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基本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7 15:0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基本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学是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高职专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考核要求和比例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
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
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第二章 植物组织
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
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第三章 根
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
2. 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3. 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 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 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
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
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
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第四章 茎
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
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
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
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
第五章 叶
1.掌握表皮的结构
2. 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营养器官的联系及其变态
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
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第七章 花
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
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
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
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
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
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第八章 种子和果实
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
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
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
第九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及其演化
1.掌握种的概念
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
3.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
4.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
5.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
第十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1.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2. 掌握十字花科、豆科、芸香科、菊科、茄科、唇形科的主要特征
三.考试用书
许鸿川主编:《植物学(南方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许鸿川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四、考试题型
1.填空题 30%
2.选择题 30%
3.名词解释 30%
4.简答题 30%
5.论述题 30%
《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和本质,以便合理地利用光、温、气、水、土壤资源,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 水分的重要生理意义
1. 掌握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2. 掌握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代谢的影响。
(二) 细胞吸水原理
1. 掌握水势的概念。
2. 掌握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成分。
3. 掌握细胞吸水的原理及其水分移动的规律。
(三) 植物根系吸水原理
1.掌握根系吸水的动力(蒸腾拉力、根压)。
2.理解影响植物根系吸水的外界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及土壤通气条件等)。
(四) 植物蒸腾作用
1. 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2. 掌握蒸腾作用的指标(蒸腾速率、蒸腾效率、蒸腾系数)。
3. 理解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光强等)。
4. 掌握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五)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含指标、方法等)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应符合哪些条件。
2. 掌握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3. 了解植物缺素症的特征。
(二)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理解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特点。
(三)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 掌握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2. 了解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温度、土壤通气、pH值、离子间相互作用等)。
(四)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
掌握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形式和利用。
(五) 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基础(含指标和方法等)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1.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总方程式的内涵。
2.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二) 叶绿体色素的性质
1. 掌握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类囊体、基粒和间质)。
2. 掌握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理化性质。
(三) 光合作用的机理
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卡尔文循环、C4-二羧酸途径及光呼吸的含义,细胞定位、基本的反应历程及其生理意义。
(四)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1. 掌握光照、温度、CO2、水分、矿质营养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掌握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含义。
(五)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及提高途径
理解在生产实践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 植物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 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类型
2. 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二) 呼吸作用各历程的特点
1.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的概念、细胞定位、基本反应历程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生物氧化特点。
3.掌握氧化磷酸化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三) 呼吸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掌握呼吸强度概念。
2.掌握温度、CO2和O2等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3.理解呼吸作用变化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一)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1.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
2.理解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3.掌握影响有机物运输的因素。
(二)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
1.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原则。
2.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分配规律。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 生长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特点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掌握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二) 赤霉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赤霉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掌握赤霉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三) 细胞分裂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了解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 脱落酸的作用和应用
掌握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五) 乙烯的作用和应用
理解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它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一) 种子萌发和细胞分化
1.掌握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和植物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
2.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应用。
(二) 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了解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深刻影响及其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三)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1.理解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与根部的相关性。
2.掌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 植物的成花诱导
1.掌握春化作用、光周期诱导的含义。
2.了解植物成花的碳氮比理论。
3.了解成花素假说以及开花抑制物假说等基本知识。
(二) 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理解植物的花期调控原理与技术。
(三) 授粉受精生理
1.掌握植物授粉受精过程的生理变化。
2.掌握植物单性结实的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 种子、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1.掌握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的变化。
2.掌握果实成熟时色、香、味变化的原理。
3.理解果实成熟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二) 种子休眠生理
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以及破除种子休眠的相应方法。
(三) 植物器官脱落生理
掌握植物叶片和果实等脱落的机理,内源植物激素如何影响器官脱落。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一) 植物的抗寒性
1.理解植物冻害和冷害的机理
2.了解植物抗寒性的生理基础
3.掌握提高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二) 植物的抗旱性
1.理解干旱对植物的危害
2.了解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
3.掌握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措施
三、考试参考书
