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8 17: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个话题的内容最初受教于我的恩师王再谟先生,而我执业以来,三天两头都会和患者谈及,这是因为在门诊上,经常有患者会发表对中西医的看法,经常会听到“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见效慢,西医来得快”之类的话。但实际上既有“中医来得快,西医不见效”,也有“中医整不好,西医断其根”的情况。应该说,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根本原因是中西医治疗疾病基本思路的差异。
要说中西医在治疗思路方面的区别,在于基本主流策略不同,这种不同就跟我们平时教养孩子很相似。夸张点说,有的人,娃娃没钱了就给他一大笔钱,谁惹到了娃娃就替娃娃出头。西医应对疾病的主导策略与此类似,日常我们说西医主要是“三素一刀”,即营养维生素、内分泌激素、抗生素、手术刀。通常是缺生命营养素、内分泌激素就补充支持,这是缺钱给钱;微生物侵袭就抗生素杀灭,局部异物形成就手术修整,这是替娃娃出头。而有的人,则是娃娃没钱了,引导他自力更生,要是被别人欺负了,引导他自强以抗争。中医的传统主导思想则是如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运脾即是补脾”、“滋肾莫如温肾”……总之都是为了要提高机体自身应对能力。两种方式也类同于“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出现的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很多时候,溺爱扶持导致依赖成性,难以自力更生。所以我们看到,补再多钙还缺钙,补充糖皮质激素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抗生素换代跟不上微生物变异,做了胆结石手术,胆管长结石,做了胆管结石手术,肝内胆管有长结石……以中医“自强”的思路来看,不强大脾胃转输功能,补充再多也是穿肠而过;不改善内分泌腺体自身的功能,“扶贫”补充只会“越扶越贫”……“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说法或即来源于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比西医厉害,比西医优越。试想面临的是很糟糕的情况,例如破坏力极强的瘟疫类致病菌已经侵入机体,机体内的结石、肿瘤已经压迫主要脏器、阻塞通道之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去除,短时间内就会有恶性的结果,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其自身功能恢复来消除病患。这个时候,恐怕还是现代的治疗手段具备优势。
篇2
1 中西医结合对内科急症的诊断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中医诊断学是从病症的整体为起点,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运用辩证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识别病症来推断病情,是一门给防治疾病提供参考的学科。相对的西医诊断学是以一门以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包括了三个步骤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
虽然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是两个在发病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领域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他们的临床诊断的确定,无论是对于患者来说还是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医和西医在诊断上的结合是为了给患者寻找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机会。事实上,我国有不少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在诊断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被作为典范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的内科急症诊断上。例如:脾胃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胃阴虚证、脾阳虚证、脾胃湿热等。
以中西医结合辩证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脾胃气虚为例,在中医上脾胃气虚是指脾胃之气不足,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主要是以腹部隐痛喜按、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为特征的。其病理机制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弱,出现腹部隐痛喜按,纳呆腹胀;脾虚水湿不运,则大便溏薄;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脾气不足,生化乏源,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逐渐消瘦;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气血不荣,则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则为脾胃气虚之象[1]。在西医上,首先应该从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研究表明脾胃气虚的患者他们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减小,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还有作为心血管重危急症之一的心肌梗死,西医命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可依据症状为胸痛而命名为“真心痛”、“胸痹”,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等证型,中西医结合诊断具体如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虚血瘀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
2.1 西医治标。“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里的“标”和“本”并不等同与病情的“轻”和“重”,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依照疾病的具体情况和中西医的技能而考虑的治疗法则。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其冠状动脉阻塞是疾病的“标”;而造成冠状动脉阻塞的诸多因素,尤其是身体因素是疾病的“本”。因此,在急性期首选是西药溶栓治疗,血栓溶后治疗身体其他病证,如血脂过高、糖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需要中医药治疗。
2.2 西医补液。现代医学的研究领域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在治疗急性脱水、津液大伤疾病的时候,西医的静脉补液对患者显效快,但作为对内环境的控制以及调节,使津液发挥它的更多种功能,这个时候应该给予大剂量的补气类中药。所谓的“西医补液、中医补气”的理论根据,是来源于中医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临床实践证明使得中西医结合是相得益彰,行之有效的。
2.3 西药升压。作为提升血压的药物,西药在各种类型的休克当中是首选,被很多患者依赖着。但是不难发现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升压过高,药物浓度过低又会导致血压难以维持,并且使用西药还会到导致一些负效应。实践证明:中医药升压虽然不如西药强烈迅速,但升压缓而稳对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影响不大。在抗休克过程中使用阿拉明、多巴胺等西药升压,再加上中药生脉针、参脉针稳定血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中西医合并。外感发热是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该病的特点就是起病急,变化快。常见于西医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高热阶段。现在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素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西医对病毒性感染仍然没有显著的疗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前景广阔。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高热,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西医应该力求诊断明确,对严重感染者选择有效敏感抗生素并配合输液治疗;中医则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针剂或口服药给予治疗,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是论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急症,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开展这项工作,力争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领域上更上一层楼。
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股骨头坏死; 治愈
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由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的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股骨头结构发生改变,股骨头塌陷,及其他关节功能障碍疾病。根据受伤状况的不同,股骨头坏死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1],创伤性由股骨颈骨折、髓关节脱位等髓部外伤引起;非创伤性的出现则多是因为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及酗酒。约80%左右会在发病后1~4年内进展至股骨头塌陷。一旦出现股骨头塌陷,多数患者在数年内将进展至严重骨关节炎而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由于股骨头坏死所带来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了不可估量的不利影响,所以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愈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痛苦的重要手段[2]。
1 国内外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
