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暴力的危害性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班主任;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72-01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安徽怀远一名小学副班长借检查作业和背课文之机向同学勒索财物并逼迫吃屎喝尿;重庆渝中区一名初中学生遭十多名同学围殴40分钟后死亡……这些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何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神圣的校园貌似成了腥风血雨的"江湖"。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却不完全在他们那里。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中小学校是教育未成年学生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最具体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深刻且巨大,也是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各种状况的教师,对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校园暴力事件呢?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同时,处理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因此,对待同学矛盾容易走极端。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班主任可以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懂得违法的后果,知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该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绕开家长和老师,采取暴力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班级法制教育。

1.1 定期开展召一次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法制教育班会形式是多样的,或者是教师普及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的影片;或者是让学生编演一些自己喜欢的校园剧,让学生在编演和笑声中学到法律。在教育中,班主任特别要帮助学生分析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1.2 针对初中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法制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宣传法制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假期及时法制安全信息和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等;建立班主任个人微博和博客,及时更新法制安全信息,及时点评一些案件,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危害性。

1.3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校警或专业法律人士来作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让学生对法律的体会更加深刻。

2.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要避免校园暴力,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谨慎交友,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更不要因为哥们义气加入犯罪团伙;上学时不要带太多零花钱,平时不炫耀、不露富、不轻易说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平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小矛盾小磨擦,不要太冲动或者意气用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可互相拉帮结派;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会乖乖给钱,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来了解情况时,也不敢出面作证,这种软弱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遇校园暴力,学生该学会机智自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切勿与对方碰硬。同时,被施暴后,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并及时报案,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良好品质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暴力事件,和班级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另外,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往往不懂得去宽容谦让,尊重别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教育。例如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无谓的摩擦,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也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最终改正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4.对"问题学生"积极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和家校共同教育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在平时就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成绩较差,或父母离异,或迷恋上网,或性格缺陷,或交友不慎等。我们不难推想,如果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那么,他们除了给自身的前途带来问题,同时还可能给班级、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在健康的班级里,问题学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所以,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积极沟通和加强对其人文关怀。首先,跟这类学生沟通,一定了解他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内心需要,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思考问题,让他觉得班主任真的是为他好,觉得班主任真的跟其他老师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领情的。其次,与这些学生沟通还要把握好契机和采取恰当的方式。最后,对其实施教育,当然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班主任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协同教育,效果也更好。

5.多方收集信息,在暴力事件未发生时积极预防

篇2

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可是校园欺凌和暴力就像是美丽校园中的病毒,时时刻刻威胁着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反校园欺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1星期三的品德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视频,这部视频的题目就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主讲是"宗爸",他用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以及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看完之后,我总结了三个词,就是自卫、预防和勇敢。

关于自卫,我想说的是:相信很多人以为是我打你一拳,你就还我一脚,其实并不是这样,自卫是指保护自己,而不是去伤害别人。比如有人追着你,你要丢下他要的东西快速逃跑,但如果他故意要欺负或者伤害你,你要抱着旁边的路人的大腿向其求救,若无效,你就要找到一个角落,争取躲进去,把自己身体重要部分保护起来,不受攻击。

而预防是指不让校园欺凌发生,那么如何预防呢?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多交朋友。因为朋友多了,人家刚想欺负你,就看见你正与一群人玩得很嗨,哪里还敢欺负你呀?直接就跑了。所以广交良友,多多益善。

勇敢就是说要在受到欺负后说出来,勇于发泄,不要闷声不响地收欺凌。因为只要你说出来了,大家都会帮助你,不然他欺负了你一次,就肯定会有第二次,甚至还有第三次,这样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让他一直来欺负你。而你却一直都忍,这样做不但对自己不好,而且对其他人也不好,还会让他更加大胆,肆无忌惮地去欺负更多的人。

总之,我们要与同学们和平共处,既不要欺负别人,也不要收别人欺负,一定要做一个正直、乐观,敢于表达的人,而且我们还要团结起来,让校园欺凌绝迹!我想这才是这个视频最大的目的吧!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2提起校园,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幕幕纯真又美好的画面。但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成为了校园金色阳光里一抹令人忧虑的阴影。这就是老师让我们看的『预防校园欺凌宣传片的主题。

宣传片首先介绍了一个典型的校园暴力的案例:2013年12月1日,山东一名14岁少年扈强,和同学产生了矛盾,最后竟持刀捅死了那位同学。被捕时他说:“我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岁,法律又不会拿我怎样。”,扈强因为没有法律意识,认为自己未成年,法律不会判他的刑,而捅死了自己的同学。虽然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严惩违法者,社会才会公平。因此,扈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罚。

随后,宣传片又介绍了很多防止关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知识,如: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分类、主要引起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等等。

在我们的校园里,虽然没有『预防校园欺凌影片讲述的案例那样典型,但类似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如:有的同学要其他同学给他作业进行抄袭,不同意就打人家;有的一言不和就动手打人……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大家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我感到: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欺凌和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多措并举,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我向大家呼吁:预防校园斯凌,从我做起,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和谐、美丽的大家庭。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3又看到一条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六名未成年女生围殴一名女生,并逼其喝不明液体,这样的新闻看的让人触目惊心。

都是同学,还都是未成年,本应该一起课间玩耍,跳绳什么的,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校园暴力,什么愁什么怨,谁都是父母的宝贝,不知道是现在时代变了,还是我老了。

我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只知道读书,课间也会一起玩耍,生气也就是吵几句,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不过现在的小孩已经变了,不像当年的我们,每个小孩都有智能手机,还总会发些矫情和找男女朋友的帖子,在他们眼里,十四岁都是老了的。

