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篇1

1.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是政府系统中的一部分,由文化部、教育部和科学院通过履行各自不同的职能对其进行管理,三者的执行方式不同,一般都以自身利益为主,常常忽视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交流沟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地区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受到约束,行动上缺乏灵活性,导致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阻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的顺利运行。

1.2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虚假网站提供的阅读下载地址或者网页信息都带有病毒,这些病毒严重影响了阅读者和著作权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导致图书馆大量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有被偷用、丢失的风险,尽管我国现在也建立了一些相对的法律,但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是完善,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再加上复杂的现实情况,导致那些现有的法律根本无法进行制约。

1.3资金短缺,经费紧张

由于我国图书馆是政府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开支的一部分,无法实现盈利的目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比较懒散,没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资金短缺,活动经费紧张的局面。随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图书数量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本来活动经费就紧张的图书馆,无法解决图书数量增加和价格上涨的情况,迫使图书馆购买的图书数量十分有限,尽管很多图书馆都意识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作用和好处,但都因为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而被迫放弃。

2、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建设工程涉及层面较广,牵扯的相关部门比较多。而且,三个领导机构各自为政的理念,加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上的难度,再加上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这方面的管理知识不足,从而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要加强完善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创立一个专业的图书馆领导机构,加大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2.2健全共享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通过法律来规范各方行为和平衡各方利益,是目前实现在网络环境中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信息共享的法规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各个成员馆以及各个参与方的行为的规范和各项事务的处理规则方法奖惩制度"其次是对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人之间的产权购买条例利益冲突协调规范,在这方面当前作为知识产权购买方的图书馆是处于弱势的,大多数人会同情付出脑力劳动的创作者,法律关于产权人的权益保护的规定要远远多于对购买方的保护。并且产权人还可以通过许多技术方面的手段保护自己的著作权,比如采用IP地址控制、硬件加密等双重保护。但是有些时候这种保护会大大限制图书馆对很多优秀资源的传播,挤压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使作品的合理共享无法实现;最后是对其他网络盗版以及恶意篡改图书馆共享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条。这就充分考虑了创作者、传播者以及使用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三者的利益进行协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效用发挥到最大。

2.3建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参照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图书馆联盟的资金来源,我国要想建立图书馆联盟之类的组织,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及读者的支持以及各个成员馆的共同努力和贡献。在这个前提下,有多种资金筹集方式。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比如由国家设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专项基金,或者通过立法向文化类企业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以增加共享资金的来源。总而言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的事情,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只要合理安排好图书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活动经费问题也会比较容易解决。

篇2

【关键词】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云时代环境下信息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思想陈旧。很多医院无论是领导还是护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都已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观念,这就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提升业务便捷性和效率过程中。系统开发商也大都是从医院的要求出发为业务流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对于档案的前端控制、实时归档、灾难备份、开发利用等都停留在一定水平,还认为只要能够进行顺利保管就不会出现问题,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二)缺乏复合型人才。在云时代环境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这就要求配备水平较为先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还要具备全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充分说明复合型仁人才是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档案干部队伍构成成员都呈现出年龄老化、结构陈旧、身兼多职、业务能力较差的特征。虽然,医院也设置信息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但是,他们无法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只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维护,让信息系统顺利运行,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电子档案开发、归档、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作为较为特殊的行业之一,其形成的档案也具有复杂和特殊性的特征,医院档案信息内涵和容量较为丰富,还具有内容繁杂、载体多样化、管理复杂等特征,这就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虽然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将近20年,到那时,行业主管部门依然没有加以重视,这就让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而且,各种软件、信息系统或者其他软件的使用都较为复杂,难以达到兼容的要求。

二、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各级管理和领导阶层以及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建设除了能够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其工作效率之外,还能够提升其服务质量。这也是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达到全面共享要求的基础、对于新的时展环境,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变观念形成更多的无形资产,将其纳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医院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从而促进其朝着“医疗云”方向迈进。

(二)培养满足医院档案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医院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广泛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复合型人才来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充实,还要全面培养内部人员,强化对他们档案管理知识的培养。还要鼓励更多的档案人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交流、岗位变换来强化档案管理人才综合素养。

(三)建立并完善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体修。要想从根本上突破“档案信息孤岛”现象,就要能进行统一规划,但是,由于医院属于独特、复杂的体系。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其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这也是现阶段云计算无法企及的领域。所以,在实际建设期间,可以让政府来统一进行领导,而且引导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商也参与其中。而且,还要能够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保证档案交换、灾难备份、迁移都能都满足相关要求,让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各个系统实现紧密连接,满足医院“医疗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欢.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6-69.

[2]杨梅.云时代下医学档案信息的共享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3):204.

[3]樊自强.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中国培训,2015(06):1-2.