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五版。
四、《植物生理学》试卷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二、填空题(40分)
三、选择题(10分)
四、写出缩写符号的中文名称(10分)
五、简答题(30分)
六、论述题(30)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及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学会并掌握认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物和肥料之间的养分关系;掌握主要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作用和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施用原则和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并结合各地农林生产经营实际,掌握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核要求:
绪 论
1、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土壤肥力的几种观点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
1、了解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
2、掌握成土矿物的定义、种类及其代表矿物
3、掌握成土岩石的种类及其代表岩石
4、掌握岩石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6、掌握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7、掌握土壤剖面的定义和各个土壤层次
第二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1、掌握土壤的组成
2、了解常用的土粒分级制、质地分级制有哪些,重点掌握卡庆斯基制
3、掌握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4、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调节途径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5、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对土壤及其植物的作用
6、掌握土壤水分的划分、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土水势及其划分
7、掌握土壤水状况调节
8、掌握土壤空气组成及其通气机制
9、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其调节
第三章 土壤基本性质
1、掌握土壤胶体、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2、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CEC和盐基饱和度
3、掌握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4、掌握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5、掌握土壤的热量状况
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1、掌握我国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2、掌握我国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
3、掌握铁铝土、盐碱土、人为土、初育土、半水成土
4、了解淋溶土、半淋溶土、水成土、半水成土、钙层土、干旱土、高山土
第五章 土壤管理
1、掌握我国的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
2、掌握土壤退化与防治
3、掌握高产土壤的特征及培肥的措施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管理
1、掌握植物的营养成分,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2、掌握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掌握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4、掌握施肥与植物产量、品质的关系
5、掌握植物营养我与施肥原则
第七章 大量元素肥料
1、掌握氮素的营养作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2、掌握磷素的营养作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3、掌握钾素的营养作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第八章 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
1、掌握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
2、掌握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因素
3、掌握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诊断和判断方法
4、掌握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应注意的问题
5、掌握复混肥料的含义、表示方法、类型、优缺点、发展动向
6、掌握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施用
7、掌握肥料的混合,掺混肥料的配制
第九章 有机肥料
1、掌握有机肥料的定义、特性、作用
2、掌握人粪尿的性质及施用
3、掌握厩肥的性质和施用
4、掌握堆肥、沤肥的性质、原理
5、掌握绿肥种植的意义、种类、栽培方式和利用
6、掌握泥炭和腐殖酸类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第十章 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1、防治施肥对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2、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三、考试题型:
1、填空题(30%)
2、选择题(20%)
3、名词解释(30%)
4、简答与计算题(50%)
5、论述题 (20%)
篇2
1 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
土壤学研究主要分为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两大类。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且研究历史悠久。土壤是一种成分复杂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土壤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复杂团聚体,土壤物理学则是研究组成土壤的三相物质(固相、液相、气相)的物理运动规律。故土壤物理学广泛涉及物理学、水力学、数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土壤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颗粒、土壤结构和土壤水的运动规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是以气象在各行业应用为研究领域的学院,其前身是农业气象学。土壤作为大气与地面接触的重要环节,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学好土壤物理学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农业微气象是农业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水汽热的组成对农业微气象有着重要影响。总而言之,土壤物理学课程对应用气象专业学生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明确物理过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2]。
大田实验是应用气象等一些农业类专业必要的研究手段,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学习土壤物理学可以让学生明确农田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干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基本土壤参数,这些参数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是基本的试验地背景资料,当前很多科技论文不注重试验地背景资料的介绍,尤其是一些中文期刊。实验数据可重复,详细可靠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严谨科学态度的基础。土壤物理学的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测定或者获得土壤背景参数,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3-4]。
2 土壤物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校应用气象学院土壤物理学学时不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学习以气象专业为主,土壤物理的深奥公式学生很难听懂,也很难应用于实践,这是我们应该改革的重要内容。
土壤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本课程只有理论讲解,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实验器材短缺,虽然具备个别土壤物理学实验的开展条件,但限于教学规定学校管理等方面原因,还是很难实施。实践教学经费也基本没有,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土壤物理学实践教学实验应为小班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于此同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实践教学应提供土壤物理学实验场地,有足够大的试验台给学生开展实验。最后,实验区土壤样本少,最好能到其他地区多搜集一些土壤样本,为学生实验提供素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土壤物理学课程的认识。
3 土壤学课程教学的变革措施
3.1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特点,土壤物理学学时有限,所以要讲授传统土壤物理学上所有内容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气象学领域相关的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和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有如下措施:首先,明确应用气象学相关的土壤物理学重点内容,包括土壤物理学概念,土壤的粒径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质地的分类及确定方法,土壤特征曲线等基本物理参数的概念,意义及测定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定方法有了哪些革新,可以提高效率。其次,土壤中的化学、微生物、溶质方面的知识是土壤化学方面的内容,但土壤溶质运移属于土壤物理的范畴,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学,自己查阅文献,并能制作幻灯片讲给其他同学。再次,加强实验课的开展,实验课对土壤物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土壤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更加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需要在32学时中拿出8到10个学时开展土壤物理实验教学,并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如土壤质地类型的测定实验,土壤水分测定实验,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试实验等要重点开展。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践课程选取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了土壤物理学课程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 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课程的灵魂,教学方法的选取则是教学内容能否发挥其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应用气象类专业土壤物理学课程特点,重点集中在土壤基本的物理参数,水、气、热的转化上,在这些部分要多与专业结合起来讲授,学生更喜欢学习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与他们今后的就业或科研紧密结合。土壤物理学有许多的假设,讲这些假设的缘由一一讲来学生可能兴趣不大,但实际生活中土壤物理的应用有很多,如常说的反滤层在花盆中的应用,将反滤层的设置,基本原理,用途给学生讲清楚,学生们还是很爱听讲的,与实践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将一些涉及土壤物理的小实验搬到课堂上,相信学生会更喜爱这门课程。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讲好,还要结合课堂效果来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讲授的效果。例如,讲一段理论知识后要引入现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学术论文材料中的实验部分中涉及到土壤部分,一定要介绍土壤的参数,这是一直科学严谨的表现,这样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很多同学还不清楚如何查阅参考资料,可以适当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各个著名数据库的使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除了以上一些方法,还应该多提问,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如果不能当场回答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下一次课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答案介绍给所有的同学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又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们查阅文献,言语表达能力。总之,所有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将枯燥的知识顺利的教授传递给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
