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乡村前景

篇1

核心理念:生态化×数字

农庄农场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为“生态化”ד数字化”。“生态化”主要包括“田园风光+洁净环境+健康食品+乐活生活”等“低碳”生活要素;“数字化”主要指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生活方式,主要包括“e农田+e服务+e推广+e联通”等多种形式。

多种形式,多重价值

农庄农场信息化将具备多种表现形式,满足都市人居住、度假、乐活、养生、学习、交流、养老等不同层次需求;同时,与传统城市地产相比,农庄拥有更广阔的生产空间和升值空间,投资前景乐观。

以乡野养生公寓为例,为老年人度身打造的集中式公寓,由若干相互连接的独立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起居室、书房和至少一个阳台,面积在40-70平方米。主楼顶层为公共活动区,包括有洗衣室、休息室、电脑室、室内游泳池、健身中心和客房;主楼底层有服务台和大堂。公寓配备有远程医疗诊断设备,城市医院的医生通过专门的仪器就能够掌握老人的各项生理健康数据。公寓一般选址在大地景观突出的田园环境中。

七大核心要素

田园风光

农庄的周边应包含农田及村庄、树篱、道路、水塘等类型,整体景观组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没有污染,没有喧闹,远离浊世,清净悠然。

洁净环境

农庄自身及所在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良好,房屋规划与改造、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得到妥善整治,村庄绿化效果显著。

健康食品

农庄内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包括各类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保证市民的饮食健康。

乐活态度

农庄内倡导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农庄,吃的是健康食品与有机蔬菜,穿的是天然材质棉麻衣物,骑自行车或步行出游,快乐的劳动,注重个人成长。

品质生活

在农庄农场信息化,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生活空间的所有设施均与城市接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生活品质的内涵。

智能社区

与普通休闲农庄相比,农庄农场信息化更突出了其“智能化”的未来特征。农庄所有的空间都会用网络和高科技控制系统联系起来。农庄作为一个社区,将与城市的医院、学校、银行、公司和政府机构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数字技术深入农庄的住户房屋、街道和所有公共设施。在这里将有智能家庭、智能商店、智能学校、智能医院和智能银行。所有的日常杂事都能依靠高科技IT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自动完成,居民的生活将变得非常便利。

零距交流

虽然远离城市,但通过发达的网络,农庄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农庄的居民可以通过安装在农田的摄像头查看自家菜地的情况,并与亲朋好友分享和交流经验;老人通过网络与远在国外的儿女进行视频通话;家庭在农庄可通过智能网络掌握城市家中的情况。

宜售宜租,配套完善

篇2

关键词:数字电视关键技术;应用;发展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电子产业得到了繁荣的发展,传统纸媒已经无法满足了人们的试听需求了,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媒体技术诞生,在新媒体中,电视的受众面是最广泛的。截止到目前为止,电视已经发展至三代,即数字电视,数字电子与传统模拟电视有着根本的区别,从发射起点至接收终端,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数字信号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普及。

1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关键技术

1.1无线数字传输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数字传输广泛应用在信号传输中。该种技术原理是应用电视台制高点铁架发射出大量无线电波,这样用户就能够通过电视机信号接收器和无线天线接收到相关信号,从而欣赏到多种趣味的频道内容。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群观看电视的要求,也可以在网络视频、车载影院中应用,具备优秀的实用性与稳定性。无线数字传输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花费较低,操作简单,工作人员控制起来也非常方便。

1.2有线数字传输技术

相比与无线数字传输技术,有线技术通常需要光缆、同轴电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输。如今,我国乡村群众大都使用有线传输形式来接收电视节目与广播频道。整体来讲,不管是单向传输还是双向传输,有线数字传播技术的优点是具备非常好的稳定性,环境天气对它并没有什么影响。除此,这种信号强度大,信号分配均匀,这就使得有线数字传输技术在信号传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3卫星传输技术

这是一种现代化的传输方式,卫星传输技术需要先对数字电视信号进行转换、并进行加工编码和数据压缩,之后传入电子系统,发射到卫星,然后在地球同步卫星上把数据传送到每个地面信号接收器,最后在地面接收器中完成信号的复原,实现数据的传输。这样不但可以完成对全国的信号传输,也不会受到空间、地理位置的约束,而且还可以保障高质量信号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传输信号。这种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现在群众对电视节目与广播频道的观看需求,同时大力实现了卫星电视传输技术的推广。

1.4IPTV传输技术

IPTV传输技术是现代新型数字电视的代表形式之一,这种方式结合了多媒体、因特网、数字广播各项技术。通过多种技术的结合,更好地实现数字电视的传输。与其它技术的不同点在于,这项技术是以网络IP为核心,完成了对数字电视的传输。与其它的电视传输技术相比较,IPTV传输技术提供了自主选择节目的个性化服务,强调了观众的主导地位,节目更加迎合广大群众的兴趣。

1.5复用技术

复用技术属于数字电视的重点技术,主要使用了MPEG-2标准,从现阶段设备信息流向来分析,复用技术将音频、视频、数据中的数据实现了分组,将其进行复合处理,对信道进行调制与编码。复用技术的重要特点就是让输出传输流在输入信号的变化下发生变化,及时将这些变化反映至传输流之中。复用技术的应用不仅兼顾了数据的结构,也记录了有线电视、地面广播、卫星电视与计算机之间的互操作性。常见的复用技术包括一般复用技术与统计复用技术两种类型,前者将多个TS流信息汇总起来,不会改变原信息比特率,统计复用技术可以分析节目的情况,严格实施按需分配原则,在不影响节目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动态分配。

2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2.1实现多种网络的融合

随着DTMB方针的运行,也标志着我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处在世界先进电视技术的前列。但是我国的各项电视数字传播技术起步较晚,都出现发展后续力量不足的现象。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故障,不能最好地给人们提供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服务。所以,研究者开始了将多种网络融合的方案,集各种网络(电信网、联通网、因特网)的优势,弥补各种网络的不足,为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伴随着多种网络的共同快速发展,这种融合的优势将体现的淋漓尽致。

2.2实现高阶调制技术的广泛应用

如今,在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缺点,那就是频谱的应用效率较低。为了从根本上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必须加大频谱的应用效率,需要推广高阶调制技术。数字传输技术在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的方面是运用新型的科技来提高频谱的效率,而且最大程度地增加传播范围。这样才能高效快速地提升频谱运行效率,从而提升数字电视传媒传输技术的使用率。

2.3向3D视觉效果方向发展

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提高,人们不断对影像带来的观赏乐趣益处了更多的要求。人们想要在欣赏影像的情节中,获得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挂在墙上的动态图像根本满足不了现在人们对于真实场景的渴望。所以,新型3D电影技术的应用获得了广大的市场,并且3D技术迅速成熟,在各个行业中得到普及。随着3D电影的普及,用户仅仅通过一个3D眼镜就能够体会到观看真实电影的感受,有效提升了观感的层次。

2.44K传输技术的推广应用

3D电视的推广才刚刚开始,4K技术就应运而生。4K技术将人们熟知的HD高清信号从1,920×1,080的分辨率,提升到4,096×2,160的分辨率,它的像素点是HD高清信号的四倍以上。4K技术标志着视讯分辨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语

篇3

关键词: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必将拥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1]。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与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以其文化特性,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更好地记录还原酒与酒文化,能够让人们加深对酒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为了追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水酒的文化历史渊源及特色,本设计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通过纪录片增强松山水酒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松山水酒,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松山水酒研究背景

