后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充实该项资金,主要用于统一垫付征地补偿费用,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被征地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经费补助;企业使用被征地农民的奖励。同时,对村集体所有土地基本被征用的行政村实行留地安置政策。2012年10月,该市启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目前3个试点村已经有2个村完成土地征收工作,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正有序进行。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义乌市积极落实放宽农村金融准入的有关政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加快发展多元化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农村合作银行、农行、农发行等“农”字号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组建了商城集团、浪莎控股等小额贷款股份公司。同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农村信用调查和评定,发展农业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住房建设信贷以及林权抵押贷款等。针对农户缺乏有效抵押物的情况,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制度。2012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1124?郾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郾12%;义乌农商银行、稠州商业银行等4家银行新农村住房建设贷款余额达20亿元。

物质性保障: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带动机制

义乌市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建立了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农民自筹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有效地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和方向,确保公共财政投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持续增长。2002年至2012年,义乌市财政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9747万元增加到40?郾9亿元,占市财政总支出(政府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从11?郾4%提升到32?郾2%。公共财政投入“三农”的框架体系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二是支持增加农民收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建立直接补贴和减免税费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2002年开始,农民教育附加费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每年为6400万元左右;从2003年开始全部免征农业税,每年为900万元左右;免除村提留,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村干部报酬。三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农村道路、饮水、生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进行补助。四是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投入。2012年,全年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郾5亿元,核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和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项目以奖代补资金1676?郾3万元。新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促进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投入机制。

鼓励农户自筹。探索推广了宅基地有偿选位筹资办法。村集体将经批准建设的宅基地向本村获得建房资格的农户公开招标,收取选位费,所得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和缴纳农村居民养老金,多余部分用于村内公共事业。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筹集选位资金64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配套工程资金问题。

发动社会参与。一是建立村企结对制度。充分发挥义乌企业多、经营户多、社会资金充裕的优势,引导企业与村建立结对关系,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实施“以商强农”政策,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对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在资金、税收、用地、用电、信贷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对规定额度内的农业用水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增强了规模效益农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三是实施“强龙”工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带动农户发展。按企业规模及带动力大小,每年评选表彰十佳农业龙头企业和1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市财政拨专款给予奖励。

制度性保障: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政策创新机制

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基本要求。近几年来,义乌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批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政策举措,着力破除二元体制机制的制约,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带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步缩小了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敢于先行先试。先行先试,就是敢于率先突破陈规。义乌市从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四个允许”、开放小商品市场到现在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都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精神。为了鼓励先行先试,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败者,2012年6月,义乌市纪委出台了《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免责办法(试行)》,明确规定承担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单位及相关公务人员,出于先行先试需要,在工作中虽出现一些失误,造成一定损失和不良影响,同时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可以向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免责申请:主观上以推动改革试点工作为目的,且无徇私行为;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因先行先试造成不可预见后果、突破现行政策规定但有利于贸易发展和市场繁荣、对操作环节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优化有利于提质提效和方便群众;尚不构成犯罪。免责办法推出以来,极大地鼓舞了义乌市机关各部门和公务人员的士气,全市推出205项创新承诺,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投资环境。

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就是重视农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农民群众是体制和制度的直接体验者,是体制和制度带来的利害关系的直接承受者,同时,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才智和极大的创造力。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每一个改革的历史阶段都生生不息,在每项改革突破中都展现出它巨大的正能量,农民群众的创造是我们政策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在改革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都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鼓励农民群众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提炼上升为政策制度,才不断开创了义乌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组织领导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高效行政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早在2002年,为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和农村“小五化”建设的指导,义乌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市委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农办、国土、建设、交通等职能部门20名骨干建立工作机构,指导、协调全市农村“小五化”建设。各镇(街道)也设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建立市领导和部门联系农村的制度,每位市领导和部门联系1—2个行政村。在此后的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行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中都延续了这一制度。

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义乌市将市级层面14个行政机关的57项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给各镇(街道),扩大镇(街道)项目决定权,提高镇街用地、规划自,赋予镇街城市建设管理相关权限,方便了农民群众办事,增强了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两次向佛堂镇共下放78项市级行政管理权限。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转下页)(接上页)改革。在前期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水务渔政、农业、建设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相关强制、监督检查职能,一并划转给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建立“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同时,推进行政执法权限下放,理顺了行政执法部门之间以及行政执法部门与镇政府的关系,减少了多头执法,有效解决了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问题,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在佛堂镇行政区域内,将19个部门依法行使的2163项处罚事项统一纳入佛堂镇综合执法平台。

篇10

一、指导思想

此次“清剿火患”战役行动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消防责任,强化措施,建立标本兼治的火灾隐患清查整治机制,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亡人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清剿火患”战役行动取得实效,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副市长沈庆怀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杨劭春、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建庄、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王世新为副组长的全市深化消防安全“五大”活动开展“清剿火患”战役行动领导小组,市防火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消防支队,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处长邢柯枫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三、战役目标