3.3 课程考查方式的改革
以前课程基本是考试,包括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计算或论述,随着教学的深入,对于应用气象系的学生来说,土壤物理学并非主干课程,最终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外,实验部分可以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弄清楚,并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讲授部分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去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交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展示给大家,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绿化、绿化、绿化栽植
前言
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其泛指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则是指将各类园林植物材料,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栽植到预定的区域,形成特定的景观产品的施工过程。由于园林植物具有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不可避免的受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园林绿化种植工程一般具有开放性,须考虑适地适树这一因素。园林产品会随着其主要材料的生命周期而发生不同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种植繁多,色彩形态各异。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同一植物即使在同一地点也会表现不同的景色,而同一植物的枝、叶、花、果、刺也会表现不同的景色效果。同时,随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其冠幅、胸径及枝、花、叶等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产生与产品初期不同的景观效果。只要管理、养护措施得当,园林产品是一个变化的、没有生命周期的产品。
1 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是整个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
1.1 两侧用地的性质;
1.2 建筑特色与风格;
1.3 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
1.4 要设计绿地的宽度。
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如在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齿轮路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是其显著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 绿化植物的选择
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各城市绿地的土质都可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绿地是我们的重要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3 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特点与要求
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基本介质是土壤,基本材料是园林植物,基本手段是栽植方式和方法。下面就影响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主要因素着手,来剖析和了解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特点,为制订详实可行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方案和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3.1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对基本介质土壤的要求作为园林植物生长的主要介质,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土壤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场所,植物根系生活于土壤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水分和氧气,只有当土壤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植物才能良好生长。由于园林植物品种丰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性,所以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的主要要求与适应性也不同。只有认真分析每个具体的植物品种,有针对性的实施整体或局部种植土壤改造,才能提高苗木成活率,提升景观效果,达到设计要求。此外,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施工环境较差,土壤存在大量的建筑垃圾、水泥、石灰等市政建设或房建施工废弃物,回填土内存有深挖基础所产生的死板土,这些都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因而在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植物、不同施工条件,对土壤进行处理,须严格检查,及时清除,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3.2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对园林植物材料园林植物的要求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基本材料,其质量与品质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材料,具有其自身特殊的需求。园林植物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棵植物都有其不同的形态,设计中规定的规格仅是描述性的。对于同时培养出来的同一种植物,它们在栽植密度、位置、水分、光照、土壤等不同的环境,其生长后也会表现出叶色、干形、冠形、分枝点等不同的姿态。因此,选择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植物材料时,必须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在景观中的作用以及栽植形式等而选用不同的标准。此外,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选择合适的栽植时间与时机是种植工程必须注意的。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时间点会有不同的成活率或生长势。园林植物除具有共有的生理习性外,各类各种植物都有其本身的特性,绿化施工人员必须了解其共性与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保证园林植物栽植成活,达到景观设计要求,确保景观效果。园林植物的树龄是影响其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幼苗植株,起掘方便,根部损伤率低,且营养生长旺盛,再生能力强,移栽和修剪的损伤容易恢复生长。壮龄树树体高大,移栽后很快就能发挥绿化效果,其营养生长已逐渐衰退,由于规格过大,移栽操作困难,修剪整理力度大,施工技术复杂,引起工程造价增大、苗木栽植后恢复周期长等不利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选用过多的壮龄的苗木。
3.3 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对苗木种植的要求苗木种植是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整个工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苗木种植效果的好坏、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景观效果,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树木是一种有生命的造景材料,不同的园林植物品种对土壤、肥料、栽植季节以及栽植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法、养护手段和管理系统,才能确保苗木、草坪移栽的正常生长和高成活率,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针对具体项目,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水文特质,按照《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要求,制订相应的施工管理措施,完成相应工程的施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园林植物栽植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必须在掌握园林植物栽植成活原理的基础上,在符合植物生长、生活习性的情况下,抓住适宜的栽植季节,严格执行植树工程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按施工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
4 结语
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的基本介质是土壤,基本材料是园林植物,基本手段是栽植方式和方法。在园林景观规划视角下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与升华。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种植工程特点,制订详细的施工管理方案,严格执行每一项管理措施,才能提高园林绿化苗木成活率,提升景观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将最好的景观效果奉献给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灌溉方式 果树 土壤墒情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可供农业水资源已呈零增长趋势,但是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刚性增长趋势。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需求6200~690千克,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将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而根据水利发展规划,农业灌溉用水将实现零增长,挖掘农业节水技术潜力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快速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4倍,已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果树种植面积达到9万平方千米。而微灌施肥技术的应用将是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的革命,国内外研究结果和应用效果均显示,微灌施肥技术使单位面积灌水、肥料施用量都大幅度减少,将是未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必不可少的技术。
对于我们河南省来说承担着国家主要粮食生产任务,同时蔬菜水果的面积也在1.2万平方千米以上。与粮食生产量相比我们的水资源却又极端匮乏,30年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累计超采1000亿立方米,而与此同时具有节水高效的微灌施肥技术的应用面积却不足总灌溉面积的2%,有的地方则更低。这样,我们面临的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节水生态安全。本试验旨在通过对漫灌和滴灌果树的土壤水分监测和节水效果示范,达到指导当地果农合理灌水施肥的目的。同时,也为规范土壤墒情与监测工作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为政府部门准确地指导、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活布局的宏观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
1.监测地基本情况
本监测设在郑州市惠济区邙岭,该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地貌类型与黄土高原相似,属黄土高原末端。地貌特征以梁峁为主,间有局部残塬地貌,梁峁起伏,地形破碎,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6°C,极端最高温度43.0°C,极端最低气温-15.8°C,≥10°C的积温4663°C,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6小时,年日照率54%,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21毫米,干旱指数为1.89,无霜期为215天。惠济区邙岭区域现有土地面积83平方千米,其中旱地50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60%;旱垣贫水地区面积为17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该区域已成为省会郑州的风沙源头。主要种植作物有苹果、杏、李、柿、石榴、核桃、小麦、玉米、红薯、花生、油菜等。项目示范区属于旱垣贫水地区,少量深井能够维持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仅有部分土地可进行灌溉,大部分土地由于无灌溉水源或设施不完备而不能进行灌溉。常出现春旱、伏旱、卡脖旱等严重旱情,缺水十分严重;深井水位在0.2千米以下,水资源极度匮乏,6、7、8月份需水高峰期,用水矛盾极为突出,而且有机肥用量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益受到严重制约。本实验滴灌区设在2年龄幼桃区,漫灌区设在4年龄成桃区。
2.监测方法
2.1取样方法:每月10日、25日取样,一般降雨推后3天,大雨推后5天。滴灌区取样点选择行间、株间、根部(滴头)附近,漫灌区依照灌溉方向,取北、中、南三个点,其中每个点有代表性取三次重复,取样深度为0.0001千米、0.0002千米、0.0004千米、0.006千米。
2.2测定方法:
2.2.1土壤自然含水量(W)的测定:采用烘干法,105℃+2℃温度下烘至恒重(约6小时),用精确到0.01克天平称量。
2.2.2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采用环刀法,取相应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烘干、称量方法同上。
