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园暴力 零容忍 防治措施
Quote the “zero tolerance” to establish the schoolyard “without violence”
Huang Li
【Abstract】Nowadays, the schoolyard violence happens continually, which makes the trepidation infiltrated into each quiet schoolyard and become one big stone, pressi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refore, the schoolyard violence phenomena should be paid high attention to by each level and person and the school should adop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it.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made a simple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it through using the “zero tolerance” idea aimed at the violence behavior happening in the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Keywords】Schoolyard violenceZero toleranceMeasure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如今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学校不再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一方净土,犯事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残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暴力的恐惧渗透到每一个宁静的校园,成为压在师生和家长心头的一块石头。
2008年7月10号通报的开平中学生众凌一女恶劣待视频案就是一个典型,它再一次将所有人的神经回到校园暴力问题上。2007年7月的一个晚上,开平市7名女孩对一受害女孩进行集体殴打,而后约来4名男孩,一同将受害女孩。少女被后,几名女孩又对受害少女进行殴打和,并逼她自扇耳光和走正步,并把此过程用手机拍摄了下来。视频最后流传开来,并被人上传到网上并引起全国轰动。
对中国很多学校来说,“校园暴力”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暴力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自己有一个网站,从2000年开始,每个工作日都有专门人员在网上搜寻当天有关未成年人案件的媒体报道。通过该网站对近几年来的学生伤害案件的统计,我们发现校园暴力案件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且暴力方式也越来越超乎人的想象,有越来越公开化的趋势。这些暴力事件并不是偶然,更坏的极端是,校园暴力没有被唾弃,反而比真正意义上的偶像、英雄更有种让人“学习”、模仿的趋势,这显然是对传统道德观畸形的扭曲,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中的校园暴力视频数量越来越多、点击率也奇高,这给青少年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似乎以此为快乐,还将其用手机拍摄下来,最后流传到网上,广为传阅,而根本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多么大的身心伤害。2007年成都三中6名学生因拍摄一部校园暴力短片《蛊惑仔成都三中》引起关注。该短片由学生自导自演,画面中的中学生叼着烟头,表情桀骜不驯,疯狂殴打着一名同龄男生。2008年一个名为《实拍某高校女大学生围殴同学》的视频,被各大视频网站转载。这个广受关注的视频时长为6分28秒,完整地记录了一群女学生在寝室里辱骂、殴打女同学的情景。类似事件的频发,让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传发手机暴力视频俨然已成了校园的另类“时尚”。
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针对中小学中的校园暴力行为,试用“零容忍”理念对如何防治做一下简单探讨。
1.运用零容忍理论于改善校园暴力的意义。
1.1零容忍概念。“零容忍”政策的核心是指对各种行为和犯罪活动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L•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如果社区中有一幢楼的一扇窗户遭到破坏而无人修理,肇事者就误认为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犯罪就会由此滋生。秩序混乱的表象和真实的犯罪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破窗理论是所谓零容忍管制的基础,零容忍管制方法强调减少犯罪的关键要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因此,对于执法者来说,每一扇“破窗”都要修,每一个犯罪隐患都不能放过。
1994年,纽约警察局大力推行零容忍政策。在1994―1997年短短三年间,纽约的犯罪率降低了37%,凶杀案件的犯罪率甚至降低了50%以上,达到了纽约近30年以来犯罪率的最低点。这使得零容忍政策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多个国家争相学习和引进,“零容忍”的口号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1.2零容忍在改善校园暴力上的意义。我们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校园暴力的看法,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
首先,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减少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感和忧虑感,确立学生的保护意识。消灭校园暴力,就要消灭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我们以“零容忍”态度开展防治校园暴力工作,就是要以强硬的姿态和积极主动的策略,扫荡一切影响孩子们生活的轻微暴力“苗头”。这些策略将使各种潜在的“暴力分子”明白我们的学校、家庭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不敢为所欲为,同时更减少了学生对犯罪行为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增强全社会与校园暴力作斗争的信心,最终促成校园暴力发生率的降低。
其次,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校园暴力,有利于我们的学校、家庭及社会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平衡、协调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零容忍的态度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事件,是维护正常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加强“零容忍”防治校园暴力事件的组织和领导,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形成有利于打击校园暴力事件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所有暴力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保证所有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2.“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的具体措施。将“零容忍”应用于校园暴力防治上,就是说要严格管理,不放过任何校园暴力行为,甚至是校园暴力苗头。对此,我们应当明确,校园暴力“零容忍”政策仅仅是众多防治校园暴力策略中的一种,对于“零容忍”不能简单理解为见暴力就处罚,是处罚和教育并举。零容忍政策强调的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切校园暴力都从重严惩,而是强调防治工作不能姑息和放纵任何“校园暴力”出现的机会。它虽然把严厉打击轻微暴力苗头作为防治校园暴力工作的一个明确目标,但是并不排斥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密切师生关系,发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等精神。
2.1提高对学校暴力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全面改善学校环境,塑造优良的校风。校园暴力之所以可怕,因为它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病毒”,而好冲动的少男少女是易感群体。老师、学生均应建立“预防重于治疗”以及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观念,强化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藉由军训课程或各种临机教育等时机加强学生防暴观念之灌输,使学生具备基本防范被害常识。开设减少或预防暴力的课程,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帮助学生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时树起勿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警示牌”。同时要重点抓好校风建设、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实施学生星卡评价制度和行为习惯周评月奖等制度,对各种不文明行为和暴力“苗头”视情节予以记录、曝光,促进良好校风形成。
2.2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尤其是关注非主流而又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是指问题学生、家长违法犯罪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孩子、农民工子女等。我们必须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要深入开展专题调查,摸清特殊群体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交往范围、方式及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小档案。要切实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帮助教育工作,明确帮教责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教管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教育和引导。
