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保护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虚构人物形象保护的条件。虚构人物形象除要具备著作权给予作品保护的最基本条件外,须具备以下特定要件:
1、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完整的人物形象由个性特性、情节和反应三方面构成,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不能获得人物形象的专有保护。
2、人物形象的初创性。受保护的人物形象必须是作者首次构思创作而成。有在先人物形象的,在后人物形象就不能受保护。所以,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古现代英雄偶像或者真实人物的作品权利人无权阻止他人再度使用。
3、人物形象的广泛传播性。传统著作权采取的是自动保护原则,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便享有著作权,但是人物形象权并不随作品的完成而产生,并非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受法律保护,只有广为人知、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形象才受保护。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官的知识结构、阅历及法律素养的不同,同样的事实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民意测验、民意调查及专家鉴定不失为审理案件有利的辅助手段,通过广大民众和专家的帮助确定它的广泛传播性。上述三要件是虚构人物形象受保护的必需要件,但确定人物形象侵权还要求有以下两个要件:1、实质性相似,即特有的外形、个性特征全部或主要被侵权行为所吸收。虚构人物形象有两个保护点:一是人物形象特有的外表形象;二是人物形象特有的姓名,包括名字与绰号。使用这两个保护点的任何一个都是侵权,都要受到法律制裁。2、让普通消费者产生误解,误以为侵权的企业、产品或作品与该人物形象有关联。
二、虚构人物形象保护的方法。
1、著作权法保护。人物形象的保护主要依靠著作权法保护。这是因为著作权是人物形象保护的基础,只有人物形象所依附的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人物形象才能受到法律保护。但当前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人物形象越具有人性,跟人们生活越接近,就越难受著作权保护。而超越现实、怪诞的人物形象的外形与名称,即使简单,却容易受到保护。
2、商标法保护。商标保护是著作权保护的补充。人物形象被他人抢注为商标的情况屡有发生,权益人可以仿效国际通行做法将人物形象注册为商标。人物形象注册为商标的好处,还在于著作权保护期满后,它可独立受商标法保护。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传承;云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64-01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特征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大多数民间舞蹈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的劳动以及生活,它是由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地区的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编排的一种表达自己文化艺术的形式。大多数民间舞蹈由多人表演,且表演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多样。但是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民族民间舞蹈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的冲击,因此,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保护。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1.群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情况,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民族性。所有的民族舞蹈其实都是带有民族性质的,这是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一个民族,它反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以及。3.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创造的,所以它反映了人们自娱自乐的精神,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由的心态。
二、云南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一)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舞蹈。云南在古代经历了六个时期,六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早期的边地文化、滇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而在元朝以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发生大的变动,同时云南文化出现了新的格局。
(二)不同时期所代表的舞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文化造就不一样的舞蹈,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有着很多光彩闪耀的舞蹈,其中很多已经成为了云南文化的动态标志,一直流传在民间,保留到了现在,例如:
原始舞蹈:通过岩壁发现,有一些双手下垂的舞蹈,说明在距今约2000年前,人们在此从事着水上劳作。这些舞蹈已经潜移默化地与后世的舞蹈相融合。滇时期的舞蹈:这时候大多数属于葫芦笙舞、盾牌舞、羽舞、跳脚舞。南诏、大理国时期舞蹈:也有上述的葫芦笙舞、还有孔雀舞、大象舞、狮舞、龙舞、花舞等。元明清时期舞蹈:祭孔舞、八角鼓舞、芦笙舞、跳月铜鼓舞、左脚舞、象脚鼓舞、童子莲花舞、锣舞。民国时期的舞蹈:这时候的舞蹈与20世纪50年代的舞基本相同,从近代到现代,云南的民族舞蹈都呈现出繁花似锦的一幕。大概分为历史无道、宗教舞蹈、大众健身舞蹈、民俗仪式舞蹈。
三、云南地区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实践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其实是一个长期性的命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就率先在云南地区实施了地方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条例》意在保护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其中需要提到两样事情: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二是全省民族民间歌舞表演。
(一)“非遗”文化传承。按事物形态划分为五大类,语言类、动作类、技艺类、图形类、综合类。民族民间文化的舞蹈数量很多,在非物质遗产中也占了很大比重。从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激发人的热情同时它的流传面非常广,历史的沉淀使它们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云南”非遗“大概有24个项目,列为省级保护的有63项,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目前为止云南大多数民间民族舞蹈都已经列入了政府的保护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二)全省民族民间歌舞展演。目前为止,云南有两个全省性的文化演出盛事,民族民间歌舞团展演以及新舞蹈展演,都是属于云南省非常正规以及权威性的表演,每两年一届。展演的宗旨就是切实、认真地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
四、保护传承文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
民族民间舞蹈是指流传在民间的原状舞蹈,是各个民族间古往今来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精髓。
云南民族的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广泛。换一个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云南地区人民的快乐源泉、知识宝库。
保护传承民族舞蹈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希望,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护,不断地做好各项工作让民族民间舞蹈永葆青春活力。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民间舞蹈。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前景非常广阔,我们都应该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2):64-69.
