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民健身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6 16: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全民健身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全民健身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一、引言

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高校体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者。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处于不完善阶段,资源相对短缺,束缚了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寻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势互惠点,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9所高校及周边11个社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相关著作和论文等资料进行研究。

(2)访谈法:走访了哈尔滨市9所高校体育专家8人、11个社区领导和居民90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工作的压力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带动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人数增多。

(2)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据调查的哈市两所高校与周边四个社区体育场地对比情况,较直观的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器械资源的匮乏。统计表明:只有网球和羽毛球25片场地中的4片对外开放,其他场地不对外开放,开放数量非常少。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与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尽管我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增长,但至今为止,仍有73.2%的社区居民是在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仍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社区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调查的11个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配备有社区体育指导员,85.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统计,2000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8万余人,以平均每1 000名城市体育锻炼者须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计算,我国城市需要有24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把广大农村人口计算在内,缺口就很大。与世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好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日本每2 000名人口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区体育指导员60万人。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成为我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当务之急。

3.高校体育的优势分析

(1)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各种体育场馆共有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3.4%②与中、小学及社会上其他同类场地相比,高校体育设施

具有质量高,设备相对比较完善的优势。

(2)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与技术资源

我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2万多人,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有良好条件可以从事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组织工作,这些高校体育所拥有的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社区体育不具备但又极需的师资资源。

(3)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我国现有各种高校2千多所,每年有300-40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具有终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毕业后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一)场馆、体育设施共享模式

高校不仅人才济济,场地器材更具优势。把高校体育的优势辐射到整个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带动全社会尽快达到小康体育标准,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反差。由于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可以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是体育人才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借助的、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可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其成果推向社区,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锻炼方法,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协助社区成立专门的全民健身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强文化资源共享,推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资源的共享。③

(四)结论

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模式,平衡了我国社区缺少活动场地和体育指导员的特殊情况,发挥了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实现了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且充分利用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带动了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社区附近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双向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肖林鹏,唐立慧,张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8.

篇2

关键词:荆州;老年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社会重大问题。2010年荆州城区老年人口为7.69%,少年人口比重为18.77%,老少比为41%,中龄中位数为31岁,这一组数据标志着荆州城区已经开始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荆州社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老年人已经成为全民健身中的一个稳定且重要的部分,体育也成为老年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荆州城区一些小区和公园的老年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荆州城区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荆州城区社区十个小区的部分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2、数据统计法。将收集好的一些资料,进行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3、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的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4、访谈法。针对本研究向社区居委会等有关人员进行面谈,听取他们对本研究所涉及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及时间特征分析

老年体育即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现就荆州城区社区的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

由表1表2可知: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次数比较少,锻炼的时间也比较散乱,只有23.5%的老年人每周参加3次或者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39%的老年人每周进行1―2次体育活动,37.5%的老年人每周低于1次的体育活动。而且这些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多集中于晨练和晚练。

(二)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调查显示: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动机比较明确,那主要是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健康为主,占锻炼人数的69%;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的占47.5%;改善精神状态,娱乐身心的占35%;结交朋友、促进交流的占18.3%;摆脱孤独寂寞的占9.7%。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作为增进健康、医疗康复以及娱乐身心等手段已经广泛引起老年人的重视,可以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或者提高,祛病健身,扩大社会交往,寻找精神寄托,来满足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

(三)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地点分布

根据调查显示: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集中在公园与广场、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住宅小区等一些免费体育场所。

(四)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项目和锻炼形式

1、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

根据调查表4表明,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还没有完全的呈现多样性。一些具有健身性、保健性、娱乐性、社交性的活动已逐步在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中开展起来了。

(五)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消费情况

影响老年人消费的因素有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情况,领取退休金和生活费的多少等。尤其是老年女性这种特点尤为明显。

由表5可见,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在体育消费的水平还较低。其次,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体育消费行为在动机上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把钱花在购买体育器械,运动服装,体育书报杂志等几个方面。

(六)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1、荆州城区社区影响老年人锻炼的主观因素

由表6可知,主观因素中家务重、事务多和没兴趣,占到调查人数的70%还多。其次是没兴趣的比例近30%,造成这些的原因大都是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荆州城区社区影响老年人锻炼的客观因素

影响老年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场地和设施少,排在第一位;体育指导员少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少,排在二三位,其他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荆州城区社区部分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体育活动参与时间随意性、间断性等因素。