目前,国内外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1)临床诊断: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腹部外伤、应用皮质类固醇、饮酒或贫血史等。对临床症状明确疼痛部位、性质、与负重的关系。(2)X线摄片:X线片对于早期(0、I期)ONFH诊断困难,对Ⅱ期以上的病变则可能显示阳性改变,如硬化带、透X线的囊变,斑点状硬化、软骨下骨折及股骨头塌陷等。(3)MRI(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一般采用冠状位与横断面扫描,这样的操作方法能够更为精确地估计出坏死体的体积,同时也能更加清楚地显示坏死体的病灶,可另加矢状复位扫描。MRI对于早期的ONFH检测效果显著。(4)核素扫描:核素扫描诊断早期ONFH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但单纯核素浓度则应与其他髋关节疾病鉴别。检查可用于筛查病变及寻找多部位坏死灶。单光子发射体成像(SPECT)可增加敏感性,但特异性仍不高。(5)CT:CT扫描有助于确定病灶,及时选择治疗方法。对于Ⅱ、Ⅲ期病变,CT可清楚显示坏死灶的硬化带、边界、面积、病灶自行修复等情况。CT显示软骨下骨的清晰度与阳性率优于MRI及X线片,加用二维重建可显示股骨头冠状位整体情况[3]。
2 中西医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愈方法
目前,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国际上尚无一种方法能够治愈不同类型、不同分期及不同坏死体积的ONFH。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问题。以下将从中西医双重角度对股骨头坏死治愈的方法进行分类总结。
2.1 西医治疗
2.1.1 药物治疗 目前,国内外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由激素引起的脂肪代谢紊乱和血管内凝血是ONFH发生病变的两条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学上广泛使用了抗高血脂、抗凝血等药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疗效。在观察了大量的激素治疗后,医学界发现,大量使用激素的同时服用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率[4]。
2.1.2 物理疗法 在股骨头坏死的西医治疗中,高压氧治疗、脉冲电磁治疗、体外震波治疗等物理疗法也在临床实践后取得了广泛的应用[5]。这些物理疗法主要通过外力的热疗效应或者机械效应作用于骨组织及骨组织细胞,在这些力的作用下,促进了组织的生长,从而达到缓解疼痛、促进骨修复的作用。但是物理疗法在针对股骨头坏死治愈的整个治疗体系中只能占配角的地位,从根本上医治股骨头坏死仍需坚持药物或者手术的治疗方法。
2.1.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ONFH是治愈股骨头坏死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髓芯减压治疗、带血管自体骨移植、不带血管骨移植。骨髓髓芯的减压法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6],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其治愈的效果并不一致。以德国医学家Rowe为代表的医学家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后总结出,髓芯减压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与股骨头坏死区的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坏死区≤15%的临床治愈中成功率约为86%;坏死区域15%~30%治愈成功率约为43%;坏死区域>30%的成功率则不到20%。故坏死率越高,手术进行髓芯减压治疗的效果会越差[7]。
带血管自体骨移植疗法目的是对股骨头进行修复重建[8],这种手术治疗即可以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又可以为坏死的骨质提供可替代的活骨。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本身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由于血液循环丰富,带血管自体骨移植还可以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带血管自体骨移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良好疗效,临床记录表明,此种手术的临床成功率高达60%。不带血管骨移植与带血管自体骨移植的区别在于此法要首先去除坏死骨体,为髓腔减压后再将自体骨或异体软骨对其进行填充[9]。填充的骨体不仅提供了机械支撑和骨诱导的功效,更有效修复了坏死的股骨头。
篇4
+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
记者: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什么差别?
陈可冀:这是属于比较医学的范畴。从理论上讲,中医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认识问题,讲究文化理论属性,强调整体性以及哲学层面上的思辨性,似可称为整体医学。而西医相对来说,讲求从微观着手看问题,十分注重微观的改变,当然也不是不讲整体。
从诊断方法上来说,中医一般是外内法,通过察看人的气色、舌象等外部现象来分析身体内部的病变;而西医则是用内外法,比如,肝肾功能不好,就会通过一系列内部检查来验证病人面部气色以及其他的异常变化。
从治疗手段上看,西医多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或手术等疗法,有关药物的成分很具体和明晰;而中医则多用天然药,较多运用非创伤性疗法。中医注重病人的主观感受,医生凭借“望、闻、问、切”进行诊疗;而西医则比较注重客观指征,比较注重“证据”,现在更强调循证医学的“证据”,比如,体温摄氏40度即为高烧,摄氏37.2度就是低烧……很具体。
记者:不少老百姓生病后,总是在想或问:“我是看中医还是西医?哪个会好得更快?”有人回答:“有病看西医,养生重中医。”那么,生病之后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呢?
陈可冀:这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不好。从理念上看,西医讲求群体预防,中医则讲求个体养生。但是,中医也注重预防,如《黄帝内经》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因此,究竟是看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这只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化。
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治病救人。无论何种医学的形成都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医形成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因此,人们重视宏观、整体地看问题,整体性强。而西医形成于科学技术发达的近现代,能够对病人进行很多的检查,因此更易于观察微观层面的变化。所以,两者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治疗疾病备有优势
记者: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谁为主轴呢?
陈可冀:这要视具体病情而确定。比如,非常严重的疾病,在治疗的某一个阶段可能是以西医为主,在其他阶段也许又以中医为主。在整个医疗过程中,不一定谁总是当主角。比如,一些功能性疾病(疲劳无力等),表现为浑身酸软,西医检查可能未见异常,查不出什么问题,只好让病人尽量多休息;而中医则常常认为这是气虚的一种表现,可以开些补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现在证明,这类补气药确有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再比如,冬春、秋冬爱感冒的人。提前服用有一定补气作用的玉屏风散,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又比如,有的病可能呕吐很厉害,什么也吃不下,怎么办呢?西医便可以通过静脉点滴的方法,给病人补充一些必需的营养。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主次,某些情况下当主角,某些情况下还得甘当配角。
记者:中医常说的精、气、神等听起来很“玄”,有人还说,中医的有效性有偶然因素在内,缺乏量化的指标,对此,您怎么看?
陈可冀:相对来说,西医常从局部病变人手,多采取一定的对抗性治疗手段,中医则是更多地强调调节整体的功能,中医复方作用常是调节性的,如调节免疫功能,等等。中西医的诊疗思路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诊疗过程中,两者应该参照地去用,不可偏颇。中医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于中医和西医,既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不同,也要注意它的相同,即求异也求同。中医理论里讲求人体的和谐,所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等;亦讲求“交泰”,即首先要讲一样的东西,再讲不一样的东西,两者是不矛盾的。这就是我们日常提倡的先要“合众”,再讲“与众不同”,是一个道理。中西医结合是因为现代医学进步了才出现的,应当优势互补,绝不可误解为“中医西化”。说到底。还是“继承不离古,发扬不离宗”,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为我所用。确实,中医很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缺少量化的指标,而科学是强调定性定量的统一。所以,最佳的治疗决策应当是循证医学与专家经验的完美结合。
记者:中医如何适应循证医学的发展呢?
陈可冀:现在,国际上讲求循证医学,就是说,任何诊断、治疗方案都要有证据来证实或佐证。证据怎么获得呢?就是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有合理对照的研究或实验来取得证据。但中医特别重视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中医如何与循证医学实践结合,这是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一大研究课题。
其实,“专家经验”也能算是一种“证据”,但只能算三级、四级证据,如果专家经验经过多中心研究证实,便可以上升为一级证据了。所以,中医的“专家经验”也是循证医学的一个层次。中医的长期临床经验应该受到更充分的重视,既要重视客观标准,又要重视主观经验。我国中医界已经开始向着循证医学方面发展,国家“十一五”重大疾病的攻关项目很多就是根据循证医学设计的。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记者:中医+西医就是中西医结合吗?
陈可冀:虽然有的病,单纯用西药可以治疗,有的病用中药可以治疗,但是,很多病需要综合治疗。比如对肿瘤的治疗。就常常需要中西医综合治疗。化疗、放疗的时候“敌我不分”,不管是正常细胞还是肿瘤细胞可能都被杀死,这就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遭受重创。如果此时加点补气养阴的中药就很管用,能减少不良反应。很多临床试验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是。有时候中药、西药联合用药也可能有坏处,有的药物是不能用在一起的,因为,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的化合物。国际上已经陆续成立了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我国目前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重视程度和具体实践还不够。
记者:中医的发展相对较慢,主要是什么原因?
