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7 15: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工程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工程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过程装备技术;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一定要以产业为引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对工程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即面向未来要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工程科技人员要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高等院校要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2017年2月,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教育部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相对于传统的工科而言,“新工科”培养的人才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些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也在呼唤“新工科”。“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一方面需要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还需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对现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以西安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基于“新工科”的建设背景,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后,着重就专业定位、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等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集机械、化工、电工、控制于一体的交叉特性,它是以过程装备为主要内容,以应用控制技术和过程原理为“侧翼”的大类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过程”、“装备”和“控制”三大块内容。近年来,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过程工业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实行强烈的反倾销或者反补贴政策,大大阻碍了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过程工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大减少,每年高考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在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校大多数第一志愿都录不满,包括一些211、985院校第一志愿也达不到录取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节能环保政策的不断实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不断引进高新技术来推动传统过程工业的转型。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技术等化工产业,这是我国未来过程工业的主导趋势。高等院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受上述因素影响,改革也势在必行。

三、“新工科”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思路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我国制造业的变革影响深远,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将围绕“装备智能化”与“过程智能化”两大主线进行,主要体现在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催生的新生产模式、智能装备和产品快速发展、制造过程智能化五大趋势。高等院校面对这种新趋势,要深入分析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也绝不单指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工科专业,它还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目前,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各个高校,其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大都定位在过程工业企业,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学生毕业时存在着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就业方向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在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后,笔者认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更新专业知识体系,采用新的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校工科专业与产业的匹配,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传统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内涵,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西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于2016年9月开始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增设了智能装备技术专业方向,服务于机械、石化、能源、轻工、纺织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创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

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智能装备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

1、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学科交叉,产学融合”的特征。我们通过与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驻校园,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在“重视基础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企融合,突出工程应用”的原则下,我们对课程体系的设立、课程建设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深入研讨。同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突破点,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了“6+2”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即第6、8两个学期在企业进行相应实践教学,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其余六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和工程训练。该方案的制定一方面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较长时间的企业阶段培养,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打造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

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同的是,我们对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按照“扎实的公共基础课较全的专业基础课必须的专业核心课必要的知识拓展和创新选修课”的渐进关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经典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传统机械类、电气类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结合智能制造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形成以“机械为主,电气与信息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全面引进和落实OBE和CDIO教育理念,研究和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精心构建以二级项目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项目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压缩课程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分析等环节,使学生知识和创新能力在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提高。

3、构建“三段式”的实践教学群

为了培养工程能力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除了安排有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外,还设置了基于企业小型项目的校内实践、在企业基地进行的“产学结合”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即“三段式”实践教学,以求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拟定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三段式”实践课程的培养效果不仅需要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基地,更需要明确的学习计划、系统的培养内容、合理的培养方法、有效的考评机制等内容的支撑,拟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在确定实践教学基地时,我们着重考虑合作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先后与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德国SAMSON(萨姆森)控制设备(中国)有限公司、陕西九立机器人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拟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时,我们首先安排专业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三个月以上的实践,熟悉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之后和企业协商拟定出“企业阶段培养实施细则”。对企业培养阶段的考评,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的技术岗位,通过技术应用的实践过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协商完成。考评内容应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几方面,涵盖认识、描述、理解、掌握、控制五个层次。

5、开展务实有效国际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6月,西安理工大学与德国拉芬斯堡魏恩加腾应用技术大学(HRW)就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事宜达成共识;2017年6月,与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应用科学大学启动了中德机械、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对接与交流工作。通过加强与德国各大学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完善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篇3

关键词:智慧矿山;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1智慧化矿山开采技术现状

我国大型能源集团,其信息化发展历程与全行业一样,也是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1)综合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瓦斯监测系统、束管系统、矿压监测系统、井下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井下工业环网、组态软件等先进技术逐步在煤矿得到推广,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2)随着煤矿对信息化的进一步需求,煤矿信息化从单纯的制图逐步转向为煤矿矿图、数据的管理、更新等提供信息的共享和服务,同时也对煤矿通风安全专业应用和防治水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3)《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山技术体系,实现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生产。”综上所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通过30多年的发展,煤炭工业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离智能矿山以及实现煤矿的完全信息化管理决策还有较远的距离。

