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美术课程;乡土资源;融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的主导思想。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充分利用和依托乡土资源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近年来,许多从事美术教育的专家、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构建农村乡土特色美术活动课程提供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和理论依据,奠定了综合性美术课程开展的基础。因地制宜,为探索出一种更利于农村本地学生发展的美术课程。笔者以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调查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地方乡土资源融合的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策略。

一、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

乡土资源主要指师生和学校所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且带有积极意义、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包括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从实践探究的大量教学案例中发现,学生接触到的美术教学中的乡土活动仅仅是乡土资源的一部分,涉及面较窄,取材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材,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将地方特色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如利用校园景观、橱窗画展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又如利用家乡废弃的布角料组织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利用家乡的特别活动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如家乡的庙会、赛龙舟、端午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二、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乡土课程实施的整体意识缺乏。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小学,很多美术课是由兼职教师担任的,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教学形式更是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预期目标;乡土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单纯依靠多媒体并不是最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亲自观察、调查、探访或在教师的组织下观摩、体验、学习;乡土课程实施的主题内容单一。很多教师仅把部分教学中涉及乡土活动的节日作为美术与乡土文化融合的主题,例如:春节、端午节等。然而过于单一的主题并不能让学生感受他所在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等。其实,融合乡土文化的美术课不仅包括当地的各种风俗民情,还包括其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以及自然风貌等。如春种、秋耕及历史故事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走出校园去参观手工作坊、走访民间艺人、组织野外远足、开展写生活动等。加大学习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有效举措

通过对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乡土资源融合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乡土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进一步加强乡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乡土文化对于美术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学习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上美术课之前,可以发动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实践考察活动,启发学生原来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蕴藏着深厚的特色文化,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来上课,更令学生充满新鲜感和亲切感,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从身边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

2.用多元化的评价、多样的平台推进活动过程

(1)在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时间对乡土作品进行一定的欣赏,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讨论学习,深入感受乡土文化,提升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2)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等环节,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给予肯定鼓励。(3)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橱窗、班级展示栏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加强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乡土美术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教师要熟悉当地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要过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乡土资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数字鸿沟 包容性

1.研究背景

继办公自动化之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使“网下”的实体政府组织形态向“网上”的“虚拟政府”结构靠拢,形成以门户网站为入口的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然而,以电子政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虚拟政府”隐含着对通信基础设施和ICT综合技术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在电子政府的构建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直接影响着本地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验。另外,融合了电子政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要求公民具备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具备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

2.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政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是目前我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活跃程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孟庆兰(2009)通过调查我国公民在Web2.0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活动,认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添加RSS和论坛BBS链接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众定期回访政务网站的关键在于政务平台能够向公民提供那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除了电子政务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因素,来源于ICT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在2009年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数字鸿沟。薛伟贤(2009,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和揭示了数字鸿沟的本质、成因、影响、测度及其解决对策,认为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具有“马太效应”。闫慧(2012)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认为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焦点应集中于消除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包容方面,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选取了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或乡镇。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我国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该市农业人口集中的市辖五县一市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比为3.5:1,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该市居民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2%,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万人,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养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十堰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降低了电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

综合考虑个案地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电子参与的障碍,本文将公众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范围限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属各部门网站、秦楚网、秦楚论坛、秦楚微博,以及对这类电子化公共服务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的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平台)、流动服务车、信息服务站以及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面对面交流场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公共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B公共服务(面向商业企业)和G2C(面向公民个人)两大类别。其中,对G2B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限定为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的“金税工程”政务平台。

3.1 商业企业(G2B)

“金税工程”已经入三期,网上办税“一站式”窗口,以及与之配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偏远地区和流动宣传的纳税服务车目前进入了平稳运转时期;纳税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财务和办税人员登录网上办税大厅、负责完成办税和申报事项,整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固定、稳定,培训计划有序实施,公众参与情况较为理想,公共服务包容性较好。

十堰市商业企业的城乡区域性差别明显,纳税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企业则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住宿餐饮商户为主。城乡企业对四类公共服务宣传方式(现场宣传、电台电视台、地税网站、报刊杂志)的喜好相对差距较小,乡镇企业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更愿意参与现场宣传,现场宣传与地税网站的普及率比值为1.5:1。在电子政务平台所提供的“政务公开”、“法规查询”、“咨询互动”和“投诉举报”四大功能模块中,城乡企业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城市企业希望随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动向(总点击率的40%),而乡村企业则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偏重于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总点击率的30%)。

本文同时调查了商业企业服务对象对目前电子政务实施效果的改进期望,在亟需改进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简化政务流程”和“简并报表资料”,这充分说明本市电子政务的“网下”流程改进有待加强。“加强培训辅导”名列第三,这表明公众意识到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持续培训、避免在信息社会中落伍。另外,从城乡差别的角度来看,乡村个体工商户在办税大厅由工作人员帮助报税的过程效率偏低,这与乡村公务员本身的信息素养有关,从侧面突显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3.2公民个人(G2C)