松山水酒源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黎明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导致松山水酒这一传统手工艺未曾传播与发扬出去,借助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对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进行影像传播与保护。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由演员直接出演,纪录片中的人、地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原生态的基础之上,能够塑造优秀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因此,通过纪录片,能够以更加立体、形象、自然的方式实现对松山水酒的品牌传承发展。松山水酒采用古法酿制,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意义以及探讨价值。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党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把握,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2]。为响应贯彻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设计以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利用数字影像对松山水酒进行品牌宣传,以期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松山水酒产业的良好发展。数字影像技术是新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多种领域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该项目的诞生,在宣传松山水酒品牌价值的同时,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更好地增强松山水酒的经济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数字影像的重要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文化领域创新成果频现,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文创作品逐渐被大众熟知。乡村旅游也作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兴尝试在各地风靡。非遗成为文创领域和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跳出原有单一文化内涵的桎梏,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非遗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要求相契合,成为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的“多功能”项目,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2.1回溯乡村发展历史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诞生至今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印记。非遗集中体现了当时村民对文化信仰的朴实追求,更能透过表面的文化承载形式反映出诞生地当时的民风习惯,是考证当时历史极有效的信息载体。通过梳理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晰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延续等不同历史阶段乡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组织架构和村民互动方式,甚至当地的道德衡量标准、社会风俗习惯、人情交流往来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成为探索当地历史文化的有益路径。这对研究乡村历史、追溯乡村发展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2.2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乡村传统文化尤其如此,其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思考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偏好无一不展现着当地村民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寄托所思所想的重要载体。非遗不仅携带着过去的文化价值,也传承着现代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交织共生,为乡村成长壮大提供了丰厚动力来源和养分滋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生活方式及其行为举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形式多是文学故事、民俗习惯、传统技艺、音乐戏剧等一些看起来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载体,但正是从这些传统习惯中折射出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明的全貌,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道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村民基础,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很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2.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各地开始尝试探索将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建筑业、手工业、旅游业、文创设计业等多个行业都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非遗摆脱了原先单一的文化助力定位,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逐渐在经济领域展现价值。经济发展促使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开始转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个时候商品对于人们来说,其实用价值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理念成为人们首选的标准,非遗的衍生产品由此获得人们青睐。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的新机遇

当下全面脱贫顺利实现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开始大力发掘本地乡村的内生特色,乡村本土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历史传承等都被作为新兴视角放在时展脉络下进行审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3.1政策倾斜支持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非遗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被重视起来,尤其是传统工艺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路径被利用。国家出台了许多文件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还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引群众参与。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国充分借鉴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发掘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理念。这个理念提出后,各地积极响应,开始在当地落实摸清家底的“八个一”要求,在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后,总结归纳本村的文化特色,将本村流传已久的历史文化重启。在此过程中着重进行对文化资源的把握,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各地根据“一村一品”指示,设立不同的资金扶持项目和人员交流支持,大力发掘本地的特色非遗资源,并逐步将非遗资源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名片。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为非遗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优秀传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跃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吃穿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后,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开始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转变。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外,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何充实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人们现阶段更上一层楼的追求目标。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重视提升教育水平,科学知识传播使得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追求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外来文化大幅席卷各地的情况下,不少人开始呼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达到充实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效果。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完美契合了民众这一需要。

3.3经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空间

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农业,农业收入是我国早期社会发展的经济来源。我国的传统文化最早也是起源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留着乡土性的特点,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形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的经济支持。早期人们通过农业获得衣食温饱,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构建文化体系。农业社会下的生产力进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基础。回溯各个朝代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朝代,其文化遗产就越多,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给文化诞生开拓了空间。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无疑也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创造优渥的现实条件。

4松山水酒的影像传播与保护实践

4.1前期工作

4.1.1勘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以增强影片的可观性,团队一行多次前往新化,历时180余天,把纪录片所需场景暂定下来。例如,团队选取了陈历祥先生的酒厂以及放置水酒的马龙洞为酒窖拍摄场景,选取了油溪桥村的木屋、紫鹊界梯田等一系列符合拍摄场景要求的地方作为纪录片取景场地。4.1.2美术设计在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拍摄淘米的过程中,画面背景太过杂乱,团队成员便用竹排整齐排列在背景墙上,从而得到干净整洁的镜头画面;在拍摄煮米的过程中,灶台周围的环境杂乱无章,为了画面的唯美效果,团队成员自主布景,首先将旁边的柴火棍排列整齐,然后在突出的白墙上排列好竹条,在拍摄摊凉镜头的过程中,原场景中的背景窗是不锈钢窗户,无法融合整体画面。因此,我们便与酒厂负责人沟通将不锈钢拆除,最终得到完美的画面。在拍摄压榨镜头的过程中,因为整个环境都是白墙壁、白柱子,这样单调的环境会导致整体画面不协调,所以团队成员联系酒厂负责人用竹条装饰了一下酒窖环境,把白墙、白柱子遮挡住。有了竹条的装饰,整体画面协调了很多。在拍摄插秧镜头画面的过程中,考虑到让演员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更符合拍摄画面效果,所以摒弃了他们原定的穿着打扮,穿上团队成员准备的蓑衣斗笠。

4.2幕后纪录片

4.2.1创作观点根据纪录片的拍摄脚本进程进行记录。利用所记录拍摄团队在工作时的记录视频和正片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视频,通过将正片与幕后花絮相结合这一方法,采用幽默搞笑的方式,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和展现。在影视艺术中,电影纪录片占据重要地位,其完整地记录了国家的印迹。但是电影幕后纪录片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其具有自身的类型特质和传播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4.2.2成片思考在拍摄花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如何才能展现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重点记录哪些方面,以及在制作花絮的过程中,重点偏向哪一种类型才会引起观众兴趣驻足观看。是纯花絮还是纯预告?最终团队选择将两者结合,但更偏向花絮多一点的方案。通过幽默的展现形式,让观众更想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拍摄过程。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单单只是随便找个地方拿着相机就开拍,而是要经过不断探寻、不断摸索,去发现、去总结出来的成果。

5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展现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各项价值运用有着新的期待。本文沿着这个思路发掘松山水酒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无疑是一次非常具备研究价值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樊鑫鑫.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内涵与实施路径[J].乡村科技,2021,12(4):6-7.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36-03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介绍

1.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项新兴技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直观性很强,能在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比平面图像更能说明问题,并且更具有经济性,即省时间由省人力,能够广泛的为各个领域所运用。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将使其能够大显其道,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也是近年来的发展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按照维度虚拟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维虚拟技术和全维度虚拟技术。全维度虚拟技术是目前国外在虚拟仿真领域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使虚拟技术完全脱离三位维度而向一个全立体虚拟环境发展。中国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三维虚拟技术。而三维虚拟技术的运用正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三维虚拟技术属于三维图形技术行列。三维图形技术分为两大类,一是三维虚拟技术;二是三维动画技术,两者都用于模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由于两者的应用原理不同,其应用领域也大不相同。

三维动画技术采用的是传统的计算机动画,采用关键帧的方式制作,先进行三维预渲染,得到了完整的三维动画视频之后利用播放器将动画播放出来,所以三维动画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电影、广告等预先设计好的演示。

在此我将重点论述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之所以以此作为论题是由于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上的应用最为广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社会的概念不断加强,三维虚拟技术能够更好更便捷的为我们城市规划建设服务。这种技术适应了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使虚拟仿真技术很好地运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上,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且能更加全方位思考。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虚拟操作可以从各个方位多个角度思考规划方案,能从早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三维虚拟技术的虚拟仿真性,使其更多运用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中。这一技术的扩充性和延展性很强,通过我们的不断研究能使其在城市建设领域以及城市建设的其他领域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大,为城市建设事业带来更多收获。

