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

篇1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确保公众饮食安全”这一中心,按照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大力开展重点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平,全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继续稳定向好。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跟踪检查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浙人大常办传〔2015〕41号)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一)机构改革基本到位。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整合监管队伍,强化基层工作力量。目前,全省共有10个设区市、23个县(市、区)实行食药监、工商“二合一”,1个设区市和67个县(市、区)实行食药监、工商、质监“三合一”市场监管模式。已到位的市场监管局,全部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牌子,并加挂食安办牌子。全省共设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906个,已组建到位并履职的822个(含与乡镇食安办合署办公)。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个所人员配备原则上不少于8名,至少配备1辆执法车及专业化信息化执法装备,执法人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在领导干部任用方面强化基层导向,要求县级市场监管局中层干部应具备3年以上市场监管所工作经历,新录用人员必须在市场监管所工作3年以上。完成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调整工作。

(二)监管责任层层落实。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年初,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涵盖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和《审议意见》重点关注的问题。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9月份,省食安委出台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新增一年2次的暗访和年中督查,明确了“一票否决”和减分的各类情形,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今年7月,省政府组织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督查暗访,并将结果通报各市政府,督促及时整改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定出台我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食品安全行政责任约谈办法》,及时督促各地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三)基层责任网络有效运转。目前,全省133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成立食安委、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472名;行政村(社区)设立社会治理小网格8.7万个,配备协管员、信息员8.2万余名;成立食品安全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138支。2014年至今,全省乡镇食安办受理投诉举报2800余起,协调开展联合执法6400余次,开展宣传活动1.2万余次,协管员、信息员巡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0余万户次,发现并上报违法违规行为1万余起。省食安办组织编写出版《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工作实务手册》,有力促进了基层食安办和协管员、信息员能力提升。举办省、市、县三级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实务知识竞赛活动,全省累计有1.5万名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参加比赛。开展全省优秀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评选活动,在全省掀起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全程监管制度

(一)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机制建设稳步推进。省农业厅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签订食用农产品合作备忘录,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等合作机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下发《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各项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分级分类监管要求,积极稳妥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严格查验供货商主体资质、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和合格证明,大力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票通制度,实行供货商“一户一档”全登记,做到票、货同行,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建立IC卡结算制度。严格督促落实不合格产品退市销毁制度,严防不合格产品重新流入市场。

(二)全程追溯体系初见成效。省政府确定了五年内90%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今年,农业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渔业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建设。目前,全省已有3.7万家规模主体纳入信息库管理,82万条快速检测数据进入平台,4261家主体实现主体责任追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农产品智慧监管系统,在全省统一执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形成食用农产品统一编码系统。截至9月底,全省539家城区农贸市场已建成全程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占全省城区农贸市场的50%以上,其中快速检测体系免费向公众开放。

(三)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农资打假6个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出动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5万家次,发现问题451起,行政执法立案520件。在水产品养殖环节,以“五水共治”为契机,重点实施养殖塘生态化改造、稻鱼共生轮作减排、禁限养区划定与整治以及规模化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四大工程,累计改造面积达150万亩,实现整治与转型并举,促进现代生态循环渔业转型升级。在食品生产环节,召开食品安全风险专题研讨会,梳理归纳24大类食品主要存在的不合格和风险问题,形成相应风险提示和监管提示,指导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风险管控。组织开展对2014年度抽检监测不合格和问题样品处置情况“回头看”。组织实施“地产食品533安全保障行动”,以冷冻饮品、肉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白酒等五类食品为重点,加强“飞行检查”和抽检监测,治理安全隐患,建立长效机制。在食品流通环节,以乳制品、散装食用油、肉制品、酒类、糕点、米面制品为重点食品,以农贸市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以及农村市场等问题多发场所和监管薄弱区域为重点,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并根据排查结果,开展了饮用水、临保食品、网络食品等的专项整治。在餐饮服务环节,建立全省餐饮环节被行政处罚单位、食物中毒发生单位、食品抽检不合格单位、被投诉举报核实单位数据库,将上述四类餐饮单位列入“飞行检查”重点名录和重点约谈对象,要求对其检查覆盖率达到100%。1-10月份,省级共开展餐饮环节明察暗访和“飞行检查”220家次。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省食安办建立日常舆情实时监测、专项舆情动态跟踪和月度、半年度及年度舆情汇总分析的舆情监测工作机制,前三季度共编发《每日舆情汇编》186期,相关舆情信息750篇,专项舆情监测30期。制定《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防范处置规程》,及时核实信息权威,妥善处置20余起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及舆情事件。

(四)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圆满完成。2013年至今,省政府连续三年把“千万工程”列入对各市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今年是收官之年,各地将“千万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学校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强化校园周边食品专项整治,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97.8%、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达98.5%、学校食堂A、B等级达76.6%、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78.4%,上述指标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社会共治格局不断深化。一是宣传教育立体多样。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站建设工作,设立市级科普宣传展示中心12个,区级科普宣传基地45个,基层科普宣传站1700多个,开通“浙江食品药品监管”官方微信公众号,全省共创建食品安全公众微信号67个。在浙江经视开辟《食药聚焦》电视专栏,每周日20:40播放。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直通车”、“三品一标”宣传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百部公益广告宣传活动”、“食品安全五进”活动,全方位宣传食品安全工作。二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有力推进。出台《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成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召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政保对接会,研究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示范性文本。加强对保险机构落实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六个一”措施情况的督查,切实推动保险为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目前,全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单位5169家,保费规模比上年增长5倍多。三是“四个你我”活动有声有色。以“四个你我”活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去年以来,全省共组织“我执法,你参与”活动7160余次(期),参与人数8.8万人次;开展“我宣传,你传递”活动12580余期(次),开辟媒体宣传专栏772个,宣传报道3747期(次),参与人数134.4万余人次;通过“你点题,我检测”活动,抽检10.78万批次,检出不合格1883批次;开展“你举报,我查处”活动,受理公众举报线索19355条次,查实举报7577起(次),发放举报奖励金90余万元。四是农村食品安全征信体系建设试点成效初显。在丽水开展农村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食品安全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库,实行差别化信贷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正在总结经验拟在全省推广。五是食品安全义工队伍不断壮大。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省消保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省食品安全义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指导义工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消费维权义工有7548名。组建“食品安全消费维权义工队”,开展食品安全义工“啄木鸟”公益行动。成立“产品质量百姓买样团”,委托百姓购买最关心最担心最想购买的样品进行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做好后续处理。六是行业协会作用有效发挥。引导各类协会组建 “社会共治监督员队伍”,加强会员单位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指导和督促会员单位诚信经营。省保健品行业协会实施保健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公益工程,免费为从业人员开展培训。

三、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一)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强势推进。市级层面,11个设区市均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组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湖州、衢州、金华、丽水、杭州、嘉兴等6个市级食品检验能力项目列为中央投资项目,累计获得中央投资3546万元。县级层面,2015年拨付专项资金4800万元支持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61个需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县(市),已有45个启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其中3个列入全国试点。

