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四、乡村教育数字化,路在何方

篇2

“古村之友”概况及现状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2014年创立的以保护古村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全面复兴活化古村目标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利用互联网平台,注重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兼顾,实现公益和商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古村之友”乡村振兴集团成立了乡土精神自强、文化遗迹运营、数字乡村善联、乡村资讯智库、活动赛事大会五大事业部。以精神作为内核,推动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旨在通过信仰重构,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古村面临的困境

古村落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兼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来源于古村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等;物质性来源于乡土建筑,文物古迹,历史景观。古村最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其代表性远远高于古城、古镇、古塔,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古村遭到大面积破坏据统计,我国共有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州黔东南、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市县是全国传统村落的主要集中地。传统村落集聚地均属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地域闭塞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很多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拆”成了他们共有的命运。短短30年间,平均每天消失近15处文物,现在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建筑岌岌可危,90%古村落处境堪忧,尤其是市县级、未定级文物。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古村落,以及在战争时代得以幸存的文物,却在和平年代快速消失了。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也始终不乏有识之士,在城市化浪潮中认识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于是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于危难之中挽救古村的性命。在这过程当中,古村保护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一方面力量实在有限,保护进程难以跟上古村消失的速度。

保护的片面性

现在古村保护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共识,但是保护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反而导致许多古村遭到建设性破坏。曾经人们把一些古村列入物质遗产行列,对村落的保护仅仅是修缮翻新,这样的结果是只维修了原有建筑,却留下了一个个“空心村”。家谱宗祠无迹可寻、方言俚语传播断层、活动大事无人兴办,古村的精神文化遗产消失殆尽。在中西部很多偏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村里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古村面临着空巢化、老龄化等现实问题,这使得传统村落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机活力。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物保护单位”,古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地,是农业社会最基层的单位,要把村民生活和古村保护结合起来,村落应该有“人气”。因此对于古村的保护重点是盘活,而盘活的重点是“人”。另外,古村的文化价值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挖掘。有的地方“一刀切”地进行旧村改造,急功近利地开发商业旅游,缺乏因地制宜的思想,导致风貌各异的传统村落整齐地被具有“古韵”的现代建筑取代,开发的同质化使得古村背后的文化价值流失。

“古村之友”对古村保护的借鉴启示

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善业结合

1.打造善业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任何事物不和科技结合则无发展希望,与科技结合等于找到了一条在数字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道路。传统善业也不例外,“古村之友”研发并使用了互联网公益PPP(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指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由枢纽型公益组织牵头,在政府、企业、个人各主体之间搭建起的一种多方参与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扩大资金使用效益,解决了传统公益当中的单一主体运营困难的状况,保证公益项目的有效持续运行。这是继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模式,即“善业互联网”。旨在让科技更多地关注人文,像改变商业一样的改变传统的善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善事。2.开发线上平台“古村之友”开发的“爱乡宝”软件,是一个以善为媒的数字乡村平台,采用自助平台运作模式,通过个人发起家乡项目公益众筹,让每个走出乡村的游子都能随时随地助力家乡建设。另外爱乡宝平台准确定位村民和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本地村民没有网购意识,也不会使用网购平台,买不到外地产品;而在外游子有购买能力却因为离家远,没时间为家乡父老购买。爱乡宝为他们搭建了城乡互助商城,精准匹配村民的需求,以游子为中介形成链接、促成交易,激发潜在消费潜力、推动村民观念升级、乡村消费升级。