2.3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学生良好关系。学校教师要细心关注每个同学的变化,积极倾听,耐心教导守法观念,修正学生逞英雄、找刺激、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将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中。对于偏差行为学生的处分,尽量做到维护其自尊心的基本要求,让其明确了解自身所犯过错。同时,学校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
2.4解除青少年心理隐患,提供心理咨询。学校设立校园暴力专线咨询电话及申诉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对心理有偏差和已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待暴力的学生和被施暴学生,主动列入辅导对象,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举动,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思想工作,问题特别严重的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对学校暴力事件作即时处理。
2.5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建立短信平台等家长沟通管道,对不适应学生、功能不完全家庭开展支援工作;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辅导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6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建立校内危机处理小组,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巡查,如设置来访者登记、限制闲杂人员出入、安装探测器等。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理卫生中心、社区中心等单位,坚决打击学校及周边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乐场所,防止流氓团伙、黑恶势力渗透入学校。
2.7建立种类多样、形式健康的校园活动组织,构建防范校园暴力自助体系。鼓励学生们成立自助委员会,提倡学生们自我参与、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设立反校园暴力信箱,鼓励学生们匿名投诉,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帮助和指导。加强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休闲兴趣与能力,辨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的课外活动,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体验融洽的团体协作精神,减少实施暴力倾向。
我们提出对校园暴力的“零容忍”防治,不仅仅是学校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的斗争中,忽视家庭、各种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是难以维持长期效果的。
因此,预防校园暴力还必须要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了健全的家庭环境,才可能有健全人格之子女。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解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问题,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要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进行健康的休闲活动,减少子女进出不良场所、沾染恶习、结交不良朋友的机会。父母要以身作则,适当处理子女问题,不能动辄以暴力相对,提供不当的示范,在家庭中也要树立“零暴力”观念,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对于子女接触到的暴力网络、书籍、画册等媒体,要给予指引,避免造成错误的示范。
除此之外,社会教育也应负起教化责任,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加强青少年与警方的沟通,建立由街道政府行政机构、妇联、学校、派出所、法院、工商所、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多方的文化教育活动,多安排益智性的青少年节目,审慎处理传播内容,取缔不良刊物、录像带及光碟。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清理学校周边环境,如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同时建立起反对校园暴力人人有责的观念,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提高整体国民综合素质,提倡勤俭、朴实的社会风尚,使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风气熏陶下,在健康的大环境中成长。
综上所述,以破窗理论为基础的零容忍政策,强调对于防治校园暴力应当变被动打击为积极预防,通过对各种轻微的暴力行为及暴力苗头及时发现和坚决处置,清楚地阐释了防微杜渐、打击轻微暴力苗头在防治校园暴力中的
重要性,可以为我们认识打击校园暴力、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马兵.《聚焦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第1版
2 赵平.《零容忍策略与德育审美环境重构》.《文教资料》.2007.32期
3 姚计海、张彩云.《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惩罚政策述评与反思》.《外国教育研究》.2003.12期
篇2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欺凌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欺凌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欺凌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欺凌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欺凌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欺凌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欺凌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欺凌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欺凌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欺凌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活动五: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欺凌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欺凌”。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欺凌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欺凌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欺凌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欺凌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欺凌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欺凌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方案三
一、活动目标:在近日,新闻不断播出校园欺凌事件,一件件校园欺凌事件案例让人触目惊心,为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希望通过此次班会,使同学们同学之间遇事互相关心,培养同学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会形式:欣赏歌曲、竞赛、讨论等形式。
二、活动准备
(1)召开班干部会议,确立班会主题、商讨班会环节、确立班会主持并培训;
(2)全班学唱《爱的奉献》以及布置竞赛;
(3)布置会场(在课室前面黑板书写主题,准备音乐磁带,布置教室座位。)
班会主持:
三、活动过程:
1.男女主持人发言
男:老师!
女:同学们!
男女:大家好!
女: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亲临指导的领导、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掌声)
男女:“关爱别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掌声)
女:首先,我们两位主持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全体同学合唱一首《爱的奉献》,为这次主题班会拉开序幕。全体起立!
(班级全体同学合唱《爱的奉献》,指挥:周旭瑶同学)
女:同学们请坐。
男:我们都是同学,在班里应该互相帮助。
女:嗯,一点也不错,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
,我们的集体将会是个团结的集体。
男:好,下面进行我们班会课的第一个环节——“我说谁帮过我”。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是让同学们用心去发现我们班的关爱别人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促使我们的集体更团结。(学生自由发言)
女:“我说谁帮过我”环节就到此为止,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初一(9)班的能关爱别人的同学还真不不少呢。下面,请欣赏一个我们班的同学自编自演的小品——《上课时》。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小品中人物的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2.通过演小品。
(小品表演
表演者:学生黄平、蔡远达)
小品内容:上课时,因为一件衣服,两人打起来,课也没上好
引入:
女:小品已经表演完了,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么多位“演员”的表演,谢谢!
