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01-03
前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以独立篇章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有着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它是随着生态文明理论的诞生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观念。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和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它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把西安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充分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标志。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测以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管理的消费方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的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动力,推崇物质享受主义,最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老路。虽然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污染造成的水危机步步紧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气污染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频频登场,近年来,秋冬季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出现较为频繁的灰霾天气对大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作为引发灰霾天气的元凶,一个原来有些生僻的未有名词PM2.5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它体积很小,直径达不到头发丝的1/20,但是却事关重大,因为它影响着人体健康……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化已经给全球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对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惨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践将缓和目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工业化与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工业化的“救赎”之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要求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更有力地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观念,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的跨越。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面临的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重大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全国性、整体性演变,正成为制约发展的中心问题和主要障碍。
近年来发生的血铅事件、重金属污染事件、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都发生了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等警示我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即牺牲环境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正视这一重大国情,在认识和行动上反应迟缓,那么环境问题就会演变成环境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对食物、水和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关于安全环境的需求必然上升。生态环境既事关基本需求,又关系安全、发展、环境等高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但是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全社会深切地感受到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水土流失、食品安全和水气声渣污染的环境恶化之痛。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优良的、宜居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环境容量就是发展空间、资源禀赋决定发展路径。我国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客观限制,决定了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不十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坚持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经济建设的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我们党只有顺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才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建设小康社会的追求理念。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然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西安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坚持塑造城市特色,突现城市价值,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发扬民主和推进依法治市,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进一步改革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最大的成就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最大的亮点是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最显著的变化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近年来,全市上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推进“创模六大工程”,使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得到看明显改善。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速转变发展方式。近年来,西安市关闭、拆除造纸企业45家,淘汰落后产能71.85吨/年;关闭小火电机组14台,总装机容量32.3万千瓦;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30条,淘汰落后产能259.3万吨;淘汰落后印染产能3450万米;关闭小型轧钢企业17家,淘汰落后产能9万吨;关闭焦化产能20万吨/年;关闭128家电镀企业并引导20家企业入驻户县表面精饰工业园,实行集中监管,有利推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2.以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步伐。全市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4.65吨/日,较“十五”末增长了4.5倍,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94%,较“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新建污水管网737.72公里,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1054.83公里。完成了1827家餐饮企业废水整治。11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18所大学的污水处理站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累计拆改城区4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近6000台,90%的火电发电机组建成了烟气脱硫装置,64.29%的集中供热锅炉完成了工程脱硫。
3.实施“引大济河湖”、“引岱济荆”、“引沣进城”等工程。将秦岭北履大峪水库、岱峪水库、沣河地表水引入西安城区,解决了生态用水问题。全市共造成各类水面4.5万亩,再现了“山水之城”的面貌。
4.以生态建设为推力,全面改善生态环境面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绿满西安、花映古城,3年植绿大行动”。经过市、区两级共同努力,城区共栽植大规格乔木10.13万株、8公分以上乔木136万株、花灌木471.7万株、灌木22465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666万平方米。全市公园达到63个,街头小绿地广场33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14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43%,绿地率为31.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古城逐步彰显出绿色韵味。
5.以保障世园为目标,着力改善环境质量。自2008年以来全市环境空气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连续4年稳定在300天以上。西安市城区降尘量下降26.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年均值分别下降4.5%和18.2%,渭河干流综合污染指数下降60.4%。入渭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好转,其中污染严重的新河、太平河和皂河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值分别下降了92%、78%和71%。渭河干流出境水质持续好转,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值下降5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年为100%。通过持续开展噪声污染治理行动,全市交通噪声年均值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达到了国家标准。2010年西安市荣获陕西省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6.以生态治理为突破,积极完善世园会基础设施建设。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西安浐灞生态区,昔日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是西安市有名的“垃圾场”。为有效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和形象,浐灞生态区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为目标,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治理环境入手,成为中西部率先开展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的地区之一。6年投资超过220亿元,浐灞生态区通过走生态环境效益化治理之路,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以往沙坑变成了湿地,用建筑垃圾修建起河堤,形成“大水大绿,大疏大密、大开大合”的绿地景观体系,累计形成水域湿地1.5万余亩,湿地覆盖率达13.2%,完成林地及绿地7000余亩,林地覆盖率达1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6平方米提高到13.63平方米,区域生态用地比例达到24.6%。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中水管网200余公里,区域污水日处理能力从零提升到37.5万吨,年会用中水近1000万吨。建设项目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7.73%,天然气等情节能源使用率达到98.34%,集中供热率达到9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4.36%,浐灞河重现清澈,再现了灞柳含茵,芦荡惊鸿的自然盛景。
