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农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74-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高效农业的支持,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想着“数字化”、“精确化”发展。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将大大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将有效地实行精确化、远程化操作,这也会彻底地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在不就的未来,我们面对的将是以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装备来作业的生态。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完全不能够适应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条件,技术运用能力和技术科研能力。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到来,我们面临着又是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达地区开始重视和扶持农业生产,加大资金投入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这都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加了一把熊熊烈火。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运用将极大的将农业机械推向另一个农业发展的新顶峰。下面笔者就来结合自己对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理解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就当今农业机械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传统型的农业机械设计根深蒂固,如果不积极地应对当今的发展潮流,我国的农业机械只会停滞不前的。因此就要是时候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发展。这样才能将农业发展提上日程,将农业产品优化,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解放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效益。

1)农业机械产品结构单一,复杂程度小。一般的农业播种机都是由简单的轴轮,机件,传动系统,开沟器和镇压器等基本的零件组成。虽然不同性能的播种机有差别,但是基本的机器结构是大同小异的。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数字模块化的设计。这种播种机器的结构也非常适用于数字参数的设计;

2)农业机械产品结构类型繁多。例如播种机的运用。在不同的农耕地中农作物的不同就不能之运用一台机器,而是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农作物播种的机器。通过这些特点,就发明出了很多类型的播种机。例如有精密的播种机,条播机和穴播机等特种机器。还有按工作原理而分类的播种机和按作业量而分类的播种机。就此看来,农业机械以播种机为例的机械种类还是相当多的;

3)农业机械产品受农产品成熟季节的不同,农业机械的试验也就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得不同。这就需要在研究农业机械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作物的季节性,调整科研时间,有效地降低科研成本。

2剖析农业机械中的数字化技术

1)数字化技术指的是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实现产品的科研和开发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有利环境,对产品进行设计,分析和研发。建立一个产品模型,通过对产品模型的不断分析检验,达到产品最终的最优化;

2)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开发水平和科研时间,还降低了研究成本和研究所花费的时间等。运用数字化的技术,还能使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设计更加现代化和自动化。在设计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技术能力,取长补短,积极吸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知识,提高整体的数字化知识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还增进同企业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计算机作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工具,对数字化的阐述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最大化的将数字技术运用起来。其中,CAD/CAPP/CAM/CAE分别是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的英文缩写。这些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他们的不同作用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可以将产品设计过程需要的用的知识资源进行综合,融入到CAD中去。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为开发的重要工具。设计出产品知识中的设计原理,设计经验和设计手册。帮助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和合理运用;

3)虚拟设计和创造。通过对产品的初步设计,就可以开始综合知识和资源,建立基础模型。利用建立模型,分析研讨,仿真实验等虚拟技术对产品进行完善。在连接网络的前提下,可以和业内人士一起交流讨论。通过模型来评估产品的综合实用性。在产品的功能,性能上加以研究,达到产品的最优化。对产品的设计,加工,质检都能够进一步的调节和掌控;

4)概念化设计就是在设计产品的过程的早期阶段,有一个清晰地设计结构和产品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说,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将产品的需求到运用进行一个总结化的分析。从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的原理设计和布局设计等方面进行一个基础性的规划。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将人的具体构思加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对产品色彩的选择等人性化方面进行合理添加。把设计员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是产品更具有创新性;

5)绿色环保设计。它是针对资源的优化和能源的节约,防止污染的一项新型的绿色环保设计。主要就是应对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对于产品资源的优化,对于污染的防止和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的处理等设计。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同时,还是要以绿色环保为主,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普及。我国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一定的发展。虽然对比其他产业领域,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来说有些落后。但是有些发达地区早已经开始了数字化的农业机械设计,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就说明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还是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孙筠,王志民.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

篇2

    “数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农业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农业生产要素、有关农业生产的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信息获取能力。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一切。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应以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实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达到增长才干的目的,实现大学生信息增值能力。

    2.信息应用能力。大学生必须学会把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分析,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

