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暴力概念

篇1

【关 键 词】国内;校园暴力研究;最新进展;问题思考

近年来,屡见媒体报道我国因校园暴力而产生的学生跳楼、卧轨、服毒等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表明,屡教不改、肆无忌惮、不计后果的青少年引发的性质恶劣校园暴力,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身心伤害,而且对同龄伙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也给相关家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等方面无法挽回的损失。针对各国校园暴力发生率日益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政府、教育机构、专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在校园暴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进展。为此,笔者在广泛地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在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干预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研究和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但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概念。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1]我国学者张旺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老师又包括学生)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2]杨宏飞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可比较严重的身体攻击和性骚扰为校园暴力,不太认可言语攻击为校园暴力。教师比学生更认可身体攻击为校园暴力,而学生比教师更认可言语攻击、财产破坏和一般性的体罚为校园暴力。”[3]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暴力概念的认识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姚建龙认为,“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4]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可以界定为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内外的,导致师生身体和心理伤害、造成师生财产和名誉受损、破坏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语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视角从关注国外研究,逐步发展到更多地关注国内特殊群体的具体行动研究,特别是关注中学、中专、中职、大专院校等的青少年群体。

1. 关注中小学生。荆春霞等[5]对广州市某中学1890名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刘霞等[6]对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抽取875名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陈海珍等[7]对广州市1064名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薛玲等[8]对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特别关注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

2. 关注中专(中职)生和大学生。孙静等[9]护理女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陈大光等[10]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研究;庞淑兰等[11]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研究;王畅等[12]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关注中专、中职、高校的校园暴力。

三、校园暴力的研究内容

1. 校园暴力的现状研究。刘霞等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精神暴力的检出率为59.0%,躯体暴力的检出率为35.7%。[6]薛玲等在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8]庞淑兰等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11]陈海珍等对广州市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7]王畅等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69.9%,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63.8%。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55.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60.0%,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5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其次为性暴力为34.2%,躯体暴力最低为16.5%。[12]

四所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对比表

如上表所示,同样是中学,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同一地区,如唐山市普通高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职中,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却略高于职中。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性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类型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存在差异,中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关注,大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足够重视。

2. 校园暴力的成因研究。石艳等人在分析“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指出“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的校园暴力呈现暴力方式多样化、转移责任、实施过程中有“从众”现象等特征。他们认为“‘第二反抗期’内的‘攻击性倾向’、心理支撑系统缺乏、来自媒体的“暴力”模仿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13]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罗建河等人针对女生校园暴力频发的新表象,研究指出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有着一些独特的表现,如群体性、戏谑性、常常包含着性或者犯的成分等,认为“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性别教育的缺失、个体心理的失调以及社会家庭关爱的缺乏”[14]是导致女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傅涛从校园暴力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视角出发,认为校园暴力是“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教师管教失当、接受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混合产物。”[15]由此可见,校园暴力产生的有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失调、心理支撑系统缺失等个体方面的内因原因,也有暴力文化影响、媒体宣传过度、学校管教适当、管理理念落后、家庭结构不健全、结交不良同伴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3. 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研究。刘霞等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饮酒等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6]

陈海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7]

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8]

庞淑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11]

王畅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大学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生、文科专业、非独生子女、生活费不足、玩电脑游戏、玩滑板等特技、喜欢暴力节目、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偶尔被母亲体罚、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上学期间压力大、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12]

4. 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研究。石艳等[13]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的预防和干预系统;罗建河等[14] 提出女生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通力合作,从宏观层面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干预策略;陈大光等[10]提出要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张福[16]提出通过开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实践,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增强学生抵御校园暴力的免疫力,从课程层面强调学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李婧[17]提出应加强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规的人格权保护制度,完善校园暴力的行政法律救济途径,强调立法层面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董新良等 [18]指出政府应确立“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将校园暴力危机防控纳入其公共危机管理的范围,学校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做好校园暴力危机防控工作,强调从政府层面构建校园暴力危机的防控策略。

四、校园暴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 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内容不够系统是指对校园暴力的内容认识不够系统,或者说仍然存在分歧。较全面的校园暴力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

(1)沉默性暴力。也可以理解为“冷战”式暴力,如小群体的成员团结起来突然孤立某人、长时间不与某人说话交流,使其内心失去群体内的归属感,体验孤独感,造成心理的郁闷烦躁。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中低年级。

(2)语言性暴力。群体内成员因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间谩骂、诋毁、诅咒等,有些甚至通过传纸条、手机短信、QQ留言等方式进行语言攻击,影响他人的声誉。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群体之间。

(3)肢体性暴力。一般在语言冲突中,当一方情绪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一般是当事双方两人之间)当场撕头发、扇耳光、脚踢拳打,造成躯体伤害。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小学高年级、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群体之间,往往导致一些治安案件的发生。