[2]刘丽.回归文化精神,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感悟于云南民间舞蹈采风[J].民族艺术研究,2007,(5):51-53.
[3]张健.云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10,(13):96-98.
[4]尹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4,(10):116-117.
篇3
【关键词】
扁平式责任大包干;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满意度
【Abstract】
For further strengthen the high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and patient-oriented, by Carry out all-round flat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mbined with performance appraisal, efficient Use nursing human resource, and develop potentialities of nurses at the maximum limit, to provide the highest 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and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ing of high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of demonstration project.
【Key words】
All-round flat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formance appraisal; High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Pilot ward; Satisfaction
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包干模式,是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2010年我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全院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强化落实优质护理服务,自2010年11月在心内二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外二科、普外一科四个试点病区结合各科工作实际科学实行扁平式责任大包干,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明确岗位职责,配和绩效考核,护士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得到很大改善,现将实施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选择心内二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外二科、普外一科四个病区作为试点病区,根据各科设立床位按要求进行配备护士,每个病区增设2名助理护士。选择36名医生,130名护理人员,22名机关后勤人员,186名住院患者,80名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调查。
1.2 方法
1.2.1 加强全员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扁平式责任大包干开展初期,部分年轻护士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高年资护士存在着失落情绪,部分科室主任和医生认识不到位。为更好的落实扁平式责任大包干,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派四个示范病区护士长外出参观学习。以其他医院先进经验,结合我院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科室现状,进行综合讨论,制定扁平式责任大包干实施方案,进行大会授课,让大家领会实施扁平式责任大包干的意义,使大家明确了思路,积极开展配合。
1.2.2 分层使用人力资源[1]
各病区按照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职称、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分层,高年资的护士主要负责护理病情危重和一级护理的的患者,低年资的护理负责病情相对稳定或趋于康复期的患者,高年资的护士除负责自己的一组患者外,还要负责指导、协助本组年资低的护士完成疑难护理操作。为更好的满足患者需要,我院招聘中等护理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为助理护士,每个科室配备两名,护理部进行规范化集体培训、考核合格上岗。
1.2.3 科学实施分组包干
1.2.3.1 科学排班,实行扁平式的小组责任大包干。改革传统的分工排班模式,按护士职称高低,工作年限结合工作能力,合理搭配排班。中、晚、夜班均实行双班制,设立办公班,取消护理组长和治疗班,重新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落实分组包干、分床到人。科室制定分层级管理实施方案,按照分层管理方案进行分工,高年资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负责业务指导。每个病区将患者有序分为14组,每组患者数目基本相同,每组有1名高年资的护士,2~3名低年资护士,每两组一名助理护士。每位责任护士负责3~8例患者,各责任护士分管床位相对固定。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其他责任护士代管。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从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协助辅助检查、健康教育、清单查询一直到患者出院时的保健指导、出院结账、出院后的随访调查等,所有工作一直都由其责任护士为其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2],真正体现“谁的患者谁负责”。 认真落实五查房制度,每天晨会大交班时,护士长带领所有责任护士对全病区所有患者进行查房,新入、危重、手术等患者重点交接,各组责任人除对自己负责的患者熟悉外,还要了解全病区患者的基本情况,以便应对急危抢救。