培养“新乡贤”群体

“乡贤”是指乡土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人士,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新乡贤”,即心系乡土,服务乡间,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乡贤群体存在,乡村内核文化凝聚力就在。“古村之友”培育支持各类新乡贤:当地村官,企业家,公益人,青年创业团队,文化教育工作者,着力构建新乡贤的义利事业生态系统,建立新乡贤公益,新乡贤产业,新乡贤理事会,新乡贤基金会等组织。利用新乡贤公益带动乡村教育,农产复兴,非遗复兴,社会公益。新乡贤产业促进民宿,手工艺,电商等产业发展;新乡贤理事会领导维权护法,合作谈判,制定村规民约。新乡贤基金会进行扶困济贫,养老助残,扶持创业。善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帮助村落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义利并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用公益善业带动当地商业,文旅,遗迹保护等事业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消费互联网,资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满足了大众的生存需求,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社会还是需要“义”的存在,让公益善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深圳大鹏非遗文化村的创始人杨礼深是“古村之友”成员,他带着十几人花了三年时间,把被人遗忘,年久失修的小渔村盘活了起来。他使用当地建材原址重建,尽量维持原始渔村的风貌,既保护了村落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景观,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准确把握了古村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摒弃重建等于“拆”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除此之外,他还尽力弘扬当地文化,使改造后的大鹏村成为了结合乡村民宿、非遗体验、滨海旅游、摄影基地、田园厨艺的古村综合体,既实现了旧村改造,又保护了渔村特色;既促进了商业发展,又推广了非遗文化。

结语

古村保护已迫在眉睫,我们要认识到保护当中的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的举措,深刻挖掘古村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重塑现代乡土文化凝聚力,全方位地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单靠某一方面都难以完成这一庞大长远的任务,“古村之友”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了有效的乡村振兴模式,且结合互联网、高校赛事进行推广和转型升级,为古村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为公益事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汤敏,邓惠玲.社会组织策动下的全覆盖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模式探索——以“古村之友”为例[A].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第二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论坛文集[C].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7:9.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对农电视 节目营销

在收视率至上的传媒评价体制下,我国农业电视发展艰难。改变我国当前农业电视的边缘化地位,提升我国乡村传播的效果,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传媒机构、政府管理部门今后较长时期内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对农电视频道和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媒介融合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变革过程中最明显的趋势。媒介融合

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首先提出,意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性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国内学者周鸿铎认为,“媒介融合是一种业务上的合作,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通过这种合作,实现媒介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便实现共赢”。发展至今,媒介融合的形态日益丰富,人们常说的内容融合、产业融合、资本融合,以及媒介形态、结构、流程和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媒介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多层次、多向度的媒介融合态势,为传统电视媒体改变自我、寻求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它们纷纷抛弃既有的基于单一产业的营销方式,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营销战略,以期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媒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以及各国解除管制、鼓励竞争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各媒介间的融合从理论逐步变成现实。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媒介融合颠覆了大众传媒独占鳌头的大众时代,对于信息传播甚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到传播内容和受众,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介融合的大潮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媒体终端,它们竞相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多频道数字高清电视、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MP4,甚至数码相机,都可以成为接收电视节目的终端设备,而人们看电视的行为也日益由原来的家庭式、固定式收视向个人收视、移动收视等多样化方式演进。

媒介融合给对农电视带来的影响

媒介融合给农业电视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节目的播出平台增加,视音频的播放载体不再仅局限于电视机。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崛起,与传统电视一道呈现出丰富的融合特征。人们看电视的行为也日益由原来的家庭式、固定式收视向个人收视、移动收视等多样化方式演进。非线性传播、互动性、跨平台、个性化,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节目最突出的特征。

媒介融合使得农业电视节目的传播形态由原来的线性传播向非线性传播演变,观众收看更为方便,反馈更为快捷。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节目以在线观看、视频下载、网络直播或者互动娱乐等形式为主,在许多层面实现了对传统电视节目的超越,因而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显现了相当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业电视节目的网络化工作已经初步完成,及时节目信息,开通互动平台,网络成为农业电视节目和城乡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吉林电视台的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的农科频道、河北电视台的农民频道等专业频道,以及优秀农业电视栏目如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贵州电视台的《我们农民工》、北京电视台的《京郊大地》等大都可以进行网上直播、点播和信息互动,网络成为农业电视节目对外传播的新渠道。中央电视台还设置了CCTV社区、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设置了广视互动论坛,为观众的反馈、评论提供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

