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新增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社会经济

本文受高校自主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030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助(项目编号:G2015120260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4日

《辽宁省2013年度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更是高达19.1%。其中,沈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大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虽然均高于全省平均值但老龄化现象相比全省更加严重。就此增长率数据结合通过进行生育意愿问卷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在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后,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就长期而言,新增人口将不断增多,因此预测辽宁省未来十年人口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以来,生育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考虑到二胎的养育成本和当下的物价消费水平,很多符合条件的适育人群没有享受到“单独二胎”政策的福利,因此新增人口数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并没有很大的人口突破。五中全会决定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一政策的宣布,立刻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纷纷表示政策实施后,有意愿生育二胎。对此,我们可预期的结果是“婴儿潮”的出现更加刺激辽宁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教育产业的影响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对一个民族的振兴与繁荣起着巨大的作用。“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以来,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后备力量和后备军,将直接影响基本战略的实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孩子的教育也成为了家庭一个重要的计划。

(一)新增人口增多,直接刺激幼儿园和各种幼儿培训、托管的猛增。而家长也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投资在这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优质的照顾,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影响或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很多母亲选择不做家庭主妇,早早地把孩子送到托管或幼儿园中,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里。虽然家长可以选择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更多的父母会选择托管和幼儿园,让专业的人员护理孩子。所以,从直接的影响来看,私立、公立的幼儿园、托管将会大幅度增加,以满足“全面二胎”政策带来人口增加的趋势。

(二)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政策,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小学、初中的受教育人数会普遍增加。那么,学校就会面临着校区扩建、师资力量补充等各种问题。目前,在辽宁省乃至全国教育设施系统和政策不完善的前提下,政府及教育部门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口增长进行预测、部署以及资源整合和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三)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为了增强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许多父母都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特长班,期望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发展几门特长,为孩子将来更好地择校和就业加上一把保险锁。对于孩子本身而言,发展几门特长既有利于他们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也能培养起他们健全而又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其社交面也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各种特长班会随着婴儿潮的出现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完善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

教育贯穿于我们的一生,随着政策的实施,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所以高校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也将进入一个快速更新与进步的时代。除了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增长之外,还有各个与教育有关的群体及个人也会产生量的变化。教师是教育的承担者与载体,政策实施的直接影响就是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教学,那么某种意义上也就可能解决了新一代“90”后、“00”后的工作问题。同时,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也会不断地发展起来,这样也带动了辽宁省相关教育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家政服务业的影响

家政服务业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由社会专业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等专业人员来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传统的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保洁、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月嫂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显著。月嫂是与“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相关的一个服务群体,是母婴护理师的俗称,主要是专业护理产妇与婴幼儿,服务的内容以月子护理为主,新生儿的护理占80%,产妇的护理占20%。在“全面二胎”政策影响之下,婴儿的增多也会导致对月嫂的需求增加,那么月嫂市场就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月嫂培训势必会迅速发展,而且会由中年父女向年轻女孩或者更广泛的女性范围扩张或延伸。同时,根据我们的观察以及走访,发现大连本地在近几年里出现和发展了多家的月子中心和会所,其中根据服务项目和级别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月子中心这个朝阳产业,在“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动下势必也将会蓬勃发展。不论是月嫂还是月子中心,这两者都是政策的受益者,这是一个在新时代里可以不看学历而看能力和经验的工作项目,这样的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女性因低学历而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尤其是下岗工人或者是农村妇女。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人口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除了月嫂之外,另一个与家政服务密切相关的是保姆行业。保姆与月嫂不同,它的服务周期和服务范围都比月嫂较为广泛。所谓月嫂,就是指其工作周期在新生儿诞生的前几个月内,照顾新生儿母亲并帮助她护理新生儿成长初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儿。当孩子逐渐长大,不再需要月嫂的专业陪护,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和管理家务时,就会对保姆产生很大的需求。保姆是专门根据要求为所服务的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儿童、老人、病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的人员。她们负责家庭所有成员的健康和膳食营养管理、家庭人员日常生活流程的安排、家庭成员与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保姆的存在让孩子的父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中,减少了处理日常琐事浪费的时间。在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动下,保姆行业有着很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婴儿潮的出现也会在其他相关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保洁、保健、陪护等,将会大力推动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三、“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婴幼儿市场的影响

首先,乳制品、奶粉等婴幼儿食品、孕妇保健养生品行业的发展。“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新生儿人口的增加对辽宁省母婴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二胎政策的落地,婴幼儿奶粉行业将首先受益。若考虑奶粉喂养比例的提高和奶粉价格的自然增长,未来几年行业整体收入增长可能超过20%。随着人们对孩子的营养补充意识的提高,对优质奶制品和对孕妇的保健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奶粉在这类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因此“全面二胎”政策将显著增加国产奶粉的销量并促使辽宁省乳制品、婴幼儿保健品朝着优质、高效、健康的理念发展。

其次,婴幼儿生活用品、婴幼儿及孕妇的服装产业的发展,儿童相关行业及产品,如尿布、婴儿推车、儿童服装等会明显受益。“全面二胎”政策逐步放开带来的政策红利,已经促动了国内外众多的服装品牌纷纷加速在童装市场里的布局。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用品、最好的服务、最科学、最安全的产品,随着新一代年轻父母消费观念的转变,婴儿纸尿裤在国内的消费需求呈现明显走强的趋势,这让婴儿纸尿裤行业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庞大市场。由此可推之,育儿生活用品产业将不断发展。

最后,益智类儿童玩具、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式玩具争相迸发,儿童益智类玩具也发展得风声水起,例如家教机、智能游戏机、智能汽车、各种动漫人物以及各式各样的智能玩具。智能产品的出现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并且巧妙地抓住了孩子的喜好,充分调动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助力开发孩子的脑力世界和精神世界。随着家长生活观念的转变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发展益智类玩具和动漫产业的需求就日益凸显,对辽宁省的服务业创新起着推动作用。

四、“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养老产业的影响

辽宁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影响辽宁省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放缓了老龄化进程,但短时间内来看,“全面二胎”政策不能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辽宁省养老问题还十分严峻,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辽宁省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在这三种模式构成的体系中,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养老院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则严重滞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80、90”一代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人都面临着要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在这种家庭结构下,“养不起父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省内发展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通过对辽宁省内一些养老机构走访调查,结合辽宁省一些养老机构的资料,分析出目前养老存在以下问题:(1)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在已有的养老机构中,社会化养老设施不足、基础薄弱;(2)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辽宁省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少、容量不足、设施简陋,而且普遍缺乏护理人员,且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低,专业护理人员极其欠缺;(3)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我国养老机构主要分公立和民办两种。其中,公立养老机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入住率接近100%,全社会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而民办养老机构则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民间资本进入的意愿和热情不高,现有数量只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相比公立机构,由于收费较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低,床位使用率仅58%。