1.2.3.2 助理护士包干管理。护士长根据全科患者数分为A、B两组,两位助理护士分别包干管理一组患者,主要负责协助完成本组患者的陪检及仪器清洁、被褥保管、病房管理等。针对基层医院探视人员多,难管理现象,两个助理护士轮流做好病区大门管理,有效控制了探视人员,全方位为临床治疗、护理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1.2.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2010年10月通过借鉴其他医院的绩效考核经验,结合我院及各科工作实际,制定了绩效考核方案,将护士的德、能、勤、绩作为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绩”包括工作量和岗位质量,工作量以每天各责任护士护理的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和一般患者数为依据;工作质量以护理质量控制项目及患者满意度为考核标准,护士长随机检查记录,结合护理部和医院抽查结果作为考核成绩。各项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奖罚分明。
1.2.5 完善后勤保障系统
医院全方位支持临床一线,完善后勤保障,各相关部门认真做到下收下送,把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护士真正的还给了患者。
1.2.6 跟踪质量监督指导、评价
护理部成立扁平化责任包干试点病区监控小组,每月对四个试点病区进行检查督导,持续改进质量;“医院质量万里行”、“百姓放心医院”专家组每月进行督导检查;根据医院统一部署,监察室、控感办、工会等行政部门到科室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意见,发放调查表;聘请社会监督员每月进行座谈,收集意见。通过对36名医生,130名护士,22名机关后勤人员,186例住院患者,80名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从不同层面、实施前后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
2 结果
3 结论
通过实行扁平式责任大包干,配合绩效考核,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效果,四个科室推进过程中未发生一例护患纠纷,患者满意度98.85%,社会满意度97.65%,医生满意度98.55%,护士满意度96.15%。护患更加和谐,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病区内处处呈现温馨感动服务,病房大厅及病区走廊里患者张贴的感谢信随处可见,达到了“六满意”。
4 讨论
4.1 实施护士扁平式责任大包干,细化护士责任,提高患者满意度。
扁平式责任大包干的护理模式,护士新老搭配,传帮带的作用,改变了以往组长负责下,年轻护士依赖护理组长,不愿动手动脑,工作懒散的现象,促进她们迅速成长。护士责任更细化使岗位职责落实的更具体,打破了以往出现工作缺陷难找责任人的现象;主动护理服务体现的淋漓尽致,患者有问题时就能及时找自己的责任护士解决,改变了以往患者接触多名护士,难以熟悉环境,有问题乱找人,解决慢的现象;后勤保障的大力支持,让每位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照顾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全程负责,有利于护患沟通,让患者更有亲切感和安全感;护士每天围绕患者,掌握所负责的每例患者的“15知道”,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切实做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改善患者的体验;层级管理改善了护患关系,彼此增加了信任,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提供了保障[3]。护士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更能得到患者的尊重,护士建立了“我的患者”的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延伸了护理内涵[4]。每个病区的护士都充分发挥智慧,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如心内二科的“一切为了患者,用心爱护生命”,护士自制的多种形式的“心形”温馨提示卡及时为心脏介入患者进行术前教育、鼓励、不同手术的术后活动指导、危重患者门口温馨提醒、生日祝福卡等,无时无刻都体现了护士的用心、精心、细心、热心和耐心。温馨细致的生活护理、娴熟的护理技术,让患者感到更贴心,更放心,陪护率明显减少,护患纠纷更少。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一封封发自患者心底的感谢信使护士激发其工作热情,增加了护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2 实施护理责任包干提高了医生、护士满意度
扁平式责任大包干有利于调动年轻护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病房环境的安静,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医生的认可;护理服务的提升,患者的信任与赞扬,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认可让护士找到了自身价值。合理实施绩效考核,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劳动价值得以体现,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满意度,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以患者为中心,实行“扁平式责任大包干”,配合绩效考核,高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挖掘护士潜力,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曹晶,谢瑶洁,李玉乐,等.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分层使用的态度及思考.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6(8):3.
[2] 胡德英,刘义兰,代艺,等.外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初探.护理学杂志,2010,9(25):18.