加大对农业电视节目研发等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和内容的投入。技术进步使得新媒介种类丰富,并且传输容量也大幅提高,使得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面临挑战。数字付费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助手PDA等都需要大量与各媒体特性相符的音频、视频、图文及数据内容。然而,由于数字新媒体发展初期所处的用户短缺的困境及收益分配模式的不明朗,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较低,投资者的投资也格外谨慎。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与传播需要政策的支持。

对农电视节目营销的实施

从社会经济背景、传媒创收渠道、市场空间来考察,实施对农电视节目营销的条件基本成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可用于食物之外的消费相应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则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具体到传媒领域,一方面,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黄升民教授认为社会阶层的碎片“使原有的社会阶层经由社会观念达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发生了某种断裂,社会观念的利益化和个性化倾向明显”,传媒的“大众时代”正过渡为“分众时代”。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角色由受众变成用户。在受众时代,媒介消费基本免费,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到了用户时代,媒介消费者则按需缴费,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消费者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

在广告市场处于边缘地位的农业电视也应该考虑实施节目营销战略。随着电视广告市场的分化,电视传媒机构意识到节目营销的重要性。我国自1979年恢复电视广告以来,广告收入就成了电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电视台主要通过制作和播出节目获得高收视率,然后向广告商出售广告时间以获得广告收入。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技术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视广告市场的增长放缓,传统电视的广告资源被分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级电视机构的经营重点开始由广告转向电视节目,以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学者陆地在《论西部电视产业发展模式的增长极》一文中认为“从国际国内电视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只有生产和销售电视节目,能够构成电视产业内除广告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都相继喊出了把节目经营收入培育为本台收入第二大支柱的口号”。

为数不多的农业节目有着很好的观众缘和很大的需求空间,这为节目营销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就农言农”的对农传播思路必须进行转变,对农业节目感兴趣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包括所有关心三农、关心和谐社会建设的城市人。城市的发展与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城市人的生活也离不开乡村社会。关注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培育农民工的现代市民意识,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是所有电视台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上网栏目2009年5月份访问量排行榜,在278个上网栏目中,农业节目栏目(如致富经、科技苑、每日农经、农广天地、聚焦三农、乡村大世界、乡约、乡土等)大都排在前80名。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已成为全国对农专业频道的领头羊,综合实力排名第一,2008年,在业界具有极高权威性的“TV地标”评比中,农民频道从全国近千个频道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专业特色频道”,同时频道还被河北省广告业协会评为“河北省最具广告成长力媒体”。2009年5月25日,湖南卫视午间档《乡村发现》CSM22收视率0.61、份额4.86%,同时段排名第一。这是《乡村发现》这个栏目自3月2日复播以来首次取得第一。这些数据说明农业电视节目因其新奇、实用、自然、亲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是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的。

积极、稳妥推进对农电视节目营销。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基于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拥有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数据存储的高质量和大容量,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活动和受众需求。这种媒体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传统农业电视的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如果说这种格局转变的根源来自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个性化,那么这一转变的结果便是受众的分化即传统电视受众注意力的严重稀释。

对农电视要想改变自身困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必须在观念、体制、内容、形式及已有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整合,积极推动与新媒体的融合,让更多的消费者快捷方便地收看节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丰收。电视节目的营销方式很多,既可以通过版权交易、下载点播、广告、赞助等盈利方式来进行,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策划媒介事件,深入农村现场、邀请农村受众参与节目采制等方式,来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一,版权收入将成为节目提供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媒介融合带来的一个新变化是传播平台的增加,因此对农业电视节目提供商来说,版权交易的对象和交易机会增加了。可以将节目卖给电视运营商,也可以卖给网络视频分发平台,还可以卖给手机运营商,当然还可以做成DVD在市场上销售。最具意义的是,可以多次出售版权,充分发挥内容资源的价值潜力,实现多次盈利。

改变内容困境的一个战略是将内容提升到产业的高度,通过引导或支持相关产业组织的建设并促进产业组织合理的竞争与协作,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并保证产业链通路的顺畅,从而使内容能够规模化生产,大批量集成,面向大市场销售。内容不可以重复批量生产,内容生产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版权上。目前我国内容的创造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充分发挥,这要求政府在发展内容产业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树立企业、消费者版权意识的同时,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大力监管打击非法盗版等行为。

