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背景

篇1

数字下仓”由天津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天津市蓟县下仓镇人民政府联手打造,是国内首家基于遥感空间信息的“数字乡村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示范工程。系统采用了遥感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和虚拟现实技术,经过三个月的建设与完善,“数字下仓”项目已于去年12月上线试运行。

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乡村的项目不在少数,而数字下仓信息服务系统的技术特色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遥感、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这是该系统的第一大特色,使用遥感技术获取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在重点区域采用高分辨率影像,经过融合镶嵌等处理,成为三维仿真系统的底图部分,准确地反映了下仓的地理位置优势。系统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了真正的三维场景,并无缝地配置在遥感影像上,真实再现了下仓镇的建设风貌。用户能按照所设定的路线自动地浏览观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系统中还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能够在三维场景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网页、文字等多媒体资料对下仓镇进行更全面的介绍; 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准确测量三维场景中地物的面积、高度、距离,实现地物的查询与定位,获得坐标信息。

数字下仓信息服务系统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并且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了数字农村的信息服务宗旨。

2. 后台管理平台运行稳定、使用方便。

这是该系统得到用户好评的重要技术原因,这个后台管理平台虽然不为大众所知,但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管理员可从新闻管理、模块管理、系统管理等多方面对系统进行维护,该平台使用c#语言,在开发环境中从底层开发了这个后台管理平台,并且使用模块化管理,易于维护、运行稳定,且便于管理。

3. 互动平台便于农民与政府沟通。

由于在网上建立了互动交流平台,农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提出自己对政策、教育、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意见,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群众进行交流。

4. 形象生动的特色展示功能。

系统使用虚拟技术、Flash技术制作了生动形象、动感十足的展示系统,“数字下仓”利用此功能对镇里特色企业――华新渔业公司进行特色产品、工业流程、企业介绍,帮助本地企业扩大影响。

5. 新闻的自动采集功能。

这个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数字下仓”新闻怎样更新的问题。传统手段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地新闻,但是这种方式耗时且效率低,又不可能搜集全最新的新闻。开发人员专门研究实现了自动采集的方式,只要轻轻一点,选上新浪、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的最新新闻,就可以马上采集到“数字下仓”网站中,极大地方便了网站管理人员对新闻的更新。

篇2

关键词 媒体融合;山西;农业科技传播;乡村e站;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34-02

1 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1.1 媒体融合背景

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实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随后,“媒体融合”得到了传媒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标志着我国进入媒体融合发展阶段。

1.2 农业科技传播的含义

农业科技传播是科技传播的一个分支,结合一些现有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传播是指一定的传播主体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平台和渠道,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客体(包括个体农民和农合组织机构等)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等基本过程,进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传递方式及实际效果。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为31.7%;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亟须进行探索与创新,以确立互联网思维,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

1.4 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结合、共享、一体化发展,具有高速、海量、开放、即时、立体、互动以及跨区域、跨时间、跨媒体等特点。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媒体融合实现了农业科技传播由单向、低效转变为综合、高效,提高了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应用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更新和发展;三是农民及农合组织等客体可自主选择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方便地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提高了他们主动获取科技传播内容的能力。

2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实践历程

山西农业科技传播的探索与实践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传播媒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传统媒体传播,以“站、栏、员”为代表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信息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单向传播。自2005年开始,山西省科协开始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其中“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在全省建起一站、一栏、一员1万余处,覆盖了全省17 100多个行政村,搞活了11 6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并培训了2万余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和科普惠农信息员队伍,从信息、技术、人才、农资等方面向农民进行农业科技传播。

2.2 新型媒体传播,以中科云媒为代表

新型媒体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数字媒体。山西省科协自2003年开始建设今日农业网、农科110网、科普惠农网等专门的农业网站;2008年3月在山西首家创办农业手机报,至今仍有农民用户10万余人。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2012年由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中科云媒。中科云媒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能够提供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互动式科普信息化服务。

2.3 媒体融合传播,以乡村e站为代表

媒体融合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不止是传播介质的融合,更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关系网络的融合,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代表。

