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对策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暴力”经常与其他描写类似现象的术语(如“胁迫”或“侵犯”、“攻击” )混在一起[1]。有些定义集中于身体暴力,也有一些将语言或心理上的侵犯包括在内。校园暴力是暴力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此研究中笔者将校园暴力界定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且其施暴者和受害者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暴力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校园暴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国内校园暴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社会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模式、生源素质等原因也成了校园暴力的重灾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江西省两所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现状的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真实状况及高职学生对校园暴力的看法和认知;探寻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
在江西省南昌和九江两地区各选择一所公办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对这两所学校三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6个班级360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废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 321 份,有效率为 89.17%。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1)采用秦万山编制的《烟台市高职院校校园暴力调查与研究》问卷。该问卷是在我国司法部“校园暴力研究”课题组所设计研究问卷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修改而成的一份调查问卷。
(2)采用档案研究法,以某高职院校保卫及学工部门的档案为依据,对该校2009—2010学年度发生的有档案记载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调查。
(四)研究结果
1.省内某高职院校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调查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西省校园暴力的真实情况,笔者对省内某高职院校2009—2010学年度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学校保卫部门档案记载的校园暴力事件;学生管理部门(如学工处、各系部)记载在案或处理过的校园暴力事件等。调查到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总共有32起,并对其中的部分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了访谈,开展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典型暴力事件
事件一:因2009年10月20日晚上,08级方某(男)伙同其他三位同学对05级何某(男)进行殴打,造成何某怨气未消,2006年5月22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宿舍中,何某用左手勒住方某的脖子,右手持水果刀吓唬方某,说:“你不要动,我要杀了你。”在争夺中方某的手受伤,后被同学送往医院。事后双方均受到相应处分。
事件二:2010年3月16日05级董某(女)在校外受到不名侵害,由于惊吓过度,说话语无伦次、言行举止变得异常。3月21日上午,董某父母接到女儿老乡的电话后从云南老家赶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称该生于上周六到邮局办事时遭遇数名歹徒持刀抢劫并被刀划伤。经调查,发现该生背部脊椎骨两旁被划了两排整齐的浅浅的刀伤口,不像是持刀抢劫的歹徒所为,怀疑该生是否遭到害。校方遂将此案情向公安刑侦部门作了报案。
事件三:2010年3月16日早晨六点半左右,09级陈某(男)与同学在学校门口某网吧上网,突然冲进来四名陌生男子,其中两人各持一把砍刀,用刀背往陈身上打,另两名男子也对陈拳打脚踢。陈的同学杨某见状立即上前制止,于是四名男子将陈和杨强行拉到网吧门口并押上车。一路上陈和杨的头被压下,不让其看路,一直拉到郊外偏僻处,四名男子将二人押下车并带进芦苇丛进行搜身,抢走其手机及现金之后扬长而去。学校保卫处接到报案后立即向当地刑警报案并立案侦察。
事件四:2010年6月20日凌晨1点左右,黄某同学(男)与其朋友在网吧上网时,由于其朋友与一社会青年发生一点冲突致使该社会青年纠集同伙前来报复,他们突然抽出藏在衣服里面的砍刀砍打他朋友,该同学见状本能地站起来喊道:“你们干什么?”,结果那伙社会青年便拿刀朝他砍来,造成该同学头部被砍两刀且刀口很深、伤及神经,背部被砍五刀,被砍成重伤送往医院治疗。经警方努力已将暴力份子缉拿归案。
以上是一学年内发生在该高职院校的几件典型校园暴力事件。当前校园暴力的严重程度可从这些事件中窥见一斑。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威胁到在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调查情况汇总表
现将省内某高职院校2009—2010学年度一年内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汇总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校园暴力类型方面,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最为普遍,所占比重最大,占65.62%;在事件性质方面,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行为发生概率最大,占43.75%;在事件的起因方面,因言语冲突引发的个案较多,占28.15%。
2.对省内两所高职院校的抽样问卷调查情况
(1)学校严重校园暴力事件
学校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安全状况。本研究主要调查五种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让学生就他们学校中这几种校园暴力事件在过去半年中的发生情况做出回答。调查结果如下:
(2)学生校园暴力行为
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是指由学生自己所实施的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本研究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即询问学生在过去半年中自己是否有校园暴力行为;其结果见下表:
通过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抢劫、索要他人钱财或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情 95.70% 4.30%
(3)学生校园暴力受害
校园暴力受害是指学生作为受害者一方遭受各种校园暴力行为或事件的侵害。调查结果见下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江西省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三、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探讨
校园暴力的存在严重危害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身心健康、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和蔓延。下文将就青少年学生方面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在校学生应增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己所处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会面对和处理好自己成长中的身心发展矛盾与冲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总体素质中的基础素质和核心素质,在校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心理素质,比如,学会自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学会冷静,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智感;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宣泄和排解不良的消极情绪;学会交往,正确对待和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等。
(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在面对暴力时,要有勇气和一定的策略,做到正确应对、及时报告,自觉增强法制意识,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园暴力存在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亦可防止受害学生通过加入不良青少年团伙来反击暴力侵害以求自保而误入歧途,由此导致校园暴力的膨胀、蔓延。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并掌握一定的防范措施,使学生在紧急情况下除积极自救外,能善于寻求他人帮助。
(三)学会适当减压,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根据多拉德(J. bollard)的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目标性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挫折,是攻击的关键性前因[2]。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调查了75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了一份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种不良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被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该备忘录指出,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3]。学生压力过大容易引发挫折感,而强烈的受挫感又容易引发学生的攻击行为。因此,在面对来自环境、经济、学习、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勇于面对、学会自我减压。心理学研究表明,能承受挫折的打击,保持自身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明显标志。因此,大学生还应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锻炼自己对挫折的忍受性,练习使用建设性方式来应付挫折,提高对挫折本身的分析与认识,增强对打击的忍受力,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四)克服不良心理,培养健康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大学生应首先克服自卑、嫉妒、报复等不良心理,培养自信、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等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完善个性、形成健康人格,这样对防止大学生行为扭曲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要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识,正确地认识和接纳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地排解消极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3)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尊重、信任、友爱等肯定性态度,克服怀疑、敌视、妒嫉等否定性态度。尤其在遇到人际矛盾和冲突时,应学会镇定情绪、冷静对待、正确处理,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协商解决,切忌莽撞冲动、意气用事或逞一时之能激化矛盾、用拳头或武力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人际摩擦引发的校园暴力问题。
此外,对于大学生中具有精神质、神经质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应利用心理筛查工具尽早发现、及早治疗和干预,及时将其矫正到正常的心态上来[4]。
总之,预防校园暴力应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主动预防、积极应对,克服校园暴力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消除产生校园暴力的不良心理基础,从根源上减少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全民预防、减少不良因素对校园暴力可能产生的诱发和刺激作用,消除校园暴力产生的各种外部条件,坚决遏制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英]布莱克.犯罪行为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儒家思想;语文教学;教育宗旨;优秀文化传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儒家以“君子”和“小人”为标准评判一个人的品格。读了《论语》我们就会知道,儒家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它。作为老师的孔子,他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教育自己的学生做君子不做小人。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其中的贤者当然就是儒家所说的“君子”了,但我们不能说其他人都是小人,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很明确的。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指向哪里?目标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应该指向人,目标应该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论语》集中国儒家思想之大成。读《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思想行两个核心,即“仁”和“恕”。什么是“仁”?孔夫子说:“爱人。”“爱人”就是“仁”。什么是“恕”?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是“恕”。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就是儒家教育的目标,即把学生教育培养成谦谦君子。那么,儒家描述的“君子”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呢?君子的第一个标准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做一个有恒心的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做一个合群却不争不党的人。
孔夫子很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夫子把“仁”放在了君子之道的首位。什么是“仁者不忧”?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一种仁义的胸怀,内心要仁厚,宽容、平和,不计较个人的小的得失,这样才能内心平静、坦荡,这样的人才配称君子。要做到孔夫子所说的“仁”,首先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以此反观我们的校园,情形又是怎样呢?