第二,付费点播、下载。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定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农业电视节目,特别是那些致富项目对脱贫致富的人士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非常迫切地想获取这些信息,纷纷留下电子邮箱、电话、QQ号码。对于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而言,付费下载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盈利方式。虚拟商品支付交易平台的建立,数字内容的支付问题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这为网络付费收视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第三,形成精准营销和口碑营销为主的营销形式,提升节目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电视开始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传播载体增多,广告主和观众两大消费主体越来越理性和挑剔。广告主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广告投放策略,在目标消费市场逐渐细分的压力下,调整为集约式投放。网络功能由最初单纯地获取信息、娱乐,发展到日常生活帮手、商务往来等交流手段,由此形成精准营销与口碑营销的营销新形式。

对于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产业,农业电视应当正视眼前的危机,但是更应看到自身面临的机遇,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在资源链接、分众定向、及时互动上的优势,在多元媒介的交叉融合中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将是在我国传媒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求的核心议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新农村建设中涉农电视发展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C326)

参考文献:

1.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4.郑伟良:《网络营销的重心是口碑营销》,《中国出版》,2009(8)。

篇4

“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村级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由于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村级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村级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村级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村级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篇5

中心词汇:家电下乡、营销战略、效果

1我国度电下乡状况

从家电下乡的种类来看,家电下乡目前规则的产品种类中,以彩电、冰箱的销售状况最可喜。2009年12月份冰箱的全国销售量到达1560万台,彩电的销售量到达了880万台,区分占家电下乡比重的41.42%和23.37%。

往年3月当月,家电下乡产品总的销售量为625.2万台,完成销售额124亿元,区分增长3.2倍和4.5倍。往年一季度,累计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03.3万台,完成销售额316.7亿元,同比区分增长4.9倍和6.9倍。其中,彩电113亿元、冰箱90亿元、洗衣机42亿元。销售额居前5名的地域是河南38.4亿元、山东34.7亿元、安徽25亿元、四川23.6亿元、江苏19.8亿元,其中河南省家电销售量超越200万台。总体来看,家电下乡在全国的推行停顿顺利。面向全国的市场,家电销售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遭碰到不同状况。既出现了销售火爆的场景,也出现了销售总量不尽人意的被热闹状况。销售金额在6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其中中部省份4个,东部省份1个,西部省份1个;销售金额在2亿元—6亿元的省份8个,其中中部省份1个,东部省份4个,西部省份3个;销售金额在1亿元—2亿元之间的省份5个,中部地域和东部地域省份各2个,西部省份1个;销售金额在1亿元以下的省份中,中部地域1个,东部地域4个,西部地域省份7个。中部省份是家电下乡销售的主力军,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兴旺的东部沿海地域,是我国农民群体中最有购置力、消费才干最强的省份,但农民关于家电的补贴并不看重。

