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建筑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汇,但是深思之余,发现不同文献和报道对其理解有所差异,还有些报道似乎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本文拟抛砖引玉,探讨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更好的为落实我国节能规划服务。

1.1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定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在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能耗的建筑。节能建筑在我国一般是指按照国家出台的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

1.2 我国建筑节能面对的形势

能源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两大难题,快速发展的中国问题尤其突出。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种产业园区、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镇不断涌现,每年新增建筑近16~20亿平米,以这样的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3%,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人口能源消耗远高于农村人口。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适性的提高,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呈刚性上升的趋势。建筑能耗作为为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适所必需的能耗,目前在我国总能耗中已占到19~20%,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建筑能耗对能耗总量的相对值和建筑能耗的绝对值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我国的建筑节能势在必行,但任务艰巨。

1.3 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从1998年至今颁布了多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了相对1980年建筑用能水平节能30%、50%到65%三步走的计划。计划到2010年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为加强终端能耗管理,正在研究建立我国节能建筑评定体系,即将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近年来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节能建筑已经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节能建筑发展迅速。

2、我国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近几年的发展在促进建筑节能的大众认识、推动建筑节能市场化等方面较为成功,但同时也暴漏出一些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日益得到重视,但收效不尽理想;对节能建筑的本质认识不够,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关系不清;地方节能标准从节能50%到65%不断攀升但落实不够,一些新建商业项目中滥用零能耗、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名称进行不实宣传等。

2.1建筑节能数字化

节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不能仅仅是一种口号或装饰,建筑节能需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节能设计是前提、落实施工是基础、用户使用是关键,做好建筑节能需要政府、设计院、施工单位、建设方和用户协同努力。目前我国的节能设计已经成为强制性标准,但落实的情况尚未完全解决。2005年建设部对16个省市3000多个在建工程进行调查发现,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建筑中,北方地区的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的比例不足20%,夏热冬暖地区的比例不足10%。但同时各个地区尽相提高节能设计标准,按照建设部要求,在2006年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基础上,北京、天津将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可见如果只重制定标准而忽视了具体的落实监控,建筑节能有可能变成数字化的空中楼阁。

2.2节能建筑标签化

节能建筑也出现了一些将部分技术标签化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把一些技术当作节能建筑的标签来贴。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追求宣传效果而炒做技术,建筑节能体系应是一个整体集成,不可分割开来,采用某一两项技术来代替系统优化是不可取的。比如寒冷地区的外维护结构可以多增加投资做厚,但夏热冬冷地区过厚的维护结构冬天固然可以保暖,但夏天却可能增加空调系统能耗。太阳能在西部地区资源远比东部丰富,但太阳能光伏发电却主要建设在东部。地源热泵在南方无须冬天供暖的条件下无法发挥热泵冷暖两用的优势且容易造成冬夏土壤热不平衡而造成运行困难。节能建筑应该优化选择,发展成套技术。比如适用不同气候条件的保温结构、在当地经济性高的空调冷热源、高输送效率的输送系统、舒适性高能耗低的空调送风方式和末端等等,地域之间根据气候应当有所差别。

2.3限制用能一刀切

建筑节能是否应该设置上限和分段价格这是最近节能法规制订中出现的一个有争论问题。诚然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设置量化指标,但建筑能耗首先是一种满足舒适性的消耗,必须以不降低合理的舒适性为前提。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是一种消费,代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已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但没有理由限制使用。对于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应该首先制订严格的能耗使用限制。从实际范围内看,建筑节能又详细用能指标的都是政府建筑而不是居住建筑。因此对于限制用能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合理区分合理消费和不合理消耗,尊重人的使用习惯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2.4混淆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以节省建筑能源消耗为目的的系统工程,是节能措施落实得到的能源相对节约量,其单位用KWh/m2。节能建筑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指标为目的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其衡量指标是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单位用W/m2。前者的单位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而后者是设计值,而节能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指标是从设计角度提出的,只是对应设计工况的具体指标,和实际的使用是有差异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以上两者关系的混淆造成了一些错误的说法,比如说我国建筑的建筑能耗达到全国总能耗的30%,其实只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达到了全国总能耗的30%,实际的建筑负荷在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另外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我国的建筑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的发电量,其实也只能说是我国的建筑设计总负荷相当于几个三峡发电量。