(二)检验检测能力逐步提升。经过近年来持续投入和建设,我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建成了“省级强龙头、市级创特色、县级重基础”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3家食品检验机构,取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机构31家,国家食品复检机构8家,我省食品检验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面轮训基层食品检验人员,多层次举办检验检测业务培训,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授课,有效提升各级食品检验人员业务水平。坚持开放检测市场,引导市场力量服务监管,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1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食品检验。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目前省、市两级疾控机构设备配置率分别为83.3%、78.6%;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溯源平台,率先推广食源性疾病报告卡与医院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提高监测效率与报告质量。

(三)食品抽检监测全面覆盖。持续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检测,安排食用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1.7万余批次。安排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1.5万余批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0%,实现地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覆盖。同时,加大专项抽检、评价性监测的力度,根据应急处置、举报投诉及案件查处、专项整治,以及考核评价等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抽检或评价性抽检,实现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治理

(一)全面推进餐桌安全治理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2015-2017年)》, 对食品安全整治提升工作进行系统、全面部署。以实施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进口食品、“三小一市场”和餐饮具及食品相关产品等六大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为原则,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风险隐患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管控体系。9月份,省政府对各地餐桌安全治理行动情况开展首次督查,及时通报存在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三小一市场”监管。以属地管理为主,采取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手段,破解“三小”整治难题。在小作坊监管方面,积极探索负面清单与申报登记制度,初步做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底数清、情况明、安全可控,为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启动《小作坊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地方标准制订工作,为基层加强日常监管提供明确的依据和规范。在小餐饮监管方面,按照“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实施监管重心下沉,强化乡镇(街道)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区。同时,扩大持证小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覆盖范围,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等级公示,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目前,全省共有持证小餐饮14.22万余家,等级公示率达91.7%。在小摊贩监管方面,各地结合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全面整治流动摊贩,引导小摊贩定点定时经营。在农贸市场监管方面,目前全省共建成539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并免费开放,提前完成今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指标。检测室设立统一标志标识,张贴免费开放信息牌,每日公示检测结果,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三)破解过期食品与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难题。在过期食品监管方面,制定下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指导企业落实临保食品提示、临保食品专区(柜)、临保食品退货、过期食品处理等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将过期食品作为日常监管和各项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超过保质期食品台账,如实记录退货、回收、处置台账。在加强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方面,省政府出台《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利用5年时间,开展设施能力建设、收运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产品管理,全面推进我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金华、衢州6个市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督促餐饮单位建立健全餐厨垃圾处置台账、日产日清和流向追溯制度。

(四)开展食品冷库与进口食品安全重点治理。上半年,针对目前肉制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进口和使用未经检验检疫肉品等8种违法行为、冷库和仓储等7个区域为重点,全省开展了肉品和水产品专项整治“百日会战”。行动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4万人次,检查食品冷库等各类重点区域或场所18.53万个,排查发现风险隐患817个,查扣问题肉品、水产品760余吨,涉案货值1600万元;行政立案4385起,行政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18起,公安部门刑事立案139起,形成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强大声势。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冷库监管长效机制,规范冷库管理标准,建立冷库经营档案。目前,杭州、宁波、台州、湖州等地冷库管理试点已取得实效,拟在全省推广。

(五)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队伍建设,6个市、29个县(市、区)相继挂牌成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专门机构。强化涉食品犯罪问题打击工作,明确5大类食品安全犯罪打击重点。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梳理可能涉嫌食品犯罪的种类,解决农产品种植中使用禁限用农药等的定性问题。截至9月底,全省共侦破涉食品安全犯罪案件517起,刑事打击1065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11.2%,端掉犯罪窝点110个,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40起,破获的3起走私牛肉等冻品案件被公安部表扬通报。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食品安全工作仍处在食品安全风险高发、监管职能磨合和监管力量薄弱的“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基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来,食品安全监管的力量得到有效整合,但一些地方也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削弱、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基层食安办虽已全部组建,但运行机制、经费保障仍显不足,协管员、信息员发现问题、排查隐患的能力相对欠缺。市、县渔业、林业主管部门缺乏专职的质量安全监管编制和人员,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设置尚有84个未组建到位,仍有5个地市、61个县(市、区)未设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专门机构。二是难点问题巩固成果难。食用农产品限用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常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仍然存在。“三小一市场”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秩序虽有明显改观,但尚不稳固,无证经营、脏、乱、差等现象容易死灰复燃。三是食品安全犯罪打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食品犯罪呈现跨省、跨区域、组织化、网络化趋势,案件侦办成本高,影响全链条、全环节的犯罪打击。对于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定性问题,法律适用上缺乏统一标准。同时,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方面也存在检验鉴定不规范等问题。四是食品行业基础薄弱。目前我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发展仍处于低、小、散、乱阶段,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低,安全风险隐患还比较高,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严重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以省人大常委会跟踪执法检查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餐桌安全治理三年行动为抓手,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主线,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食品安全的审议意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一是进一步推进“两个创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对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国家已同意我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杭州、宁波两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下一步,我们将把“两个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围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完善政策举措,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局、取得实效。

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监管力量。推动基层市场监管所应设尽设,加强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监管力量,强化执法保障,改善基层监管条件。组建专业讲师团队,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与水平。深化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健全各项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切实发挥协管员(信息员)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用林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执法机制。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犯罪专门侦查机构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完善线索通报、信息交流、案件会商、倒查督办等制度,充分发挥刑事打击精准有力、震慑违法的作用。

四是进一步深化餐桌安全治理行动。继续开展餐桌安全治理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治理农产品源头、小餐饮、小摊贩、小作坊、校园及校园周边食品、进口食品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深挖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抓紧开展我省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制(修)订的前期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订和清理工作。通过组织举办全省食品安全论坛、食品安全法征文比赛、食品安全知识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新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 课题标书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27-01

怎样做好高校科研课题标书呢?

以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位发展态势耦合机制之研究为例

1.[选题依据]: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国外的研究 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外对生态学理论运用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研究日趋流行,对体育生态的研究还尚未形成明显的体系。

1.1.2国内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 国内的理论定性研究和论述,大部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体育生态问题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设想。如王如松(2001)《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马玉华(2003)《体育的绿色思考》,熊茂湘(2003)《体育环境导论》,吴明深(2004)《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赵权(2009)《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初探》.