男:非常感谢这些同学为我们表演了一个那么精彩的小品。同学们,下面请大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评评小品中哪些人物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应该哪样做就避免这次冲突了。
3.分组讨论
(全体同学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后自由发言,谈各自看法,批评遇事不冷静,鼓励大家遇事下课找老师,课上要先冷静上课。)
女: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好。我们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这来自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面,我们进行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要对你这样说”、主要是让同学们谈一谈以前的什么是我做的不对,以后我再遇到这样事会怎样处理。(学生自由发言。)
男:同学们,我们的发言先到此为止。男女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发言,希望全体同学听了之后,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女:这次班会的三个环节都结束了。
男:同学们,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班会,大家能遇事互相关爱,共同进步,把我们班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团结的班集体。好!班会到此结束!下面请班主任总结发言。
四、请班主任作总结性发言。
(班主任总结发言)
篇3
1.1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2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3.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
篇4
关键词: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分析探讨
从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来看,我国的师资仍然有待提高,而在今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优秀教师数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必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有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心,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优秀教师的界定
优秀一词指的是在品行、学问和成绩等方面都非常好的人。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定主要指的是在德行方面有比较好的修养,同时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能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订良好的教学计划并了解学生心理,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此外,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获得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发展。
二、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分析
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将精力放在教师个体发展方面,同时还应关注社会和学校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在发展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只有将内在和外在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使教师得到提升。
1.社会环境
教师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不好的舆论会引发教师心理上的压力和不满,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因此教师在人们的眼里不能存在一丁点的瑕疵。社会上的抱怨和职责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教师感觉到寒心。因此,应正确看待教师行业,不能以偏概全。媒体经常报道校园暴力事件、学生殴打教师的行为,社会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不利于教师发展的舆论,会给教师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对此,我们应站在教师的角度,理解教师行业,重新进行评价,并让他们感受到希望,从而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教书育人的信心。
2.他人期望
他人期望指的是学校的愿望、家长的愿望。理性的期望应从实际出发,为教师营造出支持的氛围,是一种理性的期望,这种期望对教师的心理压力缓解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出了问题就将责任怪罪到教师身上将对教师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甲)一生中非常注重他人的看法,在数学课堂上他将故事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堂课改变了校长本身对他的看法。后来校长任命他为班主任,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他认为在课堂中并不一定要严肃刻板,而是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方式,用诙谐搞笑的语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将明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动力来自于他人的支持、学生的支持。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心情舒畅,与他人关系融洽,才能促使教师个人发展更加顺畅。
三、优秀教师的培养策略
1.关注教师的生存环境
教师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职业要求更加严格,新课改更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应给予教师更多可以进行支配自由的空间,让教师能得到一定的自我解放机会,促进他们在专业上得到提升,此外应扩展教师的生活空间。教师(甲)之所以能在教学中成功,主要还是来源于其生活阅历上的丰富。他在尝试了兴趣教学法之后,开始逐渐调查其他地区的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他还会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拓展自己的思路。
2.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工作
升学压力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同时也给教师造成了不少的压力。教师不仅要应对日常教学,同时要不断进行重复性的讲述,教学十分单调。对此,应积极改变这种现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减少重复性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优秀教师的成长与教师所处的环境、心理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应从多反面进行考虑,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这样才能让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一:某高校大四女生,在校外从事家教工作,与学生家长发展成为恋人关系,后因该女生家长极力反对而欲分手,被男友刺死在学校校园。案例二:某高校大一女生进入大学后结识了新男友,但同时未与原高中同学男友明确分手,被原男友刺死在校园附近。
二、当前大学生校园恋爱观和恋爱行为的新特点
1.自由性。(1)恋爱对象选择自由。当前大学生对于自己所交往的人员对象选择比较自由,或是同学、学校的师长,或是社会上的人士,甚至是已婚人士。就像案例一中所阐述的那样,无所谓身份的对等,选择已婚人士作为交往对象在当前的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而这种关系更容易引发纠纷甚至导致悲剧。这都是对恋爱对象的自由选择,甚至可以说是随意地选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2)恋爱关系处理的自由。有的大学生对于恋爱关系的问题也较随意,并不讲究责任与义务。同时和两个或者多个对象保持关系,并且对于这样关系的处理也很随意。就像案例二中所谈到的,前一个还没有完全处理完,后一个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关系的处理不能够妥善及时地完成,最终酿成悲剧。
2.盲目性。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龄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据调查显示,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到恋爱状态;近50%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地了解,极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
3.短暂性。恋爱的盲目会导致恋爱的短暂。“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会情绪失控。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合以上几点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校园恋爱观还不够成熟。当代大学生校园恋爱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校园恋爱观逐渐向开放的校园恋爱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得大学校园频繁发生因感情纠葛而伤人致死的事故。
三、影响大学生校园恋爱观新变化的原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有多深远。同样,对于建立大学生正确健康的校园恋爱观,家庭因素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个人因素。就大学生而言,已初步形成了价值观、人生观、校园恋爱观,为人处世都有自身的看法和做法。而这也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时期来看,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容易冲动。有些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能准确地区分友情与爱情,容易造成误会,从而给双方都带来烦恼。有的学生把爱情放在人生的最高地位,奉行爱情至上主义,沉湎于感情的缠绵之中,从而影响到学习,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甚至是酿成悲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盲目性。
