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全民健身 问题 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因此得以兴起与发展。1995年,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颁布《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出台《全民健身计划》,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逐步意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价值,由于对社区体育的实际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十多年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取得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据调查统计,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呈现显著的特点,男性高于女性,低学历参加体育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而高学历的在不断上升,体育人口的职业也呈现了显著变化,有职业的体育人口在扩大,无职业的体育人口在缩小;场馆数量严重不足,建设速度极为缓慢,人均占有场地数量仍然很低;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各级别之问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地位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起点低,再加上2O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需要,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模式 ,即集全国之力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社会)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获得了全国的大多数体育资源,从而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民体育意识淡薄的限制,社会体育的发展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
(二)保障条件仍然缺乏,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严重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长70.51%,每1O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31.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58.46%。但与芬兰、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且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结构还存在质量不高、年龄偏离、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经常性体育活动落后。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高校应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先进、场地器材完备等优势,对学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满足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只分级别不分类别,难以满足学员的兴趣与工作侧重点,所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进行分类培训。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可分为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型。技术型的培训,应侧重于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和指导技能教学;经营管理型应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方法、经济学知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这样既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也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应当大力培养和发展前者。因为他们是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以传授和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所以,体育主管部门应集中精力抓好专业技能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二)挑战:对现有的培养教育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培训内容是培训目的得以落实的根本途径和关键,而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但我国的培训方式则是只分级别不分类别,这种不分类别的培训内容显然不能适宜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因此建议尽快组织编写全国材,按其工作对象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注意竞技运动项目的同时,强调民族体育项目的培训学习,可增加休闲娱乐、健美健身、康复保健等,同时,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提高培训质量。
(三)社会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想要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那么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全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社会体育及其全民健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体育的发展中,广大群众锻炼的科学化水平还普遍较低,很多人缺乏锻炼知识和科学方法,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锻炼不当造成伤害事故等问题,这些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科学技术服务,积极宣传科学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有效提高群众的健身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俭慧.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4):25-27.
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70-02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新的改革。由此看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正在逐步下降,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探析
针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的要求,笔者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方向和目标。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方向目标混沌不清,从而缺乏有力的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
2.教学理念、方法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也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和开展的要求,响应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待提高。在体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来进行体育教学,轻理论,重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动的要求和技巧。再加上学习教学资源的缺乏,导致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和讲解。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对体育教育的教学研究不够重视。当前,体育教师理论研究层次较浅,基本上局限于目前现有的研究领域,缺乏对新领域的开发和挖掘,尤其是在将体育教学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领域几乎是空白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教育研究,鼓励和培养体育教师进行新领域的挖掘和研究。
5.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教育与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大多数省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概念不明确,不知道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这说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体育意识。
二、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通过播放宣传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民健身运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身观,端正学习和锻炼的态度,明确目标,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要努力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加强体育环境建设,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环境建设。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保证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促进学生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改善体育设备,开放场地和器材的供应,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还要努力发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对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证体育俱乐部不会因为经费和缺乏指导等问题无法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体育俱乐部这种灵活的运动方式和轻松舒适的锻炼环境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这也是构建学校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比赛或运动会,来吸引学生参加。或者,体育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方面的重要赛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学校要积极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当前流行的运动项目来开设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运动与社会和生活的练习,可以适当地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5.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在体育课堂之余,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充分将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另外,在节假日的时候,学校也可以将这些资源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将这些资源对社会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维护和建设体育教学资源。