    3.信息判断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许多学生面对着茫茫的信息海洋,无所适从。只有有了正确的信息判断观点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一些学科进行数字农业教育,对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以及今后的就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本专业知识为依托,将数字农业技术融入其中,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这个培养过程,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把数字农业技术与不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有个性的高等农业人才十分重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是农业大学可以借鉴的一种新型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二、数字农业教育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对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有高信息素质的建设者。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1.加强信息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农业院校要重新审视数字农业教育在信息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步伐也在加快,使得学生必须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三层教育体系: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年级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三年级开展数字农业教育。在数字农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授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还要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而在数字农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数字农业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篇3

据了解,安徽省2012年开始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区域工程试验区。近年来,安徽省以大田生产为重点,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驱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努力构建“接地气”的农业物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3家,比上年底增加158家,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经济效益平均提高20%。实践表明,农业物联网已成为推进安徽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举措。

五大举措助力物联网融入大田农业

1.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一是进一步完善小麦“四情”监测。一期系统已在安徽省2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监测点,并积极_展应用。二是启动农情监测系统二期建设。在其余36个粮食主产县建立监测点,开发水稻、玉米农情监测系统。三是引进遥感监测手段。开展农作物遥感,获取农作物生长、环境、受灾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2.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由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依托龙亢农场,针对水稻、小麦,研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沿淮地区);由安徽农大信息学院依托桥区,针对小麦、玉米,研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择优集成,形成一个面向全省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

3.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一是建成了“农机通”远程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机手、农机管理人员、农机企业服务人员提供手机定位和信息传输服务)、农机化生产调度平台(在地图上实时反映全省及市、县“三夏”、三秋重点大田作物农机作业进度)、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网站)。亳州、宿州两市建成了农机化生产指挥调度网络,实现了市、县两级互联互通。二是与哈工大、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合作,分别依托桥区、灵璧县农机合作社,开发了农机化生产指挥调度与作业质量监控系统,并在桥区、灵璧县分别安装10台、13台GPCS农机管理终端和深松探测系统终端,进行试点运行。

4.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拟采取外包的形式建立12316平台,集成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系统,主要面向农民和基层,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建设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确定庐江县、桥区、南陵县(都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亢农场(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目前,龙亢农场进展最快,依托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在龙亢农场科技园3000亩核心区建立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监控系统,以及大田环境信息采集、设施大棚环境监控和智能控制系统。桥区、南陵县完成了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决策指挥中心、在主导产业进行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等一期项目建设。

物联网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信息的翅膀

农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包括设施蔬菜、水果、名贵药材等特色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物联网在大田农业的应用,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信息的翅膀。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远程化、精准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大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布设在大田中的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病虫害监测器等智能装备,对监测区域农田作物的长势、病虫害发生、土壤墒情、土壤养分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确测定,农场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家庭农场主足不出户,即可在电脑或手机上远程实时掌握农田生产信息,从而实现田管措施的精准化,使农作物生长环境光、温、水、肥等得到综合高效利用。

实现了农业田间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通过对农场田块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可以进行记载跟踪、田间调查、农场日常业务管理等。在移动终端显示的可视化地图上点击一个田块,可以看到该田块属性,包括种植责任人、作物名称、作物品种、种植时间、收获时间等基本信息,给农业科研和品种选育带来极大便利。近年来,国内16家科研单位通过龙亢农场生物育种远程数字管理平台,培育了近10个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新品种。

实现了农机作业的信息化。农机作业监管系统采用先进的卫星定位、视频采集、无线通讯和传感器监测技术,实现对农机位置、作业过程和作业面积准确监测,为作业量核算提供量化依据,实现大马力机车作业信息化监管,提高了农机作业管理效率和质量。

实现了农业社会服务的体系化。安徽农垦借力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平台,正着力打造覆盖农业生产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物联网可以查询供销信息,可以选择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采购;通过粮食销售渠道可以了解粮食市场行情,可以帮助职工和农民掌握身边的农产品、农机等信息,方便了买卖交易和收获季节农机的调度。龙亢农场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农业物联网建设成果组建了龙亢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用现代化的手段为职工和农民提供农技、农资和农机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篇5

