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17 15: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困境;解决措施

高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同时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对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对所给文章的主旨并不能准确理解。本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卷或者习题中出现的阅读理解类的题目无论从难以程度上,还是在文章结构形式上,与教材中的课文非常类似,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对阅读理解课堂教学形成充足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仅仅是根据教材中所包含的文章以及配套习题册中文章进行讲解,其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的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最终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第二,教师在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的联系实际。阅读理解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源自于作者对实际生活中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内容的精彩程度取决于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所用的课本也仅仅是阅读理解方面的相关教材,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社会进行充分的了解,对生活的感悟相对较为欠缺。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庭作业相对较为繁重,在课余时间家长会给小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因此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大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也相对偏重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以及阅读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困境的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的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就会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并会主动的寻找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能够大大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各个形式的文章基本尽数包含,例如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文章形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想象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层出不穷。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投影仪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化,增加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设定特殊的教学情景,带给小学生视觉与听觉方面的冲击,充分的将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调动,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细致的讲解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而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以及提出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时间,杜绝在课堂教学中较为程式化的提问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抒发己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增加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从根本上将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其中的语文教学也是该阶段中的重点内容,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提升自身的水平,摒弃传统中对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琴.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小窍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37-38.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理解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地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浓厚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理解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静下心来去阅读文本,才能从字里行间找寻文字的魅力,才能够通过思考来理解、提炼文本的中心思想,也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选取不同题材的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来培养的。尽管不同学生由于个体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阅历的不同,所掌握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但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提升各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起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对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顺序和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文体分别采用精读或者速读策略,还要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阅读理解能力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广阔的课外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也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本环境,对于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涵养语文素养很有帮助。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将课内外的阅读文本结合起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阅读视野,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极其注重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学生主观努力,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延伸性阅读;研究

前言:基于我国当今课程体制的改革的要求,改制后的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当中的阅读教学部分有了新的规划,提高语文课程资源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目标。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大幅度的提升。

一、我国小学现阶段高段语文阅读的实际情况

我国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从教材以及辅助教学材料当中接触到了很多的优秀文章,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桎梏下,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相对老旧,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也相对缺乏,因此现阶段我国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在阅读过后仍留有大量的相关问题没有解决,无法正确全面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思想,长此以往造成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欠缺,语文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也就在语文考试中难以取得优秀成绩,因此提高我国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已经成文当前语文教学的首重[1]。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应当仅仅止步于语文课堂阅读,还应当加强小学高段语文延伸性阅读,语文教师应适度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外增加阅读,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帮助,对于学生阅读当中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当有全面的预测,并作出相应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情感和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成果,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以及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我国小学现阶段高段语文延伸性阅读教学实施方法

(一)教师在语文课前的阅读教学准备

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针对课程内容需要搜集准备延伸性阅读材料,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日常生活与阅读教学的相互结合和衔接,以保证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营造轻松自然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阅读的累积。

1.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顺应我国新课改标准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语文阅读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使用的阅读材料也应当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成长需求。

2.提前搜集延伸性阅读材料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当全面深入的研究课程内容,将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课程文章本身完全熟悉和消化,并就课程内容引入相应的日程生活,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范围,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能够让课程更加丰满和立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让学生拥有高度的阅读学习热情[2]。

3.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

在我国小学当前所使用的课程教材当中,有许多距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的内容,直接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接受和理解方面的偏差,甚至无法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全部依靠教师的指导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针对性的查阅和准备相应的知识,了解教材文章的相关背景和写作环境等周边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顺畅的理解文章的立意和情感。让阅读教学实在的融入和连接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处处发现语文,使阅读真正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二)引用相似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可适当推荐或者引用与课程内容相近的文章,通过对比和分析促进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引用与教材相同、相近的文章还能够大幅度的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面,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感受能力,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延伸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感悟,让延伸性阅读教学最大幅度的发挥其优势。

三、在语文课堂以外推行延伸性阅读

语文延伸性阅读教学不应当仅限制在语文课堂当中,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也无法满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积累和提高的全部需要。所以学生离开语文课堂不应当意味着离开语文阅读,而应当将延伸性阅读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爱上阅读,从而积极主动的在课外时间进行语文阅读。教师也不能被课堂和教材局限,应当将视野投向课外和学生生活,积极推行课外的延伸性阅读,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支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平台[3]。

结论:学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所限,对于文章当中隐含的思想和意义无法全面透彻的理解,因此提高小学高段语文延伸性阅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就成文现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丽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ISA测试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命题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Z1:52-55.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新思考

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功用。其中,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个一线教学人员所面对的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公民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其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基石则首先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意在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小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探讨。