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发生的时候都会有人录下视频发到网络上,看着视频里的小孩围着一群,有打人的,有哈哈大笑的,还有抽烟的,男女生都有,真的不理解录这视频是在炫耀吗,不过也应该谢谢这些录视频的人,让我们都看到她们做了些什么,那些根本就不是什么祖国的花朵,就是一些恶势力。

发生校园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的,这样的事对当事人是很大的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终身心理阴影。

虽然我没经历过校园暴力,不过我身边发生过很多,高中的食堂很挤,特价是中午放学,有的人可能碰到了挤到了,便拿起餐盘就砸另一个人的头,可笑的是,身边那些男生没有阻拦的,反而还在看热闹,这都不是未成年了,却依旧这样。

很多明星也都参加了校园反暴力,校园也进行了相应的制度改革,但这件事还是应该从孩子本身进行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还学校一片净土。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4“校园欺凌”一直以来都是各大学校的禁词,国家也非常重视校园安全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各行各业都采取某种方式来说明其危害性,而影视界则是用电影的形式向人们讲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悲伤逆流成河》进述的是一位女学生因用过不干净的毛巾而患上了性病,被其同学无意间知晓从而传遍学校。全校的同学都认为她之所以会患上这种病,是因为她做了不干净的事,因此她备受他们的欺凌、歧视。最后,她忍无可忍了,她在跳海之前对曾经欺凌过她的人谩骂、指责,然后崩溃、跳海!这部电影就是要呼吁家长们要关心自家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领导们要重视这个问题,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其实我能明白电影中那位女学生被欺凌时的痛苦,内心中的崩溃,因为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我那时上五年级,我的上铺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有一次她返校时偷偷地将一瓶饮料带到了宿舍,这是我们学校不允许的事,可是她在寝室老师查寝室时将饮料放在了我的床头柜上,结果被老师查出来,没收了。她就非常地生气,认为这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有保管好她的饮料才导致饮料被老师没收的,并让我下回带瓶饮料还给她。我当时很怕她,与她讲理她也不听,寝室的其他同学也不敢讲她。于是我只能与爸妈讲这件事,爸妈与班主任联系,提起这件事,他们以为班主任会管,结果班主任并没有管,甚至提都没有提起过。那同学也不知怎么就知道了这件事,就变本加厉地欺负我,不仅骂过还打过,所以整个五年级我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因此我特别能明白电影中那位女学生的感受。

校园欺凌除了会对学校信誉等有一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地伤害,这种伤害是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弥补的。所以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个美好充实且又快乐的学习生活,“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也能彻底解决。

反校园欺凌观后感5学校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让我们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变了样。

这些年有关校园的暴力行为的信息鸡犬不宁,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又是“养育”我们成人的地方,可为什变了样?

最近,有许多学校出现暴力,有许多人想,这没那么严重吧?这是大部分强势的同学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学生,这可以让这个被欺凌者致死,难道这还不严重?如果继续这样,会死多少学生?我们才十几岁就要承受这么大的伤痛?十几岁本是我们尚好的花样年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网上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暴力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记得让我最深刻的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女孩没有任何特长,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无论什么都一般般。

开学第一天,女孩胆小怕事,同班同学都看出她很好欺负,于是几个看她不顺眼,放学后,把她逼在墙角进行殴打,女孩久久没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对学校发生的事只字不提,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边看热闹的同学在一边嘲笑。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女孩身上的伤日积月累,女孩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认为这样的校园暴力是人性的冷漠,这么多的同学冷眼旁观。

篇3

一、陈旧的思品课程教学模式弊端

思品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很容易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从情感上触动学生,没有切实地引领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更不能真正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陈旧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对孩子情感价值的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需要我们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教学模式浅析

1.“玩”中学习,提高精神品质 将“活动化教学”模式引入思想品德教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新的尝试。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应当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孩子们“好玩”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及兴趣方面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性、实践性相结合,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精神品质。

教学案例:废旧服装循环再设计,培养孩子环保理念。苏教版六年级《地球在发烧》要求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笔者探讨了引导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玩”,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玩耍第一步:模仿你周围的人对废旧衣物的处理办法。这里孩子们模拟性极强,同时在模拟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意识到应该给废旧衣物以第二次生命,而不是随便丢弃,污染环境。玩耍第二步:将你的旧衣物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孩子们的做法是:重新设计成多样的其他用品。在此,旧服装的再利用已经深入学生的心,已经将重视生态环境的理念有效地植入心中。玩耍第三步:展示你的设计。有的学生用旧报纸设计婚纱礼服,有的学生用旧袜子改造成一个坐垫,有的学生将旧裤子改造成坎肩,有的学生旧衣服改造成领带,还有的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做成裙子,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给孩子们感受创作快乐的机会,给孩子们感受亲手演变艺术的成就感,在整个有计划的玩耍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创造艺术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同时“变废为宝”的理念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提高了学生们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2.“玩”中学习,懂得珍爱生命 将实践活动引入教材当中,不仅是一种新的尝试,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与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苏教版四年级第一课《珍爱生命》,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们,孩子一时记在心中,没能够引起警觉和重视,还是没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笔者探讨了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中来讲,配合“玩”来更好地帮助孩子感知,帮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教学案例:苏教版四年级第一课《珍爱生命》,教会孩子守护生命,杜绝校园暴力。玩耍第一步:学生模仿女生打架。学生模仿黑社会,用酒瓶、棍棒打架。学生模仿罪犯闯进校园。学生模仿学生们下课用凳子以及棍棒“华山论剑”。学生模仿一同学揪住另一同学头发踢其头部。学生模仿活动时用小刀等危险品打闹。学生模仿给同学起外号,侮辱同学。教师点评:非常棒,点出别的同学想不到的。玩耍第二步:教师参与,播放视频,和学生模仿的案例相同活生生的事件,以案例引导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引起学生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安全行为的重视。玩耍第三步:面对这些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用彩色的笔写到小纸片上自己的想法,之后张贴于墙上,大家互相阅读,互相学习。学生的小纸条上有很多:不凑热闹,不侮辱人,交友谨慎,学会躲避正面冲突,不欺负人,及时求救……玩耍第四步:学唱对抗暴徒“三字经”。这节课将从头至尾都在设计“玩”,用模仿展示什么是校园暴力,用多媒体警醒孩子校园暴力的危害性,用小纸条张贴孩子多彩的有效的应对方法,用唱歌来总结增加应对能力。玩耍当中学生能理解这节课自己都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也能够突出重点,理清思路。更重要的是利用玩耍告诉孩子校园暴力存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个人行为本身同样可以造成校园暴力。