通过开展“清剿火患”战役行动,确保各级、各部门、各单位

火灾隐患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点,实现消防工作“四个到位”,即“单位底数澄清到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到位、消防安全责任明确到位、督促隐患整改长效机制建立到位”,促使基层火灾防控能力大幅提升、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责任有效落实、公安机关消防监管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单位自我管理层次大幅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大幅提升,有效预防亡人火灾,全力遏制较大亡人火灾,坚决杜绝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最终确保全市火灾形势持续平稳。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9月26日至30日)。各级政府召开动员会议,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员,明确工作标准、明确整治措施、明确奖惩办法。各行业部门推动行业、系统召开会议,自上而下部署开展火灾隐患清剿。各级公安机关立即召开誓师大会、启动仪式,全面动员公安各警种、社会各单位、居(村)民委员会开展火灾隐患清剿,迅速打响“清剿火患”战役。

(二)清剿火患阶段(年9月26日至年2月6日)。各级各部门要在前阶段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对辖区所有社会单位场所(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进行逐一排查,突出以前未排查整治的区域和单位场所、小单位及“三合一”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及高层、地下建筑和其他影响本地区公共消防安全的区域或行业等重点,强力整治各类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到不漏一个社区、不漏一个村庄、不漏一个单位场所。

9月26日至10月8日,围绕国庆节消防安全保卫,开展“清剿火患”亮剑行动,集中查处一批典型消防违法违规案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大力营造舆论攻势。

10月31日至11月9日,开展“清剿火患”打违行动,重点查出未经消防许可的违法建设工程,无证经营的公众聚集场所,生产、流通、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企业和单位。

11月28日至12月7日,开展“清剿火患”治乱行动,重点整治车站周边地区、商业聚集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九小”场所等消防安全“乱点”区域。

12月22日至年1月3日,围绕圣诞节、元旦消防安全保卫,开展“清剿火患”守护行动,重点整治歌舞娱乐、桑拿洗浴、酒吧、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大型群众活动场所。

年1月16日至2月6日,围绕春节、元宵节消防安全保卫,开展“清剿火患”决战行动,重点确保党政领导机关,通信、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要害单位,以及宾馆饭店、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督导验收阶段(年2月7日至2月29日)。市政府将适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督察组,对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清剿火患战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通报,督促工作开展。2月中旬,市政府将组织对各级各部门清剿战役战果进行验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五、清剿范围及内容

(一)清剿范围

1.歌舞娱乐、桑拿洗浴、卡拉OK厅、网吧、游艺游乐等公共娱乐场所;

2.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文物古建筑、旅游景(区)点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及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3.高层和地下建筑、在建、改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节能综合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售楼处、农民工居住工棚和集体宿舍;

4.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或场所;

5.通信、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要害单位;

6.居民住宅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沿街门店及“九小”场所;

7.重大火灾隐患单位;

8.举办各种庆祝、庆典和促销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9.集贸批发市场。

(二)清剿内容

1.人员密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是否办理消防安全许可手续;消防安全组织制度是否健全;控制室人员是否在岗在位,持证上岗;员工是否经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演练。是否堵塞疏散通道、锁闭安全出口;是否在门窗上设置铁栅栏等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是否在商场市场、公共娱乐等场所内违法使用明火、燃放烟花;是否违法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是否埋压、圈占消火栓;是否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是否存在集住宿与生产、储存或经营合用的“三合一”现象。

2.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公司消防安全职责是否履行到位,人员是否在岗在位;走道、楼梯间是否堆放杂物、堵塞疏散通道;消火栓是否有水;水带、水枪是否完整好用;消防车道是否畅通;控制室人员是否在岗在位,持证上岗;水泵房是否有人值班,消防水泵是否运行正常。

3.高层、地下建筑:是否经过消防审核和验收合格;疏散通道、楼梯间和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消防车道是否畅通;室内外消火栓是否正常好用;消防控制室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无火警、故障和屏蔽;控制室人员是否在岗在位,持证上岗;消防水泵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楼内违章使用明火施工。

4.在建、改扩建工程:是否根据施工进度,同步安装室内消火栓系统或设置可靠的临时消防供水;是否设置手提式灭火器;工人集体宿舍是否独立设置;是否严格落实明火动用审批程序,电焊、气焊、电工等特殊工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施工人员岗前是否经过消防安全培训,是否落实现场监护;是否定期组织防火巡查,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演练;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工程是否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建筑外保温和外墙装饰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5.易燃易爆场所:消防安全布局是否合理;消防水源是否充足;消防车道是否畅通;岗位消防职责是否明确;有无可靠的防雷、防静电保护设施;重点工种操作人员是否经过专门的消防培训;有无“严禁烟火”等醒目的消防安全警示标识;是否制订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演练。

6.九小场所: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是否悬挂“九小”场所公示牌;是否有人员住宿;是否存在在门窗上设置金属栅栏和防盗网等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是否存在违章用火、用电、用气以及私拉乱接电气线路;场所人员是否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和火灾逃生自救的常识。