2.2.3土壤容重计算方法:Pb=m/V,式中:Pb为土壤容重(g·cm-3);m为环刀内土样干重(g);V为环刀容积(cm3)。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土壤的基础性质
3.2滴灌区土壤墒情动态监测
从以上四个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来看,三个取样点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波浪型变化。在初春时节即2月24日在深层0.0004千米和0.0006千米的深度的土壤的含水量18%~20%较浅层0.0001千米和0.0002千米深度含水量15%~18%大,说明冬季的冰雪融水在土壤深层得到了很好地保持,为果树越冬后萌发储备了充足的水分供应,而由于当地处于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表层土壤的水分损失较多。此后由于冰雪的继续融水,土壤含水量一度出现上升,随后进入春季干旱期,而此时又是桃树发枝萌芽长叶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由于大量的植株耗水,在3月25日出现了土壤含水量的波谷,降至15%甚至更低,由于两年的幼桃根系主要在0.0003千米~0.0005千米活动,在0.0006厘米的深度的土壤含水量达到了12%左右。于是,在3月25日采取了灌溉,水量为每667平方米/24.8立方米。进入4月度过了干旱期,两龄桃树也达到成龄。在5月和6月雨水开始丰沛,幼桃也开始进入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阶段,虽然耗水较多,但降雨还可以基本维持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但此时也是气候进入多雨期前的,一段不正常时期,极有可能出现卡脖旱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损失,我们从图中走势来看6月初确实出现了严重干旱,基本含水量都降至10%左右,表层0.0001千米甚至降到了5%,虽说本实验点是幼桃区当年并不收获,但对于其他同区域的收获桃区此时正处于成熟收获期,又由于桃树成熟是陆续成熟的若出现干旱,对果实的后熟、产量、品质影响极大。而且从图中可知株间点的土壤含水量总是最低,特别是在干旱时,这是由于植物根系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拉动作用,在株间点(离根0.001千米)与行间点(离根0.002千米)受到的拉力大,水分向根系流动。因此,我们能从土壤含水量变化走势可以清楚的了解土壤墒情变化,结合作物的具体生长发育情况进而指导合理灌水。
3.3漫灌区土壤墒情动态监测
漫灌区为4年龄的成桃区,灌溉方式采用由北向南灌溉,从图中看各图各点起伏基本一致,在0.0001千米的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由于灌溉方式的原因,出现了较明显的梯度,很不均衡;在北边最先灌溉到的地方土壤含水量接近18%,中间则13%,南边则降到9%水分梯度十分明显。在根系活动的0.0002千米~0.0004千米深度,不同时期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南边的土壤含水量相比始终处于最低。而3月25日的灌水,漫灌区为每667平方米/43立方米却仅在0.0001千米、0.0002千米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变化,0.0004千米、0.0006千米基本看不出迹象;而且我们发现灌水后在浅层即0.0002千米左右以上的深度,北边变化十分明显,中部、南部由于地势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基本没有得到灌溉,含水量值仍呈下降趋势。同样,5月10日的灌水,也只在0.0002千米左右以上的浅层土壤起到明显作用,0.0004千米~0.0006千米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并未受到灌溉的影响。从四个变化趋势图比较来看,0.0001千米和0.0002千米深度的变化随灌水变化较明显,在灌后土壤含水量有所上升;而从0.0004千米和0.0006千米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并看不出灌水的影响,可见在成龄桃树的根系主要活动层漫灌并没起到有效的灌溉作用。
3.4不同灌溉方式对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以上两图为滴灌和漫灌后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从滴灌幼桃区看滴灌滴头处的含水量在0.0001千米、0.0002千米深度与行间和株间相比分别高出8%和5%以上,到0.0003千米深时与株间的含水量相近,但到0.0006千米时根部的含水量则低于行间、株间,原因主要是根部吸水拉力的作用。再来看漫灌成桃区的情况,南边在不同深度的含水量始终在北、中之下,浅层中部土壤含水量大于北部,是由于漫灌水流在中部滞留下渗造成,但北部是首先灌溉,受到浸润时间长,不同深度的含水量很一致,所以在0.0003千米之下仍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较中、南部高出8%~10%。
3.5不同地点的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含水总量的比较
在滴灌区按离滴头的远近依次取四点,对其进行分析,同时以四个深度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算出0.0001~0.0006千米深度的土壤体积总含水量。从下图中可知,0.0004千米左右的深度是水分主要的保持层,与各点总水量有很密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468。而等距的行间1/4处与株间1/2处(果园行距4米,株距2米)各个深度含水量差别却很大,总含水量相差0.01千克每立方分米。如果土壤含水量能反应果树根系的走势,那么根系是由于竞争作用向垂直于行的方向生长,造成对行间1/4处的水分大量利用。株间1/2处相对水分较高,行间1/2处离植物最远其水分受植物影响最小。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滴灌使作物在有限的水源生长条件下,起到一定构型作用,使作物能更好的利用水分,提高抗旱节水的效果。
4.结论
通过对不同树龄、不同灌溉方式的桃区的土壤水分连续监测,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土壤墒情的变化指导合适的灌溉时间:在干旱期,土壤含水量出现明显一致的下降;灌溉后,从土壤含水量能看出回升变化。通过滴灌与漫灌两种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由于滴灌灌溉的小流量、长周期的特点,使各个深度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均匀一致,得到很好的灌溉,而漫灌由于受地形、灌溉时间、灌溉方向、水流等影响,使土表的诸多因素发生改变,如:水流的冲洗形成表面泥浆层阻碍水的下渗,地形造成的灌溉的不均匀,受水的浸润时间不一致等,在漫灌区我们能从趋势图得知,在0.0004千米和0.0006千米深度,灌溉的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已经很不明显,而这个深度正是果树的根系分布区。从灌溉量上来看,漫灌区每次的灌溉量是每667平方米/43立方米,滴灌是每667平方米/24.8立方米,漫灌区每次的灌溉量比滴灌多每667平方米/28.2立方米0.01千克每立方分米,滴灌节水率为42%,效果十分明显。
篇5
Abstract: Soil Science is a basic course commonly opened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cours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with students of various professionals, also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eatur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soil science,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 土壤学;教学效果;教学模式
Key words: soil science;teaching effect;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43-02
0 引言
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种植、园艺、林学、资源与环境以及土地规划等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土壤学。从学科特点来看,土壤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类学科,既是一门具有一定系统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相对过去而言,目前土壤学的课程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进行相关探讨。
1 划分知识模块,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土壤学》在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土壤物质组成和性质、物质能量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肥力和土壤管理等,教学内容多。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林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科学、草业科学等十余个专业均开设该课程。有些专业对土壤学知识的要求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一些专业差异较大。因此,需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因该专业还需学习地质地貌学,土壤农化分析等相关课程。因此,该专业重点讲授土壤的组成、理化性质及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及其运动、迁移转化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农林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培肥改土、土壤与环境的作用与关系等,且各部分的内容都比其它专业讲得广而深。农学、园艺、草学等专业未开设地质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就要完成原来地质学基础、土壤基本理论性质、土壤养分与作物以及林木施肥、土壤资源与保持五大部分的教学。园林、园艺专业还需安排岩石与园林建筑、岩石造景及风景规划关系等教学内容。
2 优化教学方法,探索“三个转变”,注重启发式教学
长期以来,土壤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但也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理想。在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综合应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尝试着由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启发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2.1 由单向传递改变为双向交流,即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问答、交流方式进行。如:在讲解土壤肥力的时候,为了引出土壤肥力的概念首先提出“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在土壤里”,结合不同土壤上植物长势可能不同、同一种土壤不同植物也可能出现长势不同的现象,引出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的概念以及造林工作中适地适树原则的本质内涵。这种方式由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由原来的全部讲解变为部分讲授。老师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解出来,应当让学生们在消化、理解以及吸收的基础上自学新知识并能够顺畅的表达出来。在学期的中后期,教师可以选择某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内容的精髓,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上讲台讲解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最后教师和同学针对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
2.3 由原来的讲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让园林专业的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岩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选择你熟悉或喜爱的园林树木或花卉,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等”。这样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实习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实习内容进行优化以及重视学生实习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兴趣。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将《土壤学》教学实习和《地质学》教学实习与资源整合起来,结合气象学、植物学等课程知识,形成由多门课程结合起来的独立于课程理论教学计划之外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土壤学科综合教学实习,收到很好效果。
在土壤学课程的实验操作中,应尽量克服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包办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空白实验、标准曲线的绘制等),实验过程中教师则要适时放手,学生遇到问题再咨询老师,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
对学习成绩较好,对土壤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仅靠有限的课时,难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试验的设计、样品采集、观察分析以及到处理数据和归纳总结等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矛盾,还能让学生尽早的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中,从而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在实践相对较少的不足,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英荷,洪坚平,田晓红,等.提高土壤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69-171.
