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15-03

1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建筑单体色泽一致,风格雅致,特征鲜明,品质精良,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四季有花,景致如画,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共发放10个班级,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有10份没有填写),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见表1)。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责任意识相对淡泊,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A、B、C大约各占1/3,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从其他题目,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选B的占31%,选C的占7%,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在全校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环保展示活动,绿化校园活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在学校规划建设中,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一方面,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结语

总之,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2006(10):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2011(1):6~9.

[3]杨宁一,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2005(8):92~94.

[4]刘宗超,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1991(6):413~416.

篇2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在改善国家整体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归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都应该保持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希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解读,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水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支撑和实现保证,只有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水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离开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将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资源管理由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来,在促进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为了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有效推动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也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借助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2]。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想借助水资源管理的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在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水资源管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的内容,将水资源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借助水资源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也应该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工作的开展,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指导,在加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进行新的优化,因地制宜的加强对配置制度的构建,保证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如此,水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开展。

2.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想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还应该将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修复作为重点工作[4]。通过制定水资源强化论证措施、有偿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区管理措施等,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节能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保持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和河流环境修复工作等,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生态文明创建思想的提出是贯彻落实十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的结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希望能够构建人与水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水利体系,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步推进提供有效支撑[5]。首先,基于全面统筹思想的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的支持应该科学合理的建设湖水联通系统,促进现代湖水网体系的构建,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态体系,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生态文化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和社会上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组织能够认识到水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相应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争取实现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优化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⒖嘉南

[1]王芳.浅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吴美霖,李美臻,金辉,等.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3]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7):1-4.

篇3

现在的试点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有低碳城市、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城市……名称很多,谢极认为其实际上目的只有一个——探寻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我国致力于要解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自然规律的一些规则准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谢极表示,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如何实践生态城市这一理念以及如何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落实。谢极表示生态城市,应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第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理念。理念具有引导发展战略、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全社会首先应该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理念,形成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就可以实施。

第二,城市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文明这个理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要体现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落实在规划的方方面面。

第三,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规划和设计组织实施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靠全体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需要号召全体民众的力量来贯彻落实。当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进行8个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综合性政策试点工作,也是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途径。

第四,生态文明,涉及到我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能不能贯彻落实好,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是否是按照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最小的环境资源影响的代价,为人们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靠社会的力量。

不久前,谢极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针对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样一个提问时,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从此回答了这个问题:

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危机;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对于贯彻十八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个人与学校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现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和方法,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主动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作出高校最大的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不同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是这样定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即将迈入第四个阶段——生态文明。

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认为,人类文明有四种,分别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是和谐社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可靠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渲染良好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则是和谐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结合前人对生态文明的定义与解读,本论文从狭义上解读生态文明的内涵,认为:生态文明须要突出生态的重要性,以尊重生态、爱护生态、改善生态为目的,要求人类树立生态观念,践行生态行为,要时刻警醒、十分自律,用友好和理智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引领文明的殿堂,高校对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力建设高校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高校积极响应十的号召,更应该是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课。

第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生态文明的创造者、推动者。

第三,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绝不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践行和传播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应该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高校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首先,利用高校的各种宣传途径,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从而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灌输给广大师生。 大学应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使得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下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他们把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养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

其次,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师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的使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可以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名人讲座,具有渲染力度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等。而且,要通过高校文化的形成,辐射给社区、社会,逐渐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转化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更多人在平时生活中注重绿色、注重环保、注重低碳,为我国生态文明早日跨出一大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高校制定自己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并长期施行与监督。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学校宣传和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形成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养成一种新的节约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尤为重要的。以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并传播生态文明观念与行为。再加上施行规范以后的监督,把高校制定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坚持到底,一定会形成高校重视生态文明的风气,进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

[3]陈智慧,华启和.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4]王志生.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J].中小学校长,2008,5(11).