1.1.3国内关于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

体育产业、全民健身是中国目前体育界研究主流、将形成专门体系.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体育现象在我国至少有十余年,基本是零散、移植和提出问题式研究,随着体育之发展,特别运用生态学理论来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却越来越引起体育界学者的关注。对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同一时空维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方面,今对两者耦合机制研究尚未见新。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主要是国家体育发展政策的导引、湖南省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间的不均衡、及解决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要依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背景下进行。

1.2.1理论研究的意义 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对这类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伴随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全过程。实践中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没取得大的进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时断时续地进行着。特别对体育产业发展与开展全民健身的问题始终没有将它处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机制上的耦合性研究,这是我们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困惑,迄今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民健身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全民健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带来崇尚休闲、娱乐、健身的和谐社会氛围外,它所带来的体育消费及其消费结构性变化,能够创造巨大商机和商业利润,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另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提供条件与保障,它为推动体育体制改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体 育服务体系、引领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湖南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将急剧增长,居民的体育需求从量的方面还是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建设幸福和谐的湖南做出积极的贡献。

1.2.2研究方法上的意义 运用生态位理论对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方法意义,可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2.[研究内容]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生态理论研究评述;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理论研究评述;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湖南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界定与分类;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与资源分析;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3.[思路方法]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研究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区域特点和湖南省体育产业的区域竞争力特征,并构建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从内容和机制上保证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同时也使体育产业增加值也显著提高。

3.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检索和查阅国内外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产业有关生态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撰写课题的文献研究综述。

3.2专家访谈法:对我国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的相关专家、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问、调查,了解他们对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看法,并建立访谈记录。

3.3问卷调查法:拟定出湖南省各地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体育产业相关的生态资源、现状需求、演化途径等因素,设计问卷调查表、效度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湖南省统计局、体育局进行课题研究相关数据的调查与搜集。

3.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并逐项录入,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5理论分析法: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相关论点进行分析、综合与论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所需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为本课题研究所用。

3.6研究的重点难点

《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体育系统则将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既定投入保障的情况下如何使两者协调发展,这是各级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重点难点是拟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构建两者的耦合机制,在实践操作中能真正统筹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之双赢。

3.7主要观点 了解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特征,以及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根据生态位理论分析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明确与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与耦合机制,提出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4.[创新之处]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力求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上探讨关于如何构建湖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耦合机制,研究切入点和选题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各地各种生态优势资源为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湖南省生态优势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

5.[预期成果]

5.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排序不能够暴露作者姓名,按123456789排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第三方 全民健身 体育学术团体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参加运动的人群队伍不断壮大,伴随而来的一些健身问题也不断突显。民强则国强,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热潮,使全民都动起来,我国在全民健身的健身设施、环境、健身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如何监控全民健身和加深全民对此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凭借其特殊的特性及价值在全民健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政府与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服务平台。

1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提出的理论价值

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方面含义(现代汉语大词典2006;辞海2009)。全民健身的开展情况与国家的监控有密切的关系。全民健身如何监控;怎样提高监控的效果;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提升监控效果等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第三方”的研究主要依据非营利组织的涵盖范围进行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包括各类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众团体及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不进行严格区分的情况下,非营利性组织与第三部门、社团、非政府组织等概念的涵义基本一致。

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是在以上监控、“第三方”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来的。国外有一些国家全民健身开展效果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第三方监控机构的设立。在美国全民健身的监控机构不仅仅是政府机构,还有一个承载科学指导的体育学术团体;意大利非营利性的体育团体以第三者的角色处理政府和市场运作中无法完成的工作;日本和德国在全民健身方面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关于全民健身任务的执行和事务性的工作均有体育社团承载与合作;挪威、瑞典在全民健身方面也强调社会团体管理为主;我国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全民健身的具体事务。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创新的监控方式是关键。而2008年梁建秀和李兵在学术团体的论述中指出学术团体集本行业、本地域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具有“大兵团”作战攻克科研难关的能力,可避免以权、以言代法现象,能成为政府在监控方面的参谋智囊与得力助手。

为此,在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全民健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体育学术团体充当第三方监控机构协调、监督、评价政府与全民健身市场发展的意义非凡。首先,能有效发挥政府职能,成为政府开展全民健身的有力助手;其次,能充分发挥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性,提高全民健身的效果;第三,公正、客观地反映政府和全民健身情况,搭建共同发展的桥梁;第四,有利于满足全民的体育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2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殊性和承载的社会角色价值

2.1 独立性

体育学术团体作为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它既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不受体育健身市场控制,它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可以满足不同健身人群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可以独立进行运作。

2.2 学术性

体育学术团体的人员主要来自各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他们有一线的体育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有着资历深厚的教授、副教授等,这样的构成,既能指导全民健身,又能高度发挥学术职能的特点来管理、协调、监督、评价全民健身情况,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实效性。

2.3 公正性

体育学术团体充当第三方监控机构,可以客观公正地、专业性强地、监督力度大地、执法严格地监督、协调与评价政府、全民健身市场的发展情况。比如:监督体育部门的体育行政行为、反映其执行情况;从第三方的角度提高监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完善管理体系;及时反馈全民在健身开展情况,并提出解决策略等。

2.4 合作性

体育学术团体作为政府和全民的中间监控机构,充分体现其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服务提供帮助、支持、反馈、服务等,也充分发挥着作为政府管理、监控体育的合作者本应该分担的职责,为二者提供沟通与联络,提高监管效率,是政府实施全民健身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帮手,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体育学术团体和政府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2.5 非营利性

体育学术团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能成为政府有关体育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的传递者、监督者、指导者、执行者,又能成为大众群体体育的服务者、指导者,加速了政府与大众群体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桥梁,提高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效率。或者说体育学术团体为整个国家全民健身的发展服务。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殊性和承载的社会角色价值除以上几点外,还有自愿性、私人性、组织性等。

3 “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对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推动价值

3.1 填补了政府监控全民健身的盲点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政府监控全民健身也日益突显出复杂性、多元性等,单一依靠政府监管全民健身难度较大,同时,全民健身中也会遇到一些“政府管了但管不好”、“管理途径相对单一”、“全民健身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依靠“非营利性组织”或“第三方”组织加以协调、沟通才能发挥成效。

3.2 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民众健身的需求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由于体育学术团体是以第三方监控机构的形式存在,能公正、权威地将政府部门与民众建立起联系。体育学术团体可以将政府部门中有关大众体育的政策、法规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转达给民众,树立起政府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把全民健身中的意见、问题、建议反映给政府,增进了政府了解全民的需求与实际,拓宽了政府获得民众体育相关信息的途径,促进了政府与全民的沟通、理解、支持,加速了全民健身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国超.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 张义峰,李文辉.“合作主义”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探析——基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视角[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

篇4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重庆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做了研究分析。结论为:(1)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与日俱增,但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仍比较单一,两者之间存在矛盾。(2)现有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十分相似。据此,提出两点建议:(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将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进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格局。(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建设力度,促进体育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对体育服务供给严重滞后的区域实行优先发展。目的:改善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重庆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重庆市社区、养老机构等机构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对这些机构内的体育服务供给结构进行了分析。

1.2研究方法

文章以“老年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再以“体育服务”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的检索(主题检索)、再以“供给”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主题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期刊文献52篇。对这52篇文献进行了重点解读与归纳总结,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登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老龄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土资源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重庆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针对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浏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制度分析

国家层面上,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2016年6月2日,全国老龄办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1]。该法中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中提到,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服务设施和网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运营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都规定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利及国家和社会提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2014年9月19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2],通知中将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三大重点工程目标之一(其他两目标为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目标为: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米以上,到2020年,达1.8平米以上。2014年4月15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3]《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同年4月25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4],通知中提到,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保障养老服设施用地供给。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5],意见中提到,该意见的发展目标有:扩大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拓展包括体育健身、健康服务在内的养老服务内容。这些政策的颁布,在国家层面上保障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益。重庆市内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通过重庆市民政局网站浏览众多相关政策法规发现,重庆市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政策不多,多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再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而。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其发展目标内包括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2016年11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016年7月1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配套,布局建设一批体育场馆。2014年5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发展目标为促进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3年到2016年,重庆市民政局每年的“重庆市民政局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立项的通知”中均对有关养老服务的若干项目予以立项。这反映出重庆市对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支持。