2智慧矿山建设目标

以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智能矿山建设为例。按照公司矿山智能化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计划,结合矿井自身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外内领先厂商合作,采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从设备、网络、平台以及上层应用多角度进行智能化的提升和改造,建立统一的网络传输系统,搭建智能化的数字平台,改造现有业务系统,并逐步建设更多的智能化新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矿山智能感知、信息融合、系统联动、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全面提升矿山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改善工人井下作业环境,实现监控、生产、维护、安全等多环节少人化或无人化,最终达成矿山智能化的建设目标。智能矿山的总体建设内容如下。感知层:感知层的建设主要包括传感器和相对应的应用系统两部分,用于获取井下设备及环境的运行参数,数据,状态等信息,同时也负责对相关设备仪器进行反向的开停,运行状态调整等控制。本次小纪汗矿感知层的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采掘、支护、通风、安全、提升、运输、辅助生产、供配电等系统的传感器及其信息化系统及附属设备如PLC、自动化设备、摄像头等。网络层:针对于小纪汗矿井下不同场景,将eLTE、5G以及WiFi6等无线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井下移动通讯网络的全面覆盖,用于高清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井下高清视频监控,传感器数据回传,工业远程控制等任务。eLTE和5G网络在井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井下防爆基站,工业环网和相关供电设备,井上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网和MEC,WiFi6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井下防爆无线AP。计算资源层:计算资源层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建设统一的云数据中心,包含云平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施等相关核心硬件,以及IT机柜及相关配套如电气设施、空调、防雷接地、环境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附属设施。主要用于实现感知层各系统数据的采集、接入、整合、存储、交换、计算、输出,向上直接服务于数字平台层,向下通过传输层设备共同完成数据的上传下达工作。平台层:基于混合云方案,建设包括集成平台、AI平台、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融合通信平台、智能办公平台、二三维GIS平台、以及IoT物联网平台等,做好智能矿山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小纪汗矿系统交互、数据融合,给上层应用提供AI、大数据、GIS、IoT等核心功能组件,使能矿山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应用层:依据小纪汗矿目前需求与规划,前期计划建设小纪汗煤流智能监控等智能化系统,解决矿井综合信息集中展示、皮带智能化控制、人员作业规范化监控、IOC大屏BI展示等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提高小纪汗矿安全管理效率,进一步实现井下少人、无人化。

3现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甘肃省内开设采矿工程或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陇东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三所学校。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要求基本是: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用于分析、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方法进行矿业工艺系统与过程设计;能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对采矿工程中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到相关结论。从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进程表可以看出,该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等。可以看出,各校该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制定,适用2021、2022届毕业生)中对毕业生的要求、核心课程的设置基本是站在传统采矿技术基础上的,对智慧矿山建设很少涉及。

4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篇4

关键词: 并行工程 工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与优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类高校的努力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学生成才的关键,多年来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1],[2]。开发需要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学生就业需要和长远发展等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及如何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协同创新的问题。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简称CE)是由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IDA)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其核心是实现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设计的集成,在制造业和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应用[3],[4]。并行工程可以从管理理念、管理程序和协同工作环境等方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高效化与科学化。

一、并行工程的概念及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特性

按照并行工程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并行特性

人才培养开发的并行工程就是把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制订与优化过程,转变为同时考虑和尽可能同时处理和并行处理的活动。如图1所示,这种开发模式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及长远发展,各阶段相互关联、并行或搭接进行。这种并行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各阶段相对独立、按顺序逐段开发的流程,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的成功率。

2.整体特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培养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而基于并行工程的开发模式强调从全局考虑问题,追求的是整体最优,要求把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各种活动作为一个集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整体最优的目的。图2反映了人才培养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的内在联系。

3.协同特性

并行工程特别强调开发群体的协同工作。要发挥好参与制定者的群体作用。为此,应该成立一个真实的或者基于网络的虚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为在校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专家、本专业教师、相关学科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代表。工作小组有自己的责、权、利,有自身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用共同的信息资源工具完成任务。并行工程强调一体化、并行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力求排除传统。

4.集成特性

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是一种系统集成方法,主要表现为:(1)教学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学生、用人单位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2)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职业生涯中的各类信息的获取、统计、分析的集成和统一管理;(3)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间功能的集成。

二、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管理活动中,建立一种基于并行工程的管理模式,将内容繁杂的活动纳入一个整体的系统中,通过信息流的反馈,对各项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开发效率最高、培养方案质量最优的目的。