篇3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山西省第一家规划设计和建成上线运行的地市级数字文化工程,是我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程,是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也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工程情况

(一)建设思路

1.资金来源:一是2013年我市申请创建国家示范区,原市长李正印专门从2013年度市长基金中拨出782万元,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二是该工程被列为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文化部资助50万元。

2.建设背景:该项目是正式从2014年10月开始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这个工程?如果按当时文化共享工程标准建设,我们可以“买一批电脑,建一个网站,联一个大网”,就很容易完成工作要求。政府给我们这个项目这么多钱,这是朔州建市以来文化系统单笔资金最大项目,我们想要通过这个项目发挥文化惠民最大效益,让朔州老百姓通过先进技术享受先进文化。考虑到以下两点,对原来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完善:

一是文化部、财政部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工程,但发展仍不平衡,中央财政对县区、乡村有投入,对我们市级没有投入,而且县乡文化共享工程设施利用率低、存在着“肠梗阻”现象;二是文化部当时已提出开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国内南方先进城市已在探索实施,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3.建设思路:本着大文化理念,通过整合文化共享、数图推广、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整合文化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馆内、馆外、系统外三大信息资源,整合文化管理、服务、需求三大职能,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在终端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朔州文化工作新平台、新领域。

(二)项目内容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两中心两站一平台”系统项目,是由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241.395万元,其中软件平台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两中心:市文化局数字文化管理中心、市图书馆机房中心;两站: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数字服务站;一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站集群——朔州数字文化网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有文化资讯、文化有约、群众文化、数字场馆、特色文化、专题片、文化志愿、文化艺术、文化共享、文创商城十大栏目。该项目2017年7月17日上线试运行,8月24日通过专家初审。

二是“六馆八库”资源项目,由中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389.65万元),包括数字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红色文化馆六个数字场馆或虚拟全景场馆,还有“右玉精神”、朔州方志年鉴、朔州文物古迹、朔州名人、杨家将、中华门神文化、朔州非遗、朔州文艺八个地方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以及50集《魅力朔州》专题片,资源建设数据总量达10TB以上。该项目2017年12月7日通过专家初审。

三是“市县体系”网络项目(每年运营费105万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朔州分公司,建设1083条专线或宽带,覆盖市、6县、73个乡镇、1000个村(社区),清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全区域互联互通。市、县、乡三级专线全部联网运行,村级宽带目前已经开通接入800余个。

四是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2017年文化部资助50万元,此项工作已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

(三)建设特点

朔州数字文化工程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17年7月17日试运行,再到基本完成用了三年时间,由于技术要求高、内容复杂,单招标时间就用了一年半,占了近一半时间。项目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家全程参与。在招标阶段,就举行5次专家论证、4次招标评审会;在项目完成阶段,单就“两中心两站一平台”“六馆八库”两个项目就举行过4次技术评审会、2次初验会和一次终验会,累计参与专家百人次,我们目的就是要从技术上保证整个工程高质量,确保朔州文化云顺利上线。

(四)项目成果

2017年4月12日,文化部2016年度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考核组来我市检查指导,考核组对我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部专家、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孙承鉴认为,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具有大文化发展理念,起点高有特色,思路好有创新,打破文博图行业界限,整合所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全局意识超前,对全国数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7年12月19日,我局组织召开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终验会,来自省文化厅的三位专家应邀担任评审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站位较高,设计理念先进,服务前瞻性强,建设了一项文化惠民数字化新业态服务。项目组织管理架构有序,运行有效,建设过程监理单位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料档案、验收文档比较完备。“两中心两站一平台”项目,基本完成了平台前端框架的搭建,重视用户需求调查和反馈,建设有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平台,后续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结构。“六馆八库”项目,资源架构合理,内容丰富,既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又涵盖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能够较好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专家们希望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配套运维和后续资源建设经费保障,实现全媒体多终端便捷式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使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二、存在问题

1. 人员少。目前只有从市图书馆借调人员一名,无法开展朔州数字文化网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活动开展和服务推广。现需要网站编辑、活动策划、美工设计、摄影、软件设计、设备维护等一系列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精神,朔州数字文化网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行维护。

2. 宣传缺。原计划要举行“朔州文化云”上线启动仪式,邀请市领导参加,筹备工作(包括宣传片)已做好。可惜一年快过去了。

3. 服务短。由于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主要采购公共文化一体机,缺乏终端管理系统开发,导致无法实现市县乡远程管理和资源服务一体化。

三、下一步计划

1.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在朔州日报刊登宣传专版;二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的方案策划、活动组织和培训工作,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朔州文化云”带来的文化大餐。

2.做好文化平台

一是把数字文化工程作为市县文化工作的新平台来抓,列入考核重点;二是按照市网信办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备案定级与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实现各县级支中心及场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市级机房中心的内部VPN专网互联。

篇4

一、以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认真搞好宣传工作

过去一年文化广电站根据各自分工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如采用广播、电视、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共采编上报施甸县电视台46条新闻;上报施甸通讯稿子40篇;自办宣传栏、黑板报各23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配合支持电影进村工程。

今年以来,文化站与各村老年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促进创建工作和文体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法定节日,文化站举办各类比赛8场(次),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利用休息日,组织下象棋比赛,使得干部职工得到了更好的交流,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积极配合支持农村数字电影的启动与开展,实现每月每村放映电影至少一场。