3.“玩”中学习,懂得尊重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崇拜越来越风靡于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生活中偶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偶像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还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苏教版五年级《我心中的那颗“星”》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偶像。孩子喜欢怎么玩其实很大程度上和他心中的那颗“星”有极大的关系。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都会着迷于体育明星出色的专业技术与技巧,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学习偶像身上优良的品质以及追随偶像为社会做贡献的脚步。喜欢听音乐装酷的孩子,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将偶像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不断地去学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就!无论孩子怎样玩,我们都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文化环境,让青少年能够更多地接触到一些有内涵的事物。让青少年以偶像为奋斗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超越崇拜,走向自我,建立自信,更爱自己。

篇4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1古人见一叶落而知秋凉,我看校园欺凌乃因正义缺失。种种校园欺凌因为施害者受害者均为校园学生而备受关注,让人甚为不安、愤怒,令人十分担心、忧虑。其实,校园的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都是正义缺失的结果和发酵。

正义第一缺:人不可犯。

中国人是在同自然同他人斗争中生存发展的,但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爱人”,强调尊重人,不爱人不尊重人向来受到批判: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都被认为是不仁的;不爱人的君王、当政者大多没有逃掉口诛笔伐,如夏桀、商纣、周幽。一些人心中没有“人不可犯”的认识和自律,有意无意伤害而不反省约束,在侮辱和伤害中时起时伏。我们的公益广告、家庭教育、社会风气,都应当将“人不可犯”作为一个律条,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有敬畏,有约束,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正义第二缺:权不可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社会在艰难中曲折进步。中国文化对于权力有准确丰富的解释和限制。近几年党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继往,更是与世界接轨。权力是为正确做事而设的。但在一些人心里,权力成了限制他人,为自己谋利的私器。这种观念已经蔓延到了学生身上。执政者、教育者、裁判者心中有“权不可滥”的正义,风气中、行政中、司法中有滥用权力即被处罚的认识和行动,校园欺凌就会失去生长的臭水恶土。

正义第三缺:弱不可贱。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常:强调让弱者有尊严受保护,而不是弱肉强食;强调强者仁慈有德,而不是强者为王为霸。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一些,便缺少对弱者的“同仁”之心、同类之谊,有意无意贱视弱者,损害、践踏弱者,有一种强者通吃的错误观念和残忍行为。我们应在观念上、宣传上、行动上对强者的责任和约束多做思考规划,多做实事,形成强者是社会绿色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风气和态势,让强者在自我实现自我突破奉献他人造福社会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深陷欺凌中不可自拔。

诚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一定完全是加害者的过错,但是《剑来》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强者,都应该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当出剑向更强处。”欺凌弱者决不是实力的体现,而是懦夫的行为。

用技术经济的手段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以“人不可犯”“权不可滥”“弱不可贱”的正义来和谐温馨我们的社会,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强大的快乐;才会有一个正义普照的社会。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2不久前,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出学校、老师、家长、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的确,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校园欺凌,决不只是一个“开过分了的玩笑”。目前可以说,事件的有效预防,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妥善处理,事件发生后的惩戒和科学教育,都还十分缺乏。学校及 整个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亟待在深层认知上提高。

校园欺凌事件中,对受害者的界定,是一个需要审慎打量的命题。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本无意施暴的人也可能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言之,校园欺凌事件 中,其实没有旁观者,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个人都会成为秩序构建的一部分。

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尤其是学校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开展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 育。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该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 者带来二次伤害。

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 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3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二、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四、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有:山东省兰陵县的8名中学女生对一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打人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吸食大便。还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他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这些同学的举动令人触目惊心。他们的心灵已被扭曲,良知已被埋没,完全跨过了道德的底线,人人闻之而唾骂。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校园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对“欺凌者”自身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如不及时反省及改正,难免会误入歧途。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同学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所以,受“欺凌”的同学应该坚强勇敢,当受到欺凌时报告学校,让学校来处理。告诉家长,让家长来处理。使“欺凌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而改掉自己的过错。

我们学校,有关心和关爱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有乐于奉献爱心的同学,为有困难的同学送来温暖。不过“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多数已被学校的老师及时阻止和教育,事件的性质才没有被恶化。上周举行了“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的师生签名仪式,希望这个仪式能换来我们学校的平安祥和;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团结一致;每个人都享受公平公正,实现人人平等,让我们在校园里快乐地成长。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自己这朵开得灿烂,也要让周围的花朵开得鲜艳,相互衬托,才能构成最美的风景。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4在和谐的学校中,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学习、探讨问题。操场边,远远地便听见琅琅书声,在刹那间构成一曲美妙和谐的乐曲,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温柔的阳光“似乎”洒落在每个人身上,快乐“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仍有一些烦人的噪音扰乱众人,影响众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惧,使之恐慌,在社会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欺凌却不再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团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烧着,悄悄地、可怕地蔓延着,愈来愈旺盛,难以制止。