公民个人获取G2C公共服务的途径种类比较多,影响G2C公共服务参与途径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在城镇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中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联网浏览目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调查结果显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选择互联网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碎片化时间多,因而以手机作为主要的互联网浏览工具。在居民对电子政务网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业业务应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调查者表示曾浏览过电子政务网站,经常回访政务网站的比例约为20%,浏览和回访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公开目录(例如统计公报)、参与网络投票和在线调查,查阅卫生、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本次抽样统计还揭示了在本市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在“访问及回访电子政务网站”这一调查议题中,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从未点击过”选项的比率是5.7:3.1:1.1,在“经常回访”这一选项的比率则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对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务和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以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和官方的客户端为主,以人工服务呼叫中心和移动信息亭为辅,在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接入鸿沟和公务员信息素养数字鸿沟。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是集合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时政论坛和新闻站点的综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WAP模式接入互联网,受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限制,以在线聊天、交友为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在较偏远乡村的农业人口缺乏宽带接入条件和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鸿沟明显,因此农业人口的互联网接入地点通常为社区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农产品的产前市场预测、产中病虫害控制以及产后销售为主,参与网络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见,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在线服务参与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改进电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提升电子政务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以促进公民的电子参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20121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K201006)。

参考文献:

[1]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电子政务》2009年第11期

[3]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2期

篇3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数字中国;农业保险;现代化

1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在沿着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为:通过保险公司以市场化的经营模式补贴农民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图1所显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2010年至2019年赔款给付和保费缴交都呈现递增的态势,这为农业经营与生产伫立起越来越坚强的防护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推动保监会降低对保险公司的管费收费标准以缓解保险公司的资金紧张,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央财政为了鼓励农民自愿投保,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减少农民投保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2012年了《农业保险条例》,规范了农业保险活动,提升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抗风险的能力。2015年,中央政府开创了农险发展新模式——“保险+期货”,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期货市场捆绑,促进了农产品保值。2017年,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开展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地方政府及保险公司多途径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价格指数试点,从而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收入制度。到了2019年,以加快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和林草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尽管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但从图1可以看出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上升速度较为缓慢,说明我国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2“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强调“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成为未来数十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数字中国”包括了“宽带中国”、大数据、“互联网+”、数字乡村等,在“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网民大规模增加,7.72亿的网民中高达7.20亿的即时通讯用户,人均上网时间也达到每周27h的高峰,这表明“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有关数据显示,以智能化、高端化、高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对城镇化就业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白皮书(2019)》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去年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正在实现跨界融合和全面创新,数字化转型日益成为全球企业发展主旋律。

3农业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就出现私人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产品的现象,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很多学者对农业保险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如Just(1999)、O’Donoghue(2014)都研究了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的相关性,指出政策性补贴能明显提升农民的购买欲,但在保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只有少数生产高风险农产品的农民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同时,O’Donoghue(2009)等人在进行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研究发现农业补贴包括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能增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Yamauchi(1986)通过研究日本的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得出,农业保险有平滑收入的作用。该政策的实施能使大部分农户享受农业保险,能使农户在灾害严重的年份提高收入的稳定性。直到20世纪末(1982年)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由保险公司和民政农业部门主导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此后,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点低、速度缓慢,保险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到2013年,农业保险渐入人心,试点范围也不断扩大,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才正式形成。但国内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数字中国”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通过知网进行检索,输入“互联网+农业保险”,按主题搜寻,与“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的学术文献仅14篇,输入“智慧农业保险”,按主题检索,相关学术文献仅5篇。而“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难以支撑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走向双赢才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所以必须正视如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度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行业缺乏专业性人员、农民投保意识不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农业保险亟需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应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因此,需要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基础上创新和丰富农业险种,针对不同的农业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出带有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于淘宝店的网络销售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供应要跟得上需求才能更好地拓宽市场。基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大多都是农户,应将农业保险条款设置得更通俗易懂,满足此消费群体的文化水平,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业保险产品,防止部分农户面对冗长的保险条款产生误解或增大不信任度。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严重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些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充分利用大数据掌握大量的保险信息,钻合作条款的空子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来谋取农业保险收益,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亏损而退出农险市场,造成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

4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数字化”

4.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农业保险“数字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形式,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更快更好地推行到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一直制约着农业保险“数字化”的首要障碍。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网络支持,农业保险就难以顺畅地实现获取市场信息、保费保额测算和勘测定损等功能。我国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农村在2016年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7%,但直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普及率才达到59.5%,而农村网络普及率只会更低,这对“数字化”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巨大障碍。4.2农民投保的消极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推广。农民参保的意愿不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与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有关。我国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分布,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基于此,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做到土地集中管理,导致许多农民人均耕地不足,收入水平无法提高,故不愿意花费金钱进行投保。二是与农民心理活动有关。他们中的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农作物的种植上,就能避免遭受损失。并且不少农民认为天灾人祸发生的是小概率事件,没必要为其花费一笔费用。三是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有关。虽然国家实施了许多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只靠农业收入,大部分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看病吃药、子女升学和赡养老人等费用后并不充裕,因此他们常常抱着能省则省的思想,不愿意支付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市场运营需要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打造一款这样的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又会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发展。4.3农业数据获取难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正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是“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农村推进进度缓慢,这也间接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难于推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在农村无法做到信息实时、实地共享。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第五代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现在还无法做到彻底融合,这导致与它们相关的设备可操作性并不强且价格高。二是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义务教育普及范围不断拓展使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老一辈农民的文化水平仍然偏低,而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制约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广,不利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数字化”的研发离不开科学数据共享。“数字化”要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自动理赔,而当前,气候数据不够精密、监测站数量也不够,无法满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发展。