现在,我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或听到一个新词:“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这个新词就真实地描述了当今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校园”怎么会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了呢?校园不是人们常说的是一方净土吗?关注校园暴力的人们是否想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这是当今教育陷入了单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性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培养而导致的恶果。语文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这一恶果的产生也难逃其咎。我们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些事情:同学之间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口出秽言或大打出手;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动不动就纠集一帮人不是掂板砖,就是拿大棒,甚至动刀子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候连家长也会参战等等。老师们常常会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心这么狠,下手这么黑?还有,现在的校园里,当面顶撞辱骂老师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或拉帮结伙或纠集校外人员将老师暴打-顿,一些学生会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敢跟自己的父母叫板。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学生跟过去学生真是大不一样了。问题出在哪?答案很明白:出在我们的教育上。
要改变这一现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得慢慢地来,得有一个教育的过程。在这一个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得承认,在人的天性中,即有善的一面,同时也有恶的一面,而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扬善抑恶。我们的学生现在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浮躁甚至暴戾,显然是教育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语文教育没有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善”,不是无原则的盲目的善,而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悲悯,一种隐忍,一种宽容。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这种“善”。我们应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用儒家思想中的这种“善”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和发扬学生天性中的善,抑制他们天性中的恶,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像整天都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座前的对联说的“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有了一副宽厚忍让包容的胸怀,“校园暴力”以及很多的不良现象就不会存在了。
用儒家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就有了一个教学的高标。语文的工具性我们是应该重视,对中学生来说,它毕竟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如果我们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语文教育的理念,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做准备,那么,我们以该更加重视语文的情感道德的教育性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性的工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熏陶和引导我们的学生,使之人人成为谦谦君子,应该是我们的理想目标和追求的方向。语文,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会读懂别人的文章这么简单。
参考文献:
1.《论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2.黄石公《素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
篇3
关键词:特殊需要;小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67-01
小学教学中注重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小学生中出现了很多行为有问题心理有偏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融入集体、性格孤僻、对待学习也是没有热情和兴趣。解决这种状况已是刻不容缓,并且要对症下药。针对当今特殊小学生需要的现状与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教育特殊小学生的方法与策略,促进特殊小学生的发展,积极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导致特殊需要小学生出现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已经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方向埋下了种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信任感、温馨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家庭生活不和谐,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责任感、社交能力极差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父母对孩子管教过松对孩子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骄纵蛮横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观念薄弱。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会使孩子变成冷酷消极的性格,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甚至是攻击行为。父母要掌握好对孩子教育的方向和态度,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成长,使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迈出健康的第一步。
2、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先天的遗传条件或是后天环境影响使孩子可能有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不能向正常孩子一样很好的接受教育,在班级或是受到冷落或是受到歧视,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可能并不会很清楚的意识到自身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其他的小朋友对待自己总是怪怪的样子,换下角度想一想,这样的孩子其实更加要我们去疼爱去呵护,不要让孩子在孤独中成长,更不要让不健全的孩子在孤独的状态下成长,这样只会使孩子所处的情况越来越糟。
3、教师的教育方法
始终坚信着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教育其实就是另一种养孩子的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博爱的心去关怀孩子去理解孩子。而一些教师的做法只会把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对待孩子毫无耐心讲解以后孩子不明白就马上变得不耐烦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孩子犯错误时不会正确的引导只是恶语相向言语攻击,对孩子进行变相体罚或是身体上的伤害,让孩子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厌师厌校的心理。
二、应对特殊需要小学生的策略探讨
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要联起手来为给孩子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1、家庭中注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作为家长为孩子们做好榜样是重中之重的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作为家长要扮演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朋友、知己、玩伴。一方面,培养孩子有独立的意识不宠爱溺爱孩子,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作为家长就要放手要孩子去做,要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自信的意识,要孩子对自己所做或者要去做的事情都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好,家长此时要支持要引导要鼓励,当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会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自信。最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钻研,孩子在主动研究的时候也是孩子创造力开始的时候。此外,要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遇事首先不是想着去求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作用
在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的今天,许多教师懂得让学生亲自去领悟感受知识的重要性。教师的使命是严肃的也是神圣的,我们要做传到授业解惑者,更要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散发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也都是幸福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特殊需要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多注意多关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想法,从根本上解决特殊需要孩子的问题。教师的自身素质更有待提高,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付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耐心,而不是极度的不耐烦和厌倦,轻易的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教师不仅仅要传递文化知识也要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教育,在孩子处于迷茫或错误的边缘时及时引导及时讲解。包容孩子的错误积极引导,心疼每一个在自己身边的天使,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将其放大培养。
3、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培养和保护
小学生是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为孩子年幼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孩子们并不能分清事情的利与弊,作为社会人员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共同帮助孩子们创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面对这些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也要极尽指责发挥各自优势保护小学生,共同努力推动法律条例的执行,一些网吧不管孩子成年与否允许他们在网吧里打各种暴力游戏,也是校园暴力的一个原因,孩子们将在网上游戏的所见所为实施到校园生活中,不仅会给孩子们健康造成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困扰。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保护工作,将保护小学生作为一项全民事业来参与来完成。除此之外,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求知欲望以及对陌生信息的强烈好奇心,课堂知识以及社会信息对他们的思想都有很强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家庭教育;家长责任制;优秀传统