(二)养老产业依然存在发展机遇。根据以上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全面二胎”的实施对辽宁省的养老产业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需求更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辽宁省养老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伴随传统养老模式的削弱,辽宁省的社区养老、助老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的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可以替代家庭的一部分功能,补偿某些家庭缺失。高龄老年人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与寄托,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排除高龄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因此,也催生出辽宁省养老产业的衍生服务业,如老人陪聊服务、老人心理咨询、老人健康理疗等等。针对高龄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政府也应建立高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比如每年对高龄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对高龄老年人的医疗收费进行优惠,特殊情况应免费治疗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辽宁省养老保障体系。

五、“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医疗产业的影响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不断推进,加之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全面二胎”政策的冲击,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提高,将会在未来几年内产生强大的婴儿潮,这必将带动一系列婴儿产业的发展,与婴儿产业密切相关的就是妇产科事业与医疗器械事业。

妇产科事业和医疗器械事业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父母爱子心切,在传统思想的认知下,他们会不惜一切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医院是新生儿降临后第一接触的地方,婴儿潮的出现不仅会对妇产科医院产生大量的需求,而且对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和医疗器械的要求逐步提高。需求的增长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时代里,强大的竞争压力必将会带领妇产科事业和医疗器械事业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像当下热门的“互联网+医疗”(即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为更多的适孕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于是“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创业项目应运而生,大连市的许多医院也不断推出“掌上医院”等一些电子医疗的项目,提供更好、更快捷、更便利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排队耗时长、老人的保健护理等问题,同时为孕期妇女打造了更科学的孕期方案以及婴幼儿的生产方案,这也为辽宁省医疗器械、妇产医疗保健、儿童孕妇医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政府强有力的监控下,积极发展医疗产业将是辽宁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医疗市场现状而言,儿童医疗市场供需明显不足,因为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随着人们生育意愿的逐步提高,产妇数量也会不断增多。新生儿出生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如接种育苗、预防流感等等,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儿童医疗相关行业的需求大大增加。

全面二胎政策实施过程中,满足全面二胎政策而不满足单独二胎政策的人群,从年龄结构上比较偏向30~35岁以上,较短期看高危产妇会增多,会增大医务人员的压力和风险,对技术精湛、有较高的从医素养的知识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度提高,也对辽宁省的医疗发展水平和医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保险行业的影响

保险行业一直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行业,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保持对保险行业的较高需求。“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新生儿增多,人口随之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省的社会保险行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社会保险将会出现进步与发展。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以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在“全面二胎”政策下,新生儿会增多,父母为了让适龄儿童在上学期间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将会购买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社会保险。此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加,会通过购买各样的社会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例如医疗、工伤、失业等一系列的保险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样,新生儿的增多生育险也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需求的增多会带来保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全面二胎”政策将会推动辽宁省保险业的发展,这也要求辽宁省保险行业推陈出新,在获得广阔客源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保障居民的权益。

七、“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一)从短期需求来看,“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程度不会太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有可能生二胎的夫妻工作刚刚稳定,他们的经济基础只能满足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而不具备为了再生一个孩子换房以及抚养教育的经济实力。因此,为了节约支出,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短期内家庭不会产生换房或购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来,已积累了1.4亿户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很多34岁或34岁以下的中国夫妇是双方共四位父母的唯一继承人。四位父母去世后,他们至少会多出两套房子(鉴于当前的投资趋势,很可能还要多更多),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的下一代是无需为住房担忧的。但是,也存在更换户型,或者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刻意购买学区房的可能。

(二)从长期需求来看,未来房地产需求表现不会太明显,整体需求会呈上升的趋势。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增加了新生儿的出生数量,每年将近有百万的新增人口,虽然短期内由于家庭经济等方面原因房地产需求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那么孩子的居住环境就催生了由目前2居的住房向3居、甚至4居的住房置换的需求。此外,新生儿的出生对学区房、交通环境、地理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孩子的教育成长考虑,会刺激家长对房屋购买或者置换的考虑,另外家庭对于户型的要求也将更贴合家庭人口数目现状,对室内设计、房屋建造、房屋设计等行业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看来,辽宁省的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几年会呈现折线波动趋势。

八、“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将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变化。人口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人口的增长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刺激对土地住房、资源、生活必需品等的需求,加大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产资源开采量加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辽宁省森林覆盖率达37%,植被覆盖率中等偏低,人口数量的增多会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加快对植被的砍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空气质量下降。这一局面也促使辽宁省经济实现转型,向高新技术、低碳环保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逐步向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如类似辽宁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相关产业会蓬勃发展,形成以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由人口增加带来环境影响促进相关环保企业的发展,将逐步促进辽宁省企业经济转型。

综上所述,由于生育周期、成长周期客观存在的时间因素,“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短期内对辽宁省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长期而言, “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新生儿数量增多,人们为满足第二个孩子的生长所需,会在生存生活条件上的消费大幅度增加,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进而辽宁省消费结构在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上较十年前会有明显的增长,也带动养老、教育、儿童用品、家政服务、医疗、保险、房地产行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人口的增多加剧了辽宁省环境的压力,也促进辽宁省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因此,“全面二胎”政策进一步为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补充人力资源后备力量、缓解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4.

[2]邬沧萍,杜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3]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1.9.

篇2

首先来说一下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看来,这个政策肯定是不完美的。在执行过程中,有的细节问题显得粗暴或者不人道。但就像很多的宏观政策的评价一样:它的确不够好,但其他的还不如它。总体来说,计划生育对于当时的中国(40到50年前)是个相对较优的选择。几十年前,中国所处的状态是这样的:一方面农业部门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权重,工业部门也相对低效;另一方面,新的医疗知识传播到了中国,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得以完善,婴儿出生死亡率大大降低,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也有了很大的延长。

一位叫洪若诗的英国医生记录了中国的这个变化过程,并把它收录在一本《扫除一切害人虫》(Away with all pests)的书里。书的封面是这个英国人骑着一头毛驴。在书里,洪若诗对自己骑毛驴做了解释,政府本来给他配了司机,但是他更喜欢cosplay“赤脚医生”这种形象。反正就是这样,人们过得挺辛苦,但活得更长了。政府在解决了不让人过早死去的问题之后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别让大家闲着,最好让能干活的人有活干。

由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中国实行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每一个普通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理论上都会比较平均地得到一份社会资源:在适龄的时候有学上,再以后会有班上,然后会老有所养。在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在一个看不见的非市场体系中流转的。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愿意更多的生育。因为养育下一代的成本多数由政府承担。在养老的问题上,多生育者由于赡养者更多而受惠。更多的生育和卫生条件改善都造成了人口的激增。而偏巧,当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适龄人群。

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其实如果政府不转移支付家庭的生育成本,也就是把这种成本货币化,或者当时的经济发展效率已经可以让人们突破贫困均衡,就不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当时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两点都没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让中国更快地摆脱了贫困,而且也降低了这一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如果你对比一下我们的好邻居印度的经济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两点改变的幅度。