2家电下乡实施出现的营销战略效果

由于大少数家电企业以前只注重城市市场开发,而对乡村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熟习乡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结构,以为乡村消费者对价钱敏感,消费差异性不强,因此没有针对乡村市场实践停止有效的营销宣传。企业只是将自己的产品是“中标产品”作为宣传点,而并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功用、特征等产品有效信息保送给消费者,无法满足不同需求不同购置才干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需求。在品牌维护上,有些厂商只是复杂地将产品卖给消费者而依然如故,并没有注重提高效劳看法,完善售后效劳网络,增强售后效劳,且局部维修效劳人员职业素质与技术水平也比拟差。而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特殊是对物质条件不宽裕的乡村消费者来说,质量和售后效劳是其最看重的两方面。很多商质量量效果暴露后却迟迟得不到很好的处置,这既给乡村消费者带来方便,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声誉和产品销售。我国度电下乡企业售后出现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无视乡村家电售后效劳市场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度电企业如长虹、海尔、TCL、创维、康佳等在售后效劳上取得了不少停顿,对我国度电效劳水平的全体提升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这些家电企业在广阔的乡村市场上的效劳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效果,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所无视乡村家电售后效劳市场的重要性。有些企业为了完成销量的更大打破,除了采取低价战略外,还经过在效劳上向消费者提供许多空口号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些口号虽然叫得很响,但是由于自觉、过火夸张、与自己的实力和实践状况基本不相婚配,因此一旦产品出现大规模的质量效果,企业就基本没有才干来及时处置,最终遭到损伤的不只是消费者,企业自己也在所难免。由于电器家电市场竞争十分剧烈,许多品牌或许厂家在竞争中被淘汰退市。过去的“保修8年”、“保修10年”、“终身保修”承诺的那些企业如今已十分少见。而许多运用这样产品的消费者,在这些产品的维修效果上碰到费事,消费者利益遭到损害。这种无视乡村家电售后效劳市场重要性的做法最终会招致消费者对家电企业的决计逐渐丧失。

2.2家电下乡乡村的消费环境和物流体系有待改善和健全家电下乡乡村的消费环境主要表如今:一是交通基础设备差,家电运输难。目前,乡村很多地域交通方便,局部山区甚至没有像样的公路,产品运输极为困难。乡村基础设备树立底子薄、基础差,严重制约了乡村的消费与活动,成为影响家电下乡实施的一大阻碍。总体来看,国度关于乡村基础设备树立的投资还很有限,这也是影响乡村经济开展最大的影响要素。二是乡村公共效劳本钱高,公共设备落后,国度投资树立的难度很大,局部农民对家电消费望而生畏,比如乡村用电不如城市动摇,很多地域没有自来水,许多中央尚未连通光纤电视网络,乡村网络信号缺乏等等。

我国临时二元经济格式形成的乡村经济文明落后、基础设备树立单薄,乡村物流体系开展缓慢。目前我国度电乡村市场渠道主要由外地小型家电卖场、传统百货商场和集体工商户运营的小型门店构成,这些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缺少管理人才、物流设备不健全,承当不起自营乡村物流的重担;同时,大少数批发市场还缺乏电子信息、冷藏、平安监控、质量检测、渣滓处置等配套效劳设备。高物流本钱和低效率效果致使家电下乡企业很难做到“运输—配送—维修—管理”一体化。虽然自营物流的海尔超越50%的销售量使得前期投入有所报答,但其在物流规划的投资却是庞大的,其他小型企业基本就难以效仿。物流配送本钱高、下乡家电配送难,减轻了销售商与农民的担负,使销售商不能将销售网点片面铺设起来,众多农民不能实在享遭到国度相关优惠政策。商家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只能把网络铺到二、三级城市,形成少量下乡家电产品实践上被阻滞在乡村之外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下乡家电产品难求。此外,由于乡村天文条件的限制,交通运输方便,影响了乡村消费者的购置。

3制定适宜乡村市场的营销战略

3.1搞好乡村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企业针对特定的营销效果停止的信息搜集、记载、分析和评价活动。经过市场调研来找到乡村家电市场的主要方向:①乡村家电市场的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哪些是乡村市场最急需的。②乡村家电市场的消费环境。除了基础设备外,尤其要弄清产品的运用情境,即能用来做什么,在什么状况下运用,这一点往往与城市具有较大的差异。如乡村运用的固定电话要求按键简便、数字明晰、通话无搅扰等基本功用,而在城市则要求来电显示、通话计时、按键多色背景灯等较多功用;又如彩电,超高灵敏度、宽电源设计的彩电由于顺应乡村接受信号弱、电压不稳的状况,而大获好评。③农民的消费水平。即农民可以接受的商品价钱。④农民的消费心思。即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气、心思偏好及审美情味。企业在开拓乡村家电市场的同时,须向农民消费者灌输一些新的消费理念,应当着手强调产品的必需性,从而可以树立并不时扩展市场。