那么,本该宁静和谐的校园,为何屡次发生这些悲剧,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等联系在一起?校园暴力话题异常沉重,面对校园暴力,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教育者束手无策。

诚然,校园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归根结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在浓浓的关爱中成长。极端宠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别人必须听从于我的错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正是这种过于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身利益,就立刻采取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报复,给予他人所谓的“惩罚”。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或者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的“江湖仇杀行为”。

再者,学校教育惩戒功能逐渐丧失,在当前不尽合理的义务教育法规的限制之下,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处分一个学生。惩戒功能的丧失,助长了极端心理的自由萌发,暴力者变得无知,无所畏惧。其次,学校的弱势也导致老师处理纷争的权威地位下降,对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纯粹讲道理感化是无用的,但老师们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们很为难。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团体的力量才能解除心头恨。

值的注意的是,当下愈来愈多的网络游戏出现在应用市场,这其中难免会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层面的问题。在虚拟世界特定形象当中,玩家感受到虚拟的暴力加以施用于现实,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响甚至被左右,盲目跟从,最后酿成不可避免的惨剧。

因此,青春年少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秩序观,培养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发大祸端。学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学会换位思考,改变极端思想,以礼待人,以情相知。

校园需要阳光,让阳光为“苍白”的心灵注入生机、希望,谱写一首属于青春的和谐曲,让我们丢弃欺凌,在阳光下快乐前行。

关于校园霸凌的议论文5在世界各地的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上演。残忍的手段,心灵的扭曲,内心的阴暗,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甚至是协助施暴者的人,冷眼旁观的人,都给这个世界抹上一笔浓重的黑色,令人触目惊心。不同的人面对这样的事,有不一样的看法与思考,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而我认为: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莫让校园欺凌成为青春的一道疤。

校园欺凌面前,是深不可测的黑暗,使伤痛灵魂的悲怆。

校外胡同,卫生间,甚至是学校内,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角落,却在上演着一幕幕可怖的画面。辱骂鸥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那些在老师面前装好学的人,背后才露出狰狞的面容。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去践踏别人尊严。在日本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人说,电影里主角受摧残成为杀人狂是特例,现实中太夸张,但是那个电影《白昼之雨>却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心,曾经是个明媚少年的森田,却遇到霸凌,受尽欺侮,作为他昔日好友的冈田,却因为想求得自保而加入作恶的行列,好友的背叛比暴力更残酷,摇曳的火光快要熄灭,弱者逐渐被黑暗吞暴者,令校园欺凌延续,光芒还未到来,跪在地上的人还在苦苦衷嚎,旁观的人在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的内疚和担心成为欺凌者另一个对象而感到惶恐的两难地办苦苦挣扎,尼采曾言:善恶的彼岸并不遥远,与恶兽搏斗的人亦可成为恶兽,“你还觉得这是件小事吗?校园欺凌,践踏的是肉体,摧残的是心灵,扭曲的更是他今生的人生道路。

米脂县砍人案并不陌生,但想起来依旧会毛骨悚然,7人死亡,19人受伤,创造这个让人不寒而的数字的赵泽伟。13年漫长的时光,不仅还没有抚平一个少年被欺负的创伤,还使他酝酿出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然而在他扭曲的心灵背后,校园欺凌的背后到底隐藏什么?

校园欺凌的背后,是父母的漠不关心,是给学校敲响的警钟。

欺凌不只有硬暴力,还有“软暴力”和“冷暴力”。从小到大,我们见过的欺凌并不少,难道这些和父母,学校就没有关联吗?从你对孩子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开始,从你对孩子拳脚相向,甚至扇耳光开始,当你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时,你没有在他上面看到你丑恶的缩影吗?从你对孩子的反常视而不见,不坦诚交心的时时候,你有后悔吗?每每传出暴力视频,在网络发责难后,学校才被迫跟进和重视,这难道不该反思吗?学校在忙着封锁消息,怕损学校名誉时,有想过受害者家庭的痛楚吗?一所学校几百人,却没人注意某个角落吗,没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却感受到人间炼狱的痛苦,这不正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吗?校园欺凌,折磨着家庭,反思的学校,却至今仍在亟待解决。

面对校园欺凌,依然有可解之策。

古人云:冲动是魔鬼莫要让孩子复仇的情绪成为犯罪的导火索。诚然,当今社会针对校园暴力有确切法律规定和教育,但我认为,应让他们从心底里存有温暧,对生命的遵重,对阳光的热爱,那么面对矛盾和冲突情绪失控时,便能以爱心去理解,去释怀,让冲动的魔鬼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暴力;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89

1校园体育暴力的相关概念界限

1.1校园体育暴力

校园体育暴力是指在体育竞赛、体育教育、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个人或群体有意对他人或财物进行伤害或损坏等违反校规、校纪,造成他人身体、心理或财务上伤害或损失,影响体育活动正常展开的行为。

高校的体育暴力行为多发生于课余他的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活动中,主要的暴力行为有学生之间相互的言语辱骂、推搡和打架斗等互相伤害的行为。

1.2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的划分

依据体育暴力行为对社会危害度程度,我们把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划分为三种行为。

一是犯罪行为,是一种触犯刑律并要受到刑罚的行为,是严重的越轨行为;二是越轨行为,是一些违反相关法规法纪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不大;三是偏差行为,是指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赞成的行为,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且偏离公众认可的行为标准的行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连旅顺口区高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图书馆书籍、新闻报道等资料,以“高校校园”、“体育暴力”等为检索关键词,查阅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暴力活动的相关文献资料,以此作为本报告的调查依据。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逻辑学方法,结合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多学科理论与知识,对高校校园体育暴力的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

