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地理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地理因素

篇1

一、企业文化想要落地的目的

21世纪,在企业进入全球经济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挑战。这个时候,企业的文化成为了企业很强大的竞争力。企业的领导者也慢慢地体会到,要想让企业更加的强大,企业文化必须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在竞争中落败。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文化在建设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企业文化成为空壳,不能真正地实施到企业的建设中,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企业是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相衬托的,因为企业的性质不同,要求的企业文化也就不会是相同的,所以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企业文化的性质,而是企业文化能得到员工的认可才是重要的。只有企业的员工深刻地认识和领悟到了企业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运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二、企业文化的理论背景和设定

(一)企业文化受到员工的认可同企业背景文化的联系

企业文化的落实根本上就是价值观和行动一致的一个建立过程,是职工对于企业的观点有一定的认识、感同身受和实施的过程。企业文化能够真正实施的关键点就在于职工要先对企业的职场文化有认识和感知,下一步才是慢慢地从初步认识变成自己的行动力,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公司的目标。

企业文化受到大家的认可是指职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和想法是和公司的文化相一致的,而且员工能真实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带来的好处,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尽全力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企业的背景文化只有得到员工的肯定,员工的想法和行动才能和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这样企业的文化也才算是真正地实施起来。企业文化一共分三个层次,一是初步认识阶段,二是情感,三是行动力上的表现。初步认识是员工对于企业的文化刚刚接触到初步的理解,比如对于企业的工装,工牌,口号等等的认识和了解,这是员工对于企业最初级的认识。那么,情感上的认识就是员工能进一步地了解企业文化,并且热爱一个企业的开始。还有就是行动力上面的认识是指员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行动上开始真正地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企业文化相匹配。一个企业的员工从开始对企业文化初步的认识,到情感,再到行动力上面,都是受到了企业文化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真正的落实是要落实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的。

(二)企业文化实施的真正的因素

1、个体因素。员工在企业中的诉求被公司认同的越多,并且能够满足员工诉求越多的企业,企业文化就会被员工更多的认同。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越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团结性也就会增强,从而让企业更加的团结。一个员工对于企业付出的越多,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对于企业文化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就越深。因为企业文化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员工完全的认识和感悟,所以每一位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

2、企业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名声越好,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就会越好。员工在企业中获得的相关的消息越多,对于企业的了解就越多,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

三、如何测量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

(一)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初步的认同。员工初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于深入认识企业文化是非常关键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了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企业文化制度方面。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肯定必须包括这三个方面。一个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首先了解到的一定是企业在物质上的表现,比如办公环境,设备等等,这是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对于企业的第一认识。在对于企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才是对于企业一些员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最后面才是对于企业更深层次的一个了解,就是精神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加强大地发展下去。

(二)情感上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肯定。企业的发展前途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发展前途,企业和员工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有员工对于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感和责任感的时候,才能更加尽心地做好工作,这样企业的员工也就会更加的团结,更加有凝聚力。

四、哪些因素影响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

篇2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复习策略 引导分析 方法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人文地理占有的内容呈上升趋势,其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人文地理在回答时,答案要点不易把握,不容易得到分,这就导致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拿到更多的分数,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一下个人的策略。

一、基本内容——少讲多练。

人文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很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痛,一碰到教研活动,老师大多是讨论人文地理的传授方法。课堂是整篇去讲,下课让学生记,还是上课讲一会,让学生背一会,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得而知。我认为,人文地理的内容多而琐碎,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方法的,同样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进行交流,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好的办法。

对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我个人采用的是少讲多练。一节课45分钟,我基本是这样分的,5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讲解,10分钟记忆,15分钟当堂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自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持续发展的3节内容,因为内容较少,5分钟可以让学生看书。学习工业、农业等内容较多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案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填空。15分钟讲解重难点、易混点、考试考点,把知识条理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以便处理综合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记忆、练习、检测,当堂课学习的内容,争取当堂课掌握。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1.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几个填空题,几个选择题,几个小问答题;2.同位互相提问,互相检测;3.一题或两题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题,即检测当堂的知识,还能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能把知识给串联起来,提高综合能力。