3.2确定目的市场目的市场是“公司希望吸引住的同质(相似)顾客群”。由于我国乡村市场的分散性和差异性,所以企业不能以全体乡村市场作为目的市场,要经过迷信的市场细分,找准效劳的顾客群。因此,家电企业对乡村目的市场的界定,主要应处置三个效果:①目的需求确实认。企业可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有何特殊之处,我们能做什么,处置什么效果,换位思考可以协助了解需求。②目的顾客确实认。哪些人购置这些需求,主要顾客是谁,他们的消费特征和偏好是什么。应该说目前乡村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少量营销阶段,市场细分水平远远不如城市市场高,但这不等于说可以疏忽目的顾客的细分。③目的区域的选择。这些需求主要在哪些地域,我们能开发的地域是哪些。思考到我国乡村地域间的支出、设备、天文、民族等差异,企业应选择自己能满足的地域,并从最有购置力或自己最熟习的区域末尾,然后推行。

篇6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古建筑保护;应用

1、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我国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历经时间洗礼,古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所以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为因素和自然损害使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损坏,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古建筑中大多是木质结构,容易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损坏更是雪上加霜,古建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古建筑散落在全国各地,是当地特殊的文化资源,它们独一无二并且不可替代,古建筑中很多考究的工艺细节,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民族元素。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有的工艺元素也没有得到广泛学习和发展,其工艺手法渐渐失传。古建筑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古建筑加以保护也是对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我们应以历史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相同图案或元素进行复原,在尊重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留地方特色,体现出地方古建筑的多样性。

查询传统的纸质文献中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历史背景等信息资料的方式具有一定缺点,原始的纸张和书籍等材料不但厚重还占有较大的空间,并且容易损坏,纸质文献中的图片资料也不够准确完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像技术的发展才使文化遗产信息的记录能够以图像和视频的方式得以保存,但是这些资料也出现难以长期保存和不够全面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且为古建筑信息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全面记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化技术首先解决了信息保存的问题,高精度和高逼真度能够使信息记录更加全面,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为不同地区间古建筑保护提供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在尊重古建筑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工作。

2、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测绘方式是利用钢尺和水准仪来量取建筑物的平面、立面或剖面特征点的位置和相关特征线的距离等,然后根据所量数据和几何关系绘出线性特征图,这种传统的测量方式耗费人力物力,并且耗时长,得到的数据不能保证其精确度。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古代建筑的测绘技术也随之发展,运用GPS、全站仪、测量机器人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改进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但还不能满足对古建筑高精度的要求。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传统测量技术的区别在于,它能够深入到任何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并且能够快速完成建筑物表面数据点的扫描测量工作,从而获取精准的三维坐标点云数据。通过将这些不系统的三维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就能构建出建筑物表面的三维模型。并且这些数据能够为古建筑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完整、精确、永久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据的记录能够为古建筑保护和修复提供可靠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还原应经不存在的古建筑。

2.2 全站仪和GPS技术的应用

全站仪全名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当前技术工作中的常用仪器。是一种集光学、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能够观测建筑物的水平角、距离、垂直角、高度差等,通过全站仪观测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出任意观测点的坐标。全站仪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利用,能够测量古建筑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还能绘制出古建筑的平面、立体面和剖面图。先进的全站仪中配置有马达自动照准目标,免棱镜全站仪还能够实现不瞄准测点,测距光束经过自然表面的反射后能够直接测量距离和坐标。立面测绘是古建筑测绘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免棱镜全站仪能够实现任意安置点,将棱镜的高设置为零后,瞄准古建筑的特征进行高度测量,得到各位置的高度标注在草图上。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由终端用户设备、空间卫星和地面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并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全球性的特点,导航、定位也及时准确,通过GPS的动态和静态等定位方法,将GPS仪器与摄影仪比如RC30相互连接,再安装惯性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在航空摄影的瞬间,摄影中心的空间位置和摄影仪状态由GPS和惯性导航系统得到。GPS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摄影测量户外控制工作,同时保证数据能够及时处理。