7.集贸批发市场:消防车道是否畅通;室外消火栓是否完整好用;是否存在违章用火、用电、用气以及私拉乱接电线;人员是否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和火灾逃生自救的常识;是否建立义务消防队或专职消防队;是否存在集经营、住宿或生火做饭为一体的“三合一”现象。

8.其他单位场所:是否办理相关消防手续;是否成立消防安全组织,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是否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考核。

六、责任分工

按照《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第108号政府令)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消防安全一岗双责的意见》(政〔〕12号)等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实开展火灾隐患清剿。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消防安全领导责任。要定期组织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分析辖区火灾形势,对本辖区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认真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10月底前,各县(市、区)要分别选取3至5个乡镇、街道、社区作为基层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试点,落实十个一“清剿火患”工作标准,即完善一套排查整治工作机制,成立一个排查整治领导组织、组建一批专兼职或义务排查整治队伍、设置一块网格清剿火患责任“三定”图(定主体、定任务、定标准)、签订一份消防安全责任书、印发一份消防安全自查标准、统计一份辖区单位场所底册、建立一套排查整治台帐、制作一批固定消防宣传图板、张贴(刷写)一批防火标语通告。11月份,市政府将选取火患清剿试点先进单位召开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确保年2月底前全部达标。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落实消防安全行业监管责任。要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的意见》(政办〔〕93号)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对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清剿。

住建部门负责组织对高层、地下建筑,在建、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火灾隐患清剿,要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落实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同时督促城管部门对占用消防车道的摊点摊位进行清理,督促物业企业管理部门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物业服务企业的资格评定审核内容。

安监部门负责组织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销售、使用企业等领域的火灾隐患清剿。

文化部门负责组织对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卡拉OK厅、网吧、游艺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隐患清剿,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同时应督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履行消防安全公益宣传教育的职责,及时曝光火灾隐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对幼儿园、中小学校、高等院校、职业培训等教育机构的火灾隐患清剿,尤其是做好对涉及学生寄宿的各类大中小学校的火灾隐患清剿,同时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范畴,在各类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疏散演练,广泛宣传消防自救逃生知识。

公用事业部门负责组织对各类燃气液化气充装站(点)、公共交通车辆的火灾隐患清剿,同时要及时对室外消火栓等市政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确保完整好用。

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客运汽车站等单位的火灾隐患清剿,负责组织对全市出租车配置灭火器,教授使用方法,对出入我市的长途汽车消防设施器材配备予以监督检查。

质监、工商部门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加强对消防产品生产、销售领域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养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火灾隐患清剿。

旅游部门负责组织对星级宾馆、饭店及旅游景点等旅游行业单位的火灾隐患清剿。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对医院、诊所等医疗卫生单位的火灾隐患清剿;

体育部门负责组织对体育场馆、群众健身场所等相关体育行业单位的火灾隐患清剿。

文物部门负责组织对文物古建筑等行业单位的火灾隐患清剿。

宗教部门负责组织对教堂、寺院等宗教活动场所的火灾隐患清剿。

人防部门负责组织对人防地下工程中对外营业场所的火灾隐患清剿。

商务部门负责组织对下属企业、二级机构、加气站的火灾隐患清剿。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行业、本系统所属场所的火灾隐患清剿。

市场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对所属市场的火灾隐患清剿。

工信部门负责组织对下属厂矿企业的火灾隐患清剿。

农业、供销、粮食、林业、供电、人保、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负责组织对下属企业、二级机构的火灾隐患清剿。

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系统也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对本行业、本系统的火灾隐患清剿。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落实消防安全基层基础责任。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定期组织安监办、综治、工商、派出所等基层力量,对辖区无主管部门的“三合一”、“九小”场所、出租房屋、沿街门店、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消防乱点区域进行火灾隐患清剿,严防亡人火灾事故发生。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督促居民住宅区、社区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防火公约,开展户户联防,进行防火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督促消除火灾隐患。

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派出所要落实消防安全重点监管责任。要将全市重点项目工程、关系民生利益的重点企业单位,歌舞娱乐、高层地下、商场市场、化工等消防安全重点高危场所作为消防监管的重点,严格分级管理,明确一、二、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责任,依法开展日常消防检查和监督抽查,督促单位消除火灾隐患。

各社会单位要落实自身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要求,各社会单位要落实自身消防安全责任,成立消防安全组织,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标准化建设,开展隐患自查自纠,切实提高单位抗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实现社会单位“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

各级各部门要将排查发现的严重火灾隐患3日内移交辖区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依法查处,对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由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清剿火患”战役行动是深化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把握火灾防控主动权、打赢消防现实斗争的重大部署,也是针对秋、冬季节火灾特点,预防和减少火灾发生,确保全市火灾形势稳定的有力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战役行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市防火委将于每月组织召开清剿火患防委联席会议,听取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单位清剿行动进展,推动责任落实。

(二)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市政府将拿出专项经费补贴重奖清剿火患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清剿火患战役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行为,市政府将严格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实行隐患追究、过程追究、顶格追究;凡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事故或接连发生两起亡人火灾的,市政府将坚决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并对所在辖区年度消防工作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