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7 15:0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教学大纲
CDIO是工科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大纲。为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将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环境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煤矿地质学》是一门服务于矿山设计、建设、开发生产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性很强,依据CDIO模式的大纲对学生加强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实验、实践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最终培养出满足现代煤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授课体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的授课体系,关键是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把CDIO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介绍煤矿生产中有关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把地质工作的新的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同时也要把一些传统的内容压缩或删除,例如删除课程中科普性的传统内容,增加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地层等相关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以新的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标准替代传统A级、B级、C级、D级储量分级标准等;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保护矿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煤矿环境地质的新内容;随着近年来地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煤矿地质研究中,丰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环节,如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和管理各种地质图件、介绍物探新知识和新仪器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更新传统生产设计规范等[3]。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同时结合有关电视录像片和野外、室内实习、实验课等形式综合进行。尽可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改革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利用地形地质图编制地质剖面、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实例式、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目的。这种形式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与设计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为满足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依据《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实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认知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讲解后,对矿物、岩石等各类标本进行反复的观察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各类标本的鉴定特征,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二是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把课堂讲解的内容和实际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依据野外实习的内容编写实习报告;三是课堂及课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各种地质图件并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各种地质图件、能够从图件中提取各种数据;四是科研实践环节,这是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部分同学可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一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为学生建立自学平台。在网上和同学开辟网上留言、教师电子信箱、QQ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学习课件,供学生课后学习。
CDIO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该课程在包含有系统的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与煤矿生产紧密结合的地质知识和理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但围绕煤矿生产这一中心,将众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融入了现代科技新进展,既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系统性、整体性,又突出了煤矿地质这一主题,反映了整个课程构思的科学性、严谨性。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这种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监督,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煤矿地质学》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到课率及课堂纪律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及质量、实验报告质量、野外实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篇2
关键词:测井信息;测井解释;测井地质学
在测井地质学中,电测对比十分关键,其能有效对相关参数予以反映,但是,相关电测对比技术依旧存在一些滞后性,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问题建构更加系统规划的监督管控措施,有效整合资源的同时,提高测井信息管理水平。
1基于多种测井信息的测井地质学分析
在电测对比项目中,多数测井解释人员会借助油气水层进行信息处理,而电测对比依旧处于“试水阶段”,借助电测数据信息对地层结构展开深度对比,不仅要分析地质现象,也要对测井曲线形态下不同条件的转化和变动,有效建构并合理性展开相应的技术环节。也就是说,要有效建构多种测井信息分析体系,寻找标志层的同时,丰富信息量,整合系统化监督管理策略,维护管理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只有从根本上建构完整且系统化的资源整合和分析措施,才能架构完整的信息对比,从而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例如,对某地区油田进行测井地质分析,在区域内沉积间断面的上侧和下侧,能判定出不同的岩石种类,且相关之间存在物理性质的突变。
第一,区域内岩石出现颜色突变,主要是在岩石的沉积间断面,间断面上方出现了杂色,而在间断面以下呈现出灰绿色[1];
第二,区域内岩石的孔隙度存在变化,在沉积间断面以上的孔隙度会被限制在4%到9%之间,且孔隙度会出现突然地升高,甚至达到10%到15%;
第三,区域内电阻率出现变化,还是针对沉积层,断面以上出现较低的电阻率,基本的数值会集中在30Ωm以下,而在沉积层的断面结构以下,整体电阻率的基础数值会出现增大,均超过30Ωm;
第四,区域内自然γ出现变化,在沉积间断面以上,自然γ的数值较小,而在沉积间断面以下,自然γ的数值会逐渐增大,形成正比例关系;
第五,沉积间断面以上基本不会含有油体,而在沉积间断面以下,油量较为丰富。
结合相关分析不难发现,对于整个地质区域而言,沉积间断面层成为了性质和基础参数的分水岭,结合电性特征,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划分。
2基于多种测井信息的测井解释分析
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测井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后,完善测井解释工作。
2.1复杂储集层测井解释
要将复杂储集层测井解释的基础性工作路实在孔隙度分析方面,整合相关数据信息的同时,有效建立定量依据管理策略,并且要对参数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有效整合相关数据结构的同时,对孔隙有更加明确的了解。若是借助电阻率对油性进行分析,则需要整合测井系统,却不能有效分析饱和度参数。基于此,要对测井解释工作进行细化,尤其是在缺乏金属矿的具体岩层结构中,由于岩石的基本骨架和油气本事不会传电,因此,不具备导电性能。而导电的基础性元素就是溶有离子的水,且具备相应的孔隙度和饱和度,只有全面分析出骨架值,才能系统化处理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分析中孔隙度后,全面分析影响电阻率的因素和數值参数,辅的搜索孤立裂缝。
除此之外,若是要对饱和度进行计算,则要在分析电阻率和泥浆侵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裂缝位置、基质数值等予以系统化探索和分析,借助阿尔奇公式解释相关数据。
2.2大区域测井解释
在对具体地区的孔隙度、饱和度以及有效厚度予以分析后,要保证预测过程中试油的数量符合参数要求,顺应现代化测井技术,甄别多信息以及高分辨率的管理手段,利用测井信息图版和程序通用模型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机制,并且分析解释模式和整合程序。已经有部分科学研究人员会对测井项目中的石炭系性解释图版进行系统化分析,将岩性和骨架参数联合在一起,整合技术和资料信息,并且有效处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发挥高精度测试的实际价值[2]。
2.3利用差比法进行测定
在实际分析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整合石炭系的水层、干层等,有效利用密度和骨架密度参数予以系统化标定以及分析。借助差值和比值参数与对测量上的系统误差予以有效补充和维护,确保系统化对比得出有效的层孔隙度和水层电阻率,减少主观随意性的同时,维护孔隙度和饱和度参数的利用价值,计算基础性储量。除此之外,要对差异化井进行微电极和电性的测定分析,有效整合基础性参数,并且处理声波时差绘图过程,系统化分析测井系列的差异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测井项目中,要整合测井信息,发挥其实际价值和优势,有效建构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项目程序和图版结构,维护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复查油层参数,同时落实储量参数,整合对比分析结果的同时,维护孔隙度的实际价值,测井专业人员要系统化对真实数据展开深度地质学研究,为我国测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谋杰,郭海敏,蔡炳坤,等.测井资料一致性处理在井震联合反演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5):69-72.