2.三维虚拟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维虚拟技术属三维行业领域。三维行业在中国的起步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自98年看是到现今其经历了一个扩张时期,这是三维行业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目前在中国的三维行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支:1、电影、广告;2、游戏;3、电视包装;4、城市建筑,其中以城市建筑领域的运用最早也最为广泛。

最早的三维技术实现平台是由美国的Autodesk公司开发的3d Studio Max软件。此软件是一款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早期的三维技术在中国建筑领域的运用由于技术原因有很大的局限性,三维技术只能实现建筑效果图的绘制以及部分简单的跑相机似的建筑动画。随着3D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创作手段的出现,三维技术在建筑业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目前实现三维技术的主流软件主要有:3ds Max、Maya、Softimage/XSI、Lightwave3D、Cinema4D、PRO-E、Rhino(Rhinoceros犀牛)等。由于三维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它所带来的强大的经济效应,三维虚拟技术的概念也日渐成熟。

三维虚拟技术是三维动画技术的一种,与三维动画技术的区别在于三维虚拟技术还具备三维动画技术所没有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三维虚拟技术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种,是局限在三维空间之下的一种虚拟仿真,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另一种全维度虚拟仿真也被称之为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出现在20世纪末期,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正在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我将在国外研究部分做出论述。

3.国内在虚拟仿真领域的研究以及存在问题

三维虚拟技术目前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有城市漫游动画、建筑漫游动画、房地产漫游动画、小区浏览动画、楼盘漫游动画、三维虚拟样板房、楼盘3D动画宣传片、地产工程投标动画、建筑概念动画、房地产电子楼书、房地产虚拟现实等动画制作。

三维虚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三维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既能带给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模拟尚未实现或准备实施的项目的完成效果。从单一的几何模型到复杂的动态形象,不论是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街景、夜景、景点、市政规划、乡村规划、乡村形象展示、数字化乡村、虚拟乡村、乡村数字化工程、园区规划、场馆建设、机场、车站、公园、广场、报亭、邮局、银行、医院、数字校园建设等都可以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得以实现。

由三维虚拟技术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壮大;由它们所带来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虚拟空间将成为21世纪的信息主流源。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1.城市规划简述

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计划的设定,它研究的是一个城市在未来的一个发展动向,这其中包含了对城市地区的合理布局、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合理部署。它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一个城市的三个重要管理阶段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而城市规划则是三个管理阶段中的龙头。

2.城市规划领域使用三维虚拟技术的必要性

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科学技术,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它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领域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在城市规划领域使用三维虚拟技术的必要性将从两个方面进行:①是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术应用的必要;②是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

①是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城市规划建设在设计上的设计内容。城市建设设计内容主要有:城市宏观设计、城市中观设计、城市微观设计三个层次。

城市的宏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的格局和形态的设计,具体为城市的整体分布、城市的功能组团、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城市的关键性特征和自然景观构成。在进行城市宏观设计时,评估的重点是看能否创造高素质城市环境和优美的城市视野,以此来鉴定城市宏观设计的成功与否。

城市中观设计是指设计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有: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地标物建设、街道分等等,也就是城市的连接度与整体性、城市的体量与高度的设计。城市中观设计的内容与宏观设计的内容相辅相成,是中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的视觉质量、人工建造物的城市角度和适宜度、城市整体轮廓与体量的协调、具体环境的设计与美化等。

在计算机运用上要解决城市建设视景的要求就必须要能再计算机上感官看见以上所说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一是三维地形的显现;二是城市密度、容积率的显现;三是大面积三维建筑的显现。四是能速重绘画面进行实时仿真。而针对以上的要求,三维虚拟仿真技术都能够一一实现,文章在前面具体分析了三维虚拟技术的技术性能。并且可以看出,目前来看运用三维虚拟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适应了时代性和科技性的趋势。

下面我们看看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具体应用。

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具体应用按地形而分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局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二是大范围城市问题研究;三是区域规划研究。

一是局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研究建筑形体和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从对城市的环境表现、具体建筑形体刻画、整体模型处理和后续功能研发等方面来看运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制作时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针对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设计研究来具体说明问题,城市商务中心区设计是属于典型的城市局部地区设计,由于范围不大,我们在选择计算机种类时可以选择中高档PC机进行制作。

然后,我们再根据现有照片、地形原有的平面、立面等图纸资料进行交通设施、环境小品的建模,在三维虚拟技术环境下能够高仿真建模,并且设置VEGA的漫游环境、添加动态模型等工作,最后将制作出的模型文件调入VEGA完成漫游。

二是大范围城市问题研究

以新城区建设为例,新城区的建设规划范围更加广泛,在建立三维仿真时重点应在规划功能的设计开发上。

针对新城区三维仿真的主要功能应该有:方案替换、模型修改( 高度修改、位置调整等)、矢量规划数据叠加分析、日照阴影分析。其中还包括目前的仿真软件无法实现在漫游过程中的动态阴影的实现。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的以遥感为基础的仿真软件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运用此软件不仅可以实现在固定观测点上表现建筑在不同时间阴影变化的功能,而且也能够实现地理属性查询。

三是区域规划研究

在进行区域规划的仿真时我们将遥感应用和三维仿真技术结合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建立以卫星影像为数据的城区漫游,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区漫游的制作,这样既不影响对区域原有面貌的观看,又能再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建设和改造,并且能实时对比,运作时即高效又准确,这样的技术结合给我们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又客观的分析手段。

②是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

三维虚拟技术已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规划作为可视化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其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三维虚拟技术提供了非常直观、准确、现时性强的城市规划资料,这为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依据。

可以说,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三维虚拟技术的应用是时代的召唤、是技术的支持,三维虚拟技术是城市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技术。

三、从上海世博会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来看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

1.上海世博会网上世博简介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区别于往届世博会的最大不同就是此次上海世博会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网络同步的网上世博会。通过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创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次使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得到发展和创新的机会。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伴着世博会的推广,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使其得到飞速发展。更由于此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是首次举办网上世博会,通过网上媒介,全面引入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采用交互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这更加体现出当下互联网的强大以及建筑动画漫游的进步神速。

2.网上世博会的缘起与构架

网上世博会,全称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它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把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内容呈现于互联网上,搭建出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世博会网络平台。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世博会的导引、补充与延伸,是上海世博会的两大亮点之一。

能够实现网上世博会这样的创举是由于网络科技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三维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和三位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予上海世博会全新的展现舞台,使全球公众突破了时空界限,使他们能够全面参与世博,使我们中国的上海世博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首届网络世博会的三大主要特色是:三维展示、互动体验以及全球共建。通过网上平台吸引全球公众参与世博会,使无法亲临食博会现场的观众借由网上平台体验世博会的精彩以及希望将上海世博会的盛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留,是举办此界网上世博会的三大原因。

网上世博会的架构由基础平台和网上展馆两部分构成。基础平台由组织者搭建,内容包括门户网站、网上园区、基本功能等,网上展馆则分为浏览型和体验型两类展馆。浏览馆具备基本浏览和展示的功能,它是以实体展馆为原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三维展示,浏览型展馆由组织者为需要援助的参展方免费开发。体验馆是浏览馆的增强版,浏览型展馆在以浏览和展示为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实现其它更加丰富的功能和特效,网上参观者可以得到更生动的互动和体验。参展者还可以建设实体世博会中不具有的虚拟拓展空间和展项,利用更丰富的虚拟技术及手段延伸和拓展参展方网上展馆所希望表达的意境和理念。二者相辅相成,完美呈现网上的世博会。