2、长走或跑步、太极拳或气功、民间舞蹈等其他项目是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3、年龄特征、运动强度、体育传统、场地设施等因素是影响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选择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

4、与家人、朋友、同时一起锻炼是荆州城区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场所较固定,以附近的公园、广场和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为主且老年人体育消费比较低为300元以下为主。

(二)建议

1、加强老年人对健身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是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扩大社区健身指导员队伍。需要专业的社区健身指导员,及退休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发挥余热作用。

3、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有效的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

4、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年人健身活动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在居民社区和公共场所建设足够的体育健身设施和场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提高它们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村;体育;锻炼;调查

一、前言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肩负着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国家未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目前,在我们学生周围经常会出现某些同学因过度劳累而晕倒、生病等现象,这表明很多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十分充足,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因此,本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内容、动机、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发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榆中县10所农村中学中每所中学抽取90名学生进行调查。10所学校分别是榆中二中、榆中三中、榆中七中、榆中五中、金崖中学、清水中学、小康营中学、和平中学、新营中学、马坡中学,在每所学校中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中分别抽取12名女生、18名男生,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兴趣等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书籍。

(2)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的一些农村体育教师座谈,了解现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共向榆中县农村中学发放学生问卷900份,回收840份,其中有效问卷820份男生480份女生340份,有效回收率91%。

(4)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对回收问卷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不论项目或锻炼次数男同学均比女同学要高出20%左右。

“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任务中提出 :“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被调查的中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与此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女生,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男生差。

2.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

榆中县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主要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课。其中,体育课、早操、课间操作为国家规定学校组织的锻炼形式,96.7%的学校都组织开展,而除两操、体育课外的其他的锻炼内容则很少。学校在日常的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很少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

3.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榆中县农村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主流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但从调查中发现,仍有一些不良现象,如有19.5%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这说明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4.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榆中县农村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方面。客观上主要是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和学习负担重所致,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运动项目过少以及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为部环境等,已成为阻碍农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父母的期望和学校过分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将来就业的压力,使他们经常整天埋头于书本中,把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从自己的休息表中抹去。可惜学校、家中包括他们自己都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恰恰可以解除大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目前,农村大部分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强,但学习负担重,加之部分学校对体育锻炼不重视,家长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期望值过高,不经常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导致中学生体育锻炼受限,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2)青少年身心有较大的可塑性,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和意志品质,有利于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

2.建议

(1)学校体育工作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2)在安排青少年体育锻炼时,不宜安排强度大、时间长的运动。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4)锻炼时间应有所保证。每天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是满足人体健康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增加,包括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锻炼等,并且配以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组.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学杂志,2000(3)

[2]李正.浅谈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重要性[J].体育教学,2003

篇4

2.文青云,男,西安体育学院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进行了较深的认识体悟。围绕练习要领进行阐述,从而为习练者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希冀能达到陈氏太极独特的风格韵味及健身价值。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健身

前言:在全民健身的倡导下,被尊为“国粹”的太极拳推广十分广泛,在各类太极拳中,尤以陈氏太极拳习练人数众多。但许多练习者对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比较模糊甚至缺乏,势必会导致行功走架练偏,在习练中会产生很多问题,诸如太极膝、气血不畅等,那样的话是不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长期下去必然适得其反以至于达不到其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效果。所谓根基不扎实,无以筑高楼。浅谈陈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这些要领犹如一根根钢筋,稳固练习者的功架,日复一日,功夫必会炉火纯青。

1.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姿势要求

1.1头部要领

头部为大脑中枢所在,引领周身活动,所以要微微上顶,这样不会使头部歪斜,同时也带动躯干正直。眼睛平视,眼光聚在一起,拳论有云“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眼随手走,光兼四射”,耳朵微用力向后扩,静静地听,兼顾身后,正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使目光灵动耳朵敏锐。嘴唇微微闭上,牙齿轻轻合上,舌头顶着上颚,这样较容易分泌唾液,在练功走架中可以润喉,咽到胃中,也有利于消化。下颌微收是防止仰面,颈项松竖是辅助头部端正时不会过于僵硬。

1.2上肢要领

陈氏太极拳的拳型四指卷曲拇指内扣松握。手型为瓦楞掌,这种手型易使内劲贯穿到指尖,有利于螺旋缠丝劲的运用。手臂在旋转过程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软弱,而是灵活、有韧性的旋转。沉肩坠肘是习练太极拳的重要法则之一,肩松才能使肩有沉劲,才能使劲力贯穿到手臂,还能使手臂运转轻柔灵活,伸缩缠绕随心所欲。