2.3.1 乡村e站及其主要功能

乡村e站是山西省科协直属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2015年以来,为做好中国科协科普信息化项目“科普中国・乡村e站”而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实体站点。截至2016年9月底,已在全国24个省份建设2 166个乡村e站。具体而言,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技传播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等,打造农村科普O2O综合服务体。

2.3.2 乡村e站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

首先是对农业科技传播主客体的创新。乡村e站从传播主体而言,包括科协、传统及新兴媒体传媒业者,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专家以及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从客体而言,包括普通农民、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个体农民,也包括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合组织等。与此同时,通过互动和融合的媒介平台,主体和客体可进行有条件的转化。

其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创新。乡村e站的传播媒介包括PC端、App、网络、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升级改造的中科云媒系统等,并开放科技成果与技术信息数据空间,进行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再次是对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创新。乡村e站在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东、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及北京、上海等全国24个省份的乡村进行建设,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共性内容,也有具有一地特色的个性内容,同时还包括c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健康等内容。

2.3.3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效果及影响

乡村e站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至9月底,乡村e站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传播体系,发放科普报刊29 760份(册)、挂图2 760套,配发移动智能终端1 000余部,开展了54场线下宣传推广及培训活动;乡村e站网站累计完成科普培训视频1 006个,完成技能培训文章7 265篇,总浏览量10 126万次,活跃用户26 882名;共开办农技协专区3 375个;资源总量885G。全国20多家科技报刊刊发乡村e站新闻70余次,腾讯、新浪、网易、全国各涉农网站均不同程度进行转载转发6 000余条次,百度搜索“乡村e站”相关结果206 000个。

3 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农业科技传播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营造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良好环境

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益保障机制,建立技术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办法等措施为农业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各类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为主体,通过与各媒体主体的有效对接,形成共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并进一步探索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各参与主体的互惠共赢。

3.3 培养专业化的农业科技传播者

应不断提升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权威、科学、即时、实用的内容;发展培养一支农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广泛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科技传播。

3.4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传播媒介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也必将越来越多样。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更新,掌握农业科技传播技术的前沿动态,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3.5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媒介的能力和信心,同时鼓励农民也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样其主动接受动机就会越高,从而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传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应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平台、培养队伍、创新媒介、加强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卓,陈明.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26-27.

[2]熊,谢小蓉.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3(2):5-9.

[3]程琳.科技传媒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97.

[4]王彰奇.农业科技传播的理性思考与模式创新[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8.

篇3

善用地方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

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与众不同,楼道展示各种动植物标本。该校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标本制作传统。

“七级中心小学是个农村学校。依靠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标本制作的素材比较丰富。” 校长安成浩介绍,从七级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制作标本。学生们毕业了,但是他们制作的标本还在学校留做纪念。自家养的花、菜园里的蔬菜、路旁的树叶,都可以做成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不仅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还成为老师们的教材,让每个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标本制作,七级中心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每周的自然课上,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如何制作标本。“三、四年级学习植物标本制作,五、六年级则开始学习动物标本制作。”安成浩校长说,学校的校本教材,是根据师生多年制作经验编写的,内容比较丰富。

副校长袁军说:“师生集体制作的标本留在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展示,直观形象。学生们可以认识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动植物 ,并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及特点。”学生们自己制作标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外,农村学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

寨英镇中心小学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寨英古镇,当地有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镇中心小学自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来,立足本地实际,融入乡土文化,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课外活动要求为目的,开设了11个各具特色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广大农村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传承。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情怀,该校还将当地民间艺术“滚龙”引入校园,让几百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这不仅丰富了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还将乡村少年宫建设成了未成年人兴趣的摇篮和成长的乐园。

变化来源于“重视”

低矮破旧的瓦房,泥泞的运动场、杂乱重生的草木、简单的教学工具,这是过去广西灵山县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景象,灵山县檀圩镇在“十二五”期间特别加大了对小学的教育资金投入,使全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极大改观,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灵山县檀圩镇在各个村小学的班级教室安装了白板,大部分师生都可以感受现代电子教学设备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同时还对各个小学配备相应数量的图书、仪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据统计:目前全镇各小学现有师生工作学习电脑346台,图书143940册,各科教学器材10多万件。