基于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在并行工程团队中,包括了行业专家、企业人事经理和往届毕业生为代表的企业代表,以及专业负责人、专业任课教师、基础学科教师、为代表的教师代表,还有校院(或系)两级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团队中心成员为在线学生代表。通过这由多方利益群体及多学科、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构成的团队,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组织。

这种并行团队的组织模式与以往仅仅依赖学校专业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组成的管理团队不同,避免了由于前期未考虑某些参与主体利益而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在随后的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降低人才培养方案乃至影响今后的顺利执行。

在并行团队的构件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但同时要有主有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制定,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以学校专家的意见为辅;课程体系的确定,以学校专家的意见为主,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辅。

在并行工程的模式下,要特别注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相互信赖、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组织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畅通、准确,才能确保协同创新,最终制订出一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基于并行工程的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例

以我院机械类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基础、一年专业、一年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为例[5],我们成立了如图3所示的并行工程团队,共同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分析和论证,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充分吸收产业界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并详细确立了各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学校专家意见为主,同时充分听取学生、企业专家等各方面意见,要按照“加强基础、精炼专业、突出应用、提升素质”的原则确定课程体系,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大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包括“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和“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三大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既注重实用性,又增强适应性;既培养思辨性,又坚持知识性。

在并行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过程中,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种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模块、常规理论教学管理模块、实践与创新模块、质量工程建设模块及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等五个部分,如图4所示,实现了对本科教学的整体集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面向并行工程团队所有成员,具有开放性、透明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助于各方参与者及时进行沟通和迅速反应。

并行工程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叠,利用信息的相互交流来达到资源的共享,其计划和控制的依据都是信息的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模块与其他四个模块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共同构成了一个并行工程的整体。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信息并行提升了人才培养开发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现在的大约3个月。

四、结语

根据并行工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质量和效率。下一步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量化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而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济生,刘昌明,梁锡昌等.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14-16.

[2]吕淑云.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118-119.

[3]张璞,苏振民.基于并行工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J].基建优化,2005,(3):16-19.

[4]王力,杜长龙.并行工程方法及其应用[J].煤矿机械,2006,(5):731-733.

篇5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必然推动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改进对于促进二者的关联性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面向于工科院校分别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质量保障、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工程教育教W的现状并给出改进措施,以为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认证;培养方案制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65-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2005年以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逐步在我国开展,相关教育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及改革,加速专业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学生收益[1]。工程认证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有高等教育的质量体系,主要表现在其新颖的育人理念可为未来工程师“毕业生”提供通行国际的执业资格。从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等方面来衡量和推进教育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策略方式,通过反馈机制对专业设置不断探索提高[2]。作为国际就业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然而,在探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的过程中,高等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在可预期的未来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性、是否能够反映区域特色尚需改进。②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③课程设置不足以支持相应知识体系和毕业要求,缺乏创新创业类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应强化专业背景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培养方案着手,分别以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质量保障体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方面分析了当前工程类院校专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的建议。

二、培养方案分析

1.培养目标。依据现有工科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目前各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问题:①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2012年7月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目标“应能反映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竞争优势及毕业后事业发展的预期”并且可以“检验和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比较虚化,这样会导致检验和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比较困难[3]。②各高校的培养目标比较趋同,有些能很好反映学校的学科特色以及行业特点,但很少能够反映学校的区域特色;再者,在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修订方面,不能反映不同领域行业或企业(也可以是科研院所)专家的参与。③在培养目标的公开性方面,认证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必须向社会有效公开,但部分高校网上找不到专业的培养方案,向社会有效公开方面有所欠缺。

2.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工作在我国高校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修订毕业要求时参考了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要求,对毕业要求进行细化、量化,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也增加了对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但仍然有很多高校的毕业要求过于简单笼统,较难进行评价。

3.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普遍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监控教学过程、跟踪毕业生以及根据各方反馈进行持续改进,但较少有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形成分析报告,并根据各方反馈形成文档形式的持续改进报告。同时对于围绕毕业要求对应到质量点的有效性考查不足,对于实施情况的效果评价并没有到位。在实践教学方面对于教学实际内容是否能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分析不足,往往不能反映部分同学的训练不足问题。