2.2经费供给分析

经费预算方面,2016年3月8日,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民政局2016年部门预算情况和“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表》,表中列出,老年人体育服务所归属的老龄事务的财政拨款为216.94万元,而2015年该项预算数为172.67万元;2014年为176.65万元。(2014年之前,老龄事务预算未单独列为一项,故无法统计)总体呈增多趋势。这反映出重庆市民政局对老龄事务的重视。除政府预算外,重庆市民政局也在大力支持各种社会性组织团体及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自2012年始,重庆市每年成立的社会性慈善组织越来越多。同时,这些社会性慈善组织、福彩公益金在养老服务中所占的比重也愈来愈大。这反映出政府在努力将以往的单一经费来源改变成多元化经费来源,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在建设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但仍未改变政府预算是主要资金来源的现状。众多的社会性慈善组织是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才得以发挥作用。

2.3供给结构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是个复杂的系统,由体质监测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及体育信息服务等6个指标组成[6]。老年人体育服务属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范畴,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这6个指标对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进行分析。

2.3.1国民体质检测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均规定,对公民要进行定期体质检测。2016年,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1300万,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达93%以上。重庆市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主要由各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点(站)组成。通过浏览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市各区县的体质监测点中,仅有江北区、九龙坡区等少部分区县设立有免费的体质监测点。其他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多由每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来完成。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每年建设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10个,开展经常性的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此外,包括万盛经开区、大渡口区在内的多个区县正在探索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该中心涵盖体质检测、健身指导与咨询、项目推广等多项功能。但在这中间,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检测服务尚未出现。

2.3.2体育活动服务

老年人体育活动属于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部分,做好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也等于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5年重庆市举办各类群体性赛事达2000次左右,参与人数达到1千万人次以上。与全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相比,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老年人参与度较高的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剑)、广场舞等体育活动的赛事活动明显少于其他体育项目。且其供给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

2.3.3体育指导服务

体育指导服务的优劣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7]。截至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11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为此,重庆市体育局下一步将每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0名。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以上。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作用,提供科学健身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增速,超过了重庆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2.3.4体育组织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需要以老年人体育组织为载体,展开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管理[8]。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体育局在2016-2017年将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使城市社区健身站覆盖率达50%。今年建设的300个,涉及全市38个区县和基层社区。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中要求,到2015年,各区县要普遍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组织;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在全市80%以上的街道、60%以上的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提高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体育组织几乎没有专为老年人而设立的。

2.3.5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地设施,这是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硬件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对体育服务投入大小的最直接指标。2016年,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市体育局准备在2016-2017年,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每年新建和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各500个,建设乡镇健身广场50个,笼式足球场3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和全民健身中心10个。力争到2020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1.7平方米以上。截止11月28日,600个社区健身站中,今年内的300个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这些健身站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并非针对老年人而设立。

2.3.6体育信息服务

体育信息服务对指导、传播体育公共服务起重要作用,其载体包括网络、电视、报刊等等。良好的体育信息服务能够起到促进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体育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强网站建设,设立媒体专栏,积极利用群众身边的社交媒体来传播体育信息。2015年5月27日,重庆日报刊登报道关于“重庆体育生活”云平台(简称云动重庆)正式上线的新闻。推动了“互联网+体育”全面融合,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体育生活服务。当日,“云动巴南”、“云动沙坪坝”、“云动万盛”、“悦动九龙”等多个区县体育生活服务平台一同上线。标志着体育信息的服务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尽管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但老年人因为自身认知已经与社会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新颖的传播媒介对老年人来说却不易接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城市社区老年人日益扩张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主体单一的矛盾

老龄化逐渐加深,老年人的自我健身意识逐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现有的体育供给中,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众多其他社会力量,是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才得以发挥作用。

3.1.2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非均等化

重庆市经济发展有着典型的区域不平衡特征。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了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化。不同区域、不同社区间的在经费、体质检测、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信息分配上严重失衡。

3.2建议

3.2.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应继续降低老年人体育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把社会组织力量及私企,个人等融入到体育服务市场中;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3.2.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篇5

关键词 河口镇 农村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

一、前言

河口镇位于古交市东北方向,镇政府驻河口村,该村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新建商业一条街已起动,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河口、火山、河下、寨上、大南坪、耿家庄、曹坪村等七个行政村, 总人口16108人。

本文通过对河口镇所辖7个行政村体育设施场地面积和设施数量、健身人群基本情况及体育设施保养维护情况等调查研究,找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加强河口镇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口镇所辖河口、火山、河下、寨上、大南坪、耿家庄、曹坪村七个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为研究对象,并以七个行政村村民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河口镇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情况:

(一)河口镇各行政村人均体育面积情况

河口镇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到0.6平方米,与我国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到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且无法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各行政村体育设施数量及分布情况

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数量较少,共31个体育活动场所,国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配建上规定每 1000 到 6000 人应拥有 10 个健身场地,每 6000 到 10000 人应拥有 24个健身场地,河口镇个行政村总人数16108人,而体育场地设施共有31个,未达到国家标准配建,可见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较少,体育场地设施种类不足。

(三)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喜欢程度

通过调查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喜欢程度,非常喜欢的人51%,喜欢的42%,不喜欢的4%,说不清楚的占3%。得知大部分村民非常喜欢利用体育设施来进行锻炼身体而极少部分村民不喜欢利用体育设施进行锻炼。

(四)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在满足人群需求上表现的“力不从心”,这严重影响到了全民体育健身业的发展。

(五)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损坏情况反映

调查得知,河口镇各行政村的体育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公共体育设施使用不当达到了26%以上,而公共体育设施的人为破坏占21%、缺乏基本维护的占34%,农村体育设施安装在室外不易管理,给管理和维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导致了公共体育设施损坏严重。

(六)河口镇公共体育设施有无管理细则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29%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有管理细则,71%的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无管理细则,主要表现在:农村体育设施损坏严重、安全隐患重重的现象屡见不鲜等,这严重影响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因此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管理细则的制定势在必行。

(七)河口镇公共体育设施指导员情况

从调查发现,河口镇有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占14%,没有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占86%,在调查河口镇7个行政村中,只有河口村有1名体育指导员,而且是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对居民的体育活动不能进行科学指导,可见河口镇各行政村中体育指导员较缺乏,继续培养专业指导员。

四、结论

(一)人均体育面积0.45O,与我国城乡人均体育面积1.2O相差较多,虽然体育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与村民大众的体育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体育设施种类和数量不足,在村民健身的需求方面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村民体育需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扩大,河口镇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村民的健身活动无法进行科学指导。

(四)河口镇体育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

五、建议

(一)各村体育、文化、建设等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空闲资源设置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增加村民人均体育面积。

(二)镇政府带头,加大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增加设施种类,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所,满足村民的体育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三)河口镇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体育设施管理制度刻不容缓,以河口镇各村发展特点、居民需求倾向性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体育管理体制。

(四)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故意损坏或者盗窃体育设施的行为。

(五)建立维修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

参考文献:

[1] 张晓春.山东省农村居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06(2):24-28.

[2] 包雪鸣.关于社区体育服务概念与几个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 (2):24-28.