6.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和研究工作的支持。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因此,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投入对体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经费,以保证教师可以在新的领域内进行体育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高职院校要有力度地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明确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注重将学生的体育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要让学生养成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篇3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与全民健身的联系
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与全民健身运动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体育全球化的动力。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一次伟大交融,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伟大交汇。现在看来奥林匹克精神已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促进着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1.1人文奥运与全民健身
“人文奥运”内涵最为丰富,涉及面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深远,是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奥运会展现了“和谐、交流和发展”的文化主题,就是通过奥林匹克理想与各国民族文化风情的相互交融,引导推动社会与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达到促进世界的和平、友谊与进步的目的;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体魄、良好的心智。人文奥运,恰恰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它关注人的需求,促进人发展,增进人的健康,是教育人全面和谐发展。
1.2科技奥运与全民健身
“科技奥运”的理念引导着我国人民建立科学健身的思想概念。北京奥运会后,人民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奥运大舞台展现着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程度,蕴含着科学的训练、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竞争。因此,“科技奥运”在转变广大群众的健身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人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的思想。文明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科学的健身方式,对提升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化水平有着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1.3绿色奥运与全民健身
“绿色奥运”的提出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改善健身环境的作用。“绿色奥运”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圆满的完成了各项规划的目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在一定时期引导着城市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体育的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基础,营造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整体大环境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2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战略思想
2.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改革与发展之路
全民健身活动要做到针对不同的对象以致服务不同的人群。作为事业就有它自身的资金来源和工作方式,由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要求运作的灵活性。筹集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元化资源,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具体落实,需要社会中上、下各种体育机构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来引导全民健身事业良性发展。
2.2坚持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并重协调发展
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社会意义上看,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两个方面,只有全民健身的普及,才会为竞技体育提供充沛的资源。“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摆正全民健身的位置有着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使体育事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只有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并重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的发展对策
3.1加强全民健身规范化管理体系及法制化建设
《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需要国家专门设置对应的教育宣传机构,集合奥运会中培养出的高级全民健身管理人才,组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运作机构,政府加强监管和保障,营造一个依法维护和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今后的一项重点建设工作。
3.2健全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计划,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实现体育健身服务的多元化,提高人们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满意度,提高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3加快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促进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汇集形成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建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承着多民族的体育文化,要运用多渠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和国际交流,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体育文化。在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要科学地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监管和保障,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振梁.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仁[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6.
篇4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西藏体育局长介绍:西藏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篇5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健身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已将体育锻炼纳入日常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综合预防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明病”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社会效果和重大意义。全民健身运动以群众为主体,全民参与,以健身为立足点,以社会为依托,充分组织与调动全国人民积极地参与到形式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中来,旨在切实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因此,无论是从活动性质还是从社会规模来讲,全民健身运动无不体现出体育的本质意义以及对其较高层次的回归。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表明,虽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但如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却是工作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地、自觉地、自愿地、有效地参与到健身运动中来,同时做到锻炼有理可依,拒绝盲目锻炼,形成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而要做到能指导群众锻炼,充当社会体育的指导员,高校的培养是重点。