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的内容

篇1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篇2

1稿件要求

1.1著作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来稿作者须保证本人对稿件拥有著作权,文责自负。本刊将对稿件做著作权核查,一旦发现稿件有抄袭、多头投稿、著作权归属不明或涉及著作权纠纷等问题,即作退稿处理。对已在本刊发表的文稿,本刊享有专有出版权。

1.2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规范。

1.3文题应简明、准确,能确切反映出文章的特定内容,20字以内为宜,一般不用缩略语、代号、标点符号。

1.4署名作者署名列于文题下方,单位、邮编放于署名后面的括号内。如有多位作者,且分属不同单位,则应在署名的右上角和括号内单位名称的第一字前标出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序号。作者署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如必须改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证明,以示负责。

1.5标题层次文内标题各层次序号原则上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不加标点,如“2”“2.1”“2.1.2”等,左顶格书写。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圈码“①”。

1.6医学名词应使用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词汇。中文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用名为准,商品名称可加括号注明。专业名词如需使用缩略语,在其首次出现处应先写出中文全称,后面加括号注明其缩略语,如去氧核糖核酸(DNA)、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等。

1.7文字与标点文内中文应使用简化字,通常可参照新版《新华字典》。标点符号参照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1.8数字与单位数字使用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汉字空。计量单位执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国际标准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的最新版本《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文中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

1.9插图与表格力求少而精,其表述内容切忌相互重叠或与文字描述重复。图表序号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排列。如仅有一个图或表,可定为“图1”或“表1”。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表内数据小数点后有效位数应一致;某项标目指标值尚无数据时,用“-”表示。

1.10统计分析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概率用英文大写“P”。文章中两组或多组之间统计处理“差异”的描述,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达。统计学处理必须标以检验方法,并列出具体检验值如χ2值、t值,然后列出P值。观察病例数在20例以下者,分析处理数据时不宜计算百分率。

1.11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依次排列,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并置于方括号中。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面加“等”字,“等”字前面用“,”后面用“.”,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隔开。连续期刊的著录格式示例:雷进红,卢跃棣,胡萍,等.采荷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效果初探[J].中国乡村医药,2011,18(12):56-57.专著的著录格式示例:胡皓夫,郭清华.发热[M]//胡皓夫.实用儿科危重症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

2投稿须知

2.1来稿用小4号字录入,用电子版网上投稿系统投稿。稿上须注明作者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作者科室和电子邮箱地址;来稿须附寄单位推荐信(加盖公章)及相应审稿费(30元/篇)。

2.2稿件发出后一个月内请登录查询结果,未到收到本刊录用通知者,稿件可自行处理。(录用通知发至作者投稿时邮箱)

2.3本刊可对来稿做修改等编辑处理,涉及原意的重要改动,则会征求作者意见。凡不同意本刊修改稿件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2.4稿件确认录用后需按通知要求在1个月内交付版面费和“论文使用授权书”,逾期者将顺延计划刊出日期。来稿刊登后即一次性付稿酬并寄赠当期杂志2册。如另以网络版或(和)光盘版形式再版,不再另行付酬。

【中国乡村医药投稿邮箱】:;

篇3

一、社会背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的必然性

(一)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

问卷中以1-10等十个数字来测评专家学者们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统计数据如图表一。

表一:

附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乡村治理和现行乡镇体制是不满意的。以6为中间线,63人当中,选择6的5人,占7.9%;选择6以下数字的51人,占80.9%;选择6以上数字的只有7人,占11.2%。值得一提的是,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人不在少数,共9人,占14.2%,而满意度高的9、10两个数字没有人选。

(二)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

专家学者们认为的乡镇政府各项职能发挥情况依次排序如表二。

表二: 乡镇职 执行党的路

能发挥 线、方针、 完成上级

情况评 政策和上级 人民政府 维护 从事 管理 从事 促进 保护公民、

行政机关的 交办的其 社会 经济 社会 公共 文化 其他组织

命令、决定 他任务

稳定 建设 事务 服务 建设 合法权益

人数

53

52

47

32

29

11

9

7

百分比

84.1%

82.5% 74.6% 50.8% 46% 17.5% 14.3% 11.1%

统计结果表明,对乡镇政府在执行路线、上行下达、完成任务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其认同度均超过了50%。但对其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从事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不高,其认同度均在20%以下。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乡镇政府的转型尚未完成。

(三)促使乡村治理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乡镇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是: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3、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在公益事业和处理负债方面陷入困境。详见表三。