[2]张锡洲,王昌全,李廷轩.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2):58-59.
[3]姜培坤,徐秋芳.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71-72.
[4]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9,7(4):112-114.
[5]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09):56-59.
篇6
关键词:油松;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69
油松是一种阳性树种,相对比较喜光,适宜在酸性、中性或钙质黄土上生长,但不耐碱性。油松具有一定的抗寒性,小树相对比较耐阴,根系发达,特别是主根入土较深,可以坚直深入地下,侧根也比较发达,可以在土壤中向四周伸展很大的面积,但具有浅根性的特点,集中于土壤表层。油松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瘠薄、抗风的能力,在生长条件方面要求不是太严格,一般松质的土壤具有一定的通透性都能很好的生长,但不适于粘重的土壤环境,积水严重的洼地也不利于油松的生长。
1种子采集
每年9月中旬,油松的种子便到了成熟期,观察球果,如果由绿转黄绿或是黄色,则表明种子成熟度已够,可以及时采收。对于采收种子的母树,最好要选择生长20年以上的,观察树的长势,要发育健壮、树形好,没有病虫害,这样的母树对于以后的育苗有利。采下来的果球,要放在通风处进行晾晒,注意定期翻动,使球果的每个面都受光透风均匀,达到干燥一致,这样晒几天,球果的鳞片就会卷曲自行裂开,然后对球果用棍棒等工具进行轻轻敲打,就可以把种子打脱落下来,最后把种子收集起来,搓揉去翅,再用筛子去除杂质,晾干保存。
2选地、整地
由于油松的生长特性,在油松育苗时选地要符合其生长特点,所选育苗地块要排水好,灌水方便,土壤松软,透气性好,最好是富含营养的砂壤土或壤土,一定要避开盐碱地块,油松不适宜在这样的地块上生长。另外由于油松的幼树具有一定的耐阴性,所以如果是山地育苗要选择地势平缓的阴坡半阴坡,以土层深厚的生荒地和腐殖质含量多的地方为宜,也要注意不要选在病虫害多发区,以东北、北坡为佳,坡度也不宜太大,以30度之内为宜。选好后要进行整地,下过雨后,土壤湿润,可以进行深翻25厘米,在秋天再进行18厘米的浅耕,然后再及时耙耢,把土壤的表层处理平坦而且松软,清除地块中的垃圾杂物。
3 作床起垄
油松育苗可以平床育苗,也可以起垄育苗,有的地方还采用容器育苗,下面重点介绍常用的起垄育苗。这种育苗方式就是在大田起高垄,在垄面播种育苗。优点是起垄后,土壤疏松,具有良好的透风性能,而且土壤水分充足,在浇灌时也容易而且省水,松软的土壤利于苗木根系的发育,而且地温升的较快,利于苗木生长。同时也利于机械进行操作。方法是沿南北方向起垄,垄底80厘米宽,垄面50厘米宽,起垄后把垄面整平,然后每垄开3行沟。如果是山地,则可根据山地走势,进行作床,然后再起垄,垄面宽可控制在1米左右,长度依山势和地形酌情处理。
4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要对油松的种子进行处理,主要目的是进行催芽,以便快速生苗,处理方法有温水浸种和冷冻雪藏两种,现在基本多采用温水浸种快速催芽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播种前7~10天的时间内,先用硫酸亚铁溶液进行浸种,浓度控制在1%~2%,时间基本在一个小时,然后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浓度控制在1%,时间也是一个小时,然后把种子捞出,再用清水淘洗两遍,然后把种子再放到温水中进行浸泡,水温控制在45℃,时间基本在24小时左右,在后再把种子捞出,放在温暖的地方,放大麻袋或草袋上,注意要保持湿润,种子堆要用草袋或其他东西进行覆盖,注意定时撒水和翻搅,保持种子的湿度,如果种子大部分都裂开嘴,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5 播种
油松播种基本都在春季进行,也可以在秋季。春播要尽可能早些,秋播一般在上冻前播完,秋播可以不用进行催芽。春播前要把苗垄灌透水,以条播为主,在垄面以行距15~20厘米的距度,播幅5厘米左右的密度进行,播后要进行盖土,以1厘米左右的厚度为宜,不宜过厚,一般经过催芽的种子播后7天基本就可以发芽出土,这时要注意苗的生长情况,下一阶段便进入苗木的抚育管理。
6油松苗抚育管理
水分管理:油松相对比较耐干旱,所以播种后,如果土壤不是十分缺水,就不要多灌水,因为在幼苗生长阶段,灌水太多会导致地温降低,影响幼苗的生长,待进入盛夏的六、七月分再适当增加灌水量,但在雨季时要注意水量控制和及时排除苗地积水,避免积涝。
间苗中耕:油松幼苗喜密生,苗过稀往往不利其生长,所以在幼苗出芽后,不宜过早间苗,先让其密集生长,这样利于其庇荫,能加速其旺盛的生长,进入盛夏后再间苗,间苗时要注意在灌水后或雨后进行,这样避免伤及其他苗根。幼苗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中耕,避免杂草生长过旺对水肥、光照等资源的抢夺,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灌溉的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快速生长。
篇7
1 果棉间作施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本没有果棉间作肥料试验资料
目前所用的一些施肥参数有的来源于书本,有些是外省的一些数据,也有一些是参考我们自己做的常规滴灌棉花肥料试验。因此,缺少果棉间作肥水管理、土壤供肥性能、无机和有机肥料利用率、单位目标产量需肥量等依据。
1.2 水肥管理不协调
果棉间作农田一般是棉田施什么肥果树也施什么肥,棉田放水果树也开始放水,不能按照各自的物候特点进行管理。
1.3 重价格忽质量
农民选肥用肥知识较少,注重价格的选择而忽视质量。部分农民购买风化煤腐殖酸类肥料替代氮肥,把氯化钾当做硫酸钾使用,把钙镁肥当做磷酸二氢钾使用,把氨基酸类叶面肥当做微量元素肥使用。还有部分农民购买含氯肥料,把大量盐分带人土壤,影响了棉花产量。
1.4 有机肥施用不足
据统计,近几年阿克苏地区有机肥使用总量一直维持在700~800万t,而这些有机肥主要集中在居民点附近的农田上使用,很多承包大户的棉田很少使用有机肥。有机肥施用不足造成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返盐,结构变差,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和果树生长。
2 果棉间作农田施肥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自2005年以来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国家补贴经费2000多万元,目前各县(市)基本完成了取土化验和施肥卡人户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县(市)建立完善了土肥化验室,配备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了一支技术队伍,开展了肥料试验和配方肥的推广使用工作。也就是说,目前地区基本已经具备了开展农作物及果树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手段。
但是,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果树需肥和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果树营养特点不同于大田作物。也不同于滴灌棉田,因此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比大田作物更难操作。一是土壤和植株样品采集难度大,由于果树地上部分与根系分布空间变异大,所以对样品的采集要求比大田作物高。一般来说果树土壤采集深度在40~60cm,植株的采集也要采集树体的各个部位。二是土壤养分测试结果与树体生长状况相关性较差,大多数果树具有贮藏营养的特点,其生长状况和产量不仅受当年施肥和土壤养分供应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上季施肥和土壤养分供应状况的影响。因此在果树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中尽可能选择品种、树龄、长势一致的果树。
果树“3414”肥料试验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目前,阿克苏地区各县(市)还没有开展过果棉间作“3414”肥料试验,果棉间作的施肥参数只能参考其他施肥试验结果,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施肥方案。因此,各县(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主栽果树品种进行“3414”肥料试验,而且土壤类型和栽培模式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便指导果棉间作农田施肥工作。
2.2 增施有机肥
阿克苏地区有丰富的有机肥源,可采用堆肥、厩肥、沤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果园套种耐阴绿肥)、使用棉籽饼、沼液、风化煤等简单易行的办法来提高滴灌棉田和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
2.3 开展果棉间作农田土壤速测和植株叶片营养诊断
在没有测土和田间试验资料等施肥依据的情况下,开展土壤属性速测和植株叶片营养诊断也是制定滴灌棉和果树施肥方案的一种简单办法。土壤速测可测定氮、磷、钾、PH、电导率、质地、含水量等项目,测试方法可用速测仪测定法或比色卡测定法。要正确指导果树施肥,必须首先进行树体营养诊断,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叶片分析是当前较成熟且简单易行的果树营养诊断方法。叶片营养诊断主要测定氮、磷、钾及叶绿素含量。
2.4 建立一支流动服务技术队伍
承担地区高效节水农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等新型产业的土、肥、水、病、虫等专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分东四县、西五县成立区域服务站,以实用快捷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5 鼓励肥料生产销售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通过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既实现了技术物化,又实现配方肥供应与技术指导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技术转化率。对企业生产销售的配方肥,农业行政部门可委托有关单位检验、监测和质量跟踪,杜绝坑农、害农行为的发生。农业技术部门应做好测土、配方、推荐施肥等工作,向农户推荐质高、价廉、使用方便的肥料,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3 果棉间作施肥建议
由于间作果树品种、树龄、株行配置、物候的不同,在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上与滴灌棉均不相同。从宏观上讲,间、套种果树的施肥主要是协调解决好与间作作物水肥管理、长树与长果、长根与长冠之间的矛盾。
3.1 果树需肥的物候期