篇6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市大众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健身活动日益普及,体育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2013年止,北京市级体育社团84个,区县级体育社团、俱乐部334个,区县覆盖率100%,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团队达到6 645个[1],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能够满足群众的归属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促进基层体育组织更好地发展,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率,有效激发民众的健身热情,本研究针对北京市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掌握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北京市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和决策依据。

1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有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情况;第二,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特点;第三,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遇到的困难;第四,提出今后的改进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查阅体育社会组织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调查和论证奠定基础。

2.2问卷调查法

运用特尔菲法确定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东城区等1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100个街道(乡镇),在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和区县体育局的配合下,对100个街道(乡镇)的管理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2.3逻辑分析法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以及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发展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对策建议。

3北京市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现状

3.1现有本级体育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民间组织,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战略的提出,体育部门也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战略。在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基层社区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既是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发动者,同时还是多元化体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基层社区各种类型的体育组织是多元化体育服务生产与提供的重要力量。北京市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与行政主导建立的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增加。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00个街道(乡镇)中现有本级体育社会组织436个,每个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的均数为4.4个。

调查结果显示,街道(乡镇)现有体育社会组织名称不尽相同。主要是社区体育协会、全民健身协会、文体协会、社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乡镇农民体育协会、单项运动项目协会等。其中:单项运动协会最多;其次是街道、乡镇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第三是全民健身协会;第四是老年人体育协会;第五是文体协会。

关于体育社会组织在街道(乡镇)备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街道(乡镇) 中,只有29个街道(乡镇)进行了备案,进行备案的街道(乡镇)不到1/3。没有备案的原因主要是街道(乡镇)所管辖的工作比较繁杂,负责体育工作的管理者缺乏,而且群体工作的管理者多是身兼数职。管理者对备案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外,一些基层社区的体育健身团队,组织条件比较薄弱,活动时有时无,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组织。

体育健身团队是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健身团队活动时间、地点相对不固定,分布不集中,发展不稳定,管理部门在准确掌握团队信息上仍然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每个街道(乡镇)体育健身团队平均20.6个。

研究表明,目前由于健身团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场地等环节的差异,健身团队规模不一。由于城区的活动场地较紧张,大多数的健身团队规模不大,其中20人以内及21~40人的团队所占比重最大,绝大部分健身团队都只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地点,拥有3个活动地点以上的健身团队数量极少。在健身团队活动地点的类型上,大多数健身团队主要在广场、社区空地上开展健身活动,还有小部分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室内或室外场地开展健身活动。多数团队在活动项目安排上以健身操舞为主,健身秧歌、太极拳、太极剑、气功也较为普及。此外,近年来,踢毽子、跳绳、健步走、跑步等活动的参与率也有所提高。从活动频率上来看,大多数健身团队每天都能坚持开展活动。健身团队活动开展的时间集中在早上9点以前,晚上7点以后,在上午和下午开展活动的健身团队数量较少。晚上开展最多的活动项目是健身操舞和健身秧歌[2]。

3.2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扶持情况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无论是居民自发建立还是行政主导建立,都离不开街道(乡镇)体育工作者的宣传与扶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也是街道(乡镇)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重要职责;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乡镇)的专职体育管理者数量少,100个街道乡镇中只有104人,兼职人员和外聘人员共有538人(见表1)。其中,没有专职体育工作人员的街道(乡镇)35个,占调查样本的1/3。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和精简机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乡镇)办事处的人员编制有限,专职体育管理者少,需要兼职管理其他业务;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街道和社区大众健身活动开展得越来越频繁,比赛、表演等交流活动增加。如何满足大众越来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基层大众体育组织和管理工作增加,造成管理者不足。

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街道(乡镇) 管理者对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重要以上程度的占绝对多数(见表2、表3);但是,有37%的管理者认为,目前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限制较多,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策支持和管理是体育社会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街道(乡镇)有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与管理政策,而71%的街道(乡镇)没有。现有扶持与管理政策主要有6种类型(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在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有57个街道(乡镇)每年有从3 000元到70万元金额不等的扶助资金,其中扶持金额每年在3 000元到10万元之间的最多,占75.4%。而43%的街道(乡镇)完全没有扶持资金。

在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扶持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扶持方式排序见表5:资金支持占91.2%,提供办公场所占65.7%,提供固定活动场所占41.1%,提供优惠和支持政策占27.6%,提供培训机会占31.8%,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占22.8%。

对具体每一种扶持方式街道(乡镇)是否给予了具体扶持的调查结果显示:提供了资金的街道占57%,提供了办公场所的占35%,提供了固定活动场所的占73%;提供优惠政策支持的占29%,提供了培训机会的占66%,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的占50%。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是反映基层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提供体育健身服务,贯彻政府群众体育发展方针,实现体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基层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街道(乡镇)层级的体育组织主要是单项体育项目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等。草根类体育健身团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主力军。

2)各街道(乡镇)的管理者对建设本级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并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在扶持方面,主要采取了资金支持、提供办公场所、提供固定活动场所、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培训机会、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等方式。其中,提供固定活动场所占第1位,提供培训机会占第2位,第3位是资金支持,第4位是协助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宣传。

3)街道(乡镇) 层级体育社会组织在北京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备案率不高;管理人员不足,各组织之间缺乏沟通;组织资源有限,政策支持不够是影响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4)街道(乡镇)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中还存在着资金不足、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组织管理人员、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等,组织条件不足、管理松散等严重影响体育社会组织稳定发展。

4.2建议

1)逐步完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建设, 建立由街道行政部门、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社区文体中心或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形成四位一体的组织建设架构。

2)注重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与体育组织建设之间的内在机制,将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和管理与发展体育社会组织结合起来。

3)通过税收减免与慈善捐赠扣除等手段支持非政府组织发展,制订优惠政策,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拓展空间。

篇7

关键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制约因素

一、开放依据和必要性

西安市中小学数量多且比较均匀分布在市区各个位置,拥有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田径场等,这些都是大众体育锻炼所需场地。中小学使用体育设施时间一般为周一至周五上午八点至下午五点(除去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设施都处于闲置状态。如,学校体育设施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地效地向社会开放,这不仅能增加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还能解决全民健身场地难的问题,而且政府还可以把投入到全民健身的部分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上。

2016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省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陕西一举成为中西部首个承办全运会的省,这是何等的荣耀,但在荣耀的背后是巨大的责任与压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先前承办过全运会城市的全方位差距(比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开展),也不得不面对与竞争城市的挑战。承办全运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西安市的人口数量和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人们锻炼场地被蚕食,为了缓解人们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与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西安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制约对外开放的因素

1.政策法规落实不力

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向学生开放的通知》中提出:“学校的体育健身场地应在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在不影响教学的条件下,还应向社会开放”。2007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东城区和海淀区、天津市河西区和红桥区、上海市杨浦区和长宁区等12市区成为首批试点区。2009年颁发的《全民健身条例》中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保险,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

虽然国家有相关的开放规定,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只是简单作为文件的下发部门,对于自己的监管和评价责任落实得不够、各级学校作为文件的执行者,由于有些领导缺乏开放意识和对开放作用认识不足,患得患失,所以在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有的置若罔闻,使得这项利民政策沦为空谈。