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价值的改变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渐流行,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力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创办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接轨,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与不断发展。自1993年社会体育专业首次在天津体育学院设立以来,截止到2011年,已在200多所高校被陆续创办起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已取得很大进步,颇具规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导全民健身,有能力开发、经营和管理与体育相关的休闲娱乐市场等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尽管如此,伴随对健康的追求深入人心,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群众调查显示,在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武术在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排名第二,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但是,同时与武术相关的专业性健身指导的匮乏也正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制约其在群众体育当中的开展,这充分表明武术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还满足不了全民健身需求,也揭示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全民健身的整合途径有待探索。此外,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在所难免,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稀少、转行现象较为普遍等。这充分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建立完善。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社会体育专业相比于体育学其他四门基本专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新,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流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其培养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与各类社会体育的指导员,此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各项任务。考虑到他们的性质和来源各不相同,对存在的问题也要分别进行剖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培养目标未完全明确,学生毕业后择业受限也暴露出其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影响之下,重视技术而忽视教法的思想严重,最终导致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硬,但对社会教育相关指导工作却毫无对策。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脱离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严重缺乏针对性,因而无法与时下热门项目如武术当中的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健身项目联系起来,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内容仍待深化改革,部分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师资力量整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独立进行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被淘汰,同时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对象包括专业的运动员、体育老师、社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甚至工作人员。以武术项目为例,参与武术培训的民间爱好者占据了很大比例,真正的专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加上社会指导员的培训时间受到限制,均导致培训过后,相当多的人员达不到独立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专业要求。对广场、公园练习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的健身爱好者进行的实际调查显示,在这些人数庞大的健身爱好者当中,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竟然只占少数。他们当中虽然不乏武术门派传承者,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但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然而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通过国家审批且技术过硬,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少有人承担起我国社会教育指导工作。
2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人才培养的契机
一方面,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提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了组织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健身活动的必要性,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群众广泛参与以及充满活力的一套运行机制,并建立健全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武术项目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相应地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也较高,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施行,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化有据可依,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可见武当武术、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受民众喜爱的武术项目,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伴随全民健身运动体系逐步完善,武术这项民族运动因其练习形式较为灵活、很少受器材和场地的限制等特点而受到群众的广泛喜欢与推崇,是全民健身运动体系的首选项目,从武术竞技比赛到群众性体育的转变使得在健身养生的同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完美传承。
3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与建议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健身服务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越强,整个全民健身队伍专业性也越强,相应的服务就会越到位,体系就会更加趋于完善。现阶段如何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整合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只有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上去了,其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当对社会体育人才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人才的流失,尽力组织和开展全民性健身运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验齐头并进有待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作为专业体育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的获取与验证,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而实习实训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开况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务必把握好六个环节一个制度原则,即实验、实训、实习、技能上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这六个环节并重,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运动员技能等级证和裁判证书与毕业证、学位证并重。第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理论教学应当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度,增添形象思维教学工具,鼓励启发式教学,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在直观性教学中确保课堂信息量输出。技术教学应当加大设施投入,改进人体示范落后教法,改用同步摄像先进教法,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及对其进行分辨的能力。课程考试评分体系力求完善,确保专业考试在检测学生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时,趋于科学、合理、公平。深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于教育部对体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意见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修订,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程,同边缘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很有帮助。教师应当关心学生,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学生对运动情感的体验,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和满足中提升兴趣、乐于学习,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对在职进修等方式鼓励读研考博,促使学校教师的学历得以提高、知识结构获得更新;另一方面注重国内外高学历和高职称专业人才的引进并为之创造条件,争取又快又好地建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知识结构都趋于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
3.2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