少讲多练是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只要学生学进去了,效率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才能把老师从课堂解放出来,但是,备课要花一定的功夫,这能很好地反映一位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重、难点内容——引导分析。

人文地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上课把知识点画出来,让学生背会,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多背书,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下简单的考试,要面对综合能力超强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重难点内容给讲解清楚,分析透彻。

我对重难点的内容是采用——引导分析,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地把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活跃起来,最后能彻底透彻地独立理解分析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先设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接着投影有关鲁尔区的材料和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对应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先投影五大工业模式图,在给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每年的从业人数、产值,再给出一些污染图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出现什么问题。第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以徐州的传统工业区为例,给出解决徐州工业区的一些措施,适当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套到鲁尔区,这样进行问题的转移,学生易于接受。最后在把思路给顺一下,兴起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对于传统工业区分析的思路是一样的,一句话,学生就会分析中国东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等等。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会从中收到很多益处。

1.案例教学法。有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快速、彻底。比如讲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知道概念,但是不理解概念,怎样运用。我就设计许多案例,如中国人口多,如何解决?中国资源是地大物博,如何让资源持续利用下去?在利用一些资源时,产生了一些污染,针对水污染,我们怎样做?针对大气污染,我们怎样做?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学案的选择,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不能老用一些旧的案例,而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案导读法。针对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可以用这个方法,也符合人文地理多背多记的特点。比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我就是设计导学案,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提纲,知识链接,考点讲解,例题精析,检测巩固,这样几个环节,一堂课,学生自学,可以讨论,可以咨询,学生完成得很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真是好样的。

3.分类归纳整理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把相同的知识点给归纳起来,用固有的模式给整理出来,然后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区位因素时,我给归纳为“光、热、水、土、地”,只要是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就从这五个字展开,合理地写出答案。再比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中讲述美国五大湖沿岸传统工业区,我就把它作为一个代表,归纳整理出来这样几项内容:1.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区位因素;2.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3.传统工业区整治的措施。以后再碰到属于传统工业区的,都可以直接就用,比如中国东北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老工业区等等。这类方法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63-02

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人文地理学”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组织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还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口问题、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行为等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地位日益凸显。

“人文地理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应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专题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突破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模式,设计了三大板块。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外,特别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

1.课题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堂讨论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②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

3.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的方式,包括观察、考察、问卷调查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人文地理”讨论课的设计

1.专题讨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1]前三个章节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且贯穿于后面的各分支章节,具有以线带面的知识结构体系特点。各分支内容讲授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分支章节:人口、农业、工业、聚落、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每个小组运用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通过组内讨论,分析各人文地理现象的起源与分布(文化区)、迁移与传播(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景观表现(文化景观)等。

讲授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提问质疑的角色,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宗教地理学这一分支章节时,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列出如下讨论提纲(表1),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既打破了为讲宗教而讲宗教的课堂枯燥乏味的尴尬,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尤其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在解决人地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例如目前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甚至全球政局变动等,人文地理学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挖掘与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课堂讨论,并予以点评。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路的教学目的。

该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难易适中,同时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提示。由于这类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运用、整合人文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途径。表2列出了部分讨论主题。

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观察、认识、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重要手段,是人文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观察、考察、社会调查等。高师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合适的实践调研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课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既要达到深化课堂内容的目的,又能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其次,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因此选题应侧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当前热点问题、教材内容及以往经验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实践调研课题,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论证,集思广益,扩大学生选题范围,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2.做好实践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一般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环节。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践教学前还应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提供背景资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应包括实践教学任务、路线、范围、实施方案等内容,以便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调研资料的后期整理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科研能力。调研资料后期整理三部曲:建立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空间表达、撰写调研报告。针对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如EXCEL、SPSS、ARCGIS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制图,并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进一步归纳人文事象的时空变化规律,撰写调研报告。

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及时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效果评定应包括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构建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专家点评,即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同学针对调研内容、方法、结论等现场演讲,由3~5名教师组成专家团进行点评;二是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补充、修改,撰写成科研论文,在相关杂志发表;三是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此外,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例如,结合经济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确定了“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结构比较分析──以零售业业态为例”的调研课题。根据调研内容和目的,确定以走访式调研方法为主,通过对两个地区商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确定调研范围和路线,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采取小组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方式。