2.3 数字化保存

通过各种数字化仪器提高了建筑物测量的效率,也保证了数据的高精度,而这些数据还需要精确真实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是数字化摄影有效结合的产物,通过激光扫描能够捕捉到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记录激光从发出到被物体反射或折射的时间,利用软件加以计算和处理,就能得到建筑物的角度、材质和位置,从而形成三维图像。数字化保存是指将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和数字摄影以及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得出的古建筑图形结构和纹理等信息的高精度获取和保存。利用计算机建立的数字模型,为文物信息保护、修复、研究等提供精确的数字信息。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能够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能够使古建筑在有利于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的利用价值,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还能满足行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数据的需求,真正实现技术层面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化监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建筑数据库的作用。

2.4 实现数字化监管

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图像之间的对比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根据图像的颜色特点、形状和纹理特征等对图像进行比较,并根据这些统计特征对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做出评价。在对古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的基础上,可以对古建筑定期检查,结合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匹配度,将最新采集的图像数据和已经保存的图像数据进行全面比较,所得出的数据在通过专家的研究后,及时发现古建筑中某部位腐烂或损坏等信息,有利于保护工作及时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精准的仪器对古建筑进行现场采集数据后,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处理,实现古建筑资料的数字化,数字化测绘图是虚拟模型建构的基本依据。通过多种仪器得到的图像数据,只有数字图片还是不够的,比如古建筑的立剖面和构件的大小等,要反映这些实物信息,还应借助一定的绘图软件技术,如CAD技术。

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为古建筑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途径,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古建筑的完好保存和复原,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古建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站仪、GPS、GIS等数字化技术完成古建筑保护工作,挽救濒临消失的古建筑。同时呼吁社会人民,爱护当地古建筑,爱护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管斌.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2,(04).

[2] 谭洁,汪梦林,王建华.参数化设计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清代官式建筑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09).

[3] 金澄宇,王琴.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01).

[4] 刘旭春,丁延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12,(02).

篇8

作为青少年校外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青少年宫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阵地,是实践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宫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和发挥青少年宫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广大青少年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提高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青少年文化多样性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创新性、发展性等变化趋势。青少年宫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顺应形势需求调整定位,推出广大青少年乐于参与、便于参加、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服务,让青少年在学习知识、开展实践、提升素质、传承文化、增进交流的同时,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生活。

当前,手机、网络、桌游等新型平台已经极大改变了青少年交流、学习、娱乐的渠道与方式,青少年宫在青少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削弱。一部分小城市青少年宫以及乡村学校少年宫依然老三样迎人:经费匮乏、设施老化、服务低质。如果不提高服务效能,调整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那么在不远的将来,青少年宫必将成为乏人问津的“冷宫”。

提高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首先应建立以青少年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首先,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来设置服务主题、服务内容、服务形式,让青少年儿童在实践学习和快乐体验中,更多地获得方法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其次,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性、多样性、差异性、地域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更精准地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再次,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搭建涵盖互联网、手机等终端的新型信息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服务。

二、促进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弥补乡村青少年文化服务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各地各级青少年宫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宫发展不平衡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然而,偏远农村一直是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的盲点和薄弱点,乡村青少年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将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乡村最基层。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要想解决好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尤其是促进城乡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移,弥补乡村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一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缓解乡村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保障好每一名青少年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文明进步。二是引导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参与城乡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形成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主体,让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在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制定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对青少年文化服务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四是对乡村青少年文化消费实行补贴政策,通过“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措施,力促均等化,力求标准化,提高乡村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

三、强化青少年宫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发展,打造中国特色青少年文化服务品牌

今天,人民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代表民族未来希望的青少年尤其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培育。推进青少年宫事业加速改革,强化内涵发展,切实发挥青少年宫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职能和教育功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9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整合资源;图书馆集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52-02

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信息获取需求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以及系统,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以及传播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图书馆也应以公共服务为基础,整合资源,传播知识,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建立符合当前城市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一、城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场所中城市图书馆的重要性

