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生产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生产发展

篇1

关键词:粮食生产 内蒙古 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

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研究内蒙古粮食生产问题,对于促进全区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肯定内蒙古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是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248.4亿斤提高到2012年的505.7亿斤,占全国的比重由2.7%增加到4.3%,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二是2001年至2011年全区粮食产量累计达到3858.5亿斤,近年来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00亿斤以上,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粮食净调出省区的历史性转变。三是201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首次突破2000斤,从2001年起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四是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12年粮食亩产量首次突破600斤,达到603.2斤。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思路

2009年6月,政府提出,要在承担国家规划的51亿斤粮食增产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完成100亿斤粮食增产目标。内蒙古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农业和牧业、农业与生态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紧抓粮食生产,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2.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严重,绝不能以开荒扩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目前,粮食单产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要稳定1亿亩的耕地面积和800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主要依靠单产提高来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2.2稳定总量,提高质量。2012年内蒙古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为70%,与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应在保持粮食年产量在500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强中筋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和优质马铃薯品种,加快发展高油大豆,适当扩大稻米种植,实现粮食生产总量与质量的双提高。

2.3稳定东部,提高西部。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是内蒙古主要的粮食产区,产量和商品量都占全区的65%以上,是完成粮食增产目标的中坚力量。东部盟市特别是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西部地区尤其是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要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2.4稳定非产粮大县产量,提高产粮大县产量。2011年全区80个旗县市中,粮食总产10亿斤以上的有18个,5亿斤以上10亿斤以下的11个。要继续发挥好这些产粮大县对全区粮食稳产增产的支柱作用,重点支持和抓好一批超5亿斤的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粮仓”。同时,粮食增产任务不能全靠产粮大县来完成,非产粮大县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一定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三、建立完善内蒙古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

3.1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内蒙古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5%左右,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5以上,耕地质量低、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农田基础改造,深入实施“四个一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改善旱作区农田基础设施,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3.2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内蒙古耕地平坦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流转空间大、成本低,非常适宜规模化机械化作业生产。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的土地流转办法,鼓励支持城镇工商企业参与粮食生产,有序推动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

3.3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内蒙古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设施建设落后,“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大规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技术,用科技力量支撑和保障粮食增产提效。

3.4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内蒙古粮食生产大县多数是贫困旗县,全区粮食产量前10名的旗县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就有7个,而这7个贫困旗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1.4%,粮食总产量却占全区的42.94%,为全区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应高度重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和财力保障,使产粮大县种粮不吃亏、主销区粮源有保障,保护和调动好产粮大县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3.5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产业。近年来,内蒙古粮食连获丰收,但输出粮食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粮食加工发展明显滞后,区内消费70%的面粉、85%的大米、70%的植物油靠从区外购入解决。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引进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加快实现由粮食输出大区向食品输出大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J],求是,2011,(3)

篇2

粮食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紧绷、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连年积累。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每亩耕地农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3倍;农工年使用量超过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比国际水平每吨高约900元。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过度消耗,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1南阳粮食生产现状

南阳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市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品质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均单产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1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49公斤。

2南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外,主要表现为:我市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非均衡化突出,防旱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当前我市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47%,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仅66.59%,低于全省水平;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到8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3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9.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6.32%和36.12%;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比全省低33%和40%。;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小麦外,其它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全市机耕占96.1%,机播、机收仅分别为38.7%和32.4%;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全市农技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为37‰,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为1.7%,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

3加快南阳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

围绕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两大瓶颈,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三个提高”,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目的。实现南阳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3.2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粮食绿色生产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组织体系建设,粮食生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信息服务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

一要完善粮食生产资金财政投入机制,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信息、预警和扶持各地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二要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从事粮食生产、加工、购销,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各产业链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市场化的良好局面。

3.4加快信息开发

解决粮食生产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要把农民的需求视为粮食生产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要尝试多种信息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

3.5引入社会服务

为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力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合作社或协会为龙头,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有信誉的优质企业进入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充分调动企业在南阳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运营机制。达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目标。