(4)器械性暴力。在冲突发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气,勾结社会闲散人员或者其他曾经的同学,通过以强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等手段,有预谋、有准备地使用器械(如管制铁棒、双节棍、钢管、刀具等钝器)群斗群殴;也可能在盘问过程中用烟头烫伤对方,迫使某人喝脏水,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群体、社会闲散人员之间,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5)强迫性暴力。这种暴力往往是在双方当事人有一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另一方强迫某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强迫他人经常性为自己写作业、跑腿买东西和望风,强迫他人经常性为小团体过集体生日、赠送礼物(类似于“强捐”、“强卖”)、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缴安全保护费等,最严重者引诱强迫他人参加、或者是易。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中学(中职)和高校(高职)的学生群体、社会闲散人员之间,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2. 研究方法不够合理。研究的方法不够合理是指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采取单一的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本身的缺陷是被调查者可能采取对敏感问题回避的、或者是折中的回答方式。如前表所示,在比较两所高中学校的“施暴发生率”和“受暴发生率”时发现,“受暴发生率”明显高于“施暴发生率”,其实,大多数有“施暴”经历的被调查者不一定如实回答问卷中的选项。假如能对被调查者对应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进行深入地访谈或调查,也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结果。同时,在对干预机制构建方面,大多数研究是从理论层面的思辨性研究,而从实践中得到验证、操作性较强的干预策略仍然不足。今后应该加强行动研究,特别是用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干预策略(如团体心理辅导策略、人际关系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应该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暴力危险因素的深入研究中,要通过心理咨询辅导的专业人员,运用自信心训练、渐进式内观等专业心理辅导方法,干预暴力倾向鲜明的学生群体,从而完善其人格结构。

3. 研究成果不能推广。经过综述性研究发现,国内对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产生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机制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日益上升的校园暴力事件并没有为此而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可能是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有些防御机制浅尝辄止,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例如,“自福建“南平血案”之后,紧接着在合浦、雷州、泰兴、潍坊等地36天发生5起校园血案,情节恶劣、伤亡惨重,威胁社会安全”。[19]此后一个时期,很多校园内外有民警、交警,甚至武警值勤,保证校园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似乎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安保体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局面渐渐消失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

[2]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对策[J].青年研究,2002,(11).

[3]杨宏飞,叶映华.中小学师生的校园暴力内隐观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11(3).

[4]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4).

[5]荆春霞,王声湧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6]刘霞等.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

[7]陈海珍等.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

[8]薛玲等.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

[9]孙静等.护理女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10]陈大光,陈晶琦.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

[11]庞淑兰等.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

[12]]王畅等.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45(9).

[13]石艳,王嘉欣.“第二反抗期”与校园暴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14]罗建河,徐锋.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

[15]傅涛.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

[16]张福.“优秀传统道德缺素症”——高职高专校园暴力“病因”的诊断与治疗[J].成人教育,2009,29(6).

[17]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篇2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一】 一、校园暴力的几种表现

(一)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大同学,自以为有力气,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校内外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这伙中学生与另一伙中学生相互殴斗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难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

(1)放学 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

(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是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

(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串联的,其中有因过去的仇恨而算账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

(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不少学生喜欢到校外去打桌球、玩电子游戏和相聚郊游等。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5)节假日。由于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二)强索钱财。

这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往往发生在中小学校门口或附近地区,大年龄的中学生向低幼学生强索钱财,以暴力相威胁,逼迫低年龄学生交出零用钱或学习用品等,并不准他们告诉学校和家长。此类事件不仅摧残了被袭击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造成许多家长人心惶惶,对孩子的身心和教育担惊受怕。

(三)毁坏物品。

有的中学生由于心中的不满、怨恨等情绪作用,通过毁坏物品来表现和发泄。在一些中学生里可以看到被学生破坏的课桌椅、墙壁、门窗等,其中一部分就是有的学生发泄情绪实施攻击的结果。这类攻击行为的目标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四)争风吃醋。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早熟使早恋现象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而早恋给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因为女生而产生嫉妒、排挤甚至仇恨的心理。小小的矛盾因为缺乏沟通和引导而酿成打架甚至凶杀等暴力事件。

(五)心理障碍。

青少年攻击行为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所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具有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的意识障碍、幻觉和妄想作用、智力障碍、情绪情感激烈等。在这种异常心理的支配下,青少年患者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引起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轻重不等的伤害,极端严重的可以致人死亡。比如常见的少年多动综合症,表现为多动、多话、任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比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并会干扰社会秩序。有多动综合症的少年行为,常有攻击性,一次性精神症状有突然发怒、行为冲动的表现,二次性精神症状有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在生活中显得喜与人吵架和打架。又如,少年精神分裂症表现为意志和行为的障碍,造成行为混乱,在兴奋之下会伤人或物。再如,少年躁狂症者有的经常惹是生非,发生打闹等冲动行为,造成对他人的攻击。鉴于这些攻击行为不是一般的品德障碍,而是在精神障碍的情形下发生的,所以应提醒人们给予特殊的注意。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一)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老师对学生施行暴力或冷暴力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土壤。

老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老师施暴在前,学生想要对抗在后,这也是榜样的力量吧!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校园冷暴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二】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学生;老师;社会;措施