2.管理难度较大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学校必须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对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管理,这相应的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对于增加的成本政府部门缺乏专门拨款的规定。(2)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管理须知。管理人员必须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安全下制定开放的具体细则。(3)对体育设施的管理,管理人员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消除其中的安全隐患。(4)对锻炼人员进行管理,由于目前许多锻炼人员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漠视管理规定,这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环节。

3.意外事件处理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所难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管青红皂白总把责任往学校身上推,一旦遇到这种事情,政府部门往往责令学校和当事人进行协商,学校为了平息事态,维护学校形象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情况都是赔钱了事,这让学校有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为了防止事情的发生,干脆不对外开放。

4.设施维护

体育设施属于消耗品而且价格比较贵,在高利用率的情况下容易损坏和磨损,为了保证锻炼的安全,必须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或更换,这势必加重学校的经费负担,这使得学校不得不调整设施开放的态度。

三、城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管理人员的开放意识,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全民健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人人都应坚决贯彻执行,中小学作为教育和培育人的事业单位更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让这项政策真正的惠民,一定要强化开放意识,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开放情况的监督和评价,对开放情况较好的单位给予奖励,对于开放较差的单位给予批评和惩罚。

2.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文明健身宣传

想要让管理有序地进行:(1)必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前期还可以对来参加锻炼的人发放传单,让锻炼者知晓管理规定;(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管理过程中遇到冲突太所难免,管理人员要耐心解释,要善于运用群众的力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做好以上两点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要提高锻炼者文明健身意识,服从管理,讲秩序,顾全大局,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社会是生存的环境应加强宣传,努力提高每位市民的素质。

3.制定意外事件处理预案

在锻炼过程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一般是突发性性、不可预见性,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管理部门应有处理事件流程和相应的处理预案,这个部门最好是独立于学校,以免在处理时间较长且有分歧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3.4加强经费投入

中小学体育设施为全民健身开放是一项公共服务,是解决健身过程中场地设施短缺的有效途径,为了让这有效途径长期可持续地进行下去,政府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这些投入可以作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场地设施维护和更新,另外政府还可以对学校的场地适当地给予资金补偿。对于维护成本较高的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管理部门在经过申请、批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有偿服务。

参考文献

[1]戚雪枫.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

篇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虽然成都市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推广。因此,在了解成都市公共体育构建中存在的不足之后,提出了健全政策法规建设;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等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服务;体育;构建

1、前言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呼吁人们“加强体育锻炼”。201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全面落实中国全民健身事业,促进和保护公民在健身过程中的合法权利,提高公民身体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实地考察法

运用了实地考察法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3、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现状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成都市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致力于向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下面将从政府体育行政组织、政府政策文件、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以及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介绍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现状。

3.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行政组织构建

成都市的体育服务组织构建相对完整,主要由组织管理网络以及人员管理网络组成。成都市体育局是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整个公共体育网络的核心。

3.2、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保障

200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决定实施“全民战略”,推进群众体育。2010年成都市体育局制定《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市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健全。

3.3、成都市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

成都日报2015年对成都市各区县的体育场馆进行调研,得出成都市五个城区中,体育场馆的分布情况。锦江区地处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区内尚无大型公共体育中心。锦江区通过打造社区中小型体育健身设施来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主要建设乒乓球赛、健身室和篮球场,2015年锦江区体育设施容纳30万人次健身。武侯区现有的建设场馆可以容纳每年上万人次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建身,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能容纳35261人的体育中心,区内的学校较多,可以暂时缓解体育场馆的短缺。青羊区内体育设施相对完善,截止2009年,区内拥有体育场馆598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379个,非标准场地219个,占地面积达98.41万平方米。近年来建成了8000平方米的青羊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40平方米的区体育学校综合训练楼、8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运动馆。金牛区体育设施相对集中,区内的金牛体育中心拥有4000平米保龄球馆、1500平米健身中心、标准田径场、5000个座位足球场等,每年到金牛体育中心健身、休闲群众达到近百万人次。成华区体育场馆相对较少,目前正在筹建新的体育中心,新的体育场馆将可以容纳9000人进行体育锻炼。

3.4、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构建中的不足

随着成都市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成都市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同时,成都市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提出改进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政策建议时,需要明确存在的问题。

(1)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首先,在法律政策方面,成都市没有出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没有提出明确的公共体育服务的长远目标和清晰路径。其次,没有提出从政府行政管理、政府财政投入、政府绩效考核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政策配套。最后,成都市在制定现有的全民健身规划中没有提出绩效评估机制,不能很好的考核全民健身活动的推进情况。

(2)体育行政部门内部运行协调不足。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运行不协调将影响着公共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成都市的体育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协调不足,这种协调不足既有部门间的协调不足,也有部门内部的协调不足。体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不利因素。

(3)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投入资金不平衡。首先,在成都市财政对各个地区的体育项目投入中,部分地区获得相对较多的资金头多,建立了更多的体育场馆,而部分地区却没有市一级的体育场馆,只有以社区运动中心作为补充,这种地区的体育场馆分布不平衡,影响了各地区的居民获得平均的公共体育服务。其次,成都市对体育的投入,更多的投向了竞技体育,忽视了大众体育的投入。

(4)现有体育场地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一是体育场地数量不足。调查得知,成都市拥有体育场地5003个,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为1732.5万平方米,总量十分庞大,但是,人均体育设施面积为0.57平方米,中心城区仅为0.43平方米,距离1.03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二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分布不平衡。在研究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时指出,成都市的五个主城区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体育场地的不平衡分布使得不同地区的市民不能享受平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三是成都市的体育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低。成都市体育场馆的开放率和使用率比较低,一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很少用于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部分体育场馆多用于进行专业的体育比赛,主要是政府举办的体育赛事以及大型的商业比赛,没有兼顾体育赛事和市民健身的作用,普通市民健身的区域占体育场馆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四是学校的体育场所向公众开放较少。成都市的标准体育场地为3130个,其中属于教育系统的达到2297个,占73%,但是绝大部分属于学校的体育场馆并没有向社会开放,成都市体育场馆中,属于教育系统的占了73%,属于公益性体育场地仅占27%。

(5)社区体育资源匮乏。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体育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区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最方便的场所。朱佳文指出,有85.6%的居民认为本社区的体育设施不齐全。调查显示,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者没有得到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的发展尚未达到规划目标,这与社区体育发展所需的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匮乏有关。

4、完善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

4.1、健全政策法规建设

首先,应当制定成都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总的纲领性文件与规划,“推进全民建身”上升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其次,制定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配套性政策文件,将政策实施的覆盖面从体育部门扩张到相关政府部门,如财政税务部门、国土部门等。最后,协调目前各部门的已经出台的政策,使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目标达成一致,实施计划达成一致,避免各部门的协调不足。

4.2、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式

首先,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成都市政府在实施公共体育的战略时,应当明确公共体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应当改变过去只注重竞技体育,忽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战略,将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到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整个体育事业的高度。其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途径,多渠道增加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最后,制定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4.3、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标准

首先应制定成都市体育设施建设标准,达到体育设施投入的均衡与科学。成都市应当分级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市级、区级、片区级、社区级等四级体育设施,不同级别的体育设施服务于相对应的人群和区域。参照国内外城市的建设标准,制定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其次,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与规划,加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加快我市健康绿道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最后,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由政府补贴方式,实行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对普通居民的免费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学校、政府机关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4.4、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打造社区体育文化

首先,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在社区建立基础的体育设施,如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健身器械场地等小型运动场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全面健身运动,目前在开展“运动成都”的全面健身活动时,居民多是以学校、体育协会、工作部门为单位参与健身活动,如组织居民以社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将将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最后,打造社区体育文化,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居民集体健身活动,开展社区运动比赛,普及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增加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素养,最终达到营造社区体育文化的目的。

4.5、发展体育建身休闲产业,壮大体育旅游业

首先,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成都市目前拥有众多农家乐,鼓励部分农家乐打造运动健身的特色,扩大居民的休闲方式。其次,壮大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

参考文献:

[1]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J].体育学刊,2009,16(6).