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先后投资8900多万元,为409所学校配备了7200多套网络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和400多间电子备课教室;还投资了1518万元在全市1549所教学点装备了1549套卫星接收和资源教学播放设备。通过实施多媒体远程教育项目“班班通”,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孩子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

学校面貌的改善源于政府不断的资金注入。“十二五”期间,广西5年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建设校舍1358万平方米,采购了大量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架床等,投入资金相当于“十一五”的3.9倍。根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广西规划投入296.2亿元,继续推进“全面改薄”,惠及近2万所学校,相当于2000年至2013年13年投入的1.5倍。目前,广西已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77亿元 ,占5年资金计划的60%,其中地方资金84亿元,地方资金中自治区本级安排资金55亿元。根据规划,2014年至2018年,广西实施“全面改薄”项目覆盖学校18285所,其中购置实验实习等设备1199.07万件(台),购置音体美器材332.53万件(台),购置数字教育资源2046.24TB,购置计算机设备33.74万台。

农村学校也可以有科技馆

来自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建立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共计171所。其中,由基金会全额资助77所,由基金会与地方共同建设68所,中国科技馆资助26所,直接受益人数已达100万人次以上。

据悉,“农村中学科技馆”大型公益项目是在2012年8月正式启动的。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国科协和正大集团共同支持,旨在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村中学进行试点,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场地条件,结合初中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馆内配备科普展品、数字科技馆、科普图书、学生科技创意作品以及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基金会算了一笔账:建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需要资金约30万元,如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助力这一公益项目,将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面,惠及更多农村学生和农村居民。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实施3年多来,各省区市科协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政府、县区科协、相关学校共同狠抓落实。为偏远农村地区广大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开辟了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宁夏科协大力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建成实体科技馆4座,宁夏科技馆、石嘴山科技馆和盐池县科技馆于2015年被列为全国免费开放试点;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所,实现石嘴山市农村中学科技馆全覆盖;建成乡村少年宫227所,面向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初步建成网络数字科技馆1座,用虚拟网络世界充分展示科技馆独特的科学文化魅力;拥有流动科技馆3个,实现在尚未建有科技馆的市县巡展全覆盖;拥有科普大篷车23辆,发挥了“科普轻骑兵”和“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山里娃也实现了与科学知识零距离接触。

贵州省2012年以来在边远贫困地区共创建了2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先后迎来试点学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居民共计40万人次参观。

威宁县九三中学科技馆,结合环保教育,开展了“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废弃物从哪里来,如何分类、循环利用;开展了“冬季草海鸟类及周边植物种类调查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初步认识动植物的进化史,从本质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同时,定期选择初一、初二学业较轻松的学生组成社团,分期、分批轮流对科技馆展品进行仔细研究学习,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当讲解员。

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美圣说:“农村中学科技馆拓展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更加热爱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了科普活动、科普展品进农村,提升了我省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

“行走博物馆”的启示

博物馆被誉为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博物馆教育方式独具特点,它运用大量的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使认知的过程变得亲切自然。它对少年儿童来说,则充满了新奇和幻想。

篇4

1.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结对互动

要更好地开展结对数学教学工作,实现双方学校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和谐有效共享,可以先请乡村学校教师前往结对城市学校旁听教师的讲课活动,观摩城市教师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听课活动结束后,再将城乡双方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展开详细交流。首先由上课的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想法进行详细阐述,加深在场其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再由乡村学校教师对讲课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点评。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观摩学习以及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彼此能够更加了解对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能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秀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形式,以确保结对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搭配”的教学活动中,乡村学校教师通过观摩,可以了解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利用互联网设备设计开宝箱的游戏,且将学生喜爱的小猪佩奇卡通形象与游戏结合起来,瞬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游戏展开深入思考,并踊跃回答多种数字排列方法。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乡村教师能够学会和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教师结对的方式来帮助和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提升与发展。