近年来,我国屡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其中竟不乏一些学生打老师的事件,例如安徽省蒙城县某中学的一名老师因催交试卷被围殴,又如广东省连平县某中学有学生拿板凳砸老师。这些视频中触目惊心的场景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中国本应是一直沿袭尊师重教的传统,为何现在的学生却缺乏对教师的基本尊重呢?教师该如何管理学生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呢?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国内目前尚未有统一答案。以“校园”为中心来看,它的定义具体可以分为“校园内暴力说”“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和“校园被害人说”三种。“校园暴力说”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认为,校园暴力不仅仅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还应当包括校园周边发生的与师生有关的暴力现象。研究者朱作鑫认为: “校园暴力, 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 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1] “校园被害人说”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侵害学校学习环境和秩序的暴力行为。从以上三种观点来看,笔者较为赞同“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

关于校园暴力,较为常见的是学生欺凌学生。而老师打学生,学生则对老师施加暴力的事件在近些年也逐渐引起了公众关注。本文则将以学生对老师施加的暴力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学生打老师的原因分析

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3~18岁之间,仍处于青春期。他们认知能力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做事容易情绪冲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学生打教师的各类案例中,学生的暴力行为基本都属于激情犯罪。老师几句严厉的训斥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暴力行为。

当今的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照顾,有些孩子变得唯我独尊,受不得一点委屈。他们中的部分学生缺乏包容心和责任感,对于教师的批评和合理惩戒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一言不合就动手打人。除了打人的学生,也不乏一些作为“看客”的学生,他们围观而不出手的表现实际上是默许了这种践踏教师尊严的行为,在没有任何人反对的情况下,殴打教师的行为只会愈演愈烈。一些家长的偏激行为也助长了这种气焰,他们不但不向孩子说明这是不对的行为,还会找到教师为孩子出气甚至认为教师对孩子的合理惩戒让自家孩子受了委屈。

当今的师生危机也是社会因素使然。现在的社会十分浮躁,教育事业也变得功利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渐渐淡化了他们的育人职责,他们往往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如何,而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些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方法上也存在问题,他们有时不能冷静面对学生犯错,因为惩罚方式不当而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道德引导和法律约束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需要学生最起码的尊重与敬畏。学生打老师,无论是从社会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更是侵犯了教师的权益。因此,社会、学校特别是家长都需要长期给孩子灌输尊师重教的道德观念,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谦虚、尊重和冷静处事。父母应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及时制止他们的暴力行为,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要用暴力手段解决孩子不听话或犯错的情况。父母亦不能事事护着孩子,总把矛头指向老师,否则时间长了,这种错误的观念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欺凌(无论是对同学还是对老师)是十分恶劣的行为,是违背道德准则的。同时,仅仅依靠道德教育并不能完全遏制这种现象,教师对学生一些恰当的惩罚应有法律的保护,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法律做得是很不够的。一些学生倚仗他们未成年人的身份对老师实施暴力行为,老师反而成了较为弱势的一方。反观当今社会,我们总是在强调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常常因为学生受了一点委屈就过度放大老师的过错。法律中明确写着教师不得体罚学生,我们至今却没有什么法律是有关禁止学生打老师的。老师的正当权利若得不到维护,他们就只能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我们又怎能容忍教师的尊严就这样被践踏?

四、教师自身的改善

现今许多教师在面对这些频频发生的师生冲突时对是否该管学生产生了犹豫。教师也很明白,很多时候多管学生会造成很多麻烦,一些学生的抵抗和家长的指责一度让教师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有的教师索性采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避免得罪学生。但在我看来,管理好学生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教师的义务,作为教师,理应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因此,教师如何正确地管理学生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学校中也不乏老师打学生的情况,作为成年人,教师要有自控和修养,不可因为一时冲动就体罚学生或辱骂学生,这会滋长学生的反抗情绪和暴力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不需要被管束和惩戒了,因为“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2]

教师惩戒的方式十分关键,如何让惩戒建立在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关于成功的教育方式,我想到了陶行知做校长时著名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仅仅是四块小小的糖果,就巧妙地让一个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的男生改过自新,并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微笑比严厉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因此,教育者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不要采用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态度。

孔子也曾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对教师也有启迪和参考意义,光是粗暴的斥骂或打是与学生心理相悖的做法,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静下心来态度平和地讲道理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真正接受老的批评,想要去改正。

我认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威信的树立很重要。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留下永远痕迹。”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加强个人修养,提升个人魅力。同时,他们也要关心热爱学生,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时,也不要忽略了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果一个教师能让学生全面发展,那他一定会成为让人尊敬的教师。教学由重视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这也是之前提到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不应忽视的地方。

某校学生打老师事件发生后,师生双方达成了相互谅解,但我觉得这远远不能真正解决师生矛盾。我们不能再将此类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社会真正正视这个问题,学校、家长、社会进行通力合作,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他们的尊严才得以维护。

参考文献:

[1]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 陆少明. 学生打老师,怎么办?[J]. 班主任,2007(2).