3.社会因素。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恋爱价值评判体系和恋爱行为的相对稳定性。大学校园是社会多元化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同时,大学校园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又同化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恋爱选择的影响趋于淡然化,这是恋爱观念相对开放的表现。首先,大家的包容力变强了,不会像以前一样对“姐弟恋”、“师生恋”无法接受;其次,排斥性减小,不会因对方学历的高低而影响恋爱对象的选择。
4.情感因素。每个人的决定都受到自身主观情感的左右,即使是知道有些事情要从客观的角度处理,但是难免会受到情感支配,所以个人的决定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而情感又是一种感性的主观因素,所以它的机动性很大。大学生曾经的情感经历或是身边的好友、亲属、家长的情感历程都会对其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影响性和倾向性。
四、大学生校园恋爱观教育引导对策研究
婚姻和恋爱是人一生中要经历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时代的领路人,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校园恋爱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的把握和体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并且,恋爱、婚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正確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校园恋爱观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现实需要。
1.人生观的明确。首先,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对大学生授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更应该侧重大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建设,而不是只关注学业成绩。人生观是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情感等集中的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会使大学生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做出理智的判断。
2.价值观的选择。人们在对恋爱对象的选择问题上则体现出了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观的选择决定着看待问题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有了这些作为前提,大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就有了尺度和标准。
3.恋爱观的把握。丰富校园恋爱观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引导对策研究的中心问题。校园恋爱观的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恋爱责任意识,树立恋爱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从而加强校园恋爱观的教育。从根本上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恋爱观上,宣扬积极的正方向的例子,在根源上减少校园情感惨剧。
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很大原因在于有些大学生不能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恋爱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的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恋爱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作为自我完善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认真地肩负起自身校园恋爱观的养成工作。在看待问题时要辩证思考、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志趣,在看待恋爱问题上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态度。
4.校园以及学校教育所起到的导向性。校园环境的熏陶影响,学校教育的引导,这些都是能够给大学生起到导向性的。拓展校园恋爱观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这些举措都是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和侧重的,并且学校应相应的改进恋爱教育形式,普及恋爱常识、恋爱道德、恋爱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恋爱观,这其中又包含安全、健康、文明教育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针对个人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毕竟恋爱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活动同时进行教育,这样既能够娱乐大众,又起到了教育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1 网络传媒的趋势和特点
1.1 信息的海量性和专门性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网络传媒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并且信息容量更加大,信息查找也更加方便。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信息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需求,并且不受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通过信息的分类,更加具有专门性,人们可以专门针对某一类别信息进行查询和传阅。
1.2 信息的即时性和多媒体性
网络世界的信息并不受到限制,人们可以根据需求在网络上查询所有想要得到的信息,其传播速度之快,几乎可以在更新瞬间就达到传播目的。所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信息的传播开始不受限制,发生的时间可以在发生之后的瞬间就通过网络传输到世界各地,供人们查看分享。并且网络传播可以应用图形、文字、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组合进行信息传播,使信息更具渲染性,更加具有吸引力。
1.3 信息的开放性和复杂性
网络的信息是开放的,任何人在任何地区,依靠任何网络传输工具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查询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的利用率以及其传播速度,提高了大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这些复杂的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负面信息,如果有学生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很可能影响大学生思维模式,使其误入歧途。
1.4 信息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随着经济进步,网络传媒的传播手段也受到了商业的青睐,很多商家依靠网络进行盈利工作,依靠网络进行商业性的信息传输,通过提高网站访问量实现盈利目的。但是其中也有许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人们注意,会低级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观念,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不利影响。
2 网络传媒的影响作用
2.1 网络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
2.1.1 积极作用。网络传媒的存在,是大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不出门就可以看世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强化,并且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找到爱好,也使得学生更加勇于表现自己,乐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网络传媒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越来越广,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国家、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对于突发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并且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地自由发言平台。许多交流平台的出现,如博客、微博、论坛等,都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通过相互间的评论、交流,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思维能力,也更能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增加学生团结性,消除学生间心理上的隔阂,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
2.1.2 消极影响。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得知不乏是网络上的类似事件的报道使他们产生了模仿学习的冲动。另外,由于网络传媒的不良导向,明星耀眼的光环让大学生艳羡,网络传媒刺激了大学生对青春偶像的崇拜,却没有给予他们信仰,虽然青年大学生在追逐这样或者那样的明星,但他们并不能从价值上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榜样。这些消极的影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2.2 网络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传媒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就可以使广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3 如何优化网络传媒教育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3.1 加强对网络传媒的立法监督,强化技术管理
加强国家对网络传媒的监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网络传媒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将其置于社会管理内容的重要方面。国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来保障网络传媒信息传播活动有利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3.2 把握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责任
任何新闻和信息的传播都不是绝对中立的,都要受到相应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等诸多要素的限制。网络传媒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充分认识到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勇于承担起作为国家喉舌以及传播先进政治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坚决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思想的主体地位。