表三: 当前乡 机构臃

乡镇政府

取消农业税

乡镇与站

镇存在 肿,财政 职能转变

后,乡镇在

所责、权、 体制障

乡镇政府 村两委

的主要 供养人

滞后,公共 公益事业和

利不统一, 碍,党政 缺乏权威, 交叉任

问题 员过多

服务能力

处理负债方

相互之间

关系难

在群众中 职后,乡

较差

面陷入困境

的关系

以理顺

威信不高 镇工作

难协调

难度大

人数

46

39

32

20

18

16

6

百分比 73%

61.9%

50.8%

31.7%

28.6%

25.4%

9.5%

从分析来看,专家学者们认为促使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乡镇政府财政拮据日益显现,乡村治理模式难适应,持这种看法的达47人,占74.6%。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呼唤。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和乡镇政府的职能未能随着市场经济而转型,持这种看法的达41人,占65.1%。其三是乡村关系的乱象。党政关系、条块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诸方面的不协调,持这种看法的达39人,占61.9%。其四是村民自治的困惑。缺少自上而下的配套,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达33人,占52.4%。其五是土地保障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出现种种矛盾和纠纷,持这种看法的达30人,占47.6%。

(四)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与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据统计,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依次排序如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三是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乡村矛盾;五是解决土地纠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抓好基础教育,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八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详见表四。

表四:

解决土地

当前 发展农 加快 完善保障 维护社 纠纷,实行 抓好基础 农村城镇 防止

农村 村经济, 乡镇 体系,解 会稳定, 土地制度 教育,搞 化、农业 农民

工作 增加农 政府 决农民后 化解乡 改革,提 好乡村文 工业化,农 负担

重点 民收入 改革 顾之忧

村矛盾 高土地使 化建设

民非农化 反弹

用效率

人数

47

39

33

32

32

30

27

篇4

关键词:乡村;初中数学;兴趣;培养

兴趣作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针对乡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心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信心且有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向学生讲几个简单的数学故事或是举几个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就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是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讲解、少些训斥,多些引导、少些遏制,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机会来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1]。

二、创设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而又生动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那些枯燥的概念。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事前准备的简单图形组成一些图案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实践操作,用简单的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拼出图案最多的小组获胜。

三、感受数学美,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数字美。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关数字的小知识,比如,神奇的“3”,“三思而后行”“白发三千丈”中的“三”都是一个泛指的数字,“三才”中的“三”指的是天、地、人。再如,圆满的“5”,有人们所追求的五伦、人生礼仪中的五理、音乐中的五音。其次,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图形美。从简单的等边三角形到正多边形的稳重,从抛物线的对称美到圆的和谐美,等等,无不让人感到惊叹。再次,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语言美。数学语言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可见其语言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最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美。数学作为一门十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十分精练、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2]。

四、引入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尽可能说,让学生尽可能操作,力求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观察、思考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关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方位感不是很强,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将“东西”方向转化为“左右”方向,以学生左手方向为正,右手方向为负,并邀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具体走一下,其他同W认真观察。第一次该学生向左走了2步,第二次向左走了3步,那该学生一共向左走了几步?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向左走了5步。”有没有同学能够用算式表现出来呢?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算式:(+2)+(+3)=+5。接着让那位学生在向右走两次,与向左走的步数一致,学生们也很快写出了算式(-2)+(-3)=-5。引导学生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得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的结论很自然,学生也更加容易记住。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结论与书上的一样,从而使得学生的内心感受到成就感。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红伟.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00-04

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始于1998年全国的乡村旅游热。国家旅游局将2006、2007年的旅游主题分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下,福建省乡村旅游以其自成落地于农村并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扩大、农民增收紧密关联的优势,正逐步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空间环境为依托,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突破乡村特定空间区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 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

旅游信息化是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智慧技能操作的不断实践。智慧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

1.1 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开启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截至2015年,中国旅游信息化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表1)。

1.2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旅游是在旅游信息化已有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的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旅游信息技术利用形式。同时,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发展是一个分阶段、分地区和可跳跃的过程。①分阶段。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信息化新阶段的开启,是基于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②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各区域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区域所处的旅游信息化发展阶段亦有所不同:③可跳跃。发达城市旅游信息化是在充分的智力、财力原始积累和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上进行的渐进式发展,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可由发达地区进行引领带动。在政府财政支持和引进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只作为试点项目,在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中试行,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先后《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以下简称《评定》)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转型和升级。综观《评定》考量的条件:总体环境、基础设施、餐饮服务、特色活动、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着重于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硬件条件进行审核,忽视了对其软件条件、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2.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对福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重新定位: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每一种色彩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特色和主题,以较为贴切的主题定位匹配乡村旅游发展色彩,特色鲜明,乡村旅游内容较为丰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和体系,截至2014年3月,福建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7个。水乡渔村100家。