2011年7月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西安浐灞生态区“国家生态区”称号,成为中西部首批国家级生态区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开发区。浐灞生态区完成了从生态重灾区向生态补偿区的转变,实现了开发区从片面注重产业发展向环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的转型,其良好的景观环境和绿色形象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方面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打造中国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打造中国航空高技术研发中心,国际航空产品制造中心;中国最大的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中国首家商用卫星应用产业基地;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建设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宜居宜创业的第三代新城;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建成生态优美、国际化特征突出、以低碳环保为生活方式的宜居新城;建设历史文化新区、现代商贸中心;建设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建设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建设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西北机电产品基地、新型的商务贸易区和文化旅游绿区;建设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通讯产业园、国际软件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食品科技生产基地,另一方着力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园,打造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划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同时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先后命名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景区。
(三)坚持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联动
市人大持续开展环保世纪行等环保监督活动,市政协领导定期调研生态环保建设工作、节能减排工作和创模工作;建立完善了环保、发改、监察、工商、电力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环保、纪检、公安、司法部门联合建立了环境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强制执行等工作机制,对生态环境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四)坚持企事业单位履责、公众参与、舆论推进
全民环保行动全面启动。设立市级环境保护政府奖项,对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通过环境宣教和舆论引导,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创建、绿色销售、绿色消费活动和环保志愿者行动蔚然成风。公众广泛参与开创了我市全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三、进一步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西安新局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十报告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环保生产力,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坚持不懈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彻到西安市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那么,如何实现美丽西安?党的十报告也给出了答案:就是着力推进我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市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生态物质文明的关键。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革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那么,我们怎么实现这种转变呢?
1.制定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相协调的城市规划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和资源的不断循环使用,来带动经济的效益型增长和发展,以消除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力求达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终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他对资源的利用表达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经济特征是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因此,在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或改造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
3.走低碳经济之路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虽然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和衡量指标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低碳经济设计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将引领我们超越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结构洁净化、合理化,因而是我们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艺技术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创新两个方面同时并进,力求我市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新起色。
4.大力倡导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社会理念的实践基础,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小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产出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能源。这与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完全一致。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清洁生产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十一五”期间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践已经证明,实施清洁生产是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防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是工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贡献”。因此,“十二五”期间,各级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工业污染物防治,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5.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水平。
(二)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一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滋润古城,惠泽市民。要加大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二是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建设。把占西安国土面积的57.9%,涉及五个景区,东西长约164公里的绿色屏障保护好、建设好,让秦岭常绿、八水长流。大力推进其它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渭河西安段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建设好西安绿色生态屏障。三是构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加快实现西安城市定位,全召增强城市竞争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戴体,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大力抓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实施气净工程,努力实现“天更蓝”。实施清水工程,努力实现“水更清”。实施大绿工程努力实现“地更绿”。四是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五是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分级建立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强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与辐射污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的责任心。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立体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全市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二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保护产生的污染,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低碳健康的消费模式。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区(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