关键词 大农业;健康产业;现状;原因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56-01

近年来,诸多地产、煤炭、能源、金融、医药、IT、建材等原来投资回报较高的产业纷纷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现代农业追求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珍惜,将农业与健康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企业家财富的积累已经变成纯粹数字的变化,不必再疯狂追求金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在整体上从吃得上、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时候,农业和健康产业必然受到不差钱、追求人生价值的企业家的追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也是企业自我升级的必然[1]。

1.2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相互融合

近年来的农业发展情况显示,农业产业向着现代化、快消化和健康化升级,健康产业向着食品和基地化的农业延伸,两大产业以相反的起点和终点相对而行,彼此越来越跨界,产业内容越来越相像。东阿阿胶、仲景药业、江中制药等作为医药企业,近年纷纷向食品发力,继而做基地,将健康的产品日常化、快消化,并且沿着产业链一直做到了最前端――基地,俨然是个农业企业。

2 我国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农业与健康产业发展融合的聚焦点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且效果良好。消费者对监管者放心,企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发现的是疑似问题,也会将所有产品召回,基本实现了所有食品是安全的、可靠的。如今,我国大农业、大健康时代大幕即将拉开,对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即食品安全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实现改正。

2.1 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消耗的粮食量巨大,而当前食品供应商大多呈现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卫生条件和食品加工工艺难以符合安全标准,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此外,城市废弃物和工业“三废”的大量随意排放,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种养殖源头的水、气、土等受到污染,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2-3]。

2.2 人为影响

我国农业虽然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部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果蔬实行反季节生产,药物残留加剧;通过添加激素等使家禽、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违背了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此外,某些不法商贩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在食品中人为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

2.3 食品检测监督的技术难题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及酶制剂技术等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食品生产中,但这类食品是否安全及应用的风险如何一直争议不断。此外,由于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监督问题主要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等方面[4-5]。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也集中在这些方面。

2.4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立法及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却未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造成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应趋向于公正性、专业化和独立性,应以外部环境作为改革的动力,依赖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6-9]。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以作为一个事业来经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通过各种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促使大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2] 任秀峰.农业综合开发助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当代农村财经,2014(1):34-35.

[3] 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45-48.

[4] 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5] 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6] 乔木,朱自安,徐海量,等.伊犁河流域生态恢复与大农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5-48.

[7] 付晓晨,施春亮,李宁.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5(1):48-50.

篇6

20*年,我们在局各位负责人和上级各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机关各科室、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计划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完善计划统计工作制度;努力提高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工作的组织程度及工作水平;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开展生产形势分析;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基本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全市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情况,为促进全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局工作的开展积极搞好服务,圆满地完成了年度计划统计工作目标的各项任务。现将今年以来所做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20*年、20*年被*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20*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20*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20*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0*]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20*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篇7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XX年、XX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XX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项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8

一、农业综合体发展概述

农业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是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充分实现农民增收与农业发展,应当能够实现对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壮大,促进农业发展产业链的延长,从而增加新的农业增长方式。其次是实现农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积极促进农业流通体系的有效建设,开拓一种新的农业休闲功能,实现农业发展中的复合型转变。最后是实现农业发展中的统计规划与有序推进,进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与市场化地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标准与高起点建设,在集合各种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推进。

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是迎合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之一,能够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实现,实现城市地区与农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构建能够实现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的有效升级,实现农业多功能化的有效发展,基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建立一种观光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型。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一种有效创新,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生产与生态多方面的需求,同时有效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内涵,为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性,同时也是对于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创新与尝试,充分拓展了农业发展的内涵。

二、构建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应用策略分析

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应用策略中可以构建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加强发展机制的有效创新以及加强各种要素的集成能力,下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分析。

1.构建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充分促进农产品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构建一种产前与产后综合发展的全新产业链,包括对于种子、种苗、加工与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充分有效地检测,可以对于禽类水果等产品进行有效加工与分级包装,对于农产林构建一种有效的物流体系,包括建立农产业的专业交易市场。在社会化发展模式中构建针对新型农机、农技、畜牧与水产等建立有效的生产营销模式,同时加强对于植物与动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的建立,通过产前、产中与产后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提升。