与普通网站相比,网上世博会的区别在于它能够提供给观众全面的三维视觉体验,网页游客能够主动操控三维图像的角度。网上世博会的整个展示内容其中包括,世博园区、世博园片区、展馆外观、展馆内景以及主要展项等都将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制作。

与普通网站的最大区别在于网上世博会可以将组织者的建设内容和参展者的建设内容二者共存于一个平台之上。也就是说网上世博会具有“全球共建”的特点。

3.三维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网上世博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先进性,使实体世博园区中的建筑、道路、绿化、设施等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在网络上实现了虚拟再现。在网上模拟的天空、云彩、太阳、灯光、装饰、材质等效果通过CG技术在制作,使模拟效果很好地接近真实场馆的场景。展现在网上游客眼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参观者只需要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就能够轻松实现旋转、升高降低的操作,在进行鸟瞰时也也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来调整的场景范围,获得全方位的空间体验。展项展示是网上世博会的有一大亮点,通过网络,游客能够进入场馆和展项发生近距离的互动,游客可以多角度观察或“触摸”展项,特别是一些实体世博会现场不能触碰的展项,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参观者的触碰愿望。参观者还可以自由的旋转缩放感兴趣的物品,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动画、FLASH等多种数字媒体形式了解到对展项的知识性介绍。不仅如此,游客可以在C/S上通过系统提供的部件,组装个性化的展项,让其它游客看到自己的作品,并且发表点评。

网上世博会的虚拟拓展空间可以由参展者根据自己的意念记性无限制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受现实空间的限制,参观者可以延伸和拓展实体展馆所希望表达的理念和意境,虚拟展项为参展者的主题演绎提供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网上世博会由于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包装,它展示了数字化技术神奇的魅力,也使我们的实体世博会区别以往世博会的不同,使其大放异彩,网上世博会成为上海世博会乃至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至高点。

四、结论和展望

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场馆设计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网上世博会亮点的产生,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朝向越来越先进的领域发展,特别是它在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广泛,所起作用也是越来越突出。以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为例,悉尼在2000年时为了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以及加强对城市的推广,悉尼市建立了全市三维仿真平台,目的用于城市的信息服务、交通分析指挥、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能够顺利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加拿大的多伦多城市也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

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在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城市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方面是辅助城市重要地段的建设以及大范围的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在北京商务中心区、上海浦东开发区、深圳福田中心区的规划中均进行了城市三维仿真技术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以城市现貌为基点,融合规划方案后模拟项目实现后的城市景观,并且能够进行多角度动态审视,全面评估城市设计的规划方案,这为城市规划建设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科学的技术手段。

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优点与好处在于:

①提高了城市设计规划方案的设计和修正效率;

②丰富了城市问题的研究角度;

③提高了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估质量;

④提高了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能力及效率;

⑤提高了为市民公开展示宣传城市形象的效果。

目前,国外虚拟仿真技术显出其极大的优势,国内正在迎头赶上。从目前我国对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而言,可以看出我国的三维仿真技术发展水平已经有相当不错的程度。从三维仿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上的运用的效果来看,三维仿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我们相信,三维仿真技术会使城市规划产生技术性的革新,会极大地拓展和丰富城市规划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陆亨立.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电子科技导报,1999.

[2]陈友华,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杨保民,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申蔚,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

篇5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分析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 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038―04

近10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以桂北区域的龙胜和阳朔的乡村旅游为代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统,多数研究是基于广西某处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多从大区域大概念人手,缺乏具体数据支持。对于广西广大乡村旅游经营者信息的状况目前研究不多,其具体的存在状态尚不为人所知,这极大地阻碍了政府部门对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与有效管理。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系统调研。旨在揭示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为整个广西区域,主要涉及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总结。

二、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信息分析表主要由性别、婚姻、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籍贯、工作经历、普通话水平、英文水平、个性与家庭收入水平共10个方面组成,依据调查样本统计生成如下表格。

(一)乡村旅游经营者年龄、性别与婚姻状况分析

广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性别上基本没有差异,男性占52.6%,女性占47.4%,说明在广西乡村从事旅游经营的人员中,男女比例是基本一致的,这可能与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项目相关,多数乡村旅游经营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而且一般都是夫妻店。当然可能也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中男女性别优劣势不明显的原因相关。从婚姻状态来看,未婚的占9.39%,经营者的年龄结构也有类似反映,调查显示经营者中24岁以下所占比例为8.92%,与未婚的比例大致相当,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年轻人创业的比例不高。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未婚年轻人多与父母一起创业,这可能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关,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创业资金多源于或受制于父母。从经营者的年龄结构来看,25―34岁这个年龄段的经营者与35―44岁年龄段的比例基本一致,分别为30%和32.9%,两者之和为62.9%,在整个年龄段中的比例占绝对优势。45―54岁这个年龄段比例也比较高,为17.8%。由此可看出,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年龄在25―54这个年龄段的经营者比例最高,超过总数的80%,其他年龄段的总和占的比例不到20%,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广西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以已婚的壮年夫妻为主。

(二)乡村旅游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语言水平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总体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没有上过学的文盲占的比例达4.23%,小学文化的占25.4%,初中文化占多数,接近50%,为46.5%,高中(中专)学历的只占20.2%,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仅占3.76%。从数据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学历分布呈典型的抛物线状,没有经过学历教育的文盲与经过高等学历教育的经营者仅占比率的7.99%,小学、初中与高中学历的经营者占总人数比例超过92%,尤其以初中学历为主。这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总体学历水平偏低,这可能会在将来影响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是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从语言水平调研结果来看,懂英文的经营者比例极低,能听懂简单英文的比例仅占5.63%,能说、读和写的比例分别只有4.23%、3.29和2.82%,完全不会的占94.4%。与之相对应的普通话水平表现良好,能说和听普通话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100%,能读和写的比例也分别高达94.8%和93.4%。从调查的区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以方言为主,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经营者是在旅游开发后开始学习普通话,主要是为了经营方便,这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乡村的文化影响也是深刻的。由于在乡村旅游发达的龙胜、阳朔等区域,外国游客比较多,尤其是目前国外自助游客如背包游客的增多,对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中发现,懂得一些英文交流的经营者在竞争中更具有优势,不懂英文的经营者也迫切希望学习英语,希望能学会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日常对话,只是没有就近培训学习的机会。由此看来广西政府管理部门对此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乡村旅游经营者籍贯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以本村人为主,本村人占73.7%,本乡(镇)的占17.4%,本县和本市人只占8.92%,没有本县市以外区域的经营者。这说明在广西村级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外来的资金投入很少,除可进人性外,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投资效益问题。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虽然籍贯不是本村或本乡镇,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大多与本村人有各种关系,如是本村的女婿或媳妇,或是其他亲属关系,真正外来投资也只有在龙胜平安一家。由于其经营是会员制的,不接待一般客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实体,在本次调查中也未能正面接触。从人口籍贯的分布区域来看,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基本是本村人或本村人的

亲属,可见广西的乡村旅游所得利益还是普遍为当地村民所得,当地社区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外来投资户比例很低,也说明了广西目前的乡村旅游在整体上还处于开发初期,乡村旅游开发收益不大,前景不明朗,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同时也可能是广西广大乡村社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外来投资者难以进入或是担心进入后的保障性不高等原因,造成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中外来人员的比例很低,这也说明广西乡村旅游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大多是以村为单位,各自为政进行开发。

