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14 14: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让阅读成为需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多年语文教学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1、立身以读书为本——读书与做人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被哈利的人格魅力折服,正直、正义、勇敢、坚韧不跋,向我们阐述一个人性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2、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与心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让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学习能力更好,缺乏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
3、此日中流自在行——读书与写作
家长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困惑: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
其实,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捷径”是阅读,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了。写作需要优美的文辞、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孩子的年龄那么小,他从哪里获得优美的文辞,从哪里寻找细腻,从哪里体会深刻。
好的作品中本身就蕴含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时下,电影、电视网络等深受大众喜欢的传媒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孩子们中间,迷恋电视节目者有之,迷恋电脑游戏者有之,迷恋上网聊天者有之,喜欢阅读的却寥寥无几。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需要时,孩子们才能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读。
二、让阅读成为爱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在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
1、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由此,我们定会想到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氛围。
(1)、成立“小小图书角”,倡导阅读。为了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个假期买两本新书。利用寒暑假,自己先读好。每学期开学后,开展“献两本我喜欢的书给你给他”的活动,把自己的好书介绍给别人。这样每学期班级就有了近百本书,组成了班级“小小图书角”。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也可以借回家看。这样形成了人人都看课外书的良好氛围。
(2)、利用图书室,广泛阅读。图书馆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它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我经常利用黑板报、墙报等阵地,及时作新书介绍和推荐,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览课上亲自带学生进图书室畅游书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读书氛围,并保持阅览室的宁静、明净,让学生在这样洋溢馨香的地方尽情采撷知识的花蜜。
(3)、拓宽学生读书空间。我们又把读书活动引向家庭。许多家长经常带孩子上书店,给孩子选购书籍,有些家长还在家里为孩子安排了读书的小书桌、放书的小书橱。有些家长还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边读边议,互相讨论。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悦读”,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利用榜样的力量
美国某一校长,曾做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 心理学表明,孩子是具有向师性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经常给孩子们讲名人的读书故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除此之外,身边榜样的力量也不可小瞧。经常表扬班里爱读书的孩子,让学生探讨读书感受,交流读书收获,也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利用课文作先导
教材中编排的许多文章都出自名著或和名著相关,我们就可以一次以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水浒传》;学了《伊索寓言三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伊索寓言》;学了《一本那孩子必读的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是杨红樱系列的其它作品;学了《之间儿童多处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阅读《繁星春水》。
4、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获得成功感后,他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从而使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断获取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呢?
①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全家共读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辩论会、阅读沙龙等。有时,为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我们还可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主题综合阅读活动,如本学期,我就以“友情”为主题开展了相关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阅读了《蓝鲸的眼睛》、《夏洛的网》、《青铜葵花》等书籍,还阅读了大量的诗歌、美文,孩子们还排练了一些短剧,收到了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果。
②重视评价。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可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等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对学生广泛阅读手册要经常检查,并将学生课外阅读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书》中,使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时显性化,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形成推进学生积极阅读的合力。即使是一些读书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如评出“广泛阅读金、银、铜奖”“阅读进步奖”“阅读小博士”等奖项,并举行隆重仪式,颁发获奖证书,最好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书签、书籍等,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让阅读成为习惯
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悉心指导,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第二,,适当“强制”,知行合一。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的坚持时间。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篇2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程度很低。有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在竞争激烈的应试压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更不容乐观。
笔者曾经从事一段时间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习惯有一点点了解。由于刚刚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学校校舍经历灾后重建,原来的图书资料几经搬迁杂乱无序,无法对学生马上开放,经常有学生饱含期盼的询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借书呢?”,图书整理归类工作在学生的热切盼望中终于完成了。刚开始开放借阅的时候,学生很踊跃,图书室门前像过节一样,借阅队伍虽然排起了长龙,但学生依然兴奋的等待着,直到选到自己中意的书籍才离去。这样的现象经过一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借阅人数急剧下降,从刚开始的几乎100%借书到只有10%不到的学生来借书,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人来借。看来农村小学生中有课外阅读习惯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特点:
一、课外书籍少
只有很少的同学家里有少量的课外书籍,一部分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课本以外再没有别的读物。
二、课外阅读时间少
一般学生空闲时间都用于玩耍和看电视等,没有安排一个比较固定的阅读时间,还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了,做完作业就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了。
三、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并形成阅读习惯的小学生很少
四、课外阅读书籍局限性很大
通过查阅学校图书借阅记录看到,学生借阅频率最高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神厨小富贵》、《美人鱼》等,一般都是知名的国内外经典的文学作品。
五、老师和家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不够