2.打造数学同步课堂,共享课堂教学资源

城乡结对互动,除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外,还可以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空间壁垒,让城乡学校的学生实现课堂同步学习和互动,真正做到教学共享。这种创新性的结对课堂,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下教育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既能让乡村学校的学生体会到城市学生的课堂氛围与学习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的零距离,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互动交流,乡村学校的学生还能回答城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中,也更有学习热情。例如,在开展“认识公顷”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打造数学同步课堂,乡村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城市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还能与教师进行对话,教师先询问两边的学生,都知道哪些面积单位,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1cm2、1dm2、1m2的物体分别有哪些呢?双方学生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会说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答案,城乡学生也能通过对方的回答开阔自己的思维。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认识1公顷的合作探究活动,乡村学生在观看城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时,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新颖的合作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乡村学校学生也能更好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3.结对进行教学研讨,提升合作课堂效果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城乡结对互动教学,要求学校和教师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与设备,探索更加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数学教学模式,真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城乡双方义务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此,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还要积极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结对教研活动,提升同步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结对教研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开展线上同步教研工作时,首先由双方分别介绍本校该年段数学备课组的日常工作,包括如何制订教学计划、如何分配集体备课任务、如何命制过关卷和单元卷、如何开展特色活动、如何共享优质资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结对教师就会对双方的备课工作了解得更加细致深入。这一环节结束后,结对双方备课组教师,再针对单元测试卷的磨卷内容展开交流探讨,包括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这种线上同步研讨的方式,双方学校教师能够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讨活动也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契合教学新常规的工作要求,与会教师能够在研讨过程中,受到良好引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确保结对互动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网络视频技术为两校教师开展教研交流工作,构建了更加顺畅的渠道和平台,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差距,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4.丰富同步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了确保城市学校能够为乡村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帮扶服务,提供支援的学校要从本校学生和被支援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开展同步数学课堂活动前,做好一课三磨工作。要组内进行磨课,其次教研单位内进行磨课,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高质量的同步数学教学活动。这样的互联网+数学同步课堂,能够为双方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同步课堂上,设计辩论式的两校学生互动任务。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游乐园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动画中融入加减法的问题,请两边的同学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双方学生可以列举出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算式列法进行归类,然后请两边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解法,这种解法叫什么,喜欢这种解法的理由。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教学反馈工作。在同步课堂结束后,双方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互动情况。通过课后的交流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后续的同步课堂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

5.拓展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结对学校之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之间还可以利用天天智慧课堂进行网络直播教学,共享双方学校的优秀直播课例;还可以针对数学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开展网络拓展课程共享活动。通过这两种结对互动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教师在一起观看直播课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工作,积极发表自己对课例的看法,并通过评论区进行留言互动,双方教师在评论留言互动的过程中,也做到了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学生们在一起观看拓展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共同钻研和探讨教学内容中的实践部分,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拓展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实现两校学生之间的更好交流互动,令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得到更好的拓展。

6.组织线上交换课堂,实现两校互利共赢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城乡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数学交换课堂活动。这种新的线上教学模式,可以让两校教师不走出校门也能参与精彩的教学研讨工作,实现两所学校互利共赢的教学研修效果。例如,在开展六年级数学同步课堂活动时,城市学校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一堂关于圆的知识的复习整理课,以“圆形是最美的图形”引出问题,为什么圆形最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形一中同长的特质,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圆形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圆形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质,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为乡村学生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紧接着,由乡村地区教师为学生们上一节“生活中的比”数学课,教师以生活中的照片为主线,串联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和掌握比不同部分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在两校教师默契的配合下,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也能充分展开互动,学生们有了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思路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城乡学生携手,共享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7.城乡结对话“双减”,开启数学教育新篇章

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之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结对现代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成了城乡学校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双减”政策之下,城乡教师可以开展双减同步课堂,展示全新的数学教育风采,不断拓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新思路。以“双减”背景下的数学同步课堂“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双方学校的教师首先通过教学研讨,深入把握两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围绕“周长的认识和测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的运用、“有序数、同边相加、平移线段”数学方法的运用等内容,设计趣味化的数学教学方案,学生们在由两校教师共同构建的双减同步课堂中,体会到了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数学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减压力不减效率,减负担不减质量。基于“双减”之下的城乡结对教育活动,还要求教师设计更加有效的同步课堂作业管理模式。双方学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协同备课、中期的协同教学以及后期的协同反思以外,还要充分重视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并且充分落实和完善新的作业反馈策略,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下的同步课堂作业设计。最后,教师还要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做好数学教学“增”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前对学情差异的准确预见和深入分析、主教和辅教在协同备课时做好任务分配、准确预见同步课堂教学互动,只有做好以上“增”的工作,才能确保异地学校学生与教师“身在远,声相近”,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线上同步课堂成效。