5“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篇5

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而其中,在少年儿童中,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

当城市里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的时候,西部的很多同龄人甚至都从没有摸过电脑键盘。最新出炉的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加速普及,西北、西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和比例依然不足。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只有15%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有70余万所中小学,其中78%分布在农村,拥有电脑的学校微乎其微。当数以千万的城市青少年享受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时,更多的贫困地区青少年正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

为了将“研究、探索、创新、广泛参与”这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精神和宗旨,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传播到广大青少年儿童当中,让每个孩子从人生的开端即享受到先进而持续性的计算机教育,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青少年儿童素质,每年一届的计算机表演赛全国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在全国15个地区分别设立“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其中,10个“数字营”是专门为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儿童普及计算机教育所设立。除赠送电脑外,还将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为“数字营”的孩子进行培训。

组委会“成长数字营”项目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贫困地区的老师以前总和我们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身公益事业,各地学校的硬件条件也逐步提高,很多地区都有了电脑。但电脑有了,可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与帮助,那些渴望得到知识的孩子每每只能望‘机’兴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呼声,所以此次在设立‘数字营’的时候,我们首先通过中国志愿者协会,在全国10个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字营’内分别安排一名作为‘志愿者’的专业电脑指导教师,系统地为乡村的孩子们教授必要的电脑知识。

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中学,一个设备先进的电脑教室在几个月前正式投入使用。这间电脑教室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威盛中国芯成长数字营”。所有在校就读的孩子,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参加这座神奇的“数字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里的孩子的天地和眼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已经不能挡住渴望了解世界的眼光,电脑和网络将这些孩子的世界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篇6

一、根据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乡村学校教师,只有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意义的。根据乡村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者深入乡村学校中,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第二步,在全面梳理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培训课程;依据培训课程定向征集课程资源或区域内公开征集课程资源。

第三步,对征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初审,试用,再确定。对审定的课程资源给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

二、在培训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培训的对象,也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乡村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

在培训中,通过诊断课堂、摆出问题,培训者、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平时教学中的疑惑就可能得到解决,这种在培训中生成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学员觉得培训收获大。这样,还能够克服过去那种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员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

培训者要对每次的培训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梳理培训中提到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文本后发给参训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借鉴;对培训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将好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

三、集中专家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疑难困惑、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乡村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上,专家由高校教师、研训机构教师、一线教师组成。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师德教育作为课程资源的重点,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培训机构共享课程资源

建立学校之间、片区之间的培训者联盟,共同开发、分享课程资源。培训者联盟要根据培训者自身优势,精选对乡村教师有价值的课题,吸收培训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保证培训者联盟成员各自开发的课程资源不重复,并能体现自身特色。

为保证共享课程资源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动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将使用后反响好的课程资源打造成精品课程。

五、体现乡村特色定制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虽然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但乡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还有淳朴的留守儿童,他们是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把乡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相融合,为乡村教师“量身定制”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的师德教育课程资源,激发乡村教师爱上乡村,融入乡村,与乡村共发展的热情。

篇7

关键词:电子工程技术;测绘;农村自然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都是精准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方式也向着数字化技术发生着转变。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土地占国土资源的大部分,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比例逐年增大,农村土地的重新规划也已经全面开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地物现状进行准确的了解和测绘。