2.2.3访谈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学校处理这类事件的相关负责人,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文本整理,为本报告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2.2.4问卷调查法

根据访谈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旅顺口区高校的特点,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四所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统计

根据暴力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程度,我们把高校校园体育暴力行为分为三种行为――偏差行为、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2013年9月―2016年9月我们对大连市旅顺口区的四所高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实地观察,共发现暴力行为71次。

高校校园发生的体育暴力行为主要是表现是偏差行为,越轨行为占少数,犯罪行为相对微乎其微但也偶有发生。偏差行为我们或多或少都看见过,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竞赛的赛中和赛后,比赛双方之间的言语冲突。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比赛双方之间轻微的身体侵犯或者干扰赛事正常运行的轻微暴力行为。犯罪行为的主要表现在比赛双方打群架和对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打砸行为,此类行为多是因为把赛场上的怨气与怒火蔓延到场下,心理动机则多半是报复、找尊严等不成熟心理活动。

3.2四所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暴力的认知

经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暴力”这个词相当陌生,个别同学对体育暴力的了解也仅限于网络报刊上关于国际足球联赛引发的恶性暴力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多数学生认为校园暴力离自己很远。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分别得身体侵犯行为”、“打砸场地设施”和“群体斗殴”属于校园体育暴力行为;而“组织或自发对特定人员的谩骂行为”则被较少数同学认可为校园体育暴力行为。

3.3校园体育暴力成因分析

3.3.1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偏差

体育价值观指体育价值在我们脑海中的反映,是我们对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发生体育行为的基本指导。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能够最直接的反映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与态度等客观因素。我们认为最直接有效的引导体育价值观的因素是情趣爱好。激发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状态等。不成熟或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统称为价值观偏差,指的是高校学生带有功利性的想法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过于注重比赛的结果而忽略整个比赛过程本身,又或者根本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缺乏正常的体育锻炼。

3.3.2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目的与氛围

当前校园体育活动或者竞赛的举办趋于程序化,缺乏体育精神,从而导致目的越来越功利化。积极的体育竞赛最后演变为班级之间或各学院之间的对垒,在一些身体对抗明显的项目,如篮球和足球等项目,其中的火药味直逼职业赛事。赛前有摩擦的个别学生、班级或者学院往往会把赛下的敌对心理带到赛场上,这很容易把小摩擦转换为敌对情绪。加之个别高校学生有意无意的粗糙动作很容易引爆场观众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拉扯冲撞和明显带有恶意的犯规动作。

3.3.3高校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管不到位

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组织者也可能是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等,很多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都是由学生团体或协会组织管理。学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体育竞赛中负责裁判的大多数学生都没受到过专业的裁判员培训,只是熟悉规则而已,他们对竞赛的相关规程和流程安排了解的不甚详细,对于竞赛现场的突发事件处理、现场调度等方面极为欠缺。所以很难保证所有的体育活动或竞赛都公平、公开、公正。很多体育暴力行为多发于小范围组织的体育活动或竞赛。调查问卷中有69.5%的学生认为在参与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

3.4遏制校园体育暴力的策略

3.4.1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积极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让学生知道体育比赛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同时要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理性对待体育活动或竞赛,构建和谐安定校园。

3.4.2积极发挥校内体育协会的作用

高校体育协会聚集了广大学生体育爱好者,隶属于学校体育工作部。它在高校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起到承接作用。它对学生的各种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对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重视体育协会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面对广大学生群体,他们可以更有效的宣传体育活动精神、体育道德教育和体育文化教育,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引导广大学生正确锻炼、文明竞赛、理智观赛。

3.4.3规范并强化校园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监管工作

高校应该制定关于举办体育活动或竞赛相关制度,规范场所、裁判员等相应的规程设计,做到校园大大小小的体育活动或竞赛都有备案。

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体育社团对体育活动或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遇突况的快速处理能力和现场调度场地与人员的能力,培养学生裁判员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裁决技巧,争取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做到公平、公正,打造出让参与学生满意,让观赛学生满意的校内体育活动或竞赛。

参考文献

篇6

2011年9月26日6时50分左右,山西灵石县冷泉村一辆接送学生的微型面包车在108国道介休段与一辆大货车相撞。7名初中生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2]

虽然不断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反映出校车运营混乱、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监管不力以及校车立法空白、制度缺位等表层问题,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学校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长期缺乏等深层问题。加大对学校管理者危机管理意识的教育,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一、 危机管理与学校危机管理内涵

危机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求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的方法。关于危机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潘光认为,危机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因若干方面激化而导致的一种打破常规的恶性状态”。[3]美国学者奥兰·扬将国际危机定义为“一系列迅速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使不稳定因素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或任何体系的影响超出正常水平,增加了体系内暴力发生的可能性”[4]。其中美国知名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5]。

学校危机管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校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主要领导(通常是校长)组织相关人员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对学校可能的和现实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评价的系统化的应对过程。[6]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危机事件:一是与生命和身体安全直接相关的事件;二是破坏学校运转秩序,使学校工作无法开展的事件;三是对师生和学校形象与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

二、 学校危机事件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事件放大功能和迅速传播功能的凸显,给当前的学校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不确定性增强

学校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人身危机事件:危及生命安全或伤害生命,如因地震、洪水、台风、火灾、楼舍倒塌等造成的伤害事故,社会动乱、中毒、校园暴力、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等;信誉危机:对师生或学校形象和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严重的人格侮辱、学校办学质量滑坡、教师对学生及家长的有偿家教等;学校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这些危机事件,有的属于突发性的,但也有属于渐变性的。总体发展是渐变性危机事件逐渐减少,突发性危机事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危机事件传播速度加快

由于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敏感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微博的快速发展,在今天,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何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降低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所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如:如何预防和及时阻止谣言在网络间迅速传播,做到第一时间澄清事实,将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摆在学校危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3.危机事件独特性凸显