物候期标志着果树生命活力的强弱和吸收消耗营养的程度。掌握不同果树需肥的物候期,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施用肥料。据有关专家观测,发现树体营养的分配首先是满足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一般是萌芽抽稍展叶时需氮素最多,在生长中期和果树迅速膨大期,钾素的吸收占80%90%,花期以后对磷素的吸收量增多。
3.2 果棉间作农田的水肥管理
棉花灌播前水之前就可以给果树施肥,施肥后与棉田一同放水。棉花头水时间一般在6月初至6月中旬,这时对果树来说已经进入了果实膨大期,对有些果树来说可能是花后期或坐果期。但为了和棉花水肥统一,也只能在5月下旬对果树追肥。棉花无论第一次追肥还是滴肥都以氮肥为主,果树却不能过多施氮素,避免落花落果或枝条旺长。对于盛果期的果树与棉花间作的农田,在肥水管理上还是应该以果树为主,但同时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打肥水隔离带、果树开沟施肥放水、果树滴灌施肥等。
篇8
关键词 石漠化 治理 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中图分类号:Q958.2 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载体,土壤动物是终生或某一发育阶段在土壤中度过,且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和有机物的分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取食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可作为土壤有机质层的生物活性显示指标,研究土壤动物与环境要素的关系,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土壤退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1 国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840年达尔文发表的“on the Formation of mould”一文,被公认是土壤动物科学研究的开始。
20世纪意大利人Berlese(1905)发明了烘虫漏斗, Tullgren(1917)对该漏斗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土壤动物采集效果及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分离效率,极大地推动了土壤动物新种类的发现和记述,扩大了土壤动物的概念,促进了土壤动物区系的综合研究,被称为“种类技术时代”。
20世纪40年代期间,学者们开始对土壤动物的不同类群进行系统研究,土壤动物研究进入“系统研究时期”。土壤动物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土壤动物学。1955年在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土壤动物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土壤动物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土壤动物学中投入了相当数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出版了专门性期刊和专著,土壤动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即从简单抽象描述阶段发展到了群落生态学研究阶段,进而发展成为生产力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阶段。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壤动物学在土壤形成和能量转换等机理的研究使土壤动物研究进入了实用性阶段。
1.2 中国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我国土壤动物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提到记载土壤动物的文字,可追溯到河南安阳出土的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蝉和蝗虫等)。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张荣祖研究员领导成立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的综合性研究,标志着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真正开始起步。20多年来,中国的土壤动物学主要涉及和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土壤动物的分类学:尹文英(1981)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谢荣栋(1987)我国甲螨七个新纪录种,张云美(1989)我国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地带特征的调查研究:尹文英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各地理区典型地带设点周年逐月采集,共获标本50多万头(不包括原生动物数量),鉴定出土壤动物3千多种,充分显示出我国土壤动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对各不同地带、不同类群的种类组成、区系组成、分布类型和特点、生活习性等作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基本搞清了我国各类生境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某些常见类群及其数量分布规律等问题(尹文英,2000)。
(3)土壤动物生态学的试验研究:于长福、杨效东、陈鹏、廖崇惠等分别对不同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何冬梅等对草原土壤动物的生态学进行研究;王振中、王宗英等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傅荣恕等对山地丘陵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尹文英等在我国不同气候带进行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演替及其动态变化等的研究,期望揭示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4)人类活动与土壤动物的关系研究:王振中等研究了土壤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李云瑞等和胡敦孝等对甲螨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
(5)土壤动物的功能性研究:高云超等研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陈海燕等研究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胡蜂对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6)土壤动物培育与保护研究:土壤动物培育方面,邱江平(1999)提到在试验样点的选择上提出了三条要求,并建议在试验前对土壤的化学药品残留进行分析;司岸恒(2011)实验中对蚯蚓的培养及取样有所提及。土壤动物保护领域,高云超(2000)提到土壤水分是影响原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因子,大多数原生动物在中性或者略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归纳起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动物的动物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内容较多,在喀斯特地区对土壤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样性、群落结构等方面,关于土壤动物培育和保护研究基本很少。近些年来随着各种先进仪器和研究方法的出现和完善,土壤动物研究已经进入到生物生产力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阶段,因此,运用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在喀斯特地区进行代表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选择以及田间培育和保护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2喀斯特地区研究进展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对该地区土壤动物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拓展。石漠化生态恢复中主要经济作物土壤动物的保护和培育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而依据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理论,结合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选择在毕节撒拉溪、花江示范区经济林地进行土壤动物培育与保护方面研究,通过土壤动物培育、保护及监测,建立土壤动物培育与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喀斯特土壤环境的恢复提供适合培育的代表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和土壤动物培育与保护方面的资料。在对毕节石桥小流域、清镇菠萝小流域和贞丰顶坛小流域的土壤动物有一定的研究,通过对这三个研究区中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数量与分布、多样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及年度变化等的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情况有了初步的研究进展。
3尚待研究之处
目前,缺乏土壤动物田间培育方法,在石漠化治理区对土壤动物的田间培育,只能根据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初步探究。由于对土壤动物的田间培育时间较短,对石漠化恢复现状有一定的反馈,但是能完全揭示土壤动物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需要多年的研究,对于石漠化恢复程度作出科学判断,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田间培育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尹文英.中国土壤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朱永恒,赵春雨,王宗英,等.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05,24(12).