[3]王才兴.体育公共服务国际比较与启示[J].体育科研.2008,29(2).

[4]汪静.成都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现状与策略[J].体育世界,2009(7).

[5]张五平.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J].商业文化,2011(6).

篇9

【关键词】昆明市 农民工 体育活动

目前城市体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未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统筹,农民工作为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参与了城市文明的创造,但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全民健身的全民性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关心和解决而不是忽视和回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从社会体育的角度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问题一直制约着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发展,也是社会体育的“盲点”,这必然影响现时期“全民健身体系”中“全民性”的体现。云南省位于我国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程度在全国也处于下游。因此,本文对于云南省昆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现状展开研究和分析,对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体育”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农民工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农民工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残病弱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之目的的体育活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昆明市企业单位、工地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等的城市农民工。其中男性农民工占多数,约78%。18—35岁的农民工最多,占62%,其次为36—45岁的占22%,60岁以上的占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调查,对昆明市农民工的体育活动作出了解和分析。

二、昆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现状

(一)农民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

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而目的则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会有所不同。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分别占32%和45%,少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或另有其因,分别占12%和10%,为了扩大社交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有所加深,在传统“强身健体”功能的基础上,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正在不断丰富,农民工群体把体育看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体育交往的功能正引起他们的关注。总的看来这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的。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有参加体育健身的需要,但可能由于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等客观原因,以及对全民健身认知的缺乏,将健身需要转化为体育健身动机和行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状况

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硬件”保障。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有34.5%的农民工认为有点缺乏,31.1%的农民工认为非常缺乏;仅有少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十分充裕,占调查总人数的2.8%。工地建筑业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有点缺乏”和“非常缺乏”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高,认为“十分充裕”和“比较充裕”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低;企业单位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基本满足需要”和“比较充裕”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高;服务性行业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基本满足需要”的人数比例仅高于工地建筑业。可见,企业单位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均优于其余各行业,其次是服务性行业,最差的是工地建筑业。

(三)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情况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参与体育消费,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中,费用额不足月收入1%的占多数,每月的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30%,达到20元以上的仅占15%。据刘江南等人的研究,目前广州市民家庭月人均体育消费达35.78元,深圳市已达69.65元。相比之下,不难看出昆明市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总额是相当低的。在消费内容上,参与购买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健身书刊等实物性消费的比例远远低于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和到健身场馆消费的健身消费比例最小,合占被调查人数的38.1%。而用于购买体育彩票进行博弈性消费的比例却高达54.2%。这反映出农民工的竞彩和投机心理,把买彩票中奖当作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地位提升的较好途径。

(四)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业余时间对农民工来讲,是奢侈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数选择了“睡觉”和“闲聊”来打发。这两项内容占调查人数的50.6%。“选择睡觉、聊天来打发时间,一是因为工作太累,二是没钱去玩”,频繁的加班等让农民工一脸的疲惫。调查显示,47%的受访农民工说自己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记件计酬”的工资分配方式,使更多的务工者选择宁可少休息来增加工资,对于休闲娱乐等是多数农民工心中的梦想。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从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28.0%,其次为每周1~2次和每月1~3次的人群,均占调查总人数的24.0%,每周3次或3次以上的占13.5%,每年1~3次的占10.5%。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城市农民工中,参与散步、慢跑、爬山等活动的城市农民工最多,占38.1%,其次是参与球类活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农民工,占35.7%,再次是参与体育欣赏(如通过电视转播或现场观看比赛、通过报纸阅览体育新闻等)和健美操、形体练习的人,分别占13.3%和9.8%,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民族舞等)的人最少,仅占3.1%。可见,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大多选择符合农民工业余时间参与体育的特征,即不受场地限制、运动量小、带有娱乐性质的运动项目,健身内容比较单调。民族传统项目可能因其动作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而不受农民工的青睐。在问及新兴项目时,多数人没有参与过,甚至不知道是什么项目,说明农村体育的发展仍十分落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有待于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昆明市的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不够明确,虽然他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有所加深,但还是停留在“强身健体”功能的层面上,需要对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再开发,对体育交往功能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工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工作很差,单位、社区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少、保障差。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消费水平很低,消费人数少,消费金额少,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余暇时间不足以进行长时间的体育运动,从而导致运动兴趣的缺乏。要改变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现状,政府就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将城市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提高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培养和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使之适应于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建立“政府—社区、单位—农民工”一体化健身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确保每个公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与全民健身的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哈尔滨市区;冬季户外健身;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36-04

1研究目的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东北边疆,冬季寒冷漫长,冬季进行户外健身活动可以提高人体耐寒能力、预防感冒、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哈尔滨市区居民对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认可度逐年提升,但受气候条件、工作压力等因素制约,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户外健身活动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展与普及。因此,有必要对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加速“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民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促进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健身活动较好的普及与开展、增强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参与冬季户外健身的哈尔滨市区居民。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整理近年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专著等,为论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香坊区、阿城区随机抽取主要的健身场所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了1200份问卷,回收1098份问卷,回收率为91.5%,其中有效问卷1027份,有效率为93.5%。

2.2.3专家访谈法对黑龙江省体育局主管社会体育工作的领导、哈尔滨市体育局主管社会体育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学专家、哈尔滨市区高水平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进行访谈,了解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户外健身现状。

2.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户外健身活动开展现状

3.1.1哈尔滨市区居民参加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由表1可见,在哈尔滨市区参加冬季户外健身的居民中,男性占51.2%,女性占48.8%。男性比女性高出2个百分点。男女比例趋衡。呈良好态势。而36—45岁年龄组,男性比例占8.9%,女性占7.4%,在这一年龄段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5%,说明,女性工作及家庭压力,无更多时间从事户外运动,应加强这一年龄段女性健康的重视度;开发这一年龄段女性的健身特点,提高这—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比例。

3.1.2哈尔滨市参加冬季户外健身活动居民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2调查结果显示,南岗区占13.8%,道里区13.6%,道外区13.1%,香坊区13.2%,这四个主城区的冬季健身情况相对于卫星城区的冬季健身情况较好一些,近几年政府对主城区的健身投入情况,有明显改善;而平房区12.1%,松北区12.5%,阿城区10.7%,呼兰区11%,四个卫星城区,相对里中心城区的距离较远,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政府投入的力度相对缓慢,突显经济发展与区域建设的不平衡。