2.5节能建筑贵族化

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年来营造了许多所谓高端技术路线的节能建筑,依靠堆积的先进技术炒做卖点,将节能建筑所需要增加的成本抬高到数千元人民币。其实同等规模的建筑完全可以在成本投入相同或差幅不大的情况下实现节能,这已为国内外许多节能建筑的实践所证明。关键是开发商如何有效集成各种价廉物美的技术与产品。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只有国外的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国内的诸多技术与产品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完全可以做出低价和平价的节能建筑。如此,建筑节能才有生命力。

3、对我国发展建筑节能的建议

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耗能大国,近年来能源短缺、电力峰谷差增大、天然气提价、空调和供暖能耗上升导致的、部分省市电力、天然气供应不足,形势不容乐观,建筑节能。基于以上对建筑节能和节能建筑的辩证认识,我国的建筑节能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 我国虽已颁布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等一系列节能设计标准,但监督管理措施滞后,实施的比例并不高,节能建筑在总建筑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实。应该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经济性奖励政策,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只有将随着节能建筑比例的提升,建筑节能才能有稳步发展的基础。

(2)区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别以限制和激励引导为主加强建筑节能:对政府建筑和用财政拨款建设的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源管理措施,以政府建筑节能来带动建筑节能。

(3)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需要分析其对于我国气候、使用习惯、经济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适用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克隆国外的技术到国内。

(4)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应该尤其重视建立建筑能耗的后期跟踪和披露制度,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应该尽快制定一套公正规范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实现对建筑的节能现场检测,将建筑能耗变成国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得见、算得清的明白账。这对推动建筑节能落实、政策制定和提高老百姓的认知程度都有积极意义。

篇2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作为设计人员,我们设计的不仅是场所、空间,也是一种身临其境和动态连续的体验,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创造出健康度高和舒适度高的人居环境,让人感悟阳光、风、水、土地和动植物的美,让居民能够享受自然,并且获得彼此真实的交流。

1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1 使用要求

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需求,居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以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 卫生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为给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燃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居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居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

1.3 安全要求

居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安全程度。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做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

1.4 经济要求

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方法,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1.5 美观要求

居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置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居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

2 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2.1居住区缺乏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只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考虑了物质空间的布置,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2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多数居住区过于近似,缺乏个性,缺乏鲜明的叙事主题,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城市性格的模糊不清,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众多的二三线城市比较突出。

2.3多数设计师习惯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不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重视现实情况,融入更多自己的观点。

3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性化思想的深入人心,基于西方物质功能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已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不完善、居住区内部环境单调乏味、私家车增长迅速、停车位数量不够、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每个居住区内部建筑形式单调等等。改进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3.1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①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②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3.2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

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社会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广场、街道、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

3.3 “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

“以人为本”是社区开发的招牌式口号,但关键是如何把对人的考虑和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关注生活的需求和细节,从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两个层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

小区的人性化设计,应该适用性大于观赏性,真正关心人的需求,尤其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注,所有公共场合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供人们休憩、活动、健身等。现在私家车增长迅速,小区建设应该合理解决人与车的关系,人行道路与车型道路应该分开,车库与停车场的布置尤其重要,车在小区内能就近停放,减少人到车的步行距离等等。

总之,“以人为本”的小区人性化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问题,这是我们搞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4 结束语

居住的本质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其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并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必须要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方向,满足人性的多层次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即对于居住者内心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并促进人性发展的人居环境,为人性的向善和美好提供居住层面的支持。寻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使我们的居住区环境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及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最低限度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该种建筑能够实现对环境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没有危害作用,可以在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建造。基于以上的特点,绿色建筑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绿色建筑的特点可以将绿色建筑的内涵总结为如下几点:实现对能源最大程度的节约;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能够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等。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采用节能的建筑结构、采暖方式和空调,减少采暖及使用空调时的能量消耗。在对风冷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从而使建筑可以有效地对夏季主导风向进行利用。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要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考虑,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尽可能使资源实现循环利用。