8.结语

城乡结对互动离不开双方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学校和教师应当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利用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空中课堂、线上课堂、牵手课堂,探索更加高效的结对互动教学模式,加快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目前,石家庄市共有24个县(市)、区,240个乡、镇(街道),440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276.37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仅为489万人。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石家庄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以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始终把城镇文化建设作为凝聚精神、培塑形象、促进发展的核心环节和战略工程,全市各地充分发挥优势,抓准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扩充“文化服务菜单”,创造性地推出了“彩色周末”、“欢乐城乡”、“欢乐大舞台”、“草根舞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社区一家亲”、“进乡村 送服务”文化下乡、“自娱自乐”联欢晚会等千余场次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城乡群众的各类文化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探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在免费开放、打造品牌活动上下功夫,形成了诸如“鼓王争霸赛”、“彩色周末”一批等风靡当地、享誉全国的文化惠民典型。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没有达到群众文化发展应有的效果。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就本地区来看,有些县(市)区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场所宽绰,文化发展态势较好。而仍有一些存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设备,不少县(市)区文化馆合署办公,即使是已经建立起来的馆、站、室中,有名无实“挂牌馆”也并非少数。三是工作机制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活动组织、品牌运作、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宣传模式方面,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文化队伍人才老化、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收入分配等的差距不断扩大,作为公益服务性质的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作者相对于其他部门收入较低,出现了人员老化、青黄不接、人才流失严重的危机局面。五是居民素质仍有待提高。在广大城乡居民中仍然存在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文化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对公共文化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公民权益意识觉醒,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大;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是扩大“文化内需”的潜力所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更加充裕;第三,政府加快职能较变,许多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被释放出来,为社会部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大空间。笔者认为,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认识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采取多种形式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经常性、实用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扶持和投入增强文化活力

要做好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文化抓文化,在观念上做好“和谐”文章,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去把握。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继续增加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要破除政府包办的发展观,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城镇文化馆(站)、图书馆(室)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文化发展成果走进社区、村庄,惠及百姓。

二、坚持整体推进与创造特色并举

工作机制创新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是公共文化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既要按照建设文化强市的部署,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又要研究和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特色,形成个性,必须体现文化政策要结合时代特色、文化设施要体现文化品质、文化服务要关照群体特点、文化活动要实现引领功能、文化产业要满足多样化需求五大服务策略,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要以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使公共文化逐步形成“磁场”,多方面进行“辐射”。要在继承、保护和基础上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文化艺术之乡”、“特色文化项目”工程,加强文化名城、名镇、名园和名品的建设。要重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体育、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和经济的优势。

三、坚持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并重

群众文化队伍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推进者,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是保障公共文化的重要抓手。面对当前服务半径增大、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服务要求提升的新情况,群众文化队伍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文化自觉、提高服务能力、提增服务效能,积极吸纳社会力量,适应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一支“想服务、能服务、善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实现公益性文化队伍向专业化提升、社会力量向文化志愿者转变,为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拓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可免避地对文化观念、文化方式和文化诉求等提出新的要求,平面媒介已经远不能达到,公共文化接轨科学信息技术己成必然趋势,数字文化馆、微博文化馆等必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必须要从制订政策、引进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实现“加快数字化服务进程、创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数字化服务队伍、优化数字化服务”四个目标,同时将公共文化职能进行数字化构建的虚拟服务平台,使群艺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最大化延伸。同时,建设数字文化馆必须关注数字服务终端的拓展和创新,关注数字化服务品牌的构建和保护,关注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

篇6

当市场日益入侵审美,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大众文化的老生常谈,当象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形成了可参观性存在的广阔社会背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这本书根植于伯明翰学派的理论沃土,融合了城市空间理论、消费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人文理想,其译介绝非偶然。作者英国卡迪夫大学讲师贝拉·迪克斯立足于“可参观”的新文化经济背景,坚持“可参观性取决于对文化的展示”这一论点,从旅游业、城市空间、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和互联网时代虚拟文化环境构建等主要文化展示载体的层面出发,集中探讨了文化是如何用可参观的形式被制造出来,以及这种呈现方式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由此,提出“什么构成了文化”这一命题。