(四)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态优先”的原则纳入各项制度建设中。一是加强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制订和全面清理和修订法律和我市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采取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激励政府、企业、民众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倾斜。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三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考评,通过考核评价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四、结论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西安就要从战略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
2.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
篇2
新概括
战略任务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和理论化
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经过五年的思考与实践,在十报告中,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应主要把握三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发展的全过程。
十为什么如此特别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这是因为,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其中有我国国情、发展阶段的原因,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发展方式的原因。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在减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结构变了,生产结构、发展方式就要变,否则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从长远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方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新内涵
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本目的六个方面。
第一,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第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第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第五,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第六,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目标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既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又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新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今后五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四点。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大战略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篇3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思考 恩施市实行“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お 江苏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推进黔南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原永续发展 五家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招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对策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水生态文明建设 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关于潜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考 加快大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对策研究 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 浅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下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同时,又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建设方法,明确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以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1、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
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水资源管理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环节”,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四项措施”,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三项控制”,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能够相协调。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水资源节约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优化水资源配置,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一个节水型社会。
4、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标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因此,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5、水生态文明理念是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建设水生态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改变单一的防洪、供水和发展生态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人本理念、着眼人水和谐、实行统筹治水,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 三、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频发;
篇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障,党的十描绘了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华大地正涌动着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热潮。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青年一代更应挺立潮头、勇担重任。在此,我们向广大青年发出以下倡议:
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从珍惜一滴水、一粒米,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将绿色环保行为转变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宣传环保、带动他人,做生态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一己之力渺小,众人之力成城。让我们引领环保风尚、影响带动他人,争做绿色理念的辐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绿色文化,营造人人关心环保、人人贡献绿色的社会氛围。
篇5
仙居历史悠久,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钦赐县名为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传承着7000多年新石器时期下汤文化的薪火,中国道教第十洞天、江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头禅院、朱熹送子求学的桐江书院等古迹,见证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留下的灿烂印迹。仙居之美更在于她难得的蓝天、青山和碧水。对于雾霾蔽日的大城市居民来说,仙居无疑是块难得的心灵净土,“仙人居住的地方”可谓实至名归。虽然目前仙居还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但我们始终相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态为立县之本,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并以此为抓手,促转型、抓统筹、优环境、惠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连续几年的生态创建,2012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今年将迎接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创建活动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具有仙居特色的创建之路。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
的使命,也是现实的选择
国家顶层设计与县域发展思路叠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了回答。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只有在辩势中蓄势,才能在造势中乘势。早在2001年,仙居县就提出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提出“生态立县”战略;2011年在顺利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十几年来,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创建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绿色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生态立县战略的步伐更加坚定。
县域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仙居县森林覆盖率77?郾9%,出境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连续三年在96%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景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2—3万个,近三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均达到90以上,名列全省前茅,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连续多年的生态县创建之路,让生态基础更加扎实,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4个、市级生态村355个,10个乡镇已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差异化发展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由于历史上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前几轮发展中仙居逐渐落后,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201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556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占浙江的40%,居台州市末位。在浙江新一轮实干促发展的区域竞争浪潮中,仙居不可能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必须剑走偏锋,将自身的特色优势最大化,而仙居最大的优势就在不可复制的优良生态,只有抓住这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才能乘势而上,实现弯道超车。