篇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多点地质统计学 搜索模板 储层建模
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是以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随机性、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学科。然而,变异函数只能反映空间中两点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充分描述出复杂几何形状的砂体,如河道砂在空间中的连续性和变异性。而多点地质统计学着重表达多点之间的相关性,弥补基于变异函数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不足,是目前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一、多点统计算法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原理, Strebelle 和Journe l
提出了Snesim 算法[1], 该算法按以下步骤执行:
(1)根据对研究区内地质情况的了解, 建立训练图像。(2)利用自定义的与数据搜索邻域相关的数据样板τn 来扫描训练图像, 建立搜索树。(3)将测井数据锚定在最近的网格节点上。定义一条对未取样节点访问的随机路径。(4)在每个未取样点b处, 使得条件数据置于一个以b为中心的数据样板τn中。令nˊ表示条件数据的个数, 从检索树中提取条件数据事件dnˊ类型的比例。如果在训练图像中没有找到足够的dnˊ重复, 就降低最远位置的条件数据, 减少条件数据的个数到( nˊ- 1), 以这个较小数据事件dn ˊ- 1为条件的比例被再次从检索树中检索, 依此类推。如果数据个数降到nˊ= 1还没有找到足够的dnˊ重复, 那么就用边缘概率pk 取代条件概率p(u; sk dnˊ )。(5)从u处的条件概率分布中提取一个模拟值s, 然后将s加入到原来的条件数据中, 作为随后所有节点的模拟条件。(6)沿随机路径访问下一个节点, 并重复步骤(4)和(5)。(7)循环至所有网格节点被模拟为止。此时,会产生一个随机模拟实现。按不同随机路径从步骤(3)开始重新执行整个过程, 产生另一个随机模拟实现。
二、训练图像
训练图像是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通过训练图像将先验知识和概念模型引入到储层建摸中,是多点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2]。多点统计方法都需要借助于“训练图像”,它是多点地质统计的输入参数,其准确性是建模成功的关键。训练图像就是能够表述实际储层结构、几何形态及其分布模式的数字化图像。对于沉积相建模而言, 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反映微相的定量分布模式。它不必忠实于实际储层内的井信息,而只要求反映储层变化的空间结构性, 是一种先验的地质概念。其作用相当于两点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
由于储层具有不同尺度的非均质性,可以产生不同分辨率的训练图像。针对研究变量的类型(离散或连续)也可以对训练图像进行分类,例如沉积相是离散型的,而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或其它的岩石物性是连续型的。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图像必须是三维的,这样才可以全面反映出沉积在横向上的迁移和垂向上的加积模式。
三、多点统计地质学搜索模版
所搜模板,又叫做数据局部模板,是多点统计建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局部模板的数据是来自研究区的实际数据。用一个局部模板对训练图像进行扫描,同时统计出被模拟点的砂体概率。一般说来,局部模板越大,那么模拟结果越接近于合理[29]。但是,由于计算量的关系,局部模板又不能无限的大。一般所建立的局部模板要求能够涵盖各沉积微相在空间上接触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为区块总网格数目的1/2或1/3。
搜索模版的几何形态对模拟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搜索呒啊不能一般较长用的是椭球体或长方体也就是X、Y、Z方向的搜索半径不同。
本次研究共设置六个搜索模版,分别为80、10、5,80、80、50、5,80、80、5,50、10、5,50、30、5,50、50、5。模拟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Y方向半径增加,模拟结果中河道变连续,当搜索模板的几何形态为椭球体即X、Y方向半径相同时,模拟结果中河道显示出了很好的连续性,河道形态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当X、Y方向不相等时,搜索半径对X、Y方向搜索得到的模式不同。若X、Y相等则搜索模版对个方向的搜索变化是相同,就导致了模拟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设置搜索模版时,应将X、Y方向设置为相等的,即搜索模板的几何形态为圆形的。
四、结论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发展迄今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而真正作为一种可实用的随机建模方法则是在Strebelle提出了搜索树的概念及SNESIM算法之后 迄今为止,还出现了SIMPAT方法和FILTERSIM方法等多种算法,但这些方法都未成熟,尚需进一步改进并加以完善,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中,训练图像仍需进行深一步的研究。
在设置搜索模版时,应将X、Y方向设置为相等的,即搜索模板的几何形态为圆形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地质应用
随着能够显示矿物内部复杂化学分区的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颗粒锆石等副矿物微区的化学成分、年龄、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应用等已成为国际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1 ] 。锆石U2Pb 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锆石的化学成分、Hf 和O 同位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岩石成因、壳幔相互作用、区域地壳演化的研究等,对地球上古老锆石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的研究是追朔地球早期历史的有效工具。笔者着重综述锆石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1 微区原位测试技术
锆石等副矿物在地质学中的广泛应用与近年来原位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主要有离子探针、激光探针和电子探针等。
1. 1 离子探针
离子探针(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简称SHRIMP) 可用于矿物稀土元素、同位素的微区原位测试。在目前所有的微区原位测试技术中,SHRIMP 的灵敏度、空间分辨率最高(对U 、Th 含量较高的锆石测年,束斑直径可达到8μm) ,且对样品破坏小(束斑直径10~50μm ,剥蚀深度
2000 年,Cameca NanoSIMS 50 二次离子质谱开始用于对颗粒大小为1~2μm 的副矿物进行U-Th-Pb 年代学研究。毕业论文 NanoSIMS 对粒度极细小的副矿物进行定年要以降低精度为代价,且用于U-Th-Pb 定年还没有进行试验,还未完全估算出其准确度和分析精度,有可能在西澳大利亚大学获得初步的成功[2 ,4 ] 。
1. 2 激光探针
激光剥蚀微探针2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ser ablation micro2probe2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 romet ry ,简称LAM2ICPMS) ,即激光探针技术可实现对固体样品微区点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的原位测定[ 5 ] 。近年研制成功的多接收等离子质谱(MC-ICPMS) 可同时测定同位素比值,该仪器现今已经成为Hf 同位素测定的常规仪器[6 ] 。近年来激光探针技术在原位测定含U 和含Th 副矿物的U-Pb 、Pb-Pb 年龄或Th-Pb 年龄方面进展极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获得与SHRIMP 技术相媲美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且经济、快速(每个测点费时< 4 min ,可以直接在电子探针片内进行分析[5 ,7-8 ] ) ;但与SHRIMP 相比,激光探针要求样品数量较大,对样品破坏大(分析束斑大小一般为30~60μm ,剥蚀深度为10~20μm) ,其空间分辨率和分析精度一般低于SIMS、SHRIMP[ 1 ,9210 ] 。
1. 3 电子探针、质子探针、X 射线荧光探针
电子探针(elect ron probe X-ray microanalysis ,简称EPMA ) 、质子探针(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micro-p robe ,简称PIXE) 和X 射线荧光探针(X-ray fluorescence p robe ,简称XRF) 均属微区化学测年技术。其优点是可以直接在岩石探针片上进行测定,不破坏样品,保留了岩石的原始结构,样品制备方便,便于实现原地原位分析,与同位素定年相比,价格低廉,分析快速;其缺点是不能估计平行的U-Pb 衰变体系的谐和性[1 ,11 ] ,且由于化学定年不需进行普通铅的校正,容易导致过高估计年轻独居石、锆石等矿物的年龄[12 ] 。
电子探针测定锆石的Th-U-全Pb 化学等时线年龄方法(chemical Th2U2total Pb isochron meth-od ,简称CHIME) 的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达1~5μm ,可进行年龄填图[5 ,8 ] ,可进行锆石和独居石、磷钇矿、斜锆石等富U 或富Th 副矿物年龄的测定[11 ,13215 ] ;缺点是因对Pb 的检出限较低而导致测年精度偏低,不能用于年龄小于100 Ma 的独居石等矿物的定年。
质子探针是继电子探针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微束分析技术,能有效地进行微区微量元素、痕量元素的分析,近年来用于测定独居石的U-Th-Pb年龄,其分析原理与电子探针相似。对EPMA 无能为力的、小于100 Ma 的独居石年龄的测定, PIXE具有明显的优势[ 5 ,8 ] 。
此外,近年逐步改进的X 射线荧光探针在测定年轻独居石年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分析束斑为40~60μm、使用单频X 射线的条件下, Pb 的检出限可达10 ×10 - 6 ,对于年龄为数十百万年甚至是15 Ma 的年轻独居石,可获得与ICP-MS 同位素定年相近的结果,XRF 化学定年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大高于EMPA ,但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XRF化学年龄与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另一优势是仪器成本较低,装置简单,易于组建和操作。但由于XRF 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因此不适于分析内部具有不均一年龄分区的、粒度小的独居石[ 12 ,16 ] 。
尽管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给出了重要的、空间上可分辨的年龄信息,但在精确度、准确度方面仍无法与传统的同位素稀释热电质谱技术( ID-TIMS) 相比。硕士论文 在副矿物不存在继承性(如对幔源岩石、陨石等中的锆石进行定年) 的情况下, ID-TIMS 仍得到广泛使用。
2 锆石U-Th-Pb 同位素年代学
2. 1 锆石U-Th-Pb 同位素体系特征及定年进展