陈可冀:最主要的还是指导思想的问题,有些时候对不同的意见缺乏宽容性。虽然在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上早已达成一致,但是在关于中医药的“创新、国际化”方面的分歧却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争论。我觉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当然,“古为今用”不是食古不化,“洋为中用”更不是食洋不化。
篇5
【关健词】 支气管哮喘 中西医结合 定喘汤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管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气管高反应性为其主要特征,临床上大多数以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痰、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为主要表现[1]。西医一般采用吸氧、抗过敏、解除支气管痉挛、抗感染等综合措施治疗,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笔者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比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76例均为我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门诊或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CINA)方案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2~68岁,平均38.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0年;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4岁,平均38.0岁,病程1~11年,平均5.8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均无显著区别,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按西药常规治疗,给予喘乐宁气雾剂吸入,每次200mg ,3次/日,口服氨茶碱缓释片,每次200mg ,2次/日;强的松10 mg、必咳平16 mg,3次/日口服。症状缓释后,氨茶碱缓释片减半量维持每次100 mg,2次/日。必要时吸氧、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喘定汤治疗,基本方:炙麻黄6g .杏仁、苏子、桑白皮、陈皮、半夏、茯苓、款冬花各15g . 白果15枚. 甘草6g。随证加减:体温升高加石膏、板兰根、贯众各20g.;咯黄痰、口干口渴明显加黄岑、栀子各15g. 芦根30g. 脘痞纳少加苍术、厚朴各10g;伴便秘者加枳实、沉香各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口服。两组均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疗效标准确定疗效[3]。临床治愈: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停药后保持无症状1年以上;显效:治疗期间哮喘隐性发作每周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86.8%;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628,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况比较:本组病例治疗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至18个月,平均14个月,显示两组病例12个月内复发分别为3例(7.9%)和9例(23.7%),两组12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34,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家养宠物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加重等,该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趋势。有报道全世界哮喘发病率为5%~6%[4],国内哮喘发病率约为0.5%~2.0%[5]。由于本病具有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其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到因素有关。目前,哮喘尚无根治手段,临床西医控制方法虽然较多,但却容易反复发作,难以长期控制,而且副作用较多。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虽然能控制哮喘的发作症状或过敏原等诱发的免疫性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哮喘发作时存在的气道炎症产生影响[6]。糖皮质激素是目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容易造成激素依赖。因此,寻求一种对支气管哮喘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追求。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体内伏痰,遇有感受风寒或风热,情志不和,疲劳等到因素导致痰气搏击,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逆壅塞,肺气升降不利,因而产生痰鸣气喘等到症状。故治疗上以祛湿化痰、降气平喘为主。近年来诸多医家更推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杨琛[6]对6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麻石夏姜汤(麻黄、石膏、法半夏、干姜、甘草、蝉衣、地龙)治疗,有效率达97.06%,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78.13%),且患者症状体征均能在1~2个月内显著改善。刘娟等[7]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本病30例,有效率达96.67%,显示该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认为对气管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的控制具有独特作用。蔡茜虹[8]等对64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止咳平喘方(发作期)和加减陈夏六君汤(持续期),有效率达90.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12个月复发率亦低于对照组。本组3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应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定喘汤加减治疗,结果有效率达94.7%,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且两组复发率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
定喘汤出自《摄生众妙方》,方中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化痰止咳,降气平喘,桑白皮清泄肺气,止咳平喘,甘草止咳,调和诸药,综合配伍可使肺气得宣,痰热得清,则喘咳痰诸证自除,同时再结合临症加减,常取得良好的疗效。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疗效好,并可克服单纯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欧晓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J]. 河南中医,2007,27(11):60-61
[2]陈萍.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CINA)解读[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12):136-13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4]卜梭山.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38-839
[5]陈欣,林江涛. 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现状[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6)225-226
[6]杨琛.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8例[J]. 河南中医,2009,29(5):491
篇6
1 一般资料
所观察的80例均为本院住院的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51例;年龄35~85岁,平均61.9岁;糖尿病病程3个月~30年。将上述患者按随机法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55例,西医治疗对照组(对照组)25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患者的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符合1985年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有泌尿道手术史、导尿史、妊娠等。取清洁中段尿做培养,菌落数均>105/mL且两次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致病菌有革兰阴性或阳性球菌或杆菌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有慢性并发症患者,均以胰岛素(诺和灵或甘舒霖)控制血糖。根据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药敏结果前予阿莫西林胶囊0.5g,3次/日;或头孢氨苄胶囊0.5g,3次/日。对全身及泌尿道症状较重如大肠杆菌感染且肾功能正常者,短程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肠球菌、变形杆菌采用头孢呋辛针、氨苄青霉素针等药物静脉抗炎。对严重寒战、高热属重症复杂性肾盂肾炎,以二、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如头孢地嗪、头孢哌酮等。对症支持治疗:多饮水,勤排尿。
2.2 治疗组: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另加服中药,其辨证用药分述如下。
2.2.1 膀胱湿热型:诊见:口干、多饮、多食外,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频数短涩而色赤,尿道热灼疼痛,小腹坠胀。舌尖红、苔少黄腻,脉滑数。尿常规:WBC+++,RBC+。治宜清热泻火,利湿通淋。方以八正散加减:滑石、车前草、白茅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瞿麦、山药、黄柏各2g,栀子15g,石韦20g,木通、甘草各9g,大黄(后下)6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2.2 肝胆湿热型:诊见:口干、多饮、多食等糖尿病症状外,还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色微黄量少,伴心烦,眠不安,两胁胀痛,腰酸痛,尿后小腹隐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尿常规:WBC++,RBC+,PRO+。治宜清湿热,调水道,解毒通淋。方用柴芩八正汤加味:柴胡、黄芩、栀子各12g,木通6g,黄柏10g,滑石、生地、蒲公英、白茅根各30g,知母9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2.3 肾阴亏虚型:诊见:多饮、多食等糖尿病症状外,还可见到小便频数,尿道灼热疼痛,口干,喜冷饮,手足心热,双腿酸软。舌质红,脉细数。尿常规:WBC++,RBC++,PRO+。治宜清热解毒,滋阴益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白茅根、石韦、黄精、生黄芪、天花粉、山药各30g,党参、茯苓、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车前子、五味子、葛根各15g,丹皮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服。