推进“三生融合”,不断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和谐有序,宜业、宜居、宜游融合发展的乐活之城,是仙居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县创建的目标所在。
篇6
事实上,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就已在国家层面提出,广东的此次规划,正是国家宏观指导下的细化。划分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特别是在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破坏与承载压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刚刚结束的党的十,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条途径之首,并提出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由此可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好的生态文明制度,主体功能区战略确如何有效贯彻执行,把好制度用好,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
首先,要科学高效用好开发区。资源有价,环境有限。面对弥足珍贵的环境容量,各地在招商引资、选择项目时,必须把环境影响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坚决禁止饥不择食、是项目都上。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循环经济,做大做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另外,各地要结合实际,坚持推进错位发展。如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变经济后发地区为生态先发地区,变生态资源为生态产品,保护生态、经营生态、消费生态,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尽情享受生态。
篇7
1.以经济转型升级为核心,推进生态产业发展。(1)全面实施《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年工作任务。(2)严格环境准入,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禁止“两高一资”项目进驻我市。(3)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磷流入河湖。(4)重点发展生态工业,为“一区三园”落户更多更优质的工业项目。(5)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三区同创”过程,形成一批生态产业链。(6)加快清洁生产审核,完成第九批30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2.以建立生态制度为基础,完善生态建设机制。(1)建立部门镇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量化体系,全面实行一票否决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2)建立环境保护诚信管理制度,建立诚信管理档案,列入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的考虑因素。(3)严格绿色信贷制度,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4)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5)建立违法企业曝光制度,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导向,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形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1)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举办首届生态文明建设论坛。(2)在中国门户网站单独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子栏目,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3)开展好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为主要载体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4)积极扶持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5)加大绿色创建力度,争取命名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10个,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创建任务。
着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1.强化结构减排:(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速度,完成第三轮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电镀行业专项整治任务。(2)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关停并转企业20家左右。(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关闭昆仑热电老厂发电机组,加快昆仑热电迁建、弘博热电项目建设。
2.细化工程减排:(1)完成未经规范化整治的所有规模化养殖场。(2)完成花园污水厂(3万吨/日)主体工程建设。(3)加强镇(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运行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以上。(4)完成新增20个处理能力50吨/日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5)完成金峰水泥四条5000吨/日熟料生产线和扬子水泥一条2500吨/日熟料生产线脱硝工程建设。
3.实施管理减排:(1)加强已投运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热电企业及钢铁企业设施运行管理。(2)全面完成重金属减排工作。(3)严把新上项目审判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新增量。
更加注重环保民生工程
1、废水治理工程。(1)实施水环境质量达标工程,力争泓口桥断面达到基本现代化地表水三类水标准。(2)组织实施南溪河2013年专项整治任务。(3)完成2013年度黑臭河道整治任务。(4)开展城中河水环境示范整治。(5)规范“一区三园”内雨污分流工作。(6)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建设。
2、废气治理工程。(1)完成5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工业废气治理工作。(2)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完成南亚塑胶和东发纺织的天然气改造工作。(3)开展油烟治理工作,完成湾溪河沿岸餐饮业的环境整治。(4)开展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巡查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5)加强机动车,确保全年机动车环保检验率大于85%,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率大于90%。
3、噪声治理工程。(1)扩大城市声环境功能达标区范围。(2)配合民政、城管、公安做好殡葬礼炮声规范治理工作。(3)加强夜间建筑施工管理。
4、废渣治理工程。(1)完成5家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2)规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完成中材环保有限公司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实施进程的前期准备工作。(3)安装20家危险废物视频监控。(4)加强固体废物处置、转移、利用工作。
5、环境工程。(1)解决环境产生根源,降低环境数量,特别是重复数量,力争环境总量比上一年度减少30%。(2)对重复环境产生的企业实行约谈。(3)开展环境积案、难案化解工作,力争群众满意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篇8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固始县正在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笔者认为必须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指示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主战场。
首先,全面谋划,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的新道路。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新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尊重白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坚持以生态立县为导向,做到生态优先。固始作为河南省的农业大县,应当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合理的生态发展框架,增强生态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体现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体现现代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生态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逐步完善城市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在加强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和项日环评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思路,严格生态准入,强化生态监管,全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史河、灌河等河流上游流域的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加强固始淮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促使我县部分生态功能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加大对涉气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燃煤行业脱硫、火电行业脱硫脱硝等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全面谋划,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水平,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生态保护的新路子。