学校危机事件中的学校信誉危机和学校发展危机事件,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参考性,如校园踩踏事件、教师惩罚学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等。如何预防和处理该类事件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作参考。但是,由于上述不确定危机事件的增多,致使学校危机事件的趋同性降低,学校管理者根据以往经验或者别的学校相同事件化解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在减小。

4.“报复社会”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滕五晓看来,当前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如果再加上受到某些不公正待遇,长期压抑的他们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如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又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2010年4月12日下午,合浦县西场镇一男子持刀追砍路人,造成1名二年级学生和1名老人死亡,包括两名小学生、1名学龄前儿童在内共5人受伤;2010年4月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

三、 学校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

1.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危机事件应对力的培训,做好学校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当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个由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四部分组成的循环过程;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意味着采取前瞻性措施,预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降低危机的可能危害。当代危机管理的实践也证明,随着危机可能危害性的日益膨胀,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是达成危机事件最优化处理的首选。此外,还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灾害时的逃生演练及自救教育,诸如地震、火灾、大面积食物中毒、爆炸、恐吓、室外活动中意外伤害等,应制定具体的应对预案。

2.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极大丰富,真假信息难辨,并且传播速度迅速。个别学生由于对学校或者某个教师的怨恨,为了达到报复学校或者教师的目的,故意捏造事实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地解决,避免造成网络失控的后果。其次,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再次,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一些谣言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澄清、及时制止。

3.强化对学校管理者关于危机事件处置的培训,提高危机事件应对力

由于突发性和独特性危机事件不断上升,在没有任何参考或者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考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校管理者仅仅有预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对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培训,提高其危机事件的应对力和处置力。

4.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除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加大、部分人心理失衡等问题,预防和防止该类人员制造“报复社会”式的校园惨剧,学校必须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制定严格的校外人员出入校园制度,配备必要的警用防护器械。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做到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警察能够第一时间赶到并协助处置事件。

参考文献

[1] 甘肃庆阳榆林子镇一货车与幼儿园校车昨相撞.新民晚报, 2011-11-17(A3).

[2] 山西灵石车祸已造成6名学生死亡.咸阳日报,2011—9—27(B4).

[3] 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Oran R.Young,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篇7

关键词: 小学问题学生 成因 解决对策

所谓问题学生,其实是指在正常生理状况之下,在接受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不良行为和不正确思想的学生。因此,问题学生指那些拥有不正确思想行为的学生,并不是指智力落后的学生。虽然问题学生在班级中的数量是极少的,但是他们潜在的危害性却是很大的,不仅会威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对其他学生的生命安全、学习环境产生不好影响,甚至将来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问题学生是需要教师和学校高度重视的,如何教育和转变问题学生,使其拥有美好的未来,是对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课题,广大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将问题学生引到正途上。小学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下文将就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主观原因

1.小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学生本身性格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如性格中的任性、自私自利、傲慢、执拗等会使学生只顾自己的利益,做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考虑,无视别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从而造成性格的扭曲。

2.学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而言较差,因此学校和家长的约束会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学生受家庭经济情况的束缚,使这些学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会去别的地方寻求解决自身需求的方法,导致最后因为自身不断增长的欲望误入歧途,被社会中的不良思想侵害。

3.小学生道德意志相对薄弱。小学生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去社会上寻求解决自身需求的办法,而小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很容易被物质诱惑,在自身欲望不断驱使之下,最后做出违背道德、法律和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情。

4.小学生道德观念缺失。因为学校学生来源地域有所不同,非常容易拉帮结伙,加上小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知还不成熟,自制力相对较差,容易意气用事,把打架斗殴、违反纪律,做与正常学生相反的事情视为帅气、勇敢、具有江湖义气的英雄之举,把那些同样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视为江湖兄弟,从而走上歧途。

二、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研究表明,从家庭背景角度研究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很多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管教的失职,小学生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对待孩子处在两个极端,一种过分溺爱,一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容易造成学生骄奢成性、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造成性格缺失。家长对孩子过分严苛,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从而容易误入歧途。同时,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不得当言行,如满口脏话、言行粗鲁等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染上同样的恶习。另外,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对孩子疏于管教,导致小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等坏习惯,这些都是造成小学问题学生的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有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教学观念,高强度地教学,使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作业超负荷,考试次数过于频繁,教学管理过于严厉,从而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同时,有些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欠妥当,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这些对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漩涡。同时,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像和书籍依旧存在,这些影像和书籍会侵蚀小学生的身心,致使他们堕落。另外,社会中的小混混和不良人群会给小学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三、小学问题学生的对策

1.教师要了解小学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只有先找到“病根”,才好对症下药。小学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动机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育和转变问题学生的时候要先逐个了解导致问题学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方式或者对他们周边的人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

2.教师要帮助问题学生消除错误认知。小学问题学生往往以自己那套错误的思维理解道德准则,从而使自身道德行为产生扭曲。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道德认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为他们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

3.教师要帮助问题学生消除情绪的干扰。教师在教育小学问题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教师要保持头脑冷静,仔细地分析,耐心地开导,最终找到最佳切入点。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既不能一直抓着学生的问题不放,又不能轻易原谅他们,要不断深入透彻地了解他们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需要广大教育者高度重视。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篇8

关 键 词校园欺负;人际关系;干预

作者简介刘思硕,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所谓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的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1]校园欺负是指任何发生在校园、上下学路上或者以校园为媒介的社交群体内的欺负行为,是青少年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近些年,校园欺负案件频频见诸报端,校园欺负现象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分析,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青少年欺负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广大学校、教师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遏制校园欺负行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的人格特点影响欺负行为的发生