1.3躯干要领

躯干要领包括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圆裆敛臀。含胸有利于腹式呼吸,加强呼吸的强度和深度。从技击上讲含胸是为了有利于化劲,拔背是为了有利于放劲。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讲“立如秤准,活如车轮”,都充分印证了腰对全身运动起着重要作用。陈氏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每势定势时腰胯要微微松沉,有助于使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而产生缠丝劲贯注于四肢。是谓“腹内松静气腾然”,只有松腰松胯才能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与虚灵顶劲上下相随,顶劲和沉劲上下对称,稳定身躯重心。敛臀是不让臀部过于翘起,避免破坏自身形态,还可使躯干维持中正。裆要圆,胯根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然就圆了,裆圆可以协调两髋关节,旋转圆活。陈氏太极拳中有发力动作,发劲时扣裆拧腰,内劲方能发的透彻。

1.4下肢要领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腿部支撑全身的重量,两足踏实地,像生根在土里一样,在运动中要注重两足的虚实转换,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减少腿部肌肉的疲劳。行功走架步法很重要: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拳论有“千变万化由我运,下肢两足定根基”,也说明了足部动作的重要性,在练习中要注重对下肢的训练。

2.陈氏太极拳行功走架中的要领

2.1心静身正,用意领导

练习者行功走架前端正姿势,虚灵顶劲,气沉丹田,静心气和,心中排除任何杂念,思想集中用意识不断的引导动作。拳论有云“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练意才能使身心放松,而松是很多习练太极者对太极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2.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陈氏太极拳整套动作都是由虚实、动静、刚柔等矛盾规律相互转换形成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不仅讲究外形的开合,更讲究内动的开合,即“外三合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也就是内家拳通常强调的内外合一,天人合一。初练太极拳时应大开大合分清虚实,练拳久之功夫纯厚后,虚实逐渐缩短紧凑,变化就会灵活快速。虚实的变换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要与呼吸自然结合,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太极拳讲究腹式呼吸,呼吸时候深、长、细、匀、缓,力求自然舒适,不应故意做作。

2.3连贯柔和,轻灵圆转

一动周身无有不动,着着贯串,势势相承,动作连接处微微贯劲,没有断续处,绵绵不断,不僵不滞。心身不可使劲,轻轻运动,手似在水中缓缓移动,“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这样动作就缓慢,缓慢就是为了运劲无微不至。打太极拳时动作十分强调圆活,周身没有棱角,处处体现圆形,动作变动亦非常轻灵活泼。整体运动轻柔而不飘,沉稳而不僵硬。

2.4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打拳时一身必令上下相随,足随手运,上以手领肘,双肘领肩,下以足领膝,以膝领髋。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种是有发力动作,二路拳更是发力较多,体现了太极拳的刚。太极拳总论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唯有五阴并无阳,阴阳无偏是妙手。”阳即是刚,阴即是柔。刚柔相济,阴阳混沌,此乃太极之本然。初学太极拳者,由起势到收势,须慢慢运行,以气贯之,能多慢尽量多慢,体会内劲的运行。练熟之后,可快练但不可着急使内劲错乱,一定要使内劲走顺。陈氏太极拳行功走架过程中,动作多以慢练为主,其中发力动作要蓄势而迅猛发出。

2.5缠绕运动,蹿蹦跳跃

陈氏太极拳动作走弧形,内劲螺旋,陈鑫称之为“缠丝劲”。旋腰转脊为轴心,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腿。以意行气于骨骼之间,再运行于肌肤上,由内及外,缠绵曲折。这对气血流转,畅通筋络有较好的锻炼,对捋挤按、粘连粘随等技击术也起着重要作用。震脚发声,窜蹦跳跃,腾挪闪转是陈氏太极拳流传的一大特色,这些动作充分体现了陈氏太极的技击性。

3.陈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要领

陈氏太极拳主要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逐渐收缩腹部,松胯,提肛,小腹使劲内收吸到底。吸满后,略停闭气,不吸不呼约1秒,含住气。呼气时腹部使劲往外鼓,同时命门,整个腰际全部外撑,呼到不能再呼了为止。呼吸时“深、匀、细、长、缓”,可以降低肺换气的次数,控制呼吸,缓和心脏跳动,有助于入静。呼吸、动作、意识三者紧密结合。