通过调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行业结构趋同度高;②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层次结构高于三峡广场商圈;③级差等级地租对两商圈商业业态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从商圈核心向出现: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专卖店、小型商店――便利店、一价店、仓储超市的业态变化特征;④三峡广场应根据级差等级地租进行商业业态空间结构调整;⑤解放碑商圈有条件发展为大型购物中心。以上结论对两大商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语言表达、科学研究、团结协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4~118

篇4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体系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04

Inspiration of British College Geography Plan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WANG Qiaozhi, CHEN Yong, MIAO Zuohua,

ZENG Xiangyang, LIU Yanzhong, LI 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odul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201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elected top-ranking British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he related undergraduate module, analyzed their arrangement of module courses, and discussed 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providing extensive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research idea and skills. Suggestions to modu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refore provided through drawing upon British experience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cours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地理学本科专业,在原来的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乡规划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新分化出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针对此现状,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培养模式的经验。

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英国地理规划专业属于地理系与规划系联合培养的专业,开设的学校较少。据统计,英国排名前30的高校中有四所高校开设地理规划专业,包括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前三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主要是为城市建设、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行业输送人才,与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较为相近。伯明翰大学对规划要求较低,课程设置更多偏重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的方向,规划类课程较少,类似于我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培养方向,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借鉴意义有限。本文着重分析前三所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的基本框架与特点,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英国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

表1汇总了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地理规划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三年制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研究方法类、地理类、城市规划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体来看,这几所高校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类型,主要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思维、认识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结构、了解规划的基本思想与过程、思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第二学年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地理思维的历史、地理的经济文化分支、影响规划的政策因素、及针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选择地理及规划课程并开展一定的地理研究,了解研究的技术方法,为第三年的毕业论文打基础;第三学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综合学习地理规划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注重了规划的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契合我国相关专业培养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研究技能培养非常关注,而这正是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忽略的地方。

2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深入分析

2.1 重视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面

英国这几所高校的规划与地理本科教育理念强调了地理知识对于规划者的重要性。比如,谢菲尔德大学认为,一个规划者不应只停留在办公与会议事务中,应该深入社区、询问、交流、理解、去感受地方文化;卡迪夫大学认为规划者首先应该弄清不同区域层面变化的过程,理解主要的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规划所起的作用;纽卡斯尔大学也强调规划者首先应学习社会驱动力是怎样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空间、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再去了解规划设计的实践并探索政治、社会因素对规划的影响。课程设置方面,这几所高校不仅给低年级学生开设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课程,还陆续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年级的地理类课程则更加丰富,以围绕人文地理某一领域研究而命名,例如纽卡斯尔大学的“气候变化的争议:科学、政治及公共观点”、“加勒比的社会:发展、呼声及日常生活”、卡迪夫大学的“城市与社会的公正”、“人口与健康”、谢菲尔德大学的“消费地理”、“选举地理学”。高年级的开设地理类选修课程注重结合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文地理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2 重视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英国这几所高校开设的研究技术方法课程,不仅包括了国内相关专业通常开设的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还包含了研究技能培养课程,如“地理分析”、“研究方法概论”。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给大一学生开设的“地理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与哲学观,并开展分组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数据的本质,了解定量及定性数据的区别,进行地理数据制图,理解统计学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数据,并对地理数据进行诠释。大二开设的“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介绍定量、定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过程,例如制定研究的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缕清研究的背景、开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学位论文”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要求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这门课上,学生需根据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充文献阅读的综述部分,进一步完善研究问题、目标章节,并陈述研究中的道德注意事项,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并完成最终的毕业论文。由此可见,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做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指导、监督学生有效地规划,完成毕业论文。

3 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注重发挥人文地理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的价值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别与联系、尤其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人地协调的思想已经被现代地理学普遍接受,这与规划设计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异曲同工。规划设计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地理学强调区域性、综合性,为理解规划设计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的差异性提供重要线索,并且,地理学知识能为城市规划中物质实体空间、社会虚体空间的理解提供更宏观的视野。但是,人文地理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在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中应普及哪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尚存争议。