1电子工程技术在农村自然资源测绘工中作的重要作用

日益凸显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日益精准,随之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工程技术在自然资源的测绘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代测绘技术借助计算机的辅助,把遥感技术和数字化的摄影测量模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确度。1.1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测绘技术信息化程度较低,测绘数率较低,耗费的人力、精力较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测绘工作的需求,而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测绘目的,利用先进的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及地理信等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测绘,大大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了测绘的准确性。因此,信息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也是时展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1.2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测量精准性也是现代电子工程技术手段的选择与必然要求。自然资源测绘受限于测绘技术的落后性,往往呈现出测绘效率不高这一问题。走信息化测绘发展道路,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是信息社会对测绘发展的基本要求。(1)自然资源测绘针对测绘对象及目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装置实现测图及成图的数字化处理,这是信息技术对自然资源测绘工作产生的最为关键的影响。数字化成图后的图像,经由计算机软件加以测算及优化,能够对测绘对象的各类地貌信息进行还原,且还原精度非常高。(2)自然资源测绘与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的融合,能够完美解决精确地理及大比例尺测绘图的成图需求。以往我们一直采用的手工测绘的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在测绘时间环节耗时太多,需要多次加以复测处理;其二,在测绘精度要求高的大比例尺地貌勘察图时,也受制于人为因素,极易产生较大的测绘误差。在现代电子工程技术手段支撑下的现代化数字化测绘手段,由于高性能计算机对测绘图像及图式进行高精度辨识及调用,可以生成高清晰又精准的数字大图。然后再由计算机三维建模等相关功能辅助,就可以实时传输将测绘数据图转换为三维动态立体图形,借此映射出测绘对象的各类地形及地貌特征,可以说这一方式既省去了传统手工电子工程技术在农村自然资源测绘中的应用文/张明(锦州市黑山县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辽宁省黑山县121416)测绘带来的视图繁杂、模糊,文字过多、表述不精,线条杂乱界限不准等麻烦,又能够在对测绘对象进行坐标提取时,同步计算测绘对象面积及长度等重要数值。现代化的数字摄像测量模式不仅可以获取不同类型的专题地籍图,关键是它还可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讯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视觉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绘图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确的研究,为变化中的土地测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2充分发挥测绘的基础支撑作用,规范自然资源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测绘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测绘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当前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测绘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新的科技助推及平台保障。在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测绘技术很好的为土地开发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先前技术之中的问题进行逐步的完善并升级,从而促进更加科学、合理化的利用土地及规划。目前,社会各界对于测绘技术的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其自身作为土地规划与管理之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在未来的土地管理与规划之中,测绘技术会发挥出来的有事予以协助。2.1传统的测绘设施和手段面临着挑战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信息技术也深刻的影响了农村自然资源测绘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土地测量为例,土地测量是运用测量学以及遥感技术等方法对各类土地的地形分布数量等特征进行测量并绘图的工作。土地测量是土地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地籍测量、地形测量、土地利用现状测量、土地平整度测量、荒山荒地等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等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及时的反馈出来土地利用与变化的情况。土地测量工作有着碎部点数量多,精度要求高等作业特点,并且对作业区域内整体的精度平衡有一定要求。有农民曾这样说:“以前土地发包到户时,只是用竹竿、皮尺丈量,靠经验估算大致面积。当时我们家量出的面积是3.52亩,现在准确测量出有7亩多地,相差一半多。”可见传统的测量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关键是数据不准。到目前来讲测绘获取数据的方法除了竹竿、皮尺外,还有较先进的方法:2.1.1工程测量外业实测方式测制地形图这种方式不能提供影像底图,外业实测需要大量外业测绘人员,成本较高,且具体实施起来会较大程度受地形、气候的影响,较难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摘要:本文以土地为例,探究农村自然资源测绘工作中电子工程技术的影响及应用。随着当前电子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革新,自2.1.2通过传统载人机航测法测绘地形图传统载人机航测需要执行空域申请、和机场进行协调等一系列工作,成本较大,操作繁琐。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对精准度的要求非常高,基于这样的要求在土地确权中要使用现代化专用仪器来测绘。2.2现代化测绘仪器的广泛应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测绘的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应用广泛,对于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来说同样如此,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式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开发管理水平,而且可以达到充分应用土地资源的效果现代化专用测绘仪器是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与测绘工作融合后,呈现出测绘的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特点,数字测绘逐渐取代原有的手工测绘,借助信息技术之利,将自然资源测绘准确性推到一个新高度。在土地确权中我们应用的现代化专用测绘仪器包括手持GPS面积测量仪,测距望远镜,RTK,全站仪等。以手持GPS为例:手持GPS测量系统能够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地形、通视困难等;它不光能在空间探测上起到很大的作用,GPS系统定位精度较高,数据安全可靠,测站间无需通视;GPS系统操作方便,容易使用;手持GPS对作业条件要求不高,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能力强,与计算机和其它测量仪器通信方便。手持GPS对作业人员数量要求少,定位速度快,综合效益高。正是手持与传统测绘手段相比较的优势特点,使它在我县农村土地测量中正在广泛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土地确权工作有了新的方法。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测试地区地形图数据,将是我们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又一新尝试。因为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特点及优势主要有操作简单、安全性有保障、效率高、准确度高、可视化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了自然资源测绘的准确性。随着确权的推开,通过采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摸清了农户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土地确权让农民有了土地“明白账”,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2.3打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助推自然资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2019年5月31日,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的法定依据。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基础数据和资料提供等工作,推动测绘“一村一图”,“一乡一图”,构建“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并为自然资源的智能化管理迈出关键的一步。在土地规划中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并且数据之间也是有着很复杂的关系,涉及到各种基本图形的制作与提取,测绘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更迫切的要求。测绘技术要充分将其自身在数据收集、处理、保护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主动将这项繁重的任务担负起来。违法用地、违规建设是城乡自然资源管理的“牛皮癣”,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后,我们计划利用航空摄影技术,给美丽乡村装上“天眼”,对乡村周边开展持续动态监测;建设国土资源大数据云平台时,参照国家卫片核查手段,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打造“两违”监管平台,平台实现了基于全空间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决策依据,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工作机制,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不断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篇8