近日,法国政府提出要通过推行“家长责任制”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逃学和校园暴力等教育顽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也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对法国政府在家庭教育方面领先一步的意识和行动表示赞同和肯定。面对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应该对家庭教育社会化引起重视。
“家长责任制”的基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认定孩子的社会化首先应该在家庭中完成,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就要受到社会的惩罚。姑且不论法国政府推行的“家长责任制”能走多远。我只想结合我国的家庭教育的传统及现状来谈谈“家长责任制”基础的合理性。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秀传统,并且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多指父母、家族长辈对子孙族众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每个家庭都要对自己的子孙担负起养和教的责任。
中国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早已深深烙进中国人的心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都证明了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形式多为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就是子女的楷模,就是子女效仿的榜样。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孟母三迁”迁出了举世通儒“亚圣”孟子;“岳母刺字”刺出了精忠报国的爱国将领岳飞。在古代社会搞好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更成为了国家的需要。《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教育后代时把家与国完美地联系在一起,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最佳体现。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在先秦时期完成了奠基;两汉时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唐宋则进入了空前繁荣;元代呈现了多元化;明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家庭教育走到今天有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客观地看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从社会环境上看,当今社会,社会的脚步越来越急速,人们的心灵越来越浮躁,教育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家长们都想培养孩子成才,学校都想培养学生考高分,教育者们仿佛已忘记教育重在育人。从家庭环境上看,家庭教育现在正成为许多家庭不堪承受的重负。父母事业成功的家庭,多数无暇照顾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灵需求。要么从物质方面满足孩子;要么就简单粗暴地苛责孩子。父母离异的家庭,大都无法顾全孩子,无视孩子的感情需要,要么让孩子处于“两不管”的真空状态;要么让孩子挤在“两相争”的夹缝中。农村家庭,许多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由双方的老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只能从衣食住行方面给予最基本的照顾,教育孩子从何谈起?
夸美纽斯曾说过:“如果做父母的只教导儿女吃、喝、走路、说话并为他们装饰衣服的话,那么他们就不算完全尽了他们的义务;因为这些事是纯粹帮助身体的……”[2]他认为父母教育子女时,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灵魂。而多数家庭关注的却是灵魂的寄居处(身体)。这无异于为了华美外衣的价格而忽视宝贵身体的价值。有诗人曾向为子女“奔忙”而疏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你们宁肯为儿女积攒财产,而不愿滋补他们以教言,他们的心智又怎能受到你们的抚爱照管。”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家庭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孩子做人,即让孩子通过家庭教育更好地完成社会化,只有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社会才能和谐;只有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必须承认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但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看到的更多的“家庭教育”是个体行为的家庭教育而不是“社会化”的家庭教育。个体行为的家庭教育表现为:首先,有不少父母和青少年呆在一起活动和交流的时间过少;而有的父母对青少年关爱过度,造成他们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性。其次,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有较少一部分家庭采取的是专制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挫伤了青少年的信心与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社会化面临困难。再次,在家庭人格教育上,一部分父母对青少年控制欲太强,不愿平等地与他们沟通。
当我们在寻求家庭教育的出路时,既不必羡慕法国政府的教育智慧,因为家庭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也不能沉醉在悠久的传统中,因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给我们出了新的命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呼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势必能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家长的教育管理可以在政府的有效指导、有力监督下施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可以使家庭教育合理化,家长对子女的教化培养可以寓教于情、寓教于境。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个社会单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是青少年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所有家长都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都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灵魂的责任,因为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青少年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智力、与众不同的技能,更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文明而充满爱心。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时与其它社会化力量不同的是,它在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即家庭情感教育、家庭人格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上述三个方面中,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最大。家庭情感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从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体现较为突出;而家庭人格教育则主要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独立性两方面有显著的影响;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自我评价、青少年独立性、青少年行为习惯、青少年性别观四方面影响较为显著。[3]因此,家长们,你无须逃避,也不可逃避,因为在家庭教育中你的地位不可取代。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减少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家长要认识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个体完善的人格特质,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应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要加大教育的比重,将“养护”转变为“养教”,鼓励和引导孩子广泛地接触外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康全面地成长。
(2)注重言传身教。在信息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家庭以外的新信息。家长必须提高自身行为品质修养,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呼吁父母多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最好的形式就是带着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在参加活动中使青少年增加体验,接受熏陶。
(3)注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改传统的家庭父母权威为民主教育,轻强制,重交流,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重。改变过去的命令式、禁止式为商讨式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既要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又要管教孩子。父母要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换。
(4)确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地位。由于男性角色刚毅、果断的性别特点,往往能让子女形成外向、果敢、坚毅的人格特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我国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下,导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比较大,母亲养育、养护、共度呵护的成分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力及形成父子(女)良好的关系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5)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就国外的“家长责任制”实施来看,家庭教育社会化要通过国家立法、教育部门的指导、学校乃至社区的合作,才能全方位地构筑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既要注重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谐融合的人际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努力营造小环境,注重发挥家庭、学校、邻里、社区等微观环境的作用,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学校体育;勇德培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100-04
Thinking on the Brave Virtue Cultivation in School Sports
DING Suwen, FENG Le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Hebei China)