2.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

在都市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中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就是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的建立,可以开展的农业休闲项目包括农家乐与农庄等,充分促进农业采摘与认种认养等农业体验项目的有效发展,在农业创意发展项目中积极引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积极促进农业旅游业态的有效发展,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与花卉种植等,对于目前发展比较好,国家比较重视的生态湿地保护与渔家乐发展项目建立充分的发展机制,充分实现农业休闲旅游观光的目的。

3.加强发展机制的有效创新

建立有效的农业招商发展机制,根据地区农业综合体发展的需要,充分按照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履行各自的发展优势,进行差异性竞争战略发展,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加强与技术商、管理商与投资商等有关部门的积极联系与沟通,通过人才的汇聚与发展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发展理论体系,从而最终实现对于创意人才的充分利用,并进而建立相应的品牌发展机制,以创意理念带动农业综合体的有效发展。在招商发展机制中充分引入全方位与宽领域的发展理念,加强国内经济协作区的有效联系与发展,从而充分有效地实现农业综合体的积极发展。同时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中引入市场发展因素,构建创新性的管理建设机制,对于园区内的交通、信息与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滚动开发、超前规划与联建共享。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的有效建立,在农业设施发展、农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充分引入都市农业综合体发展比较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同时建立有效的特色农业科技论坛,充分把握市场的发展需要,以论坛等平台为基础进行内部发展信息的有效共享,从而最终有效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

4.加强各种要素的集成能力

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需要使用到不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此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有效联系与沟通,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对谈接洽会等形式,对于目前已经取得科技成果进行有效利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经济力量,促进农业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充分开发利用,在现代农业中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与智能化控制模式,促进农作模式的有效创新,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有效利用,实现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充分建立,努力实现对于土地整组整村的流转,积极促进土地生产区块的特色开发建设,建立有效的入股、委托开发、租赁以及租税费收取的方式,实现土地充分向企业进行流转,从而在都市农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中实现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

篇9

一、对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彭述林(2008)[5]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发现,伴随着新粮食法和WTO农业协定的实行和签订,日本要扶植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提高国内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减少了粮食补贴,另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实现了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日本每次颁布一项新的惠农政策都会有相应的法规与之配套。因此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健全与农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实施时有法可依,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基础农业服务的投入。吴宇(2009)[6]在研究中提到给予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生产和加工融资农协系统是农业机械等设备投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同时也贷款给有关联的如化肥、农业机械等大型企业。另外日本的制度金融通过债务担保等将银行的资金注入农村,农协向农民提供的担保来自于政府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利息补贴能有效地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农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可以用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资金进入农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日本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合作金融业务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支农的成功经验。相对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功能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农村状况是农户以个人为单元。没有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和指导农民在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国家层面更是没有专门为惠农而建立的农业组织。而日本农协主要建立在社区一级,在农业发展中覆盖面广,措施到位,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渠道。农协组织自上而下结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改善了日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是日本重要的组织体系。日本农协从金融、保险、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可见,日本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日本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篇10

[关键词] 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17-0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其巨量、高速、多样、真实等特征为人类解决各种发展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与途径,大数据农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催生出大数据农业。它通过对农业资源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挖掘、预测、呈现,为农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提升决策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增加收益。目前我国的大数据农业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

大数据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课题,这种技术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通过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科学家已经在农业育种、农业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在农业育种上应用大数据技术

传统的育种手段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据统计,成功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并投入商用大约需要10年时间。然而,在SNP分子标记检测设备的辅助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基因组测序数据处理,科学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检测出大量基因型,快速筛选出目标基因片段,大幅度地提高了优良性状的识别速度与效率。

(二)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相结合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的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变动给予监测与反馈,系统地评估作物生长状态、合理地优化施肥配方,全面地调动土壤生产力,高效地调控各类农业资源,大幅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防治病虫害

农业技术人员根据设在田间地头的监测站提供的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气候、菌源基数和害虫越冬基数、种植业结构等病虫害监测系统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预测本季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与区域,及时提供病虫害预报,并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环境监测