鉴于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涌现出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加上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受欢迎,因此,有必要创编武术项目专业性权威社会指导教材。一套系统规范的武术专业指导教材不仅有利于社会指导员的学习和考核有理可依,增强指导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有助于大量武术爱好者在参照蓝本下进行技能与教法的学习,避免锻炼的盲目性,而且作为范本与指导方向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3.3社会指导员的技术培养与专业知识并重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性良莠不齐,看似队伍日益壮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担任在第一线的屈指可数。因此,在指导员培训上要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加强,侧重对教学教法的培养和训练。以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为例,对基础动作要点能够及时归纳总结与改正,比如身体要中正、动作应连绵不绝,对广场上、公园中低头猫腰、忽快忽慢等动作极其不规范的常见错误能够予以纠正。这也就体现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业余锻炼者错误的动作要点进行指导和改正使其尽量趋于规范是开展传播工作重要的一环,能从根本上带领他们及时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1:019.
[3]蒋波.潍坊市大众体育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新农村健身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全民健身纲要实行的质量和进度,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广的关键,也是考量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效果的一个标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其中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全民健身计划在小康社会中能否顺利推进与逐步实施,关键也在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缓慢,农民参加健身活动受到限制,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很难实现,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全民健身事业的未来走势,也体现着农村体育发展前进的步伐。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俨然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的现状
公共健身服务设施是指由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健身器材、体育场、球场等体育活动场所。本文研究的是农村范畴内的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公共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农村全民健身计划实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改善农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公共健身设施必不可少。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为公共健身设施遍及农村创造了条件,国家对于全民健身的需求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近年来农村健身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不适的矛盾就日益突出,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新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作为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基础性建设,是农村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共健身设施是农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的健身需求,既可以丰富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目前,公共健身设施的数量和公共健身设施的种类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明显不足、从数量情况反映公共体育设施较缺乏;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种类单一,多样化的需求必定要建设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从需求情况反映公共健身设施种类缺失,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应该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待遇,但是由于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差异,整体表现为农村地区的公共健身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健身设施数量缺失、配置单一化、现有设施布局不合理与现有设施管理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健身基础设施缺乏农村作为健身设施主要以全民健身路径设备、乒乓球台、篮球架三种为主,场所种类贫乏,数量有限;健身器材主要集中于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如踏步机、爬杆、压腿器、扭腰器、滚轮、单杠、双杠等)、球类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等)两大类,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中踏步机、单杠、双杠配置率最高,部分器材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国政府已经对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加大了投资,但主要集中在城乡阶层,对最缺乏、最需要的广大农村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现阶段农村均无大型体育馆,公共体育设施较少,而且条件简陋,只有部分农村配备了健身路径。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是在自家庭院、公共活动中心、山林河畔、村头路边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农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根本达不到农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设施和器材也十分短缺,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2、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低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度不够。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不足,设施条件陈旧。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学生上课场地,怕被校外人员损坏,都会在放学后关门,能够对农民开放的很少。二是大部分公共健身设施没有专人管理,又长期处于闲置;部分健身器材在户外环境下出现生锈或损坏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养。三是公共健身设施存在缺失使用说明、没有使用说明和使用说明被毁坏的问题,降低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主要是负责该地区的体育管理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农村公共健身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健身功能,并且损坏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农村居民正常健身活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3、农村公共健身人力资源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不到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都达不到要求。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其协会严重缺乏,很多健身活动站都无法配备一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健身活动中心不健全,相应的健身指导人员的技术培养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指导能力十分薄弱。无论是从事政府体育管理的人员、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参与健身活动人群的数量,农村均低于乡镇,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从根本上制约农民科学健身,也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4、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强目前农村居民整体缺乏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的发展态度淡漠,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也没有把健身视为促进健康、改善体质的重要方式。农村在健身观念出发点上就有很大的偏差,他们认为体育锻炼纯粹是一种玩耍,从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同时就是锻炼身体,并且不知道过度的劳动和不正确的发力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错误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时间很难扭转。加上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也没有在培养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上起到广泛的积极性作用,农民体育参与意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公共健身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健身环境,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农村的健身公共设施网络;目前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拨款,对于本来就贫困的农村来说政府的经费投入太少,根本起不到实质作用。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并扩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应加大农村体育彩票公益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支出以及比重;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专项建设,把健身器材送到农民身边,扩大全民健身服务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保证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规模和资金投入,丰富健身设施的种类,提高健身设施的功能性和针对性。