三、完善村级文化室的建设

抓好村级文化室建设,街道、文武两个社区的文化室建设,严格按“七有七落实”建设标准实施确保两年内达标。

四、抓好特色村和项目申报工作,引导和扶持好好乡村“农家乐”。

××镇沙坝脚村西山村为回民村,居有着民族特色的优势,文化站也积极配合上级将该村作为特色村来申报,另外根西山村的环境、回味特色,目前,已有开办“农家乐”通过走访,下一步该村还有几户农户将要搞“农家乐”。

五、积极配合上级对行政区内的文化市场进行检查监督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保护工作,定期做好集市出租和销售音像制品商店的检查和清理,对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加大监管力度。按照“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客观实际和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按照《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明确经营指导思想,守法经营,坚持繁荣与整治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使文化市场管理走上轨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做好文物相关工作。

按照《文物法》和上级有关规定,做好文物单位的“四有”工作;安排专人积极配合完成好施甸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开展。

七、认真做好各项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统计及汇报工作,及时汇报活动开展情况。

八、存在问题

1、文化站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希望上级能给予关心。

2、文化站综合楼建设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但是配套资金缺口无法解决。

3、镇财政财力有限,安排的经费无法满足正常活动的开展。

4、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5、对文化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缓慢。

九、今后努力方向

2009年文化站将镇对存在问题,积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继续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团结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实现开拓创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群众文化回归群众,让人民文艺扎根人民,使农村文化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发挥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作用。

1、抓好村级文化室建设,做好“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试点”工作。

2、积极做好文化站综合楼的建设工作。

3、多汇报、多请示,争取领导的支持,把文化事业的发展放在日常的议事日程上来;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领导重视,是行之有效的最好办法,是解决文化设施的重要依据。

篇5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浅探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50-1

1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1 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致使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土地流转的合同管理和跟踪服务难以到位。二是缺乏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因人员不足、工作经费无保证,从而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的建立,致使流转中出现的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三是缺乏土地流转平台。由于没有面向公众的流转服务平台,土地流转信息多半在亲戚和朋友之间传递,传播的速度及范围受到限制。形成了农户有地找不到人耕种,经营者有钱找不到地耕种的不正常现象。四是缺乏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导致实际操作中没有可供参考的土地流转价格标准,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价值的确定,容易出现竞相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也存在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的现象。

1.2 流转操作不规范

一是流转程序不规范。一些农户在采取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承包的土地时,没有按规定报发包方备案。一些受让单位先与村委会签订面积不确定的流转协议,再由村委会与农户补签流转合同或土地流转委托书。二是订立的流转合同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流转协议口头化、合同条款简单化、流转期限超过二轮延包期、流转价格无递增比例、权利和义务约定不明确等问题。大部分流转合同没有通过职能部门鉴证和备案,存在纠纷隐患。三是流转合同档案的管理不规范。个别乡、村对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的立卷归档以及保管缺乏严密的措施,遗失、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解决更加困难。

1.3 农民进城就业难

只有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比经营家庭承包的少量土地更高的收益,农民才会自愿流转土地。然而,由于文化知识和技能偏低,多数农民只能进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务工,劳动报酬低。加之受到国家产业发展规模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制约,农民面临进城就业难的困境,延缓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

1.4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缺位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法律保证的情况下,农民只有依靠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收入维持生存。如果没有新的就业渠道和稳定的收入,或者转移就业的收入低于土地经营的收益,农民的生活、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保障,势必对土地流转产生重重顾虑,从而决定了农民不会轻易的离开土地。这种有土地就有保障的现状,在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

2 应对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一是统一管理服务模式。以农经管理机构为依托,组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以此对土地流转实施管理和服务。利用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络平台,提供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服务。二是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以土地资源的质量、投资经营者的综合实力、流转的综合效益等为参考因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价,定期。三是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应建立乡村调解、县级仲载、职责分明的调解仲裁机构。各级政府要为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提供人员和经费保障。四是建立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中介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市场信息、咨询、预测等服务。相关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措施,支持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发展。

2.2 规范流转行为,强化监管职能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多方利益,需建立健全制度,严格操作程序。相关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土地流转所必须的程序、手续,使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对已经签订的合同进行清理完善。新增的流转土地,严格按照全省统一的合同范本签订流转合同。三是明确职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对农村土地流转负有指导和管理的职能,应加大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合同签订、登记和备案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力度,健全土地流转的信息档案,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乡村干部和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应依法为流转双方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2.3 完善农民进城就业的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上岗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二是转变就业观念和方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切实加快县乡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业。四是接收农民就业的城市应逐步改革农民工在就业、户籍、居住、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待遇不平等的制度,为农民入城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篇6

一)广播电视人财物资源比较雄厚。广播电视人力资源结构趋于合理。其中在岗职工1442人,离退休职工627人。岗职工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837人,占在岗人数的58%新闻、工程专业技术人员762人,占在岗人数的52.8%副科以上干部137人,占在岗人数的9.5%广电部门创收能力不时增强,收入逐步上升。2007年,全广电系统年度总收入8887.8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234.3万元,部门创收5653.5万元,实现在岗人员人均创收近4万元。广播电视设施完善,资产雄厚。全广播电视现有无线转播发送设备97台,有线电视前端传输设备3213台,光纤网络传输干线5285Km包括转播车在内的各类车辆51台,办公用房、住房共106栋,合计总资产36307万元。