当然,计划生育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让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显得太快了。但是,现在人们更少生育的最重要原因其实并非计生政策,而是非常高的生育、养育与教育成本。房地产价格高涨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过度竞争所产生的焦虑口号都让生一个小孩的付出比几十年前要多得多。在上海和北京这种超级城市,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数低于一,也就是说,很多人的生育指标是不用的。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现状 必要性 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OECD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其程度更多体现在“未富先老”或“未备先老”状态。有学者指出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的特点,包括速度快、来势猛,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抚养比明显偏大,地区间老龄化差异大,未富先老这6个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与保障制度却无法及时跟上,“老有所养”目标未能达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作为五大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法律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该政策与旧农保相比在于筹资方式不同,旧农保以居民自我储蓄为主,新农保以三方筹资的模式为主。并且新农保中农民账户包含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该项制度在2009年开始试点,于2012年实现了全国基本全面覆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新农保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依附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其施行年份也并不久远,尽管是基本覆盖各地区,但还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

1、三大筹资模式不平衡

前文已提及新农保是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者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这三个资金来源比例却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出现困难。王旭东指出,我国农民过于依赖政府补贴,使得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过大]。李海东也指出,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筹集模式问题,并提出渠道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观点。王云璐指出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我国乡镇政府担负农村治安、医疗教育、保险等各方面的支出,其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三方集资方式,其不平衡模式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已经实现基本养老目标,却日益加重政府负担,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潜在问题。

另外田文军认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农民得不到该方补贴,该制度实际上成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2、实施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东西部的差别还是城乡差别,最终皆导致了各种制度措施的施行不平衡,新农保也不例外。比起城镇养老保险,农民在个人账户中的投入不足,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农民个体上也存在着差别。农村中有以土地为主的耕地农民,也有其他身份的农民,比如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所以身份的极大差异性导致经济收入不同,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的缴费能力和养老保险的需求不同。换言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在地区上、在个体上均存在着实施不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信奉养儿防老观念,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后代身上而不是制度保障方面。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更难深入实施。相对于城镇而已,这在公平上是一个问题,但更多体现了制度的不足,无法使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得到好的养老保险保障。

3、其他问题

制度本身即存在集资与实施具有矛盾,而针对农村地区其他情况,也是问题重重。张峰指出,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及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其本身负担养老缴费是一个大问题。从张洋的调查中可知,参保人员多是年老、收入较低的人群,收入较高的青年却极少参加,使得制度呈现逆选择典型现象。在笔者看来,因有钱的中年不参保,这更容易造成穷人更穷、政府负担更大的恶性循环。而学者万婕深刻指出,新农保忽略了养老金待遇与时间、物价、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相结合的长远问题,将会导致农民的实际保障水平过低。安燕指出,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长效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包括资金来源、制度本身、实施过程、经济水平、管理体制等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且短时间内无法逆转,解决新农保出现的问题具有紧迫性与重大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问题,城乡差别明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慢于城镇养老保险的实施使得农村养老负担大,从而又加大城乡差别。因而加大农村养老保险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协调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成就一个良性循环。然而当务之急即是解决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解决其问题,才能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农村消费,拉动农村内需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之一,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协调发展。黄勇平指出,只有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区域、城乡、个体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平衡,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农村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对农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个体差异及收入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缺陷而使农民享受到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而关于“稳定”问题,即人口老龄化极速发展的状态下,很多家庭陷入未富先来、未备先老的状态,这对家庭、社会的安稳产生极大的挑战。只有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才能缓和家庭矛盾实现社会稳定,达到社会公平、稳定的要求。

三、建议与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其制度(新农保)在方方面面都遇到一定的发展瓶颈,各种资金、实施、长效机制问题接踵而来;同时,解决其问题又具有紧迫性与重要性。政府、集体、个人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政府方面,其解决措施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经济乃第一要义。政府只有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才能提高农民收入,从而降低农民支出压力,促使农民有更多余钱用于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投资。而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政府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在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政府的投资引导,提供税收、土地优先供给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环境,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也是举措之一,这样国家将有更多收入可以用于地方财政拨款、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农村经济压力,一举多得,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建立长效机制

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而政策方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长久有效机制,提高政策吸引力,号召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村养老保险行列当中。凯恩斯在《就业、信息、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需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对生活贫困的公民进行救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因此,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拨款,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专款专项补助,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而不至于财政赤字。同时,应不可忽视随时间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物价波动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降低的问题,政府承诺或以文件出台形式对一定时间后领取养老金有一定的补贴,以此使养老保险机制长久有效。

(三)加大宣传,提高参保人数

农村地处相对偏僻,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受家庭养老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在某些程度上会有思想落后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忽略与不理睬、不信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农村地区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机构,进行制度宣传,让更多地农民了解养老保险并参与进来。虽然我国实现全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但在农场中依靠家庭养老的人数绝对值不小。提高参保人数仍是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开放二胎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方面结果显著,但同时引发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进度与深度却跟不上因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进程,国家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行开放二胎政策。这从长远上,为缓解以后的人口老龄化路程铺上了基石。同时,政府要切实推行“开放二胎”政策的逐渐试点与实施,真正做到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压力。

四 结束语

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城镇的养老保险,而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从而得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提出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但由于笔者受限于理论知识,且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深刻,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需今后通过更多地文献及实地考察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殷晨昕.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最优延迟退休率及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替代率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蔚志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田文军.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4]陈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5]李海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旭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4

[7]王云璐.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蔡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

[9]张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11]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农村 二女户 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19-02

1978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载入宪法,1981年国家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全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走过30余年,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促进我国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步的突显出来。此次调查是基于对九江市修水县的部分农村二女户家庭的个案访谈,集中探讨农村计生二女户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所谓“计生二女户”指的是农村符合政策生育两个女儿,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家庭。

一、农村二女户现状及问题

1.生育观念总体上较为相似,但有所改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男子为载体进行财产继承和家庭养老,使得大部分二女户家庭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朱某,男,49岁,小学文化,大桥镇朱溪村村民,“当然是想生个儿子的,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可能还会生的”;樊某,女,48岁,大学文化,大桥镇沙湾村村民,“还是想生个男孩的,在那个时代每家每户都差不多是这样想的”;樊某,男,28岁,初中文化,大桥镇沙湾村村民,“当初要是个龙凤胎就好了,那就不会再生了。现在也没决定是不是还生一个,看情况吧。”从年龄结构上讲,年龄较大的被访者,生育观念更趋保守,生育男孩的意愿强烈,年龄较小的生育观念则更趋开放,生育男孩的意愿减弱但不明显,生育多个孩子的意愿减弱较为明显。从知识结构上讲,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生育观念相对更开放。生育政策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家庭影响不大,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有所改变,政策的影响也随之加大。农村生活劳作以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和科技较少,男子必然是主要劳动力,这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再次,农村现行的婚嫁模式是男娶进、女外嫁占绝对主导形式,倒插门的形式会使得男子受人歧视。这些也强化了农村家庭生育男子的意愿。总之,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农村二女户家庭生育意愿处在不断地改变中,生育观念正朝良性方向发展。