3.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传媒的特点和影响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会利用网络传媒来加强和改进工作。网络传媒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处于更加开放、快速的境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最全的相关事件的信息,在此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其提炼升华,拓宽观察视野和工作思路。
3.4 利用资源,丰富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信息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网络传媒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论的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把相关的新信息和教育内容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外,作为传播信息的途径,网络传媒也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篇7
所谓挫折情绪,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与目标产生偏差,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通俗的来说,这里所提到的高职生的挫折情绪主要是指高职生在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情绪反应。
在我国众多高职学校的学生群体当中,相当一部分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而这些心理疾病其实就像是潜伏在学生心中的定时炸弹,当外界对其施加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或是存在一定的导火索时,这枚炸弹就会被引爆,从而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可估量的后果,例如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伤、轻生等行为。
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当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薄弱问题在众多心理问题中日益凸显出来。近几年来,学生因承受不了挫折而轻生乃至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不缺乏平日表现优秀的“好学生”。而有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锻炼和磨砺最后取得成功。同样遭受挫折为什么结果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个体抗挫折能力的大小有关。由此可见,对高职生群体进行必要的挫折情绪的调控训练势在必行。
2 高职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的主要成因
2.1 生理原因 高职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而这一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它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人感情、情绪发展较为不稳定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好胜心强,感情丰富,同时对于外界事物极为敏感。从而使得他们遇到挫折时,负面情绪占主导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最后导致挫折情绪得不到有利的控制。
2.2 家庭原因 当代高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在家里得到来自多方长辈的宠爱。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出什么意外,把孩子当成是襁褓中的婴儿来保护着,总是想为孩子铺好所有的道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道路去走。所以这类学生可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直到高职阶段,很多没有经历过所谓的“挫折”,所谓的“失败”。长辈们施加的过多的爱直接造成这类学生心理承受力差,抗挫折能力低,遇事“输不起”。这是造成高职生抗挫折能力弱的众多因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2.3 学校的原因 挫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看法有直接关系,高职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好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他们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应该起一个主导作用,安排相关课程或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同时辅导员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则形同虚设。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从而造成这类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挫折感。
3 挫折情绪出现的影响
3.1 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高职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挫折、困难就像生活的调味剂一样时时存在,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倘若学生挫折情绪出现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则会使他们的内心充满紧张和焦虑,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打击、压力,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并同时否定自己,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形成胆怯内向的性格,不利于他们自信心和毅力的培养。
3.2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高职的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基础较差,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挫折较多,当挫折情绪不能得以适当的调控时,就会导致他们学习不专心,觉得学习枯燥没有意义,从而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会使得学生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到最后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最终辍学。
3.3 影响学生健康与安全 若学生抗挫折能力比较弱, 他们在遭遇挫折后常常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这些消极的心理反应持续出现则会形成心理障碍,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例如:学生在挫折情绪产生,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调控的时候,个别学生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这种消极情绪,典型的方式就是“自伤”,这种行为在高职生当中并不少见,但其实这种方式并不能为学生解决根本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挫折情绪同样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抗挫折情绪较弱会导致学生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大,一旦他们跟其他同学或朋友存在摩擦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比较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挫折情绪会对学生的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势在必行;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对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4 培养学生自身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
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事先做好准备,预见挫折,随时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当困难来临时,要有信心自己能够战胜它,把它当成一种磨练,当成是取得成功必须要经历的要素。时刻都以一个乐观、平和、放松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样一来,就算挫折到来时,学生也能坦然应对。提高对挫折的认识,积极对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这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
4.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可能由于年纪等方面的原因,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规划,但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清楚明了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相信自己未来的美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理想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旦有了理想,就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他们向着理想前进,就算遇到挫折,就不仅能挺得住,而且能勇往直前地去克服它。
4.3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宣泄方式 挫折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与压力,我们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挫折与不幸,但我们可以设法排解与疏导压力、消除、减弱挫折感。人在遇到挫折时,会产生烦闷、焦虑、沮丧或愤怒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影响心境安宁,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要想尽快地让自己心里平静,就应该掌握合理的宣泄方式。宣泄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4.3.1 直接类 “一吐为快”,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可以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是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倾诉,或者说用纸跟笔把消极情绪写出来,把情绪都说或者写出来以后,你会觉得自己放松很多,而且在跟别人倾诉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以及帮助,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哭泣”也是一种常用的宣泄方式,痛哭流泪是一种心里保护法,哭泣过后心里的伤心委屈就会减轻很多。