Abstract:“The brave virtue” is one important virtue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ethics,and it has close inner link with sports.The particular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cided its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from the features of the brave virtue cultivation, the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quo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on the brave virtue,propos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 of the brave virtue cultiva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enhance the reform of P.E. education and facilitate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school sports; brave virtue cultivation; thinking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体育课作为唯一一门从小学到大学从未间断的课程,足以说明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受社会、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德目――勇德,在逐渐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
1 勇德及其价值
人既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又需要有健康的精神。身体是精神的载体,而精神是身体的主宰。没有健康的精神,健康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副壮实的躯壳;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将无安居之所。正如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因此,对于即将成为新时期建设者的学生群体来说,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学校体育中,并非所有人对这一问题都有充分的认识。在许多体育教师看来,体育的职责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而其精神的健康则是别的学科的事情,就如医学中的外科可以不管内科方面的事情一样。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得到了增进,但精神状况却常常被忽视甚至遗忘,所以才出现了有些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不敢接受挑战、水平发挥失常、一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等现象。事实上,缺失健康的精神表明了人的体魄的不健全,只有身体和精神共同熔铸于人的“体魄”之中,才是体育运动的完整使命。就“体魄”而言,“体”当然是指身体,“魄”则是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学校体育不能只重前者而忽视后者,重视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学校体育中的当务之急。
“魄”作为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是“勇”的精神和品质。人们通常所说的勇或勇敢有二义,一是道德规范义,二是道德品质义。从行为所遵循的准则方面看,勇可视为道德规范;从行为者长期遵循这样的道德规范而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方面看,勇即为勇德。勇德的内涵在体育运动中主要表现在行为发生前的“不惧”,行为抉择时的“果断”,行为过程中的“坚毅”,以及行为发生后的“知耻”等几个方面。[2]但并不是所有的勇都是一种美德,一种为善的力量。一般而言,勇是一种表示行为意义的观念,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不惧有时是一种勇行,有时则否。因为勇作为德性需要知好坏、明善恶。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4]勇这种行为只有与仁、义、礼、智等德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勇德。也就是说,勇德是凝聚了道德价值的德性。
勇德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体育比赛或体育锻炼中,勇德的缺失往往会导致难以战胜对手或个体自身主观因力竭而想放弃的状况。而有了“勇”的精神,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内在潜力,给竞赛者以战胜对手的力量,给运动者以坚持下去的意志。正是在“勇”的精神的推动下,人们才会不断战胜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障碍与高度,挑战极限,最终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活动使学生的“勇”有一个尽情释放和施展的场所,不仅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的情绪或减缓过大的压力,把学生的行为引向健康合理的轨道,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同时,勇在内化为人的德性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既能面对顺境也能面对逆境,既敢于挑战困难也能从容面对失败,从而以最佳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
2 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的精神品质、德行和习惯的养成是与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智德的培育必须要在锻炼思维的活动中进行,仁德的培育必须要在人际的交往活动中进行,而勇德的培育则必须要在对敌斗争和竞赛活动中进行。现在处于和平建设年代,不存在对敌斗争的环境,因而勇德培育主要是在竞赛、竞技的活动中进行,而体育是与竞赛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门类。每种学科门类都有各自的任务,如果说德育学科门类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仁德,智育学科门类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智德,那么体育学科门类的任务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勇德。忽视或放弃勇德培育,体育学科门类的教学就是不完善的,也不符合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缺乏勇德的学生,同样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未来以独生子女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度,勇德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体育运动中注重勇德的培养,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受到重视。早在先秦时期,身体技能练习就从来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活动,它还被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基础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和御,都含有体育的意义,“射”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指驾车技能。《论语•八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在当时,人们往往通过射箭比赛观察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并且将射箭比赛作为培养道德品行的最好方式之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运动中勇德培育的重要性,发扬古人的优良传统,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充分融入勇德教育。
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勇德,要准确把握其具体的要求和特点,要把学校体育运动中的勇德培育与竞技体育中的勇德培育区别开来。虽然二者都是针对身体的运动,勇德的内涵是相同的,即培养人的勇的品质与德性,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与实现手段是不同的,二者的目的也是有区别的。与学校的体育运动相比,竞技体育中勇德培育的最终目的虽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与之相比,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德性,学生们参与体育比赛与体育锻炼只是他们勇德养成的手段与途径,获胜既不是直接目的也非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勇德培育还有这样的特点,首先,体育的知行合一性,使学生在体育特定的锻炼、竞赛环境下,磨练意志,锤炼精神和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渐地使勇力、勇气变成一种为善的勇德。其次,体育的身体性的独特特点,使体育教育对学生道德和精神的陶冶最直接,作用最易显现,尤其是对勇德的道德意志品格方面的培育更是如此。因此,体育教育对勇德培育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校体育中的比赛与训练,可以真正的挑战学生自身的极限,使学生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勇德的培育使学生不会只有武夫之力,而无君子之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勇德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勇德需要外在的引导、鼓励和自我的内在自觉。人们进行体育竞赛与体育锻炼的过程正是不断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与“勇德”积累和养成的过程。
3 当前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现状
3.1 惧怕体育中的伤害风险,放弃勇德的培育 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而使独生子女显得格外受宠。在家庭中,祖、父二代对他们呵护备至,不让他们有任何的冒险。在如何对待这“被捧大的一代”问题上,学校体育也存在一种“临事而怯”的心理,把勇敢与冒险等量齐观。许多学校出于回避承担责任的心理,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的尝试。体育教学缺少实质内容,仅仅流于形式。因为害怕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意外伤害,一些学校拆除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停止了所有稍带危险的如跳马、器械体操等体育项目,学生能做的只是做做操、跑跑步、打打球,玩点简单的游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带来学生体能和精神素质的下降。据2004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010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的报道,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的身体是其精神的承载体,身体出现问题后,精神一定会有相应的变化。学生身体素质和机体能力下降的同时,学生的勇敢精神也会随之下降。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5卷中说道:“如果身体的良好状态表现为肌肉的健壮,那么身体的不良状态必定表现为肌肉的松弛。因此,使肌肉结实的那些事物总是与身体状态良好的联系在一起”。[4]事实上,体育锻炼作为身体活动的一种方式,和其他人类活动方式一样,不可能没有危险。正是由于体育的挑战性,人在身体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勇力与勇气,从而具备勇敢的精神,最终形成勇德。应当承认,包括人类在内的每种动物都有保护自己、躲避危险的条件反射性本能。但如果为躲避危险而放弃勇德培育,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如果试图回避一切可能的风险,其结果只能使人自己的能力弱化。人体避险本能的敏锐性和成功性会随着身体的强壮,随着所面临困难、解决困难的增多而提高。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学校、家庭要正确对待体育运动中的磨砺和困难,鼓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积极参加锻炼,用强壮之躯、勇敢之心去挑战和战胜一切困难。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才会在实践中掌握真正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技能。