篇4
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纪录(专题)片不在少数。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片中内容涉及佛学、道学、隐学、理学、新儒学、中外比较文学以及美学、建筑学、地质学、动植物学等十几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南昌电视台2005年开播的《解密南昌》则是一档本土文化类电视栏目,所讲的故事有南昌的名胜古迹、老字号、古街小巷。比如:《千年绳金塔》《仙女下凡洗马池》《古井遗韵》《寻访书院街》等。有南昌近代历史时期的事件或物件。如:《牛行与南浔铁路》《神秘的张勋公馆》等。有表现南昌城市建筑的新旧变迁、经济发展变化的坎坷历程。如《南昌路灯百年》《十字街今昔》《经济大楼再回首》《回首万岁馆》等。①还有类似的题材散见在不同电视媒体制作的电视纪录(专题)片以及旅游宣传片中。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话说长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天津电视台摄制的《寻找逝去的家园》等。此类电视作品由于制作周期紧、拍摄选取地域过于广泛,对于江西省内的风土人情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摄取,其中并没有出现制作精良、具备研究价值的人类学影片。
《庐山:人文圣山》《解密南昌》等电视纪录(专题)片能否被视为民俗影视片?这类影片或多或少都具备了影视人类学的特质,但如果把其等同于人类学纪录片,则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误解。这些艺术性较高的纪录片,充满了阐释性解说,却没有传统承载,也很少记录现行的民俗活动事件。而人类学影片是把人类学的所有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几乎所有研究对象囊括进来,强调运用民俗学的视角是记录眼下的民俗世象、追忆展现前人、剖析精神上的文化家园的文化方式。人类学影片题材本身不仅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注重将民俗乡土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地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紧摄取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②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纪录片在这片赣地上是缺席的。
利用人类学纪录片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代文人有朱耷、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滕王阁、山人故居、绳金塔、景德镇、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庐山风景区、井冈山风景区、婺源风景区、三清山风景区、龙虎山风景区等,其中婺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江西省内各市县辖区,项目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九类,这些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活”的文化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言、形态、姿势等媒介记载,将人类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挖掘、抢救、整理这些文化资料,迫在眉睫。而纵观这些传统文化的留存方式更多是以图片、文献、实物进行展示,鲜有影像的方式纪录保存、展示。整理真实的生活图景资料,自然的社会关系体现比文字的记载更加具体和直观,从而可以为我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角度的、比较客观公正的参照,进而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衡量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人类学理论与影视表现技巧的兼容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巨大功能。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中国民间文化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早期电影与戏曲的结缘、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兴起给了戏曲、说唱、杂技等民间文化形式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也可以依照此规律,通过视觉听觉的多角度展演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这些宝贵的遗产,并且承担起延续文化命脉的责任。而跨学科的多元视角,为在人类学视野中探讨图像传播和视觉叙事提供了新思维,影视手段应用于人类学研究是为了使人类学更好地研究人类和人类文化,它的出现不仅是由于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更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的需要休戚相关。将鲜为人知的人类生存状态展现在众人面前,反映富于审美趣味的人文艺术,调动寓意、隐喻、象征等各种表达方式,能将―种情感的力量传达给观众,形成一种审美愉悦。同时促进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与前工业社会其他人群的生活进行比较提供了视角。
结语
江西省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赣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本土纪录片的拍摄与全国纪录片创作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更是稀缺。纪录片不再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辅助手段,它和文字语言的人类学著作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以赣地历史和文化为蓝本,摸索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类学纪录片角色,形成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影像仓库,人类学纪录片应当承担起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的田野调查,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储存记录媒介方式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更完善的保护,达到保护与开发的目的。随着影视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昌大学2009年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02”)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注释:
篇5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生产;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86年我国举办的第2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会议上就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说明,并且对植物工作的持续性与长期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即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尽量将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
1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也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不断的高峰。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对植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植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病虫防治面积不断降低,挽回的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不断下降。全民大力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以来,农田灭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减低了百万吨的粮食损失,化学除草的面积也快速增加,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作物质量与产量的提高,使植物保护工作在农业生产在农民收入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加强植物保护的策略
在农业的快速过程中,植物保护工作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及长期性,需要制定新的植物保护策略,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环境保护、人畜安全和生态平衡。
2.1 坚持综合防治
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综合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配套技术。今后植物保护工作的重心应该是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证植物保护综合防治的顺利进行。在现有的农村形势下,各村镇领导要要带领大家有效解决每家每户的防治困难问题,并且要尽量减少植物保护防治成本以及农药污染,从而增强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随着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使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使环境污染的程度不断降低。
2.2 建设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将变化频繁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准确预测,把握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只有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宏观调控体系,对农业发展才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预测网络的建设;提高预测的水平;加强预测信息的服务建设。
2.3 加速抗性育种过程
加强对抗性育种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持久抗病性及水平抗病性育种的研究,需要从育种方法、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品种的宏观管理,使不同生态区内的多系品种、不同基因型品种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使垂直抗性品种的服务年限得到一定的延长。相关部门还应该在不同生态区内建立抗病虫的检测圃,检测不同的病菌以及害虫新生物型种群,从而为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后背品种的选择与培育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2.4 加强生物防治
对农田植物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要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大环境,从而保证当地现有的天敌资源,协调好保护天敌与化学防治之间的矛盾,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保证有益生物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2.5 加强病虫的抗药性检测与治理
通过建立病虫及其抗药性检测系统,可以对农作物病虫对常用农药的抗药性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且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抗药性跟踪以及治理。将病虫的抗药性防治作为植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相关部门要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检验,建立起规范的药物抗性治理体系,把对农药的使用控制由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给当地的农民,做到真正的合理科学用药,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
2.6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各级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相关部门要定时定点地对各村镇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一方面保证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让农民认识到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示范基地,带动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努力提高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转化率,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
3结论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培训出更多具有相关技术的农民,建立起一套完善植物保护应用体系,将上述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只有这样,植物保护技术才可以更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才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庞树楷.提高学生的植保意识,为农业生产服务——浅谈“植物保护知识”课教学的体会[J].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2]柴玉花.谈当前我国在植物保护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02(18).