3.6注重人才培育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起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快速通道,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技术研发,为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提供智力保障。三要强化农民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宣传,着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7强化技术支撑

篇3

为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力争实现我市粮食连续十年增产,根据《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奖惩机制,确保全市粮食稳定增产。

(二)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连续十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62亿斤以上。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一)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确保稳定增产的基础。各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要从全年生产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力争播种面积达到675万亩,增加5万亩以上。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

扩大粮油、粮菜、粮棉等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防止棉花、蔬菜等其他作物生产大幅波动,确保大宗农产品均衡供应。

(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的要求,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

(一)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深入研究农村耕地流转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地流转障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推

进耕地向种田能手和粮食生产专业大户集中。积极引导和扶持粮食生产专业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培育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程度,力争年全市承包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100户以上。

(二)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坚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积极扶持粮食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粮油生产精深加工。架设企业与农户订单生产的桥梁,培育一批以粮食为原料的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作用,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尽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提高大田的良种覆盖率,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深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制约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瓶颈,尽快研发集成推广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结合我市实际,加大力度支持重大关键农业技术推广。小麦要重点抓好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次喷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增产技术措施,搞好病虫草害预警和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统防统治技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和重要环节,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指导和服务,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要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搞好农民“冬春大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小麦、玉米“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25个以上;率先在邹平县全面启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惠民县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

(五)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研究会商,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科学抗灾减灾,努力将各类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工程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5个任务县和1个后备县的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县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施标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力争建设高产稳产良田45.6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9.4万亩,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22万亩。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实施6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突出抓好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加快全市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与改善灌溉面积23.6万亩,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0万亩。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启动实施耕地深耕深松工程,大力推广“整村连片、整乡推进”的作业模式,力争年完成100万亩保护性耕作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力争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启动健康施肥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六、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认真搞好小麦面积核定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农民手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增加补贴资金。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重点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落实奖励政策,对年度粮食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总产增长幅度大的县(区)、乡镇和在粮食生产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p#分页标题#e#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农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调查、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部门要搞好粮食生产指导,加快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统计调查部门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分析研究,准确反映粮食产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篇4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广西百色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10-0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资,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课题。

1 百色市粮食生产现状

百色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旱稻和其他粮食(荞麦、小米)等品种。以水稻、玉米作物为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左右,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4%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9%;玉米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4%。豆类、薯类、小麦等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左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6%左右。

百色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3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105万t左右,平均产量3 840 kg/hm2,分别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的第5位、第6位和第12位。其中,水稻平均产量5 23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7位,玉米平均产量3 88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9位。玉米能实现自给有余,水稻、小麦、大豆供求偏紧。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相比,百色市粮食单产水平还相对滞后。

2 制约因素

2.1 播种面积减少

百色市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占用,粮食生产发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粮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粮食增长难度大[1-2]。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历史最高年1977年43.18万hm2下降到2011年27.20万hm2,减少15.98万hm2,下降37.0%,35年年平均下降1.06%。

2.2 耕地质量不高

百色市耕地质量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地力水平比较低,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水田的砂壤土、壤土面积仅占水田面积71.46%,旱地占66.38%;水田耕层厚度在12 cm以上占74.26%,旱地耕层厚度在10 cm以上占78.96%;水田2.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84.45%,旱地1.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59.87%。全市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5%,仍有3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

2.3 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百色市虽然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条件差,农田排灌设施还远不能达到高产农田排灌要求,旱涝保收面积不足40%,仅有10%旱地能够灌溉,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2.4 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百色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冰雹、洪涝以及病、虫、鼠等自然灾害。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雪灾,冬、春种作物受灾面积达1.328万hm2,因灾减收8 900 t。2008年5月下旬,局部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52万hm2,因灾减收1.96万t;2010年出现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76万hm2,因灾损失3.53万t;2011年晚稻受寒露风天气影响,全市晚稻受害面积2.67万hm2,因灾损失2.2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重发,2007年为大发生年,经防治后仍然损失粮食0.75万t。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5 粮食生产规模小

