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暴力的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暴力 校园暴力 越南校园暴力现状

一、问题提出

这几个年代以来,校园暴力成为很多国家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越南也不是另外。校园暴力不只给参加者留下伤口,甚至死亡,更严重的是损坏青年的思想, 心生理健康。校园暴力不仅只发生在学生与学生,还发生在学生与教师,或者在校内的职员,甚至是校内的教师和职员之间。

二、越南校园暴力现状的主要内容

越南教育部学生工作局局长冯克平先生说道:2003年至2009年,根据三十八地方局统计的数据,一共有八千多学生参加暴力事件,同时也受到惩罚。最近还有很多暴力事件发生:女生团体打架, 侮辱同学;在校内男生用刀杀伤朋友。在很多地方,因为青年在爱情面有矛盾,他们就用刀威胁同学,导致死亡 。

根据越南教育部的报告,2009 - 2010年全国已经发生了1.598个校园暴力事件。其中有881个学生要受惩罚,1.588个学生被批评,735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许上课。根据目前的学校和学生的数量,每5.260个学生就会发生一次打架,每9个学校又发生一个校园暴力。每1万个学生就有一个因为打架而要受惩罚,每5.555个学生就有一个因为打架被批评,每11.111个学生就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许上课 。

根据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1986年有3.607个未成年人而你犯罪。1996年这个数据猛增,一共有11.726个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全国有4.746个未成年人犯罪。这几年学生使用现象也成为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2004年只有600个学生吸毒,到2007这个数据已经增加到1.234个 。

根据2010年越南教育发展研究院的考察结果,学生上课迟到的比例是:小学20%, 初中21%, 高中58%;学生作弊的比例是:小学8%,初中55%,高中60%;向父母撒谎的比例是:小学20%、初中50%、高中64%;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比例是:小学4%,初中35%,高中7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月长大他们的道德意识越下降。在越南胡志明市一个调查500个初中生的结果显示:32.2% 学生对老师没有礼貌,有很多学生只在校内看见老师时在打招呼,下课后他们像不认识老师一样,38.8%经常说脏话,53.6%偶尔说脏话 。

在很多校园暴力事件,学生为了很小的矛盾,引起打架现象。他们开始没有用武器打架,好在老师和家长来得及干涉才没有在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还有很多事件后果比较严重。要说的是有很多时间女生团体打架、误入同学,然后把受害者被侮辱的画面上传到网上,同时实施者还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成就。此外,还有很多现象学生用武器进行暴力,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根据越南教育部的报告2009年-2010年发生了7个学生因为打架而导致死亡的现象 。

冯克平先生也认为:“造成减少道德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学校只重视教学生知识,而忽视教学生怎么做人,没有全面的关心到教育道德,也不知义到推动其他组织的帮助。有很多学校只注意到怎么惩罚学生,而忽略预防校园暴力的工作,导致党校园暴力才处于早期时不处理,后来就带来严重的后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榜样,但是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违犯这个规则”。

总而言之这几年越南校园暴力现状具体表现在这几点:

(1)越南参加校园暴力的对象包括:学生与学生;在校工作的职员,老师与学生;职员,教师与职员,教师

(2)性别:男女生;男职员;男教师;女职员;女教师

(3)级别:小学,中学

(4)地点,时间: 校内(校园, 卫生间, 教室, 楼梯下);校外(少人的地方,公园,胡同);在网上(电子邮箱, 雅虎, Skype, Facebook, Twitter);在手机上; 时间:下课后, 课间, 节假日等等

(5)进行方式:说坏话、骂人、蔑视、分帮会、发短信或者威胁、欺负、抢钱或者抢东西、用照片威胁、打、撕衣服、打个巴掌、打个拳头、拍下来进行校园暴力的画面,然后上传在网上、笔、剃须刀、小纸条、因特网、手机

(6)实使用工具:刀、剑、 鞋、书、书包等。

(7) 造成这几年越南校园暴力的原因:

来自学生本身(心生理特点、家庭背景、心理障碍等)

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社会、和多媒体等方面。

(8)校园暴力的后果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使学生失去自己的生命,同时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前途,除此以外还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9) 青年有校园暴力行为或受校园暴力的表现

下课后青年的衣服、东西破坏或丢失;

身体上留下伤口;没有朋友或害怕上课;

不敢一个人上课或回家;不想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

不想做作业、学习成绩下降;

不开心、不爱说话、哭泣;头疼、肚子疼或者得没有原因的病;

收藏或使用武器;

失眠或常做恶梦;