[3] 张志罡,孙继英,胡波,等.土壤动物研究综述[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4).
[4] 尹文英.土壤动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生物学通报,2001,36(8).
[5] 尹文英,等.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 尹文英,等.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篇9
资源环境学院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实验学时长、操作难度大、内容复杂与农业生产的实际联系密切等。该课程的实验学时为100学时,课堂讲授60学时,总共160学时,在大学三年级的两个学期内完成。其实验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植物三大材料的化验分析,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大农业的各个方面,而且包括相关的环保、化工、轻工、矿产等行业。化验分析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比色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其基本的操作过程有样品的采集、制备、熔融与消化,元素的沉淀、分离、烘干和称量,溶液的离心、转移、滴定和比色等。所用仪器小到几角钱的试管,大到十几万元的自动定氮仪,共计142件(台、套)。所需药品有GR、AR、CP等规格数百种,所学项目在农业的教学、科研和农技推广战线都需用到,计有37个实验,因而土壤农化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和工具课。加之近年来该课程又被定为植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因而倍受重视。保质保量地上好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独立的操作技能的关键。笔者连续承担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改革尝试,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略述如下。
一、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实际,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内容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是在农科学生中唯一开设的农业系统分析化验课程。两高一优农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土壤农化分析的实验教学内容,也为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产量要高,更重要的是质量要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农产品品质分析这个重点;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充满了活力,但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化肥的坑农害农的事件也常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学要强化化肥监测的内容,持续农业的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推广也要求土壤肥力的化验方法简单易行,且结果准确可靠,即指导性要强。因此原有的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材已不能满足这种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经过几年的探索,已逐步淘汰了费时又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密切的土壤全钾及酸解氮等实验内容,更新和强化了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项目。为加强化验结果在经济仲载案件中的法律效力,我们把国家标准方法作为实验教学的首选方法,先后补充和更新了果品、蔬菜中糖分、维生素C含量,粮食和饲料中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含量,化学肥料中有害及有效成分的国际化验方法的实验教学内容,使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朋友服务,甚至有的在校学习期间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1996年春,我省几处农村由于集中施用了高氯果树专用肥,致使幼年果树成片死亡,我们带领几名应届毕业生利用课堂所学方法,对受害农户送来的样品进行化验并找出了原因,在化验分析报告单上注明了GB21002-94中的有关规定,帮助农民讨回了公道,为他们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告知他们在今后选购和施用该类肥料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农民朋友深受感动。也有的同学利用学校放假回家的机会带回了家乡农田的土壤和植株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分析化验,其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家乡制定施肥措施,边学边用,受到乡亲们的欢迎,也增加了学生继续学好这门课的兴趣。
二、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学条件
近年来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而仪器和药品的价格成倍增加,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均使每个实验所分配的经费相对减少,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越来越困难。在这种局面下完全靠正常的学校下拨经费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已不现实。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采取大组实验、教师示范、简化实验内容等能节省经费而不顾实验教学质量的消极被动应付方法,而是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措施,保质保量上好农业化学分析实验课。一是精打细算,周密制定药品计划,在保证实验现象正常的情况下,能用化学纯代替的药品就不用分析纯,从而节省了部分级别差价;二是实验剩余的试剂下次尽量用掉而不弃去,虽然这样做需要反复检查确保试剂不变质花去了许多时间;三是自己动手制作适合实验教学特点的装置和仪器,如我们用实验室的废旧材料,自制了测定土壤肥料及植株氮素含量的高效消化蒸馏装置,使电能的利用率提高了2.6倍,满足了大班实验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油漆了实验室和准备室的实验台、桌、橱,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劳务费;四是争取多渠道投入,除积极向上级要求增拨经费外,我们又从教研室为社会服务创收分成和科研费中投入了数万元资金购置了大件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联想586计算机等。为配合实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我们又自筹经费,自编并正式出版了《农业化学分析》一书,,作为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指导教材。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们从客观上保证了上好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的需要,使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
三、从难从严要求,规范化操作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农业分析的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农业化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技能,培训出高层次的农业分析人才。分析方法的教学主要通过学习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整个实验过程来完成,基本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在实验中的理解来实现,而规范化操作的技能则应根据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和操作的养成规律,经过一个强化过程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从而可以看出,使学生掌握规范化操作技能并不象理论知识教学那样,通过一次的讲解就能解决问题,必须把它列为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有的同学在液体的转移过程中,用左手拿住移液管,用拇指按住管口,用右手拿洗耳球,这样虽能完成液体吸取任务,但速度慢且不规范,需要彻底纠正。又如72型分光光度计使用时调节何种旋扭与光路闸门所处的位置有关,有的同学使用2-3次后仍不能掌握这种操作要领,这就需要一个强化训练过程。一般首次进行的某项操作我们注重讲解和示范规范化操作的要领,要求学生对照要领检查;后次重复前次的某项操作时,教师需注重巡回检查与指导,如发现是较普遍的错误,应集中进行再次的示范与讲解,如某个别性错误,应进行个别性指导,甚至手把手教会。在这个过程中要从严从难要求。如教师在检查学生用过的万分之一半自动电光天平时,发现某同学所用的刻度转盘没有回零,该同学虽已结束实验回宿舍,又把他叫回来,让他自己动手纠正错误。这样做虽然教师多花费了时间,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此外,我们还精心编制了规范化操作登记表,定期公布和评比,其结果计入平时的实验成绩,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规范化操作。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后,又进行一周的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教学实习,这时学生需从实验设计入手,完成整个实验的配药、仪器准备、样品化验、结果分析与应用的过程,操作水平再次得到检验和提高。通过这些从难从严要求的基本训练,一些基本的操作动作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和强化,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四、把好教师预实验和学生预习关