4.3.2 间接类 放声高歌、跳舞、洗澡、旷野大吼、跑步、打球等体育运动、这些都是常见的间接宣泄方式,但是不管采取哪一种宣泄方式,都应该适时、适地、适度。
4.4 主动创设挫折教育情境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 轻微的挫折可以提高人对挫折的免疫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经历一些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困难情境,例如日本,很多幼儿园春夏秋冬都让孩子几乎裸身在室外进行锻炼,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这样做也是对他们进行挫折的免疫接种。
篇8
关键词:心理问题;单亲;离异;留守;贫困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长”。我们也随处可见,因为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杀。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多之又多,高校尤其突出,现象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家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审视“特殊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的应对。“特殊问题大学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对自身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大学生。
一、“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特征
1.易孤独孤僻。“特殊问题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他们喜欢将自己和外界环境隔绝开来,不愿意与人相处,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遇事容易产生特别的想法,事与违背在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孤僻的性格由此形成。
2.易暴躁不安。暴躁的性格也大部分是属于“特殊问题大学生”,由于这些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关爱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很多的场合下,是无法实现对自己性格的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就变得暴躁了。
3.易性格无常。“特殊问题大学生”很容易性格无常,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喜忧不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也就是变得无法捉摸了。
4.易自卑自负。容易两级震荡,懒散与退缩,缺乏一种正确认识,要么没有自己的主见,要么太过于自负,都会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活下去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5.易焦虑抑郁。遇到困难和失败承受力差,容易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和人交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生活动能丧失。
二、造成“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原因
“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具有内在关联性。每个家庭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我分别对63名专职辅导员进行了约谈,其中约谈结果显示63名辅导员员中62%认、为单亲、离异是造成孩子成长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离异占80%,单亲占20%。35%认为贫困、留守是造成孩子不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且这里有少部分人选择单亲是因为在概念的界定上他们认为单亲包涵了离异。剩下7%的辅导员认为其他,如隔代赡养、身体残疾等。因此心理问题的压抑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亲情教育的残缺导致的。
1.单亲、离异易自卑。“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形成过程中,单亲、离异家庭爱的缺失或失衡往往是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由于一方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性别教育上也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是单亲妈妈抚养儿子,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豪爽之气,多和男孩子接触,避免女性化。有些单亲、离异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自信,不愿意把问题公开。如子女早恋、逆反心理、厌恶学习、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等,这些都是造成孩子长大成年后或是学习过程中受到阻碍的原因,尤其是大学独立生活后,一些潜意识里存在的问题就问突显并造成严重后果。离异后的夫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影响到双方今后的生活,尤其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根据对辅导员的调查,78%的数据显示夫妻离异后,双发的关系大致为低度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很少联系和接触,甚至不再接触。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因父母中的一个不常来探望而产生伤感和怨恨情绪,多年以后仍会对那一方耿耿于怀而不能原谅对方,也会因为父母的离异给自己身心带来隐藏的伤害。案件6,该同学成绩良好,在学校表现也良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该生初中时父母离婚,当时的情况是上午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还在一起游玩,下午就突然看到父母吵架,父亲提出了离婚,并且办理了离婚手续,在她眼里,她和母亲就是被抛弃的。该生读研究生后交往了一个男朋友,男朋友突然提出和她分手,她完全接受不了,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抛弃”,她认为她是被男朋友抛弃了。由于该生亲眼目睹了父母离婚的过程,在该生内心已经造成了抹不去的记忆,所以正常的恋爱和分手给该生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同时该生内心的压抑也慢慢表现了出来,该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抑郁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该生的正常生活。精神上该生也极度惶恐、多疑。生活上该生失去了热情,不上课、不交流、不吃饭、每天自己发呆,明显的社会动能受损。虽然在经过药物治疗后,该生已经没有自杀意向,但是此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的离异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在我看来,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已经给孩子幼小的身心留下了阴影,离异后这阴影就成了孩子心里的结核,无法消除并将影响其一生。国外有些学者对此观点表示不妥,但事实却年年延续,这种阴霾影响着那些离异人群的现实生活和孩子的成长。大学生身处知识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尤为突出,此时来自家庭的引导和慰藉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渴望获得家庭成员的关爱与认可。单离异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致使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流,易产生消极、多疑、对周遭的人都存有戒心、自卑等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2.贫困、留守易自闭。在“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家庭因素中,还有一种因素,就是贫困家庭爱的压抑和无知。留守家庭的大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他们或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或是自己独居,对父母的思念必然会引发他们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疏于关照,父母与子女之间严重缺乏交流,造成很多情感上的误解,也易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而且,外出打工父母的心思都放在了务工上,关注孩子的思想成长、学业成绩等方面远远不够。疏于对孩子在家庭中人格培养的引导,对于孩子的曰常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矫正和监管。当意识到孩子因为缺乏教育监管而误入歧途的时候,他们也很难重拾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因为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已经在孩子内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爱的流失造成了孩子情感与学业的双重损失。不过,多数大学生对待留守家庭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案件5,该生自小生活在贫困、留守家庭,家中弟妹三人。在父母那里了解到,该生家里及其贫困,但该生仍然不申请贫困生,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该生认为她的生活家里可以保障,不需要申请,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怀,造成了她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自闭、甚至害怕与人交流。案例表明,由于他们的过度自尊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自觉地拿身边生富裕同学的家境来比照,总是生活在一个敏感的社会中,处处和别比,却处处碰壁,然后造成情感压抑,封闭自己,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其实这种盲目失衡的自尊心理对自己的伤害程度远远大于其他人的眼光。这也正是案件5的同学最终走上休学退学的一个内在原因分析。