由于锆石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普通铅含量低,富含U 、Th[ w (U) 、w ( Th) 可高达1 %以上] ,离子扩散速率很低[17 ] ,封闭温度高等特点,因此锆石已成为U-Pb 法定年的最理想对象[1 ] 。
虽然锆石通常能较好地保持同位素体系的封闭,但在某些变质作用或无明显地质作用过程中亦可能丢失放射性成因铅,使得其t (206 Pb/ 238 U) 和t (207 Pb/ 235 U) 两组年龄不一致。造成锆石中铅丢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锆石的蜕晶化作用;此外,部分重结晶作用也是导致锆石年龄不一致的又一原因[18-19 ] 。
锆石内部经常出现复杂的分区,每一区域可能都记录了锆石所经历的结晶、变质、热液蚀变等复杂的历史过程[20-21 ] 。因此,在微区分析前,详细研究锆石的形貌和内部结构对解释锆石的U2Pb 年龄、微区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成因至关重要。只有对同一样品直接进行结构和年龄的同步研究,才能得到有地质意义的年龄。利用HF 酸蚀刻图像、阴极发光图像(cat hodo luminescence ,简称CL) 和背散射电子图像( back2scat tered elect ron image , 简称BSE) 技术可观察锆石内部复杂的结构[20 ] 。
近年来,锆石年代学研究实现了对同一锆石颗粒内部不同成因的锆石域进行微区原位年龄分析,提供了矿物内部不同区域的形成时间,使人们能够获得一致的、清楚的、容易解释的地质年龄,目前已经能够对那些记录在锆石内部的岩浆结晶作用、变质作用、热液交代和退变质作用等多期地质事件进行年龄测定,从而建立起地质过程的精细年龄框架。
例如,变质岩中锆石的结构通常非常复杂,对具有复杂结构锆石的定年可以得到锆石不同结构区域的多组年龄,这些年龄可能分别对应于锆石寄主岩石的原岩时代、变质事件时间(一期或多期) 及源区残留锆石的年龄等。对这些样品中锆石的多组年龄如何进行合理的地质解释,是目前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21 ] ,而明确不同成因域的锆石与特定p-T 条件下生长的、不同世代矿物组合的产状关系是合理解释的关键。吴元保等[21 ] 的研究表明,锆石的显微结构、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包裹体成分等可以对锆石的形成环境进行限定,从而为锆石U-Pb 年龄的合理解释提供有效的制约。目前对变质岩中锆石、独居石等矿物定年的主要方法是先从岩石中分选出测年用的单矿物,然后用环氧树脂固定并抛光制成靶, 再进行微形貌观察和年龄的原位测定。但这样往往破坏了待测矿物与特定地质事件的原始结构关系。为此,陈能松等[8 ] 提出了原地原位测年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各种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直接测定岩石薄片中与特定温压条件下生长的不同世代矿物组合、产状关系明确的锆石和独居石等富U-Th-Pb 的副矿物在不同成因域的年龄,从而将精确的年龄结果与特定的变质事件或变质反应联系起来。
2. 2 锆石微区定年的示踪作用
火成岩中耐熔的继承锆石可以保持U-Pb 同位素体系和稀土元素(REE) 的封闭,从而包含了关于深部地壳和花岗岩源区的重要信息[22-23 ] ,可用于花岗岩物源和基底组成的示踪。职称论文笔者在研究江西九岭花岗岩中的锆石时,发现部分锆石边部发育典型的岩浆成因的环带,其中心具有熔融残余核(图1) 。SHRIMP 分析表明,这2 部分的年龄组成有明显的差别,环带部分的年龄约为830 Ma ,而核部的年龄集中在1 400~1 900 Ma ,核部年龄可能代表花岗岩源岩的锆石组成年龄。
dele Rosa 等[23 ] 通过研究葡萄牙境内欧洲Variscan 造山带缝合线两侧的花岗闪长岩、星云岩中继承锆石的稀土元素和U2Pb 同位素特征,发现这2 组锆石无论是在年龄谱上还是在REE 组成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它们来源不同,即这2 个地区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基底) 不同。
近年来,随着LA-ICP-MS 技术的发展,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谱分析广泛应用于沉积岩源区物质成分组成和地壳演化的研究[24-27 ] 。通过对比盆地沉积物中锆石的U-Pb 年龄谱和盆地毗邻山脉出露岩体的年龄,可以了解某一沉积时期沉积物源区的多样性及盆地不同时期物源性质的变化特征。该方法同时还可估算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 3 锆石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在岩石成因中的应用
通常,在组成锆石的总氧化物中, w ( ZrO2 ) 占67. 2 %、w ( SiO2 ) 占32. 8 % , w ( HfO2 ) 占0. 5 %~2. 0 % ,P、Th 、U 、Y、REE 常以微量组分的形式出现。由于Y、Th 、U 、Nb 、Ta 等离子半径大、价态高,留学生论文使得它们不能包含在许多硅酸盐造岩矿物中,趋向于在残余熔体中富集,而锆石的晶体结构可广泛容纳不同比例的稀土元素,因此锆石成为岩石中U 、Th 、Hf 、REE 的主要寄主矿物[1 ,28231 ] 。稀土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是限定源岩性质和形成过程最重要的指示剂之一,锆石中的离子扩散慢,因此锆石中的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可为它们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
3. 1 锆石中的w ( Th) 、w (U) 及w ( Th) / w (U) 比值
大量的研究[21 ,28 ] 表明,不同成因的锆石有不同的w ( Th) 、w (U) 及w ( Th) / w (U) 比值:岩浆锆石的w ( Th) 、w (U) 较高, w ( Th) / w (U) 比值较大(一般大于014) ;变质锆石的w ( Th) 、w (U) 低, w ( Th) /w (U) 比值小(一般小于011) 。但也有例外情况,有些岩浆锆石就具有较低的w ( Th) / w (U) 比值(可以小于0. 1) ,部分碳酸岩样品中的岩浆锆石则具有异常高的w ( Th) / w (U) 比值(可以高达10 000) [21 ,28 ] ,所以,仅凭锆石的w ( Th) / w (U) 比值有时并不能有效地鉴别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
3. 2 锆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应用
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主要用于判断其寄主岩石的成因类型,但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是否能判断寄主岩石的类型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21 ] 。而一些变质岩(如麻粒岩) 中的变质锆石可以具有较高的w ( Th) / w (U) 比值[21 ] 。
Hoskin 等[ 29-30 ] 认为,虽然幔源岩石中的锆石与壳源岩石中的锆石在REE 含量及稀土配分模式上具有明显差别,但并未发现不同成因的壳源岩石中锆石的REE 特征存在系统差异,它们具有非常类似的REE 含量和稀土配分模式, 目前对壳源锆石REE 组成如此相似的原因并不清楚。
Belousova 等[28 ,31 ] 的研究结果表明,锆石中的稀土元素丰度对源岩的类型和结晶条件很敏感。从超基性岩基性岩花岗岩,锆石中的稀土元素丰度总体升高。锆石的w (REE) 在金伯利岩中一般低于50 ×10 - 6 ,在碳酸盐岩和煌斑岩中可达600 ×10 - 6 ~700 ×10 - 6 ,在基性岩中可达2 000 ×10 - 6 ,英语论文 而在花岗质岩石和伟晶岩中可高达百分之几。这种趋势反映了岩浆的分异程度。
正长岩中锆石具有正Ce 异常、负Eu 异常和中等富集重稀土元素( HREE) ;花岗质岩石中锆石明显负Eu 异常、无Ce 异常,无明显HREE 富集;碳酸岩中锆石无明显的Ce 、Eu 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变化较大;镁铁质火山岩中锆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金伯利岩中锆石无明显的Eu 、Ce 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不明显[28 ,31 ] (图2) 。大部分地球岩石中锆石的HREE 比L REE 相对富集,显示明显的正Ce 异常、小的负Eu 异常;而陨石、月岩等地外岩石中锆石则具强的Eu 亏损、无Ce 异常[28 ] 。Belousova 等[28 ] 建立了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对变化图解和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判别不同类型的岩浆锆石的统计分析树形图解。
与岩浆锆石相比,变质锆石HREE 的富集程度相对LREE 的变化较大。岩浆锆石具有明显的负Eu 异常,形成于有熔体出现的变质锆石具有与岩浆锆石类似的特征:富U 、Y、Hf 、P ,REE 配分模式陡,正Ce 异常、负Eu 异常。但变质锆石的w ( Th) /w (U) 比值低( < 0. 1) ,这是区别于岩浆锆石的惟一的化学特征。在变质过程中,锆石是否发生了重结晶以及结晶过程中是否有流体或熔体的参与,都会显著影响锆石稀土元素组分的变化[32 ] 。
变质增生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除与各个稀土元素进入锆石晶格的能力大小有关外,还与锆石同时形成的矿物种类有关(如石榴石、长石、金红石等) ,这些矿物的存在与否对变质作用的条件(如榴辉岩相、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等) 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锆石的REE 组成可反映锆石母岩的变化,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反映了锆石与其他矿物如石榴石(稀土元素总量低、亏损HREE) [32-35 ] 或长石( 负Eu 异常) [32 ,36-37 ] 、金红石[34 ] 的共生情况。
变质增生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不仅受与锆石同时形成的矿物种类的影响,而且还与其形成时环境是否封闭有关。在“封闭”的榴辉岩相的体系中,REE 的供应有限,由于石榴石是榴辉岩中富集HREE 的矿物,固相线下石榴石的形成会使熔体亏损HREE;而在开放环境中,石榴石的形成并不能引起局部环境HREE 质量分数的改变,这种条件下与石榴石共生的锆石就不会出现HREE 的相对亏损。因此, HREE的相对亏损与否并不能直接用来判别变质锆石是否与富集HREE 的石榴石同时形成[21 ] 。
锆石微区的稀土元素分析与微区定年、锆石中的包裹体研究相结合能够较好地限定锆石的形成环境,可以将锆石的形成与变质条件联系起来,从而将变质过程中的p-T-t 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造山带研究中用于追溯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21 ,36-38 ] 。 4 锆石同位素的地质应用
4. 1 锆石的Lu2Hf 同位素
Lu 与Hf 均为难熔的中等2强不相容性亲石元素,这与Sm-Nd 体系类似,因此Hf 同位素示踪的基本原理与Nd 同位素相同。
Hf 与Zr 呈类质同象存在于锆石的矿物晶格中,相对其他矿物,锆石中w ( Hf ) 高[ w ( HfO2 ) ≈1 %] ,这为获取高精度的Hf 同位素比值数据提供了保障;同时其w (Lu) / w ( Hf ) 值极低[ w (176 Lu) /w (177 Hf) n 0. 01 ][39-40 ] ,由176Lu 衰变形成的176 Hf 比例非常低,对锆石形成后的Hf 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甚微,这样锆石的Hf 同位素组成基本上代表了锆石结晶时的初始Hf 同位素组成。加上锆石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高的Hf 同位素封闭温度,即使经历了麻粒岩相等高级变质作用也能很好地保留初始Hf 同位素组成,因此锆石中的Hf 非常适合于岩石成因的Hf 同位素研究[41-42 ] 。Lu-Hf 同位素体系本身所具有的高于Sm-Nd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及锆石特有的抗风化能力,使得锆石成为研究太古宙早期地壳的理想研究对象。