吃不香、紧张没有信心。

(10) 解决越南这几年校园暴力的方法

越南教育部已经提出了很多项目以了解校园暴力的现状、原因,通过学校的严重处理方式来限制新的暴力行为。教育部已互动各学校参加“建立校园有好,学生积极”这一活动,要求每个高校过一段时间要向上级报告本校的校园暴力现状,提高师生对校园暴力的意识的培训活动。

三、结论

越南这几年的校园暴力越来越复杂,参加者的性别,年龄,都有所扩大;发生暴力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严重的是参加者现在还是用危险的武器,如刀、剑等。造成校园暴力的因素有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校园暴力不仅严重影响参加者严重的心生理伤害,而且还他们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想解决好越南校园暴力需要各级一起努力,从校园暴力的预防工作做起。

参考文献

[1]陈越刘,从教育角度看校园暴

(http://tuyengiao.vn/Home/diendan/2010/6/20725.aspx)

[2]阮海友,我国校园暴力现状,解决方法

(http://treem.molisa.gov.vn/SIte/vi-VN/13/367/17270/Default.aspx)

[3]黎秋河,小孩有特殊的情况以及2020年的预测,人口与发展杂志,2011(5)

[4]梅氏雪,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困难

(http://treem.molisa.gov.vn/SIte/vi-VN/13/367/17589/Default.aspx)

[5]阮文祥,校园暴力,阮克院儿童心里研究中心(2010)

篇2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我校学生刘某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中学生赵某的坏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赵某,赵某推断这是我校因调皮而著称的臧某所为,接连四天中午在上学路上拦截臧某,终于在第四天中午把臧某打了一顿。可是墙上的字并非臧某所写,臧某在感到委屈之余,准备联合一帮和他要好的小朋友,向赵某报仇。最终这次冲突因老师的介入而终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在这件事中,我发现学生自行处理学生间矛盾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矛盾产生时,学生习惯性地借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让其他与这件事无关的学生参与其中,使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事态反而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生第一时间求助或倾诉的对象仍然是学生,而非老师,作为未成年人本身,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片面。不仅如此,案例中的臧某是受害者,遭受侵害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向他的好朋友求助。而他的好朋友们在为他鸣不平的同时,都要为他“报仇”。事情发生后,学生认错态度较差,互相遮遮掩掩,找到受侵害学生臧某谈话时,臧某一口否认受侵害,只是一点小矛盾。学生对老师缺乏足够信任,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也很薄弱。甚至臧某的同班同学,在已经得知赵某要打臧某的情况下,只是把消息透露给臧某,并没有向老师汇报,导致老师没能及时控制事态,致使臧某被打。老师在学校的德育功能在此次学生冲突事件中完全被学生忽略掉了。

为什么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老师,甚至对老师隐瞒事实,希望老师不要介入,我想这需要老师们认真反省与思考。

一、老师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赢得学生的信任

作为未成年人,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当矛盾与冲突产生时,他们有许多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也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但在学校,最具优势的资源应该是老师。

我想,产生这种结果的责任应该在于老师。一方面,老师们过多地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一旦犯错,就认为这不是好学生干的。不是训斥,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向家长告状,处理问题过于简单草率,导致学生渐渐疏远老师;另一方面,很多老师仍然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训条,很少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除了上课,很少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想的、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存在一道鸿沟,产生了信任危机。学生间产生矛盾,认为告诉老师也是多余的,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怎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首先,要使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老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各种方式重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和他们一起运动,一起跳绳,课间和他们一起打球、踢毽子,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展现课堂之外的形象,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其实和他们一样,并非高高在上的。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他们的世界。老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沟通方法,比如借助电脑可以开微博、加微博群、开通QQ和微信等,拓宽和学生沟通的渠道。事实上,学生还是渴望理解的。当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重,而且有较强的孤独感。老师如果走进学生就能发现他们有多种心理需求。在沟通时,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关心和鼓励,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争取早日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贴心的朋友,重新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只有理解老师、信任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高年级孩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能够自己作决定了,希望尽快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所以在着装或言行上不像以前那样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了。案例中,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受侵害的臧某也存在这方面的想法,认为告诉老师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心理上的脆弱,使得小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和状况时又束手无策,无力应对突发局面,也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当老师突然介入学生冲突时,他们一下子不知所措,只能是极力隐瞒,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双方达成一种默契。只要不让家长和老师知道就行了,双方就互不追究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矛盾双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日后学生的和谐相处埋下了隐患。