我们认为,人文地理的课程设置应因校制宜,在开设地理通识、概论性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规划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的地理必修课程,比如,以旅游规划为主的院系可以开设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课程。另外,可以参考英国高校的做法,鼓励人文地理方向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特定主题的选修课程。

3.2 注重探索本科生研究技能培养的途径

在规划中融入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规划方案制定、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然而,我国城乡规划本科层次的教育主要以职业训练为主、研究技能的教育非常有限。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城市规划作业竞赛,其中就含有“社会调查报告”竞赛。该竞赛的导向强调规划专业研究思维、技能的培养,参赛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完成调研报告。但是,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思维、技能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来支撑,在地理、规划知识的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解“是什么”,还应启发学生探索现有知识理论的来源。

*陈勇为本文通讯作者

课题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010、YJG201432),主持人:陈勇

参考文献

[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15,” 2015. [Online]. Available: .

[4] Sheffield Uni, “BA (Honours) Geography and Planning - Course structure,”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hef.ac.uk/trp/undergraduates/courses/bagp/structure.

[5] Birmingham Uni,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BSc (Hons),” 2014.[Online]. Available: http://birmingham.ac.uk/undergraduate/courses/gees/geography-urban-joint.aspx#CourseDetailsTab.

篇5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6

一、引言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25%-30%的增长率使生态旅游正在成为全球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旅游给自然保护区赋予了新的发展机会。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生态旅游,虽然保护区一开始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意愿,试图抓住机遇,通过旅游业的来推动发展,但自然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动,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面临新的威胁,这困扰着保护区的发展。因此,加强研究自然保护和旅游开发,探索规律来指导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同纬度品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随着世界遗产武夷山的知名度的提升,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逐年上涨(表1),大量游客对武夷山带来的压力的日益严重。本文通过探讨旅游影响系数,以此来评价旅游业对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对武夷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旅游影响系数是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干扰程度,这里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影响。旅游影响系数越大,说明景区的旅游管理质量的越不好。它使用分级赋值方式来计算。

Cr反映景区垃圾状况,Cd反映景区折枝状况,Ct反映景区的践踏状况,Cp反映树桩的影响,Cw反映林木更新的影响,Cm反映草本层的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光照,地形等自然元素,;人文地理反映了旅游活动的人为因素,如旅游步道宽度,距离和灵敏度水平。灵敏度等级表示了该地区的旅游价值,但长时间的高灵敏度会导致景观的破坏而失去了它的旅游价值。

三、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刀刻与坡度存在反向关系,说明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刀刻最严重,树桩和坡度也显示出反向的关系,即随着海拔增加,树桩数量在减少。垃圾量、枝下高、草本覆盖度和海拔以及坡度都没有明显的关系。即除了刀刻和树桩与坡度存在关系之外,其他的自然地理因子和旅游因子没有显著相关。

由表3可知,旅游影响因子与人文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明显比自然地理因子明显。其中枝下高、草本层盖度、垃圾量均和距离相关,草本层盖度、刀刻均和敏感水平相关, 而树桩和距离以及敏感水平都不存在显著关系。

篇7

内容提要: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研究宏观法律时也要强调法的外部联系。孟德斯鸠有关地理法学思想表明他是从物质原因中去探寻历史的必然性,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有许多局限,但这种研究方法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对我们立法仍有启迪。

孟德斯鸠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对于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提到的最多的是他的“三权分立”,而对于他在法学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则没有足够重视或进行系统的概括。事实上,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得以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采用了新颖的法学研究方法。

一、孟德斯鸠的“地理”说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孟德斯鸠生活的时代,地理学处于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过渡阶段。尽管当时地理学的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孟德斯鸠已经有意识地用一些地理学的知识去研究法律。孟德斯鸠的“地理”说主要是指自然地理与法律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论法的精神》一书第三卷的相关论述中。在第三卷中,孟德斯鸠详细论述了法律与气候的关系、法律与土壤的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孟德斯鸠在论述“法的精神”的过程中也论述了法律与一些人文现象的关系。因此,在无意中他将“地理”说完善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水平。他说,“法律应该同国家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1]。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包含几十门分支学科的大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二者研究的重点分别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但并不截然分开。因此,笔者所要论述到的地理法学实际上包括了对法律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论述和法律与人文地理关系的论述。