(四)乡村旅游经营者工作经历分析

从广西乡村旅游者的工作经历来看,从未外出做过生意的经营者比例为52.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做生意的经验与阅历还比较薄弱,这将会影响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外出做过生意1次和2次及以上的分别占18.8%和占29.1%,合计占47.9%,说明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有过外出做生意的经历,这是他们创造乡村旅游项目的前期基础,这也为其后期的市场竞争提供了积累和保障。有35.2%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曾做过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另有52.6%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有外出工作或生活过1年以上的经历,有24.4%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事过领导或管理工作。从以上数据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多有过一定的前期积累,或经历或阅历或管理的积累,有过前期积累的经营者(可复选)累计达160.1%,这说明平均每个乡村旅游经营者有平均高达1.6次的相关工作经历。从这一点看,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具备一定的开办乡村旅游的阅历素质。

(五)乡村旅游经营者个性分析

广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的个性调研我们设置了5个类型,分别是“敢闯爱拼型”、“中间型偏敢闯型”、“中间型”、“中间型偏保守型”和“保守稳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14.6%、7.98%、28.6%、31.5%和7.4%。具有敢闯爱拼精神的经营者比较少,不到总数的15%,与“保守稳重型”的比例相当,68.1%即绝大多数经营者都是“中间型”的,其中“中间型及其偏保守型”所占的比例高达60.1%,加上“保守稳重型”的经营群体,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以“中间型一保守型”群体为主,占总体比例的77.5%,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或投资者开办乡村旅游项目是慎重的,这可能与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有关。因为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可能是投资者一生的积蓄,部分经营者还要加上借贷,另外加上总体文化水平与阅历有限,因此多数开办者的投资是十分谨慎的。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不乏具有一定冒险爱拼精神的群体,这个近15%的比例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者中有一部分具有相当的拼搏精神。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经营者多数阅历比较丰富,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本村的旅游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这个经营群体的创业除依靠自己积蓄外,多数还有不少的借贷,其投资也相对较高,经营档次多属于中上,虽然风险性比较高,但其多数对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前景乐观,加上定位比较正确,投资的回报率也比较高。中间及保守型群体多数年龄偏大与文化偏低,投资以自身积蓄和自有财产为主,投资经营多为中低档项目,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但收益也明显低于中高档的投资项目。

(六)乡村旅游经营者家庭收入分析

从乡村旅游家庭收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事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经营者收入水平在本村来看中等以上的群体比例较高,家庭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的经营户占总比例的82.7%,处于收入状况比较差的只有17.3%,其中属于下等的只有3.29%。虽然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关于收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比较保守,但即使如此,我们纯粹从数字分析也可以得出广西从事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收入水平总体比较高,说明乡村旅游为当地居民,尤其是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由于家庭收入调查涉及个人隐私,在中国家庭收入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此项的调查数据是相当保守的。

三、结论

通过对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其性别没有明显的关系,男性与女性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2)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中,已婚的占绝大多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已婚家庭,这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以夫妻店式的“农家乐”为主的状况是一致的,这也折射出广西目前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普遍比较单一,规模不大的现状。

(3)广西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偏低和偏高的比例均较少,这暗示了在开发了乡村旅游的乡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少了,有相当一部分壮劳力在家乡创业,这与目前广西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过多,平时只有“儿童村”和“老人村”的状况有很大的差别。广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广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4)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以小学、初高中学历为主,英文水平普遍低下,这说明从学历文化层次上看,广西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忧,可能会造成将来发展的后劲不足。

(5)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基本上由本地居民构成,外来投资经营者比例极低,这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和比较原始的状态,乡村旅游开发与投资以本地居民原始自发形成为主,整个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6)广西乡村旅游开办者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与阅历,这从另一层面说明了广西开办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是比较慎重和保守的,开办乡村旅游者多是在自己的能力与经历许可的范围内,其经营风险相对较低。

(7)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个性多是中间型偏保守型的,暗示广西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经济基础较薄弱,投资者经受投资失败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对多数经营者来说,投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是非常慎重与重大的事件。

(8)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收入状况总体良好,乡村旅游开发为投资经营者带来了切实的利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

篇6

关键词:直播卫星;功能特性;全面覆盖;真正作用于村村通

直播卫星业务DBS(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Service),通常是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向家庭单元传送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覆盖并服于个体的方式。

我国已经在2008年实施了主要采取数字直播卫星个体接收方,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这是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人们经常将直播卫星和卫星直播弄混,有时干脆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不准确的。应当说直播卫星DBS,必定是卫星直播业务;但卫星直播不一定是用直播卫星。在一些专业文章中,凡是直播卫星,均用DBS表示,而不用DTH;DTH更多被用来专指直接到户的通信卫星业务。

直播卫星与直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到户的通信卫星相比,DBS主要工作在Ku频段的广播专用业务频段(BSS)上。在中国所在的第III区(亚澳),频率范围为11.7-12.2GHz。除频率范围不同外;还具有如下特点:⑴、DBS辐射功率大,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可达60dbw以上,规划覆盖范围受国际公约(ITU)的保护,不受其它卫星电波溢出的干扰,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能力很强。⑵、DBS辐射波速窄,仅允许覆盖某一国家和地区,如果溢出到邻国或形成跨国波束,必经取得相关国家同意。因此,在我国领土上,使用DBS的接收设备将无法收到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而Ku频段通信卫星,一般的服务区域是跨国的,比DBS大得多。因此,DBS辐射到地面的电波场强功率EIRP值比DTH服务的通信卫星也大得多。接收天线口径可更小,典型接收天线口径D=(0.45~1.0)m。而接收机采用宽带下变频,直接将信号调谐至基带。省去了中频本振、中频混频和声表面滤波器,大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并有效节省了线路板尺寸。因此,用户所需的接收设备价格低廉、运输和安装方便。

由于DBS前景广阔WARC-77(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规定了直播卫星的工作频段。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DBS广泛兴起,欧洲、日本率先建立了Ku频段直播卫星系统。由SESC欧洲卫星公司经营的Astra卫星是一个成功的DBS系统,拥有上亿欧洲用户,它采用中功率多频道广播覆盖的方式,地面使用D=(0.6~1.0)m天线即可满意接收;日本也是DBS系统最普及的国家之一,拥有用户几百万。

模拟时代的直播卫星每一个转发器只能传送一路,最多两路图像信息,限制了卫星直播容量。20世纪90年代,数字压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DBS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人们可以将电视图像数字化(信源编码)并将其上百Mbit/s的图像带宽压缩至几Mbit/s(信道编码)。这样,每个卫星转发器可以传送几路甚至十几路图像信息。实现了更高效的图像数据传送、存储和交互,使DBS进入了数字时代。

1994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数字DBS系统是北美DirecTV/USSB投入商业运营。该系统采用三颗休斯HS601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20W。

Ku频段转发器,用MPEG-1数字压缩技术使每个转发传送4-8个电视频道,系统容量为175个数字频道,用户天线D=0.46m,系统传送效果良好。我国于1995年12月用CZ-2E火箭成功发射的美Echostar-1直播卫星,属马丁公司制造的GE-700型三轴稳定卫星,有16个130W。

Ku频段转发器,采用更为先进的MPEG-2数字压缩技术,卫星可传送96个压缩频道,由两颗卫星组成的Echstar数字直播系统1996年下半年投入运行。另外,美国于1996年10月发射的世界最大的数字直播卫星-TEMPO,有32个转发器,末级功率107W,若并联使用则有16个转发器,每个信道214W,EIRP=(48~50.5)dbw,卫星可靠性R≥99.99℅,将能传送200个数字电视频道,地面接收天线D=0.45m。

数字作为DBS的发展方向已引起各国的关注,数字DBS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和广泛使用,符合MPEG-2、DVB标准的数字电视压缩卫星编码设备及大规模数字处理芯片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完善、成熟。