小学生渴望独立、渴望成人,却又不完全具备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这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负责任的精神方面,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学生渴望独立,希望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开始能独立地处理学生间的一些矛盾,这一行为值得鼓励,但需要有合理而又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摆脱依赖,培养他们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的接纳和对其特殊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其次,激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师为人师表,秉持公平公正,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最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激发兴趣,培养爱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校园要积极营造正义氛围,聚集正能量

校园暴力导致学生受侵害的行为时有发生,校园日常常规违纪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校园需要正义氛围,校园呼唤正能量。

校园正能量的缺失,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当然学校也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案例中,在事发现场,有多名同学围观,很多都是臧某的同班同学,事件过程中,既没有同学劝阻,也没有同学及时报告老师,更多的同学抱着看热闹的想法和心态,表现极其冷漠,与小学生的身份不符。因此,校园亟需营造正义的氛围,让学生树立校园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向校园不良行为说“不”,同校园违纪行为做斗争。

篇3

关键词:高中生;法治教育;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29-03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更需要公民懂法、遵法、守法。为了解中学生(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状况,我们以开展社会综合素质实践为目的,组成高中生法律意识与教育调查小组,对武汉市一些高中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并结合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6~11月,调查小组以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为对象,问卷内容分为37个类别,重点对法律意识、学习兴趣、安全观念、法治信仰、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8份,收回率为92%,其中男生占40%,女生占60%。经对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总的看,近些年教育部门和高中学校,认真落实国家普法教育规划和要求,结合教育和教学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促使广大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较好地取得了政府、社会与家长们都认可的成果。然而,调查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对法律知识掌握、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方面,尚有欠缺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二、中学生(高中)法治意识和教育的总体现状

1.高中生学法知法兴趣比较浓厚,但普法教育途径方式有待拓展。在依法治国方略和理念的引领下,高中生学法懂法求知欲普遍比较强烈。这表现在“您希望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吗”的问题回答中,“非常希望”的高达71.91%,“无所谓,保持现状挺好”的有23.6%,“不希望、毫无意义”仅占4.49%。说明大多数人不仅有法治教育的个体愿望,而且认为对自己走向社会和未来发展非常必要。从他们对“您认为法律对自己用处大吗?”的回答得到了佐证,其中有74.86%的人认为法律对自己很有用处,只有13.13%的人认为对自己用处不大,另外12.01%的说“不清楚”。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大多数人已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成为共识。

那么哪些法律最为同学们所关心关注?调查发现主要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交通、环境等,关注度相应高些(见表1)。

同学们不仅热心学习法律法规,而且积极投身于普法宣传和力所能及的法律行动,其中有24.18%受访者参与了普法宣传活动,8.37%参与了法律知识竞赛,7.44%协助过维护交通治安,14.88%举报了违法违纪事件,其他也有45.12%,体现了高中生可贵的社会道义与法治正义精神。他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呢?调查显示通过媒体28.55%,报刊杂志20.63%,教师25.55%,家长12.16%,同学4.78%,其他途径8.33%。看来各类媒体报刊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关注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和引导。但另一方面,由于高中生面临比较大的高考压力,大多数学生不能够或者没有精力主动地从媒体报刊中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当问起“您是否有观看法制节目、报刊的习惯”时,回答“没有”的学生占17.08%,“偶尔”的占66.12%,能够经常持续的学生才占16.8%。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为高中生通过电视媒体报刊这种最直观、最现代的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占了较大的比例(49.18%),约是学校教师(25.55%)的2倍,但接受的方式却是被动的。当然,学校还是普法育人的主阵地,毕竟通过媒体报刊获得的法律知识都是零星的、点滴的、不系统的,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进行统一、系统的教育。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育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呢?

2.对依法治国认同感很高,但对司法部门如何做到公正性有疑虑。高中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度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问卷中设计了一个直接的问题,“您对‘依法治国’的方略认同吗?”大家回答是让我们惊喜的,十分认同的有68.07%,比较认同的有24.65%,不认同的只有7.28%。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机制,也是一种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秩序稳定、和谐的社会。有了对法治的认同,对法律的敬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并成为行动和追求,这如同“扣扣子”,扣好了“第一个扣子”,就能够为依法治国做贡献。