近年来,一些作者应用锆石的Hf 同位素原位测试成功地解决了太古宙早期是否存在超亏损地幔的问题。在太古宙的Sm-Nd 同位素研究中,部分太古宙早期岩石(年龄约为3. 8 Ga) 具有较高的ε(Nd)值[ε(Nd) ≈ + 4 ][43-44 ] ,似乎显示当时地球发生过极大规模的壳幔分异作用,并出现地幔的极度亏损。通过锆石Lu2Hf 研究发现,高ε(Nd) t 值的样品并未显示高的ε( Hf) t 值,同一时期不同地质单元的太古宙岩石中的锆石具有十分相近的ε( Hf ) t 值,这表明由Nd 同位素确定的极度亏损地幔,是由于Sm-Nd 同位素体系开放造成的假象[ 45-48 ] 。
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REE 特征及其原位的U-Pb 年龄、Hf 同位素组成测定已被作为研究沉积物母岩以及地壳演化的强有力工具[25 ,42 ,49 ] 。
在岩石由多种组分构成、而其Nd 同位素数据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组锆石的Hf 同位素来认识其演化过程。
锆石微区年龄、稀土元素的测定与Hf 同位素研究相结合,是示踪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区域大陆地壳增长的有力工具[ 50-51 ] 。如郑建平等[51 ] 对玄武岩中麻粒岩捕虏体的锆石进行了年龄、REE、Hf 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早元古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和壳幔相互作用。
由于性质不同的岩石的Hf 同位素组成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物理条件或结晶途径也可能改变矿物的化学成分,但不会影响Hf 同位素组成。如果锆石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存在化学成分和晶体形貌上的变化,而且还伴随了Hf 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则说明有来源明显不同的岩浆发生了化学混合。这为研究岩浆作用过程中不同组分的混入提供了重要途径。工作总结 对于一个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岩石样品,岩浆岩中形态不同的锆石晶体及同一锆石内部不同环带均记录了不同组分的岩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通过多组锆石和同一锆石颗粒内不同环带的Hf 同位素研究,可追踪岩体的结晶历史,获得岩浆演化的信息。
Griffin 等[52 ] 通过对华南平潭和桐庐I 型花岗岩体中锆石的Hf 同位素研究,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锆石的Hf 同位素组成不同,且它们的微量元素组成也存在差异[53 ] ,揭示这2 个I 型花岗岩体在形成过程中有多于2 种不同来源的岩浆发生了混染。虽然化学混合(mixing) 使岩体中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类似的Sr 、Nd 同位素组成,但锆石却像“录音机”一样记录了不同岩浆产生和相互作用的细节。
汪相等[54 ] 利用锆石中的Hf 同位素探讨了幔源岩浆对过铝花岗岩成因的制约。华南过铝花岗岩在岩相学和岩石化学上充分显示了壳源的基本特征,且在这些花岗岩体中很少见到地幔岩浆侵入形成的淬冷包体或基性岩脉,故它们的成因无法与地幔活动联系起来。锆石颗粒内部的多阶段生长的环带,记录了岩浆形成和冷凝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信息。因此对颗粒内部不同环带的同位素原位分析可以直接揭示中下地壳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岩浆性质的演化,这些现象很难在野外观察到,通过全岩同位素分析也难以检测出来,而锆石中的Hf 同位素特征却可以有效地揭示幔源岩浆对花岗岩形成的贡献。
由于锆石中的Hf 很难与岩石外部的Hf 发生交换,因此,除Hf 同位素组成本身可以作为地球化学的示踪剂外,还可通过对锆石Hf 同位素的研究来解译导致锆石U2Pb 年龄不一致的原因。对于重结晶的锆石,如果体系在锆石结晶前后在成分上未发生明显变化,则其锆石的同位素组成符合单体系的线性演化规律;但如果有外来Hf 的加入,则会形成年轻的、Hf 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的增生锆石。基于同样的原因,锆石的Hf 同位素组成能够指示锆石的U-Pb 体系是否、何时发生了重置,因而在解释下地壳、地幔来源的高级变质岩的锆石年龄时帮助很大[55 ] 。
4. 2 锆石的氧同位素
由于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的氧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因此氧同位素可以很好地示踪壳幔的相互作用。此外,氧同位素是一种敏感的、示踪地壳中的流体和固体相互作用的、依赖于温度的示踪剂,岩浆岩的氧同位素比值对那些经历了低温水2岩反应的物质混染尤其敏感,这些物质可能曾经与大气水、沉积物及与那些曾经和大气水发生蚀变的岩石发生了相互作用,因此氧同位素是示踪岩浆来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56 ] 。
高温下锆石和岩浆的同位素分馏很小,锆石的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反映了锆石形成时岩浆的氧同位素特征[57 ] 。研究表明锆石中的氧同位素扩散很慢,氧扩散的有效封闭温度≥700 °C[58-59 ] ,其氧同位素组成不像其他矿物那样易受高温变质、热液蚀变的影响而发生变化[59-60 ] ,即使岩石经历了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岩浆锆石也能在干的岩石中保留岩浆氧同位素的初始比值[57 ] 。
正常地幔的δ(18 O) 约为5 ‰,源于地幔的岩石表现出接近该值的、均一的氧同位素比值(该值被认为是正常地幔火成岩的比值) 。在高温条件下锆石与正常地幔岩石达到平衡时的δ(18 O) = 5. 3 ‰±0. 3 ‰[61 ] 。幔源岩浆分异出的火成岩结晶的锆石δ(18O) 接近正常地幔的δ(18 O) [ 61262 ] 。研究表明,锆石的δ(18O) 是岩浆物质来源的良好示踪剂。通过锆石氧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断结晶出锆石的岩浆是直接来自地幔还是来自经过地壳循环的物质[ 56 ,60-63 ] 。
如果岩浆的氧同位素比值低于正常地幔值,通常认为岩浆的产生是与发生了热液蚀变的地壳岩石有关,这些岩石可能是洋壳岩石与高温海水或者陆壳岩石与大气降水发生了高温热液蚀变的结果[64-66 ] 。但如果岩浆锆石的δ(18 O) 明显高于正常值,则说明岩浆来源于曾经历低温水2岩交换的岩石的部分熔融或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表壳物质的加入[56 ,67-68 ] 。
锆石的氧同位素分析为研究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和岩浆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方法[60-61 ,69 ]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如果体系是封闭的,且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此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 ,那么从基性- 酸性的岩浆结晶的锆石的δ(18 O) 应该相同;但如果发生了同化混染,则锆石从内到外的生长区往往记录了岩浆成分的变化。分析各组锆石或同一锆石颗粒不同区域的氧同位素,可为岩浆的同化混染、不同来源的岩浆混合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信息,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岩浆的期次问题。
如能对锆石的U-Pb 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以及REE 进行同步测定,就有可能把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某阶段年龄相联系,对具有复杂地质历史的岩石的成因环境进行限定。将锆石的氧同位素与U-Pb年龄(必要时进行REE 分析) 原位测定相结合是锆石的氧同位素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澳洲J ack Hill s 地区的古老碎屑锆石进行了微区离子探针U2Pb 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获得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锆石单颗粒年龄(4. 4 Ga) ,其δ(18 O) 为7. 4 ‰~5. 0 ‰,比地幔值高,暗示着岩浆混染和高δ(18 O) 物质的重熔,这些高δ(18O) 的物质可能是沉积物或低温水2岩反应的热液蚀变岩石,表明有上地壳物质参与的岩浆过程最早可追溯到4. 4 Ga 前。这些锆石的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地球在4. 4 Ga 前就可能存在水圈,地球的表面温度在地核和月球形成后不到100 Ma的时间里就已冷却到允许液体水存在的温度[56 ,67 ,69 ] 。
陈道公等[65 ] 、郑永飞等[66 ] 分别对大别2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 和氧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发现即使在榴辉岩相高级变质作用中,锆石仍基本保存了原岩中锆石的氧同位素特征,其中原岩年龄为0. 7~0. 8 Ga 的变质岩中锆石的δ(18O)明显低于地幔平均值,表明其形成时岩浆源区明显有大气降水的加入,这可能与新元古代华南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全球的雪球事件有关。
5 结 语
锆石的结构和成分记录了岩石所经历的复杂地质过程。对内部结构复杂的锆石进行同位素和化学成分的微区原位分析,必须在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由于幔源锆石和壳源岩浆锆石的化学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因而容易区分,但利用壳源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识别其寄主岩石的类型还有待于成因明确的锆石微区原位测试数据的积累,因为目前用于建立“判别树”的数据比较有限,且有些数据的来源不太明确。此外,在原始成因产状不清楚的情况下(如碎屑锆石) ,变质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区分除利用w ( Th) / w (U) 比值外,能否通过其他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比值或图解来有效区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
分别对锆石颗粒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年代学、化学组成、Hf 或O 同位素进行原位分析,可以提供有关岩石成因的丰富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进步。虽然现在的测试技术已实现了矿物的微区原位测试,但分析仪器的空间分辨率不够高(目前锆石REE、O、Hf 同位素微区测定的束斑直径一般为20~40μm) ,且锆石颗粒一般较小,尤其是变质岩中变质增生或变质重结晶部分的锆石,或者是记录了几个期次岩浆活动的岩浆锆石,每一次地质作用形成的生长区域可能较小( < 10μm) ,致使很多重要的信息无法提取。随着原位测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锆石内部不同结构域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将提供更多、更详细、有关岩石成因的重要信息。参考文献
[ 1 ] Poit rasson F , Hanchar J M ,Schaltegger U. The CurrentState of Accessory Mineral Research [ J ] . Chemical Geology , 2002 ,191 :3 - 24.