篇4

(一)监管不严,病从口入

2012年3月份,贵州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食用早餐后,出现约70名学生类食物中毒现象,经调查是牛奶和面包出现问题。同年4月,云南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猫猫爪树小学、椅子山小学等部分学生在食用标配的营养午餐后,发生高达百人的食物中毒症状,368人食用午餐后出现呕吐、发烧、头晕等不良症状。据报道,从今年3月份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便明显上升,全国各地已经收到大型食物中毒事件8起,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的餐饮食堂中。

(二)道德失衡,暴力横行

当前,由于不良风气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校园暴力事件正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分成校外暴力和校内暴力两种。

1.校外暴力。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正逢孩子上学时间,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冲了进来,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导致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校外暴力多为社会不良人员因为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对师生进行袭击,极易引起重大的人员伤亡。

2.校内暴力。校内暴力事件是目前最受社会关注的事件,深刻反映了现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沦陷与缺失,表现为对身边同学出手,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及污辱,影响不仅恶劣而且深远。

(三)交通事故,触目惊心

2011年11月,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与一翻斗运煤货车相撞,事故导致21人遇难,其中19名为幼儿,两名分别为司机和教师;同年12月12日,江苏丰县一辆接送小学生的车辆在运送学生放学途中发生侧翻滑入路边沟渠,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

二、校园安全教育管理

(一)校园安全教育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最基本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场所,因此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更为重要,任何学校都应当根据各项安全准则制订相应的措施,完善各类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学校的安全工作规范化,必须做到:

1.阶段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经常开展如防火、防盗、防骗、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讲座和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救护能力。

2.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与文化教育的同一高度上进行培养,杜绝只重视文化成绩而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最大程度避免学生被不良思想所影响。

3.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提供排解心理问题的有效渠道,对出现不良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规劝与干预,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在完成软件防护的同时,还要增加其他措施。学校应组织专门队伍,不定期对学校各项安全问题进行查访整治,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不定期进行科学演练,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二)校园安全教育方式探讨

1.案例教育。在实际的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列举真实案例,将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形象而生动,让学生在案列中发现问题,并且联系实际,讨论怎样做好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育。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多媒体中的信息,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对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3.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本目的是要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养成自主管理习惯,自觉的遵守安全规则,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联合家庭教育,比如举行家长联谊会等,在会中讨论孩子在安全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4.活动式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是最好,也是目前最直接的方法。比如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让他们身临其境,认识到不重视安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在面对安全意外时怎样保护自己。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对安全的概念十分模糊,安全意识还未形成,所以我们就更加应该要将他们带入到活动中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篇5

摘 要:笔者从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法制课教学应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趣味、身边案例及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关键词 :法制课 教学 趣味案例 学生兴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内容丰富,论断精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谓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心智发展不成熟,控制力较弱,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冲动、盲目,学习缺乏动力,法律意识薄弱,旺盛的精力有时难免用之不当,加上血气方刚,极易引发校园暴力冲突。中职学生性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也宜受外界不健康内容的诱导和刺激,如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常演变为性犯罪。中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在显著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易出现逆反心理,思想上易片面偏激,判断力差,不辨善恶,是非混淆,视打架为勇敢,把恃强凌弱看作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名牌,甚至以身试法当好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职学生形成不良个性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不如赚钱多”错误观念,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30年,深感教育学生学法知法、避免犯罪意义深远,利国、利家、利民,并在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入耳入身,不再感到法律是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法律就在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较好。

二、根据学生特点,导入法律基础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 三种学习态度。在讲授法律第一课时,笔者大量运用汉字会意法解释“灋”(法)字,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的角触向谁,谁就获胜,后来简化成“法”字,取“法”的本意水平、正直、公平。一个人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要关进笼子里,于是就导出一个“囚”字。一旦成为囚犯,就要受到审判、受刑,导出一个“刑”字。“刑”字会意“开刀问斩”,古代对死刑犯用刀作为行刑工具,又导出一个“刽”字,会用刀的人称为刽子手,进一步引申现代文明社会对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采取注射方法,形象描绘注射过程。由此通过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汉字的会意解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案例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自尊心较强,关注社会热点,喜欢与老师同学争论。在法制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热点问题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公民有上诉权利,及时将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许某的案情向学生宣讲。许某利用ATM机故障,先后取款174次,共取走17.5万元,携款潜逃,被捕时钱款已被花光。法院一审认为许某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此时,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即请同学们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发表看法,许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量刑是否过重?许某怎样维护权益?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知道了通过上诉可以维护权益。老师最后进一步讲述案情判决结果,使学生对整个案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是否行使上诉权利由案件当事人决定,任何人不得干预。教师举例说明某省副省长倪某因受贿当庭表示服从法律判决,不再上诉。在讲授证据内容时,教师举例河南和内蒙古各一错案,这两个错案的形成,公安、检察、法院三方都没有重视证据,难究其责。进一步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错案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讲解。在讲民事举证倒置原则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笔者引用一案例,一患者因伤手术后,出院身上钢板断裂,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钢板断裂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患者用力过度造成?案例中证据举证原告很难完成,适用举证倒置。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学法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法制课教学落脚点在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避免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十六七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因此笔者在讲授预防违法、避免犯罪内容时,利用自己分管和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优势,及时根据校内学生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本地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向学生认真分析其危害性。如本市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时,金某、王某两人发生纠纷,金某认为自己吃了亏,便告诉了陈某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天,陈某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将王某殴打并用砍刀将其头部砍伤后逃匿,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陈某等人落入法网。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王某损伤程度为轻伤。经区法院判决,陈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冷静,就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违法事件,从而身陷牢狱,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教育很深。再如,本校学生因好奇将消防灭火器扔到河里,对此事学校严肃查处,同时课堂上进行消防法宣讲,学生因此知道了消防器材不可随意挪动、119险情电话不可乱打的法律规定要求,受益匪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法律课教学中,可尽量使用PPT等图影方式讲解,或观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微电影,如《心桥》《省》《冲动之殇》等,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同时,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课堂学习情境要多变,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机结合,法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的真诚。