结语

在陈氏太极拳普遍开展推广的今天,为了提高陈氏太极拳的锻炼价值,首先得领悟它的练习要领;其次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每练拳时必须时时谨记练习要领,细心体悟。“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之奥妙无穷尽,很多大家都是穷一生心血追求太极的意境,它带给我们的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意境上的放松,心灵上的升华。希望练习者通过正确的指引都能达到其锻炼价值,领略陈氏太极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避实就虚、借力打力等技击之魅力。(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篇5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教学理念;教学创新

一、民族舞蹈教学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教学理念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等设计与选择的“指南针”。基于民族舞蹈的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使他们对民族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为此,舞蹈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以此指导民族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的制定,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率。

二、新时期民族舞蹈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在民族舞蹈教学实践中,舞蹈教师应当正视新时期国内外舞蹈互动交流与发展的趋势,在认真分析我国教育部门对民族舞蹈教学提出的方针、政策基础上,对民族舞蹈教学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

1.“情技结合”理念

我国民族众多,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每个民族的舞蹈在“技”(民族舞蹈表演时的肢体动作)与“情”(民族舞蹈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内心情感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过多地将重心放在“技”上,对“情”关注不够,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民族舞蹈技能较高,但缺乏对民族舞蹈情感的把控与呈现。为此,在新时期下,舞蹈教师应当坚持“情技结合”理念,在教授民族舞动作技能之前,要求学生了解与学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饮食起居,在感受民族精神风貌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所学民族舞蹈的情感体验。

2.“民舞育人”理念

民族舞蹈相比现代舞、国标舞等舞种,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文化性,正是这些特性使民族舞具有非常强的育人功能。舞蹈教师给学生讲解民族舞蹈时,会将民族舞蹈的诞生与发展,民族舞蹈历史名家与代表著作等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一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舞蹈教师在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时,舞蹈教师应当将蒙古族人的历史文化、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同时,享受到蒙古族人剽悍、豪爽、自由洒脱的性格。

3.“人才培养”理念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新时期,世界各国舞蹈艺术发展迅速,舞蹈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各国为了突显本国的舞蹈艺术魅力,传承本国的舞蹈文化,都将搞好民族舞蹈教育、培养民族舞蹈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为此,舞蹈教师应当坚持“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族舞蹈人才。对在民族舞蹈学习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舞蹈教师应给他们制订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民族舞蹈交流会与比赛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其他学校知名的舞蹈教师或社会舞蹈家到校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

4.“创新发展”理念

新时期,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观看、下载各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及音视频)。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交互软件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这一切应用到民族舞蹈教学上都能产生非常高的价值。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校所用的民族舞蹈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不丰富,即使有大量内容也仅局限在民族舞蹈的动作技能内容上,而对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以及各民族舞蹈所在地的相关情况介绍甚少,这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需求。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舞蹈教师能将那些与民族舞蹈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实时交互,进一步提高民族舞蹈教学质量。

5.“快乐舞蹈”理念

新时期,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生活、学习与工作节奏的加快经常让人们深感疲惫,身体素质逐渐降低。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全民健身”号召,鼓励人们通过健身运动的方式放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在此号召下,民族舞蹈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动作以及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为此,舞蹈教师应当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坚持“快乐舞蹈”理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学生了解与学习民族舞蹈,不仅能提高他们舞蹈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民族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舞蹈教师应当根据当前国内外舞蹈交流与发展情况,积极创新适应新时期舞蹈学生的民族舞教学理念,确保我国优秀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浅谈民族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长江丛刊,2016

[2]李天方.试析我国民族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

[3]李桂娟.新时期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神州,2014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44-02

前言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上来。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课程模式重复,学生的体育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和开发;另一方面,初中生的身心日趋成熟,思维活跃,认识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是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笔者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重要性提出若干意见,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以及教学体制改革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初中生体育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一)能力概念的内涵

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体心理条件,他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2.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3.能力受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和影响。4.能力是知识技能、经验经过类化、概括以后形成的。5.能力是人的先天身体组织的技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训练和活动)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

(二)体育能力的结构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锻炼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组织能力、体育认识能力和体育适应能力等。

初中生体育能力的现状: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的发挥被大大限制了,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性受到压抑。这导致了11%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体育课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学习的学生有13.5%,这些数据说明体育教师对项目的健身原理未能有效阐明,更缺乏对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挖掘,使学生处于沉闷、紧张的气氛当中。