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型产品之一。福建省旅游局在充分把握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基础上,于2013年9月确定首批十大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合闽台之力,共同打造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2014年启动《福建省闽台乡村旅游试验基地提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学习台湾创意,因地制宜嫁接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特色。2014年4月,闽合举办“两岸乡村休闲旅游嘉年华”活动。以该活动为载体,力图构建闽台乡村旅游在规划策划、产品衍生开发、新业态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六大方面的深度合作平台。在闽台合作之外,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从资金、人才、政策方面也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支持。福建省旅游局、财政厅、农业部等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10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展扶持,总金额达4 000多万元:福建省旅游局于2013年启动了“种子师资”的培训计划,组织全省高校教师前往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培训:福建省旅游局确定的“百姓富、生态美”发展目标。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

2.2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旅游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化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旅游网站、信息化管理、旅游呼叫系统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就旅游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2.2.1 旅游网站 以福建省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地市名+示范点名称”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进行检索,结果以所检索网页的前三页为准。在现有的17个示范点中,有4家自建独立网站,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介绍、宣传、预定和咨询服务等。17个示范点皆可在“福建旅游咨询”网站上的“景区景点”子项中进行查找,获取相关介绍与评价的信息。已有自建旅游网站资源的示范点,旅游相关预订除可在自建网页上进行操作,17家示范点的景点门票和酒店皆可通过携程、乐途、同程、途牛等网站进行预订操作。

2.2.2 信息化管理 旅游信息化管理也常称为数字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和GPS车辆调度系统、卫星遥感系统、LED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网络系统、背景音乐智能广播系统等。自2011年12月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福建省有福州、厦门、武夷山、龙岩4个城市先后入选为试点城市。在2014年福建省全省旅游工作会上,启动编制《全省智慧旅游规划》,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三坊七巷等首批35家景区在全国首创“身份证验证入园”模式。

2.2.3 旅游呼叫系统

旅游呼叫系统为游客和景区搭建沟通的桥梁。2010年11月,福建省旅游局开展关于海峡智能旅游创建单位的推选工作,明确海峡呼叫中心的建立,需包括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客服热线。2011年1月1日,海峡旅游呼叫中心试运行。海峡旅游呼叫中心主要向游客提供问询、投诉、提示及其他咨询服务。

2.2.4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是基于全面物联、云计算、实时移动通信及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和发展的,因而智慧旅游推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2010年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智能旅游”的概念,并首倡智能旅游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2013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信息网络工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应用工程、消费服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五大方面着手进行信息工程的提升。

2.3 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和乡村旅游开发者对旅游信息化的不重视,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1 忽视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和营销意识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多为地方农民企业家,对旅游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由其自身素质及乡村旅游盈利状况决定。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受发展成本所限,以传统的广告营销为主要旅游营销手段,无力把握和吸引网络群体。地方自建的乡村旅游宣传网站较少,乡村旅游网络宣传,多依赖于大型旅游网站,主要侧重于旅游资源介绍,网络电子商务服务缺失。已建成的旅游网站,有效管理、宣传和营销少,网站荒废成为“信息孤岛”。

2.3.2 轻视信息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更是信息时代,信息化管理在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和控制上的作用会愈加突出。乡村旅游标榜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旅游产品的特性使得经营者常陷入误区:开发与管理的“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数据库并未建立和形成,无法对旅游区内的游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景区间信息化管理建设重叠。且彼此独立作战。并未形成共享机制:旅游景区服务人员并未经过信息化服务培训,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3 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信息化发展 网络、硬件设备、软件设备、数据中心等IT基础设施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经济社会第五大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据调查,2012年全国地市级以上旅游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只有21.8%的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及机房,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只有33.3%。智慧旅游强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依托移动通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智能手机、PC等终端逐步普及,有限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限覆盖率却阻碍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3 智慧旅游助推福建省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既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是一种新兴旅游,它融于各专项旅游中。以智慧化、简易性的操作和实践为现实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环境的确定和营造,保证了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也引领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1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是旅游信息化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体现。政府、景区和相关企业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特色和服务对象,利用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服务能力的建设与完善。如公共服务网站、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游客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其中,公共服务网站与电子商务系统不仅是景区和相关企业的对外服务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共服务网站以景区信息展示、咨询为主要内容,依托PC、移动智能终端为展示平台,引进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向游客进行旅游资源、游程线路、景区交通等展示。电子商务往往作为公共服务网站的子项而存在和被运营。游客在旅游景区公共服务网站,进行景区门票、酒店和旅行社的预订与交易。以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站为窗口,实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的有效链接,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提升。