我国2008年6月9日,“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20时1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轨道位置为92.2°E,是2000年世界无线电大会(WRC-2000)通过的规划轨位。与WRC-97规划轨位(92E)向东移了0、2度,这对我国提高仰角有利。而且,在BSS规划中偏离左右0、2度为允许范围。该轨位规划有两个复合波束覆盖我国东北、华南和南海区域。其中一个波束为东北波束,覆盖北京、天津、东北地区,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波束为东南、南海波束,覆盖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安徽、福建、海南及南海诸岛,采用右旋圆极化。下行频率在BSS频段(11、7~12、2GHz)内,是DBS专用频率,不允许其他国家广播电视覆盖我国。因此,更有利于抵制境外骚扰,也更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人口覆盖的实施与发展。超级秘书网

直播卫星是我国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方式之一。据统计,我国有3.78亿户家庭,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为1.4亿户,有2.38亿户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

篇7

关键词:京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当前,北京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但是在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层人才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瓶颈”。

一、京郊乡村干部教育需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需求的现状

随着北京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京郊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发展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关键是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2007年5-7月,我们在北京市大兴、顺义、怀柔、房山、平谷、门头沟、延庆、密云8个区(县)的14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其中针对乡村干部的教育需求情况,向14个乡镇的干部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49份,占98%。在被调查的乡村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9%,专科学历占31%,中专以下学历占40%。通过对学习层次、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的影响因素的调研表明,京郊乡村干部在学习层次上,50%的干部对专题培训的需求更为迫切,他们希望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专题专业知识的学习解决工作中的难题,39%的干部愿意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习内容上,73%的干部注重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希望能掌握更多更好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式上,72%的干部倾向于以短期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在学习障碍方面,55%的干部因工学矛盾影响了学习,另外也有一些乡村干部安于现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城市成人高等教育相比令人担忧,差距正在逐渐加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不明确,缺乏统筹;教育和培训的机构较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教育经费不足,缺少专项经费;教育特色不明显,普教化现象严重;长学制、全脱产,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差;师资不足,尤其缺乏“双师型”的教师;教育对象面广量大,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思想的怠惰、劳动的疲惫,求学意识淡薄。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仍满足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新事物的接受仍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欠缺。

二、京郊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京郊农村经济,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

随着京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设施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农业特色突出;二是农业经营方式从过去单一集体经济为主体转变为以农民为主体,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京郊农业正在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因此,提高京郊农民特别是乡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由片面强调物质投入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由外延式发展、粗放型经营转变到内涵式发展、集约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京郊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需要

京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将有序、快速地转移,传统农民正向新型农民转变。京郊

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产业化的新格局转变。京郊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减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上升。200年到2005年,北京市乡村产业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由69.7万人减少为58.6万人,第二产业由47.5万人增加到51万人,第三产业由48.6万人增加到74.4万人,人均纯收入中六成以上来源于二、三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 774元,比2000年增长了62.5%。大量的农民从传统农业、资源农业中解放出来,转向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及第三产业,他们急需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吸纳和应用农业科技能力,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京郊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乡村干部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的能够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农村的教育水平、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2005年北京市农村平均每百个转移劳动力文化素质为:不识字或识字少0.3%,小学3.5%,初中50.8%,高中21.8%,中专11.3%,大专以上12.3%。大量青壮年农民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京郊农村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既懂科技又懂管理、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乡村干部。乡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因此,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带头人,不断改善京郊乡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升乡村干部数量和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必选之路。

三、京郊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

在京郊开展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掌握其特点,准确定位。对于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要考虑到他们亦工亦农“双向性”的特点,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应具“兼顾性”,既是农业生产的技术能手,又备有外出务工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乡村干部,要考虑到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领导者的“双重性”的特点,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应具“复合性”,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一)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建设

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决不能囿于在农村中发生与进行的教育,他应扩展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既满足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国内外企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向学习化社会转变已成为趋势。因此,建立学习型社会乃至学习型乡镇,首先是要为乡镇农民学习提供最起码的环境和条件。要在乡镇农民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平等的学习场所,不再人为地设置社会地位、经济、智能、年龄等等的障碍,公平地向所有具备学习能力、具有学习需要的农民开放,使每位劳动者都有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权利。

(二)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建设

1.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体系,扩大京郊成人学校办学自;二是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三是建立产、学、开发结合机制,走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之路;四是建立高质高效的成人高等学校,通过调整、合并、合作、共建等方式,实现办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2.贴近需求的办学模式

一是以服务为宗旨,根据京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和各级农业学校的优势,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贴近京郊农村实际的自主发展的模式;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了解市场,建立乡村人才需求的信息网络,按需求配置教学资源,设置专业;三是以创新促发展,在培养方式、办学模式上创新,形成多种办学形式,解决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学习条件差的实际困难。

3.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农村教育与培训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对45岁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应规定定期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文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加大专以上的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二是完善农村教育和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教育专项资金可通过以奖代补和专款专用的形式管理使用。

(三)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建设

1.突出成人特色

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成人学员拥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学以致用是成人教育的一大特点。要根据其特点实行开放型教育,让成人高等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社会、转向家庭,在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进行变革。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科学知识与休闲娱乐,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学年制度与学分制,学习形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脱产与业余,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制度、多种证书制度。

2.改革教学方式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重点应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构建,从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对追求知识价值的转化,从知识的被动注入转向主动吸收,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师生对话。因此,必须结合成人学生特点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不同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特别是帮助他们使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和传播工具,掌握各种检索、咨询方法,从而可以主动、自主、任意地学习一切愿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阶段进行,先理论、后实践,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到位,处于脱节状态,形成不了一个有机整体。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实践为导向,形成教学互动,使其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加紧密结合生产、生活需要,使教与学产生互动、共鸣。

(四)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建设

1.学科建设形成特色

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及办学层次为目标,以服务京郊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京郊成人高校为依托,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

2.专业建设形成品牌

根据京郊农民的科学文化基础、区域经济特点、当地的主导产业及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来设置专业,构建适应京郊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群体系和符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格局,形成一批品牌或名牌专业。

3.课程建设形成优势

根据京郊新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构建“基础够用、专业宽泛、技能扎实”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精炼、特色突出课程群。

4.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年制

特别是在学分认定时,应强化实践课学分的评定,对参与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工作成果和业绩应折合为实践学分。明确各专业的总学分,累计不同的学分可颁发不同层次的毕(结)证书。充分发挥弹性学分制和学年制在学习年限、方式上优势,为农民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五)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京郊具有各类成人学校2 000余所,其中成人高等学校23所。特别是京郊已建成了远程信息服务体系,截止到2007年共建远程接收站点436个,覆盖北京郊区所有乡镇,并且已经延伸到重点村、示范园区、农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到2010年北京实现每个区县建有数字化交互式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中心;每个乡(镇)建有可供农民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远程综合教育培训基地;在6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数字化的接收网站,为京郊农民提供各种远程教育培训。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构建京郊成人学校网络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就近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京郊远程教育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优势,大力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为京郊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专门人才。网络教育目前是农村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京郊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2005年暨“十五”时期北京农村统计资料[M].北京:2005.243-263.