二)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网络建设、广告经营、报刊发行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全开办广播电视栏目46个,其中,新闻栏目21人、文艺栏目4个、电视剧场栏目8个、生活服务类栏目13个,栏目年播出时间10672小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介经济文化信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全有线广播电视光纤网络联通8个县市、88个乡镇、1419个行政村,网内用户231842户;1523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较好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全年播出广播电视广告37562条(次)广告经营年度创收1237.7万元,不但增强了广播电视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且广泛地宣传了各行各业的工作,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报刊—周刊》每周出版一期,全年出版52期,年度发行10000册,年度创收20万元,不只为广大订户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节目收听收看服务,而且为10多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存在问题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政策不明确。国家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产业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同时,广播电视的公益性临时禁锢人们思想,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广播电视的模式难以推行,产业发展社会环境还不够成熟。

2产业建设资金紧、难度大。广播电视是一项高投入、重装备、高消耗的行业。必需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保障。但因我系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低,政府投入较少,加上广电部门自身创收门路不多、能力有限,致使我广播电视产业建设资金临时处于紧张状况,影响了建设速度、质量和规模,建设难度越来越大。

3产业发展体制不完善。全广播电视上下一条边的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乡镇广播电视站转制为服务中心和收归县市管理后。但临时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对组建工作形成了较大障碍。

二、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

理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体制;提高广播电视自办节目质量,2009年—2013年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是组建广播电视集团。扩大宣传效果,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数字电视系统,完善系统功能,提供高效、优质、多样化服务;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通村工程,实现全2244个行政村全部通有线广播电视;更新广播电视广告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广告收入年增长率10%加强广播电视报业管理,提高办报质量水平,实现《周刊》发行量年增长500册;增强创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2013年经济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2009年—2013年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重点是精品节目生产、有线网络建设、数字电视工程、广告经营创收、报纸出版发行五大产业。

1深化行业改革。积极推进组成广播电视集团,完全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分散格局,真正建立与广播电视集团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和适应的管理体制,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

2精办自办节目。重点在节目“质”问题上下功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每个局(台)确定12个重点栏目,将其打造成立得起、叫得响的精品名牌,提高收视率,扩大宣传效果,营造良好氛围。

3抓好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干线、支线和用户分支系统全部通过光纤传输;大力推进有线广播电视通行政村工程,实现全所有行政村通广播电视。

4建立数字平台。去年完成县城区数字电视平移工程,2013年前完成乡镇数字电视平移工程。通过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实现双多向传输、全自动点播等功能,提供高清晰、大容量节目服务。

5加强广告管理。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的经营模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广告产业;同时,加强广告播出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正确导向。

6提高办报水平。丰富报纸内容,扩大信息容量,突出广电特色,增加看点,提高卖点,使报纸发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乡村向农村辐射。

四、工作措施

1打造良好环境。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时提高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需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而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通过兴办广电产业,不时壮大自身块头,积蓄资金实力来实现。但是临时以来人们思想上形成的广播电视由“国家办,群众看”认识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因此,必需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紧迫性,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支持广电产业发展,积极投身广电事业建设,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广电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2实施人才战略

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广播电视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时深入。必需造就一批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管理精熟的优秀人才。一是请专家进来讲课、派职工进来深造等继续教育方式,培训人才;二是采取公开招考、择优录取的方式,引进人才;三是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拔人才;四是发挥特长,因材施用,让广大干部职工各显其能、各尽其才、用好人才;五是发明人文环境,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广播电视产业建设的支持。落实专项配套资金;二是争取国家和省里对当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大对广电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专项扶贫资金;三是选准选好项目,争取上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支持,落实专项项目资金;四是与各部门、各企业开展合作,联办栏目,争取社会资金投入;五是加强内部管理,搞好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逐步积蓄实力,滚动增加投入。

篇7

一、工作进展

1、保障发展,高效能服务建设

一是跑部进厅批地。面对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我们充分挖掘优质、重大或符合国家、省、市发展规划的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上半年共向上报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945亩,涉及31个项目,基本可以保障各类项目用地需求,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

二是马不停蹄征地。针对我县征地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我局干部以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项目征地工作。上半年征收土地6宗,面积2299.1亩,发放征地补偿款超589.9万元,使冰心洞灵山旅游公路、城北幼儿园、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另外依法收储国有存量建设用地26.6亩。

三是想方设法供地。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供应率,我局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多渠道向社会供应土地,多措施保障用地,并做到出让土地实行网上公开交易,划拨用地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半年来,共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820.5亩,实现地价款6.13亿元,为充实政府财力功不可没。