1情境切入与辅助式阅读引导

教材大都源于社会经典事实与有情感教育式的文本,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要充分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写作的真意,熟悉作者写作的具体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将文章实际的情境构思出来,还要把作者的真意梳理清楚。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与想法还相对较为具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外界媒介,挂图、道具、实物或者视频录像等可用之物,将教学场景进行一系列的还原,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实际意图。语文教学人员可以在具体情境下,对教学内容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之心,并且,通过直观的教学道具,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体验。小学生大多缺少具体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对生活中具体情境进行解读,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教学情境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回忆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多用容易词使学生来描绘一个生动的外界世界,来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红艳艳的花儿、绿油油的蔬菜、白白的雪等一系列形容词。为增加学生对教材的专注力,可以一边安排学生看着画面,一边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体会书中的意境,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阅读能力培养

为促进小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分组,设定一个相对通用的话题。使学生们集中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来实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要注意挖掘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教学进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讨论,使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也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认识,从而,大幅度的提高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合作式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是终极目标,在合作中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增加理解,是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中开展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们的语言能力与增加其主观积极参与性,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通过问题探寻的方式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人员往往会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阅读理解的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人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在阅读中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通常会担心学生们理解能力不足,而采用大量的讲述过程,这一点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时间变少,其主动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变弱,这一点造成了大量学生懒惰学习,而使得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为了改善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的思维空间,则需要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能力的提高。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形式化,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来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单一的走形式,学生刚对问题有所思考,教学人员立即把答案交给学生,使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受到损伤,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当下教学的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重要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在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改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探索,积极的改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人员要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根本上来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教学质量,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当下,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仍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刘海霞 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寄宿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康元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36):48~49.

[2]谢志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契合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60~161.

篇5

阅读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体现方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对学生一生均有裨益。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阅读教学与阅读存在一定联系又有所区别。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有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参与,另外阅读教学需借助学生的阅读经验,关注学生阅读需求,使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活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通过阅读教育可使小学生语言文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学生识字量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扩大阅读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可得到提高。阅读教学所选作品多为文质兼美的作品,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启发思维进一步发展。此外,通过阅读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可得到提高。阅读教学篇目可以引导学生向善,使学生分辨出真善美和假恶丑,审美趣味也可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教师深入研究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阅读教学的开展效果,开展阅读教学前教师需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使自身产生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教师在课前应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将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细化,确保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教师需做好文本的筛选工作,阅读教学的文本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章,可选择童话、儿歌、寓言、童谣等,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更好锻炼。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可选择故事法、小组讨论法等。阅读教学所用文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小学生在对文本本身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通过故事法和小组讨论法可使学生对文本有总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2]。比如小学教材中的课文《鲸》,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使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使学生对鲸的特点、习性有总体了解,教师再详细介绍课文的说明方法、鲸的特点等,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3.扩大学生阅读量

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量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使阅读量进一步增加,阅读量的增加则可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为使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有必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与其阅读能力相当的读物,扩大学生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自行解决,学生通过自身力量问题仍不能解决时,教师应为学生解惑。阅读量的扩大学生的知识储量和阅读能力可得到稳步提高。

4.加强写作锻炼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作业,比如写读后感、记日记等。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组织语言,需要调动词汇,同时也需要思维的参与。这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均有帮助。 教师需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可以适当加鼓励性的评论,如“写得真棒,继续加油”等,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5.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在多媒体在学校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传统的通过教师板书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实际需求,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方式可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老师应该了解教学对象,以“儿童的视野看世界”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才能走进儿童心中的世界。

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2.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6.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7.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1.教科学的语文

用“科学”来界定语文,似乎并不科学,这种认识正是造成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需要感悟、品味,但并不代表语文教学就不需要精确和科学,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确和科学的。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一个比喻句教了12年,学生高考时仍然写不好呢?比喻句知识的教学不精确难道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吗?

教科学的语文,就是秉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挖掘教材中“真”的知识、思想与情感,引领儿童逐步认识教材本真的面目,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形成鉴赏的能力。

2.教游戏的语文

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是儿童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游戏就是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3.教自由的语文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肢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4.教有用的语文

篇7

但是,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却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缺失,致使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教学有效性与高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高效”则是对“有效”的进一步提升与飞跃。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只有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增强课堂实效。

一、自我加压、自我拔高,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教师必须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课堂教学才会避免肤浅、晦涩。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其次,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营造和谐、积极上进的教研氛围,为教师的反思与研究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悉心研读、做好预设,把握生成创设最佳情境