4.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4]。然而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形式上让部分专家担任企业导师进行授课,但在授课内容方面过于偏重工程实际,造成学生重视工程技术类操作过程而忽略了其相关理论。在知识体系方面,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学科基础知识需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激光原理、信息光学、通信原理、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同时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根据我们对47个收集到的培养方案的分析,很多学校缺乏信号与系统知识领域的相关课程。应积极探索这些核心课程的评级机制,因为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但部分高校仅仅是设置了这些工程课程,所缺乏的评价机制不能够切实让这些外部专家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进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的针对工程教育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们对工科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目标。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增加对学生毕业后应该具有能力的预期要求,促进和加强这些要求和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培养目标应更好反映学校的学科特色、行业特点以及学校的区域特色;培养目标的制定应有行业专家参与并有相关文字资料佐证;培养方案应尽量做到网上公开。做好毕业生5年后情况跟踪,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数据,通过调研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和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合理规划在校生培养目标。

2.毕业要求。参考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要求,对毕业要求进行细化、量化;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也应增加对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等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以新兴互联网、增强现实为代表的现代工具提高其模拟预测能力,以达到实现深刻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对象,制定教学过程训练和考核规划方案,做到公平公开。建立长期有效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程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加大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促进教学实践的国际化。

3.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毕业生信息,进而形成社会参与的各方常态评价。依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评价意见,进行持续改进。

4.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增加专业导论课程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注意增加知识领域的相关体系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能够培养工程人才感受基础理论是如何有效指导工程技术和实践操作的过程。重视企业导师开展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效果,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的进行过程。

5.理科类与工科类教学实践环节的共性与差异。目前各高校均比较重视实践环节,认证过程对实验设备和经费投入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数量和质量。理科类专业队实践环节的要求并不比工科类专业低,但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两者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还是各有侧重的。工科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应加强和企业联合的实践环节,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的训练;理科培养的是科研型人才,更注重动手组装和搭建实验的能力,应加强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从理解器件原理、设备原理及其关键注意事项着手训练。

参考文献:

[1]邓琼.探究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工程教育前沿,2015,(2).

篇6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7-0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 参 考 文 献 ]

[1]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Z].2007.

[2]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6-18.

[3] 李辉,田立国,赵丽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37-39.

篇7

关键词:CDIO理念;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95-02

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是近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1]。CDIO教育理念是当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它被誉为“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性改革”[2]。CDIO理念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层次的教育结构。CDIO教育理念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工程基础知识,还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3]。该理念充分体现“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带动学习”、“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4][5]。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学生学会纺织产品设计或技术创新构思,并完成的产品或技术的改进与测试,直至产品投产或技术实施,以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CDIO理念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CDIO理念修订了培养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修改了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新的培养计划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减少了理论学时比例,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每周1学分)由37学分改为43学分。使培养计划不仅有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且紧密与实践环节相衔接。课程设置时进一步增加设计和综合试验的比例,课程大纲的制定和修改要主要考虑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注重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

二、以CDIO理念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能力,专业阶段实行全程导师制,使每位学生分别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外实践,参与创新活动或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导师从资料查找、课题计划、内容设计、实施方案、结题报告均给予细致的指导。使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通过兴趣找到课题方向,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动手能力,并从课题中提高自我学习和团队交流能力。

举办纺织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提供平台,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由大连东立艺术纺织品有限公司赞助的“东立杯”纺织品设计大赛,每年参赛作品超过50份以上,作品的设计制作水平逐年提高。纺织品大赛充分地展示了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潜力,同时激发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纺织专业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近几年获批国家、省、校级项目多项,项目质量和项目数在校内首屈一指;参加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竞赛获得过国家三等奖,省级特等奖、一等奖多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法,提高了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相互沟通,集体查找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以CDIO理念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工程性或创新性

通过校企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企业中的问题或新产品开发关键设立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让学生进行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或设计,让学生到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副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或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设计实验流程、采用最先进的检测与表征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建CDIO工程教育环境

学生的实践环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多接触生产实践,才能使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紧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由此我们加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近两年来,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加大校内实验室改造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13年和2014年共花费270多万元购买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染设备供本科生实验、实习和创新实践使用。使学生能在校内学习先进纺织染全套系统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设置方式、设备工作原理、设备的维修项目、生产操作方法,实现与纺织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