2.收入水平总体相差不大,生活压力加大。

调查所在地农村二女户家庭平均年收入在四万元左右,多数二女户家庭在三万到五万元之间,两万以下和六万以上的二女户家庭只占极少部分。朱某,男,31岁,孩子为5岁和3岁,大桥镇朱溪村村民,“夫妻年收入5万多吧,现在挣钱不容易啊,自己在外面花的也不少,每个月要往家里寄几百上千的,要爸妈帮忙带孩子。现在我是回来盖房子,花了好多钱,等盖好第一层后我立马要出去打工的,孩子要读幼儿园,也好贵的。这么算下来也没几个钱了。”樊某,男,39岁,孩子都为16岁,水源乡梅田村村民,“我们夫妻一年挣六七万吧,花钱的话,两个女儿读高中还是要花不少的,现在物价也高,我们生活也要花不少的。一年也留不了很多钱,估计也就不到两万,但还是会存点给女儿以后读大学用的。”在生活支出方面,二女户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支出与孩子的年龄有很大联系。基本是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教育的阶段,家庭为孩子的支出较多,多接近家庭收入的一半或更多,孩子处于高中、大学阶段的家庭要比处初中以下的家庭压力更大。孩子已经成年的家庭,对孩子的支出相对要少很多。

3.女方地位普遍正常化,养老需求不一,养老前景不明。

农村二女户家庭女方的处境良好,几乎不会因为生了两个女孩而受到男方家庭成员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朱某,女,26岁,上杉乡塔头村村民,“这个不会,我觉得我对他们好,尽到本分,他们自然对我也就好了”。卢某,男,39岁,水源乡梅田村村民,“这个不会的,我老婆是个好女人,性格好又勤快。对老人也好,虽然没生个儿子,但是不会像你说的会看不起她,不公正的对她。”在农村二女户家庭养老方式主要还是家庭养老,是以个人终身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1]但是从农村现实情况看,由于女方外嫁和传统习惯,女方对于亲生父母的养老只承担很少的义务或者不承担义务,这种代际交换养老不能承担起所有养老任务。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传统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进城生活和父母分开居住,二女户家庭就沦为空巢家庭,从而加重养老的负担。樊某,64岁,大桥镇西塘村村民,“养老吧,还是有些不太方便的,女儿都不在身边,出了事就是靠近处的亲戚、邻居帮忙的,上次我老婆滑倒摔断骨头就是邻居帮的忙。还是有些担心,我们也不能住到女婿家去,那像什么话。”可以发现对于自生养老的问题,农村二女户多没有明确的安排。

4.计划生育知识贫乏、权利义务意识淡薄

多数农村二女户家庭对计划生育政策和信息的了解途径较单一,信息不全面且不准确,绝大部分被访家庭对计划生育服务的评价不高,少部分几乎没有概念。即使是关于优惠政策也是如此。何某,女,24岁,大桥镇何家村村民,“计划生育政策的话我了解的没多少,大概的就是关于罚钱的一些规定,还有就是结扎什么的。我确定的就是上户口的一些事,上户口是要有准生证的,还有就是出生证明。我是今年才领的结婚证,我给孩子上户口前就找关系弄到了准生证的,还托医生弄到出生证明。这样就不会罚我几百块钱了。关于其他的,我不太知道,要有事就找人问问,政策优惠倒是没得到,也没人跟我们说有什么优惠。我就知道一个独生子女的是有好处给的。当然要是有优惠的话应该有风声传出来的啊,要不就是没多少优惠,人们懒得说。服务根本就没有啊,你说的那些个结扎的是不能算的,这个叫性质不一样啊。你说的宣传教育哪能算一个,但是现在宣传也没见,教育就更没有了”。主观上农村二女户家庭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其权利义务意识较为淡薄,对计划生育方面的信息和政策缺乏主动了解的意愿。另外,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施行过程中导致的农村家庭对计划生育的抵触心理阻碍了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和交流。客观上,底层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以产前放任产后罚款,平时不干事、突击严查严罚的方式为主,没有做好计划生育的全程工作。这些使得农村二女户家庭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不协调。

二、农村二女户家庭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这是农村二女户当前情况的决定因素。修水县是2012年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该地区地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流出较多、种田种地收入太低,科技应用少,以传统人工劳作为主,部分田地荒废或另作他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并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跟风,人家种什么,自己也种什么,带有盲目性。劳动力流出且地区招商引资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工商业难以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方面得不到保障。本地区农村二女户家庭主要以外出打工和在本地参与建筑行业为主,人们把目光都用在争取经济收入中,相对忽视了其他方面。

2.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随着历史的发展推进,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加快,养老面临巨大的考验。现在农村的养老还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代际交换养老,该地区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基本和后代一起住,对于女儿外嫁的农村二女户家庭而言,老人就会长期无人照顾,老人也会耻于和女婿本家一起住,这使得空巢老人养老形势严峻。此外,农村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对农村二女户家庭帮助不大,本地区的社会保障主要有国家对种田的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等。而现实情况下,种田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讲微乎其微,教育方面免学费虽有一定帮助,但是处于高中及以后教育阶段的农村二女户家庭来说教育几乎没政策扶持,支出较大。

3.相关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

计划生育制度不合理、执行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执行手段缺乏导致执行失效。[2]现有的国家计划生育制度得不到广大农村家庭的认可,过去本地区只能生育一胎,农村家庭难以接受。计划生育单方面强制要求农村家庭履行义务,同时没有给予农村计生家庭相应的实惠,计划生育服务项目缺乏,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不足。本地区生第二胎基本都被罚款了,但是其并没有在计划生育的全过程中接受到充分合理的计划生育服务和优惠,如没有接受避孕节育服务、没有孕期免费检查、产后指导等。政府基层部门在执行工作时对计划生育的预防工作、孕期工作和产后工作很少下工夫,只是对处罚违法超生等惩罚工作抓得紧。此外,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贿赂现象严重,存在不透明的现象,[3]计划生育部门工作的监督不严,某些公职人员利用公权谋私利,让计划生育工作蒙上阴影。如在执行罚款时,罚款标准执行不公平,有关系的家庭会少罚款甚至不罚款等等。

三、农村二女户家庭面临问题的对策探讨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二女户问题的根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生育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4]经济发展可以引起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中的非体力要素的参与,为女性参与经济生活创造条件,改善男子劳动主导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例如政府可结合当地优势引导使用发散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分类生产柑橘、棉花等经济作物,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开发新型的多样的富农工程。例如可以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应用适用本地区丘陵地形的小型机械。同时,发展非农业经济,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可以减少劳动力外流,提高农村二女户家庭的收入、缓解其生活压力,有利于积累相当的财富,为女儿外嫁后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2.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是保障农村二女户生活的最后安全网。养老问题是该地区农村二女户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其“重男轻女、养儿防老”观念的成因之一。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有利于转变其传统生育观念。该地区比较贫困,应适当增加对其二女户家庭养老的政策倾斜,如加大补贴力度等。现代二女户家庭多处于劳动的黄金年龄段,其需要为照顾老幼和为自己养老生活积累财富而全力以赴地打拼,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解其生活压力,例如让每个农村二女户家庭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免费,让其不过多担心意外情况带来的经济负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可吸引农村家庭更多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来,循序渐进的提高农村家庭的综合素质。