篇8

【关键词】 无线电视发射 发展前景

一、无线电视的现状

用无线方式开路发射电视节目(简称无线电视)在电视技术发展初期是电视覆盖的主要手段,我国因此建成了众多的电视发射台和微波站,截止2000年6月,全国共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706座,微波站2659座,形成了覆盖范围广阔的无线电视发射阵地。

但是随着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发展,有线电视的用户在大大的降低,逐年的减少着。由于这几年“村村通”过程普遍采用了卫星接收和有线电视相结合的手段,使农村的无线电视用户也成为了有线电视的用户。特别是近年来应用光纤技术、光传技术和网络技术,有线电视正形成全国大联网,其双向宽带的优势必将导致电视、通信、数据三者的融合,成为一条完善的信息高速公路。无线电视现已/沦为0有线电视的补充。一方面无线电视用户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无线电视台站的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改造资金短缺,技术人员也有所流失。无线电视事业受到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二、无线电视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的国情和地理环境非常的复杂,卫星电视直播是解决全国电视覆盖盲区的唯一、也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会因为高层的、建筑物、地理环境和其他的发射电电源影响而产生重大的干扰。(2)从满足人们的文化程度的增高,还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家需要进步,那么对于地址西方电视文化的思想角度就要大大的改善,卫星直播是最好的科研把人们思想改变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那么发展卫星直播也就变得势在必得。(3)从培育市场、占领市场和发展卫星应用产业考虑,发展卫星直播产业也是一种明智和合理的选择。在国外卫星电视个体接收将成为热点,并形成潮流。同时我国已将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列为“九五”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那么,只要政策合理,卫星电视直播和卫星移动电话产业将有希望在21世纪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4)从占领轨道位置考虑,尽快发展电视直播卫星更是我国决策部门的当务之急,电视直播卫星的最佳轨道只有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一条,目前最佳频段为Ku频段。国际电联已分配给我国3个轨道位置(尚未登记),如不及早登记和占领,再过5一ro年,也许“已无容身之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列人12大高技术工程之内,力争在Zee一3年内发射卫星,全面开通广播电视卫星直播业务。

三、对无线电视发射提出的方案

(1)守土有责,继续搞好优质的安全播出,为现有的无线用户服务好。现在的无线电视用户主要包括城市、乡村的部分散户、移动户、贫困户以及一些小的商店、小饭馆等并且作为电视整体故障和局部故障的备份。无线转播台站就是国家宣传事业的一部分,现在却无法进入赢利运作中了,应该是党和政府的扶贫工程。尽管服务用户减少,但是我们还是要加强服务争取政府扶持,坚守这块阵地。(2)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在当今社会,我国北京、伤害、深圳等地以及进行了数字广播电视的世博,这是向无线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广电总局也要尽早把无线电视台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无线传输一条线,最终形成全国性的数字同步覆盖网。(3)要不断的争取联通宽带城域网,建立自己的网站,为将来无线网互联提供丰富的本地信息资源,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做好准备。我们的无线微波站,特别是高山桃站有地理、气象、旅游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资源,要给予他们最可靠的信息资源。(4)努力的开拓无线业务,充分利用我们的我们的无线资源,来为市场带来点什么。像一些台站搞的图文电视节目、调频副信道业务、无线商务通、寻呼台、无线定位系统等都是非常积极的尝试,要大力的提倡、大力的开发。(5)我们要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因为无线电视是基于网络之上的,我们要培养一批又高水准的员工服务于我们的行业,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不被淘汰。

四、结束语

无论怎样,无线电视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美好,我坚信它一定会永远的立足于我们的社会,树立在我们的心里。无线电视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为未来的国家电视行业的发展会铺垫美好的前景。

参 考 文 献

篇9

作为一名经常在乡村一线摸爬滚打的农业技术干部,我经常深入本单位包保的四个精准扶贫联系村,帮第一书记出谋划策,和自己的联系户对接,有时还应邀为其它贫困村提供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多次深入调研,与第一书记及乡村干部、贫困农户交流座谈,就如何当好扶贫第一书记谈一些粗鄙之见。

首先要查实情,这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基础。查实情就必须深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和广大的基层干部群众融为一体,要跑遍全村,把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土地资源、主要产业、区位优势、贫困人数、致贫原因、群众诉求、干部想法等基本情况都摸清楚。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要多跑、多问、多记、多思,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偏听偏信、以偏概全,或者靠“拍脑袋”草率做出决定,才能使后面的决策与措施更加紧贴实际、思路清晰、精准科学。2011年,我参加湖北省组织的“入万户”活动,在鄂西北某偏远山村驻点整整一个月。在此期间,我看到了一些过去坐在办公室里,或者“蜻蜓点水”式调研怎么也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了不少来自基层群众的真知灼见。一些情况和问题,只有当脚踏实地,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手做到,才从心底里感到震撼、才更有切身体会。一个月的驻村生活,让我对山区的“三农”情况有了一次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到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虽然“入万户”并没有为当地农民解决多少困难,但却查清了农村当时存在的很多突出问题,如库塘堰渠常年失修影响农业生产,乡村环境污染影响农民生活,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壳化导致种田后继无人等,这些问题汇总梳理后,为上级制定下一步农村政策、加大帮扶力度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其次要出实招,这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出实招,就是要决策科学,将扶贫的规划与措施都抓到“点子”上,把宝贵的精准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百姓的“心坎”里。山区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农户的情况更是大不一样,扶贫工作要求一户一策、精准施策,说到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首先要熟悉情况,即“查实情”要下真功夫,要真正沉在“下面”而不是浮在表面;其次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尤其是要懂得一些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重要帮助的种养殖业方面知识和技能。很多贫困村第一书记,都是从各机关单位或企业抽调,对农村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最后怎么加工、怎么销售并不十分清楚,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地方在扶贫时不是出“实招”,而是搞“花架子”,把大量资金投向能立竿见影、易于实施、容易出彩的地方,或者上面要求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政策扶持什么就发展什么、别人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是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最终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尤其是产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如果农民的增收来源没有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第一书记不可能都是农业专家,即使是农业专家也不可能对当地需要发展的农业产业样样精通,怎样才能做到“出实招”呢?这就需要第一书记们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设法邀请一些专家实地考察,多向专家虚心求教,必要时还要请专家参与规划,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做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确保目标正确、规划科学,有的放矢、不打乱仗。我在帮助几个贫困村做农业产业规划与指导时,就发现一些地方的精准扶贫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产业趋同、产品相似等问题比较严重,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农产品出现新一轮价格下滑。因此,在扶贫规划上,一定要立足实际,请“专业人”做“专业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招数做“实”,做得恰到好处。

其三要办实事,这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无论梦想多么美好、规划多么科学,必须要有人将其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第一书记们既要善于谋事,又要善于做事,规划一旦确定,就脚踏实地去做。有的地方花费不少精力做了规划,有的甚至专门请专家帮助规划,但做好的规划却一直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或者只拿来作为展示的资本,并没有按照规划的内容与要求扎扎实实一步步推进。有的第一书记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大事、要事和推进产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都耗费在一些琐碎的事务上,对务虚的事情抓得很紧,表面上看扶贫工作做得漂亮,但真正的实事却没有办成几件。要办实事,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要善于处理好主要工作与一般性工作之间的关系,既要牢牢抓住重点,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又要兼顾好其它工作。要搞好与所在村干部群众的协调与配合,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村主职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琐碎的事招怨ぷ鹘桓更加合适的人去做,或大家齐心协力高效率共同完成,这样才能腾出时间与精力抓真正需要自己去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或农时季节,安排好规划确定的每一件实事的推进时间与步骤,有条不紊地加以推进,不能事事操之过急,为赶进度乱兵上阵、胡子眉毛一把抓。

其四要讲实效,这是抓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得好不好,要靠实际效果来说话,要看当地老百姓的真实评价。要将精准扶贫工作抓出成效,仅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科学合理的脱贫规划、有脚踏实地地办事作风还不行,还要有较强的执行力。要把“好事”真正办“好”,既要为当地干一些任期内能够见到实效的事情,还要因地制宜培育见效虽慢但适合当地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同时对贫困农民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增强其自我“造血”发展能力,帮贫困村建立起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为村里留下几件打基础、管长远,经得住时间考验、经得起群众评说的“业绩”。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对精准脱贫工作成效的考评机制,避免一些贫困村第一书记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在数字上想办法,在宣传上做文章,在应付检查上下功夫,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

篇10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业是三亚的传统产业,也是三亚市的支柱产业,“旅游兴市”不是一句空话,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三亚治旅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领导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少见,如:早在2014年11月,三亚市就成立了书记挂帅的12301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领导小组;还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旅游市场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全市各区及35个涉旅部门的力量,将分散的旅游管理力量握指成拳;做强做实旅游发展委员会……

还有,在市领导的工作分工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岳进分管旅游工作。这种工作分工,也颇有“三亚特色”。近日,《小康》杂志就三亚市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旅游业对三亚整体经济的贡献等相关话题对岳进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八成

《小康》: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2016年上半年发展情况如何?