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种植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滞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规模效益不够明显。

2.6 种粮比较效益低

种粮平均收益在几千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生产效益一直偏低,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差别大,原有种植粮食面积受到蔬菜、甘蔗、桑蚕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挤占,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扩大种植粮食面积空间有限,播种面积难以稳定。

2.7 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

近年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加重,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日益突出,给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困难。

2.8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科技推广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技推广工作。

3 发展对策

3.1 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实行县(区)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列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3.2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灌溉,加强对渠道排灌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着力解决连片灌溉面积,建设抗旱防洪保收农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五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稳定和提高粮田质量,培育高产、稳产、标准粮田。

3.3 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优先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品种生产,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二是优化品种种植,扩大超级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扩大秋、冬种粮食面积,大力实施“早稻—晚稻—冬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马铃薯”、“中稻—秋黄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红薯”、“中玉米—秋黄豆”等种植模式,在原有种植一造或两造的基础上,增加秋(冬)种一造粮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四是大力发展间套种技术,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园、木薯地等地间套种豆类、薯类、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3.4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超级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种种植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并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避灾种植,在易遭受灾害的地方,科学地调整播种期,适时推迟(或提早)播种时间,使生长发育关键期避过灾害发生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四是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措施,以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培育地力,增强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土壤抗旱保水剂,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确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齐,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七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实扩大良种与良法覆盖率,通过良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3.5 推广机械化耕作,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解决百色市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合丘陵地区和耕作制度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研发、推广和示范。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农机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

3.6 引导土地流转,着力粮食产业化经营

由于受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出现了耕地季节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给粮食增产带来困难。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转化增值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通过龙头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由比较松散的组织逐步过渡到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发展订单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3.7 强化防灾减灾,着力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冻害、寒害、干旱、洪涝、有害生物等多种灾害在百色市呈多发、并发、重发趋势。“两寒、两旱、两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两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两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两害”指“夏季洪涝灾害”和“有害生物为害”。对这些灾害必须科学应对,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减少损失。一是落实防范技术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适时播种,推广地膜覆盖防寒保温技术;防“寒露风”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种种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种期,使晚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为害;“两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选用抗旱耐瘠品种种植,推广地膜、生物覆盖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剂拌种种植提高抗旱能力。种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难的地方,头季改种旱粮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种植模式,避免影响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损失。“夏季洪涝灾害”是百色市主要天气性灾害,地处低洼易水淹没的地方,要选用早熟品种种植,适时早播,在洪涝到来之前收获;“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其中,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纹枯病即“三虫两病”为害最重,要切实抓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改革耕作制度,优先推广种植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营养杯育苗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节水农田灌溉等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配套栽培技术,增强抗旱、抗涝能力。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制定和及早落实防灾减灾预案,一旦灾害出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3.8 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粮食生产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熟练掌握栽培技术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发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单产水平和实现均衡增产[5]。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4 参考文献

[1] 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596-598.

[2] 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3] 纪国成.浙江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1):1-3.

篇5

关键词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建议;浙江衢州;衢江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59-01

粮食生产是农业基础性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笔者提出了衢江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参考。

1 严格耕地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要生产粮食就要有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确保足够的耕地面积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耕地,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保护耕地 并不是保持耕地面积不变,而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的平衡。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做好用地规划,避免耕地数量减少。在实际生产中,不允许在农田保护区种植多年生作物或修建永久性的生产设施。要重视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田产量。要将保护基本农田工作放到农业生产的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生产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地力水平、平衡土壤养分为核心,组织指导标准农田地力培肥工作。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培肥、增厚耕作层等措施,加强标准农田地力监测与管理,建立区域标准农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衢江区标准农田地力等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