二、自然地理与法律的关系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的人的行为总是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以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他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2]。气候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法律产生了影响,也即气候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而影响法律。

孟德斯鸠认为,在气候寒冷的地区,由于人体外部纤维紧缩,有利于血液回归心脏,所以北方人具有比较充沛的体力和较强的自信心,勇气也较大。他们对一切可以使精神焕发的事情都感兴趣,例如狩猎、旅行、打仗等等。在气候炎热的地区,身体各部分组织相对松弛,神经末梢未充分展开,人们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所以南方人害怕艰苦,追求享受,性格软弱怯懦,对外来的侵扰缺乏抵抗的勇气。东方的气候对人民体质、心理、生活方式上的影响是东方各国宗教、风俗、习惯和法律保持持久不变的原因。此外考察世界法制史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气候对法律的影响:热带、温带地区的法律成熟较早,如埃及、中国、印度、古希腊的法律;而寒带或是寒冷地区的法律成熟较晚,如俄罗斯、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的法律。这是因为不同区域的不同气候促进或延缓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发育水平从而影响到了法律的发展水平。气候影响我们的心理、体质和行为,进而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土壤的差异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较大的差

异,因而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法律便存在差异了。孟德斯鸠说:“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3]这是因为多山的地区人们的财产不多并且易于保存,因而他们所享有的自由,成为值得他们保卫的唯一的幸福。平原地区通常有肥沃的土壤,有地者便成了最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弱者无法同强者对抗,只好向强者屈服。而沿海地区,各种势力都比较均衡,氏族贵族、工商业贵族、占有少数土地的农民易于互相妥协而建立一种比较中庸的政体。

人类社会的法律不仅要受气候、土壤这两种自然因素的制约,法律还要受地理位置、地理面积、资源状况、水文条件、地质地貌、植被、大气环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现象、因素的影响。如雅典城邦领土狭小是其直接民主制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人民可以朝出暮归参加公民大会;而这在地理面积广阔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又如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往往影响着法律,沿海且有贸易精神的民族容易形成海商法,在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沿岸很早就出现了国际性的海商法;但对于一个深居内陆的国家,统治者如果下决心制定一部海商法,那一定会为自己本国的实际所嘲笑。

自然地理与法律的一般关系就体现为,自然地理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了法律;不同民族法律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法律一般应适应自然环境,但是当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极为不利的时候,立法者便应考虑通过立法与这种不利进行抗争了。

现代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人文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与“自然”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注重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涉及国家政治、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等。孟德斯鸠对于法律与人文地理的相关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处:经济方式与法律的关系,种族、民族与法律的关系,国家政治状况与法律的关系,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与法律的关系等。

孟德斯鸠说:“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泛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畜牧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畜牧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就更多了。”[4]我们知道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一个社会发展水平越低,社会关系便越简单,因而需要的法律也就越少;一个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关系便越复杂,因而需要的法律就越多。例如,古罗马发达的商业催生了成熟的罗马法,但是这些法律随着商业的萎缩而不断萎缩。早期的日耳曼人以游牧、狩猎为生,仅需要口耳相传的部落习惯就够了,“蛮族国家”建立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新的社会关系,对法律的完备化、成文化产生了要求,因此出现了一批“蛮族法典”。可见,法归根到底还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立法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决定该民族的法的发展状况。一个经济落后的民族,法的发展状况肯定不会很景气;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造成法律发展的不平衡,即有的地方实施现代法律,有的地方还在沿袭原始的习惯。

此外,法律还因种族、民族而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而养成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做事风格。例如法、德民法典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族性格的差异。“法兰西、德意志两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导致《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文风差异的根本原因。《法国民法典》简洁清晰、风趣优雅的文风是法国重社交、善言辞民族精神的体现,而德国人好独处、喜冥想的特质则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民法典》虽精确却晦涩文风的形成。”[5]在历史上,法律的民族特质便很明显。法律所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民族的特质,依据民族的特质进行立法。