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学生没有体育锻炼习惯占的比率相当高,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是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体育锻炼方法,缺乏运动伙伴,文化学习负担重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原因。

据调查,没有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参与人数21.9%,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计划某项体育活动,教学中培养的是记忆型、模仿型的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从中说明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不佳,难以科学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和正确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二、初中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学生体育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一个人素质水平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呼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思考和判断,由教师“主演”变成“导演”,学生学练过程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活动往往起源于兴趣,兴趣是主要动力之一。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学生违心地进行练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体育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3.有利于为终身体育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及学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学、自练、自娱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而且可以学会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必备的技能,为学生升入高等学府或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推动全民健身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时代新人。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讲,强化素质教育即摆脱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切实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舞台,寻找自己的灵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来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方面面,彻底转变体育教育观。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体育大纲的内容体系,重竞技轻健身,重共性轻个性,不要单从教师的愿望和教材项目自身的完整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体育的全面需要和合理需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选择。应该把体育健身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贯彻到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练”为主,由过去的“育体”转向“健身启智”、求知育人的综合多样化体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做到学会、会学、会思考、会创造的过程。

3.加强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学信息的选送者,必须不断地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教学是教师人格特质的表现舞台,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现有的能力,还要培养教师特有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

4.强化课外体育活动,扩大锻炼领域

除每周固定的两次体育课外,41%的学生大部分在课外从事和组织一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还有对于16%非常爱好体育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具有一定说服力和服从性,而且能在活动中帮助、指点同学,教师要大胆启用他们,从中作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特长,即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的好方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自己担任主角,多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和评分,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高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逐步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可以培养一般能力,还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及培养多方面的体育能力上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学生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能力要有计划性。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计划,联系所教学科的实际,制定具体措施,采用相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

2.针对性原则。体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的确定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不能强一律、搞一刀切,要树立全面和发展的观点,要切实可行。

3.结合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能力,仅靠一门课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我们在培养能力的内容上,要根据各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多门学科相互配合,保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4.实际性原则。学生以学为主,其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也可以给学生创造必要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力的提高才会有质的飞跃。

5.个体性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体心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最优的发展。

(四)初中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1.多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积极性的方面加以肯定,这对于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今后的学习具有一定意义。

2.多创造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体育课中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创造机会,也可以通过练习推选优生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表现及学生来评价。这样,能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学习较宽松、自由,富有个性化。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帮助。

3.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体育教师要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自觉地、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而他们的基本体育能力主要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所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必须把体育课、课外活动构成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体育能力的主要场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正确评价自己,为今后的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活动特点(运动能力差,水平低,学习时间短)等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动”的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爱动、爱练、会动、会练、善动、善练的体育意识,从“动”中体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从“动”中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

3.学校领导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校园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卜亚良.浅析体育教学初中生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18.

[2]李海英.浅谈体育教学过程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004.03.

[3]吴学勇,张成云. 论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真人秀”节目 优势 需求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93―04

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跟随着时代的节拍,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以此来站稳脚跟,并逐渐壮大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本土的、传统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亦是如此,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在西方体育大肆“入侵”的情境之下让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传承下去,如何使其更好的融入现代化的大潮中并能够更好的发展?这是需要迫切思考且解决的问题。在当下,全国各类“真人秀”节目的势头愈来愈烈,从1998年央视开播《城市之间》,到奥运前后《武林大会》《武林风》《奥运向前冲》等栏目的火热播出,再到现在《中国星跳跃》等节目的热播,再次掀起了体育类“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热潮。体育通过电视媒体得到了有力的推广与传播,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正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如此激励的市场竞争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需要独特的视角进行创新,从而赢得一定的效益与影响。本文试图从分析二者供需开始,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行性,期望为“真人秀”节目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更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探索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1.1 内部优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民族风格,并向人们展示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我们在运用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1.1.1 多样的形式与内容