3.2 完善管理能力建设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延伸,其建设目的更为强调旅游公共服务与管理服务的无缝链接,通过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应用的建设,实现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集约利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乡村旅游区域的联合营销和信息共享平台,达成区域互联,标准化旅游服务的目的。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游客动态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基础上。构建数据中心,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实时把握乡村旅游行业动态,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建立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体系,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6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有线电视;有线网络

1有线电视的发展进程和数字电视技术的特点

1.1有线电视的发展进程

有线电视是从1958年能够播放的黑白电视节目开始的,1973年则开始能够播放彩色节目,而到了1999年,电视节目的清晰度得到了提升,能够慢慢实现高清化,同时也慢慢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从有线电视网络的搭建到我国有线电视发展到全球前列,技术人员付出了很大努力。有线电视技术一步一步得到了普及,每家每户都有了电视机,居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技术涌现,数字电视技术出现了,在提升电视清晰度的同时,还提供了很多方式来改善和方便人们的生活[1]。

1.2数字电视技术的特征

数字电视是通过将输出端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入到用户输出端,用户输出端通过相应的处理将数字信号再转换为原先输出端所输出的信号,将输出端的画面完整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样的数字技术,不但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清晰度,还有效提升了电视的画面感。相比传统的有线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更加便利,对于信息量的传输也越来越多,而且传输速度要快很多,让每个信息都能够及时传送到每位用户眼前。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很快,但对于有些农村或偏远地区,这一技术暂时还没有得到普及,还需要很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相信数字电视技术能够得到普及,并发展成为有线电视的重要技术支撑[2]。

2有线电视中引入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

在有线电视技术中引入数字电视,相比传统的电视技术,其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很强,对传统电视技术信号弱、画面失真的问题,数字电视会进行相应补偿,由于数字电视是通过数字转换后来对信息进行传输的,因此,能够有效避免信号丢失,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数字电视技术通过采用不同的频谱对信号进行传输,能够让电视节目更清晰地、生动地展现出来,让用户感受到电视中人物的栩栩如生,观看电视时更加享受。另外,数字信号的传输,方便了电视设备对这些信息的储存,让用户能够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而不用根据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来进行观看[3]。此外,在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可操作性比传统的有线电视要强,通过有效的方式对节目信号进行处理,能够增强信号的传输质量,提高信号传输效率,提升信号处理水平。数字电视能够满足用户对节目画质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清晰度,对节目的声音处理也越来越规范,不会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噪音,而影响用户感官体验。数字电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有线电视画质、音质的提升[4]。数字电视的引入能够让更多人体验到电视节目的魅力,因为在偏远地区有线电视系统的搭建具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卫星和光纤来搭建数字信息系统则十分便利,这样能够提升偏远地区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同时,通过数字电视技术还能够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课程输送到乡村,让乡村的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城市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对城市生活产生向往,让他们产生要走出大山学习深造的迫切感,建立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丰富大山孩子的课后生活。

3数字电视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数字电视技术会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有线电视的技术理念越来越成熟,因此,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设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保证有线电视发展稳步进行。在数字电视发展进程中,抓住电视传媒跟其他传媒行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有线电视的未来发展。数字信号的复杂性对数字电视技术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所以,需要研发优化数码压缩技术,降低数字信号的复杂性,通过多种技术来完善数码体系建设。数字化水平的不断发展,让电视不仅仅有介绍电视节目的功能,还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些个性化的点播条件,数字化的技术完善需要融合多种考虑因素,从而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在数字化应用进程中,电视设备智能化的水平会越来越高,服务功能也会变得人性化,信号也越来越趋于稳定。此外,还能够给用户提供节目观看以外的增值服务,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让每个用户都能收看到自己所需要的电视节目。虽然数字化的有线电视并没有得到全面普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整体运行越来越稳定,这势必会让数字化技术越来越普及,在不断的应用中数字化技术也能得以完善,从而使自身的技术含量得以提升。此外,还可以建立对该技术进行评估监测的合理系统,能够在数字化技术运行进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且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改善,提升有线电视传媒服务质量[5]。在未来的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展技术最原始的目的是让用户的体验更好,因此,一切都要以用户为基础。在普及数字电视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善,这样才能让每个数字电视技术支撑的电视节目传送到每位用户眼前。

篇8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数字鸿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一、城乡居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主要差距