2.2.4 脾肾阳虚型:诊见:口干、多饮、多食等糖尿病症状外,还可伴有小便频、急、涩,伴腰痛,小便时坠感,滴沥不尽,头晕气短,畏寒,面色萎黄,面及眼睑浮肿,肾区叩击痛+,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尿常规:WBC+++,RBC+,PRO+。治宜补益脾肾,佐以通利。方用瓜蒌瞿麦丸加味:瓜蒌根、黄芪各20g,茯苓、山药各30g,党参、瞿麦各15g,生芡实18g,制附片、升麻各6g。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上述四型患者若伴全身乏力、腰酸,酌加黄芪、枸杞;蛋白尿,酌加黄芪、益母草;血尿则易熟地为生地,另加白茅根、生蒲黄;小腹胀痛,酌加枳壳、台乌药;小便频急、刺痛,易熟地为生地,另加黄柏、栀子;面足浮肿,酌加丹参、桂枝。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清洁中段尿培养转阴,尿白细胞转阴;有效:症状明显好转,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
3.2 结果:见表1。
4 体会
尿路感染属中医学淋证、腰痛范畴,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合并淋证,多由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引起,临床上应注意区别,辨证治疗,审察证候虚实。《证治汇补•淋病》谓:“淋有虚实,不
可不辨。”辨别尿路感染虚实的主要依据,一是病程,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二是特有的水道不利症状,其中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以临床观察所见,尿痛的轻重程度往往与湿热邪气的盛衰成正比,尿痛甚者湿热亦甚,随着湿热被清除,尿痛也减轻或消失。
篇7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肺炎 中西医 结合治疗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病死率和玹死亡率更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小儿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24.5%~65.2%;5岁以下儿童每年105万死亡病例中,死于肺炎者占30万为此年龄组儿童第一位死因。
1引起的原因
1.1好发因素 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肺炎是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为黏液所阻塞等。 1岁以下婴儿免疫力很差,故肺炎易于扩散融合并延及两肺,年龄较大及体质较强的幼儿机体反应性逐渐成熟,局限感染能力增强,肺炎往往出现较大的病灶,如局限于一叶则为大叶肺炎。
1.2病原菌 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均可诱发支气管肺炎,但以细菌和病毒为主,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RSV最为常见。往往在麻疹或百日咳病程中作为继发感染出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小儿重症肺炎的常见病原菌,流感杆菌引起的肺炎常继发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或败血症3岁以前较为多见。大肠埃希杆菌所引起的肺炎主要见于新生儿及营养不良的婴儿,但在近年来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此病与葡萄球菌肺炎一样可继发于其他重病的过程中。
2表现及诊断
2.1一般肺炎
(1)一般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骤发的,有发热、呕吐、烦躁及喘憋等症状,发病前可先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数天早期体温多在38~39℃,亦可高达40℃左右。大多为弛张型或不规则发热,新生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弱小婴儿大多起病迟缓,发热不高,咳嗽与肺部体征均不明显,常见呛奶呕吐或呼吸困难,呛奶有时很显著,每次喂奶时可由鼻孔溢出。
(2)咳嗽:咳嗽及咽部痰声一般在早期就很明显,早产儿可无咳嗽仅表现为口吐白沫等。
(3)气促:多发生于发热咳嗽之后,呼吸浅表呼吸频率加快(2个月龄内>60次/min2~12个月>50次/minl~4岁>40次/min),重症者呼吸时可出现发绀呼吸和脉搏的比例自1∶4上升为1∶2左右。
(4)呼吸困难:常见呼吸困难口周或指甲青紫及鼻翼扇动,重者呈点头状呼吸三凹征呼气时间延长等,有些病儿头向后仰,以便较顺利地呼吸。若使患儿被动地向前屈颈时,抵抗很明显,这种现象应和颈肌强直区别。
(5)肺部固定细湿啰音:胸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呼吸音粗糙或稍减低,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往往在哭闹深呼吸时才能听到,叩诊正常或有轻微的叩诊浊音或减低的呼吸音。但当病灶融合扩大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相应的肺实变体征,如果发现一侧肺有明显叩诊浊音和(或)呼吸音降低,则应考虑有无合并胸腔积液或脓胸。
2.2重症肺炎 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严重受累外,还可累及循环神经和消化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呼吸衰竭:早期表现与肺炎相同,一旦出现呼吸频率减慢或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呼吸衰竭可能,及时进行血气分析。
(2)循环系统: 较重肺炎病儿常见心力衰竭表现为: ①呼吸频率突然加快超过60次/min ②心率突然加快>160~180次/min ③骤发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⑤肝脏显著增大或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⑥少尿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以上表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即应考虑心力衰竭。指端小静脉网充盈或颜面四肢水肿则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有时四肢发凉,口周灰白脉搏微弱则为末梢循环衰竭。
(3)神经系统:轻度缺氧常见表现为烦躁嗜睡,很多幼婴儿在早期发生惊厥多由于高热或缺钙所致,如惊厥之同时有明显嗜睡和中毒症状或持续性昏迷,甚至发生强直性痉挛偏瘫或其他脑征,则可能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膜脑炎或中毒性脑病。
(4)消化系统:轻症肺炎常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重症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3检查项目
3.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判断细菌或病毒有一定价值,细菌感染以上指标大多增高,而病毒感染多数正常,支原体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偏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白细胞可增高或降低。
3.2特异性病原学检查
(1)鼻咽部吸出物或痰标本: ①病毒检测:病毒性肺炎早期尤其是病程在5天以内者,可采集鼻咽部吸出物或痰(脱落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检测。目前大多通过测定鼻咽部脱落细胞中病毒抗原DNA或RNA进行早期快速诊断 。②细菌检查:肺炎患儿的细菌学检查则较为困难,由于咽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而下呼吸道标本的取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污染,因而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仅供参考,从咽拭或消毒导管吸取鼻咽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提供早期选用抗生素的依据。
(2)血标本:血和胸水培养阳性率甚低,如同时还有败血症的症状,应做血培养,病程相对较长的患儿则以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查测定。
(3)胸腔积液检查:出现胸腔积液时可作胸穿,取胸腔积液培养及涂片检查。
3.3支原体检测 支原体检测与病毒相似,早期可直接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支原体抗原或DNA检测病程长者,可通过测定其血清进行诊断。
3.4血气分析 对肺炎患儿的严重度评价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5 X线检查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不同因此在X线上所表现的变化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其特点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整个节段
(1)病灶的形态:支气管肺炎主要是肺泡内有炎性渗出多沿支气管蔓延而侵犯小叶肺段或大叶X线征象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心膈角区及中内带较多这种变化常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小斑片病灶可部分融合在一起成为大片状浸润影甚至可类似节段或大叶肺 炎的形态若病变中出现较多的小圆形病灶时就应考虑可能有多种混合的化脓性感染存在
(2)肺不张和肺气肿征:由于支气管内分泌物和肺炎的渗出物阻塞可产生部分性肺不张或肺气肿在小儿肺炎中肺气肿是早期常见征象之一中毒症状越重肺气肿就越明显在病程中出现泡性肺气肿及纵隔气肿的机会也比成人多见
(3)肺间质X线征:婴儿的肺间质组织发育好患支气管肺炎时可以出现一些肺间质的X线征象常见两肺中内带纹理增多模糊流感病毒肺炎麻疹病毒肺炎百日咳杆菌肺炎所引起的肺间质炎性反应都可有这些X线征象
(4)肺门X线征:肺门周围局部的淋巴结大多数不肿大或仅呈现肺门阴影增深甚至肺门周围湿润
(5)胸膜的X线征:胸膜改变较少有时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的现象尽管各种不同病因的支气管肺炎在X线表现上有共同点仅又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掌握好各种肺炎的X线表现密切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3.6 B超检查看是否可有肝脏肿大和心电图检查,有无心肌损害。
4治疗手段
4.1西医治疗
西医在治疗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时,其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根据不同的病原选择抗生素、抗病毒治疗。一般选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并且临床上常选用细辛脑、α-干扰素、布地奈得雾化吸入,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口周发绀时需要吸氧治疗。并且要及时吸痰并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同时对于发热患儿要适当的补液。有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的患儿可用地塞米松,以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及喉头水肿、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
4.2? 中医治疗
根据喘肺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演变,目前多数医家将喘肺分为2型。风热闭肺型,即发病初期,症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黏稠色黄,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痰热闭肺型,即病情进一步发展加重,症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此时痰热俱甚,郁闭于肺。临床论治,多以解除热、痰、喘为重.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喘肺的治疗以早期预防性治疗为主,以中医治疗为主,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出现并发症后,以中医为主,配合西医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当以开闭肺气、涤痰清热、活血化瘀为大法,在兼变证出现时,则要把护阳为本、平衡阴阳、气血固脱的思想贯彻始终.