2、管好资源,高水平提升管理功能

一是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推动各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规划目标,县、乡、村三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保护网络健全,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了全县62.9万亩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是耕地占补平衡有力推进。在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上,我们始终坚持土地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项目“两手抓”,为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充分创造条件。土地开发项目方面,今年我县拟立项申报7个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规模5017亩,预计可新增耕地4133亩。其中乡村等3个乡镇项目正在实施,建设规模972亩,预计月底可完成初验,有望新增耕地813亩。镇村等3个村和乡村等5个村两个项目拟近期申报立项。总建设规模约为1765亩,预计可新增耕地1420亩,目前已完成外业测绘工作,6月17日通过市国土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预计6月底可获准立项批复。龙口等60亩以下小块项目正在调查摸底。已开展后备资源调查摸底,初步摸出适宜开发地块有400亩,本月可立项实施,预计新增耕地面积320亩。合兴、古龙岗乐团、梅窖水南三个项目正申报立项。建设规模1880亩,预计可批复建设规模1580亩。土地整理项目方面,杰村等(五)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入扫尾攻坚阶段,预计6月可完工,整个项目可按上级规定完成竣工验收。

三是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实施。已完成2010年项目的省厅核查验收工作。正在实施4个增减挂钩项目,分别是2011年省厅批复的乡等16个乡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和2012年省厅批复的镇等22个乡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乡等8个乡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乡等11个乡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四个项目区涉及全县23个乡镇,拆旧地块298个,拆旧区总面积1722.47亩。目前拆旧复垦设计方案已经市局评审通过,现已由招标单位进行项目拆旧复垦工程招投标工作,预计8月份可开工建设。

四是土地执法监察全面加强。南京督察局于4月、5月对我县2012年度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例行督察,经核查,我县在土地供应、土地规划等方面属全市较好县,顺利通过督察。上半年开展动态巡查179次,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4宗,面积17.96亩,收取罚没等款项208.36万元;拆除违法建筑137宗,面积38.26亩。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初步建立,依法管地、依法用地意识进一步加强,土地违法违规形势逐步好转,违法用地案件逐步下降。

五是涉土得到妥善处理。利用“6.25土地日”举行庆祝土地日文艺晚会,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群众反映良好。建立了台帐,制定了工作规程、首问责任制和领导包案等工作制度,妥善处理了一批老大难案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实现了反馈、办结、停访息访“三率”提升,、来访、集体访“三量”明显下降,赴京上访为零的目标。

六是各项专项工作深入推进。我们一直坚持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凝心聚力、扎实有序推进专项业务工作。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展顺利。所有权外业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共调查面积310039.85公顷,成果顺利通过市局复检,准备迎接省厅验收。已经开展了镇、镇、城岗向等8个乡镇镇范围内的使用权外业调查;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省厅下达试点规模500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491.34亩,目前已按省厅要求组卷用地报批材料上报审批,已全面完成征地工作,正在平整土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序开展。已完成县、乡两级及部分村级标识牌的设立,县到乡、乡到村责任书已签订,正抓紧村级标识牌设立、村到组责任书的签订,正准备市级外业核查迎检。

七是基础业务工作不断夯实。国土资源工作能不能上台阶、上水平,关键在于基础牢不牢靠,半年来,我们完成了基准地价更新工作。通过县政府批准,已按程序公布实施;做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对苏区烈士陵园、土坯房改造、氟化工基地、风力发电厂、灵山公路等项目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目前已通过省厅规划作业单位数据成果更新,正按规定程序履行向国土资源部更新报备,以使这些项目得以顺利落地;抓好了农民建房审批工作。完成了第一批农民建房用地审批,共1488宗237.89亩。正在受理第二批次农民建房申请,共计1262宗255.5亩;申报了“数字”项目。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拟实施“数字”项目,总投资1300万(其中中央资金800万),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发展管理领域,实施后可对我县城市政务、商务、交通等方面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初步申报项目。

3、带好队伍,高标准打造部门形象

国土资源部门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方还是腐败问题高发的重点,工作上又有许多难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局:

一是抓实目标责任,让队伍想干事。印发了《局机关股室及下属单位目标任务考评考核方案》和《国土资源所目标任务考核考评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考核内容,提出刚性要求,确定创先争优项目,建立奖惩机制。通过比业绩、比能力、比素质,让干部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一样,更好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提高能力素质,让队伍能干事。全系统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加强学习,既学政策、学法规,又学习他人的长处,借鉴外地的经验,不凭老经验、老办法干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全员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不断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准。

三是防控廉政风险,让队伍不出事。继续创新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效能问责制度》等19项制度和《公开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工作规程》等23项工作规程,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定岗定责定人,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覆盖全系统机关、股室以及所有岗位的廉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促进廉政工作走上了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化轨道。

二、存在问题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主要体现在:

1、资源寻找难。的土地资源多为生态源头山地、低山丘陵等地类。虽然60亩以下的可由县政府进行验收,但实际上能够集中连片在30亩以上的后备资源仍然很少,且不易开发。而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补充耕地潜力不足。

2、用地报批难。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时期,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需求,与实际可供地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随着我县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开发区扩区、中央苏区烈士陵园、至赣县茅店高速公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上马,用地的压力前所未有,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另外,还体现在用地报批手续繁琐。