3.2 不关注学生坚毅品质培养,片面追求“快乐体育” 在现阶段,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理念的误读,使现在的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如“快乐体育”是以科学、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它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人们对“快乐体育”的误读,使快乐体育变成了“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甚至是“放羊式体育”。显然,这样的体育教学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任何质量可言。快乐体育对于体育运动本质的偏离,除了引起学生体质下降外,还伴随着他们的勇敢、果断、坚毅等各种品质的消弱。当这些人类成功与进步必备的品德逐渐丧失殆尽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必然减弱。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主编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大学生自杀现象透视”一文,给出了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据:“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2001-2005年,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5]由此可见,近年来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大学生日益频发的自杀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学校教育包括体育在内不给学生以足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连能够培养坚毅品质的体育也崇尚“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话,长此以往,学生的斗志难免会慢慢丧失,坚韧品格也必然会逐渐消弱,一遇困难挫折便不战而退,甚至选择以轻生的方式逃避现实。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正是由于人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变得更坚毅、更强大,才能担当大任。大学生自杀人群不断扩大与他们曾经一帆风顺的人生、意志力薄弱和抗挫能力降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勇德的缺失使学生将自杀这种最不智之举当作了勇敢的选择,导致聪明人做了极没智慧的傻事。
3.3 勇德培育的欠缺,导致学生对勇敢的误解 “勇敢”有其场合适用性,因而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的德目,运用不好就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把勇敢与暴力相等同。因此以身体锻炼为基本目的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加强对勇德的培育。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体验,使他们明白何谓真勇,何谓莽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勇德,并能合理的践行勇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知识量在逐渐增加,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加引导的勇敢往往给个人、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与伤害。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且校园暴力有愈演愈烈之势,仅在2008年10月,全国就发生了三起令人震惊的学生杀害教师的恶性事件(10月4日,山西朔州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10月22日,一中学生因害怕家访杀死女老师;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课堂上被砍致死)。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不在这里深究,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这些案例中的学生很有“恶勇”胆量,他们竟然敢于残忍杀害教育自己的老师……这样的“恶勇”令人触目惊心,让人无法接受。造成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勇德教育的缺失,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学生缺少对勇德的认识,更缺少真正的“勇”的体验。在缺少引导教育的环境中,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不愿向老师报告,更不愿向家长诉说,而是采用极端手段自己解决。他们常常会用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宣泄和展示自己的“勇敢”,不知道什么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于他们对“勇”的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常常无所不为。
将“勇敢”与暴力相等同的情形,还体现在学校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尤其在足球、篮球等需要发生身体对抗的运动中尤为明显。竞技体育中的体育暴力问题也是此消彼长,层出不穷,成为了当今国际体育的四大问题(政治化、商业化、暴力、用药)之一。竞技体育中,体育暴力的参与者不仅有比赛双方的运动员,有时观众也参与其中,甚至学校体育竞赛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这都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体育运动尤其是群体性体育运动项目,其身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频繁的接触与对抗,如果运动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地冲动行事,其勇气和勇敢只会是一种莽勇,轻者输掉比赛,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肢体冲突,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的发生。体育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勇德培育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暴力事件中失去理性的“无畏精神”,给人类带来的是体育文明的退化与堕落,是受伤害者无尽的痛苦与泪水。拒绝暴力,倡导勇德,应是当今社会文明的永恒主题。
因此,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树立正确的勇德观是消除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消除体育暴力,为体育奠定良好精神基础及保证体育良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勇德思想,不能使其以身体上的强壮为祸于他人,而是要造福于他人与社会。通过勇德培育让学生明白我们所推崇的“勇”是与道德上的善相一致的,是仁者之勇、智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更不是残暴之勇。让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与学习中,将勇敢逐渐内化为作为美德的勇的德行。
4 勇德培育的原则及方法
4.1 勇德培育要避免说教化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经过长期的熏陶与积累,是与其各种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勇德培育必须要内化在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勇德,践行勇德,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勇德观。
勇德培育中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将勇德精神落实到行动中,也就是要让学生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是学校单独设课,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来讲,而各学科的教师大多只教授学科知识,很少涉及道德教育,这样容易使学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脱节。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与其他道德教育一样,也要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青少年时期正是排斥说教的年龄,如果用很正统的说教手段往学生脑子里灌输大道理,他们往往很难接受,相反,在身心尽情释放的体育课堂、运动竞赛、业余体育活动的氛围中,对其进行相应的勇德培育,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时候,勇德培育是耳濡目染的,不是被说教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勇德培育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起而行”而不是“坐而言”。所以,要在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勇德培育,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接受勇德精神。
4.2 勇德培育要形成体系化 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的形式不是单一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的。我们在进行勇德培育时不能只关注一个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手段,在有保护帮助的情况下,大胆地让他们尝试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使他们逐渐养成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敢品质。其次,在课外体育训练中,为了使某个技术动作达到动力定型,学生要将动作不断地进行反复练习,在练习中改进、在练习中熟练、提高,还要进行超负荷的身体训练。学生要承受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承受运动负荷带来的不适感,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毅力与坚韧品质养成的过程。最后,在课外体育竞赛中,让学生放手一搏,充分展示已经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去冲击自己的生理极限,激发学生的潜能,勇敢的挑战自我。正如老子所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的过程必须贯穿在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中,伴随学校体育的教学、课外训练、课外竞赛等各项活动展开。学生会在一定的规则或要求的约束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勇气、勇力与勇敢,这样贯穿在学校体育中的勇德培育才能得到具体的、系统的培育与锻炼。
4.3 勇德培育要讲求科学化 勇德培育最终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因而要以科学的思维去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去实施。既要善于借鉴和引入道德教育中的各种教育方法,又要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整合体育教育中有效的教育手段,加大勇德培育的科学含量。
勇德培育的科学化是勇德培育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师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将有关勇德培育的内容融入在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操作。教师要在恰当时机,运用体育练习的密度、运动负荷或以增加项目难度的方式,直接让学生面对困难与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学会面对、学会忍耐、学会坚持。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生理规律、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合理地增加项目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思想上、身体上慢慢适应,逐渐接受。这样进行的勇德培育学生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做到。总之,勇德培育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讲求科学化,全方位地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
[2] 丁素文,冯蕾.论体育运动中的勇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43-45.