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他们在人格上都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Olweus将受欺者分为被动型受欺负者和攻击型受欺负者。①被动型受欺负者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脆弱,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比较敏感;攻击型受欺负者在人格特质上往往过度活跃,他们性情暴躁、易激动,喜欢挖苦别人。这两类受欺负者呈现出相似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比较差,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对于欺负者,相关研究显示,一些欺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通过对他人实施攻击行为来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综上,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有着不为同学喜欢的人格特点。

(二)旁观者效应的助推作用

旁观者是指某件事情的知情者、目睹者和干预者。根据旁观者行为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协助者(对于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不但不干预,反而协助欺负者对受欺负者进行欺负)、煽动者(不采取直接欺负行为,而是采用煽动性的语言或者行为鼓动欺负者)、看热闹者(不介入欺负行为,没有明确的态度倾向)、干预者(直接制止欺负者的行为或者向老师汇报,请老师出面制止欺负者)。

Christina等人的研究显示:旁观者的态度与班级欺负的发生频率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学生中对于欺负行为持协同态度的越多,班级出现的欺负行为就越多;对欺负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学生越多,班级中的欺负现象就越少。②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无形中会助长或者阻止欺负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三)同伴关系对欺负行为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王美芳等人的研究显示:校园欺负者在班级当中不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但是他们也有自己忠实的粉丝,为少部分同学认同和接纳。这少部分学生可能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他们给了欺负者比较大的社会支持。Boulton和Salmivalli的研究显示:受欺负者在同学当中同样不受欢迎,人缘比较差。当他们遭受校园暴力时,往往缺乏来自同伴群体的支持,这使得他们成为连续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③综合来看,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都比较差,这是导致发生欺负行为的重要原因。

(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对校园欺负涉及的学生人数估计不足,认为欺负只是个别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另一方面,对欺负行为导致学生的身心伤害没有足够重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结束,学生就会慢慢忘却,没必要过多介入。很多研究证实,常被欺负的儿童,可能会经常逃课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身心疾病。认识的不足导致对事件处理不到位,结果就变成学校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教育管理工作常常陷入被动。

(五)家庭因素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欺负行为有着较大影响。目睹过家庭暴力或受过身体虐待的儿童涉及欺负或被欺负事件的概率是没有这些经历的儿童的三至七倍。研究显示,亲子关系越融洽,同伴关系也会越好,学生参与欺负或者成为受欺负者的几率就越低。Anderlee研究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双亲没有太多的心理上的深入交流。研究特别指出,这些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都很疏远。④Mak的研究同样显示,感知到父母温暖、理解的青少年有着更低的违法行为。⑤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也是影响校园欺负行为的重要因素。

(六)班级氛围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

班级氛围是指班级的和谐稳定程度,表现为班级成员之间积极互动、频繁冲突等不同层次差异。[2]班级氛围包括师生关系、生生互动、班级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内容,是一所学校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国外有研究显示,不良的师生关系能够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结可能会增加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和青春初期学生的偷窃、攻击、抽烟、喝酒等冒险行为。李丹等人的研究也证实,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降低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3]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措施

(一)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能够对校园欺负M行有效的事前干预。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校园欺负干预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牵头,全体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为成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便于开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其次,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对校园欺负的相关制度。以教育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反校园欺负的制度。制度制定后,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批准后,由学校统一印刷成册,教师、家长和学生认真研读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监督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规则的敬畏意识。再次,完善校园欺负监督网络和举报机制。建立学校、班级、学生三级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对勇于制止和干预校园欺负的学生进行奖励。建立线上线下多种举报途径,便于学生在遭受欺负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反映。

(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能。德育教师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基础,结合一些校园欺负现象,请学生就校园欺负的危害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讨论,通过研讨,提升学生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欺负的技巧。

心理活动课和辅导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课程。借助心理课,以情景剧的方式,请学生扮演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通过角色扮演,帮助那些有欺负行为的学生体验和感受受欺负者的心理感受,提升欺负者的移情水平。情景剧还能够将旁观者的作用呈现出来,提高旁观者对校园欺负行为的主动干预性。心理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心理咨询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攻击性比较强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三)发挥心理辅导的事后干预作用

校方和教师对于发现的校园欺负行为,情节较轻的往往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情节较重的给予班规、校纪处分,涉及到严重人身伤害的由家长之间协商或者走司法途径解决。这些处理方式,看似对欺负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其实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受欺负者因受欺负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未能帮助欺负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方式的成因。因此,针对校园中的欺负行为,心理教师应进行事后干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受欺负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缓解受欺负者的负面情绪,指导受欺负者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的技巧。对于欺负者,不应疏远、歧视、讽刺挖苦,应了解欺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形成辅导方案,与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帮助欺负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使欺负行为不再反复。

(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班级氛围

校风和班级氛围是学校一种重要的、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和约束力,作为看不见的集体教育力量,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与濡染,有效遏制学生之间不良行为的发生。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良好的班级氛围与欺负行为呈负相关。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从环境上有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行为习惯迈进。

因此,学校要重视自身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关于校风、校训等优秀文化内容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学校的重大节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把各种校内、校外活动,都作为弘扬学校优秀文化和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正能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得班级内的欺负行为无处容身。

(五)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4]近几年,网络报道的多起校园欺负案件中,非正式群体参与的案件比例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相比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攻击,群体面对个体时,呈现出更强的攻击性。[5]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不排斥他们,尊重、爱护他们;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学校、班级活动让非正式群体的学生突破自己的圈子,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树立与班级发展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的发展纳入到班级发展轨道上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减少班级管理的不安定因素。