首先,教师要能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要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且教师不能只是依赖教参,要能对教学有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能够深刻领悟教材文字中深藏的含义,能够深入开发教材。再次,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有所了解,从而选择那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触动他们心灵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拟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三、师生互动、营造氛围,构建高效合作学习课堂模式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含义:1.学生和教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是有思想、个性的人,有着自己的尊严。2.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基于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现,让学生在互相协作中提高。当然,我们反对那种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效果的所谓“合作学习”。

四、以学为主,以学促教,努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好的教育应是适合的、真实的、合规律的科学的教育,即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有愉悦感,要逐渐使他们从愿学到乐学再到好学、勤学、最后实现独立学习这一最高层次。多给学生看书、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语文课要贯穿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能只有问题、习题,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能让政治与活动唱主角,要重视对文本的悟读、分析。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散文就要以情动人,说明文就要弄清写作顺序、说明方法。

要让学生动,必须让学生在静下心来思,在充分“学”和“思”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大胆地“动”起来。《课标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发现亮点、适时鼓励,不断催生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合作者的身份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完成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精心编选测试题,分层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好的评价。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性与高效性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记笔记 注重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1

一些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然而,语文却是基础之中的基础。众所周知,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接受都要从理解开始,而只有接触语文的学习才能拥有相应的理解能力,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永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主要侧重课堂课本知识的学习,涉及面较窄,易掌握;而初中语文则向更多方面延伸,逐渐接近社会,涉猎戏剧、影视、广告等多个方面。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日渐复杂,需要初中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更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古诗词鉴赏题以及阅读理解题都需要学生具有相当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着重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创设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室摆几排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及意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学生课余时间可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还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提高了理解能力,间接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师带头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丰富各方面文化知识。因此,要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必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率先掀起读书大潮,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重点强调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平常讲课之余经常捧一卷书在教室阅读,这很快引起了学生注意,纷纷向前问我相关问题,一段时间后我欣喜的发现,班里许多学生也会在课间读书,时间久了,班里经常读书的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因此上升了。

二、养成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语速通常较快,此时学生单靠听来学习的话肯定是可以听懂的,且大部分学生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但由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记忆,学生很可能在几天后完全忘掉所学内容。因此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课堂内容比较繁琐复杂,且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单纯靠课堂记忆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笔记分为很多种,课堂笔记、读书笔记、错题笔记,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比较重要。读书笔记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做的标注及感想,也可摘抄经典句段。课堂笔记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进行整理,以便课下及时复习。

课堂笔记不仅应用在初中语文上,这个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要尝试并逐渐养成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特别是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教师授课内容多且复杂,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研究快速记笔记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内容后再记笔记

初中语文教学之初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一般包括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作者生平的认识等等,课堂结束后,学生普遍都认为所学内容太过琐碎,不易整理。因此,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学生提前对课堂所学课文内容浏览预习,大致将文章浏览一遍,自己先梳理一下文章结构,在晦涩难懂之处做重点标记,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对自己将要做的笔记在全局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这样有利于把笔记做到最好。

(二)记笔记要分清重难点

课堂笔记不仅需要精简还要有重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相应的难点、重点,初中语文也不例外,学生不能不顾内容的重要程度把课堂笔记乱记一通,而是要把握时机,争取记下最重要的、最难懂的知识,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笔记的最大作用。

以上是最基本的记笔记的方法技巧,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记笔记习惯,无论如何,教师要努力教导学生养成记语文笔记的好习惯,深入理解教师所传达的知识,同时也方便以后复习。

三、注重语文知识积累

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的过程。在中考中,古诗词默写占很大分量,期中除了课本所学知识,还不乏课外古诗词,因此需要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多接触课外古诗词,平时多积累,等到考试就不会手足无措。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微课;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52-02

1 何谓“非连续性文本”

对于叙事性强的阅读材料,称之为“连续性文本”。与此相对应,一些叙事性不强的片断式阅读文本材料,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

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称“非连续性文本”为“间断性文本”。它不是由逻辑或语感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它多以统计表图、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图标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时间表、目录、索引)等,是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特点的“实用性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和技能,因此,也是小学生应努力学习培养并熟练掌握的一项阅读技能。为此,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及“非连续性文本”术语,并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里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教学要求。

2 “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提炼与完善

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发至今,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有许多领域值得探究。例如,针对目前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教学和相关策略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第三学段的图表式非连续文本的研究更是非常鲜见。为此,本课题组拟以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希望对于第三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和提升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大的收获。

阅读策略的提炼 在此之前,课题组组织了若干中高段样本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测试。测试表明,学生对于概括性强、文字简洁、信息量大的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起来存在困难,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更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专门选取了“非连续文本”的一项主要类型“认识说明书”,进行了“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活动,以此为例,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策略:看标题,知类型;读栏目,明内容;找细节,提信息。这是一种可实施、可检测的阅读方法,并由此提炼出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六字策略:看、读、辨;知、明、提。