[ 2 ] Davis D W,Williams I S ,Krogh T 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Zircon Geochronology[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145 - 173.
[ 3 ] Ireland T R ,Williams I S. Considerations in Zircon Geochronol-ogy by SIMS [ 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215 - 227.
[ 4 ] Rasmussen B. Radiomet ric Dating of Sedimentary Rocks : The Application of Diagenetic Xenotime Geochronology[J ] .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5 ,68 :197 - 243.
[ 5 ] 王勤燕,陈能松,刘嵘. U2Th2Pb 副矿物的原地原位测年微束分析方法比较与微区晶体化学研究[J ] . 地质科技情报,2005 ,24(1) :7 - 13.
[6 ] 李献华,梁细荣,韦刚健,等. 锆石Hf 同位素组成的LAM-MC-ICPMS 精确测定[J ] . 地球化学,2003 ,32 (1) :86 - 90.
[ 7 ] 梁细荣,李献华,刘永康.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ICPMS) 用于年轻锆石U2Pb 定年[J ] . 地球化学,2000 ,29 (1) :1 - 5.
[ 8 ] 陈能松, 孙敏, 王勤燕, 等. 原地原位定年技术工作思路探讨———中深变质岩区精细变质年代学格架的建立[J ] . 地质科
技情报,2003 ,22 (2) :1 - 5.
[9 ] Horn I ,Rudnick R L ,McDonough W F. Precise Elemental and Isotope Ratio Measurement by Simultaneous Solution Nebu-lisation and Laser Ablation-ICP-MS : Application to U-Pb Geo-chronology[J ] . Chemical Geology ,2000 ,164 :281 - 301.
[ 10 ] Ko s∨ler J ,Sylvester P J . Present Trends and t he Future of Zir-con in Geochronology :Laser Ablation ICPMS[ 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243 - 275.
[ 11 ] Catlos E J ,Gilley L D ,Harrison T M. Interpretation of Mona-zite Ages Obtained via in Situ Analysis[J ] . Chemical Geology ,2002 ,188 :193 - 215.
[ 12 ] Scherrer N C , Engi M ,Berger A ,et al . Nondest ructive Chemi-cal Dating of Young Monazite Using XRF- :Context Sensitive Micro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 h Th-Pb Laser-Ablation Mass Spect romet ric Data[J ] . Chemical Geology 2002 ,191 :243- 255.
[ 13 ] Geisler T , Schleicher H. Improved U2Th2Total Pb Dating of Zircons by Elect ron Microprobe Using a Simple New Back-ground Modeling Procedure and Ca as a Chemical Criterion of Fluid-in-Duced U-Th-Pb Discordance in Zircon [ J ] . ChemicalGeology ,2000 ,163 :269 - 285.
[ 14 ] French J E , Heaman L M ,Chacko T. Feasibility of Chemical U-Th-Total Pb Baddeleyite Dating by Elect ron Microprobe [J ] . Chemical Geology ,2002 ,188 :85 - 104.
[ 15 ] Asami M ,Suzuki K, Grew E S. Chemical Th-U-Total Pb Dat-ing by Elect r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Monazite , Xenotime and Zircon f rom t he Archean Napier Complex , East Antarcti-
ca : Evidence for Ult 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at 2 400 Ma[J ] . Precambrian Research ,2002 ,114 :249 - 275.
[16 ] Engi M ,Cheburkin A K, K¨oppel V. Nondest ructive Chemical Dating of Young Monazite Using XRF1 : Design of a Mini-Probe ,Age Data for Samples f rom t he Cent ral Alps ,and Com-
parison to U-Pb ( TIMS) Data [ J ] . Chemical Geology 2002 ,191 :225 - 241.
[ 17 ] Cherniak D J ,Wat son E B. Diffusion in Zircon [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112 - 139.
[ 18 ] Mezger K,Krogstad E J . Interpretation of Discordant U-Pb Zir-con Ages : An Elevation [ J ] . J . Metamorph. Geol. , 1997 , 15 :127 - 140.
[19 ] 陈道公,李彬贤,夏群科,等1 变质岩中锆石U2Pb 计时问题评述———兼论大别造山带锆石定年[J ] . 岩石学报,2001 ,17 (1) :129 - 138.
[ 20 ] Corfu F , Hanchar J M , Hoskin P W O , et al . Atlas of Zircon Textures [ 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
53 :469 - 495.
[ 21 ] 吴元保,郑永飞.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 年龄解释的制约[J ] . 科学通报,2004 ,49 (16) :1 589 - 1 604.
[ 22 ] Keay S ,Steele D ,Compston W. Identifying Granite Sources by SHRIMP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 An Application to t he Lachlan Foldbelt [J ] . Cont rib. Mineral. Pet rol. ,1999 ,137 :323- 341.
[ 23 ] de la Rosa J D ,J enner G A ,Cart ro A. A Study of Inherited Zir-cons in Granitoid Rocks f rom t he Sout h Portuguese and Ossa-Morena Zones ,Iberian Massif :Support for t he Exotic Origin of t he Sout h Portuguese Zone [J ] . Tectonophysics ,2002 ,353 :245- 256.
[ 24 ] Bruguier O ,Lancelet J R. U-Pb Dating on Single Det rital Zir-con Grains f rom t he Triassic Songpan-Ganze Flysch ( Cent ral China ) :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Correlations [ J ] . E PSL ,
1997 ,152 :217 - 231.
[25 ] Knudsen T L ,Griffin W L , Hartz E H ,et al . In2situ Hafnium and Lead Isotope Analyses of Det rital Zircons f rom t he Devoni-an Sedimentary Basin of NE Greenland :A Record of RepeatedCrustal Reworking[J ] . Cont rib. Mineral. Pet rol. ,2001 ,141 :83- 94.
[ 26 ] Fedo C M ,Sircombe K N ,Rainbird R H. Det rital Zircon Analy-sis of t he Sedimentary Record [ 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277 - 298.
[27 ] 李任伟,万渝生,陈振宇,等. 根据碎屑锆石SHRIMP U-Pb 测年恢复早侏罗世大别造山带源区特征[ J ] . 中国科学:D 辑,2004 ,34 (4) :320 - 328.
[ 28 ] Belousova E A , Griffin W L ,O’Reilly S Y,et al . Igneous Zir-con :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ource RockType[J ] . Cont rib. Mineral. Pet rol. ,2002 ,143 :602 - 622.
[ 29 ] Hoskin P W O ,Ireland T R. Rare Eart h Element Chemist ry of Zircon and it Saves as a Provenance Indicator [ J ] . Geology ,2000 ,28 :627 - 630.
[ 30 ] Hoskin P W O ,SchalteggerU. The Composition of Zircon and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 rogenesis[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27 - 62.
[ 31 ] Belousova E A ,Griffin W L ,Pearson N J .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Cat h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Sout hern Af Rican Kimberlitic Zircons[J ] . Mineral. Mag. ,1998 ,62 :355 - 366.
[ 32 ] Rubatto D. Zircon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 ry : Partitioning wit h Garnet and t he Link Between U-Pb Ages and Metamor-phism[J ] . Chemical Geology ,2002 ,184 :123 - 138.