电子媒体、数字媒体引起我们视觉审美的深刻变化,传统的视觉文化形式不断受到挑战。从总体上看,当下中国艺术存在三种形态:传统的中国绘画,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观念、装置、行为艺术。面对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今天的电子媒体、数字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文化生态和感性方式的背景下,传统绘画如何调整战略,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面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重建本中国本土的油画艺术,怎样让油画这种西方绘画形式,表现出民族性特点。第三个问题是,那些新的艺术形态,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该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改变其“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

一、数字媒体时代中国传统绘画的新挑战

钱钟书说:“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是会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者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会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1}数字媒体时代所培养起来的公众审美趣味,倾向于追求形象的流动性、视觉的强烈性、审美诉求的新奇性。而中国传统水墨绘画是小农经济时代人们田园牧歌生活的写照,追求内省式的超越与宁静,具有极端个人化的特质,传统的艺术表现及艺术追求似乎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公众的审美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艺术家必须超越传统的表现题材和形式,超越那种沉溺于自然意象的水墨意趣的营造中。在题材上,中国画要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感,要表现当代人的喜怒哀乐,当代生活的幸福与苦难。在艺术语言上,要颠覆以往艺术生产体制下的价值标准,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形象。在艺术理论上,要改变中国绘画总体的评价格局,让水墨和宣纸这种艺术介质,在新时代里呈现出新的风格式样,以适应现代媒体传播时代的审美诉求。

二、油画的本土化与时代性的统一

数字媒体时代,公众记忆已经被电影、录像、照片等影像资料所代替,那种以真实性和立体性为表现目的的油画失去存在基础。虽然油画的真实性理念被20世纪西方现代油画艺术所颠覆,但相对于中国绘画来说,其本质性差异就在于其表现的精细性、真实性和三维性,这样一来,中国油画的艺术形式是承袭西方20世纪以来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路径,还是以其古典精神为指向?如果是前者,那么他与中国绘画传统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是后者,它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意义又何在呢?因此,我们怎样把油画这种艺术形式与时代结合,让它成为人们审美表达的一部分,让它植根于当下中国文化之中,与我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吸收仍然是创作实践中最有意义的尝试,就像许江所说的:“如何让中国的文化根源、文化精神活在今天,活在油画中,始终是油画发展的中心问题。”{2}油画创作要走出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二元对立,达到民族化与时代性的统一。

例如,山东画家王沂东把中国纯朴的民风之美融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就是较为成功的实践。传统新婚中乡村女子大红的嫁衣,朴素的容颜,乡村中未长大的邻家儿童天真的淳朴气息,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美都是远离城市的喧嚣,让我们抛开了绘画材质的本身,进入了当代审美氛围之中。

三、立足大众文化的新形态艺术

将担负更多的文化责任

所谓新形态艺术,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于西方的装置艺术、地景艺术、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等。与传统的绘画艺术相比,它们采用了新的艺术理念、艺术材质和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与传统艺术也根本不同。新形态艺术80年代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冲突问题,明显地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另一个是审美基础和审美环境问题,导致新形态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受到诸多质疑。

但是近几年新媒体的发展,训练了人们的审美感官,新形态艺术的受众基础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形态艺术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新形态艺术在这种接受与质疑,批评与修正的艺术生产体制中,其存在的合法性一直不象传统艺术那样稳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深深领悟到这种尴尬,自90年代以来,他们通过尽力保持与主流文化精神相契合的方式去自证其身,这样就出现了值得玩味的现象,即新形态艺术的原初目的是通过对传统艺术创作的反叛而存在,自然而然地就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植根于大众文化立场。现在,为了打破质疑,证实其自身的合法性,其创作形式和精神追求却又指向了精英立场。其结果是,新形态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度高,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新形态艺术往往以其敏感性和时效性,对社会现象作出回应。

所以,约翰・伯格说,今天许多著名的艺术作品已达到神圣遗产这样一个文化地位,“这就是艺术品当下被讨论和出现的形式”③。也就是说,那些曾经以新奇、刺激为审美判断的艺术,本身成为了极为有意思的文化经典。

拿行为艺术来看,1980年代跟1990年代的行为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1980年代的行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强的仪式感和宗教性,去证明一种艺术的东西也是艺术,行为艺术只是靠艺术家自身并没有发动公众,而且大部分艺术家都是不自觉地在进行行为艺术。1990年代的行为艺术更为关注社会,如艺术家孙平搞了一个发行人民币A股股票,是他自己命名的股票,并且进行公开出售。“这种方式说明他试图以假乱真模仿当时风靡全国的炒股热潮,将官方不的认同,而老百姓相应的几乎到了趋之若鹜的程度的生活景象引入到艺术中来,这就是针对当下社会文化问题直接而鲜明的一种艺术方式。”{4}其社会指向性、批判性较强。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在表现手段上,必然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密切联系,更具有时代感;在表达内容上,必然更关注现代人的生活,具有生活感;在精神追求上,更具有批判、反讽精神。可以说它加强了对生活的干预,但这种干预,并不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政治旗帜下的对生活的干预,而是以人性为根本,在深层次上对现代人精神的抚慰。