篇5

关键词:防沙治沙;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1当前我国防沙治沙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依据我国自然环境特征,防沙治沙形势严峻

①气候干旱,风沙过多。以我国新疆地区为例,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四面环山,与海洋相隔甚远,属于我国干旱区的主体。由于处于大陆腹地及群山环绕,使得新疆常见降水量不足,蒸发强烈。新疆水资源十分短缺,境内总计570余条河流,年径流总量为884×108m3,在全国地表总径流量占比仅达到3个百分点。新疆地区总计有10片沙漠,总面积可达到43×104km2,约为新疆地区总面积的1/4,在我国沙漠总面积中则达到了63.0%。境内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104km2,为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104km2,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②人为因素,沙漠化严重。新疆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省区。新疆沙漠化形成受各式各样因素影响,诸如土地、生物资源不合理使用、放牧过度等。现阶段,新疆沙漠化形式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流动沙丘外侵,多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方向;一方面是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多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南边方向;一方面是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所引发的沙漠化,多分布于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

1.2认识生态建设核心问题,明确我国防沙治沙症结

即便我国针对防沙治沙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现阶段我国众多地区沙漠化仿制依旧面临局部得到整治,整体逐步恶化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繁杂的系统,其牵涉到一系列自然因子的协同作用,生态一旦遭受破坏便极难恢复,生态建设并不可“一蹴而就”,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防沙治沙工作仍然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公益生态用水无法确保。②生态建设效果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生态建设难以有序进行。

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2.1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对世界物质进行利用、改造过程中,解决自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妥善优化处理,促使生态环境运行达成有序健康发展。生态同样属于人类对传统文明、工业文明进行反思而得出的一个结果。伴随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飞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破坏这一沉重代价,作为一类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人、社会、自然视为一个整体,重要指出社会经济发展切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生态文明可算得上是工业文明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超越,即存在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不断改革、创新,由此可见,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相通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等均与生态文明存在很大的关联,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的协调统一发展,就要求人们明确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即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其中重要位置。

2.3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实践得出,“先发展后整治”的发展模式是与自然发展规律相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文明建设中即走了这一道路,换来的是血的教训。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总结,我国依据实际国情制定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就提到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即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发展期间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而为人类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

3强化防沙治沙工作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对策

3.1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强化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生态文明转变为生态学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进行正面积极引导,树立与自然友好、和谐共处的良好风气,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同时,对生态文明开展传播,对生态文化开展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目标予以明确确立,科学合理规划,再结合不同地区防沙治沙实际情况,采取有效针对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不同领域、环节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有序健康发展。

3.2加大对生态的修复力度

整治沙漠化、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加大对防护林的建设力度、开展风沙源整治、强调从关键环境问题着手、对防沙治沙工作开展全面系统规划、促进一系列工程项目有序开展等;积极对新的防沙治沙项目开展申报,提升国家、地方政府对风沙危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从而予以充分的人力、物力支持;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切实提升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

3.3对防沙治沙工作实行责任制

结合国务院针对防沙治沙、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应当明确自身在防沙治沙工作开展上重要责任,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将防沙治沙工作贯彻到实处,对防沙治沙工作实行责任制,责任书应当逐级签订,在对地方政府开展考核过程中应当引入责任制考核这一标准,积极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落实。

3.4建设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区

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发挥起防沙治沙示范区的有效作用,依托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防沙治沙项目中,以我国内蒙古、西北地区等示范区为例,当地政府应当明确认识到灌木在防沙治沙中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其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富民兴林的双丰收。建设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区,国家同样要予以足够的支持力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对示范区林业工程进行优先安排,对国内外成功经验及研究成果同样要第一步推广至示范区,强化对示范区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示范区中现存的、新造的公益林,也应当第一步将它们划拨进生态补偿之中。循序渐进加大示范区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生态建设内容的逐步丰富、创新力度的逐步提升,实现示范区示范作用的全面发挥,进而使全面不同地区防沙治沙工作均得以被带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生宇,穆桂金,雷加强,等.新疆防沙治沙存在主要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发展生态产业,破解防沙治沙困境[J].新疆环境保护,2013,35(S1):28-32.