作者认为,消费行为推动城市可参观性的延伸和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被展览和象征性展示所支配。这一展示文化形态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19世纪中叶,意大利富商美第奇家族,将贵族的艺术理想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给公众,催生早期公共博物馆的出现,揭开了宗教文明和贵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却依然无法回避这种艺术藏品展示对观者等级的要求。迪克斯认为殖民文化影响了城市秩序的重建,巴黎的重建是在展示现代性和帝国,当展示被融入到19世纪的城市建筑中,文化被贵族从私人收藏和画室中释放,充斥在展览、拱廊、商店和新视觉技术中,于是贝纳特(Bennett 1988)提出了在展览界颇具影响力的“展览综合体”(exhibitionary complex,又译“展览复合体”)概念。博物馆使民族主义运动和政府能够向公众展示新生国家的文化遗产。

在梳理展示文化发展史的层面上,文化展示的特性被提出:(1)可参观性是公共规划空间的关键原则。(2)文化展示应具有丰富的意义体验。(3)文化展示与全球化趋势共存。(4)当代文化展示离不开技术。(5)互动为主要特点。(6)文化展示从官方转向民间。(7)文化展示是一种复合的形式。(8)让人们集中消费。(9)展示主要以复制品和模型形式出现。(10)要巧妙阐释创造意义。(11)遵循可读性原则(legibility)。(12)有时会具有与易接近性和现成意义相反的展示倾向。如:拼接、混搭、反讽和分裂。尽管可参观性使文化资源具备了消费的特性,但是它依然同主动式学习、多元文化、环保主义、资源保护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为他者充当展示和文化教育资源的双重特性。

全书分七章,每一章都可作为我们独立思考的命题,具有高度启发性。第一章对展示文化进行宏观定位和阐释,将文化展示放在社会学发展脉络中,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公共博物馆在通过视觉成像技术和真人秀等方式进行展示的同时,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是否存在着特殊主义和标准化之间的冲突?博览会、博物馆和文化中心展示的东西究竟存在怎样的文化分级?在此,作者运用雷蒙·威廉斯和沃勒斯坦对文化的定义来阐述文化的群体特性和物化特征,以马修·阿诺德的观点来强调民族志博物馆区别于美术博物馆强调展品“高级”的特点,突出民族志博物馆的记录功能。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后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还是象征,或者说是展示经济和商品美学?乃至这种定义决定了为政治和经济目的进行文化展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政策、文化身份和处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文化地位。作者以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文化政策演变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章则结合文化政策中的旅游业转向进一步探讨旅游、旅行和真实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试图阐明参观者和被参观者相遭遇时错综复杂的情形。第三章转向城市,从都市漫游入手,阐释城市是如何把文化作为吸引人的手段的。第四章把都市的转向策略置于主题化语境,揭示主题公园别于其他展示形式的文化渲染特性。五、六章,在第五章阐述文化遗产政策把过去的存在作为文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提出经历了同样转变的当代博物馆展示策略,这种不需要旅行就被文化包裹的氛围在虚拟环境中发挥到更高阶段,第七章分析考察了数字化“第三自然”(third nature)的浸入式模仿技术,作为接触和体验其他世界的无穷欲望的症候。本书在谋篇布局讨论问题的同时,也埋藏了一条文化政策演变的线索,即从遗产保护到公共文化机构转型,直至今日的热门话题:数字化场馆建设,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走向的一个新角度的诠释。

在迪克斯的眼中,城市中一切静止的或者运动的事物、现象都可能成为某种展示,或者可称为是“被构造的”。旅行者眼中的城市建筑、娱乐表演、购物商圈是文化他者的呈现,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将城市变为展示文化的混合体,无论是主题公园还是文化中心,城市因其建造而具有表达身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迪斯尼乐园落户动漫产业发达的日本,宫崎骏主题公园、海贼王主题公园迅速崛起。在中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大型企业投资兴建主题公园不仅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也成为面向游客教育的“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遗产的保护和遗产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话题,在生产参观性的进程中同样被提出。