在已有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我们继续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并将实习基地由省内向省外发展。我校纺织工程共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家,这些企业包括纺织染不同类别。其所生产的品种包括纱线和织物,纱线从原料上分为棉毛丝麻化纤不同类别;织物又包括服用、装饰用、工业用等多品种。实习基地多次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机会。除培养计划规定的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外,还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基地进行就业见习活动,即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将大家分成不同小组,按专业方向和工艺流程由技术人员给予详细指导,使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学校学习不到的实践知识,深入了解纺织企业的工艺流程、设备运转情况以及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方法。通过实习学生学习了毛织物、棉织物和长丝织物,毛巾织物和毛毯织物,机织工业过滤布、无纺布等多品种的生产方法。增强了学生对纺织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生产实践的认识,为早日适应工程技术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纺织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情况,我们对部分实习基地的生产情况制作了教学短片,已完成大连一广毛巾有限公司和大连神州纺织有限公司两个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录像短片,作为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资料。

五、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

在课堂采用问题式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因为考核方式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考核从原来的一张卷考核改为:(1)记载上课缺课与迟到表现赋给部分平时成绩;(2)考察试验预习、设计、动手、报告的数据分析、讨论等赋分;(3)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实习或设计表现和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新性。其中实验从预习情况、实验动手能力、解决实验中突发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综合考核。另如专业实习由原来的考核出勤、试卷、实验报告三方面改为考核出勤、动手能力、实验报告三方面,并重点考核动手能力,包括机器部件的现场识别、设备运转原理、设备保全保养部件的安装等多段考核。即重点考核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

六、以CDIO理念提高教师的工程教学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项目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在年轻博士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但缺乏扎实的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所以建设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工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关键。

为了提高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制定了“纺织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案”并实施,其中规定“新入职博士学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完成本专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实践训练,实践时间最少不得少于3个月”。通过实践使青年教师真正了解本专业的工艺流程、设备工作原理、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质量分析和生产管理方法。使其真正适应本科实践教学需求,提高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

总之,通过近几年以CDIO理念的建设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为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专业方向整合和课程体系调整,持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工程与创新能力与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陆小华.基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2010,(7).

[2]刘增辉.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8,(l4):64-67.

[3]张安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集中 训练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251.

[4]金涛,高德勇.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2):140.

[5]安德智,李燕.基于CDIO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3):13-14.

篇8

【关键词】纺织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综合能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2A06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33-02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自200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保持20%的增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4%。2010年第四季度,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3%[1]。目前,我国成规模的纺织企业有47200多户,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农业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2]。

一、纺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促使纺织业在阵痛中开始转型升级。但人才匮乏已成为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才短缺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力短缺上升为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调。预计到2015年,我国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2300万左右,昭示着劳动力资源问题将成为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折射出纺织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从纺织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上看,大中型纺织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但新知识补充少,年轻一代又不安定,加上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认识不足,间接地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接受过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3]。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培训员工,也缺乏与员工的交流,导致人才流动性大。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行业今后的发展。

纺织企业目前大多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企业急需的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会长倪阳生在谈到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时说:纺织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密集产业。未来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以及纺织强国的建设急需投入大量的设备、技术与研发人员,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精通纺织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2020年,纺织工业要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6%[4]。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采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5]。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改革专业教学形式及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满足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调查,纺织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高层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中层和基层技术与管理工作。我院纺织专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不断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及专家论证,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纺织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将高职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熟练的纺织品检验与分析能力、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纺织产品设计能力、基层生产管理能力和贸易能力,能从事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工艺设计与实施、生产组织、新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工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具有工厂实际工作情境的教学模式:通过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活动场所(纺织厂、一体化实验实训室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训练。“工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学习。

图1 “工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6]。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体系应依据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来构建。

为使纺织专业的课程体系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按照纺织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结合纺织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为两翼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两部分,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态度;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是在专业层面上的扩展和延伸,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做铺垫。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学习工艺规范。纺织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实践教学活动既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实践条件建设应保持与企业真实环境相一致,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实践条件建设中遵循“系统、完备、兼容、实用”的原则,建设初期,通过调研、走访、咨询等途径保证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并按照调研、咨询、认证、招标、采购、安装、调试等程序进行建设。为避免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项目除满足纺织专业需求外,还应满足专业群的需要,且所购仪器设备既要满足教学需要,又要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一致,以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