[2]李炜.对生态文明建设与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2016(3):136-137.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

党的十全面深入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此项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普遍性的、长期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就要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青少年学生在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社会进步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态文明教育不局限于环境和经济范畴,已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和伦理范畴,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教育和变革,涉及到人一生的教育过程,而学校教育是核心。因此,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范围中。新型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新增内容,这是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更新的要求,也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形势,有些地方环境污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愈来愈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渠道,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

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从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生态文明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解决生态问题,弘扬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四)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道德决定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五)培养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全校性的资源节约管理目标,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

(六)建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使生态文明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第二,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监督机构。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对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第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文明纳入科室、班级、教师、学生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和政策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2]邓 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N].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

[3]曾繁仁.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N].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8日

[4]仲艳维等.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中国林业教育[J],2011(S1)

篇7

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通过在各学科中渗透、在实践中推进、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关键词:生态文明;师范生;教育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讲,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1]。通俗的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人们广泛行动的准则。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十的突出亮点,也是我们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两次,用一个小自然段论述,共94个字。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用了7个自然段,共1398个字,并单列一章专门进行论述。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的“五位一体”,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一是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四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3]。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新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又推动大学模式转变,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学校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师院校是我国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环境教育,高师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参与;惟有参与,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来才有希望” [4],培养师范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次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定向访谈的方式,对不同专业在校师范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方面随机调查了1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53份。

调查表明,师范生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度不高,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晰;师范生经常从自身利益角度判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师范生生态文明知识获得方式主要是网络媒体;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很强烈,但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程度不高;师范生在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上更倾向于生态环保意识,解决方法上主张全民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主张法律措施,推行绿色消费;师范生认为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小、幅度浅、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 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要进入课堂、深入头脑、形成习惯还有差距,但积极倡导加强。

值得可喜的是:师范生对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同时也建议高师院校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师范生专业建设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并且加强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渗透,使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一方面,可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讲授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实践型、活动型课程。

不同的专业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理科: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文科:生态学、环境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设置,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渗透各学科,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去学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师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搜集、筛选、概括、应用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 [5] 因此,高师院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范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在师范生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讲座,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摄影、演讲、征文、作品设计大赛,充分利用环保节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其对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从而在高师院校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在广大师范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3.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保证“点”上激活、“面”上推广。组织机构应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组成,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纲要制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态教育评价、经费来源。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根据实施纲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编辑部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在京召开[J].《环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锋.关于高师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1840―1842.

[5]姜树萍 赵宇燕 苗建峰 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4期71-74.

篇8

关键词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68-01

生态经济是在人类面临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考验的时代背景下,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而选择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且是人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加剧,迫使人类不得不正确应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而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1]。生态经济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经济学名词和经济发展所处的一个经济形态,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为此,对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再认识进行阐述,以尽早实现现代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

1 对生态经济的再认识

1.1 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其背景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环境破坏,以致于自然力通过各种生态灾难的方式来告诫和惩罚人类,进而促使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方式[2-3]。从人类社会发展走过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进程看,无论原始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还是现在提出的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以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考量,要用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发展进步是否违背自然法则和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理念;特别要认识到,地球和自然界形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一旦自然界遭到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即使要恢复、修复,也需要漫长的过程,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以来,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又是破坏生态环境最严重的时期,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走过的发展历程即是明证。虽我国近3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最快,以至于发展速度直线上升,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但对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较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可持续协调发展观。

1.2 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

一是每代人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辩证地去认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增强使命感,特别是当代地球人,既然选择了生态经济的模式,就要全力实施,以对历史和后代负责。二是反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环节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角度,我们如何履行气候框架公约和我国的承诺;站在国家层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先进国家在治理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借鉴别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少走弯路;站在自身工作层面,各行业、单位和个人还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并如何做的更好。