[ 33 ] Schaltegger U ,Fanning C M ,Günt her D ,et al . Growt h ,Annea-l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Zircon and Preservation of Mona-zite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Conventional and In-situ U-Pb Isotope ,Cat hodoluminescence and Microchemical Evidence[J ] . Cont 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 rology , 1999 , 134 :186 - 201.
[ 34 ] 吴元保,陈道公,夏群科,等. 大别山黄镇榴辉岩锆石的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J ] . 科学通报,2002 ,47 (11) :859 - 863.
[ 35 ] 吴元保, 陈道公, 夏群科, 等. 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锆石LAM-ICP-MS 微区微量元素分析和Pb-Pb 定年[ J ] . 中国科学:D 辑,2003 ,33 (1) :20 - 28.
[ 36 ] Liati A ,Gebauer D. Const raining t he Prograde and Ret rograde p-T-t of Eocene HP Rocks by SHRIMP Dating of Different Zircon Domains : Inferred Rates of Heating ,Burial ,Cooling and
Exhumation for Cent ral Rhodope ,Nort hern Greece[J ] . Cont 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 rology ,1999 ,135 :340 - 354.
[ 37 ] Rubat to D ,Williams I S ,Buick I S. Zircon and Monazite Re-sponse to Prograde Metamorphism in t he ReynoldsRange ,Cent ral Aust ralia[J ] . Cont 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 rol-ogy ,2001 ,140 :458 - 468.
[ 38 ] Hermann J ,Rubattto D , Korsakov A. Multiple Zircon Growt h During Fast Exhumation of Diamondiferous ,Deeply SubductedContinental Crust ( Kokchetav Massif ,Kazakhstan) [J ] . Cont 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 rology ,2001 ,141 :66 - 82.
[ 39 ] 凌文黎,程建萍. Lu2Hf 同位素体系对若干基础地质问题的新制约(之一) ———地球早期演化[ J ] . 地质科技情报, 1999 , 18(1) :79 - 84.
[40 ] 李献华,梁细荣,韦刚健,等. 锆石Hf 同位素组成的LAM-MC-ICPMS 精确测定[J ] . 地球化学,2003 ,32 (1) :86 - 90.
[ 41 ] Andersen T ,Griffin WL ,Pearson N J . Crustal Evolution in t he SW Part of t he Baltic Shield : The Hf Isotope Evidence [ J ] .J ournal of Pet rology ,2002 ,43 (9) :1 725 - 1 747.
[ 42 ] Griffin W L ,Belousova E A ,Shee S R ,et al . Archean Crustal Evolution in t he Nort hern Yilgarn Craton : U2Pb and Hf Iso-tope Evidence f rom Det rial Zircons[J ] . Precambrian Research ,2004 ,131 :231 - 282.
[43 ] Bennet V C ,Nutmanm A P ,McCulloch M T. Nd Isotopic Evi-dence for Transient ,Highly Depleted Mantle Reservoirs in t he Early History of t he Eart h[J ] . Eart h Planet . Sci. L et t. ,1993 ,119 :299 - 317.
[ 44 ] McCulloch M T ,Bennet V C. Progressive Growt h of t he Eart h’s Continental Crust and Depleted Mantle : Geochemical Con-st raint s [ J ] .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94 , 58 : 4 717 -4 738.
[ 45 ] Vervoort J D , Patchett P J , Gehrels G E ,et al . Const raint s on t he Early Eart h Differentiation f rom Hafnium and Neodymium Isotopes [J ] . N ature ,1996 ,379 :624 - 627.
[ 46 ] Vervoort J D ,Blichert-Toft J . Evolution of t he Depleted Man-tle : Hf Isotope Evidence f rom J uvenile Rocks Through Time [J ] .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99 ,63 :533 - 556.
[ 47 ] Amelin Y,Lee D C ,Halliday A N ,et al . Nature of t he Eart h’s Earliest Crust f rom Hafnium Isotopes in Single Det rial Zircons [J ] . N ature ,1999 ,399 :252 - 255.
[ 48 ] Amelin Y,Lee D C ,Halliday A N. Early2Middle Archen Crustal Evolution Deduced f rom Lu-Hf and U2Pb Isotopic Studies of Single Zircon Grains[J ] . Geochim. Cosmochim. A cta, 2000 ,64 :4 205 - 4 225.
[ 49 ] Bodet F ,Sch¨arer U. Evolution of t he SE2Asian Continent f rom U-Pb and Hf Isotopes in Single Grains of Zircon and Baddeley-ite f rom Large Rivers [ J ] . Geochim. Cosmochim. Acta , 2000 ,64 :2 067 - 2 091.
[ 50 ] Griffin W L , Pearson N J ,Belousova E ,et al . The Hf Isotope Composition of Cratonic Mantle : LAM2MC2ICPMS Analysis of Zircon Megacryst s in Kimberlites[J ] . Geochim. Cosmochim. Acta ,2000 ,64 :133 - 147.
[ 51 ] 郑建平,路凤香,余淳梅,等. 汉诺坝玄武岩中麻粒岩捕虏体锆石Hf 同位素、U2Pb 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华北下地壳早期演化的记录[J ] . 科学通报,2004 ,49 (4) :375 - 383.
[ 52 ] Griffin W L ,Wang X ,J ackson S E ,et al . Zircon Chemist ry and Magma Mixing , SE China : In-situ Analysis of Hf Isotopes , Tonglu and Pingtan Igneous Complexes [J ] . L ithos , 2002 ,61 :237 - 269.
[ 53 ] Wang X ,O’Reilly S Y,Griffin W L ,et al . Morphology and Geo-chemist ry of Zircons f rom Late Mesozoic Igneous Complexes ,SE China[J ] . Mineral. Mag. ,2002 , 66 :235 - 251.
[ 54 ] 汪相,Griffin W L ,王志成,等. 湖南丫江桥花岗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地球化学[J ] . 科学通报,2003 ,48 (4) :379 - 382.
[ 55 ] Kinny P D ,Maas R. Lu2Hf and Sm-Nd Isotope Systems in Zir-con[J ] . Reviews in Mineralogy & Geochemist ry ,2003 ,53 :327- 341.
[ 56 ] Peck W H ,Valley J W,Wilde S A ,et al . Oxygen Isotope Ratios and Rare Eart h Element s in 3. 3 to 4. 4 Ga Zircons : Ion Micro-probe Evidence for Hign δ( 18O)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eans in t he Early Archean[J ] . Geochem. Cosmochim. Acta,2001 ,65 :4 215 - 4 229.
[ 57 ] King E M ,Barrie C T ,Valley J W. Hydrot hermal Alteration of Oxygen Isotope Ratios in Quartz Phenocryst s , Kidd Creek Mine ,Ontario :Magmatic Values are Preserved in Zircons [J ] .
Geology ,1997 ,23 :1 079 - 1 082.
[ 58 ] Valley J W, Chiarenelli J R ,McLelland J M. 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 ry of Zircon [ J ] . Earth Planet . Sci. L ett. , 1994 ,126 :187 - 206.
[ 59 ] Wat son E B , Cherniak D J . Oxygen Diffusion in Zircon [ J ] .Earth Planet . Sci. L ett. ,1997 ,148 ,527 - 544.
[ 60 ] Monani S ,Valley J E. Oxygen Isotope Ratios of Zircon :Magma Genesis of Lowδ( 18O) Granites f rom t he British Tertiary Ig-neous Province , Western Scotland [ J ] . Earth Planet . Sci.
L ett. ,2001 ,184 :377 - 392.
[ 61 ] Valley J W, Kinny P D , Schulze D J ,et al . Zircon Megacryst s From Kimbelites : Oxygen Isotope Variability Among Mantle Melt s[J ] . Cont ribut ions to Mineral logy and Pet rology . ,1998 ,133 :1 - 11.
[ 62 ] King E M ,Valley J W,Davis D W,et al . Oxygen Isotope Ratios in Archean Plutonic Zircons f rom Granite-Greenstone Belt s of t he SuperiorProvince : Indicator of Magmatic Source[J ] . Pre-cambrian Research. ,1998 ,92 :365 - 387.
[ 63 ] Bindeman I N ,Valley J W. Formation of Low2δ( 18O) Rhyolites After Caldera Collapse at Yellowstone ,Wyoming ,USA[J ] . Ge-ology ,2000 ,28 :719 - 722.
[ 64 ] Gilliam C E ,Valley J W. Low δ(18O) Magma , Isle of Skye , Scotland : Evidence f rom Zircons [J ] . Geochem. Cosmochim. A c-ta ,1997 ,61 :4 975 - 4 981.
[ 65 ] 陈道公,Deloule E ,程昊,等. 大别- 苏鲁变质锆石微区氧同位素特征初探:离子探针原位分析[J ] . 科学通报,2003 ,48 (16) :1 732 - 1 739.