阅读策略的完善 众所周知,乘公交车去陌生地方先要查找地图、核对站牌,去一个地方旅游需学会看游览示意图等。这些生活性常识对于很少接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生来说,却是生疏的。在本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再次进行了“认识游览示意图”“学会看交通示意图”教学实践,并根据前测中反映出的未有任何一名学生在文本中做过标记的情况,加入“标符号,抓重点”这一方法,在原已总结出的阅读方法上继续完善,提炼出本类文本阅读八字策略:看、读、标、辨;知、明、抓、提。

3 阅读策略在微课中的应用

PISA阅读测试题中“非连续文本”测试材料的类型和来源是从学生将来的成人生活的角度来考虑的,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学生在阅读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时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阅读,而在于如何利用好表中相关信息。笔者充分利用微课技术,让学生进行学习,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文将择其系列微课程中的一个,进行详细介绍,阐明其设计、制作的过程,以此说明本微课的设计、制作要求和方法。

知识模块的组成 笔者设计制作的“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系列微课,根据出现的类型整理、设计制作专题微课程,包括“认明说明书”“学会看交通示意图”“学会看作息时间表”等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微课程。每一个微课,则由微课视频、微课PPT、微课习题、微课反思、微课设计等五个文件组成。

微课视频的设计制作:以“学会看交通示意图”为例

1)教学策略。本课通过创设学生自己独自乘车外出这个情境引入学习内容,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讲解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的构成因素及阅读方法;通过对例文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再通过练习巩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

2)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3)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4 后续研究设想

“非连续性文本”在测量学生将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更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一道理。在后续研究中,还可以研究和开发更多的文本资源,甚至可以开发评价量表,以检测学生对阅读过程的掌握、阅读技能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修订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

2013:149.

[3]叶平. Pisa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武汉: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4]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篇10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蒯威老师的《渔歌子》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诗词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一场真实的学习过程,避免逐词逐句讲解的机械做法。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古诗词也能“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孩子。真实的学习过程,代表着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习的经验和学科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蒯老师是如何实现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的呢?如何将“少教多学”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呢?

一、把握学习起点

真实有效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进发的“桥梁”,停步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重复教学或直接进入学生的未知世界均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乏味和困倦。《渔歌子》是一首学生熟悉的词作,短短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根据六年级学生对词作的掌握情况,蒯老师在初读教学中只抓住“鳜鱼”“箬笠”“蓑衣”这几个对学生已有经验来说较陌生的词汇,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初步理解教学,直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表达词人态度的“不须归”,继而对其质疑、探究,不拖泥带水,直指学生学,使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有价值的学习。

二、注重思维实践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思维味的。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的能力。完成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促使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并将个人的体会和见解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教师的“理解”和“感悟”强加于学生。蒯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紧紧抓住引导学生探究“不须归”的原因,从表层的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到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再到知人论世认同“不须归”,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在经历扎扎实实思维跋涉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词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诗词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关注言语秘妙

学生语文学习的历程应该是有语文味的。《渔歌子》的美在于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充满意境的画面。如果学生仅仅从单个的词语反复推敲,忽视词语和词语组合产生的神奇效果,那么无疑,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蒯老师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利用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引领学生思考感悟词作描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想象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操作看似简单,却富有实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与文字相遇,内化了语言,触摸到了词作的灵魂。

四、重视课堂变化

吕叔湘先生曾说:“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然而这里面仍然有一个分寸同题,要讲得不多不少,要讲得切合实际。讲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则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多练习,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这节课上蒯老师讲得少而精,他只把工夫用在“导”字上,做足引导、指导、诱导之功,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蒯老师的课堂回到“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课程”领域。学生学习发生积极的变化,为学生知识、能力、智慧、人格等持续发展奠下坚实基础。由蒯老师的课想开去,让学生“多学”,经历语文学习的真实过程,我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学习观的改变――从学习为了“解答问题”到学习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应当努力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儿童始终站在课堂的中央。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观的改变――从教学是“知识的授受”到教学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信任、放手、激励、点燃。鼓励学生的学习求助行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关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等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高明的教师之所以高明恰恰是因为明知而不说,教师应当拥有这样的课堂智慧。

教学模式的改变――从学生的“被教”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阅读理解潜能、发现探究潜能、表现展示潜能、自我实现潜能。

只有把课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来,才能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的阅读,不是以读懂为主的,是以知道、了解、把握文章内容是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这样的表现形式对他的感情表达、思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这才是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