2 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结合衢江区粮食生产实际,每年引进2~3个水稻新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中遵循“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选用优良品种,优化配套生产技术措施,使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良种推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示范种植的作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集成推广与良种配套的栽培技术。在衢江区粮食生产中主要推广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包括旱育秧、直播、抛秧、强化栽培、稻鸭共育和单季晚稻“五改”技术。二是科学施肥,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工作,积极举办科技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和广播会;通过农技110服务网络,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帮助农民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挂图、技术卡片、技术资料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对粮农进行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部门要把计划扩大示范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优先在示范片中组织实施,通过示范展示,扩大新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新技术的使用率,使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经营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产才能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在目前农村粮食生产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经营分散。实行后,土地由农户分散耕种,每户种植面积小,田块分散。二是土地闲置浪费,许多农民放弃种粮进城打工,出现季节性“抛荒”现象,大大降低了耕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粮食生产现状,解决衢江区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和规范运作的粮油专业合作社。建议政府及涉农部门为其创造有利的经营条件,改善经营环境,做好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增强农民土地流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减少大户承包土地的阻力,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各项扶持政策向种植大户倾斜。国家除了继续提高种粮大户和规范运作的粮油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力度外,还可以为规模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低价化肥、贴息或低息贷款,以缓解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压力,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粮油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3-4]。

4 加大支农力度,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主要包括田间水利设施、机耕道路、修建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培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把专门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固定下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发展订单粮食。在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将区级储备粮轮换也纳入订单粮食范围,使优惠政策覆盖面更加广泛,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三是银行和信用社要大力开展农村信贷工作,为粮油生产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要为粮食相关产业提供帮助,使其逐步壮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四是政府要在育种和育苗环节中投入资金,保证良种繁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种子供给及安全。同时,为了减少因灾害导致农户缺种、粮食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准备救灾良种,以确保种子安全足量供给,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五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单季晚稻产量超过10.5 t/hm2、双季稻超过15 t/hm2,对高产创建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六是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活动。(下转第361页)

(上接第359页)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有组织、有重点地建设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在示范方内安排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努力提高示范方的产量,对早稻产量超过8.25 t/hm2、连作晚稻超过9 t/hm2、单季稻超过10.5 t/hm2的农户和责任农技员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5 强化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服务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技推广机构是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的主体,其作用是将优化后的配套生产措施推广到千家万户,对农业技术进步和普及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要落实政策,保持从事粮食生产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切实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做到编制、人员、经费到位,能正常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为己任,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进一步研究深化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把以良种推广、优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技术组装起来,取得集成效应,提高技术到位率。抓好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等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加快信息传送。同时,抓好农资监管,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6 参考文献

[1] 庞子千,吴树业,郑晓微.瑞安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稻米,2011,17(5):74-75.

[2] 《粮食问题研究》编辑部.强化粮食收购工作 掌握充足调控粮源[J].粮食问题研究,2011(5):1.

篇6

1.1农机具配套情况和种植规模

近年来,常熟市、镇二级政府加大了农机投入力度,特别是2012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机83台、收割机227台、高速插秧机69台、植保机298台,共补贴资金1300多万元。目前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81台、高速插秧机518台、手扶式插秧机1325台、收割机596台、植保机3000台。目前经营规模在33.33hm2以上的农户占规模经营户的7.2%,在20~33.33hm2的农户占11.4%,在6.67~20hm2的农户占64.6%,在3.33~6.67hm2的小规模经营户占16.9%。农机具配套并能自给的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达6.67~20hm2的种粮大户,经营规模在3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虽有配套农机具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营规模在6.67hm2以下的农户的农机具配套率低,只占25%。