[3] 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23-241.
[4] 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0:223,45.
[5] 崔乐泉,主编.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8-111,335-338.
[6]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32.
[7] 潘小慧.儒家哲学中的“勇德”思想[J].哲学与文化,2007(1):119-131.
[8] 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解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5:5.
[9] 崔雪茹.浅论孔子的勇德思想[J].孝感学院学报,2008(2):5-9.
篇6
一、时间:
二、班会主题: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活动目的:使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四、现状:当今社会,由于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家庭、自身的种种因素,许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无疑会对他们紧张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的压力,父母的离异,同学的猜疑,世人的冷漠,缤纷世界的诱惑,社会丑恶面的影响,人际关系的摩擦,青春花季的躁动等等,都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意识、方式、方法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现象。有的郁闷,有的烦躁,有的情绪不稳,有的厌学、逃学,有的孤独封闭,有的亢奋,有的牢骚满腹,有的生活态度消极,有的看待问题思路偏激,有的早恋、暗恋不能自拔,有的沉溺于虚幻的网络,逃避现实,更有甚者自杀,杀害父母等等。
五、教育方法:多媒体显示
六、参加对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同学口答,教师归纳总结)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首先,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绝对不能私自下河游泳!如要游泳,一定在大人的带领下进行,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三)、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全国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1600起,死亡257人,受伤 1147人,直接经济损失731万。真是令人痛心。针对我校位于城镇地段,存在着交通隐患。提醒学生们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上放学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来往的车辆。及时消除交通隐患。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未满十六岁的少年不准骑电动车。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骑自行车上(下)学,结合自己的骑自行车的经验,请同学们谈谈骑自行车还应注意什么?
(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适当提醒、归纳总结)
(四)、其他还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1、防盗:保管好个人财务。在放学时要锁好门窗。上(下)学路上要看管好自己的钱财。在家中,对可疑人员来访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发现盗窃事件即时报警。
2、防校园暴力: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沟通化解,不要心存怨恨。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
3、食品卫生安全:中午一律在校内就餐。在商场购物时一定要检查购买食品是否存有质量问题,对来路不明有卫生问题的食品不要购买,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要及时上报,饮食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4、体育运动安全:在体育运动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调度,不可私自活动或打闹。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强保护意识。在做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好器械是否存有安全隐患问题。
(五)、发生以下事情应该怎么办?
1、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2、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
(1)立即停车。
(2)、及时报案。当时人应及时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肇事车辆及伤亡情况,打电话(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或110)或委托过往车辆、行人向附近的公安机关或执勤民警报案。同时也可向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中心呼救、求救(医疗急救求助电话:120或110)。
(3)、保护现场。保护现场的原始状态,
(4)、抢救伤者或财物。当确认受伤者的伤情后,能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的应尽最大努力抢救,设法送附近医院抢救治疗。
(5)、做好防火防爆敫措施。当事人首先应关掉车辆的引导擎,消除火警隐患。现场禁止吸烟。如是载有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事故,除将此情况报警方及消防人员外,还要做好防范措施。
(6)、协助现场调查取证。当事人必须如实向公安交通管理机关陈述事发经过,不得隐瞒交通事故的真实情况,应积极配合协助警察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并听候处理。
(7)、 48小时之内向保险公司报案
3、发现有人溺水怎么办?
首先,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其次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六、小结:
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安全无小事,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的重要性。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安全。
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问题与对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14-02
一、移动学习的含义、特征及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校园学习中,移动学习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对大学生传统学习的有效补充。
1、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移动学习”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分析的角度不同,持有的观点就不一样。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的定义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无线上网的便捷式脚手架、PDA、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1]
2、特征
作为网络教育的扩展,移动学习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能更好满足不同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是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方式。它的目标是希望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其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
Anyone是指学习主体广泛性,学习主体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如年龄、种族、国籍以及社会地位等。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也不管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是移动学习的主体,只要在允许的条件下、有充分的移动学习资源就可以参加移动学习。
Anytime是指学习时间自由化,学习主体进行移动学习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这样很多零碎时间就可以得到合理利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Anywhere是指学习地点移动性,学习地点的不固定性也是移动学习的主要特征,火车、机场、甚至公园长廊椅上都可以成为移动学习的地点。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教育必须面对面授受的弊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Anystyle是指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主体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接受学习,也可以选择比较直观的情景接触学习;既可以选择长期的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短期的学习课程,这完全可以由学习主体自由安排,不受外在主观因素的干涉。
3、移动学习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移动学习的出现,对大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入学率不断增长,图书馆学习资源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移动学习的应运而生恰恰满足了现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他们可以自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开展移动学习。这样不仅拓宽了大学生学习领域,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学习资源。
此外,移动学习可以合理利用大学生的零碎时间。经过课程繁重的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初踏入大学感觉自由时间很多,但目标感很弱、不能很好安排自己的零碎时间。而移动设备可以应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大量知识也无需背诵,只要储存在移动设备里,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进行查阅。
因此,这种学习理念无疑会对今后的大学生学习产生更多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首先,移动学习的产生降低了大学生对传统教育的重视,忽视了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上课睡觉、刷微博、聊QQ、打游戏,这些都成了打发课堂时间的方法,从而导致学生不认真听课,遇到重点内容不做笔记而是用手机拍下来,课后也不加以整理,上课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师生、生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对移动设备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减少。遇到问题时往往寄希望于网络,而不是先思考或向老师请教、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去解决它。学生过度依赖移动设备,长此以往,思维的敏捷性也会随之下降。当老师问学生答案为什么是这个时,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却很淡定的告诉老师“百度就这么说的”,毫无置疑这是教育的失败。
二、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移动学习给大学生提供学习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解决它,更有效地利用移动学习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生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设备功能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移动设备在推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移动设备的屏幕小、分辨率低、移动网络费用较高、功能不够全面且缺少专门的移动学习软件等,都属于设备的功能性问题。不过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研发人才的不断创新,这些设备功能问题会逐渐得到完善。
2、教师指导
移动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学习过程缺乏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找到正确的学习资源及方法。随着移动学习的迅猛发展,让教师的地位和授课效果发生变化,这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学生解惑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老师,教师以往的神圣地位产生动摇,威信有所下降。随着移动设备的普遍化,很多老师上课只是放映提前准备好的ppt,上课形式化,和学生的互动极少。课程结束时部分老师仍叫不出学生的姓名,这种浅层的教育导致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2)随时随地登录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可能导致注意力高度分散,使老师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根据课程的时长和难易程度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授课方案,但是学生过度重视移动设备会导致听课能力下降,无法达到老师的预期教授目标,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移动设备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的同时,也让众多大学生进入了移动学习的误区,这无疑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
3、学校管理