3、规划调整难。我县很多准备实施的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苏区烈士陵园、职校、现代林业博览园、氟化工基地搬迁等项目。去年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调整并报部备案,而规划调整一般两年才有一次,且要报国土部同意,调整规划程序复杂,报件繁琐。

4、土地征收难。被征地农民认为目前征地补偿标准低,等待标准提高,拒不签订拆迁协议和不同意土地丈量登记,影响征拆工作进度。

5、土地执法难。一是查处难,不可能做到24小时监控;二是国土部门没有强制执行权;三是查处程序复杂,期限长;四是法院不受理农民个人违章建房申请。

6、土地供应难。一是报批项目用地和实际供地项目不一致;二是报批项目位置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三是没有做到净地出让。

三、工作打算

1、抓好政策利用。《若干意见》已明确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等工作。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下发了《县2013年度乡镇国土开发与管理工作考核方案》,将土地开发、增减挂钩等工作纳入各乡镇考核内容,与其他重要工作同考核、同调度、同督查。我们应用足用活当前利好政策,以获得更多支持,争取更多用地指标。

2、抓好土地供应。首先向县委、县政府做好汇报,争取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继续在区位调整、土地出让、划拨供地、批后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促使我县土地供应率和利用率大幅提高。

3、抓好增减挂钩。一是积极、认真、细致地完成拆旧点农户拆旧安置补偿协议的签订工作;二是做好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调查摸底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抢抓时机,充分挖掘辖区内条件具备的地块,争取在6月30日前完成2013年项目的调查摸底,再组件向省厅申报立项。

4、抓好土地开发。加快乡村等3个乡镇项目、镇村等3个村和乡村等5个村3个项目的实施进度;扎实开展龙口等60亩以下小块项目调查摸底工作;抓紧做好合兴、古龙岗乐团、梅窖水南三个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

5、抓好低丘缓坡。按照省厅下发函件要求,进一步加快试点工作进度,抓紧做好试点项目区用地报批,同时尽快启动试点项目区的开发建设,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落实具体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做好土地供应工作。待2013年度低丘缓坡试点申报工作开展时,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支持更多规模,尽量对我县2013年试点项目给予倾斜。

篇8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建议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数字显示,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农超对接”在我国尚显稚嫩,成长空间很大。2008年底,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而在此之前,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实施。国家提出并实施“农超对接”的举措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应看到,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其中既有当前大制度环境的约束,也有作为“农超对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本文试图探析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解决“农超对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水平,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现状及面临问题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21.16万家,比2008年底增长90.8%,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从起步时的技术互助、信息传播,扩展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

但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在对合作社的扶持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导致许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并不强(赵泉民)。政府对于合作社干预过多。据有关专家对全国多个合作社的调查,合作社理事长提名方式中政府提名的占到了16.4%;理事长身份为村干部和政府人员的占到总数的36%以上(韩俊)。另一方面,合作社也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截至2009年5月累计安排项目资金只有1.45亿元,也仅扶持了8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另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各地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额为51.4亿元,合作社平均获得的贷款额不足23800元。

2.“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展“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表现的就是合作社对接难。“农超对接”商机无限,可门槛又太高,不少合作社感叹:对接不上。同时存在物流配送难,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在现实的操作中非常不易。“农超对接”发展至今,落后的物流设施与长距离配送的矛盾依然存在。对接盈利难,合作社应该是“农超对接”的受益方,但总有合作社抱怨没赚到钱。

其次就是约束机制缺乏。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反映合作社中社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能履行与合作社签订的协议。农产品价高时,社员就不把产品卖给合作社,但是销售情况不好时,农民却要合作社收购其农产品。

最后是融资问题。“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与超市对接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经常都不能满足超市的对接标准。

二、对当前现状、问题的剖析

基于当前发展“农超对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1.合作社主体的缺失。已建立的一些合作社中,政府主导或指导的占据主要地位。一方面合作社建立之后,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导致合作社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合作社建立之后,政府一退出,合作社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大大降低。农民作为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降低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2.政府扶持政策缺乏系统规划。政府的扶持政策多是如何建立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后,许多政策便相继退出,缺乏延续性。另一方面,对于合作社运营中的融资问题支持不够。目前许多合作社的困难主要就是表现在融资难,这方面政府缺乏较为可行的措施。

3.合作社规模较小,农民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农超对接”的初衷是减少流通环节,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是确保食品安全,充足超市的农产品供应,满足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目前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期,与超市的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

4.农户对于“农超对接”的意识不够深入。“农超对接的”的双方是超市和合作社。现实中,双方的主要业务往来都有合作社的相关管理者来完成,农户并不直接参与超市的对接过程中。而农户对接的意识不够强烈。当市场收购价高于合作社与超市的协定价,农户便将产品通过另外的渠道销售。使得合作社与超市的合作产生摩擦,容易出现信誉问题。