(六)家校联手,提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研究显示,那些有着良好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学生,很少会受到欺负。[6]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能够主动结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因此,学校应利用家长会、家校活动、亲子活动等各种机会,聘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家访,近距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增加家长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学校和老师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微信群,经常为家长推送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思想和理念,D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校园欺负现象是长久的研究课题,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共同配合,才能有效降低校园欺负事件发生的几率,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注释:

①参见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 Basic facts and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Promotion & Education》,1994年第4期,第27-31页。

②参见Christina Salmivalli、Marinus Voeten、Elisa Poskiparta:《Bystanders Matter: Associations Between Reinforcing, Defending, and the Frequency of Bullying Behavior in Classrooms》,《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1年第5期,第668-676页。

③参见MJ Boulton、PK Smith:《Bully/victim problems in middle-school children: Stablity, self-perceived competence, peer perceptions and peer acceptance》:《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年第12期,第315-319页;Salmivalli C、Lagerspetz K、Osterman K、Kaukiainen A:《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Aggressive Behavior》,1996年第22期,第1-15页。

④参见金凤仙、程灶火:《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3期,第468-472页。

⑤参见Hoeve、Dubas、Eichelshei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delinquency: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9年第6期,第749-775页。

参考文献:

[1]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55-356.

[2]Gazelle.Class climate moderates peer relations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children with an early history of anxious solitude:A child environment model[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6):1179-1192.

[3]李丹,宗利娟,刘俊升.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之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3(9):1015-1025.

[4]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0.

[5]宋广文,刘思硕.初中男生个体攻击性与群体攻击性的差异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2):98-103.

[6]陈健芷,刘昭阳,刘勇.初中生受欺负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795-799.

篇9

关键词:中职护生;思想道德;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92-02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对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要求也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教育既关系到中职护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新时期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问题,又关系到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了解并掌握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中职护生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职护生德育现状

1.1中职护生的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职护生能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但违背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1)不讲文明,行为习惯差,法律意识淡薄,如乱扔垃圾、出口成"脏"、抽烟喝酒、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赌博、早恋等现象随处可见;(2)不尊重老师,缺乏礼貌,甚至欺骗、辱骂老师;(3)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4)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如上课嬉笑打骂、玩手机、睡觉、甚至迟到、早退和旷课等;(5)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有的同学自暴自弃、得过且过;(6)享乐思想抬头、讲究时尚打扮、贪图玩乐、好逸恶劳、互相攀比;(7)网络信息化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恋。

1.2中职护生的职业思想存在的问题。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预示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学医目的不明确。作为学医之人,应树立起"救死扶伤"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而对本校护理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30%的护生学医动机不端正。他们有的学护理不是处于自愿,而是受父母自命;还有的是看重护理好找工作。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导致从护后道德失范。

1.2.2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调查显示,部分护生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又脏又累,又不赚钱,没什么光荣可言,还不如去当个服务员来的轻松、赚钱。甚至26.4%的同学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58.6%的学生表示不会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有机会的话会选择跳槽或转行。

1.2.3知行不统一。在对实习护生的调查中发现,实习护生都知道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维护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但部分学生仍对护理工作提不起兴趣,工作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上班期间浓妆艳抹,言行举止不得体,并对"救死扶伤、献身精神"表现的不以为然,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追求个人利益表现的非常热衷。

④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不足。部分实习护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护患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对农村的、贫困的患者态度生、冷、硬;未树立起"患者利益第一"的观念,当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相冲突时,多数护生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部分护生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缺乏慎独修养。

2.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2.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管理

2.1.1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德育为首"实效化,秉承"以德立人、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办学之风,改变重技术轻素质、重管理轻德育的思想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由学管校长具体抓,学生处、团委、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参与的全员育人、管理育人的新局面。

2.1.2建立"帮扶"制度。家长联系手册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桥梁,它成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载体,也是系统记载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我校通过家长联系手册及时有效的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及时发现中职护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以防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偏离正常轨道。

我校自2010年以来大力开展德育辅导员工作,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每位教职员工分派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合学生处、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校深入推行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号召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利用早读时间进班领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书香氛围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3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制度、课间操制度、佩戴胸卡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学生考勤请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并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重点实施帮带,严防校园暴力和学生犯罪。

2.1.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职护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中考失利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偏差,极易导致其心理层面上出现失落感、自卑感、不自信感,从而自暴自弃,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对中职护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

2.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2.2.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与中职护生接触最为密切,是中职护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和主力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所以,学校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绩效纳入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去,督促班主任协调好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常言道"师者,乃表率楷模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因此,身教胜于言传,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教师要做好表率,对工作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2.2.3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组织要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宣传、法制教育讲座、青年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演讲、朗诵、专题讨论、节假日纪念活动等,并寓教育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多想,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3德育课程改革。

2.3.1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应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讲教师评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德育课成绩考核机制改革。德育成绩考核是德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实践行为,因此,传统的纸质性试卷考核模式已不适应现在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了,应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德育成绩考核中,并作为德育成绩考核的关键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4护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4.1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教育不仅限于德育课,更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既要传授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要不断的挖掘理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的收集如医林典故、新闻事件、身边现象等护生感兴趣的直观题材,将一个个鲜活事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的将救死扶伤、热爱护理专业、慎独修养、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渗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讲无菌技术时,我在课程结束的最后,增加了一个德育渗透,提醒学生学习态度要认真,要严格无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无菌操作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缺乏无菌观念的严重性、危害性,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无菌观念的目的。

2.4.2实训、实习中的德育渗透:认识源于实践,学生德育教育不能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说教,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和检验。因此,学校应充分与医疗单位结合,让学生深入临床,通过听、看、做及临床老师带教等手段,然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感受职责、爱心、纪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推动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内化。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德育问题,并将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和带教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总结

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撮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抓、反复抓,需要学校全体动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断加强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金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1,(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