其次,突出中心,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在生态建设上,我们要把精力用在谋划重点工作、推动项目落实上,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三化”协调科学发展。2013年固始县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环评调控等手段,腾出环境容量,进一步加大水、气、声、渣以及重金属和辐射等污染治理力度,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项日中的“控制闸”和 “调节阀”作用,努力提高环境质量水平,为全县人民提供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是巩固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大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保护力度。严把建设项日环评关,严禁在史河上游流域内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禁对饮用水源有污染的新建项日进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内,严禁增设新排污口,严禁工业污染源产生,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2011年至2013年共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处理。2013年我们争取到国家“三江三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1000多万元,用于7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真正把专项资金转化为污染物削减量、转化为可利用的环境容量、转化为支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继续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科学编制并划定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保全县饮水安全。
第三,关注民生,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实施南、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工作。一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坚持部门联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生态建设向农村拓展,环境保护向农村覆盖,2010年--2013年共争取中央、省级“以奖促治”专项资金300万元左右,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日工作,主要围绕“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重点整治已经建成入住或即将建成的农村新型社区。二是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近年来,我们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截止目前,固始县已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村生态村25个,市级生态村236个。
篇9
文/墨菲
美丽中国是个什么概念?我的理解她起码包含两个方面或两个体系,第一是人,第二是自然。归纳起来应该是这么四句话:山要青起来, 水要绿起来,天要蓝起来,人要富起来。实现了这四句话,美丽中国就呈现在我们眼前,美丽生活就实现在我们身边。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关于美丽中国,报告中描述得很生动很具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周看了两集纪录片,片名就叫《美丽中国》,是由中英联合摄制小组历时四年拍摄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纪录片,其中很多野生动物和风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些唯美的画面,真实的自然,那些山野隐映的乡村,那些质朴生态的百姓民居让人流连,让人震撼,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美丽地方。
说实话,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外的东西更美好,不仅片子拍得讲究,环境和人文也很棒,但看了这部纪录片会大大改变我们的认识。正如该片策划人员所记述的那样,因为理念和视角的不同,中外联合拍摄组也是经过了一番讨论争辩之后,才各自说服了对方,也才有了这部真实记录和表现中国人与自然万物众生,画面绮丽的视觉大片。
以往,很多西方人不了解真实的中国,也有大部分国人不了解自己的中国,所谓大好河山都只是口头上的,显得空洞而概念。而这部使用当今最先进的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摄影技术,记录了大量珍贵、精彩的画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不仅惊叹了摄制组的那些“老外”,也惊讶了我们自己。
在经济与建设,绿色与发展的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进步的符号和时代的要求。中国人对绿色对环保从认识到努力,也是渐进渐深的。以过去10年为例,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再到德班,几届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坚实。
篇10
关键词:长汀县;生态文明;对策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生态县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各个领域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在我省,长汀的水土保持工作日益备受关注,长汀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波折中进行。本文从长汀县的建设基本概况、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求探寻一条推进长汀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长汀县生态建设的基本概况
长汀县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土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家、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展开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长汀县生态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7.8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至35%提高到65%至91%,完成了重点水土流失区2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79.4%,有9个乡镇、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被专家誉为我国南方红土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和典范,成为我省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1]长汀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推动全省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对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从生态足迹角度探索长汀县生态县建设的不足
生态足迹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2]通过生态足迹的角度研究可以得出,长汀县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发展的不可持续程度正在加强,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的加大,能源的消耗将会大量增多,从而引起生态赤字的进一步加剧,而这种消耗的加剧并不会得到任何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的补偿。[3]长汀县万元GDP足迹远大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三、长汀生态县建设对策
在长汀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结合长汀县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借鉴成功先例,为长汀生态县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
长汀生态县建设要不断强化生态产业布局,以低投高产、低耗少排、循环持续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要坚持以一流的规划引领生态产业的发展;要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生态转型,走新型生态工业道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长汀县特色的农业基地,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构筑都市型、生态化农业体系。[4]要强化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支撑体系
长汀生态县建设要坚持把居住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利用自然景观,加快城乡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具有山水特色、生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要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城市发展框架,高起点构筑城市框架,把长汀县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的远景目标出发。[5]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按照“生态化、园林式”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切实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同时应高质量推动生态型精致小城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3.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体系
为推进长汀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调节企业行为的作用,建立一整套以市场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大力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的市场化。要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对县级机关部门实绩考核中逐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分值比重。要健全社会评价体系,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扩大群众对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权益。要树立科学选人用人导向,把对生态文明建设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6]
参考文献:
[1]罗学升.长汀县稀土开发与水土保持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04).
[2]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马璇,宗跃光,刘志强.从GDP和生态足迹关联角度研究生态足迹结构——以福建长汀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40-7542.
[4]吴蕾,汤士翔,付元中.固始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03).
- 上一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 下一篇:校园暴力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