移动学习的产生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学校在关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兼顾其心理的变化,特别是学生由于自主接触不良信息带来的弊端。最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率逐渐上升、校园暴力频频发生,例如刚发生的上海复旦大学黄洋事件,使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惋惜,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年轻的生命走向终点,这又是谁之过呢?我们不能单单说是某一方面的过错,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学生自己身心发展的综合影响。案件发生之后网络的肆意传播、夸张宣传对在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又是重磅一击。因此学校的管理策略还需不断完善,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4、自身因素
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对大学生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和弊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还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因此他们很容易被错误的移动信息资源诱导,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三、提高大学生移动学习效率的对策思考
1、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信息识别能力
目前市场上移动设备产品琳琅满目,移动网络技术各有千秋,移动学习资源内容的选择性更强,此时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应用实践加以指导,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选择合适的移动学习资源,以提高移动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应该寻找正确的移动学习平台,制定学习计划,避免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以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移动学习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同时可以拓宽学习领域,所以我们应肯定移动学习的作用。因此,准确识别有效移动学习资源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2、教师需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给予移动学习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进行有机整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将移动学习优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还有利于移动学习的广泛开展。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移动学习条件,可以满足基本的移动学习需求。但是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移动学习理念及方法,大多数大学生在移动学习时是毫无计划的,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入关于移动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加大移动学习的宣传,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移动学习中。[2]
3、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移动学习系统和完善的移动学习评价体系
(1)当今社会学习资源杂乱无章,大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正确的学习资源。而我国专门的移动学习系统和软件却少之又少。此时应呼吁学校建立专门的移动学习系统,以提供满足大学生需求的资源,这是提高大学生移动学习效率的前提。(2)大多数学校缺乏完善的移动学习评价体系。众所周知,评价体系对任何学习都有相当的激励作用,也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移动设备功能的不断完善,教育技术要选择切入的时机,制订相应的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更加个性化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给予反馈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激励,从而推动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模式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社会与网络是密不可分的,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深入人心。大学生必须跟得上步伐,不断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做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移动学习这座桥梁进一步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李晶,张 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 凡,殷旭彪.移动学习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11):63-64.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德育工作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急需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职业教育中,德育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德育也受到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德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使其适应并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现状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化背景下批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实践与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之间的统一是有一定难度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催生着对各种技能培养的旺盛需求,这种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功利主义滋生。职业教育成了学生实现自身利益和愿望的跳板,学习技术是为了将来好就业,过分地强调了市场需求的导向,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尤其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变得模糊起来,主流价值观被遮蔽和扭曲,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被颠倒,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市场。一些学生信仰迷茫,缺乏理想,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差。近来,笔者通过对三所职业技术学校2772人的调查显示,在对人生的看法上,不少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只有23%的学生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最有意义”;纪律观念淡薄,80%的学生有过上课迟到的记录,58%的学生有旷课的记录,6%的学生经常旷课;诚信本是做人之道,但调查显示,65%的学生有过考试作弊记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以此为耻,甚至还对此津津乐道;在社会公德方面,虽然对当今的不正之风感到不满意,但自己却不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这种状况。有50%的学生表示在同学遭遇校园暴力时不会见义勇为,36%的学生会将捡到的财物占为己有,35%的学生对购物时多找的钱不会退还;在找工作时,只想多要报酬,却不愿多付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4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德育的失效性需要我们重新对德育进行反省。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跟不上或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变化,德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与改革。
二、德育工作失效性的主要原因
第一、 德育内容远离生活。传统的德育内容过分强调学生的义务,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只要求学生履行义务,而忽视了学生正当权利的行使。这就使得德育高高在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一味强调义务的德育是很难适应时展要求的,德育内容应该是权利与义务兼顾。在调查中,当问及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时,65%的同学表示对内容不感兴趣,20%表示听不懂,由此不难看出德育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德育缺乏实效性是必然的。
第二、 德育手段形式单一。道德的本性在于实践,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做到知行统一。但是传统的德育手段单一,只是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这种灌输的形式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告诫和冰冷的理性结论上,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激发起道德学习的兴趣。
第三、 德育对象自身的原因。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学校的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素质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旧的带有偏见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而导致的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并不是根据学生个性的需求而是取决于考试成绩的多少,学生由于无法升入高中或大学而无奈地选择了职业教育。因此,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失落感、挫折感和自卑感,甚至还有一定的消极抵触情绪,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第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不难,而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非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校园内不正之风的侵蚀,这些不良风气的冲击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怀疑,从而缺乏道德实践的动力。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德育创新
第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德育内容。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素质的首要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证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实践证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社会需要是平行不悖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是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职工队伍跟国外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技能上,更重要的是职业态度上的差距,缺乏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从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抓起,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尤为重要。
人格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之道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视,将修身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后者的基础。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格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中,“敬业”和“诚信”是其主要内容。它们是维系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也是从业者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基本品德、基本价值观着手,从日常的点滴行为着手,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八荣八耻”折射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包涵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遵循了道德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己推人、由近及远,具有更强的现实可行性。它充分体现了传统道德的时代要求,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在德育中,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德育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线,贯穿在人格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学生知荣辱,辨是非,坚定道德信念,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对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敏感而自卑,更渴望得到尊重和关爱。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心理渴求,违背了人性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去施教,其结果可想而知是失败的。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应该用传统的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看待他们,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我们经常会听到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抱怨学生难教,但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审视自身,是否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呢?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感受,去关爱,去尊重,去等待,就会接纳我们的学生,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认可教师,实施德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网络时代下,简单的灌输已失去了现实的可能,缺乏活力的、空洞死板的大道理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要使德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