3.家庭优越感强易自负。在家庭背景包涵的诸多因素中,经济背景是基础。从经济收入上看,父母收入越高,经济实力越雄厚,在子女教育上可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大,生活的各个阶段均不必担心任何经济问题,自信骄傲。反之,家庭经济越情况越差,接受教育的起点越不平等,这也预示着他们未来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高等教育阶段,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迫于经济压力而打工,也要为生活琐事所烦恼,学习上会分心,还会因囊中羞涩不敢去社交,也会失去一些机会。适当的优越感能够让学生显现出自信的气质、特别的风采,更加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付出努力去奋斗。但是过分的优越感无异于毒药,会深深的毒害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如果一个孩子自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父母不管其要求合理与否都予以满足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事物的辨别等方面出现偏异。优越感过强会让人反感,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相处,更易导致挫败感加强,承认打击能力差,容易自暴自弃,因一件小事酿成大祸。案件7陈同学,入学第一年一切表现良好,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老师,条件优越,从小衣食无忧。因自我感觉良好,长期因谈恋爱夜不归宿,成绩一路下滑,导致学业警告。学业警告后他毫无一点承认挫折的能力,总认为身边的人都在嘲笑自己,不敢面对,长期留宿教学楼,挫败感极强,日积月累,该生留级。此案例看出,优越感越强,承认能力越差,挫败感越强。
4.教育管教方式的不科学。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决定子女社会化的成败,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存在潜伏的伤害。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我总结了四种典型的案例:
4.1放任式管理。家长经常忙于自己的事业或工作,希望子女自由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子女在学习、活上不大关心,对子女取得成绩不表扬,不在乎,让其随意行动、自由发展。殊不知孩子在学习阶段,很多方面需要家长的过问与支持。若缺少父母的关注,疏于与父母的交流,易导致孩子没有家庭存在感,自暴自弃。这样情况下的孩子,缺少正确的社会理念和完善的行为意识,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意识,一旦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容易误入歧途,造成严重的后果。案件3中的杨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该同学自小成绩优秀、独立,父母从未在教育上和思想上给予该生沟通帮助,对于该生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完全的放任式管理。进入大学,该生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逃课、旷课、旷考,甚至自杀,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却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敢给孩子打电话,只能任凭孩子胡闹,孩子完全对父母产生、失望情绪。因此,这种放任自由型的家庭氛围自然会诱发“特殊问题大学生”。
4.2保姆式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氛围是360度无死角的过度呵护照顾,这种家庭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真正把孩子养成了“王子”“公主”,一切以达到万事倶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只要孩子安好即可。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其余的琐事无需孩子分心。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一切,自认为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自己考虑解决方法,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趋向。案件1的张同学,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越,对于该生家长百般溺爱,该生说一不二,可以说该生就没有过挫败感。该生喜欢一个女孩子,在追求过程中遭到了女孩子的拒绝,该生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高坠。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这种缺乏自主意识的孩子必然会被社会大潮所淹没,逐渐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不适感,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也缺乏自信和理想,往往会成为“特殊问题大学生”形成的诱因。
4.3统治式管理。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一般强调父母的主导思想,家庭中凡事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要以父母的想法为转移,直至今日,仍有很多这样的群体。这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一种手段,长期如此,等到孩子进入大学独立后,问题就会爆发出来。案件2表明,该生自记事起就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专业、选择朋友等。这种统治式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心理产生压抑情绪,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造成极大的心理扭曲,致使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4.4炮武式管理。个体如果生活在时不时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氛围中,也容易诱发大学生形成人格问题和行为缺陷。父母性格暴躁,时常因为小事而争吵不断,或者仅仅因为孩子某件事没有做好就动手打,家庭氛围紧张压抑,极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以及心灵的伤害。父母的争吵、漫骂、打斗会令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丧失信心,养成逃避、冷漠、自闭的性格。案件4的胡同学,该生入学比较稳定,期末考试出现挂科,她的父亲在得知该生挂科后,毫无交流,暑假回家对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孩子进行嘶吼打骂,导致该生后续的期末考试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走近考场。喜怒无常,甚至存在自杀倾向。调查中,统治式和炮武式是造成家庭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受到影响打击的重要导火索,其次是保姆式和放任式。俗话说有样学样,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当中,一旦孩子失去监管,到了大学,非常容易因一些小的摩擦造成大的后果,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在与外界接触中,易主动挑起纷争,倾向于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最终引发校园暴力。
三、“特殊问题大学生”的矫正及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辅导等工作正确引导“特殊问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避免空洞的说教。另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不同问题的大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应说教工作,注重调动“特殊问题大学生”生活态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思想上的认同。
2.积极关爱、创造良好条件。深入了解“特殊问题大学生”家庭、心理、学习、生活等状况,建立台账制度,深度辅导跟踪“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生活、学习状况,适时进行生活关爱、心理疏导。生活上,对于贫困的学生给予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助学中心,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改善。定期与家长、同学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社会和家庭上的情况,避免悲剧的发生。家庭的教育方面,父母首先要积极乐观,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牢骚,在家庭中极力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氛围,给孩子树立榜样。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保证学习稳定的情况下,多加鼓励“特殊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当的参与校园活动,即可以培养兴趣,也可以缓解学习压力。
4.相互尊重、加强沟通。师生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增强感情,增加信任的一个过程。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在交流沟通学习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明确学生的职责,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让学生的职责范围、制度法律范围内自由发展,展翅高飞。四、结语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特殊问题大学生”的危机干预和预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特殊问题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特殊问题大学生”的教育矫正及相关策略管理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喜.试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黄禧帧.现代公共关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诺曼•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王金贵主编.校园安全保卫防范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警预案编制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
[7]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8]彭远威.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J].陕西教育(理论),2006,(21).
[9]毛静燕.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
[10]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2).
[11]唐显武,白玉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8).