5对比治疗
????
5.1 对照组 予以头孢他啶20mg/(kg·次),q8h静脉滴注,必嗽平祛痰,有喘憋的予以吸氧及支气管解痉剂。5天为1个疗程。
???
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汤。基础药物组成:黄芪12g,太子参15g,白术10g,防风8g,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10g,瓜蒌10g,丹参10g,赤芍10g,茯苓15g,甘草3g。药用清水400ml煎成200ml,分2~3次服完(小婴儿药量酌减),温服,1天1剂,5天为1个疗程。
???
5.3 观察指标 (1)两组的疗效比较;(2)两组症状、体征的治愈时间。
??6 治疗结果
??
6.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音消失;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肺部音减少,X线复查肺部病灶未完全吸收;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者。
??
6.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两组的治疗结果来看,治疗组在治愈率及退热、止咳、湿性音的消除等方面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病程迁延难愈的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7 结论
篇8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益气养阴;心电图;肌钙蛋白
中图分类号:R733.7,R5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16)03-0000-03
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其发病病机多归纳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等几个方面。在现有文献中对老年白血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系统分析、论述鲜有报道,现将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特点予以阐述分析。
1急性心肌梗死与白血病西医病理变化相关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目前现代医学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为由原发冠脉事件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突发心源性死亡,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及冠脉搭桥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本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因冠状动脉闭塞,使冠状动脉供血中断,部分心肌细胞因严重的持续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心肌坏死。血脂和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病理基础;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2];斑块破裂和表面损伤是诱发高凝和血栓加重的因素,血小板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受阻,未分化细胞大量增殖为其特征。白血病患者可因疾病相关贫血;血细胞大量恶性增值;血细胞畸形,而造成患者冠脉供血中断。故急性心肌梗死与白血病均能存在因冠状动脉供血中断而致冠脉缺血病理基础。
2急性心肌梗死与白血病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AMI临床表现与中医疾病“真心痛”“胸痹”基本相同,在《灵枢•厥病》中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描述。在急性心肌梗死证型研究中[3]通过对AMI住院患者病例调查研究,总结出中医证型中实证以“血瘀”“痰阻”为主;虚证以气虚,心阴虚为主。现代医学证型对比研究[4]中,AMI患者各证型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中痰阻心脉证最高,气阴两虚证次之。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气阴两虚证”是AMI的一个主要证型,并且具有发病率高,病变危害重的特点。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病年龄、病因病机与老年白血病患者多有叠加共同之处,故老年白血病患者亦时有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结合老年白血病患者的病因病机,其并发AMI时证候类型多为“气阴两虚”型,原因有四:(1)白血病致病“邪毒”由表入里,入骨伤髓,耗气伤血;(2)中西药物治疗白血病多以“毒药”为主,药毒燥烈,多伤及脾肾,耗气伤阴;(3)亦或有部分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及肾,气血亏虚;(4)《黄帝内经》中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记载,故年老而气阴衰。综合以上可见此类患者气虚而行血无力,血脉痹阻;加之阴虚而心血不足,心脉失养;因有“不通则痛”“不容则痛”之病理基础,故老年白血病患者可时发有“胸痹”之病。
3老年白血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中医治疗策略分析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一个开创性理论,即不同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疗方法的法则。“异病同治”不是着眼于疾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老年白血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异病同治”是辨证治疗发挥的关键。西医临床治疗AMI中以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溶栓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硝酸酯等药物治疗为主。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调查[5]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位年龄71.0岁,接受溶栓和介入治疗率低,中药及中成药使用率高。在对本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6],临床对比研究[7]中,益气活血方药虽在心室重构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老年白血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等临床症状。舌象多为舌红少苔或剥脱苔,脉常为虚细。由于白血病患者自身基础条件较差或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很多患者无法耐受血管造影;或患者出血风险较其他患者增高数倍,血管造影风险显著增高,术后无法接受长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亦或患者生存期较短,患者家属权衡利弊及经济原因后放弃PCI治疗,因此此类患者多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我科在治疗老年白血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中多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冠治疗同时,辅以“益气养阴”之方药口服,方剂以《医学启源》中“生脉散”化裁,主要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麦冬、丹参、黄精、陈皮、炙甘草等药物。在临床中有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食中药汤剂,我科亦予患者生脉注射液静点以益气养阴。生脉散本为治疗暑热伤气而设,方中以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甘敛肺止汗,三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固脱,复脉之功效,主治元气亏损,气少神疲,脉细欲绝等证。研究[8-9]认为常规治疗联合生脉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AMI病死率。生脉散通过改善缺血心肌细胞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延长缺血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具一定的强心作用。实验研究证明[10]黄芪能够减轻或逆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构型的重塑,从而起到保护心肌,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生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效,是中医临床治疗“胸痹”的益气养阴类代表中成药。药理研究证明,生脉注射液能够有改善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抑制心肌Na-K-ATP酶活性、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1-12]。
4病案举例
孙某,女,71岁,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个月”,患者入院时无心血管疾病病史、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及理化检查异常。患者发病时自觉心慌、胸闷、偶有胸痛,气短、微汗出。舌红少苔,脉细数。血常规示:WBC58.48×109/L、RBC1.48×1012/L、HB64g/L、PLT26×109/L。患者动态观察心电图出现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发作时心电图出现V3-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发病时肌钙蛋白检查:肌钙蛋白0.08ng/mL,8h后肌钙蛋白1.2ng/mL。予患者常规硝酸甘油静脉泵入同时,予患者黄芪15g,人参12g,白术12g,麦冬12g,五味子12g,茯苓12g,丹参6g,陈皮12g,炙甘草9g方剂日三次口服。本例患者辩证为“气阴两虚”,治法为“益气养阴,佐以活血化痰”,方为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化裁。本病例通过“益气”以助各脏腑发挥其肺、脾生理功能,加强“气”统血、行血之功能;“养阴”以养阴血、生阴液,而使心血生化有源、心有所主;活血以化瘀、健脾以化痰,通脉道,止痹痛。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肺气,生津止渴;麦冬养肺胃心阴;五味子敛阴、敛气、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气充脉复。患者平素体胖,舌边齿痕,患者痰湿体质加黄芪补脾气;白术补脾气、运脾胃、化水湿;茯苓健脾利湿,养心安神,三者相配,则增强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之功效。佐以丹参活血化瘀,通痹止痛。患者服药三剂后胸闷症状明显缓解,无汗出,原方加当归12g,法效“当归补血汤”,与黄芪合用益气生血。患者再服药3剂后胸闷症状完全消失,后于院外继续口服上方1个月,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胸痹”相关临床症状。老年白血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临床医生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年老久病体虚,机体对疼痛阈值升高,疼痛反应较差,典型症状不易发现;(2)患者年老多病,认为疼痛源于它病,延误治疗;(3)白血病患者一般贫血情况较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较正常人明显增高。(4)白血病患者虽血小板偏少,但存在大量血液细胞畸形,异常中性粒细胞均可出现体积偏大,形态不规则,此类患者仍需注意“白细胞血栓”等特殊性质血栓形成。(5)白血病相关细胞侵袭小血管壁,致使管壁损伤、破坏,组织严重缺氧,可能会诱发加重血栓的形成;白血病细胞过高,容积增高,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血黏度增高,血流减慢,大量白血病细胞聚集淤滞,造成微循环血管阻塞,脏器受累[13]也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6)患者以临床体征、理化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缺乏较为直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为床诊治增加一定难度。(7)患者虽存在血小板减少,临床存在出血可能,但在中药方剂中应用大量补气药物同时,可适量佐以活血化瘀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健民,杨希立,马明远,等.血脂和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5):362-363.