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纱线品等暗室、纤维检验室、纱线测试室、织物检验室、机织实训室、面料分析室、机织小样机室、纺织CAD室、纺织品检验室、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并对校办纺织厂加大投入,完善气流纺和环锭纺纺纱生产车间,除用于纺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相关课程的技能训练,还从事生产和研发新产品。充分发挥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我院高职纺织专业围绕“精、简、整、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通过组织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专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够用为原则,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优化、简化;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力争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教学改革,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为使教学内容更能反映纺织企业生产过程,通过分析纺织行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并将纺织生产所需的工作任务一一列举出来,再从工作任务中归纳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通过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优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形成一体化教学课程、按照任务引领要求进行教学的课程整合为项目式/任务驱动式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变成学习领域课程等(如图2所示)。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2 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2.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队伍多元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教学活动不再以简单的“理论+实践”方式进行,而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分类教学、一体化教学、厂校一体教学等;同时,教师队伍向多元化,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1)分类教学:对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课程,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进行分类教学,男生以设备维护与保养为主、女生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进行实训。

(2)一体化教学:对以一体化教学为主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训练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边讲边教,学生边学边练,达到学做合一,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厂校一体:校纺织厂是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主要实践教学场所,利用校纺织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加生产实践,通过学院与企业的专兼职教师的角色交替、教学地点的轮换实现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教材建设,突出职业特色

教材建设是专业改革的突出表现和落脚点。在教材建设方面,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合作,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编写出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纺织专业特色教材。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纺织专业教师主编参编了体现职业特色的专业核心教材:《纺纺织材料》、《纺纱工艺与设备》、《提花工艺与纹织CAD》等;与纺织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编写出任务引领的项目式校本教材及讲义;完成了《纺织工艺与设备》、《织物结构与设计》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开发了8门网络课程和1个专业素材库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4.发挥专业社团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纺织专业实施以“专业社团+职业导师”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学校提供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课设定为必修课,安排企业技术权威、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专业教师为专业社团进行专业指导,实现全程、全员指导的模式。并通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信息获取、职业角色转变、职业岗位定位等,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将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工学结合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多途径进行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http:///,2011年01月27日

[2]中国服装网,2009/2/27/

[3]第二产业 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宁波网,http:///,2011-05-06

[4]现代纺织业需要新型技能型人才,倪阳生,中国教育报,2012-09-01

[5]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

[6]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束剑华,职教论坛,2006.2,P8

篇9

“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 China”系统工程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起和实施,是以“培养中国优秀纺织品供应商,全球推广优秀中国纺织产品”为目标的行业项目,旨在通过行业上下游的协作,提升中国纺织行业产品开发整体水平,打造中国纺织行业自主品牌。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认证始于2003年,旨在加快实现创意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快捷的识别标志,是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认证之一。其中,功能性吊牌认证包括:环境友好、远红外、排汗导湿、负离子、防水透湿、抗菌、抗静电、防紫外线、防污、吸湿快干、防辐射、拒水拒油、机可洗等、免烫、保暖、阻燃等等。目前,共有来自纺织上下游产业链的 200 家企业申请了“吊牌”,发行吊牌数量达到 500 万枚。

亨斯迈集团是全球著名的特殊化学品制造商及营销商,旗下亨斯迈纺织染化事业部是纺织及相关行业全球领先的高品质染料及化学品供应商,业务遍及 110 个国家,拥有位于 12 个国家的 14 个主要生产基地,一直致力于研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核心尖端技术不断开发出创新型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并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介绍了本次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即通过检测认证的亨斯迈助剂可以申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共同打造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联合吊牌将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负责申请、发放、管理,应用亨斯迈助剂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都将按照严格程序申请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联合吊牌将深入整个纺织服装供应链,最终流通于商场,成为消费者可以方便识别和感知的一个媒介。伏广伟说:“本次合作为中国纺织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把绿色环保理念向终端领域的推广,将促使中国纺织产业更多地采用绿色环保的技术。”

篇10

关键词 新型纺织机电 课程体系 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简称纺机电专业。我院于2006年开办该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辛勤培育,我院的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贴切地方经济、聚合学院优势、依托独特平台、紧扣国家战略,形成“三优”、“三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专业特色。

1 贴切地方经济,开设社会急需专业

纺织工业是我省及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传统工业,纺织工业被确定为盐城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巨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市场。我国纺织设备制造企业有近二分之一坐落在江苏,盐城是江苏省的纺机大市,占全省纺机产值的二分之一以上,凭借产业配套鲜明、产品技术含量高、产业化推广、效果明显的集聚优势,盐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盐城纺机产业基地称号。盐城市已形成了产业布局相对集中,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纺织机械企业群体。我院及时开办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真正贴切了地方经济的重点,正在为国家培养紧缺人才,确定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岗位群如下:

(1)在纺织企业从事面向传统纺织设备的技术改造、面向新型纺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及管理;

(2)在纺织企业从事面向新型纺织设备及工艺的管理;

(3)在纺织企业配合工艺技术人员从事纺织工艺的实施;

(4)在纺织机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

(5)在其他机电类相关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调试、维修、技术改造与管理。

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以上所列岗位群,应具有必要的机械、电气、纺织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重点体现在“新技术”上。

2 创新课程体系,推进“三支线教学目标”融合

根据新型纺织机电专业人才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机械、电气控制和纺织是三条支线。新型纺织设备一改机械为主的旧面孔,具有机、电、液压、计算机与纺织相结合的特点,新型纺织机电专业是复合型的专业,三支线知识的取舍、增减、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表1是我院新型纺织机电除基本素质课程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1)两大体系,三个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计划。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两大教学体系,均采用三大阶段,两个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和提高。根据专业主要就业岗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递进培养学生的入门技能(新学徒)、专项技能(技工)、综合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课程“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对应学生“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 三个能力发展阶段。按学习情境四步法组织教学,教学地点为学校和企业现场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合班和分组相结合,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根据人才培养规律。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分成三级阶梯。以机械、电气、纺织支线的入门课程和对应技能实训实现第一级阶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以机械 、电气、纺织支线的专项课程和对应技能实训形成第二级阶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机械、电气、纺织支线的入门课程和对应技能实训形成第三级阶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综合能力。

新型纺织机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课程与实训的设置上着重机械、电气、纺织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其中的纺织设备工控系统组态、纺织设备PLC控制技术、纺织设备控制系统为重点,突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纺织设备上的具体应用。纺织设备拆装实训、纺织设备保全中级实训、纺织设备保全高级实训则着重机械专业技能与纺织专业技能的融合。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电气支线以电气中级工——电气高级工为主线,逐步提高学生的电气控制体系维护与设计能力,而机械、纺织支线以纺织设备中级保全——纺织设备高级保全为主线。最终使学生成为电气、机械知识扎实,技能素质高,纺织方面知识与技能特点鲜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2)“专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毕业后愿意到纺织与纺机企业工作的学生,学院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盐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大型纺织与纺机企业签订培养协议,由学校和纺织相关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这类学生在打好机械支线与电气支线的基础上,更着重学生纺织支线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训教学由协议企业承担,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和专一性。对这类学生的教学中始终凸显本专业的专——“纺织”。

纺织行业正在面临产业大转移,江苏地区的纺织企业逐年减少,纺织机电的学生出现以纺织设备制造类企业为主,其他机械、电气、电子企业工作为辅的就业现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打好机械、电气基础,着重培养学生机械与电气方面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行业工作的通才——“机械、电气”。就业情况证明,由于有了较好的机电方面知识与技能,我院纺织机电专业的学生除能在纺织类企业工作外,在其他机械、电气、电子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管理、设计工作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其中悦达起亚与苏州浦项金属有限公司每年从本专业招用10名学生从事设备电气维护工作。

3 建设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的机电技术与设备专业群,产学研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07年成立的省级研发中心——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我院刚刚创办的新型纺织机电专业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7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成为现代纺织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我院抓住在基地的建设契机,积极推进新型纺织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又成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省级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中推进校企紧密合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先后为悦达纺织集团、盐城纺机有限公司、江苏新盐纺集团、江苏中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双山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培养机电技术人员300多人。依托2007年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批准成立的全国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面向纺织企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3000多人次,与盐城纺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宽幅整经机,获专利四项,并交付盐城纺机有限公司批量生产。新型纺织机电专业团队教师近几年共获专利十三项,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12年8月经省教育部批准,我院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获得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必将进一步推动我院新型纺织机电专业的发展。

优异的发展背景、优质的教学资源、优良的育人环境,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三大优势。紧跟现代纺机的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抓住历史性新机遇是追求的三大目标。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围绕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我院建设了独特的培养平台,体现出专业特色、资源优势。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纺织服装实训基地”、二是“省级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三是“盐城市纺织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是江苏省唯一的“全国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五是“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六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省、市级的三大实训基地及中心,成为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的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 省级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申报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