3.切实完善国家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反馈调整的循环动态的过程。计划生育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政策的制定是源头,计划生育政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总体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具体的条文。完善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计划生育的配套政策。例如针对农村二女户进行补贴,地区二胎政策有所放宽等合理的人性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易为人民所接受。这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和民众的参与和配合。政策实施是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与广大民众直接接触的,为民众直接感知,在执行过程中要兼顾政策的权威性和政策的关怀性。例如提供免费的检查、指导等。创新宣传教育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5]让民众详细了解应尽的义务和可得的实惠以及与其切身相关的工作手续和环节。例如成立专门下乡宣传指导小组、进行专场专题宣传等。

参考文献

1 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6)

2 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2008

3 任小倩.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与监控[J].现代营销,2011(8)

篇5

启示和思考之一

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的首要条件。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通过有效的形式,方法、手段,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及有关理论、思想,知识等,传播给社会公众,以影响公众接受,从而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舆论环境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大群众婚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控制人们生育行为的目的。烟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口舆论宣传工作相随相伴、贯穿始终的历史。具体实践中,他们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了三条线的作用。1.现代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电信、网络等现代传媒作用,构建空中五条线,开展经常性有冲击力的宣传教育。2.阵地宣传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级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计生服务站室,宣传橱窗,固定标语,宣传品等,开展持久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宣传教育。3.部门融入的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将宣传教育融入干部培训、媒体宣传,科学知识普及、普法教育、文艺活动、青春期教育,新农村建设、五好家庭创建之中,开展社会参与、部门联合的广泛性的宣传教育。其次,构建全方位、社会化大宣传格局,营造良好健康持久的社会舆论氛围。可以肯定的说,烟台市20万对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妇自愿放弃二胎指标,晚婚晚育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得益于持之以恒的舆论攻势,得益于入耳人心入脑的宣传教育。

启示和思考之二

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的必要条件。过去“养儿防老”特别在农村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进行人口控制,烟台市则起步更早,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最初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也已经步入了壮年的后期。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的的条件下,计划生育家庭传统养老方式的人力基础已经被大大削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计划生育夫妇在老年时期陷入贫困孤独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特别是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基本生活保障面临着威胁的情况下,建立计划生育夫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无疑是对其养老资源损失的最好代偿方式。烟台市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上普遍建立了公益性敬老院,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等方面给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一定比例的缴费补助,并开展了爱心助孕、爱心送子、爱心扶助“爱心三大工程”,不同成都的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逐步扫除计划生育的最大思想障碍,从而促进了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

启示和思考之三

完善的利益导向机制,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的催化条件。建立和完善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等方面的利益导向机制,就会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优先享受实行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优惠享受到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就会在全社会树立计划生育光荣的地位,使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不吃亏,从而达到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多年来,烟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利益导向各项奖励政策的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婚育医养全覆盖。对结婚的,实行健康查体,宣传咨询、增补叶酸“优生措施三免费”,晚婚的,发给不低于100元的奖励费:对生育的,实行计划生育保险、住院分娩补助,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独子女伤残死亡的,发给3000元以上救助金或精神慰藉金:对晚育和及时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发放不低于100元的奖励费;对养老的,依法落实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特别救助金和企业30%的一次性养老补助:对医病的,落实个人参保费用补助;对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按照三个等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550元、300元、15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除此,还通过对群众计划生育手术免费、通过设立“人口关爱基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强化了利益导向的作用,确保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心理上有安慰,观念上有改变。使众深切地感到跟党走、听党的话不吃亏,从而直接催化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启示和思考之四

新型生育文化的广泛建立,是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条件。生育文化是人类生育行为的产物,一种生育文化的形成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具有指导、制约、规范等作用。建立新型生育文化,必须要把婚育观念的转变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努力在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知识层面,习俗层面以及服务层面等加以引导和强化。烟台市多年来重点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努力在进、引、改、惠、优五个字上做文章,产生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开展以婚育文化五进城、宣传教育五进村,婚新风五进家“三个五”活动,努力在“进”字上做文章,让生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行为引导,努力在典型引路上下功夫。一方面多渠道向群众传播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让群众知道怎么做才对。另一方面树立典型,更让群众看到这样做收到的好处,鼓励人们都去做。树立一批典型,组织一系列活动,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三是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突出一个“改”字,通过一系列改革,充分体现移风易俗,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观念。四是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体现一个“惠”字,即在所有村规民约中制定一些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条款,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五是在为群众服务上体现一个“优”字,广大计划生育干部职工努力向广大群众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优质服务,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心贴心的交流,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收到教育和感化的双重效果。

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父母 logit回归模型 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这让计划生育政策从此成为了历史。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人口政策,是为了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截止目前就有2亿多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由此可见,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据了相当大比重,成为主流家庭模式。独生子女衍生出的“四二一”家庭或“四二二”家庭,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八四二一”家庭,在赡养与抚养结构上呈现“倒三角”,形成“养老倒挂”现象,与多子女家庭养老相比,独生子女家庭将遭遇更大的养老困境。响应国家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地进入老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孩子,谁来养老?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现状是什么?他们的养老意愿是什么?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养老意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探寻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以及养老意愿和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不仅有益于响应国家号召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也可以为“独子养老”时代普适性养老政策的设计与安排提供有益借鉴。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在河南省郑州、洛阳、安阳、许昌四个地区分别进行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意愿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四个地区5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问卷采用分层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组合的方式,采用拦截式访问。此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46份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养老现状及养老意愿两大方面。

样本分布情况。在446份有效样本中,其中男性人数为248人,占55.6%,女性198人,占44.4% ;在年龄结构方面,50~60岁比例占45.1%,60~70岁比例占47.4%,70岁以上比例占7.5%。在学历结构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占9.3%,初中比例占34.0%,高中比例占26.5%;中专比例占9.3%,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占20.9%;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占92.2%,离婚占1.8%,丧偶占6.0%;在职业分布方面,农民占6.3%,政府事业单位占25.7%,国有企业占40.7%,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占12.3%,军人占3.0%,其他占12.0%。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分析

独生子女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自理能力比较高。从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很多都是刚刚步入老年,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年轻的。从我们调查的主体来看,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是在50~65岁之间,目前来讲,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占到75.4%,生活完全能自理的占到92.2%。

独生子女父母收入来源多元化,主要以工资和退休金为主,子女供给为辅,月收入有结余。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独生子女父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退休金(65.7%),其次是工资所得(25.4%),子女供给(16.4%),而也有部分父母适当配置了商业保险(8.6%)、投资了房地产、股票、基金(16.0%)等。从对收入来源进行的描述性分析中显示,文化程度越低的独生子女父母的主要所得是来自于子女供给,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会越高。在我们所调查的父母中,平均收入为2685.77元,支出为1702.76元,略有结余。