[3]肖国学,冯跃华,易勇.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7) .
篇6
[关键词]云南 野生植物 多样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顾名思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其中的一种类别,是指植物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往往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国野生植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类群,是公认的野生植物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云南省面积39.4万k,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6577种,占全国总数近50%;在14760多种维管束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总数的44%。因此被称为“植物王国”。研究云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对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云南省为保护省内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城市化建设、环境污染、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加之没有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植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急需通过法律及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护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样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8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这是野生植物保护的唯一的专门行政法规;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I、Ⅱ级;1987年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2月26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完成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正式,以应对植物濒危问题。《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后,成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在全球的植物种类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遏止植物的不断灭绝,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作为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政府为了保护植物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资源,也为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一是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资源保护。1987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公布了《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了植物资源的管理机构。为更细致的保护省内地州的植物资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以野生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有106个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组织团体也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大规模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西双版纳、哀牢山、高黎贡山、南滚河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和资源调查。为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但是,目前云南省对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缺少专门针对野生植物资源制定的法规或规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规和规章之中,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交叉复杂,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困难,必然影响依法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效果。二是法规或规章之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强调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植物盗伐滥伐现象突出,法律上针对这些现象做了很多规定,而且由于经济价值的不同,对原生天然生长的珍贵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的保护比较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这种经济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护植物资源的存在,却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人员不足,还有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公共参与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对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设。云南省作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区,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保护现状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普及保护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达到震慑罪犯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其次,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物种繁多,气候优越,人为干预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是各种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往往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对森林的破坏,就会破坏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学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的同时,就应该与保护野生植物相结合,既要保护珍惜名贵植物,也要加大保护各种野生植物,保护其多样性。
再次,构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制度。(1)野生植物编目、监测及建立信息系统制度。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就是将原来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信息汇总,在保证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电子化,并提供完备的数据检索和查询工具,以适应不同目的的查询需要。(2)审批许可制度。该制度是针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及外来种的人为引进而言的,特别是对外来种的人为引进有重要意义。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由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利用需经特殊的审批许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接受有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其他企业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资源开发和各种服务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去。再者,随着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的加强,还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财力支持。(4)生态系统性管理制度。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因为世界上现存物种的大多数还不为人知,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过程和生境,这样也就保护了许多未知物种及其基因。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最后,强化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众对野生植物无价值或无人保护可以任意滥用的错误意识,是公众认识到野生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提高公众参与,就要先做好向社会公开,既重视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据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公益协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辉军.切实保护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2003.11.
[2]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发展,2006,(4).