扩展健身活动区域,设立更多的农村活动中心,同时增设维修保养健身设施的服务站,努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农村的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的健身需求。2、提高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的利用率应加大公共健身设施的社会开放力度、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完善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健身设施,延迟学校内设施的对外开放时间,例如周末和假期,促使学生以及家庭成员得到更多的健身机会。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由村委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健身设施的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强化设施的使用功能。健身器材科学、合理化的使用尤为重要。使用不当或常年无人维修,器材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平时对器材的保养与及时的维修是器材使用寿命的保障,器材的使用时间增加,才能更好的利用器材。各种健身器材的使用配合相对应的技术动作,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3、加强农村公共健身服务人力资源的培育、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聘请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关机制。培养有潜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从而能够长期为群众提供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将农村健身服务作为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的平台,又能使农村健身服务得到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些权威的机构来给农民讲解正确的健身观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长时间科学有效的带领人们走出健身误区,使农民真正在健身中得到益处。公共健身设施的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管理,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中应把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健身人群中,由农民自发组织、自行管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应该制定适合居民活动的健身计划,促进农村居民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体育组织机构为骨干、农村社区活动站为辅助、群众性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农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体育组织管理队伍,健全农村各级体育工作制度,统筹发展,日益改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系。4、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强化农村健身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引导农民提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和自觉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占主导地位,是体育设施建设能够真正推行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要用由内而外的自发性方法引领他们进入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政府应加强学习科学健身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健身宣传活动,组织以娱乐为目的的健身活动,资金鼓励参与长期从事健身的村民。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出发,从小培养科学锻炼身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以学生为中心,并扩展带动家庭成员。加大农村医疗组织机构对农村病患的健康意识培养,从切身利益出发,激发参与健身活动自主性。最终,使农民从排斥到尝试,从好奇到喜欢,从兴趣到热爱,不断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运动意识,彻底消除健身误区,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操;改革与创新
体操作为最古老也是时间历程最长的项目,发展越来越缓慢,随着规则不断的进化改变,难度逐渐上升,导致体操“越来越难”。参加体操项目的人越来越少,体操非常难发展到大众体育中,大众体操这条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在基层中体操开展项目最多的就是高校,目前高校体操教学也是按等级套路传授学生,这么多年没有大的变化,这就导致目前大众体育与市场的严重脱轨现象,在实际应用中体操的范围逐渐受到影响,社会开展层面打不开。作为体育项目的老大哥受到限制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改革创新体操教学方法,使体操的教学与社会应用接轨,力求做到简单易学、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增加趣味性,让体操项目逐步发展起来。
一、全民健身背景及发展史
(一)全民健身背景
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体委会联同各个体育部门、群众组织和各个社会团体在国务院领导下积极推出的一项针对全体大众、全民参与的一项体育健身计划,是基于当时的环境,与现代化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跨世纪战略的发展是相配套的,怎样顺利的执行这项计划,是目前所有体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配合此计划顺利实现,使人民群众成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性活动。
二、体操课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由于体操项目的老套导致体操的生源逐步下降,加之高校的扩招以及很多理工科转体育的增加,从中学开始学生体育课就对体操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目前学生体操意识及体操理念的淡薄。
(二)课时量的减少
由于近几年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啦啦操的红火发展,课程越开越多,体操课课时量越来越少,例如我校体操课程只有一学期72个课时,相对于庞大的体操课程,这些课时量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是这也促进了体操教学改革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的偏移
高校学生现在通常实践性比较少,最基本的队列队形都没完全掌握,等到实习时才知道队列队形的重要性。我们教师与学生都忽略了最基本内容的重要性。导致现在学生口令时常出错,队形的调动与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严重不足。包括现在体操最开始的广播体操的学习,学生也只是会做操了。(四)成绩评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我们最终给学生的成绩评定存在着看重技术、轻视教学能力、看重最终结果、轻视整个过程的整体现象。在整个成绩中,竞技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像团体操的内容、基本体操的内容有时成绩里面都没有体现。这样就与市场脱轨脱节。学生掌握的是“哑巴体操”,所以这种教学还是不科学不太合理。严重影响着体操的发展和进步。
三、体操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内容
(一)基本体操
体操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基本体操,它是体育教学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内容与训练手段,也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基本体操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持轻器械体操。我们通常教学的重点会是队列队形练习和徒手体操教学。
(二)器械体操
器械体操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挑选一些符合大众健身、既简单又实用的内容,关键以培养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要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育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地方。体操教学关键点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对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做动作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规格,及时引导学生查找自己动作的错误,然后用专业的体操术语把正确的动作和自己的错误表述出来,然后大家跟老师一块探讨,寻找错误的地方。
四、对传统体操课改革的对策
体操传统竞技教学观念向大众性、全民健身性和社会娱乐性的观念转变。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强化认识、加强观念的宣传力度。摆脱一直遗留下来的竞技体操的传统框架,彻底改变脑海里的重竞技动作、轻视能力,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全面素质培养的教学能力和理念。转变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要开发体操的多元性特点,多发,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重新让体操展现其在教育、健身、娱乐和表演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
五、结论
体操课程的设置目前仍以竞技体操为主,这样就阻碍了体操项目多元性的发展,也就阻碍了体操项目的发展,我们现在要改变体操课程的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和需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建立一个以全民健身体操为主,竞技体操、边沿体操为辅的多元性体操教学体系,充分开发和挖掘体操的健身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掌握体操的内容,也坚定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体操项目重新回归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作者:王玉梅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华慧.新时期中国高校体育对健康个性化教育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38~39.