[ 66 ] 郑永飞,陈福坤,龚冰,等. 大别-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原岩性质:锆石氧同位素和U-Pb 年龄证据[J ] . 科学通报,2003 ,48 (16) :110 - 119.
[ 67 ] Monjzsis S T ,Harrison T M ,Pidgen R T. Oxegen-Isotope Evi-dence f rom Ancient Zircons for Liquid Water at t he Eart h’ s Surface 4300 Myr Ago[J ] . N ature ,2001 ,409 :178 - 181.
篇6
关键词:案例;创新;探究;合作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一、案例的搜集、呈现
地理案例隐含的地理规律、原理可以由不同载体呈现:地理文字材料形式(包括案例情节数据),地理图形、图片及多媒体主要以图形符号形式呈现案例内容,直观、形象、蕴涵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描述、学生描述是以语言形式;学生表演、模拟再现形式等等。用不同方式呈现信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象等特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呈现,教师应尽可能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点,例如,教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案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的地理位置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把农业的区位因素,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等主要教学内容以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美国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大国,“近年农产品出口情况”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再配以高中地理教材上“美国的沙尘暴“”“农药污染集聚示意、美国农业机械化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资料库或网络上,还能找到关于美国农业的教学录像资料。以上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
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
(一)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该过程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教师在展示案例后,要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让学生主动尝试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例如,对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先展示美国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1、分析美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2、分析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3、分析美国西部地区发展畜牧和灌溉农业的条件?4、美国农业的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5、美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如果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合作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能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能有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篇7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ing at the local univers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economy,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mbination mechanism of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ing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effective ways to run the mechanism are probed into.
关键词: 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现状;途径
Key words: local college;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ing;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wa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26-01
1“产学研”办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日本从1953年开始,企业便主动与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批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的组成也由同一个企业发展到同几个企业联合,由企业联合发展到同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可以认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必将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1]。
2“产学研”内容与实质
2.1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产、学、研”不仅仅是指某一具体的实体性部门或机构,同时也是指一种行为或活动。“产”不仅是指工厂企业,它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学”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也泛指学术界。“研”泛指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科研研究的部门。“合作”指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含有整合、协作,使产学研融为一体之意。
2.2 产学研的实质产学研就是政府、高校、市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社会和以学术问题为导向的大学之间的结合。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互利效应和规模效应[2]。
3地方高校“产学研”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学研合作观念有待更新地方高校受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象牙塔式、经院式办学理念仍然在地方高校办学思想中根深蒂固,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传统和意识。同时,企业在思想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他们往往更愿意购买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对合作开发新产品的项目投入较少,企业普遍认为合作开发新产品风险大,投资高,回报慢。
3.2 产学研合作层次有待深入由于我国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不少企业得不到政府和银行的项目资金,同时不少企业又存在着机制陈旧,掌握高新技术的人员缺乏。地方高校又存在地域经济限制问题,加之自身的科研实力有限,校办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少,缺乏技术支持,产业规模又小,科技含量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发展。
3.3 产学研合作中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待加强产学研合作要顺利进行,需要内外一系列机制来保障。目前,我国省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还没有系统化和专门化的产学研合作政策,相关政策也都是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和其他政策之中。同时政府组织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现阶段产学研合作的要求,产学研是需要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三方同理合作,是对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但目前政府职能转换力度不够,办学收益分配机制的政策不完善,对研发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渠道不满足三方需求,政府没能更好地为产学研结合扫清障碍。政府在组织协调工作上的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进程。
4地方高校“产学研”机制运行的途径
4.1 转变办学理念,拓宽研究范围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要与企业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这样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产学研三方共赢。为切实加强为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产学研合作摆上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产学研工作机构的力量,配备专职人才抓产学研结合工作。高校要制定产学研合作规划,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创新机制和体制,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导向;要将高校产学研合作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动态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科学研究开发体系[3]。
4.2 注重政府的引导、协调职能为了保证产学研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力。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与倾斜对美国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而英国政府组建全国性的教学公司来组织和协调农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政府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常、深入、有效地开展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4]。
在现阶段,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组织协调,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常、深入、有效地进行。首先要为产学研教育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制环境,才能提高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地方政府也应该产学研办公室,以组织和监督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落实情况。简而言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协调生产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的利益,在资金投入、合作方式与渠道、以及具体相关问题上给予调控和协调,敦促每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摘自: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网.
[2]荆莹,产业集聚论与山东省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建设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4.
篇8
【关键词】中职地理;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师生情感;评价
中职生不爱学文化课,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就摇头,这需要教师探讨研究,改变这种低迷现状。我结合多年在中职学校教学的体会,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可实现中职地理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是中职地理教学的主阵地,要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从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努力。
1.结合专业教学
中职生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上课时把专业知识巧妙地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把漫画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在讲完“森林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时,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在一片只见得着树桩的土地上,小鸟哀求砍伐者“请把我也带走吧”。结合漫画,提出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学生积极回答、归纳,总结出“随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终会招来无情的报复”这样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达到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可让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漫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音乐专业和地理学关系也非常密切,教师应加强音乐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讲我国的区域地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不同环境区域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3)物流专业,涉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原料、产品分布,也与地理密不可分。
把专业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中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自然就越来越用心地学地理和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有了兴趣,中职生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每学期第一节的绪论课,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导语,让兴趣的种子播撒在教学的起点。
(2)巧用诗歌谚语。这可以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教师信手拈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在佩服老师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3)幽默教学。中职生的课堂最忌沉闷,教师要不时穿插幽默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3.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职生大部分比较懒,不善于思考,如果教学中能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迪学生思考,开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发展智力和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多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
对比启发式。在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先向学生讲解自转的一系列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教科书,完成公转相应的内容,并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启发式。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过程。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培养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如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不知等高线怎么来的,无法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结合起来,我拿一座模型山的教具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看模型教具的等高线,并告诉学生等高线是按一定等高距在水平方向上画的,等高线投影到图中,形成等高线地形图。平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借助电视、电脑课件等,突出形象化教学。
设疑启发式。如果我们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学生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时,我设计以下问题:①西欧是何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是什么特征?③光照强吗?④是适合谷物还是牧草生长?⑤该地区经济发达吗?人口多吗?通过教师的层层启发,学生掌握了该部分内容。
4.因材施教,大胆调整教材内容
依据中职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调整;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拓展广度。
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旅游专业的重点选择名胜古迹及形成的地理原因;计算机专业的重点选择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涉农专业重点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了解我国各农业区的优势、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对各区域的综合整治。
对重点内容要精讲细析,时间要保证;对于难点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若干较易理解的问题,各个击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教材适当补充新知识,比如宇宙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学能力差,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甚至还要打折扣,如果我们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阅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可以将章节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去翻阅课本,通过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的方式,掌握课本知识;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有所提升的题目,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融合
真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问的难易度要接近学生的水平,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课后,教师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就业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亲和力。学生有进步,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用自己的魅力感化学生,学生就会比以前更加关注地理的学习。中职生的自尊意识极强,面对他们的错误,教师不要谩骂,而应和他们沟通、了解,告诉他们不良习惯可能产生的后果,劝说他们改变。
三、对学生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
(1)增加单元考试比重。以往评价以期中、期末考的成绩为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成绩。可以增加单元考试次数,并把考试成绩按比例累计到期中、期末总成绩。
(2)引入“增值评价”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信念。“增值评价”即以学生原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只要成绩较原水平有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始终为其打开。