篇7
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野生动植物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的基本因素,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建设生态 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我县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着大熊猫、红豆杉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健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保障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宣传,形成强大的保护态势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充分利用“爱鸟周”、“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法定活动,加强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四下乡”、村务公开栏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在醒目地段和入山要道刷写标语、设立警示标牌、走村入户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保护氛围,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森林公安、保护区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对非法猎杀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要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社会影响,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力争将保护野生动植物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采取措施,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一)加强巡山管护,确保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根据辖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巡山管护,涉及水库的乡(镇)要在候鸟迁飞季节开展库区周边重点巡护,集中力量打击猎杀鸟类的行为;涉及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乡(镇)要不定期的组织辖区巡护,重点开展清理“猎夹、猎套,捣毁陷阱、收缴非法猎捕工具”的专项活动,确保辖区野生动物资源安全。涉及辖区野生植物较多的,乡(镇)要落实专人加强巡护;林区森林管护站及保护区要认真履行巡山管护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辖区野生动植物安全。
(二)开展清理整顿,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在重要集镇、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景点以及重点林区,开展盗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非法养殖、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专项检查。森林公安、资源林政、野保要加强配合,严厉打击盗伐林木、乱战林地和非法猎捕(捕捉)、出售、收购、运输、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
(三)规范驯养繁殖,严控疫源疫病
各乡(镇)林业站要加强辖区内野生动物养殖管理,养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申领驯养繁殖许可证,自觉接受野生动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无证驯养野生动物,无证经营、加工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森林公安、野保要依法予以查处。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加强疫源疫病的监测,发现异常死亡野生动物及时报告,并按程序进行处理,严禁私自处理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动物。
四、工作要求
各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站、保护区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乡(镇)林业站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开展保护巡护工作;森林管护站、保护区要结合日常巡护,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护,加大保护力度。
各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站、保护区在5月25日前将保护工作落实情况报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股。
篇8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研究;太原市
珍稀濒危植物是植物遗传育种的珍贵材料,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其中很多对人类来说是育种的好材料,珍稀濒危植物的生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保护濒危植物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笔者在园林绿化和植物科学研究中,多次对太原市城区的园林树种进行了调查,本文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城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1 自然条件概况
太原市位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之间,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部,年降水量平均为470mm,全年无霜期平均为17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为9.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6.4℃,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3.4℃。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部为开阔的河谷盆地,汾河纵贯全市。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所调查绿地的整体概况向所主管的园林绿化部门查询和实地调查。调查涉及的种类主要包括: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种类;天然资源少且经济价值高,没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但是被国内学术权威机构收录的种类;山西省境内分布的、特有的植物种类,被山西省定为重点保护名录的植物。
3 结果与分析
3.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珍稀濒危植物大多数量少,分布零散或局限于小区域,天然资源有限。根据对太原市城区植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太原市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13种(表1),山西省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4种(表2),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水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杏、杜仲、鹅掌楸、连香树4种;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有水曲柳、樟子松、猬实、文冠果、黄檗、羽叶丁香、领春木、蒙古莸8种;属于山西省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扁核木、红丁香、河南海棠、金莲花4种。
3.2 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特点及生存现状分析
太原市城区的濒危植物大多是人工引进栽植的,多数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公园、小区及道路上,除了银杏人工引种驯化进行大面积的道路绿化外,其余种类的数量很少。数量较多的种类也是园林科研院所对其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栽培、繁殖和推广,得到很好的保护。如:银杏、樟子松、水杉等经过人工驯化之后,用于道路和庭院的绿化美化,使得这些物种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发展。目前通过园艺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繁殖稀有濒危植物,以排除稀有植物的稀有性,减轻野生物种的采集压力;虽然这些植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驯化改造了,但从物种保护来讲,把珍稀濒危植物作为观赏植物、绿化植物,既有助于美化环境,又可得到有效的保护。
4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对策
4.1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特定自然区域进行人为保护,不仅显示和反映自然界的原始面貌,保存物种多样性,而且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总之,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4.2 迁地保护
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存物种的重要手段。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物种的形态特征、进化关系和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监测提供依据。
4.3 做好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及保护规划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保护大自然留给人们的这一宝贵财富,首先应搞清本底,查明现状,掌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加快珍稀濒危植物开发利用的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其次在此基础上,按“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化繁殖,合理经营利用”的原则,编制出一个宏微观兼顾的、远近期结合的战略性与经营性相统一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发展规划。