篇8
关键词:城市社区 健身项目 开发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17-02
全民健身计划提升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使得社区体育健身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然而黑龙江省作为一个以老工业、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北方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不但受到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还受到地域、季节、健身项目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及不同季节体育人群的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必须根据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北方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体育相关部门要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作为指导思想,依托竞技体育项目健身属性和新兴体育项目的迁移,结合黑龙江地域、民俗体育项目进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机会,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1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的动因
1.1 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需要
社区体育健身的开展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主导方式,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形态。通过体育健身运动为健身者带来机能优化的同时,也给健身者带来切身的快乐,在良好的健身娱乐氛围中可促进邻里和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促使社区成员共同的文化价值趋同性与社区认同感,为我国城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的动因,不仅需要社区居民个人内在发展的积极性,还要有外在条件。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被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建设内容,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健身平台。
1.2 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基地。通过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对进一步科学、合理利用城市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吸引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运动水平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搭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平台,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便利的体育公共服务行为,同时,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积极生活方式,落实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工作和内容,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健身工程,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序发展,也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原则
创编、设计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应以社区健身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为根本,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不是随意而为,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基于社区体育项目的基本特点和多样的类型,以健身为目的,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
2.1 从实际出发原则
不同体育基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从事健身运动也有不同的要求。社区体育健身是健身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人们在自愿参加各种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时,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表现,只是使他们的身心在休闲时间得到放松和享受。因此,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开发设计时,应从实际出发,使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实际相适应,要根据体育健身参与者的年龄特点、当地气候、工作性质、爱好、物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2.2 普及性原则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要使参加者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必须经过一定的智力和体力上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健身参加者为完成健身过程、比赛要克服的最适宜的负荷强度,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的负荷。难度过高,参与者无法进行,难度过低,则降低了参加者的挑战欲望。因此,该项目的开发设计必须根据参与者的能力,满足参与者的兴趣、特点、爱好等,让居民能各取所需。这是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和普及的基本条件。在具体推广、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项目是合理的,科学的,但由于难度高,风险高,大部分居民往往不参加,使项目失去了活力,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
2.3 健身属性原则
社区体育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以增强居民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适当的运动负荷是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因而开发体育项目必备的健身属性更显得重要。社区健身体育项目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娱乐性,运动负荷太大,不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运动量过小,达不到健身目的。虽然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占很大的比重,但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失去了强身健体的效果。负荷量过小,人体体会不到应有的刺激,难以在参与中体验到全力以赴的感觉;负荷量过大,则会造成过度疲劳,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在健身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亲自体验、反复试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现有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吸收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达到娱乐、健身效果。
2.4 区域性原则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体育文化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同一区域的人类自觉不自觉选择了相同的生活方式。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体育事业发展侧重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各地优势的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保证。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具有多元的文化交融背景和自身的地域特色,城市社区体育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地区黑龙江省,在开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时,在继承传统社区体育文化基础上,要依托冰雪体育文化丰富当下社区体育文化内涵,繁荣社区体育内容。
3 社区健身运动项目开发设计的程序
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发、创编是社区体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动全民健身在群众中更加广泛开展的有效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运动项目科学地拓展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健身运动项目是全民健身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体育改革的难点。社区健身运动项目的设计的程序如下:(1)先对运动项目进行构思,然后创编,最后定出名称。(2)项目的动作规格、姿势、运动的路线和方向必须用术语叙述来创编,必要时,可以绘简图加以说明动作要求、场地的形状、器材的设置。(3)制定规则、要求和奖惩办法。(4)进行实验和修改。(5)定稿并推广。
4 结语
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满足居民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有效方式,是举办公益性、区域性、自主性的社会活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不同于竞技体育项目,突出的特点是休闲、娱乐和乐趣,是以增进参与者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在开发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过程中,要遵循一般体育健身原理和方法,转变传统体育观念,以娱乐为依托,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同时,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加强理论层面和方法设计上的研究,突出黑龙江省的地域特色,打造冰雪体育人文气息,用一种动态的变化去满足不同人群的动态健身需求,有效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合力,程.影响苏北城市社区体育项目开发的因素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4-86.
[2] 罗以飞,吴秋来,陈阳.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功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170-171.
篇9
摘 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为中国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价值呈现多元化。本文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奥运时期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在后奥运时代向全世界直观呈现出我国都市体育的良好氛围,表现我国政府倡导全民体育和体育强国的战略,展示政府应对休闲体育发展的需求,营造了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理念,推动了体育与健康的进程以及探索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休闲体育的国家化平台等功能,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竖起我国休闲体育在国际体育社会的新地标。后奥运时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将在引领国内休闲体育时空的和谐氛围,展示国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推进体育休闲产业的稳步发展,以及整体提升我国休闲体育的综合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时代意义