根据1990年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一书统计,截至当年,通过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收集、整理到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达676项,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单个民族或单个项目来看,它都展现出丰富又绚丽的文化色彩。例如射箭,我国少数民族中就有28个民族有着射箭的传统,而且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在蒙古族,射箭与摔跤、赛马,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它的射箭分为静射与骑射,比赛时射手们都身穿彩袍,脚蹬马靴,以中靶多少来评定胜负;在藏族,有“不射箭不能见英雄”的谚语,它们将射箭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称之为“箭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办射箭比赛;在苗族,有“射背牌”的活动,背牌是苗族姑娘的绣制装饰品,在开展射背牌活动时它也是择偶的信物,被射中后,如果姑娘中意会将背牌送给射箭的小伙子;在满族,射箭活动的名目繁多,有骑射、步射、追射,还有射柳条、射香头、射月子、射鹄子、射米团、射镞、射兔等;在东乡族,有“一马三箭”,在100米左右的距离内设一目标,乘快骑连射三箭,以击中目标的环数记优劣;在珞巴族,“碧秀”很流行,也称为“响箭”,由于特殊的制作,射出箭后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它是在深山密林中狩猎时寻找伙伴用的信号。同时,每个民族项目内容也丰富多彩,如土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有摆手舞、打飞棒、踢毽子、抢贡鸡、扁担劲、抱磨盘赛跑、抵杠、跑泽田、搭撑腰、肉莲花、撒尔嗬、茅谷斯、摇旱船、舞板凳龙、舞草把龙、地龙、双虎凳、跳红灯、脚踩独木穿急流、拔地功、倒挂金钩、玩抱姑、高脚马、漂滩、拣子等40多项体育活动。

1.1.2 深厚的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军事活动和闲暇娱乐活动以及一些在对英雄和祖先的崇拜中而形成的传统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就是为了纪念踩绳上天、为民除妖的英雄乌布力;彝族的摔跤,相传源于三兄弟模仿牛和羊打斗,兄弟三人玩得高兴,从此便逐渐流传开来;满族的拉地弓,是满族人民在农业生产间歇时普遍开展的一项较力型活动;侗族的舞龙头,是侗族人为龙神超度,愿龙神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抛绣球”、瑶族的“踏歌”等都是为青年男女集体交往或求爱时的活动。不难发现在众多的项目中,很多都是附于其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中,还有的是为了“娱神”,有的是为了“娱己”,有的二者兼有之,且每个民族的各个项目都有着自己历史渊源与特殊意义。如在纳西族射箭,被称为“内窝扑”,它是每年正月初九和十二祭天时所行的祭礼射,为保安宁和驱邪之用。而在鄂伦春族中,射箭被称为“夏巴楞”,是狩猎的主要手段。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射箭还有“石弓之桑,黑水之矢”的美称。这些有着悠久历史、丰厚内涵的传统活动都孕育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在发展与流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1.3 多元的价值功效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陛,赋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重的价值功效。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不仅在生产生活、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提高民族自信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更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如地区间或民族间的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他们交流情感、互通友谊,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给不同民族的人们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各族人民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交流彼此间的技艺、文化、思想,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祖国的统一。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体现出各民族人民的生机活力,也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1.2 外部优势

1.2.1 政策支持

早在1981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与近代体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同时还提出了民族体育工作方针是“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从国家层面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2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

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体育部门每年要在体育事业经费中专门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这不仅从政策上给予鼓励更是从经费上也给予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全力的支持。

2012年7月,在国务院颁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依托少数民族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其引入“真人秀”节目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2.2 群众基础

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得到重视,各地区各民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愈来愈频繁。各民族内、民族间的小型运动会、单项运动会每年都有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与电视传媒、与重大赛事等的联姻,也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有力的推广与传播,人们对它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如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他们将传统体育融入到旅游业中,几乎每个景点都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节目,尤其是很多互动的项目,游客们亲临其中感受乐趣。每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自1953年发展而来,截至2011年,已举办了9届,它是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高盛典。该项赛事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这些活动与赛事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日益普及,其趣味性将更具吸引力,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调节心理、修身养性,又能结合各民族性格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赢得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甚而被更多民族所接受和习练而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2 “真人秀”节目的市场需求

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真人秀”节目中,当然也要符合这个市场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并能够通过完善自身条件、着眼长远发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1 受众需求

“真人秀”节目的受众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参与者,二是观众。对于参与者需求来说,很多是为了体验与释放,为挑战自我、展示个性、在节目中过把“镜头瘾”,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增添新的乐趣,“真人秀”节目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于观众需求来说,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需求、自我共鸣需求、娱乐缓释需求三个方面。在当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人们渴望在业余生活中寻求一种新鲜又轻松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又能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由于生活习俗、地域与民族的差异,少数民族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对于汉族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多部受众来说,还是一种新颖的事物,它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就如即将揭开面纱的楼兰女王一样,必将吸引广大受众的目光。例如,大众所熟知的项目――秋千,普遍流行的一般为两条绳子和一个吊板的单人秋千或双人秋千。而土家族和苗族还有同时可坐8个人的"八人秋”,其形制像大纺车;傈僳族、仡佬族、羌族、壮族等有四人秋千;彝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等有磨秋,其形制类似于天平,运动起来如磨盘旋转。