注释:

{1}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期。

{2}许江:《中国美术观的三重背景》,《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

{3}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篇9

1.电信业现状

印度政府从“七五”计划(1985一1990)以来,开始强调电信产业的优先地位,电信产业在过去的10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印度政府先后出台了“1990一2000年电信10年远景规划”和《新电信政策》等重要文件,为引导和促进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印度已跻身于全球20个最大的电信网络之列。目前,印度全国的电话交换机拥有量为2.15万台,交换容量达1758.2万条线路;拥有直接式交换线路1443万条;中继自动交换容量为94.7万条线路;按全国人口平均,电话普及率约为1.5%;已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四大城市和12个环路中开始了移动电话服务,用户达37万人;已在全国27个城市和4个环路中开始了无线寻呼服务,用户达52万人;拥有乡村公用电话291632部;现有城市公用电话服务站40万个,约每600个市民拥有一个服务站;拥有_t工星地面站235个;国际长途电话可通达237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同轴电缆线路30968公里;拥有微波线路113054公里;拥有光缆线路48632公里;人力资源拥有量为:工程师、经理2.6万人,技术员、接线员38.7万人,财务及其他5.8万人。

2.电信设备生产及出口

(1)电信设备生产规模大幅增长,普通设备已能自给。据统计,1991一1996年度印度中、小型交换设备的生产能力从100万线__七升到212万线,增长了1.12倍;大型交换设备生产厂从1家增至7家,生产能力从50万线上升到400万线,增长了7倍;光缆生产厂从2家增至16家,光纤生产能力从4万公里上升到100多万公里,增长了24倍多。同期全国电信设备年生产总值从305.7亿卢比上升到了780亿卢比,增长了1.6倍。

随着电信设备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市场对普通设备的需求(部分高级设备仍需进口),并开始出口;另一方面使得国产电信设备的成本明显下降,售价降低。据对主要电信设备售价的统计结果,1991一1995年间不同设备的降价幅度在25一80%之间。

(2)电信设备出口增长势头可观。印度电信设备的出口额并不算大,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亦较低。1991一1992年度出口额仅为2亿卢比,约占设备生产总值的0.7%,1995一1996年度出口额也只占总产值的3.8%。但是,电信设备出口的增长势头较好,1991一1996年度出口额从2亿卢比上升到了300亿卢比,五年中增长了14倍。

值得提出的是,在1996一1997年度,由于缺乏购买订单,加上与出口有关的外汇管理、付款期限、银行担保等方面未能执行电信部的既定政策,从而引起了电信设备生产的下滑,该年度电信设备生产总值比上年度下降了10.3%;与此同时,电信设备出口亦受到严重影响,当年出口额仅为上年度的1/3。对此,印度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以扭转。

二、印度电信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10年远景规划目标

新近出台的“1997一2007年电信10年远景规划”提出,要在今后的10年中,使印度的电信产业实现以下10大目标:

·巩固通信网络,使电信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准;电话网络的故障率降低到仔一百部电话每月只发生一次故障的水平。

·满足所有用户安装电话的要求(1997年待装电话的用户达333万户)。

·将综合服务数字网络(ISDN)扩展到全国所有县城,满足用户对各种增值服务的需求。

·用数字交换机替代所有的机电交换机和超期服役的模拟交换机,实现通信网络的数字化。

·“九五”期间为所有短途收费地区提供数字化传输线路。

·2007年前为大多数交换机提供数字化连接。

·在短途、长途和二者交互的网络中广泛应用光纤系统。

·更换超期服役的模拟同轴电缆系统和无线电话系统。

·从1997年开始,逐步向用户环路中引进无线通信技术和光纤技术。

·引进最新的电信服务项目,如全国电话号码查询、计算机管理等。

2.“九五”计划目标

在上述远景规划的框架下,“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l)通过私有企业的参与,满足用户对电话的需求。

(2)到2000年,实现全国农村村村有电话;对只有一部电话的乡村,要增加电话数量,以满足经济活动增长对电话的需求;实现每500城镇居民拥有一个公用电话服务站;国家级高速公路旁每10公里设一个公用电话服务站。

(3)2000年实现所有交换机的STD功能;短途收费中心以上的所有交换机实现数字化。

(4)用数字交换机替代超期服役的和技术落后的交换机;各短途服务中心总部的手控中继服务实现计算机控制;线路网络实现计算机自动记录;在地方环路中逐步采用无线技术,在本地网络中逐步引进H.D.S.L、A.D.S.L和光纤等先进技术。