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安排课外阅读的比较少,即使安排了也没有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很少把它当成书面作业一样看待。家长对于课外读物也很少关心,偶尔有孩子特别喜欢的书籍在孩子的央求下买一本。老师和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因为读课外书籍而耽误学习,禁止学习阅读课外书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古有匡衡“凿壁偷光”而成为西汉大学问家,近有主席爱书爱读书而成为一代伟人,其所作文章、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堪为世人文学创作的典范。
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高年级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从学生喜欢看的书籍可以看出,学生注意的书籍主要是自己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反馈,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学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体裁、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将这些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激发孩子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要在家庭和学校形成阅读的氛围。很多喜欢书的学生其家长也喜欢读书,小学生一般有从众心理,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他自己即使不喜欢也会慢慢被感染。
二、改善学生阅读的条件
目前农村小学图书室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不断增加,但是利用率不是很高。因为图书室借阅一般是提供给学生书目,而没有必要的内容介绍,学生选择书目时只能看书名,不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因而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开架借书,允许学生自由进入藏书室选择书籍;另一方面在班级设立书架,由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书籍,学生在班级书架自由选择阅读,学生看后互相介绍交流,灵活性更强;第三,家长要为孩子选购一些必要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阅读的渠道。
三、开展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的设计最好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老师这样做的,先提出阅读的书籍的数量要求,然后对每阅读完成一本书的同学发给一个带卡通图片的阅读章,阅读完10本书的同学可以兑换一个“荣誉金牌”,获得“荣誉金牌”的同学可以免除一定量的语文作业。于是学生的兴趣大增,班级参加阅读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阅读的风气也形成了。开始还有人担忧这样做是不是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结果表明课外阅读不但不会因为少做一些作业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全班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很大。
篇3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进行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的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这样就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比任何说教都好。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问方法地阅读,其收效必然低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不生动的内容就走马观花;有的读了好文章却不懂得知识的积累,用不到写作中。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指导他们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如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精度法。所谓精度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精思熟读的一种阅读方法。“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字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快速地处理和消化信息。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当今社会讲质量讲实效,如果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则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难点部分画记号,做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习惯、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交流。
1.组织读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早读”“自习”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两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制约因素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固守着原来落后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更不利于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1. 小学生课外阅读目前存在的弊端 (1)阅读时间较少。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偏少。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学习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仅占22.5%左右,双休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也仅有38.5%左右,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小时的更少,学习日内仅占1.5%,双休日内也仅占8%,而平均每天坚持课外阅读2小时的,学习日内为0,双休日内也只占4.5%。
(2)阅读量不大。经过观察、询问,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小,学生学习日内每天只能坚持阅读300字至1000字,双休日也只能坚持每天阅读500字至2000字。
(3)阅读内容不精。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如《字词句段篇章》、寓言故事及其他教辅类报刊等。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少有问津。
(4)阅读方式单一。据了解,从常见的六种阅读方式中,学生普遍选择独立阅读形式,而其他的几种阅读方式所占比例极低,选择阅读占14%,合作阅读占8.5%,教师指导阅读占6%,探究阅读占4%,家长指导阅读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5%。
(5)阅读效果不佳。为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我长期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指标为调查项目,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小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如背诵“课标”推荐的70首必背古诗文,能背10首的占61%,能背20首的占27.5%,能背30首的占9.5%,能背40首的仅占2%,能背50至70首的为0;通读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也仅是阅读影视文学)之比分别为86%:12.5%:14%:0;对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学生仅读其中的少数篇目,无人涉猎整部书籍;而深受都市儿童喜爱的《草房子》《长袜子皮皮》《彼得o潘》《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坦言“没听说过”。种种数据表明,学生的阅读效果离“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障碍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积经验,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部分学校未建立图书室。农村小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大多数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没有多少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而且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2)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化,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对于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知识面、塑造心灵所起的作用,因为是非常潜在的,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
(3)影视作品的冲击。课外书籍与丰富多彩的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的吸引力被影视节目深深吸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很多学生无时间更无兴趣去读那“白纸黑字”。