总结以上对法律与自然地理、法律与人文地理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法学的一般结论:法律绝对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物,它要受各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因各种地理因素而产生差异。此外,通过对地理因素与法律关系的考察,我们还应看到以下两点:其一,从古代到现在,自然地理因素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小,而人文地理因素对法律的影响已经占据主导;其二,在历史上各国法律曾因地理因素的差异而风格迥异,而现在各国人文地理因素的趋同使得各国法律相似性越来越明显。

三、地理法学对当代中国立法的影响

中国法的地理学视野也是非常开阔的,在此重点论述两个问题:法律移植问题;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问题。

(一)法律移植问题

最初法律为一定区域的人所接受,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随着人们改造能力的提高,自然因素对人们的制约作用变小。而人们对于先进文化的接受,使得很多民族的人文地理中的一些因素趋于相同或相似。在这种背景下,法律移植从不行变为可行。我们在分析中国法律移植问题之前首先看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移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选择以大陆法系为模式创建自己的法律体系。最初,模仿法国法制定了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典等,史称“旧法典”。但是由于两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政治状况、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别,“旧法典”在实施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日本转而模仿与其政治状况相似的德国,成功地建立起了完整的“六法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器物、技术、经济方式、生活方式之后,便产生了新式法律的要求。如果时间足够长久的话,这种法律是可以在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但现实是,我们的生活已经对这种法律提出了如此迫切的要求,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考虑那些现成的法律了。中国长达一百年的法律移植工程便一直是在这种要求下进行的。尽管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很多方面都褪去传统的色彩而呈现着很多的西方色彩,但是不可否认中西民族特质的差异还依然存在着。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法律移植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法律移植需要坚持这样几点原则:第一,在进行法律移植前应充分考虑两国地理环境的异同;第二,在刑法、诉讼法、以及民商法领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应该大胆移植;第三,涉及较强的伦理色彩的领域,法律的移植应该谨慎,不可追求一蹴而就;第四,法律移植的过程不仅仅是立法移植的过程,还是新的司法制度、法治理念建立的过程。

(二)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问题

少数民族特殊的习俗是由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多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法观念等意识形态有所变化,但是封闭的自然环境依然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经济没有根本的变化,使传统农业社会得以延续的那些基础并未动摇,因此,传统的习惯法观念的深层结构还很坚固,各民族群众对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精神上、心理上、观念上仍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有什么事仍然首先依据习惯法进行。“他们的习俗往往就是他们生活中的法律”。一有纠纷发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习惯法而不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

应当看到,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民间纠纷,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同时,一些习惯法也会对社会日趋一体化的法治进程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对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也同样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应从有利于国家法制统一,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出发,认真、慎重地对待和处理国家制定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在处理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两者关系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国家法制统一,坚持国家制定法的权威和尊严,各民族地区和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根据,其他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只不过是宪法的具体化,其内容要严格地遵循宪法的精神和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各民族享有保持或者改革其风俗习惯、习惯法的自由权利,这是宪法在民族问题上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权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结合法律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如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区以及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制定了婚姻家庭、选举、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方面等变通补充规定。这些民族自治变通立法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更应该注意的是,国家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汲取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合理部分内容,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使国家制定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民族社会的实际相契合,否则形式的法律与实际的生活产生距离,国家立法的目的终亦无法实现。(3)在司法执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要把国家制定法同少数民族习惯法综合起来考虑,适当参照少数民族习惯法。

篇8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探究方案;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學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个基本学科之一,侧重研究人文事象区域系统,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重点阐述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协调人地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该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目前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与人文地理学教学还未实现很好的融合,其应用并不乐观。鉴于此,文章拟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高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评价,也就是确立探究目标、制定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计划,得到探究结果,进行结果评价。

(一)探究目标的确立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和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对于刚开始人文地理学学习的大学生来讲,自主提出与教学大纲和课程知识难度相符的题目是非常难的。可以把教材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要参考,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形式和难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水平。

学生可以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主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不同层次的问题请不同的学生做解答。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课程知识特点并结合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现象和热点,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设计,尽可能体现研究问题的时代性、区域性、创新性,同时做到不超教学大纲。