1.2农机作业能力和收种适期

根据近年农机具作业效率分析,中拖平均每天耕地4.67hm2左右,种麦浅旋每天作业5.33~6hm2,插秧机平均每天作业3.33hm2左右,收割机水稻每天收割4hm2、小麦每天收割4.67hm2左右,植保机平均每天喷药防治6.67hm2左右。天气正常情况下,收割机自给率在60%~70%,部分依靠外来机械作业。近年夏收夏种适期看,小麦一般在6月3~5日开始收割,要求机插水稻在6月20日前完成,适宜收种时间仅为15~17d,按一般种粮大户一家2~3个劳动力、必要用工2~3人、配备一套耕种收农机具计算,收割需3~4d,耕翻需3~4d,上水泡田需2d,整地需2~3d,插秧需5~6d,适宜种植面积在13.33~20hm2;再从秋收秋种适期看,常熟市大面积水稻在11月2~3日开始收获,要求小麦播种在11月15~18日结束,水稻收获期,涉及稻谷滩晒、收购等因素,一般种植13.33~20hm2的大户收获期需8~10d,秸秆还田旋耕播也需8~10d。如遇不利天气,收种时间将更长,延误接茬作物的播种。如承包面积大于33.33hm2的农户,由于农忙期间劳力、农机紧张,即使气候有利也将会延迟下茬作物的播种,同时,采用直播稻、套播麦等轻简播栽方式,但直播稻抗灾能力差,易出现草害和倒伏,产量低、效益差,从而影响全市的水稻综合生产水平。据2012年苗情调查,机插水稻平均产量630.8kg/667m2、效益1089.4元/667m2,直播水稻平均产量607.4kg/667m2、效益1044.06元/667m2,机插水稻分别比直播水稻增产23.4kg/667m2、增收45.34元/667m2,而且2012年水稻生产天气较为有利,灾害性天气少,如遇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的年份,直播水稻减产减收将更为严重,机插水稻的优势将更为突出。

1.3病虫防治适期和防治效率

近年来常熟市各类病虫害大发生频率较高,发生量大,防治适期紧,尤其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穗期病害,防治适期仅有2~3d,根据近年新增的植保机作业能力,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台每天可喷药防治田块6.67hm2左右,因此,种粮大户适度的种植规模以13.33~20hm2为宜。

1.4粮食收储和烘干能力

近年来,常熟市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13万hm2以上,小麦种植面积在1.87万hm2以上,其中规模种植面积1.6万hm2,占80%左右,目前常熟市有粮食烘干设备折合10t标台238台,其中农户自备74台,日烘干能力2000~3000t,在稻麦收获期如遇秋雨或梅雨,集中抢收每天只能烘400~666.67hm2小麦、200~333.33hm2水稻,大部分需要种植户暂储或于场地摊晒,但大多规模种植户缺乏足够的摊晒场地和暂储仓库,因此经营规模大的种粮户常延迟收割,待其自然干燥后再收获,特别是水稻,有的推迟到11月底~12月初才收割,影响了正常的稻麦收种茬口,因此从收储角度看,种植规模不宜过大,以13.33~20hm2为宜。

1.5经营规模与单位面积效益

根据2012年对全市经营规模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调查,共调查了全市740户种粮大户,其中:经营面积33.33hm2以上的有53户,26.67~33.33hm2的有29户,20~26.67hm2的有55户,13.33~20hm2的有136户,6.67~13.33hm2的有342户,3.33~6.67hm2的有125户。从稻麦产量和效益看,以种植6.67~13.33hm2的最高,稻麦产量合计达到850kg/667m2以上,效益合计在740元/667m2以上(见表1)。

1.6总结

综上所述,常熟市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应以6.67~20hm2为宜,种植规模过大,由于用工、机械配套、粮食收储等因素影响,易延误农时,单位面积产出率低;种植规模过小的散户,由于规模效益差、自有农机具不配套,收种及田间管理常依靠大户帮助完成,要等大户自已的田间作业完成后才能进行,造成病虫防治错过适期、田间耕作延误时期,遇自然灾害抵抗力差、易受灾,造成产量、效益低下。

2发展对策

2.1加大标准化粮田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中央、省及地方财政资金,开展标准化粮田建设,做到农田灌排水利设施配套、农田道路配套,打好农业现代化基础,同时理顺规模经营户和水电站的关系,让规模经营户利于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生产效率。

2.2加大晒场配套力度

从政策上支持规模经营户的晒场配套建设,允许有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充分利用经营区域的杂边地、边角地,按一定比例建设晒场,一般经营规模13.33hm2田块配套667m2晒场,促进适期收种。