(4)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20%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知识面不宽,阅读兴趣不强,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方法不多,也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致使一些教师采取短视行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5)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而事实上,目前一些成年人对读书的兴趣不浓,闲暇之余,多数成人沉迷于打扑克、麻将,不仅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指导督促不够,而且也在行为方面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3. 如何进行阅读 (1)初读质疑。这个教学环节分为两步:①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内容,让学生产生整体感受。②再读课文,联系课后或自己设计的思考题,边读边想,在初读质疑的过程中主学生自己动手划、注、圈、点、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天长日久,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篇5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然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1.2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尝试。
1.3 妙用竞争机制,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对于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就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
2.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3.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随着孩子对阅读的深入,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并且学会有选择的读书,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仅会读书,还懂得把读的书为我所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 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平台,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3.1 开展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对阶段性学习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3.2 进行阅读交流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 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3 组织各项竞赛
篇6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效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自主建构”的观点,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为此,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1)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2)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2.构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环境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环境,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该注意:①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他们喜好的读物;②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他们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2.注重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篇7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临诸多挑战,有现代媒体的干扰,有家庭读书氛围的影响,还有老师指导不足,学生读书习惯不好。基于此,我重视阅读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带动课外;提高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让他们学会挑选课外读物;“鲸吞”与“牛嚼”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强化自主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知识迁移 自主阅读 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课内阅读水平,还要想方设法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数量。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尽管文质兼美,但不过是浩瀚书海之一粟,课外阅读才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课外阅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与挑战,我们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巧妙应对,让小学生走上课外阅读的坦途。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让小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乱象丛生、令人堪忧。
1.现代传媒让小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的出现,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自豪,在我们快乐地生活之余,也会有丝丝的忧虑。很多人沉迷于现代媒体,小学生更是无一例外,电视控、电脑控、手机控……的出现,让我们瞠目结舌。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很多人陶醉于电视连续剧,以看电视剧取代了读原著。殊不知,那些经过编导加工的电视剧,往往带有编导的影子,和我们读原著是不一样的。阅读文字,是思想的流动,小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原著,经过自己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涵养小学生的阅读品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的出现,占用了小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有的小学生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极大。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引导小学生走出魔障,喜欢阅读,自觉阅读课外书,更是我们遇到的崭新课题。
2.许多家庭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也就会爱上读书。现代家庭中,很多家长失范,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在工作之余,往往是忙于上网,忙于看电视剧,忙于手机游戏,很少读书看报,也较少督促子女阅读课外书。在家长看来,完成作业才是头等大事。家长们的很多精力,都专注于孩子做作业上,至于课外阅读则要求不高,甚至是零要求。一提起课外书,家长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作文选,用读作文选代替了课外阅读。我到过两个孩子的家,父母的做法不同,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一个家庭,装修豪华,但看不到书架,一叠叠报纸整齐地堆放在墙角,和送来时毫无二致,如此家庭,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是不是有点难为孩子呢?另一个家庭,装修典雅,书架整齐,各种图书摆放有序,有的封面都已经泛黄,大厅的一幅匾额更是醒目――“诗书继世”,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小孩子喜欢读课外书,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3.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我们与其一味抱怨小学生习作水平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不如因势利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老师要有计划,有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小学生阅读规定的书目,然后让小学生去复述,去概括故事的梗概。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太功利,不重视孩子的持续性发展,只让小学生读优秀作文选。把抄写优秀作文放在第一位,而对课外书的阅读却疏于指导,小学生一旦放任自流,就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放羊式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4.小学生有待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名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遵循的。可是我们的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往往有始无终,甚至一目十行。读过之后,根本不能把握故事的梗概,更不去琢磨作者的思路,也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种浅阅读,收效极差。我们要鼓励小学生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要学会记录好词好句,要摘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起步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要积极引导,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策略,让小学生爱上阅读,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好的读书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二)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1.重视知识迁移,先课内后课外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意义的心理活动。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先决条件。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能力,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得益于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方法指导。