5.合作社自身功能不健全。“农超对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功能是完成农户与超市的中介任务。这就需要合作社在具备一般的指导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的功能外,成立协调部门,界定与超市之间的权责关系,确保对接的效率。

三、“农超对接”模式下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建议

基于上文所述,在现有社会环境下,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超对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界定政府与农户之间的权责关系,回归农户的主导地位。现有社会环境下,农民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政府对于合作社的扶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扶持过程中应把握“度”的问题。现实中应该避免表面上是以农民为主体,实际上却以政府为主导的假相。

2.提高政府扶持政策的系统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应切实考虑合作社真正的需要。加大对合作社融资的支持力度,解决合作社的燃眉之急。加强政府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完善扶持政策的退出机制。

3.建立政府、合作社与超市之间的协商制度,确保对等交易。基于当前现实,有必要建立一种三方协商制度。以合作社和超市为协商的主体,政府进行适当的参与,确保合作社和超市的对等交易。对于保护农民收益具有积极意义。

4.引入非制度因素,提高农户的参与意识,建立动态约束机制。现阶段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合作社内部引入一些非制度因素。如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将一些传统活动引入进来,增加农户的归属感。既能增加已入社农户的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些非制度约束,增加农户的守约意识,确保“农超对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刚.现代农业新引擎――我国“农超对接”开展情况综述[J].农村经营管理,2010(4).

[2]章继刚.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趋势[J].农业开发研究,2010(1).

篇9

一、现阶段电力营销工作的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供电企业都奉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行业宗旨,立足搞好服务,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电能。但从严格意义来讲,我们现在的服务还是单纯的、被动的,尚未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主动服务阶段。许多问题都是有用户想到、发现并找上门来才去处理的,电力行业缺乏主动意识,有相当部分职工认为企业开展的优质服务活动是上级布置的,是领导者要求做的,没有认识到服务与企业的生存相关,未成为自觉行动。另外,系统内有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服务水平不强”,表现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供电营业厅布局、设备、标识缺乏人性化,服务流程繁琐等原因导致客户缺乏良好的服务体验。

二、提高电力营销优质服务水平的对策

(一)深化优质服务意识,树立科学的以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

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科学的理念做指导,要确立以客户至上的基本服务理念。客户对电力的需求以不仅限于满足用电保障的基本需求,还需要提供深层次、人性化的服务需求。所以,要通过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实现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优质真诚、和谐共赢的服务文化。

(二)引进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手段

积极应用营销系统,实现从业扩报装、工程现场勘察、供电方案确定、装表接电、抄表、复核、收费等营销核心业务的“一站妥”,将客户的办理周期缩短到最短,提高效率。开辟委托银行代收托收、pos机刷卡划扣等交费途径方便客户交纳电费,在营业厅、行政中心、居民区及商业区增设自主缴费终端,方便客户随时随地轻松便捷缴交电费。开通电费电子账单和电费短信服务,为客户及时送达电费信息,账目清晰,缴费放心。

(三)美化服务环境,优化服务设施,建设崭新的营业场所

采用敞式服务的营业大厅,大厅内上墙公布服务项目、工作流程,配备现代化触摸显示屏,随时供客户查阅业务数据和服务内容。服务引导区设置于主入口一侧设开放式引导台,由引导员提供引导服务。引导区内应设有排队机、业务分区引导牌。业务受理区应设有客户满意评价器,及时收集客户服务评价,定期统计相关信息,对营业员服务质量进行评比。客户书写台放设客户意见箱、意见本,收集客户意见,并及时答复、跟进解决客户问题。客户休息区为客户提供纯净水、雨伞、针线、老花镜等便民用具,为行动不便人员提供无障碍通道,为客户营造优雅舒适的环境。大客户服务区设置独立接待区,为VIP客户提供专门服务。服务区内有客户经理提供专业服务,设休息座椅、饮用水、饮水杯、多媒体播放设备等设施。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为客户提供供电信息查询、自助缴费、电费电量查询等业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用心服务

“人”,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核心、最活跃的因素,其他的经营要素都是通过“人”的活动去推动、去实践。加强队伍建设,狠抓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用心服务, 关键要抓好以下的七个方面:1.抓教育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定时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重视服务技巧、服务礼仪、言行规范的培训,使员工在思想认识上更加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加强营销人员的管理。使营销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目标和标准,做到岗位责任明确,服务到位。3.提高职业能力和服务技术水平。4.积极开展行风评议,纠正歪风邪气、改正不良的习惯和作风。5.开展五项修炼,用五“心”服务客户。在窗口单位中广泛开展服务人员“看”、“听”、“笑”、“说”、“动”五项修炼活动,大力提倡用细心、虚心、耐心、爱心和热心为客户提供“贴心零距离”服务。6.规范窗口人员的仪表和行为,主要包括:着装整齐,穿营业工作服,佩戴工作牌,尊重客户的风俗习惯,对客户的咨询、提问不推诿、搪塞,接待客户和接听电话使用文明用语,报装报修服务及时、周到、热情等。另全所员工要全员参与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大力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建设。7.重点抓好班组建设,全面提高基层一线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把真情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五)创新思维和行动方式,体现服务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