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特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被誉为“奥运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显而易见是奥运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2008年奥运会中,中国健儿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51枚金牌,荣居金牌榜第一。
(二)唯一的地标特征
永定门、前门、天安门、紫禁城、钟鼓楼,继续向北,这条传统的中轴线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仰山。中轴线穿过现代建筑奇观的“鸟巢”、“水立方”,最后消失在“龙行水系”、“仰山奥海”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色海洋里。
(三)中国特色的规划布局
森林公园是在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改造。据了解,公园南区内的“主山主湖”与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脉遥相呼应,既符合了中国园林建造的传统,又与周边大的环境相得益彰。主湖区的“奥运湖”和景观河道构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龙”形水系,在中国龙是最为神圣与尊贵的图腾,站在仰山上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尽收眼底。乔木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片状配置成自然式乔木混交林。乔木混交林主要有: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在一些管理较为粗放的地段应用,并可以提供林下活动场地,供人们休闲娱乐、森林浴,形成特殊的景观效果。
(四)科学完善的硬件建设
现如今,科技的触角已经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就是这样一座处处凝聚了最新生态环保科技成果的绿色园林。园内有一套全自动浇灌系统,大部分电力来自阳光,厕所也装有生物速分水处理和生物降解粪便处理技术等等。
(五)开放的交流服务
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众多项目,投入非常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正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服务群众,完全免费向市民开放。且公园边界由白庙村路(西)、安立路(东)、清河北街(北)、洼里三街(东北)、辛店村路(南)5条城市主次干道围合而成。此外,沿中轴线设置的奥运支线地铁在森林公园南端入口处设置站点。另在公园南区白庙村路入口及辛店村路东南入口分别规划设置一处公交车首末站。公园的位置交通方便,新鲜感强,公众关注度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功能分析
(一)为奥运会提供支持服务
奥运期间园内有三个场馆提供比赛场地:一个是世界上惟一一座具有三面看台的射箭场地:射箭场的看台是所有奥运室外场馆中最陡峭的一个看台,最高处约14米;一个是网球中心,以混凝土自然状态直接作为外饰面,很好地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和谐设计理念;最后是奥林匹克曲棍球场,分曲棍球A场、曲棍球B场,A场为决赛场地,B场为预赛场地。同时这个“生态森林”对城市热岛效应还有明显的减缓作用,在奥运会期间,森林公园已经能够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帮助过滤、清洁城市空气。平时没有比赛的运动员可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边散步,游览,放松心情。
(二)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国家级示范基地
政府倡导全民健身战略,积极应对休闲体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休闲体育的发展进程,后奥运时期,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设施资源,并将设施资源惠及百姓,北京市朝阳区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打造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为休闲体育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政府积极推动休闲体育的进程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北部,处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被五环分为两个区域,沿中轴大道两侧新建了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中轴大道的中间位置设有地铁等公交枢纽,并建设了20多万平米的地下商业。奥运村占地20多公顷,位于中心区的西北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设置的一条“乐跑路径”充分利用森林公园不同的地形特点,穿插设置不同类型的健身步道,并配以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械,以“快乐长跑、快乐健身”为宗旨,为周边居民及北京市民提供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日常长跑健身环境。同时园中建有“航模展示区”、“奥林匹克体验区”、“轮滑、极限体验区”、“儿童运动体验区”、“球类运动体验区”以及登山步道、器械区、拓展项目等健身区,除此之外,还将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形条件,灵活布置棋类、武术、踢毽等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其中,“奥林匹克体验区”将设置18个以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家为主题的主题广场,介绍历届奥运会举办国家、城市及奥运会比赛情况,并设置奥运项目体验区,让人们在了解奥运文化的同时,亲身感受奥运的乐趣,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 《全民健身条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全民健身条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外,农村体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醒认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得农村体育文化已见雏形,但还不完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依然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少,还无法满足众多农民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经济投入明显落后于城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国家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在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这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对农村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却十分有限,不平衡的资金投入,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地在农村地区仅占8.18%,这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村落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由于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可享用许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而居住于广大农村的农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与农民享受的体育服务也就不平等,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2、农村基层组织的体育职能明显淡化
我国县乡机构改革,给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带来很大冲击,在很多地方,乡镇体育部门被撤销或合并,致使基层政府体育职能严重弱化。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再具体到村社,由于村庄合并,干部精简,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工作人员减少,身兼数职,监管体育的职能就明显淡化。
3、农民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明显落后
体育意识是一个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农民体育意识尚不成熟,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在运动场上竞争表层的意识中,缺少自觉投身和参与的意识。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各自从不同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以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解释体育现象。他们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使得我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劳动可以替代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1、增强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增强体育意识,促进农村体育和生产发展的协调一致。
2、多渠道融资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状况
首先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上去,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在村里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小型体育运动场地。
另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所以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也是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必由之路。
3、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随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农民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实施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农村体育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村委会也要有村干部专人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村级文体活动中心要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农民体育协会要牢牢把握时代进步的特征,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农村体育工作者和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 导刊,2007(9).
- 上一篇: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 下一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