岳进:我先介绍一下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全市接待过夜游客781.73万人次,同比增长8.92%(全年预计接待过夜游客增长值10%),其中:接待过夜国内游客762.53万人次,同比增长8.81%;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全市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同比增长15.25%(全年预计旅游总收入增长值13.6%),超出预计增长1.65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139.41亿元,同比增长15.21%;旅游外汇收入9686.17万美元,同比增长16.21%。

2016年上半年,三亚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旅游总收入增幅持续保持超过游客接待量增幅,游客满意度为82.59%,旅游市场质效齐增,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高位回升,入境游客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3%,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的58.11%。新开通的境外航线,带动全市航空运输旅客周转量增长32.2%,带动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89亿元。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62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9.1%。2016年上半年,三亚地级税收收入34.18亿元。旅游服务业税收收入9.85亿元,占全市地级税收收入的28.82%。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GDP247.85亿元,增长8.9%,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增长15.3%,旅游增加值72.70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29.3%。

三亚旅游业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小康》: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三亚的旅游业,面临哪些机遇?

岳进:中国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大众旅游进入中高级阶段,然而,三亚现有的很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产品和旅游业态,未发展先老化、单一、落后,未能体现三亚旅游度假目的地特色。这既是三亚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破题的关键所在。从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淘汰一批落后的旅游经营模式、陈旧的旅游业态、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产品、精品企业、旅游综合全要素度假产品,促进三亚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就是三亚旅游业要迎来的机遇。

加快全域旅游创建。以“旅游+”“互联网+”为推动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格局;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三亚要立足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用好国际旅游岛、海南省旅游特区等利惠政策;旅游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以“双修”“双城”为抓手,推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进行改造,开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构建“旅游+”多元化产业格局;营造公平诚信环境。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12345和12301热线作用,推动以“123”开头的多号合一,畅通旅游投诉举报渠道,第一时间应对旅游舆情,以三亚市民游客中心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微信、数字平台、新媒体等综合运用,坚持市民游客中心区(局)长24小时值守制度,强化旅游警察等“四位一体”旅游长效监管机制作用。

通过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小康》:请谈谈三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的关系,目前二者结合的情况怎么样?有哪些成果?

岳进:三亚市一直将全市作为一个全域旅游区域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年以来,三亚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培育乡村旅游业态,完善全域旅游接待设施和公共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的长足发展。

根据《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三亚市美丽乡村确定为基础型、提升型、宜居型三种标准。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将休闲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思路进行产业规划,策划旅游业态及旅游精品线路,规划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为将来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铺垫;在实施阶段,通过产业主体的引入、对业态的培育,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叠加效应,通过旅游企业的产业结对帮扶,实现旅游扶贫。

目前,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结合较好的村庄有吉阳区中廖村,该村结合生态环境、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基础产业等,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业态,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条件。

争取开通三亚至西沙低空旅游

《小康》:“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三亚如何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位置的优势,发展国际性旅游业?

岳进:三亚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邮轮旅游方面。一是依托三亚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力,发展“环南海与东盟国家”的邮轮游。二是依托南海旅游资源,发展环球邮轮旅游,实现邮轮旅游全球化。加大与境外邮轮公司、国际邮轮组织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发展“一程多站式”邮轮游,使三亚成为国际邮轮挂靠港。

(二)低空旅游方面。目前三亚开展低空旅游业务,有三亚美亚旅游航空有限公司和三亚亚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鉴于目前邮轮至西沙的航程约13小时,且容易导致晕船,三亚至西沙开展低空旅游,单程约为1.5小时,有往返时间短、舒适度较高的优势。若国家政策放开,三亚旅游市场前景看好,旺季可天天有航班,还可减轻三沙旅游的游客承载量。

(三)帆船运动方面。依托南海海域优势,打造帆船赛事品牌,发展帆船运动旅游。

(四)依据TPO平台,深化与亚太地区旅游合作。2015年5月28日,第七届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TPO)总会首度放在三亚举行。依托TPO平台,三亚与亚太地区深入探讨旅游营销发展政策、进行经验分享,深化合作交流,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五)争取有利的出入境政策,开拓旅游发展前景。三亚的地理区位优越,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享有国际航班过72小时免签证入境政策,如能仿照越南、印尼巴厘岛、泰国普吉岛和韩国济州岛等地做法,海南(三亚)对外国游客实行30天免签证政策,将为外国游客自由进出提供极大方便,同时将有力提升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三亚要大力发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机场的中转作用,尽快成为国内游客出境游的转口地,将国内游与国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机场将成为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小康》:请介绍一下三亚新机场的最新进展。新机场与凤凰机场将来如何分工合作?

岳进:新机场设计年吞吐量6000万人次,将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亚太、非洲等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枢纽航空港和自由贸易及合作发展平台。航空条件改善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商业和旅游市场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

国务院目前已经批复了该项目提交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红塘湾海域)修改方案》,而项目选址红塘湾的报告,预计于今年8月31日获民航局批复,如选址敲定,三亚新机场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海上机场。

旅游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两成多

《小康》: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过,旅游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新的“房地产”,三亚作为房地产发展的热点城市,如何看待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热潮?

岳进:当前,我国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大众旅游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某些阶段,一些旅游目的地房产“火热”,是投资者“搅热”了市场。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座专业化的旅游城市,自80年代以来,坚持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从一个南海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三亚面临南海、地处南疆、坐拥南繁,被国家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陆地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8.6公里,拥有阳光、海水、沙滩、森林、温泉等多种优质旅游资源。三亚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业是三亚的支柱产业。

三亚以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为目标,决心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积极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思维引领产业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挖掘旅游市场潜力,在推动“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2014年以来,三亚旅游收入增幅持续超过旅游接待人数的增幅,连续实现质效齐增。201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4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7 %和12.08%。旅游服务业税收占全市财政税收的22.51%;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285.84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5.71%。

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1.4个百分点

《小康》: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当前的经济发展整体表现疲乏。三亚市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现在时间已过半,全年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岳进:2016年上半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三亚市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工作方针,全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247.85亿元,增长8.9%。2016年的增长目标为7%-7.5%,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高于预期目标上幅1.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呈:

一是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国家“去库存”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海南实施的“两个暂停”政策,刺激潜在购房需求。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87.96万平方米,增长75.5%。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24.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9.2%。

二是金融业经济快速增长。政府出台《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相关细则》等多项支持金融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业总部机构、分支机构进入。上半年全市保险企业实现原保费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4.93亿元,增长14.7%,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