[2]马中富,马虹,叶任高,等.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0):577-580.
[3]田静峰,李俊德,雷燕.中国2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状况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29-332.
[4]刘勇明,蒋梅先.25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2005,24(3):131-133.
[5]上海市急性心肌梗死调查协作组.上海市20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状况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121-125.
[6]刘南,林新峰,杨杏园.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J].新中医,2001,33(4):29-30.
[7]舒静,董耀荣.益气活血方治疗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2000,21(9):13-15.
[8]高铸烨,郭春雨,史大卓,等.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069-1073.
[9]董泉珍,陈可冀.生脉散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述评[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2-54.
[10]侯云生,何振山,齐书英,等.黄芪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J].中国急诊急救医学,2000,20(7):381-383.
[11]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l-2.
[12]高铸烨,郭春雨,史大卓,等.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069-1073.
篇9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R541R25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0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00304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eart Failure
Mao Jingyuan
First Teaching Hospital,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for heart failure (HF) i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as widely applied in addition to standard western medication procedure. In the light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F,the combination safety for HF in recent years. It was belief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as being an objective and generally accepted medical mode. The article made a brief review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sensus,medicine specifications,efficacy evaluation and combination treatment srn medicine mode should become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lution for HF.
Key words:heart fail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review
作者简介:毛静远教授,医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科主任。教育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心脏学会副会长及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团体职务,兼任《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等期刊编委及审稿人。
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医教研工作30余年,精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等的中医及中西结合治疗,提出了“中西结合药动学”系列研究思路并付诸实践;提出“养血、活血、通络”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及“理气宽胸活血”法防治心脏X综合征的方案;构建了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诊疗规范体系,组织了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及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作为“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研制了心力衰竭中西结合分期辨治方案,提出并建立了“病证结合、系统分段、多维指标”的中医临床效应综合评价方法;执笔了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的制订。
近20年来,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发病机存质量明显提高,但如何进一步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及再住院率,提高生存质量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的我国心衰临床治疗实践中,中医药因其具有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的独到疗效而被广泛地加载应用,中西医结制的认识进一步明晰,基于生物干预的治疗理念得以确立,各种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使心衰患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下降,生合已成为心衰治疗中客观存在且为普遍接受的医疗模式。与此同时,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围绕心衰的中医辨治共识、用药规范、疗效评价及中西药合用安全性等相关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进行简要引述,以供同道参考点评。
1中医证候特征研究取得共识
明确心衰中医证候特征,是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开展循证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对心衰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以文献回顾分析、专家问卷咨询及临床横断面调查等方法为主[15],这些研究多从证候要素及其组合入手,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对心衰本虚标实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把握,研究结论基本趋于一致。即心衰的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常因外感、劳累等加重;本虚是心衰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心衰中医证候特征的明确,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的制订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支撑,将心衰中医证型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三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对规范化认识心衰中医证候特征、指导临床应用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心衰中医证候研究人群多以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为主,射血分数正常心衰较少,这些研究人群的病因多为冠心病,而专门针对高血压、扩心病、瓣膜病、肺心病等不同病因的心衰中医证候特征研究相对较少。
2辨证可选中药制剂形成系列
目前中医药治疗心衰多是基于“病证结合”理念,在形式上多为在西药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载中医药,医生选择中药的依据多是基于临床辨证、药品说明书或临床报道。对国内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衰文献进行统计[7],显示用于治疗心衰的中药静脉制剂主要有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等;各种口服中药制剂芪苈强心胶囊、通心络胶囊、利心丸、稳心颗粒和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等;中药汤剂以真武汤应用相关文献最多,其次为生脉散、血府逐瘀汤、保元汤、桃红四物汤等,这些用药选择基本体现了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利水为主的心衰中医治法,可以形成系列,与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对应。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心衰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8],与上述结果类似。此外,新近研发的补益强心片[911]、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1214]及心脉隆注射液[15]等具有明确心衰适应症的中药制剂,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加载治疗。
有针对中医药治疗心衰相关的临床报告进行的系统评价研究表明[1522],治疗心衰常用中药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芪苈强心胶囊、真武汤等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等作用,为这些中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支持。尽管鉴于目前中医药治疗心衰临床研究质量的原因,这些系统评价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研究设计欠严谨,最缺乏严格质控,疗效评价多采用短期主观性指标和理化指标,缺乏长期终点随访,对安全性评价重视不够,但也不失可以为现阶段的证据。这些研究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正是今后临床试验中应该去认真对待的技术问题。
3临床研究设计实施日趋规范
合理借鉴循证医学有关方法来进行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应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从2008年开始,中医药治疗心衰临床研究开始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cn/)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平台(http://clinicaltrials.gov)进行注册,至今已可检索到16个试验,包括“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整体效应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案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与实施的示范性研究”“基于证候要素的慢性心衰中医诊治方案推广应用研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试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干预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推广应用研究――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有效性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鹿红颗粒防治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药新药‘养心康片’的临床研究”“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上市后再评价临床试验”“参附注射液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阳气亏虚证)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黄芪注射液治疗气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益气活血法治疗舒张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对这些临床试验,按研究发起者的不同划分,有些是国家相关基金支持的课题,有些是企业进行的上市后再评价或新药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划分,既有针对心衰稳定期的研究也有心衰急性加重期的研究;按照研究所采用的制剂类型划分,静脉制剂及中成药较多,少部分为中药免煎颗粒;按研究类型划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居多,干预性队列研究较少。这些试验设计大多较为严谨,经过伦理审批,样本量在100~1 200例之间,干预手段多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载中药,随机方式均有具体描述,疗效指标有复合终点、NTproBNP/BNP、6 min步行试验、心衰加重次数、再入院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生存质量评分、心脏超声参数、临床症状积分、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以及安全性指标等,随访时间在3个月到1年。这些临床试验大部分正在进行,部分已经完成,特别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2013年在JACC杂志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这些临床试验设计的总体质量较既往有了质的提升,但多数研究还是以替代指标作为主要观察终点,应属于初步探索阶段,有条件时,还有必要进行以临床结局为主要终点的大样本研究。