(3)加大学习情感的比例。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情趣,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外活动+作业”评价模式,这种模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篇9
“五四”以来,清代文章受到多重冲击,一直受到冷落。近年来,清代文章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其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下面就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谈几点看法。
对清代文章的研究始于清人。清人学风朴正,考据严密,其文学评论亦较为中肯客观,可资参考者甚多。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皇清文颖》提要谓清人:“治经者多以考证之功研求古义,摛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学,抒发鸿裁,佩实衔华,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着作,本足凌轹古人。”对于清人文章之特色把握颇准。《四库全书总目》中尚有很多甚有价值的清代文章评价,比如对于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章风气的转变,也比较中肯。另外举一个例子。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评价了不少清人的文集,非常尖锐而中肯。比如“五四”以来着名的“桐城谬种”之说,已见于该书“戴东原集”条。从此例不但可以看出清人对于清代文章的批评,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与清代文化的一些内在关联。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与清代的关系应该是更为直接的,只是学术界尚缺少必要的关注。
自清代以来,有不少研究清代作家、文集史料的成果,为我们研究清代作家的生平与相关文献提供了借鉴。《清史稿》有“文苑传”三卷,清代着名的诗人作家大致收入(另有些人“儒林”等传),但总体上记载过于简略,更无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有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汪兆镛《碑传集三编》。以上数种上海古籍出版社集为《清代碑传全集》出版,全书共收清代各类人物五万五千多人,是研究清人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此外,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是清代作家研究必要的参考文献。台湾周骏富所编《清代传记丛刊》中的“学林类”分儒林、文苑、词林、名家等,对作家研究甚有价值。
在当代的清代文章研究成果中,陈陈相因的多,真正创新的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少研究者未能在文本细读上下苦功。研究有清一代文章,要从作家别集与总集入手。《清史稿》的“艺文志”集部收录当时各类文集目录,相当简单,但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文献线索和基础。此后,不少学者对此书有所补充,如章钰等编《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彭国栋《重订清史稿艺文志》、郭霭春编着《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朱师辙《清代艺文略》、百万斋主人编《清代艺文丛话》等。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收六百余种文集的提要目录,评论作者生平及创作。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与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文集总目。有清出现一些清代文章总集,为我们研究清代文章提供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与研究的参照对象。如《四库全书》总集类中《皇清文颖》一书,为清人所选,选录雍正到乾隆间百余年的盛世之文,代表正宗正统的清人文章观。沈粹芬等辑刊《清文汇》(又名《国朝文汇》)为清代文章总集,收作者一千三百五十六家,文章一万多篇,对研究清代文章极具资料价值。黄人在该书卷首序言对清代文章的价值与影响作了评述,也相当重要。此外如《清文补汇》八卷、《清文典要》四卷、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等选集,是清人选清文,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清代文章的评价。民国以来,亦有一些清代文章选集。如汪倜然编《清代文粹》收录散文、诗词、小说、戏曲、文学评论等文体作品,徐洁庐编、吴虞公校《清代文选》收顾炎武、黄宗羲、方苞、姚鼐、等五十余人的文章。台湾方面有高明等编《中华文汇·清文汇》,工程浩大,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关于海外的清代文章研究情况,可以参考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的《中国文学论着集目正编之七·清代文学论着集目正编》与《中国文学论着集目续编之七·清代文学论着集目续编》,该书所收目录始于1912年终于1990年,包括中文、西文、日文、韩文等语种的研究资料。美国着名学者倪豪士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指南》(Nienhauser, William H.,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一书也有不少可以参考的材料。在工具书方面美国的恒慕义(A. W. Hummel)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reiod),收集中国非官方文献和外国人着作中的资料,收清人一千五百家,可为代表性的成果。日本学者方面,如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章论》、《中国散文论》,藤堂虎雄的《清代古文派》,武内交雄的《桐城派的圈识法》,铃木虎雄的《桐城文派的主张》,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等,提供了域外学人的视野。近年美国学者谢正光所着《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考证比较精审,解决了不少问题。法国学者戴廷杰近着《戴名世年谱》一书收集了大量清初作家的文献,甚有参考价值。新加坡的许福吉着《义法与经世——方苞及其文学研究》为其博士论文,文末所附《桐城派大事年表》有一定价值。
现有研究清代文章的专着多数成果集中在对于桐城派文章的研究。如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梁堃《桐城文派论》,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刘声木《桐城学源流考》、《桐城文学撰述考》,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王镇远《桐城派》等,近年还出版多种,可谓不胜枚举。总体上看,目前清代文章研究涉及面相当狭隘单调,与清代文章的原貌相去甚远。其实,除了桐城派之外,清代可以研究的文派还不少,这方面,曹虹的《阳湖文派研究》是别开生面的研究。此外,如“国初三家”、“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姚门四弟子”、“湘乡派与曾门四弟子”、“骈文家”、“岭西五家”等。清代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社可以研究。如雪苑社、沧浪会、慎交社、同声社、原社、弃繻社、望社、十郡大社、南屏文社、清河文社、博我文社、三老会、三千剑气文社、神交社、南社等。在作家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明末清初时段个别作家与思想家。以清代前期而论,明末清初,除了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傅山等人之外,如孙奇逢、徐世溥、陈弘绪、王遒定、查继佐、李世熊、贺贻孙、钱澄之,前期作家如丘维屏、曹尔堪、吴绮,王艮、计东、朱彝尊、储欣等,清代中期的颜元、廖燕、李塨、潘耒、王源、邵廷采、李青霞、黄之隽、李绂、杨椿、茅星来、雷、沈廷芳、全祖望、汪师韩、卢文弨、蔡上翔、彭绍升等,晚期的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等人,可以研究的确是很多。王镇远等《清代文学批评史》,目前是清代文学批评有代表性的研究着作,但是清人以理论的自觉性、系统性着称,对传统古文、骈文等做了系统深刻的总结,清代文学批评仍有许多题目可做。
篇10
【关键词】地质工程 研究生学术道德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22-02
【Abstract】For the study of academic morality cultiv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key is how to optimiz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reform programs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other engineering majors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basic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 terms of the present reform generality of education, regime and supervision of academic moral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reform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Geological engineering Academic mor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近年来,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技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后备军中的一支,其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现象也有发生。学术道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得到高度重视,地质工程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改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建立健康的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管理环境,规范地质工程专业学术秩序,优化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情况
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我国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例如,四川大学在今年开学典礼上让新生学习《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并首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更是从几年前就开始,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北京大学更是将学术道德规范开设为必修课;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处理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受理学术道德规范问题举报、并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在制度保障上几乎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学术道德规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还利用网上的学位管理系统接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现象的举报。高校采取的这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给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许多参考和经验。
二、地质工程专业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的构建
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诸多问题,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而应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标本兼治,应建立系统的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生学术道德机制用最优化的一系列方法来处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事务、管理事务与行政事务,是由几类不同机制联合起来,共同形成的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中起作用的完整运行体系。[1]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主要从教育、制度和监督惩治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长效机制,既要从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着手,更要重视规章制度责任划分,也要落实监管和惩治的硬措施建设。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依托高校其他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共性,充分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灵内在的学风建设,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更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
三、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优化地质工程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
1.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道德教育
正如国内各高校在开学典礼上对新生入学道德教育的重视,地质工程专业新生入学也是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相关介绍与宣传的最佳时期。以新生入学为契机,邀请地质工程专业知名人士以其本身对名利的淡泊、对学术的敬畏的例子为学生做规范和道德的引导,并从学术道德的基本定义、目前出现的现象、危害、处罚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以引导为主,在开学之前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在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性。
2.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养优势,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所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密切,形成了以实验室、科研项目为基础、以导师为核心的团队。[2]对于学生的培养,导师承担着精神生命的培育和研究方法指导的双重责任。在精神培育上,加强师德建设,导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榜样,使学生牢记社会责任,秉持诚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术作风,甘于寂寞、淡漠名利,担当学术道德的实践者;在学术研究指导上,导师根据项目课题内容,结合时代需求,设计出适应每位研究生的具有现实性和创新性意义的专题研究项目,确保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不重复。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导师在其中扮演一个服务性的角色。根据导师为主体的特点,地质工程专业还应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系、学院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生的研究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3.打造实践创新平台,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励措施。
地质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打造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避免学术不道德事件的发生。依托国家支持地质工程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政策,依托国家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信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积极扩大社会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创新平台,打造地质专业特色精品,以参选课题为主线,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研究创新的能力;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培育优秀学位论文,对取得优秀科研成果和获得各级别优秀论文称号的研究生进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3]
4.提供良好的论文开题条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学生在研究中缺乏见解和观点,自然就想到抄袭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学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我们利用这便利条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使研究生的课题不重复,研究内容不重复,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积极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于2011年5月成立了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与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家知名学校、企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并共享许多国际资源,使学生对南极的地质状况研究充满了好奇,激发了科考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上对待研究。
5.实行监管惩治并举
单靠研究生自身的道德调控和培养单位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止学术道德失范的发生。由国内几起学术道德事件发生后,高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在处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中发挥的作用中发现,硬性的制度监管和惩治可以收到很好的警示效果。所以,地质工程专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本专业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规章制度,遵循地质专业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4]
6.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
许多高校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理都一致的采取了保密的态度,有碍于高校学风建设的“颜面”问题,对道德失范处理过程和结果并不公开。[5]用沉默的逻辑来对待学术造假,只能制造更多的造假隐患。地质工程专业在处理学术道德问题方面,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制度,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监督研究生教育质量。针对全国各大高校在法律层面的学术监督制度短期内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形,充分发挥学术批评的监督作用,从舆论导向上对于违反学术规范的学生给予严惩。例如,建立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接受来自社会各界、媒体和个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在公开的大环境下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约束。
四、结 语
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特点而形成的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加深理解,并逐步完善。希望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运作起来时,能真正给予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诚信茁壮成长、有所作为保证,保持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地质工程学术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天一、曾志英.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1):181~183
2 赵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4):35~37
3 魏继红、吴继敏、孙少锐.如何加强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59~60
- 上一篇:土壤基本特点
- 下一篇: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