首先,从CNNIC公布的最新数字来看,中国农村网民人数为1.0681亿,而全国网民总数为4.2亿,农村网民占总网民数的25%,而目前农村人口却占总人口的60%以上。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1]。要在不足十年内(即至2020年)在农村普及互联网应用,使农村居民拥有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任务相当艰巨。其次,从农村网民的上网方式来分析,问题更加突出,农村上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 189万人,占农村网民的67.3% [1]。从上网内容看,多数农村网民不是从网络获取知识、获取致富信息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性项目。从城乡使用差距来看,大部分网络应用在城镇的使用率均高于农村,而对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甚至高于城镇,网络游戏使用率高出城镇1.3%[1]。互联网对广大农民的吸引更多的来源于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

从农村网民的分布结构来看,多数网民为学历低、年龄小的新一代农民。许多地方由政府投资、电信部门承建、当地村民承包管理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竟成了网络游戏的场所,特别是导致了许多未成年人因此而荒废学业,彻底改变了政府的初衷。这种情况很可能使我们的新一代农民失去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奋斗的美德,而满足于基本的温饱和精神享受,缺乏进取精神。如果互联网网应用在农村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仅不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相反会成为严重阻碍农民发展的因素,阻碍广大农民通过互联网改善自身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发展路径。

中国许多城市的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而多数农村地区依然相当贫穷,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文化教育条件差。欧洲的农村被赞誉为“桃花源”,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农民中多数有研究生学历,美国的农村更是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中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关键就看能否把中国的农村建设为现代化的农村,能否把农民塑造为现代化农民。而现代化不能脱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其主要依托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是互联互通的现代信息网络平台,更是个资源平台,是提供发展信息和发展机遇的平台,是充分体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平台,是普通民众直接参与社会的发展建设的平台,也是解决诸多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平台。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城乡一体化就是谋求城市与乡村的共赢共生和协调发展,是城市与乡村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的客观性、动态性、传递性、共享性、不完全性和可伪性决定了信息是组织的保证、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及控制的灵魂[2]。不仅如此,在信息社会,人类更加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性,如果不能充分享有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许多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篇9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多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去年11月,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央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明两年,中央还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各地也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些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已自建、共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0万个(其中,配备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有19.7万个),工程服务已覆盖全国61.2个行政村的65%。从2007—20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

篇10

农业频道覆盖平台良好,份额竞争稳中有升

据CSM媒介研究2007年全国电视市场基础研究报告显示(表1),在可实现全国覆盖的60多个频道中,中央台七套平均覆盖率位居第二,达到65.4%。其中在城域范围内覆盖率达到83.2%,在乡域为57.5%。有了这样的覆盖力度,就为更多的农业节目走近观众、服务观众创造了可能。

2007年,中央台农业频道在城域和乡域所有频道份额竞争的排名中均位列第18名,在这个以电视剧的播出为主要收视率竞争手段的市场环境中,农业频道并不依靠电视剧或综艺娱乐这样大众的节目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收视成绩实属不易。而纵观2005~2007年这三年,CCTV-7市场竞争力亦呈稳步增长趋势,在全国电视市场中的收视份额由0.8%提升到了1.1%(图1)。其中,在城市范围内的收视增长表现得更为明显。

农业频道城市收视表现好于乡村

中央台农业频道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庞大的观众规模,频道日均观众规模由2005年的1.4亿增长到了2007年的1.5亿。这里我们用到的“平均到达率(000)”指标是指每天收看过该频道的观众规模有多少,表现了节目传播的广度。其中超过1亿观众来自乡村,5000万来自城市。

由于城乡观众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因此城乡观众在收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市观众的收视水平均略高于乡村观众,而年底的10月-12月,乡村观众收视逐渐上升,与城市观众收视持平。

在全天的收视当中,农业频道的收视高峰主要表现在晚间的19:00~22:30时段(图2),《乡约》、《致富经》、《聚焦三农》、《每日农经》等频道的主打农业性专题栏目都聚焦于此,赢得收视。在城市,晚间的最高收视率达到0.56%,乡村最高收视率为0.44%。

男性、中老年、高学历观众构成农业频道的重度观众

中央台农业频道在上文中所呈现出的种种收视特征,是由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带动的呢?图3就显示出,当我们把目标观众按照不同属性分类后看到,男性观众、25~34岁中青年以及45~64岁的中老年观众、高中大学以上教育程度者、以及干部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者和初级公务员/雇员这样的观众群体对于中央台农业频道有着更大的收视偏好,构成了该频道的主要观众群体。

频道专业化特征清晰,节目内容定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