4中西药合用安全性得到重视
在我国当前临床实践中,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心衰非常普遍,从药动学的角度,这尚属经验性的合并用药,中西药合用后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性成为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单味中药与西药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2326],主要集中在和一些临床治疗谱窄的西药如地高辛、华法林合用后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参、丹参、蟾酥、夹竹桃、金丝桃、山楂、白果等对地高辛药动学均有一定影响,除金丝桃能明确降低地高辛的生物效率和生物利用度外,其他药物由于测量方法不同,研究所得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丹参、当归、生姜、大蒜、银杏叶、姜黄、木瓜可增加华法林的出血风险,而人参、贯叶连翘会减少华法林的出血风险,甘草能增加螺内酯作用,麻黄能减弱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山楂可增加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的血管舒张作用,也有心衰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山楂提取物后对心衰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的报道[27]。
在临床应用中,治疗心衰常常是加载复方中药制剂而不是单味中药,有必要从中药制剂和西药合用的整体效应来把握、探索这种相互影响。有研究在“中西结合药动学”研究思路的指导下[2837],相继开展了生脉、参麦、参附注射液三种治疗心衰的临床常用中药静脉制剂对地高辛药动学影响的研究,提示上述三种注射液的不同剂量(高、中、低)均无增加心衰患者或动物(犬、大鼠)地高辛血浓度、延长消除半衰期和延缓地高辛肾排泄的不良影响,甚至有减少地高辛蓄积的趋势。还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天然药物与化学药物相互作用后对药物代谢酶 CYP 及药物转运蛋白 Pgp 的影响这一角度开展药动学及安全性相关研究[38],其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谱窄的西药如地高辛、华法林等多为细胞色素 P450 (CYP)和(或) P糖蛋白(Pgp)的底物,而天然药物容易对CYP和Pgp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常用单味天然药物会通过CYP或Pgp途径对化学药物产生影响,但尚未检索到中药复方制剂的相关报道。
以上研究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心衰提供了一定的用药参考信息,但限于技术原因,目前尚难以阐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体内详尽药代动力学过程,更难把握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于人体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这部分研究还需引入新的理念和技术,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分步开展相关研究。
5展望
当前,中医药治疗心衰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结果影响不断扩大,为中医药治疗心衰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因缺乏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和安全的循证研究证据而尚未被相关指南肯定推荐,但我们应当理解,缺乏符合现代循证研究的证据,不说明找不到证据,更不代表没有疗效和不安全,提供证据可能只是方法和时间的问题,恰恰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收集。
展望未来,在研究方向上,既要加强射血分数减少心衰人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也需关注射血分数正常心衰、急性心衰的研究,还应当区别不同病因所致心衰特点加以研究。有必要在总结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方向,精选代表中药,集中优势资源,缜密顶层设计,选择既能够表达中医药特色又能被国际认可的疗效指标,规范实施,严格质控,稳步前进,有所突破,不断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高质量循证证据。在研究视野方面,不应该只局限于对中医药干预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更应该研究可行的有效防治方案,及时地进行总结推广,进一步研究把中医学整体观、个性化、“治未病”的综合保健优势,规范地整合融入到心衰患者的日常综合管理程序,形成业界认可的规范,让中医药能够为更多的心衰患者提供有效、安全服务。
中西医结合,应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衰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颖斐,毛静远,崔小磊,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横断面调查[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31(5):10011003.
[2]张鹏,赵慧辉,陈婵,等.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3782381.
[3]邹旭,潘光明,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03908.
[4]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等.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专家调查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3133.
[5]蔡辉,毛静远,王强,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29(7):2225.
[6]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
[7]毛静远,李国政,崔小磊,等.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C].长春: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2008:270276.
[8]崔小磊,毛静远,王贤良,等.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用药专家调查分析[J].中成药,2009,31(9):14311433.
[9]刘嵋松,于德洵,于作盈,等.补益强心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1922.
[10]高子任,隋殿军,李坤.补益强心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1):298301.
[11]李宝军,张红雨.补益强心片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4):472474.
[12]薛立新,王慧俐,雷星,等.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3):279280.
[13]孙兰军,郑偕扣,郝长颖.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710.
[14]杨颖,姜涛,王凤,等.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60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4):115117.
[15]张家美,尚亚东,吴晓蓉,等.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2):13881393.
[16]王拴虎,毛静远,侯雅竹,等.西药常规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4681475.
[17]侯雅竹,毛静远,王贤良,等.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3):292299.
[18]王娟,陈婵,张鹏,等.口服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8302840.
[19]刘春香,毛静远,王贤良,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成药,2010,31(4):539544.
[20]侯雅竹,毛静远,王贤良,等.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939945.
[21]张川,毛静远,王贤良,等.丹红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561960.
[22]吴喜庆,宋俊生,陆小左.真武汤及其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天津中医药,2008,25(6):477479.
[23]Tsai HH,Lin HW,Lu YH,et al.A review of potential harmful interactions between anticoagulant/antiplatelet agents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J].PLoS One,2013,8(5):e64255.
[24]Tachjian A,Maria V,Jahangir A.Use of herbal products and potential inter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J Am Coll Cardiol,2010,55(6):515525.
[25]Izzo AA,Di Carlo G,Borrelli F,et al.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and herbal medicines:The risk of drug interaction[J].Int J Cardiol,2005,98(1):114.
[26]毕颖斐,毛静远,刘昌孝.中草药及其制剂对地高辛药动学影响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7):662665.
[27]Zick SM,Blume A,Aaronson KD.The prevalence and pattern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supplement use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2005,11(8):586589.
[28]毛静远,刘昌孝,王恒和,等.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犬地高辛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701074.
[29]张振鹏,毛静远,魏广力,等.参麦注射液对心衰犬地高辛肾排泄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3):68.
[30]王贤良,毛静远,魏广力,等.参麦注射液对心衰犬地高辛组织浓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5):565566.
[31]葛永彬,毛静远,王恒和,等.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地高辛组织浓度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8,40(9):8586.