不可否认,遗产是当代公众与历史建立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是活态的历史,是民族的记忆。然而,作者认为遗产绝不只是简单的为了过去保留过去,它总是以满足观众的视角和意愿为目标。遗产是模糊的历史,遗产的保护是创造而非留存,遗产保护不仅生产了可展示的特性,也因展示获得第二次生命。

展示性的存在,使遗产保护同政治经济资源发生密切联系。在西方国家,博物馆、考古遗址、豪华古宅、乡村屋舍、城堡、纪念碑和历史小城不再受到国家的资助,这就让承办者不得不考虑经费的来源,从而令遗产作为经济资源蒙上商业包装的色彩。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具有文化拼图特征的博物馆再也不甘于停留在民族志的展示,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产品品牌的树立上。2002年伦敦马蒂斯——毕加索展,纪念马克杯和其他商品大大增加了门票以外的直接收入。博物馆开始强调公众会买什么,越来越多地通过打造展览品牌,确立形象,被称为策展的“超市模式”。这种售卖不仅仅是精挑细选的博物馆纪念品或藏品复制品,更是融入了餐厅、咖啡屋等可以书写文化场馆综合体概念的元素。

篇7

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演进,可以从人口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型城镇化、生活新型城镇化、管理新型城镇化、设施新型城镇化、景观新型城镇化六个方面来指引新型城镇化科学、有效推进。人口新型城镇化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约为540万人,全市常住人口约为471.5万人,是江苏省内人口净流出地区。2014年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宿迁全市户籍总人口580.74万人,常住人口484.32万人,全市城镇常住人口260.2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比53.74%。从搜集的数据来看,当前影响宿迁农村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产业支撑不足,影响村镇人口向城市集中;小农思想观念阻滞了农村人口的迁移;迁移成本较高,造成农村人口迁移少、流动多;制度设计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口流向。因此在产业支撑上,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集中方向上,要顺应人口流动规律,促进人口集中于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和公共服务承载力较高的城镇;在制度设计上,要深化土地、住房、户籍、教育、培训等制度改革;实施多元化教育培训,适应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把沉重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经济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侧重于三个点:一是城镇化主体形态通过城市群来引领;二是强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注重城镇化质量;三是关注中小城市发展,强调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会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城镇化率的提高使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可显著提高居民购买力;当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极大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城市拆迁改造和城市功能完善更新;另一方面将房地产转化为投资消费,增加了养老产品的市场需求。生活新型城镇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其非生产性收入也必然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提高,达到进入城镇的门槛,会加速城镇化过程。同时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水平的提高,人口分布、生产生活分布以及经济发展格局趋向更加人性化,要在努力解决宿迁市落后面貌,提高宿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通过苏南带动苏北的计划,使人民就近就业,推动宿迁发展更加协调。其中人口大量向宿迁市中心集聚,产生了资源利用,住房、交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关乎百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上,进一步结合新型城镇化理念进行发展。管理新型城镇化城镇的发展、活力、魅力,都离不开高水平管理。宿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从2008年年底开始筹建,建设内容包括9个基础子系统和3个扩展子系统,采用“城市部件管理法”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创新信息适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轴心的管理体制,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近年来,在城镇化、创建人居环境奖城市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城管平台,宿迁已经变得更宜居、更有竞争力,百姓生活得也更舒心、更幸福。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加快实现宿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苏北最美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2015年,宿迁市共安排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等三大类200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19.3亿元。景观新型城镇化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宿迁城乡景观也出现特色消失、景观尺度过大,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乡景观的失序,自然景观的失语的现象。为了加快宿迁市经济的发展下,让苏南企业搬迁到宿迁,造成了发展的整体无序,包括产业结构矛盾、社会内部的无序、生态的部分失衡,同时也造成了生长性的丧失,造成了景观有序性和自我恢复性的缺失。因此,要城乡统筹,构建一个功能互补、设施统筹、景观各异的新型城乡关系。提升乡村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建设一种地域特色突出的乡村景观。只有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才能带来一种新的活力,这也为“就地就近城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和途径。

结论与讨论

篇8

如何让数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气息呢?从下例中可窥一斑。

例一:人教版小学第二册的《确定位置》

师:用多媒体从下列诗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根据诗意设置出亭台、小桥、流水等景点。

生:看到这首熟悉的诗,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师:学生们领会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诗中有何奇妙之处?