我重视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让小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这需要老师先范读,再领读,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为了让小学生读出况味,我们要重视语境的分析与设置,让小学生的情感自然流动,让小学生的情感喷涌而出。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我让小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悟,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这样,小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理。没有意境的创设,有感情的朗读简直是不可能的。我鼓励小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背得滚瓜烂熟,这种积累,是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所在,我们要加以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去学习。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小学生学习阅读,从不放过任何细节,每次都要从导读开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导读写道:“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吧!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我们通过学习单元导读,让小学生明白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要喜欢阅读,并从中汲取营养;要把握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要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学习读书的方法,这样小学生在读书中就能明确目标,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再学习怎么做,就能少走弯路,明白阅读的基本套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的少量集中阅读是难以奏效的,还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我们要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尽量多的去阅读课外语言材料。我们要指导小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课堂上学到的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科书里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课外延伸,向小学生推荐难易相当、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小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提高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要指导小学生分辨善恶美丑,从健康向上、活泼有趣、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有的只从书本的薄厚出发,而忽视内容的选择,容易受不良读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有的热衷于图画,厌烦文字,我们要鼓励小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并通过语言文字解读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我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主张雅俗共赏,读物要高雅,对小学生做思想的引领,语言的规范;读物要通俗,小学生要读得懂,要有趣味。这样的课外读物才适合小学生读,小学生才喜欢读,才读得进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首先要选择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书,对教科书中的篇目,源自原著的要读原著,要读关于课文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传记作品,读了《赤壁之战》,指导小学生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小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再就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必读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都可以让小学生放手去读。
3.“鲸吞”与“牛嚼”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我在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时候,提倡浏览在先,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把精读的部分和略读的部分区分开来,需要略读的略读,需要精读的精读,不仅可以节约阅读时间,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所谓“鲸吞”,就是提倡海量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课外读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大意的能力,要传授小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上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必然渠道。因此,我们要训练小学生学会浏览,不断扩大阅读面,获得海量信息。
所谓“牛嚼”,就是提倡精细阅读。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略读适用于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快速了解读物的大意,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精读常用于读名篇佳作和自己喜欢的书刊,采用仔细推敲、反复研读、用心感悟的方式去品读语言材料,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说过,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没有精细的阅读,小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不够深入,会流于形式;没有略读,小学生获取的信息就会简单枯燥,流于狭窄。二者的完美结合,才可以把课外阅读做到极致。
4.强化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所在,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力打基础,我们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做阅读卡片。阅读卡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是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制作阅读卡片,要分门别类,及时整理,以便日后查找。制作阅读卡片,可以从易到难,从词语积累开始;可以由简到繁,进行佳作摘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制作更加精细的阅读卡。有了阅读卡片,就有了素材库,就有了知识库,对阅读和习作都大有好处。
(2)鼓励学生勤于读书。要鼓励小学生勤于读书,坚持读书,并要做圈点勾画,写眉批,提倡小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写出读后感,记录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摘抄佳词丽句,优美的段落。
(3)开展读书活动。在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做到以读带写,以写带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会话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班上开辟读书专栏,向小学生推荐新书,张贴小学生的阅读体会。办读书活动板报,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鼓励小学生向学校广播站和报刊投稿,与当地报纸联姻,创办小记者专栏,让小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喜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自己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海量阅读,只靠课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课外一起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拓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内化小学生的思想,提升小学生的素质。这种阅读,是最开心的阅读,也是最幸福的阅读;这种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很好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8
【关 键 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德育环境;课外读物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4-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精神需要的教育是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学校要利用一切可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精神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范围,就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发展、形成和满足他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需要和兴趣。”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读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四、十五岁还没有积累起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二百本书,这些书他是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通宵地去阅读的(就让青年人有时候也度过一些不眠之夜也好),那末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1]