(二)探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确立研究目标之后,制定相应的探究方案,包括应用网络进行理论探究和实地调查进行实践探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案,根据探究方向学生可以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是3-6名学生。在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后,小组内部商讨制定理论探究方案或者实地调查路线。

1.理论探究

学生基于网络和已具备的信息搜索与处理的优势,可以获得人文、社会、艺术、时报、娱乐等的巨大资源库。教师因势利导,将网络学习和查询资料作为必要的理论探究手段,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所研究问题的应用背景,并将各种人文事象及理论融入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中。例如在讲到人口分布、聚落景观、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这些内容时,鼓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对比,得出形成这些地区相同或不同文化景观的深层次原因。有学生提出不同宗教饮食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间教师鼓励学生从自然环境和宗教民俗去思考,紧扣教材知识和相关主题,并适时分析和点拨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就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点评,再综合各小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给出所探究问题全面、正确的答案。

理论探究从开展部分探究开始,再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逐步过渡到对整堂内容探究,最后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会从不会探究逐渐达到会探究、喜欢探究,从而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过程。实习过程中各小组根据自己拟定的目标,选好实习路线,结合实地特征,解决目标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搜集所需要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同时,为避免学生从事非课程内容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及时与其交流、引导和启发,以保障学生所提问题的可探究性和合理性,实地调查结束后,各小组经过讨论、总结完成一份成果报告或者学术论文。

比如在讲到旅游地理这一章时,某小组曾以当地一小镇的旅游资源潜力开发为题,对该小镇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小镇旅游开发潜力分析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文事象和对其研究的方法有了直接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评价

讲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书面测试为主,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简单的结果测试,而是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一种过程评价。第一,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态度、能力以及整个小组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予以评定,赋予一定的分数。第二,以小组提交的调研报告、“PPT”答辩和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有效避免考试形式上的复杂化。高质量的探究成果应具有合适的选题深度、充分的研究内容、正确的结论、条理的文字表达、图文并茂的PPT答辩、有理有据的解答。探究式教学的考核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探究目标有关的资料,了解所选题目的适用背景和案例及原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并最后形成小组书面报告以及PPT答辩报告,以此来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第三,相关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进行,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有亮点的想法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二、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1.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相当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对该过程的掌握比得到正确的结果更为重要。探究的问题课文中可能没有提供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并积极思考,提高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探究式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另外,探究式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互相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意识也不断加强。

3.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梳理人文地理学课程知识结构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人与环境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学习,进而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对专业的兴趣。

三、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涉及很多分支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来酝酿问题、小组内商讨制定方案、展开交流讨论,加上课时有限,因此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是不切实际的。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等原则。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人文事象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问题的综合性,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多方面思考。最后是注意所选内容尽量是现实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充分准备,把握正确的方向

探究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要求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和内容本质有较为深入的把握,才能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尽可能保证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回答,跟上学生的思路;还要尽力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料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上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探究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三)了解并注意学生的态度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交流、探讨,自觉把自己当成学生团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构建深入学习知识的体系与方法,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有目的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修改他们的计划,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有信心将问题探究进行下去。同时,探究的难度也要呈现循序渐进的态势,在不断地探究中逐渐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章对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做了整体的描述和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华.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2]张海鹰.人文地理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197-200. 

[3]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13(6):76-78. 

篇9

关键词:地理环境因素 企业 销售 影响 作用

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同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而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环节进行人工改造,它包含人工改造而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产以及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等进行改造的环境空间,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环境。

二、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可大致分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具体来讲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大致可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环境质量、资源条件、区域类型、人文风俗、科学技术、政治环境等因素,在具体的某地这些因素都对企业在该地的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考量得当与否都可能关乎企业销售的成败。