六、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权威

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活动,增加学生直观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和法律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评比,这样的法律教学就不再空乏无力了。

篇6

要说“和谐”,词典上的解释很简单,就是“配合得适当”。而今,“和谐”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拓展得可谓博大精深了。中国的“和”文化据说有几千年了,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和”字演绎得精妙绝伦,让人赞口不绝。似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自古以来就行走在追寻“和”的道路上,或许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和”,才让“和”如此珍贵,才让“和”化升为一种境界。在这片华夏大地上,自古以来,战乱不断、狼烟四起,天下在战乱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和平时代、太平日子显得弥足珍贵;纵然一朝战乱平定,一方统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常常是奢望。

最近特别怕看新闻,一打开电视,旱灾、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暴力、枪杀……地球上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悲剧。世界怎么了?地球怎么了?大自然怎么了?人类怎么了?都病了吗?

云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干渴的何止是田地庄稼?焦灼着的是干旱中的人心。江淮地区确实阴雨连绵,春节以来平均每周只有一两天是晴天,油菜、麦子蚕豆的歉收是必然的,无奈的是农民望天的目光。那时,我就在想,老天啊,菩萨啊,龙王爷啊,你在哪里?求你把这边的雨下到云南去吧,不就是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事儿?

青海玉树地震了,我知道灾难震不跨中国人的意志,可两千多条生命的罹难让这个春天越发的寒冷,风从西风方吹来,多少魂魄漂游在外?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校园暴力却再三发生,那些幼小的孩子昨天还用肉嘟嘟的小手把零花钱放在捐款箱内,今天却被捅了刀子,生命如此稚嫩却要承受伤痛与别离的匆匆。我在想,这些丧心病狂的罪犯是可恨的、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当他们无法承受人世的沧桑变幻和内心的冷漠混乱时,竟把罪恶之手伸向最无辜最弱小的孩子,愚蠢之极、无能之极!人都敢杀了,为什么不敢去面对人生的坎坎沟沟?!

云南的旱灾缓和了,新疆的雪融水灾又开始了,冰岛火山爆发了,波兰总统飞机失事了,加沙地区的炮火似乎一点就燃,朝韩常常发生争端,非洲饥民的目光依旧,地震常常是不速之客……不怎么爱看新闻,不怎么愿意去面对灾难、死难,也不想关注各种“门”事件,只是希望着世界在和平的阳光里如婴儿般安详、甜美,只是希望大自然在生态的平衡里永远生机勃勃,只是希望社会在和谐的音韵里发展。而这样的希望却好像是奢望!

篇7

关键词:危机;校园危机;角色;调适

温馨和宁静的校园是师生的共同期盼,但一些突发的、难以预测的、破坏性的校园危机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安定的校园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如果爆发校园危机事件以及对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则整个校园人心惶惶,严重地影响着学校原有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甚至也影响着学校在师生及社会上的声誉。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学校领导、教辅人员、学生在危机应对与处理中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与调适,必将提高他们危机应对与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从而为营造一个稳定、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提供保障。

一、校园危机相关概念的湹清

1、危机的界定

“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希腊古文“crimein”,其意为“决定”(to decide),意指医学上病情好转或恶化的关键时刻。后来“危机”一词逐渐被运用到许多领域。由于研究危机的专家、学者们因所处的领域不同,看的角度不一样,采用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对危机的认识、理解各有已见,导致赋予危机颇多解释。如美国著名咨询顾问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把危机定义为:在确定的情境发生变化时,出现不确定的、有风险的情境、状态或事件(芬克,1986:25)。[1]美国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顾问和学者劳伦斯·巴顿(Laurence Barton)则把对重要价值造成高度威胁、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的特定、惊奇状态称为危机(巴顿,1993:17)。[2]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学者凯瑟琳·弗恩·班克思(Kathleen Fern-Banks)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组织、公司及其产品或名声等带来潜在负面影响的事故(班克思,1996:25)。[3]美国学者马修·韦恩·斯格(Matthew Wayne Seeger)等人把危机定义为: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一系列事件(斯格等,1998:46)。[4]我国台湾学者孙本初指出,危机是组织因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立即性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孙本初,1997:116)。[5]台湾教育学者秦梦群则认为,危机是在极不稳定状况和急迫时间压力下必须做出决定及处理的情势(秦梦群,1997:209)。[6]