在服务方式创新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细分客户群体,实行差异化服务。对不同客户群体量身定制服务方法,服务内容和措施更具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主要做法:1.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所有客户均有自己的客户经理,由客户经理对客户实行一对一服务,负责客户用电需求的全方位免费服务。2.对重点客户实行VIP管理。由领导担任VIP客户经理,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客户发展状况和用电需求,解决用电问题,使供电服务与客户需求对接;对VIP客户建立电子档案,实现客户信息数字化管理,计划停电征询VIP客户意见等。3.实行电力服务延伸进乡村和企业。营销服务人员深入农村和企业,实行抄表和服务到户,建立客户需求记录和客户意见及建议记录,发放用电需求联系单,定期召开用电需求现场会,开展专项的安全用电检查,举办家庭安全用电知识、用电节能知识讲座,使供电服务成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的便捷服务。4.设立用户意见簿和举报箱,建立了定期走访用户和所长接待日制度,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用户的来信、来访及投诉。5.优质服务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流程,各种窗口资料一应俱全,填写规范、及时、准确,内容清晰、真实,并设专人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规范供电服务行为,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贴心的供电服务,实现与社会、客户的互动共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06).

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研究;工程建设

一、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其他工程建设也进入了全面的发展状态当中,这些变化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结构,以及优化配置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相应地造成了相当多的土地资源开发问题。其中以土地退化状况严重、土地的供需矛盾异常严重为主。其中需要突出关注的就是农村人地关系问题,以及由于农业兼业导致的土地资源的荒废问题。这些问题是威胁着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以土地资源的数量为问题标准,土地资源的问题主要凸显在耕地数量的缺乏、用地结构存在问题、后背资源十分少等;在土地资源的质量上来说,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耕地自然退化地力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土地资源开发安全上来说,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总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土地的质量受到了安全上的顾虑,同时,对于土地资源的安全分配是十分不均匀的,许多地区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部分地区则完全没有。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差异为出发点,可以将其中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城市的面积迅速扩张,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小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但是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面临的基本土地问题。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我国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不足47%,也就是说,有大部分的土地不具备耕地利用条件,这些土地的实际利用价值较低。主灌区的工程开展完整率一直处于百分之四十以下;以全国的农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等级上的划分,可以发现高于土地资源单产量的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属于较为优越的等级,这部分土地大约有4066.7万hm2。而中低等级土地的面积比例则比较大,达到了8400万hm2,已然占到了国内总耕地面积的70%。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优质土地被规划为城市用地,导致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产生的人地矛盾越来越多。从1991到2012年之间,国内的城市人口比率已然占到了国内人口数的52.6%。年平均的城市人口增加额度更是高达1.22个百分点;而在2001年到2012年之间,耕地被占用的总面积达到了270万hm2。由此可见我国耕地面积的紧张状态。城镇化土地利用率较低,而且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问题十分严重,这种闲置的土地,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污染乱排放造成了农业用地的缩减

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却没有跟上。而且,由于国民经济政策处于上升阶段,人们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提升经济水平上,往往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工业“三废”不予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等。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的环境监管力度不够、污染处理不当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水土环境污染严重,大量的农业用地减产或绝收。给我过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也给人们的身体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威胁。更为严峻的是,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搬迁十分频繁,各种不同的产业又经常会进行转移,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而且已然呈现出了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姿态。我国环保总局在2006年对受污染的耕地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已然受污染的耕地达到了1000万hm2,而其中由污水灌溉造成污染的耕地又达到了216.7万 hm2,再加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耕地面积,总数达到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后来又经过几次调查发现,我国被污染的耕地面积在按照一个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之后,国家又对土地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结果发现,全国的耕地,已然有大约333.3万hm2的耕地遭受了中重度污染,已经无法再投入运用耕种上。这些惊人的数字表明了我们可以运用的土地越来越小,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地越来越紧张。

(三)乡村建设无序与农村土地废弃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但是这一快速的变化,导致我国城乡人口综合管理跟不上步伐。同时也为我国土地统筹、优化配置等施加了难题。再加上我国在村镇规划上的漏洞,最终导致乡村人地系统的紊乱。出现了明显的乡村建设无序,以及农村土地荒废的问题。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但是农村用地在不断增加的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在那些外出人口较多的农村,这种问题十分明显。

(四)生态建设加大了对土地利用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地流失面积也在按照较快的速度增长着。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城乡生态空间。在我国落实“占补平衡”的政策时,有许多地区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开始了“围湖毁林”、“上山下滩”等破坏土地结构的行为。除此之外,紧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建设所占领的用地面积越来越多,使得国内相当多的优质耕地和江河湖泊遭到了致命的破坏,同时也使得城市郊区、绿化带的减少,城市周边的生态问题愈加严重。我国的东北林区与西北草原等地区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以及人类的一系列开垦行为,导致了各种环境恶化的问题。当前,我国在时代的要求下提出了新型的“五位一体”建设,其中规定当代人要实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开展土地生态工程建设。为我国城乡生态用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佳契机。

二、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目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