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功能,高中生既看到法律和法治的现实意义,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问题的疑虑。比如说在问到“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时,回答“保护公民权利”占76.32%,“惩罚违法犯罪”占13.09%,“规定公民义务”占5.02%,其他占5.57%。固然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但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只强调法律保护公民而忽视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这对法律的理解多少有一些偏颇。另一个当提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生活中能保证吗?”时,大家的回答同样令人愕然:“能、可以做到”的只占16.81%,而“怀疑、做不到”的占39.5%,认为“取决与司法部门公正性”的占43.69%。从这来看,既凝聚着高中生对公检法等部门抱有改进的极大期望,同时也说明了大家对法治公正性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样的情绪和观念,久而久之可能会干扰中学生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甚至影响今后的法治信仰和人生成长,理应注意教育。

在普法教育熏陶下,大多数高中生养成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够敢于站出来理直气壮地捍卫法律的尊严,诸多媒体时常可以看到见义勇为的事例。这一点,在下面两组问题的调查中显得特别突出。在问及“发现有人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时您会怎么做?”(见图1)

由此可见,同学们具有护卫法律神圣、保卫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担当和责任。这在对“只要不危害自己的利益,看到违法犯罪也不要管”的看法时,其回答一样倍感欣悦。认为“正确”的只占8.12%,“错误”占了73.11%。不过还有18.77%的人回应“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或多或少表明少数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值得社会深思。

3.保护自身安全意识参差不一,但遇到具体侵害时尚能依法维权。调查发现,当今高中生对自己合法权益的关注度可以说参差不一,并且表露出有不知如何依法维护的困惑和无奈。请看“您对自身合法权益关注度”时的回答(见图2)。

再看看对另外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时,回应经常的只占14.25%,很少的占了50.41%,没有的占了35.34%。“您对维权的途径是否熟悉?”时,回答也不甚满意。“不太熟悉”占47.95%,“基本熟悉”占43.83%,“很熟悉”仅占8.22%。值得欣慰的是,一旦真正遇到具体事情和侵害时,大多数高中生还是能够理性对待。比如当问到“您遇到侵犯自己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什么?”时,回答“忍过去”占8.81%,“及时向老师反映”占14.65%,“向家长反映”占48.37%,“向司法机关求助”16.9%,其他占11.27%,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有关途径依法维护。当遇到了“放学回去发现屋里乱成一团,觉得是家里进小偷了,你会怎样?”时,回答“先收拾家里看被偷了哪些东西的”只有12.01%,“保护好现场打110报警”占64.81%,“打电话告诉家长”占23.18%,说明大多数同学都有依法办事、保护现场留存证据的法律意识。

4.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虽然较高,但抓好宪法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法治意识的根本反映。高中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普法教育,在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上都有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对于《宪法》及其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尚没有弄清楚,说明法治的根基不够牢固。比如说“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吗”的回答,满意比例显然不很高。非常了解只占7.14%,部分了解30.77%,有一点了解50%,一点也不了解还有12.09%,说明抓好宪法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比如在问到“每个适龄公民是否都有当兵服役的义务?”时,回答“是”占46.63%,“不是”占42.13%,“不知道”占11.24%。我国《宪法》和《兵役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保祖国是每一个适龄公民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认为当兵吃亏,拒绝、逃避服兵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上就有“我到了服兵役的年龄,想知道怎样能逃避”的帖子,看后着实令人深思。的确,我们这个时代“英雄主义”情结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了,这是我们国家与民族需要关注的大问题。又如关于“知道网络方面法律规定吗”时,回答“知道的多”的占28.77%,“不多”的占60.55%,“不知道”的占10.68%。这个比率可谓很大。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极大,甚至于有的人沉溺于里边无法自拔。作为高中生,正处在明辨是非的徘徊期,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积极从中吸取正能量,是同学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

三、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高中)正处于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再联系现实社会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违法乱纪的行为逐年递增,尤其是校园暴力或恶性施暴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不久前贵州15岁中学生被同学围殴致死,江西永新一个女中学生逼同学下跪、脚踹、掌掴,湖南邵东一个高中生在办公室杀害老师,湖北武当山一个中学生用钢棍暴打同学,等等。这些违法犯罪苗头和迹象的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有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目无法纪,个别已处于家庭、学校、社会监管不力的状态,接近于触及犯罪的红线。针对调查发现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学生(高中)法治教育。

1.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联动机制。重视和抓好高中生法治教育意义重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整个教育工作的实际,注意做好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司法部门要结合全社会普法工作,针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做好法治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组织公检法干部和律师进校入班担任兼职法治校长和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做好普法工作。最终,建立起部门联动、互为负责的体制,并确保法治教育责任落地。

2.把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高中生强化法治教育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和家庭所不及的。所以,学校在法治教育上要切实有所担当,真正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必考课纳入到教学之中,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治教育和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学生有兴趣、能自觉地让“法治”信仰和理念根植于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