从以上的危机定义不难看出,不同危机的阐释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一是意外和仓促地爆发;二是威胁到组织或决策单位的财产、利益或人身安全;三是在紧急情况下需极速作出反应以妥善处理解决。因此,依据对危机解释的探讨,笔者认为危机的定义为:在个体或组织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给个人或组织的财产或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需要个体或组织在短时间内正确应对和处理的重大事件。

2、校园危机的内涵

由于危机解释的丰富性,作为危机中一种类型的校园危机(Campus crisis)从多维角度也具丰富的内涵:校园危机是发生在校园内或与校园有关、给学校成员造成不安、压力、伤害而以校园现有人力与其他资源难以有效解决的情境(situation)或事件(events);校园危机是校园内成员无法克服障碍时,使成员个体的解组(disorganization)或烦乱(upset);校园危机是突然性情境导致学校内部成员或行政体系遭受挫折的事件。[7]因此,从广义上看,可将校园危机解释为在学校内由天灾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突发事故;从狭义范围方面来说,校园危机就是指凡是发生在校园内或与校园成员有关的,造成人员与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损或伤害的事件或情境。

笔者以为,所有突然发生或将要发生在校园内部或学校外部但与校园人、财、物有关,对学校造成不安、压力,伤害学校师生,破坏学校教学设施,威胁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作,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等事件或情境均可称之为校园危机,包括校园暴力、、师生冲突、管教冲突、意外伤害,以及波及到校园的流行疫情、政治、社会危机等。

校园危机若处理得当,可化险为夷,但处理不当则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学校形象破灭,甚至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二、校园危机中“人”的角色定位

1、角色理论概述

篇8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行为;原因;矫正方法

近几年,低龄犯罪和校园暴力的事件层出不穷,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青少年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在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中属于常见的现象,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有可能是处于人类侵略的本能,也就是受到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种属生存中的一种需要,或者是其遭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发泄行为,后者则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攻击行为,我们要采取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并在事件的本之中寻求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扼制犯罪低龄化的趋势。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概念、表现及测评方法分析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概念

相关资料显示,可将攻击行为定义为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社会判断定义这4大类。而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为:攻击行为指的是旨在伤害或者损害他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攻击行为界定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潜在伤害性或者毁坏性;行为有目的性或有意性;身心可唤醒性;受害者具有厌恶性。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表现

1. 强抢东西

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年纪大的孩子在学校或者生活中强抢年纪较小的孩子的学习用品、零花钱和玩具等,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抢到手后迅速逃走。另外,还存在某些青少年在社会上强抢弱势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和老人等)的物品和钱财。

2. 毁坏物品

部分青少年因受心中郁闷、不满、怨恨等情绪左右,采取破坏或者打砸物品的方式进行发泄,如学生打砸学校的课桌椅、墙壁和门窗,以及毁坏宿舍的物品和自己的生活用品等。其攻击行为目标为物品,包括社会公共物品及私人物品。

3. 打架斗殴

这是青少年中时常出现的攻击方式,年纪大的孩子以大欺小和以强凌弱,殴打年纪小的孩子,或者因为口角或者误会出现争执和吵闹,致使大打出手。除了个别殴打别人的现象外,还存在群殴一个人或是两伙人同殴的现象。打架斗殴即破坏了社会秩序,也给他人或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

4. 索取钱财

这是近几年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年纪大的孩子向年纪小强索钱财,并以言语或暴力威胁其不能告知他人。索取钱财不但会在受害者的心底留下阴影,还会影响其的学习和生活。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测评方法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测评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量表法及访谈法,而问卷法和量表法则是常用的方法。由于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只是采用1种方法无法深入揭示它的矛盾的,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中,需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而选择测评方法,最佳的方式是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分析

(一)遗传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一旦自父母中一方获得遗传物质的DNA能够确定子女身体特征,也就是说遗传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如性格暴躁、胆怯及其他的外向性格均可从父母亲中一方的基因得到遗传。因此,遗传因素会影响青少年行为,但此类影响怎样表现出来,会不会导致其发生攻击行为,则要取决于孩子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学习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还与其学习和模仿联系紧密。社会学上将攻击行为视为由直接的强化或者观察、学习产生的。目前,社会上存在传媒暴力,许多电影或电视中弥漫着格斗和凶杀的场面,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却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表现为:

1. 提供刺激的视觉感受。

2. 传媒暴力能调节紧张情绪。

3. 传媒暴力能证明社会的身份。

4. 能满足青少年英雄角色的扮演欲望。

青少年在数次观看这些暴力情节后,会逐渐产生实施暴力的心理倾向。

(三)家庭教育因素

部分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惩罚采取暴力的方式,青少年在遭受打骂后,心理比较压抑,会模仿父母,选择暴力或者暴怒进行情绪发泄,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据调查,暴力家庭的孩子其产生攻击行为的机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在家庭暴力巨大的压力下,会采取各种暴力形式表现自己。

(四)营养物质因素

有专家提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与其身体吸收适当的化学物质及矿物质有关。如果青少年身体所吸收的化学物质及矿物比例出现缺失,就会严重损害其大脑功能,使其出现行为表现的失调。现代医学上也提出,青少年缺少铁和锌碘等人体的必需元素,会影响其智力发展和行为能力的表现力。如青少年体内的含糖量过高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虽然含糖量高和攻击行为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出现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吸收多余的糖,就会严重影响他的攻击行为。

(五)性别差异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还与性别存在紧密联系,男孩的攻击性行比女孩高很多。看待这个因素的影响,需要将社会因素和性别因素相结合后理解。父母及其亲友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人们认为男孩要比女孩活跃,因此,会下意识地让男孩玩足球、打仗等动作游戏,也会帮孩子购买枪支、小车、棍棒等具有攻击性的玩具。因此,男孩子会因为性别差异而逐渐形成攻击性较强的行为,致使其在现实的生活中,进行打架斗殴的青少年多为男孩这一现象。

三、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方法

1. 激发同情心

同情心可阻止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因此让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体会被攻击者的痛苦,可让其产生自我谴责感,进而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所以可采取让被攻击者讲述受到攻击时的身心痛苦,之后引导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对此发表体会,全力激发其同情心,改善其的攻击行为。也可让曾经攻击过别人但已经改正的青少年谈谈改正之后的心得,达到激发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尝试欲望。

2. 示范法

可让具有攻击性为的青少年故意放在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的人群中,从而达到潜意识示范教育的目的。一般青少年见到榜样未采取攻击行为,也能妥善地处理冲突时,就能纠正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也可在具有攻击性为的青少年面前严惩那些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从而起到警戒的作用。运用示范法的时候,还需注意关心矫正对象,启发其去认真思考,并时刻观察其行为变化,对于矫正对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奖励,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3. 环境感染法

避免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接触人际冲突明显的环境,从而减少其出现攻击行为的机会,这需要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在学校给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确立每日的学习任务及行为目标,并指定与他关系较好的模范学生对其督促,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在家里家长要为其合理安排业余的活动内容,用环境感染法消除其攻击行为。

4. 冷处理法

对于具有攻击性为的青少年的某些不过度行为采取不加理会的方式,对其冷落,让其攻击性逐渐淡化。另外,还可表扬具有攻击性为的青少年其他的具有积极性的行为,从而达到间接批评其攻击行为的目的。并在适当的时候,和具有攻击性为的青少年进行一次谈话,婉转地批评其攻击的错误行为,同时将其打架斗殴的行为与平时较好的表现行为作对比,让其明白对与错所在,从而激发起其自觉改掉攻击行为的欲望。

(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矫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必须带着爱心和耐心进行工作,平等对待每位问题青少年,特别留意并关心那些自卑、倔强、易冲动和自尊心强孩子。与其多沟通和交流,当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倾诉对象,引导其将心中不良情绪,如愤怒、怨恨和不满等全部倾诉出来,缓解其内心的压力。

2. 为问题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篮球和足球比赛、旅游、竞赛等友谊活动,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并有机会锻炼自己,开阔眼界,扩展胸怀,从而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也可培养攻击性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让其分散其注意力和精力,增强其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3. 青少年发生攻击行为之后,需及时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坚决禁止采用暴力和严厉惩罚等措施对其进行教育,避免将事情恶化,使其陷入恶性循环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开导,让其明白采用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伤害别人,损害自己。另外,还需要关注受害者的情况,尽量将伤害降到最低,并预防受害者寻仇。

4. 建设一个团结互助和和谐文明的健康环境,让攻击性青少年在里面得到感染和教化,让其学会和平地与人相处,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从而将攻击事件降低到最少。

5. 时常与青少年父母沟通交流,让其配合教师的工作,将攻击性青少年与普通少年一视同仁,不能带着有色眼光看待他们,反而更应该关心和理解他们,并引导其走向正途。

四、结语

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是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发现青少年具有攻击倾向的时候,首先要寻找出导致其行为发生的原因后,再对症采取合理有效的矫正方法。不能采取暴力和严厉惩罚等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也不能纵容和放任不管,需根据其心理变化进行情感教育,并采取正确方式帮助其改正,对于进步明显的攻击性青少年,需给予其鼓励和表扬,增强其信心。

参考文献

[1] 罗旭,郑琼.试析青少年攻击及其矫正[J].警官论坛,2012(8):32-34.

[2] 苏月东.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35.