独生子女父母的独居比例较少,父母对于子女的孝顺程度整体较满意。通过调查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中,现与配偶居住的比例最高(53.7%),其次是与配偶及子女居住(32.1%),而单独与子女居住的只占到(7.5%)。通过分析,选择非常愿意与子女居住的比例中,愿意的占59.3%,不愿意的占22.7%,一般的占17.9%。通过生活上平时照顾老人,生病时照顾老人,金钱上资助老人,各方面顺从老人,体贴和令老人开心,经常问候老人等方面我们做了调查评分,发现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孩子普遍比较孝顺。在整个评价得分中,金钱上资助老人的分数最低(3.89分),主要原因是受访者的孩子比较年轻,属于自己顾得上自己的阶段,还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给予老人太多资助。而在生病时照顾老人方面整体来讲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得分是最高的(4.3分),正好反映了独生子女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居家养老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主体养老方式,整体对目前养老方式满意。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95.9%),其中满意的比例占到79.8%,不满意的仅为0.7%。居家养老是以家为养老平台,以相对固定的社区环境为养老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为独生子女父母提供照料和服务直至养老送终。这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熟悉的环境、人际关系、养老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从选择的变化趋势看,但凡这一代老人有可能,就会坚定不移地选择各种居家养老方式,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社区养老提供服务少,机构养老问题多。在居家养老中,目前能够提供的有社区养老服务的占到35.7%,而提供的类型中主要的只有户外健身点(58.8%)和老年活动室(44.3%)。而真正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少之甚少,大家更期盼家庭保健医生能够为自己晚年的健康保驾护航,但调查中有专门的家庭医生的少之甚少,只有6.3%。在我们的调查中,河南省目前机构养老的平均费用是2645.45元,比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大多数不愿意在养老机构的原因中除了注重家庭因素外,费用高和服务态度差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理性、独立养老的观念略有上升。不同情境下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养老方式的具体选择是不同的、动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面对具体的养老方式选择时,独生子女父母随着他们在不同生命进程阶段的不同的自理能力、年龄、经济收入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着动态变化。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有4.1%的人选择机构养老,而当身体健康程度越来越差的时候有36.2%的人选择机构养老。从我们的调查发现,有59.3%的独生子女父母愿意与孩子住在一起,而有22.7%的父母都不愿意跟孩子住在一起,他们希望有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希望不给孩子添加负担。他们其中有66.5%的人都已经不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独立养老的意识在逐渐加强。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是什么影响了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文章主要通过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8个因素来考察。

从性别来看,男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83.5%,女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73.5%。不同性别的人在养老方式上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723.p=0.054)。

从年龄上看,不同年龄的人对于养老意愿的选择并无太大的差异。卡方检验(χ2=0.823.p=0.663)也证明了年龄与养老意愿之间并无显著性相关。

从婚姻状况上看,已婚的人群愿意居家养老的比例为79.18%,而离婚和丧偶的人群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40%)和(87.5%)。不同婚姻状况在养老方式上有明显差异,卡方检验也证明了婚姻状况与养老意愿之间呈现显著性相关(χ2=5.726.p=0.072)。

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以下学历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91.67%,初中为84.44%,高中(中专)为80.28%,大专及以上为60.71%,文化程度越低选择居家养老的意愿程度就越高,反之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程度就越高。卡方检验(χ2=15.634.p=0.004)证明不同的文化程度与养老意愿具有显著性相关。

从职业来看,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于养老意愿存在着差异,农民更倾向于居家养老(94.12%),他们的思想相对来讲比较保守,而政府事业单位的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比较低一些(78.26%),卡方检验(χ2=17.824.p=0.007)也证明了不同职业人群与养老意愿之间呈现显著性相关。

从收入来看,不同的收入人群的养老意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收入越低和收入越高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越高,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卡方检验(χ2=10.102.p=0.039)也证明了收入与养老意愿呈现显著性相关。

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较健康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会高一些,身体不健康的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更高一些。但卡方检验(χ2=6.296.p=0.178)证明了健康状况与养老意愿并无显著性相关。

从生活自理能力来看,生活完全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80.41%,生活半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65%,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0.00%。由此可见,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差,选择机构养老的倾向也已更高。卡方检验(χ2=6.405.p=0.041)也证明了生活自理能力与养老意愿呈现显著性相关。

综上,我们得到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在p=0.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

养老意愿选择模型的构建

一是计量模型的选择。对于模型的选择,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定性变量,故使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只能取两个值1和0(虚拟变量)。二项logit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养老方式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是0-1型二分变量,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养老方式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因变量为“1”表示“居家养老”,“0”表示“机构养老”,解释变量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是模型输出结果与分析。将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和生活自理能力6个变量以wald向后筛选的方式纳入二项逻辑回归模型中。从回归结果来看,经过筛选后,留在模型中的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体状况仍具有统计意义,以下将主要解释上述变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别对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十分显著。回归系数为正,显示男性对养老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幂值显示的是男性选择居家养老的倍数是女性1.750倍。可见男性到了年老时对于家的依赖性更强一些。文化程度对养老意愿的选择也非常显著。回归系数为正,显示文化程度越高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就越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父母思想的开放程度。文化程度越高,独立自养意识也越强。职业对养老意愿的选择也非常显著。可以看出所从事不同的职业对于养老的观念有所不同。身体状况对养老意愿有相当的影响。回归系数显示生活能自理的人群较不能自理的人群更趋向于居家养老。幂值显示生活能自理者选择居家养老的比是不能自理的2.857倍。这种差异非常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不到万不得已,父母是不会给孩子添太多麻烦的,只要身体允许绝不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

建议

政府方面。一是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加大机构养老投入,改善机构养老现状。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凭借其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以及规划来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管理。但目前来看,具体的实施层面还需要加大进一步的投入和改进,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更多的老年人既能够享受在家的其乐融融,又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增加机构养老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的注入。打造更多的老年宜居环境,使机构养老具有家庭化的优势,人性化的特点,温馨的感觉和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二是多渠道、多途径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根据调查发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很大的一个期望是希望有家庭医生。但目前为止我国的医疗人才还是很匮乏,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对于养老护理队伍更是稀缺,对于老年护理人员来讲,不仅需要专业水平,更需要的是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养老机构人才。

从独生子女的角度。一是独生子女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针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在经济上都较为独立,他们虽对孩子目前的孝道较为满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由此对于孩子来讲,更应当在闲暇之余常回家看看,能够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一丝慰藉。二是鼓励独生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随着交通的不断便利,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但一旦父母的健康出现问题,孩子势必从体力和精力上都会出现问题,“四二一”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常回家看看”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日常生活照料、较长期的护理就成了非常紧迫的需求,回归子女家庭能显著改善老人的生活品质。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鼓励两代人就近居住的经验。国家可以要求房地产企业拿出部分房源作为母子房,对于购买此类房型的业主给予一定的优惠比率,在税收方面给予某些减免。

从独生子女父母角度。一是增加经济独立性。调查虽发现,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在经济上还是较为宽松,大部分的父母都还有一定的经济结余。但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退休金等,对于适度的保险等理财方式配置的少之甚少。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群体,日渐老去的过程中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也在增长,一旦遇上此费用大多都需要子女补贴的情况,必然会出现经济困难。且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婚房基本已经花费掉了他们毕生的积蓄,再加上孙辈隔代抚养费用支出等,独生子女父母要学会充分利用剩余资金提高自己的积蓄总量,学会进行理财规划,以增强其自身晚年的经济独立性。同时独生子女父母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健康方针,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为老年生活储蓄健康。二是树立“自养”意识,独立养老。从独生子女父母自身来说,应转变对子女养老的依赖,需要逐步培养"独立养老"的意识。现如今社会流动性增强,行业竞争激烈,使独生子女不得不远离父母,在外拼搏,即将步入老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延长自理生活的时间,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会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将对子女的依赖降到最低,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实现“自我养老”。