活动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根本途径。真实的道德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道德规范并深化对它们的认识,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成对自身德行的认识发展和完善,使其真正在心中生根、发芽。因此,除了传统的培养认知能力外,通过活动和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体验是很重要的德育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班级网页、校园网德育平台、聊天室、在线交谈等开放式的德育空间,辅助德育课教学和德育实践活动,使学校德育工作同步进入网络时代,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2005.3。
[3]吴小鸥:《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难为与有为》,
《教育科学研究》2005.3。
[4]田建国:《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005.6。
[5]施全根、侯肖林:《知耻而后勇》,《上海支部生活》2006.5。
篇9
关键词:身心教育;教育目标;中学生;语文;发展
一、令人堪忧的现状
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另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万之多,其中相当部分是轻生自杀。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人基本是有心理障碍的,其中又以中小学生居多。公安部对网吧的整治中,发现游戏室中,网吧中80%以上是学生,且是一些厌学逃学的差生。在湖南有的贫困县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辍学率却越来越高,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中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如今越来越难寻觅……人们不由得发出疑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厌学都折射出了当今我们青少年情感冷漠,精神空虚,孤僻,厌世,抗挫力差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责任,语文课程义不容辞
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家庭、社会……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在我们学校教育中至今缺乏心理教育。目前全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中学寥寥无几。有的学校设有心灵家园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老师办公室形同虚设,一个有心理障的学生他的勇气和承受力还没有达到主动大方求助的地步。有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措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必备的内在条件。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得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而这个任务在目前中国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的形式下,语文课程无法拒绝,也当义不容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了语文(历史、音乐)之外,其余的课程都没有将“人文性”确定为该学科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宝藏,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优秀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作品中获取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三、点燃“三心”之火,照亮人生之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身心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内心得铭记三心:爱心、信心、责任心。在阅读,交流,写作的课堂中把它们传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任何心魔都无处遁形,每个阴暗的角落都有阳光的照耀。
(1)爱心。现代的学生多为独身子女,父母工作繁忙,与祖父母生活较多,严重代沟也会造成关爱的缺失。在民工潮的影响下,农村学生又有一大部分留守生,他们从小与父母聚少离多,长久的孤单生活,使得他们孤僻缺少关爱。而在学业上,凭心而论,今天的高中生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不仅课程多,作业多,家人的期望也多,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对学习的乐趣几乎消失。语文教师首先要真心关爱学生,除了日常关心外,在教学上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做一位像阳光一样的语文老师,走到哪里照亮哪里。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既能包容严肃认真的思想,又能包容轻松愉快的心情,甚至包容荒诞的问题。教师以身作则把微笑和好的心情展示给学生。试想一位满脸阴云密布的老师,带着法官脸和公安眼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如何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如何发自内心的欢笑,如何敢笑?语文课堂需要愉悦的心情,用这种心情去点燃智慧之火、心灵之火,去照亮语文课堂。
这种爱心还体现在,语文教师凭借教材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欣赏自然,品位万物,体味人生百态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田园诗中的空灵与淡泊;从苏轼的《赤壁赋》中让学生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从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将人才”中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和不平;读屈原《离骚》让学生牢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毁”的探索精神和为真理的战斗奉献精神;读《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了解体会战争的残酷与残忍;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唤起学生对自然的诗意向往和朴素热爱……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品位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体味其中的自然诗意和人文意蕴,学生就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追求美的诗意;就能够触动心灵,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丰富的精神家园,懂得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关注社会与他人。
语文教师在当下还得兼职另一角色-――学生的心理医生。这一心理医生的药与治疗方法就是关注、真爱、引导。必须用爱心去关注学生,感化学生。这主要体现在作文及日记的批改方面。文为心声,中学生的心情,人生观,世界观,对人对事的看法都在作文中体现,且日记基本上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点滴。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心去阅读感受,密切关注学生,对有消极情绪、厌恶心理等不良心理状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暗区。
(2)信心。自信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意为要让我们的学生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育策划人之一的欧维建说,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它有个深刻的寓意,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组成的,每个人都有50%的优点和50%的缺点。我们的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于无形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课堂评价时允许学生出错误,多说几句“不错,有进步”“很好,有潜力”“是的,你的看法新颖”之类的话,天长日久,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信心,从而自我肯定,充满力量与激情的面对人生。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鼓吹盲目自信之风,毕竟我们在现实中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里。学生要能正视缺点,正视困难。这主要渗透在语文教学的作者介绍和人物分析方面。我们语文教材许多课文的作者都命运多舛,一生曲折有顽强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却突然与20岁的生日时残疾了,他凭着钢铁一样的意志活下来,还写了无数优秀文章。学习《赤壁赋》时,唐宋家之列的破满腹才华,诗词歌赋书法都精通,却仍然一生挫折,不得重用,反屡遭贬谪。但即使在黄州那样遥远偏僻的地方他仍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他人生当中的无数名篇。还有屈原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腐刑后书《史记》……让学生理解,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等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韩军曾说要强调人间化,生活化,现实化。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心,一种有抗挫折能力的信心,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有永久战斗力的信心。
(3)责任心。目前我们的学生轻易的放弃生命,无视他人奉献,对生活没有激情,沉溺网吧,游戏,甚至现在大学生还流行“宅男”“宅女”的时髦,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决不能回避对人生、社会的关注与思索,培养学生责任心,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父母,投向社会,尤其投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例如,学习的《包身工》,让学生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对比,再与父母的生活对比一番,由此更深的体会到包身工的可怜,产生对包身工的同情之心,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塑造阿Q、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作者满腔热忱地关注他们的生存情况、精神状况目的只有一个:“拯救国人的灵魂”“引起疗救的注意”;学习《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时,让学生通过刑具想象当年的维新集中营,老师也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辛德勒名单》这部影片来获得更形象更深刻的对人的悲悯情怀,对战争的厌恶,从而对美好生活珍惜,尽力维护和平。
语文教师还可以拓展延伸,布置讨论题,如:民工是否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包身工”?我们这个社会中有比包身工处境更艰难或类似的人吗?中国民族有过像犹太族那样被侵犯的历史吗?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和思考,可以催化他们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生活打下基础,为祖国的将来打下良好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生命凋谢,如月人生沉沦,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那么,就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把心理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心理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而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身心健康,幸福生活;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能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3/2005.8
[2] 懂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