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状态等环境要素。大数据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特定要素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最终为农业发展提供准确的预测与判断。例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更加详细地监测土壤中的农作物需肥量,指导农民掌握施肥的最佳时机,节省肥料资源,避免过量施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虽然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但是在普及大数据农业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二、大数据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大数据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高速畅通的网络环境才能将实时采集的海量农业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地汇总至农业大数据处理中心,从而为数据统计筛选与分析预测赢得宝贵时间。数据的时效性决定了大数据农业精准与高效。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人口分布大多分散,这导致了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成本收益比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网络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未能接通宽带,这一短板极大地阻碍了大数据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大数据农业先完善网络服务设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大数据人才匮乏

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不仅需要精通农业的相关人才还需要懂得大数据挖掘处理的计算机人才、农业数据网络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集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大数据农业技术团队。但是就目前的农村现状而言,发展大数据农业的人力资本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有能力掌握新技术的劳动力不断流失,造成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引进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即使幸运地引进到相关技术人,往往也由于没有完善的配套激励措施等原因致使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逃离农村,造成大数据农业的实践主体严重缺位。

(三)大数据共享度低

大数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大数据共享是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我国在大数据资源共享,尤其是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例如在美国,政府大力投资建立农业大数据库共享平台,并且科研院所可以免费共享这些数据资源。这种方式有效保障了数据资源在科研部门自由流通,显著降低了科研成本,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反观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数据标准不一、规模不大,部分数据仍然处在分散的状态,无法实现共享。即使部分研究单位拥有相关数据库,但是由于小农意识严重,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了一个个数据部门割据的信息孤岛,致使农业大数据资源难以在大数据时代得到共享。

(四)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是农业大数据共享的坚实保障,也是实现大数据高度共享的关键性因素。例如,联邦德国在1977年就已经制定并颁布了数据保护的相关法律。由于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导规范,国外的数据共享也较为充分,从而使得在大数据到来之前,西方国家早已在金融领域的风控与征信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纵观我国,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加快了对数据信息的保护与立法工作,但是其中大多局限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对大数据分享与利用的法律规定阐述较少、界定不清,导致在这方面形成了相对的“法律真空”,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共享的进程。

三、大数据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网络配套服务设施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大数据农业的先决条件。首先,增加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财政应该拨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管网、增加无线基站、提高各级机房等设施的覆盖面,保证网络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为实现大数据农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电信企业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实现网络提速降费。目前,各大网络运营商的网络资费相对偏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民接入网络的一大顾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切实降低网络资费,打通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

(二)不断提高农民大数据意识

农民是大数据农业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必须使农民在大数据农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腰包鼓了,才能充分调动农民推进大数据农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对农民大数据农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运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大数据农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做得好”。另一方面,成立大数据农业技术推广组,邀请大数据农业技术人员随时为农民答疑解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保证大数据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普及与推广。

(三)大力推进农业大数据共享开放

国家应该对农业大数据产业进行全面、细致、强力地规划,减少大数据资源共享的屏障。首先,建立农业大数据共享中心,将原本分散存储的数据统一汇集到公共数据中心,强力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其次,鉴于部门利益割据是阻碍推行农业大数据技术的藩篱,政府有义务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相关主体进行必要的经济补贴,从而引导相关利益部门开放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业大数据资源无障碍流通。第三,制定大数据使用管理规范,出台相应的数据版权保护的规定,相关部门签署数据使用协议,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大数据藩篱,做到真正的大数据共享,造福于社会。

(四)全面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大数据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大数据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将涉及数据生产者、数据收集者、数据加工者以及数据使用者等各个农业大数据的相关者。第一,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有保护农业大数据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农业大数据的收集途径和手段必须合法,相关主体充分享有知情权;第三,明确规定农业大数据相关主体隐私泄漏后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渠道。只有通过立法厘清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晰各方的法律边界,大数据农业的发展才有法可依,农业大数据的各方利益才能得到全面保护。

四、展望

目前,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为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尽管我国大数据农业还处在试点阶段,农业大数据技术还没有实现全面推广,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大数据这一时代主题,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虚心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数据资源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强大数据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进程,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成功转型为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