城市图书馆就是国家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城市居民的阅读需求,而在城市中建设以阅读为主的公共文化场所,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重要的传播场所,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也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社会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图书馆中保存和记载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资料,为城市居民的丰富思维和提升思想意识提供有利的源泉和科学依据。当今社会,世界上无数现代化的城市中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都设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标志性建筑物,尤其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城市图书馆是知识文化公共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以及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图书馆是收藏文化典籍,传播先进知识的主要公共服务场所

城市图书馆主要由古代的藏经楼,藏书阁演化而来,是收藏文化典籍的重要公共服务场所,城市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更为多样,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图书馆的文化公共服务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人们可以在城市图书馆中阅读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先进的思想理论知识,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另外,有很多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城市图书馆中举办,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参与,从中了解社会文化信息,激发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

(三)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居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公共场所

城市图书馆是城市具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公共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通过传统的学院式专业教学的模式来获取,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城市图书馆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城市居民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在世界各地发达城市中,很多城市公共图书馆都以普及和推广终身教育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比如开设学习培训,开展读书辅导活动等,开展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这些都是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方式的深入和延展,也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图书馆的社会需求所在。在网络信息社会,城市图书馆更是广大城市居民接受终身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竞争力,不断完善和更新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场所。

二、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传播知识,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图书馆不能只着眼于服务于城市人口,更应广泛的辐射周边的乡村人口。城市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资源,优秀的管理团队,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因此,城市图书馆更应统筹规划城乡图书馆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反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共同建设,共享各种数字化图书资源,使现有文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城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量。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是塑造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图书馆应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俗风情,地理情况等综合因素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与城市相互和谐,相互映衬。

(二)以公共服务为基础,满足多层次读者需求

通常情况下城市居民层次复杂,需求多样,因此,城市图书馆需要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尽可能多的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城市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跟广播、电视的被动式提供信息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知识信息,因此城市图书馆应该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细分读者需求类型,满足多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信息需求。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城市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范围,是为多层次读者提供不同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比如城市居民中,老人,青少年,农民工,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主要是依靠图书报刊等书面载体,以影视影像为辅。而中青年等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主要是网络信息,电子图书形式等数字化载体。因此城市图书馆应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传统载体,现代化网络信息形态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在提供普遍性信息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满足特殊群体的信息需求。

(三)发挥群体优势,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城市图书馆要最大化的发挥公共服务效能,单凭少数的图书馆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要发挥出城市图书馆的快捷,方便,有效的公共服务理念,需要建设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来完成。可以通过总分馆的模式进行建设,以总馆为资源基础,各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等为补充,再联合学校,企业等其他单位的图书馆假如图书馆集群体系,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在不改变原有刑侦隶属,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总馆对全成员馆进行文献资源编目,分类,标引,加工,电子文献录入等统一制定,同时指导和协调采购,读者服务等工作,而分馆则主管针对各种读者的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共同保障市民服务。

(四)以图书馆集群为基础,建设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传统的城市图书馆相对独立,各自为政,馆藏资源也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现代化的城市图书馆需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软件系统管理程序,将整个城市中的图书馆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便捷高效的图书馆联合体系,统筹规划,统一业务管理,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开展联合服务,以图书馆集群为基础,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不断革新。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软件技术的开发,建立集群图书馆成员的业务管理自动化,自动编制地区联合编目以及联合目录,建立集群内图书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制度,建立城市图书馆集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有效提供多层次,满足多需求的信息公共服务。再比如,城市图书馆总馆可以将图书报刊,电子文献,随书光盘、视音频资料、专题数据库、网上信息等多种资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而乡村地区建立分馆时无需另行购买服务器设备以及系统软件程序,数据库,大量的书籍信息资源,只需要架设相应的客户端即可实现资源信息互联,共享,大大降低基础图书馆的建馆成本,同时相对于传统分馆来说,极大的扩充了分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这种信息化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维护成本低,推广方式简易快捷,读者使用便捷高效,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

篇10

关键词:低碳环保;乡村经济;旅游发展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

[3]阮慧娟,吴雪飞.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