1.3 生态安全是国家的长期战略

生态安全同国家安全一样,是重要的、长期的国家战略。一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列入国家战略,上项目、审批项目时,依法把好第一道关口,并采取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二是要制订详尽的、超前的环境考评标准,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严格依法管理,按岗考核。三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及领导者个人的考核,要采取绿色GDP考核,即按照“经济总量-扣除资源价值-对环境造成破坏评估值-其他社会价值=GDP净值”进行考核。四是对致力于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友好使者的直接支出和间接劳动成本等,作为绿色GDP加分,甚至可加大奖励分值。五是要激励全社会以消灭自身“碳足迹”和购买“碳汇”等形式,为上代建设者和当代建设者偿还生态债务。

1.4 生态债务是良心债

要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使人人都明白由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等生态债务,无论国家、企业还是实施主体,要清楚认识到自然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占有量上是人人均有且平等占用的,开发利用资源必须缴纳资源占用税、土地征用费、生态破坏必须缴补偿费,并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费纳入基金化管理和使用,重奖纳税缴费和自愿做公益性活动的光荣使者。特别是在生态危机和生态债务债台高筑的今天,应树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和始于足下的忧患意识,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2 对生态文明的再认识

(1)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纳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特别是从优化国土空间开放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2)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保障和首要标志。人类的生存空间和一切活动都与其所处环境相关,建设好生态家园,彰显生态文明是人类及各国、各执政党和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做到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3)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经济社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越是这样就越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同时,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

(4)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对于承担国际义务和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庄严承诺。做为企业、公民也应勇敢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3.1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原则。既然人类已认识到生态环境危机带来的灾难,也找到了一个共同选择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为了真正按这条道路走下去,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即制度约束。

(1)立法执法。纵观发达国家社会管理的经验,无不是严格立法执法的结果。我国目前虽然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执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不太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的部门环节太多。为此,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下,制订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2)完善机制。特别是要完善考核机制。一是考核GDP应以绿色GDP为考核指标,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和谁破坏谁治理意识的形成。三是加大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企业补偿及社会融资体系。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是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

3.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政治改革进程的加快。否则管理上就难以适应,比如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配置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往往政出多头、人浮于事等现象严重,需要从体制管理等政治层面加以改革。

3.3 强化“科技兴国”战略

科技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一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防安全建设,特别是国防科技,只有国防强盛,才能为发展赢得和平环境。二是要加大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同样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从科学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以引领和支撑发展。三是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尤其要重视尖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4]。

3.4 履行自身使命

一是积极宣传、倡导环境保护理念的全民养成。二是作为森林是陆地生态主体建设者的一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三是从消灭自身“碳足迹”做起,改掉不良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减排等公益性环境保护中,献智出力,争做贡献。

4 参考文献

[1]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 张小蕾.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9-20.

篇9

一、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不断进化的产物,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因此,人与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约中,人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消极地回归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生态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受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落后,地方保护严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不顾长远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一些排污企业,收取高额利税。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地方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及时为企业出招想法,往往能够顺利通过检查,继续生产。

(二)法律法规缺失,科技水平落后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通过制定一系列环保制度和奖惩措施,使得生态环境稍有好转,但是还存在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任,以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难以渗透到各级政府的执政过程、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还有些人呈现出一些无意识、不自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扰乱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增加了代际环境负担。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但是经济系统的运行一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将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多措并举解决生态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注重科学理论指导,明确生态建设方向伴随着当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越来越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制造出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更有甚者,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环境加以改造,他们只顾满足自己的当前需要,而从未考虑到将来的发展,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抓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相统一与最优化,构建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体系。

篇10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的含义是指自然界的主体、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成果,是文化、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优秀成果的综合。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原则,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人的全面发展必定遵循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