2.3加大风险意识教育力度

要加大对种粮大户的风险教育和宣传,不仅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更是由种粮大户自身造成的季节推迟的减产风险防范。通过完善保险政策,增强种粮大户的季节意识。

2.4加大种植规模控制力度

对规模种植户的承包面积要加以控制,从2012年调查结果看,不是规模越大越好,种植6.67~20hm2的单位面积产量高、效益好,种植效益最高,达700元/667m2以上。因此,要抓住2013年承包期到期、新一轮承包开始的时机,控制种植规模,提高土地产出率。

2.5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篇7

一、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市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为导向,以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为目标,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5万亩,力争48.7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保持在13.5万亩,力争14.1万亩,粮食总产17.0万吨,力争18.6万吨(各乡镇20*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详见附件)。

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市下达的粮食生产指导性意见及计划任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要将早稻生产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强指导,搞好规划布局

各乡镇政府要集中精力,深入农村、田头,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广大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的呼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粮食生产尤其是当前春耕备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各平原乡镇要形成稳固的水稻生产基地,扩大优质稻米生产规模,着力提高食用稻米品质。提倡种植“双季稻”,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旱杂粮生产。重点发展专用稻,按照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等用途多样化要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同时,各乡镇政府要根据市政府有关扶持政策,及时研究对粮食生产的补贴方案,落实补贴资金,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粮田规模经营

大力开展订单生产,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关系,努力提高订单生产中的履约率。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农产品批发商及购销大户的作用,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购销大户与粮油种植大户的对接,按市场需求开展订单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各乡镇政府、市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户找订单,落实种植计划,建立稳固的订单生产基地。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种植,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妥的粮食产销关系。

四、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一)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各乡镇政府要根据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要求和当地实际,加强指导,确定优质、高产、专用的粮食作物主推与重点示范品种。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调运和储备相关物资,落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种子种类、品种、数量,确保生产需要。

(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今年要继续实施好单季稻“双百工程”,积极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强化栽培)、稻鸭共育、轻型栽培、稻田免耕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平衡施肥等技术。同时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并实施好水稻恶苗病和黑条矮缩病的预防技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企业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农机产业化作业为主的作业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扩大跨区作业范围。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和机具的创新、集成、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加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五、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篇8

一是继续对粮油种植大户实行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杂交稻制种基地农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对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20元的补贴。对早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和油菜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按早稻、油菜实际种植面积,再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二是继续实行水稻良种补贴。继续执行中央对水稻良种的补贴政策,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或省推荐水稻新品种的,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三是继续对农机作业给予补贴。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收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亩40元。四是继续实行高产示范和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奖励。对连片种植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面积15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各项适用增效技术推广到位率高,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75公斤以上,单季晚稻平均亩产625公斤以上,连作晚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奖励1000元。奖励对象:村书记、主任、农技员。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9年我镇粮食生产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艺和农机相结合,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推行责任农技员推广制度,积极构建粮食生产新的保障体系和技术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镇确保45000亩粮食播种面积、17000亩早稻播种面积、17200吨粮食总产量。

三、继续实行粮食订单收购政策

一是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制种基地农户每交售50公斤早稻谷奖励2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140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50公斤奖励10元,最高每亩不超过70元。二是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企业按订单收购农户种植稻谷,凡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高于最低收购价的,按市场价收购;2009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90元、92元、95元。三是提高订单早稻预购定金发放标准。对种植早稻面积20亩以上、与粮食收购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大户,由粮食收购企业按合同金额40-50%的标准核发预购定金,提供上门签约和收购服务。

四、全面实行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保险

将水稻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必保品种,保险对象为水稻种植面积20亩(含)以上的种植大户,保障范围为台风、暴风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虫害等灾害,保险金额为每亩400元,相应保费为每亩20元,其中财政给予90%的保费补助。