3.1.3哈尔滨市区居民参加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动机在参与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动机调查中(见图1),选择“促进健康”的占55%,其次是休闲娱乐的占29%,社会交往的占10%,竞技比赛的占1%,其他占5%。结果显示,以促进健康作为第一动机的人群仍然占大多数,较之前几年相比,人数有所上升,由于工作压力的加大,患病率的提高,走出户外健身已经被大众所认可,人们有意识的参与到冬季户外健身中来,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健身动机仍处于初级的层次。

图1哈尔滨市区区居民参与冬季户外健身的动机组成图

3.1.4哈尔滨市区居民参加冬季户外健身活动所选择的健身项目

从表3中可以看出,滑冰占9.9%,滑雪占24.0%,冬泳占1.2%,冰球占1.3%,这几项为哈尔滨冬季特色户外健身项目,除滑雪人数较往年有所上升之外,冬季人们参与到特色健身中来的人群并没有逐年上升,而非冬季特色健身项目,仍然占主导。市区居民唯独滑雪的热情与日俱增,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健身走29.6%,扭秧歌7.2%,太极拳7.2%,健身操9.3%等简便易行也容易组织的项目比较流行,但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年轻人更倾向于有消费的滑雪项目。冬季户外健身项目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未突显出哈尔滨冬季健身特色。

3.1.5哈尔滨市区参加冬季户外健身活动居民的职业构成从图2看中,学生占21%,社会在职占26%,退休半退休人员占30%,个体业主占17%,其他占6%。由于离退休人员有着比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在冬季户外健身方面的参与度较高,参与度较低的是个体业主人群,这个群体的人主要是工作比较繁忙,劳动量大,因此无更多闲遐时间参与到冬季的户外健身活动中;建议多开发适用于个体业主及社会在职这两类人群的健身项目,加大对这部分的健身投入,让社会的中流砥柱阶层,重视户外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工作动力。

从表4可以看出,每周锻炼时间在1~2h之内的人数较多,占总人数47%,这部分主要参与的项目种类较多,在冬季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锻炼时间。每周锻炼1h以内的占24.9%,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晨练和晚饭后散步的人群,由于这两个时间段天气比较寒冷,因此人们选择进行短时间的锻炼。2~4h的占21.1%,而每次健身时间超过4h的仅占6.9%,这部分人群集中在组织时间较长,准备过程比较繁琐的项目上,比如滑雪,冬泳等。

3.1.7哈尔滨市区居民每月用于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消费支出情况明,我市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还是较低的,一方面,对体育健身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息息相关,导致无法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户外健身中。极少数人群投入冬季户外健身消费,100—200元,占9.5%;200—300元,占4.3%;300元以上的人群则更少,只占到3.0%。哈尔滨每年都举办冰雪节,冰雪游园会,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无疑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又一途径。

3.2哈尔滨市区发展冬季户外健身的主要制约因素

3.2.1政府管理机构对于群众体育工作的缺失是制约冬季户外健身的重要因素

(1)体制,法规的不完善。哈尔滨市区居民参加冬季户外健身,并无相关法律意识,居民参与户外健身中,如遇到危险,或生命财产遭到损失,得不到相应保障和赔偿。居民法律意识单薄。在健身区域无相应的规章及标识。

(2)缺乏冬季户外健身的平台。目前哈尔滨市区内尚无大型、公益性户外健身场所,许多市区居民虽有心想参与其中,但不是费用较高,就是交通不便利,诸多因素制约冬季户外健身前行的脚步。

(3)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各级管理组织,对于群众体育工作重视度不够。哈尔滨市区全民健身活动,少之又少,在各级政府文件中极到关于全民健身的实质性文件,且执行力度不够。

(4)投入经费不足。政府对于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我市目前的大部分体育经费投放在竞技体育方面;对于群众体育资金来源少,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投资,由于得不到适当回报,也鲜有参与其中者,现有的资金流入方式主要是靠居民自主缴费。

3.2.2场地设施的缺失是制约冬季户外健身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是体育场馆及冰雪运动场地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社区健身场所设施的滞后。经过走访哈尔滨市多个社区,发现哈尔滨市的居民社区很少有建设体育建设器材的,且即便有,数量也少,功能单一,趣味性差,仅适合老年人参与简单的锻炼,甚至虽然知道如何使用,但并不知道其真正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效果不佳。健身人群单一,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度。器材的利用率偏低,不适宜冬季使用。久、老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疏于维护,多已破损无法使用。严重制约着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开展。

3.2.3缺少冬季户外健身指导人员制约市区居民的参与度目前情况来看,哈尔滨市缺少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正规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人员很少有参与此项工作,多兼职为主。而现有的社会健身锻炼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正规的培训,更多为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不能对居民的社区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尽管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但学生毕业后,少有从事该项职业。导致健身方法不得当,起不到健身效果。运动损伤时有发生,致使参与度有所下降。

3.2.4气候因素是制约市区居民参与冬季户外健身-又一客观因素哈尔滨市冬季长达5个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寒冷的气候极大的削弱了市区居民参与户外健身的热隋,部分人将冬季健身的场所逐渐从室外转换到室内,收费较高,部分学校的体育馆,由于没有创收计划并不对外开放,因此哈尔滨市的室内健身场馆远远不能满足全市500多万人口的冬季健身需求。哈尔滨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冰雪资源,但是由于冰雪场地的修建耗费资金巨大,因此鲜有组织为市区居民建设相关的场地设施;冰上项目只有滑冰普及度较高,冰壶、冰球等项目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市区居民中普及。滑雪项目近几年的参与人群有上升趋势,但仍然没有成为全民健身项目,参与人数仍然有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哈尔滨市区居民冬季户外健身活动的现状并不理想,健身人群年龄结构呈橄榄型状态,青少年和老年人居多,中年人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参与到健身活动中。

(2)健身场地,设施不完善,大部分居民多以小区周边的健身场所为主,并没有结合哈尔滨冬季健身的特点合理利用气温条件,增强体质;滑雪热枕颇有上升。

(3)社区内没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多以自发形式为主。

(4)政府主导项目较少,缺乏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冬季健身体系。

4.2建议

(1)中年人处于社会的中流砥柱,建议其单位或社区内针对人群设置合理有效的健身方式或健身场所;有组织,有规模的带动健身人群。

(2)设置合理的健身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更多的健身设施和场地,有利于市区居民的使用;宣传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合理利用资源。

(3)高校应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与实用性,进行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培养方式,能够真正走入社区,走进企事业单位。为全面提高我市居民的整体素质献计献策。

(4)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为市民搭建冬季户外健身的平台,加大投入力度,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健身场所,突出哈尔滨冬季特色,打造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詹英.冰雪健身运动在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中的开展[J].冰雪运动,2009,31(2):84-87.

[2]胡佳哲.论我国北方季群众体育的冰雪效应[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3):20-21.

[3]刘满金,王敏,刘芳.我国冬季休闲体育产业存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58-60.

[4]武玉元.浅谈黑龙江省冬季体育休闲战略[J].冰雪运动,2006(2):110-112.

[5]侯 宇.东北三省冬季大众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