当学生徜徉在自己喜爱的书的文字和图画之间,实际上他们正在和文字承载的思想对话,引发了他们和作者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当代社会各种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的形势下,学生的课外读物表现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面对种类纷繁的课外阅读书目,学生的选择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是否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亟待深入思考的。近年来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中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让小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在肯定学校这一教学策略的同时,来进一步关注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的类型,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现状
在大连市一所小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广泛,最受欢迎的是故事和漫画类,虽然科普、名著类有所显现,但比例仍然较低。[2]昆明市8所小学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依次为文学故事、卡通漫画、科普知识、教辅材料。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外读物的类型选择了漫画类。[3]江苏南通一所小学的学生中男孩明显喜欢看卡通书,相对而言看历史和名著比女孩少。[4]从金华市四年级某学生的家校联系本上语文作业一栏中显示出该生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内容。其中儿童文学类的有《寄小读者》、《儿童文学选刊》;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弟子规故事》、《宋词》;科普类的有《快乐科学》、《昆虫世界历险记》;当代作家文学的有《同桌冤家》。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较广,对当代新兴的卡通漫画类书籍呈现出较大的心向。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这一现象,我们试分析这类书籍的特点,以寻找其赢得学生钟爱的原因,并且思考这一现象带给学生或者学校教育什么影响。卡通漫画类书籍与其他类型书籍的最大差别是文字少,往往是在连续的画面上配上短短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语气词,如“啊”、“嘿”、“哇”等。跟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卡通漫画的展现形式简约、夸张,从这点来看比较接近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尽管如此,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
二、德育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系
德育环境内涵要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和物质形态的因素;二是制度规则的因素;三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第三方面的因素具体存在的形态表现,大至社会各种学说、思潮、多元的价值观及社会导向、社会风气、社会心理等,小至校风、班风、家风等,菁芜杂陈、层次不一,并总是处于不断的碰撞、交融、衍生、变化过程中。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像制度和规则那样主要通过外在的规范来约束引领,而是通过人们自觉的内化认同来改变人们的精神内核。[5]古人常说:“文以载道”,古今作家将他们当代的社会意识、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目的和价值呈现在作品中。小学生在阅读一些课外书时,一方面在努力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念的碰撞引发出对世界、对生活新的思考。在当代社会各种题材的读物中大部分是作者的精心创作和出版社仔细校订而成的,既考虑到学生的成长需要,又从促进其发展出发。不具备完全的判断能力的小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能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更多的启发,然而市面上也不乏充斥着一些不合格的课外读物。有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谋取更大的利润,将一些极端心理或行为编成卡通漫画书。例如,最近在一些小学生中间广泛阅读的名为《阿衰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位小学生在校总是做出违背学校纪律的故事,比如上课睡觉,挑老师的毛病等。这种类型的书籍给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小学生由于价值判断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再加上这一年龄段孩子出现的逆反心理,他们会表现出对这些书中主人公的问题行为赞同或者钦羡的感情倾向。而这一倾向的发生并保持着会影响到他们的具体行为。
三、以优化合理的课外读物结构促进德育
从上面我们对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内容结构和这些课外书对孩子品德形成所起的作用,我们急切需要再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为孩子们找到能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优化合理的课外读物结构。这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一)学校推荐优秀读物,组织读书会
学校是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来源。学校教育决策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学校在制定学年计划时可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纳入其中,组织各年级各科教师共同讨论制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表。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将推荐表发给对应年级学生,并告知家长有关事宜,学生可参考推荐表上面的书目筛选阅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指南,减少盲目选择的风险。
现在小学生阅读面大大增加了,但是学生阅读后的效果如何是学校经常忽略的方面。家长有时会抱怨课外书年年买,但是也不见我的孩子思维有多活跃,思想有多开阔。有的老师也认为拓展的阅读并没有给学生思想内涵、思考方式上带来多大的改观。我们反问一句:学校或者家长是否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思想观念呢?回答可能是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提供过这样的机会。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为学生搭建起抒发自己心得体会的舞台。读书会是个人展示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以及阐述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或者得到的启发,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得以表达的途径之一。学校组织读书会,并由各年级各班分别举办。读书会的类型可以多样化,按内容分有主题式、自由式等;按形式分有个人汇报、小组汇报等。当我们在读书会上看到学生自由地阐发自己对所读的书的见解,同学之间深入的探讨和激烈的辩论时,我们会感慨:学生的思想已经得到了提升。
(二)家长积极引导孩子选择课外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对孩子的学科学习非常关注,从监督孩子家庭作业到教辅资料的选择都层层把关,努力想让孩子各门学科的成绩遥遥领先。当孩子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所阅读的课外书的质量,更少考虑有些书对孩子成长的潜在的消极影响。家长应该摒弃这一传统做法,在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时,家长要发挥他们的权力对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喜欢看连环画之类的书籍,家长在接纳孩子的意见的同时陪同孩子一起选择,以同情同理的方式帮助孩子挑选内容健康,易启发孩子思考的漫画书,如益智类、侦探类、历险类。有了家长对孩子阅读书籍的正确引导和适时监督,可以预防孩子盲从地去阅读那些内容有悖积极思想和行为的书。
(三)政府加强对出版社的管理,社会加强监督
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选择优化合理的课外书上起到指引的作用。而一个良好的课外读物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的。首先,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要继续加强非法和不健康图书的打击。此外,政府可征集有关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出台学生课外读物出版的标准,以供出版社参考。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出版社的校对工作不定时地抽查,责令其舍弃出版或重新编排不符合标准的出版书籍。其次,从社会大众的作用看,应当发挥社会舆论效应。政府的职能手段固然对规范课外书籍出版起到宏观控制的作用,但是仅靠政府无形的手并不能对广大的图书市场完全规范化,也会有漏网之鱼的可能。而这时社会大众的全员监督就起到了完善政府机制的作用了。具体来说,社会各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课外图书的优化合理性。第一,时时关心各个时间段出版的学生课外书籍。政府可通过建立一个公告各时段新出版的课外书的网站,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论。另外,社会成员也应该经常走近书店,走近学生,翻阅学生所读的书,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第二,积极举报不健康、不合理的图书。政府要成立一个处理不法图书的专门机构,保证社会成员举报有门,报而有应。这是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净化学生课外读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杜殿坤.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观点概述[J].外国教育资料,1980(1):9.