这些内涵丰富、趣味性强,且不为人所熟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不仅能为节目本身增添神秘色彩、增加吸引力,更能让参与者和观众从体育项目中体验到与众不同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领略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2.2 节目发展需求

1998年央视5套开播的《城市之间》、2007年开播的《武林大会》;2004年河南卫视开播的《武林风》;2007年到2008年间湖南卫视开播的《奥运向前冲》《勇往直前》《智勇大冲关》;2013年浙江卫视开播的《中国星跳跃》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真人秀”节目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愈演愈烈,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受众的需求增多以及“真人秀”节目自身的发展,它必将要逐渐走向改革与创新之路,挖掘本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的主线和支撑,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电视节目需要丰富的创作资源与独特的创作视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给“真人秀”节目注入一股新鲜的源泉,它丰富的项目与形式也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与创作的资源。如流行于壮族、侗族、仫佬族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抢花炮”,被称为“中国的橄榄球运动”。一场比赛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人数不得多于8人或少于5人,它的场地要求很简单,一个足球场就可以代替,规则跟橄榄球规则相似,队员之间可以相互推拉、搂抱等身体接触。有趣的是,无论何方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另一方可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抢截等方法,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抢花炮”活动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而且对抗性与趣味性较强,参与面较广,能有效的吸引观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强,能吸引大众的参与,竞技性强,能增加项目的刺激性,健身性强,能强身健体达到养身的目的,简单易学,能更好的普及与传播。体育“真人秀”节目走的是草根路线,它所追求的格调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竞技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容易被当代的电视观众所接受和喜欢,对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来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和具有无限的生命。

2.3 效益与影响

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自1998年《城市之间》开播,到2005年改版后重返央视,它的收视率与收视份额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几十期中国版的《城市之间》节目,全国曾有1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的4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现场观众达8万人次,电视观众达12亿人次,创下CCTV-5收视率第一的记录。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节目,自2008年9月1日开播之后收视率便节节攀升。在开播后不久收视率就跃居全国同时段节目排名第二位,在全国同时段的收视份额超过了4%。2013年4月刚开播的《中国星跳跃》首期收视率就达到了1.68,在同时段排名第三。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见性与轰动性以及参与性与趣味性,使得体育“真人秀”节目陪受观众喜爱。但是,要实现节目的全民公益性,就必须做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力求实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本土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当下火热的“真人秀”节目,它们本身就是热点与卖点,加上二者的结合,更是一个全新的盛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合理运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3 建议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真人秀”节目中运用并不是很广泛,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作为新事物引入“真人秀”节目中也是一种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电视大众文化的磨合,如何在“真人秀”节目中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善、美”独特的一面,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将节目更长远的发展下去等问题。首先,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真人秀”节目,立足自我,创新求异,突出特色。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定位,要立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特殊内涵与文化特色,在运用中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由此来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为“真人秀”节目增添新意。其次,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项目,让其进一步完善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民族服饰的修饰、民族语言的融入、民族歌舞的插入等,让其更有少数民族特色,更有新颖,充分发挥自身的得天独厚的特点,吸引更多的群体的注意从而参与其中。最后,特别注意的是要警惕一味的追求利益跟风陷入低俗、庸俗之中,要注重节目的品质,借鉴其它“真人秀”节目成功的经验。在保持二者特色和本质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2]寸亚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特征与功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5).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郝勤.中国体育通史.第六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6]胡毅力.中国民族信息年鉴[C].中国民族信息年鉴编辑部,2006.

[7]国务院.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Z].2012.

[8]高亚琴.浅谈电视节目受众的需求及受众心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9]徐万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J].宁夏社会科学,2003.9.5:71-72.