五、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农田保护和建设。重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结合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基本农田分级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抛荒,不得出现连片10亩以上(含10亩)全年性农田抛荒。二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示范,各村要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两个高产多用途早籼品种的推广及中嘉早17、中嘉早32两个早籼新品种的示范;单季晚稻抓好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协优315三个杂交稻组合的推广及新组合国稻6号、甬优9号示范;连作晚稻抓好新两优6号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广,并做好协禾7号、中优1176两个连晚新组合的示范。实用技术要抓好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优化防治、稻草还田、超级稻强化栽培等五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三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是我镇实施农业部农业(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五年,列入今年实施计划的9个村要按照农业部门的统一部署,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科技兴粮,不断提高种粮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农技员要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本领。

六、加快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

(一)培育粮食生产规模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志青年从事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大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组织。要探索适合我镇实际的粮食生产合作化、专业化、规模化、统一化服务模式,鼓励、吸引工商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积极引导组建以粮食加工为重点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真正使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采取季节性流转、多年性流转等方式来从事粮食生产,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篇9

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抓好粮食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全省在上下谋划和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过程中,明确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思想、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上,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三化”协调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视、抓好粮食生产的合力。精心组织编制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并承担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进行检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指导各地抓好粮食生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调动基层政府抓粮的自觉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惠农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办法,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2011年共发放良种、农机、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落实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近两年以最低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全国的50%以上。落实8.25亿元抗旱资金,补贴农民抗旱浇麦。二是健全奖补机制。建立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2011年给予101个产粮大县各项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明确信贷支持重点,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明显高于上年。四是狠抓监督管理。出台加强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监督管理相关意见,细化目标、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制度,严肃查处各种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夯实生产基础条件

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大兴农田基础设施,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型水利枢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低洼易涝地治理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和除涝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6400万亩。2011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25亿元,省财政增加投资3.22亿元,奋战3个月,兴建1366万亩抗旱应急工程。应急灌溉工程为大旱之年夺取夏粮丰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扎实推进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综合配套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9亿斤。三是加强土地整理。实施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复垦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共整理土地近140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30多万亩。四是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建成54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5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识别网,为实现农业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奠定基础。

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实施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郑麦9023小麦品种、郑单958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玉米品种实现持续更新换代,常规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杂交种子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制定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丰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程,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生产技能。四是开展高产创建。在万亩示范片建设和整建制开发试点基础上,推进整片整乡整县高产创建。2011年夏收,全省168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64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高出282斤。五是实施应变科学管理。连续4年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六是开展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强化流转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476.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5.4%。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重点推进水稻、玉米等秋作物生产机械化。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5%,其中小麦机收率达96.9%,玉米机播率达70%以上,全省玉米机收率达50%;水稻机插秧率快速增长。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合作社实施涉农项目,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数量突破3万家。三是强化农资流通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大力发展农村连锁配送,采取措施确保电力、供销等部门物资供应,石油部门在国家定价基础上优惠供应农用柴油,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

篇10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保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亿亩左右。抓紧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实行永久保护。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亿亩以上,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南方地区双季稻生产,因地制宜扩大东北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地区“籼改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扩大玉米播种面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力争稳定大豆自给水平。积极发展小杂粮,扩大优质专用薯类生产。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积极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土壤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 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建成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

完善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以及粮食调出量挂钩。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完善粮食补贴机制,研究制定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操作办法,切实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鼓励和支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蚕茧等园艺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业主产区为主体,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大力发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改善饲养、防疫和粪污处理条件,切实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生猪饲养补贴制度、良种繁育政策,进一步强化信贷和保险对生猪生产的支持,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奖励政策。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努力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稳定发展禽肉、禽蛋生产,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采用地膜覆盖、集雨补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加快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提倡精耕细作,发展间作套种,推广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

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发挥城市科技、人才和市场等优势,加强农业深度开发,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强大中城市周边“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大中城市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发展林业产业。加强优质苗木和珍贵树种培育,搞好工业原料林、用材林等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竹产业、花卉苗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以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兽药残留限量、种养殖规范等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全程监管,严禁使用违禁药物、非法化学物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业投入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