[2]卢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3]周弦.昆明市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11.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73-01
一、课外阅读为小学生储备文学知识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处在学校这种智力不断冲撞的环境中,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二、积累和构建文化
学生通过阅读在脑海里点滴积累的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各种信息、文化因子在头脑里聚集、碰撞、渗透、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三、构建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他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的脑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象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识字一样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就曾说到:“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可以说课外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四、提高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49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辅导的作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字词句语修逻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精准地把握,只有把语文基础知识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才能理解透彻,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熟练地驾驭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涵,界定知识外延,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对课堂语文教学理解,把文章置于相关背景中,才能准确认识作者思想,反映文章的时代主题。例如:笔者教学李白《静夜思》,引导学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诗句,同样是月夜,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有动感美,也有静态美,同时阅读李白《望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学生对作者有个全面的认识,延展课堂的视野,弥补课堂的不足。
二、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不是随意阅读,要突出课外阅读效果,必须规范课外阅读的行为,只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再认识、再理解,拓展课堂视野,一句话课外阅读是为课堂服务的,不能脱离这个目的。
1. 服务课堂教学目的
我们的语文课本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阅读范围不广泛,由于篇幅的限制,背景资料也比较少,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只是一笔带过,常常这些材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对茱萸是什么?山东有什么风俗习惯?通过课外阅读才能有所了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在预习阶段,主要要求阅读作者生平,认识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课后把与课文相关篇目让学生阅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技能技巧,把相近风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味它们的细致区别,这是阅读精髓。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集中精力,保持旺盛的阅读欲望,激发探索阅读能力,我认为在课外阅读指导上,一定要推荐好课外阅读书目,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推荐的书目一定要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形象、生动、富有儿童语言特色的读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明快、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适合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儿童文学作品、寓言、童话最适合,比如冰心《寄给小读者》《汤姆历险记》《鲁滨逊漂游记》《叶君健作品集》和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大师有着丰富的儿童心理知识,笔触细腻,描绘了儿童心理的一片蓝天,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同时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
3. 结合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不断渗透德育思想的过程。“文以载道,文以树德”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辅导学生课外阅读是常常选用一些励志方面的书让学生来读,给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讲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笔者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苏叔阳写《大地的儿子》,学生对整个一生有全面的了解,对超级的人格魅力、博大的胸怀、丰富睿智十分佩服,对学生有一种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使学生有种“见贤思齐”的内心向往。
三、课外阅读的具体实施
课外阅读的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的,要让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阅读经典文章。课外阅读由于时间有限,要想课外阅读取得实质的收获,选文要经典,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匠心独运的力作,不管从语言风格、表达手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俗话说:“取道其上,得到其中,取道其中,得到其下”,阅读经典文章大师们给学生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辅佐学生走向成功路,规范写作思路,笔者要求对书中的佳词好句,要进行摘录,日积月累,学生语言也丰富起来了,逐步运用到作文中来,这就是课外阅读的效果。
2. 练习写随笔
随笔是写作最自由的方式,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见到书中美词佳句进行摘录,可以写故事梗概,可以就文中故事延展,总之学生的随笔可以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发挥,比较灵活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可以增进学生对故事的再认识、再理解,更深层次再读原文,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记性好不如笔头烂,通过课外阅读做笔记,可以折射出学生内心世界和爱好,为了激发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笔者举行课外阅读随笔交流会,有位哲学家说过:“两人交换苹果,每人手中,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每人交换知识,每人获得是两种知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交流,课外阅读面十分广泛,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提高课外阅读量,促进课外阅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