[12]何绍彬.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和危机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篇9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人生观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社会也从当初的关注人们的外在需求逐渐过渡到关心人们内在的精神诉求,即精神健康问题。学生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生力量,是整个社会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界普遍认为的标准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用于面对现实且对生活和自己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切挫折。”但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学校出现的种种事件又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自杀、自虐、离家出走、斗殴、早恋、校园暴力等词语让我们触目惊心,我们似乎看到本应五彩斑斓的花园里洒满零落的花瓣,本应是莺歌燕舞的欣欣向荣景象,此时却是一片静谧……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从而给社会的发展埋下长久的隐患。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他们是孩子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接触较多的一类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又是教师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和班级孩子的接触比其他任课老师要多很多,肩上担负的责任也要大很多。
贫困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家庭经济暂时困难,而这种经济上的困难往往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如社会上形形的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向金钱看齐,逐渐让“金钱唯一论”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日渐疏远,这种世俗的风气在近几年也逐渐渗透到学校这片本应该很纯净的土地上来。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潮也日渐强劲,很多学生在课间谈论的问题不再是学习问题,而是自己新买了一件衣服或者其他什么物品。笔者在和班级学生谈话时了解到,班级里特别是宿舍里只要有同学拥有了一件时髦物品,往往会勾起其他同学的羡慕之情,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当然,这对于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不是问题,但是对于贫困生而言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不想让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存在,所以经常会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渐扭曲,这会给他们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笔者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靠父亲在外打工维持家用,经济条件比较拮据,通过和她舍友及好友的谈话了解到,这位同学平时在学校花钱并不节俭,班级里只要有同学新买了衣服或者包之类的物品,几天之后总会发现她也有了相似的物品。新学期开学,宿舍有同学将手提电脑带到学校来,而这位同学甚至萌生了伸手向父亲要钱买电脑的念头……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找这位学生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因为家庭的变故,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而她平时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是单亲家庭,但因为母亲离世时尚且年幼,所以爷爷奶奶基本不让她做什么家务,以至于到现在十九岁的年龄连基本的个人生活都是爷爷奶奶一手操办。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假如哪一天爷爷奶奶老了,需要你来照顾他们,你会吗?”她听了之后有了片刻的发愣,之后就很勉强地笑了笑,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的愧疚。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哪一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会需要我来照顾,我总觉得我还是个孩子,而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正常的。”当问及为什么在学校花钱如此大手大脚时,她说:“我不想让班上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单亲家庭,所以他们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这样我和他们就是一样的了。我受不了他们在背后对我的指指点点,有时候走在路上,我明明可以感受到背后那种异样的眼光,我恨不得赶紧逃走……”听到这,我感到非常震惊,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是莫大的,而她的家人从来没有教育她要直面人生,教育她要学会感恩,也从来没有让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予,或许是不想让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可能出发点也是好的,但在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之后,却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从而造成了“出力不讨好”的局面。
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的经济问题固然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多多关注,但是隐藏在经济问题背后的心理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在这方面,班主任能够做的应该是在班级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班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顺境和逆境,并且坦然面对,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有适当的途径释放压力。这位贫困生就是不会自我释放压力的典型,面对单亲家庭的事实,她想到的是一味地掩盖事实,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她家的具体情况,追根究底,可能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长久以来就给人一种错觉,即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生活在不健全的环境中,那他们的性格或者个性也应该不会很健全,所以,这个孩子才会有以上的言语。这是在贫困生中很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遇到了问题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总是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有什么心事都放在心里,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善于体谅他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现象。笔者在和这位同学交谈之后,给她提供了良好的释放压力途径,并让她尝试不要先入为主地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每天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同时也要体谅父亲及家人为她做的一切,学会为家人分担,学会感谢别人为她所做的一切。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她明显改变了,在和家长沟通之后,我也了解到她在家里能够学着帮助家人做很多事情,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好像懂事了很多。在一次周记交流的过程中,她写给我一段话“自从上次和老师聊天后,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我总是觉得别人会看不起我,不想和我交朋友,所以我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家里我也从来不知道体谅爸爸,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么多年来,我发现爸爸真的老了很多,看着爷爷奶奶弯着腰给我做饭,我真的很心疼。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我会学着做很多事情,帮他们分担,在学校我也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排斥我。”看到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一个贫困生的成长而言,精神上的帮助要远胜于物质上的帮助,金钱也许可以解决她生活上一时的拮据,但精神上的安慰却可能让她受益终身。
同时,社会上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善意举动有时候反而会给贫困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即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了帮助,但在心灵上却有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笔者班级里有一个孤儿,父母因意外双双离世,家庭经济遭受巨大的冲击。学校在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了全校师生的捐款活动,在这位学生到校之后,班主任就将所得款项全部转交给这位学生。基于在全校师生中弘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其他多方面的考虑,这位学生被要求是否可以写一封公开的感谢信张贴在学校告示栏内,以表示对帮助他的所有人的感谢。在和这位学生交谈之后,他流露出不愿意写这封感谢信的意愿,他提到,虽然他很感谢这么多人在他遇到难关时对他的帮助,他会用心学习,积极面对苦难,用更好的成绩来感谢他们。但他不想写这封感谢信,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在校园里每个人都认识他,每个人都在见到他时流露出一种同情的眼神,虽然他们的眼神并非都是恶意的,但那会让他很不舒服,就像一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参观的动物,他还是愿意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在很多学校都会有此类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善意行为往往会加剧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并非他们不知道感恩,只是有时候很私人化的感恩情怀需要诉诸于公众的视野之中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心理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这位学生就是很典型的“功能失调性认识假设”,家庭的突然变故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引发了他心理上的焦虑和认知上的一些障碍,影响了他看待事情的观点。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应该做好积极的引导,在班级学生中开展有益的宣传,在日常生活中对他多加关心,让他感受到周围人对他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消除他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疑惑心理,及时转变心理上的不良倾向,帮助他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学校和教师肩负着教育孩子的使命,他们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而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又容易让孩子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加之很多学校教育中存在对心理教育的忽视问题等,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群体,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近年来也越来越大,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倾向较一般学生而言要大很多。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应该在关心班级所有同学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更多地关心班级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所能反映出来的问题,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经常和家长沟通,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育好人,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1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01.
[2]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M].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3]刘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11):47.
[4]古全军,谢国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南宁: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