篇8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合作意识 培养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提升作出了具体要求和阐述,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师生要求,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经过广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社交能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合作学习过程的关键。合作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任何活动与行为过程中,参与集体活动时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的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内在心理表现。合作意识重点在于集体项目中的相关表现,通过依赖于小组团结合作、良好配合,有效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培养合作意识,启迪互动思维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感受合作意识的氛围,领悟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加强合作反思,分析合作方案与合作思路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经过合作意识的反思、验证分析与改进完善,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认知水平,结合新课改中全面教育和政府提出的终身体育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游戏参与、竞赛实践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很难达到各方面的要求,合作与竞争相辅相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如传统体育游戏“炸碉堡多红旗”能够引导小学生在锻炼跑、跳、跃、跨等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游戏分为敌我两方,各方需要密切配合、共同扶持,快速前进,而需要避免被敌方的沙包砸到。在前进过程中,需要小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智慧,培养合作意识、敢于风险的精神,在智力、勇气与合作元素的配合下,完成智夺红旗的过程。在互动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启迪互动思维,提高体育素养。

二、展开合作游戏,促进交流参与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结合游戏的娱乐性、集体性、宽松性、趣味性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重视游戏教学方式的引入与运用。游戏教学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不错的效果。游戏设计与实施需要学生以集体形式参与进来,一个人游戏就失去了游戏的价值。游戏具有集体参与的特点,并且游戏过程带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更乐于交流互助,学生在互助合作与交流中强化合作意识与能力,并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如组织“阳光伙伴”(两人三足,多人多足快走)游戏活动,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兴致盎然、意气风发,教师选取了三人4足游戏竞赛主题。学生自由分成2男2女为一组,并合作交流,商议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有的小组建议一起喊一二三,两边的学生抬起左脚,中间的学生抬起右脚,有的小组在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小步快走形式,增大行走频率,降低行走步伐的大小。在设计不同的方案以后,小组成员们先自行练习,验证方案的科学性,并合理调整步骤与频率,提升成员之间的默契。参与整个游戏活动的竞争时,游戏参与者遵循游戏原则,与他人相互合作交流、互助分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应用合作方案,强化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引入合作竞赛,鼓励探索应用

竞赛活动是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实践探究的最佳方式。在竞赛中,每个学生都能增强集体意识,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为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作用,而与组内其他成员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合作意识得以充分运用和体现。针对竞赛内容制定针对性的合作竞赛策略,合理分工、有序调整,找准每位成员在竞赛中的位置,高效融入与积极参与,有效完成学习和竞赛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如展开“健美操创编设计表演竞赛”,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合适的乐曲,并合理编排,合理调整健美操表演竞赛中的运动难度、强度与密度。学生从艺术、难度、完成情况、音乐及剧情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创编设计、舞蹈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实践与改进,并积极邀请教师、家长给予点评,以展现出形体美与健康的思想状态。又如在每年一次学校的“少儿杯沙滩排球竞赛”中,学生自告奋勇,相继组织成团体形式,参与班级的小组沙滩排球活动,希望获得代表班级参与学校竞赛的资格。由此,在班级内部竞赛和外部竞赛培训、竞赛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彰显优势,合作交流。在合作意识的实践应用中,获得最佳竞赛成绩。通过合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展现合作的魅力与成效,以此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强化综合能力。

四、实施合作反思,有效提高能力

合作反思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运用非常重要,没有反思,学生只可能停留在简单的合作交流层面,而对于合作方案的优化、合作能力的提高、合作结果的实现都没有显著影响和作用。加强合作反思,需要针对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合作的态度、合作方案的制订、合作过程的实践、合作效果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与过程再现。教师需要从学生思维层次进行指导,学生也需要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思想态度、言行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规范自身行为,强化合作意识,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如对于“阳光伙伴”游戏活动,学生在实施合作互助游戏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点评、指导。一是学生合作中是否意识到安全性问题,游戏时,中间学生的两条腿都与其他人的腿绑在了一起,如果设计与规划得不合理,学生步调、节奏不同,那么很可能产生安全隐患。二是合作过程中是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合作游戏时,需要先慢后快,逐步掌握规律,提升速度与频率。三是合作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能否优化。合作游戏也具有竞赛特点,小组成员都应该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究,集思广益,参与到合作互助中,共同取得游戏的胜利,并共同进步。

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集体项目教学、训练与实践中,贯彻合作意识理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合作意识理念下,挖掘自身潜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合作意识的培养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阶段性引导与激励,从深入培养合作意识出发,不断鼓励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互助实践过程后,感悟合作意识的氛围、领悟合作实施方案与技巧,有效地在合作探索与应用实践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敏敏.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5(3).