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凸显出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以追求美观与环保并重为目的的园林设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过程中,如何抓住植物的生长特性,结合景观功能布局和审美价值,创新植物配置艺术显得十分重要。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现状
首先,在建设城市园林中,植物的品种逐渐的增多,这也间接性的增加病虫害物种的多样性;其次,随着城市园林作用的显现,人们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的建设,扩宽建设的面积,绿化面积的扩大既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还为害虫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最后,在现在的很多园林中,种植有外来移植的植物,这在无形中就将外来的害虫携带到了园林中来,将防范的难度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根据病虫害现象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病害发生的时间主要为春季,而虫害发生的时间主要聚集在秋季,且造成的破坏性很强,夏季和冬季的虫害现象发生较少"病虫害的种类非常多,危害的区域非常广,对城市园林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现象是主要的敌害,对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制造了一些阻碍。
园林病虫害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对新品种的了解过少,以致于出现各种病虫害现象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园林绿化发展越来越好,有些城市为了更好地发展绿化,选择种植外来的树种,一些人员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全面,在短时间内,这些树的生长状况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但是在过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了感染病虫害、生长不良的现象,对当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讲,这些有害生物到达新的地区后,由于缺乏天敌的控制,严重时会造成生态灾难。例如:当前严重的有害物种有薇甘菊、蔗扁蛾等等,其造成的危害相当大。还有一些城市不惜用重金种植特大乔木,由于栽种人员对于树的特征、习性等缺乏了解,导致树在不良的环境下成长出现成活率低下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还导致出现了病虫害现象
(二)园林树种的不合理配置,使病虫害的现象频繁出现
在园林树种配置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合理配置现象,如:把能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若把竹子与红叶小檗一起种植,就会产生锈病,把木槿和栾树一直种植,就会产生蚜虫)、把相克的植物一起种植(核桃对附近果树的抑制作用非常强,若在核桃旁边种植水果树种,会导致水果树种受到很大的伤害,或者直接致死)、把喜欢阳光的植物栽种背阴处(把模纹种植在大桐树下)等等。这就导致出现了根腐病、蚜虫、黄化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由于很多园林的周围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导致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使病虫害现象频繁发生。
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遵循生态原理,保护景观场地
生物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建设生态园林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比如说:土壤的性状、光照特征、温湿度等。再根据生态环境的实际元素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让植物能够再合适的环境中生存。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学适宜性原理,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便有利于形成新的植物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时候,对现在合理的自然生态系统应该予以保护,并将其利用到园林景观中。
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种植设计
因不合理的种植设计,导致植物之间会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有些植物在争夺中会排出有害物质,这也就是植物间的相克,有些植物排出的又恰恰能满足它附近植物的需要,这就是植物间的相生"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种植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使病虫害得以控制"
设置合理的植物栽植密度
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需要合理的设计植物栽培的密度,才能够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如果植物栽培的密度过高的话,那么植物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且还会造成植物的浪费,植物的存活率低。植物栽培的密度过高,生长空间会非常的狭窄,无法得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应该设置合理的植物栽培的密度,确保植物有充分的生长空间,增强植物的抗病虫的能力,进而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注重种苗本地化、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要尽量减少长途调运植物种苗的数量,严格控制跨地区、跨生境采挖移植野生植物,当前尤其要尽量减少大树进城,南树北调。本地采收的种子或培育的苗木,已经过一定的耐性!抗性考验,播种或栽植后,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表现出较强的抵御能力。而异地调入的种子和苗木播种或栽植后,常常会发生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可能成为很多病虫害问题的重要根源。
植物种类要力求丰富
在坚持多种乡土树种的前提下,设计者还要尽量多选用一些物种,同时要兼顾各种植物类型"将园林模拟成自然生态群落,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和单一植物的现象,尽力避免因植物搭配不当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让各种类型的植物,各展风姿,互为补充,相得益。实践证明:只有种类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
开展人工和物理机械方法防治
在对病虫害现象进行防治时,可根据病虫的习性和特殊性,用光、电等生物进行病虫的防治,在众多的方法中,这种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科学的方法,既有显著的效果,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对网蝽、木虱、红蜘蛛以及粉虱等害虫进行防治时,可实施潜所诱杀,在对叶蝉、蝗虫金龟子等害虫进行防治时可使用黑灯光进行诱杀。另外,还可以私用味诱、等方法进行害虫的防治。
结束语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的考虑植物的特点,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使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物的设置,尽力将各种园林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成稳定、有序、安全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伟红.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2:144-145+247.
篇10
【关键词】 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 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 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 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 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 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 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 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 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 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 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 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 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 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 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 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 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 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 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 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 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 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 上一篇:推进城镇化建设
- 下一篇:推动全民健身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