(3)节约水资源。不仅包括节约生活和生产用水,而且还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强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补,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保护。

(5)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在绿色建筑内不能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装修材料,从而使室内的空气保持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当,使居住人员感到舒适愉悦,有利于保证身心健康。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建筑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发展措施和具体标准。由原国家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原国家建设部于2007年又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这些法规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的评价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为各类绿色建筑奖项的评审提供了参考及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绿色建筑中的暖通空调设计

1、暖通空调设计的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的选择及其设计,将直接影响其最终的能耗。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应当做到:详细进行系统的冷热负荷计算,力求与实际需求相符,避免最终的设备选择超过实际需求,否则既增加了投资,也不节能;选择高效的冷热源设备;减少输送系统的动力能耗;选择高效的空调机组及末端设备;合理调节新风比;采用热回收与热交换设备,有效利用能量。此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暖通空调领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如舒适、节能、便于分户计量的低温辐射空调及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节能传输系统能耗的变风量和变水量系统;适合于利用低品位能源的热泵技术;将多余的电网负荷低谷段的电力用于制冷或制热的蓄能空调系统,以及能将废热进行利用的热回收技术等。对这些新兴节能技术的熟练掌握并运用在合适的场合是暖通空调设计人员作到节能设计的前提。

2、做好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措施

2.1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

建筑能源消耗的最重要用途是营造与室外气候不同的室内环境。减少通过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是建筑节能的第一关。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按照建筑节能需求,我国分成5个气候区:寒冷气候区、严寒气候区、夏热冬冷区(过渡气候区)、夏热冬暖气候区和温和气候区。这5个气候区所要求的建筑围护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都有很大的区别,必须考虑有利于节能的通风设计、建筑墙体屋面的保温和隔热措施、门窗及玻璃幕墙的遮阳技术、建筑自然采光技术等。

对建筑物护结构进行保温是降低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需求的关键。建筑物的外墙保温技术根据位置一共分为三种,即外墙外保温、内保温和夹心保温。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是外墙保温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比较寒冷的北方和气候炎热的中南部地区。外墙外保温技术是指在垂直于外墙的外表面进行保温隔热层的建造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保温隔热构造不仅能够满足防水、抗温变、风压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与相邻部位之间及面层装饰处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和装饰,因此在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实现成本远低于采暖、供热及空调的能耗,并且在使用时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产生,因此该技术既实现了能源的节约,有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2.2 积极利用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面积约占建筑外维护结构面积的30%,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结构节能的重点,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做好门窗的节能工作:

(1)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对空调设备的安装位置进行充分考虑。通过设置遮阳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室内的热量,门窗的遮阳可用遮阳板、窗帘、和特种玻璃等,此外还可以采用阳台、挑檐、外廊等结构实现遮阳。

(2)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一30%,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一20%,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遮光薄膜等。

(3)合理控制窗墙比。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如果窗墙比的值过大则会使建筑的空调能耗增大,因此应尽可能地减少安装空调的房间的窗户面积及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建筑物通过外窗损失的热量占建筑物总消耗热量的35-45%,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是必须在保证采光及通风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窗墙比。

2.3 积极利用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是地球最主要的天然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层的基本热源,是气候形式的决定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环境的主要条件。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具有方向性、变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收集和贮存均较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太阳能的收集利用方面有:廉价而耐用的太阳能电池;自动跟踪太阳的反射镜,可将收集的太阳光反射到室内或通过光导纤维输送到用热房间,并通过发光器将光能释放进行日光浴、栽培花卉和蔬菜或供地下室、背阴处使用。在太阳能的贮存方面已取得成果,如建造大型太阳能集中供热站,设置大型地下贮热库以及各种适用的贮热装置。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增加太阳能的利用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绿色建筑和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节能措施,希望能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孟丽果.对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