三、地理环境对企业销售的影响及主要对策

1.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含了一个地区具体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蕴藏量等。综合这些因素考量,将对企业在该地区长期或短期的销售策略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一个企业只有在这些环节上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销售政策和策略,才能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1)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在地球上所处在的空间位置,它对企业在该区域的销售影响可以从处在的经纬度位置、海路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地理因素和毗邻区域的联系等方面表现出来。低纬度靠近赤道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常年炎热多雨,多雷暴,极端天气较为常见,某些区域甚至不适合人类居住,比如热带雨林地区;中纬度地区位置较为居中,因而这些区域一年四节春、夏、秋、冬较为分明,气候相对舒适,极端天气较少,降水、光照等较为充足,适宜人类居住,是人类生产、生产、生活等人文交往的理想环境。销售的对象是人,简而言之,只有有人的地方才会有销售,这是销售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基石。例如,在某一个小区域,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有人多和人少的地方,主干道总会比深巷子人多,销售的效果就会截然不一。因此地理位置关乎该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影响企业销售的基础,一直都是企业销售不得不考虑的首要因素。

(2)地形条件因素。地形条件是指某个区域的地形分布情况,具体分为平原、高原、丘陵、湖泊、沼泽等形态,这些具体因素也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重要影响。譬如我国东北重要的粮食产地平原分布广泛,在整个区域地形中所占比例较高,因而为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且平原地形农业的耕种采用规模化和机械化方式,对机械的需求度高,依赖程度大,粮食产量高,品质好,使其成为了我国历年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此对于生产销售农业机械设备或农业种子的企业来讲这里就是一块销售宝地,相关企业针对需求该企业产品量大的地区在销售上下工夫,才能收获颇丰。反之,如果生产农业机械设备的企业在一个不适宜规模化、机械化耕种的丘陵地区去作营销工作,那就是没有找准销售市场和销售点,只能是“对牛弹琴”,可想而知,最终只会收效甚微。可见,地形条件对企业的销售制约程度是非常大的。

(3)气候条件。从大的气候环境来讲,从赤道向两极延伸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这些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密度和人类生活习惯都有差异,企业在这些不同区域采取的销售策略也应该因域而异。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来包装或改变自己的产品特点,甚至为特殊的区域设定特定的销售产品,这样企业的产品销售才会符合不同地域人类的口味,销售业绩才有可能取得瞩目的成就。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荒岛被世人发现以后,岛上住着当地的土著居民,一家大型鞋类企业准备去岛上推销他们的鞋类产品,于是公司就组织了一个团队去调查分析岛上居民的穿鞋习惯。当考察团来到岛上后发现这里气候炎热,雨季多,人们都是光着脚丫。经过一番询问,他们才得知这里的人是不穿鞋的,于是就立马回到公司反馈考察情况,草草得出一个结论:这里的人没有穿鞋习惯,鞋子在这里没有市场!另一家鞋类企业闻讯而至,他们仔细分析了当地人不穿鞋子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截然不一:有很大的市场!原来是这里气候炎热,穿显厚的鞋子会很难受。于是他们根据当地人的习惯开发了一款适合他们穿着的凉鞋,企业的销售额猛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以,气候条件对企业的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会取得惊人的销售成绩。

(4)自然资源的影响。每个地区的资源蕴藏量都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拉动贸易的基本物质保障,它是有限的,并且随着现在社会的需求和人口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企业销售的产品大多都是需要自然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生产,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并不是有多大的市场就可以生产多少产品和创造多少销售额。一个钢铁冶炼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如果该地区矿石在经过过度的开采之后出现匮乏或枯竭,企业的铁矿石原料供应不上,这将会严重制约产品的供应,影响企业的销售。因此,我们要重视自然资源营销产品供应并最终影响销售的现象,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对企业的销售是大有益处的。

2.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概括地讲是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它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的销售同样也会受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篇10

地理事物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根据人们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语言文字的代号,表征的是地理实体。那么,如何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去进行空间定位呢?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方法。

一、根据地理景观特征定位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进行空间定位的重要线索。

1.自然地理景观定位法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地貌景观,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它们的气候、植被和动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成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如日本的富土山,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斑马,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天然橡胶,南极洲的企鹅,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沙漠地区的绿洲等。

2.人文地理景观定位法

不同的区域因为气候,植被,降水等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导致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地理景观,如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中国北京的长城、广州的五羊雕塑、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等,这些都可用来确定区域位置。

二、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定位

面状地理事物,如世界和中国主要区域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水系、交通线、海岸线分布等;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地等。

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三、根据文字资料、图例和注记等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