篇7

关键词:衡阳市 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18-02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在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开始逐渐重视对养老问题的解决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湖南省衡阳市在整体规划上,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出了及时的判断和处理,但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体系的规划建设以及具体政策落实上,都存在着诸多与民众需求和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衡阳地区居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研究

(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体系

在“二胎政策”正式放开以前,由于计划生育的普遍实施,我国人口生育率得到显著的降低,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均寿命延长,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老年人口的盗肯喽缘玫教岣撸造成社会范围内的老年人口比例迅猛提高,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政府养老职能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大多数老年人口的生活状态,从而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对社会各独立家庭提供的基本生活的环境,也包括社区为区域养老提供的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条件,更包括政府为养老问题提供的宏观政策支持以及制度保障,因此居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涉及个人、社会团体、政府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赡养过程。

(二)衡阳地区居民养老服务演变轨迹

在分析衡阳市12个典型区域的居民养老服务开展状况后,笔者得到以下总结,即衡阳居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保障型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体系呈现出单向度的特点,以衡阳的5个县为例,衡南县、衡阳县、衡山县、衡东县以及祁东县的居民养老基本依靠家庭进行支撑,由于县级区划下,城市居民养老体系的相关基础设施和政策尚未落实,这五个县级地域缺少基本的养老院以及相关的管理服务机构,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帮助仅体现在每月发放的金额较少的养老保险上。

第二阶段是服务型养老体系,居民的养老服务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行业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这一现象出现在衡阳市的县级市和5个市辖区范围内,仅衡阳市区的敬老院便已经达到37家,敬老院的主要经营形式表现在,缴纳相关的费用,将需要照顾养老的老年人群体集中起来,由专业的社会团体和营业机构对老人进行照料,以此获得经济效益,这一阶段的养老体系更多的反映了市场化的需求,缺少行业规范和市场准入。

第三阶段是发展型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衡阳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的基本方向,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会紧密结合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家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每个家庭中的待赡养老人通过外包服务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公共职能委托给社会团体,形成行业化的产业链,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障政府公共职能的落实。同时,在这一阶段,政府部门通过更加规范的立法和司法,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支持,规范市场秩序,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分配,以促进衡阳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

从社会开始普遍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到“十三五”规划提出养老的生态化和行业化,衡阳地区的养老体系由单向度的子女养老向多为视角的家庭、机构、社会养老的系统整合。体现出“适度普惠”的特点,即社会范围内的养老体系建设由政府和社会团体适度适量的提供帮助,但帮扶的范围较之前更为广泛,受益人群的比例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针对衡阳地区12个典型区域的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实证分析

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总人口超过730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97万,占总人口数的13.1%,其中高龄化老人的比例为8.59%。在对衡阳市12个区域的老龄化情况做出调查分析后发现,衡阳地区的老龄化表现出“女性多,男性少;受教育年限较低;丧偶多,子女少;经济来源子女多,社会保障提供少;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少,带病情况多,自理生活少”的特点。而作为规模中等的城市,衡阳地区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机构的建立起步较晚,处于养老工作开展的初级阶段。

就已有的衡阳地区养老机构及体系建设情况而言,体现出了以下问题:

首先,养老结构单一。养老机构的主要形式为民办养老机构,由私人开办的敬老院以及福利院生存状况混乱,且开展的环境鱼龙混杂,近年来,全市区域内的126家养老院机构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一共84家,以社会福利院为主要形式的国有养老机构仅有15家。一方面,现存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形式十分单一,设施简陋,除了日常的照料和供养外,缺乏创新的服务项目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敬老院的开办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市场准入原则,对敬老院的管理责任不明,十分混乱,导致现有的敬老院中经常出现入住率低、经济纠纷严重、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

其次,数量和基础设施上的落后。一方面敬老院由于环境设施落后、服务质量低下等原因造成养老资源利用率不高、入住率低、养老效果不佳,另一方面97万老年人却亟待安置和接受公共服务,衡阳地区的养老资源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以全市现有的养老机构平均水平计算,单个养老机构的建筑面积为393平方米,活动场所面积为285平方米,平均投入费用为65万元,面对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财政支出,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造成现存的养老机构在数量上无法再得到提高,在自身的服务质量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上也体现出疲软。

再者,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养老体系总体呈现出工作人员少、人员素质差别巨大的特点,通过对12个典型区域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的走访调查,区域内养老机构中现有的工作人员一共为1890名,其中医护人员125名,护理人员471名,其中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市辖区和县级市,而5个县级区域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极少,且工作环境较差。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在质量上也亟待提高和改善。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为已下岗的失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培训以及上岗资格,管理能力和医护水平不专业,面临突发状况缺乏正确的处理经验和及时的护理手段,造成了多次护理意外和纠纷。

衡阳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资源利用、人员分配、社会意识以及管理规范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再进一步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和改革过程中,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利益团体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共同努力。

三、衡阳居民养老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分析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在未来的养老服务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积极促进“互联网+”与养老体制的结合,“积极开展相应的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一)政府宏观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的政策现行和制度落实是社会以及市场实现内部改革的风向标,充足的资源分配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能够促进衡阳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于老年人团体而言,政府在政策支持上应该加强对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完善,为老年人团体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和政策支持,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的空间范和时间维度,监督落实养老保险的发放过程和福利给予。于养老机构等社会团体而言,认真加快落实衡阳市政府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现存的优惠政策进行补充完善以及适当的细化,充分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养老机构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促进相应的社会资源向社会养老行业汇聚,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不仅能够对市场做出方向引导,而且在资源分配以及市场秩序的管理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衡阳市政府应该善用政策和制度手段,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出宏观的规划和建设分析,为社会养老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同时,利用政府调控手段的强制性,对养老行业做出适当的规范,杜绝虚假的信息进入市场,加强监管,形成养老保险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相互结合的政策引导。

(二)创新养老机构管理机制

一方面,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大环境下,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实现城乡的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养老机构的均衡分配。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与时代接轨,将“互联网+”与养老体制相结合,颠覆传统的养老模式,将网络和大数据运用到养老机构的建立、管理和监控过程中。通过对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健康状况进行电子化的建档和管理,推动区域内各养老机构自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高效管理,促进区域养老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料传递,形成覆盖全市范围的养老服务网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共享,创新养老机构的管理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在市场准入原则上,创新养老机构的服务支出方式,通过购买或者外包的形式,将政府的公共职能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和科学管理的相关企业,增加市场主体向养老行业的倾斜,提高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的供给和产生。