一、现代林业向生态林业发展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森林资源自然增长率与人类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森林自然资源增长率满足不了现代林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而当下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单纯为了达到现代林业的需求,势必会造成生态林的破坏。生态林业与现代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定会产生相互冲突。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关系,有机协调,就会抓好林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这也是研究确定现阶段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代林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林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建设生态林业的方针是长远发展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林也要服从于生态建设的大局。加强监管和引导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大林业的高端化、高科技投入,将林业产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文明建设,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视野,建立新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的管理体系,调整资源结构模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运用效益。生态系统化和理念是根本。利用生态理论系统发展生态林业,建立现代林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过程。生态林业的重要地位已经不容置疑,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二、用建设现代林业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和适应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必然推进生态规律的能力提升。研究林业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是适应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索生态合理性平台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和承载与恢复的范围之内的。合理解决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也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合理需求。从杜绝资源浪费和角度,杜绝资源耗竭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保持生态文明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要节能降耗,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要探索新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技术,推广利用木材的利用率的项目,调整森林资源使用结构,提高森林木材的利用率。新设备会尽快取代落后的旧设备,对一些粗犷型设施要加大维护力度。新工艺需要的新设备的投资需要加大。这些都是建立在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资源的有机整合的情况下的。前提是森林自然资源与现代林业资源相结合,调整林业的产业和经济结构,逐步扩展林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策并举的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现代林业的经济增长,现代林业的经济资源优势体现生态型发展。发展现代林业的同时推广特色林业、可再生林业和循环林业经济。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

构建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活动,推广森林文化活动和生态系统工程建设。提倡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消费观。提倡全民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好习惯。在全社会开展绿色教育,构建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倡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三、现代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

1.现代林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森林为基础的

从获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大量的木材。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庞大的森林覆盖率。所以生态林建设和经济林的需求势必要出现冲突。这个问题要找准平衡关系,现代林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实现特色经济林的创新发展。在建设现代林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长远效益。实现现代林业与生态林业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

2.建设生态林,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发展现代林业的同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两者的关系。林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态效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大量的木材运出,林业的经济效益凸显。而林业的生态效益需要假以时日,才能体现出来。大量的木材产出,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出来。如果只为了追求生态林建设就会抑制经济林发展。现代林业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平衡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找到平衡点,达到经济利益与生态林的同步发展。

3.建设现代林业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建设现代林业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森林。从获得经济效益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大量的木材。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庞大的森林覆盖率。所以生态林建设和经济林的需求势必要出现冲突。这个问题要找准平衡关系,现代林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实现特色经济林的创新发展。在林业建设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长远发展。建设现代林业和实现生态文明需要协同发展,共同建设成生态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森林生态系统是现代林业的资源储备

森林生态系统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能源资源自身消耗减低,废弃物重新利用变为可利用资源,一部分资源是可以重新循环利用的。所以森林生态自然资源的重复使用成为常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森林资源。要正确应对气候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陆上需要的碳资源。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具备的再生性和可降解性,这一项能源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视为另一项能源资源。

2.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代林业建设的同时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资源储备库。现代林业对恢复生态系统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生态林业一直担负着保护地球的重要职责。生态林业担负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的职责。生态森林有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其中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证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起到了决定生态平衡的化学循环作用,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守恒起着主导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系统起到调节作用。这样看来,现代林业必将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工程。

3.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生态林业的追求目标

森林生态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资源库,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林业的追求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面临着林业发展和建设的挑战。建设生态林业的同时也是林业发展的机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也是实现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利用现代林业的新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估。利用新技术手段对森林、湿地、沙漠的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从而提高森林整体质量,提高系统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提。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基石,实现生态文明系统要保障生态林业的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维护。所以,对湿地、森林、沙漠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就是提高森林的整体质量。

总而言之,现代生态林业的发展必将推进市场化、工业化、经济化的发展,结合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合理调整林业经济架构,拓展现代林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策并举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循环资源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结语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前提下,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现代林业要共同协调发展,保持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相互并进。现代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前提,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理念,在提高效益的同时发展生态林,最终建设成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