(5)在数据网络方面,使包交换公用数据网络(PSPDN)覆盖所有县城;在几个主要城市建立速度达ZMbs的中继网络;扩展提供声音和数据服务的高速VSAT网络;引入ATM网络;扩大互联网络的服务范围。

(6)引入ISDN、IN(智能网)、多媒体、个人通信、移动卫星服务等新的服务项目。

(7)通过采用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技术,实现98%的电报在12小时内送达、100%的电报在24小时内送达的目标。在贯彻实施上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九五”计划将对敏感边界地区、部落地区、山区以及工业发展中心地区的通信发展给予优先权。

三、印度电信产斗发展的

主要计划指标

1.2007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从目前的1.5%提高到9%。为实现这一指标,1997一2007年印度全国需增装电话6740万门。2007年农村的电话普及率有望突破1%。在新增的6740万门电话中,私有企业和电信部将分别承担2040万门和4700万门的任务。

2.电话交换容量10年增长4倍。

3.直接式交换线路从目前的1443万条增至2007年的6143万条。

4.中继自动交换容量10年增加455万线路。

5.微波线路将从目前的113054公里增至2007年的268051公里。

6.光纤线路10年增长5.6倍。

7.乡村公用电话从目前的29.2万门增至2007年的65.1万门。

8.城市公用电话服务站10年新增60万个。

9.为完成上述指标,相关的光纤、微波、高频等传输设备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增加。

四、印度电信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今后10年,印度通信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将以迅速为国内用户提供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的增值服务项目为前提,主要项目和领域如下:

1.宽带和窄带混合交换机

印度计划于2001一2005年期间,在其通信服务网络中逐步引入具有同时支持宽带和窄带(ATM和STM)服务能力的混合交换机。

2.SDH技术

由于SDH技术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等优势,印度计划在今后10年中逐步采用SDH技术。STM一16系统(容量3万路)将从1997一1998年开始逐步引入通信网络。“十五”计划的后三年(2004一2007)开始采用STM一64系统(容量12万路)。

3.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今后10年印度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计划到2007年时,在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中,实现光纤通达所有用户的“光纤到家”目标。

4.智能网络

计划在智能网络下分期开辟诸如:(1)免费电话服务。用户可免费给公司和商行打电话,由受话方支付费用,因为这类电话有助于宣传和销售其产品;(2)帐户卡电话服务。发话人可利用其私人银行帐J”支付话费,而不必现场付费;(3)奖励价格信息服务。用户拨打特定号码即可获得各种信息(如股市信息、市场信息、体育信息)等一系列增值服务项目。

5.全球移动卫星服务

主要是对海洋、航空、交通运输行业以及蜂窝技术难以覆盖地区的移动卫星电话服务,将依托印度自行研制的INSAT一ZC通信卫星开展服务。

6.综合服务数字网络(1SDN)

主要是完成由窄带ISDN向宽带ISDN的转型过渡,进而提供高速数据传送、电视会议、电视电话、电视教学、电视诊断等服务项目。

7.个人通信服务

计划在“九五”计划期间开通此项服务,届时用户可得到更方便、更廉价、更自主的通信服务。

8.付费电话服务

主要内容是开发利用磁卡、光卡、芯片卡等付费卡,实现以“卡”代替硬币支付电话费。

9.家庭银行或电视银行

由金融机构提供的这项服务,可使客户坐在家中通过电话、计算机和电视等处理其银行事务。

10.自动取款机(ATM)服务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SWOT分析;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28-03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层次消费有了更大的需求,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本文旨在分析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探讨相关营销策略。

1烟台市乡村旅游概述

11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旅游经营活动。

12特点

时间上多为假期或农产品成熟季节;空间上多为市郊、山林、岛屿等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参与主体则多为市民;活动内容主要是游览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劳动、了解民俗风情等。

13意义

现代乡村旅游给当地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渗透到其他产业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极,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模式类型

分析烟台市乡村旅游现状及现有模式,探讨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国内学者总结了以下模式:一是普遍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的开发;四是古村落的利用;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六是与景区兼容的模式[1]。

结合其他学者的分析和烟台市实际情况,烟台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

141农家乐、渔家乐模式

烟台市周边的农家乐项目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崆峒岛渔家乐、莱阳濯村农家乐、长岛渔家乐、抹直口渔家乐、海阳朱吴镇农家乐等。

142森林公园模式

烟台市拥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15处,经营总面积达到42万亩,占全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35%;制订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省市级森林公园为补充的森林旅游发展格局。

143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采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

烟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蔬菜水果之乡,各区县市形成了以大樱桃、草莓、苹果、桑葚、葡萄等多种农产品的自助采摘为主要活动的观光购物农园,发展势头火暴。

144租赁农园模式

市郊农民将土地按小块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市民来此体验农事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其产出品多为自己食用或分赠亲朋。市民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民代管。

烟台市已有多家租赁农园。

145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地区积淀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烟台较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有栖霞牟氏庄园和莱阳梨乡风情旅游区。