(三)加快人员培养,提高社会意识

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必须明确养老责任是个人、社会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的结果,并非单纯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也无法全权委托社会团体,因此在养老意识的形成上,三方责任主体必须主动的承担自身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相关责任,积极履行赡养义务。其次,在养老服务的人员培养上,社会范围内需要对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予以正确的社会地位,并提供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报酬,以提高养老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场所和考核环境,建立一系列的科学化考核程序,提高市场的劳动者准入原则,并且积极培养相关职业能力者,优化整体的人员素质和工作环境。再者,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通过政府和社会团体合作的方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养老行业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提供正确的行业定位和专业定位,为区域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这一过程需要市场的各个行业和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建立专业的培养环境,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充沛以及合理分布。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且政策环境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够使衡阳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更加科学合理,而且对于衡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支持下,将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相互结合,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眼未来,统筹全局,才能不断促进养老服务向“适度普惠”的方向发展。只有长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互监督,共同作用,衡阳地区的养老服务行业才能够取得显著的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基金来源:本文系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衡阳地区居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基于对全市12个典型区域调查数据的分析》(编号:2015D042);湖南工学院2016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向华.浅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经,2016(05)

[2] 李蔓婷,林源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

[3] 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J].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21)

[4] 钟俊.??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及优化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4(23)

[5] 余建平,张冉.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走进千家万户[J].?天津社会保险,2014(01)

[6] 张丽宾.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调查与思考[J].?人事天地,2014(02)

篇8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篇10

【关键词】社保支出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趋势分析

引言

2015年,我国社保支出超工资四成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保支出除了利用财政资金弥补外,企业也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构成了企业的一项重大的成本费用支出。企业的社保支出各项缴费比例不同,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支出的责任承担存在差别。

近年来,我国的社保政策不断调整,尤其是养老保险费政策调整得更为频繁,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这五项保险政策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在我国,尽管企业的法定社会保险费率相同,但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与非国有企业承担的程度不同,对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的重视程度差别较大。通常认为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受到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很大的帮助,所以国有企业应该将部分利润用来补充社保,从而使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的配置。

通过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差别并针对社保支出的不当支出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一、社保的概念及构成

(一)社保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国民依法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的统称,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促进人民福祉的制度安排的总称。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一般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助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的资金收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的社保指的是社会保险。

我国企业目前社保的缴费比例:企业为30.9%,个人为10%左右,合计超过个人工资的41%。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社保支出占员工支出比例过高,企业社保支出负担较重。

(二)社保的构成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法律的强制下,通过面向全体国民或劳动者征收社会保险费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面临疾病、伤残、年老以及死亡等风险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从而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法定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统称“五险”。按照《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社保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0%至300%为缴纳基数。

我国社保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每个地区的规定不相同,都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五险”的缴费比例大致分别为:

1.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19%和8%;

2.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

3.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0.8%和0.2%:

4.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各在1%左右,完全由企业承担,个人不需要缴纳。

(三)企业社保支出的构成

企业的社保支出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但是,企业会以各种方式形成社保支出。根据企业社会保险支出列示的明细不同,本文统计的社会保险支出情况如下:

1.养老保险支出包括: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基本养老保险,短期薪酬中的养老保险及补充养老保险等支出。

2.医疗保险支出包括: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医疗互助金等支出。

3.工伤保险支出包括: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工伤保险等支出。

4.失业保险支出包括: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中的失业保险、离职后福利的失业保险,社会保险中的失业保险等支出。

5.生育保险支出包括:社会保险中的生育保险费、女员工生育保险、生育金等支出。

二、国有和非国有的社保支出的横向比较分析

笔者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全部上市公司3019家,剔除数据缺失的911家上市公司,对2108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进行整理,计算分析出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会保险支出。其中国有企业为985家,非国有企业为1123家。整理出企业的社会保险支出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各项社保支出均高于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国有企业的各项社保支出的保险支出均高于非国有企业,表明平均每家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支出大于非国有企业承担的支出。

1.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

国有企业社保支出项目中,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支出占社保支出90%左右,养老保险在“五险”中占比最高。2014年,国有企业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占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老保险费用较2013年占比增加了27.2%,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的占比均下降了25.91%以上。从2005年至2012年,国家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而2014年大幅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00%左右。受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影响,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占比逐年增加,在2014年增幅最大。国有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保支出占总之支出的情况如表2所示。

但是国有企业对员工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占社会保险支出的比例不到5%,不到养老保险费占比的10%,表明国有企业对员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

2.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

从近五年的占比来看,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社保支出的比例在80%左右,其中养老保险占比在70%以上,非国有企业非常重视职工的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所占比例变动比较稳定。其中,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养老保险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占比分别保持在6%和2%左右。非国有企业2010~2014年的各项社保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情况如表3所示。

三、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横向比较分析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企业缴纳了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这四类保险。但是企业异质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支出仍存在差别。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占比的差距大于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占比大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较非国有企业较重视职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方面。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占比水平相当,但是两类企业的这三类保险存在未支付保险费用的企业,且这三险的占比较低,表明企业并不重视职工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且职工享受这三类的保险比较苛刻,比如:职工主动辞职不能领取失业金等。

四、国有和非国有的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笔者首先计算出各项社保支出的算术平均值,然后分析2010~201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趋势。

(一)国有企业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2014年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社会保险都列示在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收益计划)明细项目下。2014年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急剧上升,上升幅度达到了715.72%。在2014年我国作出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决定,对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了重大调整,表明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支出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失业保险2014年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422.28%,国有企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变化较稳定,但是这四险占社保支出的比例较低,国有企业对这四险的重视程度基本不变。国有企业2010~2014年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二)非国有企业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2010~2014年五年内,非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支出维持了小幅度的上涨趋势,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在2013年和2014年持续上涨,但是养老保险费支出的上涨幅度明显小于国有企业养老保险支出的上涨幅度。非国有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在近五年基本不变。非国有企业2010~2014年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三)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趋势分析

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各项社保支出的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支出基本稳定。但是2005年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养老保险费,使得企业的养老保险费支出变化幅度较大,但是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受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影响的程度比较大。

国有企业受养老保险政策的影响较大的原因是我国社保基金存在缺口。如果由财政资金对社保基金缺口承担全部的弥补责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缺口问题,但国有企业对养老基金出现的缺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国有企业欠了社保的账。社保制度建立20多年来,国有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盈利情况良好。但由于企业没有承担职工养老交费,企业成本费用不真实,利润情况也不真实。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金额的绝对数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异质的社保支出的差别,分析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

(一)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社保的重视程度

因为各项社保支出的缴费基数一致,按照上文各项社保支出的缴费比例可以算出各项社保支出之间的正常比重,如养老保险支出应该是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支出的20倍,但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各项社保支出间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比重,所以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有一定的偏向,我们能从中看出企业对各项社保支出的重视程度。

由表1、表2和图1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极其重视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且其养老保险支出受政策的影响程度较大,尤其是2014年的养老保险支出。由表1、表3和图2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的社保支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养老保险,其对职工养老的保障重视程度高于国有企业,但是非国有企业对职工医疗保障的重视程度低于国有企业。

对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来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差别不大,但是两类企业对这三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企业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