篇10
关键词:园林 植物种植 工程 景观艺术
园林艺术是人类将建筑物、植物景观、山水进行综合的设计,以求达到人类的视觉美感以及精神上的享受的艺术建造产品。园林艺术在我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传统。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更是将园林艺术发扬光大。基本上每座城市都有为本地居民所熟知的园林。作为城市的居民最直接的景观,园林艺术在建造上更关注人民的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的需要。相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它具有更直接的视觉冲击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下面我们就园林艺术中的植物种植工程的景观艺术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植物造景是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景观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是通过合理的布置植物的种植格局来达到与建筑物、山水相融合的艺术效果。其基本的出发点是遵循植物最起码的生长特性和生长要求。不是人为的去考虑怎么种植植物而是站在植物的角度上去考虑,应该怎么布置其种植格局来适应艺术的需要。所以说我们在园林植物种植工程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是植物如何进行合理布置而不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上或者是人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种植植物。通过种植植物来制造出景观是我们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景观艺术的根本出发点。现如今就有不少的园林建设忽略了这一点,致使园林的植物生长缺乏活力或者是成长效果不佳。从根本和外表上就丧失了景观艺术的基本含义。
二、关于园林植物的种植要求和景观的美观特点。
(一)有关园林植物种植的特点。
园林种植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其种植的过程必须按照设计师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图纸进行,并保证最终能体现园林植物种植的景观艺术效果能够很好的体现。同时还应该对其生长的过程枝叶的长势和开花、结果的过程进行修剪和控制。以求体现其综合的美观效果。
(二)园林植物种植的基本要求。
植物有属于自己的生长特征和生长的特性。只有很好的满足植物的这些特征和特性才能很好的保证植物的存活率、生长旺盛和稳定的开花结果。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1植物种植的季节性的要求。植物是有生命的生物,期间也会出现生、老、病、死的基本生命特征。很多植物还会出现休眠和越冬的生存要求。种植植物的时间最好在春夏两季进行,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这两个季节正是植物的细胞最为活跃的季节,也是植物生命旺盛和开始准备大幅度增长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种植植物的存活率和旺盛程度都是最高的。
2植物种植对于土壤的基本要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虽然现代科技技术的发达无土栽培和营养液培育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但是它不能适合所有的植物生长要求而且植物生长的环境也不只是养分那么的简单。土壤里面所包含的水分、养分、微量元素以及土壤的温度变化和微生物存在都是植物良好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和生长的温床。土壤里的成分更是决定植物是否生长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园林种植过程中如果发现实地的土壤不能满足所选择植物的需要就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良或者是更换土壤。以确保土壤能够适应园林植物种植和生长。
3对于园林种植植物的后期护理和修剪美化。任何生命和事物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变化。园林植物作为生命体当然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后期对园林植物进行有效地护养和修理工作是保证园林植物长久性、持续性的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更好、更久的体现艺术景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关于园林植物的景观植物特点。
园林植物作为绿色植物的集合体,本身就具有植物的绿色和生命活力及旺盛力的观感价值。园林艺术将这些有活力的生命体进行美感上的互补和与建筑物、山水景色相互交融、辉映。更能给人体现以立体上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将各种植物根据其生长的特点和形状进行完美的契合就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生命综合体或者是彰显着生命气息和灵性的画作。
三、园林植物种植工程的施工过程与景观艺术的简单关系的论述。
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是园林艺术的建造需要种植植物必须以项目化工程的方式来进行种植施工。作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施工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将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进行分析与研究,以确保是施工的正常进行。具体的施工过程如下:
(一)对园林的实质需要进行调查、对园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园林植物的种植是与园林的建筑物、山水等进行综合的匹配共同呈现出来艺术效果的过程。首先我们应当对这个过程进行充分的调研。然后对园林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等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才能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植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位置的定案。
(二)科学合理的开展种植工程的现场施工。
现场施工是决定植物成活率和体现工程景观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景观以后的综合质量效果。它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做好施工前的清查工作,对将要施工的现场进行清理。包括平整土地、清除垃圾和障碍物等等,主要是为保障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
2详细检查、比对工程的设计图纸、向设计师了解基本的设计意图并向施工工人进行详细的阐述及指导务必确保种植工程的准确性、合理性。
3随时做好植物种植后的浇水工作和做好下雨时的排水工作。植物种植之后,只有几十的进行浇灌才能确保其成活率和以后的生长旺盛。如果适逢下雨天开展种植工作就要及时的做好防治植物幼苗的防淹措施。
(三)过硬的技术准备和现场的定点画线式的科学布局。
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施工工程,各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环境要求都不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有不同的种植方法进行指导。准备足够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领导组进行严格监督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准备工作。对于具体的种植实施除了严格的按照技术指导来进行之外,还应该对其种植的位置和间距进行圈定和画线,以确保能够体现其景观艺术效果。
(四)园林植物种植工程的管理与监督是保障其种植质量的基础。
园林植物种植工程是我们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的工程建设,对于它我们应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管理监督措施以保证其顺利的按时、按质竣工。在管理和监督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三个阶段着手。首先,确保工程施工前的勘察、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实用性。其次,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管理。最后,对后期的养护和修理工作进行持续性的监督与管理。这是保证园林种植工程的景观艺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园林植物种植的景观艺术在其植物的种植要求及施工的具体操作过程,还有它的基本建设原则和景观艺术的特点上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加入到园林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来,为人类的美好生活环境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曹敬先.园林植物造型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 上一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 下一篇:地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