2烟台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自然环境优美,精神文明先进

烟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胜地,拥有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烟台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还拥有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美丽的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2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好客休闲之都等荣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共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驻足,对乡村旅游有带动作用。

212历史悠久,乡村旅游文化多彩

烟台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剪纸、胶东面塑等传统工艺保存尚好,添喜、食俗、语言禁忌等风俗习惯特色浓郁。海阳大秧歌、莱州蓝关戏、胶东大鼓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市有11个旅游强乡镇和23个旅游特色村,数量均居山东省前列[2]。

213烟台市农业特产丰富多样

烟台海洋资源丰富,又有水果之乡的美誉。有长岛海参、渤海湾对虾等著名海珍品和莱阳梨、栖霞苹果、烟台大樱桃等果品,是全国闻名的特产。

22劣势及问题分析

221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烟台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较少,陆域以特色蔬果采摘、农业休闲庄园观光为主导产品,海域多数以品海鲜、渔家乐为主导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同其他市县、乡镇相比,特色不明显。

222乡村旅游时间季节性较强,后续不足

由于旅游业属于假期经济,本身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而农业生产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乡村旅游具有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导致在旅游淡季时村民的旅游收入得不到保障。

223乡村旅游设施层次低

尽管烟台市乡村旅游经过二十几年的开发,服务设施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上餐饮、住宿、娱乐条件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纪念品特色不明显,服务人员素质有待培训提高。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审美愉悦,也不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

224缺少统一规划,盲目开发,模式雷同,多而不精

当前烟台市乡村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开发规划研究不到位,造成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模式雷同,导致市场恶意价格战的现象时有发生,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3]。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多但精品少,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线路。

225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单一

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知名度不高。在营销方面,存在手段落后、单一的问题。

23机会分析

231旅游业产业地位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232人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进步

“十二五”期间,经济腾飞,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而乡村旅游作为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也日渐增多。

233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内心将普遍诉求回归乡村、享受悠闲生活,无疑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并将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旅游类别[4]。且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

24威胁分析

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烟台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威胁主要为同行业竞争和消费者预算竞争。

241同行业竞争

周边青岛、威海、日照等滨海市县同属胶东半岛,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类似,且青岛知名度较高,其乡村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这与烟台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地域竞争。

242预算竞争

乡村旅游和非乡村旅游的消费者预算竞争。度假区休闲、出境游等非乡村旅游项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因素。

3烟台市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31细分市场,推出不同主题的旅游点

完善旅游行业管理。除加强政府旅游部门的领导、监管之外,还可成立旅游合作社,进行整体的市场规划,对各乡村旅游景区和旅游经营者提供策略指导,防止恶性竞争。

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模式分别推出以乡土风情游、滨海海岛游、渔家乐农家乐、温泉养生游、森林氧吧游等多种主题游览;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32产品策略

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新,针对旅游行业的淡旺季现象,开发出分别适宜于淡旺季进行的活动项目;设计制造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降低普遍性较高、不具有本景点代表性的商品的经营比重。注重特色,精心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构建主题文化村和示范点,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以点带面,促进“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本旅游景点进行设施、路线和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引进CI,形成自己的鲜明品牌,提升旅游形象。

33价格策略

采用价格捆绑策略、心理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使乡村旅游景区在价格上提高竞争力。推出多个景点组合的套票、年票、家庭票,可以吸引近处的消费者多次消费;将景点、酒店和交通费用组合包装,以“物超所值”吸引消费者;推出团体优惠票,预订优惠票等。旅游纪念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要加强价格层次划分,同种产品统一定价,防止出现经营者私自提价,欺骗消费者,影响整体形象。

34渠道策略

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多为非乡村居住人口,目前的营销渠道多为门市直销。建议采用多种渠道进行营销,发展中间商(旅游批发商和零售商),为其提供相应的价格折扣,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新型的网络分销商OTA(Online Travel Agent),与专业的旅游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多种渠道的售票、订票。

35促销策略

351多样化推广,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走整合营销之路

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整合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烟台市乡村旅游的各开发单位和景区部门应该和省市、国内甚至国外媒体合作,重点宣传;同时可利用名人效应聘请乡村旅游形象大使,加大宣传力度,走整合营销之路。

352加强政府公关,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深入了解政府部门旅游统筹安排机制,以政府合理规划和部署为导向;同时加强政府和社会公关;利用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353采用多种销售促进方式

针对烟台市市民和大学生,办理乡村旅游优惠护照用于景点门票半价和折扣优惠;针对外地游客,推出代金券和赠送礼品的方式。针对中间商,积极与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推出折扣补助等奖励措施。

354充分利用新兴营销模式

结合烟台市历史文化实际,充分利用事件节庆作为营销亮点;加强体验互动营销建设,在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加强沟通促进顾客满意;发动社会性口碑营销;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搜索引擎推广、团购推广等。

参考文献:

[1]黄爱莲.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73-12374,12378.

[2]刘宇艳.城市月月休闲汇的烟台创举[N].中国旅游报数字报,2012-06-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