生:诗里写了1—10这十个数。

师:孩子们能准确地说出诗中这些数字的位置吗?

生:争着说诗中数字的位置。

老师利用小诗接近了莘莘学子的距离,孩子们根据已学的“第几排,第几个”或“左右”的位置表达方式。个个争先恐后地说出诗中数字的位置。学生们有高涨的热情来自于古诗的动力。用这种方法上数学,至少给学生有一种“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享受。

例二:人教版第七册第46页的《年月日》

教师没有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去寻找《年月日》有关诗句。然后教师进行分类提示课题。

片断(一)(引出年、年与季度的关系)

师:(呤)唐朝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诗中表示时间的词。

生:年。

师:(诵)李绅《悯农》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除诗中两个季度还有什么季度?

生:我们还晓得夏季与冬季。

师:年与季度有何联系?

生:1年有4个季度(春、夏、秋、冬)

片断(二)(引出“月”课题、年与月的关系)

师:出示下列诗句,配上诗景图画,让学生边观察边默读并回答诗中的月份。

1.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六月禾禾秀,官家已修仓。

5.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

生:马上说出诗句中的月份,还其余月份,并知道年与月的关系。即1年等于12个月。

片断(三)(揭示“日”课题)

师:(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中指的是何时间?

生1说早晨,生2说天亮,生3说凌晨。

师说:(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诗意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1说是中午,生2说是正午,生3说中餐吃饭时间。

师:(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又表示什么时候?

生有的说近黄昏,有的说傍晚。

师:(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又表示何时间?

生:夜(夜晚)。

师:这么多时间段,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时间段来进行概括呢?

生1:日,生2:昼夜。

篇9

【关键词】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云时代环境下信息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云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思想陈旧。很多医院无论是领导还是护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都已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观念,这就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提升业务便捷性和效率过程中。系统开发商也大都是从医院的要求出发为业务流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对于档案的前端控制、实时归档、灾难备份、开发利用等都停留在一定水平,还认为只要能够进行顺利保管就不会出现问题,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二)缺乏复合型人才。在云时代环境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这就要求配备水平较为先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还要具备全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充分说明复合型仁人才是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档案干部队伍构成成员都呈现出年龄老化、结构陈旧、身兼多职、业务能力较差的特征。虽然,医院也设置信息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但是,他们无法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只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维护,让信息系统顺利运行,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电子档案开发、归档、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作为较为特殊的行业之一,其形成的档案也具有复杂和特殊性的特征,医院档案信息内涵和容量较为丰富,还具有内容繁杂、载体多样化、管理复杂等特征,这就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虽然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将近20年,到那时,行业主管部门依然没有加以重视,这就让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而且,各种软件、信息系统或者其他软件的使用都较为复杂,难以达到兼容的要求。

二、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各级管理和领导阶层以及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建设除了能够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其工作效率之外,还能够提升其服务质量。这也是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达到全面共享要求的基础、对于新的时展环境,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变观念形成更多的无形资产,将其纳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医院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从而促进其朝着“医疗云”方向迈进。

(二)培养满足医院档案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医院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广泛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复合型人才来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充实,还要全面培养内部人员,强化对他们档案管理知识的培养。还要鼓励更多的档案人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交流、岗位变换来强化档案管理人才综合素养。

(三)建立并完善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体修。要想从根本上突破“档案信息孤岛”现象,就要能进行统一规划,但是,由于医院属于独特、复杂的体系。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其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这也是现阶段云计算无法企及的领域。所以,在实际建设期间,可以让政府来统一进行领导,而且引导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商也参与其中。而且,还要能够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保证档案交换、灾难备份、迁移都能都满足相关要求,让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各个系统实现紧密连接,满足医院“医疗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欢.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66-69.

[2]杨梅.云时代下医学档案信息的共享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3):204.

[3]樊自强.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中国培训,2015(06):1-2.

篇10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