[32]毛静远,魏广力,王恒和,等.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地高辛血药浓度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4):5860.
[33]赵志强,毛静远,王恒和,等.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尿量的影响[J].中药材,2006,29(9):9991002.
[34]毛静远,王强,魏广力,等.生脉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地高辛组织浓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1):3335.
[35]王强,魏广力,徐昕,等. 生脉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6):12.
[36]毛静远,魏广力,王恒和,等.生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地高辛肾排泄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3):2023.
[37]邱雯,刘昌孝,鞠洋,等.植物制剂化学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J]. 中国天然药物, 2010(2):137144.
篇10
【中图分类号】13919.4;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83—02
近几年来个体行医引发的医疗纠纷有所增加,笔者搜集了
有关这方面的临床法医学鉴定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案例资料
一
、被鉴定人一般情况
9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从5岁至51岁不等;骨折
治疗2例,臀部注射3例,皮下注射1例,痔疮切除、烫伤、关节炎
治疗各1例,均为伤病后首次就医。
二、个体行医者一般情况
被告均系自然人,案由均为人身损害赔偿,未涉及非法行医
刑事诉讼问题。被告人中退休医生2人,个体从医人员7人。
取得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的2人,无执业
许可证7人。
三、鉴定情况
不良后果中死亡1例,余为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与医疗
行为有关的6例,伤残程度评定为八至十级不等,医疗参与度
25%~100%。与医疗行为无关的3例,医疗参与度定为0%。
有关情况详见表1。
表1 9例个体行医医疗纠纷鉴定情况一览表
讨论
一
、个体行医的特点
个体行医往往散落于民间,采用的多是偏方、秘方,医疗专
业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未接受专业培训就开业接诊。诊所规章
制度不健全,医技操作不规范,医疗记录文件缺乏,受利益驱使,
多置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之外,因此非法行医的比率很
高。本组中有7例为非法行医,均无原始医疗记录文件,医疗专
业水平最高大专,有1例未曾接受过医学专业培训。就诊人多
为周围普通群众,看病图方便、省钱,轻信虚假宣传,自我保护意
识不强,对医疗期望值不高,这也是个体行医包括非法行医存在
和发展的原因。所以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加大卫生行政部
门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规范个体行医秩序,是预防个体行医
医疗纠纷的根本措施。
二、个体行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
(一)对个体行医医学依据的认识
个体行医往往采用独特的医疗方法,引讼时经常成为
争议的首要目标。某种治疗方法是否可行,有无医学依据,此时
成为有无医疗缺陷的前提。笔者认为,只要治疗方法有理论出
处,或不违反医疗常规,就不能认为医疗方法上存在缺陷。如例
7用碘酒治疗疣体的案例,个体医生提供了《中外医方集锦》中收
录的《新中医》中的方剂:即用2.5%的碘酒0.3~0.6 ml在疣体
根部注射治疗扁平疣。如果采用西医的观点碘酒为消毒防腐
药,属于外用药类,不能升级进行注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中亦未记载有注射使用的方法。在这里如果一味强调治
疗方法上没有依据是片面的,后经查,新出版的《中西医临床注
射疗法》中确有此方记载。所以分析其医疗缺陷在于应用别人
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因具体注射的部位、深度、剂
量、消毒措施不到位,而不能很好地实施。再如例9采用的鸡皮
接骨(用鲜鸡肉捣烂后外敷于骨折处)方法,从现代医学的观点
来看,也不具有科学性,但其以此从事个体行医多年,外敷疗法
不违反医疗常规,故不宜在行医依据上完全加以否定。因此鉴
定不宜在这个问题上过多讨论。
· 84 ·
但是很多案例引发不良后果,更多的应该考虑行医人在其
医疗行为过程中,没有有效治疗、改变患者的疾病状况,从而达
不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医疗行为是有缺陷的。
(二)个体行医法医学鉴定判断标准问题
个体行医以弘扬传统医学为幌子,打的是祖传秘方的牌子,
往往借口中西医的区别,强调不能用西医的观点来评价中医的
治疗行为。这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托词。诚然,全部用西医的
观点看待中医的治疗行为也有失偏颇,如上文提到的行医依据
问题。但中西医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已经在很多方面互相有所
渗透,中医的某些治疗原则也日益与西医接轨,中医现代化步伐
正在加快。如防治感染,骨折病人的牢固固定、功能位固定等,
已经成为中西医共有的治疗原则。如例8小针刀治疗关节炎的
病例,病人术后5天出现关节发炎、红肿,检查见浮髌试验(+),
穿刺抽出混浊黄色液体,后经冲洗及关节腔内用药治愈。此处
小针刀治疗与关节内感染具有因果关系,系感染不可抗辩的理
由。
(三)个体行医医疗纠纷法医学鉴定步骤
1.首先确定不良后果。不良后果是引发诉讼的原因,一般
不难确定。不良后果也是评定伤残的依据,分为解剖结构与功
能两个方面,确定时间从争议事件发生之日后3—6个月为宜。
2.详细了解就医治疗经过。了解就诊经过有助于责任的判
断。因何伤病就诊,病情发展过程,医疗措施有无跟上,不良后
果出现的时间,有无转到正规医院治疗,临床诊断是什么,不良
后果前后有无变化等对判断医疗行为有无缺陷起到关键性作
用。如例4,个体诊所治疗4天后即转院行手术治疗,所遗有的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1卷(第2期)
骨折断端成角畸形主要与手术内固定不当有关。
3.医疗缺陷的判定。从不良后果人手,结合诊治经过,运用
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理论,结合诊治过程和不良后果的转归,
可以确定有无医疗缺陷的存在。
4.确定医疗缺陷在不良后果中的参与度。医疗参与度是法
医学鉴定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审判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照损伤参与度的一般原理,在此引入医疗参与度概念并分为
五个级别:与医疗无关,参与度0;与医疗有部分关系,参与度
25% ;医疗因素与原有伤病共存,不能确定主次关系,参与度
50% ;以医疗因素为主,参与度75%;系医疗行为所致,参与度
100% 。评定参与度要充分了解病史,如例8,病人此次就诊前一
年就有双侧关节酸痛史,经了解此后又有该关节内骨折史,鉴定
时经阅片虽骨折复位良好,但考虑到原病史和骨折史对关节活
动的影响,与小针刀术后感染对关节功能的影响不能区分轻重,
故参与度定为50%。此外,详细查阅临床治疗资料和专家会诊
亦有利于判断。如例5住院病历记载除左下肢感觉运动下降
外,左侧上肢肌力下降,颈4以下痛觉减退,经对症及暗示治疗
后好转。出院后半月又出现左下肢运动障碍,不能用注射损伤
解释,癔病性瘫痪诊断有据,参与度定为0。例6三个月手术证
实为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专家会诊认为梨状肌因外伤、先天异
常或炎症而增生肥厚粘连,均可在肌收缩过程中刺激或压迫神
经而出现症状,本例注射后5小时出现症状可能系药物弥散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