[3] 邹存政.感觉寻求及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J].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中美;高校;篮球文化

1.前言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篮球工作会议上提出“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四位一体的新的篮球观,这是对现代篮球的重新认识,并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和谐篮球文化。随着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如火如茶,在我国大学校园里,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育人工程”,大学把开展篮球运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篮球在整个篮球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篮球文化的建设。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比较和中国高校的篮球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运用文化学、体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围绕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现状,挖掘出有关两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异同和优劣,反映出高校篮球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较为有规律的发展模式,探讨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寻求发展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具体思路。为促进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跃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围绕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查阅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书籍、报刊、论文、网上资料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逻辑推理法

综合篮球运动的人文、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现状,根据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逻辑学等原理对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2.2.3比较研究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民族文化和篮球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冲突性与融合性。对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价值、特征、以及影响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为寻求中国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支撑以及具体的对策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中美两国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篮球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称。它既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游戏,又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且这种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它包含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方法与手段及其他综合保障因素。

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小部分,它忠实的反映体育文化的特征。它的真正价值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种种有趣故事,给人以启示和鼓舞,使人增智和受到教育,并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融入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身体运动规律和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与能力,篮球文化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品质,和谐地反映人类对现代社会文明生活的创新、完善和追求,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篮球认识,篮球情感,篮球价值,篮球思想,篮球道德,篮球制度和篮球物质条件等。

3.2中美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发展的比较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主要受体是在校大学生,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启智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两国高校不同的篮球文化特征对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存在深刻地影响。美国高校篮球文化更多的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美国高校篮球文化中“个体主义”、“自由主义”、“斗争”、“公平竞争”的特征与美国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崇尚“英雄至上主义’,重法律与契约的校园文化相映衬。中国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其深刻。自信心不足、进取精神差,没有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缺乏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篮球文化中的自信心需求、勇敢的精神、交流和协作的特征等对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产生积极地作用。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方面差异明显。美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指导,以高校为主题独立性强,充分发挥高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而中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则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高校自主性差,千校一统的模式,缺乏活力和创新,在篮球人才培养体制上,美国注重中学一大学的持之以恒的一体化培养体系。而中国高校缺乏自主培养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管理上,美国注重以法律手段,而中国则强调行政方法,在运动队管理模式上,美国以松散性管理为主,中国则强调高度统一,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与普及上,美国高校崇尚独立个性、自成风格,富有创造性。中国高校则注重形式,但内容单一,高度统一,缺乏文化氛围和创新性。由于篮球发源于美国,开展时间长,发展程度较好,各方面都优于中国的发展,值得中国篮球发展所借鉴。

4.结语

两国高校篮球文化对其校园文化都有负面影响。美国校园中“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忽视群体的价值,“校园暴力”事件上升,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在西方校园大肆盛行。中国校园中集体主义的观念有下降的趋势,自由散漫的现象也在慢慢抬头。

中国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对策是:在精神层面上应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发挥媒介功能推动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在物质层面上应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每所高校应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篮球队,造就一些明星球员、建立篮球俱乐部,进行各级比赛,在制度层面上应改善高校篮球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素养、重视学校女生群体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出版社.1987

[2]许永刚,戴永冠,CBA与NBA文化层面的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篇10

一、观念引导

与复杂的社会相比,校园素来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然而,近年来常见诸新闻报端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轻生事件、师生关系恶化问题等,无疑给本应纯净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不谐之音。细细推究,个别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诱因,但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全体师生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认识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缺少这一内容,教育就沦为“知识训练”或“技能培养”,成为狭隘、功利的教育。

对此,学校通过请专家、办讲座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理念上的积极引领,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业绩、学习成绩仅仅是教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习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与气质、个性与兴趣、情感与思想,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学校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选修课,融合生物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知识,以生命智慧认知自我,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实学生的头脑,提升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全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对教育工作、学习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师生关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仅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来完成,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与中学教育、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提起校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巨大,教师的价值也常常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间接体现出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趋向,必须了解、尊重学生并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独具的生命个体,但在长期形成的功利氛围与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产品来进行“标准化加工”,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此背景下,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与讨论,引导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让教师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以自身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感悟、提炼、升华,金岭中学提出了“自然课堂”的概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发现、创新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使得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实践。虽然目前囿于教师素养尚低、时间仓促等因素,实际效果与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但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定会实现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与书本世界相比,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日常交往中,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尊重、信任、赏识、关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为此,学校有计划地创设爱与关怀的环境,如课外活动时间的辅导、交流,艺术节中的师生同台竞技,任课教师参与课堂管理等,引导教师把握一切机会开展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关怀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价值的体认。

三、内在生成

人们往往把德育工作与枯燥的说教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的德育是鲜活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领下内在生成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化学校期望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的内容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内容和生活目标联系起来,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中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每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强烈渴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与意识,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意识。

对此,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胜利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开展以“传承精神,做新一代中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等,使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到来之际,邀请家长到校,开展以“请妈妈给我算笔账”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与节俭意识;适时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全部交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培养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学校还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传统文化、家乡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让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与体验中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